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__*村的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美丽乡村写新篇,和谐__*添亮色。今天,前来参加__*村美丽乡村四项工程竣工仪式,看到__*村的新变化、新面貌,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这里,请让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__*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得的新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参加今天仪式的上级领导以及各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对花山镇和__*村的各项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我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按照典型先行、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彰显特色的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并且初步打造出“和谐__*”、“文化洛场”、“绿色东方”、“山水狮民”等一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先进村。

我们今天来到__*村,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村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__*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程作为便民、惠民、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打牢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的整体环境,以加强文化建设来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8年,在XX坚强领导下,全区农业、自然资源、扶贫、林业、生态移民、水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口经济指标排位靠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X元,增长XX增速排在全市第XX位,18个城区方阵第XX位;扶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XX”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自然资源工作成效明显,组织增减挂钩土地指标XX亩,实现经济收益XX亿元;开发新增耕地指标XX亩、旱改水备案指标XX余亩,储备收益XX亿元;组织土地挂牌出让成交XX宗,实现收益XX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态移民工作面貌全新,完成XXX建设,XXXX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区内搬迁入住XX,跨区域搬迁交房XX;林业“六绿”攻坚扎实推进,完成“六绿”绿化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8%;水务工作齐头并进,完成区乡村三级河长“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全面取缔锦江河网箱水产养殖,实现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18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更离不开各战线同志的辛勤努力和付出。2018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组织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2019年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望。现我就分管领域2019年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农业农村工作方面: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率。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XX亩、中药材XX亩、精品水果XX亩、食用菌XX万棒以上,新增生猪代养XX户以上,年出栏生猪XX万头以上,新增市级园区XX个以上;二是继续加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美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申报工作;大力发展精品果蔬、食用菌、花卉苗圃等产业,培育壮大XX、XX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成省、市下达XX推介活动任务;三是2月底前完成全区XX工作,重点打造XX以上示范点坝区;四是持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监管力度,严防死守省级交叉检查点,扎实开展部门联合行动,切实有效强化泔水管理;五是大力发展“四小经济”,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XX家以上、家庭农场XX个以上,完成XX个以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六是加快推进禁养区外畜禽养殖场环保手续办理工作。

二、扶贫工作方面:紧扣《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强化保障、巩固提升”的原则,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全力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完善落实XX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措施,力争实现XX人顺利脱贫;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已实施扶贫项目的管理,抓好资金审计和拨付工作,加强2019年度扶贫项目管理,按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安排项目资金和使用资金,强化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扶贫项目推进工作调度会,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项目实施成效;三是围绕已实施的“五改一化一维”和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等项目,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居环境的融合力度,强化项目申报;四是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机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定期不定期对脱贫户进行脱贫成效“回头看”,成立督查组不定期对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到岗到位情况进行督查。

三、自然资源工作方面:围绕“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摸清自然资源基本状况,强化自然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一是启动全区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籍调查,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切实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完成XX乡镇的乡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按时保质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务,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四是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是组织挂牌出让土地XX宗,收缴土地出让价款XX亿元,组织完成增减挂钩项目的复核备案,实现XX亩指标流转,力争创收XX亿元;六是着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用地,争取组织完成XX公顷建设用地报件、完成土地收储XX公顷;七是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选定遗留问题集中安置区;八是XX前完成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更新工作。

四、生态移民工作方面:认真落实“六个坚持”(坚持高端房建、管控升级、资源集约、效益为本、人才为重、党建引领)总体要求,用好“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完善“五化”工作法,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XX前完成XX安置点房屋建设,同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全区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问题大排查工作,完善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手续,提升使用率;三是大力推进宅基地复垦复绿,积极探索“三块地”盘活工作;四是建立移民安置后续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后期服务和社区管理新模式,积极向上争取后续扶持资金和项目,加快推动漾头水电站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实施,尽快受益于搬迁群众。

五、林业工作方面:紧紧围绕“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目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林旅一体化”的思路,严格贯彻落实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加快推进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力争全年森林覆盖率完成XX,完成全域绿化造林面积XX万亩。一是重点加快对XX处理工作,XX前拟定方案送审实施,方案审定印发后XX个月内完成复绿工作;继续创新开展国土绿化造林模式,倡导开展网络全民义务植树和违法占用林地主体异地复绿补植补造活动;二是谋划好林业产业基地发展整合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油茶林改造资金和县级植被恢复费,对成片油茶林进行改造,提高油茶林质量;三是加大松材线虫防治力度,做好疫情后续处理工作;四是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确保涉林案件线索核实率、涉林行政案件查结率、涉林刑事案件移送率和涉林案件行政处罚执行率四项指标均达100%;五是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公园内的水文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完成XX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研究、湿地公园有害生物防治、生物样地监测等合作项目;六是启动XX建设,完成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科普教育与旅游发展计划等工作。

篇3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篇4

关键词:解放思想;统筹城乡;重庆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144-02

一、北碚区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就

北碚区江东花木和旅游农业产业带(包括水土、静观、复兴、柳荫、三圣、金刀峡等六个镇,即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是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三个试点区域之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2007年编制了“一镇二村”试点工作方案,以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一线八点”为重点,积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和试验,初步形成了党委主抓、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新体系。通过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在产业发展方面,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培育了静观小米、静观素心腊梅、嘉陵江名优鱼、绿康447锦橙和合景笋竹等一批有机农产品;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农村低保全覆盖;在机制建设方面,初步探索了以“大地渔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型、以“重庆农谷”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以“乡村嘉年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型三种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在土地流转、集中居住、农民工制度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子。而今,北碚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一线八点”形象进一步显现。

乡村嘉年华作为重庆市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用地政策从紧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主动争取、突破难点,取得了近1000亩征地指标。经过建设,乡村嘉年华活动区和农耕文化及设施农业体验区相继建成,吸引了市内外关注,迅速成为“一线八点”中的最靓点。

重庆农谷成为2008年重庆市重点建设项目,江东花港现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大地渔村建成1000平方米观景平台和停车场,台农园6 255亩核心区总体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完成项目环评、可研,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彩色树种示范培育为主的“多彩园艺”项目2万平方米温室大棚建成投入使用,300亩森禾彩叶观赏示范中心建成,彩色树苗长势喜人。金峡桃源项目补种皮球桃和仙桃1号200亩。胜天牧野项目完成614亩土地流转,种植高羊毛、白三叶、优质黑牧草等三种草种。

二、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该区充分发挥示范区作用,创新思路,大胆探索,认真总结,逐渐形成了业主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农民主导型的“三主导”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北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集中表现在:

(一)土地流转机制还不成熟,影响统筹发展

土地是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资源,但农业园区征地比较困难。流转用地不能进行抵押,不能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流转用地上的房屋也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限制了新农村发展速度。

(二)建设资金紧缺,农民新村欠款多

由于没有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建设资金十分短缺。美丽乡村嘉年华开园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考察,花费大量接待费,使原本紧张的建设资金更加紧缺。同时,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重庆农谷项目建设进程,北碚投资1 200多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素心农民新村。农民新村现已安置农民122户、388人,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虽然通过项目资金集中、借用工作经费等多种方式。支付了工程款600万元,但目前还欠600多万费用。

(三)体制仍然没有解除

为推进北碚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的发展,重庆商社集团投巨资打造美丽乡村特色旅游农业项目,需要获得北碚江东片区温泉探矿权,经过多次协调,但最终商社集团与208地质队未达成一致意见,至今无法获得江东温泉探矿权。

(四)工作创新不够,“和谐天香”办件难

“和谐天香”休闲会所,是江东花木和旅游农业产业带管委会引进“天香苑”业主,在重庆农谷项目开发的高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占地80亩,将修建管理用房5 000平方米,区里相关职能部门也很支持,只是在具体办件办证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就目前的政策,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三、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北碚区统筹城乡发展

北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态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农业,突出“一线八点”大项目建设,力争取得新突破。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的认识,明晰发展思路

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北碚要把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尊重民意,积极引导;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的原则,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手段,立足实际先行先试。争取主动、赢得支持,统筹兼顾,循序推进,进一步探索具有北碚特色的“现代都市・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模式。

(二)建好“两个平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撑

1 建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支撑平台。一要把北碚组团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区、文化旅游城和重庆后花园。二要把蔡家组团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居住”等“四高”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型城市。三要把江东片区建设成为精细化工、资源加工、物流配送和移民工业基地,实现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吸纳农民、减少农民。

2 以生态高效为重点,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平台。江东生态农业走廊,要以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为载体,“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为重点,按照“一线八点”的总体布局,打造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长藤结瓜”的产业发展带。国道212生态工业走廊,以同兴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重庆市机电仪工业园、浙江产业园、汽车工业园、华立生物制药基地,打造生态工业经济走廊。缙云山生态人文走廊,通过打造生态景观和旅游景观带,建设中国竹海生态城,展示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厚重的文化、旅游的品牌。只有建好了三条产业走廊,才能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的就业问题,统筹城乡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三)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一要建设一批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构筑农村新型社

区。以人口的就业性转移为基础,完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双双转型。在水土镇大地村、静观镇双塘村试点推进农村户口成建制转城市户口的基础上,扩大到水口、大学城等地。二要激励城镇资源要素“下乡”。要建立一套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城乡互动机制,突破土地、金融、公共财政等相关制度,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实现城乡社会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流动的合理化,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更多的改革成果。

(四)推广“三主导”发展模式,抓好项目带动,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近年来,北碚把“现代农业意识,商品经济思维,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农业,逐渐形成了以“乡村嘉年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型、以“重庆农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及以“大地渔村”为代表的农民主导型的“三主导”发展模式。

乡村嘉年华项目土地流转,全是由重庆商社集团出资出力、政府从旁协助进行的征用,占地农民全部按照相关政策安置,有相当多的农民已通过再就业培训重新就业,由农民转为产业工人。此项目是重庆“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的样板,体现了业主主导,政府协调,农民得实惠。“重庆农谷”项目采用“农民用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将分散的农民土地重新集中,统一经营,拆旧建新,农民入住农民新村,获得商业门面、就业机会、年底分红、土地租金等,体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增收。“大地渔村”项目是“江东花木暨旅游农业产业带”上唯一的农民自主经营的示范村。通过政府引导,成立养鱼协会,推行“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依托西南大学的科技优势,有效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的弊端,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五)精心抓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

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问题

1.园林绿化管理的现实重要性

现代城市建设发展阶段中,日益频发的雾霾、环境污染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为打造节能环保城市,通过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净化、美化环境等功能。一些乔灌木则可吸收反射噪声,密集度较高的林木可达到更好地减缓噪音传播辐射的效果,水生植物可吸附污水中的高毒害物质,如芦苇可吸收酚类物质,去除污水中的大肠杆菌,同时园林树木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可与周围的环境、建筑、城市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塑造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2.园林绿化管理包含的问题

我国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然而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问题。例如,欠缺持久性规划,相应的理论指导不足,使得绿化项目无法跟上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应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依照整体用地的特征做进一步规定。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管理中绿地率总量仍旧不足,无法体现更丰富的层次感,且品种、布局欠缺合理科学性,导致取得的效益难与现有投入达到有效平衡。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也面临淡化、弱化、边缘化的“三化”困境。

3.园林绿化管理有效策略

3.1应用现代化园林绿化管理方式

为赢得更大的管理效益,可采用现代化的园林绿化管理方式,采取专家咨询、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实践工作效率,预防传统工作模式弊端。近几年,我国各类大型、重型城市逐步采用专家咨询方式从事园林绿化管理,收效较为明显。还可通过多环节决策管理,实施动态化的监督控制,以处理各个阶段有关的决策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处理效果。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任务量大,涉及到较多复杂的工序环节,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为此,采用上述多措并举的方式,则可有效地缩减困难,使得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得到合理的简化。

3.2优化园林绿化项目规划管理

园林绿化项目做好科学的管理规划十分重要,应看重实用性、合理性、环保性、节能性。应依照当前区域特点、资源状况,促进规划管理工作由大中型城市的中心空间向周边地段延伸。另外,可创建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系统,在规划阶段中注重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尽量保存好典型系统与珍惜品种的繁衍生息场所,以维护物种多样性,创建形成生态环保、和谐自然的景观系统,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发展,使得生态环境真正的返璞归真。近几年,湖州在围绕打造“最美、最洁、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就有一些成功典范,彰显了地方的生态文化特色;实践工作中还应预防过于单一的种植模式,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呈现出绿色沙漠的不良问题。通过完善绿地空间环境的合理布局,促进园林绿化发挥其美化功能,营造出符合人类居住生活的完美空间。

3.3完善法制建设,强化监督考核

园林绿化管理理念的形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绿化管理工作认识,重视各项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律制度建设,出台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持续加快,始终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园林绿化管理更应持续强化,才能提升大众日常生活品质和生态绿色资源应用效率。相关单位应引起足够重视,严于律己、系统规划,杜绝非法侵占绿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对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人员应加强监督考核,政府单位、林业部门、乡镇林业站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设定相关奖惩激励制度,引入考核管理机制,以绿化生产绩效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以提升员工从事园林绿化管理积极性为重要抓手。同时,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一系列政策,聘请经验丰富的生产管理人员传授给新进员工更多的经验,使他们快速地逾越困难,提升工作效率,并共同为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而贡献力量。

篇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城乡一体发展工作会议暨五水共治工作动员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总结去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待会,俞雷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两方面意见。

一、2013年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回顾

2013年,我区按照"五强化五提升"(强化产城联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强化公共服务,提升民生发展水平;强化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强化配套改革,提升制度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着力抓好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农村改革等五方面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5元,增长12.1%,增速连续第六年超过城镇居民,新农村建设延续了持续向好、加快发展的态势,新一轮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开局良好。

一是美丽乡村建设有新进展。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各项任务,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创建技术核查。全面实施"四边三化"专项行动,新增平原绿化面积2100亩,创建省、市级森林村庄10个。有效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5条河道"一河一策"整治和92家畜禽养殖场整治,建成10公里生态河道和7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22个村实行村庄保洁绩效评估。启动乡村休闲线、山水人文线、都市农业线等三条精品线的规划建设,完成了半浦村、安山村、毛岙村等精品村项目建设,创建市级全面小康村2个、中心村和特色村各1个。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有新成效。克服了六十年一遇的干旱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万亩粮食、万亩水果、万亩盆景"等三大产业基地稳步提升,大鲵养殖精品园、进口果蔬精品园、特色农业精品园等三大精品园建设加快,海水产品、奶制品、粮制品等三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新增4家规范化、1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利建设抓紧实施,全年完成水利投资4.48亿元,姚**堤、姚**排、中横河整治等水利项目加快建设,绿艳合作社、绿荟合作社的"智慧水利"示范项目作用明显。北山游步道全程贯通,顺利通过省旅游经济强区复核。

三是农民生活品质有新改善。农房"两改"加紧实施,新开工农民集中居住小区52.3万平方米,竣工102.2万平方米。惠贞和实验两大教育集团成功组建,##外国语学校建成投用。##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试运行,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人员纳入基层卫技人员三年教育培训体系。**敬老院建设完成,##慈孝乐园开工,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第五届中华慈孝节成功举办,首批6个农村文化礼堂建成使用,成功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庄桥客运站建成投用,机场路北延等道路通车,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北外环快速路加快建设,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9公里。

四是城乡融合程度有新提升。探索建立股份经济合作制退出机制,完成了邵家股份经济合作社首例终止试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了浙江省"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优秀区称号。提高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标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待遇、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低保标准,推进城乡各类保险制度转换衔接,新增550名被征地养老保险人员转入基本养老保险,已有3.5万余名参合人员转入居民医保。推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农村社区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继续推进,惠及农户2400余户,"房票"质押贷款累计发放突破亿元。

五是基层基础建设有新加强。村级组织换届全面完成,村级领导班子整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争当领头雁、推动新发展"专项行动,村(社区)班子执行力不断提升。探索推广"阳光村务"、村民理事"1+4"模式等村级民主管理创新举措,成功创建浙江省村级"三资"管理规范化区。试水农民集中居住小区自住物业管理,已有5个小区进入实质性试点阶段。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启动了人口结构优化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了九方面的经济欠发达村扶持政策,村级可用收入稳步增长。慈城卫星城改革成效显着,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在全市卫星城中排名靠前。

过去一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参与和支持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例如:城乡一体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城市管理向农村延伸的力度有待加强;建设国家级生态区的任务十分紧迫,水环境等农村整治工作有待加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城乡融合的创新举措还不够深入,等等。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思考,努力解决。

二、2014年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主要任务

2014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委、市委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的攻坚之年。今年我区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围绕新一轮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和"五水共治"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区委八届五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结合十大专项改革和十大专项行动,以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以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为抓手,以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工作作风为保障,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发展方式、村庄建设方式、农民增收方式和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美丽品质新##。

实现今年城乡一体发展和"五水共治"工作的目标要求,重点是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统筹城乡发展

1、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事业多元化投入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服务。做大做强实验、惠贞两大教育局团,加快湾头小学建设,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积极创建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区。推进市、区分级诊疗新模式,提升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服务能力,启动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工程,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覆盖。新建9家农村文化礼堂,同步做好日常管理、文化培训等工作。继续办好中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系列活动。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完善城乡就业创业扶持机制,新增就业岗位8000个,完成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继续做好"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等农村金融服务提质扩面工作,帮助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工作,推进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平,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快##慈孝乐园建设,完善提升"虚拟养老院"、"智慧养老"等居家养老模式,积极打造"恰如家"养老助残品牌。

3、统筹城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一体的交通客运网建设水平,完成火车北站新货场和高速公路##连接线二期南北向(##段)建设,争取完成铁路货运北环线##段、**西路三期、水尚阑珊东侧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提高"村村通"道路等级,完善村庄内部路网结构。今年建成农村联网公路?公里。

(二)五水共治工作。

1、污水治理。坚持"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抓紧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三年计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开展污水管网建设专项行动,结合路网布局推进污水大管网和排水网管建设,加快集镇的截污纳管治理,启动连接北污水厂管网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要启动英雄水库上游4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大对企业排污的监管,严禁污水直排内河项目落地,对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

2、防洪排涝。落实省、市"治水强基"的决策部署,加快骨干防洪治涝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姚**堤慈城段、姚**排主体工程、中横河一期整治工程,启动慈江大闸、支援闸、慈江龚冯段堤防新建工程和孔浦大闸改建、##大河农村段整治工程。开展灾后水毁工程修复工作,确保汛期行洪安全。加强水库、山塘、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整治小山塘2座。全年计划完成水利投资3亿元。

3、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河道疏浚、清障拆违、动态保洁、河岸绿化为主的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落实重点河道"河长制",有效治理胡家河、茅家河等25条河道。抓好内河水质提升工程,制定提水换水计划,保障城乡水质清洁。推进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加大对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和英雄水库上游等区域畜禽养殖场的关拆力度,力争年内实现禁养区内畜禽"零养殖"。加强对限养区的环境执法,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三)美丽乡村建设。

1、美丽乡村建设。启动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区创建工作,完善相关区域规划。全面建设乡村休闲线,启动塘民村整村整治,推进**村农房建设,提升安山村村庄管理水平。开展山水人文线和都市农业线规划工作,实施毛岙村小公园二期建设,充实半浦村古建筑内涵,完成南联村绿色休闲长廊项目。加快建设中心村、特色村、全面小康村,加强产业培育和引进,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2、"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围绕国家级生态区创建目标,开展"四边三化"专项行动。今年重点是要完成高速公路##连接线、北外环、61省道、妙金线和杭甬客专、萧甬铁路沿线三化任务,建立城乡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制度,矿山治理率达到100%,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60%。大力建设"森林##",依托保国寺荪湖度假区、北山游步道、慈城古县城、姚江**绿化带、慈江绿带等资源,打造生态景观线。全年新增绿化面积80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1个、市级森林村庄7个。

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实施无违建河道、道路、区域等创建活动,杜绝新增违章,争取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完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绩效考核全覆盖,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严格控制矿山、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规范建筑工地施工,加大渣土运输污染查处力度,加强道路洒水、保洁和绿化带冲洗。

(四)现代农业发展

1、特色农业基地。进一步提升粮食、盆景、水果三大万亩产业基地,提高建设档次、科技应用水平和亩均产出效益,不断提升我区农业的的产业竞争力。继续推进大鲵生态养殖、进口果蔬、特色农业等精品园建设,努力成为全市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都市农业圈中的亮点。大力推行"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化,完善街道(镇)、村流转平台,促进土地流转由短期向长期流转、永久流转转变;由分散小规模流转向集中连片流转转变;由农户自发流转向规范化、市场化流转转变。今年土地流转率达到?%以上。推动经营主体新型化,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扶持一批具有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粮制品、海水产品、奶制品等三大品牌。推动农业服务社会化,加强农技推广推广队伍,引导社会力量组建农业经营性专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

3、都市休闲。重新评定"都市田园新十景"、重新编制农家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兼具健身、养生、垂钓、采摘、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农家乐示范基地(户)和农家客栈(民宿),加快形成富有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业布局。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整合慈城古县城、绿野山庄等旅游资源,保国寺-荪湖区块积极争创省级旅游渡假区。北山游步道努力成为省级休闲运动基地,引进企业化运作,引导周边农民发展休闲相关产业。

(五)农村各项改革

1、农房"两改"。加快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今年要有湾头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包家村旧村改造安置房等115万平方米保障房完成竣工验收。继续推进4个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村,重点帮助解决资**衡、政策执行等实际问题。研究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跨村流转政策,促进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居住。

2、夹心村、保留村整治专项改革。调整完善全区村庄布点规划,明确夹心村、保留村整治范围,并实行"一村一规划"。今年每个涉农街道、镇都要明确1-2个试点村,开展"一户多宅"清理,推进危旧房整治和梳理式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开展自然村、空心村的撤并,下决心解决村庄布局"低、小、散"和基础设施投入不经济、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探索建设村级廉租房和老年房试点,试行"先租后买"等人性化政策,逐步解决无房户和大龄未婚青年居住问题。

3、农村股份制改革。研究形成股份合作制深化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探索股权入股经济组织的新机制,实施股份经济合作社规范管理、项目公司化以及平稳退出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创新农民股份收益处置办法。今年要有更多的试点村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4、慈城卫星城建设。推动慈城镇成为##市新一轮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乡镇。古县城保护开发完成业态规划,推进风貌协调和业态更新。新城建设要发挥卫星城体制优势,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增强以镇带村的发展能力。落实经济欠发达村扶持政策,切实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

(六)农村社会治理

1、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专项改革。进一步完善撤村建居工作相关政策,按照成熟一个拆建一个的原则,今年对10个行政村实行撤村建居。加强农民安置社区管理,试行农民安置社区自主物业管理,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系会议制度,探索居委会负责人列席业委会会议、业委会主任和物业公司经理在居委会挂职的"交叉任职"机制,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培育,努力形成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位一体的治理新模式。加强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加快行政村经济管理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分离。

2、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开展村(社区)书记主任"领头雁"评选,调整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完善并推广村民理事民主管理机制,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提升农村基层自治与民主管理水平。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从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监管转变、从抓结果向抓过程转变、从抓费用支出向抓集体合同收入转变,确保集体资产安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向农村延伸。整合职能,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综合行政执法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农村在城市管理、环卫保洁、社会治安等方面实现与城区同等的管理服务。深化执法勤务制度改革,开展街面巡控保序行动。积极创建"民生城管",努力清除"六小十问题"(部分路面脏乱差、道路积水、盲道侵占、车辆无序停放、占道经营、渣土车违规拉运、绿化带失管、绿篱缺失等十问题)。初步选址在西邵村新建转运站,开展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建筑渣土专项整治,努力实现管理无盲区、时段无断档、昼夜无差异、常态无回潮的"四无"目标。

篇7

 

  XXX市XX镇XXX村位于XXX市XX镇的西南面,东与本镇XX村交界,西与XX乡瑶前村接壤,南与XXX市XX乡相邻,北与本镇XX村相连。全村区域面积6.22平方公里,耕地1432亩,山场6400余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村1900余亩,辖14个村民小组,共有389户居民,户籍人口1853人,其中农业人口1620人,现有党员47人,分设5个党小组。

XXX村是“十二五”贫困村,由XXX市市政府办公室挂点帮扶。截止2018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29人,其中红卡户21户、69人,蓝卡户21户89人,黄卡户16户71人。截至目前,全村实现贫困户脱贫53户223人(2018年脱贫1户4人),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 0.37 %。

一、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及成效

(一)加强贫困户动态管理。按照“12345”精准识别方法,对全村所有农村人口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摸底,做到一户一户过筛、一户一户核实,有力确保了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做到贫困户一个不落,非贫困户一个不进,2018年无新增贫困户。

(二)产业扶贫促民富。全村21户红卡户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继续入股市惠农宝投资有限公司,分红比例15%,即1500元。16户黄卡户每户2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市惠农宝投资有限公司,分红比例10%,每户年收益200元。收回原入股到春光生猪养殖合作社9户蓝卡户的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市惠农宝投资有限公司,每年分红比例10%,即每年分红500元。二是积极推广光伏扶贫产业,财政扶持本村投入70万元用于光伏扶贫产业,确保每个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安居帮扶安民心。2018年,通过实施贫困户基础设施完善项目,为6户贫困户进行了房屋基础设施改造。全村所有贫困户通水、通电,用上卫生厕,住上安全房。

(四)就业帮扶促民强。一是协调XX镇辖区内企业(瓷厂、水厂)、施工队伍向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为贫困人员返乡务工提供便利条件,全村务工的贫困人员达50余人,每人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二是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贫困户提供了16个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可以增收3600元;提供一个河道保洁员岗位,每年增收6000元;提供了2个生态护林员岗位,每年增收9600元。三是组织了三次有劳动能力缺技术的贫困群众参加油菜、果树、草莓等种植技术培训,全村参加培训的贫困户有 16 人,增强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通过以上方式有效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使贫困群众依靠自己劳动实现脱贫。

(五)教育帮扶方面:排查全村贫困户子女受教育情况,和教育补助到位情况。对没有享受到应享受的教育补助家庭,由村委会通知准备材料,帮助申领补助。截止目前,全村共有 44 名贫困学生享受了教育补助,其中享受每年1500元学前教育补助的有7人,享受高中免学费和每年补助1500-2500元的有24人,享受补助8000元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有 2人。

(六)保障帮扶方面:2018年底贫困户享受每月185-340元不等的低保补助的有30户33人,未脱贫蓝卡户低保人员享受每月60元低保提标的有 1 人,红卡户、未脱贫蓝卡户非低保人员享受每月120元政府救助金的有49人;财政为贫困户代缴新农保参保资金 159 人15900元,代缴新农合参保资金229人41220元,代缴医疗附加险参保资金229人45800元,做到应保尽保。

(七)健康扶贫方面:在医疗报销方面,贫困户医药费报销比例均达90%以上,切实减轻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八)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2018年在政策不减的基础上,整合涉农扶贫资金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一是整合涉农扶贫资金170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村内安装路灯、修建排水沟、排污设施、道路硬化、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验收,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二是整合涉农扶贫资金120万元,建设了下乡组、好久、达到、热烈等4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三是整合涉农资金18.5万元用于改善亭子下组农村安全饮水。四是全力开展清洁工程、清河行动,今年投入2万余元用于村庄垃圾处理、河道保洁员等,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的落实

篇8

仙居历史悠久,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钦赐县名为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传承着7000多年新石器时期下汤文化的薪火,中国道教第十洞天、江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头禅院、朱熹送子求学的桐江书院等古迹,见证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留下的灿烂印迹。仙居之美更在于她难得的蓝天、青山和碧水。对于雾霾蔽日的大城市居民来说,仙居无疑是块难得的心灵净土,“仙人居住的地方”可谓实至名归。虽然目前仙居还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但我们始终相信,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态为立县之本,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并以此为抓手,促转型、抓统筹、优环境、惠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连续几年的生态创建,2012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今年将迎接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创建活动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具有仙居特色的创建之路。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

的使命,也是现实的选择

国家顶层设计与县域发展思路叠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作了回答。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只有在辩势中蓄势,才能在造势中乘势。早在2001年,仙居县就提出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提出“生态立县”战略;2011年在顺利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十几年来,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创建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绿色发展更加充满信心,生态立县战略的步伐更加坚定。

 

县域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仙居县森林覆盖率77?郾9%,出境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连续三年在96%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景区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2—3万个,近三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均达到90以上,名列全省前茅,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连续多年的生态县创建之路,让生态基础更加扎实,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4个、市级生态村355个,10个乡镇已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差异化发展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由于历史上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前几轮发展中仙居逐渐落后,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2012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556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占浙江的40%,居台州市末位。在浙江新一轮实干促发展的区域竞争浪潮中,仙居不可能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必须剑走偏锋,将自身的特色优势最大化,而仙居最大的优势就在不可复制的优良生态,只有抓住这轮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机遇,才能乘势而上,实现弯道超车。

 

推进“三生融合”,不断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和谐有序,宜业、宜居、宜游融合发展的乐活之城,是仙居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态县创建的目标所在。

篇9

1.武汉市黄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武汉 430300;2.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江汉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湖北武汉 430300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在看到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可及性差、效率不高、费用增长过快、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本文主要对卫生事业管理服务过程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如何提升经济发展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

关键词 ]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50-02

[作者简介] 刘建华(1970-),研究生,现在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卫生计生管理。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 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确定了卫生部门在新阶段所承担的重要历史责任,明确了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体现着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承担着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光荣使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努力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下面就目前黄陂区的卫生事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1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情况

全区卫生事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当前卫生工作形势,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承载新的光荣使命,凝心聚力,务实创新。

①大力破解深层次矛盾是纵深推进医改的必然要求,需要卫生工作迎难攻坚、改革创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区深化医改工作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效,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推进,将导致多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必将带来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深刻变革,医改将真正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将不断增大。

②加快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卫生工作完善体系、提升内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黄陂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陂改革大推进、开放大突破、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的重要时期。

③更好惠及民生是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导向,需要卫生工作提升水平、优化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效,最终要通过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和服务的改善来体现。

④提高驾驭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推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卫生工作总结经验、创新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卫生改革与发展全局,不断加深对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黄陂卫生区情的认识,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驾驭卫生事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黄陂实际的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路。

2努力开创黄陂卫生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医改和卫生“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武汉建设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区打造武汉北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大有作为的一年。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①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②是拓展基本药物制度。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④探索实施“医疗联合体”模式。⑤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2)实施“四大工程”,构筑医疗卫生服务“高地”。当前,黄陂区卫生工作重点实施和推进硬件提档、质量提升、能力提高、管理促进等“四项工程”,在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中体现黄陂卫生新特色、新追求和新作为,为武汉市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①强化硬件建设,着力夯实发展根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项目建设管理,打牢基础设施,改善硬件设施和群众就医环境。支持鼓励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提高医院规模和救治水平,确保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医院复审,加快推进中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快区人民医院内科楼建设、区中医医院二期建设,完成区120急救中心建设和区精神病院、木兰卫生院、前川卫生院、鲁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迁建工程。全力支持区妇幼保健院创建三级保健院,完成卫生监督大楼项目、疾控中心、血防医院硬件提档升级。②强化质量管理,着力筑牢发展基础: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宗旨,全面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深化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推行医疗安全法人负责制与分级责任制管理模式;二是完善监督体系,加强卫生监管力度。规范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运行机制,社区(乡镇)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推进覆盖率100%。借鉴盘龙城卫生监督派驻所经验,在黄陂北部生态旅游区再建一家卫生监督派驻所,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建立村卫生监督信息员制度,实现卫生监督全覆盖、响应快、规范化。③强化能力建设,着力创新发展优势:一是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卫生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办法。引进特聘专家、高层次人才8人,招聘应届专科以上学历38人。评选区级中医名师8人,基层中医名师10名,新增市级以上各学术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10人。启动“卫生管理干部培养工程”,推进首席卫生监督员、卫生紧缺人才及基层复合人才等培养工作。探索建立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提升我区卫生管理专业化水平。试点中心卫生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开展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师适宜技术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训率不低于80%。④提升管理水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政府主导,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经费标准到40元,村卫生室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分配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基本公卫服务绩效考核体系,根据考评结果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向全体市民免费提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巩固“强基工程”成果,着力提高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把疾控机构建成基本公卫项目指导中心,全面承担业务指导、专业培训、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业务。

强化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3积极树立黄陂卫生系统队伍的新形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重要和工作更加复杂,加快卫生系统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活负担,促进稳定的负担,服务概况。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情况下,混凝心聚力,良好的治理,自我加强压力,努力进取,再接再厉踏上新的征程,群策群力开创新的局面。

①必须加强学习的意识,提高能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成果。加强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

②要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概况。责任是付出,是奉献。随着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政治问题,健康是民生,卫生预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救援,还是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限制经济的发展。

③要强化运作意识,在争取支持上下功夫。卫生事业的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部门就不可能破解难题,办成实事。特别是我们的医改工作、卫生项目建设等,都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各医疗卫生单位都要强化运作意识,把运作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多为发展想办法,多向外围求支持,做到既要敢干,又要会干,变不利为有利、变不能为可能,千方百计把事情干成。

④增强发展意识,整体考虑。当前的卫生工作,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

停滞不前或发展步伐缓慢,都愧对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和信任。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把握的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工作,坚持抓重点与全面,把握两个头,勇敢的创新改革,突破发展,推动卫生工作。我们需要加强卫生新闻宣传,照顾群众加强安全建设健康、促进和谐稳定的系统。

⑤要强化廉政意识,在树立形象上下功夫。卫生系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央、省、市关于反腐倡廉、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 结语

在全区上下为建设幸福黄陂、美丽黄陂而努力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振精神,增强能力,胸怀为民之情,恪守为民之责,以务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脚踏实地的干劲,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展示黄陂卫生系统的新特色、新追求、新作为、新业绩,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成武汉北部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幸福美丽黄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1]吴皓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势下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与对策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

[2]张晓苗.中国卫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3]肖伟.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4]吕本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现状 前景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59-02

乐山市自2005年夹江县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很大程度提高了全市肥料利用率,转变了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减少了购买肥料的支出,为乐山市2006年~2012年“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六连快[1]”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应用现状

乐山市10个县(市、区)先后被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县”,同时,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2009年“育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农业[2009]17号),金口河区在2009年也开始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至此,全市11个县(市、区)211个乡(镇)2046个村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行政区划全覆盖,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累计达2322万元。

1.基础性技术工作全面完成

乐山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紧紧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2],完成了野外调查、土壤采集测试、田间试验、配方设计、配肥加工、示范推广、宣传培训、数据库建设、耕地地力评价、效益评价和技术研发共十一项基础性技术工作。

据统计,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全市在各种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共计1612万亩次,推广配方肥施用面积544.89万亩次,建立核心示范区(片)359个,共采集土样31143个,涉及7个土类,24个亚类,47个土属,66个土种,42个变种,化验土壤养分参数18.7万个次,采集植株样品1310个,化验成分含量1.8万个次,对全市96个乡(镇)934个村的2930户农户开展施肥情况调查,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台位等在主要粮油作物上设置“3414”肥效试验255个、配方校正试验233个,依据化验数据和试验结果制定制定肥料配方109个,并制成施肥建议卡共发放182.15万份,直接培训农户26.285万人次,为115.25万户次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基本摸清了乐山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建立起了适合本地主要作物和土壤类型的肥料效应方程和施肥指标体系,以及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了以县级为单位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对各地耕地潜在生产能力和养分分布进行了系统评估和划分,同时确立了“五定”配方供肥模式[3],即:按照“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傻瓜化应用”的原则,采取定配方、定企业、定经销商、定区域、定价格的“五定”模式。

2.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2.1经济效益显著。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41 个国家、18 年的试验研究统计,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到农作物增产的60%,最高达67%[4],可见,是否合理科学的施肥是农作物能否增产的关键。乐山市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不但节约了购买肥料成本,同时粮油生产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农民实现明显的增收。据统计,2005年~2012年,乐山市新增粮油总产14956.19万公斤,新增产值34587.2万元;节省化肥投入4371.1万元,累计节本增收24420.8万元,平均每亩节本增效44.82元。

2.2社会效益凸显。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农民传统的施肥观念正从根本上发生转变,不分作物盲目施肥、单一施肥或过量施肥的习惯正逐步得到遏制,施肥技术正在由“经验型”向“标准定量型”转变。据调查,几年来,乐山市肥料利用率不同程度的提高了3~5%,在肥料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农业部门自身来说也促进了农技人员工作作风更加扎实,工作热情日显高涨,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政府惠农政策深入民心,广大农民群众倍感党的温暖;社会资源得到整合,农资市场得到净化。

2.3生态效益明显。由于不合理施肥造成了肥料大量的浪费,肥料的施入又不可能自然消失,必然进入地下,污染土壤、地下水,蒸发到空中污染大气。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又要大量施用化肥,造成恶性循环。

通过广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施入土壤中的化学肥料尽可能多地被植物吸收,尽可能少的在环境中存留,改善土壤理化环境,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平衡土壤养分投入和支出。以此提高了产量,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2005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全市累计减少化肥施用量467.09万公斤(N、P、K三种肥料折纯后总量),土壤氮磷养分盈余量大幅度下降;流失到环境中氮磷养分有效降低,有效减轻了农业污染面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存在的问题。乐山市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较大的效益,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本级财政投入不够多。虽然中央资金在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投入很大,但是在乐山,市、县财政却投入有限,整体不多。市级土肥部门虽然每年都能争取到2万元的配套工作经费,但该项经费确未能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县级财政多数配套专门的经费,县级土肥部门一般都要挤占其他工作经费,或者与其他工作经费打捆使用,据统计,乐山市2005年以来,市级财政投入共16万元,县级财政总投入不足100万元。

二是技术研发能力不够强。全市土肥系统共有专兼职技术人员7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数不足三分之一,硕士研究生仅1人,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不足一半,具有土壤肥料相关专业的不足10人,虽然能够很好完成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相关任务和技术推广工作,但是技术研发能力不够强,多年来,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不多。

三是应用推广范围不够宽。全市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多集中在水稻、玉米、油菜和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上,试验研究和配方研制也多以主要粮油作物和土壤类型为主,应用推广和技术研究范围相对较窄,增收节支效果受到限制,技术效益潜力未被完全挖掘。

四是农企对接力度不够大。各项目县虽然均开展了与肥料企业的对接合作,但是相互之间还未建立起信任,部门的“官本位”思想,一定程度的阻碍了与企业的交流沟通,企业仍不敢放心使用土肥部门提供配方,再加上配方肥产供施网络不健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配方肥销路不畅,企业无利可图,积极性不高,造成了目前一些项目县的农企对接力度不够,合作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

五是推广体系建设不够健全。虽然当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已覆盖至全市所有行政村,但是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以及农民认知程度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服务跟不上,宣传力度不到位造成的。目前,仍有一些县没有专门的农技推广部门,存在与其他部门合作办公的现象,同时多数乡镇都没有专门的农技人员,即使有也存在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老化、新生梯队难以相继等问题。

二、发展前景

根据乐山市农业产业特点以及发展方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广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符合十后,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三大联动、六个跨越、六个美丽[5]”的总体发展思路,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推技术之一,同时也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技术依托。

2.“一都四基地”建设需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支撑

乐山市“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建设“一都四基地”宏伟目标,即:到2015年底,建成中国绿城之都,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建立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基地、全国现代生态畜牧经济产业基地、成渝蔬菜供应基地和全省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5]。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投入产出比,因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巨大作用和技术特点,使其将成为建设“一都四基地”的重要技术支撑。

3.经济作物种类多面积大,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统计,截止2012年12月31日,乐山市茶叶面积已达到105.8万亩,蔬菜面积达到89.9万亩,水果面积为67.3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27.98万亩,仅2012年一年就引进了55个蔬菜和5个水果新品种,目前,多数作物和品种都未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这些都需要科学施肥技术使用,才能实现高收益,因此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三、建议意见

虽然乐山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和推广取得的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更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等待挖掘,现就如何发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高效率和作用,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意见:

1.积极争取支持,吸引社会投入

土肥部门应主动多向本级党政领导汇报,阐明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重大意义和巨大效益,积极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投入,同时要注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通过动之以情、让之以利,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

2.切实加强农企合作产需对接,扎实推进配方肥到田

农业部门要积极改进和规范的服务观念和形象,加大农企合作力度,切实做到产需对接,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大中型肥料企业生产供应配方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农企合作构建配方肥推广应用平台,为配方肥区域化需求和规范化生产找到结合点,统筹兼顾配方的科学性和企业生产的可行性,提高配方肥市场占有率,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完善营销网点,开展个性化服务,切实解决配方肥到田“最后一公里”难题。

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技术指导力度

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加强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服务素质高的农技推广队伍。同时,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发动广大土肥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农户指导农民调整施肥结构,有效推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

4.积极引进人才,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积极向农业院校引进高端人才,建立起一套能够留得住、下得去、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优化科研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研发能力。

5.扩宽推广领域,发展精细配方施肥

加强多种品种和不同土壤类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扩宽应用推广领域,同时对经济效益好,规模成片的品种和地域发展精细配方施肥,配制出品种专用肥,努力发挥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大效益。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造福亿万农民、事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事业。随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深入,必将迎来以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科学施肥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许金波.全市实现粮食生产产量:“六连增”增收“六连快”[M].乐山日报,2012.12.14.第8315期.

[2]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09 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09]32 号.

[3]邢岩,刘昱东,赵斌.实施“五定”模式 建立测土配方施肥长效工作机制[J].中国农技推广,2007(8 ):33~35 .

[4]张秀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