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报告

篇1

市自然资源局关于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情况报告

曲靖市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现将**市自然资源局关于2019年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已关闭采石采砂厂部分问题整改不到位”整改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反馈问题及整改措施描述

问题描述:曲靖市督察整改方案明确,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作为问题整改牵头单位,要于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片区范围内未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的3个采石采砂场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督察发现,3个采石采砂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仍未完成,整改工作滞后,其中鑫鑫采石场的余料未清理完毕,兴发采石场设备仍未完全拆除,余料仍未全部清理完成。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关闭采石采砂厂企业检查验收的通知》要求,有关部门于2018年1月组织对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关闭取缔的采石采砂厂进行现场验收,最终同意33家通过验收,验收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修复。但督察组抽查发现,2018年就已通过验收的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和勤丰采砂厂、三道采砂厂,部分区域植被和树木至今成活率不高。

整改措施:

(1)制定《**市落水镇落水村委会绿砂凹片区砂石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三道砂厂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勤丰砂厂复垦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2)2020年9月30日前,完成**市落水镇珠江源保护区内绿沙凹片区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益利采石厂、兴发采石厂、鑫鑫采矿厂等6家采石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21.8公顷,其中复垦耕地6.47公顷 、林地15.36公顷;完成勤丰采砂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4.26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3.4公顷、林地0.86公顷;完成三道采砂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拟复垦面积1.4公顷,全部为林地。

(3)2020年9月30日前,全面开展已完成整改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核查,及时解决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因后期管护不善,植被和树木成活率不高的矿山,重新补植补种。

二、整改情况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已关闭采石采砂厂部分问题整改不到位:已完成《**市落水镇落水村委会绿砂凹片区砂石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三道砂厂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落水镇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珠江源省级保护区勤丰砂厂复垦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方案》的编制;已完成完成**市落水镇珠江源保护区内绿沙凹片区呈金采石厂、恒祥采石厂、宣峰榕岩采石厂、益利采石厂、兴发采石厂、鑫鑫采矿厂等6家采石厂生态恢复治理任务。

三、验收情况及结论

经核实,符合验收要求,同意上报组织验收。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督促矿山企业在矿山关闭后完成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

篇2

这里是郴州市苏仙区良田镇邓家塘村。11年前,中科院环境修复专家陈同斌带领他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团队,在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修复基地,通过种植蜈蚣草,尝试修复此前一年遭遇严重砷污染的农田。此后至今,科研人员每年都会将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观察数据变化。

“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低浓度污染的地,我们已经修复好交还给当地百姓了。”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蜈蚣草是目前修复砷污染农田最有效的植物。

肖晓红恰是受聘于修复基地的一名管理人员,如果没有当年的砷污染事故,这个季节,这位农妇和村人本应下田插秧、施肥喷药。现在,他们都洗脚上岸,或自主创业,或外出打工。被污染的农田则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全部种上了林木。

尽管存在着耗资大、费时长、缺乏经济效益等缺陷,但通过种草植树等方式,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生物修复法,被认为是修复污染土地的最好方法之一。

如今的“有色金属之乡”郴州,正试图以此方式为曾经因向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疮痍进行排毒和疗伤。

三种土壤修复方式

2000年1月8日,位于苏仙区原邓家塘乡(现良田镇)邓家塘村上游的原郴州砷制品有限公司,违规将只能在生产中循环使用而绝不允许外排的高浓度含砷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渗透到附近村民的井水中,造成饮用水砷含量严重超标,总计有380多人因急性或亚急性砷中毒入院治疗。

经过有关机构检测,此次事故中受害最严重的是邓家塘村十二、十三和十四3个小组,涉及200多名村民和100多亩田地,受污染的水田短期内无法继续种植水稻,需要改良土壤,或改造成旱地种植其它作物。

这就是当年震动全国的郴州重大砷污染事故。事后,污染企业被关停,事故直接责任人因犯重大环境污染罪被判入狱,并支付受害群众各类赔偿共计230余万元。

12年过去了,事故留下的遗毒,至今仍如阴霾般笼罩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心头:被污染的土地如何修复?

这个追问,同样适应于郴州多年来在矿山开采和重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被污染地块。

2009年,国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污染场地调查。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告诉时代周报,也正是在这一年,郴州着手考虑土壤修复,对全市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监测。

截至目前,包括郴州在内的全国各个城市污染地块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不过,张继耀坦承,位于湘江源头,以矿业经济为支柱的郴州,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在湖南省算“较严重”。

“源头不治,湘江难治”,这是国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时提出的要求。

张继耀坦言,其所在的环保部门承受着不小的工作压力,“土壤修复,事关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责任重大,我们真的很着急。”

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物理法,将受污染的土地转移走;二是化学法,通过改良剂将受污染的土质改变过来;三是生物法,通过种植蜈蚣草、苎麻等超富集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吸收出来。不过,鉴于郴州土壤的重金属元素本底值较高,化学法在当地难以应用。

在向国家申请200万元的治理资金后,郴州在嘉禾县行廊镇开始了土壤修复试点,对当地遭受尾矿水污染,铅、砷、镉等重金属超标严重的50亩农田进行治理。其中30亩改造成鱼塘—将受污染的土方挖出,集体封存,覆土种植非食用性植物,同时引进外地干净水源进行养鱼;另外20亩则种上苎麻。

从效果来看,“养鱼很成功。”张继耀笑称,这一示范工程已经通过湖南省环保厅验收,还得了奖。

不过,这一修复模式要大面积推广仍存在困难,“如果要连片开挖,土地表面至少要移走1米深,那么多的土堆到哪里去?何况还是受过污染的(土壤)。”

边修复,边生产

种植苎麻是修复污染土壤较好的方法之一,不过在郴州的治理过程中,也遭遇了实际的困难。

为了大面积推广苎麻种植,形成治污规模效应,同时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郴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张继耀在2008年特别批复,建议专门创办一个苎麻加工厂。

不过,从民众的反应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项目,“由于经济效益差,没有形成市场规模,政府又没有补贴,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张继耀对此感到无奈,苎麻厂很快倒闭。虽然当地现在仍有少量苎麻种植,但仅限于农民自用,“用来搓麻绳、编麻袋什么的”。

张继耀将种植苎麻失败的原因归于资金、技术、经济效益和种植习惯等多种因素所致。

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遭遇严重污染的土地一般是封存起来禁止耕种的,政府要对农民给予补贴。

但在人多地广的中国,这一方式的推广仍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而生物法则是最相对可行的选择。

早在2001年,遭受砷污染的邓家塘村就开始选用生物法修复土壤。中科院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带领的环境修复团队,在此租了15亩受污农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工程示范基地。此前,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砷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

蜈蚣草具有超常的从土壤中吸收富集砷的能力,每年每亩地大约可以吸附7-13公斤的砷,其通过根系将土壤中的砷等重金属元素吸收到体内,并转移到地上部分。通过蜈蚣草的吸附、收割和安全焚烧,一般5年内受污染地块就可以修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晓勇告诉时代周报,从多年来对基地采集的土壤和植物样本的检测结果观察,污染地块的砷含量在不断减少,蜈蚣草每年的最高修复效率能达到15%,有一块污染程度较低的土地已经修复好,交还给了当地老百姓。

鉴于蜈蚣草对砷污染土地具有极强的修复能力,2010年10月,由国家总投入2450多万元的蜈蚣草修复项目,在广西环江地区、云南个旧、湖南、江西等地成规模展开,总修复农田面积达到1000-2000亩,成为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

但在现实中,由于蜈蚣草的种植时间长,成本高,没有经济效益,当地很多老百姓宁愿将土地抛荒,也不愿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为此,陈同斌将单纯的修复技术发展成超富集植物与经济作物间作的边修复、边生产的新型修复模式,即将蜈蚣草与经济作物套种,一行种植农作物,一行种植蜈蚣草,以此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在邓家塘村采访时看到,被关停的原郴州砷制品公司的厂房已经破败不堪,被湮没在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中,周围的农田上,是成片的杨树林。

苏仙区环保分局纪检组长曹军刚介绍,这里如今种着60多亩林木,70多亩草类,“都是10年前栽的,杨树的适应力强,生命旺盛,除了杨树,还有樟树、桂花树等多种植物。”

曹军刚说,通过土地流转植树种草,也要视老百姓的意愿而定,“早年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开展,就是担心因为缺乏经济效益引起群众不满。”

在摸索中前进

在邓家塘种植了4年蜈蚣草后,陈同斌团队选择了退出,其重要原因是修复所需资金问题难以解决—通过生物法修复污染土地,价格达到了平均每亩2万元,地方政府不能给予补贴,老百姓的负担重,对这种方式根本不买账。

虽然蜈蚣草修复基地目前仍存在于邓家塘村,包括廖晓勇等在内的科研人员亦在坚持,但种植面积和样本采集、检测频率都在逐步减少。

“以前采得多,一年要采六七次,这两年由于科研经费的原因,做得少一点,一年也就一两次。”廖晓勇说。

廖晓勇介绍,过去修复基地的经费得到一些项目的支持,近年来随着这类项目的减少,科研团队只能拉一些别的项目来继续维持,但他们仍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个事情比较有意义。”

对于蜈蚣草修复土壤遇到的经费问题,环保官员张继耀表示理解,却又无能为力。

此前,当地环保部门曾上报了多个土壤修复项目,但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的治理资金相对较少,这些钱往往花费在污染源的治理上,“目前的治污,还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张继耀说。

土壤修复耗资巨大,其效果往往难以预期,这样的担忧让地方政府对此类项目的投资慎之又慎。

廖晓勇向时代周报透露,蜈蚣草修复项目已经入选了国家环保部的先进污染防治目录,其在技术层面上已经非常成熟,目前推广的困难在于政府对该技术的推荐力度,“存在一个认知度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认可这种生物修复法,有的就无法接受。”

端午节的小长假期间,张继耀在长沙参加了一次百名专家会诊湘江的研讨会,话题是关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

从与会专家的介绍来看,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很成熟的方法能完全推广,甚至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没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中国借鉴。由于资金缺口大,完全靠地方政府买单,土壤修复的进展缓慢。

根据张继耀的估算,目前在中国,每修复一亩严重污染的耕地,大约需要花费人民币50万-60万元。修复时间漫长,一般要10年甚至20年时间。由于各地土壤土质不一样,修复方法往往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对郴州这样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底值较高的地区,需要在实施中不断调整方案,这使得土壤修复工作变得异常困难,难以预期。

对当前的土壤修复模式,张继耀感到担忧,“没有国家从资金和技术层面上予以支持,单靠地方财政,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张继耀称,近年来郴州一直致力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方面的探索,2011年底,环保部门与湖南一家环保公司签订了土壤修复合作协议,在永兴县太和乡开展的化学原位修复土壤污染的示范工程项目已经动工。

不久前,郴州将土壤修复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并上报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以期提高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能力。

而在曾经的污染地邓家塘村,如今,无田可种的农民洗脚上岸,有经济能力的,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办起了米石加工厂,生产石子、石粉等建筑材料,家庭困难的农户则外出打工。

肖晓红家也开了个米石作坊,日子过得还算富足。偶尔,当她去基地给蜈蚣草作管理时,脚下的土地才会让她记起,自己依然是个农民。

武汉40亿修复土壤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武汉

赣州的稀土矿产开采导致土壤污染,仅仅是中国近数十年来经济增长背后的一个样本。

如今,工业污染在农村带来生态灾难的同时,其在城市的影响也随着房地产开发逐步显现,土地污染的危害也已从农村蔓延到了城市。

距离赣州市750公里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武汉市,其城区内大量化工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土地,正在困扰着这个中部崛起的“龙头”。

就在2008年,武汉市要求市区内化工企业在4年内搬出三环。不少化工企业搬迁后腾出的土地,很快被地产商开发成楼盘卖掉。

位于江岸区谌家矶西流湾的一个经适房小区,能够容纳2400户。

该小区占地160亩,在其开工一年多后的2009年11月3日,武汉市环保局批复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0年9月,该地块通过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环评验收。

但很多业主并不知情,这个小区全部坐落在原长江化工厂厂址范围内。

这个小区的开发商花费600多万对污染进行了处理,他们用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再将运来的安全土壤覆盖在膜上。

业主们不相信验收结论,他们也认为塑料膜覆盖住受污染土地就能解决问题,他们后来虽然采取了罢住等方式表达换房等诉求,但最终不了了之。

这个小区并非孤例。早在2006年3月,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公司竞得“赫山001号”地块建商品房,这一总面积280亩的地块竟然原属武汉市农药厂。

随后开发商要求退地,武汉市土地储备中心赔偿1.2亿元。直到2011年5月11日,该地块启动修复工程,武汉市政府需再耗资2.32亿元为毒地埋单。

据武汉市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市还对其他7处涉污地块进行调查评估,确定了4处土壤修复试点。初步统计,武汉市整个治理、修复工程耗资或达40亿元。

赣州:刮骨疗伤

本报记者 何光伟 发自赣州

享有“稀土王国”之称的江西赣州,正面临着土壤污染治理难题。

今年4月,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市、区),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平方公里。

上述赣州稀土污染的现状,也意味着整个赣州地区治理土地的困难。被矿产污染的土地不仅降低了粮食产量,也破坏了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让人身患疾病。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赣州将不得不为治理稀土污染而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赣州地区稀土整体治污花费的代价,需380个亿;而2011年,江西全省稀土行业全年利润为65亿元。

“搬山运动”

李日考家的责任田在几年前就荒废了,原因是稀土开采,已破坏了水源和土壤。李日考所在的赣江村,目前有近300亩农田被荒弃。

按照村民们的说法,污染让不少村民疾病缠身。为逃避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的赣江村,以盛产稀土出名。就是这个赣南普通的小山村,曾是稀土私采和违法加工的重灾区。

官方资料显示,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36%,而江西省就占中国稀土储量的六成,赣州市则是江西省稀土的主产地。

而龙南县则是赣州“稀土第一县”,已探明离子型重稀土的储量占世界离子型重稀土储量的70%,其品质居世界之首,一直享有“稀土王国”的美誉。

就是这个“稀土王国”,多年来由于开采稀土,让部分商人暴富的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问题。

据熟悉情况的赣江村村民介绍,稀土开采一度使用的池浸工艺被称为“搬山运动”,即先砍树锄草,后剥离表层土壤,所到之处山体面目全非。

在“搬山运动”中,使用碳铵或硫铵浸出、酸沉等工序会产生大量废水,水里富含氨氮、重金属等污染物。

村民们明白碳铵或硫铵就相当于化肥,是这些过量的肥料经稀土废水污染了水源和土壤,让他们种出的水稻疯长,“只长稻秆不长穗”。

公开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稀土氧化物要消耗7吨左右的强酸,稀土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量达2000多万吨,其中氨氮含量300mg/L~5000mg/L,超出标准十几倍至上百倍。

至于重金属会带来什么危害,村民们并不知晓。但村民们很清楚,他们在五六年前就种出了不结果的水稻,最后变成了一堆只能做柴火的稻草。

在赣州随处可见寸草不生的山体,大有“苍崖铲赤壤、清溪泛黄流”的景象,黄浊臭水人畜皆不能饮用,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灾难由此可见一斑。

因“搬山运动”采取的池浸、堆浸工艺提炼稀土方法简单,曾一度造成过去近20年间,赣南的土法提炼稀土遍地开花。

以池浸工艺为例,该方法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产生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就在此前的4月16日,由国家42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赣州经过6天的调研后,形成了一个赣南苏区的环境报告。

报告显示,稀土开采污染遍布赣州的18个县,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达1.91亿吨,被破坏的山林面积有97.34平方公里,需要治理70年。

赣州模式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就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稀土管理模式,但时至今日,稀土污染的治理还在艰难进行。

“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搬山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赣州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环境和生态的污染,已变得越来越严重。

正是在污染逐日严峻的形势下,赣州提出了稀土治理的“赣州模式”。按官方解释,“赣州模式”是在“龙南模式”的基础上,新增对稀土分离产品的控制,从稀土开采至稀土分离后的产品,赣稀矿业都拥有所有权,外部公司只受托加工。

事实上,早在1989年的全国第二次稀土工作会议上,“龙南模式”最先被提出,而随后的“赣州模式”即源于此,并对其加以“改进和创新”。

诞生于1985年的“龙南模式”,基于“村村开,乡乡开”,致使被破坏的矿山面积达17.77平方公里,尤其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已经非常严重。

龙南县不得不着手稀土治理,当时就提出“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统一治理”,每个乡只办一个矿,全县稀土生产经营统一交由龙南县稀土工业公司负责。

龙南县的稀土治理方式获得了赣州市的认同,赣州市随即提出“赣州模式”。在2000年,赣州成立南方稀土矿业公司,意欲仿照“龙南模式”整合全市稀土。

在随后的几年里,“赣州模式”不仅控制了境内稀土开采,还通过开发“原地取矿”等新工艺减少了环境问题,使企业环境治理费用大为降低。

龙南县的邻县信丰县也是稀土大县,该县安西镇热水村,挖掘机和铲车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搬山运动”开采稀土,以至不少山头被削平、平地变深坑。

稀土矿区的人们一直饱受污染磨难,虽然当地政府也经常出台政策,希望努力改变矿区的生态,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而资金则是最大的瓶颈。

为解决因稀土矿长期开采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龙南县和信丰县在2010年底一共获得江西省下拨的43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稀土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官方希望矿区能变成“绿色银行”,鼓励农民承包废旧稀土矿山通过种植果树、挖鱼塘、办养殖场等形式,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废旧矿山资源。

在龙南县足洞稀土矿区四车间治理点,这个面积0.29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先前种上的杨树和松树很多均无法存活。

为了治理足洞矿区四车间的稀土污染,当地政府目前投入的花费已超过5000万元。每亩矿山仅复绿的费用就要超过2万元,仅这一个矿区的治理花费需要3个亿。

几千万资金对于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仍然是杯水车薪。按龙南县官方此前的估计,如果将整个龙南县的稀土废矿水土治理好,需要资金几十亿元。

“刮骨疗伤”

地不能种、水不能喝、地质灾害增多……这一系列因稀土等矿产过度开采带来的问题,如今,让赣州市品尝到了粗放式发展的苦头。

为减少稀土开采带来的污染,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决取缔南方离子型稀土池浸和堆浸工艺,全面推行原地浸矿工艺。

但熟悉情况的专家指出,禁止池浸和堆浸,只是杜绝开挖山头,实行原地浸矿,表面上保护了植被,但污染和危害还有可能转移到地下看不见的地方。

在上述专家看来,赣州推行的原地浸矿工艺开采稀土,并不能真正杜绝污染。加之此前开采稀土破坏的环境,随着以后继续开采稀土,注定会让赣州市走上漫长的治污之路。

在今年4月初的赣州市“两会”上,赣州市市长冷新生在谈到2011年生态建设时说,去年赣州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915亩。

冷新生表示,按这个治理速度,赣州被污染的山林97.34平方公里(折合146010亩),需要治理70年,并且还是在没有新增污染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也曾表示,这么多年,赣州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的70%,这个贡献不能用资金来衡量,留下了大片废弃矿山,现在大致估算,治理需要380亿元。

如果要恢复到未开采稀土前的状态,整个赣州市的稀土矿区至少需要1000亿元资金。而赣州市在2011年的财政总收入,也就只有180.32亿元。

由于此前多年来的滥采滥挖,江西省非但没有从宝贵的稀土资源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反而一直在做赔本买卖。

江西省工信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江西省全年稀土主营收入329.2亿元,利润65亿元。核算下来,稀土行业利润率接近20%。

20%的投入产出比,并不算低,但这里的成本仅仅包含企业人员工资、设备投入等显性成本,却没有将开采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这一隐性成本计算在内。

篇3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的重要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从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发山石资源,切实维护山石资源的开发秩序,全面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为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按照“政府引导、统一部署、市场运作、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依法推进。合理调整矿山开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生产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山限期关闭,统一规划到集中开采区。加大对已破损的山体和废弃矿井(坑)恢复治理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工作重点

1、整顿的重点: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非法开采山石资源等违法行为;整顿和关闭破坏地质环境、“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露天建筑石材矿山;针对山石资源开采现状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

重点矿区:镇的矿区;、等乡镇的岩矿区;矿区。

2、整合的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山石开采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山石资源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

重点区域:矿业权布局不合理,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矿区,可以集中开采而分散开采的矿区,主要是、、建筑用岩开采区;生产规模与储量规模不适应的矿区;矿区范围平面或立体交叉重叠的地区和地质环境脆弱区。

3、地质环境治理重点:积极开展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及筹建工作;落实治理资金,大力开展损毁山体、采石坑的治理工作。

重点区域: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区域;京沪高速公路段。

(二)工作目标

1、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及其他禁采区内山石矿山全部取缔关闭,做到“三不留、一恢复”,即不留人员、不留采矿设备、不留建筑物并开展损毁山体恢复治理。

2、制定综合整治规划和实施工作方案,建立治理资金筹措机制。

3、结合实际,制定符合省内标准的山石资源开采规模标准。

4、划定山石资源集中开采区,开采布局合理,基本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开采。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技术。2012年6月底前,建筑石料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开采技术和机械化装载设备达50%以上。

6、通过专项整治,山石资源矿山比2005年压减20%以上。

7、2012年6月底前,城市周边和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可视范围内70%的被毁山体必须得到有效治理。其中城市规划区及周边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限于2012年9月底前治理完毕,已恢复山体有根本性改观。

8、进一步制定完善山石资源勘查开采管理办法,山石资源开发要更加规范、科学。

三、工作安排

(一)工作方法

一是依照省、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整合方案的要求,按照“禁采区关停、限采区收缩、可采区内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山石资源整合工作。要按照已划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对现有的石材矿山进行清理,凡是不符合规划、整合方案要求的一律予以取缔关闭,避免山体自然风貌继续遭到破坏。要认真编制山石资源整合方案,合理调整开局,优化集中开采区设置,严格控制山石开采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对布局不合理的山石矿(点)进行资源整合或关闭。整合后的矿山要符合法定条件,并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对生产规模达不到标准的已建矿山,要按要求限期达到最低开采规模。对破坏浪费资源、不符合资源整合条件、限期内生产规模仍达不到标准及其他达不到整顿规范标准的各类石材(料)矿山,2012年6月底前全部予以关闭。各级资源整合方案未批准前,不得设置新的山石资源采矿权,对已设立的要进行清理。

二是严格矿权准入门槛。按照资源整合方案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科学设立采矿权。严格新建山石矿山准入条件和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适度控制山石资源矿山数量和规模,对矿业权设置实施源头管理。新设立矿山的建设规模必须与矿产资源储量规模适应,不得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化整为零。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凡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开采回采率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批复文件、生产能力达不到5万方/年的建筑石材(料)新设矿山一律不予批准。生产能力小于2万方/年的已建小矿山,均要进行整合,整合后仍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的,一律予以关闭。

三是切实做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工作。因历史原因遗留,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的被毁山体、残留矿坑,要认真编制修复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具体工作计划,落实治理资金,分步骤、按计划的综合整治。对新建和生产矿山,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认真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申请新办矿山,未提供矿山环境影响批复文件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已建矿山未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限于2012年3月底前制定完成。矿山企业未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要限期予以治理,否则,不予办理延续、变更和转让等采矿登记手续。对逾期不治理或治理达不到要求的,除治理保证金不予返还外,还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采矿许可证。要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纳治理保证金并签定治理责任书。一次性缴纳治理保证金的,要于2012年3月底前缴清;分期缴纳保证金的,首次缴纳时间不得超过2012年3月底。对于拒不缴纳和不足额缴纳的矿山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坚决杜绝只开采不治理现象的发生。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和部署阶段(2012年3月下旬)。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11]105号)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实施方案分通知》(临政办发[2012]5号)要求,宣传山石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顿规范工作的重要意义,召开专门会议,进行整顿规范工作的发动和部署。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底)。根据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和批复的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要求,按照“政府调控推进,企业平等协商,合理划分利益,依法规范管理,促进企业提高,争取做大做强”的原则,积极实施山石资源专项整规工作。对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破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无保障的矿山坚决予以关闭;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开采方法、开采工艺和管理经验;切实搞好对已毁山体和废弃矿坑的修复治理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7月下旬)。对本县的整顿规范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本地矿产开发秩序长治久安的措施和方法,7月底前写出总结,申请市政府进行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这次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保护国家资源,体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价值;要妥善处理好政府、集体、投资者和群众的利益关系,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资源性资产不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不受影响,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群众利益不受损失;充分考虑资源有偿使用与资源整合的有关衔接,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矿业产业政策衔接的原则,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和企业资源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资源整合和采矿权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资本化管理和有偿使用。县政府把整顿规范工作列入工作责任考核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签订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管领导要靠上抓,把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矿,落实到人。对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山石资源开发秩序得不到有效治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篇4

一、整治目标

这次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要坚持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集中治理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统筹安排,重点突破。通过治理达到:环境空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有组织排放粉尘执行*0mg/Nm3;无组织粉尘排放执行1.0mg/Nm3。最大限度减少粉尘污染,还田镇地区一片蓝天,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二、治理原则要求

在这次粉尘污染专项治理行动中,应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原则;应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应落实“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应采取“污染物减量、资源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技术。

三、治理任务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责任要求,这次负有治理粉尘污染责任的主要有,矿山企业、运输车辆、有在建工程的单位及其他产生粉尘的单位和个人,主要任务:

1、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山,推广剥离——排土——造地——复垦一体化技术。

2、所有矿山企业都必须采用安装除尘装置、湿式作业、个体防护等措施,防治凿岩、铲装、破碎、运输等采矿作业中的粉尘污染。一是采矿作业中,易产生粉尘的爆破气体、采矿作业面等重点部位,要对爆破的最大装药量进行限定,在爆破前对爆破面进行洒水处理,尽可能以减少爆破扬尘;二是为了抑制生产过程中堆场的矿石装卸和风蚀扬尘的产生,需采取喷水抑尘措施,同时还要采用其它多方降低无组织强尘排放措施。如采用表面覆盖织物进行遮盖、挡风网、车辆冲洗台、道路冲洗等;三在矿山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扬尘的,应优先选用带有吸尘除尘的加工设备,采用集中系统收尘和除尘措施。

3、对采矿活动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应设置专用堆场,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环境污染及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4、大力推广采矿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5、矿山生产过程中应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等生态修复措施,对露天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永久性坡面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

6,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运输要使用专用车辆,限量装载、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进出的村级公路要每天进行两次以上的洒水降尘。

7、矿山企业对其物料的上船作业应采用湿式作业。

8、处在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由于清理场地、物料搬运、施工作业引起的二次扬尘、大气污染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施工场地易产生二次扬尘的作业面(点)、道路进行洒水;二是加强物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运输建筑材料和清运施工渣土等建筑垃圾应使用专用车辆,加盖防护罩,限制车速,出场车辆要冲洗,不得带渣土出场;三是施工现场周边要按规定修复防护墙、防护网,实行封闭式施工。

四、治理时限

在武田主干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的江工建材开发有限公司、田镇启发石材厂、武汉鑫鑫伟业建材有限公司武穴田镇采石厂、田镇福利石材厂、田镇华利石材厂、田镇马口石材厂、创兴建材化工有限公司下窑矿区、百达建材有限公司宏兴采区、申盛建材贸易有限公司、大法寺镇采石厂、祥云集团新厂区的填方工程、亚东基建扬尘的粉尘污染治理工作应在2009年元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其他的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这次粉尘污染治理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定目标,要切实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领导挂帅,部门依法监管,处村监督,污染责任主体履行治理责任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这次粉尘治理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田镇地区粉尘污染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郑勇平任组长,田镇办事处党委书记高维鹏、市环保局局长李治先、市安监局局长吴小亮任副组长,市公安局、监察局、交通局、经济局、国土局、建材协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治先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职责分工

1、市环保局,对现有矿山企业、在建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粉尘污染单位下达污染治理限期整改通知书,跟踪监测治理效果,为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对治理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行政处理措施。

2、市交通局,组织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路面执法,查处违法超限运输车辆;派驻交通执法人员深入货站、码头、山场、配载场及大型工程建设等货物集散地,在源头进行运输装载行为监控和检查,防止车辆超限超载装载;防止抛洒物;负责武田公路主干道的维护、保洁工作。

3、市安监局,督促矿山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开展粉尘治理,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

4、市公安局,组织交警开展执法,依法查处车辆超载运输违法行为;对有关部门责令停产整顿的矿山企业停供民爆物品。

5、经济局:督促祥云集团、华新水泥(武穴)有限公司、亚东水泥(武穴)公司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6、建材工业协会,督促创新建材有限公司,民本矿产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粉尘治理工作;

7、国土局:督促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必须按照边开采边恢复的原则,对因采矿活动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恢复治理。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应当按规定完成有关水土保护、植被恢复、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等恢复治理工作。

8、监察局: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履行工作职责,对不作为的单位予以政纪追究。

9、田镇办事处:督促各村(居)做好各辖区内的粉尘治理工作。

(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控制新、改、扩建矿山

1、禁止在依法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湖泊周边、文物古迹所在地、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内采矿。

2、禁止在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取缔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的老矿山。

3、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

4、矿产资源开发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选址、布局应符合所在地的区域发展规划。

5、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内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废弃地复垦等。

6、矿产资源开发规划阶段制订并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7、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非煤矿山企业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编写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环保部门审批。

8、矿山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经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篇5

关键字:景观设计;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用

伴随着我国废弃露采矿山不断出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水污染等灾害性现象,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景观设计在城市环境保护以及环境美化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将景观设计应用于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中,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废弃露采矿山的特征以及其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废弃路采矿山的特征

废弃矿山开采有三种形式,分为规则开采以及不规则开采、凹陷式开采型,规则开采型采用台阶式与缓坡开采的方式,不规则开采是在坡度为30度以上的斜坡式开采,凹陷式开采向地下的斜坡或台阶式开采。

这些开采方式按照不同地区采矿区的不同地质、水文特征进行选择,在进行开采后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利用凹陷式开采方式的地区都会形成深坑水潭。采矿石壁则会造成风景区以及交通干线的视觉污染,而开采过程中由于土质疏松等问题,在废石(土)堆废弃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泥石流等灾害。

废弃露采矿山总体来说,是一个对环境破坏严重的污染源,其造成的环境问题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废弃露采矿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采用景观设计方案来治理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问题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废弃露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和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人居环境、打破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环境良性循环,严重而突出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如下。

1.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现象是废弃露采矿山经常遭遇到的环境问题,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在露天矿山采矿的过程中,将矿山上面及旁边树木进行砍伐,草皮剥落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一旦出现,不易根治,对矿区及周边的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植被荒芜化现象严重

由于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会对地表植被进行大量砍伐、造成植被,而开采现场遗留下来的采石坑中多是矿体、矿柱等残留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一眼望去,遍地黄沙、触目荒芜,一片凄凉之景。

3.占用土地现象严重

废弃露采矿山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目前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大量废弃土地的闲置,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还会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4.水、空气等的污染问题

水、空气是人们生命不可忽视的物质,废弃露采矿山对环境污染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更是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空气污染物作为粉尘飘入空中,水污染物质溶解在人们的生活用水中,都会造成疾病传播、细菌传染等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会应用到的一种理念,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建筑艺术。将这种艺术应用到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中去,不仅可以改善与修复当地恶劣的环境,还可以为当地的视觉感官贡献一份力量。

景观设计是一种现代化的景观美化、城市美化的重要方式,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气质,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城镇周边废弃露采矿山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且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十分不协调,如果对其进行治理,并且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景观设计改造,可以改变当地的文化氛围,自然现象甚至是气候现象等,百利而无一害。

三、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引入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被引入到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去,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

(一)文化资源的引入

在进行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可以对当地文化环境进行考察,并且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将文化资源充分运用进去,既可以体现我国5000年来悠久的历史文明,又可以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打造一个与当地风俗习惯、文化氛围相适应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

(二)景观融入与转型

由于很多废弃露采矿山的对城市或者城郊的形象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如何将景观设计融入到当地的地质环境治理方案中去。

目前很多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废弃露采矿山建立主题公园以及街心花园,并且对其制备进行绿化,既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是逐步实现近期国家在“三区两线”积极推进“矿山复绿”行动的具体表现。

(三)应景改造

一个地区的景观设计应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协调,我们可以看到,废弃露采矿山的地质环境都是破坏十分严重的地区,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美化改造时一定要对其水源等污染物质进行清除,打造一个适宜文化传播,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这样一个自然景观,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有利于人们的心情欢愉,对人们工作、生活的效率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四)保留与开发

在很多废弃露采矿山中,并不是所有的地质景观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在这些地方,有很多的具有地学研究意义的资源,例如地质遗迹、古生物活动遗迹等,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素,因此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察,选取有用的因素,改造对人们危害极大的成分,打造适宜当地城市建设与发展、改善环境的景观设计。

结语:

在景观设计被引入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治理应用中,应该重视矿业遗迹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正确认识景观设计对其治理的意义遗迹作用,为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谋利益。景观设计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废弃露采矿山的环境问题,凸显了当地的人文理念,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建设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并且带动废弃路采矿山的环境治理逐步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敬军,陈子玉,蒋波等.景观设计在废弃露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11,20(7):55—58.

[2] 李艳芬.宝日胡硕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投资优化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9.

[3] 钟均华.紫金山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C].//全国采矿技术与装备进展年评报告会论文集.2010:103—108.

篇6

【关键词】城市污泥 矿山废弃地 以废治退 矿山废弃地生态 农林生态园

一、引言

根据2006年9月15日起《广州日报》报道,从广州市政府实施“青天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三年来,在1350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新增加绿地131平方公里,空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二级水平,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96.79%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达71.34%,第一期工程取得了预期的成绩。然而要达到综合治理珠江水质,更好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必须有效地清理城市生活污泥。

目前,一方面,城市的地下排污管内沉积了大量污泥,从地下排污管清理出的城市污泥,含有农作物需要的大量有机物也含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如果露天堆放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客观存在废去矿山和空置采石场等复绿范围任务环重。广东省去年8月份梅州市就停止了171个煤矿井的开采,韶关市也停止了111个矿井的开采,还有其他城市的其他小型矿业的开采业务及商业用石开采业务的停止,需要进行生态复绿的范围不断增加。另外根据我国200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共有大型矿山废弃地就达40000平方公里,其中大容积尾矿坝达1500个。加上2000至现在政策性关闭的矿山数,全国范围内需要进行生态复绿的面积,预计将超过现有广州城市总面积的三十倍。废弃矿山面积之大,矿山周边土地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形势十分严峻,造成对土地资源经济、农林经济、生态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同时解决城市清理污泥的堆放与绿化废去矿山和空置采石场问题,因此,必须把城市的环境整治与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及农林经济作物耕种进行有机结合,即首先把城市生活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结合,降解污泥的有害要素,利用污泥中所含的有机物质,改良根治矿山废去地为农林经济用地,发展农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经营,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创造城市生活排污的环境治理与恢复废去矿山地生态和发展种植农林经济作物系统效益,达到变废为宝,实现环境与土地经济资源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城市污泥成分及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为了有效地把城市的污泥清理与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及农林经济作物耕种进行有机结合,在应用生态恢复技术之前,必须了解城市污泥成分及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1、城市污泥成分特征

城市污泥主要是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排污及城市建筑排污,经过长期沉浸堆积形成“固体废弃物”大量留置在城市地下排污管道内。由于近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建筑淤泥迅速增加,加上生活排污等因素使城市地下排污管道内的污泥迅速增加,堵塞排水污染环境,亟需清理。根据实验数据表明清理的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的酸碱性 (pH)一般在4-10之间,其中污泥4-6、淤泥 7-8、粉煤灰8-10,接近植物生长要求的pH值,具有简单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特征,通过实施简单的程序就可以使之成为优质植物生长土壤。

2、矿山废去地环境的特征

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矿山废去地的主要环境特征是:采空区面积大、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空值采石场及矿山废去地日益增加,裸露面积的急剧增大引起扬尘污染环境,导致矿山周边土地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土地养分不足多年寸草不生,水分不足土地贫瘠,形势十分严峻,对空值采石场及矿山废去地的复绿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生态恢复技术及生态复绿工程

为了治理矿山废弃地的退化土地和清理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必须利用生态恢复技术,把城市生活污泥的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变废为宝,以废治退的经济——生态——环保有机循环。

1、废去矿山地的生态恢复技术

目前,废去矿山地的生态恢复技术主要以利用物理及化学技术方法结合,降解污泥的有害要素,调整污泥的酸碱性 (pH),使污泥成为农林经济作物的生长土壤。

在利用生态恢复技术把污泥改良成土地的过程中,首先把清理的城市污泥等“固体废弃物”运送并覆盖到需要复绿的采石场、废弃矿山场地,覆盖并改良特定条件的退化土地;其次是在基础上利用“固体废弃物”加工形成人造土壤,调整土壤的酸碱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肥提高养分为复绿、复垦、种植打好土壤基础;再次是根据土壤及气候条件等客观条件要求,进行生态复绿工程规划。划分种植瓜果、农作物及树木等经济农作物种植园,进行农林经济作物种植,达到植物与水土互养,逐渐克服退化;达到城市污泥与退化土地同时根治;农用土地增加,土地经济资源增益,发展农业生态园农林经济。

2、生态复绿工程与农林经济作物种植的有机结合模式

在改良后的土壤基础上开展生态复绿工程,首先是了解土壤及气候条件等客观;其次是划分种植瓜果、粮食及树木等经济农作物种植园;再次是依托农业经营股份公司组织进行农林经济作物种植及生产经营管理。因此,形成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

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的有机结合结构模式图

可见,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依托农业经营股份公司的组织运营,具体开展实施城市污泥清理、生态复绿工程和发展农林经济工作。通过组织的机构运营,统一计划、统一调配资源、提供开展各项技术及服务,筹集和整备社会资金与资源,有组织地开展大规模治理活动,并创造农林生态园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环境生态体系模式的意义

通过建立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对清理城市管道污泥、恢复废去地绿化及发展农林经济,实现环境效益、农林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在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有机结合阶段中,能够使大量城市污泥得到有效清理及堆放;通过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利用了城市污泥本身具有的有机肥料及酸碱性特征,把“固体废弃物”改良成为适合农作物植物生长的土壤,增加了农业经济用土地资源。

其次,在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阶段中,利用发展农业生态园种植农林经济作物,增加农业经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到达节约环境成本绿化土地的同时增加农林经济收益。

总之,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污泥清理与生态复绿工程及发展农林经济有机结合的环境生态体系模式,将利用城市污泥修复废去地,有效治理城市污泥及废去地环境问题,增加土地经济资源,恢复绿化和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创造巨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0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2001年4月28日

[2] 于吉海,秦立生,刘莹,耿浩川:“发展我国信托业,开辟投资新渠道”,《发展论坛》2003年第2期

[3] 初昌雄:“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新思路”,《财经研究》2002年第8期

[4] 张雷:“基于信托结构的融资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9期

[5] 袁安照:“中国信托产业发展报告(2002-2003)”,《探索与研究》2004年

篇7

(一)领导更加重视

2009年,省、市各级领导和环保部门高度重视我区生态环保工作。省政府督查室傅晓风主任亲自督查南阳化工区块整治工作。省局徐震局长于5月23日在履新之初就莅临*调研指导生态环保工作。副市长张建庭12月8日带领市环保局班子专门观看了在我区演出的《绿色冲浪》大型环保滑稽戏。省局吴玉琛副局长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周振暄分别两次调研指导南阳化工区块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工作。市局*局长更是9次莅萧调研指导生态环保工作。

与此同时,区四套班子领导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力度,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协调会,督查会、加大检查、督查、考核力度,强势推进生态环保工作。新年上班的第二天,区委区政府就召开全区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洪航勇书记在会上作重要讲话。2月19日晚,正逢我区“两会”期间,区委区政府又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生态环保工作。特别是10月份以来,由区委常委、副区长蒋金梁分管生态环保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更是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到突出位置。9月11日、11月14日和12月11日,代区长盛阅春相继召开全区生态环保工作会议,亲自部署落实生态环保工作。区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把“加强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区建设”作为重点跟踪督办议案,10月21日,人大常委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区建设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区政协和有关派把生态环保作为重点调研课题进行调研分析。

下半年,尽管财政较紧,但区政府还是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加大对热电企业脱硫改造、东片11个镇的镇级管网建设和生态镇村创建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三大政策的推出,对于加快推进生态环保工程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合力更加形成

全区各级各部门围绕生态环保目标任务,扎实全面开展生态环保各项工作,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区农水局立足于农村河道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理念,投资8675万元规划实施了全区24条(段)62公里的农村河道整治任务。区建设局围绕实现城市河道“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目标要求,实施了7条共25公里城市河道的整治工程。国土*分局实施并完成了5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另有14个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也已正式启动,并对全区矿山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区城管执法局进一步完善“户投、村收、镇转运、区处置”生活垃圾处理机制,指导、督促有关镇街新建了7座镇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区城乡一体办按照目标要求,完成了14个省级已整治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33个省级待整治村、7个农村示范村和39个整治村的村庄整治建设任务。区农业局大力开展绿色农业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田污染控制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等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

区经发局围绕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大力推动结构调整、节能改造项目,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初步统计1-9月全区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93%,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88%,呈现逐季下降的良好趋势。区水务集团继续加大完善管网建设,2009年投入1.1个亿,埋设管线30公里,建成泵站2座,基本实现城区、东片地区11个镇和2个园区的污水管网全覆盖。

(三)设施更加完善

2009年,我区不断加大财政倾斜,全力保障和推进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投入近2亿元建设了东片11个镇、场、园区的区级污水收集主干管和镇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收集管网。为在明年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纳管率、90%以上的工业废水纳管率和完成“811”新三年行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项工作可谓大手笔,大投入,大成效,在全省来讲也是比较领先的。二是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了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目前两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浓度分别稳定控制在130和60mg/l左右,为我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出路,我区还专门引进了污泥制砖、深度脱水和干化焚烧三个项目。此三个项目每天处理污泥规模分别为550吨、300吨和360吨。污泥处置项目的建成,意味着我区的污泥处置能力和水平已经位于全省前列,为污泥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三是在全区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置”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全区目前拥有两个大型无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场和一个日处理能力8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据全省全市先进水平。

篇8

一、多层传达浓氛围

一是面向干部深度传达。坚持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制度,县级领导带头学法,重点解读与学习新《环境保护法》相关内容,全文传达学习全州环境保护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县政府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并就201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等主要指标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真正做到了学研结合。

二是面向企业重点传达。将县境内13家工矿企业和在建项目环境专项执法检查与会议精神传达贯彻有机结合,切实加大环评审批、污染整治等环保工作制度和新《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落实环保措施,严禁违法排污。

三是面向群众广域传达。在电视台和桥广场led滚动播放宣传片和环保公益广告,在手机报开辟生态环境宣传版块,加大环保工作纵深宣传力度。截至目前,共悬挂横幅20余幅,展示展板6个,发放宣传资料等48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着力营造生态文明全民共建浓厚氛围。

二、狠抓落实显成效

一是抓重点强监管。完成山盛水泥生产线降氮脱硝系统改造、桑吉卓玛青稞酒污染综合治理、羊圈沟、木角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等,建成100t/a污水治理设施1套;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完成5个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保障了2084人的饮水安全。

二是重规范严审查。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房建、畜禽养殖、汽车维修、地质灾害治理等行业项目建设审批关口;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在2家水泥生产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巡查4家停产重金属选厂企业;开展旅游全域化“绿盾”专项行动,确保二郎山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内无损害保护区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的违法建设行为;加强环境应急工作,完成《县环境应急预案》和重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制定。

三是强基础优生态。完成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开展2个地表水监测断面、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2个重点污染源环境现状监测;建成县主城区“六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积极开展4个州级生态村、40户生态家园创建工作。

三、细化措施再加力

一是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有效控制排放总量。抓好污染减排总量指标、重点减排项目分解并强化督促落实;配合做好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开展“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淘汰,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减排;确保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设施稳定运行;开展2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季度监测工作;做好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现场环境监测和县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6参数自动监测;加强重点水泥企业生产运行监测监管;抓好污染防治项目申报,逐步建立项目库,争取国家和省、州资金支持。

二是严格项目审批,服务经济发展。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对县级审批项目,按要求进行备案;抓好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确保辖区内无未批先建项目;坚持“四个严格”:严格项目全过程环保监管,严格环保后续监管,严格项目环保“三同时”监管,严格查处擅自变更和不落实治污措施行为。

篇9

牧区矿产开发会引发地面塌(沉)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009年国家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显示[2],土地塌陷面积增加与矿业开发程度逐步提高,基本同步。内蒙古原煤产量已从2002年的10412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5218万吨,土地塌陷则从2002年的12334公顷上升到2007年的16490公顷,煤炭产量与土地塌陷呈正比关系。内蒙古2010年发生矿山地质灾害14处,直接经济损失1050万元,死亡3人。矿区水均衡也遭受破坏。在开采过程中,井坑需要疏干排水,致使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打破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的均衡系统[3],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据《地质环境公报(2010年度)》显示,“矿坑连续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现象,在全区普遍存在。地下水水位下降区主要集中在元宝山露天矿、宝日希勒露天矿、东明露天矿和伊敏露天矿。最典型的是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漏斗中心水位下降达26.26米,漏斗面积达17.57平方公里。平庄露天矿由于矿坑排水造成严重的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山前村镇部分机井出现掉泵现象”。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石、尾矿、工业废水等,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内蒙古矿山企业在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废(矸)石累计存放量达1.18亿吨,且每年以1000多万吨的速度增长,当年处理量只有排放量的一半左右。而废弃物(如尾矿等)需要面积较大的堆置场地,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变成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而在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同时,矿区复垦面积占应复垦面积的比例却较低。据统计,内蒙古全区矿山企业矿区总面积为3583平方公里,应复垦面积112平方公里,已复垦面积17平方公里,占应复垦面积的15%[4]。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几年也在增加,图1为内蒙古2006~2010年采矿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情况。可以看出,工业废水排放量整体呈增加趋势,2006年采矿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330.88万吨,2010年增加到8260.24万吨,增长了2929.36万吨。而且2006~2010年这5年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非金属开采业以及其他采矿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最大,为3926.92万吨,其次为有色金属开采业,其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为1698.14万吨,再次为黑色金属开采业,其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值为390.43万吨。矿业“三废”、粉尘等排放,又是造成大气污染、酸雨形成的主要源头。废水、废渣等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5],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如矿区周边典型的地方病多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引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约有110多个行政村是癌症高发区,这些村庄多集中在城市工业园区周边、河流下游、矿山附近,受到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生活垃圾、重金属等多重复合性污染的危害[6]。另据2009年10月9日《经济参考报》的报道,“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地牧民反映,在草原上发展工业项目对草原带来的破坏和污染还是较为严重的。牲畜吃了被煤灰尘污染的草后,患上发烧、拉稀、咳喘、眼睛流泪等各种怪病,导致不少牛羊死亡”。

由于“资源无价、环境无价”的错误观念影响等,牧区许多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采取粗放型掠夺式经营方式,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而且由于综合利用共伴生矿的成本比常规利用矿产资源要高,多数开采者只注重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进行综合利用,造成矿产资源开采效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不仅中、低品位的矿石基本被抛弃,甚至有些富矿也被抛弃,浪费较为严重。如内蒙古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不足1/3,综合回收率小于20%,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多金属矿床拥有世界稀土储量的80%以上,每年因开采铁矿所产生的200万吨混合尾矿中,稀土氧化物的含量为5%~6%,一年排放的尾矿就构成一个中型的富稀土矿床[3]。再加上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是一项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工程,国家和地方需要大量投入,用来进行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治理、预防和生态恢复。据估算,矿山占用破坏土地的恢复治理率仅为10%左右,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恢复治理率分别为3%、5%左右。而且尾矿利用,如煤矸石、金属尾矿利用率均不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也相对滞后[7]。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矿产资源等,草地生态恶化,牧草质量和生产能力下降,导致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畜牧业收益下降,牧民增收乏力[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牧区人均纯收入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而据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牧民的人均收入一般要低于农民的人均收入,2001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61.6元,2002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9.3元,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97.2元,2004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5.7元,2006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98.4元,2007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24.6元,2008年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农民人均收入159.7元。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突显。有的牧民被迫放弃牧场,原有的畜牧业产业链断裂,牧民的生产活动也由畜牧业转向其他产业。随之人口流动、移民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新问题产生,政府的财政负担加重。然而,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对当地农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却微乎其微,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是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但还要以一定的草地占用、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为代价[8]。苏德斯琴、讷木和吉日嘎拉[9]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2000~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与牧民收入的研究结果说明,地方经济发展与牧民收入增减关系不明显;对于当地居民,矿产资源开发未能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牧区企业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区、农牧民等形成一定利益分配关系。如图2是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根据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纳林沟煤矿价值链计算得出的[10]122~123。企业获得资源开发所带来的大部分利益,其次就是政府,而资源所在地的农牧民,仅仅取得了极少部分的利益。在政府间的分配关系中,又是中央政府拿大头,地方政府得小头。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利益,但是企业是否更多的承担了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外部性问题的责任和义务呢?现实中显然不是。由于资源型企业用工的习惯等,当地农牧民很难参与到企业的基本工种中(如采掘、加工、管理层等),只能从事保安、保管等工种。随着资源开发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事资源开发工作的人员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全国及有关省区从事采矿业的职工人数有减少的趋势。内蒙古自2002年开始采矿业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从2000年27.2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17.9万人。#p#分页标题#e#

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不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但事实上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资源破坏的代价往往超过了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的速度超过了治理与建设的速度。受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的限制,牧区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明显存在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特征,能源消耗高,“三废”排放量大,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对GDP的贡献率总体超过了1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资源开发对GDP的贡献率高达60%[10]11。虽然实现了经济大幅度增长,但是草原牧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牧民致富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甚至还有所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趋严重。我国天然草原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全国大约一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草原地区[11]。这些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对草原的依赖程度较高。草原是牧民生存的根本,畜牧业是他们的传统产业和主业,是他们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主要来源。而开矿使大片草原变为矿业用地,导致牧民失去草场。依靠草原、依靠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被迫改变,很多牧民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后续问题突显。首先,牧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要尽快融入到新环境中不仅需要思想的转变,还需要资金、科学知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生产和生活的成本加大,压力也加大。其次,矿产资源开发需要大量水资源,使牧区缺水的状况更加严重,周围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再次,矿产资源的开采给草原带来了破坏,失去草场的牧民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补偿金,但这是短暂、不持续的,远远不能成为牧民未来生活的保障。但他们承担着资源开发造成草原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代价。为此,牧民对开矿破坏草场的行为不满,与矿产开发商产生矛盾。若牧民未来的生产和发展得不到合理的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矛盾会日益突显、深化,甚至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推进牧区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

长期以来,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对矿产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从而形成了矿产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遍地开花”、“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的资源严重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环保意识是改变资源浪费和破坏,改变环境污染现状的根本。一是增强开发利用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聘请相关专家对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深入分析,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三是加强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力的现象;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增加执法力量,改进执法手段,并有效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南非法律规定采矿企业在开矿之前,必须要有恢复生态植被的规划,政府才发营业执照;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及时恢复生态植被,政府则立即吊销营业执照,关闭采矿企业;在南非种草和植树,已成为采矿企业的自觉行动。矿产企业一边开采一边进行植被恢复,根据矿渣上层回填土层的高度,种植不同的植物恢复矿区植被。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保护草原生态的执法力度[12]。从源头上抓起,从矿产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初,就应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已建矿山的监管,制订科学的闭坑计划;对已关闭的矿山,加强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提高生态环境恢复水平;对历史遗留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共同推进矿山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有效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四是提高地方政府预防和治理草原环境污染的积极性,把绿色GDP和环境保护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

在项目开发前,就要充分开展调研和交流活动,形成政府、项目开发建设方和广大牧民通畅的互动交流渠道。首先,政府作为决策者应该充分考虑长远利益,辨析项目可能引起的潜在问题,正确决策。并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广大牧民最关心的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如在牧区工业化过程中,了解和解决牧民生活适应性等问题,增加牧民生存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机会,并积极协调解决广大牧民同项目建设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推动资源开发项目良性发展。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开展矿区土地整治,使被破坏的土地得以恢复和重新利用。解决由采矿引发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13]。其次,项目建设方应该允许受项目影响区的牧民监督项目建设中的环保措施,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周边的环境信息,及时表达意见和建议。再次,广大牧民应该与项目建设方认真磋商相关事宜,充分考虑草场被占用、破坏的补偿额度、补偿方式等。

矿山企业在享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时,当地居民却承担着资源开发后的种种不良后果。这种外部不经济效应的治理成本应当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让污染制造者为经济行为的不经济性“买单”,促使矿产品价格体现生态环境的价值。要坚持“破坏者恢复、使用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使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同时不仅要使资源体现经济价值,还要体现其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我国对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多种,但是现行补偿法规依然存在缺陷,如补偿缺乏量化衡量的准则,矿区生态恢复没能形成可操作的依据;没有根据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以及开发活动的损失等为基础制定收费费率,标准偏低,难以刺激开发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应科学地制订收费标准,规范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和使用行为。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具体地区的实践,积极探讨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比如以补偿方式为例,矿业主给予牧民的补偿费可以采用更加丰富的补偿方式,补偿费与矿产开发的产量挂钩,或者折地入股、投资投劳入股等。以内蒙古草原牧区为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的研究,我们粗略地估测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大致标准:草原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费(由企业向政府、社区、牧民等提供的补偿)为每吨矿产每年50~80元。#p#分页标题#e#

草原牧区一般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缺水,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自我修复的能力差,其环境容量非常有限。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旦超过极限,就很难恢复。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增速应与草原牧区环境容量相协调。一要准确把握矿产资源开发速度,二要制定出科学并切实可行的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三要加强尾矿利用和矿区环境恢复治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创新方法,科学治理,强化矿山企业的责任,做到边开采、边恢复治理,矿山关闭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完成。牧区的能源工业主要包括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等。而传统的煤炭、电力工业一般为高污染的产业,对牧区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大幅度提高废气、废水、废渣的治理水平,实现达标排放,同时不断改善工艺设备,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少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生态能源工业。特别要在真正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整顿开发秩序,提高准入门槛,可实行生态型、集约化、小数量(企业数量少,开采的总体规模较小)的渐次开发,并把相当一部分牧区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长期储备资源。草原牧区风力、太阳辐射等资源非常丰富,风能、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而广大牧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建设网电成本很高,发展单家独户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对牧区现代化的实现非常重要;同时,草原牧区风能、太阳能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转化成电能等有效输往其他地区,可以有效增加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的比重,满足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篇10

关键词:清洁能源;监测监管网络;水样分析

中图分类号:TV62文献标识码:A

原先设计的根据农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苏烟水库,其库容保持在1586万/m3 ,常年来水量为1500万m3,集雨面积仅14.7km2。目前苏烟水库增加了对城区的供水量,从而导致供水不足,需要从大容山高垌水库引水,年均饮水量维持在4000万m3。其水质保持在Ⅱ―Ⅲ类。考虑到南流江水的水质逐渐变差,现已停止对城区供水,由此苏烟水库的重要性则更显得突出了,加强对苏烟水库的水质的控制,对周边环境的生态控制,控制来水的流量,对引水渠周边环境的监测以及对库区有效水源地的保护都显得非常急切。

目前的水源集水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苏烟水库、高垌水库以及东西两渠集雨面积共计也只89.17km2,三个区域集水量年均为8000―12000万m3,由1995年到2000年,到2005年的资料可以看出,入库水量由4708.5万m3降低到2550万m3,可以看出整个水系统出现了比较的供水危机,需要尽快出台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来水的不足与企业的用水量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供水不足的问题与水库的蓄水是直接相关的,蓄水的质量无法保证的前提下,是有效供水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加快对水源地保护是苏烟水库的重点项目。

一、人工湿地和生物浮床

(一)人工湿地净化污染物

根据自然状态模拟出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是苏烟水库的一道保护防线,在湿地内种植一些植物来缓解污水排放速度,这些植物的繁殖力较强,对磷氮的吸收力比较强。一方面,植物可以对污水中的有害成分进行吸收,促进植物自身的生长,起到了过滤污水的效果,另一方面,大量植物的生长,阻碍了污水速度的过快流动,起到了对水中有害物质的进一步阻挡的效果。

苏烟水库的水源地保护工程建成并投产的湿地部分面积达到了6.3亩,在苏烟二库区域内的人工湿地上,植物的长势很好,水库中央形成了一个人工绿岛,通过大双河基流引进的一些植物比较适应这里的环境,从实际效果来看,起到了吸收净化污水的效果,得到净化的污水经人工湿地植物过滤后再排放出去。

(二)生物浮床。

生物浮床技术利用植物的特有吸收功能,对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进行吸收,抑制有毒物质的扩散。人工培育的水生植物如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具有净化水质的效果,对水体的保护比较有利。苏烟水库在实行生物浮床技术计划过程中,原计划建设生物浮床6670平方米,实际完成9600平方米,这对于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有利。

二、保护区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一)生态修复

对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要按照水源地的保护要求,在整合基本生态系统之后,确定要开工的工程项目,确保水生生态、库滨生态、陆域生态几大生态系统的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矿山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继续加强入库支流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此确保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

完成区域内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完成区域内三产业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治工程;安全防护工程;保护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工程,以增强环境管理能力,提高预警与快速反应能力为目的,建立并完善环境监测监管网络,保障苏烟水库水环境安全。

(二)垃圾处理工程

城镇化导致了污水的处理不能及时,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对于水源的污染相当严重,必须尽早的开发新能源以替代非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和构建水源区域内的污水排放系统,加强和管理好垃圾处理网,对于城镇的发展应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社会资金和能力的使用,以此改善水环境,加强对污水的控制能力。加快推进保护区内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及处置设施建设,在保护区内23个村建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主要工程包括:配置垃圾收集箱1725个、垃圾收集车15辆、垃圾中转站14个,同时,对其河道进行统一垃圾清理。以彻底解决这23个村的生活垃圾污染水源问题。

对水库水环境污染较重的4个乡村(以营盘村、温道村为代表)建集中污水处理系统,选用合理的、经济的污水处理工艺对当地的生活污水进行试点处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竖碑村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最大限度削减由生活污水造成的水库污染负荷,改善村庄环境质量,改善改善大伙房水库水质。

三、加大执法力度及监管

(一)加强大容山林区资源保护和管理

考虑到经济林的弊端,应该禁止速生林的栽种,增强和更新水源涵养林的补种,对于砍伐树木的做法要坚决予以严厉的监控和打击。加强对林区周边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对于木材加工和营运方面的业务需要有合法的来源证明,自2009年,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1起,收缴木材49.7立方米,处理违法人员15人,警告教育80人。制止村民砍伐高垌、龙门、佛子湾水库区的水源林70多人次。对于荒山要尽快的补种,加强对荒山的绿化工程改造,由此提高大容山林区内的植被环境水平,创造出更为适合水源清洁的生态环境基础。

(二)加强水质水源监管

环保和水利部门每月对水质情况进行报告,通过现场水质取样来监测库区的水质变化。由水质变化的动态监测来确定是否对形成水质污染的企业的进行调研,事实清楚的情况,需要对相关企业的水污染提出警告和处理意见,确保水质在库区内能够长期稳定在较好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 孟盼盼,刘淑娟,蒋跃平. 人工湿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