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4 16:5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技术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014-01
1 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深圳劲嘉彩印集团的创办人和董事长乔鲁豫,在与其他人创办企业初期,就决定要创建一个“既专又特”的印刷厂。“专”是专业,“特”就是创新。但“特”在哪里?“特”在当时乔鲁豫知道一种名为“镭射全息”的印刷产品。虽然乔鲁豫在技术上对“镭射全息”一无所知,但他却意识到这种技术的远大前景。当时的中国,食品、药品、烟酒、化妆品等行业中是伪劣产品横行。许多正品厂家都在自己产品的外包装上贴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镭射全息”防伪标志。但是这种办法技术含量低,很容易被仿制。于是乔鲁豫就产生了一个“创意”:能否把产品的整个外包装做成“镭射全息包装”?带着这个“创意”,他走访了相关的科研单位。在他的带动下,通过企业内部科研人员的努力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劲嘉集团先后掌握和应用了镭射全息转移防伪纸、转移膜、胶印磨砂、UV胶印、高档柔版印刷等领先技术,不但抢占了市场先机,也由此确立了技术领先、设计先进的企业形象。2003年,意大利赛鲁迪公司根据劲嘉公司的技术创意进行设备制作,生产出了命名为“深圳劲嘉960赛鲁迪3288”的印刷机,劲嘉集团拥有该款印刷机的专利技术并在亚洲地区享有5年的专利权。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印刷设备,且代表着绿色环保的新方向。使深圳劲嘉集团经过十年的发展,由当初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4000多名员工、30亿元资产的大集团,并连续多年蝉联中国印刷企业百强榜首,乔鲁豫也被称为中国的“印刷大王”。
2 技术创新要突出重点
首先,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意图。它是企业长期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其核心内容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如青岛海尔的战略意图的语言是“真诚到永远”,佳能的战略意图是“打败施乐”。战略意图的主要特点是长期性、稳定性和超越性,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长期指导并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其次,确定战略意图实现的战略方案和战略措施。企业应将所要达成的总目标划分成阶段性的、企业近期可望实现的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目标要突出重点。如邯钢将行业最低成本指标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佳能复印机为打败施乐确定的创新是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成本,海尔集团在国际市场上实行的战略是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
最后,技术创新项目参与的各方动机和目的不相同。企业关心的是商业回报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形成;研究机构主要的目的是开发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企业来讲,协调好技术、商业和生产战略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战略就是对产品和工艺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鹤壁煤业集团公司主业为煤炭开采,经过近50年的开采,各矿井的开采深度均在550米以上,最深接近800米,并且煤层倾角大,矿山压力大,地质构造复杂,导致井型小,难以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缺乏产量规模优势。近年来,面对这些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众多因素,公司确立了“科技兴企、科技兴煤”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的开采技术进行了改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以“大倾角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技术”为代表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取得成功。该技术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大倾角厚煤层开采找到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使工作面单产、公司采煤机械化程度大为提高。加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十大科技成果奖。
3 注意细节创新定位
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要贴近消费者,无微不至地为消费者所想,把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哪怕是消费者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值得认真考虑。企业要学会从消费者的烦恼中捕捉用户的要求,并从解决消费者的烦恼出发来确定自己的细节创新定位。只有抓住一点一滴的细节创新,才能很快得到市场的回报。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PPG)是一家从事服装网络直销的公司。对于这样一个服装公司,选择网络直销本身可能会给消费者一种低价格所以低质量的感觉,但是由于PPG公司采取了建立自身品牌的策略,本着一种对自身产品承担责任的态度,使消费者更容易信任PPG公司的产品;同时公司在广告创意、媒体选择上,用最贴近消费者的方式去经营,与消费者进行真诚的沟通,带给消费者平易近人的品牌形象,拉近了PPG公司与消费者的距离。此举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迅速跻身国内衬衫市场前三甲。
4 具备创新所需的必要资源
创新需要投入,创新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看企业是否具备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的上马;物力资源也可称技术资源,它分为硬件资源(设备、仪器等)和软件资源(专利、工艺等)以及技术测试能力,它是技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项目核心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包括技术水平、商业意识、组织能力和工作热情等。一个合格的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应该能瞄准创新目标,实事求是、精心组织、勤奋求实、坚决果断、善于制订计划、勇于面对困难以及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领导才能和创新意识。以上三种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必备资源,缺一不可。
5 技术的保护与持续开发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长盛不衰的源泉,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纷纷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增强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最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谈谈一己之见。
1.1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同样存在技术创新与市场、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孤立地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先有市场后有创新,但如果把投标过程和施工过程贯穿起来看,还是先有新技术成果后应用于生产和开辟新市场,这一点和工业企业完全一样。因为投标时技术难题在招标文件中已经反映出来,企业提交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满足项目成功建成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这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鉴定过程,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就是把技术开发成果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保证进度、安全、质量,实现利润的过程。
建筑企业也需要专门的研发机构。它的职能包括两个方:第一是领导和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一方面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在建项目施工需要,另一方面引进或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超出对手的服务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或独占优,创造出高额的利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任务。现代企业制度是能使企业自我发展的制度,而企业的自我发展首先就是指资产增值和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应当开发利用而且必须是在“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的循环中不断壮大起来的。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企业成为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创新设想产生,直到创新决、创新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创新、提供服务、再次创新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要取得优势越来越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较竞争对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它是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为主要特征,也包括管理、营销、团队素质、企业文、政治优势、操作工艺诀窍等方面的因素。二是它是对手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破解或者模仿、破解起来成本太大的优势。三是核心竞争力一般都能带来市场优势,形成稳定的垄断或独占性的利润。四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和死亡。
1.2 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建筑企业是建筑产品生产经营的承担者,我国建筑企业主要是从事建筑产品的施工任务,企业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论是在生产符合设计定制的建筑产品方面,还是在建筑企业资源转换效率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方面,建筑产品技术创新都对建筑企业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筑企业也应当是建筑产品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受益者之一。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人才素质的提高,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企业经营利润的提高,从而从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组织能力、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增强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篇3
1 强化超前意识,为煤炭企业技术的创新提供前提
首先,煤炭企业的内部应具有良好的超前意识,企业发展的过程是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加强相关安全生产制度以及对各种方针和政策进行具体的落实,利用不断的教育和学习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超前意识。其次,煤炭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和管理上的不足进行技术创新,并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施设备和工艺进行有效的创新。最后,煤炭企业应超前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管理方案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保证各项工作在完成之后的资料和信息能够得到妥善的保管和将技术信息记录在案。
2 健全培训体系,为煤炭技术的创新提供保障
煤炭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与企业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有关,因此,煤炭企业想要对煤炭技术进行创新,就要对相应的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从实际上而言,企业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运用PTA视频点播系统以及手机网络培训系统对煤炭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进行全方面、全过程、多角度的视屏培训和手机考核,并利用非常专业的培训材料,使工作人员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第二,在煤炭企业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因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并对各个岗位的专业技术进行分开培训,进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第三,企业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应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各种方式方法对专业技术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还应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比如,高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教授,观看相关的视频,工作人员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等,加强工作人员的记忆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技术能力[1]。
3 健全保障机制,为煤炭技术的创新提供基础
煤炭企业想要进行技术创新,就一定要制定健全的保障机制,完善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防治水管理以及顶板管理等等的技术,对生产人员分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并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资金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而且相关领导应定期对技术创新的进度以及成果进行检验,保证技术创新能够良好的进行。还应对煤炭企业当前的市场管理体制进行有效的创新,设定以煤炭企业的高层人员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管理体系,对管理模式进行良好的规范和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果以及进度进行有效的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作人员创新的热情。还应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保证体系,煤炭企业只有对新的技术和工艺进行良好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现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针对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鼓励和奖励[2]。
4 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对技术进行创新
4.1 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实践性
煤炭企业应针对技术创新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并且需要将技术创新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应该在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按照效益性、优选性、成熟型和操作性等基本条件进行,保证技术创新的大致方面基本正确,对技术创新的评价报告以及技术创新的进度信息应进行定期的汇报,如果其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就应立即将其废除,如果其符合相应的发展理念,就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具有实用性。
4.2 致力于技术创新氛围的营造
煤炭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制定人性化的创新环境,对技术的创新失败应进行良好的鼓励,并建立多个技术创新小组,对技术创新进行良好的探讨,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技术创新工作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下进行,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
4.3 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煤炭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应针对创新技术进行良好的分析,并在实际工作和生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良好的利用。之后还要对新技术进行良好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各种媒体设备和渠道,进行演示和讲解,使每名工作人员都能够对新技术有所了解。而且还应将新技术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确保新技术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进行更加有效的推广和宣传[3]。
篇4
关键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互动
作者简介:彭诚,1982—,男,汉,四川绵阳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科技管理
目前,技术创新被誉为能够影响企业生命的复杂经济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众多能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而企业在制度搭建方面的创新正是外部环境中影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企业要保障其技术得到全新创新提升,不但需要一系列的经济和行政手段,更需要企业在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
一、企业制度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企业在当期发展环境下所具备的技术研发和变革技术直接反映出了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再发展也建立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自身的技术和制度基础才能突破自身特殊性,持续重建新的技术与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相互依赖、相互辅助、共同进步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建设具有稳中求变的特性,而技术创新则追求持续突破。文中强调的制度与技术的创新互动,并不是强调两者在发展节奏上追求同步,当然在现实中,也很难出现企业的制度与技术是同步创新同步变动执行的。针对我国的众多企业而言,生产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受到来自管理、研发、营销等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制度的创新不可避免。而当制度在不断健全完善时,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滞,仍然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因此,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制度的完善排除了技术创新的阻碍,技术创新又拓宽了制度的涉及领域,补充了制度的创新空白。企业作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实施主体,同时也是两方面创新的受益者。企业应该积极营造适合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可控环境,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
企业的制度与技术的互动创新一般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企业制定出制度,为技术改革提供人员组织、资源调配,提供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信息保密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等。第二,技术的进步带动企业快速成长,制度开始成为成长的羁绊,其不均衡性无法满足特定的市场需要。企业需要调整和创新制度来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更大的平台。第三,企业的制度开始深层次的验证完善。制度在创新中的内容依据大多来自于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得到了有关经验教训、理论知识及人文信息等。第四,已有的制度和技术都会成为下一次创新后的新制度和技术的基础。只有前期的不断磨合适应才能创新出更加匹配的企业技术和制度。
二、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特征
企业都朝着宏大的未来目标去发展,完善自身制度体系对于在特殊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来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都具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包括层次性、复杂性、关联性、特殊性、演进性和趋同性等特征。
1.层次性。运用于同一类技术创新的制度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程度的区别,制度的约束性有层次差别。企业的制度往往涉及企业经济与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来划分层次,主要分为根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辅助制度。根本制度指的是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方向及内容起到决定性判断的制度;重要制度是指能够指导技术创新在关键环节理清方向的制度;而辅助制度则表现为促进技术创新效果较不明显的制度。
2.复杂性。制度的建立往往经过长期实践活动的试验才能得出,对于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的效果描述不同,所形成的制度内容也容易产生复杂多变的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制度形式既包括经济类,也包括社会类、人文类、思想文化类等,而且在这些分类中,也还有正式文本与非正式的区别。一些制度可以是人们为分配技术创新利益而制定的,也有些制度时为推进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而制定的。这些制度都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风险预控,但无疑是复杂多样的。
3.关联性。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构建中,不同制度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彼此独立又可相互影响。如制度的三大分类中,根本制度有可能直接影响着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后者的运行效果也会随着前者的影响而千差万别。当然,由于制度建立的作用对象是大体相同的,许多重要制度与辅助制度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影响根本制度的运行。
4.特殊性。特殊性主要是强调技术创新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特征。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建立和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历史积累过程,由于不同企业甚至国家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人文背景和文化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成果。当然,在当前信息时代下,知识共享程度加剧,许多国家和企业都能积极借鉴学习其他国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点和制度创新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搜集并整理后的制度创新已经具有了本国和本企业的自身特点,完成了互动的快速融合。
5.演进性。企业创新不是口号一出现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量的积累和时间。技术创新下的制度构建具有不断变化的性质,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加剧突变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扩大,技术发展也随之不断满足要求在提高,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制度创新的演进。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剧,与技术研究和变革相呼应的制度建设也会日益加剧。其创新可以是突然摆脱原有制度框架,创新全新体系,也可以是在原有模板上细化分章,不断优化。
6.趋同性。虽然企业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的制度搭建方面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借鉴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知识都能够相互吸收融合,摒弃不好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这样的局势使得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具有了趋同性。
三、激励技术的基本制度建设框架
激励技术创新能够确保技术获得更多的活力,达到更大的规模和高度。企业制度创新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既追求私有化,也追求公有式竞争。激励技术创新,可以从政府、企业、产权、市场几个方面进行制度框架建设。
1.企业。企业鼓励内部成员的创新热情,积极挖掘员工潜力。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拔熟悉制度和技术创新的管理者,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加重企业间的合作。
2.产权。积极放大产权对人们内化外部因素的激励效果,完成无形与有形资产产权的创新转化。
3.市场。引导市场积极抵消由于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同时可以借助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创新动力和效率,力争造就适合创新的外部环境与整体结构。
总之,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够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使技术创新充分展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性质。技术创新可以引导制度创新的升级,促进企业获利。两者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只有认清制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掌握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特征,积极建立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才能完美形成。
参考文献
[1]杨迎昕.试论技术创新中的制度激励[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34-36
[2]贾文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11(8)
篇5
1.1国内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企业使用信息技术来取代传统的的信息手段,国内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但信息化成功率不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电算化”层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完成产业升级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关于产业升级的文献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努力实现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链条升级,也就是跨产业升级。
1.2国外研究现状
Emstetal。(1998)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类型的业务活动将分为六种,即生产、投资、战略营销,内部关系建设,小的变化,大的变化。广义创新强调除了专利和研发的补偿性企业家“软实力”,系统集成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成功地创建、改变,改善,和销售的产品,设备,服务,技术和商业模式所需的技能、知识和管理技术。外国文献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集中在产业升级的意义,创新、吸收和创新等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唯一途径,产业升级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2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本理论
必须先明确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内涵、具备哪些特征,才能够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并且有效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只有基于信息技术把握信息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更深入地研究深入分析技术创新机制和产业升级模式。
2.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缩写),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换句话说,开发、管理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方法、手段和程序的信息资源。简单地说,信息技术是可以扩展的技术信息的功能。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和信息访问,显示信息、分配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的相关技术信息,等等。它包括所有方面的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信息收集、交换、生产、存储、显示、传输、提取、组织、控制、识别、处理和利用技术,主要使用了计算机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设计、开发、实现和安装信息系统和相关软件的应用。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任务有软件开发及安装、网络管理、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生命周期的计划及管理,其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维护、升级和更换。在企业中,企业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就是信息技术体系结构,包含技术和管理的成分。其中,技术成分有用以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定等;而管理成分则有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企业通常设有信息技术部门,有些公司称这个部门为信息服务部门或管理信息服务部门,因为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所以“信息技术部门”其实就是计算机部门。还有一些企业选择外包信息技术部门,这样能够减少费用,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2.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地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其他企业也会纷纷效仿,这样就会促使整个社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经济和技术相结合,它不同于科学上的发明,主要是强调新技术的第一次商业性的应用。在国外,绝大多数名牌企业都非常重视不断开发新产品及新技术。这些企业认为必须抢占新产品与新技术制高点,才能够取得商业竞争的胜利。企业想要赢得市场份额,就必须在企业所在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通常由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再次拥有先进的产品市场创新,企业通过学习、模仿领先技术创新者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想法,前辈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更好的消化和吸收,介绍或解释的主要创新者在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营销、质量控制,如创新链的中、后期主要力量生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和创新企业的竞争行为。在当今社会,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关研究和开发的教育、文化、科技、人力资本、管理和其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应利用所有这些因素是非常困难的在同一时间。因此,自19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许多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关注更少依赖自己的自主创新,和更加注重创新和其他企业一起,企业战略联盟的技术。
2.3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它最早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改善。换句话说,产业升级就是从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到更加赚钱、利润更大的产业结构。例如,怀来县抢抓机遇,努力推动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五大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力促绿色崛起。产业升级关键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主要是结构的提升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在微观经济学,从生产要素的转移产业升级说明,在管理、价值链理论来分析产业升级。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能力,企业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后者说,通过提升企业过程重组和价值链创造价值链,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可见,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的高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条件状态转换的过程。
3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和影响
篇6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产权 产权管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产权的内涵
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需求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根本,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和研究,开发新技术,同时使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商业利润的整个过程。细化到某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企业对新技术、新管理的需要,这种优化企业技术、管理的需要促使企业不断针对市场需要进行开发,在一段时间的开发后,能够使企业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最终使消费者接受的一整个过程。
企业的技术产权是经过法律确认的企业所享有的技术成果,是企业对经过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技术产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根据学者的研究,企业所享有的技术产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所有权、技术使用权、技术收益权和技术处置权。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概况
(一)第一阶段:技术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的第一阶段是企业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相比下的优势,同时了解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及最新技术发展的情况,综合上述情况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发展方向的最佳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明白知晓自身的情况,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的技术规划,并按照这一规划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企业要达到何种技术程度这一关键性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对技术的新手能力以及开发技术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问题。我们为企业的技术管理设置了如下四个阶段:
1、企业对技术需求的确认。企业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现阶段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术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识仓库”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清点。“知识仓库”内包括了企业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以及对市场上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分析说明等,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使这些杂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2、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判断。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企业正在运用的技术及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明白自己的弱势在哪里,知晓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对技术方案的筛选。这一阶段完成的目标是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予以关注,将新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挑选出适合本企业所用的最佳技术方案。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技术侦察情报系统(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术侦察情报系统主要是用来监督竞争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借用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选择最佳的技术开发方案。
(二)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的管理
技术创新的管理,是指在企业选定的技术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完成企业预先设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选择一个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概括来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自行研发:包括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以及全球性研发策略。方法是: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再选择适当的研发中心,筛选最新的技术数据,整合全球性的研发团队等进行有效的内部技术创新工作。
2、从企业外部购买新技术:企业如果认为自己研发技术会消耗太多而不能负担,或者自行研发的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发展,则可以从企业外部购买所需要的技术。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拟购买技术的了解及引进后的运用状况。简单来说,企业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术是什么,拟引进的技术的内容,引进后企业如何运用新技术。如果企业引进的技术在现阶段是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而企业一直依赖外部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维护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费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在长远看来对企业是无益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引进技术时考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企业可以直接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方案。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减少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并且技术开发的质量也可以的到保证,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相对简单。对高校等科研单位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做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可以节约研究成本,也可以锻炼队伍,一举数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业选择合作的科研机构后,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业提供经费,开发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或者,企业用合理的价格收购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实现该技术的社会价值。
(三)第三阶段:技术产权管理
技术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后,对新技术的产权进行管理。具体表现为,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运用,创造新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变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专利的申请等问题,具体的技术产权管理手段包括:
1、内部消化:内部消化是指企业自己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实现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企业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后,可以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新技术转移到这一部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企业对这一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力争在市场上开创一番局面。
2、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是指企业将开发研究出的创新技术有偿转让给他人,主要有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主要指己经申请但尚未授权的专利转让)、技术秘密转让等。
技术服务是指企业运用自己的创新技术为其他企业解决与新技术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
简单地说,新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企业中,帮助其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或者研发企业直接将新技术转让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分析
创新技术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开发,并不能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入市场,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对新技术不断加以完善,这才是技术创新的完整阶段。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系统是三个阶段的层层递进,循环不断的,笔者制作了一个图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术财产管理系统包含了清点、评估、监测等几项机制,并按照它们执行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技术管理主要关注清点、评估、监测,创新管理关注技术财产的最优化和丰富化,技术产权管理关注产权的保护和经营。从而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机制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韩新伟,陈良酞.知识管理的模式与策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35
篇7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咄咄逼人的国际国内竞争,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然而,我国企业至今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相当部分的企业既缺乏创新的热情,也缺乏创新的责任,致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形势相当严峻。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专业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26.1%;国有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近70%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或落后水平,尚有15%以上的设备在“超期服役,,。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缺乏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加速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问题。
一、激励与约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
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过程,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不再简单地认为市场经济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不仅在是否用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更本质的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同,简单地说,市场经济通过制度安排给予广大的人民对生产和对创新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激励;同时它又对每一个经济决策者有约束,这种约束使得他要对自己的经济决策的后果负责。正是市场经济特有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即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就是通过诱发企业内部的动力源.调动人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使科技成果商品化过程的不断加速。没有积极性,一切经济发展都无从谈起。约束是指企业能自觉、主动、有效地制止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切不合理行为,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率和合理化。激励与约束两者缺一不可,但又是非对称的,尤如汽车的动力机制一样,激励就像汽车的发动机,汽车要起动,须要有发动机,但是仅有发动机汽车照样也不能开上路,还必须要有刹车装置,这就是约束,所以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只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运行。
二、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路径选择
激励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主导部分,构成企业内部动力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利润驱动力、企业社会价值驱动力、经营管理者成就驱动力、创新人员社会价值驱动力等等。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内部动力,关键是要建立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企业内部因素和企业外部环境,以下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首先,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来充分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技术创新受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的支配,即经营目标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机。企业创新动机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也不是追求一般利润,而是为获取作为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之间差额的超额利润。市场经济存在两个必须遵守的最基本法则:竞争法则和利润法则,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把握和赢得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向用户推出所需的新产品,特别是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竟争力的名牌产品,有利于替代进口和改变外贸出口结构的高新技术产品,才能开拓和占领市场,获取相应的利润。同时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持续发展,既是经营管理者的成就,又是企业良好社会价值的体现,也与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要使所有企业形成一个共识,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和持续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从“要我创新”转向“我要创新”,进而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篇8
一、企业外部政策环境
首先,政府启动投资计划,将部分财政资金投入有创新意向的中小企业,使其具备前期研发资金。与此同时,给予该类企业管理上和财务上的技术支持,以使企业合理有效地使用现有资金,使得企业逐渐步入技术创新发展轨道,创造财富。之后政府回收资金投资于其他有创新意向但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如此,形成资金链的良性循环。
其次,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召集社会人才,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辅助服务,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获取适合本企业的经济信息及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同时,实践中的企业可以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该专门机构,帮助其他企业更好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实力。
第三,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鼓励风险投资。在这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考察,看其是否有技术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否符合政策。避免使企业钻政策的漏洞,形成对政府扶持的依赖,避免使政策实施效果与目标偏离。在实施这一政策的同时,要给企业一定的压力,政府不能总是帮助企业收拾烂摊子,有压力,才有技术创新发展的动力。
第四,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高校的研究方向,使进行科研的老师、学生不要只拿企业来做剖析的例子,研究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追求学术成果,而应当想方法将分析出来的经验教训尽量用于指导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避免困境或者是在企业出现困境时帮助其解决困难,避免或降低损失,将知识落实到实处。
二、企业自身方面
首先,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灵活性。中小企业在生产、采购规模上没有竞争力,使得固定成本分摊力度小的中小企业在面对大企业的产品价格下调时,很容易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加之没有很好的筹资来源,经常会陷入财务困境,经营成本的压力使得中小企业根本没有余力去搞投资巨大的技术创新。但是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思想比较灵活,可以在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积极鼓励大家发现创新点,及时反映,不用一步步复杂繁琐的策划,节省操作时间和成本。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员工的归属感更强,特别是对普通员工而言。中小企业可以激励每个员工,建立和谐的相对平等的交流环境,有点像头脑风暴法,一个人的观点也许起不了大作用,但是整个企业的一大群人的诸多观点合起来的力量不可小觑。这样企业可以在无形中形成一个大型的企业内部创新团体,这样既有利于企业节省技术创新费用,又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的应对能力也会凸显。
其次,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时,要定位好创新方向。尽量避免进行市场现有的大型企业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再升级创新,因为这样中小企业自身会承受巨大的成本和创新失败的风险,而且很容易被拥有原产品的大型公司跟进甚至再超越,如此一来,中小企业的前期投入不但没有收回,很可能是出力为别人提供思路,得不偿失。但从总体上来讲,这也许可以促进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进程。中小企业应当选择细分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开拓出新的市场,研制独具匠心的产品,引导消费,努力成为新市场的领导者,创建自身品牌。
第三,在创新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现在的高校学生大多数都是长期在校学习,由于将来就业市场的经验需求,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渴望能够将书本所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拥有的是知识,缺乏实践演练,去大型企业实习无法伸展身手,而中小企业拥有真实的实践环节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科研创新能力。这两方面恰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共赢。高校学生利用中小企业的实践环境进行真实的演练,中小企业利用这些外部资源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以及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
篇9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 评价 综述研究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建.科技起飞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2000(2)
篇10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1501
1 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理论概述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论述始于20世纪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有很多,最早出现的是技术推动模式,也是由熊彼特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产生的,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驱使技术创新活动得以产生和开展的根本动因。1966年施穆克勒提出了需求拉动模式,这一理论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源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莫厄里和罗森堡在提出了“技术推动――市场拉”双重作用模式。此后,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政府行为,企业家创新偏好等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张刚等技术创新的动力分为企业内部动力与企业外部动力,而傅家骥教授将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分为包括国家的宏观激励、企业内部的激励的两个层次和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与结构、政府政策和企业制度的四大因素。
2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
2.1 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影响因素
(1) 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现行的法律对我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不够,在知识产权,财税,金融等政策上面法规体系不健全完善。
(2) 企业制度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还是国有股占主导,政企关系仍然不清,致使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界定不明确,不能为实施创新的企业提供有效激励,更无法保障创新的生产效率,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3)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企业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大部分技术创新研究还局限在大学或科研机构,即使要搞技术创新,也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推动。
(4)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整体的规范化程度不高,企业之间的待遇差别、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企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2.2 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影响因素
(1)内部激励不足。企业内部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创新者缺乏足够的激励,创新的激励未能制度化,无法充分调动员工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很多企业家因为要节省开支,只对已有技术生产产品,只看眼前的利益,没有考虑到长远的企业生存发展。这也导致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3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激励其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明晰产权主体,实现产权主体人格化,对企业的资产产权进行界定;确立法人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要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
(2)培育技术要素市场和技术人才市场。一方面提高技术有效供给,增强科技推动力,健全市场体系,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积极推进各种要素进入市场,实现资源合理有序的流动。另一方面,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转变科技人才观念,运用价格机制配置科技人才资源上有所突破,使人才市场形成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应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改革传统教育和高等学校教育模式。
(3)采用多种激励形式,完善内部激励机制。要提要企业的创新动力,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改革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对创新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应按照效率优先的分配准则,实行按贡献大小分配制度,拉开收入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4)加大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弥补我国企业创新产品需求不足和政府对技术创新需求拉动政策缺位,加大需求拉力。调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需要制定一部独立的促进技术创新的高科技发展税收优惠法律,保持收受优惠政策的一致性,更公平的执行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