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治理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修复治理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修复治理调研报告

篇1

根据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现将**草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天然草原基本情况

**有可利用草地面积253.47万亩,占草地面积的83.23%。受地形、天气、坡向及海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海拔高度的不同,演变出了五种不同的草场类型,即温性荒漠类、山地荒漠类、山地草甸类、附带草地类、高寒草甸类,面积分别为18.77万亩、9.89万亩、3.0万亩、74.28万亩、147.52万亩。其中高寒草甸类面积最大,是本县的天然草地主体,其生产力能力居本县第一位,面积为147.52万亩。各类草地年平均每公顷产可食鲜草1650kg,理论载畜量21.17万羊单位。从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全县253.47万亩天然草原列为草畜平衡区,发放草畜平衡补助380.2万元,遴聘51名草原生态管护员管护天然草原,2016年开始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政策,草畜平衡补助增加到633.7万元,为减少草原牲畜载畜量、保护草原生态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人工种草情况

2018年**人工饲草种植面积9.8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种植燕麦饲草5.15万亩,种植燕麦种子田0.5万亩,年收贮优质燕麦饲草20万吨,燕麦种子100吨,收贮燕麦青贮饲草10万吨,燕麦青干草约3万吨,销售商品草10万吨,产值0.8亿元。饲草产业参与农户数(包括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户数和人口数,人均增收,根据调查,9家饲草生产经营主体2018年种植燕麦饲草1.91万亩,鲜草产量4.9万吨,青干草加工量0.77万吨,收储青贮草1.97万吨,销售商品草2.45万吨, 10家草种生产经营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燕麦草种基地0.4万亩,销售燕麦种子81.6万吨。

2019年**人工种草12.15万亩,其中农田种草9万亩,建立高标准饲草基地3.15万亩(燕麦2.84万亩、玉米0.31万亩),年产草量达到24.3万吨,收贮青贮饲草6万吨。2020年**人工种草10.16万亩,其中集中连片建立高标准饲草基地6.42万亩,农牧户自种饲草3.74万亩,预计饲草产量达到20.3万吨。

二、草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战略,充分利用农牧结合优势,全面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人工种草和粮改饲、饲草贮备补饲生态畜牧业,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机制工作,完成全县牧户信息核实工作,发放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633.67万元。扎实开展退化草原治理、草原生态监测调查工作任务,治理退化草原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4.56%。

二是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和有害生物治理工程。从2013年—2019年开展草原鼢鼠防治165万亩,草原鼠兔防治20万亩,2017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成退化草原休牧围栏10万亩,2020年完成退化草原补播治理2万亩,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补播治理2万亩,荒山荒坡治理2万亩,草原鼠害防治10万亩,天然草原亩均产草量提高20公斤,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75%,提高1.2个百分点。

三、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2

莱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主任  邢德洪

根据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人员深入经济开发区、古柳、龙旺庄、姜疃等4个镇街和莱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龙大集中供热中心、市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蚬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等5个单位和项目现场,烟台巨力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等3个化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与市环保局、水务局、建设局、城市管理服务局开展了协商讨论和互动交流,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莱阳,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流域水质达标。重点是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龙河水质达标综合整治行动。2017年以来,我市针对五龙河入海水质改善工作,全方位实施五龙河桥头断面上游河水应急治理、莱阳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莱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及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五龙河陶格庄段污水团治理、企业废水PH值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整治、河道垃圾整治及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管网敷设、人工湿地建设、河流直排口整治和建设向水体倾倒污染物的天网监测工程等12项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1-9月份,五龙河桥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二是推进五龙河人工湿地建设工作。充分依托五龙河及城区段有利水利条件,打造两区两段人工湿地对河水进行深度处理。目前,蚬河人工湿地和五龙河崔疃-西大策段人工湿地工程已基本建成运行,共栽植莲花、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470万株,打造人工湿地1119.4亩。三是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常态化监管工作。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日常监管的漏点盲点,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六个辖区交叉执法的办法,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无遗漏排查,同时,专门成立飞行督察组进行暗访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警告、处罚、移送公安机关等措施,持续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处罚31次,罚款321.5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人次。四是连续出台相关水污染治理文件,为今后的水质改善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五龙河桥头断面是国控断面,是国家考核我市五龙河水质的代表断面,今年烟台考核该断面的水质要求是四类。为此,莱阳市政府印发《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莱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的批复》《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提高莱阳市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控制要求的批复》,将我市的原五类地表水标准的水体全部调整为四类地表水标准水体,将今后新建的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的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对改建、扩建直接向自然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实施“以新带老”,确保外排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了《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方案》《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通过对一级保护区围网封闭、建设视频监控、设置预警断面、完善应急预案、一二级保护区水质监测等措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已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沐浴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及7处违章建筑的清理拆除,对41个村庄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2.充分发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是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今年,我市继续开展新一轮“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3家取缔类的“小散乱污”企业,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取缔,2家提升整改类的已经完成1家整改。二是扎实推进锅炉和建材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工作。制定了全市4台燃气锅炉、31台生物质锅炉改造计划。目前,2台燃气锅炉已完成低氮改造,20台生物质锅炉已完成改造,剩余锅炉均正在整改。三是继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2019年度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治理项目清单,目前,3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持续加强对VOCs治理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13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在网站上进行信息公开。强化7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三次改造工作,已经完成40家,剩余正在进行改造。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尽快落实《山东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方案》和《烟台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文件要求,我市制定了《莱阳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截止目前,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在市柴油货车集中停放地、道路检查点,开展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7次,共检查检测柴油货车260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购买移动式和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各一套,正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五是持续抓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要求,实施两轮全覆盖式排查整治,针对工业炉窑、化工生产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措施,促进了企业的有序排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整治范围和时限、整治重点环节和要求。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分行业进行梳理,制定无组织排放清单,涵盖了25家重点企业,逐家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对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企业明确了整改时限。同时,督促相关企业按照“一厂一策”原则,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生产线和产尘环节,并明确每个产尘环节的负责人及经办人,最大限度实现整治工作可检查,可量化,可考核。目前,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整改中,预计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六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修订印发《莱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进行修编,逐项落实98个工业源、72个工地的减排措施。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组织修订工业源和工地的应急响应方案,建设、公安、交通、教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各自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重新确定减排措施。在我市两次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信、交通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响应,积极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有力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七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在建成城区2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剩余16个镇街的监测站建设,实现全市统一联网、数据实时,为掌握和解析我市的空气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扎实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核实,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强化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根据上级要求,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全市28家工业企业的用地情况开展了初步调查。

4.积极有效做好沟通,推进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积极应对省政府、生态环境厅、区域办、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级高频次、大密度、不间断环保督察活动,做好事前沟通、事中配合、事后跟踪。在先后5轮次共计22天的督察工作中未出现突出问题,按照要求严格完成16个一般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和销号管理。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牵头制定了整改方案,正在进行整改。

二、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气环境质量阶段性反弹。受工业企业排放、各类扬尘防治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的影响,加上区域气体流动、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空气环境质量仍然存在阶段性恶化情况。

2.水污染防治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全域管理方面,涉水部门、驻地镇街等相关单位配合联动不紧密、不到位,网格化、垂直化管理责任落实不深入,致使部分区域、部分流域水环境时常受到周边企业、畜禽养殖、村庄污水等方面的污染,个别单位还存在以牺牲环境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不良取向。

3.仍有8个镇街污水处理站还未运行,部分镇街的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我市18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的污水尚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目前,这8个镇街的污水处理站虽已建成但尚未运行,部分镇街还存在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对周围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4.用于水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资金不足。五龙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已从点源治理转移到全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关期、硬骨头方面,而治理资金的不足成为当前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5.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和当前地表水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中:COD≤50mg/l,氨氮≤8mg/l,河流的水质标准中:COD≤30mg/l,氨氮≤1.5mg/l。在五龙河丰水期,由于有大量的天然来水作用,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在河流平水期、枯水期,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的达标废水仍成为河流水质波动的重要因素。

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度缓慢。“一控两减”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化和绿色防治推广程度不高,农用地膜、反光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回收处置措施推广力度不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薄弱。

7.水污染防治管理人员、设备配备不足。按照机构改革职能划分,入河排污、土壤污染、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新职能转入,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员设备标准化配备不到位,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

三、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和有关建议

1.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村广播以及短信、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无缝隙开展“美化环境、人人有责”宣传教育,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通畅市民举报热线,切实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

2.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收。我市农业人口众多,日产生活垃圾体量较大,部分村庄村民随手堆放、丢弃垃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清收处理难度大于城镇。莱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目前实际日进厂垃圾在540吨左右,距离实际产能尚有较大空间。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组织村庄保洁员及时清扫零散垃圾,做到随弃随集、日收日清,力争绝大部分城乡垃圾都能统一运送到专业场所进行科学处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作物滴灌技术等节水技术、有机缓释肥和低毒农药使用的推广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先进技术落实到农户。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诱捕器杀虫技术、生物反应堆应用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进一步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布局和规划,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散、乱问题,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扶持一批。

4.打造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规范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到单位、到个人,实行突发性典型问题联查联处,切实保障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持续做好五龙河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在五龙河清淤期间,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要做好各种应急措施的编制和落实,有效预防水质污染。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监管工作,坚决遏制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偷排废水和停产企业擅自恢复生产现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在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保护我市的水源地水质。协调督促相关镇街加快污水管网的敷设力度,尽快调试运行已建成的镇街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改善五龙河全域水排放现状。

5.强化污染源监管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抓好 “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强化建筑扬尘、开采扬尘、路面扬尘、工业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6个方面的综合治理,有效减轻大气环境污染。应着力打造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夜查与昼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坚决遏制偷排废水、擅自燃用散煤现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各个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确保满负荷运行,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

篇3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水库工程进展情况

*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利工程,水库坝高54m,总库容168.0万m3,工程概算总投资为3281.61万元。工程于2007年12月20日开工,建设工期为24个月。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100万元,大坝心墙开挖单元工程通过验收,已完成灌浆砼盖板浇筑工程和隧洞开挖工程。并计划于今年7月底完成帷幕灌浆工程,11月开始大坝填筑,各项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顺利开展,预计2010年6月将完成施工任务。

2、永兴二级电站工程进展情况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准,*县永兴二级电站列入全国以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00kw,总投资为2479万元,(其中:代燃料装机为2000kw,投资1246.13万元,16个自然村,2270户),工程于2007年12月22日开工。电站内主体工程(主副厂房、压力钢管道和前池泄水工程)已全部完工,5月份已完成安装调试工作,待交付使用。

3、农村安全饮水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州发改委红发改农经[2009]220号文件精神,*县2009年第二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批复解决0.5903万人,计划总投资297.4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7.8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59.51万元;根据州发改委红发改农经[2009]515号文件精神,下达*县2009年第三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批复解决1.1000万人,计划总投资554.1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443.3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州级配套资金55.40万元。州发改委和州水利局共下达我县2009年饮水安全工程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资金851.6万元,解决人口16903人。截止2009年6月20日,第二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已到位资金237.89万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59.51万元尚未到位;第三批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尚未到位。于2009年6月23日在蒙自做饮水安全工程管材招投标工作,目前工程正在准备动工。

(二)项目的前期工作

1、*河水库前期工作

(1)*河水库工程前期阶段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工作已完成;(2)*河水库库区淹没耕地达到50%以上的有1310人,287户。移民生活区安置点选择在县城旁红土坡移民点和莲花大道延长线以处,普所龙村以东,小多科以西片区,水、电路、通信、场地平整建设已完成,现已安置到红土坡移民点有73户,计划剩于部分农户在2009年内安置完成;生产区安置点选择在迤萨镇大黑公村委会土锅石缸国有荒山和石头寨乡困岭梁子片区,荒山面积3750亩,已开垦荒地2200亩,未开垦荒地1550亩,*至南沙油路经过生产区,生产区交通便利;(3)下发《*县人民政府关于*河水库工程供水水价的决定》,明确*河水库工程供水水价;(4)与州水勘院签订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的协议,目前正在抓紧编制,预计2009年下半年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工作;(5)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河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评审;(6)2008年12月18日由水利部珠委审核评审,并已经拿到项目建议书的评审意见;(7)2009年4月29日,*河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通过省发改委评审;(8)2009年5月13日,*河水库工程可研报告通过省水利厅评审。

2、大黑公电站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大黑公电站工程,由*广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做坝址地质钻探等前期工作,现已完成坝址钻探13个孔,进尺1000多米,该电站预可研于2008年3月24日在蒙自评审,但预可研审查没有过,根据有关专家人士分析,大黑公电站大坝很可能往下移。

2、南昏河和藤条江梯级电站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截止2009年6月,南昏河梯级电站《规划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评审;藤条江在我县境内可开发的主要有五级电站,但是经过专家论证,由于单位投资过大,指标高,原来准备投资建设的开发商已放弃,所以目前正向社会招商中。

(三)农田水利建设进展情况

*县2008—2009年冬春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257万元,投入工日70万个,出动机械台班180万个,修复水毁工程960处,疏浚河道10公里,清淤渠道400公里,完成土石方80万方,新增防渗渠道1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新增旱涝保收0.0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15万亩。新增除涝0.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15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87万人。

(四)防汛抗旱工作

1、旱情及抗旱工作。旱情:作物受旱面积0.406千公顷,其中轻旱0.21千公顷,重旱0.186千公顷,干枯0.01千公顷;水田缺水面积0.21千公顷,旱地缺墒面积0.23千公顷;因旱人畜饮水困难0.29万人、大牲畜0.34万头。抗旱工作:抗旱投入人数0.56万人;投入机动运水车辆4辆;投入抗旱资金10万元,其中地县级5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抗旱用油1.5吨;抗旱浇灌面积0.24千公顷、0.3千公顷次;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0.2万人、大牲畜0.15万头。

2、防汛工作。严格遵守防汛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轮流值班,强化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乡镇、各水库的防汛责任人,不定期组织人员到水库到各乡镇进行汛期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各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名单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防汛工作。

3、库塘蓄水工作。全县16座水库、86座小坝塘,上半年蓄水总量达0.2583亿立方米,多年同期0.2379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增加7.89%。

4、水毁修复工作。修复堤防7处、7公里,修复闸涵1座,河道清障8处、5公里,引水渠63条55公里。

(五)水土保持工作情况

1、水土保持法宣传情况。共出动宣传车辆2辆,宣传人员8人次,在县城跑马路进行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800份,在法律法规咨询台工作人员还对群讲解有关法律法规。

2、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今年1—3月水保办与水勘队共同设计和编写*县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4月份定稿并上报州发改局和州水利局,5月水保办与水勘队共同设计和编写云南省西南诸河流域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整治试点工程迤萨镇项目区(*县)勐龙河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

3、对二oo八年审批的架车乡阿扒铅锌矿水土保持方案和迤萨镇曼车石膏矿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情况作了检查,并要求这些个体企业在不够到位的地方继续做。

(六)水政工作情况

1、开展“五五”普法和水法规宣传情况。我局结合今年全县综治维稳法制宣传月活动和“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开展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认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州水利局举办水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人员深入*乡俄垤水库、迤萨镇勐龙一带以重点宣传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水行政监督检查工作,对重点监督的各取水大户、工矿企事业单位、矿山、砖厂、采石、河采砂点等开展了水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宣传使他们对水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次活动共出动宣传车20辆次,召开座谈会10次,发放宣传材料7000余份。宣传布标10(条),粘贴宣传标语7000余条,受宣传人数达22万余人,宣传面达85%以上,共投入宣传资金0.8万元。从而保障了水法宣传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情况。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完成征收水资源费219735.13元.

3、集中力量,强化水行政执法。根据州水利局红水办[2006]40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政监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成立由局领导为组长,水政、水保、防汛、水政监察大队等人员组成的*县水政监察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重点监管河道、采沙、采石、采矿、取水户、砖厂等进行监管检查,发现违法案件及时查处。使*县水事管理步入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情况

按照县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和县委实践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县第六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下,我局紧密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和党员实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我们总结了第一阶段工作经验,认真听取了县委实践办、第六指导组和群众意见建议,改进和提高了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县委实践办的统一部署,确定目标,明确任务,精心组织,按照我局学习实践活动进展,从5月9日开始转入“分析检查”阶段,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宣传动员。3月25日,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于3月27日,我们水利局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县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事项。会上,*同志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开展好各阶段活动,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

2、多种措施,强化学习。为了达到“真学、真懂”的要求,我局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学习,巩固学习成果。

3、围绕主题,深入调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紧紧围绕“加快水利科学发展,服务*奋力崛起”这个主题,结合本职工作,都深入到各自的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点和基层一线,确定调研课题,开展调研工作。分别围绕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关建设、人饮工程等工作,形成了有现状、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副科以上领导撰写了4篇专题调研报告,全体党员每人提交了一份学习心得体会。

4、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4月20日,我局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水资源管理上做好水文章”主题开展了大讨论,每人都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谋划,通过深入讨论,就如何做好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2009年水利工作,最终提出并形成了我局2009年的工作计划。

5、开展“科学发展情系民生”活动。局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到扶贫挂钩联系点架车乡牛威(州水利局挂钩),河莫(县水利局挂钩)和新农村建设指导点三村乡,一是征求群众意见;二是宣讲惠农政策;三是努力为群众办事实;四是走访困难群众;五是跟农民交朋友。通过这样听意见、解难题、办事实,基本实现了“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目标。

6、及时召开“分析检查”阶级动员大会。5月12日下午,全局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及时传达了县委动员大会的精神,研究水利局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5月18日下午,我局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会议,李局长首先回顾总结了水利局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的工作,传达了全县深入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动员大会精神,就县水利局如何切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7、扎实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一是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二是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材料;三是组织群众评议。6月22日,我局组织了群众评议,参评人员有水利局(含水勘队)的全体党员、退休干部代表。评议内容主要是水利局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的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提出的举措行不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实不实。评议大会上,由李光发副局长解读《领导班子分析材料》,然后由参评人员进行讨论,填写评议表,提出评议意见,开展评议后,我们及时召开了班子会议,研究评议的意见,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分析材料》,目前正在做转段准备工作中。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水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隧洞地质条件和2008年雨水偏多的原因,在隧洞开挖中(6月—11月)洞内多次出现坍塌,隧洞进出口处出现较大的滑坡面,地质松软、破碎,塌方严重,地下出水量大,所以,隧洞工程施工难度大,投资增加,进度缓慢,工期延长,导致了不能按原计划完成隧洞导流任务;二是*水库工程概算投资为3281.61万元。目前,除州级一次性补助1200万元和省级补助700万元,秦光荣省长到*调研期间安排500万元外,尚缺口资金有881万元。

2、农村安全饮水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根据国家水利等三部委联发的发改农经〔2007〕第1752号文件通知规定,“在实施饮水安全项目中管材必须采用pe管材,不得采用钢管”,但我县部分自然村水源途经石崖、农田、村内道路硬化、河流、滑坡地段等不可预见因素而导致不能下埋pe管的部份而不能采用钢管,加之群众对采用pe管材认识不足,不受欢迎等,致使实施难度非常大;二是我县大部份自然村较为贫困,按比例要求集资部分难以足额完成,给工程顺利开展带来了诸多困难;三是水源纠纷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畜饮水解困推进工作。

(二)项目前期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河水库前期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由于我县财政困难,财政自给率仅6.7%,导致水库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进度。

2、小水电站(主要为:大黑公、南昏河、藤条江)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境内乡村公路不畅通,影响了水电开发工作进度;二是电力管理体制不顺,电站和电网建设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缺少水电开发前期工作经费,影响水电开发前期工作进展步伐。

(三)水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领导对依法管理水资源,依法缴纳水资源费的认识不够,给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四)防汛抗旱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防汛抗旱经费困难,办公设备简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抗旱工作正常开展。

2、水库防洪形势依然严峻,防御工作较难。

(五)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篇4

淡水河、石马河(以下简称“两河”)污染整治情况近期再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省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他们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篇幅、不同的视角去报道,发出的却是同一个声音:必须加强水污染环境治理。

2014年伊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在广州组织召开淡水河石马河整治情况第三方评估新闻会。在《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之年,如何深化“两河”水污染环境治理工作,让昔日绿水继续流淌在南粤大地?这是新闻会留给人们的思索之一。

莫让“一河两岸”美景成摆设

清涟的河水,两岸绿树婆裟,郁郁葱葱的龙城广场被龙岗河像丝带一般缠绕……

湿地公园与观澜河水光潋滟相呼应,宛如一幅惬意的城市田园风光美景……

这美轮美奂的景色描绘的正是昔日污染严重,饱受争议的淡水河和石马河。

“两河”的水质直接关系到东江水质保护和粤港供水安全,“两河”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和广东省人大督办的重点。2008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相继将“两河”整治工作列入重点督办,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快了深、莞、惠三市对河流污染的整治进程。经过5年联合综合整治,2012年底,淡水河水质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石马河水质显著改善。

然而,正当人们还在为已取得的“两河”污染整治成果欢呼时,近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发现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思考当前形势下的新一轮治水工作该如何开展。

“一些支流景观做得很不错,但是污水黑臭,反而形成了反差。”参与“两河”流域实地调研的广东省人大环资委委员毛桂平如是说。在深圳樟坑径河道整治现场,河道两岸供附近居民散步的水泥地已建好,堤岸也铺满了草坪,但由于没有完全铺设好截污管道,大部分的生活污水仍然直排入河,导致河道内的水是绿中带黑,能闻到明显的臭味。

“现在很多地方治水没有截污。治水主要搞两边绿化、硬化,河道非常漂亮,却没有考虑水怎么变清的问题。所有的河涌污染都跟截污不完全有关。”参加此次调研活动的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陈光荣表示,治水要先治污后美化。

据介绍,在整个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与深埋地下数以千万条如毛细血管般的管网相比,地面上的“一河两岸”环境提升工程就显得易见政绩,短期社会效果也相对明显,各届政府也愿意为此不辞劳苦。但两岸绿化再好,在黑水、臭水面前终归是无用的摆设,反而可能成为民众反对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数据也显示,2013年10月观澜河深莞交界企坪断面的水质,总磷浓度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07%,未达到2013年水质目标。“到2015年,西湖村、上、企坪的氨氮仍需削减71.7%、44.4%、28.6%,总磷需削减40.0%、25.0%、85.8%。”与2015年阶段性目标相比,两河水质仍有较大差距,淡水河两个重点断面水质都与要求有较大差距,仍为劣V类水。

是什么影响“两河”整治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目前“两河”流域内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建成,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达229万吨、新建成配套管网1407公里,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加2.6倍和4倍;流域内住厂员工超过100人且未纳入市政管网的企业污水处理设施也全部建成;深圳市“两河”流域旱季污水基本得到全处理。

“比如,在新的治理技术上,尝试了精细化治污,人工湿地补水、建设再生水厂等一系列重大探索实践。”谈及历年“两河”污染整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龙云认为,两河污染整治工作为全省跨界河流的治理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据介绍,近年来,深莞惠三市开展了10多项水环境整治研究,以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为核心对以往的规划方案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完善,强化工程任务跟水质改善之间的关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为科学理性系统治污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更加突出流域统筹综合治理;更加系统地因地制宜选择实用的治污技术;创新了治污问责和投入保障机制。

记者调查也发现,近年来,深莞惠三市的污染整治工作比以往更加注重科学规划、科学治污,“两河”整治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相当明显。与2008年相比,流域河流水质确实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流域主干流的黑臭问题基本解决,但流域内不少支流,仍存在黑臭现象。来自官方的监测数据也表明,“两河”流域大部分水质虽指标达到了V类,但氨氮和总磷仍劣于V类。

日前,广东省人大常委员会委托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南所”)对两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开展了第三方评估工作。经过数月的明察暗访和实地勘察,华南所在报告中详实地反映了当前“两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污水收集管网问题。如有些河段的河水浓度比污水处理厂的臭水浓度还要高,污水还没有真正送到污水处理厂去进行处理,截污系统不发达。有些管网堵塞比较严重,进水浓度不高;二是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偏低。如两河流域还有很多污水厂达不到一级标准,运行不稳定;三是饮水征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河”存在容量小、负荷大的客观事实,深、莞、惠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还不够大,污染治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用地还在不断蚕食水源涵养用地;四是非法养殖流动性强;五是河道整治缺乏标配;六是“插花地”的整治工作有待加强;七是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加强;除此之外,“两河”流域的工业园区比较多,目前的环境监管能力还跟不上需求,有些自动监测站由于经费缺乏并没有正常运行,监测的内容、时间、频率也还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如何做才能实现整治目标

201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淡水河石马河流域污染整治的决议》,并且对“两河”污染整治工作提出――2020年实现“两河”水质优于地表水IV类的目标。

“过去五年,该关停的污染企业已经关停了,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线也投资建设了,河流的各项机制和‘生命力’的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在现有基础上要达到2015年和2020年的整治目标,难度很大。”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经过前5年的综合治理,达到阶段性整治目标后,2013年开始,流域部分地市治理工作出现松懈。

篇5

一、我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区是矿产资源大区。在世界上已查明的140多种矿产中,我区已发现各类矿种135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其中有5种位居全国第一,居全国前三位的有28种,有67种居全国第十位。已探明的稀土氧化物储量占全国90%以上,居世界之首,特别是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远景储量7000多亿吨,保有储量2981.53亿吨,居全国第一位。预测石油储量2030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903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全国首位。此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以及建材、化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资源转化战略”的实施,全区各地加大了资源勘探和矿产开发的力度。通过政府投入、招商引资、信贷支持、企业及社会投资等,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生产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大幅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显著增强,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鄂尔多斯的崛起、锡林郭勒的腾飞,最能说明问题。这次我们通过对锡林浩特市、东、西乌旗、乌审旗、鄂托克旗、达茂旗等地的实地调研,无数典型和事实证明,矿产资源开发对拉动牧区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促进了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快速发展。长期以来,牧区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二、三产业非常薄弱;其次是经济成分单一,基本是以牧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仅带动了二、三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引进了不少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既为繁荣牧区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也为农牧民就业和增收拓宽了渠道。去年,锡盟农牧民来自非农收入达到18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收入7052元,其中非农收入超过农牧业收入。西乌旗三次产业比重由2019年的51:21:28转变为去年的14:71:15,地方财政总收入达8亿元 ,年均增长87%。据调研组调查,凡矿产资源富集、开发较好的牧业旗,现在工业经济已成为地区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税收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牧区经济型态和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增强了地方经济实力,拉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促进了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乌审旗通过天然气和煤炭的开发,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由牧业大旗变成了工业大旗,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2.5亿元,今年可能会突破15亿元。鄂尔多斯市预计今年GDP将达到2019亿元、财政收入400亿元、可用财力达180—190亿元、城市居民收入可达2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不仅加大了交通、电力、城市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而且对牧民上学、医疗、养老保险、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等方面补贴标准大幅提高。西乌旗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5.8亿元,城镇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到96%和60%;累计投资公路建设13.6亿元,完成省际、县际公路355公里,苏木嘎查公路650公里,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在这次调研中,各地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巨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是矿产资源开发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牧区旗市区为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的步伐,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扩大禁牧休牧范围,延长补贴期限。达茂旗为在全旗推行全面禁牧,每亩草场市旗政府补贴5元,仅这项支出每年达1.2亿元。西乌旗为了支持牧民冬羔早出栏以减轻夏秋对草场压力,对7月15日以前羔羊收购予以价外补贴,一年财政支出达2380多万元。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减轻草场压力,不少地方政府对转移安置牧区人口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解决移民住房、就业培训、子女上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等。由于资源开发拉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明显增强,为牧民转移、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经济保证,部分牧区草原生态得以修复、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和好转。2019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达到75%,而2019年仅不足30%;乌审旗植被覆盖度达78%、森林覆盖率达30.24%,而上世纪70年代仅不足7%。

四是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推动了牧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矿产资源的开发及现代工业的兴起,对传统的放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及广大牧民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思想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使牧区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锡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以重点项目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在工业经济的强劲推动下,财政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19年财政收入达51亿元,仅投入“三农三牧”资金达11.3亿元,是2019年的13倍,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明显增强。2019年全盟城镇化率达55%,较2019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城镇经济总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8.1%。“三化”的快速推进,拓展了就业渠道为农牧民转移创造了空间和条件,2019年以来,全盟稳定转移农村牧区人口12万人。

二、部分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

在充分肯定矿产资源开发对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巨大作用和历史功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牧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发展与环境“双赢”,是我区面临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有的地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盲目无序、一哄而上等问题,不仅破坏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牧民意见多,潜在的风险大。特别是露天煤矿的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尤为明显,使本来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日趋严重。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我区牧区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而大多数矿产资源开发耗水量都很大。我们在锡盟胜利煤田神华西一号矿区现场了解到,每天疏干水外排2万吨,据有关部门反映,锡林浩特西郊地下水位已明显下降, 80米深井以前能抽半天水不干,现在5—6分钟就抽不出水来了。再如扎来诺尔煤矿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百年老矿,由于长期、大量的疏干排水破坏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的平衡,使开采层水质恶化,第四纪地层含水层普遍下降6—8米,矿区近一半居民用水紧张,而且矿区大量排放的矿井水、洗煤水、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水、湿地和草原。牧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如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并有利于草原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躲不过去的难题。

二是植被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矿区及周围草原植被破坏了,草原的固碳(或碳库)功能大大降低;有些矿山剥离的表层土没有分层分区堆放,堆土场没有表层土覆盖,对矿山采掘迹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带来极大困难;有的堆土场土质疏松,有的没做边坡沙障固定处理,有的堆土场没有植被保护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形成新的沙尘源或流动沙丘。

三是导致区域大气、土壤、水源等质量下降。有的矿区作业路面洒水降尘不到位,矿区上空尘土飞扬,再加上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矿区大动力作业设备、车辆排放的尾气,对大范围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矿产中含有的Ca、Mg、K、Na等可溶性盐分溶解于地表、水中,容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一些酸性、磁性、重金属、放射性物质也对地表水、土壤和大气造成污染。

四是改变了草原自然景观和地质结构。有的矿山采掘区和堆土区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大面积的草场和植被,而且不断形成堆积上亿到几亿立方的土山和上百米深的矿坑,使地貌及地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可能诱发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

五是部分地区“重开发,轻监管”,“重发展,轻环保”。目前有的地方已经进入煤、油、气、有色金属等全面推进、地上地下立体开发的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但矿产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法规、政策、机构队伍及工作条件、手段等与繁重的任务极不相称;部分矿山企业对资源、环境保护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有的甚至拒绝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部分领导片面追求CDP,少数企业急功近利、追求超额利润等,造成矿山开发中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被大打折扣,监督管理很不得力甚至缺失。如:自治区政府明令要求资源就地转化率要达到50—60%,审批的矿山总体规划设计也有就地加工转化建设项目。但有的地方或企业往往以金融危机、资金短缺为由,只停留在卖原料阶段。惠及地方和群众的生态保护、扩大就业、资源综合利用等长远效益受到损害。

从以上这些问题可以看出,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可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也会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造成严重危害。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头脑清醒、高度重视、趋利避害、因害设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种矛盾。要努力改变传统工业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促进牧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牧区草原是我区乃至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区草原地处北中温带内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降水少、蒸发强、风力大,海拔多在1000m以上,土层薄,植物群落演替缓慢且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到破坏很难恢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大规模的垦草种地,以及长期的超载过牧、乱采滥挖和无序开矿等,使广袤的草原遭受重创。再加上近年来气候的变化,草原沙化、退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生产力和承载力大幅度下降,一些昔日水草丰美的草原已向荒漠化演替。为了遏制草原生态严重恶化的态势,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退牧退草、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投入了巨额资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草原生态迅速恶化的趋势才得以初步遏制。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牧区开发矿产资源一定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严重生态恶果的项目要坚决禁止开发,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项目要实行限制性开发和保护性开发。我们要吸取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宁可牺牲一时的速度和效益,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决不能再走“先发展,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老路。

2、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依据地域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牧区矿产资源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发展潜力,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和永续利用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和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对禁止开发的地区坚决“刹车”;对限制开发区要严格限制;对优化、重点开发区要突出重点、合理有序,不搞遍地开花,不笼统地 “有水快流”。要从法规、财税政策等宏观调控的层面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如,领导班子配备、区域绩效评价和财政转移支付等,不能让以生态功能为主、为社会提供生态绿色公共产品地区的领导和群众“吃亏”;对确定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区,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益,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节省土地,支持开发应用低碳技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对适宜开发区要严格规范开发秩序,对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开发时效都要有明确规定,确保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走科学、有序和持续发展的路子。

3、加强对引进企业的筛选和监管,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自律意识和环保责任。企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主体,同时也承担着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和法定义务。目前我区东、中、西部的发展已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能源、重化工、矿产采选冶炼、建材等工业项目。对这些项目的建设、改造,特别是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必须认真筛选。除了企业的实力、水平、规模、诚信等条件外,要把企业的环保意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察。严防那些重在占土地、抢资源的企业和转移落后生产力及“三高”的项目落户。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基础。要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资源,必须提高全社会的法制理念和环境意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环保法制宣传教育,使企业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评要求和“三同时”的原则,建立自我约束的内部体制和机制,全面认真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自觉接受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自治区应建立正常的环保信息网络,定期通报生态环境质量测评情况。对表现突出单位政府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达标企业通报批评、降低信用等级直至停产整顿。

篇6

乡村建设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X县近几年以来搭建了“四梁八柱”;举措扎实,推进有力,一是在乡村治理、小农户带动、工商资本下乡、美丽城镇建设、空心化改造等方面加强创新,全面打开乡村振兴局面。二是在打造X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的基础上,在村庄、风景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更多示范。三是探索指标、工作、政策、评价、统计、标准体系建设,创设更完善的体系。

X启动以来又在X年实施了行动:一是开展美丽农业行动,围绕做大农业的目标,以园区、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美丽农业示范点;二是开展美丽村庄行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无违建”创建和“五水共治”成果,在源内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三是开展X美食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节活动成果,挖掘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四是开展X营销行动,围绕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值目标,进一步巩固X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合作运营成果,提升X知晓度;五是开展X文化行动,大力挖掘X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编写X故事,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经济效益;六是开展美丽清溪行动,进一步巩固“河长制”成果,树立原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通过实施重要堤防、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源内溪流形态、水源和保洁管理,确保不发生占用河道、妨碍行洪等违法现象,努力让溪流水更清、鱼更欢、景更美;七是开展美丽公路行动,以最美公路X为样板,进一步巩固美丽公路建设成果,以源内主干道为对象,通过路面修复、“两路两侧”整治,打造平安、通畅的美丽公路,推动公路旅游;八是开展美丽庭院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成果,在实现清洁庭院X%目标的同时,从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和村干部入手,强化美丽庭院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创造积极性,让源内农户庭院成为节点景观。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乡村中形成经济的新亮点,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县乡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X、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现在乡村经济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内容同质少创意,虽然X已建成很多的农业采摘基地,但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有效结合。

X、品牌化运作乏力,旅游附加产品不丰富,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X、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农产品数量多、但价格低迷,这种格局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尤其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各区域、各经营主体、各项目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X、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建设用地难、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销售大市场对接。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我们要以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回归乡村,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并重,突出产业发展,完善项目安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

X、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要配合区域规划实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乡村聚集区建设具有农业产品销售、民俗展示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园区,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X、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园区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拉动旅游消费,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X、联动优化,融合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利用双创的新思路,使得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

篇7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情况

1、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动全旗粮经饲协调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134.78万亩,比上年减少4.6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5.44万亩。主要农作物小麦播种32.60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玉米播种41.90万亩,比上年减少5.5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53.88万亩,比上年增加1.42万亩,其中:油料面积47.34万亩,比上年增加10.78万亩。优质牧草面积5.37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药材类0.18万亩,果树类0.20万亩。总体上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特别是果树和药材呈显著增长态势。

2.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以养带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情况: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情况。按照全市提出的“稳定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饲养量306.3万头(只),牲畜存栏265.6万头(只)同比增长1.6%;其中羊饲养量304.5万只,羊存栏261.4万只,同比下降0.4%,能繁母羊存栏133.9万只,出栏肉羊43.2万只;生猪存栏2.11万头,同比增长9.3%;大畜存栏1.76万头,同比增长31.7%,总体上小畜稳定发展,大畜明显增加。

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情况

1.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支撑。为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牧民种养殖技能水平,第一季度开展了2期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对172余名学员进行集中培训。3月15日-17日,组织102名学员赴呼和浩特市农业博览会、伊利集团、包头市南星农业现代园和农科院包头市农牧业局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观摩教学。聘请了市农牧业局专家组对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开展科技培训,现场采取面对面解答问题,参训学员500余名,发放了科普资料1500余份。4月份举办全旗农村牧区村嘎查级财务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苏木镇和嘎查村两级集体经济财务人员,共计参培95人。6月份又派50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骨干赴清华大学学习。

2、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技术。在使用种植新技术方面有: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完成2.01万亩;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技术完成1.2万亩;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完成3.1万亩;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完成17.4万亩;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1.1万亩;向日葵“6推1防”综合配套技术完成5.3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0.49万亩;向日葵套种葫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完成0.4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10.1万亩;盐碱地“改排提增” 综合改良技术完成0.53万亩;控肥增效技术完成23万亩;春小麦麦后复种小秋作物栽培技术已落实0.52万亩。完成全旗盐碱地摸底调查工作,全旗共有盐碱地66.3亩,其中轻度盐碱地38.3亩,中度盐碱地20亩,重度盐碱地8亩,全部标注在了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图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在丰富特色农业品种上,今年又种植黑枸杞1500多亩,油用牡丹320亩,板蓝根260亩,甜叶菊500多亩,牛夕、黄芪、树莓、桑葚等660亩。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建成以河套大学和内蒙古环农腐植酸研究员为技术依托的“百品园”。园区核心区面积为170亩,主要示范种植了各类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等20多个品种(豆类作物30亩:蚕豆、绿豆、豌豆、黑豆、豇豆;油料作物40亩:胡麻、大麻、油葵、花生、油菜;杂粮作物30亩:糜子、黍子、谷子、甜玉米、白高粱、荞麦;经济观赏林木:油用牡丹等),实现多元化有效供给。

3、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种植业方面:重点做好专用小麦、青贮玉米、杂交向日葵、加工型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研究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支持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畜牧业方面:加强巴美肉羊、白绒山羊等良繁体系建设,加大优质种公羊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利用,特别是开展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选育工作,扩大优质基础母畜的繁育速度。要下大力气把优质肉羊二、三元经济杂交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和马、骆驼、驴业发展,强化大畜种业繁育基地建设。

4、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不断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我旗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旗、苏木镇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涉农涉牧适用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和倡导科技有偿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依托科研院所组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科研院所为主导,带动农牧业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发展农牧业信息化。依托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信息网》、《农牧百科》、“巴彦淖尔农牧微信平台”和“12316”农牧业热线咨询服务作用,及时把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牧业实用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投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牧民、农技推广人员、农牧区广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牧民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农牧民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牧场主计划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三、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

一是近几年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保生态修复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3%提高到治理后的4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严格控制实行“三控”。控肥:2016年有机肥施用量为41万吨,化肥施用量为6.8万吨,较上年减少0.4万吨,每亩施用量为48.8公斤/亩,较上年亩用量减少了3.1公斤/亩。

三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井灌区推进小型农田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在全旗推广已滴灌为主的田间节水技术,合理布局灌溉饲草料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7年实施高效节水工程5项,投资为0.84亿元,发展节水面积共7.50万亩。目前已开工建设4项:2016年度节水增效(追加投资)工程、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一)、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二)、2016年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管道、更新井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井房的施工。2017年小型农田水利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已完成招标,近期完工。

四是近年来我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24个,建设规模33.98万亩,投入资金3.48亿,新增耕地2.49万亩。待实施项目16个,建设规模23万亩,投入资金2.3亿,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44万亩。

四、发展新产业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情况

1、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群。培育壮大本旗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创新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施合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引导合同订单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2017年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9.65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48%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入达到5700元。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5%提高到40%。2、2020年预期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82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由40%提高到55%。

3、推动三产融合。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创业格局,重点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培育我旗周边产业示范户和示范群,积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核心

多种途径创办龙头企业。抓住资本流动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迁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和落户我旗,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实力的农牧民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群体规模发展的格局。继续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按照“扶优、扶强、扶大、淘劣”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强实力,开展市场领先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把这些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5、抓好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搭建融合发展新载体。

我旗完成高产创建项目3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核心攻关田115亩,千亩展示田2195亩,其中种植有机小麦590亩,辐射带动周边8217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总建设面积126354亩,其中核心攻关田1496亩,千亩展示田16434亩,辐射带动108424亩;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总面积为7283亩,其中百亩核心田108亩,千亩展示田1392亩,辐射带动田5783亩。

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和对策

在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因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新型业态发展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尽管采取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推进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牧业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仅有蒙羊牧业、草原恒通、高塔梁有机食品公司又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产业融合大多采取订单式农牧业、流转承包农牧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牧民利益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牧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村牧区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牧民的技能素质低,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涉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我旗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重点苏木镇、产业园区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区域。

二是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牧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生态农牧场场。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是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发展农牧业生产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支持农村牧区特色加工业发展。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加快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

篇8

***市农业委员会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市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活动的通知》下发后,市农委高度重视,牵头组织市畜牧局、市渔业局、市水利局、市农发办、市扶贫办、市气象局、市烟草公司、市林业局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下发调研《通知》、召开座谈会、到乡村企业农户调查等方式,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总的看,我市1—10月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好于年初预期。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2.39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24元,增长21.3%;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粮食生产形势好于预期

***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去年秋、冬季、今年春季遭遇百年不遇持续特大干旱,夏、秋季遇到旱、涝交加等特别不利气候条件,粮食生产保持连续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狠抓抗旱、抢时播种、加强管理,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实现了夏粮总产持平,秋粮总产保增长的目标。据统计,全市548.1万亩小麦,单产达384.7公斤,较去年减少9.7公斤,总产210.9万吨,与去年相比增加0.2万吨;预计秋粮总产266万吨,比去年增加8.6万吨。全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477万吨,比去年增加8.8万吨。今年在这么大的自然灾害之下夺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目标,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及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抗旱、打井及春季麦田管理等进行部署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抗旱第一线,指导全市各级做好抗旱促农业生产工作,力争大灾之年粮食实现“八连增”。农业部门积极行动,市农委在***县召开了春季麦田管理暨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制定了春季农业生产督导检查的标准,委党委成员分片包干,到各县区抓督导落实。抗旱以来,始终坚持每周两次抗旱情况联系调度,及时掌握旱情、抗旱春管和春季农业生产情况,形成《抗旱促春管专报》13期。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在全市12个县区,设立了10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实行土壤墒情周报告制度。

二是抗旱效果显著。据统计,我市投入各级抗旱资金3.38亿元,抗旱工作用电2024.23万度,用油4605吨。新建塘坝、水池、机井等水源工程5312处,新增蓄水能力1238万立方米,累计解决13.69万人、4.3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2010年秋、冬季灌溉共调配抗旱水源2.58亿立方米,有390多万亩麦田浇上了越冬水;2011年春季,全市调配抗旱水源1.84亿立方米,浇灌319万亩次,其中返青水麦田260万亩,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部门发挥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组成6个农业专家组,在小麦生长的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苗情、旱情、灾情的调查会商,通过农情调度、土壤墒情监测和专家会商,提出指导意见,为各级政府指导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今年在全市扩大了高产创建的实施范围,特别是面对灾情,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救灾、生产。今年8个县区承担了小麦、玉米、水稻粮食高产创建项目,落实万亩示范片23个,其中小麦13个、玉米8个、水稻2个,示范带动面积达160万亩。在省、市组织的实打验收中,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04.5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98公斤,超出全市小麦平均单产213.3公斤;玉米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908.86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30公斤,高出全市预计单产185公斤;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8.5公斤,比全市预计单产高38.5公斤;花生高产创建共有6个县承担,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599.89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00.7公斤,高出全市平均单产91公斤。为全市粮食丰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24元,同比增长增长2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分析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就业增收形势好。一是农民培训力度加大。今年以来,市农委、共青团***市委联合开展了青年农民创业增收培训工程,市农委、市妇联共同开展了沂蒙农家女创业致富培训工程,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联合开展了新型农民十大示范培训工程等,利用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借助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业、外出就业渠道拓宽,增收后劲增强。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余人次,经培训转移劳动力2.8万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3000余人,有1500名农村劳动力获得沼气工、园艺工等农业职业技能证书。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用工也从“民工潮”进入到“民工荒”阶段,即“刘易斯”拐点呈现,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10月12日,江苏省今年企业用工缺口达36万人,***省企业用工缺口达10.8万人,其它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问题。不管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客观实际看,工资的上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市历来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大市,常年外出农民工达120万左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7%,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也是今年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民政策性收入增多。国家对“三农”的重视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政策性直补增多。一是粮食补贴政策直接增加农民现金收入。2011年小麦直补面积575.18万亩,每亩补贴资金98.45元,共补贴资金5.66亿元;玉米371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计3710万元;水稻70万亩,每亩补贴良种15元,共计1050万元;棉花16万亩,每亩良种补贴15元,共计240多万元。全年粮棉油补贴6.2亿元。二是农机化补贴高效惠民。2011年,我市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1亿元,比去年增加135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补贴资金已全部落实完成,共补贴农机具4.1万台(套),受益农户3.47万户,完成购机总额3.4亿元,带动农民直接投入2.34亿元。其中,购置免耕播种机546台,玉米收获机394台,深松机245台,小麦收获机986台,动力机械1.51万台,其它各业机械2.39万余台(套)。

(三)家庭经营收入实现丰产增收。前三季度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省农业信息中心统计,今年第三季度,***省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棉花持续弱势外,普遍高位上涨。其中,小麦前期平稳后期略涨;玉米、鸡蛋价格延续了今年以来的涨势,价格持续上涨,且幅度增大;蔬菜、化肥价格稳中有涨。粮食价格涨势明显;经济作物中花生7月末上涨行情接近尾声,价格开始略有下跌,但仍大幅高于上年水平,三季度花生仁平均价格7.53元/斤,环比上涨21.87%,同比上涨57%;三季度蔬菜批发价格持续上涨,且幅度逐月扩大,7、8、9三个月份蔬菜批发价格分别较上月上涨1.00%、2.80%、11.70%,所监测的35种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1.44元/斤,同比下跌7.18%。整体来看,三季度蔬菜批发价格水平低于上年同期,主要是由于大蒜、生姜等部分品种价格明显回落造成的,大部分蔬菜品种价格仍要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畜禽产品中生猪三季度平均价格9.39元/斤,同比上涨55.25%。生猪价格冲高回落,7月份基本延续了今年以来的涨势,价格继续有所上涨并创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帮助农民实现了丰产增收,这也成为农民收入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民从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越来越多,得到的非农产业收入也越来越高。

三、现代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提出“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大亮点之一,***市各级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快速。***市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3度,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600-800毫米,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民历来种植蔬菜、果茶、花卉等高效特色农作品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因势利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市各级紧紧围绕打造沂沭河两岸高效特色农业长廊、环蒙山林果产业带、郯苍优质粮食产业块,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力发展蔬菜、果业、畜禽、渔业、银杏、杞柳、茶叶、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十大特色高效农业,在全市形成了南粮菜、北果油、西果药、东油茶的农业种植业格局,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全市高效特色农业已达到700多万亩。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已在我市的苍山、***、蒙阴、***等县区发展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中药材总产1.1万吨,其中金银花总产3360万公斤,年实现收入20多亿元;食用菌总产23.86万吨,年实现收入11.1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区域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异军突起。今年,我市有8个农业园区被确定为***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二)烤烟生产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随着行业“卷烟上水平”战略的实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入推进,市烟草公司按照“基础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求突破、创新工作见成效”的总体思路,面对非常不利的气候条件,大力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用机械研制与推广、公益事业帮扶、水源工程建设及土地整理项目试点等各项工作,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进展顺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烟叶生产发展。2011年国家局批复我市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74个,行业投入补贴资金9018万元,发展种植专业户5506户,种植面积14.05万亩;家庭农场307个,面积4.4万亩;户均种植面积26.54亩, 同比增加12.71亩,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共收购烟叶44.53万担,上级下达计划51.5万担,完成计划的86.5%;上等烟比例57.1%,中等烟比例21.1%,均价16.01元/公斤。投放收购资金35641万元,烟叶价格补贴3482万元,实现烟农总收入39123万元,实现烟叶税7841万元。

(三)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市农委深入分析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实及全市人民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和要求,提出了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高规格的基地品牌建设会议,全市基地品牌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集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成功打响。截止今年10月底,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9.59万亩,新增优质林产品基地33万亩,新增优质畜禽小区83个,新增优质水产品基地1.79万亩,新增观光小区50个,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累计,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479.59万亩,经过认证的“三品”达到90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300件,均位居全省前列。在上半年全省例行抽检中,我市蔬菜合格率达到100%。滨河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长廊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万亩桃生产基地、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1.8万亩的出口生姜基地。***辛集生态园、葛氏农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初具规模。河东区建设了汤头三益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太平星期九假日采摘园、汤河海棠精品园、凤凰岭枫荷苑湿生水生植物基地、刘店子绿三叶草莓基地等一批生态观光项目。兰山区南坊街道、白沙埠镇、李官镇初步形成鲜切花、蔬菜、桃、园林苗木四大主导产业。郯城县开发建设了新村省级万亩古银杏森林公园、重坊中华银杏品种园、中华银杏树圣碑林等生态农业观光景点。***围绕“影视城”项目,规划建设了面积1000亩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推出“蒙莲牌有机藕”、“蓝鹏牌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蒙阴蜜桃、苹果、葡萄、板栗等形成规模,蒙阴县被评为“全国果品综合强县”。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民通过创办农业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列为重点工作,国务院批准沂蒙革命老区执行中部地区政策,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全市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11年新增8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4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市级39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列全省第二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居全省前三位。目前,各类产业化组织达到1777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23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58家,过十亿元的12家,过百亿元的1家。***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分布广,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上世纪50年代,就对莒南县王家坊前农业合作社作出过重要批示。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运行日益规范、功能不断拓展、竞争力逐步增强,初步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复合、由松散向紧密、由生产联合向股份合作和资金合作、由本区域联合向跨区域联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299家,其中工商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331家,拥有成员87万人,出资总额41.92亿元,登记总数和出资总额均居全省首位。今年10月份,***在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五)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显著。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早已引起***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按照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户用沼气2.6万户,累计达到41.6万户,新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7处,累计在用数达到326处。年产沼气总量2亿立方米,可替代标煤13.6万吨。沼气总户数和产气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同时,打造了“畜-沼-菜”、“畜-沼-果”、“四位一体”、生态家园、秸秆沼气等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亮点,新发展“猪-沼-果(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三益畜禽农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初投资571.91万元建设大型沼气站,可日产沼气900立方,年产沼液、沼渣1.1万吨。沼渣用作有机作物肥料,沼液经沉淀处理后,清液通过管道输送和液肥喷灌等方式给生态园作物提供生长所需养料。而沼气除供公司生产、生活用能所需外,还向附近村民供应。大型沼气工程的建成运行,使公司由“饲料—养殖—鸡粪—种植”的简单化粗放式循环链条,变成了“饲料—养殖—鸡粪—沼气—沼液沼渣—种植”的精细化循环链条。一方面,鸡粪污水通过沼气站的有效处理,既实现了养殖基地污染物的零排放,又使附近居民用上了清洁生态能源,改善了农村环境;另一方面,以沼气站为核心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六)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大进步。近年来,各地积极申报、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严格规范实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剂”。目前我市在建的项目有***县千亿斤粮食项目、临沭县千亿斤粮食项目、莒南县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蒙阴县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苍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苍山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种原原种扩繁项目、***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及有关县区质监站项目等工程有序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改善水土资源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创收。

四、优化产业结构,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全市畜牧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畜禽存出栏继续增长,畜牧业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畜产品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5家,年加工能力180万吨,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年产值133亿元。饲料加工企业157家,年产值120亿元;兽药生产企业8家,年产值2亿元;畜牧服务业年产值130亿元。畜牧二、三产业共吸纳农村劳动力80多万人,年创收160亿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32%。

(一)畜禽存出栏继续增长,利润可观。1-10月份,我市生猪、统货猪肉、仔猪价格整体上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养猪效益维持在300-700元/头。6月底-7月上旬,全市生猪价格达到最高位,利润在600-700元/头。国庆节后价格下滑,最近价格降幅较大。目前,二元肥猪、三元肥猪、统货猪肉、仔猪价格分别为15.7元/公斤、16.6元/公斤、27.4元/公斤、24元/公斤,同比上涨19%、20%、28.7%、28.1%。尽管饲料、人工、防疫等成本上涨,但出栏一头100公斤的三元肥猪利润仍达300元左右。

(二)禽类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生产平稳发展。一是受猪肉价格影响,肉鸡价格稳中有跌。肉鸡价格今年最高时曾达11元/公斤,目前为9.4元/公斤,同比增长3.9%,但比6月中旬下降10.5%;肉鸡苗4.8元/羽,同比增长6.7%。1-10月份肉鸡养殖利润基本维持在1.5-2元/只。二是蛋鸡养殖比较稳定,鸡蛋价格处于涨后下跌阶段。目前鸡蛋市场价格8.6元/公斤,同比持平,比6月中旬下降3.4%。蛋鸡养殖仍有利润,每售一公斤鸡蛋净利1.2元左右。通过无公害认证的鸡蛋超市价格仍在10元/公斤以上,每公斤利润5元左右。三是肉鸭养殖利润可观。合同肉鸭价格8元/公斤,同比持平;合同鸭苗价格5元/只。养鸭场户利润在1.4-1.5元/只。今年鸭产品最高价曾达1万元/吨,目前均价在8700-8800元/吨,同比增长2.9%。

(三)草食动物养殖平稳发展。一是奶牛养殖。目前生鲜乳到奶站的价格为3.3-3.5元/公斤,同比持平。大育成奶牛和产奶牛为9000-13000元/头,绝大部分奶牛场盈利,奶业生产正处于理性稳定发展阶段。正常情况下,年产6吨的盈利2500元左右。二是肉牛养殖。目前价格18.4元/公斤,同比增长19.5%,与9月中旬比增长8.2%;牛肉价格36.9元/公斤,同比增长13.3%,出栏一头肉牛获利500-1000 元。三是肉羊养殖。目前价格22-24元/公斤,同比增长22.2%;羊肉价格56元/公斤,同比增长16.7%。出栏一只50公斤肉羊,利润200-500元。四是獭兔价格波动中上涨,肉兔价格上升。前三季度獭兔价格大幅下滑,9月中旬跌至底点,獭兔皮价格20元/张,同比下降63.6%;獭兔价格14元/公斤,同比下降48.2%,出栏一只2.5公斤獭兔约亏损10元。10月底以来,獭兔价格强劲反弹。目前,獭兔皮价格40元/张,与9月比上涨100%;獭兔价格22-25元/公斤,同比下降22.6%,但比9月上涨64.3%。出栏一只2.5公斤獭兔利润约30元;肉兔16元/公斤,同比上涨23.1%。出栏一只2.5公斤肉兔利润10-15元。

(四)特养行情复苏。随着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逐渐恢复,去年底以来,皮毛动物行情一路看涨,走出微利阴影。据河东政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老板赵欣玉介绍,目前母貂皮190-360元/张,公貂皮400-460元/张;狐狸皮品种不同为600-1100元/张;貉子皮为330-550元/张。目前,特养动物平均毛利率高达180%。

五、实施板块建设战略,渔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一)渔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施水库、池塘、塘坝、河流“四大”渔业板块建设战略,狠抓优质水产品基地品牌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渔业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市渔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势态。1-10月份,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6万亩,水产品产量9.93万吨,产值10.66亿元,同比增7.8%,渔业经济总产值23.8亿元,同比增8.1%。入秋以来,雨水充沛,养殖水面扩大,水质条件改善,鱼种投放充足,秋季渔业生产势头良好。水产品市场价格保持高位,水产养殖利润较常年增加20%多,极大地刺激了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全年渔业经济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二)池塘养殖向名优高效渔业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池塘面积在逐渐减少,由原来的近10万亩降到现在的8万亩,而且仍有下降的趋势。池塘已经成为渔业生产宝贵的资源。粗放粗养、低投入低产出的养殖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名优高效养殖。南方省市的池塘规模化养殖,主要是养殖鳜鱼、鲈鱼、黄颡鱼、黄鳝、翘嘴红鲌、泥鳅等名优品种,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郯城县的河鲈、狗鱼养殖就是很好的例子。池塘养名优、养精品,高端高质高效,是今后发展方向。

(三)大中型水库生态养殖成为必然趋势。我市有天然水面100多万亩。淡水资源丰富,特别是水库河流众多、水质良好,是我市渔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水库等大水体渔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生态增养殖,以增殖放流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为手段,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许家崖水库2011年3月份清除了养鱼网箱,全市7座大型水库中有4座已清除了养鱼网箱,另外3座大型水库的网箱清理也为期不远。开展水库等大水体鱼类增殖放流,加大资源修复力度,发展有机生态渔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重点。***省渔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园区建设行动。今年全省选划300个园区建设项目列入《***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是今后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我市根据要求提报了22个工厂化流水养殖、精品池塘和休闲渔业项目,把园区建设列入渔业发展的重点。如:以沂河、沭河为轴,沿河两岸规划布局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在百里滨河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中心地段——***县辛集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处“***现代渔业产业园”。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的实施,今年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工厂化养殖面积20万平方米;计划到2015年,园区建成核心区面积1000亩,规划面积5000亩,示范带动10000亩,形成年产冷水性名贵鱼类1万吨、产值4亿元的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渔业产业园。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建立郯城、***、经济开发区、河东、***、***等沿沂河两岸冷水鱼养殖产业带,促进我市现代渔业发展。

(五)休闲渔业持续升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生态旅游、休闲垂钓和都市观赏渔业的兴起。我市山清水秀,独具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区、郯城县的观赏鱼养殖,亩效益上万元,是常规品种养殖的近十倍;莒南陡山水库、蒙阴黄仁水库的休闲渔业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城镇居民家庭观赏鱼养殖市场潜力很大等,促进休闲渔业快速发展。9月28日-29日在***滨河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沂河放鱼节。省市领导及渔业部门、园林部门职工代表和热心市民12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和放鱼活动。在最近省旅游局组织的“到***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评选活动中,***滨河景区名列其中。

五、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为农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农机部门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战略,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指标,实现了农机化整体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截止到10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全市拖拉机保有量4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械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粮食作物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牧渔林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进入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二)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极大改善了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今冬明春计划总投资12.9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国家下达了3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8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涉及全市的饮水安全及面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共计总投资64768.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1819万元,省投资14358万元,市县投资226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全市农村水利灌溉设施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增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气象预测提升了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市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及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如2010年9月11日至今年2月下旬,***连续166天无有效降水,发生特大干旱,为200年一遇,有119条小型河流断流、48座小型水库干涸、2080眼机电井出水不足,500多万亩冬小麦受旱。面对严重旱情,全市气象部门统筹部署,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开展干旱气象服务。市气象局抽调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干旱决策服务,制作图文并茂的抗旱服务专报15期,气象短信息417余次,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显著提高。2月26-28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人工增雨(雪)作业,发射火箭弹200余枚。5月9-11日天气过程,市气象台预报准确,服务周全,人工增雨作业及时有力,大部分县区旱情基本解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2011年7月中下旬到9月中旬,***市发生三次大规模降水、大范围降水和连续阴雨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密切监视每次天气过程,从短期到短时、临近预报均较为准确,服务及时到位。汛期市气象台共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要天气预报》16期,《雨情报告》52期,《一周天气预报》13期,气象旬月报12期,农业气象旬月报12期,全市通过气象决策短信平台各类预警信息151次415条,1503349人次免费接收到预警短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四)积极推进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市农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工程,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1-10月份,我市已争取省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1.22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首次过亿元。争取土地治理项目19个,其中存量资金项目16个,增量资金项目3个。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27个,其中财政补助项目14个,贷款贴息项目13个。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量都位列全省前茅。莒南玉芽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项目、***明富食品有限公司优质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县鲁中蔬菜保鲜配送项目、农丰食品有限公司财政贴息项目、兰山区龙雨食品有限公司种鸭养殖基地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档次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亮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龙头。***县***镇项目区成功引进了万德大地公司和深圳客商两只“金凤凰“,万德大地公司投资110万元进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投入,发展有机果蔬基地1200亩,深圳客商投资200余万元,在项目区高标准建设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体樱桃大棚,发展大棚樱桃38亩;蒙阴县扶持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2000吨气调库建设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相结合,发展优质果品基地,项目总投资239.6万元,其中财政扶持51.6万元,辐射带动发展优质果品基地2万多亩。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六、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粮食生产在高的基数上增加产量难度较大。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加之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粮食生产在高的基数上实现“九连增”难度大、困难多。

(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今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因素看,一是农民工工资上升,二是农产品价格上升,这些增收因素增长空间有限,加之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

(三)县区之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区之间因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基础、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化、烤烟生产等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市还有297万亩是“靠天田”,有近200万亩根本没有抵御洪涝干旱、防灾减灾的能力;中型灌区灌溉渠系亟待配套维修,灌溉水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渔业苗种繁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畜牧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农口部门群策群力,广大农民群众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已成定局,今年小麦播种面积552万亩,为明年粮食实现“九连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7500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将突破200万吨大关,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以上;全年水产品产量将达到12.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8亿元以上。

七、几点建议

(一)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用足用活沂蒙革命老区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的有利条件,完善相关制度,把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依靠农民自已搞困难重重。因此,应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积极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政府直接面对一家一户的交易成本,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农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困难,既有经济规律影响,也有体制因素制约。应通过提高直接补贴和间接利益补偿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