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怎样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几种阅读教学策略,进而来探究阅读教学这一种师生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一份子,是阅读的“凝聚力”。教师对一堂阅读课创设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例如,将学生阅读的课文以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此时会产生本文的相关联想,这就能吸引学生寻找学习文本的方式,从而通过阅读文本,了解重点内容,师生探究并最终解决疑惑。由于阅读的高层次境界是审美,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把文本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追求的时候,才能激发自己鉴赏的兴趣,所以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再加上教师的评点,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并不难,这样这一堂课才能接近成功。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谨慎选择文本。在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之外,还要给出学生选择其他文本的余地。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书目,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屑一顾,压榨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在以“机械的背诵阅读答案”的模式去灌输自己的学生,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这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根本没有奏效。语文新课标提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状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自己的创新行为去带动学生。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集中,并且要有存异的教学思想。说到底是从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从一个目标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提出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板块,在课堂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现有的内容,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阅读充满信心和正能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墨守成规,不唯书是信,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成分,同时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别出心裁想别人之所未想,见别人之所未见。并且在阅读中那些新颖独特的发现对学生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间的爱是表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感悟,但是除了爱之外,父亲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也是文本的深层意蕴,另外,教师还要从深处挖掘作者对父亲真正的情感是自责与懊悔。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带领学生体会出来的东西。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这样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阅读课中,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都和教师与学生有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关系。那么,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尤显重要。叶圣陶先生对精读和略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认为二者应该结合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课堂阅读质量。
此外,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好地专业性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主动积极,勇于探索;专心研究,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协商合作;敢于发现,习惯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有太多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就为师生平等协商式的讨论打下基础。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教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对教师的观点有何见解,要及与之质疑和讨论。教师还要利用多元解读的重要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状态。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并且多角度的建构对文本的解读。例如,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解读其主题有很多种,譬如“悼亡说”“咏叹身世说”“恋情说”等。对于种种不同的解读,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予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本主题的不同解读,并且都是言之有理的。所以说对于同意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并对其阅读能力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的。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学生阅读。但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开设阅读课,比如每周一第七节课为阅读课。阅读课安排为: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才能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研究表明,语文教育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促进文化素养生成的动态过程。”所以语阅读教学方法与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对其创新的勇气和钻研精神。若能克服种种困难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再配以精彩的教学设计,那么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就能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指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过分的追求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从而忽视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且一些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题地位,这种“独角戏”的讲授方式,无法达到情感陶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应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
优美的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引人入胜,而学生对与优美的韵律、鲜艳的色彩、和谐的画面等较为感兴趣。[2]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内容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强烈的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渲染,用音乐再现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父亲》这首歌曲作为课堂的导入,先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父亲的爱,并可以让学生展开一定的联想,想想父母带给我们的爱。之后再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作者多要表达的父亲对于我们深深的爱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的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到父母带给自己的无限深情。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3]生动的画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优美的画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内容都蕴含着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艺术美等情感。例如,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画面结合起来。首先,教师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个美丽的荷塘月色图,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的意境,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让学生带着此意境对全文进行朗读,细细品味其中优美的画境。之后,教师在对全文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讲解到不同的知识点时,要给学生呈现不同的优美的画面,最后能够给学生呈现出一份完整的优美的荷塘月色的画面,让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最后,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学生在课下将自己的所感所想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以文章的形式、也可以把它以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利用语言艺术,激发审美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体裁形式多样,语言精炼,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4]课堂中,教师要充满真情实感的进行阅读,注意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同时,组织学生细读默念或者让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学生能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咬文嚼字中体会作者的用词之美以及意境之美。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以“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为主线,利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优美清晰的山水图。在描绘的过程中,“山”、“水”紧密衔接,并多次运用拟人的写法,将整幅画卷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眼前。例如:在文章中运用了“睡着”“唤醒”“卧”等字词,使得整篇文章具有了生命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不断的展开现象。通过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力得到提升。[5]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美,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会到语言的艺术美。
三、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品质
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高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寻找人类的共性,使学生在曲折的情节之中,用心阅读,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的投入其中,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弥补作品中提供的艺术空间,通过阅读、感受、体验、想像将作品反映精神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能实现审美教育目标。[6]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活动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美育目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诗朗诵、话剧表演等活动。学生只有用心体会作品中的内容才会更好的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所以,在准备活动的同时,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可以达到实现美育的目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材料,将美育的内容与知识的传授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D].硕士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4:11.
[2] 玉枝.中学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D].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11:22.
[3] 李瑞雪.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三)[C].2016.9:23.
[4] 陈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渗透策略[A].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6.5:200.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4-01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由此看出阅读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发挥读的作用,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品读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突破,获得思想的提升。
一、品读风景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中有很多都是抒感的写景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一字一句入手,感受文中的景色描写,不但从中欣赏到美景,还要感受到文字之美。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文章文字优美,描写的春天美景令人向往,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无限的活力。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共鸣,我特意将春天的美景作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品读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学生抓住“草地”的相关文字,然后通过想象,感受内心对春天绿色草地的喜爱之情。学生一边品读,一边观察笔者制作的多媒体视听课件,再配上轻缓的音乐,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感觉和意识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激发了想象力,学生从中体验到无以复加的快乐。这就是品读带给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是其他活动所无法给予的。
二、感知语言之美
文学语言的美是无与伦比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每一个动人的字眼和词句,让学生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展开品读,通过对文字的品读,提升自己的语言赏鉴能力,并由此提升语感。
如在教学课文《济南的冬天》时,笔者先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感知文中的优美意境,在学生获得了文本具有的美感之后,再展开语言探析。例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针对此内容,向学生发问:“你对哪一句最有感觉?对照生活中的雪,你能感知到什么?你能抓住句子中透露出来的感情吗?”学生抓住文中的字眼“看护妇”,很快体会到:雪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暖意,给人一种温暖和爱。这样的品析,激活了学生对语文的美丽体验,语文阅读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快乐。
三、赏析结构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是经典佳作,有着极为巧妙的构思和设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激发起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作品结构进行品析,感知文本的结构之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结构之妙,笔者带领学生展开解读和品析:哪里写木兰对爷娘的思念之情?哪里写木兰离家后沙场奋战的豪迈之情?学生从中找到相关段落。“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段写出了木兰离家后对父母的思念,表现出她坚强的内心。在这里,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胡骑鸣叫声,声声在耳边回响,对于孤身在外的木兰来说,亲情和战情,思乡之情和卫国之情,她选择了后者。她毅然决然地告别安逸的生活,来到这黄河流水的陌生之地,听着胡骑鸣叫……这些都表现出木兰内心坚定的忠心报国的精神。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既描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柔情,又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魄。这种构思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木兰的赞美。通过短短几句诗,让读者看到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木兰形象,并且能够受其影响而产生共鸣。类似这样的结构,课文中数不胜数。教师可以以此作为契机,让学生展开品读之旅,挖掘文本中的精妙结构,提升自己对结构的理解和赏鉴能力。
四、探析情感之美
情感是文学的精髓,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文学作品中,只有通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描写,才能营造出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独特意境。教师的引导尤其重要。如在教学《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时,如何让学生体验柳宗元内心的情感,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评析,如鱼儿在水底游动玩耍,文章明明是写作者内心的寂寥,为何这里却描写了鱼儿的欢乐游动?这是一个矛盾。于是我带领学生对所学的旧知进行探析:柳宗元被贬谪在永州,他的内心是非常孤苦的。这里的描写,鱼儿虽然是快乐的,但作者却不能与之呼应,可见他对鱼儿的欢乐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因而也无法获得融合。后来坐于潭上,作者看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的描写就表达了他压抑的内心,他的人生境遇的波折。因为心中抑郁寡欢,只好来到这寂寥的山林中排解一二,由此可以看到他的情感底色。一切景语皆情语,品读此情此景,学生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心中忧伤、悲凉的情感。
总之,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品读的地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交给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让他们能够通过有效的品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
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一定都是由于阅读能力低所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充分利用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计时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过程中,由于有老师为训练准确计时,然后按统一答案和评分标准给每人判分,这样即可根据阅读的量(字数或段数)计算出阅读速度、理解率和阅读效率这三个数据。根据这三个数据,把阅读训练搞成了竞赛的形式,从而大大激发了阅读的积极性。
由于这种训练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一开始,学生的心情就是兴奋的、紧张的,精神是高度集中的,不容许有拖拉疲沓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要吝惜时间。要以学生的读为本,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阅读者、思索者、探究者。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读得尽兴、读得忘我。还可以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比如:默读、精读、泛读、略读和浏览等,全班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倾听文本本身发出的声音,尽可能走进作者创作时的心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教会学生掌握不同文体不同文章的读法,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比如:节奏、语速、停顿、轻重音、感情基调等。同时鼓励学生有自己创造性的读。做到这些,学生课内阅读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了,阅读的能力也会提高。
三、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
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
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比如,根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①标题;②作者;③出处及发表时间;④基本内容;⑤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⑥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⑦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
四、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
1.关于朗读与默读。人们的阅读过程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朗读,即看到文字,读出声音,再由声音在大脑中唤起意思,达到理解;另一种是默读,就是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思,直接由文字来认识意义,所以默读速度要比朗读速度快得多。这里借鉴了语言学的有关原理。
2.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在阅读时,眼睛要顺着字行做一系列的短暂而急促的运动。每看一定间距的材料,眼睛就会短暂地停顿一下(据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人们眼睛停顿的间隙是相当固定的,大约是五分之一秒)。在阅读中只有眼停时才能感知字句。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属于眼停,眼动只占全部阅读时间的百分之五六。这样一来,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增加眼停时所读的材料的数量了。也就是说,在同一眼停时间内,你所读的材料多,你的阅读速度就快;反之速度就慢。实验证明,每次眼停,视觉广度大的可见六七个字,视觉广度小的则只能看见一两个字。如果老是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次眼停最多也不过能看一两个字,当然会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总之,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应用写作》月刊1997年第1期《广告与悬念小议》
[2]《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3期《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3]《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4]《百度百科:阅读方法》
[5]《中国学生学习法(高中生版)》丁晓山主编2009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高中语言 个性化 阅读教学 优化策略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问题。首先,“阅读退化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哪个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都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其次,讲解分析烦琐不堪。内容的烦琐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内容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头至尾进行分析,不管课文的深浅和难易程度;方法的烦琐导致了阅读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其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虽然新课改目前已经全面实施,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四少”现象,即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索能力。”新课标的目标如此清晰,因此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优化课堂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二、优化策略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研究,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强化兴趣意识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
2.强化主体意识
新课标第一次将语文的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作为发展主题的地位更为关注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给学生提供独立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真正阅读的权利,尊重学生在一定范围内的阅读选择。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博览群书、思想自由驰骋的环境。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把教师善教与学生乐学结合起来,否则学生就会将我们的讲解当成一种噪音。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教学时间中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民主思想,和学生多商量商量,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教参和教师熟悉的内容和长处去教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感,诱发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一种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阅读,实现独立阅读中的自我感觉和感悟。
3.强化训练意识
语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立足于语言的训练。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就曾深表遗憾。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不注重语言的训练,以机械的做题替代了真正的语言训练,失去了语文课原有的
色和个性,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悲哀。在注重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今天,阅读教学必须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如教《拿来主义》时,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要学习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作者论证的方法、文章语言的特点等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知识设计一些合理的问题,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写作驳论文的方法上来。如对论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注意论点出现的位置,陈述论点的语句的特征等,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比喻论证的特点、作用,以及自己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对议论文的语言的分析,可以从严密和准确两个特点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等。规律清楚了,再辅之以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阅读、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必然会逐步提升。
总之,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是一项综合的工程,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既继承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又能够吸收创新,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教学 研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这些经验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考验,也都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法宝之一。然而从古至今有多少学子在勤奋于学的时候,花费的时间和心血与得到的收获不成正比,事倍功半。传统的阅读方法显然已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新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所以,语文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与时俱进,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适应新要求、新形势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呢?下面本人根据自身经验做一些简单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阅读概念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提升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都通过让学生从少量的经典文章的阅读中学会阅读的基本技巧,并以此应用于学习。然而,这种技能型的锻炼除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时取得高分以外,无论是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还是对阅读量的扩大上来说都收效甚微。语文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情操陶冶和培养情感的过程,作为一个富有感情的科目,用这样机械的方式去进行阅读,应付考试,自然也让学生们对阅读学习开始兴趣乏乏。阅读的本质,不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而应是让学生养成这种读书的习惯,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方式。阅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一切语文的教学活动都将以此开展进行,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如此,教师切忌用自己的讲解来完全代替学生在阅读中自我理解的过程,那么阅读也将失去应有的意义,相反,应当营造一个气氛和谐,自由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扩散,以此达成新课标要求,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阅读过程当中还应当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扩大阅读范围,使得学生乐于读、善于读。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会阅读,就不会学习,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多读书,宁可减少作业量也应充分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以此让学生掌握更为广阔的知识和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不仅仅局限于一时技能和知识,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培养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诸多事实证明,凡是在所处领域有极大成就的人,往往对其所专研的事物或者所在的行业有着浓烈的兴趣,兴趣是一切专研和学习的最佳原动力,也是同学们最好的老师。以激发兴趣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主动对语文阅读进行探究,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显然是效果更佳的。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支持他们学习语文和自主探究的东西所在,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保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懂得教学生们如何理解课本,而是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多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让他们在自主的反复阅读中品味课文含义,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味和情感,融人到课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当中,自然也就容易产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这些也都是新课标理念和要求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思维扩散的锻炼。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个好的方法,能够让人事半功倍,反之自然则是事倍功半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质量,也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认真品味。鼓励学生制定系统的计划和目标进行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总结掌握正确以及适合自己的阅读法方法。同时,还应当加强在阅读上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和浏览,根据文章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掌握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等等阅读技巧,养成对优文美句的摘抄记录习惯,通过长时间的累积和正确方法的引导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能力,让语文阅读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四、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知识累积过程,并不在于一时方法和技巧,而更多的在于一种语文情感、文学素养的培养。阅读也同样如此,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且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还应当善于对课本以外有用知识进行收集阅读,扩大阅读渠道,通过课内的阅读指导,自发的扩展个性化的课外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在平时为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更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角的形式,建立一个班级的阅读文化角,通过大家收集等多种方式凑集各种各样的优秀书籍扩展大家的阅读渠道。新课标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阅读空间的扩散,丰富学生知识,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同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更多的阅读渠道,扩展他们的阅读量,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养成,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80-01
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文本细读不仅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深入了解,还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阅读习惯。可以促使小学语文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但怎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的学会文本细读呢?下面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些文本细读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各位老师提供参考办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文本细读应用的理解误区
1、老师一味追求拓展延伸,忽略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下,拓展延伸语文知识在语文教育方面备受关注。语文课本的特点是综合能力强,各学科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语文课本中体现。通常老师在课堂上都会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扩展延伸,老师要拓宽知识面来达到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学习,组织学生积极的进行探索讨论。如果老师把拓宽其他学科的知识视为语文教学重点,那么语文教学的质量很难得以提升。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文章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内容,将拓展延伸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教学,方能达到语文学习的质的飞跃。
2、老师代替了学生进行自我理解
虽然是小学语文教育,但是授课内容一样很多。所以课堂时间应用起来也显得非常紧迫。这就致使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朗诵课文的重要环节,通常只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浏览阅读,然后对文章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对文章的朗诵主要是来体会作者的心境、情感。但是快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怎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将课文朗诵作为授课重点。老师在文章解读方面通常过分的进行了自我理解,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老师灌输学习内容,自己没有真正的进行思考理解。导致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一味的灌输个人理解知识,学生有的时候听的不知所云,怎能让学生做到自我理解呢?
二、小学语文教育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
1、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文章朗诵活动
在对课内文本细读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好文章,好书籍的阅读。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优秀的国内外经典名著、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书籍的选择阅读,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同时,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利于提升阅读能力的朗诵活动。
2、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学习计划
老师要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例如借景抒情的文章表现方法,在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只需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但是在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这些文章写作方法的应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流露产生共鸣。其次,老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方面。文章作者通过优美的词汇及修辞方式的应用来展现出情感世界。学生通过对各种修辞方式的学习理解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阅读,对各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之后,老师还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冲破自我理解,深层次的了解文章内含的哲理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老师要根据语文特点来讲解课文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掌握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章的情感和意境,还要教导学生学习文章所用的叙述方法和语言组织的美感。同时,对课文的构架、内容特点、表达方式都进行细致的解读。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其次,老师要对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把握文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
4、老师要对文章作者的情感进行还原
语文课文阅读授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进行紧密的配合。有的课文有着鲜明的情节性,思想感情时起时落。老师在对课文进行朗读之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文本细读。亲身去体会课文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提升学生自身的感知力。在某些特殊的文章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有一段动情的描写,就是说一位父亲为国而战,孩子在家苦等父亲平安的归来,但是不幸的是父亲战亡,再次回家的时候,孩子只看见了灵柩,悲伤至极的孩子,跪倒在父亲的灵柩前嚎啕大哭。本文的作者将孩子得知失去父亲那一刻的悲痛心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环境描写体现出来。在对文段的学习中,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失去了父亲的小孩,我的当时会是什么样的?”“以后以这种方式与父亲相伴,我又会在父亲的灵柩前说点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当时悲伤的气氛中去,进而对作者的情感进行理解、感受。还原了作者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人物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含义。
参考文献:
篇8
一、促进语文学习策略的原则
学生在语文学习、文章阅读时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师一直在探讨到底哪种策略有效。一套适用于具体文章学习方法的有效学习原则:
1、文章特定性。语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文章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通常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发现,同样一个语文策略,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同学,用起来效果就不一样。
2、要点生成性。有效语文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利用语文学习策略对文章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进行高度的心里加工。要想使一种语文学习策略有效,这种心里加工是必不可少的。要点生成性程度高的策略有:给别人写课文提要,向别人提问,将笔记列成提纲,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向同学讲解课文的内容要点。
3、教师有效监控。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语文学习策略似乎非常重要,但教师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自己能行。
4、策略效能感。成绩和态度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与如何使用语文学习策略,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使用这些策略,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不会得到提高的。教师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在学生学习课文是要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并且根据这些评价给学生定成绩,由此促进学生使用语文学习策略,并感到使用语文学习策略,语文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二、常见的语文学习策略
掌握促进语文学习策略的原则,还要了解提供给学生适合他们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并且采用鲜活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讲解。在这里,我们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介绍几种常见的语文学习策略。
1、在文章中划线。
划线是一种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划线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监测学生学习的进度和程度。但在使用划线策略的时候,应该注意只划出确实重要的句子或词语,如果什么都划,就失去使用这个策略的价值了。研究表明,只有在文章中每段划一个句子,才会促进语文学习。因为划出无关句子会干扰学生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重要句子上,从而影响回忆的效果。另外,单独地使用划线策略,并不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因为划线并不能提供思考文章的机会。将划线与其他策略如在划线的旁边做注释结合起来使用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划线有一定的方法:圈出不知道的词语;标出定义;标明例子;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在重要段落前加强调符号;在混乱部分加问号;画箭头表明事件或观点之间的关系;注上评论;标出总结性的陈述。可以首先解释在一个段落中什么是重要的,如主题句;其次教学生谨慎地划线,也许只划到一两个句子;最后,教学生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划线部分的含义。
2、做阅读笔记。
在阅读中,用得比较普遍的学习策略是做阅读笔记。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记笔记,仿佛是为了复习,笔记仅仅成了一种用以复习的信息的外部存储。其实,笔记的意义远不止于这些。它能促进新信息的精细加工和整合。
做阅读笔记有多种类型,其效果并不一致,笔记的种类将影响整合和组织信息的方法。逐字逐句地做笔记是对文章一字一句的编码;做总结性笔记将增进对文章的再组织和整合。用自己的话做简要笔记,组织和总结文章中的要点,这可能使笔记更适合于自己。有人发现用自己的话做笔记和未来准备教别人而做笔记是很有效的,因为,它们要求对文章进行高水平的心里加工。在难度大的文章中,关键的任务又是找出思想大意时,做笔记似乎效果最佳。要求有一定心理加工的笔记比纯粹笔录阅读文章要有效得多。为了增强学生做笔记的能力,教师在讲课或阅读文章之前,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梗概”,这等于是给学生一个类目,引导他们做笔记。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再加上复习,能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做笔记的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在笔记的每一页的左边扉页上留出1-2寸的空白。(2)做笔记时保持这扉页是空白的。(3)做完笔记后,在扉页上用词和句子简要总结笔记。这些词或句子应当是能有助于引发对笔记上所有信息的回忆,它们起到了标签的作用。除了扉页上写总结性的词和句子外,还可写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 提醒你回忆笔记上的信息,通过这些问题,你也能检查自己对这些文章的理解。
虽然说做笔记有助于编码加工,但是只记不复习也打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自己做笔记并且进行复习,比只做笔记不复习和借别人的笔记复习要学得好。复习笔记的益处在于它能允许对文章的进一步精细加工和整合。因此,你不仅反复地看笔记,而且还要积极地思考笔记中的观点,并且和其他所学的文章进行联系。当然,如果学生错过了一次课,也不妨借阅他人的笔记,看他人的笔记,也能从中受益。
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1)讲慢一点。(2)重复复杂的主题词句。(3)呈现做笔记的线索.(4)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5)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观看。(6)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但是,在听讲的同时做笔记,必定占用有限的学习资源,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做笔记中受益,对能力较低的学生和处理听觉信息有困难的学生,做笔记效果较差。这样的学生也许先认真听老师讲然后看老师的讲义更好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作渗透
阅读和习作中应该学习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教学中要依据课文的语言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随文练笔,并坚持下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领悟习作技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一、巧用文本,寻求习作基点
小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是从仿到创的过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被文本束缚,而应该从文本中得到启发联想,挖掘课文中的习作素材,寻求习作的基点。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更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包含的人文性、语言特点以及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
《我想》这首儿童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充满丰富的想象,是学生仿写的极好范例。在学完第一节后,我问学生:“你想把小手安在哪里呢?”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我想把小手/安在迎春花上。我想把小手/伸到星空……在我的激励下,学生仿写的积极性提高了。一节诗诞生了:我想把小手/安在迎春花上/采着几朵花儿/捧着一缕春风/唱啊,唱――/唱出声声春天的歌/学完整首诗后,我鼓励学生以《我想》为题,仿照诗歌的写法,把自己的梦想写成儿童诗,可以写一节,也可以写一首。这样的结合与训练自然而高效。
二、角色转化,创设语境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开展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利用语境,可以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技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历史故事……这些教学内容,若采用角色转化策略进行习作渗透,既可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文本学习的快乐,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完《负荆请罪》后,让学生根据这一历史故事,编写剧本,并安排时间组织课本剧的表演,学生在角色体验中习得语言,实现了读写结合。
三、据文改写,提炼语言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排中出现了多种文体的交叉,相同的内容经过不同体裁的转化表述,所收到的阅读感悟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多种文体的转化,需要学生精读课文、超越课文,在转化的过程中进行另一种探究学习。改写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掌握了不同体裁的习作技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也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改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有古诗改写,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村居》等。这些古诗语言简练,内容给孩子很大的想象空间,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改写的过程,就如描写自己生活一般轻松愉快。儿童诗与记叙文、童话等文体也可以进行互换。儿童诗相对于古诗而言,故事情节完整,更加利于儿童理解和朗诵,学生进行改写并没有多大难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述“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美好的心灵世界。我在教学这首小诗时,训练学生将诗的语言转化成叙事的语言,按照事情发生的原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话,编成一个小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想象补白,加深感悟
教材中有许多留白:有时是故事情节之间出现的跳跃,有时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留下的空白,有时是人物对话中的省略……而这些留白本身是有内容的,既可以是内容的衔接,也可以是情节的变化;既可以是文本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课文的新解。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留白开启想象之门,进行“补白”,这样既可以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又可以为习作训练架设阶梯。
比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针对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即将枯竭这一现象设计了“大瀑布的自述”这一练笔环节,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让学生感到妙趣横生,乐于表达。紧扣文本留白处,加强知识积累,对学生习作能力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又如,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我利用文中的三处留白,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任选一处练习想象写话:第一处,送蝈蝈时“我”会说些什么?第二处,盲婆婆在歌声中会看到怎样的大自然?又会想起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第三处,听着蝈蝈的歌唱,盲婆婆会对“我”说些什么?这样的写话,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的同时也拓展延伸了教材。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策略;促进;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识字、造词、组句、阅读、及写作能力。小学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未来乃至一生的教育事业都有着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是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本文着重要论述。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所占的比重仅次于写作,从一张小学语文考试卷的内容来看,满分是100分,除去作文占得的50分,在剩下的50分里,阅读就独占了30分。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能从实质上提高孩子组词、说话、朗读、概括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呢?
二、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情况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课内阅读主要面对的是教学课本内规定的内容,与课堂教育内容紧密相关。课外阅读则指的是教学大纲以外的阅读内容。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科目。课内阅读能够有效地巩固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二者的地位是同等的。
根据有关部门在2010年进行的统计,全世界小学生的阅读量,以欧美国家居高,我国的小学生阅读量还排在中等地位。联合国教科文总署在2011年对五大洲,50个国家的小学生月均阅读量(以一万字的读物作为标准,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作了详细的调查统计。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平均每个月要读完10本书,其中美国每个小学生平均一个月完成7本书的阅读量,英国的小学生每个月平均读完6本,法国小学生每个月的阅读量是5本。而作为亚洲大国的我国,小学生的月平均阅读量仅为3本,在这50个国家当中排在中下游地位。
从这两组数据来看,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如此之少呢?
三、造成我国小学生阅读困难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繁杂,时间不充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内容较为繁杂,在完成了课堂上教室安排的教学任务和课后作业之后,回到家里还要被家长安排去各种课外兴趣培训班上课,这就使小学生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都被各种各样的作业和兴趣班占用,小学生的阅读量当然会少。
第二、教师和家长的误解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孩子阅读课外读物是一种无用处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殊不知这种想法和行为,才真正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我国的语文学家吕叔湘对于阅读曾说过这样的话:“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上学会方法,课外才能去实践。而实践的方法正是去阅读那些书籍或课外读物。而阅读也正是改善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四、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生阅读量不高的现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引导学生不仅喜欢课内阅读,还要爱上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第一、紧抓学生心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心智还不算成熟,对事物的好奇心也非常重,而且他们更渴望色到教师或家长及同学们的认可。所以教师在把握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恰当地举办阅读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趣味活动,让这些活动去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他们积极的去阅读,让学生的才华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满足他们小小的“成就感”。
第二、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因为学生的个人素质、生活经历、理解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也要做到“因人而异,面面俱到”。
晚晴汉族军阀将读书与自己戎马生涯的经历相结合得出了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认为,读书和攻城打仗是一个道理,因个人资质,对待同一本书,可采取精读、略读和浏览这三种读书方法。不同资质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这样做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读书的目的。
第三、为学生选择推荐一些书籍读物
小学生还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涉世未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影响。虽然说开卷有益,但是未必每一卷书开卷都有益。前苏联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由此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阅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书籍,它的意义非常重大。
五、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本领的人,他们的竞争力就越强。学会阅读就是学会学习的核心,也就是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阅读,要把阅读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利用阅读不断地去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炎夏.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语文教育,2004(10).
[2]王心影.小学语文阅读新模式的探究[J].新课程,2011(6).
- 上一篇:论述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
- 下一篇:高层建筑消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