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财政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基层财政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基层财政管理

篇1

关键词:财政 金融机构 存款

近几年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工作非常重视,下发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对这项工作进行指导、规范和强调。由于诸多原因,这项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认识思路,完善法规制度,规范运作流程,达到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政策目的。

一、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特征

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相对于缴存一般存款准备金而言,有以下几个不同的特征:

(一)存款性质的单一性。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是地方财政部门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存款,其存款的来源和属性是唯一的,确定的,其他任何单位、部门的存款都不构成财政存款。同时,人民银行规定,财政存款仅包括金融机构吸收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存款和发行国债款项等,之后,又延伸到财政预算专项款项、财政预算外存款和其它待结算财政款项等。

(二)缴存业务的分散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存款准备金均以总行为单位集中向人民银行总行缴存,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存款准备金也是以法人为单位集中向人民银行缴存结算。但财政存款不同,它是各金融机构的营业机构按照各自的业务发生情况,单独与当地人民银行进行缴存结算,缴存业务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同时,目前执行按旬缴存的办法,金融机构每旬末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财政存款日报表,并办理缴存清算业务,在业务时点上也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三)银行收益的低效性。根据政策规定,对金融机构缴来的财政存款,当地人民银行每年11月30日一次性给付手续费,给付标准为全年日平均余额万分之五,明显偏低,其收益率仅相当于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利息的2.65%。2009年,黄冈市各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手续费共计186.28元,如果按同期存款准备金利率计付利息,金额为7024.05元,收益是前者的38.5倍(如图)。

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认识存在偏差。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是基层人民银行的重要的基础性管理业务之一。但是,多年来,我们对一般存款准备金管理比较重视,却忽视了财政存款的管理,没有把它上升到人民银行基础货币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造成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偏松,缴存财政存款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政策效果。

(二)法规制度不够完善。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是中央银行的一个传统业务,自中央银行设立之时就开始办理,一直延续至今。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均没有涉及财政存款业务。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财政存款管理办法,对财政存款的界定和范围不明确。1998年3月,人总行下发《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银发[1998]18号),将金融机构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一般存款。将金融机构应全额缴存人民银行的存款仅限定为:金融机构代办的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金库收入和发行国债款项等。之后,总行又多次下达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的通知。由于对文件依据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执行起来难以统一。

(三)总量与地方经济增长不同步。近几年来来,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反映地方政府财力的财政收入和国库存款都在高速增长,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增长明显不同步,呈现出低位徘徊的态势。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从2005年至2009年四年间,该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7%。国库存款年均增长39.5%,金融机构存款年均增长15%。而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四年间年均增长7.4%,到2010年末又降至1463万元,下降63%。呈现出总量小,波动大,增幅不同步的特点(如图)。

(四)监督管理难以强化到位。一是对金融机构在每月上旬和中中旬办理缴存财政存款业务缺乏审核依据。基层人民银行在上、中旬办理缴存财政存款业务时,只能根据金融机构提交的科目余额表和划拨凭证进行要式审查和金额核对,月末才能提供日计表等原始资料进行事后审核,很容易在月中出现少缴、漏缴情况。二是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有的将财政存款不在一级科目中反映,仅反映在二级科目,影响财政存款政策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三是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中没有设置单独的财政存款管理模块,对缴存财政存款未设置自动提示功能,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查询,影响财政存款缴存管理的及时性。四是对财政部门开立银行账户把关不严。有的财政部门在多家银行开户,有的在一家银行开立多个账户,使财政资金分散在多家银行的多个账户,增加了监管难度。五是少数金融机构将财政存款不纳入财政存款科目核算,而是纳入一般存款科目核算,逃避财政存款管理。六是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法文件种类多,时间跨度大,适用性不强,处罚标准不一,实践中难以把握,影响监管效果。

(五)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协调。人民银行财政存款管理工作涉及货币信贷、会计、支付结算和营业室等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配合协调不到位,容易形成监管真空。财政存款管理还与人民银行国库有着很强的关联性,需要给予积极的内应配合。

三、对加强财政存款管理的建议

1、充分认识人民银行缴存财政存款管理的重要意义。财政存款是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的一部分,财政存款与国库存款一样,都有政府资金属性,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构成中央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之一。财政存款政策与存款准备金政策一起,为理顺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调节流动性,增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层人行要改变过去重一般存款准备金管理,轻财政存款管理的习惯,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货币政策严肃性和有效性的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工作,使财政存款政策成为人民银行又一重要的政策工具,丰富调控手段,加大调控力度,提高调控效率。

2、健全完善财政存款缴存管理法规制度。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财政存款管理纳入人民银行管理职责之中,尽快制订出台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管理办法,对财政存款性质、范围进行严格的界定。财政部门已经取消预算外资金管理局,设立非税资金管理局,所有财政资金全部实行预算管理,没有预算外资金这一概念。人民银行对财政存款的界定也要作相应调整。笔者认为,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存放的所有的存款,包括上级财政通过金融机构拨款、各项预算专项存款、财政尚未拨付的社会保险资金存款和各项非税收入存款等,均属于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应全额缴存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财政存款的缴存时间、范围、缴存程序、手续做出具体的、系统性的规定,对金融机构不及时缴存,甚至有意挤占财政存款等违规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办法,推动财政存款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3、调整规范财政存款管理措施。一是鉴于金融机构按旬缴存财政存款,业务频繁,工作量大,且在上、中旬难以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供人民银行审核,实际操作意义不大,建议实行按月缴存,每月后5日内,由金融机构提供完整、准确的会计资料,向人民银行办理缴存业务。二是改给付手续费为计付利息。比照国库存款按金融机构活期存款计付利息的办法,对财政存款按活期存款计付利息,提高金融机构办理财政存款的积极性。三是在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ABS)中增加财政存款管理模块,将各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会计科目设置到ABS系统中,设置缴存日未缴自动提示功能,逐步实现柜面自动化监督,提高人民银行对该项业务非现场监管能力。

4、加大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监管力度。人民银行要切实加强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大财政部门账户管理力度。通过账户年检和账户检查,将所有金融机构一般性存款科目中的财政存款账户全部调入财政存款账户。对新申请开立的财政账户,严格审核,不是财政存款账户的,一律不予批准。二是加大现场检查力度,每年对金融机构进行一至两次专项检查,以柜面业务为依托,以财政部门账户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金融机构缴存财政存款的现场检查,深层解剖财政存款核算的规范性和真实性,纠正违规行为。三是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金融机构迟缴、少缴、漏缴财政存款,滥用会计科目,有意逃避财政存款缴存的金融机构,制定明确、可行、便于操作的处罚细则,进行严厉的处罚,维护财政存款管理秩序。

5、实行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人民银行内部要加强财政存款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通过多种途径的信息交流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管协调机制。账户管理部门要及时将财政部门账户的开立和撤销情况反馈到国库部门,国库部门对应缴入国库的财政存款及时催缴入库,拨往金融机构的资金,严格审核把关,拨往财政账户的,要认真审查拨款用途、依据等,符合规定的,方能办理。如不是拨往财政资金账户的,一律拒绝拨付。保证国库资金安全、完整。

篇2

一、必要性

(一)当前基层财政收支已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处理,但是整个应用不完整、不规范。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之前缺少预算编制和指标管理系统相衔接,与省“规范化财政所”考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进一步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是开展“规范化财政所”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基层财政涉及面广,区级财政对基层财政的业务指导难度非常大,充分发挥信息系统集中管理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财政业务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基层财政所开展工作,推进基层财政规范化建设。

(三)在区级“数字财政”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基础上,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持区、镇两级财政信息化同步应用,实现财政信息化管理的全覆盖。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以推进基层财政建设为目标,一方面要针对基层财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信息化手段达到科学、精细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基层财政管理的实际情况,力求规范统一基层财政管理运行模式。

(二)简便高效。在区级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基层财政管理实际需要,进一步简化、优化业务处理流程和方法,在保证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财政的办事效率。

(三)易于监管。基层财政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财政对基层财政监管的要求,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基层财政监管的方式、方法。

(四)稳步实施。推进基层财政信息化要结合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基层财政实际水平进行,时间部署与“基层财政建设年”活动安排相协调。

三、主要内容

(一)推进预算编制、指标管理系统的应用,规范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

⒈实现预算编制、指标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各环节的贯通连接,从源头上保障财政资金的规范化运作。

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集中管理的优势,开展基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管理。

(二)推进项目管理系统应用,促进项目管理和项目支出的规范化

⒈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控制管理。

⒉职能科室对镇级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时查询。

(三)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应用

(四)规范账务处理系统应用

⒈规范账套管理。由局国库科制定现有账套的归并处置方案,明确保留和取消账套的具体清单。对明确取消或归并的账套不再办理年度结转,限期清理账簿余额。新设账套一律由国库科根据管理规定和使用需要审批后方可建账。

⒉督促基层财政及时记账。定期检查基层财政核算账套的月度结转情况,对超过1个月未办理月度结转的账套进行通报。

⒊督促基层财政规范记账。全面取消基层财政所(分局)账套的恢复权和反记账权,督促基层财政所(分局)规范处理会计错误。特殊情况需要账套的恢复或反记账的,必须要履行报批手续,由账套主管在信息中心现场办理。

(五)规范非税管理系统应用

⒈全面取消非税系统手工票据权限。

⒉以票据电子缴销为主要手段,督促基层财政全过程规范使用非税票据。

⒊加强票据缴销率和长期未缴销票据的考核,督促基层财政非税收入的及时入库。

(六)规范信息系统用户权限和操作管理

⒈加强用户密码管理,严禁盗用他人密码或将密码交由他人使用的行为。

⒉严格按照计算机管理制度执行相关操作,加大对不规范操作的考核处理力度。

⒊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严格执行金财专网管理相关规定。

(七)完善社保资金比对系统镇区比对功能,实施镇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三级实时监管的新模式,堵塞社保资金流失漏洞。

(八)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

(九)做好设备保障工作,配备与信息化应用规模相适应的信息化设备。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必要的工作班子

⒈在“基层财政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建设推进组。

⒉以预算科为主建立业务规划组,以信息中心为主建立项目实施组,配备相应工作人员,专门负责业务规划和项目实施。

⒊聘请软件公司指导服务项目实施。

(二)选择必要的试点单位

⒈以骑岸镇作为预算编制、指标管理试点单位;

⒉以石港镇作为项目管理试点单位。

(三)建立业务科室对口业务指导机制

预算科负责:预算编制、指标管理系统

国库科负责:非税管理系统

经建科负责:项目管理系统

工贸科负责:资产管理系统

农财科负责: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账务处理系统

(四)加强业务培训

有计划、分步骤对全体基层财政干部进行业务系统应用培训,进一步提高各镇财政所(分局)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基本技能,形成一支基层信息化骨干队伍。

(五)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为增强基层财政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动性,在年度对基层财政考核中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列作考核重点。

⒈预算编制、指标管理和项目管理三个新增系统,主要考核实施进度和运行情况。以实施进度作为考核重点,由对口科室设计验收标准,以验收通过顺序作为评分依据,运行情况由对口科室提出运行要求并考核。

⒉非税票据管理,主要考核当年开票的缴销率和累计超过三个月以上未缴销票据的张数。由信息中心按季度从信息系统中抽取数据排序并通报。

篇3

 

随着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深入,新农村财政管理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由于新农村单位在人力、物力和政府监管力度的相对不足,使得新农村财政管理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现象。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便无法做好基层建设,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做好新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新农村管理人员的主导地位,在国家上级部门的协调指导作用之下,多管齐下,为新农村财政管理工作共同努力,切实履行自身的政务职责,为新农村基层的发展共同努力,履行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国家的神圣使命。

 

我国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年财政体制做出了深化改革,新农村财政预算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指导之下朝着科学化和精细管理化两个方面的纵深发展。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具体履行方面仍存在各种欠缺。主要表现在,乡镇财政预算管理编制不规范,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农村工作人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程度较低。因此,现阶段就如何加强新农村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约束、监督制度,提高新农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就新农村财政预算存在的大体问题进行几点重要归纳。

 

(1)财政预算管理编制制度不规范

 

基层各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支持,合理的分配利用资金,做好资金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任务。精确的财政支出预算对于基层管理人员合理分配国家财政扶持资金,掌握财政资金的具体实用流程与细节只非常重要的。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编制的合理实施需要领导者对新农村做出全面的调查与统计分析,深入了解新农村发展的具体现状与新农村发展支撑个部门的软件、硬件分配情况。基层管理编制制度在此方面表现明显不足,调查工作的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人员制度计划不科学,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预算编制细则不规范,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应急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收入随意减免,支出数额不精确、随意性比较大,预算结构不合理以及次序上的混乱,预算编制时间不统一,各种期间的预算追加没有相应的审核监督管制条列,实施力度不够等方面。这就使得管制工作犹如一团乱麻。此外,财政预算不规范的原因还在于上级部门对基层单位缺乏关注与指导,上级单位的缺少关注与管制,使得基层财政管理制度显得松弛无力度,而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方法。

 

(2)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由于现今我国对于基层项目管理体制方面尚不够完善,导致基层专项资金管理上过于分散,尤其对项目审批量多、资金投入大的基层,在对项目资金实行专项核算时候未能按照规定具体归束。很大程度上一部分预算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个分项目之间交叉混乱,缺少相应的资金挪用规定章程与监督制度,导致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监督管理上的流于形式,资金挪用的审批的随意与缺少约束和审批制度,致使基层财政支出预算普遍存在擅自挪用专项资金和资金挤占等现象。

 

(3)基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目前,部分基层在农村基金会、商业银行贷款等方面存在数额加大的债务,导致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一、工程项目在实施之前没有做好科学调查,对项目的可行性缺少全面的可行性评估,结果企业效益不好,资金长期拖欠无法收回;二、部门基层盲目搞“门面”建设,不根据本基层的具体经济实力来分配项目,导致资金缺口日益增大。

 

加强基层预算管理问题改革的对策分析

 

(1)严格规范财政预算编制制度

 

基层单位财政预算编制制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标准执行,确保预算编制的规范可行性与严谨性。保证基层财政预算后续执行的监督力度和各种预算支出的数据真实性,统一设置的收支项目,项目实施设置科学缜密并提高预算计划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基层财政做好预算,比如今年的办公费用、会议费、差旅费、交通费用等等应该控制的具体数额范围,甚至是各个股站所控制在什么线度,做好细致精确的预算,如果超标由专门的审查部门审批,严格执行预算执行流程:编制预算、预算来执行、预算来控制、预算来评价。

 

(2)强化基层财务监管检查力度

 

上级单位以及基层监督管理局强化检查约束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预算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对涉及民生、农业设施领域的专项资金,加强资金从挪用到具体分配的跟踪监管政策。不敢加强并完善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设置专项观察调查小组,由不同级别单位的人员配置协同调查,在监督范围和领导审核制度上加以重视,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做到监督管理和具体实施的双向结合。

 

(3)推行“乡财县管”政策

 

目前我国县级政府采购和财政预算评审工作开展效果较科学严谨,基层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活动无序性和随意性较大,基层级政府工程预算与决算不能严格的组织投资审核,降低了资金的实用效益。针对此情况建议镇级政府的投资评审职能由县级财政,分配基层财政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目前乡财县管的功能方面仍未能够实践实施,这就需要政府部分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使得这一政策能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篇4

一、我国目前财政资金就近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1.资金到位不足,使用不规范。我国目前乡镇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浪费、使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一些乡镇申请专项资金时,出现虚报项目申领资金等行为。还有一些乡镇的行政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内控管理薄弱,监督机制也不健全,部分乡镇的财政资金出现混乱的局面。存在着挪用专项资金、不及时拨付、配套资金不到位等违规现象,对于乡镇财政资金安全也有着很大的危害。

2.对乡镇财政资金缺乏动态监控。大部分的乡镇财政资金基本是属于收支平衡的状态,而且很多专项资金也有上级拨付,但是对于资金是怎样获得的,拨付资金额度的依据等,乡镇财政几乎在事前很少知道。导致乡镇财政无法干涉资金的拨付额度和拨付项目,事实上,就算提前知道,也没有途径进行控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乡镇财政单位对资金的控制管理仍旧参照之前的数据,对农民实际拥有的土地等资产没有及时更新、纠错,导致动态监管比较滞后。

二、财政资金就近监管的措施

1.完善基层财政资金的预算体系。要加强对基层综合预算的控制,把政府的税收收入和非税收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要加强对政府收入的管理力度,严格实施财政资金“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对于财政资产的收入要及时足额缴纳国库,禁止私自扣留、挪用、设立“小金库”。要不断完善基层单位、企业的财政管理的预算编制制度,财政资金的支出要进行定员、定额管理,及时编报预算,并按程序执行预算。

2.加强基层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工作。基层的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资金流通环境比较复杂,因此,各部门更要高度重视财政资金的监管工作,使监管职责分明,各部门分工明确。要不断的完善基层财政管理制度,在国库账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公共财产管理的规定,实行“乡镇财政资金县级管理”使用的财政监管模式,不断完善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财政资金模式,制定乡镇财政资金的专项收支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产支出管理制度,强化理财行为。不断的提高基层行政部门的财政监管工作的力度,提高财政资金在基层建设中的使用效益,确保各项基层项目建设的正常展开,不断的繁荣乡镇经济发展。

3.财政资金监管的信息化和透明化。在基层的财政资金监管过程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施管理,例如用手机短信通知农民的补贴资金的到账情况,向群众公开财政资金的使用去向,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对财政资产行使的监督权。各基层单位也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拓宽财政视角,全面推集中管理涉农财政资金监管的机制改革,要以“乡财县代管”的模式,将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监管,避免环节过多,出现层层盘剥的现象。

三、财政资金就近监管的意义

1.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可以更好的落实惠农政策。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的实施,避免了财政支农资金被层层截留和挤占,减少了权力的腐败行为。财政资金的就地就近管理,可以使中央财政对我国农村建设给予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及时的使基层群众受惠,确保乡镇财政资金高效的流通,逐步建立“职责分明、管理规范、高效运转”的乡镇财政部门,使基层经济在这些政策的倾斜下,尽快的繁荣,快速的增长,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在基层建设中的意义。

2.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有利于实现农村全方位的经济发展。财政就近监管策略的实施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基层财政资金信息的流通公开化、透明化程度加大,使基层群众清楚的看到国家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基层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并且国家给予的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政策支持,基层经济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国家对基层经济建设的宏观财政调控体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农路建设、桥梁、水库的修建等,财政资金的就近监管也是针对基层各个发展领域展开的,强化财政资金的就近监管的实施,有益于实现基层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3.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比较尖锐的矛盾之一。因此,国家针对农村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和惠农政策,并利用国家财政调控手段,进行了宏观干预。对于基层财政资金就近监管的措施,就是使用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对广大农村的基层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之一。财政基金就近监管可以提高财政监管职能的力度,是惠农资金和支农政策更有效率的实施及执行,使中央政府的惠农政策和支农资金落实到实处,真正的使农民受益,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好的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4.财政资金就地就近监管有助于提高基层财政部门的执行能力。目前,面对我国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高速发展的形势,构建阳光、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的客观环境的需求,也是我国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求。县镇财政部门是财政资金管理和执行国家财政政策的终端行政机关,其对国家推出的政策的执行程度和管理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家财政政策的贯彻效果。财政资金的就近监管策略的实施,可以规范基层财政部门的行为规范,提高基层行政人员的素质水平,提高基基层财政部门的执行能力,由下而上的执行政府的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的目标,有利于政府从基层开始构建服务型政府。

篇5

关键词:基层财政培训 财政工作 重要性

在国家要求下,基层部门大力开展财政培训工作,数以万计的村民、村干部、村民理财小组成员参与了该项培训,且培训规模仍处于每年不断扩大的形式。基层财政培训使农民群众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不仅使其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财政“两基”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基层财政培训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一)尽快适应中央战略部署

中央办公厅于2011年转发了《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这一意见将提升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使其具备责任感和紧迫感作为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要求,将基层培训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基层财政培训主要是对基层财政工作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途径,是贯彻落实中央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以及财政工作方面战略部署的关键手段,有助于财政工作更加适应当前中央战略部署下的新要求,对基层培训工作以及财政工作的健康开展有积极作用。

(二)良好应对财政“两基”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财政方面也是如此,国家力求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并要求所有层级的财政部门都能够实现基层化管理,从而促进整体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县乡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应注重财政“两基”建设,实现资金的有效运用。但是当前情况下,我国基层财政干部在专业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且基层财政干部在我国整体财政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大,在80%左右,难以实现全面的精细化管理。基层财政培训能够弥补基层财政队伍在文化知识、队伍稳定性等方面的不足,使财政工作能够更加接近财政“两基”建设要求,在推进国家整体财政工作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满足基层干部学习需求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三农”方面的财政支持,公共财政对“三农”覆盖持续扩大。而这些政策,都需要基层干部予以落实,这便要求基层财政人员能够对国家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理解,能够完整收集、分析每户每人信息,核对补贴标准,并对财政资金进行严格监管,从而保证“三农”政策的充分落实。这也增加了基层财政工作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财政干部及农村干部明显意识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急迫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基层财政培训工作则能够满足基层干部学习需求,是其始终保持知识体系的先进性,为基层财政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更好的促进基层持续发展。

二、强化基层财政培训工作的对策

(一)构建系统化基层财政培训组织管理体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基层培训领导小组的指导性作用,加强对基层培训组织的领导。在财政培训工组中,正确引导工作思想,协调各部门工作,加强沟通调查,及时了解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培训任务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其次,应明确基层财政培训组织中各部门及人员的分工,确保在统一领导下,实现权责分明,通过层层抓落实的方式,提升基层财政培训工作效果。最后,还应对基层财政培训工作目标进行明确。结合国家下达的相关规定以及财政会计管理部门要求,对培训力度、培训制度、培训周期等进行明确,制定完善的培训目标,推进基层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基层财政培训工作创新

要想实现基层财政培训工作的进一步优化,还需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创新。首先,对培训内容进行充实,结合国家“三农”政策以及当前实际经济形势,融入针对性的基层财政资金监管知识,针对会计核算薄弱环节等关键内容进行讲解,使参与培训的人员能够具备与当前形势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其次,应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转变以往单一的讲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提升培训效果。最后,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创新,采用全过程量化考核评估,全面分析培训效果,从而实现以评促训的目的。

(三)构建优质培训师资队伍

优质的培训讲师是实现基层财政培训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因而,还需加强师资建设,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吸引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讲师前来就职。并加强在岗讲师道德素养、知识素养、业务水平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基层财政培训工作作出贡献。

三、结束语

基层财政培训能够使当前财政工作更好的适应中央战略部署要求、良好应对财政“两基”建设、满足基层干部学习需求,对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还需实现财政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创新,构建优势师资队伍,从而确保基层财政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波,李佳,杨鸿彬,杨玉德.创新培训机制 提升基层财政干部整体素质[J].中国财政,2012

篇6

关键词: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2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7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之后,农村经济社会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变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标志着税费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并由此转入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变革农村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些深层次障碍,不仅涉及经济层面,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1],这对于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现状

2006年以来,山东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夯实农村综合改革制度基础

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基层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在严格守住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两条底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2]。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管理,将机构设置、经费管理形式及人员基本信息,全部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全省全部乡镇实行编制实名制、公示制。在推进村级综合改革方面,结合山东实际,提出坚持“五个不变”原则,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村合并。减少村干部职数,精简村级费用,整合村级资源,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通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全省除经济实力强、财政收支规模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乡镇外,其他乡镇原则上全面推行乡财县管。省级建立县乡财源建设考核奖励制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成绩突出的县进行奖励;对欠发达县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实行超收返还,激发了各地培植财源的积极性。2009年,确定20个县(市)为“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县(市)。进一步创新财政管理方式,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了市县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经费保障,为农村义务教育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创造性地将普通高中阶段困难学生纳入资助政策范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圆满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二)扎实稳妥化解乡村债务,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乡村债务是困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重大隐患[3]。全国层面的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起始于2007年,前一阶段主要是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现阶段转向化解乡村垫交税费等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2007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了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工作。2008年,对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核实和审计锁定。2009年,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对化解债务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启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兑付工作。2011年,全面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化债任务,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学校和乡村稳定发展的大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拉动了居民消费,保障了群众利益,有力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贯彻落实,切实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近年来,山东省严格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2011年,“对村民委员会和党支部的补助”共完成15.59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3.9%。制定下发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和相关制度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来源渠道,保证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等基本支出需要,并督促财力状况好的地方,从新增财力中安排适当资金用于村级组织运转[4]。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强化措施、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切实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日趋完善,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积极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长效机制

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问题,省财政积极筹措奖补资金,会同农业等部门,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构建起“财政资金引导、农民筹资投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5]。山东省自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2010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开。2011年,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47.3亿元,引导带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总投入104.2亿元,在147个县(市、区)、1436个乡(镇、街办)、19269个村开展了此项工作,共涉及项目4.8万个,惠及村民2090.9万人,有效激发了群众投资投劳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搭建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平台,呈现出群众得实惠、干部受锻炼、基层组织凝聚力增强的喜人局面,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二元经济结构下多年积累形成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财权事权不对应,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不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中一直存在着机构改革进展不均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问题。税费改革后,虽然乡镇政府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的状况有所缓解,但事权与责任不对应,职能边界模糊等问题仍很突出。许多地方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也存在着运转经费紧张、干部队伍老化、凝聚力不强、威信不高等问题,村级组织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加之,基层政权组织对农民的政策引导与扶持不足,部分农民权益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由于公共财政对城乡支持力度差距较大,导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饮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条件较差,农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问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加之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资源在城乡配置上存在明显差距,农民在上学、看病、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三)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衡,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一方面,农民仅拥有土地、房屋、林地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权与使用权,缺乏所有权、转让权等权益,生产资料适度集中经营与利用率低,城乡要素市场配置不均衡,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较突出,农民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发展缓慢,农民享受社会性和公共比较难。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大量农户、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活力。

三、新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新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适应公共服务要求为切入点,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逐步消除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6]。

(一)把握关键,统筹推进“三项改革”

把继续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在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实名制管理的同时,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和合理调整组织机构上。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在对地方各级政府层级功能进行总体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切实解决好“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等职责任务,着力推动乡镇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农村工作新机制、推动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合理调整组织机构、改革和整合乡镇事业站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方面,按照“整体框架不变、完善保障内容、依法增加投入、支持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优化县乡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履行职能和提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和完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基层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立足当前,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是一场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涉及相关利益格局的调整,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时间跨度长。当前,需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妥推进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的清理核实和化解工作。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是继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后中央出台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国务院在重庆、贵州、甘肃3省市开展了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目前试点省份增至12个。截至去年末,全国已累计化解债务72亿元。山东省于2011年开展了清理核实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启动此项工作。清理核实和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深受乡村干部和群众欢迎,有利于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有利于减少基层债务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一体化。二是继续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规范管理年”活动,力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在操作程序、项目运作、资金监管等各个方面有新突破,综合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同时,认真做好“四个结合”,即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相结合,与统筹城乡发展相结合,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相结合,与省委选派抓促“第一书记”工作相结合,切实为基层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村级组织依法有效履行职能。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及时发现村级组织运转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水平,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同时,积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探索实践,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探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研究推进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这项工作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编制、财政、发展改革、农业、公安、金融等单位的配合协作,要在土地、户籍、金融、财税体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强政策指导和经验总结,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二是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可选择若干市、县建立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示范点,加强政策指导与制度创新,选择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公共财政制度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跟踪了解地方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农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情况,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按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选择事关“三农”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供政策储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进国有林场、水利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综合改革联系村制度,掌握社情民意,为深化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三是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将不同程度地涉及农村土地、金融、社会保障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的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以发挥改革的整体功效,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少春.从农村税费改革走向农村综合改革[J].中国财政,2011(6).

[2]王卫星.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夯实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础[J].中国财政,2010(21).

[3]黄斯克.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4]钟庆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1(11).

篇7

[关键词] 基层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20-01

基层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和本质,乡级乃至村级的兽医站中的从业人员是动员检疫队伍中处于基层的动物检疫人员,村级的防疫人员是动物检疫工作开展的重要补充,是联系基层人民群众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工作中能了解到养殖户反应最普遍的关于动物检疫的问题和难题,同样这些基层的防疫人员也是实施动物防疫工作和相关兽医技术推广的最直接的发起人,他们保障了基层养殖业和畜牧业健康的发展,同样也保障了消费者购买的动物产品以及相关的动物制品的安全、可靠,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是推进健康养殖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基层的防疫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基层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安全与否,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公共社会秩序的重要保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基层动物检疫工作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基层的动物防疫部门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种是工作人员、财产和所有的物资都属于县级的动物防疫部门管理,一种是实行的分层管理,双方共同管理的模式,但是具有最后决定权的仍是县级动物防疫部门,最后一种是所有人员、财产以及物资都归基层动物检疫部门进行管理,只是一些具有技术上的问题需要由县级部门进行传达和指导。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来看,现有的管理模式占绝大部门的是第二种模式,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在现有阶段的动物检疫工作中占有很少一部分,且动物检疫管理工作落实到村级以后,基本上述所有的管理模式都不存在了。

二、基层动物检疫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工作条件相对艰苦

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了集成经济条件不发达的影响,设施建设和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且呈现出落后很不上时展需求的趋势。在基层的乡镇或者农村地区办公人员全部集中在一间小房子里,白天是办公室,夜晚就是集体宿舍,动物检疫的设备更是十分的陈旧和落后,且每次的乡镇机构的改革,基层的防疫部门都不能得到相应的整改和设备的更新,一些物质往往都被其他部门占有,经过层层的剥削最终落实到基层动物检疫部门手中的东西和设备的少之又少。此外,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也是十分的艰苦,虽然经过的多次的改革,但是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待遇问题始终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

2.专业的技术人员老化,非专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增加,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家底,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作者在基层防疫部门的观察来看,队伍的学历结构中专学历占据了绝大的部分,中专以上学历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但是根据作者的调查了解到,在这些相对学历较高的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由于升职或者其他的需要在工作以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了较高的学历,这些人员往往已经成为基层防疫队伍中的骨干或者领导者,但是他们的年龄都相对偏大,一般的都超过了45岁。此外,非专业人员大量涌入基层的动物检疫队伍,基层的动物检疫部门好像成为了闲置人员的收容所一样,不管什么专业的人员全部安排到本部门来工作,不断完成不了相应的检疫工作,还挤占了大量的事业编制,致使相关动物检疫专业的人员无法补充到队伍建设中来,造成队伍的青黄不接现象突出。与此同时,乡镇管理基层的动物检疫部门,使得相关的人员长期的调配到乡镇开展其他工作,造成技术人员的技术和知识荒废,职业素质下降。在基层的管理部门对于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和物资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乡镇的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中收到的一些微薄的收入也常常被政府以各种理由占有,使得动物检疫部门成为一个名存实亡的空壳,发展不起来,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三、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疫检疫和疫病诊断装备

依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基层的经济水平达不到动物检疫建设的需要,相关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涉及到的资金应该有本地的省级以上的政府和中央财政进行投资,有县级的人民政府通过政策的倾斜,为基层动物检疫部门解决相关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的问题。根据相关的建设标准和职能业务开展的范围,每一个基层部门的占地应该不少于1.13公顷,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动物检疫属于一项非盈利的公益事业,基层的动物检疫工作同样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其建设用地应该按照建设公共设施的标注来进行征地,并对其作统一的规划。基础设施完成以后要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避免设施被其他部门占有事情的上演。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队伍素质

首先,强化对现有队伍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按照计划的详细步骤开展形式多样的动物防疫技术培训,对现有的非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知识的培训学习,并要求他们继续教育。其次,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通过综合的考核,对达不到本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和任何本职工作的人员进行在培训或者直接解除劳动合同,最后,从源头上限制非专业人员进行该部门从事动物检疫工作。

参考文献

[1] 霍全胜.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0(09)

篇8

一、着眼于建设民生财政,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建设民生财政,要重点关注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着力点,切实保障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政策落到实处,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的完善。

(一)加强基层财政监管目前,越来越多的财政资金用在基层、用于民生,发挥好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所对资金的监管作用越来越重要。应制定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健全乡镇财政职能,明确乡镇财政机构对辖区内财政资金的监管职责,理顺乡镇财政机构人员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乡镇财政机构人员和业务,并配足编制、配齐人员,为乡镇财政发挥监管职能创造条件。

(二)加强民生资金监督检查着力构建起涵盖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民生财政政策体系,将民生资金政策落实及资金监管作为当前财政监督工作重点。重点关注“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涉及人民切身利益方面问题,深入到市、县、乡、村进行监督检查、督导和调研,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情况。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从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督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措施、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确保民生资金的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二、着眼于建设绿色财政,保障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建设绿色财政,要重点关注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反映和纠正财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执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树立财政监督持续科学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即依法监督与科学求证相统一,经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相统一,发现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统一,改革创新与提高实效相统一。

(二)加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财政工作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方面面,职责主要是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财税政策的落实等。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节能减排、医改、教育、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按照“全面监管、重点检查”的原则,选择部分投资项目资金,从资金筹集、拨付和使用、管理方面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检查或调研。加大对政策效应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调研力度,及时反映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完善政策、规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三)促进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要始终坚持从制度安排入手,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和审视监督检查掌握的情况,去分析和反映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去研究和揭示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和健全制度的建议,促进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三、着眼于建设活力财政,推进财政监督科学化精细化

建设活力财政,要统筹规划设计财政监督改革,协调推进财政监督机制、制度和手段创新,全面提高财政监督服务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审核预警、事中跟踪问效、事后监督检查,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体现财政管理特色,对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保障和规范等多功能、全员参与的财政监督体系。以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监督、全过程监督工作机制为目标,按照建立预算、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工作机制的要求,明确厅内各处室财政监督职责,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制约、运转协调、顺畅高效的财政监督工作机制。

(二)完善财政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根本性、保障性、稳定,完善以理顺财政监督工作机制为核心的财政监督制度体系,力争在三个方面有新的进展:制定《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问责办法》,构建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制定《构建“大监督”机制办法》,着眼于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明确各处室监督职责、理顺监督工作关系,完善财政监督工作制度;制定《财政监督检查人员工作质量考核办法》,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内容及报告格式,提高监督检查效果。

(三)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根据外部审计重点,加强对厅内有关处室和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以及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要通过内部重点检查,剖析评价被检查单位履职和管理情况,突出财政部门内控机制的监督评价,揭示存在的管理风险,促进财政部门内控机制的完善。加强对审计署和审计厅外部审计工作的协调,建立内审和外审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对审计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发挥内外监督的整体推进作用。

(四)推进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业务机构对专项资金承担即时监控职责,监督机构承担再监督职责”的有效手段,是贯彻落实财政部提出的“大监督”理念的重要保障。要按照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全过程监督理念,加强需求分析和功能设计,逐步解决目前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市、县两级运行不畅、应用不深、功能有限等问题,实现对财政资金审核、拨付以及资金使用等环节管理不规范时的自动识别、自动预警和提示,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全过程科学、规范、有效的动态监控,促进财政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必要的流程与机制设计,初步建立起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系统预警、问题处理、资金监督检查、责任考核等各环节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专项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专项资金监管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着眼于建设效益财政,提高财政监督实际效果

建设效益财政,要强化效益意识,通过改进方式方法,加强财政监督,全面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益。

(一)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监督方法,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按照“先易后难、分期试点、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教育、科学、文化、农业、社保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资金,把项目绩效监督作为切入点,通过试点逐步积累经验,然后再逐渐推进到部门绩效监督、综合绩效监督方面。按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完善绩效监督工作制度。建立绩效监督工作专家库,实现省、市、县(区)专家库联网,充分利用专家的知识,以期达到科学的监督结果。通过绩效监督,建立起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外部评价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促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机制。

(二)建立制度健全、落实有力、问责到位的财政资金问责机制通过制度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财政资金监管责任,以及责任追究内容、追究方式和追究程序。建立以政府为问责主体,财政部门牵头,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参与,各职能部门配合的财政资金问责组织体系。对财政资金和项目管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实行责任制,细化目标责任,把财政资金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坚持谁审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以便进行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选取典型案例,加大问责力度,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

篇9

伴随着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传导,财政增收困难将随之加剧,20__年无疑是__县近几年来财政平衡压力最大的一年。那么,__县应如何克服总量小、结构差、增速慢、公共服务能力滞后的困难,充分发挥财政服务经济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今年财政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强县、项目立县、开放活县、民生稳县,在“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保平衡、保安全”上做文章,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一、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全力保发展。财政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财政更是政府职能得以履行、各项事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机遇,将保发展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按照上级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方向领域,认真研究并用好、用活上级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扩大投资。二是建立在大力调整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白溪关、红石林、九龙、岩头寨等工业小区建设,培植电解锰业、磷矿精深加工业和建材业等工矿企业。继续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扶持烟叶生产;充分整合支农项目资金,支持茶叶、柑桔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发展茶产品、林产品和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旅游景区公路、游道、景观以及“农家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在大力扶持企业生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政策,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升融资能力。采取扩大失业保险使用范围、支持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等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帮助企业开工生产,达产达标。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以加快农村发展为基础,全力保稳定。“三农”工作是基层工作,也是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提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财政补贴标准,完善“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规范补贴发放管理,加大对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贴不折不扣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农网改造、村道硬化、农村能源、病险水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积极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增加保险品种,提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继续支持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做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工作。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重点扶持1至2家有带动能力、有竞争力、有科技含量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好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村干部工资标准,增强村级组织的活力,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三、以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保民生。主要是围绕五个“进一步”,着力保民生。一是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落实好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优惠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库区移民、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法,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补助水平。积极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行租赁补贴办法。继续做好优抚安置和干部解困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进一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支持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大病救助制度,加强计划免疫和重大疾病防治。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设施等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支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

篇10

(一)财务制度不健全

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宏观的层面上对乡镇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仍然有大多数乡镇并没有切实履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1.规章制度很容易流于形式化发展,仍然有很多乡镇中在对其财务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因此就促使财务管理的工作无章可循,有一些乡镇虽然本身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有很多财务人员视而不见,出现有章不循的情况。甚至有的随意开支,以白条入账,出现财务支出数额不实的情况,其开支的费用过于庞大。2.制度的执行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制度的监管工作不够严格,从而导致核算制度的执行力度严重不足,而且由于财务管理部门当中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促使乡镇当中的出纳和会计一身兼并,再加上部分的人手对于业务的不熟悉,造成严重的账务积压。再就是领导本身对于财务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不力,甚至有些领导利用职权套取公款,超额提取现金等恶劣行为。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人才

在乡镇当中的财务管理队伍通常都极不稳定,其中的财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而且具有较差的责任心,因此人员短缺的情况非常严重。再加上大多数的会计人员其本身就不愿意留在乡镇基层当中工作,因此就直接造成专业人员稀少的情况,而那些愿意留下来的人员几乎都是没有真正受到会计专业方面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员,其本身所具有的的素质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多数人对于业务都比较生疏,甚至是无证上岗,因此就很难真正适应新会计的要求。同时也由于基层财政基础设施非常差的缘故,直接导致其待遇和福利开始降低,促使大多数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员流失,因此就只能由那些不懂会计的人员来替代,这样就直接导致问题的出现。最后就是乡镇政府本身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从而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情况。

(三)审核力度不足,财务管理混乱

有很多乡镇都能够积极的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但是这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1.审批制度不足,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的会计人员都无法严格的去执行相关的财经法律制度,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存在着非常浓厚的人情味,很多工作人员碍于面子,没有积极的按照制度来进行工作,同时也不按照相应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存在着多数白条入账的情况。甚至这其中的手续也不够合法。2.报账混乱,其中存在着跨年度的报账情况,多数开支并没有经过集体的研究,直接造成大多数的开支费用都不切合实际,一些干部滥发奖金和补贴的情况经常发生。3.存在着许多大额度的开支审批独断专行的情况,有些乡镇当中尽管已经真正实行了一支笔审批开支的情况,但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的审批权限并没有做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甚至数额达到几千上万元的单项支出也没有经过集体性的研究,从而直接导致“一支笔”签字入账的情况。再就是科目设置和账目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经过多年的修改,仍然有大多数的财政所当中都能够严格的按照上级的部门要求来设置相应的总账和明细账,但是有少数的乡镇设置科目比较乱,单纯的凭借其自身的想象来编辑科目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就直接造成一些会计项目的核算不够清晰,账目方面变得混乱不堪。

二、解决乡镇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就需要健全乡镇财务内控制度,以此来建立起相应的机关财务、现金管理以及票据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同时对其中的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并以此来强化相应的管理手段,从而完善其管理机制,提升其制度的操作性。其次需要切实落实政府方面的采购制度,加强支出的透明度。必须要严格的落实财务公开披露制度,以此来实施民主理财制度,通常大额度的资金支出必须要经由党工委会议方面的集体审核才可通过,而且相应的财务支出情况也必须要在会议上进行公布,以此来接受其他干部的监督工作。最后必须要加大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要求其严格的执行乡镇当中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并领导相应的财会管理人员来加强风险防范制度的学习,并以此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另外,还必须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会计法》的培训学习工作,并以此来促使各个单位的负责人以及财务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和贯彻《会计法》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促使管理人员能够认真的履行会计法当中所赋予的职责从而真正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水平,最终保障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的科学合理性。

(二)强化会计队伍,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首先就需要加强会计队伍方面的建设工作,并以此来提升财会管理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业务和工作方面的水平,而且在乡镇当中必须要严格的按照政府供给的统一要求来尽快的建立起乡镇财务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县财政局方面牵头负责,并以此来协调好组织配合乡政府当中的财政管理筹备工作,同时依照此类的标准来按照每个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的人员标准来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教育工作,同时必须要鼓励相应的会计从业人员考取专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相应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等等,以此来提升其专业的技术水平,而且在县级的财政部门方面也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以此来建立起完善的分级培训机构,从而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持证上岗。最后必须要加强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有效的改善财政工作的办公条件,并以此来拿出相应的资金来有效的帮助乡镇进行财政办公设施的完善,从而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的有效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监督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意识

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乡镇部门当中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来制定健全的乡镇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以此来加强对违法乱纪行为方面的责任追究,从而有效的促进乡镇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有效的建立起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的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防止那些违法乱纪的情况出现。这就必须要强化其内部控制和监督,并以此来做好权利制约,从而更进一步的建立起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从而有效的对各个岗位当中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并以此来进行相互分离和制约。同时还必须要完善内部审核制度,以此来对内部的审计进行监督,积极的进行财务公开制度,有效的提高财务方面的透明度,促使其形成一种合力的监督机制。最后要强化综合性治理,构建完善的协作机制,并及时的将检查报告向上级的政府报告,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对乡镇财务制度完善

近年来,县以上各级预算单位基本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一些地方还将改革延伸到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成为财政财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性制度。但也要看到,目前多数乡镇尚未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仍然沿用传统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透明度,也不利于保证财政资金安全。为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促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