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时代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时代教育

篇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变革,这种变革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破除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2.改革教育目标和内容

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新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信息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传统教育、个别化教育、远程教育等相结合,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并存,多种功能的教育相融合,重在个别化教育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使受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信息时代的教育不仅要抓基础教育,而且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还要改革高等教育结构,发展远距离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于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实验,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手段改变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多媒体技术将广泛应用,教师不仅可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可非常方便地从软件数据库中选择并提取相关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各种媒体信息,加以组合安排,供辅助课堂或学生自学使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就成为人们进行有效学习的得力工具。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1)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自主的个别化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作为用户、学校和学习者个人,只要拥有多媒体终端机,就可以从公用网络的资源数据库中,非常方便地获取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使个别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得以真正确立。

(2)结构化发现式学习:多媒体营造出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环境,这种发现式环境允许学生在特定的内容领域进行探索和检验假设,他主要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学生高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信息技术的这些运用将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多媒体技术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有效

当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人们不能不置身于不断的学习之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时代的需求。这种继续教育不仅有助于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更重要的还在于满足技术更新、技术进步所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可能完全通过办校、办班来解决(尽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大量的却要依靠在职自学或远距离教育来补充和提高。而后一种途径,又正好可发挥信息技术与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使学习者不仅可通过多媒体终端机,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通过电信大学和模拟训练,来获取某方面的系统知识,强化与提高某种技能,从而使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更加方便和有效。

(三)网络教学日益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络在我国日益普及,人们在尝试网络通信的同时,也想到把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出现了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开放性;②协作性;③交互性;④共享性;⑤实时性;⑥个别化。

由于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因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1.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的矛盾。

3.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多种媒体信息,学校不需要再用大量经费和人力建设管理自己的媒体资料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这样,每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机会享受“名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著名图书馆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4.有效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开展网络远距离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远距离教育将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学习者不仅在课堂看或听远距离传输来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在家里看到课堂的景象,听到教师的讲授,或者看或听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一门课程的声像材料,并能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是基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多媒体教育网络,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所需要的教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5.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更加方便。教师坐在家里就可向国内外查询与收集到所需要的研究资料,不必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育影响;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87-02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会计教学工作中,只有拟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规范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更合理的考评方式,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型会计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可定义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1)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会计部门,而且还涉及其他业务管理部门;(2)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进行会计核算,还进行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来重整会计流程;(3)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4)会计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处理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信息分析与利用、预测与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管理者。

二、信息化对会计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引起传统会计的巨大变革。会计教育是为会计职业服务的,如果会计职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会计教育就会面临危机。因此,面对信息化的发展,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信息化环境的人才。

1.信息化将对传统教育观念带来冲击。长期以来,会计教育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和掌握知识。因此,会计教师必须尽快从“专业型”角色转变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积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2.信息化对教育方法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学生对准则、制度、规范的掌握完全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生动的事例进行掌握,利用设计的程序对一些特定的经济业务自动完成,不再需要大量的反复记忆。面对会计行业涉及的广泛性,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会计学应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分析会计数据、会计信息,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的学科。现在的会计教育应该在会计教育目标、方法、手段等方面有所突破?熏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信息化对会计教育内容的影响。现行的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条线是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双轨运行”的模式下,学生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尽量将会计信息化内容渗透到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要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

三、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教育的改革

1.转变教师角色。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需要转换,除自己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新知识外,还要能够熟练地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指导者。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自己,对网络技术等应当自觉地接受,不能一味地认为与会计教学无关;其次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能够利用学生创新和探索精神发挥的师生观念。

2.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一个毕业学生就成为一个专门的工作人员,而是培养未来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不能再以单纯的实务操作课程为主,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核心,对课程进行彻底的整合,抛弃一些与能力提高不符的课程。实行学分制,使学生业余和后续会计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课程可以互通,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各类教育形式之间形成互补,在完成规定学分时即可毕业。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时,在强化学科基础课同时适当扩大选修课比重,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在修完会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修部分课程,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到每一门课程中,每个课程都应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3.调整教学内容。在会计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尤为关键。进行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规范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化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一方面,尽量将会计信息化内容渗透到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要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信息化教学尤其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实验应围绕会计信息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注重能力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补缺补差,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

4.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班级讲,学生是一种被动的听的学习状态,是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这仅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会计信息化教学除了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该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5.改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现在几乎每个学校已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师可以将课件上传到网上方便学生在各自认为合适的时间查阅。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6.变革考核方式。由于会计教育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教学方式也由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过程上,我们有必要适当推行开卷考试,试题类型也应由一些记忆性试题和选择性试题改为业务综合题和案例分析题。会计学科的技术性特征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心得体会方面来进行。或者把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进行分离,理论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实验成绩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评定。当然,考试不是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方法,不能仅凭一两次考试判定学生能力。应坚持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加大对学生课堂表现、实践技能、平时作业考察的比重,改变期末考试比重偏大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核。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会计信息化改革,对现行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会计学科体系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一定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同时,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适时培养社会需要的财务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周南.现代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 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J].会计之友,2000(10).

[3] 刘忠玉.会计信息化,21世纪财务会计发展大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4] 金光华.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定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2).

[5] 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3).

篇3

关键词:新时代;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小学教育

一、引言

科技发展的浪潮不仅推动了生活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向更高境界发展。科技发展推动了教育手段的发展,而教育手段的改进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就间接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飞跃。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空前的,主要表现为远程教学的兴起和互联网上的知识分享等。如小学生拿着IPAD上课,通过网络获得所需信息,上网作业中的难题求助等。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这种种情况,无不对传统的小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且必须找到适合中国状况的教育手段。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1.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的获得、使用和传递方便快捷,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观念,以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带动社会求新、求变。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在网络时代将因创新能力的匮乏而无所适从。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未来意识,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2.知识来源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网络是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信息的共享、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不便,使人们能够进行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网络资源将逐渐取代课本。小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所需的信息,再通过思考把信息加工成自己的知识。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3.学习方式自主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约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更新换代。学生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其利用网络信息来进行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固有的知识水平。网络时代的学习趋势应是基于网络信息,以多媒体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自发性学习。学生依凭自己的兴趣,寻找匹配的网络教育资源,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方式也变得自主化,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4.师生交往平等化

信息时代是一个社交的时代。世界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的方式也趋于平等、交互。师生交往日益平等化、普遍化,交往关系更趋宽容与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信息提供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师生均可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应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1.设计未来的生活与发展

网络时代,学习的范围扩大至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来适应和改造社会。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教师要具备超前意识,以自己的预见能力,对未来时展的前景进行科学预测,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让他们了解未来的社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2.构建个人化的知识体系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随着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兴起,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甚至唯一的传播者。教学方法也由“满堂灌”转变为构建差异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由授予转变为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结构、拓展教育视野和汲取新知识的能力,将这些新的知识进行处理,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塑造自我。

3.探究课程教学改革

在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较为僵化:课程是课程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编订,教师只管教授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变革、创新。但实际上,如果让教学一线的教师也来参与课程改革,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易懂,更易被其他教师和学生所理解。而在未来,课程的概念将会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因此,教师要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学生的特点,敢于设计教程,变革教材,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四、结论

网络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新的、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也需要转变角色,掌握必要的网络工具,追踪学科最新方向,及时更新知识,加强教学能力,师生共同学习,共创全新未来。只有这样,未来小学的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光明,才能做到“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信息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新涵义和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分析并指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出现的问题和德育现状提出了信息时代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一、信息时代德育的涵义

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运动作态的表征”[1]。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信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信息的大量接纳和处理是现代生活的主旋律,可以说人类社会迈入了更加广阔的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和以往相比复杂得多,因为影响教育的因素增加了。当前社会“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2]。信息时代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信息时代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在这个广阔的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开展,显得格外重要。

二、信息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其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就在于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3]。只有当人的价值提高了,人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一般做法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种做法在中学教育显得格外突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德育教育重政治而轻道德。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经常被抹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驱使青少年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而忽视对青少年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习惯以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属于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如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当作政治上是否可靠的依据,使一些本来属于道德范围内的问题政治化;或者干脆将学校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与地位,无法实现真正道德育人功能。因此,德育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义语”,又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4]。

(二)把德育看成是一种社会意志。

意志中的“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是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在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就会把学生当作单纯的客体看待,而丧失了对学生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学生自身对规则和条例的遵守不一定是出于道德需要,而很可能是迫于外界压力。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道德行为的自律性,更谈不上行为自我的责任感,道德也就失去了固有的意蕴。

(三)忽略德育的价值。

长期以来,谈到德育的意义和功效时,通常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明德育的必要价值,比如:德育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提出所谓德育价值的生产力标准,从而来规范约束学生的思想行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样虽然有其合理性、现实性,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片面性:忽略了德育的价值“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在于人活得更有意义,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造才能,更有人的尊严,人格更高尚,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达到德育的最高价值应使人内心达到‘至善’”。学校教育由于价值导向、认识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或者说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因此学校的德育价值观发生了偏移。

(四)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信息时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事物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受网络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资源也提供了一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惑力相当大,造成的后果是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意志消沉,精神涣散,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缺乏学习的动力。这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负面影

响。

三、信息时代学校德育教育策略

(一)改变功利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在我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根源。首先,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政治和伦理两大核心内容并行不悖。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都是伦理思想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具体体现。这种倾向用某种既定的政治要求或目标来固定道德,将政治功能与道德的功能混为一谈,使道德的工具价值与目的的理性价值等同起来,使道德的实践规范作用成了唯一的作用。过分的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德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道德问题却麻木不仁。其次,传统伦理以群体为本位,造成了个人意识的淡薄。传统伦理强调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这种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压抑了个性,导致了个体意识的丧失。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重社会轻个人、追求道德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上述两方面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道德仍然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改变传统的功利思想,不要将道德教育看成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要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关系中政治和道德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方式或具体处理中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适当区分,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我们应尽可能全面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为了打破两者浑然一体的状态,更快、更有效地处理目前信息时代学校德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形成分合相间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独特能力。在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体性价值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

(二)准确定位德育目标和方法。

目前信息时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涉及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等诸方面。就目标而言,学校的目标定得太高,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认为其无所不能。我们要摆脱“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的局面。目标不要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否则,会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在内容方法上,我们不能单纯认为德育是一种社会意志,而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潜在课程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5]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科学知识学习强调接受、迁移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程度和应用效果,道德学习则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良好情操的形成”。在实践中,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经常混为一体,相互影响,若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三者俱伤的局面。因此,合理定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扰,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信息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由于受外部环境经济浪潮中不良风气的冲击,加上一些影视作品、大众媒体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当前现代社会主群体(一般指中年人)由于特殊社会实践经验,大都有一种功利思想,特别注重追逐物质利益,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这将影响到德育工作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教育还是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合理的价值观,“社会现实中的人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人对德的追求,是对人的本质的追逐,有了德也就有了本质”[6]。

学校德育教育还要根据信息时展的需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比如:在对国内传统的儒家、道家、理学和现代教育思想,以及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处理上,我们应采取“中西结合,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坚决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资源的侵扰,建立健全为人类服务的价值体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进一步推动信息社会朝健康有序、和谐向上、高尚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view/1527.htm.

[2]/view/27769.htm.

[3]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4).

[4]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6:1.

篇5

关键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知识经济 教育创新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今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高等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日益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基地、基础研究的生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高等教育要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高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依据,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信息时代的三大特征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奔流、信息密集的社会,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我们正处在一个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活力的变革时代。世界变化如此之快,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具体来说,时代变革呈现了三大特征。

1.全球化日益加深,世界已成为地球村

我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实现了全球的流通,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小小的村落。以产品生产为例,很多产品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生产,而必须依赖各个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一种产品可能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使其发挥技术、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的产品将是国际性的产品,如波音747飞机共有45万个零部件,它们是由6个国家的1,100家大企业和15,000家小企业联合生产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它的发展远远超越了经济合作的范畴,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等方方面面,这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信息化日益加快,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

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网络科技的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维和经营模式。在谷歌2012年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智能眼镜备受关注。它将集智能手机、GPRS、相机于一身,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安装软件、游戏等软件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可以通过语音或动作操控完成添加日程、地图导航、与好友互动、拍摄照片和视频、与朋友展开视频通话等功能,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加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方式。

3.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创新成为崭新动力

知识日益成为驱动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识增长和更新不断加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发者开发了一个项目,估算出2002年全世界制造出5千兆兆字节的信息量,这就意味着2002年的信息量是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量的50万倍。同时,研究者还预测每年全球信息的增长速度将达到30%。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创新人才又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目前,中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处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和全球合作的年代,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开拓型和进取型的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既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为其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1.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必然。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本科生跨境学习持续上升,如在美国“常青藤联盟”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比例占到其学生总数的1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的许多大学鼓励本科生拥有国外学习体验,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已经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两校通过提供财政支持保证为每位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到国外学习或实习的机会。马里兰大学制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把国际化作为发展重点,把本科生出国学习的人数由每年1,300人提高到4,000人。高等教育正在形成“无边界”的发展趋势,形成一些全球性“超级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大学和英国的开放大学。

2.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信息化

以计算机、电信、网络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发生转变。在2010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盖茨曾说,在5年之内,“基于地方的大学”(placed-based colleges)会因为基于视频的(video-based)大学的崛起及其证书的流行而变得不那么重要。2013年,美国高等教育联盟(Academic Partnerships)发起“与学位挂钩的大规模在线公开课”计划(MOOC2Degree)。美国40所公立大学正计划将学校的所有课程搬上网,让学生不必经过甄试,就可听课,以攻读学位。有34%的美国教授在课上使用社会化媒体,充实课堂之外的网络知识,要求学生创造新的网络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较而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3.时代变革呼唤高等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就是孔子当年强调的“因材施教”。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有个性和差异化的人才。特别是教育信息化,促使学习活动不再局限于“实体”校园内或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中,而是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修改。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物理互动视频导师”,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选用课程材料,“私人导师”会对学生阅读材料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表现进行监督,以便对其应该研究或加强的领域提出建议。随着教育需求的个性化发展,许多国家的大学入学选拔制度多样化,在笔试之外,增加面试、论文、实用技能等考试形式,缓解了单纯以学业成绩为基准的升学竞争压力,从“以考试为中心”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为了推行个性化的、特色化的学校教育活动,许多国家逐步扩大地方及学校自,使学校在竞争中积极寻求特色定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以高等教育创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知识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的新特征,为高校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新形势下,高校要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未来需要的是有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学校教育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和素质,把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变革加以推进。跨学科教育改革,不单是多开一两门新课、多上一两个交叉性专业,而是涉及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经济、思维、传统习惯等各方面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所有本科生都要学习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学,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5类课程:文学及原著研究;语言、思想与价值;艺术;文化与社会;历史研究。跨学科改革的目的,就是想培养一代新型的工程师,能够胜任技术社会里的技术、管理、决策和政界、商界以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任务。

要创新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好奇心放到比知识更加重要的位置。教育将更加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互动和合作学习将逐步取代被动、消极的讲座和课堂学习。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数据显示,5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较大或非常大,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7.0%、33.9%。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重新创造协作学习模式,让来自全球的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交流并共建数据库、维基百科、图库以及其他共享资源。

2.面向世界需要、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

大学要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在全球化时代,坚持自主创新是建立在准确把握世界需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战略思想基础之上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资源、能源、全球变暖等问题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学必须具备强烈的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该在科学研究、人员交流、知识共享、跨国联合办学等方面增进国际合作,进行知识、信息和资源的交流,实现社会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和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现代大学要积极参与跨国界的“大科学计划”,利用各国科学技术资源与优势,解决国际上共同的课题。

大学要以努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主要职能和研究方向,大学应集中于社会公益类、基础类、前沿技术的研究,研究经费也应向这些研究领域倾斜。要推动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

3.创新体制机制,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创新能力的建设既需要大学自身的努力,同时在宏观上也需要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不断增强大学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高校制度体系,不断增强大学自主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大学的权力、义务关系,明确政府的职责,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的问题。

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政策导向机制和评价机制,把质量和贡献作为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科特点,逐步完善数量、质量与贡献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团队评价和个体考核并重,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实现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

4.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和弘扬创新精神

篇6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大量高素质公民的参与。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他们具备独立人格意识、权利与义务平衡意识、共同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公共精神和志愿精神等基本素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内外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公民教育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公民教育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促使他们养成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乐于合作等多方面能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实施大学生公民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信息时代公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注度提高

移动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让信息变得唾手可得。大学生迫切希望受认同、被关注的生理、心理特征使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表现出极高的活跃度。他们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不仅能快速捕捉到各类信息,还热衷于表达个人观点。近年来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话语权逐渐上升,“草根阶层”开始成为新闻主角;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引发大学生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注。但他们往往过分强调“权利”而鲜谈“义务”,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对社会主义国家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一无所知,这说明90后大学生迫切需要接受公民教育。

(二)公民教育投入有限,实施高校难有作为

我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没有全面诠释和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文化素质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导致教育内容重复和缺失。目前,各大高校尚未建立系统、完备、科学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来完成公民教育任务。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指导下,教师授课上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忽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讲――背――考”显然无法满足时展的需要。

(三)监管尺度难以把控,消极影响依然存在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利益多元、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背景中。过于严厉的信息控制有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利于社会发展。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随时提防敌对势力通过网络途径进行思想渗透、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争夺下一代;更要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客观上讲,信息网络监管尺度难以把控,一些有害信息乘虚而入,具有传播速度快、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大学生存在消极影响,更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实施网络时代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建议

(一)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重视公民教育研究

世界上首先将公民教育铸成品牌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公民教育及其培育路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政策推动、社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获得启示和借鉴。我国香港澳门地区、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在公民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有较多的理念可供吸取。学术界要注重调查研究,挖掘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公民教育内涵;借鉴国内外公民教育的先进理念,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体系,更要凸显社会主义特色。

(二)培养师资队伍,创新课程教学考核

选拔一批素质过硬的教师作为公民教育的专才进行培养,不仅要重视知识理论的升华,还要学习信息平台的运用。要把握信息化时代特征、创新授课方式,将公民教育透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电影、图文等进行渗透。改革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尝试以展开热点社会问题的微博话题大讨论、建立有正向影响力的微信公众(个人)账号、拍摄关注社会民生的公益微电影、利用社交网络传递正能量等多种方式体现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信息时代 电大 英语教育 远程教育

1 远程教育概述

(1)远程教育是指由特定的教育组织机构,综合应用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收集、设计、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构教育环境,并基于一定社会时期的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出于教学和社会化的目的进而为学生组织一些集体会议交流活动,以帮助和促进学生远程学习为目的的所有实践活动的总称。

(2)在所有活动中,教师是以教育资源的形式或学习帮促者的身份与学生保持着一种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而学生与教育组织机构(教师)或学生与学生之间将通过建立双向或多向通信机制保持即时会话。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有时也称网络教育,多数从事高等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为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或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远程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某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

远程教育课室

2 远程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监控组织体系。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控。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使得监控有章可循,同时还应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组织依系,以有效地实施监控。监控组织体系应包括中央电大、省电大、地市电大各级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包括各级学校的责任教师和县级学校等各办班点的指导教师,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学习过程监控组织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地监控学生是否按教学计划要求修完所有必修课、选修课学分。

2.2量化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

(1)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平台应能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记录.以发现他们的学习是否有效,反映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中,就是学生远程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鼠标点击情况,总而言之就是要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加以量化。

(2)教学管理平台所能提供的数据越详细,教师越能对学生的远程学习进行有效管理。比如在听说课教学中,监测学生是否录音并回听自己的录音,语音识别练习是否一次通过、通过率是多少。是否使用了文字支持键,使用了多少次重复键和native speaker's进行语音语调对比,以纠正自己发音等真实学习情况。通过监测学生远程学习过程中的鼠标点击情况。教师能及时介入他们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这样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一定程度地节省时间。

2.3 加强学习过程监控管理。高校英语远程教育学生要掌握各种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和学生有以下途径:如自学教材;参与小组集中学习;使用学校提供的CAI课件等电子媒体教材帮助学习;参加面授学习等。与之相配,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常规工作,也包括对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情况的检查,这种检查应定期进行,要做到位,不能注重形式,不仅要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同时还要又检查教师批改情况,做到以查促学,以查促教,这样还能消除远程教育学生产生的孤独感。

2.4发挥考试的监控作用。在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教师要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途径、能力的提高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检测,还需要我们借助考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严抓考风考纪,以确保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可信度,考试出题要能体现出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学生的培养目标。考试题要尽量不要出得那么死板,这样才能检查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3提高英语教师的能力

(1)大学英语教师要清晰自己在远程教育中的定位,转变教学心态在远程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导向,与现实课堂教学相比,教师的一线教学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只不过是上课形式发生变化。课堂将不再是教师的主导,而是把重点转移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强调组织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以互相交流作为上课的主要形式。

(2)网络远程教学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形式上也十分自由,但由于其传播面非常广泛,社会影响力也非常大,教师不当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导致负面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社会主流思想来引导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

(3)在教学方式上,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从网络上寻找教学例证,并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文献库以及各种交流平台来实现教学合作,制作出具有较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以有效地开展远程教学活动。网络远程授课并不受现实课堂形式的影响,没有硬性的课堂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仅凭兴趣和现实需求来接受课程,英语教师在虚拟课堂上也不局限于固定的授课模式,相反应该找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能扩大教师本身知识面。

(4)教师要提高对虚拟课堂的把控能力,善于将重难点知识“深入浅出”,并能够制作具有较高现实效用的在线检测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确定教学的效果,并且明确授课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容易进入的知识误区,注重对教学进度以及课堂进度的调整,以此来提高对虚拟课堂的把控能力。

篇8

教师的继续教育,要以校本培训为主,安排适当的学习时间和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目标,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二是教师本人自觉主动参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三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坚持自学、自修。对大多数教师来说,主要学习方式是通过远程教育(网上教育)进行自学自修。这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四是采用轮岗方式进行离岗轮训或到专门院校进修。短期轮训和专题讲座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另外,组织调查参观、参加社会实践、专题研讨等也应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总之,教师的继续教育既要制度化,又要有灵活性,确保培训效果。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方法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教师仅靠职前在学校学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继续教育,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既要使教师树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又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教师必须掌握足够的教育信息技术,具备从事独立的、自我引导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解信息世界的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具备提升信息利用的内在价值观,形成个人信息风格的能力。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在不断研究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基于Inten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学。作为教师,要掌握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自身必须具备充足的知识量,要大量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教学技术,并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信息教学环境,探索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多种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教学的需要。

二、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信息时代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方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出专业优先,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职业要求上,从一般的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二是在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上,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三是在劳动形态上,从教书匠发展为创造者。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的大量运用、教育软件的开发、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交互式网络教育和虚拟学校的建立等,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而且要有协调、交往、协作、创新等能力和良好个性,还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全的人格,用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9

本文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上门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当下高校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内容,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对信息化建设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影响、存在的弊端及原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50-03

现代科技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日益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站在科技前端的高校校园和在校大学生们受到的冲击更为深远。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学生是我国最大的上网人群,占比为30.2%;而从网民的年龄结构层次来看,20~29岁的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达到了30.4%。可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形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如今的社会,互联网和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变成信息传播的普遍形式,包括网站传播、搜索引擎传播等多种形态,并且伴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演变成为更有效的传播形态。如此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使愈来愈多的高校学生留连忘返。如在我国以腾讯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传播融合了新闻阅读、网络社交、博客、播客和微博为一体,已成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和社会化网络的典型应用。而大学生正是QQ使用的广泛人群。

2.提高了大学生互动探究的时效性。时下,微博和微信是大学生群体中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汇,社会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完善,基本实现了手机和互联网的无缝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上的基础实现。如今大学生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通过网络的社交活动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满足自身的人际交往诉求,微博微信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危机”。

根据笔者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使用微信及微博的数量远远居于前列,它带来的改变即信息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同时得到了增强。在微博和微信上,大学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者针对时事热点各抒己见。这有利于大学生迅速发现组成同质性群体,这也是微博、微信备受大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开创了传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教育空间,把思想教育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络是一个无主体的虚拟空间,每个人都在其中拥有平等的沟通渠道,网络放大了个人自由选择信息的特征。因此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式,从正面的结论式教育转变为培养比较鉴别与选择能力的教育,更加人性化地尊重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主动把社会意识、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作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达到教化的效果。

4.符合了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需求。在网络的环境中,大学生们会产生一种意识,即虽然他们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看法,了解新的事物,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的,而不是这些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们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为自主通过网络开阔视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类信息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也激发了大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以往获取信息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信息化建议应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网络化具有多元性、互动性、跨越时空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信息传播在速度、方式、内容、数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使得信息网络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大学生带来难得的学习机遇,却也冲击着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

1.多元化思潮侵蚀。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各类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和大学生们的接触了解到,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网络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时表现出好奇心强、感觉敏锐、鉴别力不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求,并对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好坏等都非常敏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大学生们的思想还正是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还不能很好地、客观地观察、判断和分析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来自各方面的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QQ新闻呈现的是一个“充满严重问题的社会现状”。但这并不是全面的社会现实,它在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容易被“媒介现实”所影响。这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影响行为是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桥梁和支柱。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者,此类信息必然会成为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

2.现实人际关系弱化。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热情很高,受到的影响也最大。QQ、微博、微信等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交往、获取资讯增添了创新领域,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层面,带给了他们一个与传统环境不同的新环境,使以前传统单一的人与人、面与面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开放性平台,构筑起了大学生们新的交往体系。

然而,反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网络的环境下,学生的网上行为往往是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即“人―机”交往,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于是就有可能表现为,一方面,大学生们热衷于虚拟的“人际交往”,通过QQ和E-mail进行交流,对网友产生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包括学习、购物、订餐等很多事宜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就会使得学生们逐步减少与外界的交往接触,渐渐形成了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恐惧和逃避,不愿意关心他人,忽视亲情、友情,从而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漠,形成新的人际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三、如何开展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建设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国家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大意义也在于此。我们要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营造起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1.线上线下互补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信息化时代的特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快捷、生动等优势开辟网上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可以通过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软件,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教育从教室黑板引向碎片时间,把思想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里,要使学生在离开教室的情况下也能学习,则必须实现从学校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这是对研究思想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使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更为广阔。以互联网为纽带,对现有的思想教育资源大力整合,把思想教育末世的时间和空间压缩于网络空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思想教育环境。

2.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如利用聊天室进行网上辩论和谈心,利用电子邮箱进行网上咨询和问答,利用BBS传播有价值的思想,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制作成数字化的德育教材开展视频点播,制作隐含德育内容的网络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信息网络的互动性,使者和受众者能够开展双向交流,主客体平等相待,没有了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感觉。老师们可以通过收集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其思想动态,进行沟通、形成反馈意见,使各项学生工作能够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

高校应加强和改进校园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具体表现在,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网站的建设,建立起与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教育网页为一体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兼容的思想教育新阵地;其次要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关注与大学生成长、学习相关的话题,形成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扬大学生的榜样事迹。

3.与大学生交互“微信息”。提升思想教育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键之一,现今各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普遍是由一线辅导员、思想导师等来完成,这就对他们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对于现今一部分位于一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老年教师而言,他们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尚待提高。

在当今社会,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着重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网络教育能力,使之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熟练的网络使用技能,熟悉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经济性、网络管理的技术性、网络交流的隐匿性等基本特征,提高对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引导教育能力和监管能力,为优化思想教育信息网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诸如通过微博、QQ说说、博客、网络日志等,学习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心理起伏动态,为其个体的思想教育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是大学生最真实的反映。思政工作者们也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人际交往环境,较容易主导某些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展开互动讨论,进而发现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加以引导。

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越来越成为一大热点。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广大高校必须意识到思想教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性,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引导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姚锦云,潘陆益.QQ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29).

[2]岳颀,卫春晖.浅析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西江月,2013,(4).

篇10

1.培训目标和具体培训计划不明确

在目前的教育培训中,往往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只有在教学内容有所需要的时候,才会组织开展集中的培训,十分功利,重理论知识培训,轻技能实践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政治素质培训。这种不明确的培训目标和不明确的培训计划,使得培训产生了较大随意性。

2.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教师编制

目前大部分高校投入到师资培训的经费不够充足,并没有将这一项经费作为单独的项目提出,使得经费的使不够规范,严重抑制了师资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没有足够的教师编制,使得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是没有那个意愿去参加更多的培训,影响了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培训内容单一,缺乏个性

在已经开展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往往长培训模式较为固化和单一,这种根据统一要求,统一开展的培训虽然比较完整,比较规范,但是缺乏个性,忽视了教师个性化的基本需求,压抑了教师的主动性,不能够具体到不同专业的不同培训需求。

二、高校师资教育培训创新的具体措施

1.明确师资教育培训的目标和计划

没有明确的师资培训目标,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就缺乏一个大的发展方向,缺乏评定师资培训工作实效的基本指标。我们可以说,明确的培训目标关系到整体的培训价值取向,关系到各项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开展师资教育培训之初,首先需要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任职专业、岗位职责、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真正了解到教师所在的岗位对其提出哪些具体需求,围绕这个需求点设计培训形式及培训内容,以期通过培训课程的设定,来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

2.创新培训模式,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从一个方面讲,需要把参训教师作为整体培训的根本,从另一方面讲,还应充分满足教师自身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满足不同专业教师对于不同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实践能力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各个高校在进行师资教育培训时,要科学设计培训方式和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确保师资培训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一方面,要深化理论学习,同时理论要紧密结合技能实践,需要培训教师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将其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入教育生活的细节部分,以教学实践为培训的基础,将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与科技研究相结合。科技研究是不能放弃学术部分,是代表高校教育质量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所在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因此,在教育培训中,要注重将优质的教育培训内容升级为科研成果,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典型示范。

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