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的管理机构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食品的管理机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食品的管理机构

篇1

一、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食品。开发绿色食品,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在种植、养殖、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它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品质量。

10年来,绿色食品工作结合国情,借鉴国际相关行业的做法,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开发管理模式;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监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有机农产品标准接轨。已开发的产品涵盖了食用农产品和各类加工食品,实物总量和贸易额逐年增长。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实物总量的比重分别为:奶粉40%,茶叶及饮料5%,粮油、蔬菜、水果、畜产品等1%左右。绿色食品证明商标标志在国内外市场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品牌形象得到了广大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实践表明,开发绿色食品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组织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创新。尽管目前产品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区域发展尚不平衡,但是已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既要高度重视解决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基本安全问题,又要参照发达国家标准,努力提高食品质量水平,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优质名牌农产品开发的有效措施。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这项工作,有利于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农产品出口。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好。

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基本任务,紧密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加快开发,确保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当前,要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积极支持和引导,全面推动绿色食品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扩大农产品出口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十五”期间,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力争绿色食品实物开发总量在现有规模基础上增加两倍,2005年达到4500万吨;

(二)建立保障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技术标准、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市场服务。

(三)形成产业链,逐步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市场营销网络。

(四)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业、食品加工业和其它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三、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原则

一是坚持把“质量与发展”作为工作主题。质量是绿色食品的生命和市场价值,发展是进一步满足市场消费的现实要求。产品开发要严格执行标准,确保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引导就是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大背景下,着力创造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市场运作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企业和农户自主开发,监测和认证机构公正评价。三是坚持技术进步和创新。绿色食品是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增长点。要在环境保护、生产加工、标准建设等领域更多地研发和采用新技术,在检测、认证、监管等环节不断创新。四是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绿色食品需要适宜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技术条件,要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分类指导,选择重点,集中布局,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

四、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产品开发步伐

扩大产品总量规模,提高市场供给能力,是当前绿色食品开发面临的基本任务。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基地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

1.基地建设。各地要规划布局和重点建设一批原料和产品基地。基地建设要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形式,实行标准化管理,提倡产业化经营,并做好技术推广、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工作。

2.企业培育。要注重培育壮大现有的绿色食品企业,吸引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中型食品加工、商贸企业参与产品开发和经营,重点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产品开发。要以名特优产品、无公害产品和具有出口优势产品为重点,提倡规模经营。加强安全高效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开发、推广和使用工作。

4.市场开拓。要加强绿色食品流通和市场培育工作,吸引和鼓励各类企业经营绿色食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投入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和专卖店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较高的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

(二)抓紧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市场服务体系是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保障。

1.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的总体要求,近两年农业部将重点制修定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及技术要求等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各地要根据通用性标准和加紧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生产操作规程。力争到“十五”期末,实现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签、贮运保鲜等方面的标准基本配套,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按照“择优选用、业务委托、合理布局、协调规范”的原则,在原有基础上,充实一批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产品质检中心和通过省级以上计量认证的环境质量监测机构,组成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监测体系。对这些监测机构的建设要给予重点的扶持,充实仪器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

3.健全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认证是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绿色食品证明商标许可使用的重要环节,要借鉴和采用国际质量认证的通行做法,不断改进和优化认证程序和检查制度,保证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积极推进跨国认证,不断扩大双边及多边认证合作,为扩大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4.建立市场服务体系。要重点抓好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等网络建设。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管理、营销信息化水平,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更多地依靠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企业,搞好生产资料供应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服务。

(三)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健康发展,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要切实加强质量监管和规范市场。

1.质量监管。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食品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检查及产品的抽检、公告、处理力度;加强对各类监测机构监管,确保监测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市场打假。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要积极配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依法打击各类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现象,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增加投入

“十五”期间,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发展,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绿色食品工作的支持,重点加大对标准制修定、监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各地可以借鉴一些省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争取和吸引社会各方资源,参与绿色食品开发。

篇2

我市自然生态环境好,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工矿企业少,污染比较轻,光照、大气、土壤、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开发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开发,花椒、核桃、银杏、木耳、香菇、茶叶、蔬菜、药材、山野菜等,已形成一定的商品量、为绿色食品开发奠定了基础。年以来,我市的绿色食品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市已有白龙江2万亩冬播马铃薯、3万亩三蒜、1万亩西瓜、2.6万亩三蒜、3.6万亩茶叶、1万亩茶叶等共6个产品、13.2万亩农作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两个茶叶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绿色食品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与数量不多的绿色食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优势资源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条件,增强开发绿色食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措施,迎头赶上,切实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力度,尽快将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变为雄厚的经济优势。

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步伐;按照名牌产品的标准和要求,筛选能够做大做强的绿色食品开发项目,尽快建成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加快生产标准化建设,改善生产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加速培育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奋斗目标。到年,全市经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达到20个以上,其中有机食品达到3个以上,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1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3%。

(三)、重点工作

1、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今后非绿色食品将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进入市场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提高选用绿色食品的意识。使广大食品生产者认识到绿色食品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增强按标准组织生产。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自觉性,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绿色食品事业的良好氛围。

2、制定绿色食品开发规划。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绿色食品开发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林、中药材、草食畜和蔬菜4大支柱产业和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蚕桑、苹果、中药材、食用菌、蔬菜、烤烟、草畜12个特色产品,首先应成为优质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其它有一定生产规模(产量在500吨以上)和开发前景看好的产品,如薇菜、蕨菜等山野菜,柑桔、板栗、无花果、水蜜桃等干鲜果,养麦、燕麦、蚕豆等绿色小杂粮,三蒜、洋芋及洋芋加工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也应列入开发规划。

3、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包装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只有完全达到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才有可能生产出得到认证的绿色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状况是影响绿色食品质量的基础因素,必须对产地环境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坚持不懈地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各种质量标准,在生产实践中总结适合当地实际的环境保护办法,灭病除害和增施农家肥替代化肥等,做到严格按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保证绿色食品开发取得成效。

4、做好申报认证工作。按照绿色食品产地化原则,条件初步成熟的一些农产品,要积极争取逐步达标,申报进入绿色食品行列。今年我市争取申报8个产品,其中:申报银杏;申报核桃;申报花椒、油橄榄;申报茶叶、木耳;申报纹党、冬播马铃薯。绿色食品申报实行谁申报,谁拥有标识使用权,谁受益的原则。认证应以龙头企业为主,无龙头企业的,可由推广中心等项目牵头单位申报。要提高申报的自觉性,切实避免由于申报不积极,自己的特色产品被别人先申报的情况发生。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管理和服务机构。省、市已在年建立了由主管省长和市长为组长的绿色食品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各县(区)也要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尽快成立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形成由上到下的组织领导系统,使这件事有专门的机构来管,专门的人来抓。

二是要将绿色食品开发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篇3

绿色食品是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正式拉开了农业革命的序幕。进入20世纪80年代,旨在把重视农业持久稳定发展,强调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主题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如替代农业、低投入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等。于是相应地出现了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等名称。世界各国的称谓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即避免或最大程度地限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而尽量以高新生物技术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生产加工无污染、无公害食品,以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

绿色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并成为食品消费领域新热点。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美国54%的消费者愿意即使付出较高的价格,也要购买无污染的果蔬;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食品。由于市场需求强劲,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极大地影响了政府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20世纪90年代绿色食品的发展已形成三点共识:一是绿色食品能较好地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因而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发展显示出稳步上升的广阔前景;二是绿色食品质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三是绿色食品成本低、价格高、效益好,因而市场供给量迅速增加。尽管目前绿色食品生产量和消费量还小,但不久的将来规模必将迅速扩大,将人类食品消费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绿色食品的定义和标准体系

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其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国际上与我国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绿色食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称为“绿色食品工程”,其注重生产基地、环境、食品检验、市场运行和科研教育等各系统之间的结构和联系。绿色食品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标准规程、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国家对各项标准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参照国外绿色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标准的基础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结合国情将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及A级绿色食品两类。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与我国以往制定的标准根本区别在于:绿色食品生产以高新科技为手段,以净化环境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无病虫害的动植物品种,对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行全过程无污染质量控制。这样既保证了食品产量又保证了食品不受污染,可以有效改善公众的营养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

严密的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组成了严密的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是参照国家、部门、行业有关标准并综合各部门、各学科专家的意见而制定的,普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部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推荐标准直接接轨。从综合质量标准来看,绿色食品整体质量代表了我国食品质量的最高水平,绿色食品产品包装标准对包装材料的选择设计等方面,均有明确和规范的要求。

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绿色食品的生产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以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措施的核心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农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生产和加工操作规程,指导、推广到每个农户和企业,落实到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改变以最终产品的检验结果为评定产品质量优劣的传统观念。这是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全新质量观。

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是全世界通用的区别不同产品特点或产地的手段,如国际羊毛局的“纯羊毛”标志、我国的“真皮”标志等。我国绿色食品管理的―个显著特征是实行规范的标志管理,即通过对合乎特定标准的产品发放特定标志用以证明产品的特定身份以及与一般同类产品的区别。绿色标志作为质量认证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开创了我国质量证明商标管理工作的先例,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将质量认证和商标管理紧密结合,使绿色食品认定既具备产品质量认证的严格性和权威性,又具备了商标使用的法律地位。

高度的组织网络。为了将分散的农户和企业发动起来进入绿色食品开发行列,我国建立了三个组织管理系统:一是在全国各地成立了绿色食品委托管理机构,系统地承担绿色食品的宣传、发动、指导、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通过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个农户和农场,以保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推动绿色食品开发向基地化、区域化发展;三是委托全国各地农业环保机构和区域性食品检测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产地质量和食品质量检测。这个独立于管理系统之外的质量监督保障网络不仅保证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公正性,而且增加了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科学性。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展全局,遵循省委提出的“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绿色生态”战略目标,坚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后劲在畜、重点在田、出路在工”(以下简称“五在”)治农方针,按照“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以下简称“五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开发一批县域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创建一批规模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主导品牌。

二、发展目标

(一)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展规模:到“十一五”期末,全县绿色食品达到50个、有机产品总数超过100个;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在加快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县绿色农业模式。

(二)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规模,提高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供给率和覆盖率;发展一批运行规范、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我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3个,进一步把我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好,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环境监测面积(含山林、水面、耕地)覆盖全县。

(三)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结合“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一批加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知名品牌。重点培育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远泉集团实现年产值5亿元,培育龙头企业恩泉油脂、盛水集团销售收入超亿元,培育3家以上超5000万元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

三、发展重点

围绕着“五在”和“五化”,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粮食、植物油、茶叶、果蔬、水产、竹笋、畜禽蜂及传统休闲食品产业。

(一)粮食

粮食产业要在稳定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的同时,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种植面积,大力推行绿色化。按照“重点在田”和“基地规模化”的要求,稳定提高清水、湖村、枫岭头、石人、郑坊、煌固、茶亭、董团、尊桥、皂头、田墩等17个镇(乡)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水平,进一步扩大基地创建规模。以绿香米业有限公司、红鹰粮油有限公司和市洪亨米厂等为龙头,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延伸加工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力争绿色食品大米产品新增20个,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2亿元;建设好“县全国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境监测面积近28万亩,绿色食品稻谷产量16万吨。

(二)植物油

发挥油茶资源大县优势,按照“希望在山”和“投入科技化”的要求,立足现有75.6万亩油茶林,以湖村、清水、望仙、华坛山、煌固、石狮、枫岭头镇(乡)为重点区域,加快高产油茶基地建设,以恩泉、山之源等茶油品牌为核心,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木本茶油,延伸油茶产业加工链条,开发食用茶油、皂素、医药、美容、生物质能等产品。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油茶基地建设成全国绿色食品油茶标准化生产基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76万亩,茶籽产量2万吨,茶油产量0.6万吨,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培育恩泉油脂有限公司企业产值超亿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新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茶油产品总数达到15个。

(三)茶叶类

镇(乡)为重点区域,通过品种改良,开发有机绿茶、绿色食品绿茶;建立绿色、有机茶基地及示范区2个,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继续做大做强茗龙、远泉牌仙姑龙翠、白眉茶等品牌,发展绿色、有机茶产品总数达到15个,产值超亿元。

(四)果蔬

按照“生产标准化”的要求,突出劳动密集型,不断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绿色果蔬类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

1、果品: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名优果品,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使之达到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标准要求;以花厅、田墩、铁山、应家等镇(乡)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绿色食品金标柚、信红柑、早熟梨、铁山杨梅等资源优势品种;加强产学研联合,开发果品生物保鲜技术,提高果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商品化率。到“十一五”期末,新增绿色食品果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绿色食品果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达到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金标柚面积达到1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果品产品5个,绿色食品果品食物总产量达5万吨,产值1亿元;做大做强金标柚、早熟梨、铁山杨梅等果品品牌。

2、蔬菜:以皂头、茶亭、枫岭头、石狮、郑坊、上泸等镇(乡)为重点区域,建立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为沿海发达城市和周边城市提供优质、安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蔬菜。提高蔬菜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蔬菜罐头、速冻菜、脱水菜、蔬菜汁、蔬菜粉等蔬菜加工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到“十一五”期末,建立绿色食品蔬菜基地2-3个,面积10万亩,产量30万吨,开发绿色食品蔬菜及加工系列产品20个。

(五)水产

按照“潜力在水”的要求,结合“一村一品”工程建设,重点使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转化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如盛水草鱼、田生泥鳅等,以董团、尊桥、五府山、湖村、煌固等镇(乡)为中心,将地方特色水产品逐步转化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完善配套支撑体系,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水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到“十一五”期末,新增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个,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水产养殖基地面积达8万亩,全县水面环境监测面积9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水产品及其加工制品20个,产量1.5万吨,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六)竹笋

以五府山、华坛山、铁山、望仙、清水、四镇(乡)规模种植区域为重点,建立全国绿色食品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量,开发笋竹两用林,按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产组织竹笋制品生产加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竹笋及其制品10个,产量2万吨,产值5000万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笋竹两用林环境监测面积达32万亩。

(七)畜、禽、蜂

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养殖业类产品的开发要突出生猪、家禽和蜂产品三大重点,进一步提高绿色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1、生猪。要在稳定存栏数,增加出栏数,加速猪群流转,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综合效益过程中,全面加快绿色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猪业,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猪肉,推广生猪优良品种,抓好品种改良,调整养殖结构,全面实施区域布局化、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服务。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促成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的转变,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猪养殖;二是积极推广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猪养殖技术、母猪繁殖防治、饲草栽培等实用技术,从源头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技术、种源、制度上保证绿色(有机)猪肉产品的顺利开发与生产;三是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猪肉制品加工业。以罗桥、尊桥、董团、清水、旭日、石狮等8个镇(乡、街道)为健康养殖示范区,率先开发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猪肉;力争至“十一五”期末,开发绿色食品猪肉取得突破,年出栏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猪1.5万头,为开发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2、禽类。按照“品种特色化”要求,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家禽品种。以地方麻鸡、三黄鸡、乌鸡为依托,形成以旭日、罗桥、田墩等为中心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肉鸡基地。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开发绿色食品家禽取得突破,新开发产品3个,产值5000万元。

3、蜂产品类。以五府山等10镇(乡、街道)中蜂养殖基地为依托,建立蜂产品加工企业。到“十一五”期末,养殖规模10万群,产值1亿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蜂产品10个,开创我县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蜂产品新局面。

(八)休闲食品

继续支持红叶食品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开发出更多更优的产品投入市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达到3000吨,产值5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加快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发展是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推进农业生产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提升人们生活文明的需要,也是满足食物市场多元化。提高我县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外向型经济的需要。全县各镇(乡、街道)要增强认识,形成合力,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紧抓好。

(二)加强领导,落实政策,科学发展

县成立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工程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工程”的实施,各镇(乡、街道)要从构建绿色生态县的大局出发,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成立相应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推进“工程”的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真正做到工作有领导、规划有目标、实施有重点、机制有创新、行动有措施。

县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作为“全国绿色食品的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经费。并继续实行如信贷、税收、出口退税等政策,继续执行对获得绿色(有机)产品每个奖励5000元和企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要强化队伍,加强对内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作督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培养出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管理队伍。

(三)增加投入,扶持龙头,推进产业化

从今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将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及县财政配套的资金集中用于支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主导产品的开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的创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龙头企业的壮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主导品牌的培育,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主导产业的形成及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监管体系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创新。重点扶持一批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优势加工企业;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增大对基地的拉动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要重点支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引进资金、技术、设备、技术和人才,以投入促发展。

(四)加大宣传,依法监管,提升公信力

要广泛宣传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知识面,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同时,要坚持开发与监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形成依法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合力。要努力探索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依法管理的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建立健全全县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全程质量监管制度、政府有效监管制度和监管工作机制,实现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监管由“行业自律向依法监管”真正转变。要不定期地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专项检查工作,深入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场所进行检查、指导;农业、工商、质监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市场清理整顿,加强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采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假冒伪劣产品,坚决予以打击,规范生产行为,维护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市场的良好秩序;积极协助上级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年度抽检工作,保障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质量和信誉,提升其公信力。

(五)创新科技,培养人才,构筑支撑体系

要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启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专业人才队伍培训工程,搞好绿色食品、有机产品技术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和用人机制,加速人才资源市场优化配置进程,完善人才中介服务系统和人才市场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用人制度,形成服务和支撑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发展的庞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各地要结合实际,重点培养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结合“阳光工程”、农民技术培训等项目的实施,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通过科技创新与人才的培养,共同谋求绿色食品、有机产品事业发展。

篇5

关键词:资源“三品”优势

一、发展“三品”的资源及优势

近几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内蒙古“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阶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本制度构架已经形成,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志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行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的技术路线,既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创新。内蒙古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三是我国已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四是生产专业化、产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已初具规模,为“三品”发展提供了经营保障;五是加入WTO为发展“三品”拓宽市场空间,提供了机遇。

内蒙古发展“三品”产业有独特的优势:

1拥有巨大的“绿色天然”无形资产。内蒙古幅员辽阔,草原广袤;人口相对稀少,自然资源较丰富;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盛产乳制品,牛羊肉、马铃薯、山杏、沙棘等,并以“绿色、天然”而驰名全国;由内蒙古大草原出产的绿色食品在全国消费者心目中享誉度和可信度都很高;尤其是乳制品、牛羊肉等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草原可利用面积9878万hm2,占全国的1/5,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耕地面积820万hm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森林面积近2000万hm3,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一位;大小畜存栏、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三位;可利用淡水面积65.5万hm2,占全国的10.7%;山杏、枸杞、沙棘、苁蓉等野生资源丰富。

3区位优势明显,横跨“三北”,与八省区接壤,距京津唐、沈哈大等大中城市较近;国境线长达4200km,拥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4良好的政策环境。多年来,各级政府把“三品”生产作为加快全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安全食品工作日益加强;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提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对内蒙古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三品”的经验与成就

一是提高全社会对三品的认识;二是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最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加快绿色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特别是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对达标的优质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五是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行绿色标志、普及绿色包装,并取得了成就。全区13个盟市都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国家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有5家。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绿色食品企业103家,产品436个,绿色食品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3062万美元。经环境监测面积194万hm2,其中农田及饲草料种植面积60万hm2,草原(森林)面积133万hm2。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有机食品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20家企业的123个产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产量和产值也在逐年上升。截至到2005年底,内蒙古无公害产地认定223个,其中种植业163个,畜牧业42个,渔业18个;认证无公害生产企业222家,认证产品634个,总产量达到466万吨。

三、“三位一体”推进战略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势头方兴未艾,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三品”产业建设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品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品”的各项工作不能松懈,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三品”事业的发展。从2003年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开始,确立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三晶”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安全食品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公害农产品要尽快纳入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轨道,坚持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打造我国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有机食品的发展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五”期末形成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外向型发展格局。

四、理清思路,科学把握“三品”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多重功能、多重效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求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由于绿色食品产业中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各自的标准不同,所以产品在涵盖范围、要求和追求目标、消费层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科学地作好三个定位。

(一)科学把握发展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市场准人的基本条件,目的是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保证基本安全。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牌,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是满足人们更高消费层次的需求。有机食品作为一种追求生态安全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二)科学地把握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逐步从阶段性认证走向强制性要求,依法推动标志管理,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在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食品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

(三)科学把握发展重点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是推进“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是打造农业精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素质,推进重点是优势农产品。有机食品是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

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农产品。

五、“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品牌战略为主线,把握主攻方向,全方位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三品”工作的领导。要适应“三品”加快发展的要求,提升“三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层次,把发展“三品”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三品”产业涉及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工商、食品卫生、商品检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协作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支持“三品”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三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对“三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三品”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鉴于生产“三品”的企业要增加监测费用以及增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参照环保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三品”生产企业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重点“三品”生产基地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率先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

三是要把“三品”基地建设纳入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当前,推进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认证产品,大力推进“三品”产业化经营。要为龙头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实行产销对接,注意选择资源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集中进行开发,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优势,培植名牌拳头商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共同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三品”的国际化。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作为中国农产品国家标志的“三晶”,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应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逐步向其他国家推广,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周际影响力,促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方面,法国有机食品标志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法国有机食品标志是1986年启用的,管理办法规定除本国有机食品允许使用国家标志外,其他国家只要与法国标准一样,也可以使用其标志。

六是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三品”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篇6

1 蔬菜环境污染原因

造成蔬菜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大环境的污染,而蔬菜生产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多数来自于工业和生活的“三废”,即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以及生活“三废”排放而造成的污染,这些有毒的“三废”投入自然大循环后,即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污染蔬菜;其次是农药、肥料、灌溉水等污染,及产品采收后运输、保鲜及加工过程的再度污染等。

2 控防对策

2.1 坚持持续发展战略,重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良的农业环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针对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世界各国已组织实施新的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要求人类在生产上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多利用少排放。纠正过去单纯依靠增加投入、加大消耗,掠夺式发展和破坏环境而增加产出的错误生产方式,要在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产,协调平衡,确保持续发展。发展蔬菜生产亦是如此,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此,蔬菜生产基地应严格杜绝工业“三废”排放,新建基地应避免工业污染,老菜地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同时,在发展蔬菜生产过程中,严格注意不破坏环境,减少和防止一切污染,并建设配套的“三废”净化处理设施。

2.2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蔬菜

绿色食品技术是我国于l990年率先倡导的开发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其中不含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细菌含量须低于国家规定标准,而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一定量对人体无害的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如化肥、非高毒性农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有机食品是以对环境和食品少污染、无污染的安全性要求为目的,生产过程要求应用有机农业技术,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易水溶肥料、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贮藏保鲜剂等,并经IFOAM认可授予有机产品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目前国内和国际食品生产的方向。

2.3 建立专业化基地,实施规模生产

建立规范化的无污染蔬菜生产基地,是确保蔬菜安全生产的基础。除对现有菜地的工业污染源依法清理、改造与监控外,还要建设专业化无污染的蔬菜生产基地,或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蔬菜、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建设要求选择大气、土壤和水质无污染的地域;位置远离工矿区和住宅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天敌繁衍;地势平坦;灌排水方便;交通便利等。“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农业生态环境还须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省、市级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检测,经审核认可后,方可列为“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

2.4 实施标准化生产,重点防止农药与肥料污染

制定无污染蔬菜安全食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既是产品质量认定的依据、基础与保证,又是食品安全性生产的规范,是控制与防止蔬菜污染的主要措施。除制定无污染蔬菜食品标准外,还应制定配套的生产技术标准。其栽培与管理技术应以减少与防止环境污染为前提,采取相关技术,包括农药、肥料及其他农用物资的使用原则,严格控制农药与化肥使用,最大限度地控制与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严禁用污水灌溉和用污泥作肥,推广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等。

2.5 严格控制产品流通过程的二次污染

产品采收尽可能保持产品清洁卫生、无污染,保持蔬菜产品外观无病斑、无黄叶、无泥沙、无水分、无伤损。运输过程严防过重堆压、机械损伤,注意运输过程的通风和温、湿度控制,防止腐烂与霉变。贮藏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控制好温度和湿度。贮藏保鲜期间选用适当的贮藏保鲜方法和贮藏条件,防止产品污染或自然变质。如大蒜、洋葱等应在冷凉通风处贮藏;马铃薯应注意避光和冷凉;瓜类应注意温度控制并防止机械损伤。加工过程应照规定操作,防止添加剂、防腐剂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污染。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食品蔬菜的产品加工必须遵照相应的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

篇7

[关键词] 绿色壁垒 农产品 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是指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苛刻的环境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加以限制的贸易保护措施。从形式上看,绿色壁垒通常包括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环境保护制度、绿色卫生制度等。近年,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破解绿色壁垒须从多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针对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一、在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环境。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保护与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此条并未规定可持续发展,因而有必要在该条后面规定“确保我国当代人民及其子孙后代均能满足其合理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在1993年正式决定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同时也公布了环境标志图形。中国环境标志的中心是太阳、青山、绿水,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由10个圆圈环环相扣而成的连环,表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此外,国家环保局还分批了多种产品的环境标志技术要求。在1994年5月17日就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其代表中国对环境标志产品实施认证。

现在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保证绿色标志制度在我国顺利实施,以便根据国际贸易惯例保护我国的环境,促进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增强农业产品绿色出口比例。对此,在立法上,可以通过制定环境标志管理条例的形式来规范环境标志制度,对环境标志的申请条件、审查标准和程序、使用要求和期限、管理机构、监管制度、争议解决和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并由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在执行上,要按照利用绿色壁垒的基本原则行事,鼓励和促进农业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

三、建立健全绿色包装制度

为了顺应全球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增强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必须完善我国的绿色包装制度。在对外贸易环节,绿色包装制度可以使进口产品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起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国民的健康,又能作为一项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同时又是提高产品出口能力的重要保障。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有关包装和标签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在大力推行绿色包装和绿色标签、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危害,提高中国出口产品要求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合理设置国内绿色包装制度。从而在实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目标的同时,可以为我国出口农产品贴上绿色标签,为我国农产品顺利出口保驾护航。

四、建立健全绿色税收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资源而凭借国家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开发、利用、污染、破坏的程度征收或对保护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保护程度减免的税种。环境税是一项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被广泛接受的手段,中国也应借此建立自己的门槛。

虽然实施环境税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产品成本,使产品失去国际竞争力,而且负担太高的环保成本,会使生活和工业水准降低。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开征环境税,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我国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又可解决政府收支问题,用于环境建设、清洁生产和治理污染的补贴,做到奖优罚劣,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目前的环境管理中,虽然经济手段己有不少应用,但是主要还是以行政收费为主,经济手段只是行政干预和控制的补充,以税的名义收取的费用种类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这些环境收费的主要表现是:实施效果不佳,未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效益的提高,与相关部门政策的融合性不高。

因此,我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制定环境税收工作。开征污染物排放税、环境服务税、污染产品税和生态环境税等。改征收排污费为征收污染物排放税、逐步开征一系列污染产品税。通过建立健全我国绿色税收制度,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者进行绿色生产,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顺利出口。

五、建立中国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质量认证监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严重滞后,迄今我国己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有2000多个,涉及的生产企业也超过千家,但现行的产品标准仅仅45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环节较多,而且,我国农产品生产总体规模较大,但仍然以小农生产分散经营为主,生产种植、养殖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这就给安全卫生质量控制的组织与管理带来很多困难。根据我国国情,在建立标准化体系方面应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进逐步完善。从出口主力农产品抓起逐步扩展到其他出口农产品。

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目前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质量体系认证,即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三种:一是由各省市自行开展的无公害产品认证;二是由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三是有机食品认证,目前的有机食品认证主要以国外机构为主。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认证体系。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狠抓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农产品采标水平,整合利用认证资源和完善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快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产品认证的互认与交流,将是我国农产品标准与认证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8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

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出40多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诸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逐渐系统化,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的集合法群与总体框架,且日趋科学合理。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

国家质检总局于2002年推出了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主要包括: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基本生产条件审查;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销售时,必须加注QS(QualitySafe:质量安全)标志。当前,我国多部门对农产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质量安全认证:农业部设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分别对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认证管理;国家环保总局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和管理;国家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等三个部门对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进行认证、监督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一)部门多头监管、效率低下

不同管理部门负责农产品链的不同环节(见表1),造成了多个部门“多方散分、齐抓共管”的局面。部门的多头管理,中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沟通,致使出台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法效率大打折扣;若出现了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易出现相互推诿、问责无人的现象。管理机构之间权属关系模糊,监管内容亦有重复,不但加重了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管理资源,而且也会发生许多矛盾,引致各部门之间监督和管理权限相互摩擦与冲突。

(二)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有一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和法规出台时间较早、覆盖面不宽、标准不高,难以适应现阶段广大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需求和新变化;部分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制度比较笼统,可操作不强,具体实施起来或多或少“无章可循”;一些法律和法规的兼容性存在相互交叉和矛盾、执行部门协调不一致等状况;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背离了制定法律和法规的初衷,降低了它们应有的效力。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问题突出

1.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我国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食品安全法》公布施行前(2009年2月28日),已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国家标准2000余项,行业标准2900余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基本建立了以国家标准为核心,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食品(农产品)标准体系。受食品(农产品)产业发展水平、风险评估能力等因素制约,现行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分别制定各自的相关标准,虽总体数量较多,可相互间既有交重、又有脱节,其协调性和衔接程度较低;(2)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的个别重要指标和标准存在缺失,尚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3)一些标准标龄较长,通用性不强,部分标准、指标欠缺风险评估依据,影响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4)相关标准技术性强、执行要求较高,需加强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

2.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经过不断探索,业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认证种类繁多、标准多重且不统一;(2)相关监督和管理部门对认证后食品(农产品)的监管机制不健全,存在惩处不严、执法不力的情况;(3)认证体系仍不完善,缺少专业技术人才;(4)认证知识普及率不高,致使认证产品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此外,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方面的宣传力度还很小,政府、企业、生产者(农户)和消费者等各利益主体未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有些农产品虽然已经具备了申请和认证条件,可对农产品的认证意义认识不充分,觉得其农产品只要能以自己认为不错的价格卖出去,没有必要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认证的注册、认证及管理上,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互为补充,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是:(1)相关职能机构、部门设置重复,相互间协调性差,效率低下;(2)部分质检机构、实验室环境条件较差,检验检测设备老旧低效,检验检测手段比较落后;(3)质检机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也缺少管理型人才;(4)质检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质检机构、实验室的建设滞后,基层设置几乎空白。

三、发展策略

(一)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农产品管理体系中,法律法规体系是基础,质量标准体系是依据,行政管理体系是主体(周应恒,2008)。只有明晰各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认证条件确认与申报、生产(种植)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和评价、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中相关的检验检测等技术鉴定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职责,才能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法律法规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方面着手: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颁布实施专门的食品安全法,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对其强化和完善;对当前诸多种类繁多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摈弃那些“过时”、“不适用”的“旧法律法规”,完善整个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触犯或违犯农产品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

2.健全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及检验检测体系

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及认证的研究及修订,建立和完善一套既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合理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层级构成。引进国际领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体系

梳理各个农产品(食品)管理部门的权责关系,进一步调整、明晰其监管职责,尽可能减少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农产品(食品)控制体系。

(二)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明确供应链各环节责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宣传,增加对信息可追溯系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电视、报刊、杂志、培训等),促进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消费和购买。另外,加大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供给,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信誉,要积极指导注册人规范使用、管理商标标识,对违反标准的生产者(农户)或企业吊销“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标识使用资格。推广使用商标防伪标签技术,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编写条形码、保存相关记录,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当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时,便可进行信息追踪,尽快发现问题所在环节并进行控制,从而明确供应链上各利益主体的相应责任。

(三)加强对质量安全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可对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农户或企业进行专项补贴,使之“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极大地刺激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大力扶植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倾斜或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质量安全性及销售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运用财政资金支持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工作等,以期保证生产基地能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符合标准的质量安全农产品;大力扶持从事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从财政上支持其销售方式和渠道的拓展,如:举办质量安全农产品展销会,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四)加大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意义,让生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等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高、农民增收以及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另外,也要加大消费者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认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了解和认知,通过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做到让消费者可有效识别并及时举报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充分发挥消费者在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唤起社会上每一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护意识,从简单的保护意愿转化成切实的行动。

篇9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出口 影响

食品安全是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此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最近几年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有日趋严峻之势,食品生产经营质量问题和不安全食品的危害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也影响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声誉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近年由于食品安全引发的各类事故呈上升之势,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2005年可比克薯片的铝超标事件,2006年8月的福寿螺的管圆线虫病事件,2006年9月的猪肉“瘦肉精”事件,2006年11月的红心鸭蛋的苏丹红事件和多宝鱼的孔雀石绿事件,2008年10月鸡蛋和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隐患的导致的事件总体呈上升趋势。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小型熟食加工作坊和地下小加工作坊、储藏、运输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扩大了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几率,最为典型的是“二恶英”事件。二是农产品、禽类产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残留严重超标。如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还有农禽产品的重金属污染。三是制造食品的过程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此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也较为普遍。如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酣”,自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还有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等等。

二、食品安全对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的不利影响

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 “中国食品有毒论”带来的全球性恐慌,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给中国出口企业的食品安全性带来了信用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出口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道硬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食品出口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WTO成员所做的SPS通报逐年增加。我国的食品行业对此明显应对不及,被禁事件屡见不鲜。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绿色壁垒,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其结果是欧盟不允许我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美国不允许我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而日本将来自中国进口大米的农药残留含量检测指标,从原来的65项增加到104项;欧盟对进口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原来的72项增加到134项,限制使用的农药从原来的29种新增到62种,其标准总体比原先提高了250多倍。由于出口商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相对于规定的制定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因此中国在食品出口的数量和价格上,势必会有损失。

2.削弱了中国食品行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传统优势

我国的花生、茶叶、蜂蜜等产品在传统贸易中一直都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发达国家对产品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产品目前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使得我国产品出口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0.3μg/ kg,远超过日本标准(50μg/ kg)、美国标准(4~5μg/ kg)。近几年我国的花生出口就是因为黄曲霉毒素含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标准而导致出口量下降,同时茶叶、蜂蜜也因为含有污染物质致使出口下滑。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40亿美元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标准而间接受到影响。

3.增加了中国食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或对外国商品实行贸易歧视政策,以此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增加了我国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如欧盟理事会对输入欧盟成员国的肉禽及水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加工方法进行了具体而严格的规定,对肉禽及水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条件,甚至加工场地的温度、容器以及包装等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单是对生产加工用水就提出了60多项检测项目,大大超出了有关国际标准。

4.增加了中国食品出口的不确定因素

出口商品成功通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取决于进口国和出口国方面的很多因素。进口国方面的因素包括如该商品的标准要求发生了变化,导致出口商品可能由于低于进口方标准而被拒之门外;或者政府具有歧视性的管理规定的变化成为市场准入的障碍,如质量合格许可证规定、卫生健康标准限制等。出口国方面的因素包括:出口商品有无标准认证并提供充分信息,出口商对进口国的标准变化的响应是否及时准确以及出口商品质量是否符合进口方标准要求等。上述每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通关结果。此外极有可能出现某些指标在出口国无法检测,而进口国却有条件低成本检出的情形,这也增加了出口的不确定性。

当然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给我国食品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为我国食品出口加大难度和提高门槛的同时,也迫使食品行业提升质量、改进技术,提高了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使得真正安全的食品才能进入国际食品市场。同时, 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将推动中国食品出口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价格竞争模式向提升企业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品牌优势的转变。从长远来看,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对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三、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促进中国食品出口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重对我国食品行业品牌缺失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国家因我国某个地区的个别食品出了问题就全面封杀我国所有的同类产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欧等国家不断翻新的技术壁垒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出口必须面对的挑战,提升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形象已迫在眉睫。

1.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

首先,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目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部门多,出了事情之后互相推诿。食品监管部门有十几家,如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粮管、物价、药品食品监督、酒类专卖等。其次,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要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我国大约有食品卫生标准500项,这只是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食品卫生标准数量的1/8。我国对允许使用的136种农药制定了相应食品中的残留量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和欧盟制定的相关标准分别为395、489和1176个。三是加大建设信用体系的力度。食品安全仅靠政府的监管是不够的,需要有着完善的信用体系的外部环境的建设,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可以通过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规,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当然,教育宣传体系的作用不能小觑。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全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水平。

2.政府、企业和个人树立食品安全保障观念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事。确保食品安全,无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企业以及个人都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提高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树立企业诚信。而消费者面临自身权益受损时,不要因为考虑到较高的鉴定费用,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要积极维权;并在购买食品的过程中要有索证意识,以免权益受损后索赔困难。中国的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对制假售假者处以高额惩罚性赔偿,将赔偿金支付给消费者个人,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消费者依法维权,这也有利于帮助消费者树立安全保障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商家的商业道德建设、树立社会诚信理念。

3.提高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

一方面,我国的相关检验机构应提高检验技术水平。目前我国检验机构绝大部分是各级政府依法批准设立的附属机构。检验机构依赖于政府生存,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且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提高检测机构的检验水平已经成为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出口企业应该加快技术革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食品生产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低技术产品的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优势。食品行业的这个特点使得中国很多的食品出口企业将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再加上国内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主要是针对成品的安全性检测,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够重视。针对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如二恶英及类似物、路丙醇和某些真菌毒素的关键检测技术,包括为国际认可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仪器分析方法及现场监督用的快速筛选方法较为缺乏。针对目前国际国内外部经营环境的新变化,食品出口企业应该改变发展思路,将食品生产的技术含量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尽快缩小技术差距,调整生产方向,以抢占市场先机。

4.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大批既有食品科学知识,又掌握现代食品检验技术并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复合性专门人才。我国高校食品卫生与检测专业的招生规模较小,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高层次复合型食品安全监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即便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对口的工作岗位,一些人又由于各种原因转行,使得食品监督管理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因此,中国必须尽快全面地培养能从食物种植,到食物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能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人才。

中国政府、食品行业和社会民众应该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保障的观念,建立健全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尤其要促进技术进步,才能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给我国出口带来的挑战,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45-48

[2]肖雅真 李霞 宋冀东:论中国食品出口如何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4):76-77

篇10

关键词:高效设施农业;城郊;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市新浦区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紧紧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沿海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强势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拉动新浦区农业快速增长的新动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1新浦区高效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三个提高”。一是高效农田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产值4.5万元/hm2以上的中高效田块达1.0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其中产值7.5万元/hm2以上的高效农田占15%;产值15万元/hm2以上的特高效农田占5.3%。二是设施农业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达1 253.3hm2,占耕地面积的6.3%。三是规模养殖所占比例有了新的提高。生猪饲养量达14万头,家禽饲养量350万只,奶牛存栏580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较2008年提高7个百分点。

(2)实现了“五个突破”。一是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建成万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1个,千亩连片23个。新建市级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基地5个,草舍西红柿、馨源花卉和蔬菜、希望花卉、云盛出口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680hm2,其中新建千亩以上日光温室栽培生产基地4个,面积达600hm2,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为历年之最。二是农业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在建农业项目22个,项目总投资6 570万元,已完成投资5 584万元。西红柿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日光温室鲜切花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全部建成。三是品牌效应有了新的突破。全区涉农商标达15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建立了1.53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制定了25个地方标准和产品操作规程。“云盛”牌番茄获江苏名牌产品和连云港市知名商标。四是农业产业化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现有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野仙云雾茶、馨源鲜切花、云盛果蔬等一批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五是高效农业特色村、示范基地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全区已培育建成高效农业特色村12个,示范基地23个。乡镇都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82hm2。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较小,农业园区建设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土地流转步伐不快,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存在农民不愿“流”、部分干部不敢“流”、发展水平局限不易“流”等制约因素。三是优势资源缺乏整合,品牌带动效应微弱。新浦区的农产品远没有东海大米、赣榆泥鳅那样远近闻名。野仙云雾茶、草舍西红柿等品牌仅在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带动效应微弱。四是乡镇之间在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2]。

3发展对策

(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三大高效农业区。一是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浦南、岗埠片区以包青路为轴线,规划建设面积6 666.7hm2,发展鲜切花、生态富硒米、高效水产、设施蔬菜四大产业园,形成一区四园格局,2010年新发展鲜切花133.3hm2、设施西红柿333.3hm2、生态富硒米666.7 hm2、高效水产养殖133.3hm2,确保成为江苏沿海开发后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高标准建设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以云台片区已通过省级验收的花果山外向型农业园为核心,建设4 000hm2出口创汇农业园区,新增水生蔬菜266.7hm2、水生花卉66.7hm2,建设施蔬菜66.7hm2,新扩洋葱、甘蓝等创汇蔬菜333.3hm2,建成万亩浅水藕基地、万亩出口蔬菜基地,成为全市最大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三是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生态园区。充分利用云台山山场资源,新建茶园266.7hm2、新植果园266.7hm2,建成万亩云雾茶基地、万亩鲜杂果基地,申报省级森林公园,加快建设樱桃谷采摘园、花果山云雾茶文化园、城隍庙生态休闲农业园。建立园区管理机构,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园区投融资主体[3]。

(2)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农业农村六项工程。一是农业园区工程。除了申报创建省级三大园区以外,每个乡镇新建一个66.7hm2以上的高效农业园,每个村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创建,新建或扩建百亩以上的特色农业示范园或养殖小区,每个村民小组至少培育10户种养大户。二是设施农业工程。设施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010年要新增设施农业666.7hm2,各类农业政策性资金将重点扶持设施蔬菜、工厂化育苗等设施农业项目。三是精品茶果工程。云雾茶每年新扩266.7hm2,截至2012年全区云雾茶面积要达到1 333.3hm2以上。2010年沿山新建千亩连片的樱桃、葡萄、冬枣等特色鲜杂果园2个以上。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采摘休闲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四是花卉苗木工程。迅速扩大鲜切花种植规模,每年新增133.3 hm2,到2012年鲜切花面积要达到1 000 hm2,加快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将新浦区建设成为区域性鲜切花生产基地和花卉物流集散地。为满足城乡绿化需要,每年新建苗圃133.3 hm2。五是规模养殖工程。大力发展规模畜禽养殖、规模水产养殖,保障城市肉品的供给。生猪规模养殖15万头以上,家禽育雏饲养量1 000万羽以上,高效水产养殖发展到1 333.3 hm2。六是农民康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建设任务。每年重点建设5个康居示范村,将新村庄建设与村庄土地复垦、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相结合,盘活土地存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和农村二、三产业[4]。

(3)改善发展环境,健全三大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业科技指导直接到户、科普宣传直接到田、科技服务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网。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个村至少有1名农技员。加快引进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法人集中,实现集约化生产。每年流转土地面积666.7hm2。三是建立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制定新浦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原产地农产品的地方标准。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个。

4参考文献

[1] 黄真国,黄秀敏.对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1999(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