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意识问题
在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整个项目实施和管理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很多供水企业往往不能对其进行正确区分,管理意识异常匮乏,从而让相应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出现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主要涉及两个侧重点:首先是项目开发,其次实现项目管理。在具体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项目经理由设计经验较强的工作人员担任,这也进一步增加了项目经理的工作任务,如果整个管理工作无法与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相平衡,便会导致整体项目开发不足问题的出现,严重时还会导致项目管理内容缺失,进而影响整个供水企业的发展。
1.2项目成本问题
供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很多项目建设作为配合,确保相关业务流畅开展,而这些项目建设都会以成本作为支撑点,信息化项目管理同样如此。所以,在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除做好相关预算工作外,供水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将项目成本和项目进度、项目要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来,达到三者的全面平衡。但就目前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供水企业并未制定出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让信息化项目成本控制目标没有突显出来,使企业与项目经理之间的责任划分极为模糊,最终对整个项目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
1.3管理制度问题
供水企业引进信息化项目主要是为了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管理人员需要确保信息化项目与企业发展目标和运行机制相符,进而为企业提供更多合适的信息化软件。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考虑重点应集中在企业文化、企业特点等方面,建立科学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在整个管理实践过程中,相关管理者还要做好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确保其与企业需求相符。另外,人们还应根据具体供水企业的发展特点,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整个大的发展环境相适应。但从目前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并不规范,主要的制定依据来源于以往工作经验,这对整个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1]。
1.4项目风险问题
在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开始前,需要做好风险规划工作,如果该项工作没有成功实施,其中所产生的损失不可逆转。截止到目前,无论是供水企业自身,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风险意识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部分企业没有对计划书和管理制度进行合理制定,这对于信息化项目管理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多风险隐患,让供水企业的资金成本和综合管理工作受到严重威胁,很容易产生发展停滞现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信息化项目管理在供水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2.1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提供支持,但很多供水企业之中并不具备该类人才,而整个信息化项目管理建设质量与项目人员的综合素质存在直接关系。因此,供水企业想要确保信息化项目的成功建设,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辅导和培训,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管理意识。另外,在信息化项目开发团队组建过程中,需要围绕企业主要业务工作进行,这也要求相关项目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工作部门展开合作,并及时进行工作内容沟通,确保决策工作具备一定的完整性,进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条件。
2.2做好成本预算工作
从供水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信息化项目成本预算工作的开展并不困难,而且在多数企业建设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成本预算经验,根据企业本身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然而在整个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根据供水企业实际建设和发展情况对成本预算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该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密切沟通和协作,明确每个项目的建设进度和消耗费用,为资金预算和计划安排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另外,企业部门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成本预算信息,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深入监督,最终实现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2]。
2.3对项目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管理制度是供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保障之一,在整个项目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便会使信息化管理项目无法得到正常开展,在造成管理混乱的同时,相关项目建设也无法照常进行。因此,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上,需要制定出明确的管理和奖励机制,明确项目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定期开展考核工作。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有效缩短信息化项目建设周期,降低企业在该方面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投入。
2.4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
信息化项目建设具有很强的复杂性,这会对企业发展提出更多要求。各个供水企业需要根据项目实际发展情况和目标,运用强大的可预见能力,对信息化项目中的人员配置情况进行确定,从而明确每位技术人员的责任,后续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另外,供水企业还要做好信息化项目运作形式、风险管理以及项目发展策略的制定工作,确保信息项目建设计划完善。具体来说,企业信息化项目制定主要是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平衡,做到项目计划内容的细化和明确。如果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不足三个月,整个项目计划内容要细化到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上,如果周期达到半年以上,项目计划也要精确到周。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以确保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按照事先规划好的程序进行,最终实现对信息化项目的科学管理。
2.5项目风险的有效降低
供水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其中,部分风险因素是可以预见的,而有些风险处于潜在状态,不易被人们发掘。从以往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常见的项目建设风险内容包括成本风险、进度风险、管理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等。因此,供水企业管理人员应站在信息化项目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虑,利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的提升,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风险进行针对性分析,在制定出有效解决政策的同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清除障碍。另外,供水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需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配合,这一点需要管理人员格外注意[3]。
3结语
从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应制定出与自身发展条件相符的信息化项目策略。在该项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困难和问题,但只要企业坚持核心发展理念,将现代化管理手段融入其中,便可以克服项目建设所遇到的重重困难。
参考文献
[1]刘维.谈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8,20(9):110.
篇2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
1、 引言
云计算涵盖了虚拟化、网格计算、网络存储、和分布式计算等应用领域,通过虚拟化技术将服务器整体虚拟化为一个资源池,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云应用是云计算核心技术之一,其效率直接影响云计算系统的工作性能,云计算以高速信息传输网络作为基础,具有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和分布并行计算特征,与之俱来的是,如何实现信息化业的经济管理,成为当代经济和项目管理的重点和热点。随着信息化行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项目管理逐渐走进人们高度关注的视野。如何有效实现信息化项目管理,解决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低的问题,推动信息化项目朝着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管理人士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概念、特性和云计算的发展模式,分析了云计算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流程。
2、云计算简介
云计算是分布处理与并行处理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高速运算面向客户的一个平台,是一种基于网络传递数据的高端并行计算模式。高速网络传输能力是云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联网个人电脑可以将海量数据的处理工作上传给服务器,再集结大量云平台上的计算机资源快速处理数据完成任务。云平台由大量普通的注册PC、服务器或其他形式就算设备计算组成,这个庞大的平台运转、维护和升级是由专门的数据中心负责管理,当然这个数据中心要求有一定的计算规模和保障能力。[2]
云计算段时间内一跃成为当今信息化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无论是国外的Google、微软、 IBM,还是国内的百度、瑞星都预研了云计算的相关服务。通过云计算服务,分散的计算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计算效能随着计算能力资源的扩充而提高,可以持平或超越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用云来表示计算机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是非常形象的,一方面,分布广阔的计算机组成云状网络,另一方面,这个庞大的结构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被云遮盖住的不可见的。
3、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
3.1、信息化项目管理
信息化项目乃是设计信息技术产品及产业相关的项目,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依据管理理论,结合信息化产业和项目相关的特点和实际,保证信息化项目和工程机系统的开发顺利进行和完成而实施的管理,从而保证信息化项目能够按照规划既定的成本、价格、进度、质量而跟进发展,以及对相关系统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实施的有效管理活动。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们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运作,它是一种简单周而复始的活动,如企业的生产加工等活动。二是项目,它涉及到对技术的改革创新,工程的实施。因此,信息化项目是为了创造出信息化产品或进行信息化业的服务二进行的有时限的任务。但项目由于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市场的压力和竞争,迫切要求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一个有计划有预期的规划和管理。解决供需矛盾,生产矛盾,员工矛盾等等。以期达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信息化项目任务的目的。这一系列过程可谓信息化项目管理。
3.2、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产业,信息化项目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正如前所示,其具有紧迫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对于信息化项目管理,具有与其特性相适应的特点,具体如下:
(1)任务明确性。信息化项目开发任务明确,有具体设计指标和效能,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信息化项目管理也就有明确的于该项目各阶段各人员及阶段性时间的要求。
(2)技术先进性。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门槛高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而信息化项目的开发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所以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作为支撑和指导。
(3)信息及时性和测算的准确性。信息化项目信息更新迅速,因此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要求有及时传播,及时共享的特点。测算要量化,从而可以有效跟踪项目进度。达到量化管理
4、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应用模式
4.1、云计算在企业大数据中的应用。企业大数据管理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到目标数据。且海量数据存在大量干扰数据,整体显现出模糊特性和随机性,目标数据具有隐藏性,位置未知,类别未知等性质。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挖掘过程要设定挖掘任务所使用的模式类型。数据挖掘模式分为关联分析、分类预测、聚类分析以及离群分析等,应用云计算在大数据中的处理广泛应用在电信网络,股票分析以及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由于信息化项目高度依赖于高科技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变化迅速,市场商机稍纵即逝,因此信息化项目的要求研发周期要短,有明确具体的起点和终点,因此项目要求相当紧迫;信息化项目有自身独特性的特点,它要根据用户提出的设计指标任务书,完成符合要求的设计任务,达到相应技术指标。
4.2、企业级的云存储技术的应用
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计算和存储概念,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网络互连,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利用网络上闲置的计算机资源来实现云计算,利用网络上闲置的存储资源来实现云存储,从而实现基于虚拟的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的一种新型技术。“云”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虚拟化的存储与计算资源池,在此基础上,云计算则是基于这个资源池,借助网络平台,为用户提供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这样看来,当今互联网就是“云”实现的平台,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云”。所以包括微软在内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信息化具有都在日益涉足“云”计算。信息资源云终端设备,利用Hadoop云计算平台,有效地提高海量数据处理速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便携式的用户终端,在终端设备上设计GPRS通讯模块,利用GPRS网络,实现将信息资源实时的传输到网络中,实现云存储,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云存储在嵌入式系统下采用嵌入式技术设计了嵌入式的便携式终端系统,保证信息资源可以迅速及时的传输到云存储中;采用GPRS通讯模块设计了信息资源的传输模块,客户在需要时,可以随时从云存储设备中读取或者写入最新的信息资源。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采用基于Hadoop的云平台处理,采用T_PCA压缩算法对存储到云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实现压缩,减小数据存储的负担,达到数据的稳定、可靠、大容量云存储。[4]
4.3、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数字资源中的应用
在面向用户的企业数据库应用中,如何利用现有的电子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快捷、更便利的数据库数据查询服务是目前数字化数据库馆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而云计算技术由于其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按需服务以及及其廉价的特点,使它成为解决数据库馆中高效数据查询服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极大的降低数据库馆建设成本,实现数据库馆资源的有效共享。
结束语
5、总结
云计算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之一,它将能更好地使用计算资源,更智能地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改革。信息化项目管理是针对信息化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信息化特点开发的管理方法。(作者单位:北京世纪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一红. 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J]. 计算机光盘与软件,2013,(3):32-35
[2]潘文宇,段勇. 云计算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电信科学,2013,26(6):25-29.
篇3
关键词 技术创新 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是起源于华罗庚推广“统筹法”的结果,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也是由于统筹法的应用而逐渐形成的。随着鲁布革水电站建设中项目管理模式的成功应用,现代项目管理逐步在我国建设项目中全面推广开来,项目管理也由最初的工程管理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目前已成为企业及组织机构中一种非常有效和应用广泛的管理方法。
技术创新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对设计企业,除了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成果,还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设计成果的科技含量,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技术创新是设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及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水平。
二、A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管理模式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立项和决策。
该企业在每一年度的12月份由各生产科室填写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申请表,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在汇总完毕各生产科室上报的项目后,组织企业的资深专家对申报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集体评审,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内技术发展状况筛选出最终的项目名单。
(二) 技术创新项目团队组织。
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项目负责人通常由科室或专业的技术主管担任,当一个项目只涉及一个生产科室时,由该科室的技术主管担任项目负责人。当一个项目涉及多个科室时,由主导专业所属科室的技术负责人担任项目负责人,再由该负责人与其他相关科室负责人沟通确定项目组的成员。
(三)技术创新项目进度管理。
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进度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确定和控制。
当申报的技术创新项目获得批准同意实施后,技术创新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计划书中需填写详细的工作安排与进度,包括每一个时间段内需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各项具体活动的定义、活动的排序、活动资源的估算、活动持续时间的估算等完全依赖于项目负责人的工作经验以及他对这个项目相关技术的熟悉程度。
(四)技术创新项目质量管理。
在技术创新项目的活动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通过填写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计划中的“预期成果形式及内容深度”来确定项目最终将要达到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以此作为项目的质量目标,填写实施计划的过程也是项目质量规划的过程。
技术创新项目进行的过程中,通常先是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校核人联合对项目产品进行校审,将产品内容与预定的内容深度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偏差,提出解决偏差的办法并给与实施。最终项目成果由主管部门组织企业的资深专家进行最终的评审,判断是否满足项目预定质量要求及其他要求。
(五)技术创新项目成本管理。
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相对简单,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计划书中由项目负责人填写经费预算及其明细表,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资料费、出差费、实验费、会议费、设备费等。主管部门根据每个项目上报的经费总额控制该项目的成本,所有需花销的费用均由项目负责人向主管部门先行申报,由该部门会签批准后通过财务将所需费用发至项目组。
三、A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该设计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由科室或专业的技术主管兼任,主要承担项目协调和监督的作用。这种组织结构利用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管理方便,人力资源利用灵活且成本较低。但是也存在不少的缺点。每个科室的部门行政主管不承担项目最终成果的责任和利益,难以协助进行项目的管理。因此项目的协调难度增大,项目组成员更容易从本部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发生部门间的冲突时如没有部门行政领导的协助项目负责人很难进行协调。同时由于项目组的各成员是由各生产科室的人员临时抽调而组成,项目的参与人员处于项目组与生产科室的双重领导之下,且项目组人员受本科室主管领导的控制更强,因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本科室的工作上,导致技术创新项目与科室生产任务之间在工作次序与资源配置方面发生冲突。
(二)项目进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进度管理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少详细而有效的进度计划,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计划书中填写了工作进度安排后就依据这个进度安排去控制项目过程,但没有更详细的进度计划,实际难以起到进度计划的作用。二是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组成员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进而影响到对项目进度的控制。
(三)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缺少总的技术创新质量方针和目标,即所有的技术创新项目最终应统一具有一个什么样的质量特性,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每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负责人在考虑自己项目的质量目标时,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使得项目成果难以达到企业真正所需的质量效果。
其次在项目质量过程的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没有主动应用PDCA工作方法的意识,导致项目质量过程的管理被弱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主管技术创新项目的部门负责对项目成本的控制和审核,但受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每一个技术创新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因而对项目负责人上报的费用预算无法实施有效审核管理, 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成本控制也不够重视,出差和收资的安排不够合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人员计划和安排不够合理,有些项目执行到一半时发现需要增加人员,造成人员费用的增加和预算的超支。
四、针对A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建议。
加强项目负责人的权限控制,尽可能的授予其管理项目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权和成本控制权等,以便于加强管理过程控制。对科室主管领导以必要的考核机制推动其在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中发挥积极主动的管理作用。必要时,项目负责人可以向企业内主管科技项目的部门申请,通过企业领导的批准,将分散在各个专业科室的项目参与人员在某段时间内集中起来进行项目的研究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各专业的配合工作,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项目按期完成并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
(二)进度计划实施的管理建议。
项目负责人应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全过程的进度跟踪。加强与项目参与人员、相关专业和科室的主管领导的沟通与协调。有意识的将PDCA方法应用在项目进度的管理工作中,根据实际工作进度与进度计划的偏差对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对已经实施的项目工作进度计划要不断总结,在不断分析和总结项目进度计划管理工作实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项目进度的管理水平。
(三)技术创新项目质量管理模式建议。
建立健全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技术创新项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或办法,设置常态化的技术创新项目质量评审和管理组织。制定的技术创新项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或办法需要切合实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以制度保证科技项目参与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得每个相关人员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技术创新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完善技术创新项目质量管理流程,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确保有足够的质量过程手段以达到项目的质量目标。
(四)技术创新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建议。
项目负责人在前期进行工作内容分解时,应加强与项目人员的沟通,尽可能准确的测定完成创新项目研究的各项任务所需的资源种类数量,尽量减少后期工作过程中资源使用量的变化,使项目成本控制在预定目标内。
加强对项目实施计划书中成本费用的审核,尽量减少项目虚报或多报项目成本费用的可能。
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很好地调动设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较好的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项目研究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信用;个人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管理
1.信用
信用(Credit)是经济和市场范畴的一个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英文韦氏词典》的解释,信用为“The system of buying and selling without immediate payment on security”。由此看出,信用是以授信人、债权人对于受信人、债务人所作还款承诺和能力有没有信心为基础,决定是否同意产生授信人到受信人经济价值的转移,其中定义有明确的时间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信用”是一个纯经济概念,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所产生的活动,主要突出体现为商业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信用的定义是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活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信用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
2.信用管理
2.1 个人信用管理
王良(2003)在《社会诚信论》中,从诚信的本质、社会伦理等方面论述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但他的研究偏理论化,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指导,缺乏可操作性。
张中秀(2002)的《个人信用指南》一书对个人信用评分的设计以及美国个人信用体系和评分机构都做出详细的介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本书的研究角度侧重于金融行业,主要用于银行对个人用户的信用评估。
王绍辉等(2004)认为个人信用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反映个人信用水平和还款意愿等若干方面内容。并运用统计方法论来评价个人信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客观评价模型、主观评价模型来评价个人信用。
2.2 企业信用管理
吴晶妹(2002)认为信用管理的基本含义是对于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使之变成征信产品,然后以征信产品为工具,从技术上保证信用交易的成功实现。从信用管理水平影响一国经济的作用看,在经济普遍发达的征信国家,信用管理更侧重对消费者个人信用的信用管理。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信用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筹资或投资服务。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信用销售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波特在其代表作《赊销管理手册》(1998)中首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赊销管理理论,他的理论认为赊销管理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波特提出了一维即按时间划分的赊销管理模式,注重赊销过程的严密性,从各个赊销环节严格监控和管理企业的赊销,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他的理论为企业赊销管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有了粗糙和简单的缺点。
Jamal,Sarkar,Wang等(2000)建立了在固定需求量、延期付款的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Shinn,S W(1997)建立了在价格敏感条件下,购买者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他的研究同时得出结论,在价格敏感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不会因为信用期限的长短而影响最终需求量。以上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从受信角度建立模型,即在授信方给予固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研究如何选择确定最优的反应策略。
Alexander,G L和J M Gahlon(1980)是最初研究优化信用周期和现金折扣的学者,但由于当时的模型过于简单,得出的结论在理论界、实务界反响不大。
Kim,J Hwang H,Shinn等(1995)则研究了在单位价格固定情况下,销售方应提供的最优信用周期,以上的研究都是在假设最终需求是固定时得到的。Amy Hing-Ling Lau,Hon-Shiang Lau(200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需求不确定的季节性产品信用政策模型。
P L Abad和C Kjaggi(2003)则在最终需求是价格敏感的条件下,综合考虑购买方和销售方的状态函数情况下,建立了确定产品价格和商业信用期限的综合商业信用模型,该模型比传统的商业信用模型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Kevin Cowan和Jse De Gregorio利用智利的私营信用报告公司SINA-COFI提供的数据,验证了信用报告的数据对预测拖欠的作用,发现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对解释拖欠起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发现信息共享使放贷额增加,且信用记录中的历史越长,这种作用越大。
Jarl G Kallberg和Gregory F Udell利用邓白氏公司提供的信息,以图表表示证明贸易或商业信用数据的预测作用大大超过仅有财务报表数据的预测作用。他们的研究模型考虑到了大多数公司向不止一个放贷人借款,从而促使放贷人交流信息的情况。
Allen N Berger,Leora F Klapper,Margaret J Miller和Gregory F Udell研究了公共征信机构数据在经济分析方面的作用。他们利用阿根廷中央银行公共征信机构提供的1998-1999年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小公司是一个信贷市场中信息最不透明的部分,他们更多的依赖关系银行,更有可能与小银行合作。
王庆成、王化成(1995)从风险准备金提取、资产重组等方面研究了信用风险化解机制。赵德武(2000)从财务管理角度研究了应收账款的成本计算、风险测定、风险准备金提取比例等风险分析和监控方法,通过综合考虑赊销增加带来的管理成本、收账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等因素,分析账龄与呆、坏账之间的关系,建立即时发现逾期账款并进行及时处理的策略。易平(2001)、许文珍(2002)等分别从假账甄别、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舞弊表现形式等方面研究了企业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问题。黄新炎(2004)深入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中关于应收账款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包括应收账款现状、形成原因及后果分析。贺蓓(2006)从应收账款管理的各个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制度约束来减少企业的坏帐损失,已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王霞、沈向光(2006)认为应收账款的形成原因包括商业竞争、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以及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等,并提出了信用管理对策,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王本燕(2007)、胡业凤(2007)研究企业应收账款现状的基础上,从应收账款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构想和对策。任海芝(2007)利用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当地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制度不够完善,相关人员重视程度不高以及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等。
韩家平、蒲小雷(2001)提出的“3+1”信用管理模式,它的体系是一个客户信用调查的评估机制,一个交易中的债权保障机制,一个交易后的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以及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但“3+1”信用管理模式也存在缺陷,即仅有企业授信管理,缺乏企业受信管理,但企业授信与受信均为企业信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鉴于此,陈晓红教授等人(2001)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企业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法。总的来看,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但它同样存在漏洞,不具有普遍应用性。谢旭(2002)提出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所谓全程信用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通过全面控制企业交易过程中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达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的目标。按照过程控制和系统分析的原理为企业制定全程信用管理计划。陈臻(2006)主要将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中,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徐明亮(2004)阐述了企业全面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提高我国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对策。文亚青(2007)提出“三位一体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他提出了由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囊括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由道德信用、经济信用和法制信用三者有机结合的、以建立高效有序的企业信用文化、满足顾客和员工的信用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也为今后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邢凯旋(2004)从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国有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以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张的勇(2005)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现实情况,要从改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基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方面治理中小企业信用问题。
周汉华(2002)认为市场失信的实质是法律的失范,信用制度的建立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同时与法制演进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必须改变己有的变法模式,即变控制―命令变法模式为合作式规制模式。张维迎(2003)认为法律和信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转的两个基本机制。在商业社会,企业是信誉的载体。中国企业不重视信誉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和政府对经济的任意干预。法律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执法者的信誉。进一步,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依赖于当事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当人们没有积极性讲信誉的时候,法律就失去了信誉基础。没有了信誉基础,法律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康勇(2005)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加强信用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日常催款制度。
夏敏仁、林汉川(2005)对企业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防范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借助于统计工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出多套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何军峰(2011)运用AHP法对于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主要选取中国神华和山西焦化两个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赵道升、陈永丰、林凯琼等(2011)对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户信用评级进行分析。阮渝生(2004)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管理绩效度进行衡量。王春兰(2005)研究了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及相关评价方法。
陈文玲、王飞(2006)从南宁市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全面分析了南宁现代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政府信用建设研究,现代金融的社会信用体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王康(2006)从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西方信用管理工作的现状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纪峰(2007)认为现代的信用管理思想应以客户为中心展开,而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正是进行客户信用管理的有效工具,其中一些思想和方法可以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得到很好地实践。通过对CRM的分析提出企业信用管理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张勇(2007)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流程,包括对新客户授信决策、客户信用风险的中期监控、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与催收和信用风险的转嫁的全过程管理。叶(2008)从企业信用客户管理、企业赊销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企业信用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企业信用文化等发面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张旋(2011)从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协调衔接好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三个角度来研究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控制管理体系又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管理体系来分析。
2.3 政府信用管理
刘江翔(2003),政府信用就是政府在不断地履行对民众的承诺或约定的过程中,而获得民众对其信任的一种状态,它是民众对政府行为可信程度的主观反映,并对政府的行政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并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政府信用与官德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
毛黎青(2006),政府信用即政府对公众在委托契约中赋予的期待和信任的责任感及其回应。其核心就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行为对公众的信用。从而分析了政府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外部环境制度和内部环境制度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政府信用的制度。
3.总结
当前的信用管理研究,多数是针对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以及传统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对个人信用管理、政府信用的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主要从社会公正角度、经济制度层面、企业管理层面、财务角度、信用管理模式、信用管理的工具模型等来分析。
参考文献
[1][英]波特・爱德华.赊销管理手册[M].宇航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8.
[2]Jamal,Sarkar,Wang.Optimal Payment Time for a Retailer Underpermitted Delay of Payment to the Wholesa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6(3):59-66.
[3]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4]张勇.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D].江苏:江苏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信用管理;组织模式;企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04-0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规则和方式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信用条件相关。为了规避风险,企业内部需要对各种信用资源进行专门化的管理,以便及时甄别、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要提高处理各类信用问题的效率,除了在企业中塑造良好的信用文化,制定出完善的信用政策规范外,设计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概念及设计要点
1.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是指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信用管理工作,如何规定各部门在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权限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设置信用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以发挥信用管理最大的功效[1]。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模式体现出它的功能、效率和成本。一般地说,信用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收集信用资料、评价客户的信用申请、制定信用政策、做出授信额度决策和管理应收账款等,其核心是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和由此决定的授信额度。而信用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扩大销售收入、监控应收账款、控制部门费用(包括工资、设备、调查等费用)的支出、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制定信用和收账政策、信用人员的培训与考评、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等。
在实现上述信用管理一般职能和管理目标的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具体企业的信用管理功能不尽相同,所以,一个企业在设置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时,还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有关原则,找到一种最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文化的组织模式。
2.信用管理组织模式设计要点
一般来说,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应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点:一是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要易于从不同部门收集和汇总信用信息,能够以有效的工具处理信用问题,并将有关对象的信用状况和风险评价及时反映到企业的决策层次;二是必须规定各部门之间的信用管理职能及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应该明确信用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职权范围;四是要界定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五是界定好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和范围。
总之,只有能充分实现信用管理一般职能和二、企业现行主要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的述评销售人员素质较低、销售部门难以与财务等部门紧密协作类型的企业;适用委员会制的企业则往往是一些特大型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有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相对我国企业而言,难以将这些现成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拿来”应用。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信用管理意识淡薄,公司信息化程度低,财务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比销售部门弱,部门间的协作性较差等。因此,我们应该设计适合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
二、企业现行主要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的述评
综观国内外企业现行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大致可分为销售部门主导型、财务部门主导型、信用部门独立型和风险委员会制四种模型。其优缺点如下表[2]。
从表中我们可以推知,适用销售主导型的企业应该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公司信用文化已有基础、销售主管信用风险意识较强、财务部门能与销售部门进行良好合作的企业;适用财务主导型的企业是具有“强财务”、财务主管有较好的销售背景和较开阔的管理视角、财务部门能与销售部门进行良好合作的企业;适用独立型的企业则是“强销售、弱财务”、公司信用管理意识比较薄弱、销售人员素质较低、销售部门难以与财务等部门紧密协作类型的企业;适用委员会制的企业则往往是一些特大型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有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相对我国企业而言,难以将这些现成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拿来”应用。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信用管理意识淡薄,公司信息化程度低,财务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比销售部门弱,部门间的协作性较差等。因此,我们应该设计适合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
三、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设计
下图是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简略示意图。该模式在设计时遵循了“顺利实现信用管理基本职能和管理目标,切合企业实际、精干、高效”的总原则。该模式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一样,直接对公司负责;二是成员构成为矩阵型结构,具双重身份,接受双向领导。
四、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可行性分析
1.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适应广大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的现实需要。在一个环境较为恶劣的组织中开展工作,不建立一个独立的权威型领导机构,工作不可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真诚支持。因为在一般的中小企业中,销售绝对是最重要的工作,为了实现销售额的最大化,部分企业甚至既不考虑对交易方的守信(如产品销售后,售后服务工作能否跟得上);也不注重交易方是否会引发信用风险(如形成呆账、坏账等);财务部门也是如此,财务主管有时为了资金安全着想,可能会尽量拒绝信用销售。要扭转这些不良局面,设置独立型、具有高度权威性、能够确保与公司整体利益高度一致的信用管理组织势在必行。
2.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适合中小企业人手紧、资金紧的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信用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赊销的成功率和金融机构发放信贷的成功率,其根本目的则是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产出。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正好能较好达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机构设置目标。因为该信用管理部门除专门的技术科负责信用申请、信用分析、信用决策而配置专人外,其余的商情科、商账科都不配置专门人员,而是从与其职能密切关联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找人兼任。为了更全面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信用经理还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以及客户服务等诸多部门指定兼职的信用管理员,以便在最低成本预算内,最大限度发挥信用管理的功效。
3.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发挥。因为在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中,其成员接受双向领导,信用经理可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其兼职成员开展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提升其成员信用素质、信用管理技能的同时,还可在公司范围内影响其他人员关注信用管理,配合信用管理人员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的企业信用管理新局面。
4.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与公司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部门间紧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很显然,一方面,独立矩阵型的信用管理组织因为其独立性,信用经理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信用管理部门就能较好地确保公司政策的不折不扣执行,确保公司整体效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因为顺应管理组织扁平化、虚拟化潮流,其成员组织的矩阵型特征,有利于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通互联,对相互之间紧密协作关系的建立显然也是一大促进。
5.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能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因为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能将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汇总到信用经理手中,信用经理由此能做出最及时的信用分析、信用方案供企业高层参考,能将最新的信用决策传达给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信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将有关信用风险消弭于无形中。
当然,独立矩阵型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成员具有双重身份,工作起来难免会顾此失彼,有时在具体工作内容上还可能发生冲突,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发生矛盾,这些都加大了组织管理的难度。问题的解决需要信用经理有高超的业务技能、组织和领导技能,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企业有完善便利的信息沟通和集成系统等,而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办得到的。但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企业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可以相信,独立矩阵型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是高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6
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扶持优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帐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信用,将难以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3.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是中小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信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帐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况。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动态监管工作的目的,一是促进中小企业改进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信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个贡献程度;二是推动政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督、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咨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
三、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
1、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2、中小企业要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议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设帐外帐;不得随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
3、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要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要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中小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5、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涉及外经贸业务的中小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
1.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加强培训,指导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强化中小企业经济交往对象的咨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促进作用,制定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创造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执业环境,提高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的约束力。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各级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征集和信用评价体系。要制定措施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的有关信用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
3.制定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将信用评价的结果及时供给有关金融、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以便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定等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篇7
关键字:信用管理市场经济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信用风险而导致的账款拖欠,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许多企业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使得流动资金紧张,经济效益无法提高,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认为这是由于不良的市场环境和客户信用状况所致,似乎企业自身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缺陷。
一、信用管理的涵义
信用管理,指企业对客户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按客户偿债能力定级,并据此确认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管理行为。其宗旨在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即在实现最大销售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足额收回和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信用管理,又称企业信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内容:
Ø企业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与适度的信用政策
Ø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
Ø在交易中期,对企业债权的保障管理
Ø在交易后期,对应收帐款的管理与追受
二、信用管理的作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具体的讲,企业风险管理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Ø建立销售和信用部门相互间沟通的桥梁,以提高整体业绩。
Ø制定连贯一致的信用政策
Ø对贸易对象进行有效地信用分级
Ø对不同贸易对象设定合理的授信额度和帐期
Ø减少应收款中的坏帐比例
三、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
中国企业加入WTO,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但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并没有随之进行根本的调整。具体反应在信用管理方面,我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1、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偏离。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甚至出现经营危机。具体在业务经营中,企业简单地采取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忽视了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等问题,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终目标。实际上,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和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由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
4、信用管理重点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5、缺乏经过专门训练的信用管理人员。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四、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进行信用管理
1、明确政府管理机构,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与信用管理有关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公安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局、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各部门大多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出合管理规定,建立征信机构或咨询系统,如人民银行负责建设和管理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设部分别建立的系统等。中央政府并未明确一个社会信用服务机构的综合管理部门,现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因此,当务之急是明确各部门在整个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内容,并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承担综合管理和监管职责。
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在推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期,需要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与配合。首先,政府应主持制定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以规范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信用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规避系统建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政府部门不应直接经营信用中介机构,也不宜直接干预信用中介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应该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环境,让他们按照市场的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从欧美和亚洲地区著名的信用中介机构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一直都采取民营方式。因为民营公司是中性无偏见的,是市场经济中除客户和政府之外第三方,它们为客户提供信用报告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他在市场上的生存问题。第三,政府主管部门不要把信用中介机构作为特殊行业进行管理,应该在审批程序与注册登记手续上将其视为一般性工商企业进行正常管理,以利于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第四,积极培育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美国政府很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信用评级或者利用信用评级,如通过在法律中作出明文规定、监管机构的有关监管规定、储蓄协会对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规定等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信息的意识,信用市场需求不足。而信用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信用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将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
另外,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于自己在建设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出现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的情况,这是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系统、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有法可依的法律环境。
当前,立法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第一、信用公告制度与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关系;第二、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不良信用惩罚机制;第三、立法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凸显部门利益,避免引起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否则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发展。
3、建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我国现有的信用经营机构主要是金融机构,其中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也主要是信贷。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经营机构,其主要信用活动是信用销售。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管理基本是一片空白。即使一些企业有了信用管理意识,也限于条件,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致使委托社会投资咨询机构和类似的信用管理机构代做。这已经不能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们应尽快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一是完善企业自身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财务核算制度、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应付账款管理制度等,二是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等。
篇8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作用,分析了构建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销售越来越成为企业广泛使用的手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在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这对我国企业遵守国际市场交易信用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的财务信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显露出来。能否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增强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仅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略作探讨。
一、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作用
(一)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
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信用管理组织制度、客户信用评估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监控制度、逾收账款追收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减少客户失信行为的发生以及失信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消除客户信用风险发生的隐患,在信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实现与客户共赢的局面;实现社会信用资源的整合,提高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借助信用交易手段来扩大市场需求,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放大数倍。在信用缺失的交易环境中,只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双方必须有现钱、现货,否则交易就无法进行;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企业在进行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一部分采用现金销售的方式,而很大一部分则采用赊销方式,通过对应收账款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销售竞争力,以扩大销售额。
其次,有助于企业的融资。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克服我国企业融资中的抵押担保问题可直接弥补企业信贷融资缺口;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来改进我国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提高银行对企业类型的识别能力,减少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改进信贷市场效率,也会间接地增加对企业的信贷供给。
再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信用市场中信用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授信方不能准确知道受信方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只能根据受信方以往的信誉状况和信用记录对受信方守约、违约概率做出判断。在授信方和受信方博弈的过程中,受信企业如果是信誉良好的企业,即信誉价值大于违约收益,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守约;如果是信誉较差的企业,即信誉价值小于违约收益,企业的最优选择为违约。企业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查阅信用档案可以便捷、低成本地获得潜在交易伙伴的信用记录,根据交易伙伴的信誉价值确定授信额度,从而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二、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制约因素
财务信用缺失和财务信用管理滞后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尽快建立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法制和文化环境
从法制方面来看,相关法律还缺乏系统性,有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抽象,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一些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执法的空间过于宽泛;在某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惩治不严肃,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从文化环境来看,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把财务信用管理当作财务管理的灵魂,但我国多数企业甚至是国有大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普遍缺乏健全的财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而中小企业则或是出于避税的目的不愿建立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或者是因为家族式管理还不会建立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导致信用缺失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缺少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带来的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屡屡受骗上当,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也导致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基础难以落到实处。
(三)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的信用支撑体系发展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相关信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企业很难得到财务信用管理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同时,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使得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企业财务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财务信用管理的动力。另外,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财务信用评估体系、财务信用担保体系等信用支撑体系均发展不到位。
三、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途径
在我国,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一个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既应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部门,也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机构主体,还要有对信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是构建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在立法和执法方面,一是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财务信用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美国早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加快研究制定《信用管理法》或《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方面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二是要用法津法规支持建立企业的信用基础,如支持发展商业化的企业征信业和信用评估业,严格规范涉及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及评估活动的机构和组织的行为,用法律法规确保信用记录和报告机制的公平和高效运作。三是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大局意识,高举诚信的大旗,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按市场规律管理经济,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排除干扰,公正办事,严格执法,坚决严厉打击企业的各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基于我国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在财务信用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信用恶化和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治理的基本原则应是政府以外在制度的建设促进内在制度的演化,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内在信用体系的运作。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使中介机构能够依法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资料,为发展商业化的中小企业征信业和信用评估业创造健全的法制环境条件。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政府还应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强财务信用管理,推进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此外,企业财务信用的最终确立要靠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清就无法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责权利的内在统一,使企业明确失信风险和责任。所以我国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产权约束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
(三)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它企业及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的传统,但由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封建性和很大的局限性,现代化的传统诚信模式,赋予了企业信用以崭新的含义,公开竞争、自由竞争以及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是企业信用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永远追求的价值理念。要把信用作为企业安身立业的基点,时时处处精心打造企业信用大厦。
公民的信用意识与企业的守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增强的。加强教育,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的法律观念是建设信用的社会基础。企业在职工教育中存在重业务技术,轻信用教育的倾向,有的企业领导还指示企业的采购、销售人员如何去蒙骗,如此,难言信用建设。因此,要把信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其信用意识和观念,提高其信用素质,激活其对信用的有效需求;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大力倡导和推动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
(四)加强企业信用支撑体系的建设
资信调查、评估、担保、咨询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是企业财务信用的支撑体系,应积极培育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充分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
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根据我国实际,目前应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参照德国和法国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国家社会征信管理体系的模式,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和工商、税务部门年检系统的作用,建立一个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的专门职能机构,或由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参加的、非盈利性的会员机构,全面负责全国企业征信管理,并集业务、技术管理为一体,具体实施征信采集、信息加工、提供征信产品、维护和完善系统等工作,随时在全国信贷登记咨询网络上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针对我国入世后的形势,抓紧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权威性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打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通道。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信用评估行为,进一步完善这类中介机构的执业规范,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中介机构要严厉追究责任,直至取消相关执业资格,避免类似“银广厦”公司事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违规现象的发生,净化企业评信环境。最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目前面临的运行困境,建议政府部门一是要加大对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协同各级人民银行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三是要督促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由政府全额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对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保险或再保险,逐步形成分散中介机构担保风险的信用辅助体系。
(五)培养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
把加速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培训一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建立财务信用人才的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重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提高企业、个人和全社会的信用观念,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信用环境创造条件。
篇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0]59号)精神,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1.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活动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和规范市场交易的信用制度。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对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扶持优强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近年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个别中小企业的一些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质量低劣等信用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没有良好的信用,将难以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难以保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
3.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是中小企业在持续经营期间,对外进行经济交往的基本信息的集中表现,它主要包括企业登记、合同履行、应收应付账款、银行贷款偿还、产品质量、企业经济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记录等情况。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动态监管工作的目的,一是促进中小企业改进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信用管理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二是推动政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要面向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运用市场机制,强化信用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工商登记年检等系统的作用,培育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化信用体系,有步骤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评价体系,建立信用风险的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制定相应的法规为中小企业的信用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
三、培育中小企业的良好信用
1.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2.中小企业要依法建帐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
3.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管理,严格限制无预算资金支出,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占用,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应收应付账款的严格管理,认真审查收货单位或销货单位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程度,避免和减少企业间相互拖欠。同时,要按规定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4.中小企业要加强质量管理。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树立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的质量观念,搞好产品从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和计量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出厂,努力改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严禁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5.中小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及时足额缴纳应缴税款。涉及外经贸业务的中小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和海关管理的法律、法规。
四、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实施
1、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的基本制度,加强培训,指导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强化中小企业经济交往对象的资信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实施中小企业信用工程,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促进作用,制订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创造中介机构公平竞争的执业环境,提高中介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的约束力。
2.加强组织协调,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监督管理的社会化。各级经贸、财政、金融、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海关、外汇管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的信用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要制定措施支持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收集和汇总中小企业的有关信用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工具,在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信息、信息共享和网络化的信用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及共享的社会化。
3.制定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评价标准,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同时将信用评价的结果及时提供给有关金融、税务、工商、海关等部门,以便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中小企业采取不同的监控措施。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执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篇10
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竞争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以资信、产品质量、服务为主体的企业信用体系,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信用管理的好坏又决定了企业资金能否良性循环,也就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
一、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理财艺术
信用(credit)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服务等的能力。这种能力受到一个条件的约束,即受益方在其应允的时间期限内为所获得的资金、物资、服务而付款或还款,上述时间期限必须得到提供资金、物资、服务的一方的认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中国大百科全书》将信用解释为: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贷款,并支付利息。
管理信用常用的工具包括经验运用、财务分析、信用评分、现金流量分析等。信用管理决策必须依据客观的客户信用及财务状况,要考察受信者的市场地位、销售量、现金流量等因素,以便作出客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付款并且有意愿付款的评估决策。一个企业的财务有赖良好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没有限制的信用政策也许可以促进销售额的增长,但却可能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造成极高的坏账损失率。而采用严格限制的信用政策,却可能让竞争对手增加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因此,企业信用决策必须衡量在应收账款组合中增加一个赊销客户是否符合公司的最佳利益。利润及现金流量所造成的报酬,是否足够来抵销预期的信用风险及损失。达到适当的销售金额,足够的现金流量,足够的边际利润,以及可接受的坏账损失之间的平衡是成功的企业信用管理的重心。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理财艺术。
二、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会计科学
任何价值创造的过程都要占用和消耗资源,这种对资源的消耗表现在财务报表上就形成成本或费用。只要其所能创造的价值能够补偿成本或费用,这种增值活动就是必要的。企业在利用信用扩大销售的同时,也在占用、消耗资源。一般说来,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当一定时期企业的应收账款有很大的变化时,管理成本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收账成本的提高。
机会成本也是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企业为了促销而采取信用政策,便意味着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而相应的要为该销售垫付一笔相当数量的资金,因此企业丧失了利用这笔资金获利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在信用管理中,企业最惧怕也是最可能发生的一项成本是坏账损失。这使得企业不仅不能够收回账款,实现利润,而且连本金也不能收回,造成资产的损失。这种损失的规模和应收账款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企业越是要利用应收账款来扩大销售就越可能产生坏账损失成本。
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质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企业采取信用的模式还是采用收现的模式进行销售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这完全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的偏好以及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竞争环境。信用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通过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获得价值增值。从成本、收益与风险的角度来看,企业信用管理是一种会计科学。
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信用是有风险的,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企业利用信用来扩大销售、增加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信用风险和账款拖欠,也使许多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被严重侵蚀,甚至使企业连简单的生产活动都难以为继。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早已成为惊弓之鸟,采取非现金交易而不为的做法。在最近召开的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很多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结算方式。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间信用关系的恶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不足和信用管理水平的低下。即使面对信誉可靠的客户,也无从判断,将大量的市场机会拒之门外。显然,中国企业这种传统落后的结算方式和信用管理水平,已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对信用的有效管理带来的肯定是竞争地位的丧失。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艺术性和科学性兼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复苏社会信用文化,提升信用管理能力
中国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传统,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曾子在三省吾身之时就反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是中国人公认的美德之一。失信在于目前的社会规范不成熟、制度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另一方面守信的收益不明显。比如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划为呆账、坏账一笔注销,这种企业从中获利,别的企业就会上行下效。因为企业或个人都是“经济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时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对失信者不重罚,使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即失信有利可图,企业或者个人当然会有一种失信倾向,这是制度对人们行为不良的诱导作用。
(二)要加强全过程信用管理,特别注重事前管理
信用管理一般来说包括三个阶段,即资信调查阶段、决策阶段、跟催阶段。
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实施事前控制(交货前)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交货后到合同货款到期前)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拖欠发生后)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下转第26页)(上接第24页)(以上数据从东方保理中心获得)。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风险是在交货前控制不当造成的。这个阶段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应该说相对简单很多,成本低得多。而形成拖欠以后的追讨工作,则要复杂很多,成本会高得惊人。所以我们应该把控制赊销拖欠风险的工作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上。
前期的资信调查最为重要,不经过资信调查而授予信用,发生坏账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资信的调查就是通过调查授信对象的能力和意愿,和合适的对象签订合约,最后采取种种催收技巧收回账款。前期资信调查的重点是企业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入是既得的偿债能力。企业不分大小,只要其形成的现金流量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就具备相应的偿债能力,即信用能力。现金流是比其它有形资产更为直接的变现资产,更能体现出企业的信用能力。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的核心信用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效能的体现,从现金流中可以分析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认定企业信用能力时,应当以现金流量为中心。
(三)建立全权保障制度,转嫁赊销信用风险
在绝大多数业务中,不论是内贸还是外贸,企业很少想到要去保障债权。保障债权就是要把风险业务转嫁出去,或者增加保障措施。比如,一笔收益丰厚但风险很大的业务,放弃意味着潜在利润的损失,签约则意味着巨大的信用风险,而且通过信用调查和评估也无法确定。这时,必须运用各种债权保障手段,如企业要求客户自身提供保障,信用服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障服务等。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学会灵活选择和运用这些债权保障手段,既能够赚取利润,又可以规避风险。
(四)建立账款管理制度,保证账款按期回收
欧美企业一直强调,“赊销货物是成本的增加,而只有收回账款才能变成利润”,认为货物售出去到账款回收这一段时间,是重要的信用管理阶段,必须强化管理和规范管理。这些管理措施包括账期内货物收取确认、质量确认、客户信用跟踪、付款提醒和逾期分阶段催收、委托追收等方法。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一是防止客户形成不良的付款习惯;二是及时察觉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以便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处理;三是争取最多、最快地追讨欠款。债务人总是将货款支付给压力最大的债权人。
就对资源的占用而言,应收账款的发生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动的速度。资金流渗透于企业的每个运营过程。利用现金购买存货,销售存货产生应收账款,收回应收账款获得增值的现金,这个原理无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是在西方经济学中都是一条基本的原理。在买卖的过程中,现金在存货、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中滞留,这种滞留是必要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这种必要确是“必要之恶”,短暂的滞留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获得增值的现金。如果不能完成这种转换,企业的整个营运过程就是无效的。这个转换必须是持续的,在任何一个环节脱节,都意味着不能实现价值增值。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应收账款来刺激销售,从而减少存货,但是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收回,价值增值仍然没有实现。这个转换机制还必须是迅速的,只有迅速地转换,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竞争地位。衡量这个运转速度的一个有效的指标是资金积压期间。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