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9 17:4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知性文化;中职护生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医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们旨在从不同层次角度、用不同研究方法探索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防治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服务。其中病理学长久被喻为“桥梁学科”和“权威诊断”,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与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联系密切,它以患病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阐明疾病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也是中职护生学习护理临床课程的坚实理论基础。

护理专业所服务的对象是生活中受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人,作为护士,不仅要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及社会服务能力,还应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病理学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护士以后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发展。发掘《病理学基础》课本中适合中职护生认知水平、生理发展及心理特点的知性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本课程学习,牢固搭建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间的桥梁。

首先,《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表现在知识层次上。该书可供中专、中职护理专业及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使用,附有典型病变彩图,文字简练,各级标题以彩印区分,形式新颖。课本知识体系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1~9章构成总论,是疾病的共同规律,主要介绍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内容,为各论的特殊规律奠定基础,按照“总―分”框架模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

第10~14章构成第二部分――各论,详述了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等各系统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等。每系统疾病的阐述遵照“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和转归”的思维模式,规律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特点。

其次,《病理学基础》渗透的知性文化也表现在知识点关联性的建构上,多处以直观视觉展示。如应用列表比较: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比较等;运用结构框架图的有:发热的发生机制,休克各期临床表现及机制等;知识链接涵盖有白细胞趋化作用,发热处理原则,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及预防等迁移知识。

以此建构的知识关联体系,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双重效果,提高了中职护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他们宣传和普及健康教育知识积累了原始素材。

再次,《病理学基础》中渗透的知性文化更凸显在语言艺术上。现代汉语普通话是我们思维和交流的共同语言,语音又以语言为载体,本课程很多医学术语运用汉语言的多音字与近义词。因此,将语言文字教育贯穿于专业学科之中,提倡咬文嚼字,鄙视不求甚解。

二、近义词的汉语文化

1.坏死与梗死。坏死: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其基本表现是细胞水肿、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一般是由动脉或静脉阻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

2.栓塞与阻塞。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水流、血流、交通等因被某物堵塞而不能通过。

3.氧容量与氧含量。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充分与氧接触后的最大氧含量。它表示与单位体积完全氧化的血液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氧气量。氧含量:是指血液与空气隔绝条件下血中氧的含量,包括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反映血液中氧的实际含量。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和媒体,是一种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科学加艺术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保证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果。以上病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汉语言知性文化,需要我们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去“传道、授业、解惑”。天津大学宗文举等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副能够鼓动人心的口才、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颗热情的心、年轻的心,有着温和的性格及强烈的责任心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交融”。由此可见,将知性文化教育加以挖掘并融入专业学科教学中,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2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3

一、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首先需要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方面

要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病理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之后的病理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由于病理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在其中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直能够比较茫然的状态下,在这样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并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以后的学习,例如在对血液循环障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病理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通过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的对这些理论知识继续学习之后,可以结合相关的医学调查,来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能够使学生对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会使学生对这样的病理特征印象更加深刻。

2.结合实际病例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在对病例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病例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知识靠讲解来对病例学教材进行讲解的话,讲解的内容会比较抽象,在这样情况下,会使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此病例的具体特征,另外,单纯理论堆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病例,来对病理学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病例,通过音频等方式来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和游出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们对炎症细胞的分类和形态进行掌握,在学生掌握了炎症细胞的具体运行状态之后,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对炎症发生的基本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通过实际案例的音频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的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

在病理学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科研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科研内容,将病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当中,这样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合临床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医生都根据病理情况来对患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大对数的病理学诊断事故也是由此发生的,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另外,一些负面的病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和综合素质,防止在以后的实际病理医疗当中出现类似的情况。

5.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的主导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中的病理教学更加形象,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医学人才。

篇4

[关键词]农村医学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

病理学课程涉及的医学知识广、针对性强,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同时临床病理的定性诊断也被看成诊断疾病的“金标准”。而病理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帮助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而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学思维模式,为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独立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毕业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此点,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然,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多样化教学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效果不如意

目前,中职医学教育不断推出各种方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各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师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实际上多数中职学校中病理学的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LBL模式。这使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整体的课堂呈现出一种相对冷清、肃静的状态。教师这种一面式课堂,无法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对于病理学习的兴趣[1]。这种被动的知识灌输学习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抵御,盲目的依赖与懒惰的思考,严重阻碍医学专业所要求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另外,由于病理学课程内容的繁杂与难懂,导致多数学生只应付学习课堂中的内容而忽视课外所需拓展的内容,现实中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真正理解病理学的精髓,进而影响他们后期构建良好的临床诊断思维体系,也进一步阻碍了病理学教学发展和临床课程的学习。

1.2培养方式失衡

现阶段,部分中等医学职业学校以执业资格证的通过率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加上多数人对中职教育水平高低仅凭借着资格证的过关率来衡量,导致中职开展了大量与资格证有关病理学教学的改革。但是国家助理医生资格证的考试大纲中,病理学仅仅占据一小部分,且大多内容与临床案例不相符合,若一味地按照考纲内容去改革病理学教学方向,会导致病理学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2],很难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医学思路,也无法将病理学的整体精华传授给学生。另外,按照考试纲领改革,会将灵活性高、自主性强的中职医学变成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去学习病理知识,是无法满足今后社区医疗、全科医生所要求的自主性人才培养,也会阻碍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以及后期的自我提升。

1.3教材不够严谨质量有待提高

近几年主要使用由各中职与高职病理教师参编的教材,存在编写时间较为仓促,不够严谨的现象。新教材编写内容相对农村医学专业针对性不强,病理学最新进展纳入不足,常几个专业共用一本相同教材,安排相同的授课课时。这对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无法及时学到更实用,更实效的知识。这明显影响后期临床课程的理解和学习,甚至会影响到今后学生步入医疗机构后的医疗诊断水平。

1.4病理学学业评估简单局限

病理学学习效果最终评价方式简单,一般以一个阶段时间的作业,试卷考试成绩来衡量,侧重学生知识点测试,无法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态度,认真程度,真正对病理学学习掌握程度,无法区别死记硬背,临时应付的成绩。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们对病理学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需求。需要重新设计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自觉提升病理学的学习效果。

2病理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2.1探求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1.1问题基础教学法问题基础教学法(即PBL)是在讲授式教学法(即LBL)基础上拓展的方法[3],主要是以具体的病理案例为基础,将各类病理学科知识点渗透其中,主要以培养学生今后医疗诊断的横向思维为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回答问题为主,但中职学生由于入学时的学科基础较差,很难开展预学习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中需要结合LBL教学方法,通过半讲授半自主的学习模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学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升病理教学的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去巩固学生的病理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

2.1.2团队基础教学法团队基础教学法(即TBL)是近些年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主要由自学、讨论以及应用三阶段构成,但中职教育的病理学知识仅局限于深度,不局限于广度。因此在这个三阶段实施中,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通过建立班微信群体团队,教师结合专业特点依据相关授课的病理知识,准备一些较为简易的基础题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借助微信的便捷即时信息,通过课前或课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成队,通过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花费一些课外时间去查阅和积累相关的病理知识,及时在微信群上,以队代表为首约定时间和教师互动反馈。各学生相互参与讨论,来提高病理教学的综合效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兴趣,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讨论协作能力。此教学方式不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兼顾着学生的自我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

2.2调整培养方案

2.2.1增加验证性培养中职教育的病理培养方案一般都是以4∶1的比例去分配理论课与实验课。而实际操作上,各专业统一压缩课时,常导致课程实践环节缺失,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动手能力。因此,农村医学专业更需要增多病理学教学课时,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小班教学为主要单位,进行大体标本与切片的病理诊断教学,侧面加大对于大体标本实验描述的要求与报告,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内容梳理能力。在实践课中,结合基于微信的团队基础教学法,开展相关的临床实例讨论,通过团队讨论与探究,将基础病理知识更好地运用在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5],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能力,也能很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动态开放性培养根据中职医学生在社会上实际就业的情况表明,中职单一的实验课程的内容难以锻炼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也难以进一步去提高今后在医疗机构中的实践核心能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从病理学实验内容安排的合理性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分析,积极进入当地的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中,设置一些动态开放性的医疗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本校每学期都安排2周见习周,针对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其中专题参观医院病理科,观摩医院的外科手术,体会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性重要性。由教师主导,推荐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病理学的病例讨论,观看前辈们的远程讨论和诊断,通过这种动态、开放性的实践培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也能改善他们今后进入医疗机构的适应能力。

2.2.3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目前,多数以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率为奋斗目标的中职学校需要及时进行理念的转变,要将培养人才目标由应试教育转向学生实际核心能力的培养之中,通过相关的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拓展[6],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质疑能力可通过专题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得到训练。另外,课堂上教师的授课理念和技巧也需要进行改善,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将病理知识中最有用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的知识去引导课外探索和巩固病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的医学诊断能力提前打下基础,也留有提升的空间。

2.3注重拓展更新充分运用互联网+

2.3.1信息化与自我提高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临床病理必将迎来一场大变革,诊治手段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及时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扩充和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因此在中职医学农村医学病理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现今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新兴医疗技术来进行教学,注重自身的病理知识补充和更新,参与临床病理实践,去发现与摒弃书本上所存有的相对落后,不够严谨的病理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得存有丝毫的错误,以最权威最新型的有专业针对性的病理学教材为标准进行教学,同时为学生筛选和推荐优秀的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相关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为学生答疑,共同讨论病例。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减少学生后期临床课程的知识联系的障碍,也能及时让学生学到最新的病理学知识[7]。

2.3.2互联网+和资源利用如肇庆医专的“随身课堂”云平台的医学卫生类专业教学信息化,全方位体现了互联网+医学教育,走在中高职教育的前列。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建立专门的课程微信平台,由主讲教师在平台中结合教学进度,同步给学生提供相关课件、视频、病理学图片、微课等。利用微信即时通话功能,建群给学生课后讲解习题,病例分析。最大优点可反复听取教师讲解,让学生即时得到教师解答,对病理学教学方式进一步扩展和精准补充。运用打卡小程序,调查学生们的动态学习情况和学习笔记,及时点评,以评促学。另外,可以在校园网站链接一些免费或收费的病理学网站,建立精选的病理图片库和相关病例题库,让学生在遇到问题之余,可以去借鉴和查看,去更正自身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以此达到自我检测自我更正的学习目的。充分发挥互联网+医学教育的模式来补充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去运用和实践。

篇5

关键词:血液净化 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 出血 护理血管通路是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可靠而稳定的血管通路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正常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是血液净化治疗中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方法[1]。其危险性较低,且操作简便,临床中使用较广。但在行颈内静脉置管过程中常并发出血或血肿现象,增加患者痛苦[2]。本研究旨在探讨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并发出血的原因,并对患者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明显减少出血症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4.2±1.4)岁,体重46-71kg,平均体重(52.1±0.8)kg;对照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4.5±1.6)岁,体重45-70岁,平均体重(51.8±0.9)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模式,主要内容有:(1)预防误穿动脉: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集中注意力,尽量一次穿刺成功,若出现动脉误穿,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颈动脉误穿后应尽快将穿刺针退出,并嘱咐患者不要吞咽或者咳嗽,护理人员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保持15-20min,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发生,若出现血肿,及时更换穿刺点,若未出现血肿,可继续穿刺;(2)预防局部渗血:患者若病情较轻,可在血液净化治疗前1d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若患者病情较重,需置管1-2h后在给予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时,尽量避免使用抗凝剂,防止发生出血和血肿。术前护理人员密切监测关注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置管过程中,将穿刺点上部皮肤用一只手绷紧,另一只手采用扩张器用力将皮肤扩张,扩张深度一般为3cm左右,将导管置入,并对周围组织行常规包扎,嘱咐患者减少颈部活动,并给予冷敷;(3)预防导管脱落:护理人员定时巡视病房,检查导管是否处在正确位置,状态是否畅通,导管的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月,并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宜有较大动作,穿刺部位不宜活动过大,穿、脱衣服是切勿牵拉管道,防止导管脱落。导管一旦发生脱落,应及时压迫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并立即就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出血控制效果、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成功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治疗可正常进行;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出血明显减少,治疗可正常进行;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出血无法得到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成功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血液净化治疗时间、成功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治疗的过程中常并发出血症状,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1)误穿动脉:颈内动脉由于位置较浅,故穿刺较容易且压迫止血时较方便,但由于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位置较接近,行颈内静脉穿刺时容易误穿总动脉,引起出血[3];(2)导管脱落: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均较长,大于4周,固定缝线容易脱落,患者一般未能及时察觉。且日常生活中患者穿脱衣服等大幅度动作时也极易导致导管脱落[4];(3)局部渗血:出现局部渗血的原因可能与术中扩张器的不正确使用有关,术者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局部渗血的发生率[5]。

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给予有针对的护理干预,效果较明显,对此类患者采用预防误穿动脉护理、预防局部渗血护理及预防导管脱落护理,使患者出血情况改善[6]。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预防护理,不能被动的治疗和处理性护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不断积累经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出血的发生,使血液净化治疗顺利安全进行,从而保证治疗安全性,提高治疗效果[7]。

本研究探讨经临时性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术的患者并发出血的原因,并对患者采用有针对的护理干预,通过护理干预,患者总有效率为91.8%,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3.5%,两组比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曾珠.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对血管的影响及防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193-195.

[2] 韩善英.颈内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4):311-312.

[3] 郭新宇.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90-91.

[4] 申华育.血液净化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并发出血的原因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3,11(10):240-241.

[5] 卞维静,付芳婷,张凌,等.477例患者血液透析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0,14(12):183-184.

篇6

随着国内外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教育部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即PBL(Problem-basedlearning)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1,2],同时也是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而作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将PBL和双语教学两者融会贯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科作为本校“211”工程中的重点及精品课程,率先从2006年至今开展病理学双语教学,并将PBL教学模式运用于课堂,2009年荣获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下面就我校病理学科在双语教学中积累的经验、遇见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提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能对病理学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师资和教材问题的解决

师资紧缺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教师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优秀的双语教师应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应有较好的外语能力。我教研室在进行双语教学的最初阶段,也遇见了教师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幸运的是教研室师资力量相对较强,几个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不但专业知识广博,而且都有国外进修深造的经历,而年轻教师的外语基础都很好,在这些资深教师的带领下使得双语教学的开展有了好的开始。但是双语教师资源还是甚为有限,为此,教研室采取了以下措施以缓解双语教师短缺的现状。

首先,向校方争取更大的双语教学投资力度。随着双语教学在全国开展的推动下,学院在办学经费紧张、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逐渐加大对双语教学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参加专业英语口语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满足双语教学的需要。而我教研室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是投资的重点对象,因此该学科近几年每年均有年轻教师到知名院校接受外语培训。同时学科带头人也经常邀请美国、澳大利亚等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来讲学,提供学科教师与国外医学专家交流的机会,从而更新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其次,坚持、定期地进行学术讨论及交流。学科每周都进行业务学习及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带领研究生轮流进行10-20分钟的“journalclub”,用英语来讲述病理学各个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方向,通过这个平台能很好的提高教师英语交流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同时教研组还建立了老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制度,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将自己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方面累积多年的宝贵经验传承给青年教师,对于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使青年教师得以快速成长,更快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

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双语教学要求使用外文教材,各高校选用双语教材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两种方法。国外使用的《病理学》原版教材在知识的权威性、信息的快捷性、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具有自编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一些生动的图表使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把握一目了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学科目前尚缺乏权威的双语教材,普及英文原版教材存在成本高、与目前本科教材差异大等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针对病理学这门课程,经过严格的讨论,本学科现在以KhanRobbin主编的Robbin’sBasicPathology原版教材为英文参考,第七版李玉林编写的《病理学》为蓝本,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教学课件应用于教学中,并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进行调整。这一措施在双语教学工作中实施后,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2PBL-双语教学模式方法的实施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3]。病理学的核心目标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理,阐明疾病本质,与临床紧密联系。学习的内容较多,概念抽象及形态描述多,显微形态复杂多样,这些均增加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因此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很重要,PBL教学模式,能使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本科生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每个章节都设定一些PBL的环节,具体如下:

2.1PBL问题的设计

PBL教学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Norman阐述的原则[4],即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能力的情况,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设计的问题或选取的病例应该将基础知识揉合在其中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终能够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规定的学习领域并且达到预想的目标。在双语实际教学中,还应该将重要的部分或全部加注专业英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或病例,可以在具体讨论之前给予适当的讲解,简要介绍相关概念,或者给出具体的参考文献以供学生阅读。

2.2PBL学习小组讨论

在PBL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均设有组长。课下,同学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充分预习教材,通过网络、图书馆、请教专家等途径查找相关文献及资料,由组长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根据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并做相应的记录,分析国内外的文献,对相应的双语内容进行学习和消化吸收,同时记下未能解决或有疑问的问题。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派代表进行回答,回答的时候可以采用全英文,或者英汉相结合的办法,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针对每组回答不足之处或有疑问处,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通过学习讨论的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又培养了独立学习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PBL总结

讨论完毕,综合讨论的内容,先由学生代表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对一些共同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分析,对讨论的案例与涉及到的病理学知识进行梳理、剖析,让学生充分的消化、掌握整个讨论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病理学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对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给出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加分,如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间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最后,记录每个组的综合成绩,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PBL-双语教学模式在病理学中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我医学院到目前为止,已在所有基础和临床课程中按比例开展了双语教学。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5]。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PBL教学法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侧重于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其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6]。尤其是病理学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学科,在双语基础上,辅以PBL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病理学专业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通过本科生病理学教学实践,发现双语教学和PBL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习积极性、对临床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综合能力。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保障该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①学生的提前预习。PBL-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医学英语,涉及到很多的医学专业词汇,特定的一些英语表达结构。所以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很好的接受。②PBL-双语典型病例的选择。

在选择典型病例时应注意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常见病、多发病。所选病例应便于学生讨论,通过对病例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掌握哪些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查找哪些资料,在病例选择与建立时均应充分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所用的医学术语准确,检查数据和内容书写规范,对学生具有模仿、学习和参考的价值。③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PBL教学法强调每个学生参加到小组活动中去,经过一段时间的PBL教学后,其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PBL-双语教学可以改变其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加强对PBL教学过程的监控,善于引导和控制讨论进程,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④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适应双语教学及PBL教学方法结合,教师应当增加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在PBL-双语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教师的要求较高,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懂PBL教学法,他们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常常觉得PBL教学比较困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要求教师不但对病理学基础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临床病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如主动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能力等,因此,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有效完成PBL过程的重要因素。最后,对教学条件的要求,需要较为全面的医学图书和便捷的电脑网络资源,因此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比较高。

篇7

摘要:《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主要必修课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实验教学的方法、内容和考核方式对《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提高《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为以后更加完善有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73-02

《植物病理学》是全国各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涉及农学、植物科学、园林、园艺以及中药资源开发等相关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其学科目标是让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课程讲解的基本原理,获得和提高有关植物病害的规律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甚至掣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普病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为农业院校《植物病理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合理选取教材和参考书,补充最新的概念、方法和观点。随着科技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因此实验课程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实验教材的基础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等。现在,我们主要采用吉林农业大学主编的《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校内教材),设置观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地域辽阔,植物种类多,相应的病害种类也多。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东北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当地植物病害上。走出实验室,在田间进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病害症状,而不是单纯地记忆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培养所学专业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学分制的实行,大量缩减了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教学课时,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要想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精练的选择。对各门实验课中的重复部分进行删减和重组,通过农业植物学实验课和理论课的有机结合,高效率地利用教学课时,加大有针对性的教学信息量,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施教,训练广大植物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魍车氖笛榻萄Х绞街校教师是活动执行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基础理论进行验证,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实践。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实验课的兴趣,而且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全面且熟练地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对原有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1)增强实验室开放程度,增加开放性实验比例,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好地方主要是实验室,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高校转型应用人才的改革,实验教学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势在必行。为了培养具备良好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新型农业人才,建立学生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实质上是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仅仅进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把课本内容重复做一下,缺乏相应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增加开放实验室后,基础性实验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验证性实验则应让学生自我思考、分析、检验病害的发生原因、机理等,有利于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甚至能触类旁通地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教学讨论也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进行相关实验,或分小组自主操作。这种自我设计、自作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查资料,问同学、教师或有经验的工程师、技工等,形成一定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协调能力和团队意识,为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2)实验教学课程应加强学生自主课前预习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情况下,实验性课程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参观为辅,主要是观察病原物玻片和病害标本,旨在掌握某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形态特点,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做不到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教学实验过程中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正确地反映出所观察的内容。更有学生“走马观花”。对教师准备的材料缺乏了解和细心观察,而是把心思用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参照课本画一幅类似的形态、症状图就算完成任务,课后很容易忘记所学习的病害症状。因此,任课教师要改变课上辅导、课后写作业的教学模式,鼓励监督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总结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以便上课时能及时和教师沟通解惑,力求在不翻看书本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验过程。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3)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拓展传统的板书教学,使抽象乏味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单调的讲解趣味化,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求知欲。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内容涉及植物病虫害的症状、病原物的形态等,内容丰富。新型的多媒体课程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在真实的情境和音响效果下,教学效率和质量都有相应的提高。例如,观察真菌的形态,可增强学生对病原真菌特征的直观印象,掌握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再如,观察细菌病害的喷菌现象时,教师通过显微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演示,可让学生准备细致地掌握细菌菌体从病组织中喷出的状态,还可将病害不同时期的发病部位、发病症状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加深他们对病害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三、实验教学要改革考核方式

要想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就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范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成绩由各项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太单一,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操作,而忙于完成实验报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重视实验操作。因此,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标准是:实验报告占50%,考勤情况占10%,实验操作表现占40%。这种成绩评定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全部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实验操作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非常重要,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丰富理论常识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提高《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他们日后从事植物病理学相关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广大农学院植物病害专业的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月敏,杨梅,高智谋.《果树病害防治》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74-16176.

[2]付兵.建立开放式实验室的必要性及其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3):126-127.

[3]台莲梅,张亚玲,靳学慧.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118-119.

[4]李淼,檀根甲,丁克坚,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80-8281.

收稿日期:2016-11-17

篇8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病例教学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73-01病理学是基础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病例教学以临床病例和临床问题为材料,引导学生将病变与临床表现相互联系,并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1]。笔者将自身应用病例教学法的体会和经验浅谈如下。

1 重视病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收集整理临床病例资料是有效实施病例教学的第一步,我们主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病例挑选。首先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典型、适用、具有现实性的病例。比如,在总论中讲解急性炎症时,可以选择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这种病例虽然简单,但可以比较全面的阐明教学要点。其次,病例收集尽可能完整,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最后,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整个病例及相关的图片制成图、文、声、动画并茂的课件,很受学生欢迎。在制作课件时,注重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过程、诊断依据等展开,突出强调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注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及贯通。其实,在我们进行临床病例选择时,发现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比如,都是急性阑尾炎,有些病例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典型,有些就不典型。对此,我们尝试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别,适当挑选少量不典型病例贯穿于教学实践中。经过对比教学后发现,不典型病例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思考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对不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全面客观认识疾病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尝试将部分病例的临床处理措施及患者病情转归列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有提高。

2 注意加强学生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

病理学是形态学科,实践性很强,而疾病的病因及进展是复杂、动态的,学好这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尤其是临床医学知识。在病理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尚处于低年级医学学习阶段,他们尚未接触诊断学以及妇、幼、内、外等临床学科,因此,在进行病例教学时,需要教师全面引导并逐步拓展学生对疾病的认识[2]。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课前导入法。该方法要求在新课讲授的前一次课时布置好预习内容,将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并对病例进行简单说明,使学生能够通过病例引导预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需注意的是,教师应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结一些难以在现阶段理解的临床问题,失去对病例讨论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尝试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较为简易的临床医学教材读物,让他们对一些临床知识先建立初步印象和概念,以利于课堂病例教学的展开。

3 强调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与纯理论讲授相比,病例教学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但是,教师需要清楚,如果认为只要引入病例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和教学质量是不对的。病例教学有许多技巧,技巧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病理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多数教师喜欢带领学生进行病例讨论,此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的提出,灵活调节课堂气氛。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及时对病例进行总结,对理论知识做到恰到好处的升华,使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还可以采用定期病例考核评价的办法,来评估已实施的病例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否已牢固掌握知识要点,从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最后,还需要注意合理分配课堂讲授时间,因为展开病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作为理论课授课老师,我们需要清楚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清楚阐述是进行病例讨论的基础和前提,病例教学是讲解理论知识的辅助手段,二者不可本末倒置。

4 注重病理学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病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一定的临床知识,须掌握相关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这就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课前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精心做好病例设计,找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病例与病理基础知识点密切相连。课中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需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精炼而又合理的解释,并且具有驾权一个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课堂的能力。这些都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校方经常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鼓励并督促教师定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另外,病理学教研室还很重视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新教师听课和试讲课制度,注重发挥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这些都对提高病理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病例教学法的实施和应用。

结语

通过在病理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病例教学,笔者体会到,合理灵活地实施病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病理学;大叶性肺炎;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02

《病理学》是一门从疾病本质探究疾病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重要的桥梁学科。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孝骞院士为代表的一代医学教育家皆因《病理学》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十分重视这门学科。在《病理学》教学中,如何把基础与临床、形态与功能相互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使医学院校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一直是我们病理专业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持续做好病理学教学研究,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以类似课堂教学的方式对专家、同行、教研人员等,以口头形式系统阐述某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行为。但说课又异于讲课,它是针对具体课程内容或一个观点、一个问题,围绕教学目标,面对同行、评委、专家或领导,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讲清“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三个问题[1-2]。说课自提出以来,以其能实现教学经验的多向交流,提高教研效益;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高度融合;不受时空限制,时效性高等教研意义已成为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研素质的重要手段[3]。本文以病理学中大叶性肺炎为对象,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方案的设计,阐述我校《病理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提高教学水平,供大家参考。

一、说教材

1、教材

本门课程采用的《病理学》教材由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秉承着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编写宗旨,已经成为国家统编或规划教材的精品,所以我们选取该教材作为本校西医类专业学生《病理学》用书。

2、授课内容与作用

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各论部分第八章第一节“细菌性肺炎”中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大叶性肺炎是病理学疾病各论中呼吸系统疾病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编者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疾病转归等方面详细阐述此病。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把病理学总论内容灵活运用于脏器病变中,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实际病例牢记复杂的总论概念,又是下一步学习与比较其他细菌性肺炎,如:小叶性肺炎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掌握机体在大叶性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肺炎球菌的生理活性及致病性,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了解疾病发生的诱因。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强调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为病理学学习重心。使学生逐步形成从病理变化切入疾病的本质,进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的意识,为将来临床科目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叶性肺炎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为本课重点。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肺部解剖学及肺组织正常组胚学知识或多或少存在淡忘现象,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和新知识掌握程度底下,尤其体现在本课中对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因旧知识点短板,新知识的接受必然受限。有学生表示尽管从考试结果来看成绩理想,但因内容抽象而投入过多的时间。故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抽象的四个阶段病理变化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章节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传统讲授法为主、辅以病例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板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篇10

通过病案,学生们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讨论,使他们对每一种疾病的内在本质有一深刻的理解,学会如何从疾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寻找诊断依据,从而可快速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基于上述病理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在病案式教学过程中,遵循PBL教学模式,根据病案资料,教师精心设计出不同层面的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学生经充分的课前准备后,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种疾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并通过分析讨论,使同学们掌握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疾病转归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下一步学习临床课程打好基础。PBL模式下的病案教学法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通过跨学科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的认知具有了完整性和连贯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较早地接触到临床知识,因此,PBL教学理念下运行病理学的病案式教学,可更好地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PBL模式下运行病案式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病案教学法是通过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大多西医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4-5]。运行PBL模式的病案法教学,首要的工作就是构建病理学病案库。近年来,一些西医院校在病理学教学中开展病案式教学均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并没有形成公开出版发行的病案库资源,因此,开展病理学病案式教学无现成的病案库可以利用,而适合PBL教学模式的病案库建设更没有可依托的教材和大纲,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适合PBL模式的病理学病案库的构建具有创新研究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尸体来源受到限制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要获得相应疾病的典型病理资料相当困难,因此病理学病案库的建立一直是个难题。目前,适合PBL教学模式的病理学病案库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筛选典型病案、收集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图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自学,布置相关学科学习任务等;同时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也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由于国内本科教育的特点,一些院校应用改良后的PBL模式进行教学,即基本上仍以小班级为小组,以学科为界限编制教学过程来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6]。这样既可以克服教学时数少、学生人数偏多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对学习中要求要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强调,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研室最近几年,在81学时的七年制及本科生的病理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准备病例及布置学习任务:对准备学习的单元选择典型病案资料,包括主诉、病史、临床表现、各科的检查结果及诊疗过程,对死亡的病例资料提供尸体解剖病理检查结果,然后提出不同深度的病案问题,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和学习任务进行课前准备,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第二阶段分组讨论: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各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书写小组报告,或使用PPT演示文稿课堂汇报;第三阶段答疑、总结:由指导教师重点讲授该单元所涉及知识的重点、难点,并进行病例的答疑和总结。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本教研室搜集、筛选、整理了一部分病案资料,但病案资料并不完整,为了能在病理学各个系统的教学中顺利运行PBL模式下的病案教学,完善的病理学病案资料库建设势在必行。

适合PBL模式的病理学病案库建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