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机械制造;自动化;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001-01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是重要的技术之一,不但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装备制造业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技术是机械制造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在二者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与发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此,我们要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有准确的了解,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分析

通过了解发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得以大幅提高

应用机械自动化生产出的产品在信息自动处理和控制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和范围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精确的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动作。

1.2 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诊断和自动保护的功能,在工作的时候一旦遇到过载、过压和短路等故障时能够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有效保护操作者和设备的安全,由此可见,使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对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非常大的提升。

1.3 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具体功能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械自动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使产品更具科技含量。

1.4 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重要途径,可以加速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农业自动化及交通自动化,另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还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

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现状

随着近些年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在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2.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装备制造业中的主要技术

由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在产品制造和技术水平上有突出的优势,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产品质量,丰富产品体系,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有着明显的促进,因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装备制造业的主要技术之一,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满足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装备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对产品进行不断升级,提高产品综合性能,才能满足装备企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诸多优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有效满足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

2.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应用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以后,传统的装备制造技术手段逐渐得到了替代,目前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产体系,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产品整体制造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应认识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促进。

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情况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在未来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3.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将朝着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二者融合的日益深入,在产品形式上将会朝着融合二者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从目前机械产品的种类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成为了重要的产品形式,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保证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3.2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结合了机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优点,为智能化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了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种类,完善了产品结构。基于市场对智能化设备的现实需要,从目前装备制造业发展来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3.3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将朝着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从目前机械产品的功能可以看出,许多大型智能化设备都是模块化功能的集中体现,模块化的成熟标志着机械产品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此可见,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模块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但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技术,同时也满足了装备制造业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的需要,为提高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刘红,王贤宽.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12).

[2]贾振权.机电一体化带来全新的世界[J].电子科技,2010(S1).

[3]周洋.浅谈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企业导报,2011(11).

[4]郭启明.对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思考[J].机电信息,2011(21).

篇2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机械制造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张。2006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1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8%。“十五”期间,国家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大对机械工业的投资力度,这将为机械工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预计“十五”期间机械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3000亿元左右。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物流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次专题从管理理念、技术应用角度介绍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技术与设备供应商的一些发展情况,以期反映出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物流的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综述

在机械制造业中,物流成本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在机械加工行业,每生产1吨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装卸、搬运50吨物料,90%-95%的时间里产品都在流动;在铸造过程中,每铸造1吨产品要搬运80吨物料;在汽车制造业中,物料搬运费用已接近总成本的30%。在美国工业产品生产中,装卸搬运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德国企业物料搬运费用占营业额的1/3。英国每年用于工厂和工地的物料搬运费用超过10亿英镑,相当全国工资的1/9。日本用于物料搬运的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73%。法国机械工业购置物料搬运设备的投资比例约占15%。可见,物流是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械制造业中,通过对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中物流的持续改善以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减少浪费,同时可以缩短订单实现的时间,及时可靠地将产品交付给用户,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现代物流对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现代物流已成为企业生产与营销活动的重要支持系统。现代企业物流体制变革及市场经济对企业物流要求的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革新的促进,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所形成的一体化物流系统,都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持,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更会加强现代物流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战略地位。

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现代物流作为一项社会经济行为系统,关注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如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进度、运输配送、库存控制、仓储、包装、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退货、返还、废弃物处理、商品回收等。机械制造业企业物流除了上述的特征外,还包括:

1 现代企业物流与生产的密不可分性

企业生产物流与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紧密结合或融为一体,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中的工件和刀具支持系统,现代汽车生产企业中各种自动化生产线、装配线上的坯料、工件、配件、组装件的运达和配送,柔性加工制造系统(FMS),机械制造业生产流程中在制品的搬运流转或短时储存、再上线等等。此时,物流已与生产工艺流程融为一体,物流系统的流量、流速及作业质量都直接与生产的速率及质量密切关联。

2 企业物流结构的多样性

企业物流已不是独立或封闭的系统,逐渐与社会物流分工产生交叉或角色互换,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营的物流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物流业务,尤其是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的日趋一体化。

3 企业物流能力的综合化

企业物流系统不但要求如装卸、输送、转载等物料流运转的机械化、自动化或无人化能力,物料存储的立体化与自动化,信息流的及时性、准确性及信息的实时跟踪、交互与处理能力,而且要具有极强的内外部应变与协调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

中国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

1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和特点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主要环节有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与废弃物流。其中,生产物流属厂内物流,而采购、销售及回收则更多的涉及厂外物流。厂内物流伴随生产物流进行,为生产服务,必须满足生产流程或生产工艺对物料的需求;而厂外物流则主要伴随商流进行,为商流服务,以实现企业对外所达成的采购或销售合同。

机械制造业主要存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两种生产模式,其物流组织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重型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厂外物流不畅的瓶颈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会在方便水路运输的地方设立新的生产或产品发运基地。如,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长兴岛建立生产基地,生产的大型港口设备可以通过水路整机装船运达用户,而在此之前需要拆卸成若干组件运至用户后再组装;第一重型机器厂在大连棉花岛组建大件加工及发运基地,以满足大型水轮机组的生产;大连大重大起集团公司组建大型起重设备的组装及整机发运码头等。

对于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如神龙汽车集团公司在襄樊和武汉两个工厂,在生产物流系统设置了运行管理部门,负责物流运行组织控制,如:接收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制品或物料的流转,各工序车间库房之间的衔接;相关物流工艺设计的执行、细化和完善等。公司设有采购部和市场部,采用集权式管理全部的供应和销售物流,而物料流则专由其下属的储运部门负责。

2 机械制造业物流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约60%的机械制造业企业已认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并有针对性地对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进行了必要改造和改进,但仅有不超过8%的企业对供应链物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只有约8%-10%的新型机械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及物流管理方面实现了计算机集成化管理;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设物流系统的并不多,但高架仓库为数不少;71%的企业对运输业务进行了全部或部分外包;机械制造业物流费用所占比例大约为23.6%。总体来看,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IT、电子等行业。

3 机械制造业物流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中应用的物流技术与装备主要有:

――物料装卸系统及其技术

完成物料的装卸,实现装卸机械化、自动化,提高装卸效率,常用到的设备有各种工业搬运车辆、起重机械等。

――物料搬运系统及其技术

物料搬运设备是机械制造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设备,一般由起重机、输送机、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机)和运输车辆构成。其中以物料的垂直提升为主要特征,以间歇物流方式工作的装备称为起重机;以连续物流方式且沿一定路线输送一定种类货物的装备称为输送机。各种物料搬

运设备通过有机组合,加上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形成满足各种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的生产线。

――集装系统及集装单元化技术

集装化物流是将货物装入具有一定规格尺寸的集装箱或集装袋中,形成货物的储运单元(化),中途无需开箱或打开集装袋,将其进行连续运输便可直接运交到收货人的一种运输。实现集装化,可以将单一的货物组合为一体,使其成为一个规格化、标准化的运输单位,适于机械化、标准化操作,便于大量运输,加速货物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货损货差,节省人力物力,降低运输成本。

――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

在机械制造业物流系统中,仓储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对进入物流系统的货物进行堆存、管理、保管、维护等一系列活动。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备则是实现这一系列活动的根本保证,主要有:

高层货架:包括普通货架、重力式货架、流力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回转式货架,我国货架产值约占全部立体库的60%。

托盘:包括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轮式托盘、专用托盘等。

堆垛机:分为有轨式巷道堆垛机和无轨式巷道堆垛机,是立体仓库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

输送机系统:通常由链式、辊式和带式输送机组成的八出库系统。

垂直提升设备:常用的有载货电梯、液压升降平台和板条式提升机。

搬运车辆:包括叉车、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轨道小车及牵引车等。

自动导引车(A6V):可沿规定路径自动行驶、可编程、可移载物料的搬运车辆。

分拣机和分拣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分类,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高层货架存放货物,以巷道堆垛机为主、并结合入出库周边设备来进行作业的一种立体仓库。自动立体仓库是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主要由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机系统、自动导引车系统(AGVS)、自动化作业(自动分拣和机器人作业)系统;自动化物流控制系统,以及计算机管理和调度系统等组成。

――物流信息系统及其技术

在机械制造业中,比较成熟而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有准时制生产(JIT)、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系统(M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集成制造系统(CI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仓储管理系统(WMS)等。信息化系统通过集成,以ERP和SCM系统为主,结合JIT和CIMS系统,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互联互通。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代物流意识缺乏

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缺乏现代物流意识,对物流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强调物流部门对生产、销售部门的被动服务,不注意物流部门的主动参与作用以及物流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物流系统成为企业的薄弱环节。许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工艺轻物流,墨守成规,缺乏物流革新精神,影响物流系统的整合、重组或再建,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 日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供销自越来越大,有利于物流部门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但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给企业的供销工作带来一些困难;近些年交通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但服务水平较低,企业为防止原材料供应中断,不得不加大保险储备;运输过程中的野蛮装卸、货物丢失等现象,大大增加了在途损耗;社会物流能力不足或收费不合理,使企业不得不自备庞大的运输和仓储系统,导致企业储运费用较高。

3 企业先天不足

企业总体布局一般没有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总体或局部的物流格局不佳,因而造成:物料除了停滞外,经常是处于交叉、迂回、倒流、跳跃和拥挤混乱状态;重复搬运多,无效搬运占总量的70%左右;生产流程不合理造成物料流动路径长,时间多,空间浪费大,机械制造企业的各种仓库和存储区的面积约占到全厂生产面积的40%-50%。

4 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需改进

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落后,不够配套;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完好率较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企业虽然花大钱建立了MIS或ERP系统,但运行效率和应用效果都不理想。

5 物流效率较低

由于企业物流活动多由人工完成,物流设施、设备的状况也比较差,企业物流效率普遍不高。在利用率方面,企业自备卡车的运力利用率只有50%左右,装载效率只有70%左右,时间利用率只有75%左右;企业自备仓库的设备利用率只有50%左右、仓库面积利用率与库容利用率虽然在90%或85%以上,但由于物资存放不尽合理以及仓库自动化程度不高,现有仓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6 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企业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全面准确的物流成本数据,物流的高成本往往被掩盖起来,不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企业物流一般没有采取总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模糊,分部门核算时总成本不清,各种资源(物资、人员、设备设施、时间效率)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机械制造业物流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物流提出新要求。机械制造业物流的未来应该是企业自身的需要,自觉地创造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模式。

1 物流系统化改造

由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物流存在缺限。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企业物流进行系统化改造,对企业现有的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即采购物流)、生产阶段(即生产物流)、销售配送阶段(即销售物流)和废物回收物流阶段中的购料、配料、投料、送料、存放、搬运以及数量、时间、地点、方法、工具等,按照科学的生产工艺,重新进行时间、空间和物流人员、物流设施与物流信息方式的规划、布局,并且根据合理的生产节拍,量化(标准化)各项指标,达到准时化的模式(即构筑JIT方式的生产配送系统k改造的目标应是消除生产物流中的瓶颈现象,引入需求拉动生产计划,初步建立并完善内部物流准时化管理和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系统,达到内部物流和外部物流的一体化、均衡化,促使货畅其流、节省空间、消除浪费、合理高效,为物流现代化的实现作好铺垫。

2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

信息技术正在向制造技术注入和融合,促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制造技术含量提高,使传统制造技术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对制造技术发展的作用目前已占第一位。信息技术促进着设计技术的现代化,加工制造的精密化、快速化,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智能化,整个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全球化。各种先进生产模式的发展,如CIMS、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也无不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

自动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的。CIMS系统、JIT制造体系的实现、精益制造体系的实现以及建立在虚拟企业联盟的敏捷制造体系的实现,都离不开物流自动化系统的支持。

集成化体现在物流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即在IRP系统的概念下实现高度集成。

现代制造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反过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也促进了现代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装备;制造能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一方面生产物质财富,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我国制造业目前仍处于中低端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同时面临着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装备上的封锁。改善提升制造业是“十二五”规划重要目标,提高制造能力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认识机械工程与制造业间的关系,了解机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并调整机械工程的研究方向,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制造能力的提升。

工具是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机械制造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为制造的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基础,因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制造装备性能的提高将会大大促进制造能力的改善。

目前我国比较先进的一些生产设备,车间生产链等都从国外引进,涉及高端机床还要受到使用限制,高精端制造领域的发展受装备性能影响而很难超越发达国家,而低端制造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效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受发达国家剥削严重。而作为制造基础的机械制造业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难题有待解决,创新突破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研发高端机械制造装备

我国在工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材料工艺以及制造技术方面仍对机械的发展有较大限制,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在高端机械制造装备研发领域相对而言仍然落后很大,并且受到种种不公正限制。从历史上的考克斯报告,以及2008年美国对华中数控实行制裁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发展的限制,同时也反映出高端制造装备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国家的16个重大专项中也明确提出了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的目标。

就数控机床方面,目前国内几大机床生产厂家,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在中低档机床领域已经做得十分出色,产品远销国外,并占据了很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在高档机床方面,主要的还是由西门子,法拉克等企业垄断。目前主要的差距在于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国产数控的产业化消费不高,高端研发人才的欠缺。面对欧美的垄断封锁,国家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同时企业和高校间做好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如此才能摆脱依赖引进后再吸收的困境,从而突破国外的封锁。

此外,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也还十分不够,国内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厂商也基本是难敌国际对手,大规模地引进工业机器人不仅增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会降低其国际竞争力,受制于人。研发出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将对我国制造业做出很大的贡献,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加工工艺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所以加大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也十分必要。

唯有在制造装备上有了突破,提高了产品的精度与性能,我们在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与欧美的差距才能不断缩小,同时也将加快我国制造行业的自强之路,使中国制造效率更高,质量更硬,性能更高。

二、提升基础工艺,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

我国的制造工艺可以说发展较早,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处于先进水品,但是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开始大步赶超,在现代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的制造工艺的水品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加大的差距。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升基础工艺的要求。就机械制造领域而言,基础工艺是机械构件生产加工的基础,有了优良的加工工艺,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满足使用要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严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我国处于产业链底端有关,另一方面与制造工艺水平的落后更是分不开。提升基础制造工艺水平的任务十分紧迫,因为这事关资源的充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现代机械制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即所谓的机械加工,它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兴技术与新兴工业。制造技术已经不只是一些经验的积累,而是一个从产品设计――进入市场――返回产品设计的大系统。因而,改善我国的制造业结构,引进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将会大大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品,改变目前的低端制造现状。

现代制造技术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多领域综合,具有集成性、动态性、数字化、可持续的特点。现在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就是不仅仅要做到效率高,成本低,还要精益化,柔性制造,环境友好型。所以,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企业,推广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并努力降低其应用成本应该成为今后国家制造行业发展的方向。

三、加快精密测量领域研究,制定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在精密精微领域研究有较大的进步,在技术上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不断减小,但是在制造行业的应用还有待与改善,同时机械行业的测量标准基本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这严重遏制了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经常因为标准变化而在竞争中受较大损失。可见,加快精密测量领域的研究,制定行业标准对于我国制造业走向国际,走向自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开始想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是航空航天宇宙方向,二是纳米技术等微观领域,两者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微观领域的研究对于一个国家的医疗,生物,材料,航空航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对机械行业,零件表面的形貌均要通过精密测量来实现,要保证加工的精度,就需要有高端的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随着精密领域的研究,精密难题的解决,对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航天航空事业将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要建设制造强国,不仅仅要发展大型设备,还要加大对微观领域的研究,并使其服务于各行各业。

四、加快高校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优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如硬件设备等,但是却很难培养出高端人才,正如钱学森忧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我想这一方面与当今社会浮躁的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育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分不开。而先进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正是缺少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所以,高等教育任重而道远。

就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而言,一方面学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安排课时过多而专业知识却讲得浮浅,多而不精,大而不全;专业学习引导较少,学生缺乏方向感;实验内容趋于形式化,“打酱油”一词成为很多同学做实验的形容词等等。而学生则表现出对专业的迷茫,对课堂的厌倦,导致动手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等问题。

面对专业技能强的人才的欠缺问题,高等教育可以更多的做好将学生专业就业方面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根据学生和社会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提升自我的平台,摒弃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把学生专业技能与设计能力及综合素养放到核心位置。

没有杰出的人才,就难有技术的突破创新,就难有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就难有自主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作为学生,踏实求知,认真学好专业课时根本;作为学校,改革教学体制,培养专业人才是核心。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走向制造强国是必然的选择,面对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改善我国制造业结构,提高制造能力也是当前必须要做的改革。机械制造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机械专业高端人才也还十分欠缺,因而振兴机械制造,需要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继续努力,建设制造强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迎难而上,打好制造业的基础,突破各种技术难关。

参考文献:

[1].朱从容. 机械工程概论.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2

[2].王爱玲. 现代数控机床.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3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为了进一步降低我国机械制造的成本,也为了适应全球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趋势,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势在必行。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自动化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我国的机械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且其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技术还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其制造的精密度和自动化水平等都有所提高。因此,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它将影响到我国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1.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自动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它呈现出了很多不同的特点:第一,机械制造的生产水平高,而且产品的质量更优。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设备的精密度进一步提高,整个生产过程基本都是由系统自动化控制的,进而减少了人为失误的出现,提高了机械制造产品的合格率。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只需要由工作人员来启动自动化系统,然后生产仪器就能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自主加工生产,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强度,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第二,机械制造生产更加安全。我们都知道,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所涵盖的技术是多方面的,比如计算机技术等。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改变了其传统手工加工中的不足,极大地增加了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同时还能降低对机械设备后期维护的成本。同时,自动化系统还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如果不出现重大事故,机械制造设备的损耗一般不会过大。第三,改变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劳动形式。随着现代自动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了该行业的劳动形式。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都是由体力劳动完成的,产品的生产精密度也不高。在引进自动化技术后,首先降低了机械制造的人工劳动量,同时产品的精密度和合格率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还有效地提高了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

2.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自动化技术性能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应用于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也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的,最终由计算机指导机械自动化系统执行命令。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动化与智能化相结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智能化系统又会朝着更加复杂和精确的方向发展。现阶段,衡量机械制造技术好坏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其制造的精确度和效率。随着全球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高端精密领域,由智能化系统控制的机械制造工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制造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机械制造工艺来说,通过结合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后,所带来的是机械制造业的改革。

2.2自动化技术功能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了,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这是自动化技术功能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是指由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结合后,可以在计算机中对图像、数据等进行处理的一种功能。在机械制造数控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高效地对实际生产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我国自动化技术未来最优前景的发展方向。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制造工艺变得更加简单化,由于数控系统所涉及到的软件很多,而且其涉及到的数据量也很大,如果这些数据由人来处理,这就给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要程序编辑工作人员提前编辑好软件,有简单的操作界面就能高效地完成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正处在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幸运的是,我国很多机械制造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应用自动化技术的重大意义。对于机械制造行业来说,只有保证其发展跟得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才能保证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不至于过于落后,尽量减小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因此,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来说,他们应该把握住机械制造未来发展的方向,基于此,不断实现机械制造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作者:刘剑鹏 单位:长沙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增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12):204-205

篇5

(1)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机械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机械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机械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机械制造行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机械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机械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景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3)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机械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机械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机械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机械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

2现代机械工程的前沿科学

2.1机械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机械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机械制造环境。随着对机械制造过程和机械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2.2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2.3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机械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机械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僻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3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未来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精密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绿色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当前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机械制造生产模式会获得不断发展。

(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机械制造过程实现低能耗。

(4)新型特种加工方法的形成。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机械制造装备。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机械制造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10-0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都有的专业,为国内制造企业输送了大量这方面的人才;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知识更新慢,实验装备落后,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这大大牵制了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学生猎取先进制造方法机会很少,这就使国内本专业的大学生很难具有国际视野。国家认识到,目前的培养机制与现代制造企业的脱节,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来适应机械制造学科的飞速发展。

1 现有实验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矛盾

(1)实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差,且实验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由于实验室条件和实验装备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课程教学要求的实验,而且大多数只提供一种实验方法。面对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教学内容就没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去配套,同时,学生也很难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实验项目。

(2)实验装备落后、配套的实验教材少。近十多年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吃惊,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和专业课的实验装备价格昂贵等因素,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的实验装备远远落后于当前制造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要求。同时,由于制造手段的多元化,实验装备跟不上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实验教学与采用的实验装备有关,各个学校无法统一,这样形成大家都能使用的实验教材就很困难,高质量的实验教材少而陈旧,大多数是指导教师自己编的实验指导书,难免会有很多错误。

(3)实验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般理工科大学实验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学的教师相比知识水平及学历层次都相对偏低,虽然很多理论教学的老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但实验教学的主力军仍然是实验室第一线的指导教师。

2 实验教学的改革特点

(1)对基础性实验进行改革。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出发点,对实验教学内容作了更新。开设的基础性实验与卓越版的教学大纲相适应,舍弃已经过时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录像、虚拟实验仪器等立体化教学方式,多方位的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2)对专业课实验进行整体系统规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课的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化改造,使其更加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此针对性的新开设了数控机床构建、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和制造自动化等环节的实验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配合,学生不仅掌握了所需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的应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3)实现实验教学工作的主体向学生转移。由于学校人事制度的限制与大规模学生数量的矛盾,许多实验都是指导教师调试好实验系统,学生很少亲自动手做。为了解决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要强,适应社会与企业环境的速度要快。实验室采用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只要学生预约就满足需求。指导教师只是整理实验装备,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全部实验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做,不会的向指导教师请教。

(4)整合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实验装备价格昂贵,而且近十几年制造装备的更新换代步伐明显加快,这样实验装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利用实践教学环节的资源、紧密性企业的装备、网络资源多渠道解决实验装备不足的矛盾。调集专业课教师充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育环境。学校建立了以“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5)加大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同时要注重“软件”与“硬件”建设,软件方面通过改变实验教学理念、建设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通过指导教师整体素质来实现。硬件方面通过合理调配现有实验装备、购置急需的实验仪器、教师带领学生自制实验系统等多种方式加快建设速度。

3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探索

(1)认识型实验。认识型实验主要目的是理解和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机器人组成及机械系统分析,通过现场观察和教学,学生对机器人的各模块的原理、功能和结构特点有了直观认识,再去学习深层次的理论会更有兴趣。

(2)分析型实验。分析型实验主要目的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综合,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直观了解各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对结果的影响。例如,机械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的在线预测,学生通过改变加工参数,直接获得零件表面粗糙度值。观察进给量的增大,表面粗糙度Ra值的变化规律,能深层次理解为什么切削用量三要素中进给量是提高零件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

(3)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主要目的弥补理论教学内容的欠缺,满足研究型学生的需求。由于课堂教学学时的压缩和课程设计的减少,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相当弱,一些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学生也很难知道。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开设了设计型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例如机床主轴动态分析系统的开发,学生通过对机床主轴的动态优化,了解了振动的概念和动态设计的理论,掌握了有限元的核心理论,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开发型实验。开发型实验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创新型人才。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每年投入相应经费,鼓励学生自己开发实验系统。例如,切削温度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实验平台,把课堂学到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自己开发的实验系统完成实验,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创新成果后的满足感。

4 结语

实验教学是一种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交流,不要丢掉一个不懂的知识和概念。实验教学的特点是课前要预习课后要整理实验报告,要求每个实验、每个学生都做到。对于卓越工程师来说应理论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能快速吸收和消化新技术与新装备,新的机械制造实验教学平台为未来卓越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会得到收益。

参考文献

[1] 张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6):108-109.

篇7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工程意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本科教育中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讲述有关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综合性技术课程。在本校的相关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两大部分构成:《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部分讲述现代工业常用材料(金属、高聚物、陶瓷、复合材料等)和热加工工艺基础(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热处理等)的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部分讲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的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总体地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具有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解决生产现场工艺问题,决策制造模式方面的能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传统的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1-5]

(一)教学手段的不正确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如幻灯片、投影仪、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将这些手段引入教学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有些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设备当做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如把所有内容都打进PPT,上课过分依赖PPT,板书较少,以此减少备课时间;另一种是有些教师对这些教学手段过于排斥,认为他们的应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讲授与板书结合的形式,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显得过分呆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多抽象的东西诸如机床的结构、机械加工过程、零件结构的机械加工工艺性等使学生难以理解,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实验与金工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不足以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材料在不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特性、设备的各种结构、工艺的各种优缺点及在生产中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等,学生必须结合大量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很多操作步骤和原理听起来很费解,但只要到车间或现场看一眼就很容易理解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在时空上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进行实践环节,或先进行实践环节完再进行理论学习,缺少工程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十分难解,处于云里雾里的迷糊状态;没有理论支撑的工程实践必然只能停滞在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较低的层次上[6-8]。

(三)考核方式欠合理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绝大多数仍然以书面答卷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纯地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就不重视。有的甚至平时根本不听课,连书本都不翻,凭考前“临时抱佛脚”来死记硬背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和简单理论来达到修完这门课程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考完这门课后,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没得到,什么也不会做[9-11]。

(四)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知识的介绍,缺乏先进性和时代感,导致一些学生主观上认为该课程无用而对它产生排斥思想。尽管有些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挂图、实物模型、动画等方法以适应不同章节的教学需要,仍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为将整个机械加工工艺系统诸如刀具、机床、夹具与零件的加工与装配等工艺系统内容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提出了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掌握,增加了非传统加工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等内容,并注重反映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制造工艺中突出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的技术路线,建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新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内容体现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建立在传统的工艺方法基础上的,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内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体系。同时从金属材料到各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从传统的冷热加工方法到应用声、光、电、磁的特种加工,从数控加工到制造自动化系统,从将大批大量单一零件加工方法应用到单件小批成组零件加工中等,先进制造技术教学内容不断拓展。

2)采用现场比较教学法

在讲授传统的CA6140型普通车床与现代的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时,可以利用实验室的车床,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比如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刀具的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车削用量的选择;夹具中选用通用标准夹具与设计非标准夹具的目的;零件加工乃致延伸其零件装配等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讲解,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在课堂上单凭教师口授与板书甚至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如卧式车床、立式车床、转塔车床的区别与联系,成本、效率、精度和不同的加工机床适合加工哪些表面问题,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通过采取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并行,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吸收和巩固,使其认识到不是数控机床或者加工中心就一定都比传统机床好的错误理念,而是数控机床在高精度、曲面加工和多工序统一上有优势等的正确思想。因此现场比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主线贯穿教学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综合性强,一些学生感到学习时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克服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关键。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从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实战观点出发,按机床、刀具、夹具和零件加工及装配和质量保证这个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主线。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战中来,真正做到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贯穿主线为主导,学生学有所用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的教学方法,用学为所用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是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机床、夹具和零件的加工与装配等内容十分熟悉,明确彼此间的关系,并能跟踪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将先进制造技术补充到教学中去;要特别注重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1)明确课程内容

机械制造过程是是一种典型的、具体直观的过程。研究机械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根据机械系统的目的,从系统是可剖分的,系统一定从属于更大系统,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的原理出发,解决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使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制造系统。具体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以机械制造工艺系统为纽带,将机床、刀具、夹具和工艺等相关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渗透,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已涌现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技术。而这些在教材中很难及时反映。因此,就需要教师坚持继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或选择一个零件,这个零件应具备某些特性,有某个表面不能用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某个表面要用到复合刀具或某个表面目前还不能加工等,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注重黑板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技术带来的图形处理及显示的优势,将实体造型应用于课堂教学及实验中,使专业知识中涉及到的大量的结构原理图和实例结构图更直观的呈现出来,加快了学生读图速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这些不能离开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整个工艺系统这条主线。

(四)教材的改革

教材的选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的关键。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要采用高质量、以工艺为基础,教学内容先进适用,“少而精”,易自学,表述精炼的教材。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充分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械产品制作,按照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独立完成零件的加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亲身实践。2010级学生共12人通过参与浙江省首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完成了一套符合本命题要求的可运行装置,并完成了相关的设计、工艺、成本分析和工程管理4项报告,加强了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课程的教学品质和效果。

(六)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高等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卷面考试成绩的好坏很难全面说明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课程的考核宜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功利地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勤奋、刻苦地学习,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此可以对学生在实践环节、设计环节、课堂环节、答辩环节、操作环节等分别进行考核,从而较全面地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三、结论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及农业机械专业本科班级实施,本项项目实施后,受益学生人数达360人/年。本项目应用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一步的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致谢

本论文由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工程制图教学团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D1203。

[参考文献]

[1]周建中,汤宁荷.面向学生职业生涯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197-199.

[2]罗小林,包家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93-97.

[3]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71-174.

[4]殷晓中,陈兴和.浅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镇江高专学报,2010(7):92-94.

[5]楚生,梁式,胡映宁,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J].高教论坛,2004(4):58-60.

[6]徐锋,左敦稳.关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7,1(4):90-92.

[7]苏沛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5-57.

[8]陈旭东.任务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7(11):150-151.

[9]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7-98.

[10]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59-61.

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

机械制造专业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是因为其综合性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如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不仅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机械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就连最根本的课堂教学质量都难以确保。可见,改革与创新机械制造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机械制造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其改革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机械制造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如下分析与探讨。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一体化新型教师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挑战,不仅要求其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化的讲授方式,改变过去教学模式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之间的分离与脱节。可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迫在眉睫。而所谓双师型教师,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本教材有一个客观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还要具备过硬的理论教学技巧,同时还得要具备一定的实际生产经验。所以,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想要有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由于大部分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都只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所以,各大高职院校应当定期组织部分教师到各大车间工厂进行观摩实践,让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此外,还应当定期对其培训,转变其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让其明白其自身的不足,让其知道单纯地理论知识教学或者实践技能操作对学生是毫无用处的,只会妨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2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现今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性。因此,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而常见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2.1项目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即是指通过对一个完成项目的实施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将理论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在创造能力,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操作过程主要有:①确立整体项目目标;②小组分组,将学生公平分为若干小组,让其就具体的项目目标展开设计;③项目评价,对学生最后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学生不足,纠正错误。

2.2分层教学法

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定势、基本技能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机械制造教师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层次,对其有针对性地教学,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容:①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所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需求的教学目;②课堂教学分层。为了能让课堂教学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应当紧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通过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加强校企间合作交流,建立一体化实训基地

机械制造作为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主要考察与培养的是学生职业能力,而这些是理论知识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就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定期将学生输送到各大企业与车间进行到岗见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校企合作是极其有限的,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而实践教学最佳的时机是理论知识刚结束时,所以,校企合作不是长久之计,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立。这样才能满足机械制造技能实训需要,让学生随时随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并在具体操作中,及时解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4小结

总而言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将一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所以,在机械制造专业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让其主动参与到具体实践中,达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周养萍.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52-153.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生产;加工;工艺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工业生产和发展水平,迫切需要改进。

1机械制造发展背景

机械制造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较为广泛,对于机械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维修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长期以来,机械制造从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逐渐向现代化过渡,生产加工工艺不断突破发展,应用新技术越来越广泛,机械制造的工艺不断走向精细化、多元化和综合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的发展,机械制造也在不断努力突破创新,钻研更加高效、精密、准确的机械制造工艺,促进机械制造产品产出效率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1]。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生产和加工工艺要实现突破,就要吸取百家之长,逐渐形成系统化、综合化的生产模式,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2机械制造的生产类型划分

根据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生产的主要类型来看,可以依据生产的规模进行划分,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单件生产

简单来说,单件生产类型就是机械制造时生产和加工的产品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件或几件,产品生产的重复率较低,但是单件生产虽然数量少,但可以涉及的种类较多,一般来说,单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重型机械产品和新的产品试制,这对机械生产和加工的工艺技术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

2.2成批生产

这种生产类型最为普遍,按照批次的大小分类,又可划分为小批生产、中批生产以及大批生产。一般来说,成批生产对于机械制造的生产和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较稳定,只要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和相关数据,就能进行大批量的重复生产,生产效率高,还可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同时生产,以满足不同地域的需求。成批生产在机床制造、电机制造等机械制造行业应用最为广泛。

2.3大量生产

大量生产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能够进行某些零件某一道生产加工工序的加工,大量生产能够满足长时间大批量的工艺加工,在汽车、轴承以及拖拉机等行业应用最为广泛。

3机械制造工艺对于产品的影响

在机械制造生产和加工时,受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这对于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设计质量、加工工序的繁琐或简易、系统的性能稳定性高低、孔位特征、管理方式以及装配质量等等,其中只要有一项不满足要求,就有可能对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产生不良的影响。针对机械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要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得出可以通过一些补救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优化机械制造设备的相关部件质量,再就是要提高机械控制的效率,通过有效的控制来预防出错率,提升生产率,最后一点是从加工设备设计开始阶段就要对产品的测试性和生产可靠性进行分析,完成生产后首先应用于单件生产中,通过试验机械生产和加工的可靠性来预防错误和失误的发生概率,从源头解决偏差问题[2]。

4机械制造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4.1机械制造过程中缺乏有效控制

现阶段,我国工业机械制造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初期设计上,而对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却不够重视,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材料的选用,生产加工工艺的监控,意外机械故障的出现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产品的质量。我国对于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的重视度远远不如设计过程的重视度,片面认为只要产品设计过关,机械参数和程序设计完成了,就能通过机械的自动化操作,完成规定的生产和加工任务,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实际的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长期使用出现的损坏、不良的环境影响、以及生产加工零件本身存在的问题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检查,缺乏控制和检查的生产加工必然难以满足需求。

4.2变量较多,模型建立困难

机械制造中的单件生产和批量生产都需要接触不同的数据变量,生产加工的产品种类繁多。就单件生产来说,生产的数量少,变量多,需要不断地调整生产加工系统的数据模型建立,才能满足不同的加工产品对于加工工艺和指标的需求,生产出合乎要求的产品;而批量和大量的产品生产虽然接触的变量相对较少,但是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必要时还是需要调整工艺生产路线、加工材质等,这些变量给新的模型建立带来一定的困难。

5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水平的措施

5.1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进行有效的过程控制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是衡量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标志之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业大省山东着手开展“机器代人”试点,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来自山东省经信委的数据显示,山东省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缺乏机器人制造与应用的核心技术。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山东省从事机器人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达到50家,产业规模近10亿元,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地。目前已经产业化的机器人包括码垛机器人、移动搬运机器人、喷浆机器人、电力巡检机器人、多轴工业机器人及通用实时网络控制器、管道探测机器人等。其中,煤矿探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喷浆机器人,已用于多项大型工程。山东通过开展“机器代人”试点,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制造过程控制,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橡胶及塑料、机械加工、建材、粮食、食品、电子电气、采矿、家电、石化、物流、纺织等领域的规模应用,降低企业用工压力和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争取更大利润空间[3]。山东省通过机器人试点,对机械制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是对新科技的充分利用,通过过程控制也实现了企业的机械加工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

5.2建立机械制造工艺的有效模型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模型建立固然困难,但是并不是毫无办法,针对机械制造种类众多的生产类型,可以根据机械制造的重要孔位特性,以产品生产加工的有效性保证为前提,构建符合孔位特性的理论模型,根据对于影响生产加工工艺和质量的因素充分考虑,根据影响的权重计算,将权重纳入模型之中,按照权重小大次序进行模型建立,尽可能提升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6结束语

机械制造生产和加工工艺影响着产品的性能质量,对于重要设备和机械的有效使用影响较大,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还有待提高,作为工业生产部门,要认识到问题的重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磊.关于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及加工工艺研究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9:27.

[2]尹延平.工程建设用机械设备加工制造工艺及变速系统电液力控制技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4:147-148.

篇10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的工业技术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各国的工业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工业技术革命的过程中,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都取得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生产行业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尤其是在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商,两者相辅相成,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另一方面来说,机械设计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产品的质量以及可靠性,提升产品的性能,机械制造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机械设计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改善机械设计的性能,因此,两者缺一不可。文章具体分析了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希望能够为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仅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分析

前言

在过去的机械制造加工领域,机械制造的生产加工人员是按照机械工程师的设计来进行生产加工需求的,而机械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的,机械设计师依据需求设计的设计方案在加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机械制造加工人员在加工的过程中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由此可见,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两者在机械行业之中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机械行业的有效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机械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这对机械行业乃至工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机械设计的技术分析

1.1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分析

在进行机械设计初期工作的时候,需要对机械设计的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解读机械设计的具体需求,这样有利于机械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有效保障机械设计的进行符合产品的需求,实现机械设计的根本目的。

1.2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分析

机械设计的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机械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推动机械制造工作的运行,满足产品设计对性能以及功能上的需求,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第一,应该对机械设计产品的原理进行有效的阐释;第二,要具体设计机械产品的结构,使之能够符合产品的需求,并兼之美观与结构合理并存;第三,要充分考虑机械产品的运动方式,使之能够符合产品的结构,与产品的结构相适应;第四,要对机械产品的零部件的选择有一个良好的掌控,保障产品的零部件的选取与设计的科学合理;第五,要对机械产品的工程制图进行设计,保障工程制图的设计符合要求;第六,要对产品的设计进行一个初步的检查,检查其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

1.3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分析

机械设计的技术是机械设计的灵魂,只有正确、科学、创新的技术才能够保障设计师设计出更好地符合产品需求的设计,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设计的图纸进行正确的核对与计算,对最终图与草图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保障设计的工作不出现技术上的纰漏。除此之外,对待一些尚未生产的产品,可以进行一定的定型设计,保障机械产品设计的科学合理。

1.4机械设计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4.1针对现代机械产品的机械设计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机械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械产品的制造对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机械设计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要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日益提高的机械制造要求。现阶段,我国的机械产品设计更加趋向于智能化、系统化和模块化,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有效地保障机械产品设计的需求,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先对产品进行模拟设计,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产品的功效、运行方式等进行演练,检查其是否存在缺点,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其次,要对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都进行有效的整合,保障产品设计的连续性与有效性。最后,要利用模块的设计理念,保障产品的设计能够真正地实现产品设计的具体功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保障产品设计的有效性及科学性,使产品的设计方案符合设计需求。

1.4.2现代机械设计的未来发展与前景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机械设计应该朝着性能更加优良、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保障我国的机械设计技术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推动机械行业的发展。机械设计朝着性能更加优良的方向发展,需要机械设计能够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增加机械产品的防腐性能、动态性能、控制性能等,使之更符合产品设计的需求;机械设计朝着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方向发展应该接受市场经济的调节,在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下,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保障产品的竞争的优势,开创能够跟得上市场新技术的机械产品设计;机械设计朝着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的方向发展,环境保护是现阶段国际社会上的主流趋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因此,在今后的机械设计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机械产品的智能化以及绿色化的设计,保障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的机械设计理念才能够跟得上国际的发展趋势,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

2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2.1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分析

(1)机械制造技术具有全面性,现阶段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十分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应该适应现阶段机械产品的需求,大力开展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的革新,对机械制造生产的设备也要进行更新换代,使之能够满足机械产品的设计需求,有效地推动机械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应该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符合工业发展的规律,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新兴的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中,有效地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满足机械设计的需求。

(3)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机械技术整体的系统性的整合,扩大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制造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机械制造技术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2.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分析

从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形势来看,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制造大国,在今后机械制造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向着智能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保障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首先,机械制造的管理上,机械制造技术的计算机化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管理,实现机械制造管理的智能化,保障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其次,机械制造的加工生产应该与机械设计工作有效地结合,采用先进的机械设计技术来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并且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技术创新,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发展。最后,再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机械产品的质量,保障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并且不断地将各种高端技术应用到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进而提升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总体质量,使之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占有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邰金华.机械设计工程数据类型及其管理技术分析[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10(6):102-104.

[2]辛长德.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