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营销专业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力营销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力营销专业

篇1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力营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游文霞(1978-),女,湖北嘉鱼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刘会家(1969-),男,湖北大冶人,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副教授。(湖北 宜昌 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0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36-03

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源于1988年开办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其他高校不一样,该专业主要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智能电网、特高压、新能源”特征逐步呈现,技术与管理也已开始走出国门,加之始自2003年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提出,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缺乏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础,无法立即适应电力系统市场化运作管理的需要,与此同时,一般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不了解电力系统的物理概念、运行与控制规律而无法从事以系统潮流计算和优化为基础的电力市场交易方面的工作,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同时掌握电气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在三峡大学原有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加强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培养既熟悉电力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掌握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市场机制的新型人才,以满足电力工业和电力企业改革的需要。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是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学科的继承和发展,课程设置应该建立在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基础上,主要增设电力经济分析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强调电力系统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电力经济专门知识的相互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传统融合创新。

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三峡大学该专业方向的建设。

一、人才培养目标

电力市场专业方向培养的是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学生应该既能够胜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工作,又具有从事电力企业、电力项目经济分析和营销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具有比较系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较宽厚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必备的电力企业经济运行理论基础和经济管理理念的培养。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泛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学生可在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设计院、电力建设企业、电力技术研发企业、电力技术经济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企业战略、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市场、电力政策研究、电力需求与营销、电价、电力项目投资与项目可行性研究、电力工程项目概预算和电力工程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结构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必需的基础学科理论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经济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经济技术指标体系及发电、供电、基建计划的编制方法和管理程序,熟悉电力现状和发展规划,掌握电力市场、电力企业、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知识。学生具有扎实的电力理论基础,能够应用系统的思想、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解决电力技术与经济实际问题。

在设置电力营销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时,充分考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模块、电力市场营销与管理方向的课程模块的特点,并注意它们之间的融汇与贯通。课程构建主要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两大块,如图1所示。

其中,理论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都是围绕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展开,是对其的有效补充。

1.理论课程体系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增设了以下专业方向模块主干课程: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1]、电力市场[2]、电力市场营销[3]、电力企业管理。[4]如图2所示。

下面分别给出了这四门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

(1)电力系统经济学基础。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能源转换成电力并在其传输、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部门之间发生的经济联系。掌握电力经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技术、系统研究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方法和经济学知识。

(2)电力市场。系统地介绍电力市场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电力工业和电力市场的整体框架及其市场结构,掌握电力市场运营所需要理解的电力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功能运行及其方式,从而为了解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打下基础。

(3)电力市场营销。该课程立足全面、系统地阐述电力市场营销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主要介绍现代电力营销理论、策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树立电力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了解电力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策划和管理及国际电力市场营销与网络营销等相关内容。

(4)电力企业管理。让学生了解电力企业的一般概况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电力企业的性质、电力企业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电力企业管理人员的作用及素质和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法、艺术以及电力企业文化,为进入社会参加实际的经济活动及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考虑到电力系统本身是一个包括使用各种能源的发电站、各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和各种电压用户的复合体,同时还涉及到系统经济、安全地运行以及日益受到关注的电力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为一体的庞大系统,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好有关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因此,为加强学生经济优化的思想和系统管理的理念,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经济问题,进一步推荐系统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电力工程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选修课程。

2.实践教学课程

现代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在实践课程的设置方面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并将这种工程意识的培养体现在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之中。

图3给出了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模块实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计包括:发电厂经济运行课程设计、电力营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该方向各门专业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综合实验包括:电力经济综合实验、电力市场仿真实验、[5]电力市场信息化案例分析实验。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及其每个知识点的工程背景、解决了什么样的工程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有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与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适应新时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素质人才的需要,该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材采用选购国内外先进教材与自行编写特色教材的组合方式。

根据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对比相关教材,目前每门理论课程的教材指定一本国内外的先进教材作为讲课教材。[1-5]另外,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供5~7本相关教材作为参考教材。理论课程教材与参考教材的选择要求体现现有专业课程与增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课程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内容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力求反映本专业的前沿发展。

与此同时,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我国电力工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实践教材应该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培训型”的鲜明行业特色,所以,实践教材采用自编教材,编写过程中教材要求突出专业学科特点,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2.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形成了教学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爱岗敬业、团结拼搏、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特点,掌握行业需求,教师们积极与电力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进行交流沟通,到电力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深入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建立了宜昌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产学研”基地。教学团队还承担了诸如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区域电力系统无功补偿规划等多项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项目,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区域客户直供电进行试点。同时,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科研课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能力相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四、总结

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方向的设置是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电力行业需求开设的新方向。已有该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各地级市的客户服务中心、市场部等相关部门,单位对其工作表现反映良好。

本文在分析了三峡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该专业增设电力市场与电力营销专业方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以及专业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英]丹尼尔,戈兰.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M].朱治中,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刘秋华.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杜怀松.电力市场[M].第二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篇2

本文将通过图片配合讲解,将由我所倡导的“整店营销”的运作方式进行拆解,与所有日化终端店主、行业人士等共同分享……

所谓整店营销,就是通过由厂家倡导策略、并提供相应的物料、人员、实施方法等支持,通过当地商的配合,在各地终端店展开活动。通过活动,制造人气,在明显提升终端店当日销售额的基础上,在当地区域范围内提高终端店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进而带动终端店整体销售的提高。

通过多年的实地操作,个人将日化终端店归纳为三种类型,A类,营业面积在100平米以上,B类40~100平米,C类40平米以下。三种类型的日化终端店,各有不同的营销需求,作为厂家的我们更应该分别对待。一般来说,A类的终端店主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很多,有一定的个人关于终端店的发展思路在里面,其做生意,也不简单是为了温饱而奋斗。C类的店主一般开店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也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参观,故其在终端店的发展思路上,也是很迷茫,对做大做强自己的店,缺乏足够的魄力。而B类终端店,正好居于两着之间。有点营销上的思路,但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有一定的资金可以利用;而B类的日化终端店,正是整店营销所大力争取的,以下部分,主要是针对日化终端店B类店进行“整店营销”的分析:

日化终端店主最怕什么?——调查结果是日化终端店主最怕没有客人进店。

日化终端店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没有雄厚的资金后盾,不可能做长时间的品牌培养,没顾客进店消费,就代表着店要亏损、甚至灭亡,针对这点需求,整店营销提出第一个要素:把顾客吸引进来……

顾客不进店,你销售什么?日化终端店所有的利润来源,都来自销售。如何吸引顾客进店,进而产生销售?整店营销认为,发挥眼球经济,充分利用国人对喜欢围观的弱点,人为的制造出刺激的事件营销点,吸引住人。

事件营销点吸引了人气,还应该有充分的准备,抓住人气,推广品牌,不要忘了,品牌都是造出来的,知道的人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成为品牌了。你除了要准备好硬件设施,充分的宣传投入,必要的设备投入,是保证日化终端店活动成功的必须武器。而对活动的形式更要不断的进行微调。有很多商认为已经是行业内司空见惯的促销手法,但消费者不一定都能清楚,从别的渠道嫁接一点具有新颖力的促销方法,通过现场产品的使用效果,可能比某个促销员的简单推销更能促进销售,体验式的营销现场。现场如果能搞定顾客,将消费者拦截在终端之外,达成销售岂不是更直接的体现了活动的价值所在?

日化终端店主第二怕什么?——调查结果是日化终端店主怕为人民免费服务。

日化终端店完全依靠自身的赢利进行滚动发展,几乎上都是民间资金在支撑,不可能对抗国际性品牌商场、超市的侵袭,店租、水电、人员工资、税、费……都需要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或不赚钱是万万不能的。日化终端店的日营业额受地理位置、营业面积等因素困绕,是不可能突然间有质的飞跃的,如何在现有营业额基础上提升利润,除了支出费用进行有效节约之外,是不是更应该开源?所以,很多日化终端店主倾向选择高利润的产品,但高利润的产品因为缺乏品牌的广告宣传,很难销售出去,针对这点需求整店营销提出第二个要素:品牌是人造出来的……

顾客进店,仅仅是销售工作的序曲。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顾客是否会迷惘不知所措?越来越密集的终端人海促销战术会不会让顾客反感?答案是肯定会的。现代营销学把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摆在了重要位置,有一组数据说:在超市的卖场里,每平方米陈列11-12个品种的商品,顾客的目光停留在每种商品上的时间平均不过0.5秒。日化终端专卖店里的商品数量是否会比超市内少吗?答案请您自己思索……浩瀚的商品海洋中,如果仅靠顾客自己来寻找到中意产品,是不是近乎天方夜谈?

要想让顾客把更多的目光停留在某种商品上,又谈何容易?日化终端店的营业面积是有限的,超市里的一些做法在日化终端店里不见得完全适用,我们又该如何突破?顾客需求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地去研究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正是销售创新的关键。我们可以来逐步分解客人进店后的流程,从中挖掘机会所在……

第一步、进店前的品牌宣传:

相关的公开调查数据一致表明,消费者在购买化妆品时,除少数高端顾客外,绝大多数的人缺乏品牌忠诚度,总报着换着用用,试试看的心态。通过调查个人发现,在全国范围内的日化终端店有一共性——顾客进店目的非常的明确。消费者进入日化终端店就是对某一类化妆品有需求,至于买什么品牌的,虽然头脑里会有1~3个的品牌概念,但绝对不会是100%忠诚的,否则这个世界不是变成了宝洁的天下?我们存在销售上的机会主义,但是买不买某个品牌的产品,就真要看你店内的商品是否能打动她了。

整店营销认为:从顾客接近日化终端店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加强顾客对品牌的了解,先人一步,取得销售上的主动权

第二步,顾客进店后的品牌强化:

顾客进店前,与梦庄公司的阿曼尼品牌已经打了一个照面,心中会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但他对这个品牌肯定还不是很熟悉,我们充分利用专卖店内的有限空间资源,继续品牌的强化之路:

1、品牌强化之一:天空宣传

2、品牌强化之二:整店柜眉提示

3、品牌强化之三:传统位置的抢占

4、品牌强化之四:变废为宝

第三步:醒目的陈列形象:

顾客进店,已经被阿曼妮的宣传所影响,再通过醒目的终端形象,另其很简单的发现我们的品牌所在,她会不会在心里提前给这个品牌一个及格的分数,或者减少对这个品牌的抵触情绪?

日化终端店主第三怕什么?——调查结果是日化终端店主怕得罪了自己的老顾客。

任何的商场、超市、终端店都会因自身的地理位置、自身品牌的知名度等因素决定的自己的消费辐射范围。很多大型的超市纷纷利用免费购物大巴车的形式,将远距离的顾客接到自己的店内进行消费,但作为小规模的日化终端店,你能作到这点吗?结果很显然,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一般的日化终端店的消费辐射范围为1~3公里,这么狭小的范围能有多少适龄消费者?是不是肯定还存在竞争因素?如果因为产品品质的因素得罪了自己的老顾客,是否就代表了在自断生路?针对这点需求整店营销提出第三个要素:用了再说好……

硬件设施是齐全了,软件设施更不能少。如何能做到让顾客买的明白、消费的放心,打消一切后顾之忧,放心果断的买单?试用装,必不可少。充足数量上的试用装、品种齐全的试用装是打动顾客的有力武器。而丰富多样的销售赠品,是打开顾客钱包有效工具。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国,届时将会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接待人员。然而,与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趋势相比。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涉外旅游人才更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既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功底,又熟练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通英语、专旅游、懂管理、精技能”的高技能型旅游英语专门人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向社会提供高技能的旅游英语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地理和历史文化,能在各大涉外宾馆、旅行社从事翻译、导游,胜任涉外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以迎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是旅游行业,尤其是涉外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旅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偏低。学生的五种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僵化,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专业词汇(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等)也比较薄弱。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面临的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能工作中处理涉外工作事务的导游、翻译、领队、旅行社管理及涉外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业就业形势,一方面却是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专家分析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美好就业前景,一边却是该专业毕业生求职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尴尬和无奈。为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校方、教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

一、校方宏观调控

(一)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国际商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课程比较注重的是词汇、语法和分析篇章结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也是以讲授为主。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的突出特色就是“职业性、应用性”,尤其是“应用性”。这就要求我们课堂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一种“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案例分析分

转贴于

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深化校企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同时,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

(四)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旅游英语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可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本人专长及其薄弱环节,制定旅游英语专业师资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下企业锻炼实践;建立固定校外专家资源库。打造一支知识复合、视野开阔、研究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以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顺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师与时俱进

篇4

关键词:酒店专业毕业生;酒店就业;校方因素;肇庆学院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酒店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外许多知名国际酒店集团争相落户我国酒店市场,国内本土酒店企业发展也十分快速,酒店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选择从事酒店行业的高校人才在不断流失,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院校也在不断减少[1]。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中,校方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满足酒店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要求,各大高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流失,提高专业人才在酒店的就业率。

二、相关文献综述

闪媛媛(2010)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酒店实习感受呈正相关[2]。刘映桃(2007)对美国、瑞士与中国三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将来从事酒店业影响巨大[3]。赵风云、李静(2011)从酒店、毕业生个人和高等院校等方面对导致酒店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措施进行了分析 [4]。包永宏(2015)认为当前高校许多方面成为制约大学生进入酒店行业的绊脚石[5]。杨云(2014)认为酒店女性占总员工比例较大,尤其一部门大多为女性,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倒班,加班等,致使很多女大学生不愿去酒店工作[6]。

三、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酒店的现状

为了了解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的就业现状,笔者于2016年10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肇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近三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本次调查对象中女性居多,占63.89%;2014届占28.7%,2015届占32.41%,2016届占38.89%;就职行业中,金融、保险业占29.63%,酒店服务业占25.93%,房地产业占17.59%,通讯、IT行业占10.12%,其他行业占16.73%;收入中以3001-4000元最多,占40.74%,其次为4001-5000元,占32.41%,第三位的为5001元以上,占15.74%,2000-3000元最少,占11.11%。

从上述就业行业可以看出,74.07%的学生毕业之后没有进入酒店工作而转向其他行业,专业人才流失率之高给酒店带来不小的压力,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未来的招生情况以及课程设置与安排的问题。

四、影响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于酒店的校方因素分析

据笔者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学校方面影响毕业生不愿从事酒店行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肇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负责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良好的就业观的形成,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未来酒店行业的管理性人才,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然而43.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老师们大多是根据学校规划购买的书本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酒店所需的人才,使得市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发生错位,导致67.33%的同学认为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定位不够准确,课程安排不合理。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

根据学校对近三届毕业生的专业实习酒店的选择,大多将学生安排在了学校周边的城市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然而酒店规章制度,操作方式的相似性使得学生思维得不到创新,在为期6个月的实习期内,学生轮岗实习的机会很少,从而使获得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少而且欠全面。除此之外,统计显示66.67%的酒店专业学生认为其他实践课程寥寥无几,专业课程课内实训课时太少,每次实训人数太多,影响实训效果,太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三)教学手段单一

68.33%的毕业生认为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即为老师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采用“你听我讲”的方式来教学,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无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据笔者本次调查发现,42.67%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对其在酒店实际操作中作用不大。

(四)英文实训课程少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本次调查发现,67.3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为课堂讲解,缺少练习口语的机会,而高星级酒店对英语口语较好的人更为青睐,而口语不好难免成为其进入酒店一线部门的一道障碍。

(五)其他方面

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压根没曾想过从事酒店业,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不足,而学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灌输不够,没有帮助学生做好从事酒店业的职业规划。此外,部分教师教学投入精力欠缺,很多老师不仅负责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其他日常工作需要完成,因此使得其不能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毕业生对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设施持不满意和很不满意态度的比例达33.53%。

五、对策与建议

篇5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教学设计

1微课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职业店长实务》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理进入“微时代”,像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这些微元素在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从2011年开始,“微课”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了,到目前为止,“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受到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并逐渐融入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店长实务》课程推行微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店长实务》课程教学效率。

2微课“排班表的制作”的设计与开发

2.1教学内容的选择

职业店长实务是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职业店长实务课程主要面向我院即将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选择在第五学期开设。排班表的制作是“团队管理”项目5中任务4的内容,学生学习排班的原则等理论内容,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排班的原则和应用。在整个职业店长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排班表的制作的内容既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大三学生能否继续学习职业店长实务课程的重要内容,又是一直以来学生较难理解的难点问题,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图表制作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

2.2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次排班表的制作任务我们以学生个人为单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为某服装连锁店设计制作排班表的任务,假定该店除店长共有员工9名(1号到9号),其中:能够胜任收银岗位工作的人员只有3人,9名员工均能够胜任导购等其它岗位工作,2名员工是新聘员工,该店实行每天两班倒,AB班原则上每一周轮换一次,正常情况下每人每个月可休息6天,如果有特殊情况,在经过店长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调换AB班次,另外如果遇到周末、国家法定节日等繁忙时段可以视客流情况适当调整排班人数。员工的特许要求如下:6号员工因晚上要参加学习要求从9月10日起不排B班,5号员工因病请假一周(8月28日至9月2日),4号员工因妹妹定于9月15日举行婚礼,要求9月13日-15日连休三天。学生以店长的角色承担并完成今年9月份的排班工作任务,具体要让学生达到如下目标。

能力目标:能熟悉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关于工时以及加班的规定;熟知排班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排班思路;能对给定的服装连锁店的背景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从给定的资料分析中获取对排班有益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服装店9月份排班表制作所需的资料;能针对给定的资料,结合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实际情况,根据卖场的营业时间和员工人数合理地进行排班。

知识目标:熟悉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关于工时以及加班的规定;熟知排班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排班思路;熟知卖场的营业时间和员工人数合理地进行排班。

素质目标:对各业态连锁企业的营业时间非常熟悉,排班表的制作体现一定的学习理解能力;对给定的背景资料分析透彻,能从资料描述中找出对本次排班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体现职业店长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图表制作能力;能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和卖场中服装店的营业特点进行排班,体现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执行力。

2.3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即本次课的课程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智慧职教等网络教学平台、微信或者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上传事先录制好的微课视频,视频的内容为排班表制作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无论在家里或在学校都可以随时在线碎片化学习,学生播放的排班视频,了解排班表制作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根据排班表制作的要求设计微课能给学生不同于单纯语言描述的立体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的兴趣,抛出本节课要为某服装店制作9月份的排班表这一主要任务,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安排。

(2)教学任务的分析。在任务分析环节,教师首先在课堂内简单回顾视频所学,通过PPT演练经济法和劳动合同对工时的规定,排班原则和排班技能要求等内容,布置每个学生的任务。

(3)学生操作练习。在学生操练环节,教师会给定每个学生一套试题,每个同学的试题不一样,让学生联系所学微课内容完成操作,巩固排班表制作的教学内容,学生操练环节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服装店9月份的排班表制作,教师在本节课内则负责技术指导和提供咨询服务,做好随时准确回答学生各种提问的准备工作。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事先提供的微課资源,通过自学的方式或者请求小组成员援助的方式,解决自己刚刚所遇到的问题。

(4)教学任务的评价。本次排班表制作的教学任务评价,要求多方参与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己、小组成员、教师、服装店店长等,评价过程要求首先由学生通过给定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力求客观和多维度)进行初步自评,然后由小组成员进行互评,最后有教师进行评价,尽可能使此次排班表的制作评价全面化、具体化、公平化。

(5)教学内容的小结。本环节的主要的任务是总结本次课排班表制作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思考,我们在课堂上制作的排班表与真正的连锁企业中排班表的制作方式和要求是否完全相同或一致,学生可以通过课后恰当的网络调查或者实地访问找到需要的答案,从而将本次课的课堂范围无限的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微课在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职业店长实务》推广实施的几点思考

“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构建一个短小精悍(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的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单元设计、PPT、微课视频、教学反思、测试题库及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之间是以某种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构筑的主题式资源单元资料库。微课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的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但微课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库。因此教师在面对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群体时,在微课内容的开发设计时一定要注意。

(1)要明确微课教学不是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堆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用微课完全取代课堂,而只是将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微课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认为不超过15分钟为宜,微课使用也是恰到好处就行,微课能解决了关键的问题和重点的问题就行,微课能让教学课堂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生动就行,千万不能让你的课堂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影院,让你的微课视频成为微型的电视剧或电影,让你的学生在整段整段的电视剧或电影的视频中慢慢地度过课堂的45分钟。

(2)要明确微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进微课的使用是为了解决平时课堂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应用这种立体化的直观的表现手段。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方便记忆,那采用微课形式无非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事情了。

(3)微课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在微课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他所面向的群体,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太喜欢学习,因此在开发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设计一些对你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微课,简单直观地反映所遇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你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5 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 

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

引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 模式。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武汉工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采用了“2+1”和“3+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第三年学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习工作情况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在学校、酒店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毕业时能达到高级服务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水平。“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第四年到酒店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具备从事与饭店业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和管理能力。武汉工商学院选择管理规范、客源充足、为实习生提供免费食宿的五星级酒店作为实习基地,学校和酒店签订实习协议。实施“2+1”和“3+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生三赢。

(一)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在酒店通过岗位的工作,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酒店生产、服务和经营情况,获得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同时,学生与工作单位联系,了解了酒店的用人标准,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生涯。优秀的实习生顺利度过了实习试用期,毕业时能得到晋升的机会,优势明显。通过“2+1”和“3+1”的工学结合模式,收获很大。

(二)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酒店资源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酒店以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场地、设备及培训基地,也可以提供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指导工作,弥补实习操作教师经验的不足,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幅度减少学校的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实习生良好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及能力,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酒店节约成本。校企合作为酒店节约了人工成本,增加了收益。实习生每月能获得酒店的生活补贴和免费食宿,成本比正式员工低很多。校企合作使酒店拥有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频繁、服务管理质量无法稳定的问题。酒店对选择的实习生进行培养,有针对性。酒店对综合能力强的学生重点培养,从优秀学生中选拔管理人才,培养骨干力量,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另外,酒店与学校合作学到了新的管理理念,逐步认识到自身的管理理念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差距,改变纯经验管理的方法,有利于酒店稳定人才队伍,获取知识型人才,促进酒店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文化素质和服务质量。

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了培养方向和培养的具体规格。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酒店需要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虽然进行了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课程改革仍存在问题。例如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于笼统,设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相关度低,项目的实现程度与训练价值缺乏职业性。因此,应深入调研酒店,分析职业岗位需求,确定知识和能力结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和内涵要素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要素和方式途径不一致。例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教学安排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实践中发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酒店标准要素的融入支撑,缺少酒店特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渗透。学生顶岗实习时,酒店质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怎么对星级酒店的标准规范不清楚?”学生也质疑:“知名品牌酒店怎么管理上,不以人为本?”学生发现所学的内容与现实不一致。这样的质疑,影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酒店管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近年来,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是,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同时传授适用、够用的理论知识,努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例如,有些学生看来,在学校、在课堂、在书本,要义是听老师讲,按要求完成作业,离开这些到酒店参加实践,就不是学习,就不是符合学生身份的简单劳动。有学生将学习一元化,将生产、社会实践与学习完全割裂,限制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进。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的主题,而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专职教师队伍沟通酒店与教学改革的桥梁,是酒店管理专业围绕酒店进行专业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和验证教学水平的实践者。教师通过调查及实践,了解酒店业的人才需求,把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对课题体系、课程结构、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适时的调整。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缺乏,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又有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是快速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现产学结合的重要保证。兼职教师可以弥补教师数量的不足,改善教师队伍能力结构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校企双赢。

(五)人才培养途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即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出发点,课程体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核心,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保证。因此,建立深层的校企合作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不足,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专职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培养适应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六)保障机制。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正常运行,能否培养出实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在实施工学结合中,存在安全保障、合作机制等制度建设缺乏滞后的问题。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同时,应从实践看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实施人才培养内容中,存在角色“泛化失位”的问题。企业不太欢迎指导教师经常到企业,认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企业强调学生的技能生产,很难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需要改革,革除不利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监控机制,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可以制定准确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完善的酒店管理专业保障机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经历了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到“以企业需求为中心”的过程,随着工学结合的深化发展,应更加关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2] 赵炜.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潜流失”的原因及对策[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78-81.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

[4] 李娜.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6):54-55.

篇7

论文摘要:现在的中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而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同时教材实用性不够等现象都普遍存在。因此,以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水平为目的的实用型英语教材开发和改变现有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职业学校专业英语教材、教法改革的初衷 

笔者在职业学校从事英语教学十余年,接触的专业英语教材已达七八种,如《旅游服务英语》、《烹饪英语》、《护理英语》、《计算机英语》、《商贸英语》、《化工英语》、《机械英语》等等。这些教材专业性强、教材内容比较枯涩,而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都不太好,那么怎样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外语基础并适于时代需求的人才就成为当前迫切而重要的问题。旅游服务专业是一个面向服务业的朝阳产业。笔者曾使用过的本专业英语教材有三个版本,这些教材涵盖内容全而杂,有些取材缺乏实用性,现用教法也已过时,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口语交际水平等问题,迫使我们在现行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实用专业英语教材并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对现用《旅游服务英语》教材与教法的分析 

1.现用《旅游服务英语》实际涵盖两部分内容,即酒店服务和导游服务,而我们学校的饭店服务专业只面向涉外酒店,不牵扯旅游导游业务,故有一半内容是不合适的。此外,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酒店实习一年,都离不开英语课,而学生一入校就要接触专业英语,专业知识(第一学期学文化课)还没有学习就要学专业英语,一些专业术语就犹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所以笔者建议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英语,后三个学期学习专业英语。 

2.现用的教法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虚拟性强、真实性差,讲授多、互动少,这样学习效果就不太理想。 

三、《饭店服务英语》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中职饭店服务英语专业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2年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重点是听说能力。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口头表达,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好,故应该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进行教材开发。 

四、编写《饭店服务英语》校本教材的思路 

根据“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指导思想和体现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本教材应含两部分,即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主要以听说为主的日常交际英语为主,本学期可以自编一本《日常交际英语》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涉及礼貌英语,如问候语(greeting)、称呼语(address)、感谢语(thanks)、道歉语(apologies)、祝福语(wishes)等,以及以话题为主线的交际英语,如介绍(introduction)、邀请(invitation)、问路(giving direction)、天气(weather)等。这些内容可以把学生在初中期间所学过的加以归类,筛选并制定成册。进入第二学期要学习专业英语,专业英语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专业英语部分可以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必修部分就是学生实习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必修内容分四大部分,即front office、housekeeping department、food & beverage department,以及entertainment department中涉及的课文和对话,每一个部分又分若干单元。而选修部分涉及一些相关但不太紧密的内容,如engineering department、security department、personnel department等。在必修内容中,专业词汇和常用语句是要求人人会说会用,有能力自己编写类似对话及表达会话内容。课时以每单元4-5课时为宜,选修部分以1-2课时为宜。在编写过程中,要着力于语言准确恰当,内容实用,体现适用性和互动性。 

五、《饭店服务英语》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中职英语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校本教材,大部分是些情景交际内容,侧重于口语表达,不妨尝试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表演 

教材很大部分是会话,而会话是要发生在一定情景中的,这就如表演一个话剧,台词的表达、语调语气的运用、形体语言的展现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导演”与“合作者”的角色,学生是“演员”。这种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表演欲,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强化了知识点,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了学以致用。 

2.专业课教师在英语课上的参与 

英语教师虽然是教材的阐释者,但不可否认,有时候难免有专业性太强而吃不透的情况,纸上谈兵,模棱两可,英语教师不可能行行精通,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配合。如《饭店服务英语》中有关餐饮的部分内容、中西餐的分类与特点、酒水的调制、菜肴的烹制等都需要烹饪教师的配合讲解。他们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讲述必定比英语教师更翔实、更专业、更准确。他们在英语课上的表现弥补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当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专业课教师的配合,要视情况而定。对学生而言,两位教师在一起上课,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会集中,学习兴趣会更浓。两位教师一唱一和的配合,既能让学生学会英语中的语言点,又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效果明显。 

3.互动式教学 

单纯的讲授必定会让学生厌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要常采取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要多对学生提问,这样学生会感觉被重视。学生间的讨论和会话会让他们产生团队感和成就感。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既能熟悉课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4.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 

《饭店服务英语》侧重口语表达,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方式。多感官同时感知的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的效果。情景剧需要学生观摩视频资料,听力训练需要多媒体语音室的运用,高星级酒店硬件设施资料需要在网络上查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视角。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效果明显,记忆深刻。 

六、结语 

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需要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慢慢积累并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我们多潜心研究,多归纳总结,这样校本教材和教学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崔允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新形势 职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理论教育 改革

近年来,社会对机电方面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职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成为职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电气一体化综合应用型专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有效性,且不利于相关领域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该专业理论教育改革的研究非常必要,能够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探索出适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育体系,从而为社会输送大量技术型人才。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阶段,国家对职校职业教育提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体要求。因此该专业应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理论知识及综合职业能力,且应对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等进行设计及维护的技能型人才。针对此,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理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育改革措施

专业理论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多方面主体、内容。因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课程结构

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基础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出发点,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体来说,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组织专家、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新课程设计制定中,使得课程能够与岗位保持一致。另外,深化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人才未来发展方向,并设置针对性模块教学,以此来强化人才该方面能力,缩短人才岗位适应时间。同时还应重视对校本教材的设计,以此来突出本校办学特色与理念,吸引更多学生。不但如此,职校还需要将职业能力视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及时更新理论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知识更新都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如果单纯传授一尘不变的知识,势必会影响人才培养有效性。因此针对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具体来说,职校领导要辩证对待该项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原则,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诸多支持。针对前者来说,职校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用工单位,了解并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最新信息,并将其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学生视野,即使学生不出校园,依然能够接受到最前沿的信息。而针对后者而言,可以邀请企业中的工程师、技师等参与到本校授课中,拉近岗位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专业教学持续发展。

(三)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元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促使教学、学习及实践真正意义上整合到一起。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将其划分为多个小任务。如机床的管理与维护,主要负责车间6S管理与机床检查、机床精度测量等;机床机械部件调整及维修,负责为进给部件调整与维修等工作;机床典型故障诊断,为螺纹车削误差故障维修等。将整个专业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并将此作为基础开展实战训练,不仅能够为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机床故障检测等知识,且能够使得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目标。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

不同于以往,新形势下,专业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应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支持。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将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同时,职校还可以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将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校内网络平台之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得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专业知识,逐渐构建立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学习渠道,从而促进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持续发展。师生作为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从自身入手,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三、结语

根据上文所述,机电专业作为职校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在整个教学占比较高,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要专业。其理论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专业未来发展。面对新形势,职校领导应重视对该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并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我国职校机电专业获得长足发展,为企业发展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娟.浅谈新形势下职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改革[J].新校园(阅读),2015,(01).

篇9

关键词:海西;电力营销;人才培养;定位;对策

1、问题提出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力行业现代化管理不断深入,对电力营销人才无论在量还是质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育模式将被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新模式取代。因此,探索高职院校电力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市场营销教学问题已有了初步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认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实践教学计划。也有不少学者将视线转移到电力营销上,但总的来说,关于电力营销教学的理论研究不足,多数研究都没有考虑到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营销人才培养的深远影响,目前关于电力营销教学问题的研究深度相对较浅,理论落后于实践。因此,从理论上对电力营销教学问题展开系统的研究是一项迫切的工作,也是对高职教学理论的完善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高职电力营销人才培养问题放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高速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中,探索出适应福建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的电力营销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2、海西电力营销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

2.1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了准确及时了解海西电力市场对营销人才数量、质量、能力等各方面的需求,2008年上半来,作者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先后选择泉州、厦门、三明等3个地区电业局单位和连城县级电力公司开展调研。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62份,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237份。在有效答卷人构成中,男性136人,占到58%,女性101人,占43%;在年龄方面24岁以下45人,占19%,25-34岁103人,占43%,35-45岁56人,占24%,45岁以上33人,占14%;在学历水平方面,本科学历员工65人,达到27%,大专学历员工105人,达到45%,中专学历员工67人,占28%;在工作职位与工作性质中,一线员工的比例较高占57%。

2.2调研结果与分析

2.2.1电力营销人才数量缺口较大

在营销工作中,电力部门感到力量不足。部分电业局曾到福建电力学院自主招聘95598人员、营业斤窗口人员。而很多供电企业只能是从本单位现有的生产和后勤人员中选拔营销人员,又没有给予合理的时间进行培训,加上客户存在对营销人员的种种偏见和误解,造成营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o

2.2.2在学历层次结构上,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处于一个广阔而起伏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处理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对高层次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从本次随机调查情况看,在营销部人员中,本科学历员工占27%,大专学历员工占45%,中专学历员工占28%:专科及以下层次员工占主体。可见高层次营销人才需求很大。

2.2.3在素质上,营销人员队伍的素质偏低

虽说近年来供电企业也加大了对营销工作和客户服务管理工作的力度,但有的企业仍然按老一套的方法从事电力营销和服务营销,不愿意再花过多的精力和经费作深人细致的市场调查与研究。这些企业的营销人员即使是实施市场营销活动,也可能又回到了过去的垄断经营的工作作风上。不仅如此,对现有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缺乏系统科学的培训、再教育的学习,使得本来数量就少的营销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2.2.4当前电力营销人才须具备的知识技能

在调研中,许多多年从事电力营销的一线员工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力市场营销人才须具备以下知识技能:计算机能力。即办公自动化基础技能,包括字表处理、网络操作能力等i专业技能――市场营销能力,包括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分析、预测等;关系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沟通、待人接物技能(服务)、组织协调、写作技能等;财务分析能力,包括财务分析、报表、盈亏分析等;还有电力基础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知识、信息化技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市场营销能力,电力基础知识技能,办公自动化基础技能,待人接物技能。

2.2.5高职毕业生营销工作能力表现

多年来,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全省电力系统的骨干。在近几年毕业的高职电力学院毕业生中,现正从事电力营销工作的不在少数,他们较为突出的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岗位工作适应性强,积极上进。为提高学历层次,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之外忙着充电、继续深造。但较为欠缺的是他们的社交能力及电力基础知识技能等。

2.2.6企业对电力营销人才培养方式的建议

许多营销部员工建议电力营销人才培养可采取订单式、互动式培养模式,学校与电力企业可互派老师,学校老师为企业做好培训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一线员工为学生传授实践技能知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互动双赢。同时,他们建议这种互动式培养能有长期性的规划,并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

3、电力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对高职院校电力营销专业进行准确科学的专业定位。

3.1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在培养面向社会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同时,要特别培养适应电力体制改革新形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和管理、电能及电力产品的营销知识、电力产供销一体化、法律、人文等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事电力系统产品策略研究、预测分析j市场调研及咨询、电力监察、终端销售等以及生产各种电力设备产品的企业管理人才。

3.2适用的岗位

除了面向社会企业营销岗位以外,还有各级各类电力企业的营销部门,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电力需求预测部门,综合计划和办公部门,用电营业部门,企业的计划调配、咨询服务等综合管理和用电管理机构。

3.3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

熟练掌握外语,电力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公共关系协调能力。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是: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敬业爱岗,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基本技能: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市场营销能力,包括营销策划、广告设计、商务谈判等:电力基础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知识:关系协调能力,包括人际关系沟通、语言文字表达、待人接物技能等。

4、遵循电力市场与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创新电力营销专业培养 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课题提出了以突出能力本位、整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训、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两个重点”(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大结构”(课程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五项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建设、市场营销协会建设、专业信息资料库建设和订单式培养探索建设)。该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使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规划,满足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以五项基本建设为内容的保障体系,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4.1科学规划电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其是否合理、科学、适用是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电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以营销理论为主线,突出电力产品及营销管理的特点。既开设市场营销类课程,还要开设电力生产的相关课程,如电力基础知识、电力心理学等。从教学要求看,专业课的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岗位需要,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增大实践环节的比重,从而充分体现高职电力院校特色,发挥电力学院品牌优势。

电力市场营销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应由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素质拓展课实践教学等5大类课程构成。这5大类课程之间必须保持一种恰当的比例关系,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1.1公共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基础类课程是指那些没有明显的专业限制,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和“三个代表”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基础英语、应用数学(财经、管理类开设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与编程基础。

4.1.2职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职业基础课是指为适应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打基础的,与专业学习课程有关联的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基础、市场营销学。

4.1.3职业技术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职业技术课是指为培养对象提供专业训练,以了解本专业最新科技成就和发展趋向,掌握必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功能的课程。这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技术、网络营销、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用电营业管理、电力市场营销、电力企业管理概论、电力基础知识、电力心理学等。

4.1.4素质拓展课课程体系的设置

素质拓展课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硬笔书法、职业口才训练、实用写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交礼仪、体育选项课等。

4.2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电力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必须在传统的讲授、习题、作业基础上,推广案例分析、讨论教学、情境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及有关要求将它们有效地组合起来,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学生期盼的寓教于乐的活课堂,以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法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电力营销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案例讨论,引导和督促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全面,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序地完成电力市场营销教学规定的全部内容,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在教学手段上,应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利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操作训练,彻底转变过去的那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4.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电力营销专业的学科性质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习、实训、模拟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训具有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必须从时间、人、财、物各方面予以保障,最好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可建立校内市场营销实训室,引进电力营销软件,电力营销实训室采用供用电技术与市场营销知识相结合、由电力营销(窗口)、电能计量、装表接电、95598呼叫中心、电力负荷控制等实训模拟内容组成,通过对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进行的模拟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做好培训服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互惠双赢。院校投资创建小型超市,拥有自己的实验基地,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

4.4高质量、多渠道打造优良师资队伍

为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针对本专业的实际,首先,注重对现有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在我们现有的教师中,几乎都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专业的实践经验。在这方面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保证教师的专业实习,可定期派出任课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接受专业实习,由专业人员进行实地指导和培训,从而深化任课教师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丰富专业教学的素材,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员和专家到学院来,作为特聘指导教师,讲授有关专业知识和示范专业技能操作。

其次,强化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鼓励青年青年教师不断深造,访问、进修,将现任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科研工作,申报教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4.5建设电力营销专业资料室

注重电力营销专业信息资料室建设。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解与收集本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料,通过购买相关课程教材教参软件、订购相关专业报刊、网上下载有关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专业信息资料。建设好信息资料室,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学生课外充电学习提供参考帮助。

4.6积极探索人才定制、订单式培养方式

篇10

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良好运用,不仅有利于加强对整个营销业务流程质量监督,有效预防营销风险,还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此外,电力营销稽查还是整个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事关电力企业自身利益,也与电力用户的利益密切相关。由于电力营销的业务涉及的环节多、业务类型多、客户类型多以及管理部门也多,因此,就必须加强对电力营销业务各环节进行检查,降低差错出现机率,从而切实的维护电力企业与电力用户的利益。

2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内容

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电力营销工作中出现的事故、差错及相关责任进行查处,对国家制定的相关供电、用电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电力营销稽查工作同时也是电力营销环节内控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范围主要是对电力企业整体营销价格、质量及服务变化情况等进行稽查,电力营销稽查工作重点就是针对电力企业制定的各项营销政策执行情况及电价电费、业扩报装、用电检查、电能计量、供用电合同等相关业务的全过程。

3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管理中的运用

在电力营销稽查工作中,营销稽查的工作模式主要有日常式、专项式、专题式。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这几种模式做出以下尝试性的分析。

3.1日常式

日常式稽查模式一般分为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进行专业稽查,在稽查过程中,稽查人员应用电力营销业务系统中的稽查功能模块注意完成各项稽查程序。定期稽查可以以月为单位进行稽查,也可以根据业务的服务流程确定时间,也可以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对稽查周期进行调整。不定期稽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一般结合工程实际需要确定即可。但为了确保日常稽查工作的成效性,作为电力营销管理人员,应精心编制年度稽查计划,并提出相关指导意见,以年度计划为例,可以在年初或上年末拟定即将开展的稽查主题、周期和时限等,将一年的稽查工作做出整体规划,再由稽查部门选派专业稽查人员完成各项稽查任务,并做好稽查的反馈和汇总工作,以确保日常稽查工作成效得到有效的提升。

3.2专项式

专项式稽查模式主要是在日常稽查的过程发现的重大或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性的稽查或综合性的稽查,且在稽查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精诚合作,尤其在稽查之前必须明确稽查范围,在确定范围过程中结合出现的问题和特点,利用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筛选用户清单确定对象。

3.3专题式

专题式稽查模式是由于在电力稽查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营业差错事业或者投诉举报的线索等制定专题,成立专业稽查组,选派专业稽查人员,制定科学的稽查方案,并结合实际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以达到不断强化电力营销稽查工作质量的目的。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