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篇1

政治是一门教授思想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斫淌υ嚼丛街厥铀刂式逃,但是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无法发挥政治学科应有的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一、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被定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发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如果学生缺少这些素养,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责任感的建立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说,教师的教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从情感上接受思想教育。

1.注重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保持两个“度”,分别是“深度”和“温度”。“深度”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研究方面,“温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问题对话或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问题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课本知识,理清是非,辨别对错。

情感交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选择情感素材。选择的情感素材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情感素材,感受其包含的道德因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老师家人的困惑”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我读完“老师的家乡在美丽的南通,爸爸妈妈是朴实的农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让我学知识、学做人,给了我世界上最温暖的家,让我体会到了最无私的爱,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感谢我的父母,并为我的父母而自豪”后,全班学生都鼓掌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理解,看到了学生对自己家人的关爱,看到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

众多学者对人类的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具有复杂的智能系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运动、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发展、情感塑造、心理认知、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契合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哲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哲学思考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哲学的内涵,了解哲学的重要性,培养思维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3.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说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服务现实社会为前提。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亲身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篇2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很多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一无所知,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觉得辛苦,学生也觉得乏味。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还会制约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从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氛围、问题情景、分层教学和体验成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承认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找寻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实现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充分发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着直接影响和重要影响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更好的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得到激发,才能够在地理学习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加轻松和谐,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节好地理课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够在心理上与学生保持协调一致,以及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够在心理稳定和信心十足的学习状态下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得以体现。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总的来说便是高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积极情绪,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和交流等途径来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自身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巧妙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言,并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或是展示景观图片、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格主动性;②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应让学生明确首要学习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做到心中有底,进而分清主次和增强自身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找寻最佳教学时机,创设感情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即以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依据,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成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各个层次群体学生的差异,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树立自身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学习。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也会影响学生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达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失败,完全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必然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地理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高涨,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六、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下要实现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师便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行分层教学模式以及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道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15):63-64.

篇3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篇4

【关键词】 影视资源 核心素养 物理情景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建模能力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2]。其中“科学思维”主要指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理想化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推理论证等思维与方法; 物理课本中的有些知识如电磁场本身就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难以感受的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一方面要在课堂简单情景中学习时生成,但更需要在新情景的应用中得以提升,特别是建模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

影视作为一门集视听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现代艺术,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无论是从制作过程还是从画面内容上来看,影视中都蕴藏了大量的科学素材,从这些影视资源中鉴别和吸取出有价值的物理素材是一个拓宽课程资源的可行途径[3]。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应用影视中的这些素材,设计出影视资源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有效案例使其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一定的作用呢?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笔者认为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形成中的应用时可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影视资源培养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使用物理思想方法将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则等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物理思想方法就是我们建立模型的灵魂,物理情景就是材料,物理中的概念、定理和法则就是建模的工具。建模的过程是学生自发的、有策略的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物理情景的过程。处理物理情景⒔其是实现物理知识“四化”的具体体现,这需要学生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起物理模型,并将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运用其中。由此可见,建模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核心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物理观念和物理思想方法融合于物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定义之中,这是它们的精神和灵魂,同时物理思想方法是形成物理观念的前提。在物理学习中,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物理观念的形成是使物理知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和策略化的关键。

《电磁感应》是高中物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验室中演示功能很有限,这些实验仅能有助于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但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观念的功能有限。但如何才能通过其学习才能将物理知识转化为物理观念呢,为了培养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利用笔者就借用了《变形金刚》中的一个片段创设了电磁炮的发射情景(图1),学生很自然的想知道电磁炮工作原理。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应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在新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在利用网络查找对比物理模型从而验证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图2为一网络上的电磁炮模型。

2、将抽象的模型理想化处理

在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要求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抓住主要问题,忽略次要矛盾,尽可能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到科学的抽象。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包办了,学生的并不知道理想化的目的所在,更谈不上理想化处理的策略,可这种理想化处理的策略正是物理核心素养之一。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关键在于抓住主要问题,下面以电磁炮模型的建立为例谈谈建立的策略。电磁炮的关键在于如何发射,其动力来源在哪里?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就会想到滑块受到安培力,可是磁场从哪里来?从轨道的电流中产生。这就涉及到电流周围的磁场是非均匀的,且距导线越远处磁场越弱。可是由于滑块的长度是较小的,为了抓住主要问题,就可以忽略磁场的变化了,那么还受哪些力呢?自然想到了重力和摩擦力,为了突出主要问题就可以提出金属杆水平和忽略摩擦力这些理想化条件了,具体处理过程如下表所示。学生只有在这种解决问题的驱动中进行理想化处理才能真正提升其科学思维素养。

表1 理想化处理

理想化处理 处理目的

第1次处理 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 忽略磁场的变化

第2次处理 平行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 忽略重力在金属导轨方向上的分力

第3次处理 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 忽略摩擦力

经过3次理想处理后,得到了一个处在匀强磁场中水平导轨上运动的单杆模型

3、利用影视资源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理想化模型建立后就需要学生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及物理思想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论证,能过抽象概括其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甚至批判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整个分析过程就是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计算推导自己建立的模型,笔者引用了北京市高考题中的关于电磁炮模型(图3)的一些数据如: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I,比例常量k=2.5×10-6T/A。两导轨内侧间距l=1.5cm,滑块的质量m=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m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3.0km/s(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等, 图3

同时给学生提出了(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设砂箱质量为M,滑块质量为m,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

在这些问题的分析过程中,让学生经过建模和理论计算等科学思维过程将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和动量等等高中物理主干知识应用于电磁炮模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利用较高水平的思想活动应用物理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

由影视资源抛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学生应用建模、理想化处理及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物理。模型的研究有着开放性的问题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科学思维与创新这一核心素养,还更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发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明华. 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J].中学物理,2016(2).

[2]林明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3]洪家旺.初中物理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析[J].教学研究,2015(9).

作者简介

姓名:吴旭东出生年:1980年

性别:男

学历:研究生学历

篇5

语文教师是影响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养提高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加强教师本身素养的习得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一环。“教育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领域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领域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研究隐含的假设之一是“教学的转型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如何通过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角色转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那么,教师如何转化角色?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从何而来?教师保持活力的源泉从何而来?

一、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

教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的积累历练过程,其关键在于教师们持之以恒地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读书”,实际上是为了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而获得“自我超越”的热情,是为了让学校针对教师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困惑”提升出“办学理念”以及相关的“教育信念”。应该说,读书、再读书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主要来源。教师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博览群书,深入地思考,在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参考国内国外丰富的教学经验;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实践、反思、积累,会运用自如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整个人就会有质的飞跃。

二、兢兢业业地工作

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改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并灵活正确地运用它们。这种教育艺术的拥有靠的是教师自身的顽强拼搏劳动而来,付出个人的努力劳动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如果教师没有个人的努力和思考的奋斗,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态度,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那么任何提高自身教法和技巧都是不可思议的。

三、提升教师的自制力

教师不能自制自己的情绪,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课堂损失会很大。常常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发生这种情况:学生稍有不规矩之处,教师就会大发雷霆,或者学生问题回答不上,教师就会“恨铁不成钢”,绷着脸,怒气冲天;学生则会产生畏惧心理,紧张,甚至于叛逆冲突。在课堂上,教师若能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的情绪,心理经常暗示自己是老师的角色,课堂教学气氛就会是另一番天地。没有和谐的氛围,哪来的效益?“当演员不来到剧院的时候,他也应当把自己个人的一切不快和痛苦留在剧院之外:在这里,在剧院里,他整个的人是属于艺术的。教师也应当这样:来到学校里,他整个的人就是属于儿童,属于儿童的教学和教育事业的。”这对教师的自控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四、从集体的思想源泉中吸收养分

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是关门造车,任何个人若脱离了集体这个大舞台,进步是很慢的。教师的自我提高工作要从集体思想宝库中吸取营养,学习观察同事们的经验,在教研组的活动中也要善于倾听与思考吸收,更要在自我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时时刻刻做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有心人,广纳意见,反思、批判地吸收,充实自己的头脑。概言之,要让教学有效,教师自己首先要充满热情和活力,不断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语文教师也应当和学生一样,要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当然这些不同于学生的学习内容。

篇6

一、分析试题,把握特点

我分析了2010年浙江省各地区学业考试社会・思品卷中的地理试题,发现在命题上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1.立足基础,加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以浙江省学业考试为例,规定共有12个考点,而2010年主要考查了以下内容:

上表中,注有“”的考点试题分值约为89分,约占地理部分总分值的75%;从内容上看,重点考查了“读图获取正确信息”、“理解不同区域(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等内容,符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一级指标:“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识别、获取和整理相关社会信息”、“观察、发展和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依标施考的原则。

读图表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三要素知识的落实则是考查的重点。除了地图,地理图表主要包括:图像(如景观图、照片等)、分布图、地形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2009年杭州卷中这几种主要图表几乎都出现了,等高线图有两幅;2010年杭州卷地理图表也较多。由此,图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人地关系这条主线,是地理学科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初中地理中,“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考试的重中之重。2010年,浙江省各地区的地理试题中,仅“比较我国南北方、东西部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概况”与“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两个考点的分值就占48%,将近半壁江山。

可见,立足基础,加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2010年浙江地理命题的一大特点。

2.关注热点,侧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历史与社会》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课程十分重视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2010年浙江省学业考试地理试题中有近45%是以社会时政热点为材料来命题的,表二所列的万众瞩目的玉树地震就有四个地区的地理试题涉及,其它如“对口援疆”、“上海世博会”、“西南特大旱情”等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社会》考试并不回避时政热点,反映了试题和现实联系紧密,贯彻了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

以时政热点作为材料来命制地理试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借鸡生蛋”,这个“蛋”还是地理学科的,并且更加强调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如2010年温州卷第10―12题,以玉树地震为命题背景,既考查了经纬度知识(第10题),又考查了长江概况(第11题),还涉及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第12题,见下)。尤其是第12题,“救援工作迅速展开,但难度很大”不仅隐含着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该题也成为试卷的主要亮点之一。

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迅速展开,但难度很大。从自然条件看,这主要是因为玉树( A )。

①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

②地势平坦,沙漠广布

③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

④高温多雨,水网密布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加强乡土结合,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上的地理,一般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乡土地理”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2010年浙江学业考试中,义乌卷第21题比较典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义乌文博会组委会向玉树震区捐款1000万元,各种救援物资从义乌紧急运往玉树(车队路线见图)。随行记者在采访救灾官兵时了解到: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大大增加了救援难度。

读图,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玉树在义乌的?摇西北?摇方向,从义乌到玉树的运输车队依次跨越了我国的?摇三?摇、?摇二?摇、?摇一?摇三大阶梯,经过的山脉A是?摇秦岭?摇山脉。

(2)比较义乌与玉树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完成表格。

(3)材料中所说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寒、缺氧、气压低。

该题不仅以社会热点2010年玉树地震为背景材料,而且结合义乌乡土地理内容进行考查。其中第3小题考查内容与衢州卷第12题有点类似,而第1小题则设置了一个情景要求学生读图答出中国地势、地形等相关知识,突出了应用能力的考查;第2小题用比较的方法考查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同时更加突出地理知识综合应用即实践性的考查。

二、领悟特点,指引教学

中考试题永远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方向标,它引领着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育。

2010卷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教师在常态课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育,通过学科内纵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来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部分,教师可以用中国的行政区划图落实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分布等;可以用中国的地形图落实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东西和南北差异、不同区域的人们生活生产与风土人情。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如对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材中的“黄土高原景观图”的教学,我就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加强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育,虽然该图比较平常,但从细节上却别有韵味;在内容上也为“黄河水文特征”、“治理黄河”,甚至是九年级内容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生1:这高原上黄土是的。

师:嗯,这是没穿衣服的高原。(生笑)这“衣服”用我们的术语来说是什么呢呢?

生2:植被。

师:这“衣服”怎么丢了?

生3:破坏了。

师:仔细看看图,怎么破坏了?

生4:上面有梯田。

师:黄土高原人类的繁衍远远超出了她生态的承受力。当然这梯田是旱地吧?这说明什么呢?

生5:降水少,如果降水多就跟我们这里一样是水田了。

师:景观中还可以发现什么?

生6:很深的沟壑。

师:能说明黄土什么特性?

生7:土层厚。

生8:黄土疏松,容易流失。

我认为,发挥地理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出文字结论,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文字结论而忽视学生读图、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以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结论,探究地理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积极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时政应该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筛选和捕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社会,从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011年3月11号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9级地震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尤其是由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电站爆炸,不仅给日本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给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我在课堂中及时向毕业班学生介绍地震的情况,并组织相关地理知识的复习。由“日本大地震地理位置”进行大洲大洋知识的回顾,重点进行经纬度、方向、比例尺等要素的复习,着重提高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日本核电站爆炸”可以联系浙江秦山核电站这个乡土地理,并进行中国东西部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对比,由此分析日本发展核电工业是为了解决国内资源短缺问题;从对日大地震的国际援助来说,食品、能源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如:3月20日俄罗斯总理普京称将在100天内向欧洲追加供给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在欧洲经过加工后,日本将能得到400万吨液化天然气);核电站爆炸还引发了环境问题……如果结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国情教育内容,该专题的复习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努力从乡土地理中找到综合应用的契合点。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内容,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2010年曹娥江引水工程是绍兴市区清水工程的一项关键性工程(该工程被评为绍兴市2010十件大事之一。2011年2月14日,《绍兴晚报》以《一条长龙送清波,绍兴重回梦里水乡》为标题介绍了这项工程。)。工程东西向横穿上虞市、绍兴县和越城区,至绍兴市区,再向北汇流入曹娥江,全长26千米,概算总投资近5亿元。引水口是位于上浦闸库区的小舜江口,清流经小舜江、长山头溪后,通过引水闸进入隧洞。

篇7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达A具有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学业水平测试的特点,研究应对策略,有利于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帮助合适的学生顺利达A。

[关键词]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达A,科学认知,教学策略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为命题依据,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和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化学学习的终结性评价[1]。采用A、B、C、D四级等级评价,获C级(≥60分)以上等级可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获得A等级(≥90分)享受在高考总分中加1分的奖励。2010年江苏省高考方案规定,参加高考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获得1A加1分,获得4A加5分。分数虽然不高,但高考竞争激烈,一分只差,常有数千名学生之多。这一分对于考生在高考中取得先机,顺利跨入高校门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如何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中夺得先机顺利地拿下A呢?

一、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结构和特点

(一)试卷结构

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共计26道试题,包括选择题23道,选做题1道,无机框图题1道,综合题1道。选择题考查必修1和必修2内容,每题3分计69分。选做题15分,考查化学生活和有机化学,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其一进行解答。无机框图题6分,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题10分,考查化学实验、工业生产流程和化学计算。整卷分值100分,90分以上获得A。

(二)试卷特点

试卷难度特点: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比例约为7:2:1。前22道选择题和选做题较基础,容易得分。第23道选择题(3分),第25道框图题(约有0~2分)、第26道综合题(约有4~6分)为较难试题,特别是23题和26题较难,学生失分严重,是得A的拦路虎。

(三)较难试题分析

1.第23题主要考查内容和特点

2007年和2008年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必修科目)在调整期,第23题为化学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和基础,容易得分。2009年以后的23题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计算技能,较难,学生不易得分。

2.第26题考查内容及特点

考查内容:

考查特点:

①综合考查实验素养,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试题中采用的实验情景与教材中的实验并不直接雷同,而是将教材中的实验改编(碳酸盐的组成测定)、重组(铁的性质的探究)或是取材于现在社会所密切关注的材料(印刷电路板、纳米氧化铝、净水剂聚合硫酸铁、无机抗菌剂碱式次氯酸镁)、环境(燃煤烟气的脱硫)、工农业生产(漂白粉的制备、氮肥组成的测定)等STS主题。

2007-2011试题主要围绕探究活动类题材进行考查,重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与现象分析、方案评价与改进等环节的探究能力考查,并结合探究考查学生的相关学科素养。2012-2014试题主要以生产流程、科学研究为背景题材,围绕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相关实验,开展问题探究,数据分析处理,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考查综合运算技能,主要从以下角度考查:

26题在考查综合运算技能的同时,还考查读图、识图、绘图、用图表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008-2013年的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均涉及图表的分析。

③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6题常从物质制取流程、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实验情景出发,考查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影响反应速率因素、提高产率的措施、溶液pH变化原因分析、产品含量误差分析及优化流程去除杂质的措施等。

总之,26题考查的认知水平较高(分析和运用),考查的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所占比重较大。重点考查学科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基本实验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综合水平较高、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水平要求较高,有较大的区分度。

二、科学对待达A的问题

(一)端正达A的态度

达A固然好,但也要讲究费效比。并非所有人都能达A,花了很多功夫没能达A,是得不偿失的。换句话说,达A的只是部分人。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考试,总体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考试,顺利过C。但达A时能多得1分,对高考成绩有影响,所以命题时必定会控制得A人数,使少数试题难度加大,约有10分左右的试题是难题。每年的冲A试题(难题)必定不能重复,冲A试题的不确定性,造成过C容易达A难。如果盲目地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得A大战”中去,或大面积冲刺4A是不理智的,有的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语数外的课停下来冲A,对于那些语数外底子较薄同时又不具冲A实力的同学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得不偿失。所以,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区别对待才是科学的认知。千万不能头脑一热,盲目攀比,更不能一刀切,全体推进。否则,与学业水平测试的宗旨相去就太远了。一句话,能争则争,不能争则不争,绝不贪恋。

(二)科学地认识达A

达A虽难,但也并非不可为,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应对得当,讲究方法,认真对待,还会增加达A的比率,使许多学生满足达A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看到达A有利的一面。

首先,命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试卷近年来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知识和能力考查都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核心概念、分类思想、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实验的综合计算等题型结构和内容不避讳年年重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测控A的试题的主题围绕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命题,包含钠、铝、铁、铜、氯、硅、硫、氮等,内容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以实验探究活动和工业生产流程为题材,考查学生对探究研究方法的认识、基本实验技能、数据分析与处理、评估能力等;对数形结合尤其关注。这一切为达A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达A题具有一定的梯度性。从知识类型来看,命题考查的对象趋于包含各种类型的知识,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从认知水平的角度来看,从最低水平的记忆到最高水平的创造,都有涉及,且偏重于理解以后的认知水平的能力考查。由于难度呈现一定的梯度,保证了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得分。

三、达A教学策略

(一)调整心态,提高认识,做好定位

要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拿到好的成绩,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化学必修学科的学习。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方面都要有统一的认识。对于平时测试80分以上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应多给予鼓励,让其树立起拿A的目标和信心,明白拿A的重要意义。千万不能只想过关了事,丧失信心,更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要知道达A还有很多实际的意义。

(二)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和特点

《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它对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形式等做出了明确具体规定。研究《说明》,把握好知识复习的度,及时认清每年《说明》的新变化,复习时才有针对性,避免盲目复习走弯路。要研究《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和近几年的试卷,并对样题仔细琢磨。这样,复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才能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完善知识体系

学业水平测试重基础、低难度、全覆盖,其中等题和容易题占到90%。70%的基础题指向单一,不转弯子,不设陷阱,考查基本化学素养是否达标。教学时要牢固把握住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的教学。一是要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课本要细看,每个知识点都不放过,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背诵课本知识。要重视课后练习题和单元自我检测题,要弄懂弄透,融会贯通。知识掌握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不能一味地做题。做题是为了巩固知识、检查遗漏和适应性训练的,做题要适量不能过量,试题要精不能滥。离开课本的复习容易造成知识缺陷,基础则不能巩固。二是要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是纲,知识点是目,纲举则目张。知识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地串联起一个整体,构建成网络,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考前将整理的知识点印发学生,让他们熟记,要督促检查,认真落实。让学生回看做过的训练,是巩固基础的一种好方法。三是抓好核心内容的复习,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是命题的立足点和中心点,复习时抓住了学科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就牵住了牛鼻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拿A就要做到基础题和中等题滴水不漏,基础知识不扎实、掌握不准确是拿A大忌。

(四)突破应试难点

专题训练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技能,有利于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强化和突破。可以围绕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围绕NA的计算、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限度、反应热、原电池、基本实验操作、物质性质与用途、有机物结构与性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无机物质推断、化学与生活、综合计算等内容设置小专题,强化训练。综合训练具有适应性、诊断性的作用。训练题要以江苏各地模拟质检试卷和江苏历年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为主。要定时完成,检查学习程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两种训练要有机结合和穿插,效果才会更好。要求达A的同学还可以针对性地对无机框图、23题元素化合物的计算和26题综合试题等专题进行强化训练。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的资料要使用好保管好,经常回顾复习,常看错题,提高复习效率。

(五)重视实验教学

要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对所做的实验,要明白原理、装置特点、实验步骤、试验中注意的问题等。切忌只照方抓药,还应该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还可以怎么做?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化学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综合素养。

(六)提高应试素养

首先,要培养审题的技巧和方法。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关键词怎样解读?隐含哪些信息?题目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和要求有何关系?弄清这些问题是准确解题的关键。其次,科学合理分配答题时间:选择题35-40分钟内、化学与生活7-8分钟、推断题8-10分钟、23题和综合题17-25分钟。第三,注意答题的规范性,注意化学用语表达的规范性(如,化学方程式中的气体、沉淀符号和条件等),注意文字表述的清晰和工整,注意运算过程中的单位。第四,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善于绕过钉子题,注意调整答题顺序,通常是选择题前22题、化学与生活、推断、综合题前两问、23题、综合题后两问这个顺序,最后检查。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遇到钉子题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要有信心,要敢做,相信难题别人也可能觉得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定位,降低期望值,敢于取舍。做训练或讲评试卷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和逻辑性等优秀思维品质。

总之,达A并非难,科学要认知;重视基础性,训练要穿插;做题要细致,答题要规范;难题有勇气,方法要得当;回顾与反思,结果会惊喜。

篇8

“任何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套用某一?F成的理论就可获得成功;恰恰相反,由于对象与情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所有的实践不可能被完全纳入任何一个固定的理论框架”,“我们应更加重视‘实践性智慧’”,“借助于案例进行思维”,“作为反思性实践者,应当高度重视案例(包括正例和反例)的分析与积累,并能通过案例的比较获得关于如何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启示”[1].个别辅导是数学教学的常规工作.如何提高个别辅导的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很值得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案例研究法对数学个别辅导进行探究.

1.1 “说数学”的界定

“说数学”是数学交流中的口头交流形式.“说数学”是指个体用口头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具体认识、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情感、体会等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说知识”、“说过程”、“说异见”和“说体会”等环节.它们分别是指口头表达具体的数学知识,个体解决某数学问题的过程,口头表达个体对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的不同看法,个体探究某数学问题后的情感与体会[2].

1.2 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可界定为个体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在各种社会生活情境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实现自身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最具生长性的相关数学素养.这些素养涉及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3].六个数学核心素养分别是数学交流、数学推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处理能力、数学建模.“数学交流”是顶层的基础性目标,即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过程,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符号、语言,并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数学符号语言,通过口头、图表或是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在理解他人观点或是具体问题时能选择恰当的数学术语、符号、图表等工具进行表征,以及学会倾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维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论,在主动构建论据与他人交流的同时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3].

看到她的解答,我很吃惊,想不到将角进行转化真的能做出来.此时,我看完解法2后马上说:“真的可以哦!你很厉害啊!我刚才的想法是错误的!”凭我的工作经验,我觉得这是一个“说数学”的好机会,让这个两年前我任教过的学生“说数学”.我对学生L说:“你的解答很好!你能告诉我这道题考查什么知识吗?”(“说知识”)学生L看着解答说:“如果用你的做法来做第(1)小题,那就考查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2)小题考查基本不等式,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值.”“对,很好!你现在看来,这道题的解答步骤是怎么样的?”我继续问.学生L看着解答,不是很顺畅地说:“我认为,第一步是,看到题目的条件之后,要选择到底要用正弦定理,还是用余弦定理;第二步是,将题目条件的sinA+sinB=(cosA+cosB)sinC化简;第三步是,想办法得到有一个内角是90°或者边长符合勾股定理.第(2)问呢?是求面积的最大值,肯定先要将面积表示出来,那就用S=12absinC=12acsinB=12bcsinA了.”接着我说:“说得很好的!不过我觉得思路上可以更加优化.我们审题时,要将题目条件和问题联系起来.就第(1)小题来说,我们应先看问题:证明ABC为直角三角形.要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方法有两种:一是证明其中一个内角是直角,二是证明其边长符合勾股定理逆定理.这时候,再看题目条件适合我们选择哪一种方法.” 学生L满意地点头.我接着再问:“你自己在之前做这道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啊?”(“说体会”)学生L害羞地说:“我平时做三角解答题,在选择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上不熟练,有时也会计算出错.对于这道题的第(2)小问,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入手,无法将S=12absinC和a+b+c=1+2联系起来,卡住了.”我追问学生L:“你现在对这习题的解题思路和具体解答清楚了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学生L回答:“没有了.老师,我觉得我刚刚做的将角转化的解法好像有一个规律.我想说一说,你看对不对?”我马上赞许地回答:“好啊.你说吧”.她很高兴地说:“sinA+sinB=(cosA+cosB)sinC有三个角,我觉得就是要将其中一个消掉,我刚才是用A+C来代替B,后来也用到B+C来代替A.如果不是这样,真的可能做不出来.”我十分高兴地说:“太好了!你说得很对.在数学解题中,消元是十分常见的解题思路.以后要继续加油学习数学哦!”

3 案例分析与讨论

“说数学”作为一种口头数学交流形式,在数学个别辅导中也可实施,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独特作用.

3.1 “说数学”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整合发展,是当前科学教育实践和科学教育研究的共同期待”,“真正的科学(包括数学)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在某一主题下融合多个关键能力的培养,某一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多个主题下以不同的侧重点反复进行.”[4]

按照学生获得的先后顺序和难易程度,数学素养的表现水平可以由低到高分成3个层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数学素养提高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要求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具备一定的运算、抽象、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5].素质与素养密切相关.素质是指人的先天遗传特质和后天形成的能力,含有先天遗传特质的成分,而素养主要是靠后天的学习实践活动形成的,也就是说,素质中有些东西是不可教的,也不可学的,而素养是可以培养的[5].

在上述案例中,女学生L在做习题1时存在困难,来找我答疑.我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抓住了“说数学”的契机,要她独立完成解法2,促使她强化了三角恒等变换的知识复习,加深对化归与转化思想的认识.通过我的多次提问(启发诱导),女学生L都给予了及时回答(“说”).她的回答既有知识层面的,也有技能层面的,还有感想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如此的“说”改变了传统的答疑就是“老师提供解答”的形式,是在师生互动交流之中完成了答疑,唤醒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转化、迁移以及应用,能促使学生对习题所考查的知识与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与运用到的方法,还有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把“说”和“写”相结合,如此处理一道题的答疑,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得学生回顾解题过程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了女学生L的数学素养的提高.

因此,“说数学”不仅关注数学知识,还关注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

3.2 “说数学”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学生的数学推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处理能力、数学建模等情况光靠书面解答能全面反映出来吗?不能!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概念结构的把握、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信念、对数学精神与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思维的掌握与运用等并非仅仅通过纸笔测验可评价的.光看上述学生L的解法二,我们能看得出她的数学推理、运算能力水平,但无法了解她的数学学习态度、信念等.“说数学”属于出声思维方式,是“与他人互动”和“与自我互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老师通过学生L的“说数学”,在互动中能较好地了解到她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信念.“说数学”是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的有效补充,通过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在理解他人观点或是具体问题时能选择恰当的数学术语、符号、图表等工具进行表征,以及学会倾听来自他人(老师)数学思维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人观点进行分析与评论(“说异见”),在主动构建论据与他人交流的同时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3.3 “说数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成功应对实际生活中某种活动或行为所需要的“胜任力或竞争力”,它是由完成该种活动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素质或整体性素质[6].当今社会要求人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其中交流能力特别重要.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也需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做出应有贡献.数学学习过程有时会因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谨性等特?c而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实,只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敢于交流、懂得交流、善于交流”,那他们就会学得开心,学得有劲,信心百倍,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应该在数学学习中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不仅是懂得解题.书面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全部.“说数学”也是数学学习方式之一.素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5].因此,数学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承担起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L在看了我的现场解答之后,在我的引导下“说数学”,反应很敏捷,口头表达顺畅且有条理,准确性高,思维活跃.这充分表明学生L对习题1在解法1的学习的基础上,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想到解法2,这是不容易的.能在我面前流利地“说知识”、“说过程”、“说体会”,说明学生L在数学学习中“敢于交流、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具有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个别辅导(答疑)较多是“学生问,老师答”,老师给出的往往是书面解答,较少口头解释,极少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体会等,至多就是老师谈谈自己是如何想到解题思路的,提提解题的注意事项.可是,个别辅导应该是师生个体之间交流互动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该把握契机,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篇9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有艺术教育的特性,又具有技术教育的特性,还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的专业教育特点,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割裂的状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1],实现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从重视怎么教向重视怎么学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重视认知往重视发展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真正落实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相对较薄弱[2]。近年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然而办学质量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全满足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及学生终身学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的建设依然存在学科化痕迹

中国的高职教育在创建之初是基本采用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普教改良型”学科课程模式[3],目前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并没有完全脱离这个模式。这是因为目前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主要来自教育界,更熟悉教育和学科,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掌握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和趋势,就使课程难于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立体系[4]。同时,人们认为学科课程教学可以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逻辑性[5]。这就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组织和设计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在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上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尚未形成独立课程等问题,没有突出技术技能的训练地位[6],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2课程体系的开发缺乏科学性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盲目推倒重建现象,调研纯粹是形式,调查问卷制作简单,调研的企业在行业缺乏代表性,调研的数据深入分析少,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起点,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为依据。其次,空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共赢”的口号,但实际上只是运用各种信息渠道凭借主观臆造,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校企合作开发成为空谈。另外,索性将原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或者全部课程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方式进行简单课时的增减而改头换面为新体系[2],缺乏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统筹规划和分析。还有,存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论证走过场和后期管理缺乏相应评价机制,且在实际实施中还出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随意调整课程结构,增减课时等现象。

3目标定位理解片面,出现偏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是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定位常被片面理解,出现偏差。一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受学科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职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内涵,没有从技能、素质协调发展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岗位操作当成了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7]。

此外,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不能较好的融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进展较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停留在浅层次上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在准确把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8],打破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建立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5]。本着课程体系开发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完善[9]的原则,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原则,采取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10]。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分析和描述,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分析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行动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考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二是要注重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在由易到难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实践能力;三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四是大力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五是要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采取过程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控制,建立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2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根据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12]。因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时刻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每年对厦漳泉地区、龙岩地区多家企业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后,撰写了专业调研报告,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再由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座谈论证,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确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事数字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建筑效果图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行业,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绘图员、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预算员、施工监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2.2 代表性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与一线的技术骨干采取头脑风暴法及归纳、整合的方式,筛选出与业主交流、现场勘测、方案设计、绘制施工图纸等43个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识图与制图、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施工图设计等14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如表1、表2所示:

2.3 行动领域的归纳与学习领域的转化

依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典型行动领域,遵循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方法对行动领域进行分析讨论,选取真实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2.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后的课程体系由“四个平台+综合实训”组成:

(1)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有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古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军训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主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开拓创新的能力。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有设计素描与写生、色彩与写生、构成基础、效果图绘画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导课程。

(3)学习领域平台,主要有计算机辅助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实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装饰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课程。此类课程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教、学、做合一,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4)专业拓展平台,主要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此类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展思维,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综合实训,主要有行业认知、设计岗位实践、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该类课程围绕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校企共建,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重构后的课体系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企业的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决定开设课程以及确定课程的定位的,职业化特征突出。构建了理论、实践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落实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以实际的设计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实现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充分体现工作流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具有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教学过程既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等特点。

2.5 制订课程标准

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其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流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学习情境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条件与环境要求、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三 结语

总之,课程体系构建要紧贴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符合职业领域的要求,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实施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模式,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理念来构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学习领域开发的出发点是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同时考虑了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轶敏、马长捷.高职化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 广东化工,2011,38(224):170-172.

[2]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课题组.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122-125.

[3] 马宁.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1(21):625.

[4] 方英姿. 澳大利亚TAFE课程体系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5-7.

[5] 付本燕、万忠保、李锋.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5):7-10.

[6] 高兴华、岳波辉.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0-21.

[7] 杨诚. 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47-48

[8] 卢广平.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北方经贸,2010(3):141-142.

[9]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10] 杨桂婷. 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0-131.

[11] 张勇等.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4.

篇10

1、加强理论学习。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制品的空前传播,使学生在走进音乐教室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其掌握的音乐手段之多,资源之丰富,决不在老师之下,老师所处的那种“垄断音乐资源”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向书本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用新的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向专家和同行学习,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向孩子学习,转变角色,共同发展。

2、提升文化修养。传统的音乐教师十分注重音乐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唱得优美,弹得流畅,就可以上讲台当音乐教师了,他们用“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给自己的学生上音乐课,单调呆板地练习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不爱上音乐课。我认为要上好一堂比较满意的音乐课,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为学生范奏范唱,更要注重自己的音乐美学修养、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历史文化的通观知识的提高。我曾给五年级的孩子上过一堂音乐欣赏课《走近贝多芬》,如何让小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了解贝多芬的音乐和生平,理解其作品中所蕴涵的哲思,并有兴趣在课外继续关注、研究贝多芬呢?课前,我阅读了世界各国文学家撰写的各种版本的《贝多芬传》,从哲学的高度重新关注贝多芬苦难而辉煌的一生,将小语课本上的《月光曲的传说》和空灵纯美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融合在一起作为新课的导入,最后请学生用200多年前贝多芬的音乐作背景,设计主题队活动:孩子们怀着对“乐圣”的景仰,对和平的企盼,唱着圣洁的《欢乐颂》,感情也随之升华。

3、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知识,音乐教师应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多读些“闲书”、“杂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这样“才有能力去开发学科中的美育内涵”,讲的课才会吸引人,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例如,在教《初会琵琶》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欣赏琵琶古曲和现代味十足的琵琶协奏曲,听琵琶的故事,读有关琵琶的古诗,如王翰《凉洲词》、白居易的《琵琶行》,看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和唐朝《韩熙载夜宴图》中演奏琵琶的画面,用竖笛模仿“箫”和琵琶进行合奏,分组制作琵琶小书签,请学生为本课设计课题等。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看、听、想、唱、画等活动和多通道地刺激,不仅欣赏了琵琶曲,而且接触了和琵琶有关的知识,领略了琵琶文化,从而更加喜欢琵琶,更加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