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线上教学体会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线上教学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线上教学体会

篇1

一、深入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空间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取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美术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当今课堂教学需要,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只有创设愉悦的情境,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意学习美术,肯于接受美术教育。例如,在上国画课时,要求学生根据平时观察到的国画作画技巧、色彩搭配、比例分配等进行自主作画,然后教师再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进行指导,这样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从技巧方面得到巩固。

三、充分利用校本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教材中明确了好多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能更生动地体现美学在学生们头脑中的直观印象。然而,有好多的教具是要花钱买的,例如,橡皮泥、积木等。尽量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就能让条件不好的同学对美术课产生亲近感。可以用泥巴替代橡皮泥,用自制的小木块代替积木等。

四、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实地写生就必须走出教室,这样的课学生也最喜欢上,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知识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感受,学生才能够更准确地选材、更精确地构思,更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与体验,只有这样课堂效果才能够明显,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不去亲身体验就不会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也就不会用情感和色彩去描绘美丽的大自然,就不会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更生动、更形象地展示出大自然的美景。所以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走出课堂,让学生直接用色彩去描绘、去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2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兴趣培养 创新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感到中学美术教学应从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很强硬地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可能因此挫伤学习积极性,丧失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的愉悦。还有的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不同,应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需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强化直观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枯燥乏味,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使教学媒体多样化,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参与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上《图案基础――写生变化》一课,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我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几何化的松鼠、青蛙,夸张的小猪、梅花等,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课堂上充满欢乐的气息。讲添加法时,在鱼身上添加莲花,在梅花上添加喜鹊,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水彩风景画――桂林山水》一课时,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同步演示法,即老师边讲边辅导,此法直观性很强,适合水彩画教学。但由于学生绘画水平各不相同,老师“断断续续”地示范、讲解、辅导,画得快的学生想“开快车”,而画得慢的学生又因跟不上而手忙脚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把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拍录好,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及解说,在同步演示前先放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先看到这幅画的作画全过程,使学生耳目一新。这样画得既好又快的学生就可胸有成竹地作画,心里没底的学生也可跟着老师的示范慢慢进行。既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电化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很值得推广。

三、重视辅导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辅导是教师对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过程中的具体指导。辅导在美术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美术课一般要求教师在15至20分钟之内做少而精的讲解示范,余下的20至25分钟是学生作业。所以,辅导在美术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最多,教师要付出一定的精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所授内容,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融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对个别作业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启发提示;对好的作业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可让该生谈谈其作业的构思、方法等,使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由于作业时间较长,课堂气氛容易显得沉闷,为使学生保持一种愉快状态,作业时可用录音机播放一些优美抒情的音乐。经实践,音乐用于辅导环节,效果显著。通过音乐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结构也优化了。在教学中把音乐和美术有机结合起来,以优美的音乐伴随着美术作品中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热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作画兴趣和愉悦心理的目的。

总之,上好每一节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提高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就必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知识与课堂教学环节相互利用,互相渗化、融合,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雪芳.初中美术课堂兴趣的培养[J].考试周刊.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理解教育信息化

一、文化理解素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内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基于此要求,美术学科提炼出五大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既各具意义,又有所交集。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是美术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而文化理解则不然。文化理解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美术作品和现象,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跨学科的,可以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其中。通过信息化的美术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观大”,透过特定时代的作品感知当时的社会文化,理解具体作品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策略探究

当下,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为观者提供了高效的互动展示方式,新兴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互动展示中的应用,以及观者亲身参与的体验,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展示变得更加生动。信息技术在当下艺术展示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提示了美术教师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美术教学方式。1.立足课本,紧跟时代。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在“欣赏•评述”模块教学中,教师如果单靠教材或普通照片开展教学,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感受。通过线上博物馆、美术馆提供的资料,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经过高清扫描的传世名作,让学生感受名作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如,在《盛世•汴梁》一课中,教师可利用《清明上河图》的高清扫描图,将图中各建筑、车马、人物等全方位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画面的细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也需要保持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敏感性。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推出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开幕。该展演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让《清明上河图》画中的814位人物、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等都“活”了起来(图1)。相比于高清的细节图,故宫博物院最新展示的技术将给学生带来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情境还原的过程和虚拟的场景中,学生将身临其境般地领略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师紧跟时代信息化浪潮,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学生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2.集思广益,激发可能。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现代媒介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已经十分常见。人们平时在浏览美术类网页、公众号文章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师名作以新的视觉形式得到呈现。如:南宋马远《踏歌行》中的几位老农带着醉意欢娱歌舞的形象以动画形式出现,观者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齐白石笔下的虾突然拱起了背,“蹿”出了画面;《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星月夜》《麦田上的鸦群》等油画的画面“动”了起来;等等。又如,波兰人卡杰坦•奥巴斯基根据巴洛克时期的一些名画制作出幽默风格的动态图,甚至赋予其剧情,从静止到动态,使画中人物变得更加亲切,大量现代元素的运用,更让画面荒诞感十足。当文物遇上故事,当油画遇上电影,古代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原来纸面上的形象“动”了起来,将枯燥难懂的艺术文化转化成大众语言,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向大众普及着中外艺术。这些与现代信息技术碰撞出的动态画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探寻名画的文化内涵。3.创新媒介材料,突破限制。美术学科的文化理解素养是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在美术教材的各学习模块中,学生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各类艺术作品。在对比中西绘画差异、感知大师作品的细节时,媒介材料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用虚拟媒介材料可解决这一问题。如,在中国画、素描、书法等传统文化课程中,一些学生在使用传统媒介材料时会存在以下问题:因为落笔失误或不满意,不愿意再次尝试。基于此,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数位画板等相关硬件和软件,能够积极尝试,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地尝试不同媒介和材料带来的全新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艺术创意[1]。鉴于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可以模拟媒介材料的质感。如:当下人们使用率较高的软件Procreate(图2),可以模拟铅笔、蜡笔、喷枪等的笔触和肌理效果;软件ArtSet(图3)能够较为逼真地模仿油画的质感;等等。这在无形中降低了绘画的难度,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思路,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创作中的愉悦感和美术表现的自信心。而在体验不同媒介材料创造出的质感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方便地感受到中国画的笔墨与西方油彩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美术表现等核心素养的提升。4.更新观念,敢于尝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其出发点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美术教师。文化理解素养的内涵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也可被视为现代文化的一种产物,美术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教学信息化变革,需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素养。这样,在信息技术发展大环境下的美术教学就可以借助技术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当信息技术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时,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会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产生的多种学习方式,会促进美术学习网络生成,让学生在技术的辅助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下教学追求的重要目的。现代文化在更新,信息技术在发展,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美术教师应不断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与世界互联、互通,获取各类新鲜、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美术教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激发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核心素养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解决问题,“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学生是身处在时代之中的鲜活的人,在艺术生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创作的过程中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材料等。因此,实际上,信息技术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教学。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艺术、体验艺术、理解艺术的机会和平台,并且为学生呈现基于多种感官的艺术体验[2]。美术教师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时,将为美术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及更多优秀创作产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方法 原创 习惯 美术欣赏 潜移默化 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28-01

当今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使得人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对自己子女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进而对基础教育的施教者也有了新的高层次要求。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施教者的教育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这些年,教育界,尤其是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好的教育方法、手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竞争力的优良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我在高职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多年,在此,我谈一谈我这些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教授学生基本的技能方法,并让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理念。对于美术课,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教授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教授学生技能方法,是我多年来在美术课课堂教学一贯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绘画与制作方法,揭示每一次课堂学习内容(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本质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简笔画课;在画简笔画前,我会告知学生,每种所要画的物体,其形体造型的最基本组成元素是三角形、圆形、方形。并例举简笔画图片,帮助学生分析物体的形体特征以及是如何组合而成的。待学生理解了可以用“三角形、圆形、方形”三种元素进行分析、组合、绘制所要画的物体形体的方法后,再由浅入深地进行绘画练习。使学生能通过这种方法“推导”出任何一种自己想要画的物体的形体造型,进而掌握物体简笔画的画法。避免了学生只会画老师教的叫比划造型,脱离老师便不画的尴尬情况。

另外,在画简笔画时,比如学习画猫;要用最简单的线条,描绘出符合猫的基本形体特征的简笔画,看似简单,但画起来并不容易。此时,我会为学生分析所画猫的形体结构,通过“三角形、圆形、方形”三种元素进行组合---圆头、三角形的耳朵、梯形(由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身体等。使学生在画猫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方法和绘制方法。并让学生进行高度概括练习,进而会得到更为简化的全梯形形体的猫、椭圆形的猫等。。。再“趁热打铁”,将与猫形体特征相似的动物---虎、豹、狮子等猫科动物与之相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加以练习,使学生在会画猫的基础上,轻松掌握画其它猫科动物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

二、学习美术,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制作、多搞原创作品的习惯,这非常重要,且益处多

由于学生的美术功底在进校前几乎是零(中专毕业生除外)。所以,在美术课的实训练习中,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对优秀作品的临摹中。在我看来,这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谁都不可能永远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临摹资料进行授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高水准”的绘画以及创作水平。这里提到的 “高水准”,不是非让学生像美术大师一样,而是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提笔就画,创作灵感来的快,表现合理、充分,符合逻辑,可以“随机应变”。

在此,我的教学方法是:教授学生美术作品绘制和创作的基本方法,课上完成临摹练习,课下完成创作任务(作业)。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作的良好习惯。

课上,学生接触的是新知识,不可能达到马上创作的水准。所以课堂上掌握好新知识,允许学生临摹,然后留一到两个创作题目,由学生在课下查找、收集资料后,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为确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原创,我会时不时地询问学生上交的作业创作灵感来源,造型设计的想法、绘制方法与技巧等问题。这对教师也有要求。那就是教师必须对美术作品看得多,创作灵感上想得多,反应快,才能在作业检查中避免学生的“滥竽充数”。

另外的一种培养学生创作习惯的方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实物写生。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习惯。美术课不要永远在课堂中进行。走出教室,放眼自然,感受自然,创作的灵感随处可见。这也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与情操。

在教师给出的创作任务时,学生为完成创作作业,便会主动地寻找创作灵感,遇到较难的绘画表现技法,又会主动寻求老师或相关资料的帮助,这样一来,使学生不自觉地开始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树立原创意识,利于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美术赏析不可少,开阔视野,易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艺术涵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喜欢讲课本里的知识技能。即便是有作品欣赏,也只是挑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作品进行一下赏析罢了。另有些人认为,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个教幼儿的初级教育工作,就是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成美术大师又有什么用啊?这样的人,在认识上未免有些目光短浅。在我看来,专科院校目前看,可能教不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可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知名的美术作品拿来给学生赏析,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且直观性较强的教学设备,制作一些PPT课件,不定期的利用一两节课给学生来一次美术作品赏析,包括绘画、雕塑、设计艺术、民间美术、卡通片等。比如:大家熟知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会告诉学生《蒙娜丽莎》美的原因,在画中大师达・芬奇利用率空间透视原理,利用了黄金分割点构图,以及一些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时的有趣小故事。而在介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时,我会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欣赏人体艺术,人体艺术美在哪里,以及米开朗基罗本人那种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认真求实的个人品格等课堂以外的知识。这样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使W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美术创作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用“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在美术教学中宣扬本民族文化,利国利民利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宣扬“本民族”、“本土文化”等内容,进而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在未来的从事的工作。可是如何将这些内容用一种免于说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呢?我的方法是“深入浅出”、“潜移默化”。

在讲授“吹塑版画”的课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在作品中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特点,我先给学生介绍通辽市地区特点(蒙古族文化),然后再介绍我市两位全国著名版画家---山丹、乌恩琦,以及他们的科尔沁版画作品,虽说两位版画家的艺术造诣很深,作品品位较高,到我会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剖析两位版画家作品的创作内容(利用PPT图片)、灵感来源、作品表达的思想以及版画刻板时的表现技法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两位版画家的每一幅科尔沁版画作品都是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佳作。潜移默化地将什么是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利用本地区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这一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从作品中体会到只有热爱国家,热爱本民族文化,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由此再进行吹塑版画的设计、制作过程、技法表现以及运用吹塑纸版画进行创作等教学内容,相应的就会十分容易。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理解了如何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美术创作,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知识,又会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用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举三得,效果甚好。

五、学习中要有对比,要有交流

我认为,没有对比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所以,应定期在学校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在展览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会聚集一堂,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会打开思路,开阔眼界。在展览中,学生们会有交流中,听取不同的见解,发现自己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以鞭策自身努力学习。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培养;各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448-02

学生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我们教学生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了解了学生美术的目的,它并不在于学生学会几种物象概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创作,把学生整个身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

美术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给予每个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画出不一样的画,或显现出不一样的创造。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的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如:在一次美术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明白:老师要的不是临摹作品,也不是别人现成的作品。别人已经画好的,是别人的。要是要你临摹,不如用复印机而不用你们动手了,而且还画的不是一模一样呢?只要动脑筋想象了,表达自己的内心了,即使表现手法不是很好,技术不是很高,仍然是最好的作品。学生们整天都呆在教室里,他们更加期待到大自然去,在阳光下,他们都是兴高采烈的。他们能做出各种极其夸张的动作,并对新奇的东西进行深刻的记忆,再回到教室绘画时才能轻易的绘画出来。这样既不用去临摹、仿照了。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法绘画,即使老师给他们一些资料给于参考临摹,也不会被他们储存在记忆里了。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在绘画时,才能灵活地运用以上"三者"。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呢?注意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感知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心灵深处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在风景、物体、人物这些具体式绘画课中,必须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要学《多姿多彩的树》我先教导他们看看我绘画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然后带他们在校园中观察树木的,树木的品种、长相、特点,在每个季节的样子变化,在各种气候中显现的状态。然后看清楚树木的样子,枝干之间的穿插形成的关系。单画树十分单调,因为老师要的不是一棵死的树,而是一棵树,什么才是活?那就是树的作用:绿化?遮阴?又如何表现他们的作用呢?是路边的树木林立,吸取大自然的污气?是在河边、堤边,沙漠边缘,起保护地球的作用?还是好多人在树底下乘凉、活动?这些是连接掌握画树的技巧的同时开发思维的必要引导。了解树的作用,就知道为什么要保护绿树,怎样就可以保护环境。

另外,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教会他们绘画技术与方法、步骤,激发他们的思考创造思维,引导他们应该或可以向哪个方法思考、想象。其他就主要靠学生自己,只有完全是自己动手,得到的经验和技巧才是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学到了绘画技巧,这才是艺术教育真谛。

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也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学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美术作品专门设计、引导去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篇6

开展网上教学以来,我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认真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积极准备上课平台、课件制作,学习雨课堂的操作规则,研究腾讯QQ直播、WPS录播、钉钉直播等平台,为顺利进行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我首先在课前通过QQ群给同学们推送电子版教材和相关慕课学习平台,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预习;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要求进行提前预习,并提出预习遇到的问题。

我努力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上课时采用钉钉直播的方式讲授;课后通过钉钉程序布置相关作业并及时统计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在下次课上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答。如17级美术一班的同学就第一次课程的专项计划中的“三支一扶”计划了解报名事项;17级英语13班的张明慧同学咨询有关招教考试信息;英语12班同学李文静想了解招教考试准备的内容和时间等等。同学们对自己今后就业问题非常关心,针对同学们询问的问题,我都会结合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一一进行解答和指导。截至目前,共解答个性化问题约130人次,而对一些共性问题会在下次上课前为大家统一解答。

篇7

关键词:美术 教学 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如:在八年级某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同学就特别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我没有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时候我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还有部分同学握着毛笔手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从最简单的开始,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同学都很愉快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我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验了国画的情趣。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前进,相信自己学习国画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生学习时仅有老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一线美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上制作装饰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平常的东西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闲暇时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展示给学生,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那独具匠心的创意更是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热潮在校园里掀起通过这节课,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不仅具有启发、展示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制作泥塑,可以使用随处可得的黏土,马铃薯、红薯同样可用;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竹子同样可以做造型;漫山遍野的松果、树皮、稻草,还有鸡蛋壳、毛线、碎布、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装饰画也应运而生,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利用我们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做的沙瓶画,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四、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七年级在上画向日葵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欢呼雀跃,高兴的选择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仔细得多,形象得多。

五、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身处穷乡僻壤,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七年级开办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开办国画展览,装饰画展览,看到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学生都美滋滋的。在学生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更让校园增添了一些艺术的氛围。

篇8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 审美能力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78-02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不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要求学习,也不再只是作为一门应试教育的课程,比如传统的美术教学,就只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自身的创新发展,从而一直影响着我国美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性作品诞生。因此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开拓,是美术发展的重大进步。审美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下面本文就简单对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和总结。

1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当前我国的高校美术教学方式也实现了重大转变,由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已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的美术课程,可以通过与学生直接的心灵沟通,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社会情境下结合,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其自己的思考从而构造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尽管教育方式已经实现了重大转变,也变得更加生活化、具体化、运用能力强等特点,但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门教育就是审美教育,尽管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有提到审美教育,但是审美教育是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因此当前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审美教育仍然有待加强,下面我简单对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做一个简单介绍。

1.1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美术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对其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思维方式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最直接的沟通,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社会情境下结合,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学习材料,比如给学生观看影视,播放一些教学材料、填充材料(需要学生发挥一部分想象力来完成剩余的画面)、命题想象材料等,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其社会现象和图画内容进行引导,从而学生表达自己的理念,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美术应用社会,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鼓励其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力。

1.2 对美术教材内容进行组合,保证其多元化、个性化

美术教材进行组合教学,是为了形成以审美为主要线索的多个模块的学习教材,主要是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框架:一个中心,三大理念,多元化发展。

一个中心就是一定要切实保证以审美为主要线索,是重中之重,目的是为了通过其来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的形成。

三大理念其实就是个性化发展理念、设计理念、欣赏评价理念的形成,通过对其个性化发展的引导,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结合,通过自己脑中的融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念进行绘画;设计理念就是学生不只要能够想象力丰富,同时动手能力也要增强,对自己想表达的事物能够通过自己的笔来描绘;欣赏评价理念就是学生在美术课堂内外都可以对所见事物或者图画风景等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能够对别人的图画作品做出自己的欣赏和评价。

多元化发展就是通过以上中心和理念的形成与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自己将其想象和所表达的画面设计出来,对其做出客观评价。通过以上三方面教材内容进行组合,时教学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创新,促进了学生对美术培养的乐趣的形成,提高其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其美术发展的自我创造力。

2 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有形的物质材料去认知和感受事物的美好,通过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去认识美好的事物,从而给人们创造美的价值。

高校学生只有学会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塑造自己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学习方式的养成,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美好,能够对学习美术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美术的效率,对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审美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素质。

3 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3.1 教师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教学

高校美术教育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有很大影响,师生们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里压力,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高校学生在美术学习时,就只是机械的背诵和掌握老师说过的技巧,对于美术这门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极大发挥的课程缺少了学习的乐趣。这也给老师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带来了困难,但是教师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认真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感染力,从而有助于其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思维的拓展。

3.2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情境教学

古诗文学习时,教师讲究情境教学,美术教学也一样,一定要通过营造一定的情境出现,使学生能够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对其产生兴趣,投入感情,从而对其学习美术形成一定基础,保证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堂上,比如老师想要画一幅山水图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通过播放广播,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山水自然景色的广播,比如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你置身其中,草原上有奔腾的牛羊,而你骑着骏马在草原驰骋;你站在大海边上,夕阳西下,太阳站在地平线上,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海平面,晚霞在天边嬉闹;茫茫的大雪遮盖了整个世界,只有湖面上仍然有未结冰的地方,潺潺流水发出细细碎碎的声音,不时有鸟儿飞过,更增添了几分寒冷的气息……很多的画面播放过后,学生听着时就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自己选择喜欢的场景,将其所看到所听懂所要表达的事物描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乐趣。

3.3 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

在课堂上,教师多组织一些辩论交流的课程,通过同学之间的辩论,既可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也能够取长补短,向别人学习,在辩论过程中,激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

3.4 设置画展评价课程

除了自己画画以外,学生素材的增加和情感的丰富也要依据对别人画的评价,看看别人的世界能够促进对其自身美术造诣的思考,在评价课程中,教师尽量不要去评价学生的对与错,对于一些过分偏激的行为评价进行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汇总,然后互相之间进行交流活动,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更加的丰富教学课堂和学生的素材库,同时增加其自信,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其交流热情,实现美术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的形成。

3.5 课堂教学时,组织学生展开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教学开展实践教学体验

枯燥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厌学的思想存在,学生都比较贪玩,如果在课堂教学时,通过组织与主题相关的游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首先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很大的乐趣,通过游戏,可以保证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变得简单明了,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画画技巧和方式,最后对其游戏进行总结和勾勒图画,从而通过玩耍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培养了美术学习的乐趣,也能够体会到美术的美好,那么就会对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6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美术教学课程中,通过其自己努力动手操作,不但能够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够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能够对其审美能力和良好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时一定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方式,尽量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思维表达力的提高。

3.7 个性化、分层次教学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每个人的审美观念都不相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因此在美术教学课程中,就要对其欣赏的事物和表达方式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和提出较高的要求,制定符合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强化和拓展的课程项目。

3.8 美术教学中注意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高校美术课堂上,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技巧,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美术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美术创作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

3.9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

户外写生,参加画展等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美术阅历,对美术画画形成一定的评价和欣赏理念,同时增加其美术素材,增加创作时的个性化表达和画画类型的优势选择。通过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参观,有助于学生体会情境,户外写生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力量,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阳光和大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课程内容,增加其学习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美,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促进自身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教育机构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展开,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比如游戏、亲自动手实践、户外实践、思维拓展、自主创新型学习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美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自身的心智行为的完善,不断地创造更多的审美客体,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元明.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237-238.

[2] 赵佳佳,蔡琳.高校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3(6):173-174.

[3] 赵煜.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J].新课标:小学版,2007(3):204-205.

篇9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备课环节 德育渗透

俗话说:“文化成绩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许多老师误以为德育是班主任或者思品老师的任务,自己只要教好本学科即可。其实不然,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把德育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化有声为无声、有形于无形,自然而然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先生语),伟大的先知一语道破了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的真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这与鲁迅先生的话不谋而合,可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确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上工作了多年的美术教师,对此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从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把握备课环节,积极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提炼德育因素。

新课程中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究其实质,或浅或深地都蕴含着德育因素,教师只需对教材稍加分析和挖掘,德育因素就能无声无息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走进美术》(以下举例均为浙教版美术教材)一课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不同种类,在教材的安排上,很多例图都极具感染力。油画《父亲》和国画《粒粒皆辛苦》,旨在让学生感受油画和国画的差异,通过这两幅画,东西方绘画的差异跃然纸上,但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远不止区别两者的差异这么简单。所以,我在备课时有意识加入“辛苦、勤劳、亲情、节约”等素材,在授课过程中加以传递,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学生曾在课后跟我感慨:“一直觉得美术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今天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无声的画面里包含着千言万语,今后,我会好好地爱我的爸爸,不再乱花钱了。”学生的质朴语言就是美育与德育结合得相得益彰的最好见证。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预见“意外”,巧生“德育”。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有时会跟老师的预期设计“打岔”,所以,我在备课时会假设一些“意外”,再顺势加以引导。如备《青春风采》一课时,我发现介绍服装种类时提到了“校服”,作为职业装的一种,校服就是学生的职业装,授课时可以就此展开,讨论一下其他职业装,得出职业装应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穿职业装的好处。这本应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但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校服”是一个敏感字眼,很多学生讨厌穿校服。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先出示其他职业装的图片,请学生加以辨认,说说一眼认出的理由,顺势引出“职业装”的概念,请学生说说职业装的好处和特点,然后把学生作为一种职业,引出“校服”这一职业装,让学生再具体地说说校服的好处和特点。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校服的“小情绪”、“小成见”就在原先的顺势引导下一一融化了:校服类似于运动服,青春有活力,方便运动;校服简洁大方,可防止同学间的攀比现象;校服便于学校和老师统一管理……一瞬间,校服变得极其可爱。教师最后及时对这一讨论加以小结,列举出穿校服的好处,在事实面前,即使有的同学口不服,但心肯定是服的。德育就在无声无息中渗透进了同学们的心灵。

3.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德育渗透。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极为重要。恰当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游戏、小组合作等环节,这样,不仅使教学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极其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如在《板报设计》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分组进行板报设计比赛的环节。同学们在组长的分配下收集资料、规划版面、准备工具等,板报设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学到更多本位知识,而且当大家齐心协力地集体创作、完成板报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二、利用各种课型,巧妙渗透德育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即所谓的“绘画课”、“工艺课”、“欣赏课”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课型的各自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1.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绘画在美术教学中是最主要的课型。初中美术内容包含国画、水彩、素描等,课型有临摹课、写生课、创作课等。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德育渗透方式也不同。如教授国画时,可以从国画的历史、材料等入手,让学生了解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表现独特,风格高雅,无论是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还是审美意蕴,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在世界画林中独树一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国画所用的材料别具风格,其中所用的纸还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等等。这些,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上素描写生课时,素描的线条造型需要学生心平气和、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这就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另外,写生可培养学生的写实功夫,训练造型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激发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和观察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2.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新教材的工艺课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剪纸、贺卡制作、包装、剪贴画等,在学生中相当受欢迎。教学中可利用制作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热爱祖国,巧妙灵活地渗透德育。如在《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废弃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艺术“大变身”,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学们除了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各自的“惊世之作”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大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美的东西是可以以任何物体为载体的:一次性筷子、废报纸、旧挂历、旧衣服、塑料瓶……美与不美,关键在于你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拓展环节,我请同学们看一些大师的环保作品、资料。看着大师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有学生感慨:“环保不是喊‘口号’,勤俭也可以如此‘高调’。”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受益匪浅。另外,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将剪下来的碎片都放在小塑料袋中,同学们也模仿着做,桌上、地面都保持得相当干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提醒他们正确使用剪刀、刻刀,不要弄伤手指,这是安全教育的渗透。

3.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欣赏课中选择的作品蕴含着艺术家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展现祖国锦绣河山的山水画、风景画;回顾中外文明史的历史画;生机蓬勃的人体雕塑和城市雕塑;质朴无华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对启迪学生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在《瓷器风韵》一课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到瓷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解到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精湛工艺,了解到瓷器在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精美的瓷器,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以及同学们适当参与的分析、品评,整节课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

4.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新教材中,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可。教师可多创造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在《板报设计》中,我结合“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等相关主题进行设计,举办一次相应的宣传活动(即板报展览),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学会本位知识,还充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设计相应的场景,如布置艺术节、运动会会场、设计会标等,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美术特长,拓宽审美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策划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对学生而言,可谓一次极好的人生历练。

三、体现教师角色,充分渗透德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对学生的表率作用不言而喻。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班级的学生都很像班主任。”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极好的德育渗透形式。

1.工作态度。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负责,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且不说教学效果如何,倘若老师不认真备课、不及时批改作业,受其影响,许多学生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美术教师平时跟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更要珍惜交流机会。如批改作业时,碰到学生好的作品,可多用肯定性评语,碰到稍差的作品,可多用鼓励性或建议性评语,跟学生以心换心,相信即使对“无所谓”的美术课,学生也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它。

2.言谈举止。

教师的言谈举止是直接展露在学生面前的。特别是初中生,他们似懂非懂,在他们面前,教师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有些教师可能有随地吐痰、不文明用语等陋习,当要求学生讲文明时,一些学生可能会或明或暗地反驳:“你自己做到了吗?”我们可能以为社会对艺术的宽容或多或少地造成学生对你的宽容,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首先是教师,不能因别人的宽容就自我放纵。譬如有一次我因一时疏忽,忘记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材料而影响教学,学生对我很理解:“下节课再带来就可以。”我却因自己浪费同学们的时间而向大家郑重道歉,大家很受感触,以后不仅自己及时准备材料,还提醒那些记性稍差的同学。偶尔没有要准备的材料,同学们也会很人性化地提醒我是否忘记讲,那一刻,我很受感动。

3.穿着打扮。

教师的穿着打扮能体现教师的个人形象、品位等。穿着是否得体、打扮是否相宜,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美术教师往往会体现出两种极端:过于打扮或过于随意。其实,凡事过了头都不好,简洁、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才是我们最需要展现的,传输给学生这样的观念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教无定法,贵在实效”。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一切线索和资源,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携德之手,与美同行,我相信,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走向积极、健康、文明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篇10

自古以来关于合作的名言、警句、事例很多,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团体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例如组装一台电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但是如果让一个人从零件是怎么生产的开始研究起,到最后完成一台电脑估计几辈子也完不成不了。我们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了一次跨越古今几千年的合作。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的必要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尝试小组合作,让智慧进行一次次激烈的碰撞,产生灿烂的火花。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突破,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但它绝非单一独立的。我从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及创建有效的课堂合作小组的方法,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

一、小组合作的基本要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的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评价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合作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对他们讲明合作要求:

1.对小组成员的要求:(1)只与同组成员交谈,只围绕合作的内容与问题交谈。(2)能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团队成员。(3)积极参与话题交谈。(4)与团队其他成员多交流沟通,主动互助。(5)鼓励成员积极发表见解,并认真倾听。

2.课程目标内容必须适当。美国一项合作学习的实验报告指出。不同的教学设计使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例如,在"造型表现"这个领域里面,低年级主要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并把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才逐渐显晰,出现了如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术语,并且要求学生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差异化和统一性等原理进行组织活动。

(二)奖励机制

为保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合作学习往往要求以整个团队所有成员的成绩作为小组成员个人的成绩。为了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班级学生的兴趣点,拟定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奖励形式可以多样,如物质的(如笔擦、本子等学习用品)奖励,还有包括精神的(如小印章、奖状、小红花、成为值日班委等)。

(三)时间保证

在美术教学中,综合实践(学生完成作业)这一环节需要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多教师怕学生作业完成不了,在教学时就"开飞机",拼命压缩时间。特别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其合作的问题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革草结束了。结果是学生没学好,作业效果不理想。

二、创建有效的合作小组的方法

(一)划分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当前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一组内,组成四人或六人小组(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佳),组内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明白各自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应该为小组做什么。此外,为了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及责任感,同一小组的各角色可以经常轮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班各个合作学习小组应该是同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小组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

(二)教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介绍新材料或提供小组讨论、调查的问题及任务,促进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根据教学的不同环节的变化而变化。

1.在介绍新材料或提供小组讨论、调查的问题及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关于画面构图这个内容时,就要开头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引导,让各小组进行讨论

2.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一名促进者和合作者,但有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当小组进行交流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参与的情况及开展合作的情况),深入到小组中,一边检查学生在桌上完成的任务,一边分析他们出现情况的原因,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特别是学习任务难度较大时,教师可进行必要的示范。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及时的鼓励,把一些游离于小组之外或长时间保持沉默的成员拉进小组讨论中,以促进小组内或小组间更好地合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3.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是指导者。当学生形成小组统一意见时,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给出及时的反馈和意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景等等。

三、学习的效果

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我发现以学习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明显的。首先,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增多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在面对教师时无形的压力。其次,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愿意与人交流,逐步过渡到愿意而且善于与人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逐步锻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得到碰撞,从而迸出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刺激学生课堂的信息接收量,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集体的力量,从而培养合作意识,这对他们今后参与竞争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张东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9)

[3]赵笑梅.小组合作学习的四个基本经验.教育科学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