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结构设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服装结构人才 专业素质 培养模式改革
1.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服装结构设计师,即通常所说的“打板师”。服装打板师的职责是将服装设计师的纸上设计图转化为技术性的图纸,并使它最终成为立体的、动态的、可穿着的服装。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效果图经由打板师的揣摩、制板及修正,才能转化为可现实操作的服装样式。设计师与制板师密切协作,才能达到服装设计的理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桥梁。
目前我国的服装结构设计师缺口依然巨大,服装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制板人才而不得不让岗位空缺的现象并不少见。以我国现有的8万家服装企业计算,至少需要十余万制板师,才能基本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服装结构设计教育观念仍然相对滞后。有些院校对服装结构的专业课设置和教学方向,过于强调对学生的服装技能培训,忽视对学生自身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其设计作品缺乏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而有些院校对服装专业学生只重视其纸上的设计能力的培养,而缺乏服装设计师必备的相关知识量与动手能力,忽视动手能力的训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师执业现状不容乐观,也限制我国自有服装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服装结构人才的培养模式尽快进行合理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服装结构专门人才,也才能促进我国服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服装结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根据服装款式及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制板、推档,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结构设计技术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心理素质。只有明确了结构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才能据此确定其恰当的培养模式。
2.1结构设计技术素质
2.1.1具备人体工学知识
服装结构设计是以人体结构为基础进行的,好的结构设计必须在充分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这就要求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人体造型、结构特点,了解人体静态与动态对服装尺寸的不同要求,使服装结构符合人体工学要求;对服装结构中各部位尺寸及松量分配合理,更好地弥补人体缺陷;准确把握款式效果图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与款式设计师密切协作。
2.1.2具备服装工艺知识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不能仅考虑服装款式造型,还需考虑工艺难度对实际生产的要求。务必在达到造型效果的基础上,使工艺尽量简便,从而降低缝制难度,提高生产效率。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服装工艺知识,对结构深入分析,减少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将在工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提前在样板中解决,使结构更加合理,也使工艺操作更加简便。
2.1.3具备服装材料知识
服装面辅料的特性、组织结构、后整理方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面料的悬垂性、延展性等性能,而这些因素又会对样板的松量、丝绺、工艺处理、造型效果等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服装的款式造型效果。这说明不同的服装材料特性对结构的制作效果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结构设计师必须掌握服装材料的特性,如毛向、光泽、色彩、组织结构、手感等,在充分体现材质特性的基础上,既能够充分体现服装设计的完整性,又能够提高服装材料的利用率。
2.1.4具备服装生产知识
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款式设计师的时尚、美观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到工厂实际生产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效益的要求。这就要求结构设计师了解各种制衣设备的性能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服装细节上的处理,如线迹间距、面料厚薄等,对制衣设备都有不同要求。因此,结构设计师对设备的技术更新及相应的功能变化要起到导向作用。
2.1.5具备运用服装CAD技术的能力
服装CAD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结构设计精度、节约人力资源、促进服装工业的现代化,而且有助于适应现代服装企业的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对于国内服装企业来说,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必须提高国内服装企业中相关从业人员使用CAD系统的水平。熟练运用服装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人为错误,有利于生产的顺利进行。
2.1.6具备技术修正能力
款式效果图体现的只是设计师的灵感构思,往往仅表现出大体的轮廓,这样显然无法进行实际生产。结构设计师必须有严格的工厂概念,将这些轮廓具体到精确的结构纸样,具备扎实的制图基本功及板型制作技巧,以及根据人体结构的特征修正样板缺陷和完美展现设计效果的能力。
2.2审美心理素质
服装结构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是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服装结构设计师不仅要精通服装结构设计,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认识服装的能力和审美水平,更要了解服装史、服饰美学、社会心理学、服装流行趋势等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在造型与结构设计中寻找共同语言,在充分理解款式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二度设计。
3.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师需具备的素质和职业人才定位分析,须对现行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新型的培养模式。
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兼具结构设计技术素质和审美心理素质的服装结构设计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注意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因此必须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明确服装结构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跳出传统的专业概念,把课程设置由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各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开设一些涉及文理科的边缘学科及新型综合学科,以适应科学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可将服装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育、技术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三大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可包括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专业史论、服装基础系列、服装设计基础系列、工程技术基础系列和选修课程;技术基础课包括人体工效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心理学、服装社会学等;专业教育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对于基础课教学部分,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加宽基础课的知识面,加强基础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综合能力。对于技术基础课的设置,应根据专业主干学科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需要,不断拓宽、加强和更新课程,拓宽就业口径,并注意充分结合国内外服装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服装结构设计相关信息及技术。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少而精,避免内容过窄过深的状况,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技术、运用能力的能力。
3.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多媒体应用等多种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1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不能仅以知识内容本身为重点,而且要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思维方式,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形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完成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担主要角色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任务由全部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因此,服装结构设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发展自身的设计思维,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其次要加强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在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以适应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的要求。
3.2.2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积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把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并以此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由于服装结构设计专业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直观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置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部分,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直观教具、实物的运用,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结构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3.2.3教学手段的创新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动手实践联系密切,可充分利用课堂及课外的实践机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暑期实践小组等,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服装比赛,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项目,加强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人才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最佳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结语
服装教学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以上对服装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信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服务新形势下服装企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毛大龙,王梅珍.构建具有宁服特色的服装教育新模式.宁波服装学院学报,2002,(3).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涉及到人体体型特征、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构成方法等方面的教学。需要对不同款式、不同造型的男装、女装、童装进行了整理结构分析和设计,也涉及到上装的衣身、衣领、衣袖结构等,与下装的结构种类和设计变化。总体上来说,教学内容众多,如果教学目标与方向不明确,将会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将引入项目教学法概念,以服装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创新服装结构设计内容和形式,促使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积极发挥作用。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与指导作用,一般来说,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都是由学生独立处理和完成,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最后的评价。要求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负责意识,不断深入了解自己所研究的项目,并把握好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每一个环节出发落实好项目的基本要求。它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相对来说,需要树立多重性的目标指向,项目教学法指出学生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在实际的项目研究教学中可控性较好,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发挥教师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结果,在得到这个结果后进行一定的展示和自我评价。整个过程中,学习重点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并不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教师仅仅是项目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创新意识等能力的培养。
2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应该包括完整的、真实的教学内容。利用项目教学法指导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必须提供一切可利用的实施条件,把握好课程教学内容,并树立明确的服装人才培养目标,将项目设计和教学内容结合,探索出以项目为主线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2.1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设计与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指出项目是整个课程与教学法的精髓,需要强化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其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具有明确的项目设计内容,需要树立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不断整合教学内容,按照人们对服装结构设计认知的规律出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排列,并结合实际项目设计传授相关的项目理论与技术基础,使学生学习到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并提升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可参与性。其二,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具体内容分解成具体的项目,以具体的项目研究形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应以问题为牵引,强化项目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中的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明确服装结构形式的设计,并围绕项目积极展开智力活动教育,吸引学生对项目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为具体的服装生产设计项目服务。其三,把握好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以服装项目设计为主线,增强服装款式的设计,以二维平面展现贯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多个知识点,通过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比如,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用户的信息,与相应的用户进行接触,分析他们的需要,结合报价、工艺草图、实物图等制定合同计划,形成产品后让教师检查,并进行自我评价,为下一个项目做好准备工作。
2.2以教师为主导选择教材与教学设备
应借助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借助其他教学设备积极实施辅助教学。其一,结合当前国内服装领域的需要,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强化服装结构设计教材内容的把握,通过对源自立体的了解,逐渐形成平面、再到立体的服装设计。比如,设计复杂的女装,上衣在省、褶的应用上都很容易掌握。其二,借助电脑及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增强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强化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等的熟练掌握和运用,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结合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服装结构设计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与生动性。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片、立体影视等形象地呈现服装的结构,将服装结构转移、切展、放量等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尤其是服装结构设计制板中,含有极其细小的变化,只有通过投影放大,学生才能看得仔细清楚。学生也可以通过服装CAD软件,掌握分割服装结构设计中的成片、变形、切展等工艺手法。
2.3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其一,利用项目教学法积极实施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方法。服装结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体的一种认识与勾勒。学生学习服装结构设计,必须从认识人体开始,在了解人的曲面结构后,积极转换学生的形象思维,从一维向二维人体发展,确保服装与人体之间,可以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理论,从而以二维服装的结构造型使得学生学习到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这需要学生认真测量人体尺寸,并做做记录,结合自己的身体尺寸定制1:1原型制板,促使他们从孤立的人体部位尺寸出发,联系到人体的整个曲面结构,从而进行服装设计。其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双管齐下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在项目教学法下,学生都应掌握1∶5或1∶3绘制服装结构图,深刻理解相关的绘图方法和公式,结合自身身体特点多次缩小比例,进行平面制图绘制,并进行1∶1原板绘图,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人体尺寸与衣板的大小。当然,学生也必须注重手工成品制作,结合项目学习服装的工艺制作方法,并实验室进行实验,完成一些手工制作。
3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与监督作用,在多重性的目标指向下强化学生关于服装结构设计学习的培训,以实际的项目为主线注重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师生共同完成服装结构设计项目。
参考文献:
[1]林燕萍.项目教学法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纺织科技进展,2016(09).
[2]吴学云.项目教学法在服装设计Photoshop课程应用中的几点思考[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
篇3
iLOOK:选择做服装设计师的初衷是什么?
吴桐:因为从小就迷恋面料的味道,后来学习了油画,大学期间学习了服装设计,加上十年的整体造型基础条件,让我开始了这段服装设计的旅程。
iLOOK:你现在同时进行着造型师和设计师两个身份?
吴桐:曾经一直身兼两职,两个职业其实都属于打造美的过程,造型师重点在于构建美,而设计师的重点在于创造美。不过目前我已经彻底地从造型师脱离出来,因为一心不能二用,要设计出更有灵魂的产品,就要专心地做设计。
iLOOK:从概念、剪裁、面料以及制作这些细节来看,你觉得时装设计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吴桐:服装设计包括创意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的核心部分,是创意设计与工艺设计的桥梁。服装结构设计也叫服装打版、服装纸样或服装制版。这个环节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款好的设计是离不开板型的,那些从国外学习回来的中国设计师在这一点上受到的教育会比在国内服装学院学习的更扎实。
iLOOK:2013春夏这个系列的主题叫什么?
吴桐:关于童年。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真未凿的童年,不管是童年的欢乐还是童年的烦恼,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回忆并没有逐渐地淡忘,而是越来越深刻和清晰,在某些时候,童年的趣事便从你的记忆深处浮现到你的脑海,让你体味、让你想念、让你沉思,这一季我用缤纷的色彩记录那些关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iLOOK:当初做这个系列的灵感来自哪里?
吴桐:一次旅行,在一个幼稚园旁边,看到一群小朋友,他们无忧无虑的状态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希望这些色彩能让我们忘记城市的喧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iLOOK:在你的设计里,我们感受到一种愉悦的状态,这是你想表达和传递的东西吗?
吴桐:是的,我的设计没有一刻离得了这个概念。它是指引我设计方向很基础的东西,体验是一种情感设计,就像电影、小说、戏剧和音乐一样,好的设计给人愉悦的情绪,糟糕的则有各种糟糕。
iLOOK:你对自己的设计有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
吴桐:我没有给自己规定一个固定的方向,我本来就是一个不喜欢约束的人,设计是一场旅行,在路途上只要发现那些值得心动和快乐的点,我都会把它转化到我的设计中,所以随心而动,让我们记住最初的简单,这也是我想表达的设计理念。
iLOOK:这一季的设计最大的突破或亮点是什么?
吴桐:本季最大的亮点是男女同款。这也是我的设计理念,将女性的缤纷、柔美与男性的简约、硬朗进行融合,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无性别的包容状态。
iLOOK:从你的设计中,我们看到很多缤纷的色彩,所以色彩的多样性也是你的特色之一吧?
吴桐:是的,我喜欢打破沉闷的僵局,色彩就是每个人的心情,心情自然不能只有黑白灰,所以让快乐的色彩陪伴每个人的心情也是我的特色。
篇4
1荷加斯与其美学线条理论
威廉•荷加斯(1697—1741)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最负有影响力的画家。1753年,荷加斯发表了欧洲美学史上第一部形式美学专著《美的分析》,在这部著作里,荷加斯提出了“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的著名命题[1]。荷加斯对线条的美学概念是:由于直线只是在长度上有所不同,因而很少具有装饰性;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在曲度和长度上都可有不同,因而具有装饰性,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复杂的线条,比单纯的曲线更多样,因此也更具有装饰性;波纹线由两种对立的曲线组成,因此更美更舒服,被其称为“美的线条”,变化更多;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尽管它是一根线条,但这根线条具有非常多的不同转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内容,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是“富有吸引力的线条的曲线”[2]。图一是扫描荷加斯的手绘图片,在这七条弧线中的第四条线形是最优美的造型,第一、第二、第三线过于平缓,而第五、第六、第七则过于弯曲,只有第四条线的造型是恰倒好处[3]。根据荷加斯的美学线条理论,对众多的艺术作品分析后发现,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或者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作品,如游动的鱼、鲜嫩的花瓣、优美的人体,表现它们的线条都是接近荷加斯指出的第四条弧线和相关的美的线条造型[4]。
2荷加斯美学线条在服装效果图设计中的体现
服装画是设计师向外表达自己设计理念与思想的手段与媒介[5],作为服装画艺术的主要构成材料和语言载体,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组合起来,构成服装画的形式美,所以说服装画是线条的艺术。因此,线条质量的优劣,对服装画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一幅优秀的服装画,其中的线条变化,尽管有的看去笔画很复杂,却是由几条主要形态的线段在起作用。这些线段,主要由曲线变化而来,即荷加斯的蛇形线。蛇形线条变易性特质,给服装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1促使了服装画线条自身形态的变化
服装画的线条会随着服装设计的需要、绘图工具的不同、款式设计和细节设计的不同,变化着自身的形态。譬如,线条可横可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方可圆,可轻可重,可虚可实,因势而展开,变幻无穷[6]。表现男装,则所绘的线条阳刚有力,如是表现女装,则所绘的线条尽量以蛇形线的方式表达,柔软清新。如图二,是为某酒店设计的制服效果图,男装线条刚劲有力,女装线条则尽显柔美。
2.2导致了服装画风格韵味的变化
服装画的变化固然反映了不同设计师绘画风格的变化,但是风格的外在表现,是靠线条长短伸缩变化造成的。换句话说,由于线条的变异性特质,才给服装画的风格带来变化的可能性。因为,所谓线条的变化即是笔法变化[7],硬朗的外轮廓线,柔软的线条,与线条力度的变化,导致了服装画的不同风格服装画清新自然,原因之一是蛇形线运用的较多,整体柔美[8];有的开朗大方,那是线条的伸缩度较大所造成的[9];有的细腻,那是因为多数线条精细,等等。从图三和图四中我们即可看出:图三随处可见的蛇形线赋予整幅画柔美之感,而图四用笔硬朗,整体风格开朗大方。3荷加斯美学线条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体现服装服务于人体,如今的服装造型多样,荷加斯美学线条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随处可见。
3.1荷加斯蛇形线在服装款式设计中的体现
图五、六、七是为某歌剧院设计的一系列歌手组合服装,在整个系列的服装款式与服装整体造型中随处可见蛇形线。图五是其中一款设计款式图,服装的下摆采用多层打褶设计,丰富了裙子下摆的层次,使原本单一的裙形显得有变化,同时与连衣裙上半身的复杂装饰形成呼应。在这张效果图中,连衣裙下摆处的蛇形线是整张图的一个亮点。图六是服装最后的款式,多层次的面料从上到下相互叠加丰富了视觉效果。又如图七,为另一款式造型设计,领口与胸前的蛇形线自上而下形成一体,使原本单一的立领不再单调,在统一中求变,赋予领形最大的线条魅力。
3.2荷加斯美学线条在服装造型结构设计中的运用
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是由服装中的线条变化存在的形式来决定的[10]。服装结构设计也是线条的设计,线的分割产生面,面的组合成立体[11],荷加斯的美学线条在公主线形的服装结构线条的设计中是最佳运用体现,或者说公主线型结构的服装的分割线条设计要尽可能地符合荷加斯美学线条的造型。从罗可可时代的紧身衣到现代的合体型外衣,其结构分割线条都是呈现为适度的曲线或波纹线或者蛇形线[12]。服装结构中的线条用法,我们习惯性地延续了刀背弧线的运用,并且认为他们是美的分割线条[13]。但是我们要注意,缝线起始位置在袖窿的弧线分割线条,其起始位置要恰到好处(见图八):始点太下如C点或往下,弧线会太弧;始点太上如A点或往上,弧线会呈现太直,也欠美感,相对而言,B点起始的弧线造型线条流畅、弧度适中。又假如分割不用弧线而改用直线拐角成90度分割,从结构上同样可以达到造型的效果,但是其形式美已经大大降低[14]。
图八衣身分割线弧度比较图由于女人体本身从肩到胸到腰就是一条非常完美的波纹形线条,所以从肩部起始的直形刀背弧线线条也就随着人体曲线的变化而变化成了一条纵向的波纹线条[15],在进行直形刀背弧形线条的设计时,要熟悉人体正面和侧面的线条造型及一切变化原理,让弧线从肩部起点通过胸部最高部位造型出最优美的曲线缝线[16]。如果人体曲线并不完美,我们若在纸样设计时参照荷加斯美学线条适当调整,便能尽可能地弥补人体本身线条缺陷。至于这是不是最美的线条则要根据我们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做适当调整,这时荷加斯的美学线条理论是个很好的参照。
篇5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
2002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发展思路,职业教育由此进入了由学校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的转型期。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这一讲话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大力倡导“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大背景下,教学做一体化、厂校合作、柔性契合、动态优化的概念进一步显化,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方式已经明显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需要展开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项目模块化的意义
“项目模块化”是指学校针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教学。项目模块化课程在对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具有不同功能、多种层次、相对独立的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将来的就业意向和发展需求目标,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当需删减陈旧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内容,或强化某些知识和技能时,只需增减相应课程的内容或构建一些新的课程模块,而不会对课程整体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既能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的稳定又适应了现代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有利于使课程与时俱进,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和时代性。通过不同模块的合理组合,可以调整课程重心,形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所以需要的课程组合,满足学习个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模块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是实用性和系统性原则。以服装专业为例,一个工种作为一个模块,如车缝操作工种、服装设计工种等,凡是与该工种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内容的系统性。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模块教学在保证以“实用技能”为主的前提下,还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满足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需要,不让继续教育在职业学校这一环节上形成断层,我们在设置模块的时候,对于理论知识,没有简单地“一刀切”。在为某专业设置了主模块以后,还配置了基础模块,如《语文》、《数学》等基础模块。这些模块是与提高人的素质密不可分的基础知识,是人的知识构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遵循各原则,合理设置模块。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服装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服装工艺专业由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模块等组成。其中服装结构模块又可分为“服装基础知识”、“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四大模块。如在女装结构设计中这个模块中又由裙子、裤子、衬衫、马甲、西服、大衣这六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如裤子又由裤子概述、裤装结构制图、裤装结构变化三个学习单元组成,从而使女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在模块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在这2/3课时中,教师必须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训部分或全部安排到实训车间进行。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促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上的一体化,每一训练项目可能持续几个课时、十几个课时,甚至是几十个课时。因此,这种教学的组织方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地一体化。
模块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地完善,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艳辉.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09;(9).
篇6
关键词: 服装设计 艺术与技术 仿生与解构 教学弊端
服装设计是十字路口的学向,它看似容易,其实却很难掌握。由于许多院校的服装教学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造成了学生只会追求效果图的极致完美的视觉效果,却忽视了打版和缝制工艺。目前,在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努力改进。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艺术观
提起服装设计艺术,一些从事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往往会对这一提法多少有些轻蔑。因为在他们眼里,服装设计是不入流的,也不能称之为艺术。那么服装设计到底是不是艺术设计呢?其实早在1983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艺术设计协会的有关会议上,就曾对于艺术设计宽广的适用领域进行了表述,服装也也其中,这足以证明在我们这个时代,服装设计就是一门艺术。只是由于一些人把搞服装设计和“裁缝”等同了起来,才导致了服装设计不算艺术门类的偏见存在。
一个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主体裁剪的课程时遇到的不解和困惑值得我们深思。在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自由创作时,她发现同学们的作业都做得很复杂,往往喜欢用绳子、布条等服装上进行大量缠绕。而且很多同学做出来的衣服根本不能穿,甚至是直接贴在人台上的。对她那件规规矩矩地裁剪并缝合出来的衣服,同学们却直截了当地判定她的作业不会得高分,因为设计太简单,教师不喜欢。最终结果也证明了同学们的预言是正确的,教师对她的作品很不满意。于是她有些搞不明白了,因为她总认为衣服最起码要能穿才可以,那些不能穿的服装设计出来到底有没有意义,服装设计艺术是否真的可以完全脱离生活呢?因此,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内涵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想。
2. 改进服装设计教学弊端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美法则的培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也曾指出,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效果图常常能够高票入围许多服装大赛,可一旦进入成衣评选程序后,他们的作品就往往难觅其踪。究其根本,就在于效果图与成品之间巨大的“落差”。
这一问题,反映了服装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病。一些长期囚禁于象牙塔内的教师和学生,都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新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现在,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服装设计真正需要的绝不是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完美效果图的人才。服装设计教育必须从自我走向受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市场,从效果图走向产品,培养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以及在服装企业中就职的持久力。
中国目前的服装设计水平还停留在参考学习模仿国际大师的阶段。设计大师们的作品,那些巴洛克、维多利亚风格的夸张乃至病态的设计,有时住住会造成我们的误读或误导。仿生以及解构,是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手法。然而误解甚至滥用了仿生和解构手法,也往往会导致设计艺术的一些弊端。
现在,大家头脑里普遍意义上的解构主义仅仅是对结构的分解下重构。解构主义又有人称之后结构主义,通俗地说,大家心目中的解构就是对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东西的分解、重构,有点像分割新组合苹果。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遵循了“形式美感”的原则,但是由于不同的设计师会有不同的想法,自然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为后现代的作品与生活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拿来即艺术,所以这样的方法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就是通过消解固有的结构,解除常规的链接方式,使各个部件之间处于一种设计有联系的状态,最后再把凌乱的“零件”自由地拼凑起来。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为借鉴对象的仿生,并以这些生物的造型、轮廓、线条、色彩,直接或间接借用到服装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和色彩设计上,创造出新颖的服装造型,是仿生服装的重要表现形式。但仿生服装旨在从形式上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美感的视觉审美需求,满足人们追求和谐与舒适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似或逼真,就要求这件服装的设计者把握好仿生的度。
看来,服装的仿生及解构并不只是常规意义上结构的借鉴和重构,还可以是对传统观念、传统材质的仿生和解构,通过各个方向分解重构呈现出设计的艺术概貌,体现丰富多彩、令人遐想的形貌特征。因此,在服装设计中,不断打破旧结构并重新组合,而追求出其不意的效果,背离仿生表现形式和解构主义的初衷,过多不必要的褶皱、悬垂、包缠,或是完全超越常规的面料,人为地把服装外观搞得错综复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给人累赘和混乱的现象。
3. 服装设计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教学
服装设计看似艺术创作,却又不完全是艺术的创作;好像只是制作一件生活用品,但又绝非如此简单。它是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既具有艺术性的形象思维,又具有工程性的逻辑思维。如果将两者截然分开,那么服装设计也就无法存在了。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服装产品,衡量这一产品制造者的能力,甚至将其完全归于艺术范畴,却忽略了服装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在服装纯艺术载体中,艺术服装的最大特点是已经相对剥离了服装日常穿用的概念,这就使得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服装之间产生了适当的审美距离,将服装作为一种独立的美。例如对服装传统意义的解构,设计师背离服装为人所穿的概念,完全从设计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设计时装,考虑“时装”本身而非与人体发生关系的时装,其形式的构造远远背离了传统的服装结构,甚至都很难再补充称为服装。这种情况下,服装只是可作为纯粹的艺术品或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加以陈设和欣赏。又比如那些反流行的服装,并不将对衣着时尚的创造和体现作为目的,而只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表现。此时的服装只是艺术的物态载体,是艺术家通过服装本体形式充分反映自己的情感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想象和认知。
对于服装设计而言,艺术设计和工艺结构设计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的美感同样需要在服装工艺结构中表达,而工艺结构设计也要借助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更丰富的艺术魅力。也就是说,服装设计除了必须具有一般工业产品设计实用性、审美性和经济性之外,还必须适应人的生理、心理需要,使人与服装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人们穿着服装时的感觉、材料、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构成服装造型的要素。而从保护人体的角度出发,服装设计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它必须依附于人体,并遵循人体运动规律而存在。
因此,服装设计有着明确的设计对象和功用性,设计者在进行构思时,要考虑到服装制作的可操作性与技术性,以及穿着效果。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来时行构思,只是搞创作,而不是设计。因为服装设计的任务不光要解决设计的美感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使产品符合人的全面要求,以及能给人带来美妙的享受体验。
总之,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大批设计骨干。但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注重其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因此,只有在教学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完善,让专业体系的内部环节密切相联,才能使服装设计教学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才能为服装行业培养出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编.文化服装讲座.中国展望出版社,1980年.
篇7
一、关于礼服设计制作课程
(一)全面检验已学课程的运用情况
礼服设计与制作课程是聋人服装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这门课程开设在聋生具有较完整的服装专业知识之后。聋生基本掌握了服装款式设计方法、服装结构制图原理和服装立体裁剪方法之后,礼服设计制作课程成为了一门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的课程。在礼服设计制作课程中首先需要聋生根据主题设计礼服款式、造型,确定使用色彩,完成效果图和款式细节图的绘制;其次,按照已绘制的效果图结合立体裁剪技术完成结构设计,形成纸样,确定所使用的工艺,在人台上用坯布做出初步效果;再次,购买合适的面料,开始按照前面既定的程序制作礼服;最后,修葺与完善装饰部分。
(二)承上启下独立完成设计作业
礼服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是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和进行毕业创作课程之前,是一次对毕业创作流程的预演,也是聋生第一次相对自主独立地完成一件服装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基本上是以教师的讲授和辅导为主,完成专业课的作业时,聋生大多是在教师的辅导启发下完成,独立性较差,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甚至在给自己的服装效果图命名上也没有主见。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设计、制版还是制作都要求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因此,礼服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前期,就对聋生的独立原创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选定主题开始,要求聋生独立分析主题元素、提炼元素,完成面料试样,确立最终效果。在此过程中,鼓励聋生相互交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以学生为主,提供参考性意见,保证聋生作品的自主性、原创性。
(三)聋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高
聋生对这门课程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与热情,究其原因,一是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成衣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无论是款式造型还是色彩上都较为循规蹈矩,聋生对于礼服这种造型夸张、美轮美奂,长期见于时尚秀场的服装品种向往已久。二是对于尚在学府中的聋生来说,思维相对较为活跃,受市场影响较少,有部分聋生有着很多新颖、大胆的设想,这些造型上标新立异、色彩上突破传统的设计构想长期被禁锢在成衣的世界中无法发挥与释放,礼服的设计与制作让一部分有想法的聋生得到了一个极佳的展示机会,同时也让大多数聋生第一次感受自己设计制作成品的成就感。
二、礼服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设计风格的把握
“时尚多变,而风格永存”,这是服装设计大师COCO香奈儿的一句名言,可见树立个人风格对于一个服装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这需要文化知识的长期积累与渗透,需要尝试与创新,需要挖掘属于设计师自身个性特点的元素,最终形成个人风格。对于在校阶段的聋生来说,要求每位学生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不现实也是牵强的,但在礼服设计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把握一种喜爱的风格,加以自己的诠释,而不是将多种风格中出彩的部分收为己用,造成一种混乱,使作品南辕北辙,俗不可耐。从课程总结的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能够较为成熟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参考已有的设计,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临摹”“东拼西凑”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辅导聋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大刀阔斧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确保设计风格有序可循,而不是杂乱无章。
(二)造型的突破性尝试
服装的造型外轮廓设计是整件服装设计作品的基石,它引领整件服装的风格走向,并局限于女性身体的“S”型曲线。服装的造型在满足服装设计师自身的设计语言表达之后,也要满足于人体的可穿着性。因此,在造型上的突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直至最终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的平衡。在礼服造型设计的过程中,聋生表现为不敢想、不敢做,空间造型能力有所欠缺。根深蒂固的“抹胸”款几乎出现在每一位聋生的设计中。此外,聋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禁锢他们思维发散的主要因素。在班级教学中,只要有一位聋生做某种款式得到教师的肯定,其他聋生便纷纷效仿。所以,在辅导过程中尽量让聋生先天马行空地想,获取诸如建筑空间等造型灵感,然后帮助学生构建立体造型,在人台上不断尝试,鼓励聋生敢想敢做。
(三)面料的创新精神
再好的设计都需要借助面料这一载体来实现,在现今礼服的设计过程中,面料的开发与制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礼服面料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求聋生不得大面积直接使用购买来的面料,需先将购买来的面料根据主题进行艺术加工,采取添加、破坏、重叠、褶皱等多种方法重新设计面料为礼服制作所用。在这过程中,聋生思维比较混乱,不能很好把握主题风格的统一,缺乏创新意识,不愿尝试,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针对出现的问题,课程中应尽可能给学生的面料制作过程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进行扎染、蜡染工艺,压烫、绣花、印花等技术指导。鼓励聋人学生勇敢尝试新材料、新方法,探索行之有效、效果出众的面料设计方法。
三、礼服制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结构制版
一般礼服制版中多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这是由礼服造型特点所决定的。礼服造型夸张、反复,需要突显其华贵、典雅的立体造型效果。在制版过程中,立体裁剪最为聋生所喜爱,因为有了人台这个实物载体,聋生可以真切地在人台上做出与设计相符的造型效果,主要运用褶皱、缝纫、编结、缠绕等手法进行立体裁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要求聋生将平面结构与立体裁剪相结合,因为设计对象不仅仅是像人台这样的标准身材。基本的造型运用平面结构制图的方式完成,保证礼服的合体性,夸张的造型部分则采取在基本结构基础之上进行立体造型,需要在人台上完成。通过平面与立体两者之间的结合,让聋生多方位理解结构设计的概念,同时提高独立制版的能力。
(二)制作工艺
“三分裁,七分做”,这充分说明了制作工艺关乎服装成品的成败。课程中,应要求聋生列出详细的制作步骤,对于 一些特殊工艺,例如睫毛边、压烫、刺绣等则借助于专业机器来完成。礼服制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聋生耐心不够,礼服一般是层层叠叠,制作中材料种类繁多,聋生往往开始的时候雄心壮志,遇见困难则节节退缩,制作工艺得过且过。面对此种状况,除了在前期专业技能教学时对其加强操作训练以外,就是书面化地规范要求工艺,例如直缝线顺直宽窄一致,弯缝线圆顺宽窄一致,收口处无毛边,拉链对接良好外观平整,等等。
参考文献:
[1] Patricia A.Mudgett-DeCaro,James J.DeCaro,刘玉芳.中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需求和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8).
篇8
职业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供应什么样的人才。当今企业对服装设计工作人员不仅仅是只会在纸上画一张漂亮的效果图,或者空有一个美妙的构思创意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当今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产品、人才和市场出现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快速的变化。
服装专业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在多年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的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学生的设计是准理念型的,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为此,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使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和理顺设计与生产和市场。
课程的实用性,既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
目前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作为设计类基础课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
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法则和形式规律,以及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建立完整的服装设计体系概念。一般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是设计稿——设计总监定稿——打样版——车样版——试衣——设计师修正——修版至符合设计意念——样衣编号——根据市场确定生产数量——采购面料大货——下单——销售——售后反馈,基本的这样一个流程进行着由一个理念转化成成品的过程。
或许这些我们居多的设计教师都知道这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的,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由此看来,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服装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与具体课题结合以后,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防止空对空地讲解设计理念。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观念的改变
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变化统一,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主干内容。结构是缝制的准备阶段,是从立体到平面,从平面到立体转变的关键;缝制是结构制图的延续,对于一件服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设计的美感与具有独创性思维的活跃,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在服装工艺结构中来表达这种艺术的思维能力及美感,高的艺术素养和对服装工艺结构设计的理解,将服装设计艺术推上极致。只会画纸面效果,不能依此产生合理的结构关系,设计是“纸上谈兵”,相反只学那些已定型的常规服装结构,而不能灵活变化应用,那么也不能算是学会设计。
由于服装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因此往往会在这两个方面出现服装课程设置的比例失重,或偏颇设计课程,忽略工艺结构设计课程,或偏颇工艺结构设计课程而忽略艺术设计课程。也使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好的服装设计应该是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在服装教育发展初期及发展过程中,片面的强调了服装的艺术个性,而忽略了服装本身的商品性与实用性。
出现了服装设计一味追求远离服装本质,带有幻想主义色彩的思想。随着服装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队伍在发展壮大,配备了各类专业教师,但服装工艺结构教师仍严重的缺乏,导致了工艺课程的比例夫调,加之学生受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住往认为在艺术院校学设计,以设计师、设计家自居,简单认为服装设计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有许多理由指责实用设计低俗不够高雅,而一味的突出艺术而轻视工艺技能,对工艺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基本的了解,致使设计与工艺两方面形成落差而无法进行二者的统和,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当一些学生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才体会到工艺结构的重要性。对于从这些学校出去的学生来讲,心里总是憧憬着去大公司就职,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先给他们落下了无情的第一棒:对于新手,服装公司一般总是先安排做一些整理资料、剪剪样板之类的事情;这些鸡毛蒜皮小事长时间地压制了学生不甘人后的心理,淹没了学生准备大干一番的愿望。
篇9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 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伴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帷幕,“低碳”依旧是被讨论最多的环保话题,“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低碳生活”也深入人心。在环保、低碳意识如此高涨的时代,抢跑“低碳经济”,迎接“绿色未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皮革行业所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作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皮革一直是人类服装发展史中的宠儿。皮革服装作为人类文化史上一种载体,几千年来大放异彩,不仅体现着自然环境之美,也体现着社会环境之美。现在,“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中国皮革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型行业,如何把“低碳环保”和皮革服装的“时尚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源头做起,传递出“低碳环保”的穿衣观,把口号变成一种责任,真正唤起大家的“低碳生活”意识,这是我们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服装设计师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2 低碳思潮下皮革服装的设计原则
低碳,英文为 low carbon。意指较低( 更低) 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为主) 排放。低碳设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环保概念,通常指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耗完结的整个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二氧化碳的设计。低碳皮革服装,也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服装的全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服装。而针对皮革服装中的低碳设计,主要是指服装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选用,原材料加工,面料的处理加工,款式设计过程中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环保设计:
2. 1 色彩设计原则
科学家研究指出,人对色彩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形的敏感度,色彩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尚性,流行色彩在服装中的应用体现人们对时尚的向往。因此,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皮革服装的色彩来源于原材料的本身特有的图案色彩、面料染色后的色彩或者对材料二次设计搭配组合所产生的色彩。
2. 1. 1 特殊皮料的直接运用
对皮革服装选用材料本身就带有特殊的物理属性,如生态养殖生产或者人造蛇纹皮、鳄鱼皮、豹纹皮,其自身已拥有别具一格的特殊视觉和触觉肌理,呈现出丰富的纹样和花色图案,性感且奢华,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就该舍弃多余的元素,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本身的光泽感、色彩的浓淡感、华丽感与质朴感,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皮革服装;
2. 1. 2 单色皮料的搭配组合
对于皮革材料本身色彩单一、暗淡,在色彩设计时,首先应采用的是对皮革面料配色设计,既可以充实表现内容和形态,还可以丰富皮革面料的组织结构和层次感。比如对皮料进行同色系、渐变或对比色的组合搭配,或者与其他皮草和纺织服装材料进行色彩搭配,再将其运用到服装相应部位,打破原有色彩的单调感,从而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以上这两种色彩设计的宗旨是让产品本身传达出自然时尚之美,这样既可以保持皮革服装本身淳朴绿色环保的特点,散出时尚健康的穿衣理念,还可以减少印染造成的二次污染,达到减碳的目的。
2. 1. 3 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
色彩创造流行,既美又环保的色彩运用将成为未来真正的流行色。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的皮革产品必将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皮革材料染色工艺的技术创新,不仅响应了低碳环保的理念,也给设计师带来了灵活多变的设计选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时尚之路。比如海宁市非凡时尚制衣有限公司,建立低碳环保路线,通过成衣染色及成衣水洗方面技术领先,推出佰朗帝品牌的“绿色环保”时装,深受消费者喜爱; 其次其低碳环保的染色风格也得符合消费者的现代审美观。
2. 2 面料设计原则
2. 2. 1 皮料肌理的二次创造
在款式设计的拼合过程中,不同花色和质感的材质的拼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效果作为皮革服装的特征之一,是皮革服装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普通服装设计的关键。精心拼合设计的皮革面料,能展现出新颖独特的外观效果,而且通过各种材料的穿插与拼接,还能节省昂贵的原材料,降低服装的成本,从而实现低碳设计。比如在确定好流行趋势及所设计的款式风格等要素,对皮革及穿插拼接的材料进行图案设计,小块或大块面积拼接的设计等等,让其产生特殊的光感或图案效果。总之,皮革服装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计原理仍离不开服装设计的共性—款式设计、色彩设计及材料设计三大原则。
2. 2. 2 整合皮料与纺织面料
随着消费者审美观不断提高,传统皮革服装美观性差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严格限制了皮革服装穿着的季节和消费的人群,束缚了其设计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几年来,在消费潮流的引领下,皮革服装越来越时装化,皮革服装消费呈现出了平民化、个性化、理性化的趋势,更多的人开始注重能够体现自我魅力和风格的服装。为此,扩大皮革材料料的使用范围,整合皮革面料与服装纺织面料的设计资源,让皮草、纺织面料成为增加皮革服装附加值的点睛之笔,实现皮革面料化的全新理念。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资源,还可以突破季节对皮革服装的束缚,赋予皮革服装独特的个性,比如毛衫上的装饰、与夏装丝绸面料的配合、与蕾丝面料的搭配等。
2. 2. 3 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皮革
生态皮革满足了生产制造过程中无污染、使用过程中对人体无害,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使用后可以被生物降解,且降解产物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污染。所以绿色化学品和无污染工艺的开发、工艺内的再用与循环,既有利于人的健康,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生态的平衡,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企业应大力倡导使用天然、再生和环保材料,利用新型能源,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产能和效率,生产出更加符合人类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皮革材料。如美国杜邦公司与烟台全杰皮革高科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莱卡皮革,与普通皮革相比,既保持了皮革原有的柔软、透气,且可与人体部位紧密贴合优点,又彻底解决了皮革易皱折、回弹性差的缺点,可广泛用于时装、内衣、裙装、泳装及鞋类的制造。
2. 3 结构设计原则
要做到皮革服装的低碳设计,其内部结构设计是关键。皮革服装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结构线、分割线的设计。
2. 3. 1 结构线与分割线的合理组合
由于皮革服装材料的获得有别于纺织面料,其大小受到张幅面积的限制,要想获得足够制作一件衣服大小的材料,就必须进行拼合,拼合使得分割线成为皮革服装最主要的结构线。而对于皮革设计,尽量充分利用每一片皮料,是环保设计的一个重点。所以,在进行拼合设计时,巧妙处理好分割线与结构线和关系,兼顾色彩和图案设计,做到款式新颖别致,自然美观。合理利用皮革材料拼接方式来引导款式设计,既考虑了材料的利用率问题,减少浪费,也通过独特而巧妙的拼接,创造出新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把握好设计的度,因为经过再造的面料已经具有丰富的视觉外观,结构分割不宜过分复杂,应以简洁大气的设计为主,以免破坏面料的肌理效果,
2. 3. 2 一装多能
从多功能的角度考虑皮革服装的款式设计,是皮革服装款式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着巨大转变,皮革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象征财富、地位、身份的形象,融入了时尚、情趣、休闲的内容。款式设计上打破正统、矜持的传统模式,一衣多穿,能适应不同场合,同时给穿着者提供较大的二次设计空间。如组合式皮革服装,可多部位拆卸,组合部位通过多样化的连接方式来达到外表美观且穿着舒适,不仅充分发挥了皮革服装的价值,也可以大大加强其服用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3 低碳理念的传播
低碳,绝不只是炒概念,不是现在流行做环保,皮革设计也跟着做环保,以后改做复古,设计方向也跟着变; 低碳文化是贯穿始终,是不改变的,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传达的永远是以人为本,社会持续、经济持续、资源持续的思维理念。可以肯定的说,低碳设计将是未来皮革服装的主流设计理念,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大趋势。当然,如果仅把碳排放的注意力放在设计环节上,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占领永久的市场,就要加强低碳理念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及回收机制的树立,从整体出发,将低碳进行到底,即使成本上升也值的。
服装生产不是单一行业的成果,原材料生产、运输印染服装设计材料裁剪成衣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企业链,低碳理念的传播并非只是某一个环节能单独完成的,做到整个企业链的低碳才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好的发展。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已经走上了低碳的轨道,比如: 河北东明制革集团投下巨额成本实现了清洁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无灰膨胀羊皮生产工艺”的使用,获得了首届“皮革行业节能减排环保创新奖”; 四川德赛尔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申报了低碳经济的项目,着重研发功能化、清洁化、环保型的皮革化学品和生产工艺,并已取得大量成果,如无氨脱灰软化工艺,低铬高吸收技术,高效的复鞣、染色、加脂技术……相信只要勇于开拓创新,今后在国际服装舞台上会有我们更开阔的舞台。
篇10
关键词: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服饰文化;先导性观念
中图分类号:TS941.61 文献标志码:A
Vanguard Dress Culture and Design Innovation in Fashion Industry
Abstract: Nowadays, social culture and art present more diversified features from random art and fuzzy art to anti-tradition and self-de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clothing look convoluted and varied, deviated and rebellious, novel and unusual and this is also the way to show uniqueness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clothing design. The symbolic features of these cultural elements give the name of vanguard clothing culture.
Key words: artistic ideological trend; post-modernism; clothing culture; vanguard concept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服饰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文化中新的思想往往是以文学、艺术为表征,而文学、艺术又以美术作品的哲学性意识形态作为先导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广泛传播演化为一种文化艺术思潮。上世纪初,马塞尔?杜尚以小便器命名的作品《泉》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先河,形成了至今广泛影响着当今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具体的艺术风格流派,而是包括观念、态度、知识、行为、思维变化而形成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现象。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反传统的自我破坏来阐述艺术的观念,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当今哲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中均有充分的体现,因而,也在当今服装服饰设计上凸显了这种先导性服饰文化的意识观念。
1 文化艺术思潮与先导性服饰文化
从人类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看出,服饰的变化通常是受那个时代文化潮流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人们所处时代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处世哲学。例如16世纪欧洲受文艺复兴的影响,人们崇尚古典主义,对古典艺术风格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风暴,使原用于建筑装饰中的流畅线条、艳丽色彩、复古造型和追求神韵感的艺术风格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服饰中,成为当时西方时尚的主导;18世纪洛可可艺术思潮,又使服装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华丽的宫廷式样,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兴起之前,这种服装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由此而言,因文化思潮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服饰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当代服饰文化由于受后现代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服装在尝试了强调纯粹性和功能性、对表面装饰极力厌恶的现代主义思想下的理性设计之后,出现了繁复多变、丰富多彩、新奇怪异的特征,开始向装饰品、修饰性和历史风格上的折中主义回归。传统的服装设计观念被多元性的“无序化”设计观念所取代,造型上多变,表现手法上新颖怪诞,且不断吸收亚文化服饰中的奇特、怪异元素,不同风格混搭的个性时尚,来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化、模糊化和不规则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服装不再受单一文化观念和服饰风格流派的限制,而是多种服饰观念、现象和风格的共存。如嬉皮、朋克、波普、欧普、解构主义、街头文化等都是在这种思潮下形成的具有先导性理念的服饰文化现象,并在彼此互促、共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上世纪中后期,以欧洲设计师让?保罗?戈尔捷、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为代表的服装设计,女装中性化形象塑造带有鲜明的反叛性,服装风格在保持整体简约的同时,比较注重细节性装饰与休闲味的设计;所提倡的男性裙装化的设计风潮,也以另类和怪诞的表现来逆转传统的审美法则,打破了华丽与质朴、高雅与艳俗、精美与粗陋之间的界限,重新定义了时尚界的规则,使其在国际服装业赢得了特殊的声誉。尤其是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在20世纪70年代,将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服饰观念,如皮革、橡胶材料、残破古怪的服装等成功运用到高级时装元素设计之中,深受嬉皮士之类的时尚青年追捧。她设计的衣襟开放式的半坦胸、非对称上翻折摆短裤、内装丝袜吊带外露,彰显出一种反传统的离经叛道。这一大胆、开放、新奇、不循常规章法的“朋克” 风设计理念,无疑对当时传统的服饰审美观产生颠覆性震撼,改变了欧洲既有的时装格局,因而被誉为“朋克之母”。尽管她的设计没有成为巴黎时装界的主宰,也未能形成当时流行的潮流,但她的颠覆性反传统的设计观念,利用历史素材和街头元素创造出惊心动魄,具有极端色彩的时装,不但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时装界,也对今天的服装设计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进一步带动和引发了更多设计师在装饰手段和面料设计上的创新,如钨眼、铆钉、铜扣的使用以及面料的破缺、光感的特殊处理等等。而这些在当时具有前卫先导性设计要素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在现今的各类高中低档时装品牌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2 先导性服饰文化内涵与设计创新
先导性服饰文化是社会新的文化思潮在服饰文化中的体现,先导性服饰文化是以超前的意识观念为特征,在服装上的设计多以时尚概念性、文化多元性、元素解构性的形式出现。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推崇后现代主义高技术,强调以人为本,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具有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以及个性化、自由化的思想方法和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不规则化。有着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同时注重历史的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的设计语言。在不同民族的群体中,服饰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而在相同的民族群体中,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如在具有相同的生存条件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感情方式、认识方式、行为方式和评价方式是相同的,服饰文化特征表现为群体的趋同,呈现出连续性与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文化交流在不断进行,这就导致了着装方式、服饰式样和服饰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自主着装意识苏醒,自身成为服饰的主宰者,开始摆脱权威和传统去追求个性,在这种个性心理的驱使下,服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形式,服饰的流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并具有相当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使服饰文化的模式和观念有了质的变化。
“解构”是先导性服饰文化内涵所具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激进反传统的思想倾向。解构实质是对有序结构的破坏和分解,是在反对有序化结构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无序化重构。“解构”从字面上理解,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成,合在一起意为解开之后再构成。“解构”并非彻底瓦解作品中原本的意义,而是要将作品解开,分析出其它意义,使一种意义不压制其它意义,让多种意义共生并存。进一步说就是打破一个固定模式,开创出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得出标新立异、活泼恣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果。在作品设计中,通常是运用现代主义设计词汇,却又颠倒、重构,既有设计词汇间的关系,又从逻辑上否定传统设计原则,用分解来打碎、重组,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或是省略掉服装某一部分结构而强调另一部分服装结构,形成一种时尚、前卫的服装风格。如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凭借她对服装解构设计观念的运用,设计出了具有颠覆性服装作品,在国际服装舞台上引起了轰动,并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至今天(图 1)。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美化媒介的形式,服饰能够使人们通过眼睛直接感受和联想事物,服饰本身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流行传播性。服饰传播的行为是一种信息上直接交流的方式,是人类通过借助服饰语言和媒介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先导性服饰文化的设计形式是用创立某种符号元素来强调其设计中文化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也正是这些符号元素,进一步增强了服饰文化时尚的超前性和新颖性,使其更有了广泛的传播性。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在1982年巴黎女装会上推出的“乞丐装”,使这种全新的设计风格震惊T台,迅速传播,进而引领当代的流行先锋。“乞丐装”在色彩上整体呈现出暗沉的色调,亮度色彩在服装中没有丝毫的表现。带有破洞的衣服面料、肥大宽松的结构线条,与其它服装品牌精致、高贵、华丽的风格形成强烈且鲜明的对比。此后川久保玲的“乞丐装”引领了宽松、破碎、不对称、不显露身材和刻意的立体化的服装设计潮流。“乞丐装”所运用的磨砂、做旧、拉丝、拼接等各种设计手段,以破损感十足又带有些许邋遢的破洞牛仔裤以及丝袜,甚至是女上装,都成为了年轻人追逐的时尚。至今这种与“街头”、“反叛”等紧密联系,看似奇形怪状的“乞丐装”从未真正离开过时尚舞台(图 2)。
3 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对服装业发展的影响
未来服装业发展高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将会为服装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应用,势必会给传统服装业带来变革,加速行业的创新发展;在服装生产过程中智能化设备将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机械、电子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国内服装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以加强行业自主创新和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将会有效提高服装行业科技研发的整体水平,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普及率得到较快提速。然而,先进的科技设备、手段只是为服装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条件,而服装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并不等于服饰文化意识观念的领先超前,服装行业在加快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同时,也要能够拥有全新的服饰文化观念,并充分运用这种服饰文化观念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服装产品开发具有时尚前瞻性和文化品质内涵。
由于我国现代服装业起步较晚,长久以来,服装企业技术保守,服饰文化观念陈旧,服装设计中的相关知识是靠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式经验积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设计意识,还是服装结构与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现代服装工业生产所要求的时装化、多样化、风格化的需求极不适应,使我国服装业难以走向世界。目前,国内服装企业很多以工匠型版师做服装产品的结构设计,或以这类版师代替设计师搞产品开发,以跟风模仿国外服装式样生产加工服饰产品,然而,服饰的产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灵动结合,服装的结构设计与款式设计美的内涵和创新性是要由富有艺术创造性的头脑来驾驭实现的,如果在服饰文化观念上滞后,就无法将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有机结合进行高水平的创造,这就必然导致创新乏力,使行业很难有创新性的整体提升。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服装潮流的演变逐渐一元的中心论,主体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设计。设计师可以采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手法风格,可以身处在过去与未来、激进与传统、中心与边缘的模棱两可之间去创作。因此,通过对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及其影响下的服装设计风格、表现形式、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扩展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提高创新意识。
深入开展先导性服饰文化观念研究,将有助于我国服装业设计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有利于自主创新性品牌的研发,对我国服装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琼琼.影响服饰文化发展的主要背景因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26(2):135-138.
[2] 梁军, 朱剑波. 服装设计艺术美与科技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 宋湲.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 23(5):136-14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