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篇1

【关键词】望谟,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引言

望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间的斜坡地带,地势总的倾斜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盆地(坝子)和河谷阶段相间分布。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典型,以石灰岩峰丛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立体状展布。全县地层岩性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其中,碎屑岩占全部岩性的72.4%,县境各地均有分布。境内沟壑纵横,群山高耸,山谷相间,河溪交错的地貌景观十分分明。

土壤类型有红壤、红褐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土、水稻土六个土类,其中,红壤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以外的大部地区,是该县的主要土壤类型。全县土壤侵蚀面积占43.8%,喀斯特面积占49.1%,石漠化面积占6.5%。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良。笔者认为,提到地质结构并非无关。便于阅者参考并有兴趣者分析,为何该县近几年来洪灾如此频繁发生。主要原因何在?共同探讨,寻找减灾良策。

2、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

2.1.1灾害损失特征: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大,往往伴有人员伤亡。据资料统计,在1959―2011年这近53年间,该县共发生洪涝灾害240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6246.3万元。因暴雨洪涝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共造成死亡202人,失踪43人。

2.1.2时空分布特征,该县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每年的5―8月。尤其以6月发生最多,占总次数的34.3%,7月次之,总次数的21.2%。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范围广,县内西北部的打尖一带东北部的乐旺镇,中部的复兴镇、新屯镇和北部的打易镇等,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次是西南部的油迈乡(平卜)。

2.1.3时代特征,从灾害发生时代特征来看,2000年以后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远比1959年-1980年的要重。尤其是近几年来,特别是自2006年“6. 12”至2011年的“6.06”特大山洪灾害,六年出现五次暴雨山洪灾害。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沿河两岸谈水色变,一旦有雷雨交加,就是一个不眠之夜。

3、望谟县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

3.1建立有效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联动机制

3.1.1加强开展防治洪涝灾害的宣传教育力度

由于山洪和地质灾害突发性强,成灾快,特别是乡村人员居住分散,交通和通讯不畅,因此,人们的自我防灾意识非常重要。从近33年来造成人员伤亡的洪涝灾害个例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应有的防灾意识和必要的防灾知识。因此相关部门要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点宣传山洪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毁灭性,普及防治洪涝灾害的基本常识,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尤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和灾害隐患地区的宣传力度。

3.1.2,制定防御和治理洪涝灾害的规划:县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国土、水利、防汛、环保、交通、气象、农业、林业、水文、通讯、电力等相关工作部门,制定洪涝灾害防御和治理的工作规划,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积极联合开展山洪灾害监测,预测预报系统建设。通讯预警系统建设,制定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躲灾避灾方案,积极探索避灾躲灾的有效途径。

3.1.3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责任体系。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防灾责任制和基层防灾责任制。山洪灾害从形成到发展,其预见期极短,而且极有可能因交通或通讯设施遭到破坏而与外界失去联系,因此,防灾避灾工作不适用常规指挥方式,而必须由最基层一级直接按照预案实施组织指挥。最关键的是在县及乡镇、村组一级应建立严密及严明的防汛责任制,如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责任制。

3.1.4加强洪涝灾害跨区域的联防工作: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联防工作,加强与上下游县如上游的紫云县乡镇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地质、气象、水文等信息互通机制,在山洪防御工作中形成合力。

3.2加快实施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建设

(1)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巩固和加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做好水土保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工程等建设步伐。(3)对受山洪和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抓紧实“移民搬迁工程”。

3.3积极开展洪涝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3.3.1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日常监测。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的排查工作(特别是每年的5-8月),做好地质情况的监测,加强日常巡查。

3.3.3加快落实,实施《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县水利局委托(受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的防御山洪灾害的系统工程。该《方案》的第6部分即:新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点情况:“望谟县已建成自动监测站点共计46个,结合2011年洪灾为弥补站网点设的不足,考虑到望谟县山洪存在区域小、发生快,推进时间短,小流域降雨,暴雨集中,区域发生等特点,结合危险区域控制等原则,本次新建自动雨量站13个,自动卫星雨量站5个,自动卫星水位雨量站1个。即加上原有46个监测站点共计65个监测站点。

参考文献

[1]《贵州气象》2010年第4期,石昌军:黔南暴雨洪涝灾害情势及防御

[2]《望谟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8月

[3] 《贵州省自然灾害年表》贵州省民政厅编1992年5月

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危害;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气象灾害进行很好的防御是我国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江西省乐安县因为持续的低温和阴雨天气,导致农作物接收的阳光很少,最终给农作物的产量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乐安县气象局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决定提前计划、精心设计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乐安县气象局加强了对于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气象相关仪器的检测和维护,严密的监督天气的变化,尤其是在阴雨低温时期,更要加强对于气象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的向政府以及农业部的相关部门传达气象信息,并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农业生产方面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天气信息。

1 常见气象灾害的简单分析

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当种植地的气象条件不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时,会因为不利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经调查江西省乐安县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低温冷害、冻害、风暴、台风以及由于气象条件而引起的一些病虫害等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在这些灾害中,发生次数最多、造成损失最大的是洪涝灾害,其次就是干旱。下面对这些气象灾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1 洪涝灾害的简单分析

洪涝灾害主要是指巨大的水体对农作物造成的冲击甚至是淹没等的现象,由于暴雨或者是低洼地的积涝而造成的洪涝灾害通常是无法阻止的,下面从水稻的角度来对洪涝灾害进行简单的分析。水稻如果在拔节期受淹的话,节间的延长程度就会随着淹水的天数以及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水退之后才会发现,淹水的节长比没有淹水的节长要短,从而可以得出:整株水稻的高度随着淹水的时间的增加而变短。如果洪涝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体内的养分消耗尽了,那么水退之后,也会造成茎秆细弱等的现象,植株会出现弯曲、折断甚至是倒伏等畸形的现象。

1.2 冷害的简单分析

冷害主要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内,因为温度下降到了农作物生长时所能承受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就会给农作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一定的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自身的某些组成组织受到危害,从而造成减产的现象。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随着农作物的品种、发育期等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当冷害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时,通常情况下会使农作物体内细胞中那些有生命的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减慢,逐渐的停止流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造成对于农作物的养分的吸收和输送受到障碍。如果农作物受低温影响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当温度升高之后,细胞内的细胞质就会继续正常的流动,农作物也就可以正常的生长。如果农作物受到长时间的低温影响时,就会使细胞质停止流动,从而农作物停止生长。

1.3 干旱灾害的简单分析

干旱是世界上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受到的最大的威胁之一。干旱发生不仅仅范围很广,而且出现的频率也十分的高,是我国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干旱主要是指农作物在种植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长期的缺乏水资源,而造成空气十分干燥、土壤十分缺水,这样使农作物体内的水分就会出现匮乏的现象,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最终造成产量在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干旱主要是把农作物体内的水分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农作物出现萎蔫的现象。干旱在农作物生长到下列3个时期时造成的影响是最大的:农作物水分的临界期、灌浆成熟期以及播种期。

2 对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治理措施的分析

气象灾害对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好坏直接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就变得十分重要。下面对上述常见的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2.1 对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洪涝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对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造成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如果是由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可以通过建筑河堤和大坝来对洪涝灾害进行治理,把洪水进行分流,就可以减轻甚至是限制洪涝灾害对农作物产生的影响。

2.2 对冷害的治理措施

对于冷害现象的防御措施主要是包括:科学的施肥、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等。这些措施都会对土壤的性能产生影响,氮、磷、钾肥料的综合使用以及合理的灌水等都可以很好的改善土壤的性能。在施肥的过程中,要了解磷钾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能,可以促进农作物提早成熟,在遭受低温冷害的年度,土壤的温度不高,那么磷肥的效力就会变的很低并且移动十分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作物对磷肥的吸收,所以要增加磷钾肥的用量,来改变农作物的吸收率。

2.3 对干旱灾害的防御措施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干旱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气象的角度来看,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气环流的不正常现象产生的,高气压的长期控制使降水量减少。除此之外,土壤以及地形等对农作物的水分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就是降水量的大小以及土壤的水分、气候等。

3 结语

我国是涉及了世界上两条巨型自然灾害地带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就变得十分的重要并迫切了。上述对于农作物可能会受到的气象灾害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未来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鹏.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J].地理学报,2012.

篇3

凤卧溪小流域位于平阳县西北部,为鳌江流域左岸主要支流之一,集雨面积52.23km2。现状由于该流域内水利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每遇台风暴雨就会形成洪涝灾害。

凤卧溪小流域地处浙南沿海,夏秋期间台风暴雨频繁。由于没有防洪规划指导,无秩序采砂及人为侵占溪滩,设置阻水建筑物,对行洪排水产生一定影响。其平原部分属易旱易涝地区,其中流域下游金山蝉至水头出口一带地势较低,洪涝灾害尤为严重,每遇台风暴雨,山洪暴发,水流汇集迅速,出口处水流又受鳌江潮水顶托,该区内一片,损失惨重。

随着小流域内经济日益发展,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趋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流域内抗灾减灾的能力,对凤卧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是迫在眉捷。

二、气象、水文

平阳县凤卧溪小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该流域多年平均气温17.9℃,极高气温37.7℃,极低气温5℃。多年平均降水量2100mm,但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一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第一个雨季是3月至6月,其中3、4月为春雨,5、6月为梅雨,分别占年降雨量的16%和26%。第二个雨季是8月中旬至9月底,主要是极峰南移和台风活动使降水量明显增加,占全年29%。7月至8月上旬和10月至翌年2月是两个相对旱季,降水量占垒年29%左右。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516mm,多年平均蒸发量900mm。

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造成,台风暴雨总量大,强度高,形成的山洪威胁较大,经常对凤卧溪两侧堤岸造成冲刷,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当遇梅雨、台风雨较少年份时,则造成流域性的旱灾。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1、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防洪抗灾能力差

由于本流域内只有1座山塘,基本上无防洪库容,每遇山洪暴发。洪水不经任何拦截,急速向平原地区汇集,从而造成下游平原地带积涝成灾。

2、干流行洪不畅,溪堤防洪标准低

由于本流域内主干流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窄,且蜿蜒曲折,行洪极为不畅,流域内溪堤断断续续,已建的堤防也备自成段,未能衔接。另外,许多堤段还是土堤或未设防,岸坡冲刷或溪流改道现象时有发生。

3、溪床逐年下降

由于溪床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每遇洪水的冲刷,溪床就下降,导致已建防洪堤堤脚外露、掏空。

4、水土流失严重

四、流域现状及其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集雨面积52.23km2,山区占69.6%,而平原仅占30.4%,山区多,平原少,山区山高坡陡,一旦山洪暴发,山水不经任何拦截、削弱即急速向平原汇集,而中下游段平原地势较低,极易进水受淹。

平原地区主要靠凤卧溪干流向下游泄洪,凤卧溪干流上游段河道宽浅,中下游段则蜿蜒曲折,河道狭窄,而且弯曲严重,使干流泄洪在此成束颈之势。而且受非法采砂的影响,溪床高程逐年下降。

凤卧溪千流由于没有规划,干流上跨河桥梁过窄,而且溪内两侧树木竹林密布,对原本排水不畅的河道,平添了许多人为的阻水建筑物。

五、流域洪涝灾害及其成因

凤卧溪流域洪涝灾害较为频繁,造成损失严重,特别是近十年来几次强台风暴雨所产生的洪涝灾害损失非常严重。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水文气象因素

本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集中,而且是浙南地区的暴雨中心,尤其是台风暴雨历时较短,强度大。

(2)地理环境因素

凤卧溪流域面积52.23km2,干流上游山高坡陡,属山区性河流,遭遇大暴雨时,洪水迅速汇集,所形成的洪峰高,汹涌而下,而中下游为山区洪水汇集之处,地势较为平缓,宣泄洪水能力差,洪水位迅速抬高而漫溢田野,使部分农田受淹。

(3)防洪措施不足

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设施少,无控制性拦蓄水工程,是造成本流域防洪、抗旱能力差的主要因素。

六、流域治理工程措施

本段流域治理措施主要采取沿溪筑堤(溪堤整治),在适当位景设置堰坝,并加固现状堰坝。

(1)防洪工程措施

凤卧溪河道基础属砂卵石基础,基础冲刷严重,在进行溪堤结构设计时要重点加强基脚的防护,防止淘空,考虑采取在基脚外设置钢筋砼齿墙,以保证堤身安全。

堤身结构断面推荐两个型式:直立式和护坡式。直立式挡土墙顶宽60cm,溪堤迎水面按干砌块石护坡考虑,坡度采用1:0.3,背水坡采用干砌毛石砌筑,坡度采用1:0.1;在有些地段采用复式结构,为两级挡土墙型式,挡土墙尺寸和结构同直立式挡土墙,在两级挡土墙中间砌筑30cm厚的干砌块石路面,宽度2m。护坡式顶宽60cm。坡度采用1:1.5,采用干砌块石砌筑。

两种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直立式堤型占地面积比护坡式堤型小,政策处理难度相对小,但造价相对高。

堰坝工程:为保护两岸防洪堤和已建桥梁基础不被淘空,防止溪床下降,并引溪水灌溉提高农田抗旱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流域治理需设置10座堰坝。

加固现状堰坝:凤卧溪流域上现状有6座堰坝,大部分建成时间较早,且没有经过设计,无法满足设计洪水的冲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加固。

(2)流域治理非工程措施

1、种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在凤卧溪小流域的北部和东南部营造以杉木、木荷、青冈、枫香为主的水土保持林和以脐橙、枣和文旦为主的特色经济林。

2、在凤卧溪小流域北部种植高羊茅和紫穗槐,混合比例3:1的草,进行混播

3、对低效林进行改造:凤卧溪小流域低效林改造采用补植的方式,针对目前坡面植被全部为马尾松的情况,补植以阔叶树种为主,树种采用枫香。

七、流域治理后效益分析

凤卧溪小流域治理工程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

(1)社会效益

经治理后。各治理区域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通过综合整治,减轻了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保护土地完整;

2)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提高其泄流能力,有效减轻洪涝灾害;

3)区域内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通过植被的蓄水保土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区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合理调整山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2)经济效益

本工程经济效益主要为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的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所增长的粮食、果品、木材和枝条等直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化成商品出售产出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为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

(3)生态效益

本工程实施后,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内的荒山荒坡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度和绿化质量大大提高,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和生态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 暴雨;气候特征;天气系统;对策;广西宜州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016-01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气象灾害较频繁。暴雨是宜州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极易引发山洪暴发、江河暴涨和低洼内涝,给国民经济、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笔者根据宜州市1961-201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暴雨发生的规律和变化特征,可为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对提早做好防御工作、减少因暴雨而造成的灾害提供一些对策。

1 宜州市暴雨特征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规定: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0mm为特大暴雨。以北京时间20:00为日界,每出现1次降雨量≥50.0mm的为1个暴雨日。

1.1 年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1961-2010年宜州市共有暴雨日数239d,平均每年有4,78d;其中最多的年份达11d,出现在2008年;也有2年没有发生暴雨,出现在1963、1967年,暴雨年际变化较大。出现大暴雨日数30d,约2年出现1d,最多一年有3d,出现在2008年。日最大降雨量307.4mm,出现在2008年6月15目。少阶段,1961-1965、1966-1970、1981-1985、1986-1990、1991-1995年为偏少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3.2-4.6d;而1971-1975、1976-1980、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为偏多阶段,平均每年出现暴雨5.0-6.8d。偏多偏少阶段约20年1个周期,每20年的前10年为暴雨偏少阶段,后10年为暴雨偏多阶段。21世纪的前10年有些波动,预计2011-2020年宜州市暴雨将出现减少的趋势。

宜州市暴雨日数随时间的演变趋势:20世纪60年代是暴雨日数最少的时期,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2d,只有3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70年代比60年代明显增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7d,有7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d以上;20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减少,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39d,有4年出现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偏多,10年间共出现暴雨日数56d,有7年暴雨日数在5 d以上;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的前10年,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1.2 季节变化特征

统计分析发现,1961-2010年宜州市12月没有出现过暴雨,1-11月均出现过暴雨,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夏季(5-7月),共出现暴雨日数153d,约占暴雨总日数的64%,尤以6月最多,占暴雨总日数的27%;春季(2-4月)共出现暴雨日数23d,占暴雨总日数的9.6%,暴雨集中出现在4月;秋季(8-10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8d,占暴雨总日数的24%,主要集中在8月。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共出现暴雨日数5d,占暴雨总日数的2%。除夏季暴雨最多外,秋季暴雨比春季多,是春季暴雨的2.5倍,冬季暴雨最少。

1.3 时空分布特征

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其时间分布大致为一年中两头少中间多,暴雨发生的月均值分布具有明显的“单峰”型特征,峰值发生在6月。90%的暴雨出现在汛期(4-9月)。在空间上分布为西、南部多于北、东部。

2 宜州市发生暴雨的天气系统

影响宜州市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高空槽、低涡、1氐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冷锋、台风。从历史资料统计得知,宜州市出现暴雨以地面锋面和500hPa低槽共同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70%;以中低层低涡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24%;以热带气旋影响为主,暴雨日数占总数的3%。

3 宜州市地形对暴雨的影响

宜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偏西,云贵高原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复杂,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多为石灰岩丛峰山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与海洋接近,夏季风从海洋带来充足的水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4 1961-2010年宜州市暴雨造成损失个例

2008年6月8-17日受高空槽、西南急流、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影响,宜州市出现连续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据全市已建成的自动观测站资料统计,累计雨量大于250.0 mm以上的有12个乡镇、大于500mm以上的有1个乡镇。这次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38.8mm,是常年6月同期平均降水量的1.43倍,累计雨量最大的出现在宜州市龙头乡。达688.8mm。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全市境内的中小河流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大片农田被淹,低洼地带出现严重渍涝,龙头乡内涝积水最深达9m。据宜州市民政局统计,暴雨发生期间,全市16个乡镇受灾人口20万人,紧急转移1.5万人,房屋倒塌297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911.3hm2,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5 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对策

5.1 工程防御

对山洪沟和泥石流沟采取疏浚沟道、开辟泄洪道、上游建库栏蓄、修建堤防及拦挡措施等。对山洪滑坡可采用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等措施。对存在病险的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使其安全程度达到设计标准。对山坡水土保持治理,可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包括修筑山坡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工程措施;进行植树种草,栽植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木等植物措施以及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种植、横坡栽植、间作套种等保土耕作措施。

5.2 制订防洪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系统和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在暴雨洪涝灾害易发区和中小流域建立压、温、湿、风等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及水情监测站,提高灾害监测的预警预报能力。

5.3 加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建设

通过建设天气预警广播网、气象信息有线网、天气电视频道、兴农网、手机短信等,将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有关乡镇、村屯及群众,实现暴雨洪涝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广泛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4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的群防群策网络和体系

每年在汛期来临前,进行应急救援人员的组织、应急救助的装备、通信、资金、物质准备。演练、培训与宣传发放避灾明白卡,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5.5 建立灾害速报制度

当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及时将灾情发生详细情况报告防灾减灾中心,进行灾情评估。

篇5

梧桐河中下游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丘陵面积为1158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80平方公里。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132.0万亩,其中坡岗耕地面积37.5万亩,低平原耕地面积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三个农场多年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本地区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受灾面积最大、造成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53~98年统计资料,梧桐河洪水曾24次出槽漫滩,平均不到两年一次,遇丰水年甚至一年两次。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地带沿江涝区的梧桐河农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两方面影响,29年统计资料发生洪涝灾害的有26年,发生机率高达90%.位于梧桐河、石头河交汇口西北三角滩地的团结涝区,西部靠邻坡岗区易受坡水侵入,东临梧桐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年大洪涝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绝产面积2733公顷,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产面积3600公顷,损失达3500万元。1998年洪水梧桐河堤防一处决口,淹没围困村屯6个,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绝产面积1730公顷,损失粮食3700吨,经济损失总额1540万元。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经成为振兴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是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状况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坡水不仅对坡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冲蚀沟,而且对低平原村屯及农田危害严重,沟道经常漫溢出槽,淹没农田;梧桐河下游洪水峰高、松花江洪水长时间持续,对低平原区村屯及农田构成洪涝威胁。另外,地形低洼,微地形复杂,排水迟缓,并受外江洪水顶托倒灌影响,使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涝。

1.2 水文气象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1.3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1.4 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2、治理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措施是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的根本措施。对于丘陵漫岗区要通过大量的修建水库、谷坊、塘坝、截流沟等水利工程,并结合田间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达到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爆发,在保护了坡耕地的同时也保护了下游的农田,同时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变水害为水利。将来将要建设的关门咀子水库就是一座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除涝、灌溉、水产的大型水库,它的建成将使下游的梧桐河堤防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再通过扩建加固鹤立河、石头河堤防,将使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有效的控制。田间工程措施主要在坡耕地里兴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地埂等,以及调整垄向,等高作业,从而减缓坡度,截断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桐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的防洪治涝骨干工程布局基本定型,以防洪及排除地表水为主。堤防工程、排水工程及道路系统大格局已经形成,布局合理,沟道、道路线路顺畅。按设计标准完善加固梧桐河、鹤立河、石头河沿河两岸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防御河流洪水,实施后堤防将达到150多公里。涝区工程建设以工程续建配套为主,按设计标准扩建新建涝区内的排水沟道系统,修复和新建桥、涵、闸、站等建筑物,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及时排除内涝,同时整治容泄条件,保证涝区内外排水顺畅。

2.2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从源头上治理

种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当地农业生产。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减少或防止空气或水质污染,美化、保护和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保证和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有关资料,林带可削减地表径流80%,减少冲刷量90%,增加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营造和更新农田防护林,结合沟、路、渠布置新林带,同时对残破林带更新改造,使农田防护林林网化。

例如在梁顶、梁坡、梯田埂、沟头、沟坡、沟底、滩边、沟道两侧、环库四周、道路两侧以及有必要进行防风固沙的地方等等,根据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蚀情况、防护目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正确选择水土保持林林种,并与经济林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径流冲刷和土壤侵蚀,防止洪涝、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促进农业高产稳产。种植水土保持草是一项见效迅速、成效显著的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饲料、肥料、燃料,综合利用。比较适合的草种有苜蓿、草木犀、毛叶苕子、野豌豆等,这些植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等特性,比较适合北方地区种植,并且可以与大田作物进行轮作。按规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须退耕还林还草,个别地区甚至要封禁治理。

2.3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无论是垦区还是鹤岗均已成体系,初步改变了重建轻管现象。但在管理体制、资金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设施不配套。

二是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均未按规范要求进行配备,多数由地方或农场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管,并且人员偏少,难以保证管理质量,应根据规范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及设施重新进行配备,完善涝区工程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实行工程管理委员会、管理总站、管理站三级管理。因本流域由农垦和地方两部门管理,为协调好工程管理事宜,应成立工程管理委员会。工程管理委员会由管理站和各受益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对管理站起领导和监督作用,可定期开会检查工作。工程管理总站、管理站为专职管理机构,在管理委员会和上级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具体完成各项工程管理任务。工程管理段为亦工亦农的管理组织,分管具体的工程项目。同时配齐各管理单位必须的管理站房及办公、交通、通讯等设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束语

三江平原地区水土资源协调,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很大,是我国粮食战略生产和储备的重要基地。梧桐河流域中下游作为三江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粮食产区,通过防洪除涝的治理,解除洪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再配合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将使坡岗地37.5万亩耕地和低平原94.5万亩耕地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大幅提高全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流域内的鹤北镇、宝泉岭镇、梧桐河镇和38处村屯及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流域防御其它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会显著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梧桐河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在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利国利民,功效长远。

篇6

国发1号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办函【2013】35号文件提出的坚持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的历史机遇下,贵州毕节市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步伐,在防洪工程建设方面,注重新型堤防建设,强调防洪工程的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定详细的城市防洪规划,防洪应急预案及减灾技术及其措施。

1.洪涝灾害的特点

季节性强。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 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局部性洪涝为主 贵州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频发率高 贵州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

2.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对实施环境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保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需要,也是重要保证。

(2)洪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适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3)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是硬道理”。

(4)推进防洪工程建设,是构筑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3.我国目前小型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设计标准低

目前我国的城市现存的小型水库多数建于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当时国家与城市的财力、技术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部分小型水库的设计标准完全达不到目前城市的防防标准,无法满足防洪要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损坏严重。经过多年的运行,老化损坏严重,相当一部分工程带病运行,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这就需要国家水利部分发挥积极高效的行政水利管理。

3.2施工质量差

我国城市中的小型水库大部分始建于年代,当时采取大兵团作战施工方式,坝体填筑没有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先天不足,普遍存在坝基、坝体渗漏,坝体单薄,溢洪道窄浅,存在安全隐患。

3.3工程设施不配套

城市中的大部分小型水库部分大坝无护坡,经过多年运行,坝体冲刷严重,有的坝脚已出现陡坎,危急大坝安全。另外,大部分水库未开挖非常溢洪道,个别水库虽然开挖了非常溢洪道,但是标准较低,断面窄浅,无法满足泄洪要求。更为突出的是,大部分水库处在无照明、无通讯设施、无防汛路、无防汛抢险物资、无人看管的“五无”状态。

3.4管理经费投入不足,难以进行正常维护

城市的大多小型水库,由于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严重,存在诸多隐患,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维修、养护、加固,工程破损日趋严重,隐患逐步加剧,防洪效益大大降低,个别水库已失去防洪能力,每到汛期被迫空库度汛,即浪费了雨洪资源,又阻碍了自然优势的开拓。

3.5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我国的部分城市的小型水库,仅小部分水库日常管理工作初具雏形,其余大部分水库的各项指标均达不到我国防重汛的标准,而享有管理权限的乡镇政府仅汛期组织几次现场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上报主管部门,便不了了之,平时根本无人问津。

4.防洪措施及对策

(1)当堤防和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上级堤防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报告。

(2)防洪减灾投资与集资政策研究。我国现有的防洪减灾投资应主要靠财政拨款,但从长远看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防汛抢险实用现代技术研究,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及时发现险情是抢险成功的关键环节。

(3)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4)非工程防洪措施。

加快贵州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5.健全政策法规

(1)要尽快修订和完善防洪规划。

篇7

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基本情况

**县境内河流分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均由南向北平行,贯穿全县境内大断裂带,构成我县山川由西向东相间排列,山峰高峻、地质地形复杂。金沙江在我县境内的流程为250公里,流域面积431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3%;澜沧江在县内的流程为150公里,流域面积29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0.7%。

全县共有中小河流333条,流长1029公里,分别注入金沙江、澜沧江,河流在沿两岸成放射状分布,由于沿江两岸山高坡陡,大多河流形成短小、湍急的格局,并且切割较深,使河道源流短,纵坡大,河床坡降不均,谷深岸陡,呈“v”型河谷,据统计,境内流域面积在15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共有7条,1000—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条,其余河流流域面积均小于150平方公里。境内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具有汛期洪涝灾害频繁、突发性强,涨幅变化大、含沙量大,冲刷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

十一五以来,遭受2006年特大雪灾,2007年涝灾灾害,造成夏季多雨,洪灾、涝灾、泥石流灾害频繁,旱洪交错。据统计,4年来全县农田受灾面积达21883公倾,其中:成灾面积15553公倾,绝收面积6330公倾,造成粮食减产1853万公斤;大小牲畜死亡30652头/只;农村人畜饮水设施毁坏125.35千米,造成2.98万人次及13790头/只大小牲畜饮用水困难,同时给全县交通、电力、林业、建筑、电信等行业也不同程度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549.5万元。

二、“十一五”期间防洪工程建设取得了主要成效

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属于极高山地区,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山地灾害和水患灾害十分频繁,是影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五年来,我局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建立了防灾和抗、救灾常设机构,投入大量资金,调拨物资以抗御洪涝灾害,并实行以“预防为主,防抗并举”的方针,明显提高了对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同时,努力推进防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对洪涝的科学管理,编制完成了《**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十一五”以来共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85万元,补助水泥1582吨,新建霞若二中、奔子栏水边河防洪等防洪工程项目14件,新建防洪堤5289米,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防洪工作的投入力度,由国土部门投入奖金5800余万元,实施**县城直溪河防洪工程34.58公里。通过认真开展工作,五年来全县范围内未发生大的灾情,有效的减轻了受灾经济损失。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中小河流分布广、战线长、数量大、治理难度大。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地方财政困难,河流治理投入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减灾的需求。防洪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全县重点河道堤防工程设防标准低,防洪能力差,河道险口险段多,难以抵挡较大洪水;永久性堤防建设少,大部份均属土堤,耐冲刷性能差,容易造成决堤。全县有防洪要求的河流长度为389.5公里,堤防总长仅有34公里,仅占河流长度的8.73%,也就是说有近92%的河道没有设防,防洪能力相当差。已经设防的标准也低,防洪标准小于5年一遇的有23公里,占堤防总长的34.3%,仅能防御一般洪水。就**“每年有小灾,三年一大灾,无灾不成年”的防洪形势,远远满足不了防洪需求。

(2)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泄洪能力衰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卫星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408.1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淤积、河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旱洪灾害呈逐年加剧的趋势,其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十五”以来,各级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退耕还林的力度,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扼制,并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县水土流失依然十分突出。

(3)人为侵占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河道过水断面逐渐缩小,致使部分区域防洪排涝标准降低。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项目不断增多,沿河违章建筑、围堤种植、穿堤取水和违章采砂以及基本建设特别是公路建设侵占河道,大量弃土石下河,影响行洪的现象突出,严重妨碍了各条河道行洪安全。

篇8

(一)校舍场址安全

对校舍场址安全的排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具体查明校舍遭受洪涝、地质灾害、台风以及病险库、淤地坝、尾矿坝、堰塞湖、蓄水池、储灰库等的威胁情况。

(二)校舍建筑安全

1.抗震安全。根据地震部门公布的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排查学校房屋的设计和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烈度6度及以下的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执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需进行加固的C级危房还应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标准。

2.结构安全。结合使用寿命等因素,排查学校房屋结构的安全隐患。排查屋面女儿墙、楼梯、栏杆、窗台等安全防护设施高度、间距、牢固情况。

3.消防安全。排查学校的火灾隐患,重点排查学校房屋耐火等级、安全疏散和消防设施等是否符合国家消防法规、消防技术标准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防技术要求》。

4.防雷安全。排查学校房屋的防雷设施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配置标准和安装要求。

排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区以及洪涝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校舍;六度及以下非重点监视防御区局部和整体出现险情的C级、D级中小学危房。

二、排查范围

全省城市和农村、公办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举办的所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具体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完全中学、普通初级中学、初级职业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含教学点)、中等职业学校(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含工读学校)等。

三、工作步骤

(一)校舍场址安全排查

此项工作应先行开展,排查评估意见须作为开展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的前置条件。

1.地质灾害排查和评估。委托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开展排查,必要时通过专项评估,出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灾害治理或迁移避险意见。具体按省国土资源厅印发的《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细则》执行。

2.洪涝灾害排查和评估。委托具备丙级及以上资质的水利设计单位开展排查,必要时通过专项评估,出具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灾害治理或迁移避险意见。具体按省水利厅印发的《中小学校舍场址洪涝灾害排查评估工作细则》执行。

3.形成综合性排查结论。各地校安办根据专业机构提供的地质、洪涝灾害危险性排查意见,形成各校综合性排查结论,并根据附表要求,逐校建立登记表存档。

(二)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

在确认校舍场址安全或对建筑物不作迁移建设的情况下,开展校舍建筑安全排查鉴定工作。

1.收集信息资料。各地校安办组织学校提前收集与校舍安全有关的基本信息和每幢建筑物立项、设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原始资料。

2.校舍抗震及结构安全排查鉴定。7度及以上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委托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排查鉴定工作,6度及以下的非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委托乙级及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或房屋安全鉴定机构承担排查鉴定工作,并出具排查鉴定报告。需要检测的,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负责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具体按省建设厅印发的《中小学建筑安全排查鉴定工作细则》执行。

3.校舍消防安全排查鉴定。请各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校舍消防设施开展排查,出具排查鉴定报告。具体按省公安厅(消防)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防工作的通知》执行。

4.校舍防雷安全排查鉴定。请各地气象部门组织防雷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对防雷装置开展排查,出具排查鉴定报告。具体按省气象局印发的《中小学校舍防雷安全排查工作细则》执行。

5.形成综合性排查鉴定结论。当地校安办根据各专业机构提供的校舍抗震及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防雷安全排查鉴定意见或报告,形成综合性排查鉴定结论,并按照附表要求,逐校逐幢建立登记表存档。

四、组织工作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工作由各地校安办统一组织,协调推进。

(一)确认排查鉴定机构资质。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等部门分别牵头,印发省内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名录,供各地参考。参与排查鉴定的省外注册机构,其资质由各地相关部门负责审检。

(二)委托排查鉴定工作。各地校安办将本辖区内中小学以分片打包、排查鉴定与改造设计捆绑等方式,通过招投标、直接委托等办法,落实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建筑安全的排查鉴定机构,并由校安办或业主单位与其签订委托合同。原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可优先安排。消防、防雷安全的排查鉴定分别由所在地的公安(消防)、气象部门承担。

(三)统筹协调。各地要先排查场址安全、后排查建筑安全。校舍建筑安全涉及各专项排查原则上整合进行,分片同步推进,确保时间进度。

(四)建立校舍安全信息。各地校安办(教育局)要建立和完善各校建筑安全档案。要将校舍安全基本信息和排查鉴定结果及时录入“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排查鉴定统计报送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月报制度。各地工作简报每月至少编发一期,每个县确定一名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管理工作。

五、保障措施

各地要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保障排查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一)落实专项资金。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校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防止出现因经费问题影响排查进度和质量。排查鉴定经费不得由学校自筹。民办学校由举办者负责。

篇9

1.干旱。

干旱是指由于水分的收支及供求失衡而造成的水分短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极为显著。我国的干旱情况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季节性与区域性。我国的干旱平均两三年就会发生一次,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大旱灾发生次数至少十余次。我国的干旱横跨四季,春季集中在华北、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夏季在东北、华北、西北、黄淮地区,秋季在东北西南、黄淮、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南等地,冬季则主要集中在南方。

2.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与降水量、土壤结构、地理位置、植被、季节等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洪涝灾害都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我国江河众多,每年汛期都会有一定的洪涝灾害发生。尤其是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耕地密集,洪灾频发必会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特点分为:一是普遍性。我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侵蚀。二是高损失性。根据1991年到2007年的中国历年洪涝灾害损失官方数据,其中损失中重度以上的年份个数有八个,损失金额都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三是突发性。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然而防洪能力较弱,经常是洪涝灾害突袭来临,造成损失较大,突发性较强。

3.台风。

台风源自于热带海洋上产生的低气压,当近地最大风速超过17.2km/s时就称之为“台风”。我国在气候上受到了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台风也被人们称为全球上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台风具有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受灾程度大、出现频率高、以及灾区较为集中等特点。台风一般发生在5月到11月之间,由于受到西北太平洋与热带季风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成为台风的高发区,间接影响达到32个省市。

4.冰雹。

在农业气象灾害范畴内,冰雹是一种区域性较强的气象灾害,它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果实、枝叶以及杆茎上,属于机械性损伤。冰雹灾害产生于强对流天气中发生,与地理位置、外部环境以及气象条件所形成较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在山区、平原、内陆、沿海均由分布,可以说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近年来,在不经常发生冰雹灾害的湖南、江西等省也遭受了冰雹的袭击。我国的北方山区地带是冰雹灾害的高发区,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危害。

5.冷冻。

冷冻灾害主要指由于温度较低而引起的霜冻、寒冻等气象灾害,根据冷冻灾害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冻害与低温冷害。冻害产生于冬季期间,一般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冻害分为霜冻害和寒潮冻害两种,在此种条件下。农作物较易产生冻害,严重时农作物则会死亡。低温冷害则指的是由于温度偏低而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生障碍的情况,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的气象灾害。

6.其它气象灾害。

除了上述五种气象灾害以外,还有低温连阴雨、雪灾等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乃至农业经济都受到一定影响。根据报道,2007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遭受了连续十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导致了很多农作物产生霉变,有的已长出的农作物也产生的烂果现象,致使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2008年,我国湖南、广西等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侵害,直接影响到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减产,农业经济稳定性失衡。

二、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产生,它对农业的不良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国疆土辽阔,包括多种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冷冻等等,不同种气象灾害都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害。以洪涝灾害为例,每年七八月份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此时也是长江流域玉米的生长盛期,此时,如果发生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大片玉米的绝收。

2.对农作物种植时间的影响。

如果时值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却发生了气象灾害会导致推迟农作物的种植,如果继续提前播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该农作物的整体产量与质量。以山东省冬小麦的种植为例,到了小麦的生长发育期却恰逢冷冻气象灾害,为了能够使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进程与诸多外界因素相适应,势必要延迟播种时间。如果提前播种,就会出现小麦在入冬前长势过旺,造成小麦过冬时遭受冷冻灾害侵蚀,从而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3.对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为了抵御气象灾害或者是不良气候条件而进行的工程农业,如保温、加光、人工建筑等,主要以花卉果蔬、田间作物以及水产畜牧营造一个小型的气候环境。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气象灾害也会对设施农业造成破坏,如暴雨、冰雹、冷冻等,都会造成相关设施的毁坏。

三、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农业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我国的农业经济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显著的上升走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今,气象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十五个阶段,其中,1988年到1991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到了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750亿元以上,而受灾面积则达到47952万平方公顷。根据2007年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到50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3%。2008年,同样尤其气象灾害导致我国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100亿元,占GDP总值的4.5%。

2.农业经济影响频率加快。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其发生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别为12.5%、42.9%、60%、70%、100%,从中不难看出,我国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频率不断加快,危害随之增加。平均每年国民生长总值的4%都被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所抵消,损失严重。

3.农业经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经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对其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旦气象灾害产生,将会极大地降低农业产量,而产量的降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季农作物的市场价格,由于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市场价格将会增涨,气象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短期通胀压力,不利于我国市场的稳定。

四、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重视程度,将其纳入到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内,由政府牵头对气象防灾减灾进行通盘部署,其构建完善的防御工作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系统,以统一领导、联合进行的方式,有规律组织气象灾害的防御指挥、预报警报、防御实施;构建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从而保障各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开展大型农业设施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系统,减低灾害的破坏率。

2.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当前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相关政府与防灾减灾工作人员了解环境变化、掌握气象规律,提高农业对气象变化的防御性,进而调整农业布局,以达到农业发展与气象资源充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实现农业高产、高质,农业经济高效的目的。

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首先,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系统,将减灾教育纳入各类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该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气象灾害易发区人群了解灾害的起因及防御措施。其次,提高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逐步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天气农业保险模式,建立由政府牵头,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补贴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新模式,有效化解农业灾害风险,稳定农业生产。

5.增强生态意识,农业生产与气象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气象灾害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以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保护,人居环境改善与防灾减灾进行统筹考虑,比如对山、水、林等合理开局,统筹考虑村镇小气候形成,避免发生气象灾害。

五、结语

篇10

这次全市防办主任会议是在我市正值主汛期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总结今年前一阶段防汛工作,正确分析当前防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防汛工作顺利开展。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当前汛情

当前我市的汛情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前期降雨偏多且局地强降雨频繁。进入6月份以来,我市降雨偏多。6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59.9%,比去年同期多31.8%;7月份全市平均降水量为*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1%,比去年同期多2%。前期降雨不仅雨量偏多而且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大。6月8日*县*乡3小时降雨量达96毫米;6月20日,*县*乡1小时40分钟降雨64毫米;6月22日*市*乡3小时降雨量70毫米;6月24日*市*乡1小时降雨量达73毫米;7月31日*县*镇1小时30分钟降雨量66毫米,*镇1小时10分钟降雨量达91毫米;*县*镇1小时40分钟降雨量56毫米。二是主要江河和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受近期降雨因素影响,全市各大小江河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江*站8月*日水位为*米,比前一日上涨0.05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90米,比警戒水位118.10米低3.67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米,与前一日水位持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47米,比警戒水位96米低3.18米;*河*站8月*日水位为95.31米,比前一日上涨0.30米,比历年同期水位低0.15米,比警戒水位98米低2.69米;*河*站8月4日水位为137.78米,比前一日上涨0.24米,比历年同期水位高1.59米,比警戒水位138.5米低0.72米。目前,大中型水库水位也普遍上涨。

8月*日,*水库超汛限水位0.94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08米,*水库超汛限水位0.79米。三是局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受频繁发生的强降水影响,目前全市共有*、*、*、*等*个区、县(市)的*个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达11万人,倒塌房屋37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7万亩,成灾37万亩,绝收6万亩,减收粮食7万吨;损坏路基55公里、损坏输电线路0.5公里;损坏堤防8处1.17公里,损坏护岸2处,损坏灌溉设施30处,损坏塘坝55座,损坏机电井14座,损坏水闸1座。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其中水利工程设施直接经济损失*万元。四是根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份*江流域降水接近历年同期,*江流域降水偏多,且流域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出现集中降水时段,对*干流的汛情要密切关注;8月份我市降水虽接近历年同期,但受西太平洋台风影响,局地突发短时强降水天气偏多。加之前期降雨偏多,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已经饱和,再遇强降雨,极易产生较大径流,中小河流和水库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发生山洪、泥石流、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总的看,我市今年的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大江大河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局地强降雨引发中小河流洪泛、水库出险、山洪暴发、低洼地带洪涝和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大局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充分估计防汛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困难和问题,对今年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保持高度警惕,从思想上、措施上全面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的准备,做好部门、地区间的协调工作,扎扎实实地抓好防汛工作。

二、今年防汛抗洪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今年年初以来,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今年防汛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以及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一次全体会议的部署和要求,我们认真开展了各项防汛抗洪工作。加大了水毁工程修复力度,落实了各级防汛责任人,组织编制和审查了各项防汛预案,加大了河道清障工作力度,储备了必要的防汛物资,开展了防汛工作大检查,加快了防汛指挥系统建设。进入汛期后,我们针对每个降雨过程,都提前组织分析和会商,及时传达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通过文件通知、明传电报、防汛简报、气象水文信息平台、值班电话等方式对各区、县(市)提前进行警示和提出具体要求。

一是认真落实省、市领导指示精神,及时部署防汛工作。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及时研究会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防汛部门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密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做好各项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的准备;提醒各地加强城镇和村屯、居民点以及农田防洪除涝工作,做好山洪泥石流预防工作,落实好县、乡镇、村屯和居民点、作业区的自救自保机制和措施,设立观察哨,及时监测预报,加强预警,确保人员和重要财产的安全转移;要求各区、县(市)防汛指挥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所辖区域防汛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

二是加强值班值宿,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针对气象部门预报的每个降雨过程,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局长*及时组织市防办和气象、水文部门进行会商,跟踪分析雨情、水情和汛情,并随时通过电话与各地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各地防汛工作动态。同时加强了值班值宿工作,市防汛办于*月*日开始防汛值班,每班都安排业务人员值班,处级干部带班,局领导总带班。除此之外,为提高防汛值班业务信息、指令上传下达处理能力,每班都分别由主管局长和防汛办领导业务带班。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针对我市水库工程病险严重、行政领导干预汛期洪水调度、通讯设施落后、工程管理不善等问题,市防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库汛期调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市)要按照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全力加强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督促超汛限水位的*、*和*等水库要严格按照批复的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运行。四是派出防汛工作组深入到险工弱段和灾区指导抗洪抢险。市防先后派出工作组分别对出现险情的*塌岸和受灾严重的*等县(市)进行防汛检查和指导。五是各有关区、县(市)积极组织防汛抗洪和救灾工作。面对局地强降雨频繁出现的天气形势,各有关区、县(市)高度重视,按照市防要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和汛情,适时启动抗洪抢险救灾预案,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了人员生命安全。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市共有231户810名群众被及时转移,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前一阶段,全市各地在防汛准备和安全度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防汛责任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从全市防汛责任制落实情况看,各区、县(市)乡(镇)直至村,都有防汛责任人,但有些责任人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不主动,落实不到位,各项防汛准备不充分,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重。经前一阶段上级防汛部门抽查发现,个别责任人手机长时间不通,找不到人。二是病险工程依然是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尽管*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大幅度增加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进行了松花江干流应急度汛工程建设和城市堤防升级达标建设,总体防洪能力超过了*年汛前水平,但我市防洪工程标准普遍偏低、病险隐患多、总体防洪能力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主城区堤防标准只有*年一遇,*堤防中除*堤整治段为*年一遇外,其余堤段只有10-20年一遇。全市大部分中小河流堤防只有5-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有2/3河流没有设防。全市堤防主要险工弱段共有115处。

全市*座水库中,有70%为病险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病险工程通讯预警设施缺乏、抢险手段落后,在汛期高水位、大流量情况下容易出险,已成为当前防汛工作的主要隐患。同时,我市山区、半山区较多,山洪灾害威胁很大。全市受山洪、泥石流灾害威胁约有560个村屯、14.8多万人口。由于山洪的突发性、多发性以及侵害的不确定性,极易导致群死群伤。三是防洪预案编制质量不高,宣传和演练不够。通过前一阶段市防办对城市(镇)防洪预案和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审查,发现有的县(市)对防洪预案编制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按照国家编制大纲进行预案编制;有的县(市)防洪预案在内容上缺乏完整性,实施方案不具体,预警措施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按照审查意见,有关县(市)已经进行了重新编制、修改和完善。目前,城市(镇)防洪预案、水库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按照审批权限已经全部审批完成,但普遍存在宣传和演练不够的问题。四是防汛抢险物资物料准备不足。按照防大汛、抗大洪的要求,一些区、县(市)防汛抢险物资准备工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编织袋、无纺布、木材、铁线、水泵等重要防汛物资储备不足,对于某些不能正常使用的防汛物资也没有按照防汛物资管理规定及时报废核销。

另外,防汛备土备料普遍准备不够。五是水库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汛期以来,全市大中型水库运行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少数水库对上级批复的汛期控制运用计划执行不严,超汛限水位运行的问题。六是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一些区、县(市)防汛值班制度执行的不好,有的缺少领导带班、有的未安排技术人员值班、有的电话接听不及时、有的不会使用传真机;有的上传下达不及时,对上级下达的紧急通知等重要电文,只是传达到本局、本办领导为止,水务局或防汛办领导收到文件后也就此为止,没有立即传达给本区、县(市)政府主管或主要领导。七是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个别防办的领导对灾情统计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没有设置专职洪涝灾情统计员,有的甚至到汛期临时指派人员进行这项工作,造成工作前后脱节,不系统。有的防办对灾情统计、核实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乡镇报多少就是多少,洪涝灾害损失普遍偏大。

三、下步工作措施

针对当前防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下步要采取以下工作措施加以解决。

(一)进一步强化各项防汛责任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以防汛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对落实“五大班子”领导包堤、包库、包险工责任制,各级防办要当好行政领导的参谋,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一是要使行政首长明确自己的职责。国家防总已印发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工作职责》,各级防办要提醒行政首长认真学习,使其明确职责;二是逐级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把责任贯穿于防汛准备、防汛检查、抢险、救灾直至恢复生产等各个环节,一包到底;三是要加强责任人抢险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悉工程现状,熟悉责任区的情况,掌握抢险方案,做到出险时不慌张,抢险时有章可循,人员转移时心中有数;四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深入实际对防汛工作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五是要提醒各级防汛责任人在洪水灾害发生后,要立即组织各方面力量迅速开展救灾工作,安排好群众生活,尽快恢复生产,修复水毁工程,保持社会稳定。

(二)加快排除影响安全度汛的各类隐患。各区、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资金,争取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水毁堤防、病险水库的修复。对来不及修复的,要进一步落实安全度汛预案,强化抢险应急措施,落实抢险队伍,备足备齐抢险物资物料。要按照江河堤防每公里备土2000立方米,重点堤段、险工弱段每公里备土4000立方米的要求,抓紧备足备齐抢险土方和物料,满足抗洪抢险需要。同时,要依法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设障,谁清除,谁的管辖范围谁负责”的原则,抓紧完成清除任务。此外还要加强汛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险情,确保安全度汛。

(三)加强防洪预案的宣传和演练。对各类防洪预案要进行广泛宣传,使干部群众都知道什么情况下该抢险,怎么抢险,什么情况下该撤,往哪撤,切实提高实战应变能力。同时,要加强防汛抢险、避险的演练。凡是有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等防御任务的区、县(市)都要组织山洪灾害、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避险演练,切实提高防洪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和内涝灾害。当前要密切关注*江干流汛情动态,做好防大汛抗大洪的各项准备。同时,要严密防范中小河流洪水。对中小河流要加强巡堤查险,险工弱段要抓紧备土备料,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敞口的堤段要抓紧组织人力堵复,确保安全度汛。对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和村屯要予以高度重视,按照防洪预案切实落实抢险和避险的各项措施,一旦发生险情,立即启动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认真做好城镇内河防汛和排涝工作,抓紧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保证内河河道行洪畅通;要落实好入江口附近和沿河两岸危险棚户区人员转移和安置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沿河排水泵站要提前做好机械设备检修工作,确保正常运行、及时排水。

*(五)高度重视水库安全度汛工作。各有关区、县(市)要把水库安全度汛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水库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再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各有关区、县(市)要按照今年国家和省、市关于水库安全度汛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水库的安全度汛工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问题。水库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承担防洪与兴利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洪任务越来越重,兴利要求也越来越高,有限的库容既要腾空迎汛,又要蓄水兴利,防洪与兴利矛盾日益突出。当前,有些地方领导存在惜水心理,希望水库多拦蓄一些水以备今后使用。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防汛调度纪律不能违反。如果水库超汛限水位运行,就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今年云南彝良双龙水电站和陕西平利古仙洞水电站发生的防汛安全责任事故,我们必须引以为戒。因此,要严肃防汛纪律,兴利调度必须服从防洪调度,必须严格执行批准的防洪调度运用计划,坚决杜绝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的事件发生。各级防办要及时掌握水库汛期防洪调度运用计划执行情况,加强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对违反防汛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对于前一阶段超汛限水位运行的水库,有关县(市)要将水库超汛限情况和控制运用情况形成书面检查以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上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六)切实加强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的防御工作。防御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是我市今年防汛工作的重点。各区、县(市)要认真吸取沙兰镇“6.10”特大山洪灾害教训,对山洪和低洼地带洪涝灾害防御工作要高度重视,严密防范。要进一步加强预测预报,完善预警系统,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明确预警标准和“防、抢、撤”的范围、地点、方式,做到易发山洪地区村村有预案和预警设施,家家有一张防山洪“明白卡”。要进一步落实防御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各项具体防范措施。要设立观察哨,进行24小时监测和预报,区、县(市)、乡、村、屯各级防汛责任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传递汛情,遇有紧急情况及时预警,各区、县(市)要落实专人组织群众做好转移准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