能源转型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转型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转型现状

篇1

关键词:山西;转型期;高技能人才;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90-02

高技能人才是山西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到“十一五”末,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0.3万人,相比“十五”末的111.2万人,增长了39.1万人,增长幅度为26.2%,不仅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迅速提高。国有企事业单位86.5万高技能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4.8%,为64.7万人;有高级职称的占8.0%,为6.9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0.8:3.9:5.3,高技能人才队伍有了长足发展。随着高技能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作为高技能人才聚集地的科技和教育领域,在量子光学、生物化学、应用力学和煤炭资源利用和清洁研究等方面已经建立了45个优势学科,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作为应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已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创业人员的带头人。

虽然我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分布、素质能力、和队伍培养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高技能人才队伍分布不合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等。这些缺陷和不足与我省现阶段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综改区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改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我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加强政策性引导

1.逐步加大投入。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给予支持,设立专门的培训基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质量。在经济和税收层面上,减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关的税费,在培训、师资、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2.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安置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山西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安置机制,提供相对优惠的人才引进和安置政策。

3.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法制环境。按照依法治国的思路,逐步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高技能人才的管理工作和管理行为,保护高技能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二、改善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

1.制定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现实要求,制定合理的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中来。

2.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以人为本,从个人实际和企业需求出发,因人制宜,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对管理人才,通过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水平。对研究型人才,通过委派到高校、科研院参与相应科研等途径,提高其科研和学术水平。做到“人适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能”,最终达到企业高技能人才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3.建立宽松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和谐宽松的企业人文环境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忠诚度的重要保证。建立和谐宽松的企业人文环境要从以下三方面出发:一是改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亲和力,以此增强企业核心凝聚力。二是增强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和提高默契度的效果。三是企业要对员工提供基于人文精神的亲情化管理,做到关心员工切身利益、解决员工实际困难,为员工解决好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

创新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观念、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机制创新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的前提,实施高技能人才战略要在创新机制上有所突破。

1.改革优化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的体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山西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类管理体系。推进绩效管理,努力建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努力从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等环节推进行政机关效能的提高和责任能力的增强。

2.完善优化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的机制。一是建立以发展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吸引机制,着力盘活现有高技能人才存量,做到引进高技能人才与留住高技能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并重。二是探索专职人才和兼职人才相结合等有效开发高技能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统一开放、指导监督有力的高技能人才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改革为主导的高技能人才资源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高技能人才、留住高技能人才、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创新有利于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与使用机制。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分门别类制定出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创新有利于释放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资、按效、按智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模式;创新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流入的引才机制,打破高技能人才流动的障碍,形成高技能人才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格局。

只有切实做好以上工作,才能形成企业在竞争中选拔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在事业中凝聚高技能人才,在生活中关心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让高技能人才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吴宝贵.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思考[J].北京: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

[2]姜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4).

[3]孙连凤.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J].网络财富,2008,(5).

[4]刘敏,张慧霞.关于山西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1,(1).

[5]矫丽会.浅析山西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运城学院学报,2004,(3).

篇2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 转型 问题 对策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众多合资汽车品牌的大手笔使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2010年之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业务销量剧减、利润下降等问题初现端倪。其缘由体现在行业影响及品牌尚不成熟,但根源在于公司对汽车业务实施错误战略。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Johannes和Hashimi(2006)使用模糊数学模型研究科技创新对汽车产业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发现其对汽车工业发展影响显著,而对外部条件影响不显著。

凯丽・西蒙斯盖勒格(2007)在《Automakers, Oil, Pollution and Development》研究外企对中国技术转移,论述了国外汽车企业对中国清洁能源汽车开发方面的技术转移,探讨了其对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影响。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006年史天舒论述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从IT转汽车行业特点和短期内高速增长成因。2012年孙喜保论述了国内自主品牌汽车2011年形势低迷和汽车业务问题并提出建议。2013年饶霞飞论述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通过公交市场来找回业绩,并对其能否助推下轮业绩增长进行剖析。

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国外汽车大量挤入国内市场

随着跨国汽车巨头进入我国市场,汽车品牌种类和产量大大增加,政府对国内汽车工业保护削弱,国内汽车企业丧失低成本优势。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增长放缓,国内市场内部竞争加剧。

2.合资品牌成熟和价格下探

合资品牌日渐成型和车价下探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迫使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压缩成本,而过分压缩忽视部件开发和实证试验严谨性,进而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

(二)内部原因

1.过于注重数量规模,产品质量发展受限

2011年之前,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对新能源汽车仍处于投入期,传统燃油汽车主要在低端市场销售,收益甚微;而传统燃油汽车偏重销售的背后存在品种过少,安全性、舒适性等不足,尤其是产品质量问题阻碍销量增速。

2.新技术、新能源战线冗长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核心技术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传统燃油汽车方面,引擎技术落后,模具研发处于劣势,新能源布局被无限拉长导致战略严重失衡,出现资金缺口无法解决。

3.人才培养不力,内部管理缺位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战略注重汽车产品销售,轻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严重缺位。急速发展导致成本攀升,员工忠诚度和执行力下降,市场策略无法有效传达和执行。

三、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业务竞争战略分析

(一)外部分析

1.政治法律因素

(1)2013年国家推出《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提高惩罚力度,对汽车质量要求更加严格。

(2)2012年国务院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2015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产销目标。

(3)政策降低对小排量汽车优惠。

2.经济环境因素

(1)近年我国宏观经济明显放缓。

(2)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仍存发展空间。

3.社会文化因素

(1)消费者对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支出不敏感。

(2)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偏好倾向中低端车型,但愈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

4.技术因素

(1)目前汽车行业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但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

(2)传统燃油汽车技术竞争愈加激烈,非自主品牌以高技术含量逐步占领汽车市场。

(二)内部分析

过去三年,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实现众多技术突破,在质量控制、销售渠道及品牌形象等方面全面提升。

1.从传统燃油汽车方面

(1)动力系统领域,以比亚迪为首成功全球领先TID技术并应用。

(2)汽车电子领域,将IT技术成功移植到汽车上,实现汽车电子化和智能化。

(3)汽车质量领域,实现IQS10,承诺超长保修。

(4)销售渠道方面,削减经销商数量以整合网络,加强与经销商长期结盟。

(5)品牌方面,逐步从成本领先转向技术领先,推出中高端车系提升品牌形象。

2.从新技术、新能源汽车方面

(1)成功开发双模二代技术和双向逆变技术。

(2)e6成功入选中央国家机关新能源电动公务用车试点示范项目。

(3)K9获得欧盟WVTA整车认证,其电动大巴得以向欧盟国销售。

(4)推出“零元购车、零成本、零排放”方案,得到信贷支持。

(三)综合分析

以比亚迪为例,通过SWOT分析,如果转型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业务劣势稍大于优势,外部威胁稍大于外部机会,可选择S+T战略和W+O战略实施。

四、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后的问题

1.从传统燃油汽车业务方面

(1)品牌形象仍处低端

战略调整之后,内自主品牌汽车品牌形象仍需摆脱固有低端形象,其需要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快速做出相应调整,把汽车业务重点转向中高端产品研发,以技术核心为重。

(2)传统汽车模具制造工艺仍然粗糙

战略调整之后,仍未解决其汽车模具粗糙。缺少模具外包和与外合作机制,在外形、内饰等模具制造方面处于绝对劣势。

(3)车型制造模仿痕迹明显

转型之后的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仍未走出模仿的困境。

(4)过于注重垂直整合战略

前期由于采用低成本战略,所以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注重垂直整合战略,战略调整后仍注重此战略而忽视外购。

2.从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业务方面

国外新能源汽车企业核心技术一直优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其国内优势也不明显。现阶段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上未处于竞争优势,传统燃油汽车业务又处于转型期间,未达到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过度投入必将影响传统燃油汽车业务发展。

(二)对策

1.完善品质、塑造品牌

(1)继续加大对汽车产品质量控制;

(2)丰富汽车种类,加快中高端汽车车型转型;

(3)寻求其他中高端品牌合作;

(4)完善汽车模具制造工艺;

(5)完全抛弃模仿策略,加快建立自主设计体系。

2.调整垂直整合战略

由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已失去低成本优势,所以调整后应在此重新审视垂直整合战略。

3.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新技术汽车业务的平衡发展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必须确立传统汽车业务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优先级。调整前,传统汽车业务是其主赢利点,在战略调整之后更应注重传统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平衡发展。

五、结语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遭遇发展瓶颈,已危及其国内市场进程,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纷纷做出战略调整。在对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转型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上,还需对企业内部进行深入调查,梳理更深层次存在的问题,提出更科学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肖辉阳.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与品牌竞争力分析.经济研究导,2012,35

[2]纪淑平,李振国.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瓶颈及发展策略探讨.河北企业,2013,12

[3]杜春霞.中国自主品牌汽发展战略探讨.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05.

[4]陈力华,杨亚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

[5]柳东威,刘恩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现状.中国品牌与防伪, 2010,04.

[6]李刚.汽车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企业导报,2010,08.

篇3

关键词:生态,低碳,产业集聚区,产业转型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thering area, emphasize environmental ecolog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grasp the dir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create a low carbon type gathering area, emphasize industry circulating sex,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ntensi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proposed low carbon ecological concept, make not only the gathering area to realize a more forward-looking development, more other similar industrial zone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low carbon, industry gathering area, the industry transi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规划背景

2009年3月5日下花园集聚区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自从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其面临着经济发展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此产业区正是作为经济转型的平台应运而生。

二、基本概况

1、区域位置

下花园位于张家口东南部,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是重要的经济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晋冀蒙经济圈的交汇处,这一区域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将快速崛起的又一经济活跃带。

2、建设现状

下花园全力打造山水相映的宜居城市、产业转型的低碳城市、风情体验的休闲城市和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3、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下花园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能装备、食品制造等诸多产业类型。

(1)机械装备制造

机械制造业在钻机研发制造领域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其旋挖钻机、桩机、螺旋钻机、牙轮钻机、潜孔钻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及公路、矿山开采等领域。

(2)建筑材料

建筑新材料生产业主要以废钢渣和硅石为主要原料生产岩棉、粒状棉,为亚洲同类产品的龙头,应用于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的墙体建设。

(3)新能源装备

新能源装备方面主要生产旋臂式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配套风叶片及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光伏材料等。

三、低碳产业思路

从低碳经济入手,培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园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按循环经济理论框架设计其低碳产业系统:

1、动脉产业

第一,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加强再生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大力发展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以新型建材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导、以建材、金属为特色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逐步建立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依托现有核心企业,积极引进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环保装备及零配件生产项目,培育工程装备、矿山装备、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2、静脉产业

建立废物资源化加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园区强壮的静脉产业链。第一,建设雨水收集体系、中水回用系统;第二,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碳汇秸杆沼气化工程、太阳能利用等;第三,可再生废旧物质回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最终生产有机肥料等。

四、总体规划

1、规划布局

根据建设现状及规划要求,规划结构为“一心二点三轴八区”。

“一心”是指以现有矿区中心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集聚区行政、文教、娱乐、服务、商贸综合中心。

“两点”规划形成东南部苏家房综合服务中心和南部棘针屯服务中心,为片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三轴”即以下涿公路、高速引线和西环路沿线作为集聚区主要发展轴线,形成两横一纵的空间轴线系统。

“八区”指依据现状发展基础,考虑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前景,规划形成八片功能区。

2、功能分区

根据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用地现状情况,统筹考虑集聚区远景的发展,将规划区按功能组织划分为以下区域:

(1)综合物流园区:主要利用北部现有用地建设物流综合区。其承担的职能是成为下花园区的物流核心区。

(2)综合服务核心区:充分利用煤矿生活区现有设施,建设综合服务核心,来满足远期发展的需要。

(3)生态涵养及住宅区:利用洋河及鸡鸣山优美的风光建设居住区,形成东部生活配套区。

(4)农副产品加工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农副产品综合区,包含农副产品加工、展示及贸易等功能。

(5)传统产业升级区:利用此区域原有产业基础,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区,为实现低碳生态型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缓冲余地。

(6)低碳产业发展区:此区域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型材料、新能源研发及利用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7)循环产业发展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循环型产业。

(8)配套综合区:利用区域南部现有的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改造,形成综合服务配套中心。

3、绿地系统规划

(1)一带:沿过城洋河的滨水绿化风景带,规划洋河沿岸单侧不小于20米宽的生态绿地。

(2)两面:通过规划中两大组团之间预留的生态培育用地及水源保护区附近的预留生态景观用地,形成两个较大面积的绿地。

(3)多线:沿主干道建设公共绿带,形成线状的道路绿化系统。

4、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从满足产业区功能的实际出发,协调区域交通网络,通过打通、拉直、拓宽等多种方式改造道路交通网络,重点修建高速公路引线及西外环路,以此加强规划区与外部的联系。规划严格控制道路红线,分期建设:先建车行道,其余可作绿化或保留现状。

六、结语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复杂且严峻的环境下,国家提出了“保发展、促增长”,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扩大内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一轮刺激经济发展政策。尤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煤炭沉陷区治理的投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成为此类城市产业发展良好契机。走低碳发展之路、循生态发展之迹成为当前复杂形势下实现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既保护了原有的发展成果,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生态低碳型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将对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赵琨,王天青,王宁.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例[A].重庆出版社[C]. 重庆出版社,2010:3389-3399.

李燕. 走进低碳城市[J]. 中华建设,2009,(8).

顾朝林,马婷,袁晓辉,张晓明,董广宇,郭婧,王旭. 限建区规划研究――以长株潭绿心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0,(4).

柯敏. 北京山区产业转型的低碳生态效益研究[A]. 重庆出版社[C]. 重庆出版社,2010:3892-3901.

篇4

关键词:能源结构 战略性调整 策略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效率在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效、能源进口等有关政策大力推动下不断提高,能源结构显著改善,能源发展显现出转型阶段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只注重发展而不关注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而是去思考如何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去发展。战略性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就是让能源利用更有效率的应有之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当中,我国更需要坚持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拓展能源国际合作。

一、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能源结构仍以煤为主

2014年,国土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万亿吨,已探明储量仅为1.48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11%;石油可采量206亿吨,占世界2.4%;天然气可采量38.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1.2%,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最主要能源仍然是煤炭。但煤炭属劣质能源,在开采及燃烧过程对环境污染严重。

(二)油气自给率较低,能源进口依赖度较高

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我国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并不多。我国本土油气产量与实际需求量之间差距较大,且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石油的进口量已突破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201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

(三)清洁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核能潜力巨大

目前,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可再生能源将逐步代替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但短期内受限于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还难以提供大规模、持续、稳定的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替代能源,在能源总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见图1),极大地缓解了化石燃料给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

二、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石油资源仍然短缺

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2013年9月,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我国虽油气资源丰富,但因技术水平还不能开采难度大的海底油气等资源。因此,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也越来越大。

(二)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其产量占世界37%。1995年到2016年以来,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虽然2014年以来,我国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双双持续降低,但仍然高于能源消费总量一半。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大,给我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三)新能源配置不足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开发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尤其是核能在我国电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新能源在开发开采、区域配置上明显不足,、四川水电有2亿千瓦尚未开发,占全国70%以上。同时,清洁能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东南部很少,但西部地区向东部输送的跨区域配置能力不足。

三、国际能源结构变化的形势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以德、美两国为代表的国际能源结构变化趋势

1、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从当前全球能源消费的总体结构来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比例,达到80%左右。以德国的能源结构为例,2013年,德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据能源总消费量的82.7%。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据能源总消费量的86.4%。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2、能源生产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化石能源的产量相对较低,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差别很大,德国化石能源合计占比48.5%;美国,化石能源仍占据能源生产的主体地位,合计占比83.6%。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为31.4%;美国可再生能源仅占比6.4%。(见图2)。

3、能源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

表现最为典型的仍然是德国,由于历史缘故,德国国内的能源资源大部分需要进口。虽然近年来新生能源发展较快,在总的能源资源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去核化”等政策趋势的倡导,德国能源资源及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在60%以上,近年来还有继续提高的态势。

4、能源结构的转型变化趋势

为推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美国采取了诸多积极政策进行调控,主要表现在,第一,集中力量大规模开采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尽可能的较少进口,通过自身技术的提升满足国内需求;第二,进一步强化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等,提高能源可替代率和能源再生技术。

(二)我国能源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我国能源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

1、整体的能源系统运行效率不高

尤其在能源消费的高峰期,调峰能力明显不足,作为主力的电力系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火电机,进行电力峰值调控,污染较为严重,对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吸纳能力不够,效率较低。同时,储气库工作气量不足年用气量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约15%的储气水平。电力、热力、燃气等供能系统集成互补、梯级利用程度不高。能源需求侧响应机制缺乏,且随着能源运行峰谷差逐渐增大,急需增强需求侧响应能力。

2、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受经济周期变化导致的能源供求关系变化,以及部分地区店里外送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作为能源主要储蓄地的西部地区,由于技术限制,在对水、光、风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上明显不足,浪费比例超过30%。未来,随着光伏发电机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问题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煤炭价格持续走低,风电、光伏发电等市场竞争力减弱,发展面临制约。

3、能源消费清洁代替任务艰巨

煤炭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较世界平均高20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散烧煤炭占煤炭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23%,是重度雾霾频发的重要成因之一。天然气受气价竞争力不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市场压力越来越大,且市场供应呈现出“低水平富裕”现象。同时,在工业领域,清洁能源替代面临着设备改造投入和用能成本增加问题,交通运输领域替代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

四、我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策略

立足国内外能源消费趋势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本文认为,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方位进行战略调整。

(一)优化煤炭定价机制

由于煤炭等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按照国际市场,应给将我国的煤炭定价机制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国煤炭价格的合理化水平以及与其他商品的定价比例,并进一步与国际市场的煤炭价格接轨,有利于我国煤炭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煤炭产业的长效发展。

(二)夯实化石能源供应基础

科学调度控煤炭产能,鼓励开发新技术、新方式进行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开发,保障开发的高效性和绿色节能性。坚持“陆海并重”,加强石油勘探开发,促进石油增储稳产。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突破非常规石油气勘探开发,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商业化试采。

(三)健全能源协调机制,减少新能源弃用率

以往是煤炭、油气、水利之间三足鼎立的利益之争,现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强劲发展不容小觑。在技术进步、政策完善、市场健全的作用下,能源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加快新能源发展,替代传统能源。国家应尽快统筹各方资源,统一规划新能源发展,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尽快出台“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提高新能源并网利用率,稳健推进新能源替代计划。

(四)加快发展非化石油能源

加快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能源的研发,大力推广核能发电,水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积极有序开发水电,重点推进金沙江、澜沧江等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合理开发黄河上游、雅鲁赞布江中有水电基地。安全发展核电,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目,积极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志茹,范德成.我国能源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

[2]董娟.国际能源结构转型趋势及典型路径比较分析[J].中外能源,2014

篇5

研究表明,因消耗石化能源所排放的CO2都达到世界各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4]。由于我国工业生产一直是消耗石化能源的主力军[5],加上英国碳基金制定的PAS2050对食品“从摇篮到坟墓”的碳排放的评估结果也表明,食品企业的生产活动正是食品碳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2]。因此,目前而言,最直接最快捷的衡量食品工业低碳生产状况的指标就是计量食品生产企业因石化能源消耗导致的生产碳排放量,亦即食品工业碳排放。由于石化能源是保证食品工业企业生产正常运转和食品安全储存的必要投入,而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要消耗的石化能源。数据显示,2008年虽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中41.5%是煤炭消耗,5.56%消耗的是石油制品,而碳排放相对较少的天然气消耗仅占0.93%[6]。这与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偏重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消耗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图1表明,除了食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排放,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使用的锅炉和冷藏设备等都成为企业生产碳排放的主要贡献源。鉴于能源消耗是提供企业日常生产,导致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将计量食品企业生产过程中因固定能源消耗所引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CO2、N2O和CH4)。而将CO2、N2O和CH4的排放量乘以全球增温潜能值(GlobalWarmingPotential,GWP)后统一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值(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即为食品工业的碳排放量和低碳生产现状。计量企业因消耗固定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所需要的GWP值和固定能源碳排放因子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机构(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的《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固定源(燃料)标准[8]。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依据公式(1)~(4)计算,得到199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除了1995年该值达到最高的8191.13万tCO2e以外,其余年份的碳排放量基本都在6000万tCO2e。2003年虽然降至最低的5307.97万tCO2e,但是其后直至2008年都呈小幅上升态势。2005~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量都基本维持在6000万tCO2e以上。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源消耗没有本质上的变革,我国食品工业的碳排放至少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维持这个较大基数。

2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生产转型的启示

随着工业对石化能源以及资源的刚性需求不断上升,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生态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强化,加快转变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还特别针对我国食品工业的转型提出要求。到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2.7万亿元,提高101.1%,年均增长15%。基于产值的不断攀升以及对企业日益严格的环保约束,加上能源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等诸多因素迫切需要我国食品工业以食品产业链的形式协同构建供给充足、质量安全、绿色低碳,且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碳标签制度已经明确对我国食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2.1彻底改变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规模格局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企业的规模组织形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明显,企业规模仍基本维持“小而散”的局面。图3显示,2006年我国44.8万家食品工业企业中,94.2%为非规模以上企业,78.8%为10人以下小作坊式企业。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虽然已经上升到32760家,但仅比2006年增加了5000家。如果严格实施碳标签制度,必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碳减排。无资金、无技术、又面临着行业竞争壁垒的众多中小型的食品企业,可能无法承担其中根本的低碳技术改造。推行碳标签制度,必须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规模形态。2.2切实提高食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中70%为1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的任务和压力较重。表4显示,2007年我国食品工业的工业效率指数、工业结构指数和工业环境指数的现实值都远低于标准值。我国食品工业目前的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事实上,同样受限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窘境还造成我国食品工业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即“三废”)等对环境的影响仍较为严重(见表5)。而且现有研究也曾提出,我国食品工业的“三废”排放与碳排放之间还具有一定相关性[12]。本文已经证实,随着食品工业产值的不断提升,由石化能源消耗主要推动的我国食品工业碳排放仍维持较大基数。而切实提高食品工业低碳技术水平,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才是真正应对碳标签制度推广的良方。2.3尽可能缩短能源消费结构清洁化的过渡期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碳排放,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消耗结构中较低碳排放的能源——天然气所占比例始终最低。如果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我国食品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空间终将有限。更重要的是,目前各个实施食品碳标签的国家(地区)正是我国出口食品的主要进口国(地区),这些国家(地区)所实施的愈加严格的进口要求已经对我国出口食品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食品生产企业应更多考虑提高能源资源效率,逐步引入低碳清洁的能源资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食品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动能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化、清洁安全化转变。

3结语

篇6

(石家庄华电裕华供热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河北省作为钢铁、化工强省,对发展低碳经济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关键词 ]低碳经济;河北;企业转型;发展过程;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252

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河北省的低碳经济建设。

1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近几年来河北省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有:《河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方案》、《河北省“十二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河北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按照《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13—2017年)》,河北省到2017年煤炭消费量要比2012年净削减5000万吨,为此河北日前专门下发《河北省削减5000万吨煤炭工作方案》,重点锁定削减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煤炭用量,并以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为主,力争早日实现削减目标,为改善省会大气环境做出贡献。

河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河北省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使价值分布向低碳技术环节倾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河北省政府根据当前碳排放现状及面临形势,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明确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四大特色低碳产业体系和四大理性低碳生活模式,推出十大低碳经济支撑工程,提出五大保障措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河北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河北省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

(2)消费结构不合理。河北省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北省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河北省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河北省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河北省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6)建立计量体系,启动碳交易。研究确定全市碳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健全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对碳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开展企业碳计量人才队伍培训,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碳标签。委托咨询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核实,根据统计结果编制温室气体调查报告书,建立规范化年度报告制度,为政府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高智力支撑。加快对国际碳市场交易制度、定价规律的研究,探索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提供供求信息和碳交易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自愿减排。借鉴世界金融机构的创新经验,开发与CDM机制相配套的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碳金融创新。

(7)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有序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小汽车主要燃料向压缩天然气转化,推广汽车利用醇类燃料、合成燃料、生物柴油、替代燃料及电动汽车技术;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能源作物种植,大力推广沼气和农林废弃物气化碳化、压缩成型技术,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地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加快风电开发和建设,使我省在风电建设领域取得新的突破;积极推进太阳能利用,推广太阳能利用产品的应用,发展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集群,加快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发电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地、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信息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大力开展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活动,宣传国家和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鼓励和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确保低碳概念在我省全面普及,为创造碧水蓝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换娥,李玲.河北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

篇7

[关键词]城市转型;煤炭;资源

中图分类号:F299.2;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38-01

对地下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发掘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是煤炭资源型城市,表明这个城市能源结构是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在经济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目前对煤炭的需求仍然比较大,占到总能源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的地下,存在许多煤炭资源,这也是形成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较多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的二十年当中,我国的主要能源仍旧是煤炭,因此煤炭不管在城市的职能上还是资源的比重上,有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但是,煤炭毕竟有一定的使用周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是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再加上现在的煤炭资源使用存在着许多浪费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经济衰退。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必须要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城市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显而易见:第一,能源结构比较单一;第二,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第三,城市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第四,煤炭资源的使用导致环境的污染,这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相违背;第五,企业功的功能和煤炭型资源城市有趋同性。

二、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由煤炭转化为能源推动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作为煤炭的主要生产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有很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很多这样的城市都已经进入了衰老期,这是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需求。然而,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科技的限制,煤炭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制约。

煤炭型资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建设企业和生产管理系统不相互配合,特立独行,没有做到统筹协调和职责分明的态度。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城市社会化水平。同时,监管机构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多许多违规违纪的操作放任自流,使国家的资源流失,经济受到影响,煤炭排放的“三废”对大自然的破坏异常严重。这些问题都使煤炭型资源的转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对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相关策略

针对上述谈到的问题,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都有很大的阻碍,为此,提出以下策略,以求更快更好的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协调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尽管一些城市已经受到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但是如今,还有许多城市的煤炭生产处于“青壮年时代”,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结构对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对此,应该充分的尊重煤炭城市的发展规律,同时把“市矿统筹”作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战略并贯彻实施。以实行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提升中心城区和环境修复两天线双管齐下,摒弃之前的煤矿建设模式。针对煤炭企业也要改变其思维,对城区的建设、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和发现煤炭替代产业,科学的实施发展关系,提高城市自身的发展能力。

(二) 明确和突出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

在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抓住主要矛盾很重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煤炭清洁生产。把煤炭的清洁生产技术作为能源安全和持续发展的战略来推广。针对循环经济,可以从综合开采、引进技术深度加工、对煤炭循环利用这几个方面入手,遵循高效益低排放的生产原则,摆脱牺牲环境创造经济增长的尴尬局面;其次,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进行整治,这要求生产和治理同时进行,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建设城市的空气净化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再次,把握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煤炭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效率最大化。禁止粗放型生产和使用煤炭资源。对煤炭进行适度开采,同时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劣质煤的使用率,对生产力要素进行合理的配置;最后,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煤炭的的生产、加工和使用都有好处。组织结构的优化和高新科技的不断强化是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

(三) 因地制宜,探索和创新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新模式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能源结构比较单一,但是也并非依靠煤炭才能发展,许多城市还有其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需要因地制宜,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积极探索,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煤炭型资源实施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向国外的资源型城市借鉴发展经验,同时对自身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针对国家现有的政策方针,结合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条件,创建发展新模式。

(四) 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责任明确到相关部门的工作中,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管理和服务体制,落实相关政策,做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同时,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努力把指标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对相关的管理人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通过奖惩和方法促进工作的开展和制度的实施。

结语

总之,对煤炭型资源城市的转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切实的开展,包括积极促进企业的转型,淘汰对环境不利的工业和设备,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号召市民积极参与和完善市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这是新时期环境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窗体顶端

[1]张立今.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对策研究[J].学术界,2007,(5)

[2]张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4,(2)

[3]崔德文.加快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J].资源・产业,2003,5(6)

[4]王素娟.浅谈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5]牛冲槐.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思考[J].中国能源,2003,25(7)

篇8

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静”享舒适旅程

作为我国运输市场的主体,公路营运客车总量自2012年以来出现逐年下滑趋势。一方面,我国拥有约80万辆道路营运客车,每年耗油量高达2752万吨,排放二氧化碳7568万吨,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铁路、民航迅速发展给道路客运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而随着“互联网+”模式的诞生,传统运输行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为此,比亚迪推出C系纯电动客车,以全新的竞争优势满足班车客运、包车客运及旅游客运等多方位需求,迎接道路客运产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作为C系客车的开山之作,C9是比亚迪打造的第一款新能源、新动力、新概念的纯电动客车产品。C9车长12米,可载53人,拥有360kW最大功率和3000牛米的最大扭矩,续航里程达300公里以上,充电时间仅需1-2个小时。C8是继C9之后推出的另一款纯电动客车产品。C8车长10.5米,核载人数45人,续驶里程大于170km,最高时速达lOOkm。此外,为了满足更高品质的接待和出行,比亚迪还推出车长7米长、核载22人的C6,凭借1.35h的快速充电与210km的优秀续航能力,配以豪华内饰与舒适空间,C6可提供更优质的公商务服务。

道路客运“绿色潮流”纵享高品质服务

道路客运是我国客运行业的主要方式,也是比亚迪“7+4”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作为集比亚迪绿色科技于一身的新能源产品,C系列客车凝聚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优秀的运营经验。今年2月,比亚迪牵手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投入运营10台C9作为贵宾接送车;今年5月,比亚迪C9斩获“中国道路运输杯”2015年度最佳新能源客车大奖;今年9月,比亚迪C9成为2015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指定用车,助力大连市打造国际“绿色盛会”。优秀的运营数据为比亚迪C系客车品质提供了全方位检验及见证。

在国家石油安全、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以及传统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道路客运行业革新已刻不容缓。当前,国家及地区已相继出台政策,对新能源道路营运客车提供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用电、停车优惠等扶持政策。比亚迪响应政策号召,继公交电动化、物流电动化之后,推出道路客运电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9

关键词:低碳视角;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低碳经济是从传统高能耗、物耗、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它能够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随着资源的紧缺和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低碳经济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由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

一、低碳视角下,河南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自“十一五”以来,河南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发挥工业主导作用,实施了“战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措施。1980年,河南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是40.7%、41.2%、18.1%;1990年,分别是34.9%、35.5%、29.6%;2000年分别是23%、45.4%、31.6%;2010年分别是14.2%、57.7%、28.1%。由此可见,随着工业不断地发展,工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的增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也暴露除了矛盾性。

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过于依赖资源禀赋,导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差,从整体上来说,河南工业结构规模大,层次低,资源型工业比重高,工业发展仍旧处在要素驱动阶段,新兴产业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的初级产品比较多,中间产品数量比较多,多数产业都产业链的上游和价值链的低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产品少,转型升级任务巨大。[1]其次,河南省一些传统行业存在着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这些落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比重大。河南省传统优势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逐步的回升,单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高耗能和高排放的行业快速增长,河南省“两难”的锚段日益凸显,纪要完成淘汰落后产能,又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根据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河南省工业中,资源型和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高科技含量低,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导致河南省产业结构 不合理,进入“十二五”以后,河南省节能减排的压力与日俱增。多年以来河南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工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万元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压力大,因此急需要调整产业结构。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河南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1.制定长期规划,建立新兴经济体系

政府要在长期的发展战略中,改变思路,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制定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同时为了做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制定相应的统计、考核、检测以及奖惩办法,摒弃而以前传统的发展思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寻求低碳经济和区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快建立低碳农业、工业、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经济体系。[2]

2.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为了提高重化工为特征的制造业素质,通过生产业向制造业渗透,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提高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和附加值。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促进制造服务化,推进产业和产品机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改进产业链条上“高低碳”的对比,促使资源型产业链价值转向低碳技术和服务环节,在低碳化基础上,实现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目标。对于传统支柱行业要通过技术进步不断的减少碳排放,拉动河南经济增长。通过产业政策调整,以技术带动整个产业升级,鼓励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从第三产业角度来说,积极促进新能源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总的比重,加快金融、旅游、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减轻传统产业的锁定效应。同时要加快太阳能、喝点、新能源等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直接降低GDP的二氧化碳强度。

3.促进经济转型,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为了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化,河南省要研究并制定高二氧化碳价格的制度,提出低碳化转型提供激励机制,如:对于低效排放行业征收碳税,要根据产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效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发展低碳经济,政府要限制排放和交易,目前,由于欧洲能源价格要比美国高出很多,欧盟的人均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美国的一半作用。因此,为了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河南政府要积极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推动支持低碳排放。[3]

总结

产业结构决定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水平,反映了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效率。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河南省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经济为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形成经济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丽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2.

[2]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篇10

关键词:山西省;转型发展;战略措施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素有“煤炭之乡”的称号,煤炭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山西省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但是从前高强度、大规模的粗放生产模式使山西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面临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务。近几十年,我国煤炭企业加速战略转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同市和孝义市两大煤炭产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山西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阶段。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74.6万,辖11个地级市,119县市区。从山西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煤、焦炭、电力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长期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任务,但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突出,实行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优化,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矛盾、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能不足。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山西的产业发展都是以煤炭为主开展的,导致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结构明显。由于资源产业枯竭,且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山西省的煤炭技术装备落后,发展速度放缓,利润率下降,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不利的区位因素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转型难度大。煤炭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成本,转型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再分配,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地方财政短缺。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无法给产业转型提供后盾,导致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3)资源长期粗放开采,资源枯竭不断加剧。煤炭资源一直以来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长期的不科学开采,使得资源枯竭速度加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的枯竭不可逆转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极低,经济价值极高的伴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如煤层气等。山西的煤炭生产基地将在十几年内资源枯竭。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煤尘污染造成大气环境恶劣,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受到重度污染;采空区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造成耕地破坏和植被受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中出现的大量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妥善处理,长期以来对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改进生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不仅如此,在环境遭到破坏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没有法律作保障,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时无所顾虑,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以及尾矿、矸石带来的土地和林地破坏也十分突出,随之产生的地质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5)煤炭市场不景气,社会问题严重。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延续下行态势。数据显示,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接近70%。煤炭市场仍旧延续自去年开始的“寒冬”:国内外经济形势导致国内煤炭需求不旺,进口煤冲击愈演愈烈,过剩的产能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煤价下跌、煤企效益下降的状况在并未好转,煤炭行业悲观情绪蔓延。从历史来看,山西的煤炭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而且规模都十分庞大,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可避免的会精简人员。但是煤炭企业曾经承载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分配,而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再就业困难,不仅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定。山西省长期对人才的不重视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二、山西省转型期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山西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做长远的规划,不仅要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实际出发,吸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创新为导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把煤炭相关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知识、人才、管理、体制方面重视不够,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实现三类产业协调发展,尤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推广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附加值大的替代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是实现传统型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工业循环体系建设的同时,与农业循环体系和社会生活循环体系密切相连,通过三环体系的交叉组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完成煤炭城市的彻底转型。

(3)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原则。山西省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从前只重视第二产业导致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来源少,针对山西省主要煤炭城市城乡交错、市矿伴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市矿联动、统筹乡村、矿村、城市发展,改善乡镇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4)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市场的原则。在转型期的重要时刻,政府应该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向多样化、可持续、高收益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的改革,同时政府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选择,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为市场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煤炭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对策

(1)延伸产业链,发挥传统优势。山西省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提高选煤洗煤技术,努力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利用重点企业,核心产业带动整体发展。实行煤炭深加工,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电厂、焦煤厂、水泥厂、砖厂等,促进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产业化链条做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新型生产道路。依托煤电资源优势,重点延伸电――工业硅――硅橡胶,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电――预焙阳极――超高功率电极等几个产业链,建立镁产品深加工基地、煤质活性炭、高岭土加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山西焦煤集团与山西焦炭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原化肥厂、潞安集团与天脊煤化工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化集团的实质性联合重组,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工程项目。

(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山西省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必须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和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为外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关于高新技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重组,积极利用外资,实现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2014年,山西省围绕“综改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前5个月,全省新批外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同比增长五成以上,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从外商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看,包括机械制造、电力燃气供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等,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高达80%以上,外资结构明显改善。从投资方式看,合资企业10个,独资企业6个,合作企业3个。其中,仅5月份新批外资企业13个,投资总额3.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亿美元。

(3)发展新型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实现与国际能源格局接轨,探索出一条国际化、生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新能源技术储备、新能源城市建设、金融资本资源相结合。近日,国内首个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山西省国新能源寿阳县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正式投产运行。这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现状、带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山西省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山西省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4)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美丽山西。山西省必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区域的综合治理,对供水、供热、供电管网进行改造,优化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内部公共绿地的比重来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对采空区,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今后,山西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山西。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

四、结束语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必须制定科学的,详尽的计划,以产业的转型为发展动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的发展,营造生态绿色城市。借鉴其他省份发展的经验结合本省自身特点,发挥已有的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吸引外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国家发展中部地区的大好时机,积极提升自己,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美丽山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