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现行教育体制和办学指导思想存在着许多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应试教育、分数教育的思想仍在影响着计算机教育。
1.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
现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以学科体系为主,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存在理论知识过多、课程内容老化、教材滞后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和企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计算机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课程体系陈旧,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专业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缺少弹性,也缺乏灵活性;教学内容陈旧,一些早已被行业淘汰的内容依旧出现在教学内容中。另外,职校生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存在较大难度,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看不懂、学不会、学了没用的现象。
3.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缺乏办学特色
很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模式类似,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仍是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由于条件所限,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应用技能训练,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片空白。
二、改革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建议
上述问题制约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认真分析、总结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未来科技发展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界正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笔者认为改革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项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内容。
在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途径就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教学内容也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创新
能力。
能力本位的观点真正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果说素质教育是普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的话,那么能力教育则是职业教育面向未来的选择。而且,能力本位的教育,或者说能力教育,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其着眼点在于能力的创造性发挥,将更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能力本位的思想将成为未来新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这意味着能力教育在整个职教领域也将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工作过程是企业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由劳动组织方式、不同的工作内容、工具以及主观工作能力来决定的。在职业教育中,它是分析复杂工作系统的一个结构化工具,每个职业(专业)都具有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内容、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就是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构造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条件、培养途径及机制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3.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没有积极性,教学效果均无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代表了近20年来国际职教的主流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的使命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适应这种发展的“自主学习”的需求。其主要特点是:“学”重于“教”,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进展负责;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课程的灵活性与个性化(不仅仅是信息与知识的传递者),承认学生入学前的经验和技能;学生的自我评估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以学生为中心”已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得以实施。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并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从原来的传统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教学方法要多姿多彩,以营造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行动导向的学习
行动导向的学习提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方法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教学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关键能力”;教学形式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通过行动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和所有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等情感方面的社会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展示技术的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技术和学习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长生,唐歆瑜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08(3).
[2]李殿勋.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
[3]蔡启茂,袁美华.职业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篇2
现将北京市人事局《关于行政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1998年职工住房公积金差额系数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行政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1998年职工住房公积金差额系数的通知
京人发〔1998〕34号 1998年6月10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职业规划
【中国分类号】G23.58
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前提下,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实现商业价值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在这种大方向的引导下,市场对于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国家对于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然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效果却不容乐观。
1.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社会逐渐向一种信息对等的方向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然而由于很多原因导致了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是如此。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文化教育模式导致了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种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知识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不足,高职教育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学生没有学上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赢得胜利,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更愿意认同那些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选拔人才上把学历作为门槛,那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可能还没有参与战斗就被拒之门外。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入职场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而想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1.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于学生的整体实力培养不足
在强大的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之下,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能不仅仅是成绩,一个好的职场人同样需要更多的自身因素作为支撑。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模式主要放在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和特长的挖掘。要想取得在职场中的胜利,单纯的智力因素是不够的,企业在最终选拔人才的标准上看重的是一个人综合实力的体现。很显然,当前的高职教育并没有将这一项作为学生敲开职场大门的钥匙。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式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对技能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来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1.3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这是当前所有毕业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上受到挫折之后就会打消自己的自信心而放弃自己最初的目标,他们往往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2.1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思路的革新
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更要发掘本专业的服务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是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首先要清楚这一点,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转变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为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因此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性技术人才应经成为当前教学思路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因此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中可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网络运营和管理能力,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计算机的发展也应用到了媒体广告的制作上,各种软件更新速度之快,各种创意在市场上涌现。高职计算机专业也可以在这方面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学习动画制作,广告制作以及影视剪辑等等,这一方面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如果高职院校可以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在未来学生的职业生涯上无疑是有益的。
2.2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就业指导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即将毕业的时候都不能准确的选择自己的工作,造成了大多数人在毕业找工作是的迷茫焦虑。高职院校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适时的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及不足来准确的定位,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具体的方法可以是在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入一些就业指导课,或者请专门的讲师为学生讲座和答疑,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等。
2.3学生要认清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做好职业规划意味着学生能够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在认清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分析市场的需求,了解大的就业环境,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行业需要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4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
高校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正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培养适应性强的技术性人才。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合理的安排课程,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可以结合专业设置一些人文素质课程,同时引入实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当中提高自身适应企业的能力。在保证专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适用性人才。
3.结语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和计算机专业趋于饱和的大形势下,高职院校与学生需要在共同的努力下克服当前的困难,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延萍,赵娟.关于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D].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4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6]潘红,虞歌,詹国华.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12):38-38.
[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教学;优化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课程现状
计算机专业英语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计算机系统的英文内部提示,以及尽快学习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知识。但目前已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均存在过于理论化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而脱离实际应用,缺乏实用性,因而使该课程被冠以“无用”课程的头衔,缺乏重视度。
1.2 学生现状
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生为计算机相关各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并且传统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偏重阅读和翻译的能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直接影响到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1.3 教师现状
计算机英语是计算机和英语两个学科的结合,需要任课教师既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目前而言,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但是因为不是英语专业,英语水平比较局限;另一类是英语专业教师,具备专业的英语教学基础,但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不熟悉,不能够很好的将教学向专业靠拢。故而以上两类教师想要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弥补不足,这也是对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任课教师的挑战。
2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关教材均存在偏向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性教学内容,且内容相对陈旧等问题,因而令学生觉得枯燥的同时,也不能够更好的反映计算机的新技术应用,与实际应用缺少适应性。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
2.1 教学内容模块化
计算机专业英语属于职业能力支撑课程,是为了对其它相关专业课进行辅助教学而开设的,按照教学内容所属课程类型划分为相关模块,如Computer Hardware、Operating System、Programming Language、Database Technology、Computer Network、Computer Security等,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课程形成一定的体系结构。
2.2 教学内容专业化
改变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均等分配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模式,在授课时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比如计算机网络专业就在讲授时偏重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这样就能在教学中照顾到计算机各个相关专业的学生,让学生们既感觉到所学的知识贴近自己的专业,在工作学习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大大提高,又觉得内容丰富有趣,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 教学内容实用化
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都偏重理论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类科技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比较空泛,没有实际应用,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学习少量理论的基础上,添加关于每个模块的实际应用,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马上可以学以致用,将实用落到实处。例如讲授计算机网络的部分时,增加关于Windows网络配置命令的部分,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输入命令,如ipconfig命令、ping命令等等,运行后得到的英文界面让学生自己理解翻译。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雨阅读通篇的英文短文相比,不仅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其它课程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尝试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用丰富的课堂形式吸引和打动学生,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由“主讲”变为“主导”,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每个模块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编制成相对应的任务,围绕任务的需要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3.2 分层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即改变传统的学模式,承认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基础学习者的需求。将分层次的概念引入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既可以让程度高的同学学习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减轻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基础上提高计算机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计算机英文术语的识别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3 分组教学法
所谓分组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在此过程中,组长和组员干各自分配不同的任务,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分组时需要遵循均衡分布的原则,即每组包含基本等同的成绩突出、成绩中等和稍有困难的学生人数,这样分组可以使小组成员互相学习、启发和补充,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当不同层次的角色。
3.4 翻转课堂式教学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向发生改变,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颠倒安排,由教师课堂直接讲授改为学生预先在课下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课程资料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课堂活动则由教师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利用课堂讨论深化知识学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3.5 应用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测试,并伴以反馈和矫正。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评价期间了解自身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内容。
4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更新如此迅速,要想赶上时代的步伐,要求我们不得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作为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进行英语学习,提升自己的英文方面的造诣和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志丽,曾艳.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英语教学和实训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2).
篇6
【摘 要】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以提升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26-02
作者简介:韦昌法,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数据挖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4C0840) 的研究成果。
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中医药院校的稳步发展,国内许多中医药院校陆续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然而在中医药院校中,与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偏低。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原因分析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专业志愿被调剂,导致学习兴趣偏低。由于计算机专业在中医药院校属于非医非药专业,是新兴专业但不是传统优势专业,所以很多报考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填的第一志愿大多是医药类专业,第一志愿填报计算机专业的不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志愿调剂,很多学生因为自己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所以在主观上并不喜欢该专业,学习兴趣偏低。
2.学生对本专业缺乏认知,导致学习兴趣偏低。很多被调剂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计算机专业了解甚少,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专业有何优势、有何特点、要如何开展该专业的学习,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从事什么工作、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在专业方向上比较迷茫,学习兴趣偏低。
3.受部分学生转专业影响,导致学习兴趣偏低。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后因为不喜欢计算机专业所以想转专业,他们按照学校转专业的规定参加了转专业考试,少部分成绩合格的学生转到了别的专业,但大部分学生还是留下来继续学习。由于有少部分学生转了专业,这对留下来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波动,他们潜意识当中会觉得有同学转专业是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好,学习兴趣偏低。
4.学校缺乏理工科氛围,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中医药院校的主体专业是医药类专业,计算机专业是中医药院校少有的理工科专业之一,很多院校甚至只有这一个理工科专业。这两类专业的学习方法大有不同:医药类专业需要背记的内容比较多,在中医药院校的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背书;而理工科专业更侧重理解和实践,需要有更浓厚的理工实验氛围和动手实践环境。在中医药院校,这种氛围比较缺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常常感到学科上的孤独,学习兴趣偏低。
5.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习兴趣偏低。与国内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大学相比,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力量要薄弱一些。在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较高;在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方面,博士学历比例较低,硕士和本科学历比例较高。此外,专业教师的人数也相对较少,很多教师要承担好几门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这会让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太薄弱、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2012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和规划、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中医药院校需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需要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
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情况,笔者结合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案如下。
1.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办学模式多样化必将引起激烈的生源竞争,各高校要认识到招生宣传的重要性。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决定是否报考中医药院校时,他们考虑的专业主要是中医药类专业、很少会考虑非医非药类专业,甚至不知道中医药院校还设有计算机专业。在这种形式下,加强招生期间的专业宣传工作对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通过专业宣传使考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特色和就业前景,让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信心,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
2.加强新生入学初期的专业认知教育。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本专业的了解有限,入学初期有一部分学生会萌发转专业的想法,这个时期对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这使得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转专业率、减轻部分学生转专业对其他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辅导。在学生的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之后,专业教师除了要把专业课教学工作认真完成之外,还要参与到对学生的专业辅导中来。通过举办专业学习座谈会和专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逐渐掌握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就可以渐渐上手,学习兴趣也会渐渐提高。此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制定了兼职班主任制度,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兼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为学生解答他们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这一举措深受学生欢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4.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环节是十分有必要的。我校计算机专业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在课程学习的中后期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去完成,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答疑及成果评价。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除了课程设计之外,我校计算机专业还组织学生参加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在暑期实训环节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IT企业去参观学习,让学生切身体会IT企业的员工是如何开展工作的,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通过每次实训扎扎实实地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大四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到企业去参与实际工作,他们在实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将反馈给低年级学生,让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尽早改进。
课程设计、暑期实训和毕业实习这些环节的开展,有助于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计算机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与其他高校的师生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也不断激励他们更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高年级学生还可以把他们参加竞赛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学生,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我校大力鼓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有一部分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还有一部分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加专业培训、到国内外高校参加进修学习,这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此外,我校还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学科人才,进一步充实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学生也越来越感受到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壮大,学习兴趣稳步提高。
7.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针对中医药院校缺乏理工科氛围的情况,我校在努力建设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积极地申报了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两个信息类的新专业并获得成功,现在我校每年有3个信息类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校园中的理工科学习氛围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系列方案。加强专业宣传、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辅导和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申报信息类新专业等,这一系列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和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章留.论学习兴趣的培养[J].衡水师专学报,2003,(1).
[2]姚远.关于高校招生宣传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22).
[3]汪育文.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亟待加强[J].文教资料, 2010,(12).
篇7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计算机英语是大学英语与计算机的一个良好的结合,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的学生来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词汇,学习计算机专业表达方式,以达到自如的运用和翻译计算机英文资料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如何提高计算机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问题。
1 计算机英语教学特点
计算机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用英语这种语言方式来表达计算机知识的一种科技类的英语。计算机英语与大学英语虽然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在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还是有着计算机知识的专业特点的,它是大学英语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一种延伸。
计算机英语在本质上与大学英语是几乎没有区别的,只不过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计算机词汇与技术方面的知识,所表达的也是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因此,计算机英语的表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加严谨一些,需要做到清晰、精确、简练、严谨。
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指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多方面有关的英语词汇,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技术、IT职场英语等词汇。计算机英语涉及到很多带有专业性的词汇,这是学生在平时学习英语的时候见得比较少的,但是由于在计算机领域还是经常用到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词汇,需要学生真正地掌握、自如地运用这些词汇。可能同样的词汇在平时用和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会是不同的意思,比如statement在普通英语中一般解释为“声明、陈述”,而在计算机领域应被理解为“语句”。
由于在命令和编程中节约内存的需要,在计算机中,需要经常应用一些缩略语,如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等。计算机英语的表达对象往往是一些要求表达规范、表达精准、逻辑性强的概念和理论,因此在在计算机英语中很多都要以被动语态的形式来表达。
2 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学生基础薄弱,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是比较差的,在学学英语的过程中就突显出了他们学习比较吃力,再加上一些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理解计算机英语上就更加困难。而且在高职高专院校内,学生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而且又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因此,很多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就不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以至于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对他们学习计算机英语是极为不利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2.2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师不足。计算机领域是一个要求与时俱进的领域,因此,英语教师既需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具有比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听说能力,又需要掌握计算机领域一些前沿的技术、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大多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比较强,但不一定能很好的运用英语,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又很难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去讲解知识,因此很难达到在英语与计算机水平上的均衡。
2.3 教材覆盖面广,适合职业教育的特色的教材不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本好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而在图书市场中,计算机英语教材可谓种类繁多、纷繁复杂,教师很可能会出现教材选择不当的问题,这对学生学习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市场上的教材很多都是在大学英语的模式下改编的,选择一些专业的科普文章,虽然涉及的知识广泛,但是并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时间活动,而且计算机各专业的知识应该有其侧重点的,而这些教材并不能很好的突出专业特色,不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英语。
3 改进措施
首先,教学的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教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潜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最应该做得就是让他们对学习计算机英语产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进而帮助他们摆脱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教师必须明确,计算机英语是是一门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交叉性质的课程。教师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门课程,让这门课程以英语语言的形式更好的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服务,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提高他们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其次,基于计算机英语的交叉性质,对教师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一方面让英语教师多去了解一些计算机专业的知识,以便他们能更好的将英语语言运用到计算机领域,另一方面,要对计算机教师的英语进行培训,让他们能与时俱进的学习英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提高计算机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将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都提高的一定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讲授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英语:
再次,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把计算机英语课程安排在高年级,这样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后,再学习计算机英语,这样有了铺垫,基础更牢了,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教材的选择,一定要选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教师要备好课,有重点的突出一些重要知识,在教材的使用上也要注意与时俱进,定期更新教材,课程设计合理了,学生们的学习会更加轻松容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
最后,计算机英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主,语法为辅,增加多媒体网络课程平台如图2。计算机英语的学习中,要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英语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较好的接受能力,教师在课程设置时要注意教学的先后顺序,使学生以最佳次序进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还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
4 结束语
计算机英语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讲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英语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英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专业水平,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这门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真.计算机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0):72-74.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管理
一、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分析
要想很好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了学生心理想法与思想行为,就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症下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经调查研究可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形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消极应对学习工作。由于计算机领域的学术知识与实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的了教育体系对该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学生在学习的计算机技术不能与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技术同步,使得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总是感觉到所学知识与时代脱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失去兴趣,逐渐偏离学习知识的轨道,为学校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2.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家庭,学生从小就有家庭亲人的庇护,形成了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模式,一切事情全由父母老师安排好了进行,没有创新、实践与集体意识。在学校学习时也不例外,学习时缺乏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没有解决的能力,没有对将来的人生做计划性的安排,再加上学校学生多,竞争激烈,各种不利的环境会导致学生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在毕业就业的时候,不能适应工作岗位。
二、开展校园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的是给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在各种活动的表现能力,挖掘出自身的特长与喜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并努力向自己喜欢的专业特长发展,勇跃表现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达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时存在的缺陷,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便在学习时能有的放矢,完善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也可以发现其他学生的优秀与长处,他们会互相学习与比较,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与团结奋斗的精神,为将来在社会工作中的发展打下基础,这样的学习效果远超过老师的督促与教导,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最可行有效的方法。
三、坚持教育引导和严格制度管理相结合
我们在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导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为学生制定学习规章制度时,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习出现的新问题与学习方法要及时修改,专业老师安排的课程要能结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时代性与专业特色,所选教学资料最好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实践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提供一套科学严格的教学秩序。对于学生在生活与技术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疑问与不懂的地方,老师要给于正确的引导,既不能只管理学生遵守制度而不能舒心的学习,也不能只教授知识而不管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要把学校制度与技术学习合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健康成长。
四、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生管理
研究表明,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只是学到了片面的理论知识,而到了进入社会工作中时,学生对于所学却不能活学活用,有时只能照搬在校时老师教的死办法,完全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条件。基于此,我们要彻底改变学生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得从学生时代入手。计算机专业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引导学生锻炼出能适应这种就业环境的本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多提供可以大胆创新与实验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计算机技术的相关案例,鼓励学生创新发展的能力,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能形成从基本从业到完成工作目标再到创新创业的科学技术本领,为学生出生社会后从事计算机工作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本领,让学生在学习时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了一个长远目标,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有自己的计划,能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高度。当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也会轻松很多,而培养出的技术人才也将会是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过才是学习教育所要达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方法与途径,其目标主要是为在校的计算机专业学习师生做一个教学指导。对于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老师安排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为学生提供可靠和谐的学习环境,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正的技术与本领,为自身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理想结合起来,做社会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2]任倩.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02-203.
[3]菅小艳.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初探[J].今日科苑,2009,19:158.
篇9
关键词 系统发展观 系统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ar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master two vital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the system, while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ed methods and measure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concept and system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ystem development concept; system capacity;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0 前言
系统发展观作为嵌入式技术和互联网融合的结果,物联网旨在使用互联技术来整合服务。“系统”变得无处不在:万物的状态皆可感知、测量、监控;人与物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交流互动;智能系统使得各种事件的预测更加容易,各种资源的分配更加优化。由于嵌入式系统往往集成在大规模商业产品中,使得嵌入式系统必须有最优的性价比。嵌入式技术对系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计算机作为一门公共技术,其他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计算机,那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的优势在哪里呢?那就是我们我们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发展观的管理,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后PC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等计算机及其应用都对系统发展观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不然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我们要把目光和焦点放在如何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学生的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培养上面。
1 系统能力的内涵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的关键内容是要在掌握相关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怎么样来构建一个计算机应用系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翻新、推陈出新,同时相应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也要加强。
而对于大部分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来说硬件设计能力不如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行业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力不如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数学理论基础又不如数学系学生。而计算机系统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系统能力,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 目前现状
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发展观认识的不够全面,甚至缺乏这样的一个系统发展观。学生不具备将每门课程之间的关键点联系起来。他们一般是分散地学习每门课程,而不知道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不具备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同时还缺少系统性较强的综合实践环节,这使学生理论上一知半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于系统化培养方面考虑较少:(1)课程体系中缺乏一门独立的能够贯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础课程。(2)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够紧密。(3)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的具体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即:课程里的内容显得相对落后没有紧跟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4)课程体系中缺乏对于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整体考虑。如对于不同计算机类的应用系统需要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包含哪些相关内容?特别是对于课程实验内容。
3 建议与措施
(1)从系统观出发,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将计算机专业中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要讲透彻。同时要注意在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用系统的观念去理解实验、掌握实验。重视信息和计算,并将它们作为不仅仅可以适用于计算机的普遍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控数字世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层面的认知、设计、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如如何合理构架各类不同应用系统。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考虑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系统观的软/硬件贯通人才。
(2)系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思路。以系统发展观为主线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其中,分3个层次建设系统课程:①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digital logic circuit(DLC)、Fundament of Computer System(FCS)。②新组合的核心课程: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COAD)、Operating System(OS)、Technique of Compiling(CT)、Computer Architecture(CA)。③扩展和提升课程: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ECS)、Computer Network(CN)、mobile computing(MC)、Parallel computing(PC)、Big data parallel processing technology(BDPPT)。
(3)我们要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整机的概念,即硬件+软件的整体概念,使他们摄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涵,同时要让他们掌握Hardware与Software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4)让学生深刻理解Language program design basis(PF)、Instruction Set System(ISS)、Operating System(OS)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计算机的指令是怎么样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如:计算机是如何取一条指令的、如何执行一条加法指令。假设一个程序由十条条指令构成,那么计算机就按照一条指令一条指令的顺序去执行,就可以完成这个程序。
(6)关于硬件的基本组成原理等要让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如相应的TTL、MOS等电路。使他们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尤其是相关的逻辑电路的各种门电路、时钟、延时等相关概念。发现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硬件知识。如很多同学对相关的译码器、编码器、锁存器等器件不熟悉。
计算机学科主要研究的是计算机系统各个不同抽象层的实现及其相互转换的机制,其抽象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4 总结
系统发展观和系统能力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普遍缺少的两项技能。本文从系统能力的内涵着手,分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所存在的缺乏系统观的这一普遍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志英,周兴社,袁春风等.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9:1-6.
[2] 杨新凯.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8-149.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计量特色;软件测试人才;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目前,全国有50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对一所像中国计量学院样的普通高校而言,如何在这种庞大的专业规模和激烈的专业竞争中办好自己的专业,专业特色是一个重要的立足点。不同类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依托各自学校的办学优势体现专业特色。
中国计量学院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在29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和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中国计量学院计算机专业面对目前国内软件测试人才失衡及培养渠道缺失现状,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依托学校计量测试的办学优势,以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质量与测试人才市场为目标,研究探索了具有鲜明计量特色的“软件质量与测试平台+模块”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与体系,构建了由实验教学、软件度量与测试专业技能训练和校内外软件质量与测试实践基地的计量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z生软件质量意识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动机。
1计量学与软件测试间的关系
计量学(metrology),简称计量。随着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计量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变化。就内涵而言,计量学曾被称为度量衡学和权度学,一般指关于测量的科学,具体指以技术和法制手段保证量值准确可靠、单位统一的测量,此处的“量”主要是有形的、物化的量,可通过“测”来获取。而广义的计量学,则突破“测”的手段来获取无形的量[1]。
在传统计量时期,社会经济活动较简单,计量主体是度量衡和时间度量,随着近现代数学、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现代计量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拓展,从一般物理量扩展到工程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甚至还包含了现代社会的商贸、医疗、贸易,出现了形态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网络计量学。计量学已经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方面[1]。
科学仪器是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科学研究往往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就是仪器”、“计算机软件就是设备”早已成为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宽,软件应用的复杂性和规模不断扩大,IEEE、ANSI和ISO等一系列关于软件质量控制和测试的国际标准均相继问世,使软件质量和软件测试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软件测试不单纯是发现错误的过程,而且包含软件质量评价的内容,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2004年ISO和IEC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JTCl)提出的软件工程标准术语中给软件测试下的定义是:软件测试是为评价、改进软件产品质量、标识软件产品缺陷和问题而进行的活动。即软件测试并非传统意义上产品交付前单一的“找错”过程,而是贯穿于软件生产过程的始终,是一个科学的质量控制过程[2]。因此可以说传统计量测试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是实现软件测试技术的基础,软件测试技术是传统计量测试技术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计量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的计量测试也是测定某个系统的性能是否满足需求,或弄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别。软件测试技术与传统计量测试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被测对象不同[3].
2具有计量特色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
何谓具有计量特色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所谓具有计量特色的软件质量测试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牢固软件质量观念、明确计量标准意识和较强软件质量和测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其特点是对软件度量、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非常敏感、理解非常准确、工作上手非常快。
软件质量度量是对影响软件质量的属性所进行的定量测量,其实现的基础是软件测试,测试作为一种通用的度量方法,其重要作用在于软件质量保证、功能的验证和确认,以及产品可靠性的评估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中国软件行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市场竞争,业内人士已清醒地认识到:“优质的产品、一流的服务、良好的信誉”是软件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在注重软件开发过程规范化的同时,通过测试的手段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贯穿于软件产品研发周期内每一个环节中,在整个软件开发的系统工程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4]。
目前,我国软件业服务范围广泛,从电子消费到医疗航天,已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据了解,随着软件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大软件公司对国内软件市场、软件外包业务的争夺愈演愈烈,软件质量不得到改善,我国软件行业就无法和美、日、德、英、法等软件大国竞争。然而由于我国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认识较晚,现阶段大多数软件企业中测试人员数量还不足开发人员的五分之一,远远落后于国外1:1的比例,且具备5年以上行业经验的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不超过两万人。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软件测试人才缺口已达30万人。
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以前做软件开发转行的技术人员;二是来自计算机专业的高等学院毕业生;三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很强的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据51Testing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学历集中在本科,其比例为70%,大专学历次之,其比例为23%,高学历者(包括硕士、博士)占6%,大专以下的有1%。因此高等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将是我国今后软件测试人才的主要来源。
3具有计量特色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有二:一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专业条件;二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近年来随着大学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各高校均面临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认为在新形势下,只有以特色立校,扬长避短,才能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才能凸现学校的品牌与地位。
中国计量学院地处IT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的浙江省,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其办学特色是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立足于浙江省和国家的需求,依托学校计量测试的办学优势,根据国内外在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创新教育方面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形式下社会对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专业人才在应用动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需求,在我们专业实力、专业水平和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结合计量学院在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办学特色,突出计量测试特色,培养具有鲜明的计量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具有鲜明的计量测试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可以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的创造力、在招生、就业,争取科研课题方面的竞争力和对浙江省和国家的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的贡献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水平和实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支持。
(2)课程体系和计量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应用型为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强调计算机科学和应用工程基础,但专业课程的重点放在现代软件质量工程和软件测试理论和软件测试新技术方面。培养计划强调软件测试领域的应用实用型特点,重点加强软件测试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独立进行软件测试的能力。课程体系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实现:
①专业基础:包括计算机专业引导性课程和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等,重点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
②专业课:包括计算机专业自身的核心课程,如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传统的计算机学科核心课程,同时软件测试与质量控制的核心类课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在高年级专业的专业方向学习阶段,采用专业方向平台教学手段,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就业趋向等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设置软件测试与应用方向平台、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平台、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平台等三个专业方向平台。在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中,除侧重点不同外,都具有计量测试特色,如软件测试与应用方向平台包含软件质量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嵌入式系统方向平台包含软件质量工程和嵌入式系统测试技术等。
③选修课:与质量测试领域、职业发展素质和一般工程方法相关的选修课。如计量学概论、产品质量工程概论、检测技术与仪器等,以增强学生的质量测试意识和职业素养。另外软件的测试的行业或领域非常强,掌握领域专业知识也是非常关键,我们通过聘请相关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以技术讲座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行业或领域知识,以避免学生缺乏领域知识。
④实践教学:根据软件测试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践三个环节。课程实验主要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大量操作、实践,熟悉各种测试软件和测试工具;课程设计通过安排小型的软件测试项目,让学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专业实践结合毕业设计,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学校,参加实际的软件测试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专门设计针对电信/互联网服务和典型行业(金融、银行、保险等)等应用领域的软件测试和质量控制的实践项目,并在实践过程中模拟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训练学生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学习创新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与知名软件测试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建设校内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实验条件、生源条件;培训机构的师资、技术、资金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建立良好的测试环境(各种流行测试工具),引入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利用双方的互补资源优势,相互学习、协作、促进,实现双赢。同时与省内软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参与实际测试项目。与第三方测试机构合作,承接了力所能及的测试项目,实施了大学生科研计划。
(3)计算机学科和计量测试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
在软件质量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体现计量、质量、检测、标准、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办学特色,我们将“明确标准、注重量化、追求质量”渗透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达到“标准先进、计量精确、质量可靠”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计量测试特色,在研究计算机学科和计量测试相关学科各自特点基础上,提出了计量测试大学科意识,实现了两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以选修课的形式在计算机专业开设如计量学概论、产品质量工程概论、检测技术与仪器、技术监督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化概论等课程,将计量测试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渗透和融通到计算机学科,使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建立起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制意识,对计量、标准、质量方面的问题更敏感、理解更到位、工作上手更快。近三年来,学生共有50余项与专业特色相关的专利申请被受理,参与的学生人数和专利项目申请数均列省属高校前茅。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多数也与专业特色密切相关。
4结束语
中国计量学院属于行业性较强的学校,计量学本身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领域等多个方面,由计量派生出来的相关学科、领域和方向也在不断增加。在计量这个大框架下建立我们计算机专业特色,是我们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质量意识和软件测试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开展具有计量特色的软件质量测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迫切的现实需要,这一能够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度量与测试人才,也更能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的水平和实力,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企业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建忠.现代计量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78-82.
[2]康一梅,张永革,李志军等.嵌入式软件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