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3 22: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建设

篇1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94-02

1 档案信息化概述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档案事业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思想意识方面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步入规范化轨道,人们的档案意识得到加强,档案在各行业、各部门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但一些单位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对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必要性、紧迫性感受不深,热情不高,没有建立档案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议事日程。

2.2 技术方面

计算机的每一项技术,几乎都在档案管理中找到用武之地。档案信息的多样化极其巨大的数量,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目前,大多数档案部门都建有自己的局域网,有的还上了因特网,信息化体系初见规模。但我们在浏览这些网页时能看到的信息却有限,且网页更新较慢;关于档案的收集、存储、传输、、检索和利用的手段等大多数档案工作还处于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离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远程联网查询、利用相距甚远。这均说明我们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低水平状况。制约档案信息化的重要问题是缺乏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一个地区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要达到沟通与共享,就应该有选择地推荐或推广某个应用软件,从而推动整个地区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2.3 组织管理方面

档案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利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和文件数量的限制,通过网络查询利用开放档案。但长期以来,档案部门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缺乏相对有利的指导和协调,推动档案信息化的力度不够;档案系统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各个单位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合作,分散了信息资源建设的人力和物力,造成资源浪费;信息资源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在开发上各搞一套,造成重复建设,并为以后兼容留下隐患。

2.4 人员素质方面

从目前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学历上看,档案治理专业的人员非常少,这对档案治理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21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是从单纯的数字化向思维化的信息处理方向发展。因此,应用计算机是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驾驶”这一设备的人,也要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根据档案管理自身需要,对软件程序作改良性修改。而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管理知识缺乏,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软件程序依样画瓢,一旦系统需求有变化而需改进时就束手无策,望“机”兴叹。所以说最大限度地搞好21世纪人才培养,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3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紧要性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保障范围的拓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档案管理手段的变革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建设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搞好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

毕业论文 省略电子财务档案是指存贮于磁盘、光盘等电子介质中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数据资料。较之传统的财务档案,电子财务档案有许多特点:电子财务档案易于修正、拷贝和重置,便于纠错、携带和传递;电子财务档案的存贮形式多样,既可以存贮于软盘、硬盘、光盘中,也可以打印输出到纸质材料中;电子财务档案便于快捷获得所需结果。如果电子财务档案上网,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不仅满足了日常条件查询、统计分析、制作数据报表、开展数据交换的需要,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和方便快捷的目的,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原始档案由于频繁翻阅而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正如上面所述,电子财务档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能够很好地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但也有不足的一面。如具有系统依赖性,即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打开,不具备传统档案的直接可视性,还具有易遭毁损、难查痕迹的特点,因此即使实现了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归档中也需要实行所谓的“双套制”,即将同一份档案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归档。

4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4.1 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务:一是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现有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后者指的就是在各项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有查考和利用价值的电子文件,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时归档,而且要做到齐全完整,真实有效。我们常说,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处理好 “路、车、货”的关系。所谓“路”就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车”就是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而“货”则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有“路”无“车”不行,有了“路和车”,如果没有“货”,“路和车”就失去了意义。这里的“路和车”需要单位领导在人力和财力上的支持,而“货”除了档案人员对馆藏档案数字化之外,就是新形成的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所以档案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源资源之一,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4.2 标准规范建设

它主要是对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进行管理的一套规则,包括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被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图书阅读过程,人性化设计,浏览简洁,阅读舒服,提供了书签功能,帮助读者记忆阅读页码。这些都需要档案管理部门统一制定并推广实施,以保证电子书、档案信息的统一规范和资源共享。所以说档案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3 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主要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要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照顾到前后步骤的衔接。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与档案部门可支配的资金数量,制定一个中长期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采取逐年分步添加的方法。在硬件的采购与替换中可采取新机器高配置为服务器,旧机器低配置为终端,使有限的资金通过累加,最大限度的发挥效能。还可以将现有的公共宽带网、通讯光纤网和有线电视网等资源综合加以利用。

4.4 应用系统建设

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开放信息应用系统,它是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通用服务。通过该网络向大众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料查询、浏览服务,如文字资料、语音资料、视频资料等,还可以提供如虚拟现实场景等特殊服务。主要特点是简便、灵活,便于各类人群使用。另一种是权限信息应用系统,它是保证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向用户和应用系统提供权限管理服务,提供用户身份到授权的映射,提供与实际应用处理模式相应的、与具体应用系统相对分离的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高系统整体保密性和安全性。

4.5 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根据档案工作的需要,必须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优化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档案工作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要发展档案事业,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博学多才,特别是要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档案边缘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大胆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找出一条快捷有效地为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和全社会服务的新路子。这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文档一体化,归档双轨制和确保网络安全。

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确保网络安全,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一是机密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密问题,应严格限定利用者的使用权限,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实行档案全宗和密级双重控制管理,对未开放档案仅让有使用权的用户查阅和使用,设置访问权限、身份识别并确保档案数据不被非法改写或删除。同时,要及时将旧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转换到新载体上,并进行刻录光盘、复制磁盘等备份处理。二是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安装防火墙和实时更新的杀毒软件,对归档信息定期进行下载备份等;其次还包括公共设施的安全管理等多项措施。

6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措施

档案信息化建设要运用辩证思维,既不能盲目从新、脱离实际,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不前;既要看数量,更要讲质量;既要着眼于本身,也要关注相关事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慎重选择,在具体实施的定位中,应该多做调查、分析、研究。要加快档案治理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应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6.1 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领导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真正推动者。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进度和深度。领导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观念,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于档案工作的真正意义。为此,领导者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充分投入,把档案管理信息化纳入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另外主管领导还要经常过问此项工作,了解档案工作情况,提出要求,下达任务,指导档案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6.2 其次是加强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在工程规划初期,应该由有关各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共同协商,分别从各自的管理角度提出设计思路,考虑各方面的需要,从而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空缺或重叠,提高效率。尤其在设计软件方面,应采用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实行电子签单制度,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责任制,电子文件签入、签出制度,安全日志制度,从而保障档案不被篡改或便于追溯使用过文件的人员。此外,为便于软件升级,保证不同开发商提供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必须提高数据存贮形式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可续性。

6.3 再者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篇2

关键词:统计工作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C8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89-01

一、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统计信息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省、市、县( 区) 的统计部门已建立了信息内网网站, 已构成了统计信息网络的基本框架。但是,在统计信息建设正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着这样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统计法律、规章制度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我国的《统计法》已颁布二十余年,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新修改的《统计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实的统计工作需求。随着统计领域的不断扩大,内容的增多,加之各种目标考核都需要大量统计指标,这导致统计部门与政府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与统计调查对象之间产生矛盾。

2.统计信息化网络和信息存在不安全问题。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相关信息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我国的信息化仍然存在不安全问题。我国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除了境外黑客对我国信息网络进行攻击,国内也有部分人利用系统漏洞,通过木马盗用等手段进行网络犯罪,例如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网络银行账号密码等。

3.统计应用系统的软件开发存在弊端。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的不同,导致在投入经费中对软件开发和服务的投入比例过低。在一些软件开发过程中,统计专业部门与软件开发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得不够。统计专业人员对信息技术了解不够,在开发之前没有提供详细的需求分析,导致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修改需求;在测试过程中,没有提供更多的测试和修改意见;而软件开发人员对现有的统计流程、需求不够了解,也不能为统计人员做好参谋。

4.统计信息化技术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缺少专业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人员。而一般统计人员计算机水平能力较低,对统计软件的应用不到位,不能很好地使用新的统计软件,从而影响完成统计任务,制约统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是以规范的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统计信息标准、统计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管理机制和工作规章为保证,通过信息化建设,有规划、有重点、分阶段进行统计数据资源建设和系统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一个面向统计调查对象、统计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统计信息系统,推动并促进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因此,提出下列建设目标:

1.建立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相互适应的统计工作方式。以建设全社会统计信息中心为目标,在更大范围内保证统计数据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保证统计信息的公共服务。在统计调查过程中的项目协调、数据交换、信息等方面的关系,要避免重复调查,保证统计数据的一致性。

2.实现统计设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按照全国统一部署,从标准规范角度规范统计表式设计,参照国际通行规范并兼顾实际情况,设计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统计报表一体化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统计流程,减轻负担,解放统计生产力,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完成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重点建立起一个统计数据库体系、整合好统计应用软件和网络两个平台,规划建设好一个统计信息门户系统和一个统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系统。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当作提高统计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度的突破点,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保证统计工作有序、高效、统一,完善统计的整体功能。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章,参照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完善与信息化相关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的《统计法》进行修改并争取早日公布。制定和实施统计数据、统计数据保密、统计数据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制度。

2.加强统计网站建设。建立统一的统计门户网站,规划统计网站信息和分层次、分对象的信息共享目录,实现统计网站浏览界面、内容分类、数据查询、检索方式的一体化。使其成为数据采集、信息、政务管理的平台,同时网站的建设还应实现下属单位数据直报系统。

3.加强统计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经过几年的统计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开发取得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开发经验,还需进一步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应遵循以数据资源管理业务为核心,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网络应用为起点,以提高统计生产力水平为最终目标的原则,根据统计业务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权衡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软件开发计划。

4.加强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统计信息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入侵、攻击,造成统计信息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二是建立网络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三是加强计算机安全使用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四是应建立统计信息网络灾难恢复备份系统、统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网络系统防病毒系统。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有效途径

一、概述财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采用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上看,具体表现在扩大财务管理范围、缩短业务活动时间、保障资金划拨安全方面:

1.扩大财务管理范围。扩大财务管理范围是财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之一。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日趋集约化、多元化、国际化经营深度发展,财务信息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说来,财务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开发并利用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平台,扩大了财务管理范围,使企业财务控制能力通过计算机网络延伸至全球。

2.缩短业务活动时间。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那就是缩短业务活动时间方面。信息化建设使财务管理更注重实效性,企业财务管理的业务活动时间相对减少,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对企业而言,财务和业务协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传达沟通,可以有效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完成了财务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3.保障资金划拨安全。保障资金划拨安全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优势。资金划拨问题一直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保障资金划拨安全也体现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具体说来,企业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便利了资金划拨操作流程,避免了资金在运输过程中的银行票据遗失、失窃等事故的发生。

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企业而言,为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深入了解财务信息化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财务管理在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优化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内部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建立相应地财务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提高信息的共享性和协同性,实现数据共享。

2.集成众多业务系统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促成了众多业务的开展,集成众多业务系统发展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应用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应推进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进程,财务管理集成众多业务系统,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共同发展,对财务管理全面信息化意义重大。具体说来,财务与业务一天化建设,集成众多业务系统发展,要积极引进和运用统一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经营活动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也至关重要。财务信息数据安全隐患困扰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可以为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安全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地安全防范体系至关重要。为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在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做好对财务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针对不同管理部门的不同特性,有的方矢地开展财务信息数据安全的保障工作,可以使财务软件得到数据安全保护。

4.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要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对财会人员而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现有的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切实发挥财务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地作用。具体说来,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应提高企业财会人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并结合集团的实际需要进行信息流程和系统的设计,使财会人员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管理,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结语

总之,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现代企业而言,财务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众多业务系统发展、防范财务信息数据安全、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探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广亮.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才智,2009(19)

[2]杨烨,李工,胡晓庆.关于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3]蔡金波.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09)

篇4

关键词:统计 信息化 国民经济 发展

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要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就必须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通过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向有关部门提供统计得到的信息。统计部门属于政府统计信息管理职能机构,为实现决策的准确性,统计部门就要全面、准确、及时地向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这是统计部门最重要的任务。而且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统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志曾指出:“统计建设的重点是信息化,核心是信息化”。 曾培炎同志要求“统计要提高时效性,就必须提高统计信息化,统计工作没有现代化的手段,就将事倍功半”。

统计信息化是统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统计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事关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全局。其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数据库,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统计各项改革和工作已与信息化的推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统计信息化,也就没有统计工作的现代化,统计改革也难以切实推进。因此,必须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生产模式,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解决目前人员和任务的突出矛盾,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在整个统计改革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统计信息化工作,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统计改革和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然随着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也就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在信息安全方面,不仅要保证信息内容的安全,又要防止计算机被非法侵入和病毒的侵害。在信息质量这一方面,因为受制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一部分基层的统计工作水平显得比较低。因此有必要加强统计信息化的建设。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体制不完善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官员很重视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数据,因为这些数据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政绩考核甚至是个人升迁。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加强了隶属于他们的地方统计部门的控制,所以一些重要的数据都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和篡改被“算”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也影响到经济发展决策的正确性。另外,国家对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需要有相应的统计管理制度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得到合理的使用,如果制度不完善,资金的使用就会出现很多难以说明的缺口,从而影响到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发展失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各级政府间的信息化网络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平衡,一个是统计部门内部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统计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县、市级统计部门的水平整体来水显得比较落后,很多县、市的统计部门在信息传输中还采用人工的手段,信息化的初步建设还没有施行,这严重地影响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稳定

资金问题一直是约束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的因素,统计部门的资金来源一般只有政府拨款,因为资金的缺乏,设备跟不上,导致工作量大而成效较低,也出现了一些数据上的偏差,没有资金的支持,统计部门想在同计划建设上有所成效是很困难的。

(四)统计调查的制度和方法有所弊端

在地方统计的数字造假确实影响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但是当下进行全面统计的调查制度和繁琐的指标体系加上统计调查方法比较滞后,造成了统计信息进一步失真。如果不采取合适的办法来进行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统计资料的完全真实性是很难做到。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

在众多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当中,民众信息化意识的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意识上的不重视就导致行动上的缺失。只要提高了民众的信息化意识,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所以,就要充分地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利用每次宣传机会,广泛地宣传统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建设当中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意义,广泛地向民众普及统计信息化的相关知识,来提高全体民众尤其是机关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信息化意识,提高人们提供和利用统计信息化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宣传的大众媒体,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支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也积极地参与到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

(二)完善管理体制

在以前的体制下,要想实现统计的信息化是困难重重,所以要完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至上而下的垂直统一的管理制度。要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当中信息网络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建设好数据中心。所有的核心系统建设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因袭就需要一个垂直统一的管理体制,来保证统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经费的正常运转、标准统一和进度平衡。在现在的一些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弊端制约了统计信息化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只有在适合的管理体制下,才能够减少地方官员因政绩因素而干预统计数据,对于统计信息化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要给予充分地指导。

(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完善统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地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于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使中央、省、市、县之间建成横向与纵向为一体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在任何的改革和建设当中,最基础的设备必然是硬件设施,正应了那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才可以保证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和改革当中能够积极拓展,不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硬件的改造上,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仪器配备标准,在硬件设施完善的情况下,软件设施也要按照当下的网络技术来作出相应的配置,但是,统计信息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技术条件和环境都不具备,软件的开发也是相对于硬件比较落后,因此要想形成行业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软件的开发也是相对缓慢,造成软件的推广和更新滞缓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培养技术人才。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的配置,都需要充足资金的支持。

(四)鼓励统计技术创新,强化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在资金的支持下,要及时更新和推广新的统计技术,在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任何科技都要求以人为本。因为人正是科技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同样,在统计信息化的建设当中,技术人员是最主要的可变因素。倘若占据先进的设备,先进的软件实施,但是在技术人员上的配置相对落后的话,对信息化开展和资料的利用是极大的浪费,从而造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促进工作,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只 能成为一句空谈。因此必须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通过在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来提高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要大力选拨专业人才进入统计行业当中,为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从整体上来提高统计技术和统计人员的科技水平。

(五)制定科学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统计核算体系

一改以往的全面统计调查,压缩以前的繁琐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减少部门之间的重复统计,降低工作量,节省资源。对于指标要求及时更新,过时指标去除,科学的指标一定要及时地增添。对统计核算的方式,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作一些合理的改动,使之更为科学化。

四、结语

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决策准备的作用,面对当前的一些问题,努力做好工作,加强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对于整个统计行业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做好信息化建设要从多方面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使我国统计水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方军武.推进我国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T].《成宁学院学报》,2007

[2]王平.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T].《企业天地》,2005

篇5

信息化必须为具体业务服务,这是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信息化怎么才能支持业务运作和发展?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责如何划分?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信息化实施的成败。

一、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民众服务意识的提高,无论政府、金融、企业等等,都在大力提升服务,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信息化目的不言而喻: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广大民众,提升核心竞争力等等。但是信息化都是间接反映效果,真正直接反映效果的归根结底还是业务,所以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业务服务,提升业务能力,最终实现整体提升。因此,从目的的角度去看应该是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

但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存在技术、实施和资金的可行性问题。首先,技术上一定要考虑采用的技术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在确保安全和应用完整的情况下平滑地进行过渡;实施上要充分保证应用完整,确保可行。但这些对业务部门来说就勉为其难了。其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却又不是投入资金就可以实现信息化。这里边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软”件的建设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利益协调工作,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而我们的信息化领导者,却对此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把很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交给技术部门去推动,简单地认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技术问题和设备问题,只要资金落实,交给技术人员办就可以了。再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原有的设备和系统需要不断地升级和更新;人员也需要不断地培训和提高。这就即需要有人管理,又需要有资金投入,而且这些后期投入往往会大于初期建设。

二、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信息化建设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几层:最底层硬件网络层面,第二层软件应用层面,第三层业务服务层面,最上层决策分析层面。按道理来讲,硬件层面和软件层面应该是信息部门最权威,而业务服务自然是业务部门权威,但是前两者是基础层,因此在前些年的信息化选型过程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信息部门在主导信息化,因为信息化的主导方必须对技术和业务同样了解,而让业务部门学习技术比信息部门学习业务的门槛要高得多,所以信息化成功的例子不多,即使成功也是因为信息部门的技术人员对业务充分的了解或者有现成可借鉴的案例。

三、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传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初级阶段、整合阶段、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是启蒙阶段,在一个部门或者企业尚未开始信息化建设时期是未设立信息化部门的,此阶段是各业务部门提出信息化的需求,所以此阶段应是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

第二阶段是初级阶段,信息化初具规模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同时信息化部门也刚刚起步,人员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能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所以此阶段仍然是业务部门作为主导。

第三阶段是整合阶段,当信息化的项目涵盖整个系统时,主导权就应该由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团队来掌握,因为信息化范围的拓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业务部门的内容,各部门之间相辅相成,此阶段如果由单一业务部门主导方向则会出现业务部门维护自身利益而为整体信息化方向制造障碍,因为业务部门不会从总体角度考虑而往往从自己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信息化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当信息化技术完全演变成业务基础时,信息化的方向就应由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共同主导。

四、深入调研咨询,统筹规划,科学决策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规划就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入大,尤其要做好深入调研、咨询、统筹规划,实现科学决策。

第一,带着问题接触基层和实际,全面搜集第一手资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需要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把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项目放在重要位置,优先安排;二是在方案设计中选用成熟、适当的技术和设备,不盲目追求高水平、高档次。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充分考虑自己所处的阶段和所具备的条件。信息化建设只能随着技术水平的发展而推进,在技术上好大喜功追求一步到位是行不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状态,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找准自己的方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应用需求审慎推进。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项目的投入就会长期不见实效,使建设者心急,合作者心焦,应用者心灰,投资者心颤,领导者心疑。成功的做法是由简到繁,先从基础性工序做起,从业务急需程度做起,从本职工作的替代、变革做起,从有利于转变观念的工序做起;从事务管理起步,逐步向辅助决策迈进;先静态后动态,先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再全面普及。也就是说,要坚持捕捉需求、贴近应用,不搞花架子,注重效绩。

第二,从统筹规划到实施、维护,咨询应该是全过程的。目前大家对规划认识是到位的,关键是统筹,就是必须要考虑得周全。咨询是信息化最重要的服务,国外信息化咨询十分流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第三,更新知识,转变观念。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跳跃式发展的事业,是由其所依托的技术更新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正是它的个性和特色。所以,不论是领导还是技术层面的同志都要正视它,应博览、勤学、紧跟踪,争取做到知识更新快、发展趋势清,应用领域明,一句话,也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领导同志要做到:具体问题超脱、思维规划超前;技术干部要做到:需求吃透合标准,实现思路科学。

综合以上几点,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很难确切划分,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答案又不尽相同,但又不相互矛盾,所以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不是一个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谁决定谁的问题,而是需要整体的努力才能达到,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部门之间的疆界和壁垒,用系统整体战略来引导信息化建设。

就信息化的大环境来讲,成功的案例很少,基本都在摸索前行,这就要求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业务人员要积极地了解,信息化可以实现什么,可以改善什么,而自己真正需求的又是什么;技术人员则需要深入了解业务,两者要紧密沟通。只有这样能才避免出现业务部门以评判者自居,抱有“你开发,我使用”的消极观念,也避免信息部门不了解业务“指点江山”的局面。两者充分的沟通和相互的换位思考、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信息化的光辉美好的未来。

篇6

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贯彻落实我国的会计信息化战略,财政部于2009年4月份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在促进会计信息化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提出要求并指明方向。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内部管理;意义;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管理活动中的过程,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网络、计算机以及通信设备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模式进行重构,进而在重构后的现代会计模式基础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管理过程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最终达到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实用效果,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很多人对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目的认识存在局限性,觉得会计活动实现信息化单纯为了使财务人员摆脱烦琐的手工劳动,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财务信息的输出效率。实际上,会计信息化的意义包含却不限于此。会计信息化是财务信息及其他非财务信息集成化的过程,达到会计信息资源得以有效利用,提高单位资源使用效益、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并及时、准确地向单位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随着市场经济和财政管理的规范程度不断加强,信息使用者对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及其内容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单位会计信息透明度成为单位的当务之急。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单位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准确、及时披露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例如,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求单位在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将会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集成,这样有助于提供给利益相关者更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2.会计信息化有助于单位内部管理

首先,单位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立,打破了会计信息流转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单位管理者管要了解各业务部门的活动信息,不用层层上报,就可以直接利用信息系统平台获取最新的信息,有利于动态地掌握全局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其次,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会计核算的信息化,而是要将整个单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全面整合,消除会计信息的孤立性。使具体的业务活动在财务信息中得以体现,综合反映单位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单位的运行与会计管理实现融合,实现对日常业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合理支配资源,并为下一步的战略决策提供翔实、充分的信息支撑。此外,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单位利用相关财务软件,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正确的数据处理,有助于实时获取单位的准确财务信息,以及时了解单位的资源使用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从而进行财务分析,有助于单位内部的管理。

3.会计信息化有助于单位加强财务监督

《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七条规定,单位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使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自动控制业务和事项的目的。利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单位可以借助各种介质将数据加以保存,并根据数据统计需求进行数据提取。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在提取目标数据之后,反过来抽调对应凭证,据以检查相关的业务流程、原始单据、数据处理等真实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单位内部的监督力度,大大降低各种财务风险。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管理层低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会计信息化等同于会计电算化,认为不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会影响单位运行,未把会计信息化建设作为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而忽略了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与落实。社会层面上,思想上不经意的忽略就会直接导致行动上一系列的滞后,如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上的偏颇。

2.人才缺乏

没有形成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工作推广困难,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将会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精通会计和信息两方面专业知识。目前,单纯的会计专业人才或信息技术人才都很多,但是能将两者结合的复合型、高精尖的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人才的匮乏直接体现在: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研究人员少之又少,造成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另一方面,会计实务中信息化应用、推广困难。总之,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脚步迟缓。

3.信息安全

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务风险和数据安全问题突出。会计信息化要求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实现集成化,为了全面反映并有效控制三流,单位需要将信息系统延伸到各个业务部门,使各个部门达到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彼此共享。在这种环境下,电子介质代替了纸介质,能够接触到会计信息的人和部门增多,财务数据流动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审批手段不断被削弱,财务风险增大,若单位内控不严,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的权限划分不当,极易造成信息滥用和泄密。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严重挑战,系统一旦受到病毒感染或者黑客攻击,财务数据很有可能被篡改或者丢失,这有可能对单位造成巨大的且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要着力解决,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进程。

1.提高认识

强化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政府部门应加强指导,提高宣传力度,规范引导,实施监督,使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加强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明确单位领导的会计信息化责任。因为各个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才是会计信息化实现的保证,只有单位管理层认为会计信息化是提高单位竞争力、降低成本、方便管理的重要工具,才能切实把会计信息化工作放在单位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2.加快建设专业的会计信息化队伍

会计信息化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第一,改革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学,设置复合型课程,根据会计信息化实务工作中的共性需求,确立相应的培养模式;第二,单位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如对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会计知识培训,以期用最低的成本打造最熟悉本单位业务和财务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3.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会计信息必须保持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加强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安全,应采取相应措施:合理区分、细化、设定信息接触者的权限;对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设定获取、查询信息的权限及身份验证;要求人员签订保密协议,接受法律约束;使用安全性能好的硬件和软件,建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目前,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一个可以整合财务信息资源的集成平台,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处理速度,并降低会计信息处理成本。我们应该在财力和物力上加大投入,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单位乃至全社会的科学管理,使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

作者:刘燕 单位: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公安分局

参考文献

1.李战伟.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总会计师,2011(02).

篇7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措施;成效;宁夏回族自治区

AbstractTherural situ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troduced.The measures and effect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ingxia were discussed,and a new model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rur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situation;measures;effect;Ningxia Hui Autonnomous Region

农村信息化通常是指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包括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2]。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国外农村信息化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问题的研究至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目前,美国的农村信息化强度已高于工业,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领域包括: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97% 的地市和80% 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村信息化队伍。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 左右的地级和40% 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3]。全国41% 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庞大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水平。

2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提出

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宁夏有400万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数的近70%。对于农村建设来说,修建道路、美化村容、建造楼房等只是环境场所的变化,只有消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由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互不准入,已造成重复建设和巨大的资源浪费。自治区党委、政府大胆提出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三网”有效融合的设想,确定以宽带作为多业务承载平台,利用电信数据传输网传输广电提供的高清晰电视节目,利用机顶盒等设备,在1条入户网线上为用户实现上网、打电话、看有线电视等多种业务的IPTV发展模式,政府通过恰当处理产业链核心的价值关联,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三网融合”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3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搭建统一信息平台

邀请全国最知名和权威的专家到当地调研,并对信息化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和研讨,摒弃了北京、上海等地建立省、地市、县、乡镇和村五级平台的一贯做法,确立了在自治区建立一个统一平台[4],直接对地市、县、乡镇、村提供服务的方案和思路,并按此方案和思路予以实施。自治区财政先拿出2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平台建设、呼叫中心建设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并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吸引企业和招标单位投资,解决先期投入问题,要求各地按照统一标准将信息服务站先行建立起来。验收通过后,自治区政府再以奖励的方式拨付2 000万元资金,有效避免了标准不统一、设备不到位等问题。

3.2充分整合全区资源实现共享

统一信息平台建成后,自治区政府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全区的信息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自治区政府组织全区300多名优秀专家,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在线视频信息咨询服务,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并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各类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宁夏数字图书馆、远程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讯共3 500多个影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农民的信息渠道,增加了农民的受教育机会。

3.3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政府在平台建设问题上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自治区的平台直接进村,让农民技术上不操心,给农民带来很多方便。在稳定信息员队伍、提高信息员素质的问题上,宁夏想出了一些有效的办法:一是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解决农民不会用电脑、不会上网的问题。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政策给信息员补贴[5]。宁夏有科技特派员制度,财政可给予每人300元的补助;大学生村官可兼做信息员;另外本级财政通过支农的方式也可给信息员一定补助。三是允许信息员在提供专门商业性信息服务时获得提成。四是鼓励信息员创业,支持其在劳务输出、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充当经纪人的角色,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以服务站为载体提供更多的服务,争取财政支持[6]。目前,很多服务站都整合了计划生育、流动人口、工商、治安等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的基层服务,少花钱多办事,并获得了财政支持。

4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据统计,2007年以来宁夏通过信息服务站上传和农产品供求信息29万多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2.3亿元。“宁夏模式”引起国务院信息化专家的关注,并将宁夏列为全国第1个国家级社会主义农村信息化工作省域试点。2008年9月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在宁对国家级社会主义农村信息化省域试点进行验收评审,并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八部委领导现场观摩。专家组认为,宁夏农村信息化试点方案科学、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工作有创新性,出色地如期完成预定的各项试点任务,所取得各项试点经验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评审。2008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宁夏召开农村信息化工作现场会,在全国范围内学习、推广宁夏经验。

5结语

总结宁夏建立农村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是:公益信息服务部分由财政支持,其余部分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市场和公益结合起来运作。这也是有中国特色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特点之一。宁夏的农村信息化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特别是在网络和资源建设层面实行全区集中和整合的做法非常有用,既避免了各地市各部门分散进行,导致资源浪费和形成信息孤岛的情况,又加快了建设的进度,实现了信息的全区最大化共享,使信息本身的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和溢出价值得以体现。这是小省区相对欠发达省区走出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和赶超式发展的可行模式,对全国和其他省市都有借鉴意义。

6参考文献

[1]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3-36.

[2] 陈良玉,卢兵友.农村信息化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21-323.

[3] 赵春江.农村信息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8-132.

[4] 王文生.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50-55.

篇8

目前,我国的煤矿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煤矿信息化水平较低。在实际应用中,有些煤矿没有自己具体的规划,即使有相应的规划,也没能按照本煤矿的全局制定,而在实际中常常出现设备缺乏通信功能,而处于“半自动化”状态。大中型矿井生产设备老化,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低,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煤矿管理系统仍然采用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属于封闭式的管理系统,煤矿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缺乏信息共享、信息传输和信息分布式处理的机制。同时,由于管理思想和观念等方面的限制采用封闭的数据格式或软件,甚至是由于受资金、管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往往是就事论事地实施某一个或几个子系统,使大部分仍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从而造成了煤矿内部“信息孤岛”的存在。这样不仅制约信息技术的发挥,也增加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运营成本,不利于煤矿整体信息化的实现。

二、煤矿信息化建设之具体举措

随着计算机在煤矿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集成化的发展,建立全矿范围的统一的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煤矿信息化集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首先,建立企业信息网站,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企业的实时信息。该网站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全方位地展现了煤矿形象,成为广大职工了解矿山、开展专业工作、互动交流信息的窗口。该网站功能主要包括舆论宣传、信息,是新时期煤矿媒体阵地建设的成果之一,可分为:企业简介、公文通知、实时新闻、科研动态、精细管理等。

其次,实行煤矿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主要用于内部办公,承办文件下发、通告、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矿务公开、信息交流、生产信息管理等日常办公事项,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我矿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它可使全矿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都纳入煤矿信息化管理,减少管理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建立和健全公文颁发管理系统与电子邮件管理系统。公文颁发取消了手工纸质公文传递,通过网络下发和浏览公文,极大的提高了公文颁发效率,并便于查询,促进了煤矿方针政策的顺利执行,达到厂务公开的要求。另外,电子邮件系统的使用全面改善了煤矿大量的纸上文件传递、电话通知会议等工作方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了管理费用,减少办公设备的损耗。

第四,安全生产检测监控系统的应用。该系统可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胶带集中控制系统:在具体应用中可采用天津贝克KJ50型PROMOS系统,总调度室可对井下原煤主运输系统进行远距离集中监测、控制、监视和调度指挥;通风安全监测系统:通风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地面主控机、井下智能分站、传输线路和各种传感器构成;工况监测系统。工况监测主要由KJ2000系统组成,用来监测井上下水泵、供电、提升、中央风井、压风等工业场所的设备运行情况。此外,还包括核子秤计量系统、工业电视系统和井上下高压变电所集中测控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汇集了矿井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有助于综合进行全方位纵向和横向的集中调度指挥管理。

第五,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等软件开发、定制和实施。智能仓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物资信息化管理,我矿入库物资均采用编码管理,可随时从系统中获知各种物资的库存量、需求量及采购量,为零库存、零消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建立汽车运输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用车请求计划上报、派车回复、运费结算及报表输出、数据查询、车辆信息档案维护、系统维护等 6大功能模块。该软件的应用能准确及时掌握煤矿每一辆车的状态和使用情况,杜绝私人用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汽车资源的作用,实现现有汽车资源的增值。同时,通过网络费用结算和费用查询,煤矿能随时掌握整体运输费用情况,指导煤矿和每个单位降低运输费用和成本,提高车辆利用率,对车辆管理进行决策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真正实现了网上请车、派车、计划的平衡、回复和财务结算的全流程的无纸化办公。

第七、设立和完善网上人才招聘管理系统。根据煤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人才资源的有序开发和优化配置,形成煤矿内部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竞聘上岗的有效机制,特设计开发了网上专业人才市场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集招聘、应聘、录取、网络查询于一体的系统。不仅为每名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个人信息的场所,而且实现了个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每名专业技术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在人才市场登录的用户名和密码随时维护自己的信息,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每名专业技术人才的详细情况提供了方便。

篇9

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信息化就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从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化的进程来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有效地推进传统的行政组织的改革,使行政组织趋向精干、高效。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行政组织的重构,使传统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扁平化。在政府的管理体系中,中间管理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容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信息技术使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中间管理层的减少和撤销也可以减少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要的行政人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立全新的行政模式奠定了基础,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远距离控制等信息技术,为行政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次,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行政运作效率。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政府文件、公告、通知等,使公众能迅速地得到政府信息。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安全技术,将政府内部的信息在网上传输,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送或反馈信息。政府部门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成本。

第三,降低了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解决政务边际成本递增问题。公众对政府的要求是公正、高效和廉洁。降低政府的行政运作成本,是政府信息化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在政府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行政管

理的组织结构得以优化,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得以提高,因而会大大减少行政的运作成本,以至致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政务边际成本递增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战略性资源,信息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发展中各个社会层面的核心管理领域,而政府的信息资源也已经成为了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资源和依据。因此,政府有责任向社会开放信息资源,包括统计数据、计划数据、政策、法规、国际协议数据、管理统计数据,等等。应该通过建立一个稳定、可靠、规范的政府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渠道,让大量的政府信息资源能为社会所用,成为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和提高全社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具,顺应政府公开施政的国际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与政府信息化的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无公平就无所谓和谐;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发展就失去了和谐社会存在的意义;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公平的实现和效率的获取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秩序,而结构正是秩序的基石。由于我国政治、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存在许多问题,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制约着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

推进政府信息化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传递速度及方式的改变,为拓宽人们的视野、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公平原则的实现有了可靠的社会基础;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提高经济、社会、文化的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网络的特征在于程序和规范,信息化的过程,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规范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建立。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以社会主义的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来规范政府行为,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正是规范政府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相关策略

我国政府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金字系列工程,一个是政府上网工程。在金字系列工程方面,主要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和金税工程。这几项工程在政府的推动下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上网工程是由信息产业部和相关部委信息主管部门共同组织建设的。目前,国务院几乎所有部委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各省市区政府也建立了政府网络系统。

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政府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而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对政府信息化认识层面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关于对政府信息化的认识问题

政府部门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即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内容之一,信息服务将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必须以政务信息化的推行为契机,进行政府职能的重塑。目前,在这个方面比较突出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可是很多干部并没有这种服务意识。同时,政府的工作程序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政府的工作条例中,只有信息保密制度,却无信息资源开放的制度和规定,这种政策上的不协调也在严重地制约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与服务的进程。

关于现存体制对政府信息化的影响

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无不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对信息化进程的规范和保障。以美国为例,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书削减法》(PaperworkReductionAct)。该法案是一部完整的有关现代政府信息收集、维护、利用和传播的法律,它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制定了对政府信息资源实施管理的具体框架,要求将政府信息管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文书削减法特别提出了“制定和推行统一、连贯的信息资源管理政策”,要求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局长监督这一过程,促进信息管理原则、方针和标准的运用。由于我国在政府信息化进程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这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规范化进程。

关于政府信息化中技术层面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信息资源而言,如果能够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既可以有效整合原有资源,又能及时开发更新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是树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理念,摆脱只注重局部应用或以网络为核心的观念,将各个政府部门信息资源进行后台集中和统一管理。一个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整合政府的内、外网资源,提高政府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高度互动与协作能力的政府对外办公环境。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是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重点是解决好对分布在政府内网、外网和因特网上的多源异构数据源的整合;二是建立灵活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机制,使数据获取源、信息管理数量以及信息输出接口等都具备可扩展性。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键;三是建立迅捷、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机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的安全保障系统举足轻重,安全机制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保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管理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也没有确立子系统之间的有效组合结构和形式。这个问题需要权威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规划来加以解决。

以上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必将大大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进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而不是现代化的内容。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极好机遇。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高效率,要依靠信息化来实现。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式。我们现在面临着精神文明、道德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因此,通过政府信息化进程逐步规范和重塑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结论

综上所述,政府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针对我国的国情,研究政府信息化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的影响,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查先进.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4)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社论,2005-2-26

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效率、结构问题,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效率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结构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政府信息化作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国政府信

息化存在认识层面、体制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政府信息化的进程,而且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予以重视。

篇10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41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197-01

医院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依托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以医院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医院档案综合性数据网络系统。它提高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医院档案服务工作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促进了医院服务工作和医、研、教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我国目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提高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1 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1 缺乏充分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意识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的领导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重视。这就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在引进和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同时,有些医院档案科虽然采用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对系统各项管理功能的开发和运用不彻底、不全面,导致档案信息化水平的低下。

1.2 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由于受到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所使用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较低,信息化管理不完善,严重影响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此外,将医院档案信息转为数字化信息管理后,受到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特点的影响,其在保密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安全漏洞。储存形式的不固定、对储存软件的强依赖性以及网络黑客、病毒等的破坏,均会造成档案信息资料的泄密,进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1.3 缺乏高素质的档案信息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档案科的管理人员普遍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不了解、不熟悉,对市面上销售的一些医疗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不会用,导致医院在引进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后,在人员管理和保障方面跟不上,导致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到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 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医院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2.1 加强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医院各级领导要积极、认真的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解、学习和认识,明确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以及对医院经营管理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提高信息化档案管理意识。并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在资金、技术、人员、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推动档案科室的信息化改革,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充分的保障。

2.2 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

各医院以及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要不得加快档案信息化系统中相关数据库的统一性、共享性建设,在各医院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其医疗档案信息进行资源共享和联网,建立全地区乃至全国的医疗档案网导航、专题数据库,有些实现各医院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医院还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上提高市场及产业化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医院市场研发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医院还要进一步的提升档案信息网络的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知识进行积极的了解和学习,让他们更加充分、全面的认识当前互联网络中常见的一些安全问题、软件漏洞、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的情况,并熟练的掌握相应的应对措施,更好的确保医院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档案泄露问题。例如,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相关杀毒软件定期的为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升级、漏洞修补以及软件杀毒等工作,并提高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设置(如升级防火墙、定期更换密码等),完善网络完全措施和权限等,真正将对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行程中去,实现档案系统安全监督的常态化操作。

2.3 积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医院要组织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不断充实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并让他们参与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装、设计、升级、应用以及维护等工作中去,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其使用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的效率和水平,更好的发挥档案信息管理软件的积极作用和价值,更好的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3 结 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各级医院必须要积极适应和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对档案信息管理的重视和支持,以更好的促进和推动医院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