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营销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市场营销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篇2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的旅游业较长期地保持7%年均增长率,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产业的概念是从供给方出发的,生产同一类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的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这是旅游产业界定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产业的定义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来看,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旅游经济活动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形成了旅游产业,主要由旅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与旅游景区管理组成,其中旅行社,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游客会从旅游的过程产生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印象,旅游目的地在这个过程当中向游客展示地区的整体形象。旅游业推动旅游城市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一项对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有重要推动意义的产业。
二、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
旅游市场营销既指营销活动,又指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营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是研究旅游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以旅游者为中心,在旅游环境分析、旅游购买行为分析、旅游市场调研和旅游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找准本企业和旅游产品的位置,通过营销战略、营销策略的整合使用和科学的营销管理,实现旅游企业、旅游者和社会“三赢”目标的实现。
旅游市场是市场学的一个分支,但与一般市场学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1)以旅游行业为背景进行研究,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行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增长快、脆弱性、服务性、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旅游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这些特点;(2)旅游消费需求不同于一般需求,它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以无形产品和服务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尤为明显)为主的需求,人们通过旅游消费满足其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营销也要体现这一要求;(3)旅游市场营销是一种具有较高知识化要求的营销(旅行社等企业营销表现更为明显),知识型游客研究、知识型旅游产品开发、知识化手段、知识化管理等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市场营销作为市场运作活动,是指通过创造和交换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及其价值,以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其中交换是核心,满足旅游欲望和需要是目标,交换过程是否顺利,取决于旅游产品创造者或提供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价值满足游客需求程度及对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三、发展我国旅游营销市场的办法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篇3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所以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学者对其的界定也各有差异。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将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我国旅游学者对其界定为: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因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依托农业这个大环境,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并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旅游一般以城市周边的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特色风光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体,以为城市居民提供古老乡村劳作体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被称为人类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在我国,乡村旅游是在满足了市场多元化及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而且能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当地经济收入,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以农家乐和农村观光的形式为主
乡村旅游主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其通过提供特色农家旅馆、农家菜肴、农家生产劳作等一系列能够享受农村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能够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并采购特色农产品。这种农务采摘旅游能够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长久发展。
2、在开发层次上处于低水平的开发阶段
在我国,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经历的时间较短,对其的开发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没有转变传统粗放的开发模式,切没有明确的主导方向。
3、主要分在景区边缘地区、老少边穷地区、都是郊区
在这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生态景观及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且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这些能够为乡村旅游所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的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三、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项目缺乏弹性,开发项目单一,粗放式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观光旅游和农村自然景观为主,其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虽然现阶段对其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内容名目众多,但是都没能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价值。开发项目单一,切没有深度和特色支撑。一些开发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对产品进行不合理和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影响当地文化等问题。存在对产品开发并运作期间管理混乱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的解决突发问题,更有部分开发管理人员过分的追求效益,忽视旅游者的差异需求和满意度,产品缺乏创新,形象设计意识不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管理形式粗放。
2、价格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要求,一般对其的开发都处于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依靠城市辐射或者景点辐射得到客源,所以在价格方面大多较低,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以农村景观为主,其资金投入势力和政府支持强度相对于风景名胜区较弱,其主要吸引周边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出游的居民,这些居民出游的弹性较大,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因此在“薄利多销”意识的促使下,对乡村旅游的营销采用低价策略。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地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个体农民营销意识薄弱,地方政府依然采取先发展当地旅游再营销促销旅游的策略,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产品促销方面,轻促销或者无促销是乡村旅游的普遍现象,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市场开拓意识,只局限于简单的“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对产品的研发、包装、市场销售等方面没有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方面,旅行社是基本的销售方式,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和网民用户的增加,网络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乡村旅游营销方面,仍然选择单一的旅行社销售,忽视网络销售。 转贴于
4、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单
乡村旅游以农村旅游为主体,绝大部分旅游的选址在农村,并且很多旅游活动是在农村居民的家中进行,因此对旅游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善,对设施的日常的修建和维护没有标准化、规范化。农村居民因不能提供旅游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强大资金,使得旅游场地设备的简陋和不完备,从而不能使用先进或者统一的旅游设备,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依托旅游设备的需要,从而减少游客量。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的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然而营销意识的淡薄和营销理念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创新中转变观念、更新策略,才能顺利地完成市场升级。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现阶段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必须满足目前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必须首先在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进行营销观念的改革。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营销意识,必须将体验经济理念融入旅游市场营销观念中。乡村旅游不仅要通过让游客感受“亲情”从而建立感情,还要具有旅游的知识观,能够拓宽游客的视野和增加知识积累,还要在经营乡村旅游的同时保护环境,将绿色营销观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市场,从而协调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宣传促销
旅游宣传是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乡村旅游要保持不断扩大的客源市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渠道多种多样,如积极如积极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旅游促销会议,通过展览宣传促销;编印旅游手册、乡村旅游公园简介,导游图等刊物宣传;制作旅游纪念品,如风光明信片、T恤衫等;与各大旅行社及宾馆联营,让利依靠他们帮助促销;制作旅游标示牌,门票宣传等。提高乡村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质量和知名度,除对旅游产品整体成功的宣传促销外,还应维护旅游产品的整套形象,保护旅游产品的质量,要以实见闻,而不能让旅客扫兴而归。
3、开发特色浓郁、高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由核心部分、外形部分和延伸部分三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融合为一体组成旅游产品。优秀的旅游产品能够极大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的旅游产品是吸引国内外游客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因此必须全面的打造富有特色的优秀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旅游产品研发、包装等的创新,使得旅游产品差异化,并根据当地的特地因地制宜打造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该极力的增加具有地域风土人情、感人故事、农事农活等能展现本地区魅力的旅游活动,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另外,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具体表现在不仅保持大自然的原生韵味,而且保护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避免因开发造成文化污染,避免把城市现代化建筑、设施移置到乡村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也应该与当地自然及文化协调,保证当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和“精品”给游客。但这并不是说阻止乡村进步,阻止当地发展经济,而是实现旅游与经济发展二者的最佳结合。
4、乡村旅游市场的细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市场的具体场所主要是在城市郊区或者景点附近,这些地区必须具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资源,城市或者景点附近的居民会利用节假日体验乡村旅游产品。但是由于各个乡村旅游产品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区位环境、资源条件、产品种类及知名度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目标市场也是不同的,所能应用的组合战略和营销策略也不尽相同。因此各产品在确定目标市场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客源市场。所选细分的市场必须符合市场营销主体的经营目标、产品形象等。否则,便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5、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明确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乡村旅游具有旅游业的所有特性,从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进行量化和标准化,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并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其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知识、服务意识和管理理念,在充分认识旅游产品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价值。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更健康的发展,政府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严惩一切恶意或坏旅游环境或者旅游活动的行为,规范当地旅游市场的秩序,从而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使得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适应了现代营销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指导市场营销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体系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至少包括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旅游产品开发整合、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与旅游营销区域整合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内容
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
20世纪50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目前,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IMC理论在1997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
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写作秘书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
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
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五)旅游营销区域一体化整合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以发展共谋、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目标,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整合各类旅游经济要素,促进相关地区间旅游营销的分工与合作,追求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后的区域旅游板块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内部旅游业有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2]HuttonJG.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andtheevolutionofmarketingthought[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6,37(3).
[3]DonE.Schultz.MarketingCommunicationPlanninginaConvergingMarketplace[J].JournalofIntegratedCommunications,2002(2).
[4]KJMacKay,DRFesenmaie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3).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
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
20世纪50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目前,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IMC理论在1997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
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
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
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五)旅游营销区域一体化整合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以发展共谋、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目标,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整合各类旅游经济要素,促进相关地区间旅游营销的分工与合作,追求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后的区域旅游板块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内部旅游业有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2]HuttonJG.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andtheevolutionofmarketingthought[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6,37(3).
[3]DonE.Schultz.MarketingCommunicationPlanninginaConvergingMarketplace[J].JournalofIntegratedCommunications,2002(2).
[4]KJMacKay,DRFesenmaie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3).
篇6
【摘要】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的追求日益剧增,旅游业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并缓解压力的重要选择。新疆环塔里木地区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文章把阿拉尔市旅游营销策略作为讨论的课题,从旅游营销的涵义出发,分析了目前阿拉尔旅游营销策略的现状,在对阿拉尔旅游市场总体情况和目标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完善配套设施、制定灵活多样的价格策略、加强宣传与推广、重视和开发旅游宣传推广等策略,并且采用波士顿矩阵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如何改善阿拉尔旅游营销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环塔里木地区;阿拉尔市;波士顿矩阵;营销策略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非物质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系统构建与应用研究(编号:2013bah27f01)。
【作者简介】郭文杰,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林特色经济、西域文化与屯垦经济;喻晓玲,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林特色经济;廖肇羽,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西域文化、西域屯垦经济。
一、旅游营销概述
阿拉尔市是新疆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建设西部旅游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它不是旅游大市,更不是旅游强市,目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正处于探索性的起步阶段,且名片效益不高,急需构建富有自身特色的营销策略。旅游营销策略是限制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长的重要问题。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对阿拉尔旅游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对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旅游市场营销定义及方法
旅游市场营销是指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营销的方法主要有: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旅游网络营销、旅游整合营销、旅游互动营销等。
(二) 旅游营销的特点及其意义
旅游市场营销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旅游营销与游客的个性存在直接的联系,旅游营销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策划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旅游营销是管理过程的集合体,管理优劣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和取得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三是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不仅需要旅游企业收集信息,还需要旅游企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游客。
成功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利用旅游资源获取经济价值的关键,其有利于将景区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底蕴广泛宣传,还有利于达到旅游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与社会效益三者共赢的效果。
二、阿拉尔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 阿拉尔市旅游的地域环境现状阿拉尔故称“昆岗”, 维吾尔语意为“绿色的岛屿”,地处丝绸之路上的龟兹于阗道,是当代丝绸之路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阿克苏河与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上游,东邻沙雅县,西依阿瓦提县,南、北靠阿克苏市,东北接新和县。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60公里,总面积4196平方公里。
(二) 阿拉尔市旅游市场情况
阿拉尔市旅游客源大都来自阿克苏市、阿图什市、图木舒克市等邻近市,且以阿拉尔市的居民在县区之间的旅游居多,远程市场客源少。因此将阿拉尔旅游来源市场划分为以下三类:一级市场为新疆区内旅游市场。其中,疆内游客主要为阿拉尔本地人士,短线旅游是主流,旅游消费较低,但旅游市场份额大且相对稳定。二级市场为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3个城市圈。这3个城市圈经济实力强,居民出游率高,旅游支付能力强,在阿拉尔地区旅游市场占据重要位置。三级市场是除上述城市以外的市场,由于距离远,交通不便,在旅游客源市场中所占份额非常小,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的逐渐便利,会使长距离旅游成为可能。
(三) 阿拉尔市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方面,目前阿拉尔市有3家旅行社,星级酒店1家,社会旅馆2家,总床位近4000个。旅游汽车公司2家,旅游专用车20辆,注册农家乐20家,商务大厦5座,餐饮服务场所186家,休闲服务场所69处,综合购物市场408家,运动场馆10处。直接从事旅游业4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近1000人(数据来源于阿拉尔市黄页)。
(四) 阿拉尔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阿拉尔市经过60 年的屯垦建设,在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旅游交通等建设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目前已拥有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参见表1)。但整体来说,阿拉尔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旅游资源禀赋极不相符,它拥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却还处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独特的品味和文化内涵吸引力并不存在,这也阻碍了阿拉尔市旅游业的高层次开发,使旅游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阿拉尔市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 营销理念的短板
1.营销理念上的滞后。首先,旅游市场竞争压力大,阿拉尔在营销理念上存在由市场调研不足导致的观念性错误。另外,旅游宣传的对象以及区域不够明确,依旧采取传统的推销方式,使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能力弱。其次,滞后的旅游营销理念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匹配。其主要表现在:第一,阿拉尔市经济的发展与其滞后的营销理念冲突频发。第二,仅仅依靠对景区本身景点的扩展,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重新包装和创新、旅游营销渠道、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水平提升,进而导致阿拉尔市旅游营销水平落后于新疆全区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三,景区营销合作少,管理滞后导致阿拉尔地区的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明显。
2.售后服务意识意识不强,规模效应不明显。旅游产品有着三种类型:核心、有形和扩展,目前阿拉尔市旅游营销做到了对核心和有形产品的打造,而忽略了对扩展的关注,尤其是售后方面。在旅游活动时应能让游客感觉惊喜,不仅满足其视觉的需求,而且满足其内心和精神的需求,这就要求提高对旅游产品的售后服务意识。
(二) 阿拉尔市旅游发展营销手段上的不足
1.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手段科技含量低。第一,从阿拉尔旅游营销手段上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旅游形象设计;二是旅游推介。但大部分操作过于单一化。第二,未把阿拉尔旅游产品和阿拉尔的形象统一宣传,虽然做到了产品营销,但是形象没有树立到位。第三,目前阿拉尔市旅游市场营销中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范围狭窄,突出表现在对互众。近年来,阿拉尔在大力推介自身的品牌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有效分析地域特色,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形象,外地游客市场疲软,季节差异性极大,宣传方式上都大同小异。在旅游品牌上,大都仅限于自治区给予的诸多称号,而在自身整体优势品牌的打造上欠缺力度。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运用。
2.促销力度和促销手段存在不足。由于目前阿拉尔市城市知名度不高,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尚未形成典型形象。由于不被人广泛所知,导致外来游客稀少,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旅游促销经费不充足。二是没有建立旅游促销长效机制。这就产生了旅游促销手段缺乏重点、推广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阿拉尔不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旅游推广方式,进行全面、快速、有效的促销。
(三) 阿拉尔市旅游品牌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1.旅游品牌设计缺乏特色。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诉求就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提炼出来,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于目标受
2. 旅游产品和分布短板。阿拉尔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从总体上来看,种类较为齐全,涵盖了8大主类(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阿拉尔市具有一些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如天山、丝绸之路等属于世界级资源,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属于国家级难得的优质资源。但是在实际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分布、零星点缀”的格局,且大多数粗放开发,缺乏深度挖掘。
(四) 阿拉尔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宣传推广的不足
阿拉尔市旅游开发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等问题造成的,另外,在宣传手段、宣传措施、宣传工具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阿拉尔的对外宣传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而由于缺乏对现代宣传工具的使用,使得对阿拉尔市具有深刻领悟的游客少之又少,由此产生在结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缺乏足够的力度和管理。
四、对阿拉尔市旅游业发展营销策略的对策建议
(一) 针对营销理念不足的策略
1.建立调研部门,掌握市场的动向,构建营销体制。第一,市场竞争的压力,市场调研缺乏深度,让阿拉尔旅游营销处在被动的局面。政府是旅游的引导性单位,因而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旅游市场调研部门对旅游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从而把握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二,构建高效率的旅游营销体制。树立起阿拉尔旅游形象,围绕不同层次类型的旅游市场,进一步创新提出有感染力且个性鲜明的营销口号,设计体现阿拉尔历史、人文和自然风景相结合的旅游形象标志。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成立专门推广和宣传领导小组,扩大阿拉尔营销活动的范围。
2.完善和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阿拉尔旅游业要取得长期有效的增长,必须完善和创新旅游营销的理念,制作旅游营销的战略计划,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阶段发展计划。深入挖掘游客的内在需求,设计出新颖有效的营销策略,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时期来合理有效地利用营销策略。政府可举办推介会,对特色旅游产品进行深度推荐,联合旅游公司打造“印象阿拉尔”主题旅游、提供精品旅游路线等。
(二) 解决营销手段和促销力度不足的策略1.强化销售促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联合促销。组合传统促销手段,利用政企联合促销,加大中间商的促销作用。利用四大媒体,通过宣传、介绍、抽奖、促销、征文、开辟旅游专栏等形式将阿拉尔旅游产品信息传递给潜在旅游者,使阿拉尔的自然风貌、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在旅游者心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二是是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长期举办能够在国内外有强烈反响的旅游专题活动,进行系列推销,如举办红枣节、三五九旅爱国主义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等,同时印发大量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品。
2.采用价格策略。在旅游区运营的初期,对自驾游、团购、学生游等形式的客源市场采取一定的优惠策略,在区域内形成口碑效应,聚集人气。构建灵活的价格调节机制,对淡旺季、市场培育期(扩大市场规模) 和市场成熟期(消费层次选择)实行差别定价。主要做法是:首先,根据市场行情,对旅游产品进行灵活定价,迎合顾客的消费心理,减少旅游消费成本,增加吸引力,进而提高旅游产品的营销效益。其次,根据捆绑定价原理将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特点的旅游产品捆绑在一起进行定价,如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和千岛湖景区进行整合定价(前者为屯垦文化的代表,后者为自然风光度假胜地)。
(三) 处理品牌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策略
1.打造品牌,树立名片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旅游已经由原来单纯的资源竞争转变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菲利普·科特勒(1931) 认为:品牌化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其根本就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旅游品牌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同时提升旅游地吸引力和竞争力。因此,阿拉尔市应该树立鲜明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从多方面考虑旅游业发展。就阿拉尔市旅游而言,最为关键的有三点:一要充分展示有足够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二要有便利的交通网络;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可以选择把阿拉尔市4A级景区和3A级景区作为重点开发对象,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出阿拉尔旅游文化名片。
2.明确市场定位,实施产品策略。分为两方面:第一,扩充产品结构。新产品开发是未来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的重点,对阿拉尔市来说,应始终树立“以产品开发作为营销先导”的理念,首先,要尽快更新传统产品,对传统线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其次,不断推出新的有吸引力的新线路,开发新景点、新活动。第二,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新疆环塔里木地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分布较为广泛,但从总体上来看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需进行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波士顿矩阵将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作为决定产品结构的标准,在进行阿拉尔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时,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方法。根据表3把阿拉尔市旅游资源分为5个等级,再应用据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
第一,明星类。对于知名度高、市场反应好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点开发。比如对五级四级资源的开发,4A和3A级风景区(见表1) 的推广、营销、投入力度应加大。第二,奶牛型。对于知名度高、市场反应好但自身资源品味却有限的资源,如三级资源和部分四级资源应当将重点放在挖掘其内涵,突出资源自身特点和优势上。第三,劣狗类,对于缺乏一定知名度,但是却有着高品味的资源优势,如二级资源中的环塔汽车拉力赛、塔克拉玛干自行车穿越赛、阿拉尔昆岗赛事中心、红枣文化节等,则应当将重点放在宣传、促销上。第四,问题类。对于缺乏知名度和保护性较强的资源。如一级资源中的维吾尔族歌舞、刀郎歌舞、古尔邦节、古清真寺等则应当遵从保护原则,挖掘其文化内涵,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做开发。
(四) 提升旅游宣传推广的策略
1.加强宣传推广。要提高阿拉尔地区的知名度,应加大宣传力度,在费用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权威性高、受众广的电视台(如旅游频道和综合频道)。区内可邀请新疆卫视拍摄并播放旅游专题节目,与发行量大的报纸联系组织旅游专版,利用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交通工具、印刷品等大众媒体和特定媒体进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在各车站、机场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和部分收费站等位置分别设立大型旅游广告标牌,宣传的内容可以是各地风光、路线及相应的旅游攻略。除此之外,由市区政府组织,举办大型历史纪念活动、博览会、交易会、美食节等,并积极申请承办或与其他地区联合举办旅游活动,吸引媒体无偿报道和宣传,扩大阿拉尔旅游的影响力。
2.深化线路整合,加强联动效益。区内线路整合,加强区内联动,环塔里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典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外,还有着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等多种旅游资源形式。将各种旅游线路进行整合,加强地区间的联动可以极大地促进整个南疆地区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五、结论
旅游业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产业,具有环保、低碳、重复利用率高的特点,能够促进就业和整个经济的良好运行。阿拉尔市应该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去开发和推广旅游资源。阿拉尔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开发前景巨大,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只有有效转化为实际可利用的旅游产品,树立现代化的营销理念,采用有效的营销手段,才能达到展示和推广阿拉尔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2]龚勋. 西昌市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0.
[3]阮永睿.黄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36).
[4]郭利娟. 咸阳发展乡村旅游优劣势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 .林业经济,2012,(10):119.
[5]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旅游发展规划[R].2014.
[6] 章尚正.黄山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7]孟晓霞.周彤.鄂尔多斯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大众商务,2010,(2).
篇7
1.1散客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
(1)规模庞大但地域分布较为广泛且分散。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较强旅游欲望的人越来越多,散客旅游市场规模日渐庞大。但是,散客购买者是来自个人或家庭,地域分布广泛且分散,从农村到城市、从街头到社区、从学生到老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散客消费者。
(2)购买批次多但批量小、差异大。散客购买行为在时间上、诉求上、数量上表现出高度的差异性,购买批次多而批量小。这样,旅行社提供的服务就不是一次性的,增加了旅行社的工作量。
(3)购买决策感性。当前产品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消费者已经无法从理性的角度去辨别产品和广告,其购买决策更多地是建立在对终端销售人员的信任和喜好之基础上。另外,散客旅游市场的特征还包括利润水平较低,沟通困难且成本高、信息量大且无序等。
1.2旅行社传统营销手段开拓散客旅游市场的劣势分析
旅行社如果利用传统营销手段开拓散客市场,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销售渠、开展大范围地促销、打造强大的销售团队,这对对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要求非常高。但是,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在门市数量、旅游电子商务建设、专职营销人员数量和素质、专项营销资金、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采购、强大的促销能力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缺陷,导致其在散客营销方面难有作为。
1.3直复营销利于旅行社开拓散客旅游市场的优势分析
在传统大众营销方式不能很好的为企业的销售和市场战略服务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具有精益效果的直复营销。直复营销将成为中小企业营销方式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更精确、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率的营销沟通,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而以客户数据库和信息传递为核心的直复营销,在这方面可谓优势独具。它使得企业与客户及目标对象建立一对一的沟通,因此直复营销能更有效地接触到目标消费者,且效益可以评估。另外,直复营销在帮助旅行社开拓散客市场活动中还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1)直复营销有助于旅行社对散客实施全天候沟通和全地域覆盖。一方面,大部分的直复营销手段可以24小时与目标消费者进行双向性的信息沟通,使得企业可以在正常营业时间外以及消费者任何闲暇时间内对顾客开展营销活动;另一方面,直复营销活动可以发生在任何地点,只要是直复营销者所选择的沟通媒介可以到达的地方都可以展开直复营销。
(2)直复营销有助于旅行社更有效率地满足散客个性化的需求。通过直复营销媒介,比如电话、网络、短信和微博等,旅行社可根据每位顾客的特殊需要定制产品,从而为顾客提供完全满意的商品。
(3)直复营销有助于旅行社降低开拓散客市场的营销成本和顾客的购买成本。传统营销涉及到渠道费用、推销费用、广告媒体费用、仓储费用等,管理和销售成本十分之高,而直复营销在一定程度上费用降低了、效率提高了;另一方面,直复营销剔除了中间商加价环节,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同时让顾客无需出门就可购物,使他们的时间、体力和精神成本几乎降为零。
(4)直复营销今年以来在我国相关行业得到蓬勃发展,这种全新的营销模式已经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你我的生活,普通民众对其已经有相当程度上的认知。比如,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像淘宝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在给整个中国带来巨大变化:县城里、镇里的快递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化肥经销店和种子销售店;农民从麻将桌走向电脑桌,一边大声吆喝自己家的小孩“丫蛋”或“柱子”离那一排电源插座远点儿,一边在旺旺上与那些跳跃的头像套着近乎:“亲,想要点什么?”综上所述,对于我国大多数缺乏资金、规模偏小的旅行社企业来说,直复营销是其开拓散客旅游市场的最佳选择。
2直复营销在旅行社开拓散客旅游市场中的运用分析
2.1建立客户数据库,开展精确营销
精确营销的概念由美国营销学者莱斯特•伟门在1999年提出,他给出的定义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资料库,然后通过科学分析,确定可能购买的客户,从而为其制订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销售推广方案,同时为厂商提供对客户的追踪服务。简而言之,精确营销是在充分掌握客户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客户需求或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其着眼点是掌握精确的目标受众资讯、精准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直复营销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通过数据库提供的智能化信息,直复营销能够和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沟通,开展精确性的营销活动。在直复营销数据库中,不仅包含消费者的一般信息,更含有现时及潜在顾客的人口经济特征、心理特征及购买历史状况等方面的系统而全面的信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便能将顾客划分为不同的细分部分。根据各细分部分的资料,则可在恰当的时机通过恰当的媒体传递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信息,并在顾客做出及时反应的情况下,迅速地为顾客做出咨询、送货等服务。
2.2建立以网络为核心媒介的多渠道零售模式
直复营销的媒介众多,旅行社可以选择商业信函、邮寄目录、楼宇及移动电视、电话呼叫中心等。但是从实践发展来看,网络毫无疑问已成为直复营销的核心媒介。例如,作为全国领先的目录销售企业,红孩子已从“目录营销”为核心转向“目录+网络”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最终转型成为一家完整的电子商务公司。我国的直复营销零售商已基本上构建了以网络为核心媒介、多种直复营销手段组合的多渠道零售模式,目录和电话等传统直复营销媒介依然广泛使用,但逐渐淡化了销售功能,而成为商品重点推广的平台和客户沟通的渠道。
2.3建立有效机制让企业的直复营销中心“动”起来
篇8
关键词:目的地形象; 目的地定位; 目的地品牌化; 目的地品牌本体
收稿日期: 2011-04-11; 修订日期: 2011-07-31
作者简介:
曲颖(1984-),女,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者行为。李天元(1949-),男,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市场营销。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通过“营销制胜”已成为目的地管理组织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重视。有三个重要概念贯穿、引领了整个目的地营销过程,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即: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目的地定位(destination positioning)和目的地品牌化(destination branding)。然而,目前旅游学界对三者概念内涵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Cai,2002;高静,2009),理论阐释也不多。本文在广泛吸纳西方学者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内在关系提出了一些基本见解,旨在为目的地营销实践活动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一个认识的途径。同时,由于当前目的地营销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品牌化”时代(Ekinci,2003),传统营销技术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革新,在新视野下,“形象”和“定位”是如何与“品牌化”联系、融汇并共同服务于有效目的地营销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侧重点。
2 概念辨析
2.1 目的地形象
国际上关于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Pike,2002),至今已发展成为旅游研究中关注者最多、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在我国,关于目的地形象问题的探讨至少也已有10多年的历史(李天元,2007),对其定义,学者们一直以来都未能达成共识,界定方式因人而异(Gallarza,et al.,2002),在具体用法上也多有不同(Jenkins,1999),因此目的地形象研究也被评判为“非理论性”和“缺乏概念框架”(Fakeye,Crompton,1991)。但是,尽管存在诸多的不一致,该研究日益表现出的一个倾向于规范化的主流趋势:从需求角度来理解和界定目的地形象。换言之,尽管旅游研究中曾有从供给角度分析问题所做的“投射性形象(projected image)”和“接收性形象(received image)”的区分(Kolter,Barich,1991),绝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和应用都表明,他们倾向于认可和接受目的地形象是一个用于表征旅游者个体对目的地主观感知和态度的概念。这点可以从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些被广泛引述的目的地形象定义中反映出来,如Crompton的定义“目的地形象是一个人对目的地信念、想法和印象的总和”(Crompton,1979);Baloglu和McCleary的定义 “目的地形象是一种表示旅游者个人态度的概念,它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情感和印象”(Baloglu,McCleary,1999)。
2.2 目的地定位
“定位理论”最初由Ries和Trout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到目前为止,最常被引述的经典定义为Lovelock所提出的“建立并维持一个企业或其产品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的过程”(Lovelock,1991)。这一定义,实质上是一个基于战略角度的宽泛界定,它意味着完整的定位工作范畴囊括了开发定位战略、物化展示定位战略、向目标市场沟通定位战略、落实定位战略所做承诺和监控定位战略实施有效性的多方面连续营销实践活动在内,这些活动最终指向为一个企业或其产品建立(维持)独特的市场地位。
国外已有研究对目的地定位的界定所见不多,主要是直接引述Lovelock的观点,将其界定为:“在目标市场的旅游者心目中为一个目的地建立并维持一个独特地位的过程”(Crompton,et al.,1992;Echtner,Ritchie,1993)。因此,目的地定位的内涵相应地也应包含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物化展示目的地定位战略、向目标市场沟通目的地定位战略、落实目的地定位战略所做承诺、监控目的地定位战略实施有效性五大工作环节。
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是开端环节,也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并统摄、指导所有其他环节工作的开展。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位”是“目的地营销的重中之重”、“目的地一切营销活动的立足点”,主要是基于这部分工作的意义而言的。Plog(2004)对目的地定位概念所做的解释,反映了“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这一基础工作环节实质内涵,他指出,“定位就是要识别和确定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重要品质,以便能够以有意义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现其有别于竞争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内含利益)。”事实上,绝大多数营销文献(包括特定的目的地营销文献)在涉及对定位这一概念的探讨时指的也是开发定位战略的工作内涵。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工作对整体定位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定位工作范畴中的其他环节还存在品牌化、整合营销传播、产品质量管理、营销绩效评估等专门领域的深入研究。
物化展示目的地定位战略、向目标市场沟通目的地定位战略、落实目的地定位战略所做的承诺,总体上可以划归为开发出的目的地定位战略的实施环节。而监测目的地定位战略实施有效性,则指对定位战略的实施是否带来了预期市场效果的监控和检测。正是由于这一环节的存在,使得目的地定位成为一个包含若干反馈步骤在内的循环往复的综合过程(见图1),图1描绘了目的地定位概念的内涵范畴,虚线框中为对某一工作环节可能采取的诊断指标。
2.3 目的地品牌化
虽然一般营销领域中的品牌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将品牌化理论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则是比较晚近的事(20世纪90年代末)(Gnoth,1998)。目的地品牌化的出现,被认为主要是由其所面临的现实市场和营销环境所驱动的:全球旅游业竞争的激烈、目的地之间可替代性增强、旅游消费者行为的日趋成熟和挑剔、相似的目的地促销技术、紧张的目的地营销经费等(Pike,2004)。相应地,该领域研究也表现出很强的由实践所驱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特点。Park和Petrick(2006)指出,尽管品牌化运动在目的地之间日益盛行,却一直缺乏关于品牌化要求什么、以及它如何与现行营销技术相区分的界定。Pike(2009)对10年(1998~2007)目的地品牌化文献的回顾亦发现,有近一半文献的关注点都是具体目的地品牌化的案例分析,而完全以概念界定为焦点的文章只有4篇。至今为止,学界和业界都尚未对目的地品牌化包含的问题是什么形成一致观点,但关于这一概念的认识的确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研究早期,对这一概念的认识非常模糊和局限:学者们对其未作界定而直接应用、将其等同于目的地形象、目的地(重)定位或目的地形象打造(Cai,2002)、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标识或口号化运动(Tasci,Kozak,2006)等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相对完善和切合的目的地品牌化定义,其中Blain等所提出的定义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全面的(Pike,2009):“目的地品牌化是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1) 支持创造旨在识别并使目的地差异化的名称、符号、标识、文字或图形标志等;(2) 一致地传达对与目的地独特相连的、值得记忆的旅游体验的期望;(3) 巩固和强化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4) 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和感知风险;这些活动共同作用于创造一个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目的地选择的目的地形象”(Blain,et al.,2005)。这一定义,通过融合品牌、品牌资产、旅游体验、目的地形象、品牌对买卖双方功能等内涵,鲜明地揭示了目的地品牌化实践的实质:即它是将“品牌化”模式应用于目的地情境而产生的一个有着明确界定的目标、运作方法、实施规范和预期市场效果的整合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在内的动态战略营销过程。就其所包括的内涵范畴而言,同样可以将其分解为与“目的地定位”基本上相对应的五大工作环节: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destination brand identity)、物化展示目的地品牌本体、向目标市场沟通目的地品牌本体、落实目的地品牌本体所做承诺和监测目的地品牌资产(destination brand equity)(见图2)。
3 关系阐释
3.1 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3.1.1 联系
在研究起源上,目的地定位研究最初是由目的地形象研究所驱动的(Prayag,2007),目的地形象自然地成为了了解目的地之间相对感知定位的起点,被用作最主要的定位分析指标(曲颖,李天元,201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目的地形象被认为是目的地定位中的关键概念(Pike,Ryan,2004),目的地定位研究也主要是在目的地形象的范畴内来开展的(Gallarza,et al.,2002)。在应用层面,目的地形象被认为代表旅游者对与目的地相连的大量联想和信息片段简化、提炼的产物(Reynolds,1965),可直接对消费者的目的地选择过程发挥重要影响,同时又因旅游产品的无形性成为目的地之间主要可资利用的竞争工具。由此,目的地定位过程通常伴随着一个面向目标市场旅游者的积极形象打造过程,任何目的地定位战略的直接目标即为强化目标受众已经持有的积极形象、纠正负面形象或创建一个新形象(Pike,Ryan,2004)。
3.1.2 区别
在研究和实际运用中,人们容易将目的地定位工作等同于常见的目的地形象调查工作(destination image investigation)(Crompton,et al.,1992)。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以下三点显著差异:
第一,形象调查的任务是对某单一目的地的形象进行测量,而定位则需将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纳入竞争参考框架之内,在若干个竞争目的地之间做比较。定位的最终落脚点为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所谓“位置(position)”指的是一个产品在特定品质上相对于竞争者的感知,它不同于对自身形象的简单测量。Pike(2006)曾指出,形象只是反映市场吸引力的指标,位置才是反映市场竞争力的指标。
第二,形象调查可以反映出游客对一个目的地更全面品质的感知,而定位只涉及对各竞争目的地在共有品质上的感知作比较。定位调研的目标是要识别出自身产品中那些能与竞争者实现积极差异化的“决定性品质(discriminate qualities)”,并不是要系统地分析、测量每个竞争目的地的形象,因此通常不会将某个目的地独具的专有品质纳入其调研设计之中。但是,在针对一个具体目的地开展的形象调查中,运用“非结构化方法(non-structured approach)”来提取当地的独特品质确是非常重要和加以提倡的(Echtner,Ritchie,1993)。
第三,形象调查只是以目的地形象为单一分析对象,而定位则可以采取关于游客目的地感知的非常宽泛的分析指标,如游客满意度、目的地个性等(曲颖,李天元,2011)。形象是目的地定位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定位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战略意识和运作机制,并不特定以哪一个感知概念作为分析指标。
3.2 目的地定位与目的地品牌化之间的关系
3.2.1 联系
在旅游研究中,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可以说是两种存在较大共性、兴起于不同时代的目的地营销理念,分别依靠“定位理论”和“品牌化理论”。
二者的联系首先反映在其理论深处的共性上,即二者共同强调对目的地实现差异化。定位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和维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独特地位,而品牌的一个核心功能便被界定为使自身产品与其他卖者的产品相区分(Aaker,1991)。
第二,如前所述,从完整的内涵范畴来看,二者都可被理解为整合、囊括一系列连续市场营销活动的综合性战略营销过程,包含在内容实质上基本相对应的五大工作环节,这些工作环节在实操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重合性和内在联系。以“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和“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这两个对应的基础、核心环节的阐释为例,其他工作环节类似。“品牌本体(brand identity)”是品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Aaker(1996)将其界定为:“品牌战略者期望予以打造和维持的一组独特品牌联想”。品牌本体为品牌提供方向、目的和含义,是品牌战略愿景的核心和品牌联想的驱动器。它反映所有品牌要素(brand elements)对意识和形象的贡献,将目的地与竞争对手相区分的所有特征和活动都旨在铸就其所投射的品牌本体的强度和独特性(Keller,1998)。因此,“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在目的地品牌化实践中具有与“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在整体目的地定位工作中对等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奠定品牌化运作的根基,引导、统合其系列营销活动的开展。当前,随着品牌化作为一种创新性目的地营销方法的日益盛行,原本分属两种运作机制的“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和“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工作逐渐实现了统一、融合。“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被内化为更宽广框架下的“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工作的一部分;“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作化为“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即实施所谓的目的地品牌定位工作――把目的地定位按照一种给品牌定位的方法来运作。正是基于两个工作环节之间的这种内在对应和重合关系,Plog(2004)指出,目的地定位为目的地品牌化的成功开展奠定了战略基础,是目的地品牌化的必要前奏步骤。
3.2.2 区别
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虽然二者完整内涵范畴下包含了一系列相似的营销活动,但依靠各自的理论基础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表现出不同的工作倾向点。目的地定位关注的是如何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和维持一个独特地位,寻找到这一独特地位(即能够在消费者心智阶梯上实现领先占位的产品品类信息)成为定位工作者至关重要的任务。因此,目的地定位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形成一个可资利用的核心定位理念这一前期基础性范畴上,即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相对应的五个工作环节中的第一个。相比之下,目的地品牌化的倾向点则为二者相对应的五个工作环节中的第二个:物化展示品牌本体。品牌本体物化在品牌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即为:“一种名称、专有名词、标识、符号或设计,或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Berthon等(1999)亦强调,品牌最终充当关系构建所围绕的标志。这些物化手段(或称品牌要素)构成了品牌本体的外在承载物,使其内涵被识别和快速、简洁地传达。强大品牌往往都具有表现突出的载体形式,能产生积极的视觉和心理效果。Cai(2002)指出,品牌化区别于传统营销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组一致品牌要素”在朝向强大品牌本体的形象打造过程中所发挥的统一作用。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各自的内涵倾向点在上文┩2中以阴影背景进行了标示(见图2)。
第二,对于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和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这两个基础工作环节,虽然二者在各自体系中具有对应的功能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亦趋向融合,但二者在内、外部导向的视角上显示出细微差异。定位是对现有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创造性实践,被称作真正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理论(金琳,2009)。虽然目的地产品情况也是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不可或缺的考虑要素,但这一过程产生的核心定位理念具有更强的外部市场导向,直接以消费者心智中的一个独特地位为塑造对象,进而与旅游市场对目的地的现实感知挂钩。总体上看,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是一个具有双重导向功能的过程:对内要能整合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促进其形成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打造目的地品牌的意愿;对外要能迎合目标市场的兴趣和需求,使品牌可在消费者心目中与竞争对手相区分。但是,就品牌本体概念本身而言,它具有一个很明显的内部焦点:通过明确陈述组织的愿景、价值、精髓或个性来指导和驱动组织内部成员。品牌决策政治和社区意见平衡是致使目的地品牌化复杂于一般产品/服务品牌化的两个主要缘由(Pike,2005),故而这意味着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这一过程会在内部整合上倾注更多的力量。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目的地品牌本体比目的地核心定位理念具有更强的内部导向色彩,而目的地核心定位理念的视角更倾向于外部,比目的地品牌本体向着形成市场上的实际目的地感知更加迈进了一步。下图展示了上述的这一细微差异,其中开发目的地定位战略被内置于开发目的地品牌本体的框架之下(见图3)。
3.3 目的地品牌化和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3.3.1 联系
与目的地定位的研究轨迹相一致,作为一个晚近兴起的研究领域,目的地品牌化也首先尝试依靠和借鉴已有较丰硕研究积累的目的地形象研究体系。因此,形象因其在广泛研究情境下被证实的对旅游者目的地决策的关键影响作用也成为了目的地品牌化实践触及终端消费者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这个意义上,旅游者一方的目的地形象形成过程,被认为是目的地品牌化关注的核心(Cai,2002)。相应地,“积极形象打造”作为一个有机组成成分被纳入目的地品牌化过程,是其整体工作范畴中完成开发品牌本体和物化展示品牌本体后面环节工作的关键。Cai(2002)在其提出的目的地品牌化模型中,将品牌形象打造放置在其所描述的目的地品牌化递归过程所围绕中轴之上,中轴的其他两个构成成分分别为品牌本体和品牌要素组合(见图4)。
Cai应用Anderson(1983)的“扩散激活(spreading activation)”原理对形象打造和品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消费者的知识结构被看做由节点(nodes)及其之间的链环(links)组成,节点代表储存在其中的信息,而链环代表信息之间联系的强度。节点在接收外部信息或处理内部信息时被激活,激活的扩散取决于与被激活节点相连的链环的数目和强度,这一机制倾向于处理与激活源联系最紧密的信息节点。以此来界定品牌化,品牌可以用记忆中的一个节点来代表,而反映为与品牌相连的所有联想的品牌形象就成为与品牌节点相连的其他信息节点(Keller,1998)。因此,目的地品牌形象打造就等同于识别与目的地品牌最相关的各种联想,并通过不断提供外界刺激物激活品牌节点的方式来强化这些联想与品牌之间的联系。
3.3.2 区别
目的地品牌化和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区别根植于这两个研究体系在研究思路和传统上的基本差异,其两点主要区别如下:
第一,如前所述,从其定义实质出发,传统目的地形象研究主要关注市场上的现实感知形象,因而其常规研究焦点为“旅游者一方如何形成目的地形象”或“目的地形象形成的影响媒介”(Gartner,1993);而目的地品牌化研究体系在对待形象问题上则强调目的地供给方开发的品牌本体对形象的引导作用。Cai(2002)在其模型中重点澄清了形象打造和品牌化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混淆,指出尽管形象打造非常接近品牌化,但它与品牌化之间还缺乏一个关键的链环:品牌本体。Cai将Gartner(1993)的形象组成成分与Keller(1998)的品牌联想分类进行了平衡对接分析,认为目的地品牌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由品牌本体决定的三类品牌联想(属性、利益、态度)来驱动目的地形象打造过程,旨在影响旅游者一方形成与其相一致的对应三类目的地形象成分(认知、情感、意动)。在图4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品牌联想模块的驱动作用(用阴影标示)。因此,目的地品牌化使得分析目的地理想预期感知和现实市场感知之间的缺口成为可能,进而可应用这一分析结果来协助旨在打造与品牌本体相一致的形象营销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目的地品牌化被认为克服了以往目的地形象打造的缺陷,为目的地营销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为形象管理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框架(Kavaratzis,2004)。
第二,虽然目的地形象是目的地品牌化影响终端消费者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工具,但品牌化旨在与消费者构建的是比积极形象感知更为宽泛的关系网络,品牌的涵义远远大于形象。品牌理论认为,强大品牌给买卖双方带来的附加值主要是因“品牌资产”所致,因而目的地品牌化的终极指向是塑造目的地品牌资产而不仅是目的地形象。Keller将“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CEEB,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界定为“品牌知识(brand knowledge)对于顾客对品牌营销反应所产生的差异化影响”(Keller,1998)。这一个概念共包含五个维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形象)、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和品牌资产的其他专有权(专利、商标、渠道关系等)。Keller亦指出,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共同构成了作为品牌资产来源的品牌知识。可见,形象是品牌资产的来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却不足以表征其全部内涵。Hsu和Cai(2009)指出,只有当一致的品牌知识被转化为旅游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纽带时,品牌才能赢得成功,而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是这一纽带的核心表现;因此要将目的地形象研究提升到目的地品牌化的层次,应关注将目的地形象作为目的地品牌知识的一部分与更能揭示品牌化实质内涵的其他关键概念(如品牌信任、品牌忠诚)进行整合研究。Tasci和Kozak(2006)在其提出的“目的地品牌、形象、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模型”中,亦强调了品牌和形象内涵之间的区别,认为,形象只是目的地品牌含义和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成分(个性、价值、文化、使用者、专利等)一起作用于消费者行为,而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产生源自所有这些成分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4 结束语
目的地形象、目的地定位和目的地品牌化是目的地营销研究和实践中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学术界对其从理论层面所做的探讨十分有限,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实践和应用层面的模糊。本文基于从研究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考虑,对三个营销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在当前的目的地品牌化这一新的研究框架下,三者是如何既统一融合又各具特色地发挥营销职能的。
参考文献:
[1] Aaker D A.Building Strong Brands[M].New York:Free Press,1996.
[2] Aaker D A.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York:Free Press,1991.
[3] Anderson J.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 Baloglu S,McCleary K 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868-897.
[5] Berthon,Pierre,James M H,Leyland F P.Brand management prognostications[J].Slogan Management Review,1999,40(2):53-65.
[6] Blain C,Levy S E,Ritchie R B.Destination branding:insights and practices from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5,43(4):328-338.
[7] Cai L P.Cooperative branding for rural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3):720-742.
Crompton J L,Fakeye P C,Lue C-C.Positioning:The example of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in the winter long stay destination marke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 (fall):20-26.
[8] Crompton J 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7(1):18-23.
[9] Echtner C M,Ritchie B.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3-13.
[10] Ekinci Y.From Destination Image to Destination Branding:An Emerging Area of Research[J].E-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2003(1):1-4.
[11] Fakeye P C,Crompton J L.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2):10-16.
[12] Gallarza M G,Saura I G,Garcia H C.Destination image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56-78.
[13] Gartner W.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2/3):191-215.
[14] Gnoth G.Branding tourism destina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3):758-760.
[15] Hsu C,Cai L P.Brand knowledge,trust and loyalty―a conceptual model of destination branding.International CHRIE Conference-Refereed Track,2009.
[16] Jenkins O H.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1(1):1-15.
[17] Kavaratzis M.From city marketing to city branding: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ity brands[J].Place Branding,2004,1(1):58-73.
[18] Keller K L.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8.
[19] Kolter P,Barich H.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image management[J].Slogan Management Review,1991,32(4):94-104.
[20] Lovelock C.Service Market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1:110.
[21] Park S Y,Petrick J F.Destinations’ perspectives of brand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262-265.
[22] Pike S.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ing complexity[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ent,2005,14(4):259.
[23] Pike S,Ryan C.Destination positioning analysi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cognitive,affective and conative percep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2(4):333-342.
[24] Pike S.Destination brand positions of a competitive set of near-home destina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6):857-866.
[25] Pike S.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5):541-549.
[26] Pike S.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M].Oxford:Elsevier,2004.
[27] Pike S.Destination decision sets:A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of stated preferences with actual behaviour[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6,12(4):319-328.
[28] Prayag G.Positioning the city product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destination:Evidence from South Africa[J].Tourism,2007,55(2):139-155.
[29] Reynolds W H.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5(Spring):69.
[30] Tasci A,Kozak M.Destination brands vs.destination images:do we know what we mean?[J].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2006,12(4):299-317.
[31] Staney Plog.旅游市场营销实论[M].李天元,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92.
[32] 高静.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及品牌化:概念辨析与关系模型[J].旅游学刊,2009(2):26-29.
[33] 何修猛.现代广告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6.
[34] 金琳.定位的理论框架及与传统营销理论的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09(8):109-111.
[35] 李天元.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科学,2007(4):1-7.
[36] 曲颖,李天元.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11(2):41-48.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Positioning and Branding:
Conception Clarif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Interpretation
QU Ying1, LI Tianyuan2
(1.Tourism Department,School of Humanity,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2.School of Tourism and Servic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By referring to the related theory and literature,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destination image; destination positioning; destination branding; destination brand identity,and also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m.It delineated the special theoretical focuses of the three concepts and elaborated the mechanism for integra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destination branding.
篇9
>> 城镇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财研究 基于单周期库存模型进货策略的研究 基于企业成长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研究 基于结构模型的游客动机对旅游满意的影响研究 基于齐夫模型的河北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结构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人才培养质量作用路径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旅游课程教学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分层整群抽样的江苏省农村家庭支出中食物支出的比重研究 基于支出周期的军队预算会计改进设想 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资本结构研究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数学模型比较研究 基于VAR模型对首都经济圈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 基于AHP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北仍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中国家庭资产组合:预期支出与风险偏好 结构方程模型之旅游研究近况 基于VAR模型的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年8月22日。),这个研究领域仍旧是多样的。在支出形态上,一部分研究关注旅游主体的实际支出,而另一部分研究则主张对预算支出的研究;在行为差异分析上,一部分研究工作突出了不同旅游市场区域化的差异,而另一部分研究成果则从效仿古典经济学的体系,关注了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差异分析。由此,近年来的旅游支出研究的切入点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体可以分成如表1的四个象限。
本文认为,旅游支出作为经济消费行为的一种,带有明显的预期消费性。与普通的商品购买不同,旅游行为的最终确定很大程度上不依赖旅游市场的报价,而是旅游行为者的消费预期。在统计上发现,消费预期虽然来自发生前的预测,但作为变量的可靠性甚至高于实际支出。旅行者的实际支出的突变性相对较多。因此,对于旅游经济行为模型之一的消费模型,应当把消费预期支出(不应当是实际支出)作为一个主要的因变量。对于自变量方面,本文认为,旅游主体之间的特性差异应当是研究切入点,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不应当介入模型变量体系。
上述表1中的第Ⅰ象限是理性的研究领域,其他象限多多少少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某些研究从城乡居民差异研究旅游支出、体育特色旅游、居民旅游预期消费结构研究、年龄层面对比研究等,均属于第Ⅰ象限范畴;再如不同观光目的地之间的消费差异研究、实际旅游消费结构分析等由于不在第Ⅰ象限,因此必须经过一定的变形处理和数据过滤,才具有实证价值。
二、问题的提出
旅游支出具有所有的消费行为所共有的特点。诸如供需平衡关系、价值价格关系等。但是,由于旅游消费行为的特殊性,“旅游支出”同时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性质,其中一个最特殊的性质是:旅游消费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相关支出行为。原因在于:其一,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深化和家庭成员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旅游行为逐渐成为旅游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这个现象尤其在国内两大旅游黄金周中突出表现出来。其二,旅游的支出往往是家庭成员在综合考虑家庭整体收入和结构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消费行为决策。即便是个体旅游消费,其消费预期也往往受到家庭状况的强烈影响。其三,旅游消费行为的发生时间,受到家庭结构的影响大于家庭整体收入的影响。其四,旅游消费的期望额度,显然与家庭收入成正方向的简单关联,但与家庭的结构周期变化的关联函数关系却具有更加复杂的表现形式。
对于旅游支出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家庭整体收入上简单关联,得出的结论显然是没有说服力和适用性的。例如,两个年收入均为5万元的家庭,新婚夫妇的二人小家和有一个在上大学的孩子的三口之家的旅行支出上的期望是有差异的。同理,即便是对于同样一个三口之家,有一个孩子刚刚出生和有一个在职的孩子的旅游消费欲望也是迥然不同的。以下一个假设的函数关系示意了上述的关系:
其中,下标k是该家庭在某旅游项目中的预期(注:不是实际支出)消费类别(注:指理论上的消费细目。但是对于不同的调查目的,可以仅仅包含其中的若干项。比如本文以旅行社的视角,关注的对象是住宿、交通和餐饮3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保险、购物、娱乐、医药以及其他。其中,前3项是主要支出;i是该家庭存在收入的成员数,而j是有必要进一步分类研究的家庭结构完整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变量。
三、模型的定义以及构建
1. 家庭结构周期模型的定义
四、案例
1. 背景
某旅行社拟制定青岛2日游路线的价格标准。在对徐州市区旅游市场调研之后,发现多数旅行社的价格标准定在380到420元/人之间。两年来,该旅行社单纯的压低价格措施,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起色。于是,面对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该旅行社决定从细分市场上,找到青岛旅游路线的突破口。
2. 调研
在模型的指导下,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按照FSCM的原则,首先必须将调查对象进行“家庭周期结构”细分。同时,为了更加清晰的掌握某一家庭结构阶段的旅游支出预算细节,分别调查了“餐饮”、“交通”和“住宿”3个小项。为了保证一手调查数据的统一,在调查时,向被询问者强调了以下几点:① 充分考虑家庭收入情况,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② 所有数据为预期支出,而且以“人均每天”为消费单元;③ 明确个人所在家庭的结构阶段。
数据样本点(家庭联系方式的获取)抽样直接来自徐州市某旅行社2006年2月、5月、7月、10月和12月在该旅行社登记的顾客。每月随机抽样60名(随机方式是每工作日1/4和3/4处各抽取一名),样本设计容量300人次,有效回复243人次,符合家庭总收入5~10万的有效样本213份。样本抽取分布见表2第4和第5栏。之所以选取上述月份,目的是尽量涵盖旅游旺淡两季和两次旅游黄金周的信息。数据采集方式是电话随机访谈,控制在5分钟内。访谈前简要介绍调查的背景(注:这项工作必不可少,目的是化简一般化模型中的l和w。通常认为,对于不同的l和w,得到的FSCM绝对数据也将发生变化,但趋势分析上的相对数据不会有本质差异。这个观点得到韦尔斯和库伯(Well and Gubar,1996)类似工作的支持。)(尤其让被调查者明确,本次调查的参照活动是:外省青岛2日游)。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结果如图1。图1中涉及的“吸引力”概念,是指某一种家庭结构下,预期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差。显然,这个差值越大,对于旅游者来说,组团旅行的行为需求就越强烈。如果出现负吸引力情况,说明旅行者对于旅行社提供的系列服务感到物“欠”所值。
3. 分析
图1中的图形化的FSCM,直观表达了当前徐州市场上该旅游路线的重要信息。
(1) 在进行FSCM细分之后,筑巢期与空巢Ⅱ期的家庭,消费需求最为强烈,该旅游路线在这两种阶段结构的家庭上,吸引力最强。无巢期与满巢Ⅱ期的家庭,甚至对该旅游路线产生了负的吸引力。显然如果价格定位在200元/人日的水平上,吸引无巢期与满巢Ⅱ期的散客的机会比较小。
(2) FSCM的最终曲线由“餐饮”、“交通”和“住宿”累加而来。按照FSCM的计算原理,吸引力趋势显然是与最终曲线吻合的。然而,“餐饮”、“交通”和“住宿”3个分量的趋势各有不同。最为平稳的是“餐饮”曲线,几乎各个阶段的家庭对餐饮的支出预算在44元左右(d=±2.71)。而“交通”和“住宿”这两条曲线的起伏,直接造成了最终预算曲线的双峰趋势。显然,如果采取压缩价格政策,点上的文章应当在“交通”和“住宿”的峰值上做开,而压缩“餐饮”支出将是分散力量的不明智的做法。
(3) 相对而言,消费者在“交通”预算方面,“空巢Ⅱ期”家庭的支出最大,可能的理由是该结构家庭中存在中老年人,因此对交通工具的舒适性要求较高。而在“住宿”预算方面,“筑巢期”家庭的支出最大,理性的解释应当是该阶段家庭属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组合,同时还要考虑到“蜜月旅行”的超前消费因素等。
(4) 上下平移报价水平,将会逐一影响各个阶段家庭的消费吸引力。图1数据启发该旅行社:把价格水平压缩到200元/人日,实际上是照顾了两个人数较少的细分市场――“无巢期”与“满巢Ⅱ期”。而对于其他细分市场,价格的压缩(通常导致服务水平的缩水)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正相反,该旅行社经过上述调研后,把原有价格在相应的较高服务水准上,提高了报价(220元/人日),推出了豪华游,反而刺激了“筑巢期”与“空巢Ⅱ期”的散客人数,同时还拉动了其他几种结构的家庭的消费需求。
4. 结论
大胆放弃部分细分市场,如“无巢期”与“满巢Ⅱ期”市场。集中资源开展“豪华”主题,尤其在两个黄金周期间,打出“蜜月海滨度假计划”和“夕阳红老年软卧专列”两张牌。在非旅游旺季,适时组织小型的“紧凑双飞”方案,抓住该旅游线路的高端市场。
五、模型应用展望
如果没有FSCM作为理论支撑的分析,上述案例得到的结论在指导细分市场方面将是无力的,甚至得出片面的结论。因此,FSCM的尝试,对于旅游政策制定部门和旅游行业具有实际的作用。然而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完善FSCM,仍旧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较突出的几点是:
(1)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问题。设计科学和实用的调查问卷,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影响。由于消费者行为和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方面缺少实证研究成果,导致了对该研究主题方面缺少同意的标准参照。比如,样本容量在何种水平,可以达到满意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由于国内旅游市场十分显著的季节性,如何对不同季节数据进行加权,才能消除这种季节波动对数据的影响?
(2) 即便是处于同一收入组(本文假定是5~10万)家庭结构阶段中,不同的家庭的总收入对支出的影响有时候是敏感的。可以预计的是:如果将分组进一步细分,统计的工作量将是巨大的。如何科学地划分收入组,也是一个需要大量数据开展实证的课题。另外需要明确的是:由于划分上的原因,FSCM并不能覆盖应对的旅游市场,即存在市场调查的天窗(注:按照早期人口统计学的评估,常规家庭结构分类的人群涵盖没有超过80%。)。
(3) 本文提出的FSCM,把家庭周期细分成8个接续的阶段。这个假设显然是从社会统计学角度上思考问题的。科学定义不同的家庭结构阶段,是一个需要社会学、行为学和营销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地域、时间、文化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均应当合理考虑到阶段的界定工作中。
(4) FSCM的适用有两个侧重:在横向上,可以辅助政策部门和旅游产业确定合理的价格和营销方案;同时,在明确了特定的家庭结构阶段后,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在纵向上,通过不同时期FSCM的比对,可以掌握某项旅游业务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以家庭结构的视角上的变化,为预测和掌控旅游资源提供先期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得到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7年度科研培育计划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费赞姆.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96-306.
[2] 弗洛德.调查研究方法(第3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 Well and Gabar:Life cycle concept as a tool for travel research.thansportation,1982(11):51-69.
[4] Lawson.Family Llife Cycle.In S.F Witt and L.Moutinho(Eds.),Handbook of tourism mamagement.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pp.147-151.
A Study on Tourism Expenditure Based on the Family Structure Cycle Model:a Local Survey in Northern Jiangsu
WANG Guiq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ference of some analogous research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structure cycle and tourism expenditure,and constructs a family structure cycle model applied to the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 in tourism market of northern Jiangsu.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conclusion and data can provide tourism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wi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篇10
低碳旅游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与必然趋势。目前对低碳旅游的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低碳旅游就是节能减排旅游,这种观点强调在旅游的各个要素、环节实施节能减排,从而实现旅游全过程的低碳化;第二种观点认为低碳旅游就是要通过控制旅游活动中的奢侈消费行为,实现低碳发展,比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少做长距离飞行等等;第三种观点认为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延伸和实践[2]。各观点凸显出的核心都是旅游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但对于低碳旅游的实施要求没有统一的指标要求,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二、低碳经济下旅游市场营销的机遇与挑战
低碳旅游的发展对旅游企业来讲是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是旅游企业的生产、运作需要面临大的调整来适应低碳旅游的要求与发展。旅游产品涉及的上游企业较多,餐饮、住宿、交通、景区等,低碳旅游的实现是要求每一个环节和要素都实现低碳化,这要求发挥政府等管理部门的监督监控机制及旅游企业对旅游终端产品(旅游线路)质量的把控,目前没有确定的低碳旅游指标标准,对各环节的实施造成困难。其次是消费者心理认知的变化,对低碳旅游的认识与需求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旅游活动某些程度上讲是消费者追求消遣和享受的过程,然而,低碳旅游的要求势必影响到消费者的这一需求,短时期内消费者的心理会难以接受。对旅游企业来讲,如何让消费者尽快的接受并适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如何在不降低旅游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旅游过程的低碳化,不仅在产品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还要做充足的市场调研与宣传,将会是一场持久战,是旅游企业的营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当然,有挑战也有机遇。资源型、市场型的产品决定了旅游市场营销始终围绕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展开,旅游资源的社会性、共享性致使旅游企业的竞争在住、食、购等要素的营销模式上做文章,出现了服务不对称、零负团费强迫购物等现象,导致旅游市场混乱,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对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造成极大的困难。低碳旅游的出现无疑给旅游企业一个新的契机,突破常规的市场竞争模式,在低碳旅游产品方面寻找突破,不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更有利于打开新的市场。
三、低碳旅游营销模式
1、树立社会营销观念旅游是一种大众化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求知、求美、求新、求异的过程,旅游相关企业在此过程中承担着传播社会文明、传递地方风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陶冶情操的责任和义务。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应树立社会营销的观念,旅游企业要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意识,实施社会营销,进行低碳旅游宣传。旅游活动过程以旅游者为主体,旅游企业的产品设计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原则,因此,低碳旅游的实施重点在于游客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对低碳旅游的深刻认识,而旅游企业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是做到低碳旅游的宣传,强化人们对低碳的认识,其次将低碳理念渗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当中,开发符合低碳要求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过程中真正带动游客实施低碳旅游。
2、推进合作营销模式(1)政企合作。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但是,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机构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政府机构的大力参与与支持,极引导、配合低碳旅游的实施与发展。首先,以政府为主导,对低碳旅游模式进行界定。国内目前对于低碳旅游的测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低碳旅游的实施途径也在进一步摸索中,对于碳足迹的核算、测定等均没有体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碳足迹研究小组,对各种旅游模式进行测定,认定低碳旅游模式与指标要求,提出低碳旅游行为范畴等,在旅游企业中积极推广,让业内及社会对低碳旅游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使低碳旅游落到实处,而非认识模糊、空喊口号、不知所措。其次,发挥政府的市场管理职能。低碳旅游讲求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势必与旅游活动高消费、重享受相矛盾,造成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评价降低。对此,政府要发挥其管理职能,规范市场管理,对实施低碳旅游的企业予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2)旅游机构、企业间合作。旅游活动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个基本要素。旅游产品是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各要素旅游企业之间产品的组合。作为旅游业的主导企业,旅行社对各要素仅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因此,实施低碳旅游营销更重要的是做到各企业之间的合作营销或联合营销。第一,加强旅游机构的市场管理功能。主要指旅游局、政府等的市场管理功能。旅游活动的六要素涉及众多领域,其中,景区等级的评定管理、酒店(住宿、餐饮)的星级评定,旅行社、地方旅游购物场所的管理等均在旅游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些要素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往往是旅游活动高碳化的主要途径,实现这些要素的低碳配置也是实施低碳旅游产品的关键。因此,要充分发挥旅游局、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景区内的重复性建设、高碳排放交通工具、酒店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等环节的管理职能,实施奖惩机制,鼓励各企业开发低碳产品,从旅游产品的各要素上实施低碳化。第二,发挥旅行社的组织主导作用,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旅行社在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后期的产品销售、消费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行社除了做好低碳旅游产品的宣传之外,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环节,更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甄选低碳旅游景区、酒店、交通等,设计低碳旅游产品。
3、实施品牌营销模式(1)打造名副其实的低碳旅游品牌产品。实施品牌营销的关键在于开发设计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产品的设计包含几个层次。一是低碳旅游资源的开发设计,要讲求返璞归真,向着原生态化开发发展,避免景区过多的高科技渗透、过多的人为建筑及重复性修复建设,如自然景区的索道、缆车等,提倡原生态的景观展示。二是旅游配套层的低碳设计。如交通方面,要配置相应低碳交通工具,尤其是景区内交通,要突出低碳化、特色化,增加徒步、公共自行车、马车、电瓶车等多样化交通工具;市郊游是目前最大的自驾游市场,可以开通市郊旅游专列,方便游客,以此缓解自驾游导致的停车困难、高碳排放等问题,实现交通环节的低碳化。同样,住宿环境要按照低碳建筑标准建造低碳宾馆,宾馆内的能源供应,通风设计等满足最大降耗要求。(2)开拓品牌营销渠道。第一,大力推行公益营销。公益营销是以关心人类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在产生公益效果的同时,使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由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营销行为。低碳旅游恰恰是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公益性广告、公益性活动、公益性赞助、景区的公益性旅游活动项目等方式引起社会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识和理解,唤起旅游消费者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情感共鸣,从而成功塑造低碳旅游品牌形象。第二,广泛应用新型媒体、媒介,扩大低碳旅游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低碳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行为模式的转变。政府、旅行社或旅游机构要利用微信、微博等电子媒体广泛宣传低碳旅游及低碳旅游品牌产品,提高低碳旅游品牌产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