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数据专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商务日语;培养方案;BPO;计算机应用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90-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面向对日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业务非常普遍,这些从事BPO业务的公司目前急缺的是既具备熟练日语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操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普遍的问题是,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大都只侧重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培养人才,而忽略了对日BPO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其结果是企业招聘的人才需要重新培训,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制约了BPO业务的开展。因此,如何制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日语能力为主线,将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融合在整体培养方案中,比如开设IT日语、日语Office等日语版的数据处理软件等课程,实现对日BPO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商务日语BPO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培养对日BPO服务外包企业日文数据录入员、日文数据校改员、日文数据处理软件操作员等;培养熟悉对日BPO业务流程,熟练掌握日文版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软件,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具备日语与IT应用技术复合型BPO技能。从以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以看出,BPO作为现代服务业,不仅要求具有熟练的日语交流、阅读(特别是IT日语)和书写技能,还必需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双语(中、日)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正所谓“没有IT技术就没有BPO”。如何提高对日BPO人才的计算机日文数据处理能力,日文IT软件应用能力,一直是本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课题,也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难点,需要采取多种途径,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学习与训练,方能培养出对日BPO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日BPO符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对日BPO就业岗位的分析。目前,通过对大连、青岛等城市BPO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对日BPO接包量很大,项目比较多,其业务岗位大体包括:日文数据处理、日文软件测试、日语呼叫中心、日文IT系统运维等,这些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岗位,对BPO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这对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改革、人才培养的修订提供了机会和依据。

2.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的设计。笔者经过多年从事对日BPO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实践和在对日BPO企业学习与训练中总结出一些对日BPO教学的经验,由于对日数据处理业务量比较大,企业急需大量即精通日语又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日文操作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的BPO复合型人才,因此,针对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特点,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迫切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保证日语课程设置的前提下,需要开设有关计算机应用软件技能、数据录入操作技能和办公软件的课程,其能力结构要求如下:①日本语(要求达到N3/N2以上水平);②IT日语;③双语(中、日文)Office办公软件;④日文数据快速录入系统(日文数据处理软件);⑤BPO业务流程管理(与BPO发包方,客户一般是日本公司,进行会计对接、人力资源管理、采购、业务协调等内部业务流程管理)。

3.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计算机技能培养措施。由于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的学生对就业领域的理解不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关注对日语的学习,而轻视对IT技术的学习,因此,要培养对日BPO复合型人才,必须科学的设计教学计划,分阶段、多措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技能。①技能认知阶段,由于学生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比较薄弱,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计算机通用性基础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日语能力不够,因此,计算机应用操作使用中文平台和软件,并要求考取某个级别的计算机等级证书。②技能加强阶段,经过一个学年的基础学习,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领域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学生对BPO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学生对IT技术的学习更加重视,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需求。因此,在第二学年,除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有关IT专项教学和实训外,将计算机应用与日语结合起来进行训练,开展课外第二课堂,目的是训练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日语,又要学习和训练日文IT应用技术,以适应未来BPO岗位的要求。③技能提升阶段,经过两个学年的系统性学习,学生日语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基本上掌握了日文计算机操作技能、日文软件应用技能。在第三学年,教学计划要与BPO企业对接,根据BPO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制定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将BPO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专用日文数据处理软件等内容嵌入到教学实践中,并由企业对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BPO业务流程培训、操作软件培训等。该阶段教学组织可以按照企业岗位需求,采取校内集中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形式,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授课和实训指导,该阶段的特点是:就业岗位明确、岗位对技能要求层次清楚、实践性实用性强,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管理。

4.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以上三个阶段学习规划设计,商务日语(BPO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采用“1+1+X”模式,其中,第一个“1”为日语能力模块;第二个“1”为BPO专业技能模块;“X”为顶岗实习企业定制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如表1所示。

商务日语专业BPO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实施需要完善相关教学条件,一是具有日语和IT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师资,这是实施教学计划的关键和瓶颈,由于BPO作为比较新的产业,这方面的师资比较少,需要对日语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分别培训,以适用对日BPO有关双语课程教学、双语计算机应用操作等要求;二是教学组织与实施要与BPO企业密切结合,因为BPO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独有的特点,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耦合,让BPO业务流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实习和就业;三是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训练的硬件环境。

篇2

1.2001—2010年境外信息管理研究进展——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

2.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 

3.以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为定位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以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为样本的分析

4.信息管理人才专业特长初探

5.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 

6.大数据: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一次变革

7.普适医疗信息管理与服务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8.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高校为例

9.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中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

10.通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11.中国大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现状评述

12.信息管理学科整合的变革路径研究 

13.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14.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发展 

15.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辨析

16.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其安全 

17.基于信息生态链理论的信息管理流程重组

18.基于BIM的建设领域文本信息管理研究

19.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20.浅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21.论信息管理的层次结构体系——基于对象和内容的阐述

22.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

23.公安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4.信息管理理论视角下差错信息资源的研究 

25.关于信息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 

26.国内外信息管理研究的流派与研究框架 

2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思考 

28.美国健康信息管理核心模型分析及启示 

29.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30.面向整体政府的政府信息管理研究——以澳大利亚为例

31.关于信息管理

32.从边缘到中心:信息管理研究的学科范型嬗变

33.基于远程通讯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34.再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35.我国儿童健康信息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36.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探析

37.信息管理视域下的差错信息研究

38.基于BIM的大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研究 

39.信息管理一级学科的变革路径研究

40.试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初探知识管理 

41.基于知识管理的制造企业信息管理创新研究

42.面向公共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43.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体系研究

44.iSchool运动背景下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特色与分野探析

45.公共危机信息管理过程研究——以河南“钴60事件”为例

46.基于BIM协作平台的工程监理信息管理研究

47.基于元数据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新方法探索——走向规划信息的全面管理 

48.危机管理研究进程中信息管理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

49.基于RFID与ZigBee的羊场养殖信息管理系统

50.中国高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51.国外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述评

52.基于国营农场的作物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3.图情档一体化系统与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集成构建高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54.基于B/S模式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5.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 

56.从国际个人信息管理专题研讨会(ISPIM)看当前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 

5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58.智库建设背景下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信息管理实践与启示

59.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热点研究  

60.西部地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广西师范大学的实例分析

61.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管理研究  

62.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63.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体系探讨 

64.信息管理技术视角下微博研究综述与趋势分析 

65.企业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行为和信息素养研究 

66.基于树模型的电力监控系统链路信息管理

67.基于B/S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68.大数据时代的灾难信息管理 

69.关于中小企业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思考

70.战略信息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71.基于知识图谱的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72.信息构建(IA)对信息管理的影响  

73.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运用  

74.基于统计元数据的卫生信息管理  

75.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76.信息生态学——企业信息管理的新范式 

77.从信息管理优化角度探析税收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78.中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79.霍顿信息管理思想简论  

80.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构建  

81.论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信息管理  

82.欧美的公共信息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

83.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84.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

85.基于RFID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以烟台油公司为例

86.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87.关于差错信息管理

8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方向)专业学生择业预期与就业能力研究 

89.WebGIS及其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 

90.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91.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研究

92.信息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

93.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94.信息管理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95.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96.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进展  

97.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98.基于危机预警的企业网络口碑信息管理 

99.国内外健康信息管理现状  

100.指纹考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01.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102.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 

103.基于WebGIS的农机化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104.上海市黄浦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思考

105.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 

106.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比较研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 

1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08.基于WebGIS的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 

109.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110.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研究 

111.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及决策机制研究述评

112.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 

113.更新观念 重构管理——对信息管理发展的思考 

114.开拓学科交叉的管理新领域——评沙勇忠教授新著《公共危机信息管理》

115.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16.现代企业中的信息管理 

117.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118.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119.技术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研究——以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为中介变量

120.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121.基于扎根理论的个人信息管理行为研究 

122.世界典型城市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及其比较

123.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再造与实践研究

124.国内外信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125.ABC分类与信息管理法在医院药库管理中的工作效率分析

126.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绩效考核分配中的应用研究 

127.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温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128.大数据在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29.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3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131.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现状分析与建议

132.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33.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构建

13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35.可拓学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136.论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137.信息生态学——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的新模式 

138.谈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信息管理

篇3

(1.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首先从高校数据库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了对高校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给出了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数据库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Database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LI He

(1.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Liaoning Dalian 116023, China;

2.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Liaoning Dalian 116622, China)

【Abstract】At firs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Database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and then it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Database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y, finally it g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Key words】Database Basic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模式探索”(2014-B001)。

作者简介:李鹤(1981—),女,辽宁锦州人,东北财经大学电子商务博士生,大连财经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之一。信息是在数据的基础上加工而来的,因此研究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数据库技术主要目的是有效地管理和存取大量的数据资源。数据库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不仅是教育部规定的本科计算机及各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数据库基础课程也被很多高校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数据库基础课程在高校中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强,加之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于数据库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1 高效数据库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处理及数据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与技术,了解并掌握数据库相关技术,尤其是熟悉和掌握对专业相关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已成为社会各界对本科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数据库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数据库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了解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库知识和方法进行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数据库系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能更好应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高校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环境,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无处不在,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数据库系统出现问题,其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用人单位对数据库管理相关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要求熟悉并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但是,目前各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数据库基础课程内容通常都是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面向学生各自专业背景的具体应用,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很难学到针对本专业的数据库系统应用课程。可见,现有的数据库课程体系很难适应目前社会的需求,而且理论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学生对数据库基础的重视不够,动手能力不强,教与学两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效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普遍不好。由此可见,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 高校数据库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数据库基础课程具有既重视理论教学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根据数据库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同时考虑到学生参加全国数据库等级考试及就业的需要,应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基础课程进行调整。由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改为理论联系实践,体现专业背景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部分,应该选用学生熟悉的案例,如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等数据库进行案例教学,解释各个知识点;在实验实践环节,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选择案例,譬如对于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取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而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就因该选取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教学。这样结合具体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有待提高,加上学生对于公共基础课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可以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并辅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实践训练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设计中,应注重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的体现,在重点和难点章节,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和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预习,在授课过程通过制作动态演示的课件,逐渐展开各知识点的讲解,要求学生回答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程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方法。这种“任务驱动式”的启发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实验实训环节,力求用面向学生专业特点的数据库系统进行案例教学,同时,对于这些案例的实践教学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这些案例演示和知识点详解,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通过启发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小组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参与上机实验环节,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创作成果。

3.3 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成为高校数据库基础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现在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校园网,可以将数据库课程教学平台到学校网站上。在网站上共享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教学案例以及教学录像等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访问,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交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互动的交流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的提高。

3.4 推行无纸化考试

在考试环节上,建议高校开发或购买考试系统,建立丰富的数据库基础题库,考试时可以随机在题库选题,这样相邻学生的试题各不相同,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判分,这种无纸化考试,既节约了纸质资源,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有效的防止学生作弊。

参考文献

[1]李鹤.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2]王凤领.民办高校数据库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篇4

关键词:呼叫中心管理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48-01

1 高校建立呼叫中心时应考虑的因素

(1) 呼叫量:基于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呼叫量也会比较大,所以高校教学管理的呼叫中心系统必须能够承担强大的负荷。

(2) 稳定性:呼叫中心系统的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在校学生需要的都是全天的网络或者通讯服务,因此对于系统稳定性的需求也是很高的。

(3) 开发与维护:一套比较完备的管理服务系统在大多数高校中都已经被建立和投入使用,但与此同时,新的系统能否和旧的系统相互整合作为新的课题被提出,考虑到如何能够更加方便的维护和修改语音流程在设立呼叫中心系统的环节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4) 成本:不得不说的是,对高校投入的资金是有限的,为保证教学管理呼叫中心系统的成本,需要在有限的经济能力范围内,相对的选择性能好价格低的设备,才能更加有效的达到目的和效果。

2 呼叫中心系统的结构

呼叫系统中心主要由语音接入设备、自动呼叫分配(ACD)、交互式语音应答(IVR)、CTI服务器、坐席(Agent)、数据库服务等部分组成。

(1) 硬件结构。

主要包括带语音板卡的工程机、CTI服务器、IVR/IFR服务器、业务代表坐席、班长坐席、统计维护管理工作站、因特网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数据库/应用服务器、录音留言工作站、网络系统等。通过这些设施以其所囊括的技术量构成一个完成统一的系统,实现多面化的功能管理,其采用的技术比较开化,设计商和设备供应商较多,性质价值比较好。

(2) 软件结构。

主要包括IVR软件、CTI软件等。此外还有坐席工作站软件、语音流程设计器软件、统计报表软件、系统监控软件等。此分类法是按照功用划分的,主要包括IVR软件、CTI软件等。此外还有座席工作站软件、语音流程设计器软件、统计报表软件、系统监控软件等。如今很多软件大多数的功用都集成在一同,最终表现在一款软件上,因此就软件部分来说,最重要的软件应该是CTI呼叫中心中间件和呼叫中心应用软件。呼叫中心系统软件采用分层式的架构模式,其原因是融合了呼叫中心系统所具有的技术量丰富,相互联系等特点,系统将呼叫中心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并用标准接口方式实现层与层之间的连接。

①业务实现层。此层主要提供信息咨询、信息查询、费用查询、业务受理、投诉建议等服务类型,主要是由坐席完成。坐席能够在终端查询、添加、删除、修正数据等,是为了提供人工服务,实现业务受理而设立的。

②功能支撑层。此层主要包括IVR(交互式语音应对)、ACD(自动呼叫分配)、交互式语音应答、呼出管理系统等方式,其作为呼叫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为用户电话来访提供语音提示,引导用户选择服务内容和输入电话事务所需的数据,并承受用户在电话拨号键盘输入的信息,完成对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材料的交互式访问。IVR能够取代或减少话务员的操作,到达进步效率、节约人力、完成24小时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可便当用户,减少用户等候时间,降低电话转接次数。

③呼叫控制层。主要负责征求倾听的用户进行电话呼叫。例如当学生想要利用电话的方式来交流沟通并发出请求时,呼叫中心系统的呼叫控制层负责在学生和教室之间建立通话连接、通话过程中的监听、转播以及通话结束后释放连接等。

3 呼叫中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多方面应用

(1) 新生在入学前对学校情况进行咨询。

呼叫中心可以知道新生申请入学,并就该院校的学校概况、师资力量、课题研究、专业管理、专业方向、学业安排、学习课堂安排、录取分数的划分、招生就业率、专业学费等各方面来回答家长和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他可以使新生提早了接学校各方面的信息,避免入校时出现“抓瞎”的可能性。

(2) 对学校的就业方向进行咨询。

提供一些学校保持良好关系的企事业单位,将招聘信息的介绍和公司的介绍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求职招聘信息,也能让用人单位更加有效的获取毕业生的信息,是信息交换更加快速明朗化,帮助实习就业。此外,呼叫中心还可以为学生在日常行为、就业等方面提出的疑问提供信息和作出解答,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3)对教师的职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咨询。

呼叫中心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职务评价条件、职称评审等方面,并为教师作详细的回答。

(4)学生或者教师可以及时对学校不恰当的管理政策进行及时反应。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将自己对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和建议,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反应学校教学管理改进的建议,以及对各种不适当的事物进行建议和投诉。

(5)获取学生考试成绩。

学生可以通过呼叫中心系统查询管理系统查看考试成绩,学分等,及时是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也能实现信息交互,及时获取成绩,及时做好补考的准备。

(6)学生对校园卡动态的查询。

通过呼叫中心系统,学生甚至是教师可以查询校园卡内的信息,诸如借出书籍的查询以及校园卡的挂失和解挂以及余额查看等各个方面。呼叫中心系统可以进入图书馆的管理控制系统,方便学生和教师查询书籍信息,是否在库等;还可以查看校园卡的状态,以便学生和教师及时处理校园卡的各项内容,例如及时挂失、及时解挂、余额查询等服务。

(7)教师或者勤工俭学的学生对工资的查询。

呼叫中心可以进入学校的工资管理控制系统,向勤工俭学的学生或教职工提供查看工资的服务。

4 呼叫中心系统的优势

呼叫中心系统巧妙地利用了先进的通话方式以及计算机技术,同时满足了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服务的需求,而且它还广泛地应用在银行、电信、医疗、邮政、学校等各种领域。如今,各大高校已经具备在外界和学校里相互通话的网络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设立教学管理呼叫中心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型的服务途径和手段。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既可以调整院校各部门可以供利用的信息,又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工作的效率,为学生提供更为一体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创建更加和谐规范的校园。

5 结语

呼叫中心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极大地方便和扩大了学生和教职人员在学校的活动空间,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旭升.呼叫中心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2011.

篇5

    一、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使多年来党与国家在教育方面一直坚持的方针政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发展。计算机应用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其必然性。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只有在教学意识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在教学时间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切实做到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平衡发展,才能符合素质教育对计算机应用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计算机的普及是信息化时代来临的主要标志,而信息化时代也对人们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计算机德育教育突显的更为必要。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如计算机的使用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道德教育等,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当前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深入,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在计算机应用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作出选择和利用;另一方面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对信息安全提出全新的挑战,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高科技犯罪也日益猖獗,只有加强对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用道德来规范自己,从高学历以及计算机使用者这个源头上减少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频率比。

    (三)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同时需要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德育教育,这是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学生自身成才的基本要求;其次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方面,高校的责任在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走向社会,而社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层次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仅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缺少必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很难得到社会或工作单位的认可,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负责的表现,是社会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教师应当在计算机应用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树立榜样作用,首先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主导,是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品德素质也会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这种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品德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是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权威,即使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贡献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是教师在知识层次以及技术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与之有关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取向能够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影响。所以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不断做出反思来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如及时了解与计算机应用或网络相关的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普及来提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道德素质。

篇6

关键词:工程应用能力;电子系统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平(1970-),男,辽宁铁岭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杨卫波(1977-),男,湖北天门人,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大学2012年系列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2jg04A)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69-02

高等教育提出朝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方向发展,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宽厚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较强的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实践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智能仪器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基于微处理器控制的完整应用系统的设计,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系统设计技术和方法,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电子信息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开设了“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电子设计综合实践”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电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的能力,并通过综合性设计实验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调试手段得到提高。[1,2]

一、改革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各门课的知识未能进行有机结合和相互贯通。

第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工厂实际应用相脱节,比如单片机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可是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几乎不会用8051进行电子系统设计。

第三,开设的实践教学项目缺少工程应用背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不具备充分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条件和实践环境。

第四,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毕业生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水平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专业认可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电子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家教育部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可以综合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就业、考研复试都很有帮助。从温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历届参赛成绩上看,取得高级别奖项的都是电源设计类题目,这得益于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部分教师的指导和个人专长,竞赛中的其他方向题目如仪器仪表、智能控制、通信类等题目均未获得过国家级奖项,反映出学生以控制器为核心的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能力非常薄弱。

(2)学生就业情况。从电子信息类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达到专业培养要求、具备电子产品研发和工程应用能力水平的学生比例为班级人数的1/4~1/3,这部分学生或者去读研究生,或者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待遇都比较高。其余的毕业生多数从事售后、销售或者改行到其它行业。

(3)专业认可度。由于专业特点和就业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转专业到学校其他学院的比较多,反映出学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认可度不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问题,学院相关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查找原因,研究了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方案,并于2010年9月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

二、改革理念和教学内容

1.改革理念

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电子系统设计相关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图1为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效果示意图。

学生经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教学和随课的验证性实验,对电子信息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了了解和掌握,基本能够进行单元电路的设计和调试,但验证性实验多数是教材内容的演示和再现,学生基本没有进行系统级的设计和实训,综合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生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电子系统设计”和“电子设计综合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理论教学和系统设计实践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从选题、文献查阅、方案论证、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电路实现、软件编程到装配调试、系统测试、总结报告、文档整理,学生完成由单元设计向系统设计的过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协作精神。

2.教学改革内容

二年来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研究、总结以往课程教学效果,广泛听取教师、学生意见,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需求,对电子系统设计相关课程更新理论课教学内容,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根据课程特点和企业产品开发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及方式进行改革,将以前的8051单片机更新为C8051F410进行教学,并更新对应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中,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先确定一个总任务,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子任务,子任务包括单片机的各功能模块、基本接口电路和编程训练,分散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地完成各个子任务,从而完成对于单片机知识及各功能模块的学习。

(2)在“电子系统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将主流的运算放大器、AD转换器、串行通信技术和协议、电子设计竞赛的题目和企业实际产品案例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通过竞赛检验教学效果。

(3)充分采用EDA软件进行电路分析和辅助电子系统设计,通过软件仿真和调试,为真正的硬件系统设计服务。在“电子设计自动化”的实验安排上,充分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通过EDA软件进行电路分析、演示器件的使用和程序控制方法,改善教学效果。[3]

(4)加强与地方产业、实习基地的联系,寻求更多的贴近企业实际需要的学生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项目,使项目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从实习基地和公司的产品开发中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2010年和2012年分别立项的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配电电路功率因数测量方法与现场总线通信技术研究”、“基于Modbus/TCP通信协议的上位机软件设计”就来自于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既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又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融入企业的相关产品研发。再如2012年立项的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珍珠计件工资结算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学生根据自己家乡(诸暨)企业的需求自行选题申报的,该项目设计的“珍珠计件工资结算系统”既可以将养殖户的工作量保存在养殖户自己的智能卡中,又同时存储在企业的计算机数据库中,在进行工资结算时可以进行数据比对,避免出现差错,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智能卡还包括加密和验证技术,提高安全性,节省了人力开支,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

(5)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将学生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实例和实践题目,充分挖掘历届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温州大学学生科研项目、三科基金项目的成果,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和介绍。

(6)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聘任企业优秀工程师作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实践项目与企业的需求相一致,既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就业,改变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局面。

(7)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以往的简单理论课书面考试加实验成绩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针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如对实践项目进行作品考核,增加报告与答辩环节,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方案、调试结果和数据分析,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答辩,这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4]

三、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从2010年9月开始,主要在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09、10两个年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教学实践,学生总数为221人。具体教学效果如下:

第一,形成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实践方案,理论课内容安排合理,实践项目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参加2010年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获一等奖二个队,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队。2010年获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参加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二等奖、省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二支队伍)、省级三等奖(二支队伍)。

第三,进行产学研结合,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为合作科研项目,将区域特色产业的相关技术与技能融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际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四,通过本教改项目,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待遇情况,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0%以上,多数毕业生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少数毕业生独立创业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四、 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系统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教学效果,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际案例和实践教学项目,发挥了实习基地的主导作用,加强了与温州地方企业的联系,学生在各方面都有受益和收获。

参考文献:

[1]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92.

[2]张学洪.地方性理工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8):71-74.

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73-03

1 高等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里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本科生、高职生和中职生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本科生在就业时因长于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而受到市场欢迎,中职生则长于实践能力突出并且自身定位较低,因此也较为适应市场,只有高职生近些年因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教学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就业时并不能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而且高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确,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过分要求高待遇等,导致就业时处境尴尬。

本人对江苏6所高职院的 200 名会计专业毕业生寄出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已就业的人数达到 18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4.5%,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从下表中可见会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还是会计类工作,就业去向是比较集中的。

从上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对银行结算业务,特别是纳税申报业务的教育和训练是严重不足的,这必然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3 会计专业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重专业,轻基础能力拓展。高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安排中,一般有40%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经济数学、英语等,其他60%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偏少。不能按照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

3.2 教学内容重复和教材陈旧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内容注重于准则、制度的讲解,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内容;教材内容陈旧老化、交叉重复、内容偏多、不全面、理论偏深,缺乏特色鲜明的高职会计实践教材。现有教材内容相互之间往往是分割的、不成体系的。如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和《财务分析模拟实训》教材的内容描述的是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不同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两本教材之间的内容没有相互连接。

3.3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基地有两部分: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未达到要求,部分院校根本没有建立专门的会计模拟实训室,而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教学,上课也与理论教学相差无异,老师讲,学生做。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把财务信息作为商业秘密,让这些流动性很强的学生做这些重要的工作是他们所不愿意的,这样学生就很难见到真实而全面的会计资料,更难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3.4 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虽然有的学校重新开设了德育课程,但均属公德方面的内容,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的学校很少。即使涉及,也多是一般性的政治说教和情理性的规劝,过于虚拟和笼统。而对于职业性问题的伦理道德因素的深层讨论较少,道德教育性的案例更少。因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当学生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无所适从。

4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对策

高职会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实用型的会计人才,为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高职会计教学必须对现有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训基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4.1 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目标

要真正做好高职教育工作,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了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要合理定位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高专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中小型企业,掌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税务处理、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技能型人才。而且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需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

4.2 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的会计人才,如何实现高职会计教育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会计人才需求的对接,如何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难题。我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必须从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抓起,将中小型企业会计岗位需要的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人才市场日益变化的新要求。一是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4.3 择优选择会计教材,改革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借鉴澳大利亚的做法,将一些比较流行的优秀教材作为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比如在我国,一年一度的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的教材就比较优秀,因而,某些课程可以直接将其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尽量鼓励教师采用一些全国知名的优秀教材。在课堂上进行面授时,要更广泛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方说以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带动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乃至教育思想的变革,使过去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以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一般来说,电化教学媒体用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时的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或者是为了增强思想教育的内涵。

4.4 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

改革考试方式,可以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化为实践技能考核,将考核内容趋于灵活性和实用性。如基础会计,可用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几种形式来替代简单的选择、判断和问答。同时,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对于实训课程分别设计各种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往往都是流于形式。因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取消对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与其要求其毕业论文,不如要求他们提交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等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4.5 始终抓紧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教育不仅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首先,要在专业计划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通过在校阶段的教育,向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念。除采用增加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方法外,在教学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研究和分析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其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学分比重,针对不同学生特殊需要,采用辅导教育方式,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加强引导,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诚信观念。再次,结合会计专业课程讲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合到日常教学中,根据会计职业工作的特点,就可能出现的问题提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让学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问题及出现什么问题,并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指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从开始即为他们建立起“拒惑防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最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将学校、教师、学生协调统一起来,坚持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对同学们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做出正确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建立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考评档案,将每年的考评情况计入个人档案,以促进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

4.6 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实行全过程跟踪

从整个就业趋势来看,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会计需求较少,中小型企业和自主创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因此,要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可用以下方式:一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培养,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或依托会计专业发展校办企业,走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路子,如成立校办记账公司等,促进高职会计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总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就业环境的对接,不但要培养人才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加重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3):60-65.

[2]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武昌),2006(10):77-81.

[3]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85-86.

[4]张艳秋.英国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4(1):71-72.

篇8

关键词: 英语自主学习 混元教学法 新模式

一、引言

“自主学习”是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今后外语教学的新趋势。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确立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导模式,把“增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迫切呼吁教师和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确保所有学生智力和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的教育学家就提倡将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涌现了一大批对自主性学习进行解释、分析、总结和实践的专家学者(如P.Benson,L.Dickinson,A.Wenden等)。McDevitt(1997)认为,培养独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最终结果。Holec(1981)则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就是既要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又要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要晚于西方国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专家学者们的观点构成了自主式学习存在的思想基础。

二、高职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现状

培养高职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按照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高职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的英语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有效使用时间和脑力的重要途径。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会更加全面而持久地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对老师的依赖,从而真正成为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人。

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来说自主英语学习的能力较差。通过对我校2010级部分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学习目标。大多数高职学生很少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只是按老师的讲授计划和教学要求亦步亦趋。2.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和监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关心的只是卷面成绩,很少反思自己学习的态度、表现和方法。3.课堂利用效率较低。学生已养成了课堂上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问题讨论、口语活动等。即使参与,由于大多数班级的人数在30人以上,学生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反馈。4.现行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注重终结性考核,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三、混元教学法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构建

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有生疏感,对最终成果的认识模糊,以及缺乏信心,因此他们首先需要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外部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在自主式学习中,教师必须担负起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自主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的独立,因而教师必须参与策略指导、内容推荐、结果评估三个环节。其次,现代化教学设施是实现有效自主式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加一台录音机的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实现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听说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的校园化使英语自主式学习在技术环境上成为可能。最后,学习过程的互动性。语言交际本身就是互动的,既有人际互动交流,也有人机互动交流。所以,大学英语自主式学习不能是简单的个人的独自学习,必须在师生、生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和学生与媒体虚拟交际者之间的互动中得以实现。

(一)混元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10月引入了DynEd(戴耐德)英语课程,其教学理念是以神经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人体脑神经对语言学习的接受特点。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充分体现学生人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监控的“混元式”(Blended Approach)教学新模式。如今,全院2000多名大一学生成为这一新模式的受益者。

DynEd课程混元教学法(Blended approach)由三部分组成:教师指导、学生上机自学课程和口语活动课。如下图:

混元教学法以学生上机自学课件为语言输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势,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态的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真实体验。混元教学法以口语活动课为语言的输出,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在教师的帮助、组织、鼓励下,学生完成一个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巩固、扩展、活化上机所学语言知识。混元教学法体现了生本教育观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学习决定的。在学生上机先学的同时,教师可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因而使得口语活动课中教师的讲解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混元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个性化课程学习。DynEd课程学习的第一步是上机分级测试(Placement Test)。根据测试成绩为学生选定学习DynEd课程的起始级别。同一个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难易程度的课程。教师将同等次的学生分为1组,一个班可分为若干个组,便于分组辅导,这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个性化学习进度。学生的学习能力各不相同、有强有弱。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或快或慢调整学习进程。当每单元学习效果完成率达到80%时,Mastery Test才让学生进入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准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否则仍得继续学好上一单元。在传统教学中,不论每位学生学得是否达到要求,教师都得按规定的进度进行教学。因为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被认为是主要任务。这样统一进度的教学导致了英语教学中长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3.个性化学习难度和强度。DynEd课程为不同水准级学生在同一课程学习中提供课程的难易程度不同。因为课程会随着学生上机练习的熟练程度、练习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水准级的高低,自动调节难易程度,会随着同一单元学时增加而逐步加大难度直至课程内容全部展开。而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无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调节难易程度的。

(二)基于计算机后台数据管理的学习过程监控

目前高职生普遍学习主动性差,如果自主学习中缺乏相应的监控,自学往往变成少学,甚至不学。而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后,依托课件本身的后台数据管理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数据,掌握自主学习的状况。1.完成率。它主要基于有效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学习频率和学习的课程数来计算的,此数据可反映学生学习每个课程的程度和效率。2.功能键。功能键的使用情况记录了语句重复次数、录音次数、回听录音次数、文字和词汇表的使用情况,从而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方法。3.智能辅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用智能辅导对学生提出更有效的学习建议。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学生最有效地练习。

(三)科学、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的结果评价,将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核,因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水平。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时,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切实有效的英语评价体系。根据混元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新的考核方案。该方案考核学生课件学习的过程,包括周学习时间、频率、方法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件学习效果,包括各个模块的单元测试(一模块每一单元达到一定的完成率后,对学生进行一个基于课件学习、教师指导的单元测试);课堂学习,包括课堂口语活动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口语测试(Speaking test)可以作为加分项,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中口语练习的热情。

四、结语

培养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我院采用戴耐德混元教学法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它体现了个性化,考虑了不同起点的学生;在教学模式上,它依靠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在评价体系上,它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有效监控学习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2]章宁.高职院校戴耐德英语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24-26.

[3]Benson,P. & Voller,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4]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篇9

Guo Yiqun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学方式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in economics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bring together imparting knowledge, trai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quality in teaching; emphasize on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establish new quality-bas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is basis, propos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方式 体育院校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teaching way;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22-02

0引言

现如今,为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体育经营人才的需求,许多体育院校设置经济学专业,但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经济学》作为高等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它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结合学校特色,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教学,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特点与体育院校学生特点,针对《西方经济学》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和改进,探讨与西方经济学体系与原理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集实证理论分析和规范理论分析于一体,是系统反映和描述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原理、定律和理论,因此这门课程呈现出理论体系庞大,概念抽象,分析工具多样,内容繁多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体育院校经济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基本特点如下:

1.1 基础知识较差,且参差不齐体育院校开设经济学专业专门培养体育产业经营高级人才是应时之需,但由于社会长期主观认为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方面人才,对体育经济学和体育院校开办经济学专业缺乏足够了解,造成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生源不好,部分为调剂招生,其中部分学生高考分数虽较高,但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特别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缺乏探索精神。

1.2 学习缺乏主动性,思维方式过于教条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在大一、大二阶段安排讲授,而此时学生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数理逻辑思维较差,对经济学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则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1.3 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关注较少,缺乏实践锻炼经济学通过运用理论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诊断,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应用性较强,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把学习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上,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基本经济政策缺乏了解和关注,理解也相对不深刻;另外经济学专业作为体育院校的新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实习实践基地不完善,也进一步造成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2提高教学效果的体会

2.1 结合体育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因材施教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培养的是能从事体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当从应用的角度教授西方经济学的有关内容,注重分析经济学理论对体育产业、企业经营的意义。在进行理论讲解中,通过大量与体育经营相关的案例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从体育经营企业的视角出发,思考理性的生产者行为决策,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2.2 在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有力结合 文化素质课教学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多下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全面系统地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本知识的同时需要精选教学内容,结合时事介绍前沿领域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研究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上来。

2.3 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师的舵手地位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间的良性互动,在教学中在把基本经济理论讲解清楚的基础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分析能力,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轴、练为主线”。鼓励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事物,强化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创新性。避免“满堂灌”,引导学生自学部分内容,养成学生多看、多思、多想的好习惯。

2.4 在创业理念指导下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西方国家高校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现实下,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力是根本。西方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原理和理论都需要实践经济案例来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实践,也将应用于实践,这与在教育中引入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是相符的。

2.5 建立新的以注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注重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评估体系的激励、导向和反馈功能,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为高校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3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的重要保障。目前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趋势是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手段主体化。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入手。

3.1 突破传统讲授法:提倡启发式教学传统的讲授法是指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法,相对教条,学生具有被动接受性,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式,在把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的基础上,通过生动的描绘、陈述,有启发意义的设问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全面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例如在讲解短期成本知识中,可先讲授李宁公司在一周内生产运动鞋的过程,列举一些实际数据,然后提出3个问题:①短期生产函数与短期成本函数的联系:李宁公司的生产与其成本有何关系?②利用短期生产规律解释短期成本变化:能否利用李宁公司的生产数据解释其成本变化过程?③利用短期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解释短期生产中劳动投入的经济区域的划分:能否利用运动鞋平均成本变化来优化李宁公司最佳的工人数量?通过这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产与成本的内在联系,掌握生产曲线与成本曲线的对应关系。

3.2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建设西方经济学网络教学体系西方经济学分析工具多样,一个理论可以用叙述法、列表法、图形法、模型法等多种方法来表述和说明,因此教师在把内容熟记于心的前提下,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清晰的表现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可以生动描述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降低授课难度。另外,省去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和效率也提高。在制作好教学课件前提下,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教学课件,促成学生与教师间互动,在网上进行自由讨论,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设一套以传统的教学管理为基础,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档案管理优势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和课程管理体系。

3.3 重视案例教学法:构建案例库西方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原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需要通过结合具体案例,使知识得到深化理解。针对体育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选取现实经济中与从事体育产品的企业、体育产业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布置学生课后研究,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撰写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中强化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并把枯燥的经济学理论与工作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不断“对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 穿插使用讨论法: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仅限于“黑板经济学”,更多的需要进行创造性、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创造的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局限于现有的理论解释,勇于进行创造性思考,在明确各种解释方案的前提假设、约束条件下,为某一问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结论或解释,并等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围绕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课堂讨论或专题研讨,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讲完均衡价格后,讨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从奥运会开幕前到结束后的价格变化。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均衡价格形成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失业或通货膨胀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对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3.5 采用比较教学法:对比知识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性质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相似的或对称的理论、概念和业务等容易混淆的内容加以化解,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透过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原理。例如,在讲述微观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时,首先对有关需求理论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供给理论,则重点指导让学生对比需求理论,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总之,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文武,张国良,杨丽萍.西方经济学教学基础―经济情景[J].生产力研究,2010,(7):11-12.

[2]曹休宁,王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案例教学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0,(5):197-198.

[3]张树安.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属性与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8,(9):129-130.

[4]何苗.西方经济学互动教学五要义[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04-206.

[5]韩利红,薛光武.注重产出效应,强化案例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31-32.

[6]林森.中小学校长培训“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7,(5):93-96.

篇10

传统服务业应立足于比较优势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67%,发达国家超过80%。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服务业比重超过70%,服务业就业比例达到70%~80%。美国82%的就业人员从事服务业,预计到2010年美国经济构成中只有10%是制造业,其余全部是服务业。[1]服务业既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GDP的稳健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我国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都不高,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41%,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且也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43%的平均水平。我国商品流通、餐饮、修理、零售行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40%左右。传统服务业以生活性消费服务为主,是直接性的、针对人的、面对面的消费服务。传统服务业具有高需求弹性、低自然资源依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具有二者同时进行、难以物化储存而必须由服务人员直接提供、以及就业容量大等特点。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有13亿多人口,且处于收入快速增长阶段,对生活业的需求越来越大,拥有巨大的潜在服务市场。按照“十一五”规划的目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要将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这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本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以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从资源禀赋看,我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传统服务业经过多年发展,建立了服务网络,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市场比较熟悉,缩小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些年工资虽然有较大的增长,但仍然只相当欧美国家同等职位的1/10到1/7。由于劳动力便宜并具有一定的素质,专业人员比率虽低但总数并不少,所以我国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旅游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中保持一定优势。当前传统服务业在我国服务业中仍占很大比重,是服务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应依托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立足于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旅游服务、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具有传统竞争优势的行业,并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的附加值。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继续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只有着眼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跨国配置,才能真正克服禀赋缺陷、资本缺口、技术(知识)缺口以及内需不振等矛盾,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服务业除了要靠政策体制环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市场开放。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好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转移过来,充分发挥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形成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既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也体现在国内区域互补上。现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贸易公司把贸易信息、品牌、金融、产品研发等业务留在本城市,而将生产、工艺、包装、保管、运输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内地转移,就是为了发挥各区域间的优势。这有利于区位优势互补,既发挥了沿海地区的竞争优势,也发挥了内地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整个服务业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应利用好后发优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服务业内部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生产业和专业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以生产业为主要表征的,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生产服务,如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产品的设计、生产的信息化服务、金融和保险、产品的物流、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法律咨询、企业账户的会计和审计、产品的广告与推广、产品的国际贸易等等。生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必要的中间投入,投入的数量、质量和方式,越来越代表着经济的现代化程度。除了生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中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拓展能力需要的部分,如教育服务产品、现代媒体产品、文化艺术产品、旅游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它们的生产和供给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服务的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并较多地采用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和合作,因此也将它们归为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囊括了商业、通讯、运输、教育、环保、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健康、保健、旅游、文化娱乐及体育活动等。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远程教育、网上银行、网上商场等新型服务不断涌现。服务业中劳动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并存,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度专业性、高附加值等明显特征。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智力密集型部门,处在价值链的高端,其辐射能量强。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服务业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并进一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及经济服务化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服务业就越发达。现代服务业代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服务业的水平。由于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服务的固有属性,如面对面服务、个别、即时等,使数字化的服务产品也可存储、可远距离传送,从而具有可交易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起步晚,相对落后。尤其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计算机数据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势单力薄。由于现代服务业不发达,我国的交易成本比国外高10%~20%。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是服务贸易逆差国。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长期保持着服务贸易顺差。当然,这也正是我国现代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的操作空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容量大,发展潜力可观,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

我国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生产尤其偏低,仅占28%左右[2],而主要工业国达50%以上。而且我国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水平低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必然会促进产业分工的深化和协作的发展,产生对信息、物流、技术、金融等服务的巨大需求,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市场巨大是我国的重要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后发优势,缩短或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通过引进现代技术和资金,高起点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优化传统服务业的素质。要用高新技术装备服务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资金”是发挥后发优势有效途径。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是,打破体制惯性和思维定势,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自主创新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直接利用高新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 ,利用速度效应、结构效应、开放效应和制度效应,尤其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效应”,以实现跨跃式发展。

服务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几个要点

我国服务业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少。大力发展服务业,应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并举的方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其他方面的比较优势,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运用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将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一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重视标准化建设。标准是服务业的基因,它意味着市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标准为王,一流的公司创立标准。标准也是顾客与服务商之间的纽带,制订标准的目的之一就是尽量使顾客需求与服务商相互协调。对于相对难以储存的服务来说,标准尤其重要,因为标准化经营可提升企业的信誉,赢得顾客的信任。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它直接反映着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标准为基础的服务和相关体系,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具有相同的质量。对其它企业,标准意味着技术壁垒和产业壁垒;在产业链上,标准是利益分配的工具,对横向竞争者,则意味着产品差异化难度增大。因此,标准化是企业降低营销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支持服务业营销的标准,首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和产品质量仲裁的准则,许多国家千方百计地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争取主动权、发言权,并竭力在国际标准中反映本国的要求,体现本国利益。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由技术战略转移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转向知识产权立国。标准成了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实施标准化战略,主要有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形象、标准化运作与标准化管理等,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准则的认证检测机构和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和ISO14000环保标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认证体系,等等。由技术专利化到专利标准化,再到标准许可化,是服务业标准运作的基本模式。

二是以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形成后发优势。技术进步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发挥后发优势的前提是高起点的技术创新。现代服务业不仅是技术广泛运用的部门,而且也是自身创新的重要部门。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界限正在逐步消失。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服务业是新技术最主要的推广者,特别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支持的服务业;服务业促进了多项技术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例如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为改造传统服务业提供支撑,还可以引领新的服务需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由于缺乏高新技术和自主产权,我国服务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直接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服务业要大发展,应重视依靠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大力发展共性技术和领域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体系,鼓励技术集成,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标准、规范与模式,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规范体系,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体制和激励机制,鼓励服务业企业作为主体,面向市场,建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服务业效率和竞争力。

三是以人力资源开发优化比较优势的结构。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含量高,服务业的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服务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所需人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服务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其成败决定于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用人的机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注重应用型服务人才的开发,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立了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大量普通劳动力上,而人才相对不足,缺乏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优化服务业结构,首先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优化比较优势的结构。今后人才的培养重点要转向现代服务业,要努力提高金融、保险、法律、信息服务等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正规院校专业培养,积极培养复合型、国际型的服务业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开发的核心和基础,本身就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由普通劳动力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以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四以信息化优化服务业整体素质。信息技术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现代服务业基于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广泛运用,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信息服务业本身就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高其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传统服务业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素质。在我国服务业中,物流、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优化这些产业的素质,继续保留和延续传统服务业的成分和内容,而使其服务方式更先进,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质量更高,从整体上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无论是发展传统服务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是我国服务业结构优化、高效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我国服务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时期,要在大力发展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充分发挥发挥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加快以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的步伐,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五是以财税政策促进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财税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利用财税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可以增加服务业的总量,提升高端服务产业的比重,促进服务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因此,在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中,既要发挥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较优势,又要鼓励现代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目标,以及宽税基、低税负、严征管的基本改革思路,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大增值税的课税范围,逐步覆盖绝大多数服务性行业,减轻因营业税就全部营业额计税所可能造成的弊端;在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衔接配合上,尽可能地免除服务性行业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和现代服务业创新予以税收政策扶持,使其成为竞争力提升的亮点。运用政府采购和财政贴息信贷等手段,鼓励生产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中小服务企业灵活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与创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龙头服务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六是以市场手段将服务业竞争优势变为竞争力。要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变现为竞争优势,最终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没有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潜在优势就不能变成实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步伐,既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引入竞争为核心,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市场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市场竞争,加快技术转移,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促进服务业在国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走向国际市场,使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学习国际先进的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国外服务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的示范效应,将对国内企业提高服务质量、技术、管理水平产生带动作用和促进效应。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高起点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融资,扩大会计、法律、咨询机构等中介行业的国际合作,扩大服务门类,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持久竞争力在于创新,并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离开了创新,已有的比较优势将很快失去,更不用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