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

篇1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国人排座位时“尚左尊东”,以“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主客则正对大门,左右两边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离相同则左侧尊于右侧。最常见、最正规的西餐桌是长桌,以长桌排位时,一般主陪在面对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随意安排。中西方饮酒礼仪差别也很大。中国人敬酒时通常以职位高低、宾主身份、年龄大小等为序,敬酒前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主次分明。中国人饮酒时往往会劝酒,想方设法让别人多喝几杯,客人往往都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会上常常也饮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劝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决定,饮酒时忌中国式的干杯,闹酒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2.1农业结构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人们提供光、热、空气、水等能量和物质。中西方气候资源的不同导致农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风气候发达,四季分明,因此,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林业和渔业的比例很小。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因此,中国人的主食是米饭和面食。这种农业结构培养了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暖湿气流给美国23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适合牧草生长,耕地面积小于草原面积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不太适合发展种植业,而优质牧草广布,因此,一般以畜牧业、花卉种植业等农业类型为主。欧洲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农作物以耐旱的小麦为主。这样的农业结构决定了西方人的饮食以肉食与面食为主。

2.2

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别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国时,对于佛教徒的食品没有严格的规定。南朝时,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侣食肉,他认为食肉是杀生,至此改变了僧侣的饮食习惯。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斋念佛,禁止宰杀动物,因此,他们的饮食只能是素食。道教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看待素食,亦主张教众食素。素食成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选择,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深受国人喜爱。欧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个纯素食的宗教,但是现在对于荤素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饮食和普通人没有很大区别,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

2.3价值观念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产生各自的价值观,这些差异在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际关系上以和为贵,因此,中国是典型的家庭社会,崇尚集体主义。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这种合餐式分享如原始仪式一样能够制造亲密无间的氛围和荣辱与共的决心。中国形成了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圆桌前按主次、尊卑围坐在一起,表现了一种传统的规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为自我价值实现而奋斗的精神。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体利益,强调个体权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保护个体性和公共领域而兴起的。既要自由地获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们设计出了公共餐具和相应的分餐制,这不仅仅是出于卫生学层面的考虑,更是为了推广内蕴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尊重个体等现代精神。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等,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饮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由于的失败,清朝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推行,主动向西方学习,国家门户逐步开放,促使西方饮食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清政府推行为,委派官员考察欧美国家,1872年清政府选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学美国,这些留洋华人把中餐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把西餐带到了中国。而西方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设了租界,扩大了活动范围,租界的设立增加了中国人接触西方饮食的机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者从中国获取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工输出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华人被送到美国从事矿物开采与铁路建设,并逐渐转向其他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中式餐饮业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大量的商务往来、旅游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饮食的进一步交融,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餐馆,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国餐馆是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传播的主要平台。在美国,中餐甚至慢慢融入进了主流餐饮。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新奇的东西,西餐消费群体开始出现。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厅落户北京,随后,麦当劳和肯德基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大量出现。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国的西餐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汉堡和比萨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为代表咖啡馆等。西餐发展迅速,遍及全国各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饮食文化 厨房设计 饮食习惯

一、引言

人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约两百万年前,饮食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厨房的设计就更为重要,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及操作者的使用习惯是衡量一个厨房设计好坏的标准之一。

二、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包括饮食的材料、制作工艺、饮食方法等,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对历史的传承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包括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物质层次是最基本的前提,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术、器具艺术、食物储存和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作为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饮食习俗、饮食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等。

三、厨房的来源及其基本功能

厨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功能也变得更为多样化、合理化。最初原始人将天然洞穴作为居所,以野菜野果为食。氏族社会以后,发展为半穴居,半穴居的房屋正中央一般都会设有火塘,空间内部没有隔离,生火会导致烟气弥漫整个空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炉灶处于房屋一角的住宅,将火塘改良砌成灶头,房间变得更加干净卫生,但是此时的厨房并未真正与其他空间隔离开。社会的不断发展到独立厨房的出现,既能较大限度地储存食物,也减少对其他空间不必要的干扰,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现代社会造就了开放式的厨房,厨房的各种功能、布局也更加完善。人们对厨房油烟的排放、储物空间的设计以及采光问题都妥善的处理,操作台面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以及操作习惯,厨房空间干净整洁舒适,能最大限度地为人所用。

厨房的基本功能:烹调、洗涤、储存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倡导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在乎所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食物来获取身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他们更青睐操作简单直接生食的水果蔬菜沙拉、吐司、罐头,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食物的营养。

中国人追求的则是感性、艺术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认为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它更像是一门艺术,能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人对食物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只是考虑食物带给人的营养,还注重食物的色泽、鲜香。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中国人主要采用炒、蒸、煮、炸、烤、烩等多样化的烹饪方式。中国菜品种多样,操作复杂,注重食物带给人味觉和视觉的艺术性的双重享受。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讲究科学卫生,在用餐方式上采用分餐制。自助餐是西方较为广泛采用的宴请宾客的方式之一,在待客时将所有的食物陈列出来,客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自由进食,各吃各的,互不相扰。

中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热情好客、彬彬有礼,饮食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日常饮食,人们围着桌子坐一圈,菜摆放在正中间,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夹取食物进食,在吃饭过程中可以相互交谈,增进感情。

(三)烹饪过程的差异

西方人做任何事都强调认真规范,做食物也不例外。任何一次食物的制作,都必须相当的规范和严格。所需食材、调味料的分量都必须精确到克;操作过程的顺序都不能颠倒;操作时间也严格要求,每次做的食物给人的味觉和营养几乎都是相同的。

中国人烹饪的操作过程具有随意性,根据厨师的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放调味品和食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地方做菜的味道和方式不一样,同一地方的不同厨师做的菜肴的味道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厨师两次做同样的食物,也不可能味道完全一致。

五、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处在不同国度、地域等背景下人们的饮食文化各不相同,厨房设计理应有所差别。下面从布局、功能、陈设几方面出发,分析中西方厨房设计的区别。

(一)布局的不同

西方人注重食物的营养,喜欢生食海鲜、蔬菜等,尽管也有炸、烤的食物,但是制作过程极其简单,西方的厨房大都采用开放式的设计,厨房与客厅相连,并不需要设置专门的餐厅。一般在厨房的中间会设有料理台,料理台既能烹饪操作又兼有就餐的功能。中国人更偏爱煎、炸、炒、煮的食物,在烧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烟,开放式的厨房会污染客厅和餐厅,中式厨房基本采用封闭式的设计。厨房与餐厅隔开,餐厅与客厅相连。中国人的餐桌一般选用圆桌,圆桌意味着吃饭人的身份不分尊贵卑贱,这也与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传统文化思想是分不开的。

(二)功能的不同

西式厨房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与客厅相连,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家庭主妇在厨房可以边制作食物,边与客厅里的家人聊天,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能带给人无比的轻松和惬意感。西式厨房不仅仅是传统的制作食物的地方,兼有休闲、娱乐、聚会等诸多功能。相对于开放式的厨房而言,完全封闭的厨房的功能就显得较为单一。中式厨房的空间比较窄小,占地面积只有十来平方米,有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小空间紧凑而有序,不可能有其他多余的功能,所以仅限于烹煮食物。

(三)陈设的不同

西方人的厨房面积较大,有更多的空间进行装饰。在墙的拐角处可设计置物架,随意摆放装饰品、小摆件,墙上安置一台壁挂电视,在忙碌做饭的同时享受这份环境给人的轻松感。西方人采用分餐制的饮食方式,需要很多刀叉盘子等餐具,西式厨房会在墙上设壁柜,料理台下同样也能设置成柜子充分利用起来。高科技的电气化产品在西式厨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烤箱、西式煤气炉灶、面包机、洗碗机等小家电应有俱有。然而在中式厨房中,除了日常所需的灶具、锅等大型厨具来进行烹饪以外,小型家用电器并不多见。厨房的操作台面上摆放的都是一些很实用的东西,具有装饰性的小摆件几乎没有。中式厨房的占地面积很小,再放置一些不实用的东西,会使厨房看起来杂乱无章。

六、现代厨房设计的原则

西式厨房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必须以满足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前提,在西式优秀的厨房设计案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完善当代中国厨房设计之不足,使现代厨房更加合理化、人性化。

(一)结构多样化

设计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才是设计追求的目标。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厨房的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厨房不再是个完全封闭式的空间,而是能像西式厨房一样是开放式。对于面积较小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将其设计成半开放式的,通过推拉式的艺术玻璃窗将厨房和餐厅隔开,烹饪时将隔板拉上,防止油烟排入客厅卧室污染其他室内空间,不用时再将隔板收起,形成一个通透的半开放式的厨房形式,既美观又宽敞。而对于面积较大的厨房空间,我们可以采用大厨房套小厨房的格局,也能达到西式厨房开放式的效果。将厨房与客厅中间的墙体打掉,在原厨房的角落处封闭一块小烹饪区域,其余空间与客厅相连,既有效地隔离了油烟,又采用了开放式的形式,中西合璧,何乐而不为呢?西方那种完全开放式的厨房用在我们国家确实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设计师只要注意观察,多动脑筋,灵活设计,西式厨房也能融入我们的生活。

(二)材料绿色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化学合成的装饰材料推陈出新,新材料的新样式和新特点很容易被设计师们接受,但是化学合成的材料往往都含有一定的有机污染物,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特别是在厨房这个制作食物的地方,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化学材料的使用,选择一些绿色化、环保化的材料,才能将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在设计时,可以选择用自然的木质材料,不锈钢、铁等金属材料,大理石等天然石材,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防潮防火防滑以及耐热性,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健康舒适的绿色厨房。

(三)色彩协调化

厨房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尽量做到简洁、协调,墙面一般采用白、灰、银等基本色,利用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觉,在基本色的基础上加入蓝色等冷色,令人感到清凉舒适的同时,也会让厨房显得清洁、卫生。厨房的地面颜色则可选择耐脏的深灰色系。另外可在厨具等物件上选用一些亮丽的衬色,不会使厨房看起来太压抑沉闷。总之在选择厨房的色彩上,应尽量做到简洁为主,再充分利用各种色彩的特性,发挥其更大的功能性价值。

(四)厨具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器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化高科技的厨房电器相继出现。现代化的厨房不但可以减少主妇们繁重的家务,提高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环境污染。现如今一些厨房小家电已经为人们所用,例如,电磁炉取代了煤的使用,减少了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抽油烟机代替了镶在墙上传统式的排气扇,既节能减少了污染又方便清洁。然而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在厨房中应加大小电器的使用,电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给人们提供方便。冰箱、电饭锅、洗碗机、微波炉的储放位置应根据个人使用习惯,最大限度地方便人们开启、使用,在使用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电器的安全性。

(五)比例尺度科学化

在学习西方优秀厨房设计案例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中国人自身的特点。例如,操作台面的高度、尺寸等都需要符合中国人的身高。操作台高度一般为800mm-850mm,台面宽度为760mm左右。厨房的布局也应严格按照中国人的操作顺序来设计,储藏区、洗涤区、调理区、烹饪区,各个操作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操作者使用方便,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另外,厨房的通风、排烟技术处理不好,直接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通风、排烟的处理也是设计师们需要重视的。就目前而言,除了自然通风以外,另外一种最有效的排烟途径是安装抽油烟机。为了保证抽油烟机的安全和效率,抽油烟机一般安装在炉灶上方距离台面的高度为800mm左右。一个比例尺度合理化的厨房才能大大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七、总结

食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来源。一个优秀的厨房设计除了要遵循以上这几个原则外,还需要考虑通风、照明、操作台的顺序以及高度甚至后期的配饰等。总之,不管是中式还是西式的厨房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为前提,那样才能发挥厨房的最大效用价值,带给人们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厨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易中天.餐桌上的文化[N].文汇报,笔会.

篇3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节日;对比;差异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在古代,春节、清明节(古代称三月节)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之中,所以其传统节日当然不可避免地保持其农业色彩。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跟中国作为农业社会所厉行的历法和中国历法中所规定的节气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二、从传统节日习俗看中西文化差异

节日习俗则是在节日里出现的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但中西方的节日风俗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中亦能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节日习俗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习俗则主要以玩乐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并且以家庭为单位。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以具有文化意蕴的饮食风俗:如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与酒、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快乐为目的,除必须的饮食营养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认为人生来有原罪,必须通过信仰上帝,参加宗教仪式和不断忏悔等才能赎罪,从而得到行令净化和快乐,因此西方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注重宗教仪式后的一种身心季解脱式的愉悦和快乐。

三、从中国人过洋节及外国人过中国节看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通过以上对中西传统节日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源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两者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有着诸多的天然相通之处。中西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曾经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具体看来,中西节日所不约而同地传承负载的文化内涵,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首先,就是两种节日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如西方的圣诞节中,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圣诞快乐;而在中国的春节中,人们则见面就是福禄寿禧的祝词。其次,就是传承尊老爱幼、景仰历史人物以及忠于爱情的文明薪火。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亦有父亲节、母亲节;西方有为忠于爱情的人们设立的情人节,而中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节。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这些天然相同之处,当今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之际,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前提。近些年,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洋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本土的节日特别是春节的兴趣有所淡化,这当然与商家不放过任何赚钱机会,大肆炒作有关,更与年轻人追求时髦有密切联系。但从根本来说则反映了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正在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无可厚非。在中国人尤其年轻人逐步淡化春节的同时,国外对春节的好感和兴趣却日益浓厚。现在世界各地正越来越接纳中国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全球化特征正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 宋科.浅议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1(02)

[2] 罗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J].琼州学院学报.2010(04)

[3] 赵爱华.从中英文动物比喻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篇4

摘 要:本文从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外文化差异,分析了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讨论了中外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食物;节日;日常谈话;语言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

结合笔者多年与留学生交流的经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中外文化差异:

一、语言中的中外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英语与汉语的文化上,语言上很多文化差异的例子。比如cat猫,中国人喜欢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且带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语言文化中,cat用来比喻坏心眼的女人。与cat有关的成语有: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坐立不安);It rains cats and do~(倾盆大雨);fight like cat anddog(吵吵闹闹)。hare野兔,但有时变成了“野鸡”。而汉语中的“野鸡”又与“野妓”谐音,结果成了俗语中的“妓”。在《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戏剧)中,Mercufio讥讽老乳母为妓时的对话:Romeo:What have you found? Mercufio:No hare,sir.罗:你发现了什么?墨:倒不是野鸡,先生。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如译为约翰不但可靠,不吃鱼,还玩游戏是误译。其文化内涵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激烈。旧教斋Et(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则这天拒绝吃鱼,表示忠于新教,“不吃鱼”就成为了“忠诚”之意,“玩游戏”变成了“遵守规则”。Hame duck跛鸭,文化含义为:将卸任而未重新当选的官员或破产的证券投机者,残废无能的人,说这些人失败后,垂头丧气,一瘸一拐地走出来,活像一只“跛鸭子”。owl猫头鹰,英语中有“聪明”的象征,如as wise as a owl、A wise old owl lived in an oak;但在汉语中,猫头鹰表示不吉利,常与死人有联系。

二、食物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民以食为天”,从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文化,了解饮食文化的差别,可以看到许多文化差异。当今世界上有三大饮食体系:中国饮食体系、法国饮食体系和意大利饮食体系。从中国的饮食体系来看,特别注重形式,所以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在中国的烹饪上,各类菜系千变万化,食材多种多样,方式丰富精彩,但都讲究形式,这是一个本质特色,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种形式。而就法国体系和意大利体系为代表的欧洲美食体系来讲,并没有过多注重形式,注重的是质量。跟中国的饮食相比,欧洲饮食没有那么多千变万化的花样,但特别注重的是饮食的质量,比如营养的搭配、保留等。这点区别也是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的最根本的区别。

另外从用餐的工具来看,中国的饮食和西方的饮食也有很多的区别。中国人用的是筷子,西方人用的是刀叉,筷子和刀叉的使用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筷子是大家一起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食物是装在碗盘里共通分享的,并没有分配食物属于谁,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文化,所以在中国流行集体主义。而西方的刀叉制度,必然导致食物是必须先进行分配的,每个人都吃自己盘子里已经分配好的食物,所以西方流行的是分配以后形成的个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强调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清晰的产权关系,强调独立性。

三、节日上的中外文化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节日上也有很多的文化差异,中国与西方都有大量自己特色的节日和假日。但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有一个根本区别。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在中国的节日中,有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的特征。由于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所以气候又跟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节日跟农业、气候有了密切联系。比如中国的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气候、农业的重要标志。

四、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在日常谈话中,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文化,希望大家都好,于是会关心对方的生活,没有隐私的概念,所以打招呼习惯说“你吃了吗?”“去哪里?”,跟人聊天很容易问“什么时候结婚?”“一个月赚多少?”而这些问题在西方文化完全是忌讳的。西方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强调隐私权,打招呼简单的“Hi”“Hello”“How are you doing?” 就可以了,都不带实质性的问题。(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沈立文.试析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J].广州师院学报.1998(10)

[2] 朱俊.英汉文化的差异与翻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篇5

关键词: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229-02

目前,随着世界各地使用英语的人口不断增加,英语成为全球化的交流语言,而旅游业也在同时巩固了英语作为全球语的重要作用,旅游英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个国家想要全面发展旅游事业,就必须要有具备良好素质的英语导游,这样才可以使旅游英语的语言知识和旅游专业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效益。

1 旅游英语的特色

1.1 旅游英语包括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

作为旅游业来说,文化是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对当地的文化得出感悟。对每一个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仅是享受和观光当地的景观,更多的是感悟当地的民俗风情,被当地的独特的文化所吸引和影响。由此可见,在旅游英语中除了专业术语,还包括了一些具备文化底蕴的语言文字材料,旅游英语有深层的文化和浅层的文化。浅层的文化主要是指英语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等一些基础的元素,主要是为了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材料做好铺垫,而深层文化则是对相关的旅游材料、旅游文章的一种理解和赏析,是对一种文化的品析过程。1.2 旅游英语具有维美的语言特征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大多都是对旅游文化的一种消费。因此,在促进这种旅游文化的消费和对美感的享受上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因素,旅游英语在宣传本地文化的基础上,提炼了美学的有关元素,能够表达更加独特的文化内容。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开发与建设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古迹,独具自身特色的风土人情,手工艺品以及许多的美味佳肴,这种山水美景和历史文化经过巧妙的结合,就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旅游英语能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的重要媒介,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2 旅游英语翻译现状

由于我国旅游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旅游资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却很小,许多外国人都只是知道一些著名的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对中国其他的旅游地却不是很了解。由此可见,外国对我国的旅游业了解甚少,他们只是从一些媒体资料、文字或者是互联网上获取相应的信息。近两年来,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和著名的景点都出版了中英文的旅游介绍以及导游手册,在内容上都概括的比较详细。但是,在汉英翻译方面还是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在编撰的时候随意性太大,许多的旅游资料都是出自学生之手或者一些翻译公司。此外,在我国许多的旅游景点中,导游的英文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严重的造成导游在口头翻译的时候与原书面上的翻译存在较大的差别,甚至会出现错误,特别是对饭店、宾馆以及街道的翻译更是漏洞百出。因此,全面提高旅游英语的翻译水平,是现今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目标,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的掌握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

3 旅游英语翻译的方法

3.1 增词法和注释法的适当运用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语言和信息的传递上必定会存在一定的障碍,特别是一些外国的游客所不熟悉的历史文化和典故。所以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应尽量减少读者在理解译文的时候的文化障碍,从而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文化交流目标。由于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原文读者在译文的时候所表达的事物,可能对译文读者来说相当的陌生。因此,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原文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多运用一些词汇、复合句或者从句来进行补充和注释,从而有效的缩短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距。在这里的增词法和注释法就是以这个为目的来方便外国的游客理解,更加有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例如在介绍“粽子”的时候,肯定会有涉及到屈原的有关内容,如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对屈原做任何的介绍,只是简要的带过,只会使游客无法理解,一头雾水。因此,如果译者在这个时候告诉游客,屈原是一个: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d.那么在这个时候,游客就会对“粽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中国的端午也会理解更多。

3.2 注重对有关名称的翻译

在旅游英语翻译中,常常会涉及一些地名、人名的翻译,然而译者在进行名称翻译的时候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部分。例如杭州第一泉“虎跑泉”常被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但这个地名的由来据传唐代元和十四年,有位叫性空的高僧云游至“虎跑寺”,但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告之:“南岳有童子泉,当谴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然见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他就把这泉水起名为“虎跑泉”。由此可见,此处应译为“Tiger DugSpring”。

此外,旅游英语翻译所要面临的人群较多,且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外国游客明白当地的文化,还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不要让他们出现反感或者误解,因此,在英译时还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如西湖藕粉,宜翻译成“lotus root paste,powder或pudding”,而不宜翻译成“lotus root starch”,因为在西方“starch”容易产生使人发胖的联想。

3.3 掌握中西文化的切合点

各国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旅游英语翻译的人员来说,必须充分了解外国的地理文化背景,并与本国的文化相结合,找出一个切合点。从文化因素角度来说,译者要对各国文化具有尊重意识,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敏感性。由于各个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念、民族风俗、历史背景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而且也具备本国的文化。也许在一个国家中一种文化可能体现了一定美感价值,但是在另一个国家却会被象征成为罪恶。因此,译者因保持谨慎的心态,具有较高的文化敏感性。因此,作为译者,应该努力寻找一条中西文化的切合点,在表达上寻求中西文化的对等语,从而有效的避免简单使用同一语而掩盖本土文化的话语权的情况出现。

3.4 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要注意适当变通

目前,由于我国的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英语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可见译者在英语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在这个时候,应使用“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可译为FriedLeekDumplings。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英语翻译的时候,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MandarinFish、回锅肉Twice-cookedPork、炖牛肉StewedBeef。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旅游英语翻译中,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旅游英语翻译能够更加符合旅游业的发展,把中国的文化引申到国际上去,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我国的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辉.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王纯.旅游英语翻译浅谈[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3).

[3]傅凌.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4]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2008,(5).

[5]魏三军,邓燕.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18).

[6]韩晓英.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6).

篇6

英语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语用意识,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1 词汇教学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归纳、总结、对比这些词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含义。比如dragon(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将自己比作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而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常被看作邪恶的象征。因此,在译亚洲四小龙时就不说Asian Four Dragons,而要经文化转义而译成Asian Four Tigers。告诉学生对一些词语切不可望文生义,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特殊处理。

2 对话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为了实现交际的得体性,避免不同文化造成的障碍及误解,英语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一定要将语言形式与语用、文化形式结合起来。自然对话教学中的语言呈现、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要真正掌握某一交际功能,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的交际方式上,更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交际技巧,诸如语言的场景、说话者的交际风格、交际策略、交际意向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各种交际训练。如在学习第一册Unit 8,Lesson 29时,教师可就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进行引申:西方人主张吃好,但吃得简单,平时一顿饭只有一、两个菜,请客时也不过三、四个菜。这和中国人准备很多菜待客有很大差别。西方人请客不象中国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他们不喜欢某道菜或已吃饱了,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拒绝,他们回直接说:“No,thanks.I've had enough.”这样,学生在情景对话训练或与西方人的实际交往中就可以避免犯文化错误,达到交际的得体性。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课文教学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地理、语言、饮食、音乐、媒体等。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这些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第二册Unit21 Music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强文化习得,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我从多张CD、VCD及DVD中截取不同的音乐形式,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了解什么是Classical music,什么是Country music,什么是Rock、Jazz、Blues及R&B。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对西方不同的音乐形式及音乐流派有了感性的认识。在学完课文后让同学们介绍自己喜爱的乐器、音乐形式及歌手等。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基本背景文化及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外,我认为对英语语篇模式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除了对语篇模式进行分析外,对课文中出现的习语、典故等需要教师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了解言外之意,这一点在词汇教学中已有论述。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加以点拨。

另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外,还应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学生课外接触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渠道。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工作:1 拓展课外阅读。通过时文选读,了解西方国家新的价值观并可学到最新的俚语。2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3 创设校园英语氛围。

二、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则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而文化的渗透又必然会牵涉到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与所学内容紧密结合,尤其是涉及到日常交际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应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

2 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篇7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视角;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涉及学科种类较多,如翻译学、生态学。该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基于文章的原本生态结构,改善片面性的反应模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将文章重现。生态翻译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注重语言的实践教学。现阶段,传统的翻译教学只注重保持翻译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要与原文一致,翻译效果比较呆板和单一,不具备灵活性。而新兴的生态翻译学科不同于传统翻译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尊重学生,从而实现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心文化的不同,包括衣食住行、审美情趣和习惯等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高校英语教学如何保障学生文章的生态翻译以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养是当前生态生产视角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就现阶段我国传统英译而言,传统翻译教学内容与我国本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学课本内容比较陈旧,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因此,英语翻译要将生态翻译学引入教学中,从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高校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翻译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涉及内容广泛,如单词、语法以及听说读写等。意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改革将生态翻译学融入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内容更加深入,在保持文章原有的内容基础之上深入理解和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感受中西方文化魅力。高校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单纯的学习单词和语法以及句型已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西方文化融入英语翻译中,将西方文化中的衣食住行教授给学生,在了解中心文化的差异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英语能力和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双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传递与表达是在语言沟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要将西方文化引入到教学中,不再单纯地教授给学生基础的英语理论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翻译和表达,丰富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意识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技能。同时,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引导学生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做文化的使者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沟通。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单词和语法,具备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以填鸭式教学和哑巴英语为主,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培养,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进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与生态翻译学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英语水平的提升。也能够了解生态文章结构,了解和感受西方文化以中西差异,打破语言思维的局限性,改善中式英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格局。

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改革策略

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做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为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的了解和知识储备,增加英语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对英语翻译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口语交流的规范化和准确性,培养大学生的大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一)丰富英语教材,拓宽跨文化知识积累

在传统英语翻译实际教学中,高校教师只注重将基础的英语知识教授给学生,如单词、语法等,而忽视了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介绍。即使涉及文章翻译时,教师也只是对文章创作背景一概而过,泛泛地介绍了事,无法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是保障大学生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累积。因此,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要注重中西文化的传递,将西方文化编录英语教材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储备,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丰富英语实践交流场景,增加语言锻炼机会和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实际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时,可以选取西方特色节日,如圣诞节,将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节日意义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西方节日都不同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其他西方节日以及我国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开展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为学生创造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机会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难处在于学生没有处于跨文化交流的环境,而学生在真实情景下与外国朋友进行英语沟通交流时,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与学校的留学生部门开展合作联谊活动,创造普通学生与外国学生的交流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友谊。比如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时,可以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分成同一组,让这些学生共同研究教师分配给学生的课题,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和主题思想的讨论,学生在整个沟通交流过程中都使用英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活动,努力打破与外国学生沟通的障碍,鼓励学生跨国界组队,让不同国家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完成小组任务,实现“一帮一,一带一”,使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团队合作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三)借助电影书籍的观看和阅读,提升学生英语知识的涉猎范围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一步,需要大范围地拓展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范围。学生在教科书中所学的词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适用于书面撰写和正式场合,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认知范围。英语影视作品和英语文学作品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方式。为此,高中英语翻译教学要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电影或者翻译题材,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电影内容进行概述,并且模仿和学习经典的台词和电影桥段,加深地道英语的掌握和记忆。以此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语法及英语句型的掌握,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以热播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为例,英语教师可以将剧中比较经典且常用的英语表达技巧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和学习,了解该部剧背后所蕴含的西方文化。

(四)将西方文化常识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口语交际的规范化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意识形态、情感表达等。受长期生活环境以及语言思维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在英语交流和表达中经常出现中式英语等口语错误。为此,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规范化和正确性,高校英语教学要提高对西方文化常识的重视,将中西方文化的常识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了解和认知。例如,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中美文化差异时,可以通过播放美国纪录片的形式将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常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并同一时段的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和比较,加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的规范化和正确性。结论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创新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做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的使者。为此,高校英语要丰富教学教材,将西方文化引入其中,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增加学生语言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口语交流的规范化和准确性,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魏绪涛.《伐檀》的劳动号子属性及其英译研究———兼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籍跨文化传播策略[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141-143.

[2]叶丹.生态翻译学理论下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评《整合与创新:现代英语翻译教学与跨文化翻译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后插8.

[3]郑萌.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J].英语广场(下旬刊),2020(12):32-34.

[4]马硕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中外交流,2020,27(10):40-41.

篇8

【关键词】英汉翻译 文化缺省 补偿策略

1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社会活动,是日常交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它在推动文化交流、构建文化认同、促进文化变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民族在地理、历史、以及哲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一种语言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语义真空”,这种文化上的缺失或者不对等就是文化缺省。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形成原因以及补偿策略三方面予以初探,以更好地促进英汉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2 文化缺省的概念内涵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文化信息。(王大来,2010)必要的文化缺省既提高了表达的效率,也增加了内容的可读性。但是,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并不具备相同的认知域和文化结构,因此,对源语作者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对译语读者来说则会成为“语义真空”。正是这种文化缺省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和挑战。正如著名翻译家王佐良(1987)所说:“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中却要花很大力气解释。”翻译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两种语言形态、语式风格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顺应,而在于如何补偿源语相对于译语读者来说缺省的文化成分,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

3 文化缺省的成因

文化缺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只对影响最大的三种原因加以讨论。

3.1 生活环境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各不相同,这必然会导致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出现。比如绝大多数译者都将英国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译为《西风颂》,但这只实现了源语与译语形式上的对等,是一种表面的忠实。事实上,由于东西方民族自然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西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在西方民族看来,西风是春天的向导,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而在我们眼中,西风给人以寒冷、萧条、破败的感觉等。因此,当中国读者看到《西风颂》这一诗名时,就会困惑作者为什么会对西风进行歌颂。显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英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也没有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成分进行适时地补偿,使译语读者难以建立起语义连贯。

3.2的差异

的差异也会对东西方民族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从而导致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出现。比如,《红楼梦》中的经典名句“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杨宪益先生就曾把它译为 “Man proposes , Heaven disposes”, 很显然就是受我们母语文化的影响。在汉文化中,“天”就是崇高、神圣和伟大的象征。而西方民族崇尚基督教文化,在他们心中只有神或上帝(God)才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而“Heaven”一词则多指天国或天堂, 与汉文化的意味相去甚远。所以说,当西方读者看到“Heaven”一词则会茫然失措、不知所云,有时甚至会对原文产生误解。可见,译者如果不能补偿源语中缺省的文化成分,则不利于译文的正确解读。

3.3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差异,这必然也会导致翻译中文化缺省的出现。比如,汉文化中经常会用“满腹文章”“满腹经纶”等来夸赞人的学识,若译者直译为“a bellyful of essays” “ a bellyful of scholarship”时,译语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毕竟读者不会将学问与腹部联系起来。事实上若将其译为“to have one’s mind full of essays” “to have one’s mind full of scholarship”则会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可见译者如若不能消解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成分,则必然会导致译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另外,汉饮食文化中的“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冰糖葫芦”等,英语中都没有对应的词,甚至都没有近义词。同样,西方文化中的“pizza”“hot dog”等在中文中也找不到对应。这些都是由于文化缺省给英汉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4 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

文化缺省的存在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因此探寻如何补偿源语相对于译语读者的文化缺省成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此主要讨论三种补偿策略:

4.1 译语替代法

译语替代法指的是当源语信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即译入语中出现词汇空缺时,就会用译入语中相近的词语替代表达。这种替代方式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对译文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补偿, 使得译入语读者消除了理解上的障碍,获得了与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同时也使得译文的表达比较地道、生动。比如,汉语中“落汤鸡”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为“a drowned rat”,“缘木求鱼”对应的是“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对应的是“lead a dog’s life”, “挂羊头卖狗肉”对应的则是“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母老虎”对应的是“lioness”。可以看出当译入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的意象或出现词汇空缺时,就会用译语中类似的表达代替。这样目的语读者就获得了与源语读者类似的感受,也使译文表达得更为生动地道。

但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缺陷,过多地归化对原文文化是一种损害,因为它不仅屏蔽掉了源语中的文化,还剥夺了译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的机会,而且,它还可能使读者误以为两种文化之间并无差别(陈剑波,2011)。事实上若将上面提到的“seek a hare in hen’s nest”译为“鸡窝寻兔”的话,汉语读者也是能够接受的,这样的话不仅领会了原作意思,还丰富了译入语的表达,使读者获得了文化上的享受与探索,促进了中英文化的交流。

4.2 解释性译法

解释性译法指的是当源语信息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表达,并且译入语中又没有相近的替换词语时,这时译者会采取解释性或描述性的译法,即要兜个圈子才能说明白。这种补偿手法能使译语读者对原作的大意有所了解。比如舒展文的《钱钟书与杨绛》一书中曾写到“钱先生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得名‘钟书’”。“抓周”一词是典型的汉文化特色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有译者便采用了解释性译法,将其译为“he was told by his parents to choose one thing among many others”,这样便消解了文化缺省给译语读者带来的阅读障碍。

但是,解释性译法往往会使异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消失殆尽,不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另外,它较为冗长,也可能使译语读者产生排斥甚至厌恶感,不利于文化交流。正如译界前辈所说的:“有些词能解释,但解释不能够完全代替翻译。”而“解释”则往往是译者对付文化缺省的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张蕴婷,2010)

4.3 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译入语表达中却找不到对应词时经常采用的一种诠释手段。译者通过直译加注,一方面尊重了源语文化,彰显出源语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大量的注释又使译入语读者清晰明了,获得了文化享受和交流的双重享受。比如巫宁坤就在《<再生的凤凰>:忆沈从文》一书中用直译加注法巧妙地处理了文化缺省现象。他将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的特色词“章草”直译为 “ZhaoCao”,并在后面加上注解:a cursive hand formerly used in memorials to the throne.直译加注法的使用既降低了译语读者的阅读难度,同时也彰显了异质文化的特色,是一种不错的补偿手法。

但直译加注法也有其明显的缺陷。比如直译加注法往往冗长,会阻碍译语读者阅读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译文更加贴近源语文化,因此即使加上注解,译语读者可能也会觉得译文晦涩难懂,不易接受。不过无论如何,直译加注法意在保持原作的风姿,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5 小结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但是由于中西方民族在自然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缺省也成了翻译实践最大的障碍。译者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使者,就必须要采取多种补偿策略来消解文化的不对等。译语代替法、解释性译法以及直译加注法就是极其重要的三种补偿手段。其中,译语代替法和解释性译法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对译文中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补偿,有利于译语读者减少阅读障碍。但过量补偿又往往会损害源语文化,不利于保持原作风姿。直译加注法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有利于彰显源语文化特色,使译语读者获得文化享受。但它有时也因晦涩难懂、注解冗长而不受读者欢迎。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化补偿时,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加以选择,以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剑波.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2]王大来.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补偿策略与方法[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文化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7 (6).

[4]王佐良.翻译: 思考与试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篇9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旅游资料;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282-02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求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其中旅游资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宣传手段之一。旅游资料的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跨文化的沟通,不仅要考虑书面文字的材料的表达,更要考虑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文化上的差异,在旅游资料翻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则是植根于文化的沃土之上,体现的应该是深刻的文化内涵。外国旅客来中国旅游,其目的是欣赏历史古迹,体验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所以文化旅游翻译需要理性的态度,它是为了满足旅客了解中国文化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翻译。在旅游英语的翻译中,仅仅掌握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保证译者具有跨文化内核。作为旅游文化,不仅仅满足游客的视觉快乐,还应与文化对接,提升旅游的内在文化品味,传承历史文化。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中,译者要建立文化翻译观,既考虑语言又考虑文化,追求两种语言之间最贴切的对接,才能最大限度的传神达意。

一、文化翻译观

当代翻译界越来越重视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文化翻译观就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研究者不再将翻译看作是静止的,纯语言的机械转化,而是将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文化的不断变化,对接和交流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尼巴内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元语与异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在她们看来翻译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行为,它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当中,文本也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表现,因而,翻译绝对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而是文化协调和对接。具体看来,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含义:(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语篇之上;(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交流行为;(三)翻译部应该局限于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中,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是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这无疑突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顺应了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

二、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他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文化的差异常常表现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中,更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前来中国的旅客,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审美兴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共同目的:欣赏中国的方方面面。当他们想对目的地有一个初步认识时,最重要的媒介就是旅游资料,因为旅游资料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要想把中文旅游资料里说表达的文化意蕴明明白白地告诉游客,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有必要找出旅游资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差异,然后再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处理。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的人文景观往往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反应着某一时期发生的事件。在一些旅游资料中往往会出现古代的年号、人名及历史典故。而这些,中国人自己尚不能完全掌握,而对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游客来说,无疑如读天书。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包括民族独有的建筑、独有的生产生活工具,独有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尤其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让人领略到人类文化的色彩斑斓,是现代旅游者审美探奇的重要内容。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图腾、禁忌、表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内容,有的则是一个民族敏感的话题。例如猫头鹰在中古被视为不吉利的动物,而在西方则是智慧的象征。在译解旅游英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花很大的工夫介绍的有关民俗,最后却招致客人的不愉快。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民族习俗的差异。再者中原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华夏烹饪是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外国人来中国游览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翻译菜谱是如何进行处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红烧狮子头”,曾听说一外国客人看了“braised head of lion”被吓的跑出了餐厅,说是再也不敢吃中餐了。他感叹中国人连狮子的脑袋都敢吃,而在他们的国家,被保护的野生动物是觉对不能上餐桌的。但事实上,“红烧狮子头”并不是把真的狮子头红烧了,只是中文名字取得气派。这时,在翻译菜名的时候就应注意外国人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菜的材料和做法来翻译。就拿这红烧“狮子头”来说,只不过是两个肉团,所以翻译为“meatball”就不会闹笑话了。

三、文化因素导致的翻译障碍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然而恰恰是旅游资料中蕴含的文化因素给旅游英语带很大的困难,因为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障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由于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给词汇翻译带来的困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现象,他们之间没有语意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而这些词汇往往被称作为“文化负载词”。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像“阴阳”“八卦”“五行”“气功”“太极拳”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像“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等也没有相应的词来解释,如果勉强将“饺子”译成“dumpling”,不仅后者意思要宽泛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其乐融融的场面的联想。“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但是如果外国朋友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楚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被传递过去。“元宵”也可以译为“a rice glue ball”or“sweet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for Lantern Festival)”如果缺乏一定得背景知识,译文读者也体会不到元宵的象征意义。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些词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这些词汇不需要加注解释也能被理解和接受。另一种现象是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使在英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就拿植物的联想意义为例,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德彰教授专门以调查表的形式,分别向中文和英文为母语的人发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有些动物代表着类似的形象,如狐狸。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如龙。有的不同很微妙,如猪。柳树,红豆,梅,兰,竹,菊等植物联想意义也是“表同质异”。此外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也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确是两大片文化”

汉英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简单空灵的风格,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特别频繁使用对仗这一修辞,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特别是前后两部分有并列关系的四字词组如天造地设,天涯海角,四通八达,德高望重等。在这些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性思维,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的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这些行文和修辞差异,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汉英旅游文体中。在行文用字,篇章布局,文体修辞等各方面各有讲究,美学标准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

四、克服翻译障碍的方法

在翻译景点时,除了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方法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技巧,旅游资料除了本身的自然景观,还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时需要增添或删减原文内容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名胜的具置等等,有助于外国游客的理解。对于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思维差异的状况,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对旅游资料进行改写,比如中国人是螺旋式思维,而西方人是直线型思维,为了能让游客们跟好的接受翻译的信息,我们不妨按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改写旅游资料。当然译者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来把握翻译分寸,而不是随意的增减。

翻译人员应该熟知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从读者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同的民族拥有其不同的文化根源。校对人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校对水平。如果可能,政府应该给予各个景点更多的帮助。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聘用专门人员对各个景点的介绍进行翻译和校对工作。否则与其提供给外国游客提供错误百出的译文还不如不提供。总之旅游资料的翻译水平的提高还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五、总结

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旅游业已成为一项飞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涌入中国来了解、感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旅游英语资料则承载着传播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使命。所以旅游资料的翻译更应该从中西文化差异着手,遵循以译入语为主的原则,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尽量使译文能够唤起游客的共鸣,更好的传播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J\].中国翻译,2002,(2).

\[2\]陈刚.旅游英语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袁鑫.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英语翻译\[J\].科技信息,2006,(7):105.

\[4\]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中文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篇10

[关键词] 连锁经营 模式 借鉴 创新

一、肯德基连锁经营的成功经验

百胜全球餐饮集团――世界最大的餐饮集团,旗下拥有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艾德熊及LongJohnSilver’s五个全球著名餐饮品牌,在全球多类连锁餐饮领域堪称典范,其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稳居中国餐饮业之首,在中国的第一品牌是肯德基。

1.“CHAMPS”冠军计划――肯德基全球推广的标准化服务方案

在肯德基,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随意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标准。如此详尽且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让每位员工都感受到企业莫大的凝聚力和自己背负的责任感,也正是这种严格的标准化服务造就了今天成功的肯德基世界。

(1)整洁优雅的环境。从擅长烹饪的中国人手中攫取市场份额,依靠的不仅仅是标准化或美式食品本身的品质,更因为它那色调明快的装潢,轻柔悦耳的音乐,窗明几净的店堂和文明体贴的服务。在任何一家分店里让顾客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品位的象征。服务生要遵守标准化清洁制度――“随手清洁”及“四步清洗法”,比如楼梯都是蹲下用小毛巾先放洗涤剂擦,再用清水擦。

(2)真诚友善的接待。以101%的顾客满意度为服务宗旨,这1%就是要超出顾客期待接待和服务。比如:为给携带婴幼儿的父母提供儿童座椅,开辟有儿童天地,主动为看上去身体不适的顾客递上热水。

(3)准确无误的供应。为了做到这一点,在顾客点餐之后,服务员会复诵顾客点餐内容,并且在备齐餐品之后双手轻抬餐盘向顾客一一说明,收款和找零时也会大声复诵确认。

(4)维持优良的设备。所有网点的内外装修都按统一的七套图纸进行,无论店开在哪里都有统一的装修形象,餐厅设备呈系列化,收银机价格比一般的要高出不止十倍,因为它可以为经营者提供详细的销售信息,以发现问题或提出改进。

(5)保持稳定的质量。从对采购鸡的高要求,到特别香料调配及独特工艺的烹制,确实让人无可挑剔,按科学计算进行拌粉和烹炸,共有11种香料配方,用特制的自动高速气压炸锅进行操作,使产品独具风味。比如,制成后超过一个半小时的炸鸡,超过10分钟的汉堡包,半个小时后的咖啡等都会被毫不犹豫地扔掉。

(6)快速迅捷的服务。这个要求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点餐,交易和备餐三个环节,要求在一分钟内完成,并遵循“服务五步曲”。为了保证“快捷”的名副其实,肯德基实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

2.非凡策略

促销有四大手段: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人员促销。在市场拓展方面,肯德基进行了大量的宣传策划:广告攻势――肯德基体坛精英;在上海适时适势适地的推出首家“K-咖啡”;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早餐市场;设计“新年套餐”;举办“儿童生日餐会”;定义“白手套奖”的公共宣传;丰富多样的促销组合,定期发放的优惠券多种形式的公益营销营运管理。

3.营销管理

肯德基的营销管理倾向不带“个人主义”色彩的标准化,它奉行:“就是这个味道,想吃你就进来,不想吃你就不进来”,并重视开发儿童市场。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研发新菜单,尝试引进新菜单,菜单创新本土化。神秘顾客制度”――监督管理成为餐厅终端的重要武器。招募与肯德基无关的人员进行培训,没有时间规律地随机抽调到各餐厅按总部的标准进行评分考核,结果会定期从上一级部门向各餐厅传达。与众不同的管理特色昭示企业管理的成功。

4.人本文化

餐饮企业也应有人本文化的管理。激励、培训,共同的价值观是人本文化管理的重心。肯德基人本文化的管理从三方面着力:(1)激励文化:方法各有千秋,“星光墙”用来表彰员工,“鼓励认同卡”用来传递同事之间的鼓励和感谢,对增强团队合力及企业凝聚力非常有效。(2)群策群力共赴卓越:不仅企业要成长,个人,连同协作厂商,合作合资伙伴都能有机会成长,通过沟通,彼此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的结果。(3)注重细节:以“不惜任何代价地把所有的工作标准化到每个微小的工作细节上”为原则,以实际行动证明它做到了,并在一如既往地继续。

二、创新国内餐饮企业的经营观念和连锁经营模式革新

1.建立和发展餐饮集团是一个可取途径

西方快餐方兴未艾,已经形成了强劲的内在潜力。我国也必然克服体制上的制约,以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加盟连锁或自愿连锁等形式,形成品牌性强的连锁餐饮集团。

2.科学化将引导餐饮业的主流

形成以电脑网络及计算机控制程序为生产和销售的科学化餐厅,进行全方位服务以及增强厨房的透明度,如“全聚德”烤鸭店,上海“绿波廊”已经领先一步,又如天津的“集贤”大酒店推出了“厨房实况监视”,颇具成效。推销健康食品,增添“合理改变菜单”或“增加健康食谱”的服务,设计各具特色的营养餐。引进健康信息,搭配原料,借鉴西方理论,进口“科学”产品;引进先进机械,以机械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制作,制作标准化产品,尽量减少食品污染。

3.进行差异化定位,倡导错位经营

国内餐饮企业有必要在产品科学化基础上大力实行概念营销,如健美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地提升,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对社会消费品的不同需求,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这体现在餐饮行业市场上,就是饮食消费已经从单纯的填饱肚皮、饱口福开始转变为吃口味、吃文化、吃营养、吃健康的多感官享受。人们这些餐饮消费习惯的改变,必然要求企业差异化经营。而目前的“同质化”的现状显然与此背道而驰。餐饮业要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扰,重新进行市场定位将是一个明智之举。这就要求重新对所在餐饮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对消费心理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强项,在整个餐饮市场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不断对自身的经营进行扬弃和调整,不断推出新的经营形象和产品特色,密切关注消费需求的变动,使之和市场脉搏一起跳动。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经营之路

4.树立理念,铸造品牌

麦当劳和肯德基作为快餐世界的两个“巨无霸”,成功的秘诀并不仅仅在于统一的口味和标准化的服务,打造品牌,树立核心经营理念也同样重要。发展得好的餐饮业,从题材选择、市场定位、形象包装到菜肴设计,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比如:著名的“巴国布衣酒楼”从它开业伊始,就确定了以川东民风民俗菜为主题,并围绕着主题突出了川东农家大院及乡村风情的装修特色。菜肴则以干香、辛辣、味厚、朴实的特点,去体现巴人粗犷、淳厚、豪爽、好客的民风。而“乡老坎酒家”却侧重倡导个性鲜明的川西乡土文化,以 “土”为特色,从菜品到盛具都极力表现川西坝子浓郁的食风,以其地道的川西乡土菜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名闻遐迩的成都“飘香川菜馆”以菜式精美、风味独特、盛具精致、环境优美、格调高雅的整体形象,成了蜀都川菜的翘楚。而“少坤甲鱼馆”则因纯朴质美的川西农家风味菜而迅速走红,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风味名店。同是以烹制螃蟹菜肴蜚声蓉城的“钟氏香辣蟹”和“老房子辣螃蟹”可称得上是各有特色。一个开创了海鲜川烹的先河,这种滋味醇厚、韵味无穷的钟氏香辣蟹,如今在成都几乎是家喻户晓;而“老房子”则是在汲取民间滋养、秉承川菜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这里用螃蟹为主料烹制的菜肴,以其品种多、创意新、口感丰富而名传锦江。品牌意识增强还表现在同业相互竞争态势中。发展得好的餐饮业,从题材选择、市场定位、形象包装到菜肴设计,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5.完善内部管理,发挥连锁优势

(1)苦练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完善样板店运作模式。要解决企业规模和管理的矛盾,首先在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注重练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起步时应稳扎稳打,集中资源,缩短战线,待成熟后再拓展新的连锁区域。其次在企业发展阶段中要保证样板店的运作模式能够被成功的复制和推广。连锁企业建立自己企业的样板店是扩张的根本,没有直营门店作为样板店,企业的宣传必然会成为空中泡沫。将自己经营成熟的门店交给别人,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传与别人,才能在与许多中小型企业共赢的过程中获得快速成长。

(2)中心厨房为保证连锁店原料质量稳定,最佳方式是建立原料基地。首先要拥有自己的专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厂家,在原辅料达到规范的前提下,分店的产品才有统一的保证,产品质量才可能达到稳定一致。对于一些特殊产品,可以指定厂家进行特殊加工。由于进货量大,可以对原料的规格标准、质量要求、运送方式等做出全面规定,保证原料新鲜优质。集中进货使原辅料的质量受到中心厨房和分店的双重验收、鉴定,为生产制作统一优质的菜品提供前期保证。

(3)产品组合中将标志化和多元化相结合。中餐特性决定连锁经营只走单打独斗的路子是不够的,无法真正满足市场需求。餐饮连锁企业在设计产品组合时,应将标志化和多元化相结合:除了必须经营总部推出的“招牌”菜外,各连锁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各显神通。

(4)完善技术保密控制机制。餐饮连锁企业总部既要传授给连锁店必需的技术,又要避免连锁店在掌握了技术之后,改头换面,另起炉灶,破坏连锁,影响品牌的问题出现。为了避免技术流失,餐饮连锁企业要向国际著名的快餐经营者肯德基认真学习技术保密控制手段,不但要制定商业保密协议,从制度、法规上逐步完善对技术的保护,而且借鉴成功企业的控制经验,将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调料汁,完全由连锁总部掌握。

6.把握好业务发展速度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平衡点

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人员培训体系,建立一个高质量的培训系统。通过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及建立三级人才培训机制,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化教育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团队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好地解决连锁业务拓展和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对于业务发展太快而人才培训相对滞后的企业,则须把握好业务发展速度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平衡点;宁可牺牲一点经济效益,也不能降低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7.保持民族特色,不断创新产品

在中国,洋快餐的经营者们,面对中国人的传统的饮食习惯,在热卖洋快餐的同时,又卖起了中式快餐,开始了洋餐饮的本土化拓展,并且其产品款式的创新仍不断开发,这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吸收中国的饮食文化。而中国消费者民族性极强的消费心态,使中国餐饮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民族个性。正如绝大多数人宴请亲朋好友,都会选择中国风味的餐馆,原因也就在于此。中国餐饮企业的经营者更应在中国风味菜点的创新上下功夫,保持民族饮食风格,不断变化菜品款式,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8.争取当地政府足够支持

餐饮业崛起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近几年经济大环境变得宽松,独特的人文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及面食烹饪的丰富内涵,以及当地有一大批知名餐饮企业勇于探索和创新,等等。不过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域,应该将餐饮业作为单独的支柱产业来对待和扶持,这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历来餐饮服务业从属于其他部门的配角地位,并使它成为了地方经济中的一支活跃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