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案例

篇1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综合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60-03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综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中国高等教学本科生教育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程,现在已扩大为面向经管类、工科相关专业本科生、MBA、EMBA、工程硕士等开设(本文探讨面向经管类本科生的课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从产生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

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外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美国部分大学的管理学专业、经济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等成立教师研究小组,开设MIS课程,后又开设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有了第一批MIS博士生。此阶段明尼苏达大学明尼阿波利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简称UMN)的MIS课程和专业发展较快,后来引领MIS前进、培养信息系统教育师资的园地。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MIS走向成熟和全面发展的时代,各国高校纷纷设立MIS课程和专业建设计划和成果,如麻省理工斯隆学院、哈佛、UMN、纽约大学斯特恩分校等在MIS理论与应用上有自己的擅长研究领域[1]。

在中国,管理信息系统一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1980年清华大学首次试办了MIS专业。1981年,中国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首先引入并开设MIS课程,随后一些重点院校的管理科学专业逐步开设,并扩展到计算机专业等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中。20世纪90年代后,MIS伴随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科学的进步开始真正迅速发展,成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分割的要素之一[2]。

青海省高校内,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依据各校专业特色开设此课程,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如青海大学为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青海民族大学为工商管理MBA开设,青海师范大学向计算机专业和藏文信息处理专业开设。

就国内MIS课程的建设情况而言,因学校性质不同存在差异。工科院校偏重于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原理与开发过程,而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偏重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管理[3]。不过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时,以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展开。除教学内容的取舍外,各高校不断进行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善和创新,提升教学效果。

国外院校对MIS课程的定位侧重于让学生理解MIS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与实际应用情况。主要以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极其注重启发式、案例驱动式教学。以美国为例,其MIS program在学生掌握了有关MIS基本知识和结构化、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企业的特定MIS应用场景或特定MIS事件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企业中MIS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学习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等多学科综合发展起来的边缘性学科,运用经济管理理论、信息理论、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融合提炼组成一套新体系。课程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强。从技术角度讲,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学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和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熟悉各行业、各领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开发,更易就业。但这门课程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导致学习课程具有较小的趣味性。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交叉性增加了教学难度,给教师带来较大挑战。如果采用传统的、缺少互动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更不能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因此,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学,学出收获,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本文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适合MIS教学的三向式案例教学法。

三、三向式案例教学法及其在MIS课程中的应用

三向式案例教学法,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为一体,面向三个方向展开:老师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指导上机实验;学生思考吸收理论,完成实验,在综合案例讲解环节向老师和学生汇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MIS综合案例,为老师提供新视角和启发点;在综合案例讲解环节,其他同学向主讲学生提问,探讨知识点,交流心得,共同提高(师对生、生对师、生对生三个方向的教与学,简称三向式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不是体现在一两堂课中,而是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巩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知识点,有助于知识延伸和思维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全局意识、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多渠道汲取知识(教材、网络、教师、其他同学、实践经历等),同时对教师也有启迪性。

三向式案例教学法融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综合教学为一体。以下结合青海大学开设的MIS课程进行三向式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青海大学MIS课程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16)。理论教学围绕MIS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开发与管理、应用举例等内容展开[4~5],共12个知识模块: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概述、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举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实践环节包括五个课程内实验:实际系统演示(演示型)、数据库操作(验证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设计型)、综合案例―实际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32学时后开始。课内实验中四类实验的要求、层次和支撑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向式案例教学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按教学大纲和进程计划要求,完成课程前42学时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MIS理论知识。(2)课程前10学时的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为综合型实验奠定基础。(3)课程后6实验学时(实验5:综合案例―实际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个实际MIS的开发。小组一般由5~6人构成,由组长管理和分工。开发题目先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完善和确认后确定,保证结合具体行业或具体企业开发。在此6学时和课余时间内,各小组共同讨论、明确分工,认真完成实际系统的调研、可行性分析、系统逻辑模型设计和物理模型设计,并尽可能完成系统实施(青海大学大二学生第四学期开设MIS,学生已具备数据库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开发出实际系统难度不大)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并撰写系统开发报告、系统讲解PPT文件。(4)课程理论教学的最后6学时(第12个知识模块: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案例),教师利用两学时时间讲解经典的MIS开发案例(重点在于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重难点)。剩余4学时,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将主动权交给各小组。各小组代表以PPT形式向全班同学和教师展示其开发的MIS系统。重点说明各环节的工作重点、难点、系统特色、系统分工、系统开发中的疑难问题等,并演示系统。小组讲解和演示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和教师针对小组的系统和工作进行提问(如果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可加以引导或总结,帮助学生温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最后,教师依据各小组同学的工作和表现,确定成绩,并将成绩按10%的比例记入到学生的总成绩中。

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涵盖MIS教学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的最后6学时。融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教师评点、同学提问为一体,从三个方向展开,强化MIS课程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掌握MIS主旨,真正理解不同领域MIS的应用和开发。此方法中融会了多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法、启发法、讨论法等,利用“案例―理论―建构”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加深了对MIS和企业战略之间关系的理解;利用“引导―发现―研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利用“参与―互动―自主”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对锻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实际应用此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内容强度适中,时间分配恰当。(2)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位同学积极参与,熟悉系统开发的全过程。(3)选择的企业规模适中,管理规范,基础数据齐全。(4)合理分配各小组讲解、提问和答疑的时间,突出重点。

四、结论

三向式案例教学法从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三个方向展开,融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参与式教学于一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团体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也可应用到其他类似课程中。

参考文献:

[1]卞艺杰.国外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

[2]王颖,吴克河.构建新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卢志平,陈朝晖.主动实践理念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9,(4).

[4]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5]滕佳东.管理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

Application of Three-Directional Case Teaching i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XU Sheng-j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China)

Abstract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analyzes the necessities of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brings out three-directional case teaching and applies it in the course,designs relevant teaching chains.

篇2

关键词:安全防范;系统;通信机房;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1 通信机房智能综合监控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虽然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均可由通用网络元素支持,但其要求有显著差别,而且传统话音网络属模拟网,于是导致专用、公用、本地和长途网各种水平的分立话音和数据设施开发。话音与数据业务的一个显著差别是,保证端对端通信完整性所需要的人工干预程度,包括在故障或业务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的诊断和恢复。例如,如果一个美国人往日本打电话,由一个不会讲英语的人回答,就可利用人的智能寻找一个翻译或采取其它措施。类似地,若一个呼叫由于网络故障不能建立,可人为地分析间题原因并采取正确步骤。与此相对照,数据业务的人工干预少。这样就需要更精确的机制,以保证发送和接收DTE“讲同一种语言”,并在网络发生故障时迅速采取业务恢复措施。与话音网络相比,通常要求DTE之间以及有关数舞网络元素之间有更高的软、硬件兼容性。对于专用数据网而言,可能可以确定单个信源的硬件和软件,实现专项设计中的兼容性。

2 应用系统的功能体系

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是通过通信手段实现的,对于数据通信系统,它关心的是数据如何表示、怎样传愉。在数据通信系统中,数据可以用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种方式表示。从时域观点看,数字信号是一种离散信号,模拟信号是一种连续倍号。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滋波、光波等表示形式。

2.1 数据通信系统一般结构

数据通信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用通信线与分布于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执行数据通信的系统.它由主计算机、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和信号变换器组成。根据电源设备的通信协议实现应用程序与电源管理模块间的通信,对上传的信息包进行分类处理,对下发的数据包进行相应规则的打包处理,实现工作人员与电源设备的交互。计算机及其设备产生和交换的信息多是二进制的代码信息,表现为一系列脉冲信号。通信线路多采用电话线,在远距离传输中多采用模拟的交流信号。

2.2 机房的安全等级

为了对相应的信息提供足够的保护,而又不浪费资源,应该对机房规定不同的安全等级,相应的机房场地应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根据GB936卜88标准《什算站场地安全要求》,机房的安全等级分为A、B、C等3个基本类别。

A类:在if-阵机机房安全问题上要求较为严格,需要计算机房具有严格完善的安全措施。并且该类机房中的设备以及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都需要达到最高配置。

B类:在计算机房的安全性问题上要求较为严格,需要计算机房具有完善的安全措施,其安全性高于C类低于A类。

C类:在计算机房的安全性要求上较为基本,只需具有基本的安全措施。机房中的系统以及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只需最地限度即可。

在具体的建设中,根据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需要,选择某一类进行执行,也可以综合性的选择某些类型予以执行。综合性执行即机房能够按照某些类型而非单一类型记性执行,例如,按照要求,机房能够选择A类防护对电磁波进行防护,对火灾报赞及消防设施进行C类防护等。

2.3 安防系统

这些系统依赖于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运动检洲器、热且检侧器、玻瑞损坏检侧器、重览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运动检侧器检侧某一限制空间里的运动,可以主动检测或被动检测。某些运动传感器会发出能盈光束.通常是红外线或滋光,超声波或声波,或电磁辐射的某种形式。如果发射到受监洲区域的能琶光束被打断,就发出普报。其他类型的动传感器是被动的,它们不断地浏旦受监侧区域的能量(红外线或超声波),检洲这些能最的快速变化。这些能且的被动侧纽可阻止或伪装,因此很容易造假。热盆检测器的工作方式是:检测房间里温度变化的速率。它可以用于下面的情形:体温为98.6华氏度的人,进入一个65华氏度的房间。因为人的出现会改变房间的温度。热旦检侧器也可用于火灾检侧。接触传绍器和皿址传感器在两个面接触时开始工作。例如,脚踩在下面有压力敏感垫的地毯上,或打开窗户时触动了针头弹赞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也属于此范畴.但它们检测的是传感器的运动.而不是环境的变化。

如果攻击者获得了计算设备的物理访间,则很容易击演逻辑访间控制。在能进出机构办公室的人中,保管人员常常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员工和非员工,然而.他们拥有最大限度的无人监管的访问权利。主人经常把整个大楼的钥匙交给他们,然后就忘了。保管人员要从每个办公室中收集纸张,攘桌子,搬动各个区域的大抽屉。因此对于这类人来说,收集重要的倍息和计算机媒体,复制专用的机密倍息并不困难。这不是说机构应总是怀疑保管人员可能是间谍,而是指出,保管人员有这么大的权限.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来获得未授权的信息。它们不但应由机构的一般管理层来管理,还应由1T管理层来管理。

3 系统实施效果及影响

通过测试,在实际的使用中系统无论是性能还是功能均能够满足系统设计要求以及《用户需求》要求。并且在测试的过程中,积极响应了部分新增用户的要求,做出了进一步完善,使得系统不但运行良好,达到了设计方案的要求,同时响应了用户需要,达到了开发目标。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趋势,能够有效的安排人员,在智能系统应用钱,各个通讯机房每周需要进行一至两次的巡检,而在综合智能监控系统应用后只需在监控中心进行监视便可以掌握所有机房的信息,大大节约了资源,实现了人力优化。在系统的维护方面,由于数据上传为实时性的,因而系统中若是发生了故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

结语

安全防范管理在通信机房中的应用,不但是对通信网络的优化,同时也是对设备体系的维护,能够有效确保设备运行环境的健康,为通信以及网络的稳定运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化君.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06.

篇3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

1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整体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员工的薪酬、员工的绩效考勤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信息管理系统将传统的人身档案管理工作借助互联网软件技术发展为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真实地反应了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现状。人事档案管理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会出现数据量巨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较大、纸质档案不便于保管或者应用等制约性问题,实现信息系统化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实现了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的传递和应用,能够避免档案丢失或者失真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其工作职能。

2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2.1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缺乏标准的规划

在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标准规划的问题,特别是大型的企业,会设有诸多的下属企业,但是由于企业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人员组成情况也不尽相同,使得各企业都会按照自己的工作需求制订和应用信息系统,而企业集团在进行数据信息资料汇总、调查等管理措施时,便会出现数据口径不一致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1]

2.2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还有待完善

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档案信息也是工作人员的工作阅历以及工作表现的最直观反应,但是在信息系统中,还缺乏录入、修改、存储、浏览以及应用等完善的系统服务,很多企业只是将人事档案资料进行了保存,并没有实现动态的完善机制,在工作人员离开企业时,再进行临时性的完善,失去了人事档案对于工作人员的考察和评价意义,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2.3企事业单位缺乏高素质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涉及到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但是环节却相对繁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对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有深入的掌握,以便于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应对自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却缺乏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职能的实现。[2]

3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可行措施

3.1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工作流程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应用时,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制订相对完善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实现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于人事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录入以及传递等工作内容都要实现规范性的工作行为,以便于企业能够形成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不仅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3.2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数据信息的挖掘和整合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信息会随着工作人员的工作阅历不断提高而逐渐增多,大量的纸质档案使得档案信息容易缺乏重点、也不具备明显的应用和参考价值,而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关键字等内容便能实现信息的检索,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管理信息进行挖掘和整合,使档案信息能够有内容、有重点,便于其参考应用价值的实现。[3]

3.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

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得工作人员在经过严格的培训之后,能够跟随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发展步伐,对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够应用自如,并通过其个人职业素质的提高,能够强化其工作责任意识,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开展日常工作,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科学有序地开展和进行,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其管理职能的实现。

3.4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现代企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的逐渐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安全防护工作,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并采用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及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备份管理,保证人力资源数据信息以及人事档案数据信息的信息安全,避免病毒感染、数据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出现影响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4]

4结论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大幅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并且实现了其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制约其管理水平的实现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其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通过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工作流程、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数据信息的挖掘和整合、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等措施,促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蕾.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9-10.

[2]李宏宽.基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7,(2):175-177.

[3]万琼.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115-117.

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优势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将信息化融入企业发展血液的重要性,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在本企业应用就是其中之一。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置、保存、管理、开发、提供利用等活动中,以期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谈谈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在本企业应用中的优势。

一、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流程板块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

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C/S端的档案系统客户端和B/S端的档案系统网站;共有三个板块,一是CS端的档案管理板块及档案配置板块,二是BS端网页板块――档案网站。

档案系统的业务流程分为6个,收集整编流程档案归档流程档案借阅流程档案共享流程鉴定销毁流程年报统计流程。档案系统功能设计18个,收集整编、归档审批、档案检索、共享管理、鉴定管理、专题编研、年报统计、运维系统、数据管理、提报管理、借阅管理、集团共享、档案推送、归档批处理、库房管理、续借管理、外部接口、温湿度管理。

总的来说系统集档案收集、存储、统计、查询利用等内容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接口六大主要管理功能于一身,确保了归档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在档案管理中具有可操作性强,可进一步提升了茂名分公司档案信息资源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建立中国石化统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共享档案管理的平台奠定了基础。

二、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各板块功能明确齐全,系统性强。

1.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管理板块

档案管理主要具有业务数据处理,统计,查询的功能,使用对象是档案专兼职人员及系统关键用户;档案管理板块突出点是能提供强大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数据导入功能多样可导出数据模板,进行数据整理后再导入系统相应的档案类中,可以脱离系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

原文批量挂接方式多样,为满足数字化扫瞄工作的需求,系统还提供多案卷挂接电子原文的功能,为数字化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打破原系统只具有的单一的录入数据及电子原文挂接功能,为数据的收集整编及原文的挂接提供快速的途径,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它还可定义个性化录入界面,个性化设置比较强,档案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消息提示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配置,从而满足个人需要。

茂名分公司从去年12月开始业务重组后,业务量大大增加,人员却不增,新人不进,旧员到龄退下,在人员紧张,业务量大增的情况下,档案管理板块的强大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及原文批量挂接方式多样,给我们茂名分公司档案员档案数据录入归档,电子原文上传带来了便利,提高工作效率。

2.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配置板块

档案配置主要是系统配置应用;使用对象是档案领导及系统管理员;档案配置板块突出点是机构管理功能能让系统管理员直观了解现有的行政组织机构;可以对组织机构添加,删除,有效和无效化处理,同时可以对组织机构做排序操作,方便管理。

用户管理功能能对系统用户进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AD域账户作为系统账户有利于用户的统一,为单点登录的实现提供方便;视图配置功能的可以添加、删除视图以及视图目录树节点进行动态配置和管理;多视图展示形式支持同一年度使用多个视图展现形式;不同单位可制定不同的视图显示方式可对视图进行权限控制,可限制视图的使用范围。

档案配置板块的机构管理功能、用户管理功能及视图配置功能;让茂名分公司的档案领导及系统管理员对茂名分公司的38个组织机构、5000人左右的用户,18个档案类的视图目录树,一目了然,无论是从管理、还是查询和使用都带来了方便,节省工作时间。

3.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网站板块

档案网站主要是档案查询借阅、流程审批、档案编研、推送;使用对象是普通用户及档案管理员;登录后,进入查询首页。左侧为功能区,右侧为查询区。功能区包括个人工作平台、档案检索、档案编研、档案推送。查询区提供所有档案文件的查询、原文的查询、专题查询、视图查询功能。其中档案检索功能包括分类检索、全文检索、跨库目录检索、视图检索、目录检索;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档案检索功能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在线查阅,然后走在线借阅流程。

系统提供在线借阅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申请借阅”方式,来取得管理员的授权,只有审批流程通过后,才能有相应的浏览或下载权限。

档案网站板块的档案检索功能多形式化及在权限许可下、安全性保证的情况的在线借阅功能,解决了茂名分公司的38组织机构,不在同一地方办公,对档案利用困难;让档案利用人员来回跑档案室查借阅的落后管理方式已成为过去;电子文件在线浏览、借阅等功能,让茂名分公司档案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让查阅者在网上轻松查阅,借阅,在线浏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就是此网站可以实现中石化查询;建立中国石化统一的档案共享平台,通过统一的共享平台,在权限允许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达到档案资源共享。

三、中石化档案管理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接口相容,兼容性强

建立标准系统归档接口通过标准的系统接口,可以接收各业务系统推送的数据。只要符合档案业务规范,并遵循标准数据规范,即可实现数据的归档,方便本茂名分公司合同管理系统、本地公文管理系统的集成工作。

四、中石化档案管理运维系统部署运维平台健全,保障性强

运维系统部署一套健全的运维平台,有一支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运维队伍,有明确的提报流程,项目上线试运行后,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问可通过运维系统网站提报,并进行流转处理。茂名分公司档案管理系统从2013年4月运行至今,档案领导及系统管理员经电话、走运维系统提报流程等提交的问题有二三十个,运维组都一一及时的给予解决,为茂名分公司档案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篇5

一、信息化在交通档案管理建设中的含义

信息化建设在交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指得是根据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管理交通系统中的资料以及档案,达到方便使用者使用档案或者查找档案,并且能够把档案的作用及其目地充分的发挥出来。普遍利用交通档案,实现管理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现代管理交通档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常,在信息化建设交通档案的主要内容中,有电子档案的收集、硬件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纸质资源电子化(信息资源的建设)、软件建设(信息平台的建设)、人才队伍的建设、档案的标准建设以及规范建设等。

二、信息化建设在交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交通档案管理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机读文件随之出现。但在很多基层的交通档案管理部门,在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相对来说较为落后,档案的标准化以及规范化不足,有些地方档案部门依旧重视纸质的档案,交通档案的信息化、电子化意识缺乏。管理档案信息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一)信息化在交通档案管理建设中,收集信息时较为方便。首先,信息化在交通档案管理的建设中,在进行收集信息的时候,极其的方便。因为在信息化的过程当中,存储档案以及收集档案的时候是根据手工输入、OCR 识别以及图像扫描等手段来实现的。所以,档案中的资料都是根据数字化的信息加以存储,这样进一步减少了资料时间相对滞后以及资料丢失等现象的出现。

(二)处理及使用交通档案信息较为便利。一是处理交通档案信息较为便利。信息化建设在交通档案的管理及其处理的时候,极其方便。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多以实物及纸质资料为主,这就造成在处理信息的时候,由人工编制为核心,并且容易破损等问题出现。保存的时候也要有特定的环境。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交通档案,这样不但有效地节约了储存空间,而且还方便了信息的处理和编制。其次,信息化在交通档案管理的建设中,其储存的时候极其方便。以往的纸质的、实物的档案资料通常储存很久之后,一旦储存条件变化或不佳的情况下,这些档案资料非常容易有破损的现象出现。而由信息化建设的交通档案管理,在大容量光盘以及硬盘更新之后,使交通档案在存储的时候非常方便,既有效地节约了空间,又消除了储存环境对资料保存的影响。二是使用交通信息档案较为方便。信息化建设在交通档案管理中,其使用的时候显得极其方便。以往的档案材料在进行使用和检索的时候很复杂,这就造成在应用档案材料的时候,检索速度不高,工作效率也随之较低。建设交通档案管理信息化之后,使用者能够快速地在很多资料中立刻定位到自身想要查找的档案资料,在短短的几秒钟内,便可以轻松地完成查找档案资料的工作。所以,信息化在交通档案管理的建设中,优势最为突出的便是可以很好地便于用户使用。三是建设管理交通档案的信息化,在传输时极为方便。如今,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档案资料的存贮利用以及检查的时候,已不再单单局限在单位内部使用。档案资料能够由网络来满足档案资料的传输以及检索,达到全球资源共享,并且用户可以在得到授权的前提之下,实现异地档案资料的提取以及检索工作。

三、交通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

为提升高速公路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其质量,关键利用科学且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现代化网络技术来对已有的文件信息加以管理,从而解决项目管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转变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尽量避免档案管理工作的弊端。从而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应以交通特征为依据。信息化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要以交通建设工程的特点为依据,对交通建设项目管理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开发,把专业化的管理软件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形成集成的项目管理机制,对承包商、设计单位以及项目法人之间的业务进行疏通,并且利用信息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达到档案信息的高效共享,这也是档案信息化的核心所在。

(二)交通管理系统化的实施要满通部门的相关要求。交通管理系统化的实施要满足于交通部门的相关特点和要求,同时要与国家建设工程中的有关内容相互协调。并且按照工程建设的标准水平,满足建设资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由此可见,在今后的交通施工建设当中,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朝着管理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交通建设工作中的信息及资料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对于档案管理的内容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网络设计的工作当中,要采取较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软件,使用户的操作权限得到保障,同时,保证网络管理的真实性及高效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项目管理单位应设专人进行系统的管理、更新和维护。根据档案管理中的不同要求,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相互适应的工程建设文件资料管理机制,分阶段性地在系统中对监理资料以及施工进行检查并确认,及时掌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加快推进交通行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篇6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力度的逐步加大,毕业生人数日趋增多,其档案数量也在迅速膨胀,传统落后的档案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高校管理与发展需求,极大地制约了毕业生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快速普及,借助于ASP技术的应用,构建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便于毕业学生随时关注档案去向,还推动了高等院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迅速迈入新台阶。

1 ASP 技术

ASP是微软公司所开发的类似于HTML、Script、CGI三者的结合体。较HTML而言,ASP程序编写更灵活方便,是在Web服务器端运行之后,将结果通过HTML的方式传至客户端浏览器中,因而较其他脚本语言要便捷、更可靠。通常而言,ASP技术的开发工具很多,有助于迅速开发系统。此外,较CGI而言,ASP包含HTML标签,可对数据库进行直接存取。ASP是一项十分实用的技术,属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开发技术。核心技术支持组件、对象技术,采用ASP组件及对象技术,用户可直接采用ActiveX 控件,就对象方法、属性等进行直接调用,继而实现各种功能。

2 系统需求分析

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针对的是毕业生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以便为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特征如下。

1)要求系统界面直观而优化,便于操作和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数据输入,富有亲和力,使画面输入尽量接近实际情况,保持界面的一致性,使用户始终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并能够结合用户的需求,把握好任务的进展;界面必须具有容错功能,以免由于操作失误致使数据错误录入。

2)具有复杂的信息结构。毕业生管理均以信息工作作为主要内容,而毕业生档案信息较繁杂,因而导致信息结构复杂。

3)面向对象的多层次化。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对象即毕业生管理人员,但实际开展毕业生管理的人员具有多层次性,从校长、学生工作处到各院系管理人员、辅导员等,要求系统面向多层次服务

对象。

4)具有安全灾难恢复功能。系统应利用授予权限,对程序使用加以控制,保障用户正常操作,利用备份、恢复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还必须加强日志管理及病毒防范等。

3 系统框架的构建

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B/S结构模式实现的,见图1所示。

首层,即客户浏览器,属于连接用户与系统的接口。用户利用诸如IE等通用浏览器进入系统;第二层属于Web服务器,用以启动进程,对用户端请求加以响应;第三层是数据库,利用ASP技术,对数据库内所动态产生的HTML代码加以调用,并将处理结果嵌入系统,传送至用户端浏览器中。

B/S模式将三层结构分别划分为三个独立单元,即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其中,显示层同用户开展交互,将用户请求利用中间层组件,传递至逻辑层,逻辑层组件借助于SQL等方式,向数据层发出数据或资源请求。由数据层将数据传至逻辑层,再由逻辑层传至表示层。各层均有相应的功能,各层均可独立加以修改,也不会对其他层造成影响。各软件在B/S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利用逻辑层,实现界面与数据访问之间的相互独立。显示层、逻辑层、数据层分别在客户端浏览器、Web服务器及数据库服务器上进行运行。

4 功能模块的开发与设计

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结合系统设计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便其对自身档案情况进行查询,或同档案管理人员展开交流。具体而言,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模块。

1)权限管理模块。系统借助于ASP技术,于Internet网络上进行运行,因此,要求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系统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安全性出发,构建了该模块,由管理人员负责对其他用户授权与操作加以科学管理。

2)信息查询模块。基于网络基础,对毕业生信息,如就业协议书编号、学号、姓名、籍贯、毕业时间等信息进行查询,以便用户及时掌握档案情况,例如,档案是否仍为学校保管、档案寄送单位等情况以及毕业生档案保管期限、邮寄途径及时间、相关资料借还,等等。

3)档案咨询与留言模块。该模块实现了档案的科学化管理,以便毕业生及时针对档案政策进行咨询和留言,例如,如何进行档案托管或办理传递手续等。

4)档案信息录入模块。由管理者将毕业生档案信息及数据录入该模块,录入过程中,在Web页面可结合情况将档案信息加以输入,使用户于客户端对信息进行查询。

5)档案查询模块。该模块便于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加以管理,也为毕业生开展档案信息查询,明确管理情况提供了支持。

6)档案信息修改模块。该模块为管理者及时更新、档案管理信息提供了支持。

7)咨询管理模块。用于管理者同毕业生展开信息交流,实现有问必答,及时对常见问题及意见加以反馈,以便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8)信息备份模块。定期对档案管理信息进行备份,要求管理者必须定期将数据刻录于光盘,实现异地备份。

5数据库设计

篇7

【关键词】ITIL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安全运行 服务标准 管理流程

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将会在监理中被暴露出来,并寻求解决方案。而随着目前系统规模的复杂化与庞大化,在运行维护阶段引入ITIL监理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建设企业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与运维管理中的实际能力,实现对设备更好的应用。

1 ITIL概述

1.1 ITIL的服务相关标准

首先,ITIL拥有自己的管理模型,它涵盖了服务支持管理与服务提供管理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服务支持管理专门负责系统中的基础性管理任务流程,比如说对某些功能的实现及日常管理操作流程,它属于管理模型中的日常项目;而服务提供管理则具有进阶性质,它专门提出某些策略过程来用于与用户交流,实现某些管理或服务职能。也可以对客户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实现对问题的收集和解决意见的反馈,它可以被视为是ITIL管理模型中的客户连接战略中心。如图1。

1.2 服务支持管理与各管理之间的关系

ITIL服务管理是基于服务台的,它是一个终端,它所发出的所有服务请求都要通过事件管理进行连接,在事件管理平台接收到请求信息后,就会逐一识别筛选问题,最后提供第一线支持,将各种服务请求转移到问题管理的流程环中。在这里,ITIL服务支持管理模式所贡献的是一套具有日常运行功能的管理流程,它可以对系统实施基于运营维护的事前监理机制,同时它也作为事中监理与事后监理的导向指南出现。

在服务支持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事件响应功能的智能化机制,它的作用就在于快速帮助系统实现对日常服务操作的恢复,降低由于服务问题可能带来的各种业务负面影响。当IT基础架构库中由于出现错误而引起各种故障问题或事件时,它其中的问题管理模块会对已发现错误进行明确定义,找出根本原因并予以解决和控制,防止该负面影响的二次发生。

2 ITIL服务在信息系统工程安全运维阶段的监理应用流程分析

ITIL服务在运维阶段监理过程中主要要实现对运维方案构建的全过程,其中就包括了基于ITIL服务标准的运维方案审核。在方案中,诸如配置管理、变更管理、事件管理、管理等等方案都是需要监理的相应流程。而当方案通过后,则要通过承建方来最终完成整个实施方案,以便于他们在运维期间实现现场实施监理工作。当监理过程出现问题时,可以请求变更管理流程,重新配置管理方案,也可以通过管理方案问题来对已产生的质量偏差进行分析,再作出书面质量分析报告后展开修改完善。

3 ITIL服务支持管理下的信息系统工程运维阶段监理要点分析

3.1 配置管理环节的流程设计与监理要点

在ITIL配置管理环节中,主要要经过5项主要活动,这有助于系统建立有关项目的配置管理数据库,满足对服务管理流程中所提出信息的精确性。

3.1.1 流程设计

流程设计分为5个步骤:

(1)配置管理计划。它是依据项目配置来对目标实施管理并确定配置管理策略的。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配置管理数据库设计、配置管理规划以及其它服务管理流程接口等工作。

(2)配置标识。在这一环节中要确定所配置任务项的具体属性、标识符、范围、基线与配置结构关系等等。

(3)配置项控制。在这一项中可能运用到变更管理,所变更的内容即为在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所记录的可识别配置项等等。

(4)配置状态检测。系统管理人员会对所受控配置项进行定期的状态检查与轨迹变更工作。在该工作中会为系统配置状态编写报告,报告的内容就主要包括对基线、标识符、系统软件变更次数、版本数量、配置项使用状况等等的描述。

(5)对配置的检验与审核工作。当系统评价与审查通过后,要确认系统中的配置项是否存在,这关系到在配置管理系统中对它们活动的正确记录。

3.1.2 监理要点

配置管理可根据配置管理具体流程来定义流程角色,再由业主代表、承建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来实现对管理层服务管理过程中计划的制定与审批。在实际的系统工程运维过程中,监理人员要对系统的运维过程实现实时监测,并定时更新软件、跟踪事件处理的全过程、收集相关信息。在这一配置监理过程中,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会被一一解决。

3.2 变更管理环节的监理要点

变更管理就是对系统工程安全运维过程中变更请求的监理。在系统常规运维过程中,涉及系统的所有变更都要依照《变更申请表》要求来实施书面申请文档提交。在得到运维承建方与用户方双方同意后才可以生效实施。

变更管理中包括对实施规则的监理,譬如依照变更管理所提出的三方职责,要由业务、财务与技术三方来共同评审变更请求及其方案。而在变更实施过程中,监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变更监理、测试变更监理与实施变更监理。最后,涉及到系统工程的多方代表要共同对所实施的变更进行评价,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变更目标是否已经达到预期标准、所服务客户是否满意、服务过程是否产生副作用、是否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等等。变更管理可以改变监管流程,也可以撤销和修改变更请求,这完全要根据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维过程而定。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基于流程化方法的ITIL管理模型,它使得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运行维护过程更加便捷有序、安全高效,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系统在IT监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它必将会成为未来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蔡晶.基于ITIL的企业安全运维管理系统设计[D].复旦大学,2013.10-19.

[2]尉林明,赵辰,孙傲宇等.ITIL服务支持管理在信息系统工程运行维护阶段监理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3):30-34.

[3]沈思,韩普,苏新宁等.基于ITIL模型的动态信任管理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5):75-79.

作者简介

韩广志(1981-),男,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平建(1981-),女,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工作于山东英才学院。

作者单位

篇8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例教学;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75-03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管理类和工程类本科专业的限选课程。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内容涵盖计算机科学、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学、决策论等相关领域。

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有着间接和直接的作用,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形象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讲,它通过对企业管理人观念、常规管理活动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两个贡献来作用管理人的观念:一是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二是对企业的贡献。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人个人的贡献是指提高管理人的办公效率,可从实用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考虑,“实用”方面考虑是指供管理人使用的办公软件必须简单、易用和好用,“心理”方面考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管理人的权威感、名誉感和优越感。对企业的贡献是指信息化必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这两个贡献或贡献的倾向将促使管理人改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看法,并对其持积极肯定和坚决支持的态度;进一步,还将启迪管理人的思维,使管理人把信息技术引入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鉴于软件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用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因此,如何更好地教授与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也成为高校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任务重

任课老师需讲授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方法,数据整合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管理技术,辅助决策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对象持久化技术,软件测试方法,系统运行与维护等内容(见图1)。因此,课程内容繁多,考虑课时所限,单独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很难熟悉、掌握课程的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更新快

1.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已逐渐从早期的主机集中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的方向发展。B/S模式是从传统的C/S模式发展起来的计算模式。C/S是松耦合系统,是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进行对话的,由客户端发出请求给服务器,再由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经传递机制送回到客户端来,而B/S模式是把C/S模式的服务器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分解成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同时也简化了C/S模式的客户端,仅保留其表示功能,从而成为了一种典型的三级结构模式:表示层、处理层和数据层。

2.程序设计的语言。已由最初面向过程的程序语言(如C语言)发展到如今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如VB、Java、.net);Java编程语言的风格十分接近C、C++语言。Java是一个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继承了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的核心,Java舍弃了C++语言中容易引起错误的指针(以引用取代)、运算符重载(operator overloading)、多重继承(以接口取代)等特性,增加了垃圾回收器功能用于回收不再被引用的对象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员不用再为内存管理而担忧。在Java SE 1.5版本中,Java又引入了泛型编程(Generic Programming)、类型安全的枚举、不定长参数和自动装/拆箱等语言特性。

3.数据的采集方式。由原来的人工录入发展到如今的条形码、RFID、GPS等物流网设备的采集。

条形码识别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相间的、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这些条状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数字,能够很方便地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并可以根据不同的组合方法表示不同的含义。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与其他自动识别系统一样,RFID系统也是由信息载体和信息获取装置组成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天线(Antenna)。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简称。提供车辆定位、防盗、反劫、行驶路线监控及呼叫指挥等功能。要实现以上所有功能必须具备GPS终端、传输网络和监控平台三个要素。

4.互联网核心技术。逐渐从Web1.0(以数据为核心)发展到Web2.0(以人为出发点)。

Web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动生成。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

5.系统整体观念。由原来的独立系统开发逐渐延展到现在集成系统的开发。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正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各部门根据其自身需求,有的自行开发了业务系统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有的购买了相应的软件系统,由于这些系统在建设时期、开发技术、使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了其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满足各级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系统集成为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金的开发多数针对信息系统集成的框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两方面进行阐述,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数据仓库技术、中间件技术、SOA架构、决策技术、WSH架构、异构数据整合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教材多样

各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高校几乎都出版了相关的教材,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偏重点不相同,教材和授课内容上的差异也较大,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授课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教学。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理论教学,缺乏案例教学。部分老师在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时,强调理论的介绍,忽略了案例的作用,不仅容易使课堂枯燥乏味,甚至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致使教学与生活脱离、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真理形成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案例教学是加深学生理解、增强记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目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教学案例的改革过程中,编制的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案例仍然处于浅层次,低水平,况且是凌乱的几个点,不能贯穿成一条线,很难在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期待从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同仁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探索,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过分强调案例教学,讲授知识少。一味地强调案例教学,案例充分,所讲内容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但是讲授的内容相应会有所限制,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点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讲授。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边互动,一般耗时较多。如果授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受限,就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建议在讲授重点内容时,精选案例,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案例法教学。如果不考虑学科的特点过分强调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无异于一般举例,这既不现实也不科学。

3.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由于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程,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也应该有所偏差,根据专业特色。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知识的载体,它将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其中,能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有用性”更鲜明地体现出来。实践探索证明,案例教学的确是教学的一种好的方式,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难点,探讨多种方法。

1.结合专业特色,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为其主干课程,授课时要从真实软件项目中总结、归纳软件开发全过程作为案例,包括: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针对如航运管理、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学生,选定物流管理系统、水路运证系统等学生熟悉的领域中的开发过程作为案例,将会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综合考虑课程约束,制定恰当案例辅助学生多视角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专业不同,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课时安排有时也存在差异,如课时为72学时、54学时和36学时。对72学时,可以选用一些涉及面广、业务逻辑复杂的信息系统;而对36学时,最好选用一些结构简单、功能少的小系统。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对案例产生疑问,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选定之后,每次课程结束时,提出下一节课将要讨论的主要内容,给学生留充足的课后时间来分析探讨、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课堂上,直接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除非难点问题,直接和学生共同来探讨决绝办法,并举一反三。

四、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目前多数都在课堂讲授,在机房上机实践。未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可能会将该课程搬到实验室,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实际项目,不仅使学生学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学到如何快速、灵活应对业务、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燕,李桃迎,屈莉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黄梯云,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左美云,邝孔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志恒,郁红英,王晓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5]邓三鸿,许鑫,王昊,岑咏华.案例教学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9).

篇9

关键词: 普通本科高校 MIS 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模式下的供求关系、生产关系、管理方式等的变革,企业对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重视。许多企事业单位纷纷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以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的扩大,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已经从大企业逐步扩展到中小企业和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因此,我国急需大量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普通本科高校正是这种基层管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土壤。

我国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自1980年清华大学首次试办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之后,国内的许多大学相继在计算机专业、管理专业等相关领域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或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中,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抓住管理信息系统的本质,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尽合理。MIS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包括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运筹学、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MIS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由于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我国MIS领域的许多理论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一些著作和教科书中移植过来的,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多。现在我国有关MIS的教材不下30种,但这些教材中内容重复、雷同的较多,有的教材是东取一段,西挖一章拼凑而成;另外,我国MIS的方法论严重滞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MIS方法论研究主要以原型法(Prototyping)和面向对象方法(Object Oriented)为主流,而我国大多数教科书仍以传统的生命周期法(Life Circle)为主线,重点介绍MIS开发过程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评价,对先进、实用的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介绍得较少,使得学生接触社会实践时会大呼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一点也用不上”。因此,优化MIS的教材建设和变革MIS的教学内容已成为当务之急。

3.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MIS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MIS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熟知MIS的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等专业的学生,由于其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要弱一些,一般只要求掌握MIS的基本理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为将来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做准备;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则应该重点学习管理学理论,并以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软件开发能力。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差,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并没有做到因专业而异,教学内容和模式基本相同。结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太空洞,不实在;其他学生则反映该课程太难,无法理解。

4.忽视案例教学。管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严格的概念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以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自。许多学校的管理学教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的成功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MIS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来看,附带案例的较少,有的教材尽管附了案例,但所附案例的背景介绍得不全面,以致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MIS的理论和方法,感到枯燥、抽象且有距离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感到茫然。

5.不注重实践环节。MIS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MIS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MIS教学,对实践环节并不是十分重视。有些MIS的教学过程根本就没有安排上机实践和业务流程调查等环节,有些MIS的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时间安排太短,内容不合理。

三、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首先要从课程体系上着手。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好MIS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叉学科,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应先通过管理学、计算机两方面的全部主干课程,使学生具备非常充分的背景知识;对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除了具有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至少还应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掌握在一种平台上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而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则应该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并了解企业管理学的基本知识。笔者认为,本科生的MIS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比较合适。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MIS课程所要求的必备的相关知识,此时开设该课程,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合点。

2.重视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实地考察。M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必须安排充足的实验课时,每次实验要安排好实验课题,安排学生进行指定的项目开发操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和分析,并邀请有关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给予精心指导,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由于在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接触到关于大企业、大系统的事物较少,在实践课程中,可以考虑以一些小企业、小的实际应用为实践的内容,深入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应用的实践。

3.课程安排中要重视不同专业的区别。对计算机类学生,宜从信息技术向管理理论逼近,侧重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培养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人才;对管理类非专业学生,宜从管理理论向信息技术逼近,教学侧重点应该放在基本应用技能上,即培养善于确定系统目标、善于与系统开发企业或用户合作、善于管理、维护和运作信息系统的人才。

4.编写或选用内容合适、联系实际较好、有时代感的优秀教材。随着计算机软硬件体系、系统开发方法、管理思想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有效地把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过程中。首先,开发方法的教学不能只是侧重生命周期法,而应该加大原型法、面向对象等开发方法的篇幅;其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控制、战略计划方面的内容要深入,要加大决策支持系统、商业智能、业务流程重组等内容的篇幅;再次,应该将计算机软硬件发展的最新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算法研究、人工智能、系统仿真、第四代开发工具等纳入到教材中。

四、改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

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之外,笔者认为,从教学方法上,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1.教师对MIS要有全面的认识。要想培养出全面掌握MIS知识的学生,必须首先要求教师对MIS有全面的认识。在MIS界,重技术、轻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计算机技术人员和计算机学科教师身上存在比较普遍;同时,又有一些教师,特别是财经、政法类学科出身者,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甚至自己都欠缺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具有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的是既有技术又懂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掌握娴熟的人际交流技巧的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从技术到管理两方面知识都比较健全的人才,教学中从信息技术向管理理论的逼近和从管理理论向信息技术的逼近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教育,教育学生如何进行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运行维护,如何把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信息系统开发中,如何培养与用户和开发人员交流的艺术。

2.重视理论课教学质量。本课程是一门发展中的课程,其原理、技术及应用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教学中应从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抓住核心内容和主要环节,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课程内容,把最新技术进展和最新应用成果向学生展示,利用科研成果的介绍和实例剖析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使其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该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其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特点把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3.重视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MIS从本质上属于管理学科,具有管理学科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教师要精心组织或挑选适用授课对象特征的案例。第一,最好能选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能贯穿开发过程始终的案例;第二,案例应当与计算机技术紧密配合,不仅仅是让学生读读案例、谈谈体会,还应当把案例贯穿于实验教学中;第三,案例不能完全抛开教材的理论体系去漫谈,而要事先将案例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简要的说明,再指导学生结合案例去运用,从而使书本和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师生互动。应当承认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引导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师生互动和模拟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系统开发的过程。

4.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在MIS课程教学改革中,考核方式也应进行相应调整。一般的笔试考试只能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考核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能只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中心。笔者认为,课程考试应该坚持“三三制”原则,即笔试、作业和实验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笔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实验考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作业可以包含命题论文、自由选题论文和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三方面考核,发掘出全面掌握MIS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生。

五、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性很强,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本文对提高普通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能起一点作用,使普通本科高校能够培养出掌握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知识,做好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开发工作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二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邝孔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朱顺泉.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常晋义,苏进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常熟高专学报,2003,(6):17-18.

[6]李竹宁.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刍议[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12增刊):23-26.

篇10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经管类专业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 1

一、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科学,综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领域等多个交叉学科[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已成为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由于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管理,又懂信息系统开发原理的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2]。因此,分析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寻找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前续课程少

根据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类的前期课程不够支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且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理论较多,综合性强,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很难透彻理解课程的内容,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容易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2 缺乏实践经验

实践性是管理信息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中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有些没有安排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有些教学过程有实践环节,但安排实践课时太短,实验教学方法不合理。我国高等院校在很多课程中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但在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却没得到好的推广,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案例教学普遍不适应,感觉难度大,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讨论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要求教师有宏观的管理视角,熟练掌握现有的先进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但很多教师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运作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造成了这类教师在案例的讲解等方面有所欠缺,使得案例教学法很可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三、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当前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其教学改革目标入手,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3.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加强、课程体系优化

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但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在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将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间的前后相互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先导课程的重要性,先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强调管理信息系统与该课程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课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基础知识相对要求较高,课程应尽量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较为合理。

信息技术飞速的发展,应将信息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融合到教材中,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优化。在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和教学内容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经管类学生.应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当作经管类课程来学习,主要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信息化管理思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再者,针对市场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应该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开设市场上迫切需要的数据库技术、JAVA等实践课程,使学生尽量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工具和技术。

3.2 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通过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既懂管理和经济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将相关理论的前沿技术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提高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需要融会贯通多学科和宽领域的相关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解决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推荐课前需要阅读的书目、期刊论文和网页等资料,辅助学生课前进一步补充基础知识、扩大视野,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开始从简单问题开始讲解,因为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每个授课教师在案例选择后要进行科学的制作,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效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步提升讲解的难度和深度。在课程讨论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对于比较复杂的内容等需要提前告知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课程听课能够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考虑到经管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不是软件开发课,在实验课中学生重点不在于软件开发本身,具体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案例教学、ERP沙盘模拟训练和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等方式来完成。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首先可以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贯穿教学始终,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讲解从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整个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思路。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等主要部分,可添加相应的案例,在课程中让学生绘制企业的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等,同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某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为背景,让学生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写出相应的过程文档,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实际软件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体会软件的功能进行ERP沙盘模拟训练等是不错的方式,可以以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管理流程中去,体会信息技术在企业流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和操作,可以进一步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流程等,这样既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人分析,分析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薛华成.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 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杜,2009.

[3] (美)斯蒂芬・哈格、梅芙・卡明斯、詹姆斯・道金斯.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