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重要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172-01
前言:现阶段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逐渐从教授生物理论转向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自2009年起生物课程标准修订部门就围绕着“凸显重要概念”这一主题开展了修订工作,并与2012年正式出版。在课标修订的背景下,对如何在初中生物上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与客观规律的解释,可以在更高程度上凝练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在生物学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物学科的重要概念存在着丰富性与联系性,概念与概念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联系与组合构件出生物学科体系。从生物学科的学习结构体系来看,生物学事实是知识结构的最底层,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基础,但生物学重要概念与生物学事实相比具有更强的概括性,因此学生掌握生物学理论的过程实质上讲就是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过程。
二、初中生物课堂上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的策略
1、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生物课堂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需要遵循直观性的原则,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程度。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理论与概念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得出的,并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相关对照。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课外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直观性事实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生态系统与食物链”的知识点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便向学生布置了“观察身边的食物链”的预习任务,并在第二天课堂教学开始前向学生提问观察心得,有的学生说“虫子吃树叶,小鸟吃虫子”,有的学生则说“农民伯伯种大米给我们吃”,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进行生物学科重要概念教学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通过整合直观性的教学资源、或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生物学科重要概念加以支撑[1]。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不仅应当建立直观性事实同生物概念间的联系,而且应当通过对这些直观性事实进行抽象概括,辅助学生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生物知识理论框架、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认知。与此同时,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立体地对生物概念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念认知
对于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认知应当立足于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观察、整合、分析的能力。中学生思维方式已经逐渐摆脱了小学教学阶段的形象思维模式,可以对一定抽象理论进行理解,初中教学阶段则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教育阶段。初中生在学习生物重要概念时,教师单纯对于事物现象的讲解与描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生物现象的理论内涵与客观原因[2]。面对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性,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
例如笔者在教学“条件反射与神经元”的相关知识点时就引入了“击鼓传课本”这一课堂游戏活动,由“课本”代替传统的“花”,在鼓声停止后,传到课本的学生则需要回答教师随机提出的生物问题。不过进行游戏并不是笔者的根本目的,笔者在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刚的游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大多数学生表示并没有什么感觉,笔者便引导式地询问学生有没有“紧张、出汗、心跳加速、口舌发干”等感觉,学生一致反应有这种现象,笔者便向学生们解释这种感觉便是条件反射的一种,并随之开展了课堂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设计教学活动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活动方式,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认知,从而提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3、利用实验探究重要概念的本质
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以实验为手段训练学生的生物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生物重要概念的本质信息[3]。生物实验作为学生理解生物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根除为实验而实验的观点,应该将实验过程看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环节,将生物实验与重要概念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实验过程中应当围绕着重要概念的教学,设计实验活动。
例如在进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以及动物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笔者在实验开始前便对细胞进行适当的介绍,但却没有对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而是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行总结二者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加强对细胞结构的重要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在实验结束后笔者根据实验结果对细胞的分裂概念也进行了适当的讲解,在学生已有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适当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的本质,从而构建起生物学科理论体系。
结论:总而言之,从初中生物学习的教学内容分析,其知识体系具有相当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较为重视实验现象与书本理论相结合,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动手实验能力都有着较强的要求。因此为了辅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生物学科理论体系,应当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重要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蔡炫斌. 利用“活动单”促进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篇2
关键词:生物 素质教育 教师素质 创新
尽管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由于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应试教育仍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自2001年以来实行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
就生物学科而言,《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生命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等素质;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对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命科学素质。新标准突出了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内容大大增加,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及思考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内容大大增加,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资料搜集、信息获取,提高分析整理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与此要求仍有差距,如在生物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老师想的多,学生思考少;老师写的多,学生练的少。师生间缺乏相应的互动,学生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被重视,侧重于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的学习,学生往往孤立地记忆和掌握知识点,忽视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很差。
鉴于这些现状,提出以下浅见:
一、加强师资配备,提高教师素质
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配齐生物教师和实验人员,加强对生物教师的培训,可组织暑期培训,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远程培训。教师自身也应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教育素养、创新和科研素养以及学术素养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修养、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享有平和心态和自由心灵并拥有完善人格和良好个性的适应职业发展的人。
二、重视生物学实验,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验强化理论认识
生物科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纵观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它的每项重大实验和发现同其实验技术是分不开的。通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所学知识更牢固,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更大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生物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注重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的差异,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新的方法和模式,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要重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使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
四、关注创新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让学生科学理解生物学科的性质和变化,进而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胡明 李少毅 主编《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科学 核心素养 理性思维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海尔蒙特实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格豪斯实验、萨克斯实验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光合作用场所、条件、原理等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有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实践基础,对科学探究方法有初步认识,已掌握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建立于初中学习基础上的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现史历程实际上揭示了人们对于未知领域探究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资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包含能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等内容。
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相对稳定,对事物的认知开始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的深层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解析“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经典实验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方法,既能为学生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奠定基础,同时又能培养生物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1 引导分析,感悟科学实证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发现史过程的经典实验,激励学生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认同科学探究往往需要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梅耶的科学研究”小资料,并提出问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那么贮存到什么物质中呢?”
科学结论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因此,教学的重点并非单纯的只关注科学结论,而是通过学习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分析萨克斯实验时,针对实验设计设置问题:
① 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分别是什么?
② 为什么要对绿叶进行暗处理?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③ 对同一片叶子进行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处理,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哪些原则?④ 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对实验的分析深化了对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同对真理的追求应该表现为基于事实、合乎逻辑的推理形式。
2 任务驱动,探究科学过程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必须是一种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的发展,科学结论必须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且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得到而非依靠表象获得。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知道光合作用释放O2。那么,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源于哪呢?这是高中学习要探索的新知。历史上,鲁宾和卡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要能真正理解同位素标记法的原理,需要联系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渗透和迁移运用,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学习中区别同一元素的方法。如区分氕、氘、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同位素有哪些特点,同位素为什么可以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问题:要如何利用同位素法进行实验设计以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用什么元素的同位素?分别标记什么物质?可能出现什么实验现象?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师生共同归纳分析鲁宾和卡门实验原理,教师利用课件展示1939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尝试设计用H的同位素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氢原子的转移途径?以此问题引l学生思考,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感悟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与巧妙,同时也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同位素标记法。
教师用课件进一步展示: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14C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以此引入卡尔文循环概念,并提出问题: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怎样合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培养信息获取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至此,学生对光合作用生理过程有了实质的理解。这些理解均建立于科学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形成概念、判断,通过推理的认识过程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以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体现了生物学习中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3 巩固深化,形成科学认知
教师要求学生注意:
① 普里斯特利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即实验还需要增设无光环境下的对照实验,与学生讨论改进建议;
② 萨克斯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③ 恩格尔曼实验证明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4 教学反思
4.1 重视初高中衔接,体现学习延续性
本节课的引入重视学生初中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经典实验。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益,避免了重复学习对教学时间的浪费。
4.2 分析科学发现史,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科学经典实验蕴含了丰富的生物科学方法教育资源。科学发现过程就是人们探究未知事物,获得新认知的思维过程。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师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步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花了较大的比重对萨克斯实验,鲁宾和卡门实验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原则。学生借助学习活动和思维策略解决认知冲突,利用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方式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深化了知识理解。
4.3 引感体验,促使科学价值观形成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感悟到科学的道路的曲折和艰辛,知道科学知识来之不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和发现都是后人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探究才获得的。这些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从而使学生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和献身科学的价值取向,奠定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4.4 关注迁移联系,帮助知识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一些物理与化学知识,需要教师补充物理、化学基础知识,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同位素标记法。因此,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科间的衔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进程中各学科的共同发展、彼此促进。
4.5 落实教学评价,促进概念深化
概念的获得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需要有巩固强化的环节,通过师生互动或是设置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已掌握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
本节课中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基本思路。同时,利用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理性思考,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信息技术;中学生物
引言: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研究生物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学科,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这门课程应该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且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致并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初中生物的教学形式都比较单一,更多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及时是一些需要观察和实践的环节,最多也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一下实验现象,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无与课程建立起有效互动和联系,感受不到生物学科的真谛和内涵。而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图形、动画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和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知识结构,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和知识探索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实际上,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比如细菌的繁殖、动植物细胞的形态等等,而这些内容如果仅通过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有很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说,对于这部分教学内容,通常都会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和仪器设备观察的方式开展。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仪器的配备情况来看,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因此,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的课时十分紧张,大部分时间还是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就得到了极大的凸显,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微观世界展示给学生,让知识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增加课堂互动,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1]。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也体现出了其优势,推动了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
2.1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在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推行的时代,课堂教学的开展只能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教材的学习,换句话说,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学生的听觉来完成,学生首先要将所听到的信息进行记忆,再将所记忆的信息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储存,这中间要经历很多的步骤,而每一个步骤由于个体差异性都会产生一定比例的信息丢失,因此,真正能够存储到大脑中的可以被理解的信息十分有限。不仅如此,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程保持专注力,否则就会丢失掉一些信息。从对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来看,“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问题,大部分同学对于这种完全依靠听力来获取知识的方式表示了极大的质疑,他们更期待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这种需求正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多媒体时代所能够满足的,在多媒体教学时代,教师的授课可以借助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模式,让信息通过视觉直达大脑,更加的形象、生动,再辅以听觉,从而构造了立体化课堂教学氛围。这个时候,学习不再只是面对冰冷的文字,还增添了有温度、有情感的、动态的形式,这种视觉的冲击所带来的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2有助于知识的理解
上面就提到过,生物虽然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但其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和阻碍。尤其面对一些微观世界知识的时候,如果没有直观的认识,那只能依靠学生的想象,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没有全面融入生物课堂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导致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仅能停留在表面。而在多媒体时代,教师的讲解可以辅以生动形象的图片,甚至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这更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多媒体教学这个层面,“微课”“在线沟通平台”等方式的融合,让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思维能到了发展,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2.3知识面的拓展
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堂的融合的优势还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知识库,学生知识的来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将所获取的信息在课堂进行分享和讨论,构建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性课堂,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让“教学相长”得到了充分的践行[2]。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策略
3.1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融入到视频、动画中,以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尤其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变换形式的讲解方式,以更受学生喜爱和接受的角度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情境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学习,更积极的参与和思考,动画和视频的播放让原本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初中生物中“生物和细胞”为例,这个章节的知识点包括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观察。课堂教学可以将细胞的生长过程和细胞的结构通过一个小短片的形式播放出来,视频中再配以相应的解释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下子就让原本紧张的课堂氛围轻松了下来,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了解到有关细胞的知识。之后,再组织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真正的细胞结构,这样相辅相成的过程,能够实现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由虚拟到实际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能够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微课”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应用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了“以生为本”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探索欲望的引导和激发。而“微课”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够极大扭转过去由教师把握课堂教学主动权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得以唤起,思维得以发展。“微课”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提前将下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课件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学生在“微课”的指引下,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展自主学习,并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记录,自行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一方面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记为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也让课堂的互动和教学更加高效。以“人体的营养”为例,这是一节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均衡饮食、绿色生活也是现代人所提倡的。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包括“饮食中的营养物质都包括什么,不同的营养物质所起到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提示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网络等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查找和学习,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学可以通过观看教师所提供的课件,还可以通过沟通平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最终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来分享对这个章节知识点的理解和疑问,共其他同学参考,针对问题,大家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再针对同学的分享进行指导,从而构建高效、互动、开放性的课堂[3]。
3.3信息技术提升实验效果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无论是细胞的分裂过程、血液的流动过程、细菌的繁殖等等都是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才得出的结论。甚至可以说,生物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对于生物学习来说,同样离不开实验现象的观察,很多的知识点也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但是,考虑到实验器械、装置和实验过程的限制以及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很多的实验是无法开展的,及时能够开展,也由于收到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实验精度,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导致实验原本应该体现出的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进行还原和呈现,并且能够反复播出,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甚至体验到参与实验的感觉。比如“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这个实验一般需要2周的时间,实验过程较长,同样需要经历较长实验周期的还有“探究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这个实验,相对于第一个实验,后一个实验所需的条件更加多,同样不容易实现。而针对这类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过程以多媒体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便播放视频边进行实验过程的讲解,最终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和细节。这种实验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进行回放,还可以对细节进行慢放,甚至可以实现学生课下对实验过程的复习,这样以来,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真正掌握实验内容,实验在生物学习中的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篇5
关键词:实例;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G633.91
核心素养是培养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新的时代学校教学的导向。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既包含强健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包含主重点能力的培养,其中有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协作沟通的能力等。整体上而言,核心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下面将基于实例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属于一个不断认知的流程,由感性经验到理论知识,再到使用学习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这属于一个持续的总体,离开任何一个环节均没有办法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知识重点包含生物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的本质,是抽象性极强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生物学科知识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当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到一起,将抽象转变为具体,通过实例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中生物科学素质教育起步的时间不长,最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学生总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针对教师方面而言,有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无法打破之前的应试教育的限制,在教学方式和理念方面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一部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依然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方法不够灵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对于生物课堂学习缺少应有的热情和参与性。
对于学生而言,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学习模式,对于高中生物学习没有兴趣,尤其是缺少自主探索的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被动的应对考试,这主要是受到应试教育以及高考制度造成的影响。高中学生在对生物进行学习的时候,经常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针对重点和难点以及疑点知识,不具备主动探索的精神,大部分生物实验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重点依赖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没有主动的进行动手实践,对于生物科学知识缺少深刻的认识,没有培养实验过程中生物科学探索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方面的约束,有关生物演示的设备和标本这些有关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很全面,硬件设施的缺少导致大量的生物实验没有办法展开,学生对于很多生物现象,缺少直接的操作以及观察的条件,仅可以通过想象,这样十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生物学习的水平。生物实验的缺乏既导致高中学生不具备科研操作能力,同时缺少相应的锻炼对比和分析,判断这些一系列的思维能力,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能力与习惯。
三、高中生物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讲解《DNA的分子结构》这一节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核酸不一样的类型,并且对于核酸的构造和作用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这节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属于核酸构造,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事先准备好实验的工具,六种颜色的硬纸片,包含红色和橙色以及蓝色和黄色四种颜色代表碱基,还有绿色和黑色分别代表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给学生制作DNA的模型做足准备。
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点,坚持由学生发展当作基础,将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当作重点的教学目标,围绕高中学生发展以及提高当作核心。在实际教学的时候,生物教师应该现创建教学情境,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最近几年在部分灾害当中失去生命的人,通常会使用DNA技术对于身份进行鉴定,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引用电视剧当中的亲子鉴定也是利用DNA。经过情景导入课程,提出问题,DNA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使用DNA去确定一个人的身份,之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快速思考,表达自主思考的成果。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置完问题之后,应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开展自主研究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应该使用之前准备好的材料开展实验,制作构成DNA分子构造平面模型,最后进行小组沟通,共享实验的成果。学生经过真实的实验,观察思考之后获得结论,教师在对其进行总结,并且设置一些联系的题目,稳定学生的知识,同时实施迁移使用。
(二)培养学生生物哲学素养
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构造细胞的基础元素,探讨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并且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其重点和难点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验蛋白质和脂肪,还有糖类,并能理解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知识
依照之前初中化学的相关学习,高中学生大概了解部分元素和化合物,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于细胞以及地壳一些元素表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讨沟通,获得元素类型和含量的特色,教师在根据元素的类型和含量,归纳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人体细胞的核心元素,最终引导出多种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对于碳元素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碳属于最基础的元素。
2.根据图片和表格去考虑加强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尽量不直白的讲解,将学生的参与当作核心,注重学生在生物学习当中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演示细胞当中化合物的类型图片和含量表。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去考虑,之后以小组的方式探讨,获取对应的生物知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基于实例探究高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拥有优秀核心素质的人,教师一定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及时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挖掘可以注重理论实践的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例,为学生制造一个开放和快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经过本文对高中生物核心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探索,希望能够给高中生物培养核心素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汶澍. 贵阳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02:16-17.
篇6
本着“评价促发展”的原则,评价更趋向于评价个体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形成性评价,是评价形式的一种,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评价。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过程中渗透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能最大化地促进学生的可持性发展。
一、创设条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的培养
科学兴趣是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衍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心底更多的好奇心,如何将这份好奇心转化成对生物科学的持久兴趣,便成了生物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可以在生物课堂的前三分钟,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与发现”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观察周围的生命世界。而这个交流平台的创设,为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提供了舞台,也为随后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科学兴趣方面的表现给予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及时而正向的评价更是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例如班上有位学生带来了从学校水沟边抓到的小刺猬,养在纸盒中,带入生物课堂。这位同学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小刺猬:不知道刺猬喜欢吃什么,就用吸管给它喂牛奶;用旧衣服给它做窝;小刺猬白天喜欢蜷着身子睡觉;放它在地上走时则小心翼翼,原来它胆子这么小等。这位同学虽然其他学科成绩不佳,但对生物学科一直很喜欢,也正是如此,他成为该班的生物课代表,这么做,也是想保护他对生物科学的这份热爱。
有学生从阿姨家带来了一颗刚采下的无花果,这位同学在介绍时为了向同学们讲得更透彻,带来了家中的百科全书,还边讲边进行解剖。事实上,他介绍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班上同学还没学到,但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在创设的交流平台中,师生交流的生物话题也许并不是这节生物课要学习的内容,或许已学过,或许还没教,或许初中阶段都没涉及。但通过这种分享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更为关注了,对生命世界的观察能力更强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兴趣这方面进行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实践,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而科学方法的核心部分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等。
学生在探究时,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思考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的实验方法,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后选择实验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把要探究的内容拆分成几个小问题。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期间,教师只是提问与提示,学生负责思考与实践。实验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想法和见解、操作和实验、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做综合点评,引导学生自评或互评,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师生对实验过程的及时评价,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适时切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
在生物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的科学性通常取决于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否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在绘制细胞结构简图时,要实事求是地按照观察到的图像绘制,切不可仿照书上的细胞模式图。再如,学生在进行“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这一探究时,四五天后,多数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清水中种子萌发得好,酸雨中的种子萌发得较差;但个别小组清水中的种子却是没有萌发,酸雨中的种子也没有萌发;甚至有的小组清水中的种子没有萌发,酸雨中的种子却萌发了。这时就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写上实验现象,而不是照抄其他同学所谓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促使这种实验现象出现的因素是什么?下次实验应如何改进?
对学生在实验中反映出的在观察、记录、分析方面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予及时评价,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使评价实施日常化;应不断地鼓励学生思考、实践并创新,引导学生就自己或他人在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中从思想到言行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正向评价、全方位评价,从而让每个学生经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有信心让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篇7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拓展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丰富和深入的研究。现在倡导的生物学科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及社会责任。其中的理性思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实验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拓展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其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而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为例,阐述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 拓展式实验教学模式
拓展式实验教学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教学改进,对原有实验进行拓展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实验思考、设计和实施等,开展探究的过程。它侧重于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等。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重心,以课本实验为基础,立足于高中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和拓展课本实验,在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讨论交流等方面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同时,可以利用学科兴趣小组或学生假期等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引导学生完成新课题的独立探究等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高中生物的所有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在单位课时内完成。
2 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该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实际”分析,基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教师采用优化的教学设计实施拓展式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2.1 “实际”分析
2.1.1 教材分析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完成“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在“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内容学习之前所设置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为学生后面学习细胞内的有机物等相关知识奠定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该实验在设置上注重对实验材料的选择、结果的预判和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所以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积极探究,使学习充分体会探究的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培养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过无机化学的一些反应,对一些化学试剂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在化学药品的取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学过有机化学知识,对本实验的原理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探索求知的欲望,乐于接受探究实验这种方法。在教师的充分准备下,通过该实验的适当拓展,将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此外,教师在上课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化学药品取用、实验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要初步了解,进而在分组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生物科学素养。
2.1.3 实验条件分析
一般情况下,实验材料较为丰富,通过采购或发动学生自带等方式都可以解决。该实验对实验室设备的要求不高,所以该实验容易开展。
2.2 拓展过程
2.2.1 知识方面的拓展
该实验在知识方面的拓展主要在实验原理方面。首先是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知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比较多,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半乳糖、乳糖,五种糖的分子内含有自由的或潜在的醛基或酮基,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称为还原糖;而蔗糖分子内没有该基团称为非还原糖,在化学反应中不具有还原性。
其次,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即在碱性溶液中可溶性还原糖将铜元素微粒还原,同时生成Cu2O等产物。Cu2O的颜色取决于该物质的颗粒大小,反应速度快时生成的Cu2O颗粒较小,呈黄绿色;反应速度慢生成的Cu2O颗粒较大,呈红色。
再次,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蛋白质结构中的肽键的结构与双缩脲结构相似,能够在碱性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中与[Cu(OH)4]2-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
关于非还原糖的检测可以根据学情,教师适当拓展或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后探究。
对于能力方面的拓展,主要是规范学生操作,例如化学药品的取用,实验中加入试管的液体量的控制,震荡摇匀的方法,水浴加热等操作的规范性。
对于实验材料方面的拓展,在实验前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同时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一般高中生物试题中,经常提到还原糖检测实验中,不能用西瓜汁、番茄汁、胡萝卜汁等作为实验材料。但在实际实验中,学生用以上三种材料做实验时,也能得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所以,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可以用这些材料。另外,对于生物组织中含有的抗氧化剂(如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花青素,番茄素等)在用维生素C片与斐林试剂进行实验时,同样发生反应生成Cu2O沉淀。学生只有亲自做了该实验,才会真正理解用这些材料所进行的实验也是有效的、合乎预期效果的。通过这些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真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科学探究过程及正确的探究方法。
2.2.2 方法拓展
在该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对于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检测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之外,教师可以引导或指导学生尝试其他方法。例如在对生物组织中糖类的检测方面还可以利用银镜反应、Molisch反应、蒽酮反应、Benedict反应等检测;脂肪的检测还可以用油点试验方法、乳液形成试验方法;对于蛋白质检测还可以利用Millon反应、茚三酮反应和黄蛋白反应。
2.2.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拓展
该实验上课前,教师需要关注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协作。学生的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有讨论、交流过程,要有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但要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最后还要在班级各小组之间进行进一步交流和讨论,进而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协作意识的进一步培养。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创设情境,用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儿”等事例,说明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善待生命,善待他人。
3 拓展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与建议
3.1 应用中的注意点
该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观察类实验要注意在仪器使用、装片制作、切片等方面拓展;② 对于验证性实验可以采用探究方式进行,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拓展;③ 探究性实验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记录真实的实验现象,不要想当然将实验现象作为“标准答案”,着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④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将实验课变成知识传授课;⑤ 实验操作完成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如学生仍有疑问,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
3.2 建议
① 该实验教学模式立足于高中教学“实际”,拓展实验要当成进行全新的实验探究;② 该模式学科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相配合进行更好;③ 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实验进行预习,要积极提出问题,并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④ 按照教学计划,要有的放矢进行拓展,部分拓展内容可以在非实验的课堂上进行渗透。
参考文献:
[1] 章振华.高中生物拓展性实验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 顾凤秀.拓展初中生物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J].生物学教学,2011,27(9):62-64.
[3] 沈桂弟.“递进式”方法在拓展实验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3,38(8):51-52.
[4] 姚灵灵.高中生物实验的拓展实验与教学建议[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4
[5] 张云,林颖韬.高中生物实验技术与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7.13
[6] 陈钧辉,李俊,张太平等.生物化学实验[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4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改变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探索“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生物教师应当坚持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生物学是从观察、研究生物体而兴起的学科。它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各种论断都贯穿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在教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这有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素质。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首先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从而开创了对生物学研究的新方法。细胞虽然肉眼无法直接看见,但我们利用显微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细胞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生物教学的相关内容,突出介绍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许多重要发现、发明、创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学习水稻种类的多样性时,向学生介绍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学习到酵母菌的应用时,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酵母菌酿酒的国家等等。当代中国辉煌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如试管婴儿的诞生,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等等。辉煌的成就势必激励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远大理想。
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是零散的、浅显的。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它影响并制约着人们创造能力、思想水平和科学品质的发展。让学生夯实知识的根基,是我们教师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生物学的基础观点。对生物体的形态、构造及生命的诞生、发展、进化规律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具体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观察、研究与生命现象相关的问题时,有一个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通过对鼠妇生活环境的观察,尝试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在学习生物的分类时,通过哺乳动物的内部结构(如心脏的结构与人相似都分为四个腔等)与人的相似,尝试说出人与哺乳动物在生物进化上亲缘关系的远近;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数据搜集、处理和运算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注意教法的多样性,如可采用讲述法、直观教育法、自习法、讨论法、实验课等。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像等,让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采用自学、观察、描述、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能力。
三、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
生物学在相对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初中生物教材中就有大量的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阅读课内外的小实验,篇幅超过了整个教材的四分之一。这不仅体现了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要求,也符号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动,喜欢亲手做实验的心理特点。所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是初中生物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的设备装置和设计原理,掌握操作程序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出现了错误,能按照实验原理、操作程序,认真分析原因,纠正错误。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生物学科实用性很强:许多生物学原理、生物特性都与工业、农业、畜牧业养殖密切相关,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在生产劳动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四、增强学生的卫生保健意识
生物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介绍了营养和卫生保健常识。如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染病的流行及其预防;体育锻炼对人体各系统健康的保障,通过学习纠正一些学生不吃早餐和挑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学以至用,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又如介绍了吸烟、吸毒的危害,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要有试一试的想法,一旦上瘾,就难以戒除,势必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原理,这对增强他们身体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篇9
关键词:生物;校本课程;开与发
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培养个性化、素养高的学生成为共识,校本课程作为有效途径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大多数的看法是,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对于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笔者所在学校多年坚持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以该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分享给同行。
一、校本课程需要“开”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现在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个性得到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要给学生能力,基础性的、再生性的、发展性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惟有知识才使人自由。”(杜兰特),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你要理解深刻。你不理解深刻,就不会内化,就不会落实。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自由,关注人的思想自由。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的自由是人世间最绚丽的花朵。”
如笔者所在校的课程,提出“为学生的智慧发展导航”。在生物组的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出“探索的生物学教学,提倡研究型学习,巧妙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验的生物学教学,提倡在生物学教学中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获得新的概念。”
“小组的生物学教学,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种种途径,学生获得生物学新知识,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交流、恰当表达。”
2.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最终关涉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课程能力。教师在开设“舌尖上的安全”校本课程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新闻,研究了很多微生物实验,在学科组进行了研讨,在细致的前期工作中,个人的学科素养得到很大提高。赫塞尔说:“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能量。”因此,我们要实现价值,就要唤醒开发巨大的潜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很多教研组学科基础型课程教学的共识尚未形成,教师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教学的共同信念还不够清晰,已形成的良好的共同经验和做法还未理性提炼,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整合。
3.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成长的途径之一
尤其是新兴学校的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一个学校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校本课程。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二、校本课程应该“发”
校本课程的“开”,相对简单,怎么做好校本课程的“发”,取得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是实践中的难点。
笔者所在校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开发 “校本课程”,在一定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激情、有志于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指南针课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本区域内有过展示和介绍。
1.课程决策民主化
由于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开发 “校本课程”,很多教师最有发言权,在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征集意见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课程理念明晰化
长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尽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如何归纳、整合,利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群众的智慧也需要专家的指导。学校所在区的教育领导细致指导,多次在一线调研,学校还请了高校的专家,最后提炼出学校校本课程的精髓。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明晰理念,厘清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出整体安排。
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的课程理念是:开启智慧之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导航。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犹如找到一把开启自己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可以察觉出自身不足,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在求索中获得成长,潜能得以激发,成为智慧超群、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引导学生探寻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阶段学习目标,自觉自律,为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昂扬的激情、步步为营的科学态度就好比拥有了为人生发展方向导航的“指南针”。
为此,我们将学校的课程模式定义为“指南针课程”。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全面开发。我校“指南针课程”包含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生物基础课程与生物校本课程。
3.课程开发程序化
在长期的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不少学校具有随意性,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科与生活的融合,超越学科的综合性是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案例:生物学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
学科课程建设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学校的学科层面展开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开发实施、评估监控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校学科组虽然在前期对此做了一些工作,需要建立一个系统、高效并具有创造性的,实现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长期积累潜心研究,教师将从人的潜能激发入手,开展课程建设。通过生物课程的实施,激发以下学生潜能:
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经常依据事实判断做决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除了计算之外,数学-逻辑智能还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还包括一种倾向,去建构问题、发现问题。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可以成为会计师、科学家、发明家和生物学家。生物学教学中遗传概率的计算、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都是相关的素材。
人际关系智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今社会,人际智能比其他更有价值。人际智能的定义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顾问型人才需要很强的人际智能,就像老师一样。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自然观察者智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自然智能的定义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自然智能比较发达的人,在户外或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通常会感到很有活力。自然智能并不仅仅指户外。自然智能在任何有植物和动物的环境中都会被用到。如,在动物园、水族馆、花园里对动植物的观察和推断。这种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的智能。
当然,在生物课程实施中,激发并培养其他智能如语言也是需要注意的。
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三级生物学课程管理,特别是校本生物学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验,探索生物学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开发具有符合学校、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地方生物学课程和校本生物学课程。增强生物学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力争为完善新生物学课程标准及生物学新教材提供有益的依据。加强生物学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以课堂改进为重点,同时,开发形成配套的校本课程教材,丰富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课外资源;通过学科建设,逐步提高生物学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能提高学习效率,争取为学生素养的提高提供指南针导航。
4.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案例:生物组为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拟重点推进下列举措。
(1)梳理基础型国家课程的知识树。我们于2008年梳理了生物学学科知识树,制定了生物学的年段、单元、课时的双向细目操作指南(见《初中生物双向细目表》)。下一步还将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
(2)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开发互补性校本课程。探索教学薄弱环节的弥补,围绕学科建设开设校本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包含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尤其对于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人们被技术包围着,每位公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必须面对和妥善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问题,缺乏起码的技术素养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预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技术教育的内涵必将在基础教育课程逐步凸显。
为此,将结合学校的地域优势开设校本课程,多年来生物组陆续开发了十多门校本课程,如“你必须知道的五个生物学家”“舌尖上的安全”“恐龙世界”“插花艺术”等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轻松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开发中,教师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
(3)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最后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5.课程展示多元化
(1)课堂是重要的展示课程精神的空间。最有发散性的课程应该在课堂,在老师们的手下。让真正的课程,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课堂里,更具有校本性,具有教师个性的特点。
好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共舞。美国学者帕克・帕姆在书《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指出,教师要有勇气,哪怕来自地狱的学生。他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有伟大的事物,不是教科书,就在这个主体本身。来自教师心灵的完整。他在书里有个深度的比喻,每次回到课堂,就让我回到舞池,……年长者、年轻者共同提高。他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共同体。改课要在课改语境下进行。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要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专业深度的深刻变革;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堂。
(2)课程无处不在。我校每年都开展各类活动,有外出观察实践、有校本课程展示。就是在学校层面,提供展示校本课程作业的舞台。
三、校本课程的背后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1.师本课程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教研组教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合作,教师成长明显。
案例:生物学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
学科组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发展的师资队伍。
教师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有良好的师德和对生物学教育的热爱之心,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有扎实的生物学专业功底,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生物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有较强的实施生物学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都能熟悉中学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良好的生物学专业素养和学科技能;有较强的教研科研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知识和能力,能参与课题研究。
教师发展目标:功底扎实,团结协作,教有特色,不断探索。在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中,促进生物学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生物学教师教学、教研、信息整合等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生物学骨干。
使全体学生整体生物学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帮助学生的生物学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初中生物学学习方法,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
人是发展的核心因素。
2.坚持创新
创新思维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课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例如,某校生物组学科建设规划。新课改以来,我校生物学科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小组体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科文化,形成自己的生物学教育理念即“体验教学”,同时,以“探索的生物学”为学科学习特色。
全组致力于课改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以提高我校师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教改实践中,我们树立了自己的生物教育理念即“体验教学”,实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加强了生物教师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提高生物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由于全组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理论上的共识,学科指南针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要合理规划,使每一位生物学教师明确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紧迫感,为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导航,为学生的智慧发展导航。
探索的生物学教学,提倡研究型学习,巧妙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体验的生物学教学,提倡在生物学教学中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获得新的概念。
小组的生物学教学。当今的学习能力之一就是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种种途径,学生获得生物学新知识,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交流、恰当表达。
学科建设的推进举措:“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学科团队、学科学习”等方面进行。
校本课程更具校园文化的情境性。生物校本课程在校园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要以献身、求真、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三尺讲台,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将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佛家有言,开口并错,实践中的普通学校一点做法,经普通教师的一点思考而出,肯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教学 生物实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3
从初中生物的学科属性来看,实验是初中生物的学科基础,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要求,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调研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与提升学生素质的科学方法。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第一,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创新,因此,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第二,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因为实验能够通过直接的操作和直观的现象来展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很好地解释生物现象的内涵所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条理性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能够掌握生物学习的规律。例如,教师在讲授水中生物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因为学生难以用肉眼进行观察分析,所以学生会存在困惑和疑问。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水中生物,这能够给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而更加容易掌握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知识内容。
(二)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生物实验能够带给学生较大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之前的生物教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仅如此,实验教学还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这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显微镜的使用是实验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其他生物实验的重要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是富有乐趣和挑战性的,也具备一定的难度,显微镜的使用的学习过程相对复杂,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并且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严格地遵循取镜、安放、对光、观察以及收镜来进行操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以后的生物实验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操作行为,及时纠正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加以纠正,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进行操作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心。
第二,能够加强学生观察以及操作能力的提升。在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准确地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传达,及时向同学介绍实验的操作要领,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在实验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第三,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主拥爻晌教学的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操作空间,同时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科学策略
(一)规范实验演示环节
实验演示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有效手段。实验演示能够直接地展示生物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规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必须要重视自身的规范性。因此,针对实验演示的具体操作来看,教师要重点注意把握这些问题:实验演示的内容要结合相应的教训内容;突出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力的培养;要强调实验演示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具体的演示操作时,要结合相应的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具体而言,优化和规范实验演示教学的策略包括:第一,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实验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同时,还要对实验的重点进行反复演示,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第二,初中生物教师自身的实验操作要规范。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操作规范,清楚正确地演示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主动地讲解相关的操作要领。
(二)拓展课外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教学并非完全依靠教材,也需要适当地拓展课外的内容,因此,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还需要主动地获取适当的课外实验内容,充分地利用周边的资源,组织开展富有趣味的课外实验,可以包括下面几种形式:
第一,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最突出的优势在于需要的器材简单,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会到实验的乐趣所在。例如,制作细胞模型、自己配制饮料等等,这些实验能够让学生在欢乐学习的同时,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科技小发明。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废物利用,制作一些有用美观的工艺品。通过参与制作科技小发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运用能力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客观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教学的核心特征在于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所包含的生物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上一篇:公司后勤人员考核标准
- 下一篇:数学建模任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