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语文 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84
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应用文写作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过分侧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忽视写作能力培养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正确认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1.1 大学语文的定位: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二者不可偏废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理应承担起这种责任,即既要立足于陶冶学生情操修养,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又要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为目标。因此大学语文应定位于:人文性与工具性(或实用性)并重,“务实”与“务虚”相互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以上海某民办高校为例,用人单位反馈到学校的相关信息表明,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用人单位对他们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应用文写作能力表示担忧。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职场新人,在工作中经常要写应用文,而在校时又没系统的进行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无法得心应手地胜任工作。这是为大学语文教学中过于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而敲响的警钟。
1.2 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各类人才招聘和考试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应用写作和面试的内容。从市场需求来看,许多公司招聘者除了考察应聘者的专业能力、英语及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还将应聘者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纳入考察范围,这无疑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一味的忽视应用文写作训练,学生毕业后连最简单的通知、请示这些应用文体都不能掌握的话,势必会造成工作上的困扰甚至阻碍其职业发展道路,而这种结果显然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大学语文原有的人文特色,还要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要,侧重提升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各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2 切实提高应用文教学水平及效果
2.1 应用文写作教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作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和未来的职业人。其主要任务有两点:第一,为学生完成学业服务,并努力培养学生一定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素养。这需要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有关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训练。第二,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这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适当侧重某些应用文体,突出重点,不必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教师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选择适合学生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特点的应用文体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他们最需要的知识。
2.2 选择合适的大学语文教材
笔者发现,现在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种类繁多,但很多教材在编写时,过于侧重文选部分,相比之下,应用文写作部分则显得异常单薄,有的甚至完全省略。这一现象也恰恰印证了开头所述应用文写作教学被“边缘化”的境地。在大学语文教材普遍“畸形”的前提下,要想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因此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
经过仔细筛选,笔者发现由黄美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符合要求。该教材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四大部分,围绕培养目标,从社会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表达等能力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全书中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口才训练三部分既独立成编,又相互交融,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除文学作品阅读欣赏内容外,还安排了实用技能训练内容,如应用写作、口才训练等。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关注学生的情感配需,同时还不忽视应用写作和口才表达技能的培养,不实为一本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在这里,笔者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的优秀教材越来越多,以适应新时期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需要。
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对教学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们是决定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大学语文中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第一,自主学习,以现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提升自身的写作技能。第二,加强与同行或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各种大学语文师资培训,从而达到互通有无、拓宽视野的目的。
2.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与文学作品欣赏相比较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不免有些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调动一切手段,丰富应用文写作课堂氛围和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倾注其热情和活力,并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技巧,调动学生情感和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在师生的情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输与接受。另外,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结合具体范文或病文,适当讲解相关文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动口、动手,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冉小平,毛慧.浅论大学语文中的应用文写作教学[J].甘肃科技纵横文化教育,2006,(3).
[2]王丽华.试论大学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篇2
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学分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学习贯彻十精神,对大学教育教学中诸如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目的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等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正确引导教育教学实践。
1. 关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有两种代表性模式[1]:一种是欧洲模式(也叫博雅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另一种是美国模式(也叫普通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我国许多高校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但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目的。有的将它看成是通用平台知识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素质教育,有的将它看成是常识教育。其实,通识教育体现的是教育价值理性,目的是将人(自然人)培养成“人”(社会人);专业教育体现的是教育的工具理性,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人力”。通识教育是对功利化的专业教育的一种纠正,更能体现教育本质[2]。它是关于人的“品质”的教育,对人才培养举足轻重。欧洲和美国的通识教育已基本定型,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缺乏系统思考与科学规划,只停留在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层面。有的盲目照搬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造成水土不服;有的将一些常识性的课程简单堆砌,形成一批“水”课。应该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形成核心课程,使其成为最能代表学校水平的课程。
2. 关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公认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素质教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以致产生了一些概念上的混乱或歧义。素质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拓展至方方面面。德、智、体、美等,这是一种说法;知识、能力、素质,这又是一种说法。特别是后一种说法在高校内部或战线内比较常见,似乎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实,正是这种说法,使得素质教育成了空中楼阁。一个人心智方面的素质,至少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境界,也就是知、行、思、德。素质怎么能和知识、能力成并列关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活动,它包括知识教育、思维教育、方法教育和精神教育四个方面。与这四方面相对应,就是知识、思想、能力和境界四方面素质的提升。如果教育里还包括了素质教育,那教育本身是什么?这岂不是悖论?时下的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被简单化为人文常识教育。素质教育的路越走越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不应该是一种教育模式。
3. 关于德育教育
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实效问题一直是备受关切的问题,似乎始终没有找到“良方”。当然,这一问题很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从高校内部来说,德育教育的“三化”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德育教育简单化。将德育教育简单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为“两课”教育。这反映了我们德育教育急于求成的心态。“吃到第8个馒头就饱”和“只吃第8个馒头”的效果截然不同。二是德育教育知识化。我们强调 “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但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就能进头脑吗?德靠养成,焉能教会?“昔孟母,择邻处”,这就是朴素的德育教育。三是德育教育孤立化。为了加强德育教育,我们不断强化“德育教育体系”建设:专职队伍、专门机构、专用载体等。形式上这是一种强化,其实是一种弱化,因为这使它从教育的主渠道孤立出来了。因为有专职队伍、专门机构,所以广大的非专职人员和非专门机构,可以心安理得地“只教书、不育人”了。无论你如何强化,在学生心目中“专职人员”的地位无论如何不能高于专业教授的地位,德育教育的课程总量也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拟。不克服“三化”倾向,德育教育的现状的确很难改变。
4. 关于继续教育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这一层次发育得很不成熟,特别是大学后教育和职前培训体系很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社会培训机构,国内企业缺乏承担培训责任的积极性。这样,将大学的“出口”直接与企业的“入口”相对接,将职前培训的职责直接转入了大学。如今的大学实在是太辛苦了!既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同时要填补继续教育的缺失,还要弥补基础教育的缺陷(例如素质教育)。在人们一味指责大学培养出的人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不一致时,有没想过大学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不是机器制造厂,也不是职前培训机构。大学关心的不只是能上岗,更主要的是人的职业发展;大学关心的不只是能做好第一份职业,更关心能否迅速转入第二份、第三份职业。总之,大学不可能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来“量身定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需要岗位培训来弥补,但我们恰恰缺乏这个环节。
继续教育被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得以保障。例如,早在1971年,法国对继续工程教育制定了法规,规定1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1.1%作为职业培训费(目前,有的大企业实际上已达到了6%左右);美国政府于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案,其后又颁布了成人教育法,使继续教育有了法律保障。我国应尽快完善继续教育体系,给大学减负,让大学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5. 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教育依据,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应然的教育目的,教育实践中所体现的是实然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分别反映了教育目的的外在性和内在性,二者一般不完全契合。我国教育实践中的实然的教育目的与国家教育方针确定的应然的教育目的并不很好契合,甚至存在相悖之处,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即我国的教育目的除了其本身太概括、太笼统外,重要的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体系。
我国目前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系统设计。我国的教育目的应该理解为教育的总目标或终极目标,它应该分解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权且称之为分级目标),例如基础教育目标、高等教育目标等,或者更加细化为幼儿教育目标、义务教育目标、普通高中教育目标、大学教育目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继续教育目标等。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教育目标的区别是:前者是国家对教育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总规定,后者是各级各类教育对要培养的人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分级目标,各种教育机构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这种培养目标是特定教育机构对要培养人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还可细化到具体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由国家的教育总目标(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分级目标、各教育机构和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构成了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各分级目标和各培养目标的达成。显然,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这样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分级目标很不完善。由于国家的教育目的太宏观,如不具体分解,就失去了指导意义,而且还存在这样的悖论:如果说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统一的最终结果,那么,低层级的学校教育就没有达到教育目的,或者说没有完全达到教育目的,这是对低层级教育实践的否定;如果说低层级的学校教育已经达到了教育目的,那么高层级的教育岂不是没有必要存在,这同样也是对教育实践的否定。如果说各级各类学校都达到了教育目的,那就只能说不同层级的教育活动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这实际上又是对育目的的否定。
6. 关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一件衣服,别人穿着很好看,但穿在自己身上可能会失色,因为其效果不只在于衣服本身的式样、质地、做工,还要看穿者的体型、肤色、气质。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体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是件“好衣服”,西方的许多大学穿着很“光彩”,但如果将它原原本本的“套”在我国的一些高校的身上,恐怕就要出问题。
学分制的核心是“自主学习”,“自主”的途径是“自选”,其特征是“四自”:自选专业、自选课程、自选上课老师、自选学习进程等。选的前提是供大于求,如果货架上的商品只能“凭票供应”,何言“选购”?
选课不仅仅是要增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能选;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可选。也就是说,必须具备足够的课程总量和课程容量。就课程总量而言,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开设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课程;就课程容量而言,学校的课程要按选修学生的数量,能够多头开设和循环开设。也就是说,每一门课(如果需要)能够在同一学期的不同时段进行多头排课,同时能够在每一学期进行循环排课。这对于课程资源已经捉襟见肘、课堂规模已达二三百人的学校,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师生比在1:20以上,许多专业课只有一名主讲唱“独角戏”,课程主讲临时有点事,连个“打替班”的都没有,怎么可能让学生选教师呢?实施学分制的学校,都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6年内自主修业年限。但事实上很不乐观,一所数万名学生的高校,每年能在3年内完成学业而“提前毕业”者只是个位数,总体效果是延长修业年限而“推迟毕业”。要给乘客提前下车的机会,就要多设一些“站点”。课程必须每学期重复开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必须适时进行,实验必须随时开放。如果学生为选某个教学环节需要等一学期甚至一年,他如何提前毕业?为此,必须有充足的教学资源(教师、教室、实验室等)作保障。如果“批量生产”都捉襟见肘,怎能搞“单件加工”?
我国传统教育以“填鸭式”为基本特征,我们的学生在幼儿园时被抱着走,在小学和中学时被牵着走,在大学时如果突然一撒手,他们中的许多人恐怕就得摔大跤。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体现的是“目标管理”的思想,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也就是说,学什么,要自己选择;学多少,要自己确定;什么时间学,要自己安排。按照学分制的要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这对一些学生恐怕就会出问题。增大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学什么,但实际上,一些不用花多少精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门庭若市,而一些非常重要、高水平的专业选修课却门可罗雀;压缩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但实际上,许多学生不上课就不知道干什么了,甚至出了课堂,走入了网吧。目前,学分制实行越“彻底”的学校,学生的学业问题越严重,有些学生被提前淘汰,有些学生滞留在学校不能毕业。这种后果,难道让高等学校来“买单”吗?难道让这些学生作“牺牲品”吗?恐怕都不应该。给主动性较强的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制定必要的规则,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可能是解决此类问题一种选择。
我国市场经济正在发展,人才市场尚不完善,市场信息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才供需双方的客观情况。媒体误导和不正当竞争手段往往会起较大作用,导致学生在选专业和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盲从性。另一方面,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例如4年),而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尚不具备预测功能,只是直接映射。根据这种信息,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了某一“热门”专业,毕业时恐怕就成了“冷门”专业了。这种不理智的“自选专业”,会使一些“热门”专业急剧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属种种情况,并不是说学分制本身有问题,也不是说我们思想不开放,实施力度不够强,而是说我们目前的“体态”(国情与校情)与学分制“精彩”的外衣有一些不般配。时下,一些人士大力推崇学分制,提出要“全面”实行学分制,要实施“完全”学分制,要与国际“接轨”。正是这些盲目的“全面”、“完全”和“接轨”,使学分制在我国走入了困境。在国外,并不是所有大学在“全面”实施学分制,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学管理制度本质上属于学年学分制模式,学校明确宣布:“MIT不适合打算通过延期或利用业余时间来接受本科教育的人。”由于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等不同,国外学校所实行的学分制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例如,英国剑桥大学不允许学生随意调换专业。与国外“接轨”,“轨”在哪里?比方说,国外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宽”轨,跑的是“宽体”车,国内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是“窄”轨,跑的是“窄体”车,这两个轨怎么接?如果强行将他们“接”在一起,那“车”怎么办?岂不是接上了“轨”而翻倒了“车”。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轨”,还是为了“车”?
当然,国内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情况并不一样,有一些高校的实施效果比较好,这些高校大都“体态”比较好,而且会“量体裁衣”。而另一些高校却陷入了困境,且越陷越深。有的高校为了吸引考生,大力宣扬“学分制”,声称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可以提前毕业;有的学校为了缓解扩招后教学资源的供与求以及教学质量与学苗质量之间的矛盾,推出“学分制”,将学生不能按期毕业归结于学生的“自主”和“自愿”;有的学校为了“突破收费瓶颈”,推出了“学分制”,将原来“不合理”的收费合法化。学分制不是一剂万能药,岂能包治百病?我国高校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不是变革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就能解决的,它涉及教育投入、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认真分析,认真解决。学分制就像一面哈哈镜,对于体态丰润者,显示的是美;对于体态干瘪着,显示的是丑。学分制不是越“完全”、越“彻底”、越“全面”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越好。
7. 结束语
上述一些观点只是一孔之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1)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高度重视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提升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与质量。(2)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宽泛的内容。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将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来推进,难免会产生很多歧义。(3)德育在人才培养中居首要地位。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克服目前教育实践中的“三化”倾向。(4)应尽快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尽快结束将大学“出口”与用人单位“入口”直接对接的局面,让大学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5)要尽快完善我国教育目标体系,使各级各类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职责,将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到实处。(6)学分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其他配套改革。如果教育资源不充足、其他配套改革跟不上,学分制只会带来负效应。学分制不是越“完全”越好,而是越“适合”越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英文电影 春风化雨 英语教学
经典英文电影不仅帮助学生营造生动的英语环境,可作为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材,而且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常常有教师运用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此举也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看电影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电影的语言和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一般都是五六十人的大班,而且课时安排紧凑,在此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电影呢?本文以英文电影《春风化雨》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该片进行英语教学:
1.题材的选取
并非任何经典英文电影适合都运用于英语课堂,课堂上运用的电影需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语言难度不能太大,二是题材应积极向上,富含人文信息,且不能太生僻。如《阿甘正传》、《蒙娜丽莎的微笑》、《狮子王》等影片,均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影片。以下讲述本文为何选取《春风化雨》为例。
《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这部影片也被译为《死亡诗社》,该译法容易让人们对其望而却步。这部电影事实上与青春、梦想、自由紧密相关,给人的感受与让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二字恰恰相反。它讲述了一个美国20世纪70年代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学生的生活经历可以引起我们中国学生的强烈共鸣。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子大学预备校威尔顿学院,该校管理堪称军事化,其教育理念是传统、纪律、荣耀、卓越,由于不少毕业生能进入常青藤大学就读而久负盛名。凯汀先生是该校的优秀毕业生,受聘回校教授英文。他的教学理念富于浓厚的自由人文色彩,以生动活泼并富于思考的方式,打破学校的教学传统,启发学生思考。凯玎所教的班级中有位叫尼尔・派瑞的学生尤其受到其教育思想的启发,他重新建立了“死亡诗社”,共有七位同学参加。尼尔受到凯汀“抓住今天”理念的启发,不顾父亲担心演出影响学业的强烈反对,参与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最后,尼尔被父亲强制带回家,并让他转学到一所军校,以便将来能考取哈佛大学医学院。尼尔与父亲无法沟通,眼见自己的梦想无法继续,感到生活无望,以自杀作为抗议。凯汀被学校控告蛊惑学生与教唆尼尔反抗父母,被迫离开学校。当他收拾个人物品准备离开教室时,深受他教育理念启发的另一个学生塔德・安德森,不惧校长退学的威胁,勇敢地站在课桌上,其他学生纷纷响应,以表达对凯汀先生的崇高敬意。
2.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课前学生自己先睹为快。
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欣赏整部电影,了解剧情,并找出语言对白的难点。可以事先向学生介绍《春风化雨》的背景并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其情节和语言。比如问题可以设计为:“What are your criteria for a good teacher?”“Could you recall your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class?”并且将文化背景作一定的介绍,例如,诗人拜伦(Byron)和丁尼生(Tennyson)、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The Road Not Taken”等。
2.2课上教师片段质疑问难。
课堂上教师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组织教学:(1)把出现的语言难点和设计好的问题列出,(2)观看片段,(3)回答问题,(4)小组讨论。
将《春风化雨》分段播出,把出现的语言难点和设计好的问题列出,让学生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把问题作为听力训练题,然后再观看。该影片有十多个很好的片段可以进行赏析。由于篇幅有限,仅以介绍两个片段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片段一:凯汀的第一节英文课与其他科目的老师形成鲜明对比,他吹着口哨踱着步子,领着学生来到教学楼楼梯里的展览橱窗前,首先他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引用了惠特曼纪念林肯总统的诗句:“Oh,Captain,my captain!”并让大胆点的学生称呼他为Captain。一门课的第一堂课一般是在自我介绍后要给学生指出课程的重点及教学理念,而凯汀却要求学生朗读《把握时光的青涩少年》,然后让他们解释其意义――抓住今天。这首赞美诗中有拉丁文词汇,可以给学生展示。凯汀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橱窗里展出的校友的老照片,描述这些校友和身边这些学生的相似之处,他没有说教式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以情感人,启发学生领悟要抓住今天的理念。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听写出来,并让他们回答如下问题:
①Why does Mr.Keating whistle?
②Is “O Captain,My Captain” addressed to a respected captain who happens to have the same name as an American president?
③Could you find alternatives for “the best days are first to flee” in this scene?
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凯汀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育理念,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欣赏能力。如果这些问题他们不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可以先给一些暗示,帮助他们巩固语言的基础知识。重复播放改片段后让学生听写凯汀老师的经典台词,例如:“Because we are food for worms,lads.Because,believe it or not,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in this room is one day going to stop breathing,turn cold and die.”(因为我们大伙儿都难免一死,不管你们信不信,屋里的每一个人将来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
片段二:凯汀坐在教室前方的讲桌上,开始给学生讲解《了解诗》这本书。文斯・普利察是该书作者,在绪论中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就是在韵律和修饰上必须流畅,然后问两个问题:一是诗篇的目的表现得多么有技巧,二是上述的目的有多么重要?前者评价诗的完美性,后者评价诗的重要性。他将诗的评价以量化的方式处理,所谓伟大的诗歌就是“完美性”方面的得分乘以“重要性”方面的得分。凯汀认为这种说法是胡扯,并要求学生将绪论撕掉。有这样几句经典台词:“We don’t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Medicine,law...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But poetry,beauty,romance,love,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其语言并不难理解,但内涵丰富,凯汀的话富于哲理,发人深思,可以让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进行讨论。并设计如下问题:
①What does your teacher ask you to do with the bad or misleading part?How do you feel about Mr.Keating’s method?
②What’s your purpose of studying literature?
③Can you compare your life and literature(poetry)?
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思考学习英语,学习文学,了解人生的目的。由于该片段中凯汀语速较快,句子较长,可以给学生重复播放几次。
2.3课后学生分组模仿经典对白,然后回到课上分组发表。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提前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发表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可以选取影片情景进行角色表演;选取片段,将电影静音后进行配音表演;针对电影情节、人物特点、语言、文化甚至某句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等展开自由评说等。
如果采取角色表演的形式发表,学生为了演得好,必须在课后进行大量的听和模仿,一遍一遍地重复演练。配音活动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把人物对白准确地记下来,之后要模仿演员的腔调和语言说话,达到发音地道、感情饱满才能做到惟妙惟肖,才能符合电影表现的特定情景。如果他们采取第三种形式,事先就一定得先进行小组讨论,练习时可以是自问自答,想象对面有倾听者,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运用电影中人物的语言特点、表情及手势等。
2.4所有学生写观后感。
英语电影不仅适合听说训练,还可用来进行写作活动,写作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写观后感不限定题目,学生可从剧情、人物、文化差异或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回忆和加深印象,课堂上的讨论也很容易写进观后感中。在作文收上来之前,让学生小组进行作文交换评改,并讨论,然后教师评阅。
3.结语
《春风化雨》是一部经典的极具文学性的英文原声电影,以之为例,说明英文电影不仅可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重点片段,进行适当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训练活动,在促进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样我们才可以高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英文电影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重点 教学方式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2]蒋志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30):180-181.
篇5
[关键词]原版英文电影 大学英语教学 运用
一、电影与英语教学关系的讨论
电影作为一个文化载体,以声音与图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信息源,而英语原版电影的观赏性及语言原汁原味的特点更是吸引了无数的英语爱好者。影视作品通常能以一种更为直接和易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社会理念。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能涵盖语言学习中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原版电影中纯正的语言环境,既能让学生不断提高听力,丰富口语词汇,还为学生创设了实际的英语口语情境。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模仿能力。电影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在观赏和娱乐中,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培养英语表达和运用的能力。通过影视学英语最大的收获即是可以充分锻炼听力。
二、现行影视课的讲授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剪接一些英美经典影片的片断,讲解其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结合经典影片的鉴赏、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来指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解读西方文化,是一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促进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夏娟建议道,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学生不应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而应成为课堂的中心。课堂教学应按照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展开活动。尽力营造有利于交际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教师的任务仅限于组织和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确保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并有足够的练习机会。以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利用影视进行教学时,教师通常会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不仅自己先要熟知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还会为学生一一讲授电影中涉及的语言特点、词汇、句型和文化。教师一般会选一部或几部比较好的原版英文电影,把电影的文化背景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根据电影的情节发展,并结合当时的故事场景,把电影中人物的对话完整地重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对话练习。
教师还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性格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鼓励性的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为目标的。
三、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的探讨
电影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语言具有真实性、生动性、简洁性的特点,电影还能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得从影视作品中学到的英语更为地道、口语化和生活化。赵秀华认为,“利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教学,其实是突出了最新的‘交际方法’与‘情景式教学法”’。“高品质的影片还通过演员的表情和演技,调动了体态语言的作用,实现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朱雯则认为,原版电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和英语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形成国际视野。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黑板加课本的方式,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中来,这一教学模式上的改进为大学英语采用影视进行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可行性。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视听作品在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TESOL)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朱展展在文章中提到,国外学者Baltova发现:比起那些只单纯通过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观看录像的学生对同样的听力材料有更好的理解力。另外三位研究人员,Herron,Hanley和Cole在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教授法语时的研究发现。带有描述性画面的录像对提高学生的法语听力有极大的帮助。2000年,Canning-Wilson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影视录像学习英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国内学者刘兰英在高职(3+2护理专业)的学生中开设英语视听课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使用了原版美国电影作为教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她认为采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视听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使他们有一种收获感、成就感,从而激励和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投入。
此外,朱晨晨在所教授的非英语专业四个班级(混合班、经济系、文科综合班和数学系)的160多名新生中进行了电影教学的对比实验。入学时,两个参照班级(前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要明显优于两个实验班级(后两个班级)。在这项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参照班和实验班的差距似乎并没有多少改变;但是混合班和经济系的同学较实验班的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却有些沉闷,而两个实验班的同学在课堂上非常活跃。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者朱晨晨认为假以时日,接受影视学习的学生更有可能真正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所要求的根本目标。
以上研究充分地从实践上论证了以影视手段辅助英语教学的现实可行性,说明了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是可行的。
四、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在英语教学发展过程中,利用诸如看电影、听英文歌等各种能为学习者创造训练听说语境的方法进行教学正日益显示其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却要时刻牢记其最根本的英语教学目的。因此在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我们应该注意。
(1)正确地选择影片。在选片时应该选择有益于树立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影片,使他们能以正确的视角来解读西方文化
(2)为帮助学生在看影片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用影片教学时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基础的差异,从而应该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影片。
(3)训练和培养学生在不借助字幕的情况下欣赏影片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在课外看英文影片时,一般都是看带有汉语字幕的电影,从而形成了对字幕的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减少对字幕的依赖。
(4)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目的,让学生认识到:观看电影的目的在于学习英语而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如果只是为了消遣和娱乐,这就违背了鼓励学生看英文电影学英语的初衷。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 英文;原声电影;教学
在经济及信息全球化一体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而存在。随着我国日益与世界接轨,英语作为对外信息沟通的一种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英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具有高水平英语能力的人才的职责,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之近年来电脑等多媒体工具在教学中越来越普遍的应用,英文电影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对教学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一些高校中已经开设了英语影视课程,将英文电影进一步推进英语教学中去。
英文电影资源各式各样,主要包括:英文电影录音、英文在线电影、英文电影CD等各式各样的资源,既可以获取动听的声音,又可以获取质感丰富的画面,寓教于乐,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英语。
一、英文原声电影对提高英语教育的优势
英文电影集字幕、语音、图像等信息于一身,它往往以其恢弘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华美动听的音乐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①所以观看英文原声电影,会完全处于一个英文语境之中,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一)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部分,四部分相互配合好了,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而其中听和说既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又是相互交流沟通的关键,所以,只有掌握了听和说,才能进一步深入地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就是听,只有听懂对方了才有可能和其交流。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等于置身于一个英语语境中,同学们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观看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根据不同语速的电影、中英文字幕的对比等来练习听力,掌握不同的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语感。电影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丝丝紧扣的环节引人入胜,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去听,在锻炼听力方面事半功倍。
目前我国学生的英语口语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大多数老师也不会说地道的英语,所以这是教学中的一大缺点。英文原声电影可以提供地道的英语发音、语法及词组,并且电影都是来源于日常生活,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等于学习英语第一手材料。同学们可以通过跟读电影来练习口语,例如《阿甘正传》《毕业生》《狮子王》等电影语速较慢,内容也简单易懂,是练习口语的好材料,《走遍美国》以单元剧的方式播出,基本上都是日常对白,多听、多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及口语水平。
(二)塑造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
按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记单词、背语法、做练习,没有英语的语境,学习就是机械的,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很多学生感到英语难的原因。
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英文原声电影进行教学,既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又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电影具有超强的画面感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整个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自觉地想要了解这个故事,这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会极大地促进学习。其次,看电影的过程是比较轻松愉悦的,不像老师在课堂上讲课那样严肃,在看完电影并进行讨论的时候也是比较自由的,这会使学生摆脱在课上回答问题时产生的紧张感,很多平时不敢张口说话的学生也会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这样多听多说,久而久之会提高英语水平。
用英文原声电影进行教学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具有教学主题的意识,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此时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就电影而引导学生转到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思考上,进而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英语水平。
(三)了解相关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其背后传达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蕴含,因此我们要想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就要了解该地丰富的文化。电影是有效地进行“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②
英文原声电影既是语言的传达者,又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其背后附着着该地文化的精髓。英文电影是了解各地文化的一个窗口,欣赏英文电影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地的文化价值,并且通过对历史场景的再现,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该地文化的延续与变迁。通过对不同地区英文电影的对比,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不同地区文化价值、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知识在跨文化交流中大有用途。
例如,看《乱世佳人》可以使我们很好地了解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历史;看《阿甘正传》我们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美国几十年来政治的变迁,还可以体会到美国人身上所具有的诚实守信、不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看《录取通知书》《公主日记》等电影可以直观地展现给我们西方国家高校生活……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英语世界,在这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中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了解了西方文化背景,提高我们以后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利用英文原声电影进行教学
英文原声电影对学习英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想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利用。笔者认为,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电影资源
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热点问题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D. Little(1991)指出,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进行客观的批评性的思考,作出决策并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
近年来,一些出版社除了出版大学英语教材,也开发了一些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平面的纸质的素材被转化为视频材料。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地有选择性地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
什么样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一个高效的平台呢? 学生该怎样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呢?教师和管理者怎样有效指导和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呢?包括该怎么布置作业、检查作业?怎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呢?
早在2002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其核心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的自主学习新模式。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2008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再次改革,以计算机为主的机考代替纸质考试。由此,以前一些没有参加网络试点的院校纷纷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新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融合,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实现有效教学。”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式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为重要,促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助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是网络平台建设的重点,也是本文要探讨的热点。
一、几个热点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
有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不能充分利用自主学习资源。在没有了教师授课的网络世界里,学生不知何去何从,常常在网络课上做些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QQ、微信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等。当学校要求学生一个星期完成1学时,他们平时根本不学,一到期末搞突击,造成网络拥堵。网上交的作业或做的测试,随便选一个答案甚至抄其他同学的答案来应付老师。的确,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及学习过程都是由他们自己控制,这更要求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明确,要真心想学。可想而知,如何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效果呢?学习的时间都得不到保证,更不要谈学习效果了。有的连在线作业都无法完成,充分暴露出学生在自主学习意识方面的缺陷。网络平台的学习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主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真是枉然。
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具有的优势, 破除阻碍自主学习的各种问题, 重点在于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生个体, 取决于学生自我学习中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破除学生建立在传统教学方式上的对学习的恐惧感, 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这就要求学生们在教师和网络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英语学习的技能, 获得英语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提高自身学习的元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朝着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的新型学习模式完全符合大学英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和管理者要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监管
如何有效地监控、管理和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教师和管理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管。我个人认为,能不能开发一个能准确识别或监控哪个同学在上网学习的平台?杜绝有的学生找帮他登录学习。在网络化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作用被忽视和遗忘了。教师没有承担起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们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合理,不可过少,更不要过多。既然是自主学习,让学生多一些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另外,一些教师只是单一的按照网络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没有给学生设计布置额外的网络课任务;有的教师未能及时批改全部作业。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没有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加上本身科研压力大。
(三)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可操控性,资源库要丰富,方便自学理解;改善软、硬件条件,完善网络自主学习体系
自主学习平台的资源内容要丰富、全面。测试题应附答案和比较详细的说明。就自主学习平台而言,听、读、写、译、说材料放在同一个平台里要好一些,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有些有用的网学习材料都要分门别类放在平台的首页。这样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挑选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源。另外,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难度一定要有渐进性。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做完题提交后能够马上看到结果,不要只给分数。建议平台能不能多放一些英语视频材料如英文MTV,英语讲课视频,视听新闻、有声读物、名人演讲或名人访谈,有中文字幕的英文电影等。英文歌曲涵盖JAZZ、Rock & Roll、Country Music、Folk、Pop Music、Movie Songs 等不同门类,加上对歌曲的背景和歌手的介绍以及歌词中核心词汇的解释等。音乐是很有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学生将音乐与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让英语学习变得更有情趣。视频、音频等资源深受欢迎主要归因于其信息量大,直观、立体的效果学生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英文歌曲,还能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加强了西方文化的学习,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据我所知,很多学生非常关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所以希望能增加一些训练题库。
(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要加以重视
大学英语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显著特点。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应该把运用现代化教育技能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掌握多媒体设备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的技能,编写出适合英语教学的课件,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电子备课系统,最终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和课件库,以丰富的英语网络资源为依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二、结语
毋容置疑,多媒体网络教学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读书听课、而且也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获取知识,教学观念和教师角色已发生了转变。尽管这种转变是隐性的、渐进的,但教师必须要思考和研究自身如何 “教”,更要致力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实践者、探索者。网络化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主学习意识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丰富多彩、能各取所需的生态资源环境,使他们在 “发现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成就感。网络课程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封闭、单向、单一等弊端,为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实现课堂生态化的一个能动因素。
在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凡事皆有两面。网络课程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 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根本不能被完全取代。教育现代化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堂普遍缺乏生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这就违背了生态学的原理。学生过分沉溺于网络,看得到,听得少,动手时间和实践都不够,缺乏思考探究的空间;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大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有些问题值得大学英语教师认真的思考:网络平台存在的真正意义,避免华而不实;面授课堂的功能变化;如何善用网络管理平台的“学习记录”,网络的无限与课程平台的局限,如何调动并培养学习“自觉意识不强”的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自主学习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目的、有任务、有验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个很不错的平台,但如何使其得到高效率地应用,却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大学英语网络平台与学生自主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的原因,亦有学生的, 也有网络的原因。教师的指导和监督;良好的网络硬件;持续更新升级的网络学习资源;学生之间的协作、配合等将影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教师应该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定期地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都应该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命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深层意义上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符合生态发展的根本目标。因此,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6.
[2] 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 Dublin: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Resources Ltd.,1991.
篇8
关键字:大众传媒;影视改编;推动与传播
一、大众传媒时代影视作品中文学经典的变身
1.为弥合影视改编需求对文学作品加以再创造
文学经典是历经时展中大浪淘沙般的择捡后留存于世,被读者广泛认可与接受的作品。即便如此,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经典作品被纷纷搬上大荧幕接受观众与读者的再度检验,文学经典也经受了纸媒时代不曾经历的严峻挑战。为了使文学经典能够更好地融入影视传媒,在大荧幕上谋得一席之地,影视编剧们使出浑身解数对经典原著加以再创造,天马行空的影视改编为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考验,吹响了这支影视文学圣战的集结号。
谈及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外乎近阶段大热的四大名著改编,这些原本便已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再度改编,被赋予了别样的内涵。《新水浒传》中宋江额头上凭空出现了银色纹样,《新红楼梦》中引起热议的昆曲造型,被网友大肆调侃的“铜钱”头饰……都是影视改编过程中文学经典变身的重要标志。然而其改编成果是否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影视改编是终于原著还是与作者愿意大相径庭,则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编剧本着怎样的态度对原著进行影视改编,都会在改编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思想,使得文学经典更具时代气息与商业气息。
2.传媒时代下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
大众传媒时代的车辙滚滚而来,携着磅礴的气势,一举席卷了传统的纸媒与印刷行业,为传统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宏观环境之下,文学经典作品为了延续其生命力,不得不在影视中不断修整自身的文学架构。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射雕英雄传》已被数次搬上大荧幕,然而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位编剧的作品,都不能够完全做到终于原著,甚至于金庸先生自己也曾经表示:“我无法评说哪一版的《射雕英雄传》改编得更出色,我只能说张纪中导演的改编更符合我的作品。”可见影视改编成果孰好孰坏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再举一个《天仙配》的例子,这个取材于经典戏剧黄梅戏的段子,从古至今就备受宠爱,历朝历代对其的改编从未停息,尤其是大荧幕时代,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更加成为了荧屏的宠儿,究其故事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又各具差异,但正是因为这些许的改动,弥补了原著中的不足,融入了改编者全新的观点,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看性,这是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不断修整的代表现象。
二、影视作品对文学经典的推动和传播
从红楼、西游,到今天的《红高粱》、《白鹿原》,一部又一部经典文学在思维的火花中被搬上荧屏,进而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一夜走红”的典例不在少数。那么,究竟是什么魅力致使这些原本有些生僻甚至晦涩的小众经典文学具有了动辄牵系千万人心的大众面貌与气质了呢?影视剧的改编给出了这个答案。
1.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形象化吸引大众眼球
有道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喜好的文学,多半受到科学技术及时代政策的拘束,想要传承下来也只有通过书籍了。但书中描绘的情节再丰富,内容再详实,也无法将之一颦一笑、一行一色阐述得详实、精确,读者只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依附于自身想象将其画面展现出来,虽然赋予了读者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却是欠缺了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真实场景的。
而影视改编作品则不然,它利用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艺术与影视工作人员的后期处理等等元素相结合,使得一个个立体形象、立体场景跃然于屏幕之上,更易于吸引人眼球,使大众接受和喜爱。就拿《西游记》来讲,看过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读者,没办法忘记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的和尚”的形容,然而这“毛脸雷公嘴”究竟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这又是“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了。自从影视剧《西游记》播出后,六小龄童披一身猴毛,头戴金箍,黄衣、虎皮裙、行者靴,上蹿下跳、俏皮灵活的样子将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实体化了,读过原著的人心中孙悟空的形象更为突出、集中,没读过原著的人被影视作品诠释的孙悟空吸引,至少使其知晓这世间还有《西游记》这么个东西。
2.影视改编使文学经典通俗化易于大众理解
文学经典之所以“经典”,在于其自身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乃至于历史、社会影响。但相应的,书卷气浓郁、学术气息浓厚的文学经典难免文学性太强,以至于从内容上、语言上都不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试想,若是刘邦与项羽著名的《鸿门宴》文绉绉地将宴上范增属意、项庄舞剑、樊哙怒叱、项羽阖然、张良救急、刘邦尿遁这一系列惊险而富有变数的事件通过短短百十字讲述出来,甚至动辄使用“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之类晦涩难懂的文言句式,恐怕这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好戏至今仍不能入主街巷。而影视剧将其通俗化,从刘邦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入手,加入略微粗俗的语言与行为动作,更加使这位平民皇帝贴近百姓生活,自然更吸引大众眼球。这是影视改编恰恰通过内容上、形式上乃至语言上的通俗化的表现,不但扩大了受众范围,也变相实现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使文学经典更具生命力。
三、总结
即使众说纷纭,影视改编也已经确然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对其原文学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影响是一柄双刃剑,纵然有效推动、传播、发展了文学经典的再创造,丰富并增加了其价值,但由于影视作品生动鲜活的特点,致使人们误将其中情节当作原著内容一概而论,这对于基于历史事实而挥就的文学作品而言,是有一定扭曲史实之嫌的。如《孝庄秘史》、《雍正王朝》、《大汉天子》等等影视剧,其内容情节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使人们陷入了正史与野史之间的挣扎中。如何更加完善地运用影视改编作品来展现文学经典的无限魅力、推动文学经典的再生长,而规避由影视改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我们仍需继续深入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黄书泉,《论小说的影视改编》,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魏毅东,《视觉殖民_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艺术百家》2010年第4期
[5]盘剑.影视艺术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作者简介:
篇9
学习英语并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文电影,英文歌曲
一:应用英文原版电影和歌曲的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即将踏入社会的各色人才,之后无论出国还是工作,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单纯的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接受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英文原版电影和英文歌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适应大学英语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且必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英文原版电影和英文歌曲的特点和优势
电影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文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英语民族的文化。英文原版电影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具有直观、形象、动感、声形并茂等特点,能够提供较为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一部好的英文电影具有好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因此,比起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英文电影欣赏导入文化知识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观看地道的英文原版电影,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英语的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进而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学生们在快乐的语言环境下,能潜移默化地全面提高英语实际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学其语言本身同时还要学习此国家的文化。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就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交习惯、风土人情等。
音乐能放松情绪,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英语学习状态。音乐有良好的缓解情绪的作用,两至三分钟持续、柔和的音乐欣赏能让学生镇定下来,并集中注意力。因此,在上英语课之前,先让学生静心欣赏一首优美抒情的英文歌曲,在优美柔和的旋律中,学生们心绪平静,慢慢地融进了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音乐能打动人心,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情境。音乐能增强记忆,获得良好的英语学习效果。音乐能开拓视野,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因而,引入英文电影和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习得英语语言与文化,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英文原版电影和音乐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英文原版电影和音乐优势诸多,但由于其特殊的形式,要求其教学方法也要很独特性,从而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用。将英文原版电影和音乐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电影和音乐作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教师应该选择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向上的电影来进行课堂教学。英文歌曲要选择和课堂主题相关的,能起到积极辅助教学目的的。其次,教师要挑选符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电影和歌曲资源。教师应当注重影片的题材,避免选择那些专业术语多或是情节复杂的影视材料,如:医学类、科幻类、法律类、悬疑剧或者对话多,信息量大,俚语多的情景剧。曲折离奇或者感官刺激过于强烈的影片也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因素会吸引学生关注于影片的情节,而忽略了语言本身。因此,教师最好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长度适中的影片作为教学材料,如:《音乐之声》、《公主的日记》、《阿甘正传》、《自由作家》、《律政俏佳人》等。对于歌曲也不要选择速度过快、歌词含糊的歌曲。例如:爵士和摇滚。最好选择节奏慢并且歌词清晰的歌曲。例如:《Jingle 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很多著名电影的主题曲。
2、观看前和聆听前的准备
电影选定后,教师可以围绕这部电影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和了解与该影片相关的英语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影片的题材、类型以及与该影片相关的背景知识甚至是男女主人公的相关资料。如果该电影改编自某文学名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和了解该名著。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先介绍一些影片中的关键词、难词、难句或者习语、俚语,为观看影片做好词汇方面的准备工作。
播放英文歌曲前也是如此:将相关的文化背景,歌曲主题进行讲解。最好也先将歌曲里的生僻词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听完后不至于反应不过来。
3、电影和歌曲的播放
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将泛看和精看相结合。教师应当先完整的播放影片,让学生连贯地欣赏,帮助他们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感受影片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 ;然后分段放映,在必要的地方暂停下来,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解答问题或者讲解语言点、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影片的细节信息。以《阿甘正传》为例,教师可以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说明,如:越南战争,乒乓外交,等。但可以选择播放的好的英文电影往往时间都很长,而且在课上利用很多时间观看电影也是不可行的。那么,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播放影片的相关片段。这样,既可以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举两得。而且,影片的其他部分可以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自行完成,在下次课的时候让学生阐述对影片的感受和习得的东西,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同时观看影片时,教师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课堂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听英文歌曲时,建议学生能随着歌曲一起唱。模仿唱者的音和调,真正融入歌曲氛围当中,从而达到练习语感和口语的目的。
4、课后活动
观看完电影或者其精华片段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简单的词、短语的听写到句子跟读、配音或者角色扮演、学唱英文歌曲,再到复述故事或撰写电影评论等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建议学生课后学唱课堂上播放的英文歌曲,组织学生围绕电影和歌曲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比赛、奖励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英文原版电影和歌曲这种教学方式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趋势,必将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电影中的语言来自于真实的语言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经典英文歌曲,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同时也渗透着英美文化的知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英美语言与文化的整体建构,更真切地学到地道的英语。它们不仅是学习英语的理想工具,还是熟悉和了解外国文化的优秀材料,对语言和西方社会文化的传递有其他语言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大学的英语课堂应多引入地道的第一手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更贴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其全面提高和掌握英语语言,为将来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7.
篇10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 国学经典教育 价值与应用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要求旨在引领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所以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特别是“重技能轻人文”的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国学经典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鉴于此,本文浅谈如何通过国学经典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是“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理念,造成了高职院校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失衡的局面,致使高职大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素质培养不全面。纵观高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在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精神生活空虚。在多元的文化冲击下,对主流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重功利轻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道德情感冷漠。为人处事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生活方式方面,呈现出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加之现代大学生普遍从电脑、手机获取信息,盲目求新求快,对知识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的倾向,缺乏自主和深层次的思考。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高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
何谓“国学经典”?所谓“国学”,一般来说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内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谓“经典”,《现代汉语》解释为“权威的著作”,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1]。“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2]。并提出“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这一概念,“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3]。概而言之,国学经典就是本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曾说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大学生通过国学经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爱国情怀。“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问与诠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沉广博的仁爱。无疑都将给大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内化为大学生内在品质。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对于国家应“人皆为尧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地,以国家社会为己任;对待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人交往要“言必信,行必果”,从而形成和谐的班级、宿舍关系;对自己要“慎独”,“吾日三省吾身”,不沉迷于网络、恋爱,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坚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活观念,摒弃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不怨天,不尤人”,要有“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应充分运用先哲们的智慧,造就大学生健康人格。
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扭转高职专业人才的“单一性”,纠正“职业至上”的功利性成才观,改变学习中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高职学生不能只靠技能独步天下,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智慧,驾驭风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才智。这一切只有通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从国学经典教育中汲取人生智慧,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思想,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三.国学经典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加强渲染具有国学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学生会开设各类读书竞赛、交流学习讨论会,共同分享好的作品。成立与国学、读书有关的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利用音乐剧、娱乐晚会等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表演中。二是将公共文化课作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阵地,并辅以高水平国学类讲座。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中的道理,激发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三是营造国学经典的在校园环境中育人氛围。如通过立雕塑、挂经典名句的方式,利用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增强校园物化景观的育人作用。四是图书馆应保证同学对国学经典类图书的用书需求。通过氛围营造,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而不只是热衷于英语四六考试,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只知韩国明星,对古代圣贤一无所知。盲目推崇情人节、圣诞节,对中秋节、端午节不以为然的尴尬局面。
其次,提升国学经典教育的有效性。在积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同时,极易犯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脱节的错误。尽管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学生的参与度、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应积极探索新形式,注重国学经典资源的选择和设计,调动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以下几个做法:一是将国学经典与新媒体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变化性给予国学经典教育更多的可能。二是将国学经典与“时尚潮流”结合。以流行歌曲唱国学,用动漫演绎国学的方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三是将国学经典与现代意识结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时,不简单的照搬经典,要努力寻找与大众文化的联接点,既要有对经典文本的通俗化解读,又要寻找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兴趣爱好对文本进行再创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国学经典教育意识,提升人文素养。部分高职教师认为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把人文教育等同于简单的德育教育,以德育来替代人文教育。这种重技能轻人文,重短期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轻长期个人修养提高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保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给人的身心全面和长效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隐患。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说与国学经典教育缺失有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重视国学经典教育的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国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设计好教学方案,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得国学经典教育得以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初一语文辅导计划
- 下一篇:电力施工安全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