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的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图书馆的盈利模式

篇1

1.1信息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管理运作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如在图书编目、图书采购、文献资料检索、流通管理等方面,图书馆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处理,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计算机管理流程,将图书馆工作人员由过去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避免了重复劳动,大大地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果和服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集采集、编辑、处理、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使用者和计算机之间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1.2信息技术促进了图书馆传统机制的变革

传统的图书馆由于信息传播的效率比较低,功能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人们对图书馆提出的服务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和图书馆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延续和发展,但比起传统图书馆,它又有更加突出的优势。

(1)从服务对象来看,数字图书馆服务社会全体成员。对读者没有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达到了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利用率高。只要具备上网的地方,学习无处不在,读者就可以通过进入数字图书馆浏览、阅读和利用图书文献资料。且因体积小,传输快而得到读者喜爱。从图书馆的场地来看,只要具备上网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限制。可以在馆内、馆外,家里或工作场所随地进行学习。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供了条件。

(2)体积小、信息存储容量大,数字化馆藏节约了大量的图书馆空间和人力。

1.3信息技术改变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业务流程

过去,图书馆图书资料的采集、编目、查阅咨询等工作都由人手动完成,工作效率低下且工作人员负担重。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后,图书馆的业务工作进入自动流程化的过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基本都可以依靠计算机操作来完成。计算机不仅能执行图书馆各项工作,同时也通过计算机行运营管理,通过计算机,图书馆各个层面工作都可以通过它来完成。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工作不再是担任各种事务,而是通过更高的专业素质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提升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所提供的良好平台,应对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图书馆管理模式应该实行创新,应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服务内容这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1转变管理理念

信息时代下,应摆脱传统图书管理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的局限,创新管理理念。一是要建立打造图书馆联盟、达到资源共享的理念。在相关部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图书馆际间相互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与其他图书馆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自身特色资源建设;二是要树立信息化管理观念,改善信息化系统,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持信息系统的前瞻性、稳定性。

2.2创新管理手段

高效的管理手段能给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一是要完善馆际互借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区域性图书馆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二是要不断健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以数字图书馆为单位,进行规范化、专题化和系统化建设,以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全面管理,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以便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3扩充图书馆服务内容

篇2

关键词:统一建模语言;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桥模式;策略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889-01

Application Design Pattern in Library Manage System on UML

LI Cui-ling,SUN Wu-hua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 332005,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software,the tradition process and normal object-oriented can't satisfy Today'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follow as: Rigidity―It is difficult to addition a new property, Fragility―before modify, we can't expect the interact somewhere, Immobility、Viscosity―when we want use something, we will find that this codes act with some else. Suffer from this we need the thinking of Extensibility ,Flexibility, Pluggability,So the design pattern take the important roles.

Key words:UML Object-oriented;Design pattern;Bridge;Strategy

1 引言

以前我们大多采用非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软件设计,所以当我们转而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软件时感到非常困难,而设计可复用的面向对象软件就更加困难。因为软件设计既要针对现有的问题,同时又要对将来潜在的问题和需求有足够的通用性,尽可能减少重复设计和更改。设计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使我们可以方便、高效地设计和复用成功的设计和已有的体系结构。

2 设计模式

2.1设计模式的基本概念

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理解,一个设计模式提供了一个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中,一个设计模式有一个特定的结构。使用这样的结构,程序的体系结构更加灵活、代码可以更加方便地被复用,程序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2设计模式的基本要素

2.3桥模式

能够分别实现类的抽象和行为的实现,使其相互间没有影响,降低了程序的耦合度能够很方便地扩展类的功能,能够在扩展功能的同时隐藏内部机制,保证透明度。

参与者和协作者:

2.4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这些算法一个个封装起来,使它们可以相互替换,而对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因而,这些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参与者和协作者:

3 设计模式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1问题的产生

首先,要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即运用基于UML的面向对象方法,我们知道,系统核心功能必须满足面对各种角色,如老师、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其他,提供各种服务,如借书、还书、预定等等。

区分各种角色的目的是由于各种角色的接、还、预定、等功能的不同限制,如借书的期限不同,借书的本数不同等等。

而且,如果管理要提供新的服务功能,或者要加入一种新的角色,还有可能,要改变借书期限和借书本数,我们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编写的代码那么我们势必会对代码的修改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3.2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发现各种角色和各种服务正好对应这样一个抽象和行为,于是桥模式就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来了。

UML图如下:

如果系统要面向新的借书者,要提供新的服务功能,只需在上图的“桥”的左右两边分别加上Actor 和 imp的继承类即可,这样对与系统的这个影响的波动就会相当的小,十分容易被开发者掌握范围和预测其影响。

同时我们还要清楚的认识到,“桥”模式是提供系统的一个最大范围的一个场景,即是系统领域方面的最大的骨架。

此外,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即当要改变各种借阅者借书期限和借书本数,或者其他的限制条件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一个办法就是,将这些限制作为各个角色的成员变量,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的确可以,但是也许会涉及到可维护性。如果我们用设计模式里的策略模式效果就不同了,因为策略模式对用户提供统一的接口,算法可以独立于使用它的用户,所以改变借书天数和借书本数就不会对使用用户产生影响。

如下UML图:

其中的Strategy1、2、3分别代表不同的借书期限和本数的计算方式,并且还可以计算过期的各种算法。

由此,对于该图书管理系统的总的桥模式和策略模式的综合使用如下UML图:

通过以上的关于图书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模式的研究我们的系统具有了如下性质:

(1)可扩展性

很容易向系统加入新性能。例如,我们可以十分轻松的添加新的角色―教授,添加新的服务等等(在桥两边加),根本不影响整体构架。

(2)灵活性

允许代码修改平稳地发生,不会波及很多其他模块。

(3)可插入性

可以很容易地将一个类抽出去,同时将另一个有同样接口的类加进来。如实现了上述策略。

4 设计模式对软件设计的指导

设计模式是对学习OO设计原则的具体指导。

优越性:

(1)通过扩展已有的软件系统,可以提供新的行为,满足新需求,使系统有一定适应性和灵活性。

(2)已有的软件模块,特别是最重要的抽象层模块不能再修改,这就使系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抽象化是关键。

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抽象类或接口,规定出所有具体类必须提供的方法的特征,作为系统设计的抽象层。这个抽象层预见了所有可能的扩展,因此在任何扩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使得系统的抽象层不需修改。(对修改关闭)同时,从抽象层导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具体类可以改变系统的行为,因此系统的设计对扩展是开放的。

(4)对可变性的封装原则

找到一个系统的可变因素,将它封装起来。这意味着,一种可变性不应当散落在代码的很多角落里,而应当被封装到一个对象里面;一种可变性不应当与另一种可变性混合在一起(设计模式中所有类图的继承结构一般不会超过两层,否则意味着将两种不同的可变性混合在一起了)。

5 结束语

当我们在进行软件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多考虑用一些经典的设计模式来指导自己,这样对于系统的总体稳定性十分有益,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总会发现模式和提高自己的设计分析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牢记以下三点面向对象的重要原则:

(1)遵从开―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2)组合优于继承。

(3)面向接口编程。

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使面向对象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ErichGamma RichardHelm RalphJohnson john Vlissides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Alan Shalloway, James R.Trott.设计模式精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Craig Larman.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导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Abstract: Parents and child like the picture book, and the picture book shop emerged. There are physical shop and network shop. For the emerged industry, the considering problems are man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existing library mode. Picture book shop need continuously provide high quality service, integrate industry resources to make picture book shop better development.

关键词: 经营模式;绘本馆;资源整合

Key words: management mode;picture book shop;resource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279-03

0 引言

“绘本”有点类似于70后、80后熟知的连环画,有人称它是一种放大版的“连环画”。绘本主要以绘画为主,附有少量文字或者没有文字,绘画与文字完全融为一体的图画书,一般受到0-8岁小朋友的喜爱。随着绘本的普及,应运而生了以绘本借阅和开展亲子活动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绘本馆。

1 图书馆模式

随着家长对亲子阅读的热衷,目前,儿童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图书馆遍布全国各地,有专门的少儿图书馆,也有图书馆内部的少儿分馆。这类图书馆藏书多,内容丰富,但是缺点是网点少,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些私人运营的社区图书馆。

1.2 主题书店 这类书店主要是实体书店,不同于传统的新华书店,主要以休闲为主,一般环境幽雅,可以购书、借阅、休闲,还有丰富的读书活动,目标人群为对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白领,服务内容包括亲子阅读,代表有北京的雨枫书馆,南京的先锋书店。

1.3 社区图书馆 目前,这类图书馆在国内正在兴起,大多面向低幼儿童,被大家称为“实体绘本馆”,主要是由一些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归国人员建立。馆里有大量的中外文图书,以某个社区来辐射一块范围,常见的运营模式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儿童提供绘本出售、借阅、现场阅读和家庭教育类图书借阅等服务;同时配合开展以绘本为主题的亲子活动,有阅读故事会、创意绘画、英语等儿童早期教育活动,兼具着一些早教机构的职能。

1.4 网络图书馆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书店或绘本馆也不断改进运营模式,从提供图书出售、借阅的线下实体店模式向多元化和网络化发展,即以网站为平台,提供在线借阅服务,通过物流将书送到会员的手中,满足了一些会员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这样的网络图书馆有几种:①综合图书馆,主要提供图书租赁服务,自己经营,自己配送,图书种类不限,代表有青蕃茄、书飞网等;②网络绘本馆,主要面向低幼儿童,以绘本借阅为主,售卖为辅,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加盟方式,不断发展成为绘本馆的连锁经营机构,这种模式是网络+实体,实现多城市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目前主要有老约翰绘本馆、绘本Taxi、安妮鲜花等机构。

2 收益来源

通过目前绘本馆的经营状况和服务内容来看,绘本馆的收益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员费 主要是通过图书租赁,吸收会员办理年卡、半年卡和季卡等形式,收取相关费用,成为绘本馆经营中收益来源的一部分。

2.2 图书销售 除了提供绘本租赁外,还进行图书的销售,但由于目前图书网站的低价格和购书的便捷性,使得绘本馆的图书销售收益微乎其微,本文认为绘本馆可以考虑在年底和年初时提供儿童期刊的团购活动,既可以丰富绘本馆的服务内容,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

2.3 培训课程 图书购置费、房租、装修以及人员工资是绘本馆的主要支出项目,整个绘本馆的市场还需要培育,就目前经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绘本馆只能做到收支平衡,或者还在苦苦支撑。为了维持经营,绘本馆开设了创意美术、故事表演、手工和英语培训等特色培训课程,这样的培训课程可以维持绘本馆的生存,却耗费经营者大量的精力,分心于其主要业务,使绘本馆成为一种早教培训机构,偏离了开绘本馆的初衷。

3 存在的问题

国内绘本馆的经营存在几方面的问题:

3.1 国家在这方面投入较少,相关指导不到位,导致整个市场还处在开发和探索期,还需要培育。

3.2 经营初衷较理想化 大多数绘本馆的经营者,都比较理想化,盈利模式不清晰,有热情,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经营者。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但并不代表不盈利,一个不盈利的机构,又得不到政府的经济扶持,也没有很好的财政后盾,将很难维持下去。

3.3 定位不清晰 在开绘本馆时,对于具体的服务对象是谁,他的收入层次,辐射的区域范围,绘本馆的特色,如何经营,和国家图书馆的区别在哪里,如何来吸引宝宝和家长等方面没有认真思考和清晰的定位。

篇4

[关键词]手机图书馆 传播原理 信息传播

[分类号]G250.7

1 前言

数字化的兴起,使图书馆的信息传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传播媒介的广泛采用,将对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推动着图书馆加快角色转变……新兴信息传播形态和阅读形式体现出的特征在根本上决定着其对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手机图书馆,探讨手机作为传播介质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及其对媒介形态的作用。

2 手机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过程与影响

2.1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过程由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等5个基本要素构成,简称“5W模式”。这一线型模式界定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图书馆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其传播过程至少也必须具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收者4个基本要素。其中,传播者就是图书馆;传播的内容即作品信息,是人类创作的、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传播媒介是指用于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作品信息的物质实体,可能是图书、音像制品、报纸等;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组织。

可见,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众传播的线型模式,即传播者(图书馆)――内容(作品信息)――媒介(出版物)――受众(读者)。然而,这种单一的线型传播模式的缺点比较明显:①缺少反馈,单向行进的信息传播模式,传播周期较长,受众只能被动接收;②实物形态的传播媒介导致传播内容与载体不能分离,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传播效果。手机图书馆的出现,较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点。

在手机图书馆中,传播过程依然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收者4个基本要素构成。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传播内容演变为表达作品信息的代码(无形形式),其特征是可分离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作为通信工具的手机则充当了信息的传播媒介,其特征是“交互性”。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信息传播形态,手机图书馆是借助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图书信息传播的一种模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的功能和本质,改变的是传播内容的形式与传播媒介的形态。

2.2手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比较

2.2.1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个性化、分众化服务是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而手机本身就是个人消费品,基于手机的媒体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务个性化、针对性的发展趋势。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技术平台足以保证其在未来发展为包括用户需求分析、信息定制、信息分类、自动分发、用户反馈等系统在内的信息服务。改变了社会信息的流动方向,信息不再沿着某一方向单向行进,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过,在后信息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2.2.2传播内容与载体实现彻底分离 在传统图书馆中,实物载体与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制作和流通等环节合为一体,以实现图书借阅活动的目的――将加工后的作品(实物)传递给广大受众。然而,在手机图书馆中,加工、借阅环节出现转型,信息的内容与载体实现彻底分离。知识信息从采集、筛选、加工到制作、存贮、转换,再到传递,完全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流动,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质载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采集加工、存贮转换、传递的过程,加工后的作品知识信息独立于有形物品而存在,信息传播完全脱离了物质载体的限制,借阅图书只需获得图书知识信息的访问和浏览权利。图书内容和载体的分离不仅表现为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完全改变了人们对阅读与信息的本质的认识。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概念,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本质。因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内涵就是作品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传递,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传播还原了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的属性。因此,手机图书馆作为最新型的数字信息传播形态,使得信息传播活动回归编辑、加工和传播的本质特征,彰显出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

2.2.3改变了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行业结构及地位手机图书馆使图书馆的传播链发生了变革,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因为传播流程与技术基础的变化有了根本不同,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到位的服务,因此,传播正在演化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一部分,这使现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即成为“内容服务提供者”(Content Service Provider,CSP),也使图书信息传播不再只是图书馆的行为,所有从事内容产业的内容提供者都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受众的话语选择权增大,加之手机“交互式”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为实现“传播自由”创造了条件。

3 手机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形态的补偿性

3.1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影响与融合

传播理论认为,在媒介形态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内容与形式,重要的是它重新建构了人们的感知和思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即人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所传播的特定内容。媒介内容延伸并重新组织了人们的感性生活。

为了阐明媒介演化对人们感知和思想的影响,麦克卢汉把媒介形态分为印刷媒介与数字媒介两种,他认为:印刷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强调的是人的直线思维;数字媒介则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它加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与深刻性,解除了专业分工的局限,要求人类发挥自我参与社会的想象力,扩展个人的分析能力。作为新兴信息传播形态,手机图书馆正是数字传播媒介最典型的代表。它在电子图书以及网络图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融合了数字图书馆的特征,是数字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作为一种数字传播媒介,手机传播的信息类型包

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于一体。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I,Pool)认为“媒介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条件下媒介的融合,是对传统大众媒介的兼收并蓄和传播观念、传播技术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综合性的、更加完善的新媒介。数字技术不仅导致了传播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媒介和通信等相关产业趋向融合,相互关系越来越紧密,进而这些产业之间以及它们的产品之间的传统界线也将被打破。手机图书馆正是在这一趋势下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图书信息传播理念相融合的产物。

3.2手机图书馆的补偿性

数字技术应用导致的媒介融合现象并不意味着人类的信息传播形态越来越少,因为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会影响一切其他现存传播形态的发展。它们共同演进、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相互取代。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a)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另外,人类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如照片捕捉住文字中失去的那部分直观形象,电话、唱片和收音机重新捕捉住了语音。从这个观点来看,整个媒介演化进程都可看作是补救措施。而手机图书馆则可视为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互联网、报纸、图书、电台和电话等媒介的改进,是许多媒介的混合与转换,与以往的任何传播媒介都不同。

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4定律”(放大(amplifica―tion)、过时(obsolescence)、再现(retrieval)和逆转(re―versal))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手机图书馆作为传播媒介的补偿性。他说,对于任何一种媒介及其影响,都可以问4个问题:它提升和放大了文化中的什么东西?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把什么东西推到显赫地位?它在刚刚过去的领域里再现了什么?这个媒介达到潜力极限之后,它逆转或摇身一变成了什么东西?媒介定律的四效应不是单一的,相反,给定的媒介通常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成某种东西的媒介往往也不止一种。手机作为传播介质,并非只是作为通话工具的媒介,虽然它出现的原动力是出于对前技术时代人们边走路边说话的自然状态复归的渴望。它融合了纸质媒介的书写、互联网的交互、无线通讯的即时移动便捷和E―Mall的可保存可重发的特征,从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兼容性和整合性的多媒体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罗・莱文森指出,多元性是新媒介的活跃成分,就像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盒子,吸进去的越多,发挥的力量越大。因特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功能集成化的补偿性媒介。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手机图书馆,则是因数字图书馆的不足而产生的逆转。

数字时代的特征,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在数字化之后的时代里,我们期待与之类似的表现个人选择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图书馆”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新媒体克服传统媒体的不足,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其传播介质将更适于信息传播。比起有线网络的电脑,基于无线网络的手机媒体对信息的处理更加及时、迅速,互动性更强,从而更符合个体的需要。每一个手机号对应了一个真实的人,规避了网络媒体的虚拟、无序。“手机媒介”的人性化传播特点正是代表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而它的这种特性在无形中也将信息传播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4 手机图书馆建设策略分析

4.1探寻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手机图书馆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上的图书馆活动,因此,建设手机图书馆的关键一是技术;二是内容。一方面,实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网的接入,而移动运营商垄断着通信网络,所以移动运营商介人手机图书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平台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出自己的增值业务。同时,移动运营商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大型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内容资源,这是手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根本和前提。所以当前“移动运营商+传统图书馆”是实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最佳模式。

4.2创新内容资源,提供个

日本I―mode模式为运营商与图书馆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合作范本。日本的电信运营商数量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运营商必须联合内容提供商提供最新最好的内容服务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运营商代内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费,与内容提供商按协议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可以不断激励内容提供商提供完善和新颖的内容,大家各有所专,从而促进手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为第一要素。

4.3多渠道产业链,提升盈利空间

能否盈利是手机图书馆能否良性及高速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手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与态势。手机图书馆要想成为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必须要实现盈利并产业化,否则它就只能成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补充,而不可能独立,因为它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可通过内容服务盈利、广告盈利以及手机图书馆衍生出来的价值链(如通过手机图书馆进行市场调查)等途径实现盈利。

总之,手机图书馆建设应以其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借鉴国外手机信息服务的成功经验,运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手段,解决内容同质化、技术障碍等问题,寻求合理的盈利模式,从而使手机图书馆能够在数字信息传播市场中获得更多优势。

5 未来展望

篇5

人民邮电出版社于1996年便开始了以光盘出版为主的数字出版业务;2002年开始进入网络出版领域,主要从事电子书出版业务。目前,除了电子书之外,出版社还进行了在线杂志、在线学习、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出版业务。

专门制度护航

为了能更好地跟踪网络出版的发展趋势,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200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成立了专门的网络出版部门――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部。

由于网络出版固有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必须既具备扎实的传统编辑出版经验,又要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等网络出版手段,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网络媒体进行营销和服务。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人民邮电出版社调配了经验丰富的策划编辑,并结合外部引进的办法,逐渐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符合网络出版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出版社未来开展网络出版提供了人才储备。

网络出版的首要任务就是资源整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民邮电出版社统一了出版资源归属的问题,建立了版权、数字化等一系列有关网络出版的规章制度。这些都从出版流程上较好地保证了网络出版业务的积极推进。

三种模式并行

目前,人民邮电出版社网络出版主要以电子书、在线学习、数字图书馆等三种出版模式为主。

电子书出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从2002年开始与北大方正合作出版电子书,截止到2007年3月,已累计出版电子书3500余种,品种涵盖了计算机、通信、电子、交通、经管等专业领域。其中,2004年以前出版的电子书有703种,2005年、2006年出版电子书共2500种,2007年1到3月已出版电子书450余种。

目前,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电子书出版主要采用合作出版与自主出版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在合作出版模式中,通过与北大方正等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利用合作伙伴成熟的技术方案和销售渠道,出版社的电子书以数据库的方式提供给读者。在这一模式中,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提供图书内容和授权,技术提供商(合作伙伴)提供版权保护手段和销售支持,合作双方共同为读者提供定制的数字图书借阅服务,并通过销售电子书内容和平台来盈利。

在自主出版模式中,出版社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尝试策划适合网络阅读的电子书选题,通过网络出版平立开展电子书营销业务,提供延伸阅读等数字内容服务。在这一模式中,出版社通过再造网络出版流程,探索个人阅读市场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提供相应的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方式。人民邮电出版社已于2007年5月建立了电子书出版平台,图书编辑、选题策划和产品营销等工作正在陆续进行中。人民邮电出版社希望借助这一模式,能够探索出基于内容销售而又超越单纯内容销售的更多的增值服务方式,努力满足网络出版的大众阅读需求,最终找到电子书新的盈利模式。

在线学习出版

近年来,在线学习出版(E-learning)作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手段,已逐渐成为国外出版商(尤其是教材出版商)重要的出版和服务手段,不但帮助出版商实现了对其传统出版产品(图书、期刊)内容的互补和服务的延伸,而且提供了全新的交互式自主学习体验。如Pearson出版集团的My CourseCompass、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中学生在线课程等等。

在分析了传统电信行业用户对于特定内容的需求后,结合自身的出版优势,通过在线学习出版这一方式,人民邮电出版社为中国电信网上大学提供了在线学习培训服务。目前,主要开通的在线学习课程包括:电信新业务推广、电信企业运营与管理、电信客户管理、电信产品与服务等。通过这一模式,出版社能够借鉴传统的市场调研手段,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已有的出版内容重新策划和再造,使之成为符合新型学习要求的自主网络学习课程。

数字图书馆出版

目前,国内外部分出版商已经通过数据库在线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形式,实现了传统出版向网络出版的转型,获取了可观的市场收益,部分出版商已经找到了数据库在线出版成功的商业模式,并实现了盈利,如Elsevier出版集团。而作为数据库在线出版形式之一的数字图书馆,也开始逐渐被国内的读者接受和喜爱。

人民邮电出版社将精选的数字内容,通过网络以分布式的方式提供给集团读者,实现了公司员工无论在何处,均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和阅读所需最新数字内容。在这一模式中,人民邮电出版社借助IT行业的软件销售模式,通过内容与用户相结合的方式,以数字内容和平台服务获取收益。

急需解决三大难题

纵观我国目前的网络出版,无论在盈利模式上还是出版规模上,与国外同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网络内容质量欠佳,数量不足

分析国外成功的网络出版商业模式,专业的、丰富的网络内容是运营成功的首要因素。而国内从事网络出版的出版社大多缺少专业性强的、海量的数字内容,因此,我们只有首先解决这一问题,才有可能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市场需求不旺,读者需求不清

尽管网络出版作为一种崭新的出版形式,正在影响着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但是如果出版社无法获取读者真实的阅读需求,那么找到成熟的网络出版运营模式就会变得相当困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国外成熟的网络出版运营模式,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最终获利为目标,以获取读者对于现实和未来的网络出版阅读需求为手段,最终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统一的网络出版平台亟待建立

篇6

近几年,中国大陆实体书店涌现倒闭潮。有人把原因归咎于租金、电子阅读及网络书店等外力,但实体书店的“不改变”才是真凶,倒闭潮是其自导自演的集体自杀。

快时代读者的需求不断变化,实体书店却始终沿用传统的经营风格,单一的图书销售模式已经落伍。

将赚钱放在第一位、完全商业化的书店销售明显已经不符合读者阅读需求,自然会导致读者群的流失、利润下滑。不及时调整角色定位,并进行有效的改革,就只能被时代淘汰。书店的致命伤,不是看书买书的人少了,而是不跟上不改变不创新不能真正了解消费者内心最深处的需求的所有业态都会消失!

实体书店如何自救?如何在经营模式及营销手段上创新、变革?让我们从认识诚品开始。

诚品 赢在哪?

一家民营书店,能成为文化地标,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诚品,赢在哪?

诚品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吸引读者并留住读者。诚品首创24小时不打烊,允许顾客以任何姿势、任何时间在店内畅游书海;诚品注重阅读体验,将书店打造为集人文、艺术、创新、生活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场所,让读者可以24小时不愿离开诚品。为读者营造了舒适、文艺的阅读空间,也获得了双倍的营业时间。

留住读者却也要面对“提袋率低”的问题。纯书店很难盈利,诚品曾在“人文”的经营理念与现实商业世界之间徘徊,一度亏损达15年之久。诚品真正扭亏为盈,是从依托书籍销售模式、转向“百货公司”的多元复合式模式开始。在诚品所有门店中,根据店的大小,图书销售区面积占20%~90%不等,其他销售区域引进了服装、手工艺品、餐饮名店、艺术品等多种业态。通过这些业态的引进,增加租金收入,提升服务功能,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休闲方式。

诚品作为图书零售连锁店,其背后隐藏着一股商业力量,诚品是与房地产生意捆绑在一起的。目前,诚品书店的图书利润只占三成,书店更像个招商品牌。通过这个品牌,诚品当上了“二房东”,书店外的地方作为商用,招商出租。靠书店树品牌,靠租金赢利润,这才是诚品模式最大的赢点。

逆流而上的实体书店

钟书阁:上海泰晤士小镇内,钟书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被誉为“最美书店”,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万人次。靠“环境+服务”经营图书,并为顾客免费送书上门,用服务留住客人。

其三个主赢利点:图书零售、咖吧消费及活动承包、“理想书房”;其经营额分别占30%、30%、40%。“理想书房”空间定制服务,即根据客户需求打造阅读空间的外在布置和不是: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创意商店融为一体。书和咖啡各占营业收入的一半。主动利用网络营销的力量,善于对网络口碑的经营,在人人网、豆瓣网和微博积攒高人气。内在书籍陈列内容,并派专人提供后续维护,开创了卖书之余“顺便”卖书房的经营方式,从“坐商”变为“行商”。

方所:于广州最高端购物中心,与奢侈品店比邻的1800平方米的方所书店,开业两天内营业额达到了30万元。

方所用“跨界方式”探索渠道的创新,集服装、书籍、咖啡、美学生活和展览空间为一体;用心选书,聘用专业的书籍采购助理,用书触动读者的心;注重售卖图书体验,避开受到网络书店冲击最严重的种类,坚持小众高端主义的选书策略;强调“针对读者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努力成为与读者密切互动的专业“私人阅读顾问”。

单向街:单向街作为北京的人文书店名气较大,但也只是家民营的小书店。2012年6月,单向街为应付高涨的房租,发起“寻找1000名主人”活动,募集资金。结果一夜之间就轻松突破10万元,可见其名气。2012年7月,北京单向街书店搬迁新址。

单向街的特色是免费的文化沙龙活动。但其盈利模式单一,只靠微薄的图书收入,抗风险能力差。单向街在不放弃人文品牌的同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尝试做些延展性的产业,正逐渐开发餐饮、创意产品,甚至包括出版、电商等。

篇7

近几年,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网络公司开始将注意力不断转向出版业,使得出版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可是,任何一件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正当出版业繁荣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网络侵权问题使得大家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数字出版健康发展的保障?

2009年10月的谷歌侵权案,570位中国权利人17 922部作品在未经授权已被谷歌扫描上网,涉嫌大范围侵权中文图书,谷歌瞬间引起国内的关注,谷歌数字图书馆侵权事件也将数字时代众多侵权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在制定相关法律的时候,如何更好地权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

1 谷歌的数字图书馆

2004年,谷歌开始尝试与一些出版商和图书馆合作,扫描大量的图书上传网络,想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馆,使用户可以随时在线阅读。

相比于传统图书馆的以印刷、微缩胶片或其他媒体等相对格式为馆藏主体,谷歌数字图书馆是一种以数字化格式存储的并且利用计算机访问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内容可以被存在本地端或通过计算机网络由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也可以说是一种信息检索系统。

2 谷歌官司缠身

2004年10月,谷歌在法兰克福书展宣布实施Google Print计划,计划实施之后,该计划遭到了世界范围内各国的强烈抵制。2005年9月,美国作家协会控告谷歌数字图书馆版权侵权,同年10月,美国出版商协会对谷歌公司也提出起诉。2006年法国大型出版集团Martiniere起诉谷歌在其网站中不仅使用作品并且获取广告收入,而且未向作者和出版社支付报酬。2008年10月,谷歌就数字图书馆与App达成和解协议,与AG达成初步和解协议。2009年8月,亚马逊、雅虎、微软成立“开放图书馆联盟”以抵制谷歌的“和解协议”。2009年12月19法国巴黎民事法院下达了谷歌侵犯版权的判决, 裁定谷歌支付30万欧元赔偿金,并禁止其图书数字化。2010年4月,美国媒体摄影师协会集体起诉谷歌数字图书馆大规模的数字化行为侵犯了摄影师和其他图片资料创建者的版权。

与此同时,中国著作权人自此开始了维权之旅。2009年11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了《致广大著作权人通知书》。同年12月,中国作家王莘“首扛大旗”,一纸诉状将谷歌公司告上法庭,索赔100余万元,该案件成为国内第一例以个人名义起诉谷歌侵权的案件。2010年1月9日谷歌正式回应《中国作家协会维权通告》,承认与中国作家的沟通做得不够好,并表示道歉。但是,就在事态有望向前推进时,12日谷歌单方面突然“变卦”,原定于2010年1月12日下午2点在京举行的中国文著协与谷歌第四轮谈判,暂时延期。12日谷歌表示,因网络攻击可能关闭中国网站,并可能撤销在中国的办事处。

2013年11月,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侵权的诉讼以最终谷歌胜诉暂时告一段落。这8年间,谷歌数字图书馆不断被推上风口浪尖,面对世界各方人士的质疑和控诉,谷歌也做出了各种努力,当然,批判声是远远大于赞成的声音。对待这个事件,我们在批判谷歌侵权的同时,也可以试着去设想一下谷歌数字图书馆成功后为广大网民所带来的利益,从而多角度看待谷歌数字图书馆引发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3 谷歌侵权案的利益权衡

谷歌希望建造“一座永远的图书馆”。这个畅想,对广大网民来说,无疑是再好不过的福利;对于广大版权人来说,这让自己变得被动和不被尊重;而对于同类竞争者来说,这趋向于垄断的行为又严重威胁了他们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整理一下各方的利益和诉求。

3.1 供应方――谷歌公司

谷歌是全球最大的并且也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主要的赢利点来自于搜索广告。谷歌作为一个企业,需要面对两种重要客户:一种是谷歌用户,及广大网民;另一种是与谷歌存在直接经济交易的商业客户。对于前者,谷歌提供免费的信息检索服务,赚取网络点击率;对于后者,谷歌提供技术或广告宣传,并且取得实质性的经济收入。

通过对谷歌公司盈利模式的了解,可以预测到谷歌数字图书馆的成功建成将会为谷歌带来巨大的利益。谷歌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有用信息、便捷的获取渠道,这无疑会为谷歌带来极高的关注率和点击率,从而使得谷歌在搜索引擎领域上将遥遥领先。广告是其收入来源之一,数字图书馆的成功研发使得谷歌还可以通过内容销售和售书分成获得巨大的利益。

3.2 服务获取方――广大网民

谷歌搜索的有效率大大方便了查找特定资料的网民,最重要的是数字图书馆大部分内容免费提供,这对于索取知识、查找资料的使用者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知识库。

因此,从服务获取方,即使用者来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方便和好处。

3.3 版权持有方――作者、出版社、版权持有者

如同受益的使用者大大赞成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反对的声音也一样的高涨。谷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让版权持有者(主要是作者)感到极其不受尊重,并且他们享有的权利被大大的侵犯。在这种情况下,版权持有者的反对声非常高。著作权法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鼓励其不断创作新作品。然而谷歌不经版权人授权,擅自将其作品放置其数字平台获取利益,使版权人的利益遭到了侵犯,当谷歌采用“选择退出机制”的方式与其和解时,又将其变为被动的一方。

谷歌这样的行为无疑使版权人异常气愤,但是当版权人变成使用者的时候,他们又变成获利的一方,因此对于版权持有方,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更合理的方式缓解这一尴尬的局面,抚慰他们被侵权感到不平的情绪。

3.4 同类竞争者――微软、雅虎、亚马逊等

2013年11月,谷歌数字图书馆涉嫌侵权诉讼中谷歌胜诉,这使得谷歌公司的数字图书馆变得合法,当然,这一事件使得谷歌享有了一定的特权。作为同类?争者,谷歌的成功大大威胁了他们的利益。广大使用者在搜索特定的信息时,面对相同的内容,他们大多会选择免费、方便又全面的谷歌,从而使得亚马逊失去了竞争的优势。极高的点击率又增加了谷歌在搜索引擎的竞争排名,可能使得微软、雅虎渐渐失去竞争力。

面对这个困境,有些人肯定会说,那就让数字图书馆合法,不单单是谷歌,雅虎、微软、亚马逊等公司通通可以建立,公平竞争。是的,这可能缓解了行业垄断和恶性竞争,但是版权人又要再次面临更多更广的侵权,这可能就会造成数字时代版权保护失控的局面。

从上述分析可看,谷歌数字图书馆在美国的合法很可能造成行业垄断和恶性竞争,因此,在协调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时,我们也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尽快找出合理的方法。

4 谷歌数字图书馆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谷歌数字图书馆的成功,对于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完善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谷歌数字图书馆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抓住了用户的心思:使用者可以非常便捷和花费很低的成本有效地搜索到想要的信息。这也就体现出谷歌数字图书馆内容全面、大部分免费、检索速度快等优势。而这些优势,恰恰是谷歌大受欢迎的原因。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经营模式单一,内容有限,检索技术不成熟都可能是发展缓慢的原因。

因此,对于谷歌数字图书馆,我们应该用扬弃的态度看待,将其优点借鉴过来,缺点尽量避免,配合法律制度的完善,加快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一一概述。

1)丰富内容方面。对于孤儿作品和价值很高但已绝版的作品,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可以借鉴谷歌数字图书馆的“选择退出机制”,这样可以减少寻找作品版权人所需要耗费的财力和人力,可以更有效找出孤儿作品的版权人,并且推广了这些作品的传播,增大了他们的使用价值。

篇8

【关键词】商业模式 核心资源 运营模块 盈利模式 战略定位

一、商业模式理论基础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早在1939年,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约瑟夫?熊彼特就已经提出:“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供应源、企业和技术之间所具有的商业模式的竞争。这也是商业模式一词最早的来源。

关于商业模式的简单定义,现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商业模式,其本质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方式;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根本在于盈利,因此它是企业获得利润的盈利模式;第三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自身的一套完备系统,是企业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

关于商业模式的具体定义,《中国商业评论》曾给出过这样的说法: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企业要达到的财务目标,以及在给定的经营环境中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需要的所有内部活动和能力。而当前学术界公认的商业模式具体定义是:企业为了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整合企业内部外部所有要素,形成具有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一套高效的商业系统,并通过该系统输出产品或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持续盈利目标的一整套组织设计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商业模式中,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是商业活动的根本目标,系统、高效、整合是必备元素,核心竞争力是基础,持续盈利是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将这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检验商业模式的唯一标准。

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企业的产品、企业提供的服务及实现方式、企业的收入模型、销售模型、客户模型以及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有一下两点:

(1)商业模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商业模式是有机组合能够创造最高效益的各种要素;而企业发展战略则是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愿景的,它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商业模式偏重于企业的实际运营,包含更多的企业运营要素,而企业战略却包含了更多的远景规划,是在企业竞争层面中的优势选择。

(2)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是不同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盈利模式是企业维持生存的根本,而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平台。

(二)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基于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理解不同,笔者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国内外学者的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基本有以下几种:①战略资源、消费者界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Hamel,2000年);②价值创造、目标顾客、参与主体、价值端口、价值目标、价值交换、价值界面(Gordijn等,2001年);③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组合、成本收入定价、核心竞争力、投资模式、市场范围(Morris,2005年);④目标顾客、网络形态、成本管理、价值内容、伙伴关系、隔绝机制、业务定位、收入模式(原磊,2007年);⑤企业价值、定位、关键资源能力、业务系统、自由现金流结构、盈利模式(魏炜、朱武祥,2009年)。

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位学者对于商业模式要素的细分各有不同,但大多包含了如下几项:产品、服务、定位、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客户关系等。本文将以这些主要构成要素为基准,结合数字出版理论,最终对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做出相应分析。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

(一)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以将用户价值实现最大化,整合内外部各运营主体后,形成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效商业系统,并通过产品和服务,最终实现持续获利的一整套运营解决方案。

笔者结合商业模式构成要素,也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等四个主要构成元素。

(1)核心资源。核心资源具体指代数字出版企业所具有的各种资源,可通过这种资源进行某些重要的商业活动,这种资源可包括产品或服务。

(2)运营模块。运营模块是指企业为获取盈利所进行的生产及商业活动,其中包括产品的生产流程、重要的客户关系以及核心业务等内容。

(3)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是指在确定运营模块中各个价值链所有权及分配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各相关方利益分配格局的整合与分析,使企业最终获得盈利的方式,其中包括收入方式、成本结构、利润分配等。

(4)战略定位。战略定位需确定数字出版企业在市场上的主要业务、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所针对的客户群,以及企业的品牌及形象等。

(二)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分类

在《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为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等三个。

傅苄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将其分为数字图书馆、在线网络出版、电子书、移动教育、数据库、在线教育、在线工具书、电子杂志订阅、手机书、按需出版、多媒体在线电子书、图书搜索等12种。

在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时,国内外学者分析了很多商业模式,如网上销售电子书的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专业平台互动销售模式、原创模式、手机阅读模式、硬件捆绑销售模式等等。但这些商业模式之间界限模糊,尚不清晰。

按照企业利润来源,尚莹莹将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为基于服务与产品两种。基于产品交易的盈利模式是目前中国数字出版企业最常使用的商业模式,是指间接或者直接销售数字产品获利的方式。基于服务的盈利模式是指企业通过提供按照客户某些需求定制的服务以实现盈利的模式。

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于企业自身的战略定位、内外部环境及核心资源所归属的领域,并非任何模式都能带来真正的盈利,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中烧钱的不在少数,但终归只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给企业带着真正长久稳定与发展。

数字出版的盈利,不能只把着眼点落点眼前的利益上,而更应注重在流程中减少成本及在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增加盈利点的可能。数字出版企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必须要发散思维、大胆设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核心产品的价值链必须在整顿流程、完善机制、健全组织、促进竞争、发现资源的基础上才能转换为稳定的价值流,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忽视了流程中任何一点,数字企业盈利都能成为空中楼阁。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会从数字出版发展较早的欧美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谈起,总结他们的经验,提出他们的不足,并最终探讨出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商业模式。

三、美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1971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生哈特把部分版权过期的图书录入为电子文档,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古登堡计划”,为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开端。但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制约,数字出版产业一直以来发展得相对迟缓。2000年3月,史蒂芬・金发表在亚马逊网站上的一本定价只有2.5美元的电子图书《骑弹飞行》,最终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至此,传统出版企业便对电子书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兰登书屋成为这方面步伐最快的人,先后成立了电子重印出版社、现代丛书重印出版社,并收购了两大数字出版公司,希伯里斯和“声频”公司的股份,涉足到电子图书市场的商业模式;时代华纳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网站,小说以及少量电子图书为其主营业范围;巴诺书店则采用了可以方便读者采用多终端下载的清晰版式软件图书。

美国传统出版单位随着这股浪潮也都开始数字化转型的尝试。一方面,对数字化设施的建设以及数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重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展开新的数字出版业务,一些大规模出版企业开展数字出版项目、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数字化传统出版物并宣传推广延伸至互联网,以探求新的利润空间。

2006年底,据相关资料报道,汤姆森出版集团69.2%、培生教育集团50.4%、爱思唯尔集团70.3%的收入都来源自数字出版,并且美国出版企业80%以上都进行了电子书方面的业务。以约翰・威立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及以培生为代表的教育服务模式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

随着科技与内容的日渐融合,技术提供商也开始了内容资源的创造,并且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这方面的表现以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最为突出,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详细论述这一方面的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美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最为典型的三种电子图书商业模式。

从运营模式上看,亚马逊和Apple采用的是“终端+内容资源平台”的模式,而Google采取的是一种为用户提供图书搜索以及付费下载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从内容平台的开放性来看,亚马逊Kindle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只通过Kindle或安装Kindle应用的终端下载Kindle格式的数字文档,iBookstore也仅供支持ePub或PDF格式的电子书,苹果用户可以通过iBooks购买电子书,也可以通过出版企业开发的App进行阅读,还可以从互联网浏览器获得文字信息,Google 则未推出自己的阅读器软件,但差不多每种提供互联网浏览的数字设备都可以支持登录谷歌图书;从内容上看,Google电子书的内容资源最多,不过主要是版权过期的公版书,所以在电子书店里是免费的,拥有版权书数量最多的是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而苹果在线书店的内容资源种类是最多的,包含游戏、电影、软件、音乐、图片等等。从盈利模式上看,亚马逊的销售收入主要来自内容产品和kindle终端,苹果的收入来自于iPad、内容产品以及其他服务产品收入,而Google的收入则主要来自于收费的广告服务,其次是内容产品和平台管理费用收入。如果把电子书店看作是一个实体的商店,Google更像是一个购物中心,收纳独立书商和出版商在其中开店经营,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品牌产品,苹果和亚马逊亦可以进入其中成为它的商户。

美国的数字出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显现出“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就电子书产业结构而言,其包括:内容提供商(麦格劳・希尔、培生、汤姆森等出版商)、电子图书销售平台(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店、英格拉姆电子图书批发商、巴诺Nook电子书店等)、硬件生产商(Nook、Kindle为代表的E-ink阅读器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设备)、图书数字化技术提供商(以Adobe等为代表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产业链的各个主体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不同定位进行有效分工协作,在商业模式上也各有其不同侧重,呈现多元客户价值而非单一模式,例如谷歌、亚马逊、苹果等企业都具有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培生、英格拉姆、麦格劳・希尔、爱思唯尔等企业的商业构建都源自的各自的优势而非一种模式。我国电子图书相对国外而言,产业链结构较不清晰,数字出版产业还持续着“上游冷、下游热”的局面。由于尚未开创出可以颠覆传统业务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大型出版集团对电子商务平台和硬件终端商的合作做了大胆的尝试。

四、美国主要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分析――以电子书为例

亚马逊Kindle模式、苹果iPad模式、Google数字图书馆模式在美国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这三种模式我们将在下文中逐渐展开。

(一)亚马逊Kindle模式――资源整合平台+Kindle终端

亚马逊作为一个美国最大的资源整合平台,凭借着kindle阅读终端,在走过了漫长的业务拓展与并购重组之后,现已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及数十万数字图书内容。数字图书出版业务在亚马逊公司的推动下走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通道。凭借着优良的配送及结算系统,亚马逊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图书销售平台。在亚马逊公司20年的快速发展史中,它被世人公认为是一家勇于扩展、具有战略发展眼光、拥有执行魄力及清晰思路的公司。

贯穿亚马逊整个运营版块的每一个经营环节都贯穿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这一理念。首先,技术创新以提供更好的购买及阅读体验为出发点。在Kindle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马逊关注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在消费者的使用舒适度方面不断改进,采用电子墨水技术,阅读体验更近于纸质书;内存达到16G,提供支持3G联网和Wifi联网两个版本。

其次,内容多样。目前亚马逊已经与多家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以及独立作者签订了合作协议,积累了大量的内容资源。同时,亚马逊提供很多增值功能服务,如方便读者多种文本格式相互转换的服务、方便阅读未加密格式电子书的服务以及个人上传制作电子书等服务。再次,个性化服务。只要是在亚马逊网站注册并消费的读者都可以终身享有购买的该本图书,就算是更换了阅读设备,只要登录账号就可以继续免费下载阅读该图书。另外亚马逊还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如消费者商品评价、推荐书目、章节部分预览、图书搜索等。

最后,考虑到消费者对于定价的接受程度。尽管Kindle比起Sonyreader功能更加先进,但是其定价也仅仅比Sonyreader高出59美元,从而以物美价不高的商品特质抢占市场。在图书定价上,均低于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使消费者在选用时不会为高定价而纠结。

亚马逊更为重视与代工厂、运营商、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它为内容提供商特意设置了一套数字出版流程,使得传统出版企业能够迅速跨进数字出版产业。它还与Sprint公司(网络技术)和E-ink公司(显示屏技术)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亚马逊还对零部件更新情况非常关注,只是为了提供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及更好更全面地控制硬件的成本。

亚马逊Kindle作为其数字图书唯一的下载通道,使得亚马逊公司对于自己提供的内容具有很好的把控能力。一方面,亚马逊掌控了kindle store的关键流程,使这一商务平台的数字书刊上下架、营销推广、及客户管理等一切尽在掌握。另一方面,kindle store中电子书刊的定价权也由亚马逊公司定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保持读者购买阅读服务的活跃度及对商务平台的忠诚度,亚马逊的定价从来都只是维持低端的水平。

(二)苹果iPad模式――内容+iPad终端

2010年4月3日,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ad产品在美国市场上正式发售,仅仅在发售当日便对外销售了30万台,购买用户在当天就下载了25万余本电子图书,根据相关情况,IPAD模式的优点在于:

(1)强大的终端功能。该模式的核心就是平板电脑,该产品的目标群体是让用户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是阅读变得更加娱乐化,基于此目的,苹果公司机一部强化了该产品的阅读效果,提升了相关的应用功能。IPAD注重多媒体的综合使用,将图片、食品和文字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阅读群体。用户可以通过IBOOKS程序将目前市场上最为畅销的图书置于IPAD的暑假之上,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月度,最为贴心的是,IBOOK还允许作者对相关内容加注标示和添加书签,另外,IBOOKS还能兼容PDF格式的电子书。此外,诸如一键开机、重力感应等设计也为IPAD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产品的特殊体验使得客户更加具有偏好,及时IPAD售价将近500美元,客户的购买数量也超过了亚马逊推出的Kindle阅读器,尽管亚马逊的阅读器要比苹果IPAD低100美元。

(2)成熟的商业模式。Ipad+ibookstore是以音乐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苹果公司为iPad+iBookstore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提供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品牌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商业模式也渐渐成熟起来,通过iTunes,苹果公司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厚的利润,1.25亿客户成为了潜在的市场,IPAD的发展基础是得天独厚的。iBookstore、iTunes同属半封闭性质的平台,苹果公司给予了出版商在定价方面的主动权,这对于出版商来说是充满有活力的。而在苹果公司之前,亚马逊公司对于电子书定价则采取了独断独行的态度,招致了大量出版商的季度不满。而苹果公司则与出版商定下了三七比例的分账模式。

iPad既不支持USB连接,也不支持数据线上网,因此很难通过直接复制来进行数据传输,数据的传输必须通过APP Store中的相关软件才能建立平板与电脑的联系,如果要享受ipad强大的功能,就要求客户前往苹果商店购买软件,这些软件必然是正版的,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支付费用。这种设计一方面提高了苹果软件商店的访问量,培养了尊重知识产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正版产品生产方的利益,因此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多元的盈利模式。苹果用户购买相关网络产品只能通过APP STORE进行,价格参差不齐,当然苹果也会提供一些免费软件和免费游戏,但是这部分免费软件仅仅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客户通过付费享受相关服务。

苹果公司为了快速抢占付费电子书市场,对于出版商的利益十分关注,也出让了部分利益给出版商,保证了出版商的相关利益。根据苹果公司与相关方关于定价的合同,定为12.99至14.99美元之间,相对于亚马逊公司将电子书定价为9.99美元,虽然价格上具有优势,但是其他的性能使得亚马逊电子书在竞争正处于明显的劣势。苹果公司同出版商之间按照三七比例进行分账。近期苹果公司增加了报纸订阅的新服务,服务针对的人群就是电子出版商,苹果公司的收益来自广告收入,大约抽取三成到四成的利润。

未来,苹果IPAD还能实现3G上网的功能,网络费用将会以年化收费的形式存在,这将是苹果未来最重要的收入之一。

(三)谷歌电子书模式――数字图书馆模式

2010年12月6日为标志,电子图书市场中出现了谷歌公司的身影,Google eBookstore是技术基础就是云技术,已经向市场推出了超过4000家的网络出版商,超过300万种电子图书与读者见面,如此之多的图书都可以为相关用户进行下载和购买,其中公共版权图书超过280万种,与苹果、亚马逊、巴诺书店分庭抗礼。谷歌公司对于电子书店十分重视,认为该系统能够成为一个温室,或者一个生态系统,该系统的长远目标是培养电子书的阅读人群,以形成潜在市场,这种模式与美国目前最大的网络阅读平台苹果与AMZON在本质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基于云储存技术的服务。谷歌书店的基础是云技术,电子书不在是通过有形设备进行存储,而是存在无形的网络之中,注册用户自带一个线上图书馆,通过注册GOOGLE账号便能够使用配套的检索装置,快速找到到他们想找的图书,在付费后就可以将相关书籍存储在“在线图书馆”中。阅读的方式也比较灵活,既可以在线观看,也可以下载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可以实现跨平台阅读,即跨平台的阅读进度存储。这种方式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方便性,这是苹果以及亚马逊无法比拟的,后两种阅读方式必须先行下载,之后才可以阅读。云计算技术为读者和创造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2)海量内容开放。Google电子书店在内容上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受限是上线的超过300万众电子书籍,而在过去的流年时间里,Google公司借助图书馆计划成功完成了1500万册图书的扫描。但由于版权的限制,这部分图书还不能完全进行线上阅读,但是每年Google都将花费超过1个亿的美元来进行知识产权的和解,而相关协议只要通过法院认证,那么Google eBookstore就将出现上百种已经绝版的珍贵书刊。

(3)具有较高的开放性的阅读终端。谷歌并未生产属于自己的阅读终端,因此谷歌书店占有的大量资源可以在多大十余种电子阅读终端上进行阅读。亚马逊的出版商无需考虑客户的需求,只需按照协议来设定专门的格式,不仅如此其还设定了多项旨在触及出版商控制权利的规定,反衬出GOOGLE的强大优势。

(4)销售渠道开放。GOOGLE BOOKSTORE,在市场开发的同时还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做足了功课,出版商可以采用提成的方式赚取利润。通过该项服务,谷歌利用搜索引擎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其在图书销售方面的经验欠缺。而且另一方面,谷歌还节约了大量的平台维护费用,有效地平衡了产品销售以及产品成本之间的关系。截至目前,GOOGLE已经开展同Powell’s Store、Alibris和美国出版商协会之间的全面合作。消费者能够从谷歌商店直接下载电子书,或者通过谷歌搜索进行图书检索功能,从合作商或者出版网站上直接购买相关图书,这是与亚马逊和苹果明显不同的地方。除此之外,谷歌还通过在blog或者门户网站上添置电子图书的快捷按钮简化购买的步骤,这些起到宣传作用的blog和网站能够获得谷歌的利润分成。

此外,谷歌不吝惜出让主导权和利润分配权,出版商在定价方面具有较高的自,而且经营方面也能够自己做主,谷歌按照一定比例同销售商和出版商进行利润分成。这些措施无疑会增加谷歌电子书店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数字出版商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硬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产值屡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值屡创新高。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新兴力量,如今正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2013年已突破2500亿元。在从2006年至2013年的这八年中,我国的数字出版经历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传统型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更进一步加快,首批转型示范单位的示范效应明显且成效显著,见图3-2。互联网企业在这场科技与内容融合的出版革命中发挥了全产业布局的魅力,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阵地。

据统计,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产值达2540.35亿元,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达到31.25%。其中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达38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达12.15亿元,数字报纸达11.6亿元。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网络游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而电子书和在线音乐在版权保护未有开创性进展之前也仍保持着小规模的进步。

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这三个与传统出版关系最密切的三个方向中,共实现产值达61.75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收入的2.4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却仍需深入,需从内容上深挖掘,强化品牌效应,适当地在品牌方面进行设计与开发,方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开始进入快速通路。据统计,2012年达1935.49亿元,2013年为2540.35亿元,远远超出其他行业增长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现了数字出版飞跃发展。

(2)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阅读终端设备不断创新。科技应用与创新是数字出版业不断发展的源动力。近两年来,以移动智能终端、搜索引擎、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创新技术日新月异,跨屏技术、4G、大数据等理论与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使网民的应用体验得以快速提升。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提高的阅读体验促进了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从pc端的逐渐转移,同时也为智能手机在数字出版方向悄然孕育了一个具有极大消费潜力的市场。

伴随着移动应用市场的高速发展,基于各种需求的移动互联终端不断出现,现已涵盖了包括阅读、娱乐、购物、导航、社交等等,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对于传统出版行业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其转型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方向,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以及开辟的新媒介,为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广泛交流建立了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扩充内容与体验,提供适合客户们所需要的服务与产品。

(3)跨领域出版不断实现,合作全面开花。产业协作是企业得到真正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数字出版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强,协作的意识更为深入民心。一方面,其他企业随着媒介的广泛联合,积极地投入到出版领域,数字出版涉及领域得到极大的扩大;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之间合作共赢趋势不断深入,共建资源平台,共享优质产品,集中力量抓大放小、挑优剔劣,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总之,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规划布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跨行业、跨技术、跨平台、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融合加剧、强强联手局面不断出现。许多传统出版单位与技术公司不断沟通,甚至于直接入股技术公司,达到出版社提供内容,技术公司提供软件支持的最优效果,这种合作模式之下出现了不少经典之作。

(4)营销策略有所突破,新兴媒介助推企业转型。如今,人们获取资讯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快捷与便利是任何从前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出版企业进入全媒体时代起到了推动机的作用,并且改变着产品的宣传推广渠道、营销传播策略。如天猫的出版社官方网站、微信的订阅平台、微店的销售模式等纷纷登上传统出版企业推广发行必修课名单。传统出版企业利用微信进行推广宣传、树立品牌效应、形成粉丝群体,将这一免费的宣传平台利用得淋漓尽致,并以开设微店的形式直接尝试实现销售的新渠道;许多的自媒体更是凭借微信这一平台推送自己的作品,充分地实现了自由自主地积累有共同需求的信息群,乃至打造专为自身需求的定制行知识信息群,从而最终实现自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更有甚者,是如今众筹出版模式的出现,这更是充分体现出了互联网的魅力,《社交红利》这本书尚未出版就已在众筹网上销售3000余本,并最终实现了纸质出版,而这仅仅只是靠网络传播、吸引大众资金而实现的。

总而言之,现今的传统出版企业、互联网技术企业,乃至是个人自媒体都对数字出版的推广、销售与营利模式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并不断地展现出新的亮点,这些都与新媒介的发展不无相关,甚至于可说是齐头并进。

(5)数字出版保障体系逐步升级,支撑着数字出版产业稳步向前。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的版权保护与标准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具体事项如《电子书内容标准体系》等四项电子书新标准正式,正式实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三部修订条例,成立中国网络版权维权联盟;成立首都版权联盟等。

(二)我国数字出版目前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日益发展,我国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道路上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版权合同问题(即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出版社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内部分配问题、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等。

(1)版权合同问题。在出版社由纸质书籍转向电子书籍等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涉及了一个版权所有者的问题,在过去的纸质出版物合同中并无对数字出版物版权的详细说明,只是一语代过,这些合同严格来讲是不能够包含数字出版物版权的。正式的数字出版物,应在单本图书交易额巨大的时候,与版权所有者再签订附属合同,而这一方面的问题在目前仅仅是刚刚起步,由于涉及图书量达,跨越年代久远,所以这看似是可行,实则很难实行。这方面的工作涉及面广而布局凌乱,因此电子版权正规化的方案举步维艰。

(2)数字出版物运营管理流程问题。对于出版社而言,大都有比较系统的比较有质量的纸质图书存档管理,但对于纸质图书的电子存档来说,可就是相当混乱且损失严重的,出版物电子存档梳理工作相当烦琐。

(3)内部分配问题。出版社大多未对数字出版物利润有比较系统详细且成熟的分配方案,而对于曾经策划出纸质图书的编辑而言无外乎都是关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的:①出版电子图书是否会影响其纸质图书销售利润;②在出版电子图书之后是否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利润分成。内部分配方案总是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原因却也关系到多个层面:①数字出版物运营合作平台众多,它们虽大部分如今都已对出版社开放后台,但涉及的图书数量极多,若是以每本书为单位进行销售利润核算,这对于电子图书方面有限的人员配置来说其工作量不可小觑;②数字出版物合作运营平台虽多,但目前都是刚刚起步,其盈利大部分微乎其微,若再详细加以细分,其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4)自身供血能力不足问题。数字出版由于大多涉及内容、技术与平台等几个方面,所以必然会涉及与方方面面的合作,这对于某个产业的有效建设与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如亚马逊等公司正在致力于这件事情,发展出数字出版的全产业链。在下一章中,笔者会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特点,对于数字出版产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对策以及商业模式的构建。

六、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及对策

如前所述,商业模式涉及企业的业务流程、客户流程、产品和服务、目标客户、服务提供方式、分销渠道、收入模型、物流管理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而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中四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则包括核心资源、运营模块、盈利模式、战略定位。结合这些内容,针对前一章提出的数字出版存在问题,笔者在下文中就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构建给出以下几点主要建议。

(一)战略定位――走差异化的竞争之路

战略学专家迈尔・波特在20年前三大竞争致胜战略法宝,包括成本领先、专注化、差异化。究其根本,这三点都可以归结到差异化上来。战略定位的差异化能够让企业迅速立足市场,将企业产品及服务与竞争者区别开来。

(1)内容的差异化。从数字出版的整体环境来看,决定数字出版发展未来的并不是终端或技术渠道,而是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需求牵引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方向,多层次的受众群体有着多元化的需求。数字出版不是简单地转化几本电子书,建几个数据库,而应是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而生的一个产业,包括所有已知的和潜在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应当将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按照各群体的需求特点,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产品。

以出版专业出版物为例,专业出版物往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出版门槛高,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②学术性强,读者面窄,编辑校对质量要求较高,印刷成本高,印数少;③专业出版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延续而失去它的价值;④获利是图书销售的根本目标,因此图书经销商会努力追求图书上架的动销率、周转率,而销量不高的书籍将最早下架,这就造成了学术著作深受其害。专业出版自身所携带的特点,使得在传统出版方式中专业出版有着很多不利的条件,但是在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化出版发展为专业出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体现在具体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就国际上的出版局势而言,专业出版销售持续而稳定增长,占有全球前十大出版社销售业务的43%,其次是贸易(31%)和教育(26%)。而与此同时,全球出版巨头也已经逐渐探索出了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在专业出版业务遥遥领先的前提下,配套的数字出版也已经紧随其后,快马加鞭而来。而在我国,由于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具有技术优势,先发占据了主体地位,因此专业出版企业就必须主动适应变化发展,尽早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形。专业出版企业所具有的专业性资源越是丰富,也就是在企业主营业务中,专业出版业务比重越大,通过数字化转型后,形成的数字出版业务带来的收入越大。正是基于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国际上专业出版巨头们已经给自己重新定位,淡化了“出版商”的身份,转变成了信息服务提供商。

第二,数字化出版与专业出版的有机结合,即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与专业出版的专业性、学术性、不可替代性的出版内容相结合,将专业出版的资源通过数字出版的IT手段封装再现,可以生成新型信息资源,例如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信息共享平台和专业资源互动平台等。在新型信息资源中,将专业化的信息进行分类、索引,所有信息可以实现同类的纵向链接,也可以实现异类的横向贯穿,充分利用IT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资源调配,使得原来孤立的出版物可以按不同需求整合在一起,能够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应用价值,提升了专业出版创造价值的能力。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提供给用户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电子书,而是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可以提供交叉领域内的综合性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数字化了的专业出版企业,其主营业务不仅提供电子书的销售,更能够提供专业性的查询与咨询服务,有着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值。

第三,专业领域的数字出版是基于互联网、IT手段来完成的出版活动。由于互联网是虚拟空间,没有物理空间的时空限制;又因将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放在”互联网中,产品的销售成本和销售效率可以忽略不计,这为“长尾理论”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非主流产品即需求不多、销量偏少的产品,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了几乎无限制的存储空间与流通渠道,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销售,这种销售形式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持平甚至超过主流产品所占份额,其带来的收入结果也类似。专业领域数字出版的产品多属于非主流产品,但在遍布全球的网络平台上,所获得的收益颇为可观。

(2)阅读终端的差异化。鉴于我国很多出版社是小型出版企业,因此大规模地研发阅读终端对企业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针对某一具体内容或是具体课题的专项性研发还是有必要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提供阅读终端是将数字产品盈利扩大化的最直接途径。在具备合理研发条件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阅读终端的差异化建设。

(二)盈利模式――寻找多元化利润空间

盈利模式是指企业的利润获得方式,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涉及企业利益相关方的各种成本、收入、利润结构,甚至包括相应的利润指标在内的一种反映。针对出版社的业务模式,笔者觉得还是有很多的利润空间有待挖掘的,例举几种形式如下。

(1)成本的多元化。数字出版企业的成本可定义为:企业在生产数字出版产品和为用户提供所需服务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所费资源对应的价值即为成本。例如数字出版产品中的电子书,其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容成本和阅读客户端成本――硬件成本。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灵魂,内容成本包括支付给作者的酬劳及版权保护成本等。从支付给作者的酬劳上看,由于对电子书版权预期收益的不确定以及盗版的存在,国内很多版权拥有者对电子图书版权的出售并不积极。

从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来看,主要有一个是电子图书的制作成本,由于目前我国电子书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需要多种不同的图书格式、流式、版式,因此就需要各个运营平台根据自己的要求制作相应格式的电子书,这其中就要收取一定的成本,一般为收入的5%左右;支付运营平台的费用中还有一部分是推广运营以及销售的成本,国内出版企业与运营平台之间分成比例不确定,运营平台大部分占收入的30%~60%之间。

(2)盈利渠道的多元化。从本篇文章之前的论述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出版几种比较常见的盈利模式包括:①生产者直接销售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包括电子书、电子文献、电子期刊以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等;②销售硬件设备,包括阅读终端及相关配件;③提供数字出版服务,包括基本信息查询、解决方案、专业化咨询等;④广告收益⑤其他服务收益,如平台管理服务、信息服务、自动出版服务及自助服务等。

篇9

关键词 全编辑理念 读者导向思维 资源的开发与占有 竞争编辑

黄梭棚,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编辑一词,一方面指编辑活动或者编辑工作,另一方面指从事编辑活动或者编辑工作的人。阙道隆等人则将现代编辑定义为:“在现代,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编辑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开发选题,选择和加工稿件以供复制向公众传播’,概括地说是‘为向公众传播准备稿件’,对出版社书籍编辑来说,就是‘为出版准备书稿’。”[1]

而“古籍”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典籍”。许逸民认为:“按照哲学史家对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分期,1919年的是新旧文化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中国学术史的界标,此前属于传统学术,此后为现代学术。”熊国祯认为:“古籍主要是1919年以前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成果,是传统教育时代的产物。”[2]

综上所述,古籍编辑是指对1919年以前,内容涉及古代学术文化,采用传统著述方式,且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图书的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定稿、付印。其过程是为出版准备书稿,其目标是要使古籍发挥现代的作用以满足各类读者的各种需要,或达成古籍传承之目的。

全编辑,指编辑不仅是编辑机构或编辑人员本身的事情,编辑工作需延伸到编辑机构的上游和下游,且要照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游即作品的生产者,编辑机构或编辑人员对于读者的需求会比作品的生产者更为敏感,肩负着向生产者传递这些信息的任务。下游即读者,编辑的任务一方面要满足读者需要,另一方面也需通过作品和宣传对读者进行引导。这样贯穿整个编辑流程,且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编辑观念,称为全编辑观念。

编辑的目的在于深刻认识和了解读者,从而使作者的作品完全适合特定读者的需求,且使读者读到这些作品。现今,古籍编辑机构一方面以读者为中心,发挥和协调所有编辑活动和方案,以便在实现总体效果最大化的过程中为读者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古籍编辑机构从与读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的长期关系中获利。因此古籍编辑机构要把编辑看做是对读者的投资,进而测量编辑的投资回报及对古籍编辑机构的作用。古籍编辑工作者需对读者的需求管理承担责任,需努力去影响读者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以便使其符合古籍编辑机构的目标。

这实际上意味着当今的古籍编辑活动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古籍编辑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职能,而是与整个古籍编辑机构上下游相关的工作,因此一个好的古籍编辑者须努力做好一名全编辑。而全编辑理念的基本思维,是从根本上对内部编辑、整合编辑、关系编辑和绩效编辑的综合和提升,其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在古籍编辑管理过程中,关键因素是指导编辑活动,具有远见卓识的、创造性的编辑战略。一般而言,制订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正确的编辑战略,需把规范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一种有效的战略;另一方面,须运用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战略。同时,编辑工作也越来越倾向于为古籍编辑机构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制订相应的战略。

以中医古籍编辑为例,由于大多数的中医古籍年代久远,字句难辨,行文晦涩,十分难读,在出版时遇到诸如题材限制、周期漫长、经济效益不好等问题,利用传统的方法和战略就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而黄鑫等人提出的解决方案就颇具灵活性:“对于传统古籍的整理,可以走精品路线,深度开发,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对孤本、残本要系统整理研究,全面开发。对名著要深入挖掘其学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对其进行再次开发,如影印出版、邀请学者校注、聘请名家从学术或临床的角度加以点评,注释、将详尽题材的著作,如同时代、同作者的著作集中整理出版等。”[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在出版前考虑的主要购书对象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研究者、大专院校以及全国省市图书馆及社会科学研究院所,但印行后,发现个人购书者远远低于预期。而在后期的出版过程中,该机构发现该书的价格从五六十元涨到310元时,购买数量没有很大变化,这说明购买者对价格的容忍度较大。该机构遂果断提高价格,减少印数。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战略的灵活性在古籍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

2. 创造性的读者和社会导向思维

要创造性地满足读者的需求,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分析来识别读者的真正需求。需求分析是现代社会编辑活动的出发点,社会导向即读者需求导向,准确地识别目标读者群体,在客观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适时满足其需求是获取效益的关键环节。

比如古籍影印,读者实际的需求是看到古籍善本,而不是拥有古籍善本,但现存古籍原件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徐蜀描述:“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这里收藏的古籍善本,多为国家一级文物,经历千百年之后,早已弱不禁风。平时在书库中不仅要保持恒湿恒温,还要灭菌杀虫,出库后对书的损伤极大,再经翻动,损害的程度就更不用说了。”[4]古籍旧本只能到图书馆去借阅,借阅手续烦琐复杂,付费高昂;若想复印,价格高到每页一两百元,有的图书馆即使付费也不能复印或拍照,只能望书兴叹。靠着古籍影印的办法,既可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又能照顾到读者的经济实际情况。仍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为例,影印每页需要的只是一到两毛钱,比较符合读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满足读者需求要注意两个方面:(1)读者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完全满足之,满足读者需求时,需在读者需求和古籍编辑机构自身的资源之间作出平衡的选择。(2)创造性地满足读者需求的最终目的,是获取两个效益,即通过争取到更多、质量更好的读者群,而为古籍编辑机构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使古籍编辑机构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编辑工作做到挖掘到读者的核心需要,并以独特的系统方式来实现争夺读者,进而实现编辑工作的观念和行为。

此外,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古籍编辑工作者,更需要有创造性的读者。实际上,很多创新正是在解决读者遇到的问题时出现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古籍编辑是否愿意与读者一起来解决问题,在寻找解决的方案中,往往会创造出可持续的改造和创新。一个有创造性的古籍编辑机构应去寻找那些遇到巨大问题,且愿意与自己一起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读者。同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相比,读者的创新意愿更为重要。

古籍编辑机构的目的不在自身,而在于社会之中,在于造就读者。读者决定了编辑是什么,决定古籍编辑机构出版什么作品、古籍编辑机构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读者的需求总是潜在的,古籍编辑工作者的功能即通过作品的提供激发读者的需求。

3. 古籍资源的价值开发与占有

所谓编辑模式,即如何创造和传递读者价值和古籍编辑机构价值的系统。编辑模式由4个密切相关的要素构成:读者需求主张,编辑机构的盈利模式、古籍作品资源和古籍编辑流程。其中,读者需求指你能为读者带来哪些不能替代的价值,编辑机构盈利模式指你如何从为读者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获得利润,古籍作品资源指古籍编辑机构内部如何汇聚资源来为读者提供价值,古籍编辑流程指古籍编辑机构内部制度和文化以实现其编辑价值。

高克勤提出过一个问题,即对于一个古籍编辑机构而言,古籍整理、学术著作、普及读物各占多少比例。改革开放之后,古籍编辑机构以两个效益统一为目标。一个古籍编辑机构在没有政府部门和学术基金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自己创造经济效益,是无法长期维持的。这实际上也显示出对于一个以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编辑出版为主的古籍编辑机构,出版普及读物的重要性。实际上,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面对的只是一小部分读者,经济效益有限。而普及读物则不相同,普及读物有良好的市场效益,这对支持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的编辑出版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学术研究与普及读物有相辅相成的效果。高克勤认为:“只有做好普及工作,拥有广大的读者,才能为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广阔坚实的平台,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又为普及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促使普及读物不断的提高,以进入到更高一层的普及水平。普及与提高是相互促进的。”[5]

所以,我们对古籍资源的价值开发首先要做好的应是古籍普及读物,而在普及读物的编辑选题方面,胡予琪认为“编辑的选题决定书刊的长远价值”。他提出编辑选题的3个考虑方向:“针对社会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把握时代脉络,方便读者。”[6]

当代古籍编辑在考虑到读者和社会需求的同时,不可能忽视竞争者的存在。且当代社会,由于信息化水平和整个社会知识程度的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如何成为竞争中的优胜者,如何开展自己的古籍编辑战略以成功实施自己的古籍编辑方案,达到古籍编辑目的,已成为当代古籍编辑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个竞争编辑的时代,要参与竞争编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对手。所谓竞争近视,指在分析竞争对手时,往往只注意当前的竞争者,或只是针对当前的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而做出反应。这样,往往忽略了其他。

在识别编辑竞争对手时,应具有古籍编辑行业竞争观念。在古籍编辑行业,有哪些古籍编辑机构在提供相同或相似作品和服务,数量有多少;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如何;进入和退出的壁垒有多高;成本有哪些,如何组成;要清楚自己在本编辑行业中所处地位;是独占还是垄断,是垄断竞争还是完全竞争,这些都是制订自己的战略的考虑因素。此外,还需具有古籍编辑社会竞争观念,除本编辑行业的古籍编辑机构外,还有其他编辑行业的古籍编辑机构可能成为潜在竞争者。对于古籍编辑行业的和社会的竞争者,需要分析他们的战略、目标、优势及反应模式。根据各古籍编辑机构不同的战略,判别主要竞争者是谁。根据他们对长期和短期效益的重视程度,可分析其当前计划。当然,一个古籍编辑机构还须随时监视其竞争者的扩展计划。从社会占有率、心理影响力、情感份额去监视古籍编辑机构的优势与劣势。

但古籍全编辑理念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醒古籍编辑机构或古籍编辑工作者不应把时间都放在竞争者身上。竞争者导向的优势是训练古籍编辑人员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弱点和分析竞争者的劣势。消极的一面,古籍编辑机构的反应过于灵敏时,经常根据其竞争者行动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其结果是影响读者战略,偏离自身轨道。

建立全编辑理念的古籍编辑机构,在提出其战略时,会更多的集中在读者的发展上,能更好地辨别新的机会和建立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方案。关注读者,做好全编辑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古籍编辑机构或优秀的古籍编辑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 书籍编辑学概论(修订本)[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68.

[2] 熊国祯. 略谈古籍编辑的基本素养[M]//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古籍整理出版十讲. 长沙:岳麓书社,2002:290.

[3] 黄鑫,贾守凯. 论中医古籍编辑的专业素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17.

[4] 徐蜀. 谈谈古籍影印的社会定位及相关问题[M]//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古籍编辑工作漫谈. 济南:齐鲁书社,2003:4.

篇10

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介质和渠道,手机阅读整合了各类内容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媒体互动式阅读服务及阅读衍生服务。手机与生俱来的Anywhere、Anytime以及Anyone的“3A”特点,使其除具备计算机及互联网所具备的优势外,还拥有它们不可比拟的独到之处:无所不在性,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音画媒体性,拓展了传统图书的功能;主动获取性,提高了人们的阅读效率;存储高容量性和个性化,满足人们拥有私人图书馆的愿望: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订阅便捷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订购和退订;成本低廉性,优化了管理,提高了效率。这种优势必将对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产生重要影响。

“碎片化”阅读成时尚

自2004年7月中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以来,手机阅读以其携带方便、交互性强、订阅方便等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在旅途、乘车、会议间隙、上下班途中等“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最佳选择。而2008年2月,中国第一份中英文双语手机报《China Daily手机报》的面世,更是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第一时间获取权威双语新闻的渠道……

从出现到流行,手机阅读正以令人惊愕的速度成长。据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10亿规模。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手机用户,即使移动阅读用户群只占其中一成,那也绝对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

2012年4月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的时长均有所减少,上网和接触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从我国国民每天接触各类媒介的时长来看,新兴数字媒介(互联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的接触时长均比2010年有所增加。其中阅读时间20分钟~30分钟的占整体21.2%,0.5小时~1小时的为20.5%。20分钟以上用户阅读时间占比为60.8%。另外,在我国国民不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中,手机阅读占比达到27.6%,比2010年增长4.6%。

为满足人们对图书、杂志、漫画、报刊和多媒体读物的阅读需求,手机阅读整合各类内容资源,通过手机、电视机、计算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以无线网络、互联网、彩信、短信、客户端、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展现,提供给用户多媒体互动式阅读服务及阅读衍生服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阅读主要由两种方式组成。一种方式是将手机作为载体,可通过访问WAP站点直接浏览,或者在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进行阅读。下载客户端之后,不仅能够直接阅读,还能够将书籍下载到手机上。同时,使客户端能够对杂志和漫画进行兼容,不断丰富图片的展示效果。因为手机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因此可以在等地铁、等车的时候进行阅读。另一种方式则是使用专门的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如通过汉王、华为、大唐电信、方正等在内的多家终端厂商推出内置3G模块的G3阅读器,进行在线阅读以及与WAP网络互动。这一部分以满足人们的深度阅读为主,接近于看纸质书的体验,使消费者的阅读满意度得到提升。

我国的手机阅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图书发行、杂志、报纸等传统行业,图书销售网站、电子书籍网站、网络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等新型网上行业和销售行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信运营商,数字出版机构、数字媒体等数字媒体行业,大唐、方正、汉王、索尼、亚马逊等电子阅读器生产者,以及联想和苹果等平板电脑生产者。

全新优势异军突起

与传统媒介阅读相比较,手机阅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用户可以利用零散时间进行阅读。手机阅读的最大优势就是突破了传统阅读对大量时间的要求,用户能够充分利用零散时间来阅读,如在等人的时候、差旅的途中、上下班的路上等。同时作为通讯工具,手机成为大多数人的必需品,并且可以随身携带,跟随性好,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体验。

其次,借助多媒体,提升用户阅读体验。传统纸媒介只能承载文字和图形,但是手机这种媒介却可以承载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所以手机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采用如有声文学、Flash、动漫等形式,提升客户的阅读体验,这也是手机富媒体阅读业务名称的由来。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较,手机阅读还可以实现书签、搜索、批注等功能。

另外,用户能够互动参与,阅读社区化趋势明显。手机阅读平台的搭建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互动特点,所以手机阅读可以让读者和作者都能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读者的反馈将影响阅读的内容和质量,也就是产业链的前后端联动起来,凸显社区化。同时提供基于阅读主题的圈子、论坛、博客和虚拟城市等社区功能,用户可以在上面进行交友、发表评论、写博客等活动。

最后,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手机阅读成本较低,使得阅读效率提高。目前传统图书价格普遍较高,而电信资费的价格越来越低,手机阅读的成本就可以做到相对较低。同时手机阅读减少了传统传播模式中的很多中间环节,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手机具备针对阅读对象的搜索和内容定制功能,读者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或知识,极大提高了人们的阅读效率。

正是基于这些优势,手机阅读业务才得到很大发展。而目前市场上的手机阅读产品主要由运营商直接提供或是由专业手机阅读服务商提供。大量阅读产品涌入手机市场,也让手机逐渐成为便于携带的小型图书馆。随着大屏幕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增长,通过手机阅读的人群也随之增长。在各手机阅读软件厂商的贡献下,以及强势的移动运营商推动下,手机阅读有望成为增值业务市场新的增长点。

产业链条全解析

从右图的手机阅读业务产业链中我们可以看到,业务提供商(SP)负责手机阅读业务的运营、投放和营销推广;内容提供商(CP)从传统的互联网,或者传统的书籍、杂志、报刊出版社购买内容,向业务提供商,或直接向移动运营商提供内容:移动运营商起到整合和集成其他角色的功能,主导业务的部署和实施,并直接向最终用户提供业务:平台制造商负责业务平台服务器的开发和维护,向移动运营商提供业务平台:终端制造商可以为运营商提供集成了手机阅读软件的定制终端;最终用户是手机阅读业务的受用者,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也是产业链中其他角色的收入来源,值得一提的是用户也可以把自己创作的内容提交给cP向其他用户开放。

上述各角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比如移动运营商可以自己负责业务的运营,实际上包含了SP的功能;再如平台提供商和SP的角色可能由同一个厂商扮演。而有些厂商在产业链中,既可以是平台制造商、终端制造商,也可以是业务提供商,协助移动运营商,向用户提供富媒体手机阅读业务,因而最终结果是双方受益,皆大欢喜。

相对于其他移动增值业务,富媒体手机阅读业务比较关键的两个技术是:电子书格式和数字版权管理。手机电子书按照格式来区分,包括文本格式(一般是TXT后缀的文件),和多媒体(图片、动画和声音等)电子书格式。文本格式相对简单,展示的时候只要注意字符集编码方式,一般可以正确显示,阅读器的设计也相对比较容易。因为文本数据本身占用空间不大,一般也没有采用压缩技术。

复杂的是多媒体电子书格式,因为需要包括图片、声音等多媒体内容,为了减少文件大小一般会采用数据压缩技术。制作电子书的时候把原始的文本、图片或音频流转换成二进制数据写入文件,并采用一定的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下载到客户端进行阅读的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解压后展示给用户。

不过,手机阅读产品需要满足数字版权管理的要求,毕竟当今时代人们对于版权保护已具有基本共识,它是保护创作者利益的重要手段。而“禁止转发”是一种用于保护一些对版权要求不高的内容的模式,其目的是阻止内容从一个终端设备传递到另一个终端设备,但是不限制内容在本设备中的使用,而且这种传播方式中的内容本身不进行加密。

各方力量虎视眈眈

2011年,美国亚马逊公司Kindle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同时,国内数字出版领域的领跑者如方正阿帕比(Apabi)、中文在线等也已经开始发力,而国内互联网巨头百度、新浪、腾讯等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业务,大牌电子商务网站如京东、当当网等也推出了电子书分销平台。尤其是早在2001年就进入出版领域的方正阿帕比,更是在继承传统出版印刷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数字出版技术及整体解决方案。

Apabi分别代表着Author(作者)、Publisher(出版者)、Artery(流通渠道)、Buyer(读者,即购买者)以及Internet(网络)。作者、出版社、发行商和读者是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Apabi是以因特网为纽带,将传统出版的供应链有机地连结起来,实现完全数字化的出版。Apabi在网络上还原了出版流程,可以使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以低成本迅速进入数字出版;网站则可以迅速建立数字阅读电子商务平台;图书馆可以迅速建成数字图书馆,从而充分发挥各个角色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和特点,实现多方共赢。

此外,一些传统期刊网站如龙源期刊等也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布局。龙源除了有面向传统阅读人群的原貌版,和针对不同客户的文本版、语音版等多媒体版外,还根据移动互联网和3G时代的特点,推出了手机版和手持阅读器版。2010年,龙源全面推出了iPad、iPhone等手持终端的阅读服务。个人或机构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手持阅读器直接访问,不用下载任何浏览器,充分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目前,龙源正在探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阅读终端和阅读内容,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之间的完美结合。

为抢滩移动阅读市场,从事电子信息系统领域的大唐电信也宣布参战。2010年,大唐电信与新华社合作成立北京新华瑞德电子阅读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数字内容传播和数字文化产品交易。新华瑞德以“打造全球领先的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为发展目标,依托新华社丰富的新闻资讯内容资源,通过整合国内外优秀的新闻出版和文化传媒资源,为消费者提供了包括新闻资讯传播、数字报刊发行、数字图书出版、音视频、有声读物、书画摄影、动漫等数字文化商品的订购、支付、评论、推荐、交流、交友等服务。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随时随地下载、阅读、视听多媒体数字化内容。

移动阅读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方式的变革,它还影响和改变着IT产业。这片商业蓝海不断引来“捞金者”,其中在2007年成立的VIVA无线新媒体(北京维旺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和用户最多的手机杂志数字出版与发行服务平台之一。VIVA旗下主打产品VIVA畅读是针对时尚阅读的全新智能客户端,支持各类手机操作系统,已覆盖90%主流智能终端。VIVA与数百家国内知名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拥有千余种杂志组成的媒体库。

无疑,移动阅读已经成为撬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核心应用之一。包括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硬件平台提供商在内的诸多产业主体,都已将移动阅读作为下一个业务突破口。

商业模式亟待探索

随着手机阅读的繁荣,手机阅读空间呈上升趋势,出版商、运营商、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优质产业链资源的全线整合,正在推动手机阅读市场快速成长。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上,目前国外有三种经典成功模式,即谷歌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亚马逊和苹果的“内容平台+终端设备”模式、爱思唯尔和斯普林格的“专业数据库”模式。

目前,中国数字出版正处在高速成长的初创期,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盈利模式也不尽相同。百度文库采用的是“预读+付费+广告”模式,将正版电子读物引入文库平台,建立电子版权库,同时开辟付费阅读渠道,为合作方带来经济效益:当当网电子书频道则效仿亚马逊“阅读器+内容平台”模式,与版权方按4:6分成,当当网获得销售收入的40%;中文在线则采用“全媒体出版”模式,借助其渠道和资源优势,将图书内容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终端、视听终端、数字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并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纸质书,与影视公司、游戏公司合作,将优秀原创作品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和游戏、动漫等,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

据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透露,中文在线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核心运营合作伙伴和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之一。旗下拥有国内领先的在线阅读网站17k/小说网,并与新浪、腾讯、百度等多家网站合作,向这些网站输送大量经典名家名著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目前,国内主流的手持阅读终端厂商80%都与中文在线有合作,例如汉王、爱国者、联想、壹人壹本等。此外,中文在线战略运营“搜音客”有声书城,提供多达5万集(部)的有声读物。

分析人士认为,纵观国际出版传媒业,排名前十位的出版集团都隶属于大型媒体集团。这些大型媒体集团在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伴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复合出版”势在必行,即同一内容可以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多种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出版成本。

尽管移动阅读十分火爆,但发展仍遭遇消费者不愿意买单的尴尬。调查显示,手机阅读市场不愿意付费用户比例达到27.8%。2011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有51.4%的人曾使用手机进行付费阅读。综合所有手机阅读接触人群在2011年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全年人均花费约为20.75元,总体来看,消费金额在20元以下(含未付过费的)手机阅读使用者超过七成(73.2%)。易观国际认为,用户获取信息门槛逐渐降低和付费习惯尚未养成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