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的意义

篇1

保险毕业论文

财产保险是一种社会的经济补偿制度。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一是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财富的积累,有大量的剩余产品可保。如果社会产品只能维持人类最低限度的生活,人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也就谈不到财产保险。二是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客观存在,即有险可保。如房屋被大火焚毁,船舶遇风浪沉没,汽车行驶中发生碰撞、倾复,地震、洪水等破坏性灾害使亿万财富在顷刻之间损毁殆尽等。尽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防灾消害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灾害事故是无法绝对避免的。这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稳定,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将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又会不断增加新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保障社会生产过程不间断地持续进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的安全以及一旦受损及时得到恢复弥补,也就产生了对财产保险的需要。财产保险通过社会经济互助方式,用分散缴纳保险费的办法来建立保险基金,专门用来补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生活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致的经济损失,从经济上解决人们对财产在遭受意外损失后的补偿问题,从而起到保障生产和安定生活的作用。版权所有

财产保险的职能和作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而言,职能是事物本质的体现,而作用是职能履行过程中的具体效果。财产保险具有积聚资金组织补偿、防灾防损等多种职能。但其基本职能就是用分散危险、分摊损失的方法,建立集中的保险基金,补偿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简言之,即筹集保险基金,组织经济补偿。筹集保险基金和组织经济补偿是财产保险内在机制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单言筹集资金的职能,则储蓄也有此职能,单言经济补偿职能,则财政、民政也有此职能。财产保险的特色是用建立保险基金的办法来组织经济补偿的,筹集保险基金是经济补偿的手段和条件。没有保险基金的筹集,就无法进行经济补偿,而经济补偿是财产保险的目的和效果,两者相依相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正体现了财产保险的本质。版权所有

财产保险的基本职能既然是筹集保险基金,组织经济补偿。那么,在补偿损失这点上,社会主义财产保险和酱主义财产保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从经济补偿这一基点所引伸出来的财产保险的作用,则因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等不同而有所差别。1982年2月11日国务院国发(1982)27号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情况和今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中指出“积极开展保险业务,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补偿制度,对于保障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安定人民生活,减少社会财富损失,都是有利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财产保险的作用。社会主义生产是有计划指导、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各部门、各经济单位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遭灾,不仅会造成局部的生产停顿,而且会造成连锁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顺利完成。通过财产保险对损失的及时补偿,能保证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领域的正常运转,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我国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无论国营、集体还是个体经济,生产和经营都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由于灾害事故的客观存在,一旦遭受损失,不但生产经营不能及时恢复,而且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金的上缴,银行信贷资金的偿还,职工工资奖金的发放,经济合同的履生等都会带来影响。通过财产保险,以支出较少的保险费而求得较大的经济保障,能使企业的经济核算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通过财产保险,保险公司可以经常研究危险发生的可能性,总结和研究损失发生的原因,协助投保单位搞好防灾防损,消除发生事故的隐患,从而减少损失,预防和尽可能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通过财产保险,不断积累雄厚的保险基金,在未作偿付款之前可将其提供给国家用于信贷、用于投资,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通过办理涉外财产保险,还能为国家创造外汇资金来源,与国际保险市场建立联系,分散危险、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 合同 利益 应对

财产保险合同是最常见的保险合同,其主要是针对投保人的个人财产、公司财产等进行保险干预,确保在出现突发状况后,保险公司能够进行相应的理赔,弥a投保人的损失。可是在合同的保险利益问题上,往往都会因为现实情况的改变,出现很多的问题,尤其是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财产保险合同的双方,均开始将自身的利益作为谋划的重点,保险公司开始以各种理由来逃脱理赔,投保人则开始通过多元手段来获得理赔,有些人针对保险公司成见较深,甚至是通过“骗保”行为进行报复。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保险利益问题的解决特别困难。

一、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

从表面上看,财产保险的实施和险种的推广,都能够对投保人的财产提供较多的保护,是一种非常优良的保险类型。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销售人员往往将财产保险合同夸大其词,想方设法骗取投保人的信任,在真正理赔后,保险公司的销售部、售后服务部门、理赔部门,均开始表现出“踢皮球”的状态,将所有的责任和问题都推脱给对方,实在是无法推脱时,则全部抵赖在客户身上。保险利益问题,已经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现象。首先,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具体规定存在问题,很多投保人都知道财产损失时,可以通过财产保险合同来进行理赔,可是对具体的条款、理赔方法、理赔范围等,都非常不了解,也没有得到销售人员的告知与详细的讲解,最终造成的矛盾纠纷非常恶劣。其次,财产保险利益转移的规定也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支持力度上有限,投保人的个人利益维护非常艰难,这也是当下的保险行业陷入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二、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应对

(一)重新界定财产保险利益的概念

从主观上来分析,投保人之所以会在财产保险上购买,就是希望将自己的财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则投保人是不会购买的。为了在今后的保险利益解决上更加的优秀,有必要在现阶段的工作中,将“财产保险利益”的概念做出重新的界定。首先,财产保险利益,并非针对投保人的所有财产全部等额保护,而是能够保护一部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公司的承受限度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完全按照等额保护,基本上很快就破产,这不符合科学规律。其次,投保人在购买财产保险时,应该事无巨细的询问,必要时可通过录音、视频等方法进行证据的存放,避免在保险利益问题的纠纷上,没有任何的凭据。第三,所有保险公司,在财产保险的险种以后,必须在重点问题上明确,尤其是保护范围,保护类型等等,要彻底的减少模棱两可答案,必须在相关部门备案,同时获得国家的认证。

(二)增设对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规定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明确规定保险利益范围的原则,然后采用同时兼顾同意主义与利益主义的原则,对它们进行概括例举,明确界定保险利益范围。也就是在通过上述概念的立场上,同时通过列举它的具体情形和具体类型进行认定,只有这样才能让保险利益范围的相关规定更加明确及其全面。首先,固有的规定内容,如果在保险利益范围上符合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要求,则可以进行保留执行,如果出现了严重的偏袒现象,或者是表现为较大的不足,都应该进行剔除处理,然后再进行良好的制定、健全。其次,在各大保险案件的审理过程当中,如果发现了保险利益范围的矛盾问题,则需要借助相关的、其他法律内容来界定处理。同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完毕后,都要给社会做出满意的交代,防止投保人出现大规模退保、纠纷的现象。第三,针对保险利益范围的规定内容,必须阶段性的增加处理,要让不同的条文内容,负责相应的工作责任,减少各种不足现象,保证财产保险可以向前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对财产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问题、应对展开讨论,在现阶段的工作当中,保险公司本身也要担负很大的责任,他们必须更好的规划财产保险合同当中的多项内容,确保与投保人能够和谐的相处。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财产保险合同上,还是在保险利益的解决上,都尽量的避免强制性的措施,要积极的从客观需求来出发,健全财产保险的各项处理方案,减少投保人的损失,而不是一味的考虑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卢荡.财产保险合同中保险利益原则探讨[N].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46-48

篇3

一、现实必要性

保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自保障机制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内生于市场经济体制,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发展。保险制度充分发挥着自身的社会管理功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极具现实必要性。

( 一) 进行社会管理的必要

在现代社会中,保险的保障作用日益放大,使得保险制度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功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司股权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财富表现形式。确认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将成为继有限责任制度之后的又一大激励人们投资的重要举措。保险制度将发挥自身的社会管理功能进一步分散股东的投资风险,并对公司管理层的勤勉义务提出更高要求,使得公司制度与保险制度能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 二) 鼓励保险创新的必要

保险作为一种法律合约,其产品的开发必然依赖于相关的法律环境,必须以保险利益为基础,只有存在保险利益,才可能存在保险产品。如果法律没有为保险产品的创新提供合适的土壤,保险公司冒然创新不仅不能获得收益,反而会受到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处罚。因此,在立法层面确认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保险利益十分必要,能够引导保险公司就股东的保险利益开发相关的保险产品,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

( 三) 弥补公司制度不足的必要

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得到法律上的承认之后,将与有限责任制度共同成为鼓励人们投资的两大制度。这将减少投资者的风险,使公司有效地募集到更多的社会资本,组建大规模的公司集团。更重要的是,这也将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提供一种新路径。商业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制度无疑能够弥补公司制度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力的缺陷。如果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具有保险利益,中小股东就可以对自己的投资财产利益通过投保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二、制度合理性

在明确股东对公司财产保险利益的必要性之后,就要从具体制度层面上去分析股东保险利益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分别从保险利益的制度目的、构成要件、具体内容三个方面去探寻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合理性。

( 一) 目的合理性

一般认为,保险利益原则的三大功能在于区分赌博与保险、防范道德风险和防止不当得利。保险利益原则本不是为了保护被保险人或者是保险人,而是为了防止社会投机行为,是基于公共政策出发而进行的考虑,避免那些对与自己没有保险利益的财产进行投保的人通过保险来获取不当利益。那么,对股东保险利益的认可是否会违背这一制度的初衷呢? 答案是否定的。股东与公司财产之间并非没有利害关系,他们之间有利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十分密切。公司财产的毁损灭失必然会导致公司资产的减少,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从而减少公司的盈利,并进而影响股东分取股息、红利的数量。所以,股东与公司的财产之间的关系是密切到由股东作为被保险人为公司的财产投保并不会诱发道德危机的程度。相反,正是由于保险制度自身功能的多样性,反而会激励投资主体,改善投资环境,活跃投资市场。股东与公司财产之间有股权作为保险利益的载体,此同所有权人对所有物拥有保险利益如出一辙。但是,所有权人是基于物权或者物上请求权而享有的保险利益; 而股东则是基于股权权利束之具体权利,如分红权、剩余财产分配权而享有的保险利益。

( 二) 要件合理性

通常认为,保险利益应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合法性、确定性、可计算性。

1. 合法性

所谓合法性,是指保险利益应该是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我国《保险法》第12 条规定: 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关于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否则一律排除; 另一种观点则立足于保险法的私法本质,认为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是指除了那些被法律排除在外的违反法律、公序良俗的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是根据那些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来判断保险利益的范围未免太过狭隘。且《保险法》第12条所采用的表述是法律上承认的利益而不是法律上的权利,利益的范围比权利要广,这是肯定的。所以,法律上承认,指的应是保险利益的合法性之当然要求,而不是要求以法定权利为基础。不过,纵使人们基于防止保险制度的滥用之考虑将保险利益牢牢限定在法定权利的牢笼里,对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也没有影响。股权是股东通过向公司投资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收益或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法定权利,股东基于股权享有保险利益也与第一种观点相契合。因此,无论对合法性采何种理解,股东的保险利益都具有合法性。

2. 确定性

一般认为,保险利益的确定性不仅包括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已经确定的利益,也包括那些可以确定的利益。当然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确定性只包括已经确定的利益。笔者认为,无论对确定性采狭义还是广义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保险利益确定性存在的时点,即保险利益的确定性应存在于保险合同订立时,还是保险事故发生时? 由于保险利益的确定性主要指的是保险利益主体、客体和内容的确定,所以保险利益的确定性应是合同订立时的要求,否则在合同订立时保险利益主客体或内容都还未确定,保险合同根本就没有成立的可能。现行《保险法》第48 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不得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即在订立财产保险合同时,并不要求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只需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享有保险利益即可。那么,将确定性的存在时点界定为保险合同订立时是否与法律规定相矛盾呢? 并非如此。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人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是基于双方对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确实存在保险利益关系的信赖而订立保险合同。而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就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发生纠纷时,法官则根据《保险法》第48 条来认定被保险人是否享有保险金请求权,而非对保险合同订立时保险利益的确定性进行判断。保险利益的确定性是当事人双方签订合同时对保险利益主体、客体、内容确定性的判断。应注意的是,该确定性只是强调保险利益作为一种事实上的利害关系真实确定的存在,而不要求将保险利益通过金钱计算方式予以确定。对金额的具体认定是通过保险利益的可计算性来反映的。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确定的利益,公司财产是公司资产的一部份,股东对公司的资产享有与其出资额相应的份额利益,股东对公司的财产当然也就享有份额利益。这种利益是不仅是确定的,还是法定的,其权利的主体、客体以及内容都明确具体。

3. 可计算性

所谓可计算性,是指保险利益必须具有金钱价值,可以用金钱的方式加以计算,某些利益虽然存在,但是如果不能用金钱的方式加以计算,就不能用以衡量保险价值,也就与保险利益原则防止赌博与道德风险的初衷相违背。根据现代公司法理论,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相互独立,股东依法向公司出资以后,出资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公司,但是股东并非就此与出资财产丧失了一切权利义务关系,其所有权只是转变为了股权的形式继续存在。这与所有权让与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同。以买卖合同关系为例,在一个单纯的买卖合同关系中,卖方履行完毕交付财产的义务以后,存在于该物上的所有权利( 所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 彻底转移给买方,买方之后对该财产的任何支配行为都与卖方无关。此种情形下,卖方不能对已经转移所有权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但是这并不妨碍卖方以其债权请求权为保险标的进行投保,如信用保险。而股东的出资行为不同,股东出资的对价并非金钱本身,而是股权。股权与用于出资的虽然转移了所有权的财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司财产的状况直接关系着股东通过股权所能获得的收益之大小。而这种收益受影响的程度根据一定的方式是可以计算的。不过,笔者认为保险利益的可计算性在逻辑上是保险利益的结果而非原因,将其认为是保险利益的要件之一,以其作为衡量保险利益有无之标准,难免有循环论证之嫌。

( 三) 内容合理性

保险利益从最初仅能以所有权作为保险利益的基础权利,扩大到了将担保物权以及债权纳入保险利益的基础权利,并继续发展至认可那些还未上升为权利的相关利益的享有者的保险利益,且仍有扩大之势。基于此,学者们根据保险利益产生原因的不同可将保险利益分为积极保险利益和消极保险利益。积极保险利益再根据保险利益产生时间的不同分为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具体又包含着基于各种物权或者准物权而产生的利益。消极保险利益则主要指的是一些责任利益,即被保险人所负担的基于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而形成的合同之债或侵权之债。应注意的是,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大都反映在股东所拥有的财产性权利之上,这也是由财产保险利益的经济性所决定的。

1. 股东的现有利益

实质上,股东依法对公司出资以后,虽然丧失了其对原有资产的所有权,但却获取了对公司的股权,并基于该股权获得对公司现有财产的份额利益,此种份额利益即是以现有利益形式存在的股东保险利益。就我国《公司法》所规定的两种公司形式而言,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的股权都是可以自由转让的。虽然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人合性的特点对股东对外转让股权设定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只要有限公司的股东想转让股权,无论是内部转让还是外部转让,其必然会以其中一种方式得到实现,这并不会影响股东所享有的已经存在的份额利益。此处应注意区别利益的存在与利益的实现两个问题,此时股东的份额利益已经存在,只是没有转化为金钱的形式。

2. 股东的期待利益

股东以其分红权和剩余财产分配权对公司财产享有期待利益。所谓期待利益,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对保险标的的利益尚未存在,但基于其现有权利而在将来可获得的利益。股东基于分红权和剩余财产分配权所享有的期待利益并非凭空的期待,我国《公司法》第35 条、第167 条规定了股东的分红权; 第187 条规定了股东的剩余财产分配权,此种期待利益都是以确实有可能实现的法律上所规定的权利为依据的。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人当然对这种利益享有期待权,股东是公司经营利润的最终受益人,公司只是作为一个拟制法律主体而存在。

3. 股东的责任利益

有学者认为,股东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应区别对待。无限公司之股东及两合公司之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之财产,有管理、处分之权限,并对公司之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之责任,故应认为对公司有保险利益。有限责任公司之股东与两合公司之有限责任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而已,其对公司之实际利益,甚难估计,而责任亦轻,故应认为无保险利益为妥。笔者认为,以股东的责任形式来判断股东是否对公司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只是对责任利益此一种形式的探讨,而不包括以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形式存在的股东对公司财产的利益形式。所以,即使按照该学者的观点,也只能理解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东对公司财产没有责任利益,而不能否定以另两种形式存在的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就我国公司形式而言,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以现有利益和期待利益两种形式存在的保险利益。

三、可操作性

即使是那些不认可股东保险利益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股东与公司财产实质上的利害关系。而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股东的保险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难以计算,甚至几乎不可能确定,从而否定股东的保险利益。但是,以保险利益在价值上难以计算而否认股东根据股权对公司财产享有保险利益显得过于牵强。民法上的缔约过失责任或者是违约责任也都难以计算和加以证明,但是民法学家们并没有因为其损失难以确定而放弃对善意的遵守诚实信用的相对人的保护。推及之,在股东与公司财产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承认股东对公司财产拥有保险利益也没有法理和学理的障碍,反而因为其对保险市场的促进作用和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激励而具有重大意义的情形下,为何不能对股东就公司财产的投保人资格、被保险人身份予以确认呢? 本文认为不应该因为实务操作上的困难而将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弃之于不顾。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们大概是混淆了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和如何衡量保险利益两个问题,以难于操作而否认保险利益,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实际上,股东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并非难以计算。那么,如何衡量股东的保险利益呢? 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股东如何行使自己的保险金请求权? 保险人根据什么标准来履行自己的保险金给付义务?

股东可以其向公司的实际出资额为限,以不定额保险方式进行投保。由于股东人格与公司人格相互独立,在股东出资( 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资) 以后,所有的出资财产都变为了公司的财产,公司对其享有法人所有权。理论上,股东则对每一项财产享有与自己已实际出资的比例相应的经济价值。在保险事故发生之时,保险人先总体上评估公司在此次保险事故中遭受多少损失,再根据股东的出资比例来分摊股东在此次保险事故中所遭受的损失。在股东个人所遭受的损失比例范围内,由保险人向股东支付保险金。当然,保险人给付的保险金,一方面必须在保险金额的限度之内,另一方面也必须在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限度之内。至于保险金额的最高限度则应以股东的实际出资额为限,这样就可以防止股东不当得利的道德风险。

四、股东保险利益之周边

( 一) 股东转让股权时,保险利益一并转移

股东保险利益的标的是公司财产,该保险利益的载体是股权。与所有权保险利益转移是标的财产本身的转让不同,股东保险利益的转让不是作为标的本身的公司财产的转让,而是股东所享有之股权的转让。当股权一端的股东将自己的股权转让给他人时,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归属也就会相应发生转变,即股权之所在,保险利益之所随。因为股东对公司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基础是基于股东的身份以及股权的存在,正是其作为股东,公司财产的损益才与其密切相关。股权的转让分两种情形: 第一,对内转让。股权对内转让是指股权转让在股东与股东之间进行,保险利益的载体是股权这一点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只是保险利益的归属从此股东到了彼股东之手。原股东退出公司不再享有股权,也就不再享有原来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而继而由受让股东享有。如果受让股东原本也投保了,那么其之前所有的与之后所受让的股权合并,在股权上所附的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也合二为一。公司财产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后,受让股东可以在新的合并的保险利益范围内请求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第二,对外转让。股东将自己的股权对外转让给第三人,该第三人成为新股东。那么第三人也因为获得股权而获得了对公司财产的保险利益,其在受让股权的同时即承继了原被保险人股东的权利和义务。不过,应注意的是,上述的承继并非当然的承继,而是以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的通知义务为前提的。《保险法》第49 条第二款规定: 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但是保险法并未对未履行通知义务的转让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只要股东的股权转让并未导致保险标的物的危险程度增加,那么保险人都不能以保险标的的转让未得到及时通知或者受让人不是保险合同当事人为由主张不承担保险责任。当然,关于危险程度是否增加的举证责任应由未履行通知义务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承担。

( 二) 公司与股东保险利益竞合之处理

股东为公司的财产进行投保有两种情形: 一是股东作为投保人,公司作为被保险人投保; 二是股东既作为投保人又作为被保险人投保。在公司自身也基于法人所有权对其所有的公司财产投保时,前一种情形下,保险事故发生时,公司既作为股东与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享有保险金请求权,也作为公司自己与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享有保险金请求权,此为竞合情形之一。这就涉及投保人( 股东) 在他人( 公司) 保险利益范围内投保的保险合同的效力问题。根据前述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自订立保险合同时并不要求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享有保险利益,只需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被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之规定,此种保险竞合的情形下,公司作为基于同一保险利益而订立的两份投保人不同的保险合同都是有效的,公司可以作为两份合同的被保险人而向保险人请求支付保险金。但是,由于此两份保险合同是基于同一保险利益而签订,根据保险利益原则的补偿性功能,公司显然只能在保险利益价值范围内得到补偿,当然还应以公司财产所受的实际损害为限。由于此情形下的保险利益同一,所以其类似于重复保险,可以类推适用重复保险之规定。

篇4

家庭财产保险是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开展业务较早,发展较快,覆盖较宽的骨干险种之一。家庭财产保险包括灾害保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盗窃保险等。它面对全国十几亿人口、数亿个家庭,市场潜力巨大。据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家庭财产保险的普及率已达70%。但是,我国目前的家庭财产保险覆盖面不到10%,而且很大比例是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福利给干部、职工购买的,保费少,保额低,绝大多数为不足额保险,有的根本起不到保障作用。在承保实务上,大多数保单承保要素不全,被保险人资料不齐,保险标的不明确。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勘查、定损非常困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家庭个人财产日益增长、扩大,人们生活中追求宁静、安全,减少风险的意识也日益加强。家庭财产保险越来越具有发展潜力。

但是,家庭财产保险保单与个人寿险保单相比较,保费较少,一般每单数为10元,多的也不过上百元,长效还本家庭财产保险每单亦不过几百元,大者上千元,且直销无手续费,销售的手续费也非常低,很难象寿险一样通过营销队伍卖单。由财产保险基层公司自营,费时费力,收效甚少;若城乡居民自己去保险公司购买则感到繁琐不便,颇多微辞。有人认为,家庭财产保险恰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何去何从,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1.国内业务恢复初期,家庭财产保险与其它业务一起高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初期,家庭财产保险与其他业务一样发展很快。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为例,1981年至1985年增长率分别为40.4%、18.3%、26.6%、39.9%、80.7%。由1980年的保费总收入4118万元增至1985年的2.2亿元。家庭财产保险费由1980年的0.3万元(承保1730户)上升到1985年的1623万元(承保504万户),所占保费的比重上升为7%。当时,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大力公关,得到了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0年江苏省保费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期增长17.4%,财产保险保费收入7.41亿元,其中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为4061万元(承保868万户),占保费总量的4%。1995年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家庭财产保险费收入达到7507万元,当年增长26%。这一时期,家庭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绝对数虽然不大,但发展较快,也达到了一定的比例(详见表1),人保徐州市分公司1995年业务总收入约为1.8亿元(当年增长17%),财产险保费收入为9183万元(增长19%)。当年家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774万元,比上年增长68%,占产险总量的8.43%,业务量较小的唯宁县该年家财险占总量的14.8%(185万元)。1996年人保徐州分公司家财险保费收入856万元,同比增长11%,占财产险业务总量的8.05%,承保总户数超过120万户,覆盖面为55%,达到了家庭财产保险的最高峰。

表1 人保江苏省分公司家财险发展表 年份 承保户数

(万户) 保费收入

(万元) 占保费

比重(%) 赔付率(%)

1980 0.1730 0.3 23.33

1981 40.9 100 1 5.00

1982 64.8 159 2 19.49

1983 107.3 262 3 29.00

1984 333.1 962 7 14.86

1985 504.0 1623 7 31.48

1986 693.4 2267 6 55.22

1990 686.0 4061 4 124.94

1995 661.9 7501 3.79 57.4

2.财产保险业务稳步发展时期,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却大幅下滑,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1996年之后的三年时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世界保险业受到较大影响。以人保徐州分公司为例,其家庭财产保险业务1997年至1999年三年大幅度下滑,降幅分别为17.44%、31.22%、34.00%,直到2000年才与上年基本持平(详见表2)

表2 人保徐州市分公司家庭财产保险业务统计表

年份 财险业务总收入

篇5

2013年中秋节前夕,一款名为中秋赏月险的保险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它以人身意外险的附加险形式出现,具体指中秋节当天,如果因被保险人指定城市的天气原因而致使无法赏月的,那么他有权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要求保险赔偿。各方对于赏月险的态度不一,有人当成是创新,而有人却认为是赌博。个人认为区分赏月险是否涉嫌赌博的一个最重要依据就是看其所承保的利益是否在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之内,但《保险法》目前并没有明确界定财产保险利益的范围。

二、完善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

(一)从财产保险利益的特征界定财产保险利益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为合法性、经济性和可确定性,因而可以将它们作为界定财产保险利益范围的参考标准。

1、合法性关于合法性特征,一种观点主张财产保险利益的存在必须要依据实体法上的权利,故只有投保财产的合法权利人才能享有财产保险利益。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财产保险利益不能局限于实体法上的权利,还应包括事实上的经济利益关系。个人赞成第二种观点,因为在权利发生变动的过程中,如果根据第一种观点,则存在很多利益不能被投保的情形。

2、经济性财产保险是为了确保真正遭受经济损失的当事人能够获得金钱上的补偿。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财产保险利益应包括物权、债权等被法律认可并予以保护的各种可以表现为金钱的利益。如果发生的损失根本无法通过金钱计算,比如精神上的损失,就不能成为财产保险利益。

3、可确定性可确定性是指财产保险利益应当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确定的,而不是被保险人主观想象的利益,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确定可以实现的利益或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已经相当大的利益。因此,对于财产保险利益能否确定的判断标准应为客观的实际情况,而绝不能依赖于被保险人的主观判断。

(二)从财产保险利益的类型界定我国学界目前将财产保险利益划分为现有利益、期待利益和责任利益三大类。

1、现有利益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财产上的现有利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基于法定权利而产生,如所有权利益、担保物权利益等;第二,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如承租人基于租赁合同而享有对租赁物的利益;第三,基于某种事实而产生,如无因管理人对管理财产所享有的利益。

2、期待利益期待利益具有很高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能成为财产保险利益。第一,必须以现有利益为基础,具有现实的法律依据或合同基础;第二,必须具有较大的实现可能性。如继承人对被继承人财产所享有的利益便属于期待利益。

3、责任利益责任人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具有财产保险利益,是因为责任的发生会必然会导致责任人支出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这也是一种经济上的损失。责任利益一般被划分为合同责任利益和法定责任利益两种。合同责任利益是指因发生意外事件,致使合同义务无法履行,责任人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利益。保险公司对合同责任利益的赔偿仅限于责任人的实际经济损失,对继续履行等其他责任承担形式都不予赔偿。法定责任利益包括侵权责任、不当得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赔偿责任利益。双方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赔偿金额不能超出责任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否则会出现超额保险问题。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的赔偿金额也应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为限,而且承担责任的形式也仅是限于支付保险金,至于赔礼道歉、恢复原状等行为或者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都无法实现。

(三)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情形进行界定需要注意的是,财产保险利益虽然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上述三大类,但这三大类中又包含许多具体情形,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就是这些具体的情形会引发纠纷。因此,为方便纠纷解决,下文将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几种情形进行界定。

1、物权物权中争议较大的是共有人、合伙人以及夫妻对共有物是否具有财产保险利益。因为对于共有物,他们都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的处分权,如果共有物发生保险事故,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遭受经济上的损失,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对共有物具有财产保险利益。

2、债权债权人对债权应当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债权是一种合法且确定的经济利益,债权人会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反之也会因债务人的履约行为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其次,债权人获得的保险赔偿是其依据债权本来就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并未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获得额外收益,不会出现道德风险。

3、股权股东对股权应当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如果公司财产受损,虽然是公司遭受直接损失,但同时也会必然影响到股东的投资收益等权利,这表明股东对公司财产所拥有的权利符合经济性的特征。其次,股东因出资而对公司资产享有收益权;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时,股东依规定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也是被法律所承认的,这符合合法性的特征。最后,股东对公司的投资收益和资产分配等权利是按其出资比例或认购的股份比例来确定的,所以股东能够获得的预期收益是明确的,这符合可确定性的特征。

4、占有关于占有人对占有物是否具有财产保险利益,要区分占有的具体情形来讨论,绝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合法占有,占有人对占有物当然具有财产保险利益。但如果是非法占有,则又要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在善意占有的情形下,因占有人在当时并不知道其占有是非法的,甚至还有可能基于取得时效而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权。而且善意占有人因占有物的毁损灭失而遭受经济损失的事实也确实存在,故法律仍应承认善意占有人对占有物具有财产保险利益。但在恶意占有的情形下,如小偷对赃物的占有,因占有人的占有没有合法依据而不能享有财产保险利益。

5、保管保管人对保管物应具有财产保险利益。首先,保管人与被保管人之间因签订保管合同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被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其次,在保管期间,因保管不善而造成保管物损坏的,除非是无偿保管或保管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否则保管人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这必然会损害其经济利益。根据保险填补损害的功能,法律应该赋予保管人对保管物进行投保的权利,以减少保管人的经济损失。

三、对案例的评析

篇6

(一)企业和企业财产保险

狭义上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广义上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按股东对公司的责任不同,可分为有限责任公司与无限责任公司。

企业财产保险是指以投保人存放在固定地点的财产和物资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是我国财产保险业务中的主要险种之一。

(二)受益人

我国台湾地区的《保险法》中规定:“受益人是被保险人或要保人约定享有赔偿请求权之人。”没有对“受益人”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规定指明“受益人”概念在我国适用于人身保险,但是否可适用于财产保险领域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否定与肯定,而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财产保险中是否可指定受益人一直是我国保险业界和法律业界人士争论的焦点。

二、股东可作为企业财产保险受益人的依据

(一)公司制下的股东权利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根据公司制度的原理,股东出资设立公司,股东放弃自身资本的所有权,但从经济利益角度看,股东拥有了公司,享有公司的监督控制权及资产收益权等等,只是自身资产从一种形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仍然是作为股东的财产存在的,那么股东的财产一旦发生损失,股东作为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财产权转让与受益权的分析

企业财产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主要种类,其遵循损失补偿的原则,被保险人不能获得额外的收益。经济损失补偿是一项经济利益,即属于财产权,而财产权是可以转让的,特别在当今经济较为发达的社会,财产权的转让更是容易。这便为企业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提供了基础和可操作性。

从受益权的角度分析,受益权享有依据合同向保险人请求财产给付的权利,这是属于财产性的权利,被保险人享有保险金的请求权,可以亲自行使,也完全可以将此项财产权自愿转让给其指定的第三方来行使,第三方因此而获得受益权,成为受益人。这仍然是属于被保险人对自有权利进行自由处分的范围。

(三)不同国家的法律支持

从法律角度看,关于股东是否对企业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问题上,同属于英美法系的英国和美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股东是否对企业财产享有保险利益,即股东有没有可能成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英国是不支持的,而美国的判例则认为股东享有企业财产保险利益。

在大陆法系中,关于股东是否对企业的财产享有保险利益的问题上,也是有很多的争议。

三、股东作为企业财产保险受益人的障碍

(一)债权人利益的考虑

企业作为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是一个独立的组织,通常是以法人的形式存在的。根据会计恒等式,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资产=负债+权益。由此可见,企业的资产来源于股东和债权人,企业资产实质上的所有权并不全部归属于股东。在企业经营实务中,更是有许多企业为了获得债权人的资金而签订了不得转让某些资产的协议。如今在有抵押贷款的财产保险合同中,经常有指定银行作为保险受益人的条款。这种保险合同是否合法合理,也引起业界的激烈争论,但这却是现实情况。债权人对财产风险的规避,产生了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同样地,为了规避风险,与债权人有关的资产在投保时指定债权人为受益人在情理上无可厚非。

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是保险学中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股东可以直接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则可能出现股东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上升。我国《公司法》规定,当公司破产清偿时,必须先清偿债务,才对股东进行分配。债权人的利益更优先于股东,如果指定股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时候,作为通常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的股东便有可能寻求使保险意外发生。

(二)实际操作的困难

尽管在我国已经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但在经济实务中,多股东的公司占绝大多数。对于股份公司特别是公众股份公司而言,股东数量众多,如果指定公司股东作为企业财产保险的受益人,实际操作是一个难题。作为受益人,当保险事故出现后,股东可以享有保险金请求权,但是众多的受益人(股东)中,谁去请求获得保险金。在涉及众多股东利益的情况下,请求保险金之前是否需要召开股东大会。而在上市公司中,恐怕很多股民根本就不关注这一点,保险利益于他们而言无胜于有。尽管可以组成一个委员会代表股东请求保险利益,但这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还不如直接不指定受益人,保险事故出现后,由被保险人(企业)直接执行保险请求权。因此,要将股东作为企业保险受益人,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篇7

1财产保险的定义及业务范畴

1.1财产保险的定义

关于财产保险的定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财产保险是指将财产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以及损害赔偿作为保险标的的险种;狭义的财产保险则是指将实体物质财产作为标的的险种。在保险实务当中,一般将狭义的财产保险称为财产损失保险[1]。

1.2财产保险的业务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九十五条对财产保险的相关业务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2]。可以进行保险的标的物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与经济利益。其中,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财产损失保险。例如,家庭财产、房屋、车辆、生产设备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财产和利益作为标的的,被称为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例如,职业责任、投资风险、产品责任、信用保险等。

2财产保险对民生改善的主要作用

2.1为家庭财产保驾护航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为家庭财产提供保障是财产保险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家庭财产保险就是指将居民的有形财产作为标的物的险种,是财产保险的主要险种之一。按照保险责任的差异,可以将家庭财产保险分为基本险与综合险两种。家庭财产保险在确保居民财产安全稳定、避免群众遭遇意外灾害、盗窃等损失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我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不同地区的家庭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针对该现象,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相对应的提供了家庭财产保险产品,给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体系。以我国的农村住房保险为例,根据保监会的相关统计资料,2012年,我国农村房屋保险费用为5.1亿元,对全国范围内的6000多万间农村房屋进行了保险,为农民提供了约6000亿元的财产保障,基本实现了对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有效覆盖。

2.2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财产保险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机制为人民群众的家庭财产提供保障,避免因为意外事故而导致的生活水平降低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当前财产保险关注较为密切的“三农”保险为例,各主要保险公司对发展农村保险予以高度关注。例如,中国人保在“十一五”期间针对农业保险的投资不断增加,获得的农业保险费用也增加了近16倍,共计为1465.4万农户提供了包括社会治安综合保险、小额保险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在内的保险,对维持农村地区经济稳定、产业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部分保险公司还针对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产业开展了对应的保险业务,通过持续完善农业保险营销机制和推广发展模式,以具体的区域为对象,开发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保险业务。以此为基础,将小额保险作为基本突破口,采取协调推进的模式使得农业保险业务得到了有效发展,对提高“三农”保险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不仅发挥了农业保险的强农、惠农作用,而且推动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3为抵抗自然灾害提供了有效屏障

对于我国保险行业而言,过去的十年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保险业务在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考验。在发生自然灾害之后,保险公司关注民生,向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为提高老百姓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扩大财产保险的覆盖范围、拓展财产保险的渗透深度,将财产保险的主要方向放在服务民生,为灾后重建以及社会保障提供了有效支撑。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人保财险仅在“十一五”期间就承担风险责任金344.07万亿元、处理理赔案件7368万件、支付赔款达到2965亿元,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3当前财产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险种结构亟待优化,市场供应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虽然部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发展较为全面,针对不同的市场类型开发了针对性的财产保险险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产保险产品结构。但是,依然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例如,部分财产保险产品主要以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为主,其比例甚至达到了80%,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3]。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市场定位不合理、险种结构优化意识不明确以及适销险种较少导致的。市场保险供给是指在对应的时期内,保险人可以为整个市场提供的保险产品数量。这对于大部分以分公司建制为单位的保险公司而言,因为其独立开发保险产品的能力不足,导致其所销售的保险产品是基于全国范围设计的产品,缺乏针对性和区域特点,使得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不利于满足当地市场的供给。从当前财产保险市场情况来看,保险公司提供的财产保险产品单一,不但不能满足市场实际需要,而且还带来了行业内恶性竞争、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难度增加、内部控制乏力等问题,直接制约着财产保险业务的发展,限制了其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3.2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制约了财产保险市场的开拓

根据国外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财产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保险中介机构及体系的持续发展和完善基础上的。在保险产业发达的国家,由人、经纪人等中介结构所提供的财产保险数量占到了总体业务的55%左右。而当前我国的财产保险业务主要由银行、车辆管理所等具有明显行政背景的兼职人所担当,而且由之提供的业务量仅仅占到总业务数量的20%左右,远远低于国外保险业务发达国家的55%。这直接制约了财产保险业务的承接能力,造成了保险业务量难以提高的问题,限制了其改善民生作用的发挥。

4财产保险公司业务创新策略与建议

4.1产品结构的创新

当前,财产保险市场的特色产品较少,与财产保险业务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财产保险公司责任险所占的比重较低。针对近些年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必须深入思考责任保险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4]。在具体的改革创新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产保险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是建立并完善总、分公司联动开发机制。财产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储备是财产保险营销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险营销工作的基础。总公司可以基于电子商务、综合金融等产品构建公司的整体开发及创新平台,从而满足下属分公司对保险产品的实际需要。而分公司则基于其对市场实际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利用对应的渠道定期将搜集得到的一手产品需求信息向总公司汇报,通过这种上下联动的产品开发方式,保证所推出的财产保险产品具有市场根基,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二是优化险种配置。对财产保险险种机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可以将财产损失险、责任险以及人身意外伤害险结合起来,形成一揽子的保险产品。不但能够显著降低保险销售的成本,而且能够全面满足投保人的实际需要;三是提高保险产品的创新频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缩短责任保险产品的开发周期;其次要针对我国财产保险方面的空白领域,例如航空航天产品,开发对应的高科技保险产品;再次要建立大型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例如使得家庭财产保险能够附加地震保险条款;最后要针对当前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退出一揽子综合类型的保险。例如,开发增值服务子女教育险、火灾责任保险等。

4.2营销方式的创新

篇8

[关键词]农村财产保险;保险市场发展;保险意识

[DOI]10.13939/ki.zgsc.2016.03.088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农业、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最重要课题,而农业种植受天气影响大、农村居住保障制度差、农民日常生活环境差等因素使得农民的财产时刻存在着较大的损害风险,每年农村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种植、养殖损失、居住财产损失高达两千亿元人民币以上,因此农村需要构建更为合理的财产保险制度,以此来保障农民的财产安全,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受意外事件的过大冲击。为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也为了提高财产保险在农村市场的开发,有必要对农村财产保险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据此来加大农村财产保险的推广力度,更大范围地保护农民的财产安全。

1 农村地区推广财产保险的重要性

1.1 更好的抵御农业灾害

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收成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大面积减产都会在部分地区发生,即使有政策性的农业保险赔付,但却不足以弥补农民因灾害而受到的损失。如果能够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商业财险作为农村市场的有效补充加以推广,农民的收成将很大程度上得以稳定。

1.2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稳定性

农民的收入来自于打工和种植、养殖业,而主要财产以房产、车辆以及存款为主,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等保障体系难以全部覆盖整个农村,而在财产保险方面除政策性农业保险外,其他商业性保险基本无覆盖,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就会导致农民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如果商业财产保险能够在农村市场加大覆盖,则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稳固,意外事件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冲击将进一步降低。

1.3 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的潜在需求

当前城市商业财产保险市场已经处于激烈竞争状态,但是农村除政策性保险外,商业保险市场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农村对商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以及农村近些年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商业保险在农村推广奠定了基础,因此推广农村财产保险是立足于农村实际需求前提下的保险市场自我扩张需求的表现。

2 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现存在问题

2.1 农业财产保险制度不完善

国家于2012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该法规将农业保险定位为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由于该条例是政策性的,每年由中央,省,地方和农户按照一定比例来分摊保费,农户可以交非常少的钱就可以获得基本保障,当前中国所有乡镇都有政策性保险覆盖,其中包括水稻、玉米油菜等种植业以及能繁母猪、育肥猪等养殖业。但是当前政策性品种的保障金额达不到农民的需要,需要配合商业险的保险来补充。但是农村特点往往是多样的,各级政府补贴的是大宗,而部分农民自己有特色的往往得不到补贴,有需求无市场。因此国家层面针对农业的保险制度尚不完善,还需要商业性的财产保险来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2.2 农村财产保险经营主体缺乏

当前农村的保险市场的主体主要是以人保、中华为主的国有企业,网点较少,农村认识到财产保险并选择财产保险的机会甚少,农村市场主体的匮乏使得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缺少足够的竞争氛围,因此在服务质量上无法实现有效的提高。农村财产保险的风险高、索赔范围广,因此许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接触高风险的农业财产保险,对农民而言,过高的财产保险同样不能接受,这就导致收入较低的农民不愿意参与财产保险。

2.3 农民的财产保险观念滞后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对国家、政府仍存有依赖思想,认为大的风险有国家承担、政府救济。由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时间短,对农村市场开拓不够,加之保险宣传缺乏深度与广度,农民对此缺乏深入的了解,产生了保险不合算、保险公司为赚钱的错误认识,对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存有疑虑。再有乡镇企业虽然存在众多险患,但由于长期产权制度不明、政企难分,经营承包者一味追求暂时的效益,对职工人身风险、产品责任风险、企业财产风险存有侥幸应付心理。

3 构建我国完善的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对策

3.1 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靠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不能仅靠政策的引导作用。政策和法律相比,容易受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变化的影响,随意性很大。政策的随意性使得制度安排随时都存在中断的可能性。农村财产保险作为一种农业发展和保护制度,它对相关法律的依赖程度是相当强的。从国外农业保险立法的背景和农业保险制度变迁乃至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视角来考察,农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其立法的意义远超出一般的商业规范性法律制度,应根据我国的农业财产保险的发展情况,在《农业保险条例》的基础上,构建能满足农村保险市场符合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3.2 坚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和其他互助互保形式并存

以财产保险为主的农村商业保险在经营体制上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营的现状,要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的竞争机制,就要允许多种形式的财产保险经营主体并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推动合理竞争,才能促进农村财产保险的发展,才能保障农民财产的安全。发挥国有保险公司在农村业务规模大、具有从业经验的优势,发展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和人队伍,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开发适应农民需要的险种,开辟新的市场。并允许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互助合作保险,提高农民互助互保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保险市场更加丰富,更加在保障农民的权益以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改善保险服务。

3.3 提高农民财产保险意识,提升农村财产保险服务质量

向几亿农村人口传授保险知识,逐步增强他们的保险意识,彻底根除小生产者的思维定式,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农村保险普及率有所提高,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农户将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的单位。但是由于农村居民居住较分散,因此对保险知识的宣传难度大,农民对财产方面有经济补偿需求,危机共济的功能对农民的安居乐业是一种长效机制,但现在我国广大的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向几亿名农民普及保险知识,逐步增强他们的保险意识,彻底根除其小生产的思维定式,起着积极的意义。

4 结 论

综上可知,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既需要考虑到农村对财产保险的实际需求,又需要考虑到农民对财产保险认识不足的现状;既要考虑到财产保险推广农村市场的巨大利益,又需要考虑到高质量财产保险对农村生活稳定的重要性。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符合商业利益的需求,但是其开发的前提是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稳定性,提高农民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在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开发过程中,要本着长远规划、农民与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以服务农村的意识来开展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丽焱.关于财产保险的市场分析[J].中国经贸,2015(7):55-56.

篇9

【论文摘要】 财产保险企业巨额的应收保费给企业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文章试图从应收保费发生的原因入手,分析过多的应收保费对保险企业的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以期能减少应收保费并将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

(2)保险公司的违规造假行为形成应收保费。由于各保险公司的产品费率和支付给人手续费的最高限额均由保监会审批,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额,承诺给予保费回扣或变相降低费率,即“暗返”。利用虚挂应收保费的方式支付给人法律规定以外的高额手续费,这部分多支付的手续费以应收保费的形式存在,实际上却不能收回,彻底成为了坏账。另一方面,保险机构索要高额手续费,为躲避监管机构的检查,在会计上以挂应收保费的形式对支付的费用进行处理,但实际上已无法收回;还有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出具批单反向冲减保费收入,达到“暗返”的目的。基层保险机构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指标任务,达到多提费用的目的,通过“应收保费”账户进行造假。以上情况产生的应收保费通常被称为“虚应收”。这也是监管部门对应收保费监管的重点部分。

(3)营销人员变动导致的应收保费。保险营销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对业务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营销人员变动,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单因客户资料遗失而无法收款。

三、不良应收保费的影响

应收保费的数量太多,甚至发生很多不正常的应收保费时,会对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1、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应收保费长期挂账,虚增了保费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的设置,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应付未付的批减保费会存在一部分负数的应收保费。这实际上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项债务,而正数的应收保费是一项债权,两者对应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减。如财产保险公司直接冲减正数的应收保费,会降低应收保费数据的真实性。

2、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现金流的减少。应收保费占用了保险公司正常的现金流,公司可能因现金周转困难而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应收保费缺乏流动性和收益性,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第二,加大了企业偿付风险,不利于正常的赔付。对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费的财产保险保单,一旦出险,保险人就需承担响应的赔付责任,而应收保费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资金则给正常赔付增加了压力。第三,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应收保费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应收保费作为收入虽未收到款项,但保险公司须据此预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了经费负担。第四,无论是否收到款项均要进行分保(再保险),又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应收保费易诱发经济犯罪。应收保费的长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已经收到资金而不入账,或未缴费出险时,用赔款冲抵应收保费。

四、针对不良应收保费所采取的对策

由于过多的应收保费给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和提高诚信的投入

部分客户片面认为投了保就有保障,缴费的时间不是决定因素。对此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鼓励主动缴费,消除产生应收保费的客户因素。另外,树立全员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实现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发展。

2、根据投保业务的质量进行有选择的承保

在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收入和费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培养业务员对企业的责任感。按照保户信誉程度、偿债能力、当前财务状况和实际支付保费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应收保费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保费的实收率。

3、充分利用特别约定

利用特别约定可以有效提高应收保费的实收率。比如,在特别约定中增加保单生效或失效的条件,以减少在不能按规定时间收取保费时的保险责任;在特别约定中增加缴费时间,以及未缴费合同失效条款,以减少保险责任,促进保费的及时回收。

4、建立科学的回收管理机制

应收保费发生后,保险公司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保费。有效的措施包括对回收情况的监督、提取坏账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以应收保费总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5、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开展应收保费的审计调查工作,摸清应收保费的底线,了解其管理现状。保险公司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以公司利益为重,加强风险管控,有力推动应收保费的管理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保费的比重,将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姜星明: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有关问题的探讨[J].金融会计,2004(11).

[2] 丁少群、梁新潮:我国保费收入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2005(10).

[3] 邬润龙:应收保费认可标准初探[J].上海保险,2005(4).

篇10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管理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总量不断增加,其表面上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背面则在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对防范风险、提高公司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的现状

应收保费是指保险合同已经生效、符合保费收入确认条件但尚未收到资金的保费,待以后收到保户交纳的保费时,冲减应收保费。投保人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应收保费要对应相应保险单承保的风险责任。一般企业在取得收入的成本是已经发生、可准确计量的,确认收入的同时可确定盈利;而由于保险成本的事后确定性,取得保费收入的成本是对未来的一种估计,不能准确预计和计量。这与会计上的应收账款所对应的已完成事项有本质的差异。在保险期限没有结束前,应收保费不能按照简单的应收款项处理。

从性质上看,应收保费是保险企业对投保人的一种债权,表现为保险责任与交费的时间差。但是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利用应收保费账户进行相关财务处理,以达到逃避和谋利的目的。另外,由于人身保险合同生效需要合同成立与缴纳保险费两个条件,而财产保险合同的生效不需缴纳保险费。只要保险合同成立,约定了保险责任起讫时间即生效。因此,应收保费比较严重的主要是财产保险公司。目前,关于应收保费在保费收入中的理想比重一般认为在3%-5%。人保系统把应收保费比率定为5%,而保监会下达给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的底线定为8%。

实事上,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比率过高且各财产保险公司之间不平衡。中国人保、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公司低于认可标准8%。但中国人保是从原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立而来的,而一般公司分立时,会对其历史上的财务包袱进行处理。平安保险和太平洋保险的数据是以集团公司为基准的,因寿险公司的应收保费比率低于财产保险公司,比率可能会被稀释。比率远高于8%的有中华联合、香港民安、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等。华泰、天安等公司的指标与8%较为接近。总体上看,几家大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指标要远低于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的同项指标,这反映出较为规范的内控管理。

从纵向看,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各个年份的比率有较大的波动性。以平安保险为例,从1990年到1995年,应收保费比率较高,接近或高于9%,1994年甚至达到15.4%;而从1996年到2000年应收保费比率迅速下降到3%以下,2002年甚至只有0.90%;而在2003年该比率又有反弹趋势,达到6.21%。比率的不稳定性可能与经济环境及控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应收保费的险种分布较集中,主要在机车险、企财产保险、货运险等传统险种上。由于国家规定交强险须先交保费再出单,一般不会出现应收保费,而车险中的商业险应收保费的比例就较高。另外,应收保费还呈现出季节性分布特点,往往年中比率高于年末,这与应收保费产生的时段及年终的大力清缴有关。

二、应收保费的产生

我国财产保险业近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2007年财产保险业保费收入更是达到了1997.73亿元人民币,逼近2000亿元大关。保险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应收保费的增加。就应收保费的会计意义,可按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正常的应收保费和不正常的应收保费。

1、正常的应收保费

(1)信用政策形成的应收保费。由于展业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财产保险公司针对一些大客户签发的机车险、企业财产保险、货运险的大额保单或招投标业务,会在保险费率和保险交纳期限上给予优惠,从而形成部分应收保费。

(2)正常的流转过程中形成的应收保费。保费在正常的流转过程中,由于出单与结算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保单在流转过程中的正常失误如网点保费结算滞后,也会形成应收保费。有些保险业务如个人住房按揭险、货运险、航运险等业务是通过银行、邮政及交通运输部门等中介网点代办代收的,而财险公司与中介的结算惯例通常是月结或季结。保险中介的介入增加了保费从投保人到保险人的环节,减缓了资金流通速度,导致保费结算期限较长从而产生应收保费。另外,一些不能在业务处理系统直接出单的保险业务,如某些业务、定额保险,要进行手工补录,由于补录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原因补录数据不到位,未能及时进行收付保费的结转确认,也会产生应收保费。

(3)系统处理方式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应收保费。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已经实现了无缝对接,业务系统中每录入一张保单,财务系统就会自动确认保费收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录单操作失误(录入的信息不能随便删除)及复核把关不严,导致同一张保单重复录入,财务系统相应进行多次确认,从而虚增一部分应收保费。

2、非正常的应收保费

财产保险公司的应收保费中相当部分是不正常的,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恶意拖欠行为产生的应收保费。部分投保人以各种借口比如经营状况不佳、资金周转困难恶意拖欠保费。有些人出于提高佣金、甚至侵吞保费的目的,进行隐瞒欺骗,不按时向保险公司划转保费。因拖欠而形成的应收保费,坏账率往往较高。而在清收过程中财产保险公司又畏惧诉讼成本,一般不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进一步纵容了投保人和人的拖欠行为。员变动,就有可能留下一部分保单因客户资料遗失而无法收款。

三、不良应收保费的影响

应收保费的数量太多,甚至发生很多不正常的应收保费时,会对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1、降低会计信息真实性

一方面,应收保费长期挂账,虚增了保费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的设置,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由于应付未付的批减保费会存在一部分负数的应收保费。这实际上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项债务,而正数的应收保费是一项债权,两者对应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通常不是同一人,不能直接抵减。如财产保险公司直接冲减正数的应收保费,会降低应收保费数据的真实性。

2、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第一,它直接造成了现金流的减少。应收保费占用了保险公司正常的现金流,公司可能因现金周转困难而出现支付危机。另外应收保费缺乏流动性和收益性,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第二,加大了企业偿付风险,不利于正常的赔付。对于已生效但尚未收到保费的财产保险保单,一旦出险,保险人就需承担响应的赔付责任,而应收保费造成的大量未收回的资金则给正常赔付增加了压力。第三,保监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着严格的规定,大量的应收保费直接影响公司的偿付能力。再次,应收保费作为收入虽未收到款项,但保险公司须据此预缴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加了经费负担。第四,无论是否收到款项均要进行分保(再保险),又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分保成本。第五,应收保费易诱发经济犯罪。应收保费的长期大量存在,有可能给不法分子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已经收到资金而不入账,或未缴费出险时,用赔款冲抵应收保费。

四、针对不良应收保费所采取的对策

由于过多的应收保费给财产保险公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应收保费的管理。

1、加大保险宣传力度和提高诚信的投入

部分客户片面认为投了保就有保障,缴费的时间不是决定因素。对此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鼓励主动缴费,消除产生应收保费的客户因素。另外,树立全员防范经营风险的意识,实现稳健经营、风险可控的发展。

2、根据投保业务的质量进行有选择的承保

在扩大市场份额和业务规模的同时还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首先,保险公司要在收入和费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其次培养业务员对企业的责任感。按照保户信誉程度、偿债能力、当前财务状况和实际支付保费的能力制定信用政策,降低应收保费产生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保费的实收率。

3、充分利用特别约定

利用特别约定可以有效提高应收保费的实收率。比如,在特别约定中增加保单生效或失效的条件,以减少在不能按规定时间收取保费时的保险责任;在特别约定中增加缴费时间,以及未缴费合同失效条款,以减少保险责任,促进保费的及时回收。

4、建立科学的回收管理机制

应收保费发生后,保险公司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保费。有效的措施包括对回收情况的监督、提取坏账准备和制定适当的收账政策。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以应收保费总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做出权衡。

5、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开展应收保费的审计调查工作,摸清应收保费的底线,了解其管理现状。保险公司各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以公司利益为重,加强风险管控,有力推动应收保费的管理工作。通过上述措施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保费的比重,将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对我国财产保险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星明:财产保险公司应收保费有关问题的探讨[J].金融会计,2004(11).

[2]丁少群、梁新潮:我国保费收入核算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会计研究,2005(10).

[3]邬润龙:应收保费认可标准初探[J].上海保险,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