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二,美联储主动推动了OTC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第三,华盛顿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协同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支持次级住房贷款;政府的过度干预间接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发生[1]。
如果说政府的越位是政府过度作为的话,政府的缺位则更多是政府在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无所作为。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这样,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何自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的所谓创新不断增加,而其规模和数量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私人机构围栏追求高额的利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是房贷标准不断降低,各种风险防范机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成为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2]。
4.美国人的透支消费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由勤俭节约型向奢侈浪费型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逐步走出滞涨的局面,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来自全球的资本和劳动极大地扩张和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房贷、车贷、信用卡的出现一方面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方式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国人“消费未来”的养成。但是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持续流入和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的基础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经济波动即无法避免。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危机的成因,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这些解读只看到了危机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实质,因此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最终还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篇3
在讲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变化,以及深入了解国际经贸环境以及相关的国际事务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
当前世界处于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始于2008下半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仍然继续发展深化,这种形势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不容乐观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美国、欧盟、中国等在内的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救援措施,这些措施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扭转了经济继续下滑的危势,使得全球经济基本上转入复苏或恢复性增长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整个进程中,各国情况差别很大,形势不够均衡,新兴经济体整体表现良好,恢复势头明显,而美欧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则问题较多,进展缓慢。
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始终停滞不前,使世界经济也很难迅速恢复。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金融业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特别是过于庞大而又疏于监管的虚拟经济饱受批评。因此,美国也提出要改进经济模式,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新能源等领域,但是这些是不是能够提供长期的增长动力还有待观察。
另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欧盟,在本次危机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自2010年以来又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希腊、意大利等国深陷其中,至今没有明显好转,严重拖累了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使世界经济的前景也暗淡了下来。
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也面临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艰巨任务,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发展显然为我们的调整增加了难度和风险。
三、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本次经济危机使国际贸易遭受到严重打击,2009年全球贸易额出现20%的下滑,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最大降幅。当前,有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国内经济的目的,不断打压进口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升温,各国间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倾向是非常危险的,各国已经形成的一些经济联系将受到损害,不利于各国和世界经济的恢复。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对全球经济发展可能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那么这种国际经贸环境对我国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1、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扩大和稳定出口,为我国更多企业开创适销的外部环境;2、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其次,绿色产业在经历经济危机后迅速在全球兴起,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这些绿色产业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我国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就可以与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步伐一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也可以从中培育出自己的新产业和新企业。
第三,世界经济的复苏和恢复进一步突显出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提复苏普遍缓慢曲折,造成需求增长缓慢,使我国出口增长受到外需制约的境况短期内不会得到彻底缓解;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面临的贸易保护措施呈现明显增多态势,因此,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篇4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反弹;人民币升值
2009年12月5日,由世界经济学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重点高校及研究所的代表共聚一堂,就“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走势及中国如何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在全球经济逐渐进入反弹的时期,此次的会议对于预测世界和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及探讨相应的发展策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形势
(一)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
2008年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得全球经济不平衡,尤其是中美之间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极大地暴露出来,并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究竟这种“中国储蓄,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是否有待调整?对此,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认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造成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不可持续的,亟待纠正。他提出,美元在长期内趋于走弱。美国净外债与GDP的比值走向反映出这种趋势。近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断累积使得其净外债占GDP比重逐渐增大,而GDP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偿债能力的表现。自1982年开始,美国就成为净债务国,且外债越来越多,截至2007年底,美国积累外债达到2.4万亿;从1985年至2009年10月,美元战略贬值61%,美元的不断贬值将最终导致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将对美国造成深重危机,因此危机前美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余永定运用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I-S+G-T=M-X”来分析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私人投资大幅缩水,储蓄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I-S”缩水1万亿左右,而美国2009年财政支出达1.6万亿,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出台财政政策之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略有减少;但在财政政策生效之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又逐渐增长。2010年,美国为了实现其“保增长,维持美元稳定”的双目标,将大幅运用贸易保护政策,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拉动就业并减少其经常项目逆差,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该重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降低投资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减少贫富差距并大力发展非贸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与未来展望
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起伏不定,剧烈动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具有以下三特点:
1、经济危机基本稳定。
2、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第一、二季度的最低点之后开始逐渐反弹。
3、当前世界经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稳定的复苏阶段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失业率,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维持在高位水平。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当前失业率为10.2%,欧洲为9.9%,日本为5.2%,且目前看不到高失业率将得到解决的迹象。(2)个人消费水平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财富效应”使得财富普遍缩水,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疲软。(3)发达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10月份美国产能利用率为71%,欧洲为70.7%,低产能利用率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受到抑制。(4)脆弱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例,其金融体系的坏账或被政府购买,或被冻结,只有借助经济复苏来加以消除。而且,美国银行体系中有大量资产与金融衍生品紧密相连,一旦利率波动,整个很行资产将大幅缩水,从而对经济复苏产生抑制,因此,脆弱的银行体系阻碍货币当局利用利率来对经济进行调节。(5)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其未来走势非常不明朗。(6)金融监管对全球金融体系影响不确定。严格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全球的投资成本,但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信心,因此,其对未来经济复苏的影响难以确定。(7)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难以确定。(8)初级产品、能源产品、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不能确定其未来明确的变动区间。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又与经济形势紧密相连。(9)“低碳经济”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难以把握。张宇燕指出,基于以上九个特征,虽然全球经济目前进入反弹,但断言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阶段还为时过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贸易形势
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美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体,不断发生贸易摩擦。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中国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问题在于中美发展模式都需要调节。而在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国与世界贸易的不平衡。二是美国用来平衡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产品为农产品而非其先进服务业产品。三是中美真正竞争性的贸易摩擦实质上还未开始,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更多非经济因素作用。张燕生直言,只要全球经济减速,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但是,无论危机前后,中国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针对国,发达经济体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保等手段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压力。当前,为应对这些贸易保护政策,中国应“亮剑”,改变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双方在贸易博弈中的不对称性,变被动为主动;在国际上建立广泛的应对贸易保护的统一战线;大力调整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张燕生指出,从长远来看,“后危机”时代,中国要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局,一是利用区域化加速发展的背景,加强东亚内部贸易、投资及货币方面的合作。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外贸依存度高于中国,但其所遭遇的贸易冲突却远远小于中国,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德国高于50%的贸易为区域内贸易。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二是东亚应加快建立区域化全球金融中心,提高整个区域的风险对冲能力,从而为产品贸易走向新兴市场提供更好的贸易融资手段与体系。三是中国应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张燕生着重强调了“渠道为王”,中国全球营销渠道的缺失是这次经济衰退中中国出口贸易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拥有庞大的对外出口贸易额,但大多数都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进行,中国应大力加大渠道建设。四是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应着力培育和发展零部件的贸易体系。德国之所以面临的贸易冲突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大多是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国际商场的定价能力强。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认为,今天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由全球化条件下,各个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结构差异、改变世界格局的基础差异决定的。中国目前实现的发展仅仅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非经济结构的优化,出口顺差主要以来于低端劳动力产品,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次经济衰退的根源在于20世纪90年代的IT泡沫破裂之后,世界没有找到新的主导型产业来带动经济,转而依赖房地产和金融产业。长期的增长复苏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大根本性困难:通胀风险与通缩忧虑同时存在;实体经济还未恢复但很多资产泡沫已经形成。目前,各国都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但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难题。如果退出过早,则经济复苏很可能夭折,如果退出过晚,则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通胀与经济泡沫。
对于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一课题,张幼文提出,中国应对贸易的上策为中国影响国际规则的制定。今天的国际规则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制定的,主要维护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利益,不能适应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要求。因此,中国应该通过增加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消除国际范围内不利于本国国力提升的因素。
三、中国应对国际经济衰退的战略评价
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实体经济,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为刺激经济恢复,中国政府实行了刺激经济的夸张性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曹远征认为,在此轮经济反弹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明显,CPI指数波动较小,同时,由于此轮经济衰退中中国制造业出口下滑,积累了大量库存,因此未来几年中国发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在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于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将导致资产价格上涨,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基本面,最终形成资产泡沫。最为重要的是,流动性的不断增加还导致人们无法判断此次金融危机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因此无法判断其是遵循传统经济危机“高涨――繁荣――危机――复苏”的外生时间路径,抑或是此次经济衰退的周期已经变形。因此,中国政府在决定何时以及如何退出这一问题上就面临严峻的困境与考验。
而对于2005年中国开始启动的汇率制度改革,张斌教授从稳定性和增长性两个标准入手,详细评价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提出了折中性方案。从稳定性方面来看,传统的观点认为,资产泡沫的形成遵循以下路径“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涌入――央行货币供给增加――资产泡沫形成”,但2007年数据显示,央行2007年度M2总量(即货币供给量)并未大幅增加。张斌指出,即使M2稳定,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够强,资产预期收益就会大幅上升,因此必然形成资产泡沫,危害人民币的稳定性。同时他指出,美元的“名义锚”的作用不强,他将美元价格、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和中国生产者CPI指数联系起来,认为美元的涨跌直接影响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中国生产者CPI指数的高低,最终导致国内物价的不确定性变化。
张斌提出,从增长性角度来看,盯住制下的低廉货币有助于形成中国制造品的出口优势,但同时也造成国内制造业相对于非制造业的优势,导致国内资源错配,服务业受到歧视和挤压,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因此,长远来看,盯住制会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替代盯住美元的方案为人民币应升值10%,并在此后维持对美元3%的浮动区间。他以日本为例,日元对美元升值给日本经济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认为相似的变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与优化。
此外,李卓教授将美国政府看作一个私人部门,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具体分析了其救市政策的有效性以及进入、退出的最佳时点。
篇5
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的快速增长,实属不易。要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更为艰难。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年是近几年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整个形势还在进一步恶化。国际油价虽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波动,通胀压力还不小。这些不利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已经并会继续显现,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也不少。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明显回落,股市、房市波动较大,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近期我们对宏观经济政策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今后几个月,还要密切观察和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明年打好基础。我们不但要看到今年和明年,还要看得更长远一些,要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必须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把握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前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物价水平较低,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从国际经验看,长期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是很困难的。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高位回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形势不利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还会加重。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控制物价两者平衡点,防止顾此失彼。必须清醒地看到,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都会出现困难,民生问题难以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多。在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要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性,任何时候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始终与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总需求比较旺,但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逐年下滑,居民消费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消费、农村消费增长较慢。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防止经济下滑尤为重要。从中长期看,扩大消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统筹解决影响即期消费的体制性问题,减轻和消除居民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三,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这是我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保持必要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对于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抗御风险是必需的。但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也会加剧贸易摩擦,加大金融调控和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管理的难度,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会挤压国内有效需求,增加外部冲击的风险。这是需要努力缓解和避免的。我们必须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和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篇6
一、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机遇
最近,正当世纪之交,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求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央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并在总结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贯彻执行这一决策,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逐渐加快,各国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彼此相互促进,互补互利,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走出去”,就是我们顺应潮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世界贸易组织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产物,又是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国际组织。我国参加世贸组织已为期不远。这为我们“走出去”,进一步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机遇。如实地说,无论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还是参加世贸组织,对我们来讲,都是利弊互见,有利有弊。但只要我们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中,采取正确的政策,我们就一定能趋利避害,做到利大于弊。再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总的说已渐趋复苏,全球通货紧缩状况已有所改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程度不同地都在增长;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在经历了严重金融危机之后,现已开始恢复。尽管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加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扩张,这些都会给“走出去”带来一定难度和风险,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但纵观全局,世界经济形势对我们“走出去”仍然是有利的。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党的以来,对外开放突飞猛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看到,由于条件的限制,过去的对外开放,我们是以引进为主。由于引进了大量资金、先进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经验,弥补了我国资金不足,增强了经济实力,提高了科技和管理水平。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不仅增强了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为“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也要求我们主动地走出国门,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我国素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说的,如按人均计算则很有限;国内市场潜力虽大,但比起国际市场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有必要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今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到处伸手,抢占地盘。对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虑,更为将来中国长远发展考虑,我们都必须及时主动地“走出去”参与竞争,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走出去”,不是可以忽视引进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过去的引进来,就没有今天的“走出去”。今后我们仍然要继续引进,在较长时期内,我们的技术进步仍然要靠引进。今天“走出去”,有利于更有效地引进来。走出去,既不能迟疑不决,又不能一哄而起,盲目上马。如同过去引进来一样,“走出去”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思想要积极,行动要稳妥。要注意经济效益,防止资产流失。要抓紧制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措施。过去“引进来”,大大促进了中国面貌的改变。今天“走出去”,必将更大地改变中国的面貌,增强综合国力,更快地把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二、实行多元化方针,加强管理
“走出去”,我们面对的是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要作多手准备,全面思考,因此,必须实行多元化方针,而不能单打一。“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任务艰巨,工作繁重,这也要求我们实行多元化方针,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困难,打到国际上去。 一、投资市场要多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其实质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有利于加速这一进程。对我们来说,既要开拓欧美日一些发达国家的市场,又要开拓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独联体”等国家的市场。它们的经济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投资走向。从发达国家看,美国经济继续增长,欧洲经济略有改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由于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存在差距,产品竞争力不强,在同发达国家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困难较多。面对这种严峻的竞争环境,我们要知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敢于同他们竞争,而不能退却。从发展中国家看,亚洲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国家,经济恢复之快,出人意料。其他国家经济出现稳定或复苏的初步迹象,有的国家经济增长较为缓慢或正在扭转经济下滑局面。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相对地说对我们比较有利。这些国家资源较为丰富,市场较为广阔,而技术则相对落后。我们的技术对这些国家较为适用。在这里投资,开展加工贸易,可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和产品出口。总的看,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们的对外投资较为有利。虽然,不同国家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对策也不能一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抓住机遇,积极对待,不可坐失时机。 二、投资领域要多元化。“走出去”海阔天空,为我们提供了国内难以比拟的投资机遇。我们要根据国际市场需要,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具有我国比较优势和潜力的产业和部门。我们要投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这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是我们对外投资的一个重点。但也要重视发展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其中包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产业。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先进技术对这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焕发活力,更加发展壮大。我们要投资发展农业、制造业和各种服务业,把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其中发展国际性金融证券业,有利于我国在境外筹集资金。在境外,我们既要投资建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也要发展高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有实力的优势企业,不仅可以到海外投资建厂,还可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加盟店等各种形式走出去;有的还可在境外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承包建筑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等。 三、投资主体要多元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不仅适用于对内发展,也适用于对外发展。就是说,“走出去”,发展对外经济,不仅要发挥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和起着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的作用,而且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目前,尽管我们要逐步减少一般竞争性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数量,但对于战略性竞争性产业,国有企业仍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十分重要作用,这对于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国际竞争力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非国有制经济中,各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以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投资和其他对外经贸关系中,都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既要加强管理,又要一视同仁。当我们“走出去”,把我国市场经济汇入世界市场经济之中时,我们要更加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使之成为我们在海外投资的一支“生力军”。 “走出去”,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是全国各地、各部门和各个企业都要贯彻执行的战略决策。由于情况不同,条件各异,在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上,各地、各部门和各企业不能强求一致,应区别对待。具备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企业,要先走一步,努力探索,总结经验。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过去在引进工作中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今后,要在“走出去”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全国提供新经验。 “走出去”,我们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面临着充满风险的国际环境。这就必须加强管理,严格要求,否则,就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再说,当前,我国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的管理松懈、纪律松驰、制度形同虚设等现象,在境外经济工作中同样存在,有的可能更为严重,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加强管理和监督,有的还要进行整顿。我们要切实改善和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分配制度方面,要研究如何把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经营绩效与人个利益挂钩,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约束机制。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遵循国际惯例,尊重所在国法律,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了解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市场特点,切忌生搬硬套国内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市场瞬息万变,许多事情要当机立断,要给派出人员必要经营自主权,不可失之过严,以免贻误商机。要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管理和教育,这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要有依靠,要有支撑。千方百计地增强综合国力,是我们“走出去”最重要的依靠,最有力的支撑。为此,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性措施。为促进经济结构改革,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与此相联系,为适应“走出去”的需要,还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展高技术产业,从根本上增强综合国力。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我们既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又要大力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进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这对于我们贯彻“走出去”战略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涌现了一批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和通信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逐年增加,具有自主
篇7
周小川在博鳌论坛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他认为原因在于,要消除通货膨胀走高的货币方面的因素,所以货币政策也已经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意思是要适当收紧,这个趋势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加息有没有副作用?周小川认为,全球流动性充裕,如果利率工具用得太多太猛,可能会导致热钱、资本流入比较大。对于已经提到了20%天花板上的存款准备金,周小川表示没有一个绝对的上限,主要取决于自身条件。关于汇率问题,周小川认为,尊重市场供求关系,保持灵活性,调控还是按照过去的方针参照一揽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这是央行行长对于三率的主要表态。
另外一位金融系统的大腕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要严查贷款,并指出了银行现金过多的风险。他指出,如果涉及资产比较大,今年的资本权重会增加,如果偿债比例不增加,资本权重可能是140%,250%或者是300%。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信号。
从上述两位能够影响我国金融政策的大腕的表态可以看出,5.3%的数据是收紧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很诡异的是,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人们充满着盲目的自信,同时又隐藏着恐慌。IMF总裁卡恩在去年多次用到“后危机时代”这个词,如今他彻底反驳这个词。他不安地认为,“我们仍处在危机之中”,“现在不是自满的时候,世界应紧急行动起来”。笔者认为,卡恩的改变实质上说明一个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在酝酿黑天鹅事件的爆发,也就是说,敏感的人已经发现,当日本地震引发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经济的地震,大中东战争促使欧美诸强的赤字和债务链充满着风险,各国货币都在面临着巨大信用危机。我们现在对付的已经不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敌人,而是一个散藏于各个角落的不确定风险酝酿的隐秘火山。
大量货币印刷出来之后,拥挤到资产和资源以及初级产品之上,造成人们生活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也导致企业主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消除货币基础,实质上应当消除信贷不均带来的风险。美日欧大量印出的货币,造成纸币信用的贬值,通过金融外汇系统输入到其他地方。美国大搞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将多印刷出来的纸币转为投机热钱,就是向新兴国家转移风险和泄洪。
篇8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较为乐观
IMF总裁拉托近日指出,受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影响,当前世界经济运行风险较数个月前有所减小,今年世界经济将保持约5%的强劲增长。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其经济增长虽然因房地产降温而受到拖累,但油价的回落刺激了美国的消费和就业,使美国经济今年很可能实现“软着陆”。而且,美国经济降温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很小”。随着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加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增长率可望接近5%。
早在去年9月14日,IMF在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中就曾预计,由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成功地得到遏制、发达国家的内需增长将更趋平衡和全球金融市场将更趋稳定等,世界经济2007年将增长5.1%和4.9%,比其去年4月的估计上调了0.2个百分点。报告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9%,仍为西方七国集团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随着住房市场的降温,个人消费与住房投资增长将会趋缓。欧元区经济在去年实现过去6年来的最高记录后有所回落,今年预计将增长2%;日本经济2007年则将增长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增长7.2%,其中,中国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印度经济增速为7.3%,独联体经济将增长6.5%。
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13日的《2007年全球经济前景:应对下一轮全球化浪潮》中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表示乐观。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到达拐点,正在放缓,尤以美国经济最为突出,但世界经济仍有望在2007年实现“软着陆”。据世界银行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5.1%,2007年将放缓至4.5%,而2008年则将微升至4.6%。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增长6.4%和6.1%,发达国家经济将分别增长2.4%和2.8%,均比2006年有所下降。虽然美国经济减速可能会影响依赖出口的东亚经济,但东亚经济的健康增长有能力弥补一些美国和欧洲需求减弱的影响,因而今年全球经济总体向好。在印度的率领下,南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以7.5%的速度增长,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将在国际油价渐趋稳定的基础上以8.7%的速度增长。
尽管如此,全球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其一,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和某些地区的金融危机;其二,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可能酝酿潜在风险,比如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过快而可能失控的问题;其三,包括美国等高收入国家房产市场的下滑超出了人们预料,有可能迫使经济“急刹车”,从而削弱全球的需求;其四,热点地区的地缘政治或战争,仍可能促使石油价格持续攀升。
亚洲开发银行也在其最新的秋季预测报告中认为,受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亚洲经济在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也将适当放慢步伐。预计2007年日本的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2.8%降至2.4%,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新兴经济体的平均增长速度将从去年的5.3%降至4.6%。
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相对谨慎
2007年1月10日,联合国年度报告《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指出全球经济受累于美国房屋市场疲软,在经过2005年4.0%(按市场汇率计算,下同)、2006年3.8%的创记录增长后将会回落,2007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减缓到3.2%。美国房屋市场降温将削弱消费者需求,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007年下降到2.2%的水平;尽管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复苏,2006年增长超过预期,但2007年增长率将放慢到2%以下。然而,尽管2006年全球经济强劲增长,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导致失业率的大幅度削减。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尽管2006年期间经济出现罕见的巨大发展,但就业率并不乐观。
篇9
一、世界经济在激烈动荡中继续寻求复苏之路
(一)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靠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动力,在各国经济刺激措施相继退出,以及就业、财赤、债务、产能过剩、通胀、资本流动、地区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各种经济风险重新聚集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恐难于保持去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所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预计2011年的增长很可能会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其他的如世界银行认为,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的增速稍微高一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4.4%。但就在前天(3月2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今年经济的发展。
(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分化明显
发达国家仍将是今年继续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2%,欧洲经济预计增长1.5%,日本受地震影响,现在有预测,恐怕会零增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复苏力度会比发达经济体强劲一些,但由于面临高通胀收缩宏观政策和发达国家需求减退,增长也会有所放缓。世界经济“增速不一”,致使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各自为战”,分歧和矛盾日益明显,“抱团取暖”的意愿大为减退,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围绕抢占经济新增长点和全球治理主导权的博弈日趋激烈。美国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私人消费依然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短期内仍可能继续维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风险依存,在欧洲央行难于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和英国、法国将继续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纷纷收紧货币政策。巴西、印度已进入了加息期。
(三)国际经济格局在经济复苏中加速演变
去年,新兴经济体快速复苏,整体增速超过7%,远高于发达经济体整体2.5%的增幅,对全球经济增长和新增消费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和50%,今年这一格局如果受西亚北非动荡的进一步波及,可能会减弱,但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力量。新兴经济体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债务、低财政赤字”,与发达经济体的“低增长、高债务、高财政赤字”将形成鲜明对比。国际经济格局将朝着有利于增加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方向调整变化,南北经济失衡的状况会有所减轻。
二、世界经济激烈动荡的主要因素
(一)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家实行宽松政策,致使国际热钱泛滥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投入了6000亿美元,连同金融危机救市第一轮投入的1.75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3万亿美元。欧盟也在去年联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一个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日本央行因最近地震一改过去的审慎态度,开始向市场大量注资。据统计,日本央行已累计注资51.8万亿日元(3月24日央视二套财经报道为106万亿日元),如果按照当前美元兑换日元1:81的(最高1:76)汇率计算,相当于6395亿美元,规模超过美国的QE2水平。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有限,货币发行惊人,致使全球货币供应量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发达国家印制货币,新兴经济体生产商品,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度关注的事!热钱到处泛滥,不仅会造成资产泡沫,而且会造成恶性通胀,致使金融风险剧增,市场剧烈动荡。把握不好,将会使我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中蒙受巨额损失。
(二)国际性通货膨胀正在加速形成,大宗产品价格急剧上涨
近两年,随着这种救市货币的大量投入,国际性通胀也在加速形成。统计表明,全球扩张性注资已使生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4.5%。美国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拉动国际通胀0.5%。同时,随着美元不断贬值和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粮食等初级商品产品大幅上涨,国际市场某些粮食作物价格现已接近或超过2008年峰值水平。2010年粮食涨幅为30%。国际粮农组织认为,高企的粮价和市场的不稳定至少延续到2015年。除粮食之外,有色金属、石油、铁矿石也在上涨。去年中、巴、印、俄等新兴经济体通胀数据已经持续走高,超出了本国通胀控制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已高达6%以上。今年输入性通胀可能迫使这些国家采取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致使维持增长和控制通胀的两难更加突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开始面临国际性通胀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不排除陷入“滞胀”的困境。
(三)国际市场环境趋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总需求骤降,世界出口市场萎缩。同时,发达经济体竞相通过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美国等国家都在大力推动扩大出口,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通过汇率浮动来管理和避免本币升值过多,各方在汇率问题上的争端加剧。而新兴经济体的需求也主要表现在对能源资源上,对经济的贡献主要在出口而不是进口。各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频率强度都有上升的趋势,呈现出“领域广、手段多、隐蔽性强”的特点,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多。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战和货币战爆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四)地区动荡波及范围扩散,自然灾害程度加深
近来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不仅导致国际油价持续攀升,而且导致也门、巴林、叙利亚、沙特等主要中东产油国动乱蔓延或政局不稳,国际油价恐创历史新高。原油价格飙升将进一步加剧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此外,西亚北非的动乱还将严重威胁能源资源、基建等领域的国际投资安全,极大地降低对其资本市场的信心,推动国际资本加速从新兴经济体抽逃,回流发达经济体避险,加剧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威胁世界经济复苏。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恶性灾害不断,严重干扰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目前日本地震,重创了日本制造业和日本经济。此外,一些次生灾害也频频光顾我们的世界,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因素。
三、我国外经贸应对当前新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如何保持出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当前,由于全球复苏放缓,主要出口市场增长动力不足。有关国际组织下调了2011年贸易预期。世界银行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减至6.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其中,发达国家的进口将从11.3%降至5.3%,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从12.3%降至8.9%。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分别是我第一、二、四、五大出口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的经济增速都将出现下降,同时,由于最终需求不旺,美欧企业进一步补库存动力不足,补库存周期拉动力将明显减弱。主要出口市场及贸易伙伴经济复苏放缓制约了我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出口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再以追求数量、规模取胜,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以开发新产品为突破口维护和巩固市场,企业要实行差异化的经营战略,防止出口商品趋同、市场趋同,不再以规模数量取胜;二是要以培育市场竞争力来维护和巩固市场,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增加产品的款式、花样和多样性、适应性;三是要改变那种对政府鼓励政策的依赖,通过到市场去竞争交换来提高利润率,要学会随行就市,改变长期依靠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的出口发展方式。
第二,如何应对当前针对我国采取的保护主义日益增多的问题。在各国需求不振、更加重视扩大出口、保护国内市场的形势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很容易首当其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将会更为复杂。我们应该全面客观清醒地观察这种形势,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既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来保护我们的合法利益,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来积极应诉。但是,也应看到,我们老被“反倾销、反补贴”,除了我们对严峻的外部形势认识不足以外,有没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工作是不是没有做到位?经营策略是不是对头?我们是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应付正在日益变化的国际市场和环境?我们有些产品为什么要卖那么低的价格呢?我们为什么不解行情、不问市场、不进行行业调研,而是采取能卖出去就是好事的做法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外对我们反倾销,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有外贸发展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原因。
第三,如何应对我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国际货币供应流动性泛滥,大量的美元继续涌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一些刚性需求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商品,一些能对抗通胀的贵金属,涨势将十分突出。通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还面临着国内通胀、生产成本增加,人民币“对内走弱、对外走强”的两难问题。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将侵蚀我国企业出口积极性,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也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如果无法消化内部成本,势必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后劲。这对外贸企业是个严峻考验!化解这些矛盾,关键在于我们的产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要争取卖个好价钱!我们必须在国际竞争中创造优势,在国际交换中创造利润。温总理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售价。”我们要改变那种“我国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不合理现状,争取那份合理、应该得到的利润,在国际经营中有一个大转变!从我们很多企业的经营看,竞争你说他会使用价格的武器,其实这只对一半,我们只会降价,不会提价,提价的底气历来不足!明明看着人家的需求在那里,就是挣不到钱,稀土是个例子,现在日本地震了,我们加班加点为他们生产供货,也是不敢也不会提价?这也是个例子。这些国家都发了那么多的货币了,再说,国际市场什么都涨价了,你提点价卖给他们又为何不可?
篇10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
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2.美国方面的原因
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
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努力。为此世界各国应对促进全球经济失衡的有序调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磋商,并加强相互间的政策协调。第一,通过更多的战略合作加强南北合作。工业化国家应利用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为消除失衡负起主要责任,按照“新千年发展目标”,切实履行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债务减免等方面的承诺,同时按照蒙特雷共识,努力实现发达国家把国民收入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的目标。第二,加强南南合作,加快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只有从本质上提升各方面的实力才能实现对全球经济不平衡及现有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矛盾的根本性解决。而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应在分享发展经验、贸易、投资和援助等方面帮助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立场一致地争取平等有利的发展环境,以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第三,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方应该加强紧密合作,各自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各国货币政策弹性,在调整中维持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稳定发展中逐步消除全球经济的明显失衡状态。第四,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各国在一些涉及世界经济发展全局和各国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协调,采取集体政策行动,进一步完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改善多边贸易体制,切实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第五,主要大国进行汇率合作型调整,即主要大国之间重新签订一个“新广场协议”,根据不同国家货币对美元的最优升值幅度分类,合作调整汇率,或者是美国削减财政赤字,以避免汇率调整中的“囚徒困境”。
- 上一篇:签订电子合同注意事项
- 下一篇: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