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业生态修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海南省最新修订了《海南经济特区林地管理条例》并于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修订的条例确定了林地保护的法律地位,完善并加大了林地保护力度。值此之际,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先行者APP(中国)携手英国森林协会(TFT)发起了此次海南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生态修复探索研讨会,为推进当地渐进式生态修复工程贡献一份力量。
研讨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海南生态建设的政策背景、现状及前景。目前,海南的1345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严格保护,造林绿化度增强,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已达到61.9%。林业部门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7%,并形成以中部天然林、沿海红树林、珊瑚礁为主体的较完善的自然保护体系。海南生态建设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作为企业公民代表,APP(中国)林务事业部副总经理黄文丁博士在题为《APP(中国)海南生态修复:问题和挑战》的报告中,向与会专家学者展示了APP在保护林业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篇2
㈠林地采石面积与分布情况
我区矿业开采企业在发展高峰时达到300余家,经过几次清理整顿,截止到XX年年底,全区矿产企业有39个联合体合计125家,年产量368吨。
㈡已停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停采情况比较好的乡镇为××、××、××。
㈢正在开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正在开采地集中在××、××、××。
㈣林地临时征战用审批情况
我区林地临时征占用审批严格按国家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况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虽然已经多次调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复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个问题:
㈠采石场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林业部门对矿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有管理权利,但是对采石厂管理必须依靠区政府,多部门互动协调,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必须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类企业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森林植被恢复已经远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政府牵头,科学合理有序关停这类企业。
㈡矿区恢复植被难。
一方面是技术上,废弃矿区一般土壤稀少、没有水土保持功能、岩石分布广泛、坡度大,不具备植被生长的必备条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废弃矿区将是个很大问题,需要引进比较成功的分阶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条件的山体扶绿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金上,在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需要的资金是一般地段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矿企业缴纳的森林植被恢复费远远无法弥补植被恢复的需要,如何筹措资金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四、工作建议及进一步打算
㈠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采石企业的管理。
篇3
漂浮湿地工程师采用水花生圈养技术,将捞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钢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圆形框架中,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将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侧,用铁锚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术与水花生围养技术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渔网形成漂浮载体,以大面积圈养水花生,加强水质净化。用毛竹做成长方形漂浮载体,捞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内,再用渔网水下包裹水花生。单体浮床连排后放入池塘,用铁锚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与降低圩埂
为确保河道水体流通,对河底长期淤积的沉积物采用生态疏浚法进行清理,清理出来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对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过破除与降低圩埂,将其连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构建滩地。
4.1.4林地管理
根据林地的现场地形勘察资料,开挖沟渠,改变地势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浇灌和排水,避免发生旱灾和涝灾。开挖出的土用来修建林间小道,供林业管理和居民休闲娱乐。此外,将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过翻土、松土来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长的条件。
4.2恢复工程
4.2.1植物种植
河道两侧缓坡修筑结束后,河岸带具备了水生和陆生植被恢复的基质条件,随后根据等高线在新建边坡和原有浅滩上种植各类植物。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岸坡上栽种湿地植物、乔灌木,进行岸边绿化,美化河岸景观。增加堤岸的稳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强抗洪、保护河堤能力。水线附近(新建土质缓坡上)、深水处适当引种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对河道斜坡进行有效护持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滩地种植适合植物,最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构建自然湿地系统,增强景观效果的同时,增强水体的净化。
4.2.2水生动物放养
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库中适当放养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鱼类,改善水体中的生态系统结构,完善水体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传递,平衡和调控水域生态系统。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
篇4
关键词: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具有的湿地面积总共为5360万平方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5.58%,其中已经有2340万平方公顷的湿地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作为珍贵的自然资源,被称之为地球之肾,其对于保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难以忽视的综合作用。近年来对于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国家也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是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截至目前为止,多种问题的叠加和交织,使得本身就极为脆弱的湿地保护变得愈加艰难。
一、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一)湿地管理立法滞后
当前来说,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的立法存在极为严重的滞后性,在全球公认的森林、海洋以及湿地等三大生态系统中,仅剩湿地保护尚未形成专有的国家法律体系。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但是由于该公约仅仅属于原则性的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由各缔约国对相关法规进行细化,从而保证其形成更强的可操作性。根据我国当前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可以发现立法主要从湿地水、土壤以及生物等资源要素为基础出发,但并未涉及到湿地生态功能保护。
(二)湿地管理职责不明确
根据湿地管理体制分析,因为其具有湿地生态特点和自然属性的复杂性,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湿地管理难度远超过其他生态系统,其作为水陆过渡地带,同时包含陆生、水生以及两栖动物,其在管理划分中分别由林业和农业部门负责。林业部门在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以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要目标,常常会与其他以资源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其他部门产生冲突。
二、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实施分级管理与所有权制度
在湿地类别划分过程中主要按照其自身的重要程度进行,主要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以及一般湿地。在此过程中应当按照统一标准由各地完成湿地的认定,进而确定湿地名录和面积以及范围,最终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逐渐划清楚全民和集体之间的湿地界限,明确全民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湿地资源清单和空间范畴。而中央政府应当对大江、大河以及大湖和跨境河流、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草原以及海域滩涂直接行使所有权,根据专家的深入研究得出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标准,对于所有湿地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应当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最终由中央政府形成《生态功能重要湿地名录》。
(二)完善湿地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湿地管理机制中日常管理极为混乱,体系构建不健全,尚未形成统筹规划,进而使得日常工作的基本效率大大降低。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必须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领导作用,并按照“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的基本工作思路,形成多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明确湿地管理的基本职责,不断细化规定,并在政策措施、力量投入以及人员调配等方面加大刚性约束,将中央的多种要求落实到具体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避免政策落实效果不断降低的现象发生,从而实现湿地保护管理的统一协调。
(三)建立湿地生态红线制度
为了避免我国湿地面积的减少,必须严格按照对湿地进行科学划分,并分别开展保护、利用和动态管控等基本原则,加强对于湿地生态红线的规划研究,进一步明确湿地生态空间的征用管理制度,对湿地系统退化的基本趋势形成有效限制。对于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重要湿地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征用应当予以禁止,从而形成重要湿地开发利用的预警体系。对于其他湿地的征用则应当施行占补平衡机制,对于湿地开发强度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先补后占或者多补少占的原则开展湿地开发利用工作。
(四)建立湿地退化修复制度
对于退化湿地应当进行必要的生态评估,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促使其恢复到湿地的自然状态。通过河湖水系连通,湿地植被恢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等多种方式,避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不断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对于湿地面积的扩大应当由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湿地被侵占的情况进行准确排查,并通过退耕还湿和退养还滩以及排水退化湿地等方式,恢复原有湿地,从而实现湿地面积的扩大。在该项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在水源、用地、管护、移民安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安排,进而为湿地面积扩大提供机会。
三、结语
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和民生改善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民意的成绩,其已经为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大量经验,而通过生态补偿体系的不断健全,科学指导湿地内产业的不断发展,寻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实现湿地保护管理重视度和参与度的全面提供,最终实现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基本信心。
[参考文献]
[1]郑震.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5-06-08.
篇5
关键词:生态环境;状况;治理意见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32026
1基本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的上游,介于N33°13′~34°01′、E103°51′~104°45′。东西长99.4km,南北宽88.8km,总面积3009.98km2。水土流失面积25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85.7%,全县现辖2个镇、210个村委会,总人口13.27万人,其中农业人11.26万人,占84.6%,海拔高度1173~4505m,相对高差达3331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800mm,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极为复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虽然通过“长治”等生态项目的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县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有待进一步加强治理。
2自然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森林资源开发早,消耗大,生态环境过早过快衰退
县域内由于森林开采早,时间长,森工企业过度采伐,加之随着人口日益增长,群众因建房生活等需要而大量取用林木,使得境内大多数地方,尤其是白龙江沿岸、拱坝河中下游等人口密集区的原有林木采伐利用过度,林相日益残败,林线不断后移,使森林资源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据林业区划统计数据,仅舟曲林业局所辖的沙滩、插岗、铁坝、憨班四个林场,自1958年建场以来,仅仅到1983年的25a间共计划内采伐274.46万m3天然木村,平均年消耗森林蓄积10.98万m3,尽管4个林场对采伐面积0.948万hm2的95%都进行了迹地更新,更新程度很高,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森林生长量和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耗量和消耗速度,从而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处于失调状态,森林资源永远都难以再恢复到当初的状态,因此,过度采伐森林资源对舟曲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2.2超载过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人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在利益驱动下县域群众大量饲养放牧各类牲畜,导致天然草场严重超载放牧而日益退化。虽然从数据看草场面积大,但多为退化的劣等草场,实际载畜量极低,草蓄矛盾突出;现在,除少量位于海拔较高处的森林草原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外,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还有因人口的增长,群众为了生计,长期不合理的采挖药材、开矿修路建电站等开发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植被保护,都使得境内大量原本有植被覆盖的林草地日益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大块大块,直接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口环境容量不断下降。
2.3生态基础差,自然灾害频发
舟曲县境内地质结构十分发育,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差异性大,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一定量的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自然资源资源依赖利用过度,对生态自然环境做了过多地干预和影响,使得舟曲县的生态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在县境内,无处不在地分布有大面积的坡耕地和植被覆盖度较极差的荒山荒坡,这类面源性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广范围大,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以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为主要形式的点源性、线源性流失类型,分布范围遍及全县大部分乡村。据调查统计,全县境内有大小滑坡100余处,泥石流沟道250余条,灾害性较大的滑坡有32处,泥石流沟道有60多条,数量众多、分布极广的这些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近80个村庄、2.12万人的生命和国家及群众财产以及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思路及构想
3.1坡改建设依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舟曲山大沟深坡陡,坡耕地数量多,且坡度都较大,一遇降雨,无论强度大小都会因径流很快从地表汇集而产生细沟状侵蚀,接着变成切沟状侵蚀,最后形成深沟,导致坡耕地被冲蚀下切变得支离破碎,耕地被冲蚀毀坏,且坡耕地是舟曲县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且流失程度较严重的地类。这使得耕地治理应在继续抓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的同时,狠抓宜修梯田坡耕地的改梯工作,以改梯后提高的产量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和有效解决退耕后耕地面积减少而造成的粮食减少问题,进一步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开展和成果的巩固。
3.2不断加强林草措施建设
3.2.1加强水保生态林建设舟曲境内还有数量众多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等四荒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因此,要对宜林荒山荒坡进行整地后,有选择性地栽植适应性强的速生水保林树种,并加强栽植后的管护工作,尽快让荒山先绿起来。3.2.2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力度尽管舟曲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但由于受退耕指标、群众观念、粮食压力等的影响,还有许多本应退下来的陡坡耕地还未完全退下来,把林造上去。因此,在巩固好现有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同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项目投资,将那些应退尚未退下来的坡耕地进一步纳入治理,尤其是对陡坡地、田块过窄过小十分零散不便耕作的耕地、土地瘠薄生产水平低下的耕地、高山区阴湿地及低洼低产地这些耕种价值过低的土地全面进行退耕还林或还草,实现以林促农、农牧互补。3.2.3搞好经果林增收工程要让群众接纳认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需要在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做好文章。要充分利用气候温和,适宜多种林果生长的有利条件,将村旁、路旁、靠近水源处闲散地及光照充分的荒山荒坡和小块零星坡耕地,加以整地后栽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经济林果树,并加强后期抚育管护,促其早挂果,早见效,尽快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3.3狠抓封禁管护工程
认真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现有植被较好的天然林、人工林及行道树、各类草地的管护,完善落实各项管护制度和措施,积极争取管护费用,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强化管护人员工作职责,促使其切实负起保护现有植被的职责。对部分气候适宜有稀疏植被但具备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荒山荒坡在调查确认后结合适当补植补种加强封禁管护,减少人为干预影响,逐步实现自我更新,加快郁闭,增加植被。
3.4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
国土部门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报,完善各类地质灾害应急躲避防范预案,并经常性深入有地质灾害隐患地区,对广大村民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在乡政府村委会组织领导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防灾预案的演练,作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对于那些小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小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积极争取资金,尽早进行科学治理,全面消除隐患,避免造成更大的灾害和损失。
4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施的建议及保证措施
为确保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通过项目的实施,切实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民,促进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优化、社会和谐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4.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届时县上应成立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全面对项目进行总体管理,协调有关工作,督促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项目实施区乡全面搞好工程项目的具体落实和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相应职能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水利、农牧、水保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办理相关工作。
4.2制定惠民政策,解决群众实际问题
通过制定有关惠民政策,有效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如向群众发放有关粮食补贴,解决群众吃粮问题,则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药方能让群众乐意接受;如能通过向群众提供低价煤炭、低价生活用电、太阳能灶和修建沼气池等,发展替代能源,等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能源问题,则大大降低群众对薪柴的需求,同时通过向群众提供补贴价建材,让群众建房不再单纯依靠木料,则可保护现有植被不被破坏,新栽树木正常生长,生态自我修复方可实施。
4.3强项目及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切实发挥资金作用
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对建设资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杜绝与其他工程项目相交混;项目实施中重大资金支出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集体决定,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足额拨付下达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防止违纪违规使用资金。
4.4立奖惩机制,严格项目考核
对项目实施单位制定目标责任管理制度,严格考核,要由上至下,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向一级负责,全程量化考核,实行奖惩机制,切实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
4.5强建后管理,巩固治理成果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要使项目长久发挥应有的效益,除了要在实施过程中抓好工程质量外,还要制定有效的管护制度,安排相应的管护费用,落实人员、制度,切实把完工后各类工程的管理管护,特别是造林管护工作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严格有效周密管理。如果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将宜林荒山荒坡划包给农户经营,再由国家投资治理,让其通过项目实施得到相应实惠,将大大提高管护效果。
参考文献
[1]舟曲县水土保持局编.舟曲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R].2000.
[2]舟曲县统计局编.舟曲县统计年鉴[M].甘肃鑫统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15:1-66.
篇6
关键词:莒县;矿产资源法;调查报告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86
1 基本情况
莒县地处沂沭断裂带,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现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36种,正在开发利用的有石灰石、页岩粘土、花岗岩、白云岩、钛铁矿、河砂等10多种。近年来,莒县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积极搞好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矿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1家,矿产品加工企业274家,累计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产各类花岗石荒料2.1万立方米,生产砖瓦7.3亿块(片),水泥产量达800万吨,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成为莒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2 主要措施
(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升全民矿产资源保护利用意识。一是利用宣传月进行集中宣传。每年3月份集中开展“矿法宣传月”活动,近年来,先后印发各种宣传材料4.6万份;在城区、集市设置咨询台19台次,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二是利用各种阵地进行广泛宣传。采取以会代训、以案讲法的形式,先后组织召开有关乡镇、村庄及矿山企业负责人会议18次;在党校开设了矿法辅导课,将《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有关条款和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摘编成册,印发给各级领导干部和矿山企业学习。三是结合部门日常业务工作深入宣传。在办证、服务、执法等工作中深入浅出地开展了法律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群众依法办矿的法制观念。
(2)强化专项整治,矿产资源开采加工秩序逐步得到规范。一是领导重视,加强监督管理。县国土资源局同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各乡镇公安派出所联动,设立了矿产资源管理举报热线。国土资源、水利、公安、环保、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检查队伍,组织人员实行24小时昼夜动态巡回检查。二是不断加大采砂整治力度,建立良好的采砂管理新机制。2012年以来,县里先后召开了4次常务会、5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河道、水库采矿专项整治工作,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县国土资源、公安、水利等十个部门,联合了《关于整顿规范河道和水库黄砂开采销售秩序的通告》,对全县采砂问题开展了集中整治活动。整治期间,依法查扣撤离抽沙船只94条,没收非法采砂30处、8万立方米,刑事立案4起,有效地震慑并遏制了盗采黄砂资源现象。县政府对新设立采砂点实行了10个部门联合会签和摄像监控开采制度,全县采砂管理问题得到全面规范,收到了显著成效。三是实行综合治矿新模式,全面开展矿山开采企业和矿产品加工企业整顿规范工作。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财政、国土资源、环保、安监、林业、水利、交通、工商、地税、交警、电力等13个部门为成员的全县矿产资源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整治工作。对无任何手续的矿山开采企业由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一律进行了关停;对采矿企业及矿产品加工企业手续不齐全的,由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由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汇总,制定出具体整治方案,对全县所有矿山企业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检查。全县6处非法采矿点,已全部关闭,其中,立案查处违法6起,暂扣开采机械7台,全县非法采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切实助力“美丽莒县”建设。一是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县范围内的地质遗迹和名山景点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莒县辖区内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规划方案的通知》,做到该开的开好,该封的坚决封停。
二是加大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启动了《莒县矿山复绿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外业调查已经结束,内业整理也已基本结束,规划已获上级批复,莒县浮来山破损山体区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已完成。同时,从2006年起,严格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全县新办8处矿山企业组织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明确规定采矿权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必须承担矿山环境治理的责任。三是强化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县政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莒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全面完成了1:5万地质灾害调查,加强了对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共设立警示标志牌30块,发放汛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2800多条次。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厅支持,全面完成了峤山镇南涧村等二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共搬迁88户,311人,现已全部完成,共投入资金471万元。
3 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法制意识和资源国有意识淡薄,乱采滥挖、无证采矿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有些矿产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开采和利用资源的方式粗放;
三是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对矿产开发的监督管理难以全面到位;
对此,下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矿产资源法制意识。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法制宣传,使矿产资源法律法规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营造人人关心矿业秩序社会氛围。
(2)建议要不断完善监管举措,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良好秩序。要注重从源头上规范矿业秩序,完善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许可审批流程,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准入门槛。要整合涉矿部门执法力量,对非法开采,林地破坏,粉尘、水和噪音等污染,超载超限、运输及无证运输,偷税漏税等重点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持续加大执法力度。
篇7
关键词:受损山体;人工植物群落;植被修复;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8505
近年来科技工作者相继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1-6\],并已发展成为公路、铁路、水利、采矿(石)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难点问题\[7-10\]。
一是边坡人工植被退化问题突出,由于边坡绿化防护投入资金不足,在低投入、低养护或无养护情况下,边坡人工植物群落死淘率比例较高,不仅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而且起不到边坡绿化防护效果,最终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坡面坍塌等不良后果\[11-14\]。
二是对植物品种选择和种子配比问题研究不足,①如何通过植物种子配比快速形成绿化、防护功能\[15,16\] ;②如何按照当地乡土优势群落的结构特点进行种子配比,保障人工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优势\[17,18\];③在建植人工植物群落时,可否通过对某些因子控制达到调控人工植物群落的发展方向,并使之尽快融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19,20\]。
针对存在问题,于2012年结合三亚市东环铁路隧道口及抱坡岭受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开展了试验,旨在通过试验,指导施工,为后续研究建立试验基地\[21,22\]。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区自然概况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N 18°09′34″~18°37′27″、E 108°56′30″~109°48′28″。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5.4 ℃,7月平均最高气温28.3 ℃,1月平均最低气温20.7 ℃。年平均降水量1 263 mm,6~10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2%。太阳投射角大,光照时间长,年太阳总辐射量110~140 kc/cm2,年日照时数1 750~2 650 h,光照率为50%~60%。
试验区原生植被为季雨林和雨林,有小叶白颜树(Gironnieracuspidata)、九丁树(Ficus nervosa)、海南菜豆树(Radermacherahainanensis)、青皮(Green Tangerine)、鸡占(Terminaliahainanensis)、香须树(Aibiziaodoratissima)、厚皮树(Lanneacoromandelica)、鹧鸪麻(Kleinhoviahospita)、小花五桠果(Dilleniaindica)、木棉(FlosBombacis)和槟榔青(Spondiaspinnata)及一些藤本和蕨类植物所组成。
地带性土壤为热带砖红壤性土,其中,海拔500 m以上多为砖红壤性红壤、山地黄壤、及山地草甸土等。受损山地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
1.2试验因子及其水平
1.2.1肥料种类及其水平肥料因子用F代替,F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F1尿素―[CO(NH2)2],含N46%,外观为白色或浅黄色的结晶体。购自海南富岛(中石油),用量为120 kg/hm2。
F2磷酸二氢钾-(KH2PO4),含量KH2PO4 ≥ 99% ,P2O5 ≥ 51% ,K2O≥ 33%;pH 4.3~4.7,外观为白色结晶或粉末,规格为农用级磷酸二氢钾;购自安徽华润农化有限公司,用量为150 kg/hm2。
1.1.2草种组合及其水平草种组合因子用C代替,C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C1蛇藤(Celastrus hookeri)+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驳靥翰荩Axonopus compressus)+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us)+ 马尼拉结缕草(Zoysia matrella)。
C2胡枝子(Leapedeza bicolor)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假俭草(Eremochloaophiuroides)+结缕草(Zoysia sinica)+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每一种组合均按照种子千粒质量以木本,草本以0.01∶1.00比例配制,其中,草本均按种子千粒质量以等比例混合。
1.1.3建植技术及其水平建植技术因子用J代替,Ji代表该因子的不同水平。
J1湿式喷播将配置好的种子、肥料、覆盖料、土壤稳定剂等加入喷播机与水充分混合,再用喷枪喷洒到坡面,覆盖无纺布,常规养护。
J2客土喷播将客土、稳定剂、肥料、种子按一定比例配置,加入专用设备充分混合,通过泵硬压缩空气喷射到坡面,覆盖无纺布,常规养护。
1.3试验设计
试验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种类组合、基质配置不同肥料即采用不同喷播方法对人工植物群落的影响。
试验设计:按L4(23) 进行试验设计,即3个因子、2个水平、4个处理(表1),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各重复编号依此为Ⅰ、Ⅱ、Ⅲ。每一处理按不同因子及其水平进行组合,如处理3的表示形式为F2C1J2,进行搭配的试验处理。
表1护坡人工植物群落的多因素试验方案―L4(23)
Table 1Multifactor experimental design
处理号 肥料种类 草种组合 建植技术
1 F1(1) C1 (1) J1(1)
2 F1(1) C2(2) J2(2)
3 F2(2) C1(1) J2(2)
4 F2(2) C2(2) J1(1)
注:括号内数字为对应的因子水平
1.3人工植物群落建植时间、数据采集与分析
于2012年3月播种,每处理播种面积0.8~4.5 hm2,同年9月各处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形成时,在每个处理中随机选取3个样地(重复),每一样地100 m2,并在每一样地中随机抽去5个测产样方,样方面积1 m2,进行一次性地上植物量鲜重测产。
1.4方差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测验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试验处理效果及关键因子的作用
对2种肥料、2种草种组合和2种喷播建植技术设置3个重复进行L4(23)的试验(表2)。
比较4个处理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4个试验处理的效果排序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其中,3号处理(F2C1J2)的地上生物量最高,平均为0.642 kg/m2(鲜重),表明用肥料F2与C1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和J2客土喷播进行搭配建植人工植物群落的效果最好;4号处理(F2C2 J1)的地上生物量最低,平均为0.351 kg/m2(鲜重),即用肥料F2、草种C2胡枝子+马桑+龙须藤―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和建植技术J1(湿式喷播)进行搭配效果最差。试验中2个处理分别是最好和最差的极端,在这2个极端中,作为肥料因子的F2是其共有因子,而草种组合与建植技术完全不同,说明草种组合与建植技术是决定这2个处理效果差异性的关键因子;同时可以判断出F2对不同因子组合可能存在加合或拮抗作用。
2.2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更好的建植技术,分析出各个影响因子的不同水平以及影响地上植物量的规律,根据表2的试验数据分别计算出了各因子对应列的K1、K2、 K1和K2值。
表2护坡人工植物群落的正交试验结果
Table 2Result of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
处理号 F(肥料
种类) C(草种
种类) J(建植
技术) 重复Ⅰ Ⅱ Ⅲ/kg・m-2 处理和 平均
/kg・m-2
1F1 (1) C1 (1) J1 (1) 0.462 0.555 0.472 1.489 0.496
2F1 (1) C2 (2) J2 (2) 0.541 0.588 0.473 1.602 0.534
3 F2 (2) C1 (1) J2 (2) 0.619 0.576 0.734 1.929 0.643
4 F2 (2) C2 (2) J1 (1) 0.377 0.286 0.392 1.055 0.352
K1 3.091 3.418 2.544 1.999 2.005 2.071 6.075 0.506
K2 2.984 2.657 3.531
K1 1.546 1.709 1.272
K2 1.492 1.329 1.766
R 0.054 0.380 0.494
注:K1―是各列的数字1所对应的试验结果之和,K2―是各列的数字2所对应的试验结果之和;K1―是各列数字1所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K2―是各列数字2所对应的试验结果的平均值;R―各列K1的极差
K1的实际意义是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比较。如K1和K2的第1列表示使用2种肥料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 K1(1.546 kg/m2)> K2(1.492 kg/m2),也就是说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氢钾的产草量高3.62%。同样,在K1和K2的第2列表示使用2种草种组合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709 kg/m2)>K2(1.329 kg/m2),即使用C1比使用C2的产草量高28.59%。在K1和K2的第3列表示使用两种建植技术所对应的地上平均植物量,其中,K1(1.272 kg/m2)
根据不同因子及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对地上植物量影响程度作图(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F(肥料)、C(草种组合)和J(建植技术)等不同因子与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看出F1与
图1各因子的不同水平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Fig.1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experimental
factor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F2、C1与C2、J1与J2等同一因子的不同水平与建成的人工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对应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在F因子(肥料)中,使用尿素比使用磷酸二氢钾效果好,但效果不突出;在C因子中,使用C1比使用C2效果更好,差异特别明显;在J因子(喷播技术)中,用客土喷播明显地优于湿式喷播。
2.3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表2中,R值为各因子列 K1值的极差,其实际意义是R越大,表示该因子的水平变化对指标(地上植物量)的影响越大,因而这个因子就越加重要;反之,R越小,这个因子就越不重要。据此,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建植技术>草种组合>肥料种类。
2.4边坡防护的人工植物群落多因素试验变量分析
对表2计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3),并计算各变异来源与误差项的均方比,由F值可知重复间差异不显著,但A(F)、B(C)、C(J)3个因子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由于每个因子只有2个水平,故无需再作各水平间的差异显著性测验,可直接分析其差异性。
变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以上对实验结果表述的正确性。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受损山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加之受损害形式、被损害规模和程度等的不同而表现出极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修复受损山体植被应
表3试验重复和试验因子的方差分析及F检验
Table 3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 F0.05 F0.01
重复 2 1.0460 0.5230 2.2446 3.59 6.24
A 1 1.5169 1.5169 6.5100* 4.38 9.65
B 1 1.5406 1.5406 6.6120*
C 1 1.5570 1.5570 6.6824*
误差 6 1.3981 0.2330
总变异 11 3.2164
根据各种受损山体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害施治。当原生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以后,建立人工植物群落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修复方法。经验证明,在受损山体建立人工植物群落会因为所采用植物品种、品种数量搭配、基质物料配比,以及采用播种方法等的不同,所建人工植物群落在结构、稳定性、寿命,以及通过演替融入当地地带性或区域性植被的能力和速度也会有很大差异性。试验采用L4(23)在三亚市抱坡岭对受损山地建立人工植物群落进行正交试验,在设计范围内针对当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找到了最佳因子及其因子水平组合,但由于参试因子和因子水平数量有限,即使最佳组合仍不能较好反映受损山体人工植物群落建植的最好方法,只能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
另外,试验中草种组合只有2个选择,目的是探求每种组合与其他相关因子搭配的效应。因此,4个处理效果的排序只能表征各处理的组合效应,而不代表某个因子或水平的单一效应。例如F2C1J2是最佳组合,但其中C1所代表的7种植物(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不能说是本次试验所选14种植物中的最好者,他们有可能随试验因子和水平组合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如果参试因子和因子水平越多,试验结果就会越精细,同时试验工作量也会大大增加。
3.2结论
(1)在三亚市抱坡岭受损山地的石质边坡,用2种化肥、2种草种组合及2种建植方法进行人工植物群落的3因子、2水平和4个处理L4(23)的正交试验,以建植当年秋季的地上植物量为测度值进行综合评估,得4个试验处理效果依次为:F2C1J2>F1C2J2>F1C1J1>F2C2J1,表明用磷酸二氢钾、“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与客土喷播建植技术进行搭配(F2C1J2)效果最好。
(2)主要因子和次要因子分析表明,各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喷播建植技术>草种组合>肥料种类。
(3)对同一试验因子的不同水平进行效果比较发现,在肥料因子中,尿素比磷酸二氢钾好,在草种组合因子中,“蛇藤+马棘+车桑子―地毯草+类芦+ 波斯菊+马尼拉结缕草”比“胡枝子+马桑+龙须藤―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好,在建植技术因子中,用客土喷播比湿式喷播好。
(4)变量分析表明,试验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因子F(肥料)、C(草种组合)、J(建植技术)间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毅,晏晓林.公路路域生态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78-81.
\[2\]XIA Yuanyou,LI Mei.Evaluation of slope stabil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J\].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1(7):1087-1091.
\[3\]HU Xinmin.on the suitabilit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lope\[J\].Road Machinery & Construction Mechanization,2005(5):36-37.
\[4\]XU Yanzhang,PANYufang.Study on slope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2009(8):28-31.
\[5\]LI Guangming.Analysisof protection with vegetation in slope engineering\[J\].Journal of Guizhou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8,37(5):249-252.
\[6\]QIU Hui.The discussion on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highway slope\[M\].Shanxi Science &Technology of Communications,2009.
\[7\]李成,尚红.城市破损山体修复与绿化景观营建技术\[J\].林业适用技术,2008(4):81-82.
\[8\]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5):474-478.
\[9\]赵静,刘利华,樊睿.护坡植物的选择\[C\].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9:197-499.
\[10\]周德培,张俊云.植被护坡工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31-42.
\[11\]谢丹.铁芒萁应用于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6.
\[12\]林红强.优良的水土保持草种―类芦\[J\].龙岩学院学报,2003,23(3):106-107.
\[13\]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Use of bio engineering in the road sector (geoenvironmental unit) \[R\].Nepal:Ministry of works and Transport,1999.
\[14\]柯林,戈祖国,王琼,等.废弃采石场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治理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3):70-73.
\[15\]林武星,陈东华,倪志荣,等.热带亚热带山体综合治理措施探析\[J\].防护林科技,2007(1):76-78.
\[16\]苟文龙,张新跃.南方地质易灾区种草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草原与草坪,2012(2):70-73.
\[17\]张志忠,殷春霞,黄成燕,等.深圳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水土治理措施及成效\[J\].草原与草坪,2013(1):69-71.
\[18\]赵天荣,蔡建岗,施永泰,等.宁波地区多年生观赏草观赏价值和适应性评价\[J\].2011,31(6):43-46.
\[19\]赵让乾,朱连起.岩质边坡生态护坡中植被草种选择的试验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1(11):4-6.
\[20\]孙乔宝,甄晓云,李文龙,等.云南安楚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植物适应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8):155-158.
\[21\]周跃.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坡面生态工程意义\[J\].山地学报,1999,17(3):224-229.
\[22\]霍梦涛,付奇峰.浅谈边坡的绿化防护\[J\].路基工程,1999,82(1):37-39.
\[23\]杜鹃.客土喷播施工法在日本的应用与发展\[J\].公路,2000(7):70-72.
Study on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ment
on damaged mountain
YANG Bingjian,DU Xiaojiao,YE Guangming,LI Bo,HUANG Huigui
(Shenzhen Risheng Horticulture and Gardening Company,Shenzhen 518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