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篇1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研究由来已久,长盛不衰。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沃特曼?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指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坐标观灌输给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写道:“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庆修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经济学家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其他如企业的文娱、联谊、形象设计等,均不属此列。钟岩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

3.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定义版本很多,内涵十分宽泛。管理学界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研究企业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企业文化又细分为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我国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过程中应有的价值理念。目前,较公认的是企业文化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由普拉哈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坦普进一步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指出核心竞争力必须“在长期或短期之内对公司生存起重要的作用,对竞争对手来说是无形的,难以模仿的,是该公司独有的,是资源、技术和过程的混合,是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的一种能力,比个人的能力要强大,对公司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十分重要,对于公司战略的贯彻十分重要,对公司的战略决策十分重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2.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预见能力与核心执行能力。核心预见能力是有助于企业发现并掌握,能够形成先行一步优势的事实或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来源是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快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卓越的分析推理能力。核心执行能力是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独特能力,借助该能力,企业能够按照业务领域的一流水平实施一项或多项流程。可见,在这两类核心竞争力中,前者使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顾客需要的特殊价值,后者则保证企业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际能力气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但核心产品和核心人物必须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决定,否则无法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论述,学界比较统争议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两者有及其紧密的联系。

观点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即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主要组成部分(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观点二,从内容上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或几个点的优势、强项,而是一个企业在独特的竞争环境和管理理念之下,内部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协调配合的整体实力。从特征来看,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扩展延伸性的特点。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整个动力系统,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观点三,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有四个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9]。

三、结语

篇2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和提升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升华,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32-02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和企业成长的永恒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推动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就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关系作一综述。

一、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

企业文化研究由来已久,长盛不衰。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威廉・大内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了一个公司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公司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构成了公司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规范。”沃特曼・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中指出:“企业将其基本信念、基本坐标观灌输给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员工为自己的信仰在工作。就是产生强烈的使命感,激发最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迈克尔・茨威尔在《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一书中写道:“企业文化被定义为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得到体现和传播,并被传递至下一代员工的组织运作方式,其中包括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一整套信念、行为方式、价值观、目标、技术和实践”。

2 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陈庆修认为,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经济学家魏杰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确立的,为企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其他如企业的文娱、联谊、形象设计等,均不属此列。钟岩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

3 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定义版本很多,内涵十分宽泛。管理学界通常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来研究企业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企业文化又细分为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福利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我国经济学家魏杰教授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应有的价值理念;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企业在体制运转过程中应有的价值理念。目前,较公认的是企业文化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行为文化和企业的物质文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

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由普拉哈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坦普进一步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指出核心竞争力必须“在长期或短期之内对公司生存起重要的作用,对竞争对手来说是无形的,难以模仿的,是该公司独有的,是资源、技术和过程的混合,是公司能够长期保持的一种能力,比个人的能力要强大,对公司的核心产品最终产品十分重要,对于公司战略的贯彻十分重要,对公司的战略决策十分重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预见能力与核心执行能力。核心预见能力是有助于企业发现并掌握,能够形成先行一步优势的事实或模式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来源是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快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卓越的分析推理能力。核心执行能力是交付产品或服务的独特能力,借助该能力,企业能够按照业务领域的一流水平实施一项或多项流程。可见,在这两类核心竞争力中,前者使企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发现和创造顾客需要的特殊价值,后者则保证企业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实际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核心产品、核心人物和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但核心产品和核心人物必须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决定,否则无法发挥作用。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论述,学界比较统一,争议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两者有及其紧密的联系。

观点一,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两点来体现:即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主要组成部分(优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观点二,从内容上看,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或几个点的优势、强项,而是一个企业在独特的竞争环境和管理理念之下,内部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协调配合的整体实力。从特征来看,企业文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扩展延伸性的特点。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整个动力系统,两者共同作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观点三,企业文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有四个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消长的长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成功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全日制高职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方面,适龄高中毕业生生源日趋萎缩,万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比比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已经显现;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和考生的教育消费诉求更加自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正在催促高职院校的调整与洗牌。在这样的形势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本文试就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内涵、衡量要素以及培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1997年,麦肯锡管理咨询专家Kevin P. Coyne,Stephen Hail和Patricia Clifford给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结合,是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的一项或多项核心流程。”[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六项基本属性:

1. 独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是独有的,他人很难模仿、复制或简单替代。这种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是高职院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首要特性。

2. 价值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给学校带来实在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核心竞争力能给其所服务的对象带来长期性的利益与价值。”[2]这种价值性不但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价值方面,即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3. 延展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能够满足不断扩大的教育消费者需求,并引导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但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消费者的现实教育需求,而且能引导消费者的潜在教育需求,不断创造新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4. 长期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会像一些实物资产一样,在时间流逝中造成价值递减,其在正确的方向下反而会越来越强。

5. 可测性。力是可以准确测量与评价的物理量。核心竞争力是物理学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新概念。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当具有可测性。

6. 创新性。高校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优势知识体系的建设水平,取决于院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取决于院校整合优化资源并使之成为优质资源的综合能力,取决于其内化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校文化。要它们由平庸变为卓越,持续创新是必由之路。

二、专业品牌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专家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能力整合观。主要代表为赖胜德、武向荣,他们认为“大学的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3]。二是构成要素观。王继华、文胜利等学者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是教师、管理者和大学校长。[4]王生卫等学者认为,大学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硬件核心竞争因素和软件核心竞争因素。硬件核心竞争因素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因素,包括领先的学术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优势等。软件竞争力因素是指大学长期形成的大学观念、价值、文化、办学理念、大学规划、战略等综合体现。[5]三是核心能力观。陈传鸿认为,一流大学必须具有强大的整体竞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6]

借鉴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根据核心竞争力属性,我们提出了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理由如下:

1. 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专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虽有差别,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借助其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企业的功能是将一流知识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而赢得市场的话,那么学校就是以经营知识并培养掌握高水平知识人才来实现其社会价值的特殊组织。知识体系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因此知识体系是高校区别于企业的竞争力核心。

2. 专业是高职院校知识体系的基本载体

高校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中是有区别的。在本科院校中,知识体系的载体是学科。其知识体系也称学科体系,所以说学科是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知识(技能)体系的载体是专业。其知识(技能)体系是专业体系,所以说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的学科教学体系与高职的专业教学体系之间,既有关联,也有差异。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学科是个基础性的概念。学科有门与类的区别:学科门是最高级别的学科,比学科门低一级的学科称为学科类,又称一级学科;比学科类低一级的学科称为专业。按此分类,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二级学科,是学科门这个“源”下面的“流”。但高职的专业又不同于本科的专业。本科专业是按门、类、专业的学科逻辑衍生出来的,所以本科中既有按学科类设置的大类专业,也有按职业方向与技术方向确定的普通专业(二级学科)。这样的划分显然与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有意忽略了学科类,直接从学科门衍生专业。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技术来确定的,是按就业导向设置专业。虽然所有教育都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素质要素,但侧重点不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将技能定义为关键词,实际上是强调职业岗位中动手或手脑并用的技能。对高职而言,知识与素质是在职业岗位上起间接作用与持久作用的隐性就业能力;而技能则是在职业岗位能否直接上手的显性就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是以技能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本科教育以知识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3. 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建设水平决定高职院校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能有效放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品牌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显性指标。在教育市场中,高校的品牌也能有效地增强其竞争优势,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教育部推进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高职院校的品牌意识。一方面,示范建设院校是依据办学特色、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标准从高职院校中择优选拔的;另一方面,通过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院校的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在目前条件下,示范院校很自然地成为品牌高职院校的标志。

人们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实际上,示范院校建设从遴选到验收都是紧紧围绕着专业建设进行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批有优势、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高职院校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可能成为示范。所以,专业建设水平决定院校品牌,决定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

综前所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发展形成的,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协调,具有明显就业竞争优势,为企业社会充分认同的特色品牌专业与专业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有四大要素:

1. 人才要素

人才是院校核心竞争力首位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决策层。 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决策层。院校领导班子的素质、水平与决策判断力是引领专业结构调整,确立专业建设方向,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组织实施高效能教学管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专业品牌的根本保证。由二级学院(或专业系部)领导层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组织是专业建设的执行决策层。他们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和政策执行力是专业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所以说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

(2)管理队伍。最好的决策,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综合素质优良的管理者去有条不紊地实施,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享誉社会的专业品牌不但取决于决策层的正确决策,更依赖于管理队伍的运作水平与职业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决定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主力军是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脊梁。

2. 技术特色要素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术人才。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技术综合能力是检验毕业学生质量的主要标准。专业特色,关键是技术特色。其他特色,如运行管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特色都是为凸显专业技术特色服务的。吸引企业注意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一定是技术含量高(体现企业先进技术)、技术综合程度高和反映稀缺技术品种的技术特色专业。因此,技术特色是形成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3. 制度建设要素

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都必须有必要的制度保证。机制不合理,系统运行就会出现障碍,组织发展就会受阻;机制合理,就会有效激发组织活力,促进专业发展。所以说,机制的作用是根本性与基础性的。

4. 硬件配置要素

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很高。所以硬件配置也是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师资队伍与校舍之外,运动场所与实训基地以及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硬件配置。

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此目标定位决定了它必须牢固树立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思想,必须坚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主体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和专业群,从而形成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2. 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基本依据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因此,必须通过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明确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提炼专业的技术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这样才能明确具有竞争力的专业特色的方向。

3. 以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为重要目标

技术是专业的立身之本,因此强化和提升专业技术含量,必然成为提高专业竞争力的重要建设目标。主要途径有:一是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及时引进或融入企业新技术;二是要通过机制建设,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快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畅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现场,教材内容与岗位应用技术的双向通道;四是加大与新技术相关的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利用企业的新技术装备实施工学结合专业教学。

4. 以品牌特色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

独木不成林,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还不能有效构成高职院校的整体竞争力。以品牌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合力更大的院校核心竞争力。专业群是以资源共享为基本纽带的相关专业组群。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辐射到相近基础专业,不但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不利于特色品牌专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削弱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专业师资队伍与共享实训基地,核心是发挥人才与实训设施的效用。

5. 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为发展方向

许多生产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与多种技术门类的技能才能解决。随着现代生产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不断增强,职业岗位的智力技能内涵日益丰富,这就需要培养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培育时经常会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有意地进行跨学科专业的联系,将不同门类的技术有机地综合在一个专业中。复合的方法有三:一是异类复合,如将人文管理与工程技术复合,“机械制造质量管理”、“商务英语”等就是异类复合专业;二是同类复合,即将同一门类(门与类相同)的专业进行复合,如“机电技术应用”、“数模专业”就是同类复合专业;三是子系统独立专业,子系统是从系统中独立出来的系统,在一些技术成分构成较复杂的专业中,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将其设计为若干专业方向,进而发展为专业。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晋保山.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及培育[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16.

[3]赖胜德,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7(2).

[4]王继华,文胜利.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1(4).

篇4

在当前的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并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关键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卓有成效的方式,乃至管理学者沙因曾指出,“企业文化即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个意义,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必须构建契合时代的企业文化,在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保证企业的绩效得以实现。

一、企业文化同企业核心竞争力释义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学理论,最先是美国管理学者在细致分析日本企业崛起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所谓的企业文化,即是企业在维系自身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够为企业员工集体认同的、并且能够共同奉行的价值与理念、制度等的集合体。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即是企业的精神内核,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庆油田会战中所提出的“铁人”精神,便是一种企业文化,并使大庆石油会战为国家实现了几个亿的创收,从此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拉哈拉德在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普氏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效率化的组织工作,同时使企业核心价值得以在每一个节点得以传递,借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实现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并实现对客户群体需求的满足,可使企业长期持续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二、新时期石油企业企业文化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关联探析

对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而言,面对着入世后的市场竞争,其关键就体现在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竞争,因而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保障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和扩大。在当前石油企业面对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的顾客时,如何真正建立双方彼此的信任,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并非简单的借助技术、知识和经验,更取决于石油企业的统筹能力,也就是在战略的施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的适应、面对市场变革的创新等方面的诸多能力,这些能力其实质均是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及理念文化的体现。基于这个意义,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也就是说,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发展,离不开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外延发展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是企业的技术、经验、知识的进阶发展,其决定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而内涵发展则是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外延发展的关键,其借助唤起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的认同,实现了企业内部生产效能的最大化聚合,使企业员工能够同心思进,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如前文所述,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催化剂,基于这个意义,企业间的竞争,究其实质就是企业文化间的竞争。根据GALLUP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常具备三方面的特质,首先体现为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以及该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度,其次是拥有忠诚度较高的员工,最后是企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这三方面特质最终对企业的市场命运直接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企业能够具备这三方面的特质,即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基于这个意义,石油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以重塑核心竞争力为驱动,构建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

现今,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只有十余家,且多为国企。根据数据显示,在国内五百强企业同世界五百强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建设缺位。因此,新时期的石油企业必须构建契合时代的企业文化,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

1.科学遴选契合新时期石油企业的价值准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重大价值的积淀,但正如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样,作为石油企业而言,在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结合社会格局、经济环境等变迁而加以充实,只有构建同外部环境匹配的企业文化, 方巩固以及提升自身核的心竞争力。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借助科学调研的方式,如通过观摩学习、服务外包等方式,掌握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同类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并以其为参照,比较企业文化建设的短长,做到对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增益,也同步遴选契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价值准则,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凝聚彰显自身特质的新时期石油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底蕴,也是企业的“精气神”,作为石油企业而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彰显自身特质,使企业文化同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异质性,并使企业文化成为自身的品牌。如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在产品理念建设中秉承“HSE”的理念,即构建“健康、安全与环境”三位一体的产品品牌理念,这样,也同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健康环保理念相契合,同时,使其成为新时期企业精神的体现。

3.形成全方位的企业内部员工认同

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企业内部发挥出聚合效应,关键在于科学的企业文化能够获得最广泛的员工认同,使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热情被激发。对于新时期的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来说,必须杜绝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肤浅认识,如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统一的着装、企业歌曲等外在方面,更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深入员工内心,使员工形成价值认同,并将价值认同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因此,石油企业可以借助调研问卷、访谈甚至心理咨询机构介入,了解和掌握员工对企业当前文化建设的真实看法,并结合反馈意见进行针对性整改;同时可以借助企业微博的新兴传媒方式,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传,使企业文化真正实现员工认同。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意义 现状

核心竞争力一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由于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一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而这种能力首先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 其次,核心竞争力还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这种难以模仿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还具有延展性,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进驻到国内市场,各种高品质的外国商品不断地吸引着国内消费者的眼球,由此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日趋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惊人,但这些主要是依靠于我国政府的各项关税壁垒的设置等宏观调控手段。伴随着入世后各项关税壁垒的降低及取消,有着良好信誉及优良产品的国外企业无疑将对我国中小企业造成不可小觑的威胁,我国中小企业如不能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机。

2.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不断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逐渐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企业的发展,企业依靠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地位与份额。所以,为了适应我国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国内市场走向规范化道路,不管是国有企业或是中小企业都必须靠加强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面临严峻市场挑战的时候处于不败之地。

3.构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在这些企业当中,一部分企业通过自身建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逐步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依靠模仿等手段,快速地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不久便失去市场活力遭到市场的淘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可持续发展性差。而企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要具备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可以获得一种长期的竞争优势,从而帮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1.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把握不清

大部分的国内中小企业都无法真正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普遍将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所有内部能力全部认作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事实上核心竞争能力并不等同于企业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独特的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另外,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将企业内部各种资源认作为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是却忽略了并非所有资源都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源,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2.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其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的模仿,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现在,技术创新层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由几方面原因构成:一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从而严重制约其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而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其融资渠道不通畅。当下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其不良资产负债率,纷纷选择融资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严重缺乏资金的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审查却越来越严格。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匮乏的原因之一。二是中小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获取不够及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是制约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另一因素。三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够,即使能够招聘到一些优秀人才,也只是将中小企业作为跳板,当获得足够的经验及实力后纷纷跳槽。

3.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要有关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由此才能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营不下去而纷纷倒闭,究其主要原因即是他们根本没有或者缺乏战略性管理及规划,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真正将其实施执行的也是少之又少。

参考文献:

[1] 毛箭,郑辉昌. 浅谈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分析[J]. 消费导刊,2008,(02).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改革创新与提升生命力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一直是企业主管关注关心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企业更加感受到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要求企业所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中心[1]。因此,从核心竞争力视域来探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1核心竞争力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性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内容多样的概念系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开发利用企业的诸多资源;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因素[2]。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统一于企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之中,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

1.1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内容与价值

1.1.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内容与价值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指向关乎发展、生存的核心要素的发展情况。从内容视角来讲,横向上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包括提升的理念、方式、内容、平台与保障考核督导等要素;纵向上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理念、制度与行动。这些都表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做很多工作,也需要采取很多举措。1.1.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内容与价值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开发利用包括人力资源的选聘、培训、晋升、利用、考核、督导等要素。从横向来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包括理念、制度与行动;从纵向来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由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内容与项目、方式与平台、保障与督导、主体素质等等要素构成。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对一个企业来说,具有多个层面的价值。第一,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第三,有利于企业员工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对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第四,有利于提升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1.2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关联

(1)两者具有理念、内容与方式层面的相通性。从理念层面来说,协作一体化、科学化、专业化、人本化、系统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坚持的理念,也是企业开发利用需要坚持的理念。从内容层面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行企业管理层面的改革创新,需要进行企业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也涉及到企业管理层面与技术层面的创新,还涉及到企业人才市场的开拓。从方式层面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需要采用传统方式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利用网络手段来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一样需要传统与现代的方式来推进。因此,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在理念层面、内容层面与方式层面具有诸多的相通性。(2)两者具有工具与目的上的相关性。一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诉求与新视角。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诸多的价值诉求与视角参考,比如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员工职业成长与认同归属问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企业人力开发利用需要参考的因素。其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价值诉求与采用的好视角,需要认真落实与贯彻。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涉及到市场的分析与拓展,涉及到企业各种资源的整合,其中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提升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需要好好重视与落实。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影响

环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从开发利用的理念到开发利用的项目,从开发利用的方式到开发利用的保障考核督导,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不是很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3]。

2.1开发利用的理念层面问题,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人本化理念坚持不足。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没有根据每一个员工群体的特点、需要、诉求、发展情况来开展人力资源的建设。二是科学化理念坚持不足。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没有利用企业发展的规律、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来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专业化理念坚持不足。从专业视角来看,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没有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技术等的培训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四是协作协同的理念坚持不足。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很多企业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时没有将企业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销售部门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发挥出来,没有形成一种协同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机制与局面。

2.2开发利用的项目层面问题,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视域拓展与内涵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往往注重对企业员工进行开发,对企业主管的开发利用显得不足;往往注重从技术层面与工作技能层面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了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培训与替身,忽视了对企业员工的企业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归属感的提升。

2.3开发利用的方式层面问题,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样化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传统与现代应该融合互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时没有利用制度化的手段来进行,依然存在家族式的用人方式;往往从注重职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来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道德提升的层面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不足。与此同时,习惯于通过开会等当面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手段采用也凸显不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2.4开发利用的保障与考核督导层面问题,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力推动与驱动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诸多的保障条件,也需要一定的考核督导。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保障供给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效能以及整个过程的考核督导机制不健全,致使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把控与引领驱动不足。

3基于核心竞争力视域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针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结合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关联,我国企业界应该主动适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置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视域下[4],从理念、内容、方式与条件保障、考核督导层面上建构起适应企业竞争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

3.1契合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健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世界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导,因此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构建要求,树立与贯彻人本化、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协同一体化的理念,全力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运行。

3.2主动回应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各个场域,不断拓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项目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场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空间,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构建要求,利用生产场域、销售场域、技术研究场域、管理场域,不断拓展企业所有员工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

3.3充分利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平台与方式,不断创新改革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因此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好好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形式选择的要求,制度化、人性化、网络化等方式应该整合一起进行发力。

3.4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为目标,努力夯实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利用的保障条件与考核督导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与考核督导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保证与供给,因此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好好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供给与考核督导的要求,全力夯实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经济保障、环境保障,健全覆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总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社会与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背景去探索与创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就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思路与走向。目前重要的是,我国企业应该将自身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置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视角来思考与运行,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内容与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与不断完善,力求建构起适应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龙国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探讨——基于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视角[J].市场论坛,2015(03).

[2]聂鑫.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商贸,2011(11).

[3]叶兵兵.企业核心竞争力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三星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J].网络财富,2008(08).

篇7

关键词:企业生态位核心竞争力提高

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与持续发展中,能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带来根本性、实质性和价值性功效的特有专长。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着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是企业在长期的投资和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的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特有性和自组织性特征,广泛镶嵌于构成企业生态位的生态空间、发展位置、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等维度。本文统筹考虑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内容、手段和体系,合理构建相应的策略体系。

企业生态位的生成演进

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环境领域中与地理位置临近、交互关系紧密的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形成的资源格局、功能地位和作用表现。企业之所以在资源结构合理、空间背景广阔的环境群落中,同其他企业保持某种联系,是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生境,保证生存发展所需生态因子的正常供应和及时补充。由于企业生态位发展所要求环境条件的完备性,决定任何一个关系生存的生态因子都必须保证数量上的充足和质量上的优等,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生态位的正常运作,进而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企业生态位的本质和特征表明,作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条件的总集合体,它的发展完善完全取决于企业内部自身因子与外部生态因子的互动和适应。只有在内部结构要素的有机协同和外部环境生态因子的供给全部满足的情况下,企业生态位才能按照一定的系统关联和物能循环要求对资源取向和发展空间进行合理选择与科学布局,根据外部环境动态走向和自身发展目标要求建构高适合度空间,促进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竞争优势提高及技术创新持续的目的,使企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影响企业生态位的内部自身因子主要涉及人才、技术、资金、产品、管理等方面,而外部生态因子则主要包含经济结构、市场规模、政治制度、自然条件、教育水平以及科技发展等背景条件。

相比较而言,企业内部自身因子的变化缓慢,而外部生态因子的变化则较为明显。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变革加速化的社会背景下,市场周期缩短、产品换代加速、产业调整变快,新科技、新产品、新企业不断涌现,外部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企业生态位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对象。在企业生态位调整优化的过程中,除了内部自身因子的识别和选择之外,更主要的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如果一个企业仅固守于内部结构的整合与优化,而不能预先进行战略调整和整体系统创新,主动拓展发展空间,有效汲取生态因子,其生态位的作用机制和整体效能必将受到掣肘。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是一组针对企业生存竞争的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

综合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企业获取各种资源因子并将其转化为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企业汲取各种生态因子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能力;企业利用各种生存因子来促进系统内部各组成要件处于彼此催化互动、高效运转的能力。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细化,会衍生出核心竞争力的五个具体内容,即企业文化和技术、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生产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企业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以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为基础,能够在产品生产、市场占有、技术创新中整合各项可利用的资源以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细化为企业在利用各种生态因子过程中形成的开展生产经济活动的能力,促进企业内部系统高效运转的能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创新的能力。

面对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一个企业都将遭遇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的境况,都将面临在多元化境遇下构建核心竞争力价值认知体系的问题,都将应对竞争对手的多层面竞争,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弱化、限制和消除竞争对手的学习模仿与干扰破坏,保护、优化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与特质性;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外部环境汲取各种营养价值丰富的环境因子,借助外部环境了解竞争对手的变化动态,面向外部环境完备核心竞争力的保护机制。

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选择

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生态位发展的实际要求出发,准确把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标,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的层次化与生态化。要求在确定核心竞争力提升目标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企业生态位发展的要求,努力构建层次化与生态化的提升目标,以此来正确指导核心竞争力提升方略体系的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竞争优势较高、生产技术先进、发展理念超前、产品质量优质的企业;经济发展需要发展潜能巨大、影响效能突出、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行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实力较优的企业;企业生态位发展需要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健康有序的内部环境。

从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生态位的内在关联性入手,有效把握二者结构层次的一致性,合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内容的全面化与综合化。按照表现形式,企业生态位可分为精神层生态位、物质层生态位和行为层生态位。精神层生态位包括企业理念、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制度、企业精神等;物质层生态位包括企业内部结构、企业功能、生产设施等;行为层生态位包括企业定位、角色扮演、社会服务、管理方法等。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也可分为精神层、物质层和行为层。可见二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结构。作为企业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源,精神层是发掘企业潜能,提高企业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它的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的稳定。物质层是企业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切入点。行为层是静态物质层的动态彰显,是物质层发挥、转化影响力的重要通道,也是企业生态位与核心竞争力培养内容的构成要件。这三个方面具有三位一体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此,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三个层面深入开展。

从企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的有机系统性切入,将内部提升与外部并购有效结合起来,灵活掌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手段,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手段的多样化与系统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模块构建,更重要的是有效结合企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多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灵活开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根植于企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依赖于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内部提升的基本方式是独立开发。独立开发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指导下,充分考虑企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遵循一定的模式和程序,实现企业资源、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配置、利用,最终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与内部提升相对应,外部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对拥有构建某种核心竞争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资源的企业进行收购或合并,从而建立起某种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它是通过产权交易迅速增强和获得生态位空间,提高和扩充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只有在充分考虑企业生态位的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将内部提升与外部并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伴随着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工作的完成,图书出版市场已进入一个群雄角逐的时代。面对图书出版市场激烈的竞争,出版企业如何在竞争的洪流中谋求一席之地,立身于出版行业,发展壮大,是各个出版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提升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出版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一、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首先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拓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应反映客户长期最看重的价值,要对客户的核心利益有关键性的贡献;其次,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树一帜的能力,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第三,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到更广泛市场领域的能力。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推演出来的概念。笔者认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出版企业内某种关键技术或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四个特性:①价值性。价值性是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特征。出版企业是出版精神产品的企业,它为社会为读者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越多,价值越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越强。②领先性。出版企业的竞争力在本行业内具有较大的领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独特的;二是该竞争力是不易模仿的;三是能够满足顾客当前及以后的需求。③整合性。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集知识、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动态平衡系统,单独任何一项技术或能力都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④持久性。出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源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上。出版企业必须拥有其他企业不易获得和仿效的专有技术或能力优势,并能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拥有和发挥效用。

二、提升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中一组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关键因素,而竞争力是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因此,出版企业可以从人力资源、技术创新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完善用人机制,强化人力资源优势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优势的保障。因此,出版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长期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高素质出版队伍。同时,出版企业还要重视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掘员工的潜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育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出版企业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尤其是用人机制市场化改革后,既要防止原有人才外流,又要加强人才引进,做到用人机制的灵活创新,发挥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作用。

(二)更新技术,促进产品结构升级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首先,图书出版企业要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树立科技强企的理念,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出版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所占的比重,加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研制,掌握产品核心技术,不断开发引领图书市场的高技术产品。比如,出版数字化就是图书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出版企业要高度重视出版数字化,把企业的“拳头”产品数字化,不断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三)结合出版企业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企业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出版企业(尤其是刚刚改制后的事业出版单位)要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就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建设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出版企业。

(四)认清形势,科学规划发展战略

当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刚完成体制的调整,大多数出版单位正处于向企业转换机制的过渡阶段。为适应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企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均需调整,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需要重新制定。因此,出版企业必须认清市场形势和自身条件,在充分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出适合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发展规划,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准确定位,建设品牌

品牌就是知名度,企业有了知名度就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出版企业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走品牌建设的路子。出版企业要以产品特色为核心,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准确定位,建设品牌。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向,依靠资源优势地位突出主导产品,出版高质量、高品位的精品图书,形成品牌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盛小平,孙琳.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透视[J].经济问题探索,2006,(11).

[2]戴小江,张玉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4).

篇9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的内涵,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极其创造形成过程。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整合资源的功能。

中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级中等教育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目标上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要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既要服务于学生,以满足个体生存、发展、就业的需要,又要服务于企业、行业的用人需求,还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文化是指中职学校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中职师生共同信念和理想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极其创造形成过程。学校文化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灵魂,它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师生、教职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创造性,营造浓厚的教科研及学习氛围,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高成就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完善,作为产业之一的教育也越来越融入其中,教育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部分有识之士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校也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学校所独有的、支撑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

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中的,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

三、学校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基

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学校发展规划的能

力、提高学校质量的能力、实施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学校品牌策划与提升的能力、学校对家庭、社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校长的领导能力。

其中以学校生产力为基础,学校文化力为核心,学校经营力为重点的“三力”,构成了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竞争,实质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文化是推动学校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经营则是竞争的具体手段和途径。 文化力和经营力的最佳整合所产生的教育品牌,便成为竞争取胜的物化标志。学校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是学校形象的竞争,是办学效益的竞争,也是学校育人取向和特色的竞争,诸多竞争制胜之本的综合构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有以下两个原因:

1.文化力的确在学校核心竞争力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关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有的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由学校的财力、物力、学者、学科、学生和校风、教风、学风构成;有的认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由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及其人格、管理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师资结构及素质要求、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构成;有的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以教育生产力为基础、以学校文化力为核心、以教育经营力为重点的“三力”所构成。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正是学校文化及其所构成的力量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这也正是学校文化力的核心内容和重心所在。

篇10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 collective 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r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