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营销机制服务创新

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及特征

(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所谓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保险公司内质中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资源与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保险公司自身和其客户创造出价值,形成一系列特殊的集约的技能、组织学识并为保险公司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从定义不难看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第二,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强调资源与能力的转换。第三,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强调独特性与持续性的结合。第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能力体系。

(二)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第一,价值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

第二,独特性。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含于保险公司内质中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特殊的集约的技能和组织学识。

第三,延展性。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在公司经营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核心竞争力还必须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原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

(三)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类似,但毕竟保险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具有和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如保险公司的产品是保险保障,此外保险公司的信用属性、金融属性和风险性也决定了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管理能力;第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险种研发能力;第四,组织学习能力。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一是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新险种,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优势,集中具有专长的业务骨干,根据市场需要或潜在需求抓紧进行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如针对不同行业(银行、证券、资产评估、建筑监理等),开发新型责任保险、具有保障外其它职能的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新险种。

二是改造完善现有险种,在市场调研基础上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些效益险种,抓紧进行整合和包装,建立起险种大超市,使之成为公司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是结合各地承保业务重点,力求在个别重点行业建立起差异化的险种组合及费率档次,如针对电力系统,可根据多年的承保理赔经验,仔细分析,积极探索,进行险种优化组合。制定适合该行业购资率,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四是服务于西部大开发,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针对西部大开发的具体项目,要加强市场调查,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完善建筑、安装工程险、保证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高速公路保险、消费贷款保险等险种,积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配套的保险服务。

(二)稳固和发展重点客户

重点客户是保险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以重点客户为核心的新型竞争机制,是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要建立“重点企业业务领导小组”,协调、组织、领导重点企业保险业务的全过程,并要明确主要责任人,指定专人跟踪服务,要为已参加保险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企业档案”,同时要建立大企业、大项目联系走访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上门拜访,随时掌握客户对保险需求的变化及对保险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将重点客户逐步转变为“忠实客户”、“永久客户”。

(三)打造高效、富有活力的营销机制

营销工作,是提高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又一个增长点,更是保险企业参与竞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打造高效、富有活力的营销机制,多渠道地发展业务。

首先是要建立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营销体系。同时要尝试财险与人寿保险公司建立相互关系,实施交差销售。另外,要逐步探索网络销售、电话销售和门店销售等高效率、低成本的营销方式。

其次要优化险种结构,建立适应营销险种体系。认真研究个人的风险保障需求,开发以个人财产损失风险和责任风险为对象的营销产品,并推行定额保单,简化投保手续,形成适合营销形式的险种体系,使大量分散的业务能通过新的营销渠道的方式推销到千家万户。

(四)加强服务创新

保险服务必须摆正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客户最大满意度为第一追求,服务创新就是在创造客户,创造客户就是在创造市场。要树立起“一切从客户利益出发”的服务宗旨,站在客户的角度制定服务措施。将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的全过程,实现“零投诉”。以尽职尽责的服务建立起忠诚客户群,并通过其介绍争取更多的新客户。

一是要进行市场细分,提供承保差异化服务。在实际中有机地将标准设计与个别设计、标准服务与个别服务相结合,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特殊性需求,从而争取更多的客户,发展和壮大公司的实力。

篇2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保险服务创新 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84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02-02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开始对保险服务质量进行深入广泛地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服务营销领域,后来逐步扩展到服务作业、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经过20多年的研究,国外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我国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国内对于保险服务质量、服务创新的研究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发展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本文就围绕保险服务创新进行研究。

一、保险服务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来,我国保险业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保险业务的快速扩张。过去20多年,保险业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超常规发展,远远超过国民经济9.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保险,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名词,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长达20多年的拓荒时期里,保险业务的多少不仅决定着保险公司的存亡,也决定着保险从业人员的胜负。因而保险多采取“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战略,采用人海战术,跑马圈地。这种战略在保险业特定的发展阶段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这种粗放式经营的显著特征是:重规模,轻效益;重展业,轻管理;重业务,轻服务。这样的战略虽有一时之功,却绝非长久之计。

从国内、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看,中国保险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保险公司如何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呢?国际上公认,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保险公司才能够持续地发展与壮大。所谓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是指保险公司能够经受国内和国际竞争考验的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扩展应用潜力和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和服务为基础的不断创新能力在保险公司的具体应用。一般来讲,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长期增长能力以及保险企业文化等方面。而保险行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这种行业的特点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消费者期望的提高,客观上决定了保险服务创新能力成为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服务创新能力是一个保险公司独有的,其它保险公司不易复制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现代营销理论看,保险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利润推动,而利润的唯一来源是对保险产品有消费需求的客户。客户选择保险消费的关键因素是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具体讲,保险服务实际上是保险公司爱心、诚心、关心、耐心的奉献过程,是与客户相互信任的新型亲情关系的建立过程,显然只有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才能留住老客户,才能通过老客户对保险公司及其产品的口碑形成派生新客户的效应,依次实现市场份额的长期巩固和扩展,最终享有长盛不衰的利润之泉。

综上所述,保险服务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选择。

二、保险服务创新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因素

保险服务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增强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保险公司要在保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应该打造自己独特的服务理念,以服务赢得客户。

(一)保险服务创新的定义

保险服务创新是指保险公司通过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管理,优化服务手段和服务产品,转变服务方式,借此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树立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增强竞争力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创新不仅是公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保险服务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保险服务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保险服务创新是保险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险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保险服务创新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程度逐年下降,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市场竞争由低级的价格竞争开始向营销方式、异质产品、增值服务等多种手段转变。只有通过服务创新才能摆脱对单一价格竞争的依赖,走向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轨道。

2.保险服务创新是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保险属特殊服务行业,较一般商品服务属性更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主要关系,就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服务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是保险的生命。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新的形势下,保险服务创新已成为各保险公司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谁能提供独具特色的、优质的、全面的服务,谁就会最大限度地赢得市场。

3.保险服务创新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国内保险市场还不健全,各种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不利于整个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保险市场正在逐步走向规范,保险主体只有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参与市场竞争,这是保险业走向成熟的表现,是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三、我国保险公司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服务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企业无论在规模上、管理质量上都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但在服务创新方面可以说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1.保险服务意识不到位。虽然各保险主体都认识到服务在竞争中的重要性,但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一大部分从业人员,依然没有把以客户为中心内化保险服务为意识。其次,由于体制、思维习惯、考核导向等多种因素,服务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服务创新也缺乏内在动力。

2.保险服务过程不连贯。保险服务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业务的全过程,但目前存在重保前服务不重售后服务,重公关力度不重服务质量,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社会效应。即使有创新也不能贯穿始终。

3.保险服务手段单一。在服务手段上,以延续现有的做法为主,服务手段少,技术含量低,远不能提供多层次、宽领域、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的保险服务,与现代保险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保险业服务创新能力发展滞后,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服务理念创新不足。近年来,在保险经营的理论和实践上,我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个保险业的服务创新只是一种口号,而没有形成具体的实际行动,只是量的变化,没有形成质的飞跃。保险公司对于保险服务创新在竞争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各保险主体更加热衷于追逐短期的规模和效益,缺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长远规划;公司内部没有创建系统的服务创新体系,在机制上缺乏服务创新的能力。这归根到底是源于服务创新理念的滞后。

2.服务创新的投入不足。服务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等各种资源的额外配置。目前,整个保险业对服务创新无论在投入比例上还是规模上都严重不足,服务创新与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3.保险公司的人才不足。我国保险业的人才相对于保险业的发展严重不足。这与整个保险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没有足够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关,尤其是高精尖的人才成为保险业务的稀缺资源。服务创新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做保障,自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提高保险服务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保险服务创新应着重实现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跨越。即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由功能服务延伸到心理服务,由单向服务转变为人性化的立体服务,由基础服务延伸到知识服务,由粗放化服务转变为精细化的品牌服务,创建系统的服务创新体系,构筑保险企业独特的服务文化。为此,要做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创新。

(一)服务理念创新

1.创建一整套全新的保险服务文化。企业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保险公司来讲,它应是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创建保险服务文化,就是把保险企业文化中的这一核心内容给予特殊的关注,通过有意识地投入、培育、提炼、积累、引发和塑造体现企业自身优质服务特点的文化和精神,以此有效地激励、规范、约束、协调每个员工的服务思想和行为。对于公司管理机构要把支持优质服务作为头等重要的工作。创建服务文化不只是培训第一线接触客户的展业人员的微笑服务,而是让整个企业全方位地参与,让服务理念内化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成为每个员工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2.培育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竞争是以提高顾客对保险产品满意程度为目的而展开的市场竞争。服务竞争的实质是服务理念的竞争,是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必然反映。因此要提高被保险人对服务的满意度,就意味着一切要从被保险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理性要求。服务竞争不仅是无条件的,而且也是无止境的。比如:海尔集团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国际星级一条龙服务,开创了中国家电行业全程优质服务的先河。海尔集团售前本着“参与化”的原则,通过感情交流与沟通,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售中本着“方便化”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咨询引导,提供符合顾客期望的“高、新、全”的产品;售后本着“及时化”的原则,通过国际星级服务消除用户的一切烦恼,并通过用户回访不断征求意见。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和举措也为我国企业的服务竞争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保险企业要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引导员工增强服务意识。将员工的特长和精力投向顾客、产品、服务和效率上,这是令企业持续成功的主要因素。每一位员工都要具备处理顾客抱怨的基本功,同时将顾客抱怨化为积极改进工作的动力。保险企业的考核指标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价值传导途径。保险企业应在经营指标体系中将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引导企业在各层面进行服务创新,建立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3.把服务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位置。保险公司要在战略上重视服务创新;在资源分配上要对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有足够的保障;在财力人力上有足够的支持。服务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以点盖面。要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从上到下和从内到外,在观念上和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服务创新。

(二)服务手段创新

服务手段创新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观念创新,不仅要认真研究客户的需求,不断扩大服务内涵,还要依托本身的专业优势,主动引导客户的需求。二是服务方式上创新,对为公司作出较大贡献的黄金客户,推行客户经理制,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超值服务,实现客户利益和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双赢。三是技术上创新,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常规服务之外,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向客户提供风险咨询、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法律顾问等高附加值服务。发挥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的经验优势,真正发挥保险公司管理、防范风险,服务安全生产的职能。四是流程上创新,不断优化流程,配合加强内控措施,尽量简化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最大可能地方便客户。五是产品上创新,要在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上,多下功夫,多为客户提供一些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使保险服务的方式更具延伸性、开放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保险服务要求。

(三)监督机制创新

服务工作能否在业内始终保持高质量,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取决于是否建立一套有效的、硬性的、内外兼容并开放的监督考核机制。通过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促使快速提升服务水平,使基本服务客户满意率达到100%,延伸服务、增值服务扎实而稳步推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提高。

纵观中外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没有保险服务的创新,就没有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服务创新的历史。保险业的每项重大发展可以说都离不开保险服务能力的提升、保险服务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特别是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借鉴国外保险业的保险服务创新成果,大力推进保险服务的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谁的保险服务创新能力强,且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谁的竞争力就强,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就需要不断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创新能力,从而铸就保险业明天的辉煌。

篇4

一说到外包,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软件外包和业务外包,想到以印度为代表的外包行业和热衷于外包的美国跨国企业。事实上这只是劳动力外包的典型代表,劳动力外包实际上是狭义和最初级、利润最低的外包,因为外包商出卖的是劳动力,没有规模经济,而且持续上涨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会使利润下降,目前华尔街赋予外包企业的市盈利率是个泡沫,这个泡沫会随着下一浪企业将业务重新内收而破灭。真正永久性的改变产业结构是替代功能的产品化的实现,举一些例子,独立芯片组厂商的出现(ATI/Nvidia),甚至Logitech这种做鼠标起家的厂商的崛起,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外包”。

规模经济划定了一条线。没有人做赔本儿的买卖,只有在外包商的单位服务成本远远低于被外包企业的内供成本的情况下,而且外包效率和服务效果相当甚至更好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才有动力发生交易,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服务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便宜的劳动力、几乎没有可变成本的互联网架构、先进技术带来的高效率,让买方几乎不用考虑就签约。典型的例子是信息类服务的互联网。

成本和利润的空间和企业内部功能的变化也制约了双方的底线,例如目前有很多为保险公司做数据输入和索赔客服的外包商,乍一看,扩充得很快,但是一旦保险公司的利润结构和功能结构发生变化,比如说是当保险公司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将客服也作为销售渠道的时候,既成为利润中心而不是简单的成本中心时,保险公司就会考虑收回这部分的业务。

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外包的边界。业界有一种说法,企业应该只做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功能而将其他一律外包。理论上讲企业应该越来越小,因为全外包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跨国企业、混业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很多企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反反复复地外包、内包,季报很漂亮,但盈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原因是企业核心和非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其外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外包服务企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业务中断。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时候是不能量化的,因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人、是智慧,而不是厂房和机器,很多企业在做外包决定时为这种机械式的切割策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竞争的压力不单只改变了外包企业(甲方)的行为,也改变了外包服务企业(乙方)的市场策略,双方的博弈促使这个平衡点在不断飘移。在新兴市场和快速发展的行业,劳动力业务外包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成本低廉和产业格局的快速变化不足以使外包业务双方达成一个可持续的交易模式和规模经济的效应。

篇5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因子分析法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以及保险行业资本的累积,保险业的竞争程度不断升级;而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保险竞争力问题。一时间各种文献、专着层出不穷,但是目前国内在对保险公司竞争力的研究上有两大思路尚未明确,致使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层次界定不清、方法使用不当等问题。首先,对于我国保险行业竞争力研究的范畴和层次并没有明确,产业层面的竞争力研究和公司层面的竞争力研究等领域区分并不明确。其次,大多数研究是从定性分析的角度进行的,并没有系统地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我国保险行业和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保险竞争力可以分为多个层次,例如不同国家保险行业层面的竞争力、企业层面上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同一保险公司下属各分支机构的竞争力等等。同样,用来研究竞争力的方法也很多,例如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法等等。从理论上讲,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研究各个层次的保险竞争力;但若方法选择得当,既可以减少研究内容,又可以提高解释能力。因此,本文试从保险竞争力研究方法角度,系统梳理不同层次保险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模式,以期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我国保险竞争力理论和实证研究有所裨益。

在我国对保险竞争力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文献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我国保险公司总公司层面上,而且早期的文献并不对产、寿险进行区分;二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即使出现也仅仅是为了分析方便而列举数据,缺乏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或计量分析;三是缺乏数据分析的结论往往过于武断并缺乏说服力。

在研究保险竞争力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保险竞争是指不同的保险经济实体,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在保险市场上互相争夺胜利的一种活动。保险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一个保险行为主体与其他保险行为主体竞争保险资源的能力。它既指某一保险产品的竞争力,也指某一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竞争力,还指保险行业的竞争力和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1]除此之外,保险业竞争力还可以认为是一国保险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受国内及国际保险竞争考验的能提供保险服务产品的经济能力。[2]3结合上述观点和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本文将保险竞争力从层次上划分为保险产业竞争力、保险企业竞争力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竞争力三大类。

一、评价保险产业竞争力的方法

我国学者从保险产业层面研究保险竞争力的文献很多,现将有代表性的概括如下:裴光(2002)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发展之路,把我国保险业放置于我国宏观经济及世界保险业发展之中,对我国保险业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2]1-26吕宙(2004)则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角度进行了研究;[3]石心武(2004)研究了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4]林江(2005)对引入外资对我国保险产业组织的影响;[5]方芳(2005)对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6]这些研究虽然对我国保险业竞争力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好的探讨,但也存在着不足: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保险业综合和未来规划的层面上,对于当前局面的评价以及如何从当前的竞争力水平发展到更好的水平等问题关注较少。

1.保险产业竞争力研究方法的确定

对国家保险业层面上的竞争力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是最适合应用的;它被用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着名运筹学家萨蒂(Saaty)提出的。这是一种依据序标度,将系统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方式以确定每一层次中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总顺序,从而为决策提供确定性判据的方法。AHP法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既采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性的“相对标度”,同时又充分利用了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并能对其误差做出估计。在层次分析法中,比例标度①采用1~9之间的整数及其倒数。用比例标度测量的结果表示为正互反判断矩阵,因而这个矩阵也可以看作是这组元素在此属性下的测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张跃进主编《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和风笑天着《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中的相关内容整理。

2.保险产业竞争力研究指标的选择

首先,保险公司的数量是一国保险市场竞争情况的重要体现。拥有较多的市场主体则市场行为更为规范,保险市场体系更为完善,消费者的利益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与保障。但是,一国所拥有的保险公司数量也仅仅是反映一国保险业竞争力的一个不完全因素,即它所反映的是一国保险业竞争力的一些侧面问题,而不是全部。其次,选择费用支出占净保费比例这一指标来反映一国保险业所投入费用和产生效果的比较。第三,由于保险市场上再保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选用一国保险业的分出保费占全部保费的比例作为再保险的指标。第四,一国的保费收入既反映了其在本国的保险发展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其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相对份额。但是,这一指标在选取的时候其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因此用在这里并不妥,最终使用保费收入增长率这一相对指标来反映保费情况。最后,鉴于上述相似的考虑,选择赔付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一国保险业赔付方面的产出情况。在确定上述有关指标后,就可以应用AHP法对这些指标的权重予以计算,之后进行加权并求出各国保险业的竞争力得分;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对比和研究,并根据权重的大小对不同的指标给予不同的关注。

二、评价保险企业竞争力的方法

研究我国保险企业层面的竞争力文献主要有:刘子操(2005)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研究了保险竞争力的培育;[7]林玉良(2002)提出,对于中国人保来说,市场化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8]唐运祥(2002)认为,加快内地保险产业结构调整及实施人才战略是提高我国保险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9]钱红等(2002)强调,应从保险公司的市场进入能力、声誉相关能力、功能相关能力、可靠保障能力四方面来培育我国保险公司竞争力;[10]顾锋、周甜(2002)认为,诚信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1]

1.保险企业层面竞争力研究方法的确定

在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中,决策者及评价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或其组成要素进行排序,还想通过评价活动得到一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应改进哪些环节以及改进程度如何等。数据包络方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在分析保险公司的效率时不必借助于参数假设,而且可以大体上将保险公司区分为有效率的和无效率的两种;它既有评价排序功能,又有提供决策信息的功能。因此在保险公司总公司层面的竞争力分析中,我们选用了数据包络方法进行分析。

2.DEA分析指标的选取

国外研究保险公司竞争力的经典文献,主要是通过相对效率和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回归来进行的。首先,有学者研究了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对于经营效率的影响,如Cummins等(1999);[12]Cummins,Tennyson和Weiss(1999)还研究了保险公司兼并和合并对于公司效率的影响。[13]其次,Cummins和Weiss(1993)应用计量方法探讨了美国财险公司的竞争力;[14]Yuengert(1993)运用混合正态伽马误差模型研究了美国寿险公司的竞争力。[15]

我国学者应用DEA评估方法研究保险公司也有过一些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大的分歧集中在对保险公司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上。现有文献大致从两个角度来研究保险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赵旭(2003)和李心丹等(2003)虽然都没有区分产、寿险,但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对保险公司产出的理解是单产出的还是多产出的。[16-17]侯晋等(2004)和施岚(2005)采用数据包络方法与回归方法相结合的思路,对我国财险公司进行了研究。[18-19]现将上述四篇中文文献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概括在表2中。此外,还有些研究将数据包络方法作为工具,以研究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与规模效率的关系,如李陈华、张伟(2005)使用数据包络方法研究了规模不经济情况在中国保险业更具有一般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0]

本文认为,保险公司的生产过程是一种多产出的生产过程,在这一点上与李心丹、侯晋的研究相似。但是本文与李心丹一文最大的不同或者说创新,在于将保险公司的产出又进行了扩展;不但是一种多产出的生产,更是一种具有外部性产品的生产,即保险产品公共品属性的特点被我们予以了考虑。这一新思路反映在DEA方法的操作上,就是在产出中新增一项产出指标——社会贡献。如果说将用于实物生产效率研究的DEA方法运用于金融保险业是一种创新,那么通过该方法多产出的特点,将保险公司的产出从金融产品层面扩充到公共产品层面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在投入指标的选择上,本文在劳动和资本的选择上沿袭了之前的文献。不过,对资本的选择与国内研究相似,采用了固定资产一项;但对劳动的选择则并没有将原工人数作为一项指标,而是采用了营业费用作为综合衡量人员劳动力投入的指标。特别是在寿险业,引入了佣金支出一项来强化劳动的作用。考虑到转型期中国经济和中国保险市场具有的特殊性,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路径依赖作用和锁定效果明显,因此在本文中,引入实收资本的概念作为各家保险公司对初始禀赋的衡量。

本文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角度来定义产出。首先是经济保障和补偿的职能。商业保险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平滑不确定时间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将赔款作为产出指标是合理的。其次是保险业负债经营。为了保持其经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一定的准备金来满足日常和未来的需要,因此准备金一项也可以纳入产出项目。有文章认为,可将两者的和作为产出,我们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赔款和准备金尽管都是与给付密切相关的,但是两者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正是不确定性本身决定了这两者并不能加总作为一项产出指标。最后,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在产出指标选取中,最后一项是不同的,因为财险公司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承保业务很多并不赚钱,因此实现的利润水平对财险公司就显得至关重要;寿险公司长期经营,为了平滑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以及其他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必须通过投资收益来增加自身实力。

通过研究和数据资料,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的投入可以包括营业费用、实收资本和盈余,产出可以包括赔付、准备金、投资以及社会贡献。由于财险行业和寿险行业的异质性,我们在表3中分别概括二者的投入和产出。

三、评价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方法

保险企业是一种提供金融商品特殊服务的企业,鉴于保险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很多特殊性质(江生忠、邵全权,2005),[21]使用一般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偏差。因此在研究其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分支机构的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评价方法的选择。本领域的研究目前较少,不同的保险公司结合自身的需要,有一套相对简单的分支机构评价体系,但缺乏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指出的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竞争力又可以按照公司和地区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一家保险公司系统内部具有很多分公司,这些分支机构是一个研究领域;其次,在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很多保险公司都会设置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因而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又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本文提出的方法适用于上述领域。

1.方法的选择

评价企业经营的方法很多,由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特殊性,DEA方法尽管在研究总公司层面的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效果相当好,但是由于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与总公司之间的密切联系,投入产出从概念上存在一定的界定困难。而因子分析方法(FactorAnalysis,FA)对于研究分支机构层面的竞争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引入很多变量,这对于经营琐碎的分支机构来说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其竞争力影响因素。其次,因子分析的强项是通过降维达到分类和排名,这样可以将分支机构需要考虑的几十项因素简化为几项因素,便于抓住主要矛盾。再者,因子分析方法十分方便在同一系统内进行排名和比较。最后,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因子分析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系统内鼓励与惩罚的实施。

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降维以简化数据的多元统计方法。因子分析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因子对变量进行分类,通过寻找出一组数目较少、相互独立的公共因子来代替相对较多的、互相关联的原始变量。而选取的公共因子由于能集中反映原始变量所含有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起到了简化分析的作用。

尽管因子分析是对初始数据指标的一种浓缩,但是,由于因子分析过程中使用浓缩后的综合因子对原模型进行解释,因此浓缩后的综合因子比初始因子更具有解释价值。

2.指标体系的设置

规模实力是构成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范围内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规模实力主要依靠市场份额体现。从企业层面看,保险公司的规模包括业务规模和资产规模,具体到分公司则主要体现在业务规模即市场地位方面。因此我们设置了一些与保费结构有关的指标来反映规模实力的影响。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其潜在的竞争力,代表了一个时间点分支机构内部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影响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本文对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主要集中在与保费收入相联系的几项指标上。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分支机构的长期发展,只有结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健康发展的分支机构才能不断壮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居于优势地位。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在某一具体城市中该分支机构未来的竞争力就越强。

人在我国寿险市场发展初期获得了规模优势,现阶段依然在起作用。因此,各分支机构的营销能力也就成为了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内部管理能力体现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是分支机构对总公司所分配费用的运用效率和降低经营风险的能力。它是与总公司紧密相关的,管理能力不高会导致总公司偿付能力下降、市场信心不足,所以提高内部管理能力是衡量各分支机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盈利是所有企业目标的核心,也是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水平的最终综合体现;是扩大规模、寻求发展的基础,也是竞争的成效检验。具体到分支机构这一层次,创费创利能力是其竞争力的一项核心因素。分支机构的创费创利能力表明了其在经营动态过程中的长期安全性来源,是财务是否稳定、安全的标志,是多项财务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组能力指标的大小决定了一家分支机构的成功或失败,特别是在不同城市分支机构规模相当悬殊的格局下,创费创利能力的高低更能体现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鉴于上述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竞争力的基本判断,我们给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竞争力评估因子分析指标体系(见表4)。当然,实际工作中数据可能并不好获得。需要指出的是,以往衡量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是以绝对数为主,但由于我们在分支机构这一层次选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为了更好地突出各家分支机构的实际表现情况,我们将很多反映绝对规模的因素转化为相对数。②

四、结论

综上,本文已从保险产业、保险企业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三个层次考察了研究我国保险竞争力的方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方法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根据我们研究的需要可以灵活变化的工具。本文并非要将研究保险竞争力的方法锁定为三个层次、三种方法上,而是试图为我国保险竞争力研究层次与方法不十分明朗的研究环境进行一些研究思想的传播(即对保险竞争力的研究是要“分层次、选方法”的),并从笔者平日研究的角度进行解答,仅此而已。

————————

注释:

①比值标度用于在某一准则或属性下对一组元素两两比较的相对强度的测定。

②尽管在因子分析初始阶段也会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平滑数据,但是我们认为,那样的平滑处理并不足以反映出保险公司各家分支机构的实际表现情况,因此在初始指标的确定阶段就对其进行相对数的处理。

————————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83.

[2]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1-26.

[3]吕宙.竞争力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9-46.

[4]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70-750.

[5]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92-307.

[6]方芳.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与竞争力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101-209.

[7]刘子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林玉良.入世后中国人保竞争力研究[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2,(4):5-6.

[9]唐运祥.论经济全球化与内地保险业的发展[J].保险研究,2002,(4):4-6.

[10]钱红.论入世后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保险研究,2002,(10):9-11.

[11]顾锋,周甜.诚信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J].保险研究,2002,(8):7-8.

[12]Cummins,D,MAWeiss,anizationalFormandEfficiency:AnAnalysisofStockandMutualProperty-LiabilityInsurers[J],ManagementScience,45:1254-1269.1999

[13]Cummins,DJ,S.Tennyson,andMAWeiss.ConsolidationandEfficiencyintheUSLifeInsuranceIndustr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3:2-4(1999),325-357.

[14]DavidCummins&Weiss.MeasuringCostEfficiencyintheProperty-LiabilityInsuranceIndustry[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7,pp.463-481.

[15]AndrewM.Yuengert.Themeasurementofefficiencyinlifeinsurance:Estimatesofamixednormal-gammaerrormodel[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7(1993)483-496.

[16]赵旭.关于中国保险公司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3,(4):118-122,128.

[17]李心丹.基于DEA方法的保险公司效率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3,(3):7-8.

[18]候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108-112.

[19]施岚.我国财产保险业技术效率分析[C].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5:185-207.

[20]李陈华,张伟.企业规模VS效率:对中国保险企业的DEA经验研究[J].系统工程,2005,(9):37-41.

篇6

关键词:中小保险公司;差异化;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4日

一、引言

近几年,中小保险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具有经营灵活、专业性强以及分布面广等显著优点,对繁荣保险市场以及发展国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就目前国内保险市场而言,三大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牢牢占据70%~80%的市场份额,其余保险公司仅占20%左右。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中小保险企业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管理成本低、历史负担小、经营灵活等,但这远不能弥补其资金流动性不足、市场资源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劣势。在和大型保险企业竞争过程中,单靠压低价格与之抗衡,只能把自己逼入绝境,因此中小保险企业必须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通过差异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才能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经济效益。

二、中小保险企业实施差异化经营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首先,中小保险公司能够及时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股东不断推进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小保险公司的大股东一般都在某一行业或者领域具备领导能力和号召力,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小保险公司借大股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其次,中小保险公司能取得较高的边际效益。大型保险公司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现在基本趋于成熟阶段,而中小保险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它能在不增加支出成本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前提条件;再次,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能为保险专业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优秀人才选择回国发展,再加上我国重视金融保险人才的培养,所以我国人才保险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与大型保险公司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能为员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吸纳更多人才。由此,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得到巩固,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劣势分析。

第一,资金实力不足,资金运用效率低。大型保险公司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有些保险公司由于其强大的发展动力,在一定时期内曾处于垄断地位。大型保险公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投资经验相对成熟,其资金规模、人才资源、营销网络以及业务开拓等均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的收益更高。而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时间短,资金积累不足,在投资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由于资金储备及各种限制条件的制约,中小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论在资金规模还是人才储备上都难以与大型保险公司抗衡。

第二,经营策略不明晰。中小保险公司成立之初大多是极其盲目的,成立的初衷大多基于股东利益。自交保险公司一般承担股东的大量保险业务。但是保险业的资金回收期较长,而股东需要短期收益高,所以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体,保险公司更多的为股东服务,所以一般选择短期收益较高的保险产品,对长远利益的考虑不充分,经营策略不明晰。

第三,内控机制不明晰,缺乏创新及监管力度。我国保险市场的经营方式较为粗放,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内控机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严重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在:首先,内部监管不严,稽查审计机构尚属空白,有的保险公司尽管建立了稽查审计机构,但是人员素质质量不高且检查效率低下,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履行稽查监督职能,不利于中小保险公司及时规避风险;其次,承保单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随意性大,随意注销保单、变相降低条件承保以及篡用条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第四,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没有注重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保险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它是经营风险的专门金融机构,但是较之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业对自身经营所存在的风险不够重视。中小保险公司将企业的经营风险局限于骗赔水平上,但是对管理风险、资金运营风险、经营风险、偿付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认识较为缺乏。有些保险业务员为了完成经济指标,将风险意识抛之脑后。他们为了拿到保费,不管风险如何,他们都会予以承保,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费用,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中小保险公司不重视业务的拓展和延伸,没有提升服务意识,客户的满意度也逐年下降,给保险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三)中小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经营模式的策略。竞争手段、经营范围和产品的同质化,一直是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小保险公司要想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确立差异化经营模式,形成自我发展的独特优势。

1、转变经营方式,树立差异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经过多年保险市场激烈的竞争,保险业普遍存在的“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正在发生转变。中小保险公司应当深刻认识到,保险资产规模扩张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但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过快的规模扩张意味着资本快速消耗和风险不断积聚,必须切实改变传统的重投入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真正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增长、差异化竞争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例如通过对公司员工进行“诚信、专业、价值”核心价值观的宣导,使差异化经营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加快战略转型,推进差异化经营结构的转变。中小保险公司必须依靠其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来推动战略转型,通过战略转型的过程再强化其核心竞争力,并推进公司经营结构的转变。战略转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围绕所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面对保险行业目前的现状,新模式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变革,保险业从内部开始逐步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所以中小保险公司应重塑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的竞争。例如,可以联合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从而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小保险公司经过近些年的积极探索,在战略、管理、文化、品牌、服务、技术、产品、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诸方面均形成各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得产品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促进服务持续改善。中小保险公司在经营中应体现当地主流经济特点、在支柱产业的经营逐步形成专业化服务特点,通过战略转型,逐步形成差异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灵巧的稳定器”服务。

3、加快创新步伐,建立差异化经营的竞争模式。中小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公司治理、发展模式、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综合化经营等多方面的积极创新,大力提升管理效率和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保险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经营的创新业务,着力改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努力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一体化发展,构建自身差异化的核心竞争能力。中小保险公司要加快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经营,例如在人力、机构、费用、技术、品牌等诸多方面的资源配置向与自身服务能力相匹配的业务、客户、产品方面倾斜,通过产品差异化、经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流程,确立适合于自己能力的市场定位和管理模式,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拓展市场发展空间,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做出了品牌和影响力,形成比较竞争优势。

4、充分细分市场,获得差异化经营的区域优势。中小保险企业要充分认清市场形势,找准市场发展目标。要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不断开展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划分业务渠道、险种、客户群体以及地域等相关限制要素,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小保险公司要科学布局,将本行业的竞争、产业的集中程度、经济发展潜力以及产业中心转移的方向等作为分支机构建立的先决条件,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市场占有额。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竞争,降低资源消耗,增加企业利润,为总部开拓新的市场,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保险公司的利润,确保分支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具备战略性眼光,对保险深度和密度相对不足以及人均收入较低的地区也不能忽视,要充分挖掘其潜能。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将这些地区的潜在客户充分挖掘出来,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抢占更多的市场先机,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强化人才管理,提供差异化经营的人才保障。首先,中小保险公司必须强化人才战略,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中小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只有加强自身素质,确保服务的周到、全面,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中小保险公司首先要建立健全竞争择优机制,科学选拔人才,同时要总揽全局,明确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建成平等、公开、择优的用人机制,为人才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其次,要建立约束平台,严格执行以贡献定薪酬的激励政策。中小保险公司要做好岗位分析、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评估工作,对不同岗位实施分类管理,同时依据职责设计多样的升级渠道,实现贡献和报酬、责任和利益的统一;最后,要培养员工的终身教育理念。中小保险公司要特别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扩大中小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额。

三、结论

总之,随着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保险业经营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对于中小保险公司来讲不仅是巨大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在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中小保险公司只有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涛.中小保险企业生存现状及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分析[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12.

[2]杨有成.寡头垄断保险市场模式下中小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J].开放导报,2010.2.

篇7

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滞后性。首先,我国的人力资源理念不能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观念遗留的问题大,如:传统观念认为人自是企业花费的成本之一,不重视员工的个人意识和发展潜力,等级观念严重;现今的企业人事管理理念为:以人为本,企业发展以员工的发展为基础,重人不重事,把员工作为企业单个价值的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部分,企业采取的管理手段不再是如同传统企业用命令来约束员工该如何工作,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采取激励与约束手段并存的方式,激励员工的潜能,用更少的人,做更多更有效率的事。而如今还是存在一些保险公司,在管理上采取压制的手段,卡着员工从事的工作类别,规定处理的方式,思想观念落后,不利于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

2.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性。按照我国的传统的金字塔形式的管理人力资源的模式,我国不仅缺乏上层优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在底层的技术人员和进行市场营销的人才也相对匮乏,但是在多数保险公司却在同一个职位存在许多冗余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低层次存在大量专业技术不熟练,不能适应变化市场的员工,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十分的不合理。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市场化,减员分流渠道不畅,这势必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致使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产生一种不对称的淘汰,人才总体结枯的调整无法迅速进入市场调节的良性循环。

3.员工绩效考评的模糊性。员工的绩效考核流程不透明化,考核的方法,考核的标准不具体,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没有权威性,不利于企业留下高素质人才,同时人事部门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多数员工“一岗定终身”,员工在企业没有发挥自我价值和提升的机会,导致员工只能选择跳槽,制约了人力资源潜能的发挥。

二、转型期保险行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1.采取发现策略,实现保险公司内部人才资源存量调整。保险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十分之快,从1995年的4家公司,到现在百多家企业,份公司更加是遍地可见,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险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按照统一标准,一个保险公司的建立,内勤的工作人员至少为80人。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保险行业的专业人才只有10万左右,在投资和理赔方面的人才资源十分的匮乏,保险公司面对人力资源十分紧张的经济市场,且人力资源优势保险行业的竞争核心,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应该要采取发现策略,吸纳优秀人才。从业外发现。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时期,可以去寻找适合的人力资源储备起来,一般传统行业的人力资源也相对丰富一些;从事业单位挖掘,稳定但是发展空间不大的事业单位,对刚出社会没多久的人力资源而言,保险这种竞争大,提升空间也大的行业,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激励措施,以优渥的薪酬条件,和良好的个人能力提升空间未诱饵,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2.保险公司内部应该要成立培训机制,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优化企业结构。前面讲到,保险公司可以从传统行业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挖掘需要的人力资源,但是这部分的员工对保险行业的知识并不了解。年轻最大的资本就是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所以保险公司内部要重视对这部分人才的专业知识的培养,把这部分人力资源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其次巩固老员工的专业技能,尽管企业的一部分已经从事保险行业一定时间,但知识总是在不断的更新,理念和技能也在不断的完善,保险公司要重视对老员工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符合时展的需要,结合国外的优秀理念,力求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

3.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发展,员工专业素质的提升;其次,企业要合理运用人力资源,以长远利益为基础,发展短期目标,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评价机制,评价的标准如下:1)了解本国国情,熟悉国际保险行业的规则,具有全球化的眼光;2)具备基本道德标准,熟悉保险行业的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重视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具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企业内部要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人力资源。

三、总结

篇8

    根据有关统计,截至2004年4月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125亿元。其中中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保持稳步增长,达到9890亿元;外资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35亿元。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万亿元,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保险业总资产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是保险业总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全国保险业保费收入3880亿元,约为1999年的3倍,年均增长超过29%.2004年1-4月,全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554亿元,同比增长近8%.随着保险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以加快保险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保险业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政策的实施,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今年预计保险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是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是保险业总资产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2003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成功,资本金大幅增加,推动公司总资产迅速增长。

    三是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和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推动了保险业总资产的增长。截至2004年4月末,各保险公司资本金共计521亿元,比年初增幅超过3%.

    四是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外资保险公司增加促进了保险业总资产的增长。截至2004年4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本年累计保费收入为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左右;外资保险公司资本金共计107亿元,比去年增长27%.

篇9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一个连续性较强、牵涉面较广的工作环节,必须全面开展相关方面工作,方能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一)加强产品创新

要改变保险公司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道路,不能仅仅依靠价格抢占市场,而要将业绩的增长点放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独特的经营模式上,具体表现为产品的创新和营销的创新,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保险和金融服务。对此,保险公司一要加强市场调研工作,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同行业竞争者的发展策略和具体产品定位,再此基础上创新产品和服务。比如针对广大农村市场,就要求研发出能够符合农村消费水平的医疗险、养老险等。二是要加大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因为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竞争不充分,已经形成了寡头格局,后果就是大公司不重视产品研发、中小保险公司没有足够财力和人力进行研发,所以为了以后长远竞争考虑,无论大小公司都要正确把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从而能够积极筹集创新资金,适时适度引入外部资金,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为突出。三是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合力推进产品创新工作。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新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孵化器,要将保险公司和学界联合起来,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险产品,让整合后的资源创新更具活力。

(二)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

保险公司的资金运营能力是直接决定公司负债、盈利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公司必须能够合理利用这些资金辅以财务杠杆,充分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从而提高自身资本运转能力、负债能力和盈利水平。一是要积极拓展保险资金的运用途径,应该注意把握市场机会,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力求最大限度拓展资金运用渠道二是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管控,公司应该建立健全保险资金运用托管制度和监督机制,对风险及时有效科学地加以识别,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和提升外部约束力。

(三)完善再保险体系

再保险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和良好的制度保证,也对规范保险公司的各种业务行为、控制内部财务风险有帮助。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全体重视再保险,将再保险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考虑,并结合市场和内部管理制度对再保险充分利用。二是加大人才和资金投入,和高校合作培养更多的内生性人才,与国际化、多元化的经济市场接轨。三是强化法律支持,制定更多关于再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以迎接外资再保险公司的挑战和内部管理困境。

篇10

关键词:寿险公司;战略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二)实际问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