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XX公司,相信当人们谈到XX同志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竖起大拇指夸奖道:XX真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是我们的楷模和偶像。
自参加工作以来,XX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妥善处理好生活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作为财产保险县支公司经理,他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无论工作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他都积极的勇往直前。
2013年,为了维持稳定的关系防止团单客户流失,公司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如何将现有的问题或将其影响程度降到最低,XX同志应针对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克服一切困难,准备打好持久战。要反复强调当前面临的形势,让大家清醒的认识到:销售压力将会在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要克服一切困难,千方百计实现目标任务,坚定信心,打好这一场持久战。其次是要继续统一思想,统一宣传口径,要求客户经理和市场管理员从大局出发,实时对待区域的客户逐户上门进行沟通,了解其今后的打算,对有易地经营意愿的客户,帮助他们寻找经营地点,尽可能地把范围内继续经营。紧接着找准营销突破口,着力于***、***等新出现的销售增长点。然后继续调整各客户经理之间的目标任务,使其均衡受力。最后提高客户经理把握市场能力,要求客户经理根据各区域市场状况,结合年度质量目标,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把握能力。总之在该同志的不懈努力下,截止到2013年12月22日,我公司共完成保费收入约64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6.6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在当地财险市场占比为19.5%,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当地财产险市场第二的位置。全年保费按险种分车险完成520万元,非车险完成保费120万元;按渠道分电销渠道保费收入180万元,银行渠道保费收入55万元,正常渠道保费收入405万元。截止11月底,赔款支出万元,简单赔付率为%;营业费用率%,按中支核定费用率超支(节余)%;业务招待费用支出万元,费用率为%,业务招待费控制在0.5%以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XX都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在未来的生活中,他将以百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谱写我公司美好的明天!
篇2
关键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笔者认为,《条例》的实施,不仅对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顺利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产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条例》实施的意义与影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颁布之前,我国并无任何强制责任保险的规定。尽管不少省市规定了机动车辆上牌、年检都必须先办理第三者责任保险,但从法律意义上说第三者责任保险还不属于强制责任保险,中国保监会也将机动车辆保险定位于商业保险,因此实施过程中仍遇有较大阻力。据相关统计数据,全国机动车辆的投保率不到30%。2004年《道交法》实施至2006年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的这段期间,由于法律制度建设的缺陷,保险公司从自身经营的角度出发,商业保险无法完全替代强制保险的作用,造成大量交通事故发生后,相当一部分交通事故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条例》的实施,从制度上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这有利于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及时有效的经济保障和医疗救治;有利于减轻交通事故肇事方的经济负担;有利于促进道路交通安全,通过“奖优罚劣”的费率经济杠杆手段,促进驾驶人增强安全意识;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尽管在《条例》出台前后,社会各界对于《条例》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争论,但笔者认为,尽管有认识与理解的偏差,但法律一经出台,不会有什么改变的余地,对于产险公司,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完善自身行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后的局面与挑战,才是他们必须考虑与及时解决的。
二、《条例》实施后产险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关于“不盈利不亏损”的经营原则
《条例》第六条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实行统一的保险条款和基础保险费率。保监会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原则审批保险费率。”这一规定在草案讨论期间曾遭受专家们的猛烈“攻击”。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强制保险业务不盈不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强制第三者责任险的定位。强制第三者责任险是属于商业保险,还是等同于社会保险。如果等同于社会保险,推行强制第三者险,意在为广大群众提供最基本的保险保障,但它同时又属于责任保险,要求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保险责任,显然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担。不搞清楚这一问题,根本做不到强制保险业务不盈不亏。
为解决这一问题,《条例》第七条规定:“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保监会应当每年对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情况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布;根据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总体盈利或者亏损情况,可以要求或者允许保险公司相应调整保险费率。”
而从目前公布的费率以及车险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承保范围的大幅扩大以及实际保费收入上升幅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得力的话,“交强险”在经营初期出现赢利的可能性很大。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出这一结论:以2005年为例,全国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即使每起事故按最高赔付额6万元计算,也只有270亿元,何况大部分事故只是车损而未及人员伤亡;2005年汽车保有量为3608万辆,按每辆950-1050元“交强险”计算,是342.76亿-378.84亿元,还不包括汽车之外9431万辆摩托车、挂车、拖拉机近200亿元的保险费用。
(二)商业保险与强制保险如何衔接的问题
首先,“交强险”毫无疑问对现行的第三者商业保险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在“交强险”正式实施后,如何消化这种“挤出效应”,也是产险公司必须正视的问题。以摩托车“三者险”业务为例,在业内,摩托车“三者险”被普遍公认为是效益险种,但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广东省的很多城市,摩托车“三者险”的市场价不超过50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家产险公司在对摩托车“三者险”业务的营销政策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交强险”实施后,摩托车业务必将首当其冲,这对不少产险公司,特别是中小产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都将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保险责任划分不明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责任限额是有限的,商业第三者保险不能取消。如果被保险人购买了两种三者险,发生事故之后,在没有出现先行赔付的情况下,是应该先用强制保险赔还是商业三者险赔偿?在条例中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解释,还有待产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解决。
(三)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条例》的实施对保险公司的车险经营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在产品方面,产险公司将经营两类车险产品――即国家统一的强制保险和保险公司个性化的车险产品,保险公司现行的车险产品面临改造同时还面临一个同质同价产品如何进行市场竞争的问题;在业务流程方面,从整体来看,由于承保范围呈几何级数增加的风险,保险公司必须及时调险控制流程,特别是建立或健全客户服务流程,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客户风险信息社会共享;在核算方面,按照《条例》第七条规定:“保险公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应当与其他保险业务分开管理,单独核算。”,保险公司的核算体系也会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业务管理方面,《条例》第十条规定:“投保人在投保时应当选择具备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资格的保险公司,被选择的保险公司不得拒绝或者拖延承保。”在目前的保险实务中,对于经常出险的机动车主,过去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做法通常是提高保险费率,或者拒保。但现在《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服务质量方面,《条例》也对产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接‘先行垫付’通知须立付抢救费”和“赔偿金10日内必须到位”等有关条例规定。以上种种,在对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推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产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极好契机。
三、对产险公司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可以说是《道交法》与《条例》的一大亮点,从保险的职能看,保险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因此,保险业应义不容辞承担其社会责任。同时保险公司也应根据保险经营的特点,在《条例》正式实施后,注意做好几项工作:
(一)发挥保险的防损防灾功能
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车险的防灾防损职能要占据重要的位置。尽管“交强险”的实施对弱势群体有了较好的保护,但还是不应忘记“防患于未然”这句古训,财险公司应从人员配置、防灾技术、宣传工具的制作、核保核赔技术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以期能在全社会事故率的降低方面有所作为。
同时,《条例》规定,驾驶员违法行为记录、肇事比率将与保费直接挂钩,以一年为期限,一年内无违法记录,次年保险费率将降低。只要驾驶员始终保持违法行为“零”记录,保险费率将逐年降低,直至降至最低标准。反之,驾驶员保险费率将逐年提高。如驾驶员在交通事故中无过错,保险费率幅度不以肇事次数为基准。该规定是最好的“激励”措施,有助于培养驾驶员的遵章意识。产险公司应在该规定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费率体系,使科学的费率水平成为调动客户交通安全意识的杠杆。
(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
经济补偿作为保险的核心功能在今后的车险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考虑到我国国情与社会承担成本的问题,目前“交强险”赔偿最高限额为6万元,这与《道交法》实施后的赔偿标准仍有较大距离。因此,一方面,产险公司在经营强制保险时,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以社会效益为第一位目标,通过保险赔偿体现政府“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关怀;另一方面,在商业保险中的补充第三者责任险中,通过产品的合理设计,为广大被保险人提供幅度和范围更广的保险保障与服务,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取得公司效益。
(三)加大展业力度,扩大市场份额
就作为微观个体的保险公司而言,尽管“交强险”实施的是“不盈不亏”的原则,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内“交强险”仍有可能为公司带来较好的经营效益,而更重要的是,“交强险”所带来的潜在客户。从消费者心理来看,如果消费者已在一家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对这家公司的服务、业务等都较熟悉,则倾向于在同一家公司投保其他商业险种,省时省力,容易获得实惠。而且消费者在投保“交强险”的过程中,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对保险公司产生信赖,那么在投保商业险时,他就会优先考虑这家保险公司,从而与该保险公司建立长期的投保承保关系。
可见,争做“交强险”、做好“交强险”对于开发潜在市场、吸引投保客户、扩大商业险市场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产险公司应根据自身规模、经济实力、财务运行状况等因素,加大对“交强险”的展业力度,使“交强险”能与商业险互补互利,弥补由于“挤出效应”对商业保险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
2、小议机动车第三者强制险[N].金融时报,2004.
3、李英辉.专家猛烈炮轰机动车第三者强制险[N].京华时报,2005.
篇3
【关键词】 财产保险;资产规模;有形资产密度;供求
一、引言
虽然规避风险毫无疑问是个人保险需求的主要原因,但当把适用于个人保险需求的投资组合方法运用于公司时,就会出现悖论。股东掌握着投资组合方法,有能力在投资选择组合中把风险分散化。如果意外事故和火灾之类的保险风险在经济中可以被分散化,那么公司就没有必要为这些风险再额外负担保费成本。也就是说它们可以通过保持未保险而不是支付附加保险费从而使股东的财富增加(Mayers and Smith,1982)。这个悖论可以通过把公司金融理论引入保险学来解决。根据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公司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包括经理、雇员、供应商、证券商、银行、股东、消费者等)之间契约关系的结合。尽管是否参加保险,股东对于保险风险而言无差异,但风险管理和保险购买对整个契约集合却是重要的。
已有的理论研究(Mayers and Smith,1982; Main,1982; Main,1983; Mayers,1987; Skogh,1989等)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对企业购买保险的一系列动机进行了分析:一是利用保险合同的监控和约束功能的动机。保险合同能够起到监控企业管理者,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作用。保险合同还能约束企业股东(和经理)通过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两种方式转移财富的行为,降低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二是利用保险公司比较优势的动机。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在风险承担、破产处理成本、真实服务(如索赔处理或损失预防)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成为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动机。三是降低公司的预期纳税义务动机。财产保险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早税盾和降低有效边际税率。四是行业监管的影响。某些特定行业中的企业购买保险的行为会受到监管的影响。
已有的实证研究(如Mayers and Smith,1990; Yamori,1999; Hoyt and Khang,2000)分别引用不同方面的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Mayers and Smith(1990)研究了美国财损险(P/C)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行为。他们发现企业的规模、违约风险、所有权和地理等因素是财产险再保险使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其研究范围是保险业,所以某些变量(如地理集中度)不容易推广到工业企业。Yamori(1999)研究了504家日本工业企业财产保险购买情况。他的研究结果说明只有企业规模和行业监管才是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因素。但一些可能影响企业购买保险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增长机会和管理权)并没进入他的研究范围。Hoyt and Khang(2000)以美国187个工业企业1989年的数据为基础,第一次较全面地测试了影响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因素。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杠杆、企业规模、增长机会、管理权和监管状况等对企业财产保险的购买量有重大影响。
对我国企业财产保险行为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低造成的 ①。仅有Hong Zou, Mike B. Adams(2006)首次引用了我国国内235家上市公司1997-199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实际购买保险数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他们的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与财务杠杆和有形资产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国有资本持股量和实际所得税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与管理者持股量、外资持股量和公司增长机会等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公司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投保事前决策)与企业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有正相关性,但实际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投保事后决策)与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呢?这成为作者为后来的研究者预先提出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引用新的数据进一步继续研究。
二、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在保险市场上,企业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对财产保险购买行为的影响并没受到应有关注,已有研究也主要把其作为控制变量来处理。我们预计规模小的公司,不仅有更大的可能性购买财产保险,而且购买比大公司更多的保险。首先,财务困境的预计直接成本通常与公司大小不成正比(Warner, 1977)。第二,小企业往往从保险公司获得更多的(例如,避免损失)真正服务于大型企业(Hoyt and Khang, 2000)。第三,小企业通常不会是多元化的,所以他们特别容易受到下行业务风险的影响。一些以前的研究结果(Hoyt and Khang, 2000;Hong Zou, Mike B. Adams,2006)也支持企业规模的大小与购买保险的数量负相关。第四,由于有形资产密度(即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大的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机会和数量会比有形资产密度小的企业更多,因此,预计有形资产密度越大的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更大,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也会更多。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和购买数量与其资产规模和有形资产密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择
1.本文设两个被解释变量(INSDUM和INSU)。 INSDUM是一个虚拟变量,其取值1或0分别表示企业是或否购买了财产保险。企业保险购买比率(INSU),用来计量企业财产保险使用程度,是指企业当年财产保险支出与当年有形资产账面价值(例如建筑物、工厂、设备、办公配件和库存)的比值。
2.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和有形资产密度(STRU)。其中企业规模用企业资产总额取对数来计量,有形资产密度用企业存货与固定资产的合计除以资产总额来计量。
3.根据已有研究本文使用以下控制变量: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DA)、利息成本(COST)、债务期限(DM)、实际税率(TAXR)和地理分布(GEOGE)。
4.工具变量。为了控制模型的被解释变量(INSU)和解释变量(DE)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引入工具变量利息保障倍数(COV),是指企业息税前营业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COV)与财务杠杆(DE)高度相关,而与企业财产保险购买比率(INSU)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
表1列出了研究变量的定义及理论预期。
(三)样本、数据与模型
1.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非上市公司数据,选取了2001年和2002年新设立企业2003-2007年五年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数据筛选的条件是:(1)是制造业企业;(2)企业2003年到2007年与研究变量相关数据完整;(3)删除其中资产总额和固定资产净值小于或等于零的企业。符合条件的样本企业共4 275家,样本数据总量共21 375个。
2.模型
本研究的多元分析中采用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的两阶段分析法:首先,运用线性概率模型对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其次,我们引用面板数据和Heckman’s (1979) two-step sample selection(两步法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企业财产保险数量的决策。模型(1)和(2)分别是企业是否购买财产保险的线性概率模型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数量决策模型。
Y*it= β0+β1DAit+β2COSTit+β3DMit+β4LNSIZEit+β5STRUit +β6TAXRit+β7GEOGE +εit (1)
INSUit = α0+αi+γt+β1DAit+β2COSTit+β3DMit+β4LNSIZEit
+β5STRUit+β6TAXRit+β7GEOGE + εit (2)
在(1)中Y*it是不可观测变量,与之对应的可观测变量是Yit(INSDUM),当Y*it >0时,INSDUM=1,表示企业购买了财产保险;当Y*it≤0时,INSDUM=0,表示企业没有购买财产保险。在(2)中需要引入面板数据,分别加入了表示不可观测到不随时间变化的公司特有因素的扰动项αi,不随公司变化的时间扰动项γt。
三、经验研究结果与说明
(一)基本结果
企业资产规模(SIZE)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都为正且具有统计显著性,结果表明小规模企业购买财产保险越少,这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有形资产密度(STRU)这个控制变量上,其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符号相反且在购买数量决策模型中结果与理论预期存在矛盾。类似的情况在之前的研究(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中也出现过,只是未受到重视。
本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事前决策的不可观察性,人们只能从事后结果中看到企业是否购买了财产保险,对于企业财产保险购买决策来说,无论是哪种结果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企业要有投保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保险公司要提供企业所需要的财产保险产品。如果企业没有购买的意愿,由于财产保险属于非强制保险,则结果是企业财产保险为零;当然也可能是企业非常想获得财产保险合同,而保险公司没有提供符合需求的保险产品。结合之前的分析,首先,由于财务危机的预期直接成本与企业规模不成比例(Warner,1977),小企业财务危机成本和风险更大;第二,小企业能从保险公司获得比大型企业更多的真正服务(Mayers and Smithm,1982; Hoyt and Khang,2000);第三,小企业也特别容易受到不利业务风险的影响(Hong Zou and Mike B. Adams,2006)。也就是说,小企业不大可能没有购买财产保险的意愿。因此,本文认为资产规模(SIZE)和有形资产密度(STRU)在概率决策模型中的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说明在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大小规模不同的公司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规模小的公司不容易获得财产保险的机会。有形资产密度(STRU)在购买量决策模型中的系数为负且具统计显著性,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且有形资产密度越高的企业,选择了购买相对更少的财产保险,换言之,大规模企业在更容易获得投保机会的前提下却选择了不足额投保。也就是说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存在着“供求错位”现象,即保险公司对小规模企业财产保险产品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财产保险产品需求不足。这一发现为探求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敏感性与稳定性检验
首先,以上检验分别使用了线性概率模型和样本选择模型(Heckman’s),考虑到本文数据特点(横截面和时间序列的混合),我们分别使用了横截面数据、截面与时间序列混合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本文的模型进行了估计。表3的估计结果显示,几个模型结果基本一致:企业购买财产保险的数量与财务杠杆、债务期限和利息成本正相关,仍然支持假设的结论。
其次,购买财产保险还可以帮助扩大企业的债务能力,从而提高了财务杠杆(DE)与财产保险购买量(INSU)之间互为因果联系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使本研究中财务杠杆的估计成为有偏的估计。因此,本研究根据异方差条件下的2SLS做如下测试:首先,我们引入一个工具变量,利息保障倍数COV(第t年营业利润与利息支出合计数除以第t年利息支出),它与财务杠杆呈显著相关性,但与财产保险购买量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COV满足作为工具变量的要求;模型整体检验F(3993,11075) = 1.69且具有统计显著性(P > F= 0.0000)。因此,可以认为财务杠杆不存在严重的内生性问题。
四、本文的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有以下三个主要结论。第一,本研究用大样本数据对企业购买财产保险决策的检验结果为保险供应商的产品创新策略和营销策略提供了有益方向。资产规模(SIZE)和资产结构(STRU)的检验结果说明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中存在着“供求错位”(即保险公司对小企业财产保险产品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财产保险产品需求不足),这为探求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地区性虚拟变量(GEOGE)检验结果,企业财产保险购买决策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这些都提示我国保险公司应加强产品开发创新和营销策略创新,以解决保险产品对小企业供应不足和大企业对保险产品需求不足的“双重不足”现状,并且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保险市场开发力度。
第二,本研究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间接证明了理论概念框架可以为解释我国非上市财产保险决策提供重要的见解。具体来说,财务杠杆、债务期限和利息成本对财产保险购买数量的正效应可能反映 “我先作为”的规则,即债务人主动要求为抵押资产投保,以使贷款人潜在的事后损失得到事前的保护。
第三,关于购买保险的税务动机的结论提示我国:目前我国税收制度安排使企业很难准确估算相关的税收优惠利益,没能给企业提供明确的引导信息,因而税制对保险的诱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可以为我国今后的税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Hong Zou, Mike B. Adams. The corporate purchase of property insurance Chinese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5 2006,15:165-196.
[2] Hoyt, R.E., Khang, H., On the demand for corporate property insurance. J. Risk Ins. 2000,67:91-107.
[3] 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1976,48:305-360.
[4] Main, B.G.M. The Firm’s Insurance Decision. Som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1982,3: 7-15.
[5] Main, B.G.M. Corporate Insurance Purchases and Taxe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83,50: 197-223.
[6] Mayers, D. and C. W. Smith. Corporate Insurance and 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87,54: 45-54.
[7] Mayers, D., Smith, C.W., 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J. Bus.1982,55:281-296.
[8] Mayers, D., Smith, C.W., 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 evidence from the reinsurance market.J. Bus.1990,63:19-40.
[9] Myers, S.C.,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 147-175.
[10] Skogh, G. The Transactions Cost Theory of Insurance: Contracting Impediments and Costs,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89,56: 726-32.
[11] Warner, J.B., Bankruptcy costs: some evidence,J. Finance.1977,32:337-347.
[12] Yamori, 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Japanes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J. Risk Ins. 1999,66:239-252.
[1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篇4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官方数据,十年间我国总人口增加了7390万人,共有家庭户4.01亿户,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家庭规模逐步减小。原本这样的情形会增加家庭财产保险的销售额,但是事实上,家财险却在所有财产保险中占比逐年下降,这与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就此问题,探讨保险公司应该如何推广家庭财产保险,并让其发挥在家庭财产风险中的保障作用。
【关键词】
家庭财产风险 财产保险 参保意识 对策研究
一、家财险的现状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官方数据,我国普查登记的人口达13.39亿人,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我国总人口增加了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共有家庭户4.01亿户,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48亿户增加了0.53亿户,增长15.23%,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规模逐步缩小。然而,作为能够较好地转移家庭财产风险的家庭财产保险却停滞不前,甚至在所有财产保险中的占比在逐年下降,与我国人口数量和家庭户数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家庭财产保险是我国保险业中发展较早的一项险种,它曾经为我国的保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口和家庭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本应加速发展的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却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作为保险行业应该及早着手研究制定“如何发挥家庭财产保险在家庭财产风险中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推广家财险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加强家庭财产保险的宣传工作,逐步提高全民的财产保险意识。家庭财产保险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险种,它曾经的发展为全民的财产提供了较好的保障作用,也为保险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的认识和参保意识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正是由于家庭财产保险在发展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险行业就忽视了对家庭财产保险方面的宣传工作,致使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家庭财产保险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家庭财产保险的意义、实施的范围及参保后的理赔渠道的人就比较少了。在今后的保险宣传工作中,保险行业对家庭财产保险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一是保险行业中的各个保险机构联合起来,给予保险宣传工作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保险行业协会为龙头,保障和推动家庭财产保险宣传工作和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出资主办以保险为主题的宣传栏目,进一步扩大家庭财产保险宣传的社会效应;三是进一步做好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律法规、保险优质服务及保险理赔等方面的宣传。通过上述宣传途径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庭财产保险在家庭财产保障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人们在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中的参保意识。
2.充分考虑参保人员的核心需求和根本利益,合理配置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家庭财产保险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从保险数量和类型上看,我国围绕家庭财产保险的产品已经发展的比较丰富了,可以说达到了名目繁多、种类齐全、类型丰富。但是所有这些家庭财产保险产品都是考虑保险行业的利益较多,忽视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真正了解人们对家庭财产保险的核心需要,没有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广大参保人员在参保过程中比较容易,在家庭财产受到损失需要赔付时却遇到了层层关卡,赔付过程比较漫长,且手续较为复杂,致使人们普遍认为家庭财产保险没有实用性,也就渐渐地对家庭财产保险失去了参保积极性。
3.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随着我国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对保险从业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再加上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步放开,许多国外优秀的保险机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部分保险优秀人才。而我国目前的保险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或临时从社会上招聘后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的专职人员,他们对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所以不能以专业的眼光看待保险工作,就连保险的推销方式也基本靠人情和关系网,更加谈不上专业手段。因此,为了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险机构除了每年从大专院校招收一批保险专业人员外,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国外保险机构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我国的保险队伍中去,对现有保险从业人员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自身培训、送出去培训和相互交流培训来尽快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快保险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各行各业的立业之本,保险产品是以保险机构的信用向参保客户所作出的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保险事故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一种承诺。因此,保险机构是否诚实守信在保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只有在自己核心需求得到较大限度的满足和对保险机构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才会积极参保。只有加快诚信体系的建设,逐步消除保险行业在广大参保人员中的负面影响,人们才有可能把家庭财产的风险责任交给保险机构,家庭财产保险才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有13.39亿人口、4.01亿个家庭,只要保险机构不断努力规范自身行为,加强家庭财产保险的宣传力度,积极开拓符合人们核心需要的家庭财产保险新产品,强大的家庭基数将会支撑家庭财产保险的健康发展,家庭财产保险也将会迎来第二个春天。
参考文献:
篇5
(一)保险公司缺乏对家财险发展的重视程度
在政策上给予的优惠少,对各级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缺少激励机制,缺乏经营的积极性,没有将家财险归入到整体业务范畴里。比如同是个人业务,家庭财产保险的保单费用不到车险的保费十分之一,但做成的保单时间成本和难度,却不相上下,家财险保单多、保额小,经营成本相对其他财产保险来说比较高,家财险费率低,保费少,赔付率又高,因此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家财险积极性不高,也是情理之中。
(二)保险公司缺乏对家财险市场变化的调研
不能及时掌握情况,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家庭的收入千差万别,生活水平、财产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针对家庭的不同状况,家财险产品理应当多样化。但家庭财险的保险标的范围比较狭窄,仍停留在传统范畴,缺乏对新保源、新需求的研究;产品设置不尽合理。险种结构不尽完善;保险公司提供险别与客户需求相脱节等,尤其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社区服务水平费率差异度不高。保险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也不能有效吸引客户投保。
(三)家财险销售渠道有限,缺少吸引力,不适应市场需求
家财险在保险公司的众多险种当中仅是一个小险种,整体业务比重不足1%,不是公司主推的险种。销售渠道不畅家财险每单保费金额小,提成少,营销员主动推销家财险的热情不高,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很不通畅,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财险的发展。
(四)展业手段单调,方式方法不灵活,服务水平不高
家财险配套服务不足,服务不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财险承保户数多,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承保理赔时效要求高,而家财险配套客户服务项目几乎为零。如客户在出险后,需要由公安、消防和气象等相关部门出具事故证明材料,当客户受损财产需要评估时,由评估机构出具损失财产技术鉴定书等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且承保理赔手续的繁琐,更让客户烦恼,这一系列的弊病,多方面制约了家财险业务发展。
(五)保险公司对家财险宣传不够到位
家庭财产保险的展业力度不够。家庭财产保险数额分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个人和家庭不知道如何投保家财险,85%的人对家财险不熟悉,居民的保障知识缺乏,保险意识淡薄。居民不知家庭财产保险应投哪些险种,怎样投保,投保后居民得到哪些保障以及出险后如何申请理赔等。第六,在调整时期,乡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减负”期间,“保险”往往被当作农民的负担被砍掉,城市居民收入近年来增幅不高,下岗职工增多,也影响了人们投保的积极性。
二、我国家财险改变目前被动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适应市场需求
保险公司要有战略眼光,提高对家财险的认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胆创新,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业务工作。对职工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个人收入一律与个人业绩挂钩,实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以便促进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不断进行家庭财险产品创新,迎合家庭财险需求
通过客户分类,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保险公司应认真分析本地的风险状况和客户的需求,研发出具有广泛保障范围、符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家财险产品。保险公司在设计和推出家庭财险险种时,通过对投保的宣传,险种的推荐,为客户提供合适的品种,以刺激客户的消费需求,让家庭财产保险这一险种能为客户熟知,能真正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制定合理费率,开发投资型产品
保险的风险大小,与保险费率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大,费率越高,交纳的保费就越多,制定出适合保险市场的费率,投资型家财险兼具保险保障、投资理财双重功能,有利于产险公司聚集一部分社会闲置资金,提高巨灾年度的偿付能力。
(四)渠道创新,打开销路
网络营销交互性强,节省了投保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并可以为客户提供每天24小时的销售服务,并将客户范围拓展至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网销是非常适合于分散型家财险销售的渠道。
(五)提高家庭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保险工作力度
家庭保险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代表保险公司的形象。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跟上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家庭保险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学习,加强形势教育,才能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六)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
篇6
家庭财产保险在居民生活中,离居民比较近,但在投保率上,却比不上机动车辆保险和人寿保险等业务。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规模不大、同期占比不高、居民投保率较低等问题。以2012年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为例,我国财险保险市场保费规模为5331亿元,家财险保费规模仅28.47亿元,保费占比仅0.53%。为什么和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财产保险竟受到如此待遇,笔者认为如下:
第一,保险公司缺乏对家财险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政策上给予的优惠少,对各级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缺少激励机制,缺乏经营的积极性,没有将家财险归入到整体业务范畴里。比如同是个人业务,家庭财产保险的保单费用不到车险的保费十分之一,但做成的保单时间成本和难度,却不相上下,家财险保单多、保额小,经营成本相对其他财产保险来说比较高,家财险费率低,保费少,赔付率又高,因此一些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家财险积极性不高,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保险公司缺乏对家财险市场变化的调研,不能及时掌握情况,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家庭的收入千差万别,生活水平、财产结构存在很大的区别,针对家庭的不同状况,家财险产品理应当多样化。但家庭财险的保险标的范围比较狭窄,仍停留在传统范畴,缺乏对新保源、新需求的研究;产品设置不尽合理。险种结构不尽完善;保险公司提供险别与客户需求相脱节等,尤其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社区服务水平费率差异度不高。保险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也不能有效吸引客户投保。
第三,家财险销售渠道有限,缺少吸引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家财险在保险公司的众多险种当中仅是一个小险种,整体业务比重不足1%,不是公司主推的险种。销售渠道不畅家财险每单保费金额小,提成少,营销员主动推销家财险的热情不高,家财险的销售渠道很不通畅,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财险的发展。
第四,展业手段单调,方式方法不灵活,服务水平不高。家财险配套服务不足,服务不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财险承保户数多,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承保理赔时效要求高,而家财险配套客户服务项目几乎为零。如客户在出险后,需要由公安、消防和气象等相关部门出具事故证明材料,当客户受损财产需要评估时,由评估机构出具损失财产技术鉴定书等做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且承保理赔手续的繁琐,更让客户烦恼,这一系列的弊病,多方面制约了家财险业务发展。
第五,保险公司对家财险宣传不够到位,家庭财产保险的展业力度不够。家庭财产保险数额分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80%以上的个人和家庭不知道如何投保家财险,85%的人对家财险不熟悉,居民的保障知识缺乏,保险意识淡薄。居民不知家庭财产保险应投哪些险种,怎样投保,投保后居民得到哪些保障以及出险后如何申请理赔等。第六,在调整时期,乡镇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减负”期间,“保险”往往被当作农民的负担被砍掉,城市居民收入近年来增幅不高,下岗职工增多,也影响了人们投保的积极性。
二、我国家财险改变目前被动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观念,开拓思路
适应市场需求保险公司要有战略眼光,提高对家财险的认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大胆创新,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业务工作。对职工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个人收入一律与个人业绩挂钩,实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以便促进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不断进行家庭财险产品创新
迎合家庭财险需求通过客户分类,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保险公司应认真分析本地的风险状况和客户的需求,研发出具有广泛保障范围、符合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家财险产品。保险公司在设计和推出家庭财险险种时,通过对投保的宣传,险种的推荐,为客户提供合适的品种,以刺激客户的消费需求,让家庭财产保险这一险种能为客户熟知,能真正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制定合理费率
开发投资型产品保险的风险大小,与保险费率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大,费率越高,交纳的保费就越多,制定出适合保险市场的费率,投资型家财险兼具保险保障、投资理财双重功能,有利于产险公司聚集一部分社会闲置资金,提高巨灾年度的偿付能力。
(四)渠道创新,打开销路网络营销交互性强
节省了投保人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也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并可以为客户提供每天24小时的销售服务,并将客户范围拓展至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网销是非常适合于分散型家财险销售的渠道。
(五)提高家庭保险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保险工作力度家庭保险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代表保险公司的形象。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转变,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跟上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家庭保险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学习,加强形势教育,才能使其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六)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
篇7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保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保留。营销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企业绝大多数都已经简化成一种商品,人们的购买行为也没有太大的不同。营销通过教育使目标观众或者听众赏识该商品,服务或公司给他们提供的优势、利益、收效或保护的能力,公司提供给客户的这些东西不仅要高于、优于他们目前所拥有的东西,而且还要高于、优于他们所可以得到的一切选择。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做好、做强,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营销团队。因此结合不同科学领域的知识及分析方法找出量化的及其相对实用的营销方法是必要的。
1.2研究意义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市场营销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突显出重要作用。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把自己的产品销售出去,这样企业才能实现资金的顺利转化,企业才能获得利润。所以营销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产品多样化。面对买方市场,少数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改革体制、革新技术、创新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是更多的企业仍然没有转变观念,走老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而出现“好不过3年,活不过5年”的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营销是其主要原因。
第2章 营销策略相关理论概述
2.1营销策略概念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2.2营销策略目的
营销策略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获取和维持顾客;要从长远的观点来考虑如何有效地战胜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营销注重市场调研,收集并分析大量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下做出正确的决策;积极推行革新,其程度与效果成正比;在变化中进行决策,要求其决策者要有很强的能力,要有像企业家一样的洞察力、识别力和决断力。
2.3营销作用及意义
营销工作早在产品制成之前就开始了。企业营销部门首先要确定哪里有市场,市场规模如何,有哪些细分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如何:营销部门必须把市场需求情况反馈给研究开发部门,让研究开发部门设计出适应该目标市场的最好产品。营销部门还必须为产品走向市场而设计定价,分销和促销计划,让消费者了解企业的产品,方便产品到地方销售。在产品售出后,还要考虑提供必要的服务,让消费者满意。所以说,营销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它始于产品生产之前,并一直延续到产品售出以后,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许多有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将有助于我们对营销的理解。美国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营销是引导商品和劳务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或用户手中所进行的企业活动。”英国营销学会则认为,“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有意识地根据用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安排生产。”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在满足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整个企业活动就是营销。
2.4 4P营销理论
4P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1953年,尼尔?博登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杰罗姆?麦卡锡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一书中将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4类: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一版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
2.4.1产品策略。主要是指产品的包装、设计、颜色、款式、商标等,给产品赋予特色,让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4.2价格策略。主要是指产品的定价,主要考虑成本、市场、竞争等,企业根据这些情况来给产品进行定价。
2.4.3渠道策略。是指企业选用何种渠道使产品流通到顾客手中。它有很多种,比如直销、间接渠道(分销、经销、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渠道。
2.4.4促销策略。主要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促销手段来达到销售产品,增加销售额的目的。手段有折扣、返现、抽奖、免费体验等多种方式。
第3章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3.1公司概况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P&C,简称”中国人保”,下同)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保监会批准,于2003年7月由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发起设立的、亚洲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22.5598亿元。其前身是1949年10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成立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人保财险是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PICC)旗下标志性主业,在国内外同业市场享有卓著声誉。2003年11月6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大型国有金融企业海外上市”第一股”。
凭借综合实力,中国人保财险相继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保险合作伙伴,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服务。
3.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SWOT分析
3.2.1优势
3.2.1.1有形资源优势。兴国县有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属红色革命老区,来此创业的比较多,而且经过多年的销售经历和努力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销售模式。交通方便与保险险种相对不断完善。而且不断的克服外在的客观因素,所以兴国支公司发展前景比较好。
3.2.1.2无形资源优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品牌营销,且有亚洲第一大财险公司之称。
3.2.1.3组织优势。已形成规模化经营,并且是国企单位,比较能让消费者觉得比较可靠。
3.2.2劣势
3.2.2.1营销局限性。兴国支公司营销范围主要还是在当地,没有向周边地区渗透。要想有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因此耗费较大。
3.2.2.2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兴国县保险公司很多,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还有些较小规模的保险公司花费高成本搞促销,造成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3.2.2.3八项规定的束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是个国企单位,受八项规定的束缚,不能像其它保险公司一样做过多的促销活动。
3.2.3潜在机会
3.2.3.1市场需求潜力。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对保险不在排斥,并且逐渐接受,通过完美与成熟的经营管理与营销。市场需求强劲,有利于快速扩张。加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营销理念就更能占据市场需求。
3.2.3.2市场开发。保险行业普遍在农村没有投入过多的宣传力度,导致农村里的人对保险的不了解,因此农村具有丰富的消费人群尚未开发。
3.2.4挑战与威胁
3.2.4.1内部威胁。经营管理手段需要不断完善。营销员的成长需要时间,所以管理成本较高。
3.2.4.2外部威胁。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因为在兴国县保险公司有很多,所以就必须承担营销活动的高成本。
3.2.4.3挑战。由于历年来对农村保险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农村人对保险的排斥,因此开发农村市场难度较大。
3.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拥有一大批营销精英和经营管理专家。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保险公司如:中国平安、太平洋、大地等等。其竞争对手也有着先进的营销理念和专业的经营化管理,在兴国地区知名度较高。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要想在保险市场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进行差异化经营,同时也要有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3.3.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产品策略
车险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的核心产品。通过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变化无常的,而产品销售者无法清晰的洞察到客户的潜在需求。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营销部对消费者的需求还不够了解,抓不住消费者的心理。
3.3.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价格策略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在定价策略上,采用的是需求导向的定价策略。一方面,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价值来确定产品的定价;另一方面,考虑到市场上类似的产品价格水平较高,公司以低于其它品牌产品的价格较投入到市场当中去,以此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在价格调整策略上,以主动求变、速度为先、灵活变动的价格方式来吸引和维护消费者。这样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的价格和竞争者的价格都可能会处于劣势。
3.3.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渠道策略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在市场的运作中,采用尽量直面消费者的方式。一是利用网络营销,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二是利用车行、银行网点,让更多的消费者关注。三是利用消费者的口碑效应,通过增加新的消费者和维护老顾客的方式维持销售渠道。
3.3.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促销策略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的促销策略包括特价优惠和折扣优惠等形式。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的营销人员将部分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低于正常价格到网上和挂在银行网点内展示。由于产品的价格较低,所以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青睐。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资金有限,没有采用广告轰炸、人海推销等比较高的方式进行投放。在投入广告时,采用目标消费群体接触率高、投入资金相对较小的方式,而不是盲目地选择广告媒体,来增加广告成本。
3.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
3.4.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问题
3.4.1.1忽视产品内容宣传。从客户那里的反馈情况了解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理赔服务优于别的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在价格上也不低于其他保险公司。通过访谈购买了公司产品的客户,客户都认为该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优于其他保险公司。因此公司在乎理赔服务的同时就忽视了对产品内容的宣传。
3.4.1.1.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宣传产品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注重于对产品内容的宣传,就跟其他保险公司一样,并没有体现出该公司的不同之处。
3.4.1.1.2保险公司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类似的,许多客户并不了解保险产品里的内容,导致客户不了解该产品。
3.4.1.2产品竞争力不足。保险公司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类似的,价格相差也小。因此缺乏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失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1.3忽视品牌效应。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忽视品牌效应。虽说现在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品牌,但这个品牌管理很不完善。有些客户还不知道这个公司,从而导致客户的流失。
3.4.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价格问题
3.4.2.1成本问题。有许多险种开展比较困难,成本高。如果说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政策或者财政上的支持的话,就更加有利了。毕竟没有政府的支持,成本高,利润少,还不如直接放弃这个险种。
3.4.2.2没有做好价格分析。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没有通过数据观察近几年的价格是否上涨,上涨的幅度有多大,哪些险种的购买率又在哪一范围波动。忽略了国家经济增长率、政策等外界因素跟保险险种价格的相关性。
3.4.3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渠道问题
兴国现有的保险销售渠道是以车行和银行网点为主,整体的效率不高。许多银行网点都不注重业绩,他们具有四点不足:一是市场开发能力不足;二是促销能力不足;三是管理能力不足;四是自我提高能力不足等等。
3.4.3.1销售渠道单一。目前该公司的销售渠道只有车行和银行网点。所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没有开拓网络营销渠道,而是单一的靠车行和银行网点。
3.4.3.2缺乏市场开发能力。该公司在许多农村仍旧没有宣传,农村具有丰富的消费人群尚未开发。
3.4.4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促销问题
3.4.4.1宣传力度不够。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兴国支公司并没有注重对保险险种的宣传,宣传手段也过于单一。
3.4.4.2没有选择有效的媒体宣传。在每个主攻城市没有选择最有效的宣传媒介。只在大型城市大肆做广告宣传,没有把资金集中。
3.4.4.3缺乏营销专业人才,营销促销效果差。人才在营销工作中至关重要。目前整个营销队伍中间,系统的学习过保险产品营销知识或者具有营销学科学历的人才不多,多数人员所学专业与营销无关。保险的推介促销活动的重点还是放在产品成交率上,缺乏对保险内容的营销推广。
第4章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对策
4.1优化产品策略
当前由于中国财产险界对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致使保险产品抄袭现象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研发意愿不强,研发投入不高研发能力较弱的现象,保险产品的同质化已曰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险产品兹待创新。根据保监会《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保监会令2010年第3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实施《财产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0)43号)的文件规定:保险公司由其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申报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审批或者备案,因此各家公司产品研发的权限在其总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权进行产品研发,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仍可以辅助总公司做好产品创新的各项工作,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4.1.1创新思路:采取拾遗补缺的产品创新思路。当前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而竞争激烈,尤其是主流市场,大部分保险公司将发展重心放在了主流市场,投入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进行竞争,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承保效益变得较为薄弱,但却忽视或不屑中小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占据着主流市场的竞争主动权,甚至垄断某些主流市场。作为中小公司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如要取得市场的发展和突破,就必须采取拾遗补缺的产品创新思路,避开主流市场的竞争锋芒,在其他保险公司不感兴趣的中小市场进行产品开发,取得先入优势,培育中小市场客户群体。由于先入优势取得的专业性、非主流消费者较弱的竟价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将促使采取拾遗补缺策略研发出的产品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
4.1.2创新方向:新兴保险市场的中小险种方面。新兴保险市场一方面由于刚刚起步,保费规模较小,竞争相对较弱,但保险潜在需求较大,市场发展潜力可期,可以培育出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忠诚的客户群体,二是新兴市场容易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公司在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方面将更加容易和可行;三是在新兴保险市场方面,各家保险公司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不存在垄断现象,只要认真细分市场和客户需求,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加大产品营销,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和业务突破。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提倡发展的新兴保险市场,国家给予了很多的政策支持,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研发对应的产品,已取得市场发展的先机
4.2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营销组合策略中最重要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策略,通常情况下与其他营销策略一起使用,是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之一,合理恰当的运用价格策略必将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
4.2.1定价目标与方法
保险费率是保险价格的反映指标,保险公司根据其经营成本、承保标的类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以大数法则和概率理论为依据进行精算测算而得。保险费率厘定的正确程度与合理程度,直接决定着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保险产品进行定价时一方面要考虑该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保险标的的风险情况,要保证客户的损失能够得到充足的赔付,同时也要考虑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基本成本、营销目标和合理的利润空间兴国财产保险市场是一个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进行产品定价时要围绕公司设定的营销目标,对保险标的的风险进行概率测算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竞争对手资料并进行比较权衡,确定适当的价格进行竞争。
4.2.2价格策略的选择
4.2.2.1低价格策略。保险公司通过降低原有价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兴国保险市场险种的经营情况,一至三类行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自用车、企事业机关单位用车保险以及家财险等效益较好,利润空间较大,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可对效益类险种实行低价格营销策略,适当降低承保费率,提高销售收入,从而提升盈利能力。执行低价格竞争策略时价格的降低要适度,否则会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损害保险公司的信誉,最终在竞争中失败。
4.2.2.2高价格策略。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原有价格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这是因为某些保险标的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不愿经营,或者投保人逆选择投保高风险业务。保险公司通过高价格策略一方面可以规避此类业务,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保费的充足率,保持自身经营的稳定性。根据兴国市场经营情况,四至六类行业的企业财产保险、营运性货车、出租车保险等业务效益较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可对此类业务实行高价格策略,提高保险价格,从而规避此类业务,即使客户仍然投保,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仍然可以通过高价格策略提高保费的充足率,从而保证该类业务的盈利能力。
4.2.2.3优惠价格策略。保险公司根据营销的需要,在现有价格基础上给予客户一定程度的折扣和让价优惠,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一方面应对长期投保的优质客户给予续保优惠,以激励客户进行续保,保持客户的忠诚度,另一方面给予团体客户一定的让价优惠,以激起客户更大的购买欲望。在续保过程中应对那些没有发生赔款、效益较好的业务给予一定的无赔款优惠,刺激客户加强安全工作。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优惠价格策略,可以有效的稳固住现有客户群体,激起客户购买欲望,降低标的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
4.2.2.4价格组合策略。保险公司通过不同险种的组合给予价格优惠的策略,借此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例如客户在购买车损险的同时购买第三者责任保险、在购买家财险的同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同时购买交通工具意外伤害保险时,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价格优惠,使客户享受到一定的实惠,保险公司也可借此扩大销售收入,提高市场份额。
4.3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就是将商品或者服务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具体路径,保险营销渠道就是将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或投保人销售的具体通道。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格局下的保险主体,要想具备较高的业务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建立分布合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多元化营销网络和营销渠道,并保持销售过程的顺畅和便利。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两种:直销渠道和中介销售渠道。
4.3.1直销渠道策略
4.3.1.1建立网络销售系统,培养特定客户群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姿态。根据中国信息部的统计,中国网民自2008年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首位,这预示着“网络”将成为未来销售市场的主流,也将成为最大的销售平台。保险作为一种服务产品,网络销售业务是将来业务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积极建立网络销售系统,一方面以消费者为导向,推出个性化产品,另一方面可与客户进行适时沟通、信息说明、品牌推广、市场调研,培养特定客户群体。
4.3.1.2改善人员分布结构,招募扩充直销人员。直销人员是保险公司发展的基础和基石,对稳定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保险主体的不断增多,优秀的直销人员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争取的对象。销售力量薄弱,且人员分布结构极为不合理,尤其是主城区销售人员更为匮乏,因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结合市场实际情况,改善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塑造团结和谐工作氛围,招募和引进优秀销售人才,保留和激励销售人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改善公司整体销售能力。
4.3.1.3积极争取电话销售,提早介入电话销售市场。电话销售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兴销售方式,以其价低方便取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成为分散型销售者最喜欢的投保方式之一,尤其是对车险业务而言,越来越多的家庭采取电话投保的方式参加车辆保险,电话投保已成了保险市场消费的潮流,电话销售的业务发展速度较快,业务总量也逐年扩大,是保险公司业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兴国财产保险市场现共有七家保险公司取得电话销售车险业务的资质,因此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与总公司主动沟通,提早争取电话销售资质,提早介入电话销售市场,提早在潜在消费群体中建立印象,为后期电话营销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后期业务的发展提供驱动力。
4.4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营销策略中的基本策略,指生产商通过广告、人员推销、促销、公共关系和网络传播与网上营销等促销方式,向客户传递有关信息,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扩大产品销售的目的。保险产品最为一种生活的非必需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除采取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产品策略外,还必须采取适当的促销粗略,以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扩大市场份额。目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应采取的促销策略主要包括广告、人员推销、促销、公共关系以及网络传播与网上营销等方式。
4.4.1广告宣传时要明确目标市场,并根据推销产品以及客户群体制定相应的广告内容。
4.4.2要选择适合的广告地点和广告形式。如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适合选择广告牌、电视播放等广告形式,而在直接面对客户的营业网点等地点应选择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
4.4.3可采取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选择媒体时应考虑或测算广告的投入产出比;
4.4.4广告中可通过保险公司实际案例向社会群体宣传公司“负责任、守信誉”的社会想象以及“主动、迅速、及时、合理”的服务理念,以提高公司知名度,提升客户群体的信赖感。
结论
篇8
1.1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电力企业财产保险的定义
电力企业财产保险,是指电力企业根据合同约定,向承保的保险公司即保险人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1.1.2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基本概念
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是指电力企业集团以“低成本、高保障”为宗旨,有效地转移企业资产风险,将所辖各单位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手段。
1.1.3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的基本方式
电力企业集团通过所属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运作,采取统一选取保险人、统一保险合同条款、统一投保方式、统一协调理赔等方式对集团内所有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是电力企业集团为规范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工作所建立的专业化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监督、协调电力企业集团所辖各单位的财产保险工作,该机构通常简称为保险协调人。
1.2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发展历程
广东某电力企业集团为有效转移企业资产风险,于1993年开始率先探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当时,基于电力企业资产风险管理的需求、国家政策上的配合以及电力企业资产运营自身特点,该电力集团企业开始实施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并建立、委托保险协调人负责管理、监督、协调辖内财产保险的统一管理工作,以点带面步步推进,由最初15个投保单位60多亿保险金额参与统一投保发展到现在的102个投保单位4300多亿元保险金额,并随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一套高效的保险管理体系。统一保险模式上,在探索、实践、示范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一家保险公司独家承保、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等统一保险模式。
1.3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实施统一管理的意义
1.3.1发挥资源集合规模优势
在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中,集团下辖各单位各自作为财产保险投保人和受益人的性质保持不变,但在与保险人进行各项保险事项时,将各单位集合后的投保资产作为基本前提,形成巨大的统一保险标的,从而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既让保险人获取合理利益,又促使其提高服务。资源集合规模优势,是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核心价值。
1.3.2整合利用保险管理资源,提升保险管理水平
通过保险协调人的运作,建立一支财产保险管理专业团队,集中统一应对关键保险事务,通过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团队专业水平,一方面部分节省了各单位在财产保险管理事务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带动提高了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水平,从保险协调人到基层单位培养了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风险管理的队伍。
1.3.3结合行业特点设计统一险种及合同条款
财产保险统一管理采取统一合同条款、各自投保受益的方式,即在保险协调人的主导下,与保险人共同设计了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险种及合同条款,充分发挥财产保险效果,高效规避资产风险,并全面惠及各单位。
1.3.4控制低成本保险费率
财产保险统一管理采取统一保险费率的方式,在与保险人厘定保险费率中,保险协调人运用资源优势及专业经验,在对外转移企业资产风险前,先在企业内部均衡整合风险,提供给保险人接受风险的空间,合理控制较低成本保险费率,使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
1.3.5优化索赔效果
财产保险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出险案件的索赔结果上,统一管理模式下,保险协调人通过介入理赔管理、监督、协调,带动各单位提高索赔水平,促使保险人提高理赔服务,协助解决保险双方的分歧,从而优化索赔效果。
1.3.6促进保险公估机构业务独立性
保险公估机构是接受保险当事人委托,专门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的第三方单位,实际操作中基本上由保险人出资委托其提供业务服务,客观上存在偏向保险人利益的非独立性因素。统一管理模式下,由保险协调人帮助建立保险公估机构准入机制、业务规程等方式,监督公估业务,促进保险公估机构业务独立性。
1.3.7实施保险资金监控
统一管理模式下,各投保单位所有保险费、赔款资金均经由保险协调人复核、中转划付,保险协调人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保险资金实施监控,防止保险资金挪作他用。
1.3.8案例说明
以下通过广东某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的两个案例说明实施统一管理的意义:(1)县级单位财产保险纳入统一管理前后投保费率对比。2008年在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前,该电力企业集团中的47个县级单位在当地自行投保,总投保金额134.85亿元,支出保费3,086.05万元,综合费率高达2.288‰。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后,其综合费率降为0.63‰,同等投保资产条件下节约投保成本2235.81万元。(2)统一管理与非统一管理单位在2008年冰灾赔案中获赔的情况对比。2008年冰灾出险后,粤北地区十个县级单位遭受严重损失。当时,仅有J单位纳入统一管理范围,缴纳了短期保费6.5万元,其余均在当地保险公司自行投保,表1为冰灾赔案各单位的最终获赔情况。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纳入统一管理范围的J单位享受到“低成本、高保障”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效益,通过保险协调人的统畴谈判、协调,与其他县级单位相比,最终获得较高的赔偿金额。
2投保统一管理工作
2.1统一拟定年度保险合同条款
2.1.1前期准备工作
保险协调人在与保险人商定年度保险合同之前,需要作以下前期准备工作:(1)分析上一年度保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总体情况。(2)走访调研投保单位,了解保险管理业务的情况和需求。(3)召集具有代表性的投保单位开展财产保险管理研讨会,认真听取需求和意见。
2.1.2调整保险合同条款
以上一年的保险合同为基础,根据投保资产结构、上一年出险情况及赔付、保险服务、存在问题等情况变化对相关条款进行调整。
2.1.3保险合同谈判、签订
保险协调人代表电力企业集团与保险人开展保险合同条款谈判,在双方达成意见一致的情况下签订财产保险合同,电力企业集团所辖各单位将一致依据合同内容的约定开展投保、出险报案、索赔等保险工作,形成在一个大财产保险合同下,执行统一投保费率、期限、方式及理赔原则等保障内容的管理模式。
2.2设计具有行业特点的投保险种
2.2.1电力财产一切险
电力财产一切险是指投保人所有账上固定资产(剔除运输设备、土地)、流动资产按双方协议要求投保财产一切险,在保险期限内,若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被保险财产因免除责任以外的其他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物质损坏或灭失(损失),由保险人按照协议规定负责赔偿。
2.2.2电力机器设备损坏险
电力机器设备损坏险是指投保人的变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及仪器仪表设备、配电设备、通信设备等按双方协议要求投保机器损坏险,在保险期间内,因免除责任以外的,属其保险责任范围内列明原因引起或构成突然的、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坏或灭失(损失),由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负责赔偿。其主要特点是对财产一切险的免除责任进行补充,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符合电力企业特点的专属险种。
2.2.3供电责任险
供电责任险是指按照协议规定投保人投保供电责任险,在保险有效期限内,被保险人在保险明细表中列明的供电区域内,由被保险人所有或管理的供电设备及供电线路,因所列的原因导致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依法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民事责任赔偿,保险人负责赔偿。供电责任险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在公众责任险的基础上,为电力财产分担、转移民事责任风险而设立的专属条款,也属于电力行业中首创的险种。
2.3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保险条款
2.3.1合同条款根据电力行业特殊性量身定制,保障范围更符合实际情况电力企业财产保险合同条款的内容,是基于电力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风险情况,进行保障性约定,具有电力行业特点。例如,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属性,要求电力中断后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后,除了应24h内通知保险人外,根据合同约定,可以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复电,并进行现场事故点拍照,再保留修复现场以供保险查勘。电力企业的财产保险合同经过多年来的修订,逐年完善,大部分条款已经形成常态化固定下来。但是,由于形势、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导致新的风险不断产生,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转移,促使保险合同条款的不断修订。
2.3.2保险金额的确定上具有超前意识,适时改变保险金额确定方式,提高赔付保障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确定通常有三种方式:①按账面原值投保,即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就是该固定资产的保险金额;②按重置重建价值投保,即按照投保时重新购建同样的财产所需支出确定保险金额;③按投保时实际价值协议投保,即根据投保时投保标的所具有的实际价值由保险双方协商确定保险金额。统一管理模式下的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合同多年来采用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方式对保险金额进行确定,保险金额一直采取用原值为基础,加乘根据十年工业物价综合指数折换成现值的复合加成系数的方式确定,同时约定赔付时按重置价值进行赔付,这样既可以达到足额投保的要求,同时也能提高赔付保障。
2.4保险费率控制
财产保险费率的制定,基本上是依据上一保险年度赔付率及近三年赔付率加上投保财产的增长趋势及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在财产统一投保、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基本保持“赔付少,费率低;赔付多,费率高”的浮动原则。在与保险人厘定投保费率时,保险协调人还充分把握统一保险管理的资源整合优势,先通过均衡整合转移内部风险,结合沿海单位和小单位出险多赔付大、内陆单位和大单位出险少赔付低的特点,综合厘定一个相对较低且令保险人能接受的投保费率。受政策规定限制,在投保费率不能持续下降的年度,主要通过增加保障性条款扩大保障范围,以保障换取费率。
2.5特别保障
扩展条款是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合同中由于一般条款范围的约定不足以或者无法涵盖全面,或者在一般条款中存在灰色的理赔地带,与保险人扩展约定一些有利于更多转移电力财产风险、提高电力财产保障范围的条款。例如财产一切险和机器损坏险的扩展条款中“保险财产维修条款”,就是扩展承保保险标的(特指设备、线路)在检修、维修过程中发生的本保险责任范围的直接损失;又如供电责任险方面的“扩展承保无过错赔偿责任”条款,就是扩展承保被保险人所有或管理的供电设备及供电线路,没有过错造成第三者触电导致的人身伤亡,由法院判定的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无过错民事赔偿责任,由保险人负责赔偿。扩展条款都是在保险人向保监会报备的格式条款里没有约定下来的保障范围,经过多年来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促使扩展条款的保障与时俱进,符合实际;扩展条款保障的约定,使财产保障范围上更加全面和完善,让风险性质不一的地区基本得到较全面的保障和合理的风险转移,促进电力企业集团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得到提升。
3理赔统一管理工作
3.1理赔统一管理基本程序
3.1.1出险报告
在发生保险事故后,出险单位按照《财产保险合同》(以下简称《合同》)的约定应在24h内按要求以出险通知书通知保险人和保险协调人,同时在保险人的指导下配合做好查勘与定损工作。
3.1.2查勘定损
保险人在收到出险通知后,根据《合同》的保险服务承诺,若损失金额超过20万元的,保险人应到现场查勘核实损失,出险单位应协助其做好查勘工作;若损失金额低于20万元的,在保险人的指导下,则可以由出险单位按要求先行查勘核实损失。根据《合同》约定,可以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复产,进行现场事故点拍照,并保留修复现场以供保险人查勘。供电责任险因涉及到第三方财产安全或人身安全,其处理办法及步骤也相应灵活多变。通常通过第三方如市、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进行协调,协调不妥的情况下,通过法律诉讼进行法律裁决处理。
3.1.3收集索赔资料
在完成查勘定损工作后,出险单位应尽快统计财产损失数量,列出损失清单,统计损失金额,并准备好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以下按财产险(包括财产一切险、机器设备损坏险)、供电责任险分别列举出险单位主要应按需要收集的索赔资料:(1)财产险索赔资料:出险通知书;索赔申请书;损失清单;领料单;工程预算书或结算书;其它保险人要求的相关资料。(2)供电责任险索赔资料:出险通知书索赔申请书;第三者的身份证复印件;赔偿给第三者的赔偿协议、收据或发票;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伤残的,需提供第三者病历、用药清单、医生诊断证明、住院证明、发票;残疾的需提供伤残鉴定报告;因责任事故导致第三者死亡的,需提供死亡证明或户口注销证明或火葬证明、法院判决书或调解协议书;其它保险人要求的相关资料。
3.1.4提出索赔
出险单位应按《合同》约定,认真整理索赔资料,计算保险赔偿金额,如实填写《索赔申请书》,正式向保险人提出索赔并递交索赔资料。
3.1.5理赔结案
保险人根据出险单位递交的索赔资料,经核实、理算后,计算出赔付金额,与被保险人进行协商确认,双方签署《赔款确认书》后即可划款结案。
3.2统一协调理赔
现实理赔工作中,出险单位与保险人经常在赔偿结果上发生分歧,导致赔案悬而不决,拖延结案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损失资产修复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利益补偿、财务决算等事项。作为统一管理机构的保险协调人应在当中起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职能,客观公正履行职责,化解矛盾,提高结案率,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建立完善理赔工作流程。制定、推行财产保险各险种理赔工作指引以及出险理赔各环节的标准单证,规范各出险单位的理赔工作方法和步骤,在出险单位索赔环节加强索赔技术和质量,从而提高保险人对索赔要求的认可及信任度,化解出险单位与保险人的分歧。(2)做好索赔咨询工作。协调人利用其对保险合同条款的充分掌握、多年保险管理积累的经验,随时为各单位提供索赔咨询,帮助其及时、合理争取索赔权益,实现资产风险转移。(3)组织召开理赔协调会。为及时掌握保险人受理报案和结案情况,定期召开理赔协调例会,解决保险人与投保单位对赔案处理过程中的分歧,分析未结案件的原因,协调解决由赔案产生的问题,提高结案率,以及时地为出险单位提供修复资金。(4)参与重大案件查勘定损。保险责任事故发生后,协助保险人进行理赔处理,凡涉及金额大、受损范围广的案件,专门成立协调小组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服务工作,参与资产的查勘、定损和索赔工作,主导制定理赔定损原则,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有争议的问题。
3.3统一监督理赔
3.3.1对出险单位的监督
(1)监督、核查出险单位在被保财产出险后是否及时向保险人报案;(2)督促、协助出险单位开展查勘定损及按照要求收集证据和索赔资料;(3)督促出险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加强协调和沟通;(4)监控保险赔款资金流向,防止挪作他用。
3.3.2对保险人的监督
监督保险人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做好查勘、定损等理赔工作,提高结案率,及时划拨赔款资金,提升服务质量。
3.3.3对保险公估机构的监督
制定财产保险勘察、理算委托公估公司的管理办法,监督和指导保险公估机构的工作,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对保险案件的事故原因、损失、相关保险责任进行分析、估算、认定,并提出中肯的赔偿公估报告和改进意见,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相关保险赔案,保障保险双方的合法权益。
4保险统一管理机构的管理
4.1机构组织要求
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机构即保险协调人应为电力企业集团所属单位,以保障其运作始终符合电力企业利益要求。机构人员结构上,应配备保险、电力、财务等相关专业人员,当中着力培养具备谈判、协调、研究、培训能力的人才。
4.2机构主要职责
(1)与保险人商定年度统一保险合同条款;(2)组织各单位开展财产保险投保工作;(3)监督、协调财产保险工作;(4)中转核付保险资金;(5)建立、完善财产保险统一管理制度、流程;(6)组织开展财产保险宣传、研究、培训工作;(7)协助、促进各单位建立财产保险管理团队及管理规程。
4.3团队建设及培训
篇9
【关键词】电网;保险;理赔
引言
电力系统的财产保险和理赔工作,是专门对电力系统的电网损失进行一种理赔和对电力财产进行保险的工作。便于电力系统更好的分散电力风险、减少电网损失、促进电力增收起着关健性作用。并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相关保险赔案,保证保险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电网建设的现状和传输特点
我国目前有相对独立的五大电力网络,以自然的区域划分分别建成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以及南方电网,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规划中我国电网逐步实施全国联网。现阶段,不但有这些区域性的电力网络,而且还建成了许多条跨区高电压等级的交直流电力传输线路。
我国电力网络传输特点有:(1)大容量、高电压等级;(2)电网资金价值高,分布广泛,所经过的地区情况复杂,且资产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破坏。电网传输属于高技术高资金资金密集型;(3)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少数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是:我国陆地,从西向东。西区是高原山地,地壳变动强烈,地震、冻融、雪灾、冻害、雹灾、泥石流、沙漠化较为严重;中区是高原、平原的过渡带,以山地地抽灾害、水土流失、旱灾、洪水、雹灾为主;东区则是我国海洋与海岸带灾害、平原地质灾害、涝灾、洪水最为严重,其中某些灾害都可能直接导致电网事故。保险企业要根据保险标的所在区域发生灾害特点,做些防灾防损的预案,一旦有灾情发生,电网企业应即时与保险公司沟通交流,交换灾情信息,做好风险提示,共同做好防灾防损工作;(4)由于电网分布和传输有这些特点,因此在这些大的区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地形、气候气象,如何厘定一个合理的费率、拿出一个科学的承保条件,需要做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
二、电网企业财产保险特点
电力行业的保险种具有行业特点,分为电力财产一切险是,投保人所有账上固定资产进行投保;其次电力机器设备损坏险,是投保人的变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及仪器仪表设备、配电设备、通信设备等按双方协议进行投保。再者是供电责任险,投保人的供电区域内所有或管辖的供电设备及供电线路进行投保。在保险期限内,若保险单明细表中列明的被保险财产因免除责任以外的其他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直接物质损坏或损失,由保险人按照协议规定负责赔偿。
电力企业财产保险是电力企业根据合同约定,向承保的保险公司即交付保险费,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所承保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电力企业集团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企业集团以“低成本、高保障”为宗旨,有效地转移企业资产风险。将所辖各单位财产保险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手段。在财产保险统一管理中,集团下所辖各单位各自作为财产保险投保人和受益人的性质保持不变,但在被保险人进行各项保险事项时,将各单位集合后的投保资产作为基本前提。形成巨大的统一保险标的,从面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既让保险人获得合理利益,又促使其提高服务。资源集合规模优势也是电力财产保险统一管理的核心价值。
电力企业整合利用保险管理资源,提升保险管理水平。通过公司统一的运作,建立一支财产保险管理与业务团队。集中统一应对关健保险事务。通过经验积累充分发挥团队与业务水平。一方面节省了各单位在财产保险管理事务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带动提高了各单位财产保险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划分危险,正确评估每次事故的损失,减少事故损失,实现利益更大化,并且进行再保险安排。从保险协调人员到基层单位培养了一支既有业务知识又懂风险管理的队伍。充分发挥财产保险效果。高效规避资产风险。并全面惠及各单位,使双方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防灾防损工作
防灾防损工作是保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保险企业和电网运营企业建立必要的互助关系,保险企业给电网运营企业提出必要的风险管理建议,并且根据承保电网资产所处的地域特点及发生灾情的可能情况,及时发出防灾防损提示,和企业共同做好防灾减损工作。
四、理赔工作
理赔工作是保险主要的环节,搞好理赔服务工作,是减少电网损失的关健。结合电网财务保险的特点,在统一管理模式下,保险协调人通过介入理赔管理、监督、协调。带领各单位提高索赔水平。促进电网财产理赔的利益最大化。
保险专责应与保险公司建立以总公司财产保险管理部门为核心,各分支机构财产业务管理部门参加的理赔服务小组。从事保险标的的评估、勘验、鉴定、估损、理算等业务。建立一套理赔“快速反应机制”。
(一)对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相对较小的电网事故,如盗窃、损失不大的电网事故,应该采取效率高的简单赔付方式。
(二)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属性。要求电力中断后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在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后,除了应在24小时内通知保险人外,按照有关电力规程先行组织抢修复电,并进行现场事故点拍照,再保留修复现场以供保险查勘。
(三)对于保险责任理赔,有统一管理基本程序:出险报告、查勘定损、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理赔结案。
(四)现实理赔工作中,出险单位和保险单位经常在经赔偿结果上发生分歧,导致赔案悬而不决,拖延结案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损失资金的及时到位和利益补偿、财务决算等事项。所以要求机构人员结构上,应配备保险、电力、财务等相关业务人员当中着力培养具备谈判、研究、理赔能力的人才。
篇10
(一)可保利益及构成要件
1、定义与性质
(1)定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有经济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2)性质
①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的客体。
②可保利益是保险合同生效的依据。
③可保利益并非保险合同的利益。
2、可保利益的构成要件
(1)可保利益应为合法的利益。
(2)可保利益应为经济上的利益。
(3)可保利益应为客观的确定的利益。
(二)可保利益原则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失去可保利益,保险合同无效。
2、作用
(1)可保利益原则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和遏止投机行为的发生。
(2)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3)可保利益原则规定了保险保障的最高限额。
(三)可保利益的适用时限
1、财产保险
财产保险利益的时效规定是(始终具有保险利益)。
2、人身保险。合同订立时需要有,而保险事故发生时可以没有。
(四)可保利益原则的适用对象(新增)
- 上一篇:客户信用评价管理办法
- 下一篇: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