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建筑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对既往神经内科辅助检查时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进行持续观察和分析,针对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原因,制定改进措施,组织实施,评价实施后效果。
结果: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加快周转,缩短住院天数,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结论:护理质量改进有助于患者更快更全面的接受检查,得知结果,医生也可以更早诊断和治疗,增进医患和谐。
关键词:持续性质量改进住院患者检查安排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9-02
持续性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由美国戴明博士于1986年提出的[1]。它是在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环节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2]。辅助检查对脑血管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后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科借鉴持续质量改进模式,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患者辅助检查,改进各个护理环节,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理。我院神经内科分3个普通病区和1个NICU,普通病区共有床位120张,NICU有床位15张,住院期间常规进行的辅助检:①血尿大便三大常规。②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糖化血红蛋查白及血同型半胱胺,血糖,血脂,电解质等。③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监测。④CR胸片,心脏及颈部血管彩超。⑤脑部CT。⑥核磁共振血管平扫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⑦必要时全脑血管造影入双肾动脉造影术。这些辅助检查能协助脑血管病的正确诊断。我科护士负责上所有检验标本的采集及各项检查的安排和护理。
1.2工作流程。我院成立有医疗服务中心,由医疗服务中心服务人员负责预约检查及陪检。①医生根据病情开出检验入检查医嘱。②护士将处理好的检查单交于陪护中心人员手中,科内登记。③陪护中心人员按照预约时间陪检。④血标本按常规由夜班护士清晨床边抽取,大小便标本容器发放于病人,告之留取注意事项。⑤护士与医生接收报告,危急值报告与处理。
2存在的问题
2.1患者及家属因素。我科老年病人多,患者的听力普遍下降,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没有家嘱陪检,存在安全隐患;且对大小便标本送检的重要性普遍存在不足,对大小便标本送检依从性差。
2.2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不足,工作繁忙,宣教不够,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护士遗忘通知待检患者。
2.3管理因素。职责落实不到位,缺乏监督机制。
2.4合理安排检查。多项检查不能同日或近期进行。患者入院后医生为明确诊断同时开出多项检查项目: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期间不宜进行其它检查。
3实施改进方案
3.1成立CQI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协作人员是科室全体人员,心须全员参与整个实施过程,制定并实施改进方案,具体如下:①合理排序,避免发给患者不宜同时检查项目单,造成患者去检查科室但又不能检查的情况发生。②将每位患者所有检查项目及预约的时间转抄于检查登记小卡片及检查通知单上,检查登记小卡片放于护士站,并将检查通知单夹于患者床尾,使病员对检查安排有更全面的了解,也有利于管床医生了解患者检查安排。③检查前充分评估患者,患者入院当天应做好宣教:外出检查需要家嘱陪同,并签字于住院须知上。检查日再次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轮椅,平车等送检,对可能存在低血糖者,嘱其携带糖果,并交待送检查人员,尽量协调缩短在检查科室等候时间;做磁共振检查身上不能带的金属物品。④防止大小便标本留取不及时。发放标本时,应详细宣教,细致讲解检验的目的,重要性,留取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入院次晨未排便者,大夜班须在科室交班本上交班的患者以免遗忘,第2天大夜班护士收集新患者标本时须一并收集交班本上交班的患者。⑤责任护士负责通知待检患者第二天检查安排,并详细告之患者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如腹部彩超需空腹等,并合理安排好输液时间。⑥科室建立危急值报告与处理登记制度,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电话和工号,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快速处理,同时护士及时要求被通知医生签名。⑦责任护士负责每日将已做检查及有检查结果的项目在检查登记小卡片及检查通知上打勾,以便于医生能更快,更准确了解患者检查进程。⑧当日没做检查及时向医生反馈,并有标记。
3.2结果。使用统计学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见表1)。
4体会
运用持续质量管理有助于优化病房护士在安排检查时的相关工作流程[3]。神经内科辅助检查进展非常快,每项辅助检查结果对医生诊治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借鉴CQI质量管理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安排措施,对相关关键环节进行了责任到人,每班分工明确,并将序贯安排患者辅助检查,提高护理质量,增进医患和谐,使病人信赖,医务人员更好为病人服务。使患者满意度由原来86.7%提高至97.5%,最大限度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增强了科室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为患者提供切实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叶文琴,朱建英.现代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6
篇2
人类社会对与能源的恶性开发和过度索取,不仅直接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也逐渐引发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考。可持续建筑,作为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三大能源使用领域之一,每年在建设工程中产生的能源损耗占总能耗的30%左右,基于这一现状,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可持续建筑的整体发展,但这种政策上的支持以及技术上的引导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住宅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领域,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关注存在一定不足。根据英国建筑研究协会的研究显示,如果学校可以采用一定的节能措施,每年可减少排放100万吨的CO2,并为地方议会节省6000万英镑,由此可见,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针对中小学校园建筑的可持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长期以来缺乏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导致该地区大量的既有建筑并没有进行节能设计,属于高能耗建筑。综上所述,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通过对合肥市若干中小学校园建筑的调研,以及对优秀可持续建筑设计案例的学习,从现有的可持续建筑设计一般性方法理论中提炼出适用于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专有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现有中小学校园建筑的不足
1.1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资源上的浪费
早期建设的部分中小学校园,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校园规划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教学用地及教学用房紧缺的情况,而扩建教学用房,要么,只能占用校园内部原有的绿地空间;要么,只能另寻校区,导致教学资源上的浪费。以合肥市科大附中为例,从最初的科大附中东区校区扩张到科大附中南区校区,最终又由于两处校区不方便统一管理,将东区的学生迁至南区,东区校园拆迁以作他用。总体而言,校园的拆迁以及重建,不仅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也会出现诸多难以预料的社会问题,例如在合肥市南门小学5~6年级搬迁至原八中老校区的过程中,因为新校区装修未完工气味难闻,甚至一度出现了家长拦在桐城路上抵制搬迁校区,是一种典型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做法。
1.2教学建筑设计中的不足,导致高能耗的产生教学建筑产生高能耗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教室单元在设计中,开间大而进深长,自然通风采光效果差;(2)教学建筑中极少采用地源热泵技术等生态策略,仅靠空调系统调节冬夏季的恶劣气候;(3)建筑设计中缺少对夏热冬冷地区西晒现象严重的回应(如竖条窗设计、侧向遮阳板设计等等);(4)建筑墙体保温性能差,从而导致冬季能耗较高。1.3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可持续技术及设计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1996年才正式引入“绿色校园”这一概念,目前可持续中小学建筑也未形成一套系统的指导理论与设计方法。在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大多欠缺对可持续技术的考虑,偶有进行绿色设计的,也以国外的可持续设计案例为参考,在实际使用中很难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2)经济原因:以2009年为例,我国的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1%,远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很少有中小学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可持续技术的应用。
2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案例分析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坐落于西南五环外的一个新城中心,其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4414㎡,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建筑功能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借用孔子“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的典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以自然为课堂、在自然中讲习的教学场景。而如今的城市学生长期困于书本与教室中,已然与自然空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房山校区为了消减这种隔阂,不仅在美学层面与第一自然建立了积极的联系,还创造了以“花园学校”为主题的第二自然:(1)与第一自然的联系:为了最大程度上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冬夏两季的冷热负荷,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策略被尽可能地运用到了设计的方方面面之中,大到校园规划中建筑布局和几何形态的总体控制,小到单体设计中窗户遮阳的细部设计。(2)对第二自然的创造:一方面是在垂直方向上创造了多层次的地面空间,另一方面是将教学楼屋顶设置为供学生学习、实践及体验的农场空间。大地、屋顶农场以及处于它们之间的“花园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连接,体现创造第二自然的多种可能性。
3中小学校园设计中的可持续策略
3.1校园的开发性
这里的“开放性”是指以可持续思想的角度考虑校园规划,也是一种对社会效应的回应。开放校园通过规划将学校作为社区生活的核心结构,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职能,形成学校与社区环境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二者在资源上的共享。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私密性进行分级,将校园分层级地对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开放,例如局部开放校园中的活动中心和室外场地。
3.2对场地的回应
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利用基地内的地形地貌,合理调整场地内的竖向标高设计,避免过多的土方改造。例如重庆市梁平县新金带小学,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基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建筑师决定保留校园基地中央3000㎡的农田,将之作为孩子们的“playground”,以及该区域内小动物们的栖身之所。整个校园总体规划以此为中心,建筑呈现分散布局,组群之间通过连廊和一个200m的环形架空走廊连接。这一布局将对高低起伏的基地的改动减到最小,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学生与生态环境互动的可能性(见图3)。
3.3总体规划措施
为青少年营造宜人的建筑物理环境应当是单体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要素。夏热冬冷地区的独特气候特点,决定了该地区对太阳的利用是以夏季“防”冬季“用”为主。因此在建筑布局中应当结合气候条件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和布局方式:(1)夏热冬冷地区的理想朝向为正南北朝向,这样可以同时获得南向日照和北向自然光源;(2)在布局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防西晒问题,例如减少开窗面积、改变窗户朝向或是采用双层玻璃幕墙等等;(3)除此之外,可以综合考虑适宜的布局方式,利用建筑的阴影相互遮阳。
3.4室内环境改善措施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具体气候特点,既可以利用地形中的诸多自然要素调节校园环境微气候,也可以设置地源热泵技术和独立VRV空调系统等主动式的生态策略改善室内环境。除此之外,设置双层换气幕墙、屋顶太阳能光电板以及双层封闭屋顶,也可以起到良好的调节效果(见图4)。
3.5节水可持续设计
以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为例,建筑师在场地铺装设计中使用地面透水砖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同时,三个位于地下的大型雨水回收设置从操场回收利用雨水,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事实上,房山校区整个校园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雨水自屋顶留下后,经地面透水砖渗透后通过地下雨水回收设置统一收集,再用于灌溉农田和花园。从屋顶农场到中间地带的“花园空间”再到地面绿化,房山校区的可持续设计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谈兵,也不是从景观层面上对场地的修补,而是参与到整个校园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去,鼓励师生的介入和使用,从而使得可持续建筑设计被赋予一种新的教育意义,抑或是社会价值。
4结语
当下,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相对特殊的夏热冬暖地区。可持续思想的普及有助于加强国民总体生态意识,而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推广,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积极融入大自然、学习和了解保护环境的场所,同时也能以校园本身作为生动的教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这既是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特殊所在,也是研究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潘婧.基于可持续思想的高校教学楼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9.
[2]建设部信息中心.夏热冬冷地区新建建筑节能现状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情况.北京:建设部信息中心,2007,6-7.
[3]赵中建,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J].全球教育展望,2008,37(3):60.
[4]娄永琪.生长中的可持续校园——梁平县新金带小学设计[J].建筑学报,2013,7:42-44.
[5]史永高.建筑的力量——北京四中房山校区[J].建筑学报,2014,11:20-24.
[6]曾礼.夏热冬冷地区可持续中小学校园建筑规划与设计研究[D].湖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建筑师;挑战;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上对于建筑师这一群体在认可度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我国从1995年初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结束了自建国以来建筑行业内无注册责任制的尴尬状态以来,形成了全国统一规范的执业建筑师准入和继续教育深造的管理格局,我国建筑设计业开始逐步和国际接轨。当今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各产业业态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业态也在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着明显的变动,面对这一社会现状,我国建筑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执业困境。
1我国注册建筑师面临的困境
我国建筑师业务范围受限,注册建筑师制度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执业建筑师对施工质量控制力度不够,因此缺乏指挥的领军地位。(1)注册建筑师的准入门门槛较高范围较窄,存在不合理之处。(2)条陈僵化的规范规则等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我国建筑师行业业务的发展。(3)境外建筑师的大量涌入,冲击了我国本土建筑师的业务实践。据统计,全球规模最大的200个跨国设计公司中的140家在中国有业务活动,境外建筑师超越我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实践带给中国建筑师巨大的冲击和挑战。(4)目前,受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内建筑市场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建筑师收费困难、时间紧迫,导致难以设计出建筑精品,设计创意缺失。
2注册建筑师应有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注册建筑师制度,注册建筑师被国家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且其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依据法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无理阻挠其依法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是需要注册建筑师履行和遵守的。(1)建筑师应该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创造者。建筑设计美观,城市空间宜居,是城市建设的追求。虽然,在其建设中,城市形象会受到城市决策者或者投资商的影响,但是执业建筑师应该尽其所能发挥专业优势,最大限度为城市美化运动做出贡献。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就深刻挖掘了美国当时的城市问题,理性的用专业知识影响了决策,扭转了纽约的城市改造。(2)推动可持续人居环境发展,促进可持续建筑的实现。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减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破话。建造可持续建筑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建筑师王澍,在追求前卫的建筑风气盛行的当前,王澍反其道而行,通过利用建设地废旧材料的回收建造了一些建筑。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建筑师的道德水准。这是一种对经济、对社会负责的体现。(3)积极担当建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建筑既是一种文化,同时其也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师应当以普通百姓的姿态来对话百姓,在埋头创作之余,加强公众参与,让建筑深入人心。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任。(4)作为执业建筑师积极参加我国组织的继续教育。建筑业在不仅在我国在全球都是发展迅速的一门产业,作为执业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考取注册建筑师之后仍然继续完善自我加强知识储备,保证与国际接轨,学习更多的成熟技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常态的经济体制下,建筑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总体结构中,房地产建设业明显过剩。利民市政工程包括园林景观、交通工程等需求量加大。在城市建设领域中,新区的商品房开发需求量减少,旧厂区、旧城区等的改造更新项目增加,建筑产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调整。
3以旧厂区保护为例论述建筑师转型
旧厂区是工业遗产的承载地,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城市文脉延续延续的重要载体,因此旧厂区的保护更新方式不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复兴有重要意义,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保护也有深远的影响。宗前文所述,在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新常态背景下,旧厂区的保护、更新以及再利用发展方向也将出现变革。旧厂区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点,在城市建成区中为城市功能的重置留下了很大的改动空间。废旧的厂区对新功能的置入限制较低,其可以变为城市景观公园、公共活动中心、艺术园区、博物馆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很好的缓解老城区等城市建成区城市开放空间较少的问题。
3.1新常态下旧厂区保护利用策略转型
(1)促进执业建筑师向关注文化创新方面转型。文化创新是了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旧厂区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技术水平。因此旧厂区的改造更新离不开文化驱动的创新,基于文化创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可以为原有的破败的产区注入新的活力,恢复生机,为城市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3.2促进建筑师可持续设计手法的转变
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也逐步减慢。建筑建造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可持续的改造更新旧厂区,进行有计划的利用改造,摒弃以往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因此建筑师应该在保护利用旧厂区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执业建筑师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新常态经济体制下的旧厂区保护与再利用应该是协同式的。执业建筑师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将社会人民群众的意见加以调研采纳,让旧厂区的改建更加适应于城市居民,也让公众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该区的文化内涵,增加受益群众对该区域的认同感,自豪感,形成坚定的群众基础旧厂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是一项复杂的项目,通过对旧厂区的更新的列举,提出了在新常态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建筑师应该如何转型升级迎接挑战的三条建议。本文提出的挑战是我国建筑师需要认真考虑的几点问题。在未来多领域融合的时代,建筑师应该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袁一美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汪瑀,阳建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贵阳,2015.
篇4
关键词:环境污染 能源危机 生态建筑 可持续发展
正文:18世纪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征服自然的物质革命。这场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发展,但是,人类物质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人类不断扩大的物质活动在加速物种灭绝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水资源严重短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建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与空间载体,同时也是大量消耗各种自然资源的产业。建筑业产值约占世界产值的10%,为全世界提供了7%的就业机会,但消耗了人类所使用自然资源总量的近50%,能源总量的40%。以美国为例,商用和住宅建筑正在消耗近40%的总能源、70%的电力、40%的原材料和12%的淡水,建筑排放出30%的温室气体,并产生1.36亿吨重的施工和拆毁废料(约2.8磅/人/天)。我国现有建筑的总面积约400亿,未来中国城乡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建筑需用大量的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接近30%,加上建材的生产消耗16.7%,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6.7%,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在可以饮用的水资源中,建筑用水占80%左右,使用钢材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占用25%。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站垃圾总量的40%。在当今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建筑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传统的发展观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观,它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和可持续文化的协调发展,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保护历史文化特色,最终达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筑生态化成为实现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如果建筑领域不能够首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就谈不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建筑就是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学领域的真实体现。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结合一些国外的设计案例,介绍生态建筑的特点。
一、 设计结合地域气候,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的系统
结合自然气候的进行建筑设计,实现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在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的同时,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例如:英国BRE环境楼,三层框架结构,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叶窗,既减少阳光直射,控制眩光,又可根据需要调控日光进入;建筑物整个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各灯分开控制,自动补偿照明到的日光水平;南墙采用五个通风竖井构成自然通风及冷却系统,起到强化自然通风的烟筒效应。
二、 妥善利用水资源,建立建筑物内外的水循环系统
采用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自来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杂用的水量以及形成对能源的转换效应。如:柏林国会大厦的地下蓄水层(地下湖)的循环利用,柏林夏日很热,冬季很冷,设计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和地下蓄水层的存在,把夏天的热能储存在地下给冬天用,同时又把冬天的冷量储存在地下给夏天用,国会大厦附近有深、浅两个蓄水层,浅层的蓄冷,深层的蓄热,设计中把它们充分利用为大型冷热交换器,形成积极的生态平衡。
三、 设计选用再循环材料,制定建筑物内外的各种物资循环再利用方案
在设计中对整个建筑生命循环的未来预先做出价值评判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铝材的初始能量值要比钢材高,然而,当结束在建筑中的使用寿命时,如果再循环利用,铝材比钢材消耗须较小的能源。循环利用铝材比从头制造它要少消耗90%的能源,同时减少95%的空气污染。使用循环利用玻璃与重新生产玻璃相比能减少32%的能耗、20%的空气污染和50%水污染。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校内的亚洲研究院办公楼的整栋大楼中,就有50%左右的建筑材料是重复使用的,同时亦有50%左右的材料以后还可能被再利用。
四、 设计采用可再生资源,建立建筑物内外清洁能源合理利用系统
建筑师必须要关注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常规能源,尽可能多地有效利用可再生、无污染的天然资源,如太阳热能应用系统,用太阳辐射加热水,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取暖及制冷。太阳能光电(PV)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或者以建筑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生态建筑的本质是通过自身的合理存在把人与自然真正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生态建筑不仅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建筑价值观,还表现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美学,是一种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真正体现了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共生美学。生态建筑学不再把功能与形式、空间与表皮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而是以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建筑与建筑的关系、以及建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生态建筑美学成为一种与生态伦理紧密相连、与人类的未来紧密相关的崭新的审美维度。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生态建筑学进行探索,并初见成效。我国约有20多座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等都先后对生态建筑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如北京奥运村;广东科学中心等。我国建筑业正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建造一座便利、舒适和愉悦的现代化城市的同时,尽可能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主编.建筑生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篇5
关键词:新技术 新材料 建筑设计 运用
建筑设计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感受,也决定着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师们若想让建筑领域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就必须结合新经济下的人们生活方式和需求,引进新材料和新技术,利用创新的理念来构造出更好的建筑体,而且建筑工程本身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也能有效的减少工程耗能,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建筑方案设计中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重要意义
建筑设计不但涵盖了很多工程知识,更是对设计师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思维构建能力的挑战。建筑不但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也能够通过其外形和构造来带给人们美的体验和视觉冲击。目前大部分的现代建筑设计重在要求实践可持续理念,即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为人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要有经济性和前瞻性,也要最大化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在保证建筑和环境能够和谐发展后也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再者,建筑设计是施工开展的前提,建筑方案的科学程度是影响建筑施工整体效益的关键内容。因此建筑设计阶段应当选择最优施工地点、条件,不断完善施工计划。方案中应当涉及到了很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方式和技术,可以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的生产效果,从而让用户获得满意的居住体验。建筑工程会损耗许多能源,即便在资源的二次利用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的损耗,建筑拆迁也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破坏,因此若能够设计出提高建筑使用期的方案,则体现了可持续理念在其过程的运用价值,因此制作出一份优越的设计方案对建筑行业发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分析
在环境方面,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好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建筑行业,也是全球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在生态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模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生态,也改变了气候条件,可持续理念则要求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生活和生态的相互促进。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考虑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发展建设。
(一)建筑设计中新技术的运用分析
第一,生态技术是目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新技术,其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普通建筑技术的直接对资源和环境进行重新组成,另一种是通过引进互联网技术活电子科技等行业技术来升级建筑技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技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会有简单或高等的技术差分,通常来说较普通的是推广型技术,高等技术应用较少,且难度较高,我国建筑大部分情况用到的还是常规技术。生态技术是对于建筑的整体设计来说的,所以设计层面不应当只考虑个别案例,而是要生态技术运用到整个建筑区域的规划当中,从而也会设计到很多技术性问题,像能源损耗、污水排放以及太阳能建筑等。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技术时应当考察周围环境,结合建筑目的来选取地点,例如在我国新疆的喀什位于阳光充足的特色区域,由此这个地方的许多建筑设计都充分利用了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像“市中心的绿苑新城”建筑体系便是体现了先进的设计理念,运用到生态技术,建筑体能够有效地享受到足够的阳光,而且分区很清晰,每个建筑都有很好的采光和通风性能,大幅度地节省了能源,又让人们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体验,例如一些配光的灯具和太阳能型庭院灯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此外,一些数字化的建筑新技术能够帮助很多人便利工作和生活,例如源自国外的SOHO住宅便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其包含了高等的数字化技术,是能够让人们集工作和生活为一体的建筑类型。新技术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二)建筑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分析
在新材料的运用方面,建筑体的保温是很重要的设计环节,真空隔热板是一种很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其具有轻薄和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优越性,还能有效地减小层间距。真空隔热板里面是真空的,外部有金属包裹,中间加了很多泡沫塑料。一般来说50mm厚的真空隔热板的保温效果作用更甚于200mm的普通矿物棉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保温材料,真空隔热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然市场上现在还有一些新型玻璃材料也具有很好的保温效能,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损耗,例如具有吸热性质的玻璃、可以阻碍电磁波影响的玻璃等等。在建筑设计中若可以正确使用这些新的保温材料,就可以让建筑获得很好的保温性能。另外,很多客户多建筑的通风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此方面目前有一些新型的窗框,框内安装了噪音吸收装置,在有效防止噪音的同时还能过滤气体,而且用户能够利用电子设备来随时掌控不通风势下的室内通风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节省了能源。
(三)建筑方案中要进行可持续效能评价
在建筑运营和维护期间,要对该工程实施可持续性评价,即通过全面分析用户的能源消耗资料,从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和自然环境影响着三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再分析其总体效益,以便于后续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和优化。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方案设计中的运用将会让企业在健康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今后的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建筑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协调设计,加强创新设计,并进行可持续效能评价,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绿色生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振,潘浩,朱倩.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9).
[2]胡伟松,赵夏F.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10,(01).
[3]郑鹭龙.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D].建工论坛,2012,(27).
篇6
1.1园林建筑
园林与建筑的定义范畴有很大的空间,本文不敢探讨其定义,仅仅探讨具体应用范畴。园林可简单理解为人造的第二自然,“人造”与“自然”为园林的两大属性。“人造”既包括大型工程营造,也包括简单改造适应;“自然”则包含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自然观。综上所述,人类造园的目的无外乎再现自然,以满足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欲。只不过再现的手法和标准有区别而已。建筑是伴随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物,若简单的理解,可把建筑看成人类对环境控制能力的一种体现,是人自身的一种扩展体。人通过建造建筑这一环境体,实现可以主动同自然对话甚至控制自然的能力。如设自然与人是两个矛盾对立面,则:园林可看作是人对自然的需求欲的体现;建筑可看作是人对自然的控制欲的体现。从而推出,在园林中,人倾向于去适应环境;在建筑中,人倾向于去控制环境。园林建筑作为建造在园林之中的建筑体,必然继承园林与建筑两者的特性。在园林建筑中,人投射到建筑之上的对于自然的控制欲得以弱化,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得以提高。例如亭子不用设置门窗,因为挡雨即可,无需遮风。若碰上大风天气,人们短暂停留就好,不用非要和自然对抗。适应性的控制,这是自古以来人在园林建筑上体现的自然观。
1.2可持续
可持续是近年来世界性的科研热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相关理论种类繁多,在此仅挑选流传最广的定义用以说明: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由上文可知,可持续发展即为保持人与自然能源、人与社会产品、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物质转换平衡。为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产生了可持续设计这一学派。从实践方式上分类,可持续设计可由以下三个方向发展:(1)可持续政策法规;(2)可持续技术;(3)可持续观念。可持续政策法规的设计属于广义设计范畴,本文仅对可持续技术与可持续观念进行专述。
2可持续技术
对于设计师而言,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可持续目的是可持续设计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总结而言,可持续设计在技术层面上可分为:对能源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废物的可持续处理;对建设材料的可持续选择三类基本大方向。伴随可持续设计发展至今,可持续技术已在各个专项有飞跃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帮助世界可持续发展进入新的境界,但可持续技术依然具有发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2.1技术的发展需要人力与资源的投入,本身会带来时间和物质的消耗。
2.2技术完善的过程中会出现技术误区和片面性,在实现单项可持续目的时可能会损失整体性的可持续性。例如采用太阳能能源板发电可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但若考虑生产经费、运费、技术维护费、不同地区的太阳能源程度等问题,在某些地区使用太阳能能源板未必是最佳选择。
3可持续观念
如上文所述,技术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关键在于人本身。问题再次回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适应还是控制。技术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控制的实现方式。而可持续技术由于其特殊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适应性的特点,由此可言,可持续技术可以认为是具有适应性倾向的控制方式。其本质仍为人控制自然的方式。因此保留了上文所示的负面问题的出现可能。抛开人对自然的控制路线,探讨人对自然的适应路线,则问题不再属于技术范畴,而返回成为了观念范畴。可持续观念可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3.1可持续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属社会群体的集体观念范畴,具有整体的约束性和规范性,再往上延伸则可体现为可持续的政策和法规;
3.2可持续的工作观念:在工作中贯彻使用可持续方法论,对本行业而言则为可持续的设计观念,核心体现即为尊重场所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场所进行设计;
3.3可持续的生活观念:即生活结合可持续理念,在生活方式生活细节中履行可持续原则,一点一滴支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观念重在形成人类群体的统一认识和习惯,以形成一件事务乃至整个世界的可持续新秩序。是对人类群体行为的一种新约束准则,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活动来适应自然,而非改变自然来适应人类自身。
4可持续与园林建筑
如果说适应性的控制是园林建筑上体现出的自然观,那园林建筑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天生含有可持续性的可能。解读园林建筑的特性与作用:a点景b观景c范围园林空间d组织游览路线可得:参与景观营造是园林建筑的特征功能,在此前提下,建筑本身所涵盖的传统功能得以弱化。由于人在园林建筑中的适应性取向,滞留时间缩短,导致建筑的居住功能弱化为简单游憩功能,不用对人提供全方位保护,只用设立空间并提供基本停留行为需求功能即可。功能上的弱化导致设计、施工过程的简化和材料的节约,这是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重合之处。园林建筑具有可持续性的倾向,但并不等同于园林建筑就一定属于可持续建筑范畴。传统园林建筑虽然功能方面的营造成本得以弱化,但投入到装饰上的成本大大增加,典型的案例如上海豫园的园林建筑翘角处理。在人与自然矛盾并未激化的过去,这种体现当地文脉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在社会经济关系业已改变的今天却难以继承。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虽然摒弃了过分装饰,但当代对园林建筑功能性的追求却得到提高。这由园林的所有属性和社会经济的转变决定。当园林的主要形式由私家庭院转为公园,为大众服务的造园目的必然带来面积的集聚扩张,商品经济的介入要求公园的需附加消费价值,园林建筑也不例外。为了满足使用人群的扩大和附加消费价值,园林建筑必然向带有更多功能的大面积建筑靠拢,此时,园林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功能性差异便模糊了。
5适合园林建筑的可持续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建筑范畴中可持续设计思路可概括为:
(1)通过可持续技术设计解决具体功能问题,使方案趋向于可持续性;
(2)通过传播可持续观念影响使用者,约束使用者的行为,提高人对环境的自身适应性以减少能耗和污染。而园林建筑本身含有人类适应环境的自然观文化背景,园林建筑本身附带的建筑功能性有弱化的空间。
可见,在园林建筑范畴中的可持续设计开展步骤可简述为观念影响先行,适应为主,再应用可持续技术解决具体问题,同时注意保证设计过程的可持续性。以上分析结果可推出,适合园林建筑的可持续设计详细步骤为:
(1)设定园林建筑的最低功能限度在设计伊始应首先从使用人的角度出发思考设计,明确使用人需要的建筑功能,并能分析该项功能是否具有必须性,以约束人相对适应自然为主要衡量标准,通过建立园林建筑的最低功能限度传递可持续的观念,从而影响使用者的生活方式。
篇7
【关键词】 医院规划设计 合理布局 可持续建设与环境共生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cent three design exampl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overall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reen concept into planning and design:1. In the new site layout; 2. Through the expansion, the reasonable use of the old building,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3. Terrain on the site of the rolling, for relief design, and environment coexistence.
【Key Word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properredistrib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existence
引 言
医院建设中,每块项目用地都是不同的,如何正确解读场地,并融入绿色设计的概念,是一个医疗项目发展定位与建成使用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以下三种情况下规划布局的特色:(相关概念:绿色医院建筑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提供健康、适用、安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一、在全新场地进行合理布局
这个类型的场地布置中,由于外在的限制较少,功能的布置以医疗流程展开。
特点1:采用分期实施的方式分配用地,利于前期场地的拆迁及建设经费的节约。
特点2:医疗街作为一期项目与二期项目的发展骨架,使医疗区内部的各种人流物流与原有院区秩序相融合,取得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案例名称:杭州萧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总体规划(图1)方案布局详解:
本项目基地为于萧山区义鹏镇新区义隆路以北,交通方便,场地平整。一期建设600床,二期总床位数达到1000床。
根据一期600床的规模,将门急诊、医技及一期住院部---这个医疗综合体,作为规划中一期建设的部分。(图2)
作为医院更新发展最快的医技部分将随床位数增加而扩展。二期建设可将诊区的医疗街继续向西延伸,进行二期病房及二期医技的建设。二期医技、病房均与一期医技、门急诊联系便捷。(图3)
院区东侧的综合办公楼一期兼顾生活用房,二期新建独立的生活楼,同时使得行政用房得到扩展,减少了一期的投入。北侧用地可作为二期科研用房的发展用地。
根据用地东西向狭长特点,及医疗建筑对于自然采光的要求,医疗区采用了东西向发展的布局形式。整个建筑群落尽量后退主干道,为大量人车流提供开敞的院前缓冲空间,同时开阔的绿化环境消除了病人对于医院拥挤、嘈杂的形象认识,提供了轻松舒适就医环境。
南侧义隆路开设医院主入口,其西侧为独立的急诊入口,开设急诊绿色通道,更加符合急诊快速、便捷的救治要求。西侧义蓬路设住院部探视入口,北侧规划路开设供应入口及污物出口。院区东侧设独立的办公区入口。
功能的布置以医疗流程展开。
医疗区内共设五个方体的门诊单元,由带有光庭的医疗街所串联,各单元间设一景观庭院。门诊采用模块化尽端式的布局形式,每个门诊单元内部靠近医疗街设置宽敞明亮的候诊区。医生交通及其办公区域处在模块的。
医院设计中考虑人性化设计因素,并在公共场所设有专门的休憩空间,提高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和亲切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和休闲的机会。
自然通风是在风压或热压推动下的空气流动,自然通风是实现节能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提高室内热舒适的重要途径。
靠近门诊及病房设置四层医技楼。住院楼十七层,其四层裙房分别设置急诊以及宜靠近病房布置的医技用房,上部十三层均为病房。各模块沿东西向的医疗街发展,使得病人就医的识别性更强,路线更为清晰明了。
二期病房结合二期医技靠近医疗街设置,高度13层,总床位约400床。靠近住院部设置三层的后勤保障楼,以架空连廊相联系。
医疗主街将门急诊、医技、病房各功能模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布局紧凑,功能合理的医疗建筑群。
绿色设计理念:医院总体规划应满足医疗服务的功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人流、物流、信息流,选择恰当的建筑布局。体现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卫生安全、经济高效。
二、老院区的扩建项目,改造现有建筑,建设新大楼,实现可持续滚动发展
这个类型的场地布置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现有建筑的拆除与利用,
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
分期实施的可操作性,
不影响现有医疗业务而进行建设
特点1:现有陈旧建筑的拆除,保留,再利用。
特点2:合理安排工程的时序,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及征用土地房屋拆迁的前提下,分期完成
特点3:一期竣工后,拆除影响二期建设的建筑;工程全部竣工后,改造环境,使之符合新大楼的使用。
案例名称:邢台市第三医院整体改扩建规划方案(图4)方案布局详解:
工程位于邢台市中心,在现有院址拆迁后建设。考虑到医院整体功能布局的合理性,重点对工程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深入研究。(图5)
1. 对质量较好,不影响总体布局的现有建筑,予以保留,合理使用,并统筹考虑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
2. 充分考虑医院北侧征地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又满足城市规划中建筑对道路交叉口对空间影响。病房楼布置于此,呈“之”字形,利于分期完成,并不影响北侧征用土地及房屋拆迁。
3. 一期建设内容为病房楼,医技及急救中心。在暂时保留原外科病房楼得前提下,可一次建成。病房楼搬入新楼后,拆迁外科病房楼,建设门诊。待工程全部竣工后,拆除老门诊楼,并改造院前广场,统一保留下的旧楼。
建设用地规整:
现有场地内建筑陈旧,有些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且年久失修的,拆除。腾空场地作为新建筑的基地。建造医院新的住院楼,医技科室和急诊部分。
大楼建成后,将医院现有病房置换到新大楼中,然后拆除旧病房楼。这样保障了医院的日常运转。
在拆除旧病房楼的基地上,建设医院新的门诊部分,将医院现有的门诊部分置换到新大楼中,然后拆除现有门诊楼建筑。
最后,将保留的一部分内容改造为适合新院区功能的建筑。
拆一步,建一步,拆一步,建一步,直至完成项目的扩建,整个扩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滚动建设的理念。保持了医院的正常运转,并带来了有保障的经济效益。
绿色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既是节地、节材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大拆乱建,避免浪费的控制条件。我国原有医院的改扩建工程需要对院区内原有建筑做客观分析与评价。对院区各建筑的结构主体、建筑物配件以及配套公用系统进行诊断分析,评定规划后赋予新使用功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尚可使用的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符合使用安全,仍有改造使其符合使用功能的旧建筑;
“纳入规划项目”系指对旧建筑的利用,可根据院区总体规划要求予以保留或改变其原有使用性质,并纳入新的规划建设项目。
三、地形起伏大的场地上,因地势设计,融入自然环境。
这个类型的场地布置中,地形复杂,周围有优越景观资源,设计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及对人的尊重,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特点1:平整场地,减少土方平衡。
特点2:利用场地的变化造景,使得建筑宛若从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和谐共生。
特点3: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作为复杂地形的设计综合利益最大化依据
案例名称:福鼎市医院百胜新院区(图6)方案布局详解:
工程处于福鼎百胜新区最北段,基地周围形成面溪背山望海的山水格局,环境优美。用地三面环路,其中西侧道路江滨大道为连接新旧城区的大动脉。用地内山体落差较大,并且与南侧两条市政道路存在巨大高差。通过设计,我们力求塑造一所能够体现国际现代化医疗服务水平,集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图7)(图8)
场地分析
1.平整场地,减少土方平衡,控制造价,平衡功能与土方造价的关系。
基地北侧为原省道沙吕线路况较差,无法做为本项目的主要出入口。现有用地周围两条道路标高处于20到7米的范围内,而用地内标高均处于50米左右,所以我们必须对用地进行大的开挖整平才能与道路衔接,得以利用。医院的服务对象为病患或行动不便者,必须为其创造平缓舒适的人性化就医环境,如若投资控制上极力压低土方量,或形式上一味追求山地建筑的退台、错落,必然带来医疗功能的缺失,长远来讲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为患者带来极大不便。
在对用地内ABC三区进行了分析对比之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功能定位。A区作为医疗区使用,与两条干道顺畅衔接;B区作为相对清洁的行政办公及科研教学用地;C区若保持原状,整个用地土方量将达到260万方,平整后土方量达到290万方。
本次将C区平整至标高55米左右,并采用45度自然放坡,因岩体构造良好,通过简单的护坡处理即能防御因滑坡造成的灾害。本区域将来可顺畅的借助沙吕线作为出入口,为今后使用创造条件。两病房可设置桁(hang)架钢结构连廊与山顶平台水平连接,本区域地处高台之上,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院区当中,为患者提供一个难得的观景花园。
2. 我们结合用地,进行了多种可行方案的分析比较。作为复杂地形的设计综合利益最大化依据(图9)
方案一:
优点:门诊病房分别沿两条干道布局,医技围和于中心。病房有较好的南向采光及景观。
缺点:病房与干道距离较近,受到噪音影响大.另外,门诊入口广场及病房入口广场较为局促,若建筑后退,必然对用地中最高点进行大的开挖,而且也只能形成一个狭长的院前广场。由于沿滨河路形成高层的病房阵列,门诊及主入口部分相对于连接老城区的滨河大道及道路交叉口来说,被病房及山体围和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空间内,作为人流量最大的门诊与外部公共空间的对话被屏蔽。
方案二:
优点:门诊病房围和医技中心进行布局。病房有较好的南向采光及景观。整个建筑群落顺应山势前低后高。
缺点:病房大距离后置,会使得整个场地大面积的山体开挖,而且病房设置过深,与干道人车流线的联系产生不便。另外门诊入口仍然难于设置开阔畅通的院前广场。平面上多段转折的病房可以更好围和医技,但是会造成小环境的通风闭塞,病房内部走廊会产生曲折转弯,给推床及护士的护理带来不便。
方案三:
优点:门诊病房以正南向作为主朝向,充分利用道路交叉口的地势较低的用地,作为开阔的入口广场。
缺点:病房虽有南向采光,但是两病房产生自遮挡,其中一个病房的景观及午后采光受到影响。另外,作为整个建筑群落当中最大体量的病房部分过于局促,也过于集中,造成了建筑体量上的失衡。
最终方案:(图10)
将建筑群落依山就势正南向布局,通过裙房及主楼型体转折与两条干道产生呼应。将道路交叉口的用地充分利用,设置开阔的院前广场,利于大量人车流的缓冲集散;利用西侧用地设置开阔的住院部广场,更加合理的组织医院两大人车流线。两病房舒展流畅、和谐共生,即取得南向采光又能观山望海,将外部优美的环境引入到建筑中来。整个建筑群落坐北朝南,背山临水,无论是为老城区还是将来新城区的就诊人群,都呈现了积极迎合的建筑景观。
结 语
本方案以“生态医院”的主题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点滴之处都体现着对于医患的人文关怀。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看到绿树、蓝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激发其对生命的渴望和战胜病痛的意志,从而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同时医护人员常年工作于此,能身心舒畅,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通过我们的设计,为患者、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绿色”空间。
绿色设计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维持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土石方工程量和相应的建设投资,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破坏。对场地内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的地形、地貌、水系和树木植被予以保护。
当前,我国正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医院作为我国能源消耗较高的公共服务机构,需要积极探索我国绿色医院建设和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中国绿色医院建设。我们期望通过此文为绿色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征求意见稿),2011.
篇8
文 |魏蓝
一位旧友,学的是城市规划专业。某日聚会,在场人士在得知他所学的专业后,纷纷向其抱怨,北京这种大城市的规划存在多少不合理性——道路设计不科学致使经常堵车、城市绿化过于死板难以接触自然、以中心向外圈盲目扩张的规划带给生活在郊区的人各种不便……似乎一时间,每个人对生活的抱怨,都找到了源头——原来是这个城市的城市规划出了问题。
此友听完之后,颇为无奈。作为应答,他开玩笑地对大家说:“好,我以后一定要力争当上市长,而且要像马尔默的市长一样,带领大家改变这个城市。”
此言一出,大家纷纷好奇:“马尔默的市长是谁?”事实上,在座的很多人中,连“马尔默”在什么地方都未曾听说。但心中却无端地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向往。
马尔默(Malmo),瑞典第三大城市,人口约为30万,坐落于瑞典南部,踞守波罗的海海口。这座据说是由古代丹麦于1275年建立的城市,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相隔厄勒海峡,两城之间有火车轮渡相通。
2009年,马尔默被评为瑞典最佳增长城市,并获联合国最佳人居城市奖。与欧洲一些向来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小国城市不同,马尔默的“生态奖项”来之不易。要知道,十多年前,马尔默是个典型的工业化城市。但令人称道的是,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它就实现了由老工业城市向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完美蜕变。
2010年,马尔默成为世博会选定的“从工业城市转变为生态效益城市”的世界最佳案例之一。难怪说起城市规划,这位老友会如此推崇它。而带领马尔默人进行这场城市变革运动的,正是他们的市长——伊尔马·瑞派鲁(Ilmar Reepalu)。
“重建”的城市
这个故事可以从19世纪80年代末说起。那时,马尔默还是个极其典型的重工业城市,造船业和建筑业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基础。
钢铁、混凝土、烟囱、大型吊装机械,在夹杂着浓重沥青味道的空气中,随处可见。当时世界上最大造船厂之一的考库姆造船厂,坐落于此。其曾是马尔默的支柱企业,当地家庭的好几代人都以在船厂里工作为生。
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造船业进入了全面的衰退期,造船厂订单迅速减少。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的重心也从欧洲向亚洲转移,这让马尔默整个城市的经济雪上加霜。
1986年,考库姆造船厂终于无力支撑,宣布倒闭,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马尔默人失去了工作。马尔默的失业率一度高达30%,位居瑞典之首。原先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废弃,整个城市陷入了经济颓废之中。
1994年,瑞派鲁担任了马尔默的市长。和新上任的市长一样,市政厅的官员们也意识到,马尔默的工业化时代已经终结,是时候开启另一个时代了。
在瑞派鲁的强力推动下,从建造一座大学、一个小型IT公司开始,马尔默开始鼓励基于新兴产业的商贸生意。历经多年的争论,跨越厄勒海峡通往丹麦的大桥也最终在这一时期得以建立,促进了马尔默与外界更频繁的商贸往来。
实际上,“恢复城市经济”并不是瑞派鲁的最终打算。在其设想中,马尔默不仅要成为一座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更要成为一座生态的宜居之城。对之前马尔默作为工业城市的“黑色”印象,瑞派鲁早已感到厌倦。
“1994年底,正是马尔默迫切需要转型的时候,我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市长。为了推动马尔默向前发展,我面临抉择:发展旅游,振兴工业,还是开发新产业?” 瑞派鲁曾对媒体说,“1994年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思路,那就是要把马尔默建成一座生态环保城市。”
从此,马尔默城市掀起了重建城市的热潮。道路的合理化布局、对公交系统的开发、提高建筑物的环保要求、绿化面积的设定等等,都在这次重建中被充分考虑。
“减少私车出行、鼓励使用公交系统或自行车。”这是瑞派鲁在重建城市中一直坚持的原则。因此,进行住宅新区建设时,在新区附近设立配套的公交设施、安全的自行车道、地铁线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马尔默的自行车道总长度已经超过425公里,城市人口中40%以上选择自行车上学或工作。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高新科技、传媒类企业的纷纷加入,加速了马尔默的脱胎换骨,使这个城市的转型成为可能。新的产业方向也在重建的过程中变得清晰,物流、信息、环保产业开始在这座城市中扎根。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马尔默焕发出别样的风采。2010年,瑞派鲁也因此获得“2010年世界市长奖”提名。
典范之西港区
马尔默的重建之路,是在老旧的西港区——一片废弃的老码头上迈出了第一步。
1995年,出乎其他欧洲国家的意料,马尔默提出要参与到2001年“欧洲城市住宅博览会”举办权的竞争中。实际上,马尔默市政厅想要借此机会,坚定重建城市的决心。为此,其打出“将废弃老码头改造成节约能源的生态友好型住宅新区”的口号,将西港区翻新。
在瑞派鲁看来,西港区本由工业废渣填海而成,土壤中存在重度工业污染,想要达到宜居的指标,困难重重。
为净化土壤,市政厅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对1万多吨土壤进行处理,同时与开发商定下质量契约,必须保证每座新建的建筑物能贯彻节能环保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
“改造处理过程中,我们曾面临很多质疑和指责,”瑞派鲁坦承。但这个项目最终未让马尔默人失望——建成后的新区获得了欧盟“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在西港新区中,备受推崇的当属“明日之城”Bo01住宅示范区。这个于2001年开始建立的社区,是世界各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学的经典案例之一。
“明日之城”里生活着1600个家庭,约5000人。社区在可持续水系统的设计上,完全达到了当初马尔默规划办公室设定的水系统规划目标,将社区通过水系与老城中心连接起来,每座建筑物都实现直接与水和自然接触,能够收集雨水并利用植物对其进行处理和可持续利用。
在此社区内,几乎所有的建筑物屋顶,都做了绿化工作,除了美化视觉效果,也可起到防汛和环保作用。
在“明日之城”生活的居民,完全可以骄傲地宣布他们对保护地球所做出的贡献。因为,在这个社区中,使用的能源100%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力主要由海上发电厂产生的风能提供,供暖则主要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泵。这项再生能源系统被评为欧洲最佳节能项目,并被公认为欧洲可持续建筑的示范工程。
更值得推崇的是,该社区已经实现对95.8%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或转化成生物燃气,只有4.2%的垃圾需要填埋处理。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47-01
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必须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相关思想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建筑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但关于绿色建筑并没有比较统一的教材,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自行进行安排。下面,笔者将就最近几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现在有关绿色建筑的含义有很多,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等。根据这几个定义和绿色建筑含义的差别可以得出:“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在使用寿命期中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建筑材料,并能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能意识到建筑设计师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责任的重大,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绿色建筑设计的兴趣。
但是对绿色建筑含义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让学生能对绿色建筑的内涵理解的更加深入,老师还要增加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讲解。在对其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直观了解绿色建筑的样子、需要做到哪些重要的方面。考虑到评价体系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可以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由此来让学生了解怎样利用建筑设计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有关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设计之中。高校中建筑学的大四学生对普通民用建筑的设计相关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了,所以在课程安排时可以适当减少建筑的美观、作用等方面的教学课程,而将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展现在气候和环境特征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讨论上。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对环境的关注以及绿色建筑室内及室外的环境设计、建筑整体构型以及的结构设计的讲授,来指导学生怎样设计绿色建筑的各个空间,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
绿色建筑技术很多,在教学中不能讲解全部,重点应该放在和建筑设计结合密切的部分。比如自然通风及遮阳技术,通过融入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在设计时怎样在气候和环境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三、绿色建筑教学成果检验
(一)绿色建筑含义教学效果检验
检验这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对当地的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并对调研的建筑进行评价,写出调研报告。在这种调研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样子,将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的建筑相结合,而且能在调研中学习到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二)设计题目的检验
绿色建筑的课程设计是对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而这其中设计题目的设置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地形设置能够直接对学生绿色建筑设计能力进行考察,所以绿色建筑设计题目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选择设计题目时要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具备解决建筑的作用以及美观这些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做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又融合了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在设计中要考虑环境气候的变化,还要周全节约能源的问题。这时如果建筑类型比较复杂,学生的精力就会过多放在对功能的处理上,而忽视绿色方面的设计。所以可以选择设计绿色小别墅,这种建筑的特点在于功能比较简单,造型也是灵活多变的,学生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解决建筑和生态的相关问题上。
对于要设计的地形设置,首先要确定城市。这个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确定。建筑设计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征,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当地的乡土植被和材料,所以学生对设计地点的选择可以自行决定。但是因为气候比较温和的地区在冬季和夏季在温度调节上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设计中不能明确体现节能因素,因此,建议学生不应选择气候温和地区。
在对绿色建筑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这个部分,要制定准确的评分标准。绿色建筑的评分指标和传统的建筑课程设计评分指标不同,传统建筑课程设计主要评分标准包括建筑的功能、外形构造及图面表现等。而绿色建筑根据其含义应该增加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节能程度、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这些评定标准,还应该增加设计创新这个评定标准,用来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方法。
四、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要以掌握其含义和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置教学、实践调研以及设计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对学生在设计绿色建筑中的创新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磊,刘加平.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04).
篇10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