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职业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陈利平(1966-),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任长安(1980-),男,山东荷泽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湘教通[2006]165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1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1-2]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IT人才市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有不同层次。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要求个性化培养。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则引导他们以网络管理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或编程能力较弱,则引导他们以网络工程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或编程能力较强,则引导他们以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以人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个性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其认识自己的个性,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依据其个性和专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大一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为每个新生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并开设一系列的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有时还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一年开设的是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等。大一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63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90%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计划。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自考本科的目标,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网络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目标,还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专升本的目标。
2.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职业目标
大二相对来讲比较紧张,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是学生实施职业目标关键的一年。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在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认证考试。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是我国最有权威的职业考试,它由人事部和信息部共同组织,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的考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试,有5人通过,同时有1人通过网络工程师的考试。有14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CSTP的软件开发培训。
篇2
Abstract: The basic task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tra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ith high skills. Therefore, the level of students' skill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lso the sour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service as the objective, and should be oriented at job;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in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practice. Based on the network technology major, construct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system oriented on occupation, an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training room, and skilled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 and thus achieve seamless connection of student skills and occupation to the greatest degree.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岗位;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无缝对接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positions;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system;seamless conne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12-02
0 引言
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随着未来网络技术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应用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从网络施工人员到网络设计师,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正是培养具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网络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人才培养方向单一。部分院校定位在网站建设与开发上,因此忽视了学生在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导致就业面狭窄。
②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没有按照职业岗位的具体流程进行设置,偏理论与原理,并且没有根据行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学生就业后难以适应。
③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不足。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由于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与技能,因此讲课时不能紧密联系实际,导致学生职业目标模糊,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④实训条件落后。主要体现在实训室数量及规模较小,没有依据真实岗位情境对实训室整体规划与设计,并且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学生技能培养。
⑤适合高职的教材偏少。众多教材偏重理论与原理,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鉴于目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共性与缺陷,南通航运职业学院为适应长三角地区网络行业的蓬勃发展,对各企事业单位及网络企业:如南通力兰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通南天电脑电讯公司、南通新诺威网络工程公司等进行了走访与调研。通过分析,按照各行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建网、管网及用网。如表1所示为3个方向对应就业岗位及其职责。
1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分阶段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各行业及网络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阶段性需要,确定核心课程和课程内容。由校企合作完成分阶段由浅入深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第1阶段主要以获得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建网基础)、网络管理员(管网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用网基础),以达到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的入门水平。
第2阶段围绕“建网、管网、用网”,以“典型工程项目”在实训室安排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式教学,从而达到专业的较高水平。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IT技术人员;生涯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15-01
一、职业生涯路径
IT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这就好比爬山,要想“会当凌绝顶”,在爬山之前,就要规划好最佳的上山路线和方式。正所谓殊途同归,上山的道路有很多条,可是哪条路线是捷径,是坦途,能让我们更顺利地达到终点,实现职业目标是我们每个IT技术人员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最可悲的情况是我们自己努力了,方法也是对的,可却离设定的目标渐行渐远,究其原因,要么是自己走了弯路;要么是走了错路;或是走了回头路,让我们在路上耽搁了太多的时间,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达到顶峰,享受着“一览众山小”的喜悦,自己却懊恼不已,因此,我们在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时,决不能犯“方向性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后,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使自己的职业成长按照最佳的路径和方向发展。
二、IT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路径
(一)单通道职业生涯路径。典型的IT技术人员单通道职业生涯路径呈一个“V字”形图(如图1)。假使一位IT技术人员在22岁大学毕业后开始参加工作,则22岁就是V形图的起点。由起点开始分别沿左右两条路径往上发展,V形图的左侧是管理岗位路径,右侧是技术岗位路径。左右两条路径被分为若干等份,每等份表示一个年龄段,并将专业技术的级别、管理职务的等级分别标在两条路径上对应的年龄段内,作为IT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二)IT技术人员的职业转换。IT技术人员的职业相较于其他职业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谁的学习速度更快、谁更能熬夜加班、谁更能面对电脑时间长,谁就更有职场竞争力,因为在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频繁的IT行业里,个人的工作经验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加上年长的IT技术人员的精力、体力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所以IT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路径上发展几年以后,随着个人能力、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逐渐丰富,不一定非要沿着技术岗位这一条路径走到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IT技术人员在35岁之后可以考虑转向管理岗位发展,一方面既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另一方面又可参与IT项目的管理工作,运用各种激励措施使项目组成员由“执行指令的机器”转变为可开发、可利用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参与项目实施的技术部、财务部、市场部等各部门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与甲方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满足其需求,使每个IT项目都能保质保量按时交付,做到“客户满意、企业获利”,从而让自身价值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和认可,使自己在行业和企业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就。(三)双通道职业生涯路径。IT技术人员双通道职业生涯路径是指IT技术人员的管理岗位和技术职务可兼任,可互换。典型的双通道职业生涯路线。(四)IT创业者。除了上述两种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外,如果你自身具备商业头脑、敢为人先、创新和冒险精神,在几年的上班工作期间留心拓展累积自己的人脉资源,并善于敏感地发现时代和市场机遇所赋予的“机会之窗”,你可以选择一条艰辛但伟大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IT创业者。
三、IT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路径分析过程
所谓知己,即自我认知,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和我应该干什么。所谓知彼,即职业认知,是对IT行业的环境、职位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考察,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个人能力和外在机会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光.研发人员的“H”型职业生涯路径设计激励.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2]叶蓬.条条大路通罗马――IBM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管理.当代经理人.2006(21)
篇4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建议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近三十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较快发展,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高职的教育需求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难题。就学生方面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
2、就业预期明显高于实际就业
3、就业前所做的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4、实际就业过程中面试等环节遇到较大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视严峻的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形势,脚踏实地对待薪酬待遇等问题。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目前我国的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下降趋势也是必然的,高校毕业生有必要调整就业时的矛盾心理、自己的就业期望。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毕业生要主动出击,寻找工作,提高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主动寻找的过程中,适度地把个人的有效信息提供给用人单位,尽量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节约用人单位的筛选时间。同时应制定与市场行情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否则将会影响就业效率。
2、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确立教育计划、发展计划、将来职业方向、职业目标,以及职业道路。只有善于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及有效的行动措施。职业规划并不是要把学生将来的每一步都做出计划,而是从观念上要求学生正视现实,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所处的环境、竞争情况并从行动上制定最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高职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就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固然早了些,但是一个科学的、发展方向上的规划对高职毕业生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高中阶段期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考试中,较少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可能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学科,但较少学生了解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此,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要利用自己参与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其实,很多看似生活化的事情当中就体现了自己的特点。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应该从高中阶段的集体无意识当中走出来,明白自身需要在这三年当中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自己缺乏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自我、达到目标。
3、慎重选择考证
在就业竞争压力增加的条件下,通过考证可以增加附加值,同时考证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开阔视野、增强本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高职毕业生多考几个证书,就业时也许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高职毕业生只把精力盯在眼花缭乱的证书上,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学习,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证书多未必好,拥有多张证书的人反而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高职毕业生还是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水平和人格魅力,不必盲目考证,有时证书过多反而会令用人单位觉得技术不专,给自己的求职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人们考证应该建立在学业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要专而不乱,更不要耽误正常的学习,不能一味追求证书的数量,要立足本专业,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不要在考证热中随波逐流。
以证书品种最为丰富的IT业为例,计算中心的专家说,拥有电脑技术、软件程序或操作系统证书,并不能保证你获得一份工作,因为持证者所学知识可能足以通过考试,但却无法应付工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IT证书的作用:如果你有工作经验,证书就很有价值,它的确能表明你熟悉程序员或网络工程师应该掌握的东西。因此高职毕业生应该先注重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4、提升个人能力
高职毕业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课堂上认真学习和消化教师提供的知识和技能,课后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校外的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教育发展至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这有用人制度的原因,也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谈就业,就奔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缺乏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大型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基层更需要人才。从长远看,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必须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先就业,后择业”。当下人才流动加剧,人才不能“从一而终”,就业、择业应作为长期面临的问题。就业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要通过在相关的机会来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适应能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也将更加多样化,要通过自身人脉、现场招聘会、报刊杂志招聘、网络招聘、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以获得用人单位兴趣和进一步面试的机会。
显然,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仅仅由学生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学校、企业、政府同时做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者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分类号】J063-4;G712
一、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环境下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需求
数字媒体产业是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市场前景与蓬勃发展态势。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流媒体、动漫网游、网络音乐、多媒体广播影视、高清互动电视、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这不仅促进了媒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也令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用人市场上却出现“找工难、求才难”的困境。一方面,学生到了社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东西落后于或者完全落后于时代,无法胜任工作岗位,不能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链接,不得不重新寻求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文化媒体产业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往往要通过入职后半年的职业培训来加强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滞后”现象突显。因此,适应市场需求与产业接轨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新的教育模式亟待引进。
通过走访多家数字媒体企业和我校毕业的多媒体制作专业学生,我们了解到广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高职媒体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岗位类别多,总体数量多;第二,从媒介层面看,影视和网络媒体对高职人才需求较多,纸质媒体人才需求少;第三,需求单位主要集中于中小民营企业;第四,需求岗位层次较高,如婚礼摄制、活动策划、影视后期制作等,不仅需要过硬技术,而且对文化内涵要求较高;第五,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择人的首要条件,十分看重动手能力和综合的影视制作能力。
二、多媒体制作专业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媒体产业需求的原因
1、硬件设施不足,设备更新慢
随着人们对媒体产业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多媒体制作专业,学校实训设备不足,学生不能保证充分的练习,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项目实训,有时也会因为分工的不同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熟练的掌握设备的使用。应用软件还停留在旧版本的教学,学校教学平台与企业实际使用的平台不一致或更新不及时,加之学生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让毕业的学生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2、课程设置较为简单
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动画专业、设计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各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虽然多媒体制作已成为艺术与信息科技高度融合,以高科技、跨媒体、多学科、新文化为特色的新型专业,但课程覆盖面广,反而产生了散而不精的局面,如此很容易导致课程之间的体系结构不清晰,层级设计不明确,最终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
3、课程设置没有对接岗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科之间“各自为营”,仅仅盯住一门课程的操作技能教学,选取的案例陈旧且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只学会了老师讲授的案例,但是不知在具体工作中该如何使用该技能,甚至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什么用途。
4、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还是主要依靠任课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利用理论考试或者项目制作、综合作业等方式给出一个综合的得分,学生还是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学习,难以正确引导学生提升实训的制作水平,难以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我校多媒体制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全员参与的PBL教学模式的实践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BL 教学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际上就是“任务驱动”或称“项目驱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把课堂里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项目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它所“基于的项目”一般都源自真实生活,项目内容贴近社会,项目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会感受学习是为了就业和从业,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基于项目的学习比传统的学习生动、深刻也实用。
PBL的实施包括确定项目、提出要求、实施项目、检查项目成果四个阶段。项目的确定是实施 PBL 的重要基础。选择真实的、难度适宜学生实际操作的项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制作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展示视频为例,我们选择了高职二年级《影视项目制作》课程进行PBL教学模式实践,其教学指导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成立项目小组,分类指导。即根据行业工作机制和项目的实际需求,将全班或参与对象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体现工作环节的策划撰稿、编导、摄像、后期剪辑等 4-5 人组成。
二是确定项目并制定项目要求,为每个小组分配需要制作教学展示视频的老师(兼任教师)和辅导老师(专任教师)。项目小组与兼任教师沟通制定好每组的项目要求,学生通过编写设计方案,进行影视作品设计,然后按照工作计划工作。专任教师利用课上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训练项目需要的基本能力,两方教师共同监督项目完成进度。
三是引进多元评价机制,每个项目小组把完成好的影视作品在班级公开放映,同时,项目组人员介绍创作过程和创作体验,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u价,专任老师进行点评。然后在系部召开评片会,所有的老师参与评价,并对所提出的意见进行视频作品的修改。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对策划、导演、摄像、采访、布光、后期剪辑、与客户沟通等各环节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实现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而且各小组所完成的项目作品真实的应用于比赛和教学,体现了媒体专业的应用性和服务性。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工作室为空间依托,将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转变成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我校多媒体专业成立了“潮影工作室”,由热爱数字媒体、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采用社团的形式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指导老师搜集如系部招生宣传片、学校活动剪辑、创新设计大赛、科普视频大赛等真实课题和参赛项目,组建团队,完成技术项目。同时工作室还是校企合作的联动窗口,定期请企业技术人才走进课堂授课,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承接校企合作项目,在真实的工作任务引领下带动专业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营造了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拍摄微电影、拍摄学校体育、文艺活动,拍摄社会公益活动等等。且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进入工作室培训的学生中80%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专业对口单位工作。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练就了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具备了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真正地实现零距离就业。
(三)CDIO教学模式的实践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学模式以“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它强调设计思维应始终贯穿一种产品从设计研发到销售运行的整个周期,它提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跨界与广泛参与实践。CDIO培养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数字媒体产业属于一个综合的工程体系,可以借鉴CDIO教学模式。
我校三年制高职多媒体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摄影、摄像、音视频数字化制作技术与摄制电视节目策划与编辑等基础,能够完成影视节目摄录、剪辑、包装和合成等。为了提高学生策划、编剧(文案)、导演、表演、播音主持、后期剪辑、特效制作等全流程各个工种技能训练,我们利用举办校园微电影大赛为平台,以多媒体制作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两年的CDIO教学模式实践,希望达成的效果是多媒体专业学生改编或编写某一主题的剧本,完成微电影的拍摄、剪辑、宣传,并以大赛主办方的角色,策划微电影颁奖典礼活动,且获得较好的反响。具体的措施是:
1、强化专业认识,夯实专业基础。从学生入学起就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前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组建剧组,为微电影大赛搜集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的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专业学习框架。
2、按流程分解项目,以课程推动项目。微电影制作流程包括了选题策划、脚本撰写、拍摄、剪辑、合成等几个部分,将这几个部分微调后进入相应的课程当中,作为课程的核心任务进行学习和训练。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掌握专业技能,重在个人能力的提升。
3、选取关键课程,将CDIO教学模式的四个过程有机的串连起来。在第三学期《媒体策划》课程的指导下,把制作微电影这个项目升华为媒体行业一个完整且全面的工作任务。学生按会务组、秘书组、礼仪组、摄像组、宣传组等分工协作,大到活动策划、主持稿、灯光音响机位设置,小到场地布置、邀请嘉宾、购买礼物等均由学生组长协调安排,指导老师则作为幕后军师,掌控节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良好的沟通能力、工作全局观、创新工作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锻炼。
4、多课联动,互相配合。一门课实施CDIO教学模式无法解决工作流程上的每个环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有多门课的参与。首先要调整教学实施计划,根据行企工作流程合理设置平行课程;其次相关的任课老师要清晰了解所任课程在工作流程所处环节,注意专业培养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建立整合专业技能体系。
5、四个能力的多元评价。CDIO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一方面要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针对学习情景采取过程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学期教学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成果(如策划书、剧本、影片等)引入市龌制进行考核,邀请企业专家、学校教师、本专业其他学年学生及影视爱好者参与影片展映会活动,把作品到网上通过投票和统计观看率评选优秀作品,在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从实施CDIO教学模式的效果来看,不仅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全面对接岗位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多媒体制作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念,明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完整体系。为了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坚持以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加强真实工作任务练习,加强工作岗位的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用CDIO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学习,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粤府办[2012]79号)[Z].2012-07-30.
[2]王 刚- JKR9 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 12-16
[3]王天宝,程卫东- 基于CDIO 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业教育,2010(3):26-2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