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5 20:1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发展

篇1

1、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2、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3、抓经济,抓创新,两手都要硬。

4、只有勇于承担,才有更大责任。

5、处处皆兴创新事,事事为我开绿灯。

6、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7、创新管理理念,融入文化元素。

8、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投身科技创新实践。

9、人人有改善的能力,事事有改进的余地。

10、创新企业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11、创新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2、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创新经济。

13、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4、人人参与创新,时时关心创新,事事服务创新。

15、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16、振兴科技靠人民,创新科技为人民。

17、勤学习,谱文明直风;争创新,绘秀美蓝图。

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求创新。

19、创意纳百家之言,钻研盛自由之风。

20、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21、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22、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

23、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

24、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务实创新、发展气化。

25、安全警钟天天敲,创新工作处处抓。

26、客户是价值,员工是财富,团结是力量,创新是未来。

27、创新是优势,创新是潜力,创新是希望。

28、弘扬求是精神,争做创新人才。

29、求实是我们的根本,创新是我们的动力!

30、轻轻松松上班;快快乐乐干活;开开心心进步;高高兴兴创造。

31、时时寻求效率提高,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32、下定决心,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去创造胜利。

33、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全面推进自主创新。

34、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

35、力行求是,勇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36、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7、自信沉着,勇者无畏,厚积薄发,笑看今朝!

38、坚持科学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 企业发展人才利润变革企业文化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盈利模式的选择、离不开内部的变革和鲜活的企业文化。

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前提

如何吸引人才、并挖掘出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才的重要不必多谈,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人才隐匿在不同的角落,要得到他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收集人才信息,建立人才储备库。同时还要注意适合本企业特点,能溶入我们企业文化之中,外引一将才带动一方阵的例子举不胜举。人才既要外引也要内挖,我们的员工是不是人才,如何识别?有一副对联曾说:领导以为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也是;领导以为你不是人才你就不是人才,是也不是。这形象地说明大家习惯于行政筛选,缺乏各种指标体系的建设。领导也有失误的时候,可能错判人才。这就需要人事部门建立考核评价办法,并建立人才档案。

留住人才,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竞争对手毫不犹豫地参照经理人定价系统,给自己想要挖的角色一个个明码标价。企业如何以品牌留人、以情留人?这是企业领导者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企业要给人才以展示的平台,使其有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对企业有一种眷恋、一种依赖,使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企业需要队伍,队伍需要人才,人才说到底,是有知识、有建树、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队伍带头人。他们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与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背景下,选人难,留人更难。

二、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标志

一个成熟的企业,要赚三块利润,盈利模式一块是制造利润,另外一块是技术利润,第三块是赚品牌利润。在企业发展的宏图上,目标的重心最终指向应该就是技术和品牌两块利润。

制造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但它是有限的。要考虑到企业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注重技术利,而实现技术利润关键在于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研发要达到可以创造技术利润的能力。未来研发中心的建设需要有详尽的计划和大量的投入,有形的投入一定会创造出大量的产出。

品牌需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才可成为行业内重要的品牌。品牌价值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海尔有品牌推进经验,企业可以借鉴海尔的品牌推进战略,实现品牌的提升。品牌的提升要有服务社会、立足于民的意识,要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方可打造品牌,创造出了大量的利润。

三、内部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当今时代是改革发展的时代,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管理状况低下,工作效率不高,时而在一些企业出现。列举几种管理中的不良倾向:1.部门职责不清,扯皮、踢球;2.干部在混日子,主观上有投机倾向;3.领导给与厚望的干部没有承担起领跑的使命。4.宁可牺牲企业利益也要保持一团和气;5.宁可牺牲企业利益也要互相斗争到底。之所以有这些现象发生,是因为体系与制度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该弱化的大家在加强。

今天的发展,温和的改革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要加快变革的脚步。传统的观念的“转”与传统模式的“变”,需要全员利益调整。

“矫枉过正”改革需付出代价。企业内部的管理意识、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市场的发展。

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追求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变账面利润为经济利润,财务利润是可以调节的,经济利润是真实的,形成各部门使用并消耗公司资源要转化为成本的理念;

变粗放营销为精准营销,提高执行力度,提高精细管理的水平;

变控制风险为管理风险,风险归类、风险排队等工作要建立起来;

变单一盈利为多元盈利,制造利润、技术利润、品牌利润同时抓;

变被动定价为主动定价,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充分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企业财务控制的水平,做有话语权的供货主体;

变部门管理为流程管理,用流程观念取代部门观念,把部门弱化为简单的办公室。

变行政调节为利益调节,利益调节为最有价值的管理媒介。行政调解有行政成本,仅以配合使用。

四、打造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无论是企业发展蓝图还是具体计划都需要实施落实,这也就是大家通常关注的“执行力”。很多企业的执行系统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关系到企业的命运。那么“执行力”又是什么呢?企业“执行力”的基础就是企业文化,一种“敬业、责任、高效”的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行为的潜在导向规则!哲学上有个最基本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意识类别,如何形成一种高效执行力的文化?关键在于培养反映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和有自己独特品格的文化底蕴,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发展战略,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靠标语、口号,简单的命令、服从,它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一种规范行为,一股高效的“执行力”文化氛围。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苦恼企业执行力差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去省视自己是否做了将企业文化精神渗透到企业员工行为中的基础工作,是否将执行文化的内涵物化成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能理解的行为准则?是否将“执行力”基础的建设工作提到自己管理工作日程?精神的力量万万不可忽视。一个人没有精神,何谈主观能动性?一个企业没有精神,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何谈目标与发展?软环境建设同样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篇3

当在座的同仁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懵住了。现场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不知后来谁带头,现场立刻哭声一片。后来,有同仁要离开会议室去医院看我,一位知情者把同仁堵在门口,说:“现在姜老师需要的不是你们去看他,而是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公司继续下去,甚至比姜老师在的时候更好。”同仁们听了,又带着坚毅的眼神,一个一个上台发言,表明自己的决心,以及如何做好的措施。最后所有同仁都聚在一起,围成一圈,手握着手,不断为自己,为企业,为我加油。

当最后大区总裁宣布我没事,而我又出现在会议室门口的时候,所有的同仁都异常激动地列队鼓掌欢迎我回来。我站在讲台上告诉同仁:“这个插曲并不是我要戏弄大家,我只是想让你们明白,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最大的灾难就是对灾难没有任何的预感,或者没有经历过灾难。没有预感灾难的团队,当灾难降临时肯定是措手不及,没有经历灾难的团队,必然在灾难面前不堪一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希望你们不要对我做任何的依赖,而是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依靠能人的发展模式……”

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于培育接班人的力度和速度。所以,你舍得花时间、精力培养接班人吗?你舍得在人才上投资吗?

后来我们成立了“长青学院”,通过培训,通过制度,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每一个同仁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只有有了接班人才能获得晋升,而要进入“长青学院”接受培训,就必须有良好的业绩和工作态度,至此公司上上下下行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接班人也越来越多。

企业要制订晋升标准,不仅仅是业绩上的标准,同时还要求他必须培养一个接班人,否则不能晋升。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进退自如。

“进”,如果一个人表现很好,你可以把他提升一级,而同时他的职位又有人继任,企业或部门依然正常运转,他本人也有继续努力的动力,一举两得;“退”,如果这个人业绩不好,工作态度也很差,要被开除,这时,你也会发现预备人员已经培养起来了,裁员并不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通过建立接班人计划,不仅是在告诫现任经理,你不好好干,就会被辞掉,后面有的是人在排队,给他压力;同时也在告诉预备经理,只要你好好干,一定可以转正,给他以动力;这绝对是非常有效的领导措施。

没有后续优秀接班人支撑下的赚钱与强大,只是短暂、临时、运气、碰巧式的成功,跟持续无关。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领导者不愿意培养接班人?我的很多学员告诉我,他不是不想培养接班人,而是培养的伤心了。因为培养的很多接班人都走了,所以干脆就不培养了。估计读者中也有不少人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10个人培养好了,有5个人留下了,你只发5个人的工资,你已经赚大了;如果这10个人,你都舍不得培养,那留下的都是庸人,不仅不能为你创造价值,还要给这10个人发工资,这样只会扼杀企业的成长,你损失大了。

在我的企业,我们就培养了很多的人才。很多人问我,你培养这么多人不怕他们跑了吗?我从来不担心这些人才走掉,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一致认为把人才培养好了,留在公司的为公司做贡献,离开公司的为国家做贡献。

篇4

【关键词】智慧企业 定义 内涵

一、引言

智慧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流趋势,该类企业作为最新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方面都有新的表现。而对于智慧企业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统一认定的标准。Marc J.Rosenberg,Ph.D.(2007)认为定义智慧企业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和沟通方式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二是学习和服务的方式结构更加人性化;三是组织领导能力和方式的变革;四是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反应迅速和适应的增强。

二、智慧企业定义的内涵

(一)运作智能化

Marcel Arends(2014) 认为在未来能源行业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他针对电网来具体分析,智能电网的出现,给电网公司提出智能化的设计要求,电网公司向智慧企业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运作能够到达智能化。智慧企业运作时的智能化,极大的提高了外部信息的收集和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的效率,优化了企业的结构,有效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减少了运行成本。

(二)系统柔性化

智慧企业所具有的系统柔性,可以理解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所具有的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蒋峦(2005)认为组织柔系统性化的演进有其规律,从无序走向有序,又突破无序进入更高层的有序状态,从刚性到柔性。系统柔性化这一特征是智慧企业的的重要特征一致,它要求智慧型的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克服组织的路径依赖,随时调整企业战略。

(三)管理人格化

尹志雄(2001)认为人格化的管理包涵了科学化内涵,人格化管理突出了企业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中人的因素,其二,将管理理论从机械式提升到管理艺术。传统的管理方法是组织现状的维护,而不是立足于改进人力资源的优化,而管理的人格化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且可以解决本来人力资源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创新持续化

Yair Holtzman (2008)认为一个重点发展创新能力的战略是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创新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同的创新能力组合,通过创新,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和发展。 智慧企业正是因为其应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组织结构,提高了智慧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广泛的资源,使其拥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创新持续化为智慧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效发挥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五)组织无界化

Hubbard(2013)认为企业对外贸易也是无边界组织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中小企业增长全球业务的潜力,无边界企业要求智慧企业将业务范围无边界化。在全球重构的背景下,智慧企业组织无边界给智慧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的上升,还是与全球各大智慧企业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以此来加强自身和整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六)发展愿景化

Sheaffer, Zachary(2008)认为愿景陈述对企业有塑造并提高组织属性的性能的机制作用,发展愿景化可以认为是组织资产维持的策划,企业运作和企业文化相协调,并最终提高公司业绩。拥有世界级愿景的智慧企业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脱离企业愿景的战略战术无法为企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企业愿景导向”发展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结论

智慧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有其特有的发展优势和劣势,综合上文智慧企业发展回顾,展望智慧企业的发展前景。本人得出以下结论:

(1)智慧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加入国际市场后,单一的靠人来管理整个企业已经不能维持企业越来越大的系统运转,企业已经开始追求以高智商员工为基础的智慧企业转型之路。

(2)智慧企业发展任重道远。虽然智慧企业的发展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在智慧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故对于如何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转型为智慧企业应进行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Rosenberg M J. Beyond e-learning[J]. New Approaches to, 2007.

[2] McKelvie A, Davidsson P. From resource base to dynamic capabilities: an investigation of new firm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 (s1).

[3] 蒋峦, 谢卫红, 蓝海林. 组织柔性结构的演进及其演进的理论诠释[J]. 中国软科学, 2005 ,(3).

[4] 尹智雄. 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 求索, 2001 ,(2).

[5]Holtzman Y. Innovation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ol of strategic growth[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2008,(27).

篇5

[关键词] 民营企业 问题 对策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民营企业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为城乡提供了70%的新增就业。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二、中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落后。首先,民营企业的管理大部分是家族制形式,部分家族人员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使得企业不能按制度运作也就在所难免。其次,民营企业依靠个人经验管理企业,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方法已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三,民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高新技术水平的人才很难落户民营企业,使得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2.融资困难。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只能获得银行30%的贷款支持,所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融资难。民营企业难以涉足主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同时,适合中小企业要求的其他直接融资方式,如投资基金、场外交易市场等尚未建立或发育严重不良,导致直接融资举步维艰。二是间接融资难。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贷款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与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我国金融机构融资机制和社会宏观经济环境有着紧密的。

3.产业结构问题。从行业分布来看,民营企业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主要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主要以纺织、服装鞋帽和机械设备、电子等传统制造业以及商业、房地产、建筑等传统服务业较多,重工业、装备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行业,民营企业较少。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形成同类企业对原料、资源、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利润率下降。

4.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问题。迄今为止,商务成本己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民营企业拥有较低的商务成本和较多社会成本的基础,尽管其劳动力成本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成本并不高,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要素价格虽然较低,但由于其商务成本高,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其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低于东部。

研究发现,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较好的地区,民营的竞争力也必然较高。近些年,政府加大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力度,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各种偏见根深蒂固,因此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扶持。

三、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打破家族式管理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制度管人,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作企业,制度建立后,任何人都无权超越制度的约定。其次,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是在于不断创造人才。为此,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再次,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良好的经营决策机制,形成“讨论型管理”模式,逐步吸收骨干员工入股和引入外部战略合作投资伙伴,使董事会中有不同的声音。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解决民营企业的贷款困难问题。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制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贷款发放标准;另一方面,应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其次,应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建立中小企业基金或民营企业发展基金;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组建多种形式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机构;进一步解除民营企业上市的制度约束,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

3.政府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引导。首先,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政府应放松规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竞争行业。另外,政府还应通过国债、财政贴息、税收等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促使广大民营企业由粗放经营模式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化。其次,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引导民营企业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再次,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4.调整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一是创建公平竞争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积极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创造宽松的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民营企业应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合理有效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政府应在宏观上积极引导企业,充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努力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三是要建立健全法律保护体系。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清除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条款,清除体制。要保证程序公正、保护民营企业权益不受侵犯,做到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林茂臣:刍谈民营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创新[J].甘肃农业,2005(1)

[2]厉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

[3]辜胜阻等: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转型[J].宏观经济研究,2006(1)

篇6

一、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产权不清是导致民营企业长不大的瓶颈。从总体上而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产权仅仅是在企业归谁所有的问题上相对明确而已。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不清,许多民营企业根本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所谓企业有多少资产纯属“信口开河”,再加上许多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密”意识,更使企业的资产状况成为一团迷雾。

(二)家族式经营理念以及内部各种机制不完善。民营企业以个人和家族经营为主要特点,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经营决策方式,仍未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管理者受思维惯性约束。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采取的家族式管理,使得家族成员长期把守经营权,长期固守“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对未来经营目标缺少把握,也不愿吸收家族以外的高级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突破人才资源和知识方面的家族局限,自觉地引进人才,吸纳和利用社会管理资源,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采用家族式管理,在处理家族成员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各种矛盾,又缺乏相应的处理机制,导致经营“红红火火”的民营企业搞分家。并且,企业内部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员工、监督管理及决策机制。

(三)人才观念比较落后。民营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竞争的制高点。但是民营企业家尽管口头上说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际上从灵魂深处却更加相信经验,对知识和人才缺少强烈的需求,这必然影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外部融资困难。目前,融资渠道过窄,资金来源困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民营企业群体普遍信用缺失,众多企业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现存宏观金融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无法适应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政策导向忽视了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使问题日益积累、越加严重。

(五)缺乏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及法律支持。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经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比如说,在市场准入方面,银行贷款,及观念方面等等。再有就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相关各项政策也是没有集中于某项文件中,而是零散地出现在各地法规中。

(六)经理市场的不完备。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多是由职业经理人来进行管理,而目前经理人市场同样是不完备和无序的,给民营企业寻找人至少造成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经理市场被各种因素分割,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性市场体系,民营资本很难通过市场寻找、比较、更换人,往往只能在很狭小的范围内,通过很偶然的机会去发现并选择人。因此,也就难以保证选择人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缺乏竞争性的统一经理市场,既没有社会中介性人力资源评价机构、咨询机构,对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做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也没有中高级经理人员档案。因此,人可以逃避市场监督和市场处置,这无疑给民营企业选择人的有效性和可监督性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结合国内外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各个问题:

(一)产权分离是从家族式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克服随意性的有力武器,它能使企业建立起实施整套规则的管理结构,和使决策能被授权并合理地实现预期结果的工作体制。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通过实施管理正规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来提高企业的素质,是迈向管理现代化的一个必要台阶。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些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制度设计,多开会、多监督就可以解决了,但是本质上它是与产权制度相关联的,任何缺乏合理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保障的正规化尝试都会流于形式。

(二)从家族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经营者要清醒得认识到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在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从外部引进各种类型的所需人才,在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机制。具体可以划分为:(1)报酬激励机制;(2)经营控制激励机制;(3)声誉或荣誉控制激励机制;(4)聘用与解雇激励机制。2、监督机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监督:(1)股东大会监督机制;(2)董事会的监督机制;(3)监视会的监督机制。3、决策机制。它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股东大会的决策机制;(2)董事会的决策机制。4、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机制。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一种具有稳定性、吸附性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工作环境;二是进行有关政策、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以及科学管理决策等方面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懂经营、善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管理团队;三是不断扩充与更新企业的人才数量和结构,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四是内部人才的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在于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不断创造人才。

(四)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民营企业由于在信用、产权等内生障碍无法从国有银行或地方金融机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只能考虑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国家的正确策略选择应当是适应国内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放松对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压制,允许和鼓励民间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让已有的民间中介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在国家法律的监督和规范下,合法地为民营企业服务,为整个国家经济服务。

篇7

(一)企业金融涉及公司的治理

企业金融中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治理问题,一个企业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如何治理好公司,以及怎样的治理才能够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何才能够是企业治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积极的,有利的影响,这是企业治理,以及企业金融必须要特别仔细的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金融在企业治理问题上,要尤其的注意,尽量的是企业金融对于企业的治理,在最大的程度上,最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企业治理企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在企业金融对企业的治理过程中一定要格外地小心谨慎。

(二)金融危机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时有发生,企业金融对于企业发展作用的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金融危机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而金融危机有的时候又是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对企业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严重的时候,金融危机对一个企业造成的影响,还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有不少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引起了大家对于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关系的重视,如何预防和应对,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二、企业金融与企业发展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科学合理地资源配置

为企业争取最大的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在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金融要充分利用好企业丰富的客户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源,无疑在企业金融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所以企业的客户资源在企业金融中也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金融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重视资源的分配,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争取使企业的客户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使企业金融在企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企业金融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企业金融必然会影响到公司的治理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不能够直接地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需要对公司进行治理,通过一定的企业金融组织来提供金融服务,所以就必然会涉及到公司的治理,只有有效地治理,使企业金融组织能够更有效率,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才能使企业金融能够不至于在企业的发展中拖后腿。这样才为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提供机会。要想使企业金融能够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治理,对企业的参股对象,以及集团的控股,都要进行严格地治理,以保证企业金融组织更好地发展,同时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重视,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企业金融有一定的风险性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人们意识到了企业金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努力地,尽可能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金融中要尤其的注意,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这就要求降低风险,利用企业金融的分散功能,尽量地是使风险分散开来,要想降低风险,通常情况下,就要降低回报,所以在企业金融中,一定要将究平衡,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回报,这样的话,就会使风险性增强,而风险性的增强,就加大了导致危机的可能性,所以企业金融一定要衡量好。而企业金融要想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就要尽量的降低风险,而降低风险的有效的措施,就是分散风险,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会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是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风险的降低,也为企业营造了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更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点上来说,企业金融和企业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三、总结

篇8

企业“喜欢”学习型员工,并且常常号召员工要学会学习,要善于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向同行学,努力提高自身创造价值、贡献价值的能力。学习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动机要纯正。什么是动机?动机就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念头。只有善意的动机、正确的动机,才能找到好的方法、好的措施,实现好的结果。

企业在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围绕员工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的激励。管理大师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引导个人行为的力量。以前讲“无私奉献”,现在要提“快乐奉献”。为什么?因为企业不仅要引导员工发扬“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更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员工心系企业发展,为企业献计献策、谋智谋才、创新创优,真正做到思想一致、步调一致、言行一致,实现企业与员工同发展、共命运,打造和谐的发展氛围。

企业要有感恩情怀,真正把善待客户当做传播口碑的初衷。只有坚持围绕消费者需求,提供科技含量高、质量性能优、用户满意的产品,提供更富亲情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服务,为客户打造舒适亮丽的家居环境,传播时尚、温馨的生活理念,才能从根本上塑造“民生”品牌形象。

有了善意的动机、共赢的目的,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真正实现员工主动学习、乐于奉献。那么,员工怎样做才能体现个人最大价值?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勤奋、善良、精干、诚信。

天道酬勤。懒惰必将受穷,勤奋方可富足。当别人一早就做好了当天的工作计划时,你还在梦境中畅游,你怎么可能成功?当别人在深夜里分析当天的收获与不足时,你还在麻将旁、牌局中沉迷,你怎么可能成功?当别人加大投入力度、融洽厂商关系、开拓新兴渠道,获得快速发展时,你还在期盼公司给予优惠政策,你怎么可能成功?世上没有天才,许多人只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勤奋做,把细微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完美,也就实现了成功,创造了价值。

地道酬善。做企业要善待员工,否则无法激励员工想企业所想、谋企业所谋;做市场要善待客户,否则无法实现塑造口碑、创造佳绩,做领导要善待下属,否则无法团结队伍、实现和谐。因此,企业要善待客户,遇到问题时要精心对待,认真解决,争取既让用户满意又不损伤品牌形象,努力提升品牌的美誉度;要善待员工,努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要善待同事,努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篇9

融资难――小企业发展难中之难

根据实地调查反映的情况看,尽管2002年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许多政策由于缺乏具体实施办法,没有落到实处。有些政策只有少部分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得到了实惠。小企业的状况尤其不容乐观,其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融资问题。

有关机构在2004年6、7月份进行了一次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抽样调查(包括7座城市的四百多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并且多数小于50人规模),就企业经营和发展所面临的“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问题,51%的企业把“资金短缺”作为十几种困难中的首要困难;就在当地筹措资金开办新企业困难与否的选择上,53%的企业认为 “相对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就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看,不到4%的企业将银行贷款列为企业主要资金来源,也只有9%的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使用了银行贷款。

曾有调查称,80%有贷款意愿的中小企业都能得到银行贷款。但有不少证据表明,这类调查的代表性值得怀疑,至少远远不能代表多数小企业的实际情况。

小企业融资难,难在现行金融体制

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的困难,说明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滞后已经拖了经济发展。

虽然,国有银行对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明文规定歧视,但事实上小企业和非公企业还是处于不利地位(大多数非公企业都是小企业)。这是因为,其一,对一家大银行来说,按照常规发放一笔小型贷款和一笔上亿元的贷款所需要进行的企业资信调查、风险评估、逐级审批程序和所发生的成本都相差不多,因此在同等利率的情况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得不偿失;其二,资产规模小,罕有可抵押的不动产,是难以获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其三,银行对企业本身已经把资产规模作为抗风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客观上会造成不利于小企业融资的结果;其四,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内部责任追究,对非公企业比较严格,而涉及国有企业时比较宽松,造成银行信贷员放贷偏向国有企业;其五,大银行管理层次多,经营不够灵活,缺乏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加上利率缺乏弹性,使得对小企业贷款成本和收益之间出现严重不对称,客观上严重限制了对小企业贷款。上述情况在宏观控制和银行强调效益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严重。不过,在利率方面,央行已经取消了贷款利率浮动上限,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其六,近年来国家投资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较多,对银行配套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进一步压缩了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融资空间。

可见,我国目前现行的大银行体制不利于小企业融资。不过,一些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非国有金融机构,在当地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对贷款对象的了解更充分,成本意识更强,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在对小企业贷款方面比大银行的优势更加突出。

不过在大多数地区,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非国有金融机构并没有发展起来。虽然中外资银行竞争的趋势在加剧,但这种效应对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却相当有限。

调查还发现,各地由政府投资组建了不少金融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企业融资,但相当部分公司专业素质不高,有的已经发生了严重亏损,也有的公司经营保守,担保资金不能有效利用。当务之急要提高这些担保公司的素质,理顺机制,加强监督。

小企业融资难,行政和法制环境制约

制约小企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体制环境方面的障碍。根据前面提到的400家小企业调查,高达41%的企业认为“政府规章制度繁杂”构成影响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严重问题。分别有39%和31%的企业认为“税率太高”或者“税收管理存在严重问题”。36%的企业把 “政府官员”和“规则缺乏透明度”列为影响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严重问题。34%的企业认为“法治不完善、得不到法律保障”也是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加总计算,在上面这些项目中,认为至少有一项构成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严重问题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69%。

调查还发现,许多小企业反映“最怕和政府部门打交道”。部门间互相推诿、刁难企业、政府部门拖欠企业款项、随意撕毁合同、不依法征税导致税负不均的现象相当普遍。有些政府部门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使许多审批制度名亡实存,或者如企业所形容的“象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在规章制度繁琐、政策透明度低的情况下,对企业的鼓励和优惠在一些地方就常常变成了“法外施恩”。作者在某省调查中发现,各政府部门掌握的各类用于无偿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每年合计达数亿元;但哪些企业有资格获得这些款项,到哪里申请,授予的标准是什么,多数不透明。多数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款项存在。钱花得是否合理,也没有认真的检查。一些“中介公司”应运而生,凭借与政府官员的个人关系,帮助企业争取资助并从中获利。因此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没有起到支持中小企业的作用,反而导致了暗箱操作和腐败。

目前小企业普遍面临的又一问题是企业管理素质太低,人力资源供给缺乏。对这方面的障碍,恰恰需要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帮助解决但目前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主办的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为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所做的还非常有限。

小企业遭遇“统计”歧视

为了推进解决我国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国家于2003年通过并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这部法规对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具体政策的效果如何?政策调控的力度把握是否得当?这些问题,都急需给出答案。可是,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没有统计指标能够提供判断。

我国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历来不全,尤其缺乏小企业的数据。虽然有一些工业小企业的数据,但从1999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统计数据不再包括大多数小企业。原来关于“全部工业企业”的所有指标都替换成“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指标。所谓“规模以上”企业的含义,是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就把绝大多数小企业排除在了统计之外。

下表将1998年(在该年份同时公布了两个不同口径的几个基本数据)“全部工业企业”和“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指标作一个比较,清楚地表明了到两者的差别。可见,在1998年的795万家小型工业企业中,只有14万家被统计入内。这14万家小企业或者是国有企业,或者是年销售收入超过了500万元的非国有小型企业。

按照1998年以后使用的统计口径(即“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占工业企业单位总数98%、占工业总产值43%的小企业被剔除出统计指标(按1998年数计算)。

被排除在外的小企业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有多大,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无法计算。不过,2003年公布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为2524万人。但是,1995年工业普查认定的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就为6796万人。假定在这8年中,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没有任何增长,那么目前的统计口径只记录了小型工业企业当初从业人数的37%。

应当说明,2003年的小企业划分口径与以前相比已经做了重大调整,在一些行业,大大提高了其上限。例如,根据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这三项条件。三项中有一项达不到标准即划为小型企业。这就把原来相当部分的中型企业划成了小型企业。因此,如果按原口径计算,现行统计指标对小型工业企业就业数的覆盖面,可能远远小于37%。

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小企业部门的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就业人数和其他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现行统计无从知道。

我国统计口径作出这番调整,有一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小企业单位多,变动频繁,帐目资料不全,统计难度很大,不容易搞准数据。但是,把绝大多数小企业从统计科目中删除,其结果是严重的。这使得研究机构和决策部门对小企业的情况失去了跟踪了解的机会,使各项政策和经济形势变化对小企业的影响如何无从判断。

尤其危险的是,现行的统计口径有可能对决策者和研究者产生误导,使人们误以为统计中的15万家小企业的情况就代表整个小企业部门。由于这15万家企业只是小企业中极少数规模较大者,它们的情况恰恰不能代表大多数小企业。按照1995年工业普查的情况看,小型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不到12人,而2003年按新统计口径的小型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为146人。按前一个口径,小型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平均只有92万元,而后一个口径的小型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平均达到了2126万元。

篇10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了解省、州金融扶持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于龙里县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加大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力度,龙里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与县金融办对国家、省、州政策进行了梳理,对部分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国家、省、州金融政策落实情况

为加大金融支持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国家、省、州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龙里县也出台了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等配套文件,逐步形成对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鼓励、风险补偿等配套机制。总体来说,龙里县贯彻落实金融扶持实体经济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发(20XX)60号文件: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但在龙里县未能较好落实,企业融资渠道仍为传统的抵押担保。

(二)国发(2017)48号《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中明确严禁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以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但在助保贷平台,仍存在存贷挂钩现象。

(三)民贸民品优惠政策未完全兑现。截止目前,龙里县已认定民贸民品企业68家,截至2017年9月底,共有59家民贸企业办理基准利率贷款 4.13亿元,累计贷款15.43亿元,按政策应获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4443.235万元,但目前仅兑现贴息资金1777.416万元,贷款贴息滞后,2017年度第四季度及2017年第一、二、三季度贴息资金至今未到帐。

(四)黔府发2017(12)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明确,不搞一刀切式抽贷,完善贵园信贷通政策,对单个企业贷款限额提高到1000万元。但有些金融机构存在抽贷现象,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严重的会导致企业因流动资金断链而停产。虽然省级层面对贵园信贷通可提高到1000万元,但在实际操作中最高的限额仍只是500万元。

(五)《黔南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坚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保本微利原则,将担保费率由当前的3%(年)下调至2%(年)以内,但在实际工作中,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仍未下调。

2企业融资情况

从各商业银行反馈的总体数据来看,截止8月底,全县工业企业累计贷款余额为219633万元,其中:工行 16832万元;建行24630万元;农行39985万元;邮储680万元;农商行154363万元;贵州银行4600万元;贵阳银行10万元;村镇银行18518万元,但新增贷款较少。

2017年9月,县工信局对48户企业融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不同融资渠道从各商业银行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企业有34户,贷款余额为34968万元;尚未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企业有14户。48户工业企业中除4户暂无资金需求外,其余44户均有不同程度资金缺口,缺口额25050万元。在获得贷款的34户企业中,通过权属抵押贷款的有31户,占90.76%。由此可见,企业融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银行发放贷款大多数都是需要提供抵押物,抵押物大多是土地、房产手续,创新抵押质押方式创新不够,土地厂房手续未完善的企业基本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支持。

3担保情况

龙里县金诚信用担保公司目前单笔为企业融资担保可达1000万元,基本能满足龙里县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县金诚担保公司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县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30笔,累计担保金额约3亿元。目前龙里县金诚信用担保公司在保项目27个,在保金额5480万元。县内部分企业因土地房产手续未完善,不能提供抵押物,只有采取担保渠道,目前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大多在3%,企业融资成本较高。

4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目前,少数工业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还款意愿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企业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致使部分金融机构不愿甚至不敢与民营企业打交道,这已成为难贷款的最大障碍,个别企业故意拖欠不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龙里县大部分工业企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是以家族式经营、合伙制经营等方式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不规范、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聘请兼职会计没有专职财务人员,财务收支不走对公账户,不排除有为了偷税不按规定入账现象。银行在进入实质性审查时往往财务报表不规范。从而导致提交银行贷款要求的审贷资料质量差,导致时间长、通过率低、融资难度加大。

(三)贷款审批效率低,融资成本贵。银行贷款审批流程长、风控控制指标严导致融资慢。如贵园信贷通平台于2017年10月开始运行,我们先后推荐了24户企业计7250万元到合作银行为企业争取授信贷款,但至目前止,仅发放了威力洗涤、昆泰纸业、龙缘盛豆业等6笔2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2017年以来,由于其他县市助保贷出现问题较多尤其是代偿问题普遍,导致合作银行龙里建行顾虑增多,抽贷、惜贷严重,平台日渐萎缩。由于中小企业无抵押物,在融资时先要经过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然后通过担保渠道方能获得贷款,评估费和担保费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导致融资贵,这也是很多企业无奈的选择。

(四)融资渠道窄,金融产品不多。由于债券、股票、基金等融资方式准入门槛高,导致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窄。目前通过银行权属抵押仍是企业融资主要渠道,占比很高。国家鼓励的应收账款、在建工程贷款、税信贷、预期收益贷款、合同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商标、专利)质押贷款等均因无具体操作办法,加上金融部门认为风险较高不愿做。

5工作建议

时下经济下行压力大,受融资贵、用工难、价格低、环保严等诸多因素影响,制造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企业盈利水平越来越低,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解决企业面临困难的当务之急,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协调解决。

(一)政府层面

1.提高服务效率,各部门尽快帮助企业完善相关产权手续。据调查,目前企业有土地房产手续的大多数已经抵押给银行,银行认可抵押权属获得贷款几被用尽。部分企业因为当初政府承诺先上车后买票,大多数企业在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等手续未完善的情况开始建设,建成后确因无法完善手续而导致企业无抵押物融资,谷脚园区企业大多因为机场限高原因无法补办规划手续,虽然县政府已专题会议安排过,但效果不理想,有的企业跑机场无数次,协调数月,仍没有结果,建议政府出面协调,帮助企业尽快完善相关手续。

2.做好企业成长性评价。建议园区从企业生产经营、亩均税收、解决就业、投资强度、技术创新等指标开展企业成长性评价,对企业的成长性及相关指数进行科学评估,评估较好的优先推荐给金融部门,并优先纳入政府融资平台推荐,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3.加快引金入龙进程。近年来,龙里县已先后成功引进邮储银行、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入驻龙里县。目前龙里县共有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家小贷公司、1家担保公司,企业融资选择面仍较窄,需加快引进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实现上市或挂牌融资,支持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速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整合园区资产,创新担保平台。建议将园区路网等基础设施资产打包给龙里经开区开发建设公司,做大其注册资本。企业有融资需求的,可将未办理手续的厂房土地资产抵押给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以自身资产免费或仅收取成本费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如企业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其抵押的土地房屋资产由开发公司进行收储,进行二次招商。

5.降低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目前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在3%,担保公司在政策性担保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建议按规定兑现对金诚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补贴,将目前的担保费率降低至2%以下,切实做到降低企业担保融资成本。

6.改革目前助保贷平台。龙里县助保贷管理中心平台于2013年10月成立,目前贷款余额仅为1130万元,县财政投入的1000万元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建议县金融办积极指导龙里县助保金管理中心与合作银行(龙里建行)改革助保贷平台,亦可另选合作银行重新签订助保贷合作协议,使助保贷平台恢复活力,发挥作用。

7.积极引导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建议园区引进财务管理公司,对未设立财务人员的中小企业进行财务指导,并可根据情况整体打包,帮助企业记账,指导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增加财务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为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快速提供财务资料创造条件。

8.利用行政手段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工业的力度。一是根据县内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工业企业的情况,在年终予以奖励。二是对贷款支持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增加政府类资金开户存款比例,对扶持力度较小的,相应降低开户存款比或利用行政手段撤销政府类资金在其银行的开户。

9.启动县级贵园信贷通平台。目前龙里县出资200万元,参与州级贵园信贷通平台,但实际运作中,审批效率低下,效果较差,9月龙里县申报了11户,仅获得1户贷款350万元。建议启动龙里县贵园信贷通平台,由农商行牵头作为承贷银行,最大限度为龙里县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二)金融层面

1.探索合作模式。县金融办积极和税务部门合作,探索针对积极主动缴税、纳税信用好的小微企业,无需抵押和担保,加快税信贷出台,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按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落实利息补贴和税收减免,实现税务、银行、企业三方共赢,同时指导银行创新推出适合企业的金融产品。

2.创新抵押方式。目前企业传统的抵押方式多为厂房、土地使用权、房产、股权,建议县金融办积极和银行对接,大胆尝试以知识产权、专利权属、库存商品和应收帐款为新的抵押物贷款模式,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办法。

3.提高审批效率。目前推行的贵园信贷通平台,审批效率非常低下,原因主要在金融部门,由于县级支行没有审批权限,一些企业申报资料报上去几个月都没有下落,建议各银行要积极争取上级银行的支持,尽量做到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在坚持安全、效益、流动的信贷原则前提下,给予县级银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限,并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信贷部门,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三)企业方面

1.增强信用意识。企业要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坚持有借有还,贷款不难的原则,积极主动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增强诚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信誉度。如:在全国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如实填报公司的财务数据,在今年贵园信贷通工作中,农行系统就将查询该系统的信用信息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有的企业填报时未按照真实的数据填报,本来有利润也填亏损,直接影响到银行贵企业的评估,导致无法获得贷款。

2.完善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指标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银行支持,有的企业甚至没有做账,销售收入不走公司账户,银行没有流水,虽然银行也愿意支持,但无奈提供不出完整的财务报表,导致最终贷不了款。

3.履行纳税义务。在评估贷款风险时,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税收,但据统计,龙里县纳税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到30户,部分企业正常生产但确每月都是零申报,贵园信贷通支持的其中一个条件就是上一年度纳税额10万元以上,部分企业就为此得不到贷款支持。

4.提升核心竞争。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整合产业链,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为契机,加大企业技改创新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获得银行支持以及下一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二

正蓝旗传统蒙古包加工业具有悠久历史,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精湛、不仅继承了传统蒙古包的民族风格,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是我区乃至全国最大的传统蒙古包加工基地,是蒙古包行业的典范,在传统蒙古包销售市场上占有70%多的份额。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蒙古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带动了我旗蒙古包行业的飞速发展,全旗现有传统蒙古包加工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33户,年可生产直径为3.250米的50余种大小不同规格的传统蒙古包10000多余顶,畅销全国各大旅游城市景点,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几国。年均销售量可达5000多顶,实现产值6000万元左右,直接和间接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是我旗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一、传统蒙古包制造行业的特点

传统蒙古包制造看似简单,其实较为复杂,分工比较细、做工慢、生产工期长,各组成构件间架有序合理,组成后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要符合力学要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企业需要负责对售出的蒙古包提供装卸、安装及相关维护等专业售后服务。对蒙古包特有的情怀,造就了我旗成为传统蒙古包制作技艺的物质文化遗产之地。

由于采用传统蒙古包制作工艺,各企业均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除极少数构件能采用机器制造外,绝大多数采用人工手工制作,大部分就业人员来自牧区进城务工、下岗职工及陪读牧民,并且都是熟练掌握了传统蒙古包制作技术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不愿从事此行业,新生从业人员增长缓慢,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长时间以来,该行业的技术工人人数相比其他行业来说少之又少,出现一工难求的现象,尤其是熟练工人更是抢手。近几年来,各家厂商为了多争取订单,留住熟练工人,均采用按件计费方式,不断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导致蒙古包制造成本不断升高,而销售价格却没有明显的涨幅,甚至有所下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加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居高不下的人工费用已经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超过了用料成本。

以最为畅销的直径4.3米蒙古包为例:套脑用料9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40元;门子用料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50元;哈那用料46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540元;乌尼杆用料24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60元;帆布套用料420元,缝纫工加工费320元;毡套用料320元,缝纫工加工费280元;单布用料30元,缝纫工加工费40元;围绳、方顶绳、钢丝绳用料40元,加工费30元;蒙古包安装工人工资100元;管理费280元。在生产成本为372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1760元,占生产成本的47.31%;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1680元,占生产成本的45.16%;管理费用占到7.53%。目前该款蒙古包市场售价仅为4100元,在不考虑交税的情况下,仅能实现利润380元,约占成本的10.22%。

以直径5米的蒙古包为例:套脑用料1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50元;门子用料11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180元;哈那用料52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580元;乌尼杆用料380元,木工加工、油漆工加工费220元;帆布套用料530元,缝纫工加工费420元;毡套用料380元,缝纫工加工费420元;单布用料60元,缝纫工加工费40元;围绳、方顶绳、钢丝绳用料60元,加工费30元;蒙古包安装工人工资150元;管理费320元。在生产成本为4630元的蒙古包中,人工成本就合到2190元,占总成本的47.30%;所有原材料成本合到2160元,占生产成本的46.65%;管理费用占到6.91%。目前该款蒙古包的市场售价为5100元,在不考虑交税的情况下,仅能实现利润470元,约占成本的10.15%。

我旗虽是传统蒙古包加工量最大的地区,但生产所有蒙古包的构件材料,旗内均没有生产厂商,企业需到河北等地购进,除木料、油漆等可以找到较大的生产厂商外,其余的构件材料要到农民家中收购,或者从个体的小商贩处采购。这些材料在购进时,企业根本无法开具出进项税发票,就是能开上的也都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票,很少有正式的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发票。导致企业无进项税与销项税抵扣,此问题不仅在我旗加工企业中体现,在整个蒙古包行业中都存在。

二、传统蒙古包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成本高、利润低是传统蒙古包行业的主要特点,但如将税费再纳进成本,按小规模纳税人缴税计算,4.3米规格的蒙古包将缴纳税费136.69元(其中,国税119.42元,地税17.27元),这样企业仍有243.31元的纯利润,尚可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但如按一般纳税人缴税计算,4.3米的蒙古包将缴纳税费660.62元(其中,国税595.73元,地税64.89元),这样企业凡是卖出一顶蒙古包,要倒赔280.62元,就算所购进材料均取得进项税发票(也按一般纳税人计算),也仅有217.78元。抵扣后,企业仍然最少倒赔62.84元;5米规格的蒙古包如按小规模纳税人交税后计算,企业将有利润300元;按一般纳税人交税后计算,全部的进项税抵扣后,仍最少赔65.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