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大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大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大趋势

篇1

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志,而竞技体育则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进入新世纪以后竞技体育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由此,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竞技运动水平会更加接近,国家和政府也会更加重视。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大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各国对金牌争夺更加重视,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随着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并将奥运会作为展现民族精神的场所和窗口,树立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一)各国更加重视奥运会成绩和排名

法国青年体育部曾制订了长达10年的“体育复兴计划”,强化政府对竞技体育的管理。美国奥委会也对10个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将资金集中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同时美国奥委会还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就业计划”,使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准备奥运会。俄罗斯总统曾经颁布加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命令,强调将全面帮助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家的有限任务。澳大利亚不惜重金向俄罗斯购买“奥运金牌计划”,制定“奥运会运动员培训计划”,并利用奖学金等形式激励运动员出成绩。韩国对7个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并采取对优秀运动员的“终身津贴奖励”和免服兵役的奖励政策。新加坡等国家也都确立了自己的重点项目。这些国家都期望这些重点项目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或争得奖牌。亚洲、欧洲、美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也都确定了各自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在管理、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二)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发展结构

加速形成优势项目群,各国均如此。美国在田径、游泳等项目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6届奥运会美国在这两2大项上获得27枚金牌,17届奥运会上获得25枚金牌,为其在奥运会上连续稳坐奖牌榜首位打下稳固的基础。俄罗斯将体操、摔跤项目作为传统强项,重点投入,并针对备战第28届奥运会重新确定13个重点项目。法国的自行车、击剑和水上项目,德国的皮划艇、赛艇项目等,甚至一些处在奥运会第二集团边缘的国家也拥有自己的优势传统强项,如古巴的拳击,韩国的射箭、跆拳道等。加拿大把奥委会的一些职能转为政府行为强化实施,并调整项目结构,形成自己优势项目的群体。

(三)优化训练方式,促进优秀选手水平的迅速提高

建设高水平、多功能的训练基地成为各国普遍的共识并加大投入加速发展。我国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发展方式。现在韩国也在学我们,集中起来发挥奥运会的导向作用。搞一些训练基地。朝鲜也在搞。美国也在搞,美国有3大训练基地,其中科罗拉多训练基地集中了一批多学科专家,开展运动训练的科研和技术诊断。法国体育学院、澳大利亚体育学院、意大利体育学院都在研究高水平的训练、教学、科研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集中型、专门化的训练模式,有意识地将高水平运动员组织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自由训练的方法。

(四)扩大人才交流,形成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人才和技术流动

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才流动,实现人才引进、转会、培训的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对竞技体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在很多项目上聘请了外籍教练,如足球、篮球等项目都请了外籍运动员及教练。我国的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也到外国去任教,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这种世界性的人才交流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所以,我国也必须实行“请进来,走出去”。

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更加广泛,实力格局有所变化

(一)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多

不仅是奥运会,包括世界上其他的一些重大比赛的参赛队伍都在不断扩大,大多数国家参赛的人数和队伍都在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个趋势也使得竞技实力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剧增,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参赛人数增加更快。1988年奥运会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是160个,1992年增至172个,1996年达到197个,实现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所有成员国全部参赛,运动员人数也首次突破了万人。到2000年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199个。参赛国家的增多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奖牌分布相对广泛,使获得奖牌和金牌的国家机会增多,从而导致了世界竞技体育格局的变化。参赛国家及地区如此广泛、快速增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竞技体育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奥林匹克运动普及教育的结果。

从文化功能上来讲,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谅解、发展”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的价值存在,体现了体育运动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竞技体育所追求的教育功能是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始终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因素,尽管它也有一些负面因素,但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等都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所论述。如柏拉图就曾参加过古希腊竞技大会并取得过优胜。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说道:为造就完美和谐的人而去健身。

《奥林匹克》规定: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与文化和教育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寻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竞技体育所追求的主旨,加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参加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热情越来越高,参加国越来越广泛。

(二)奥运会排名格局的变化

篇2

我盟南北两个出口,北接区内_市,南接_首府_市,因为与_交通更为方便,又是省会城市的辐射。因此,我盟居民多往来于银巴之间,为银川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带去了不小的“编外”消费。仅以20__年的数据来看,阿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68元,消费支出为7571元;同期银川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84元,消费支出为6729元。我盟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与银川这个省会城市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在消费支出方面远远高于银川地区。同时我盟居民的消费习惯就是大件到银川,比如汽车、家具、结婚准备、电器、医疗甚至是住房、教育等等;而小件呢,有事没事要到银川转一转,乘坐火车、飞机是一定要到银川。这样估算下来,一年仅阿盟居民为银川贡献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应该至少在两亿元。这个销售额占20__年银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而占我盟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就以此数据估算,20__年银川市区城镇批发和零售以及餐饮业从业人员12.4万人,全市县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6亿元,以阿盟居民两亿元的保守消费估算,仅阿盟居民的消费每年至少为银川市区解决约4500人的就业问题。但反过来面对银川一个人口过百万的省会城市,同样作为毗邻地区的我盟却很难从在百万人口中吸引相对的消费额。

造成这种单方面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我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重点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闪光点,也因此出现消费竞争优势的缺失。以数据为例,20__年我盟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5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在同年宁蒙陕甘毗邻的二十个地市(盟)级地区中排在第四位,而同期银川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13。仅从GDP增速来看,我盟经济不但不差,甚至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实力。然而从我盟生产总值的构成看,20__年工业增加值比重占到了GDP比重的48%,而工业增加值中采掘业增加值占到工业比重的62,占生产总值的30%。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我盟工业占GDP比重在毗邻地区中排第四位,前面依次为延安、榆林和乌海,而我盟的采矿业比重占到工业增加值的62。数据显示我盟的经济是典型资源开采支撑经济的地区。因此也造成银巴之间出现了两个单方面,银川对我盟(巴彦浩特)是单方面的消费吸引力,而我盟对银川消费拉动的贡献也是单方面的。这两个单方面就突出地表现了我盟在区域竞争中的劣势。

这种区域中竞争力的缺失,在国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战略调整下,使我盟以简单的地矿资源形成的地区经济优势显得更为薄弱。在国家战略调整的大动作后,必然是系列国策出台的连贯动作支持(如:涨资本就是消费的升级的一个促进政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必然升级,而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也必然增大。在这样的一个宏观环境下,区域竞争力的缺失必然使我盟错过一个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一个可以完全改变地区经济形象和经济结构类型的机遇。显然这是我盟经济发展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阿拉善必须要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区域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同进程中,我盟应该在各地大拼经济总量、城市形象趋同之时,打造地区差异竞争力,实现一个特色阿拉善,从而在一种更具有经济效益的眼球经济中长久受益。

银川是具有浓郁的穆斯林少数民族风情的地区;而我盟是豪迈的大漠蒙古民族风情地区;银川是密集型人口的城市地区,虽显热闹但也有嘈杂,而我盟是人口密度不到1人/公里的广袤地区,即使是首府巴彦浩特也是安静详和;银川是塞北江南,而我盟俗有“塞外小北京”之称......如此一比,银川缺少的,正是我盟应当发展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对银川,对我盟以外的所有地区,在比较中找到差异从而打造差异竞争力,我盟就很容易找到吸引消费的市场。如今多元化的社会出现的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使我盟存在的与别的地区的差异有了可以发展的市场机会,而这种市场机会又能使我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了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差异竞争力应该成为我盟经济发展趋势所主攻的方向。为此,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强做大旅游产业,为差异竞争力奠定基础

独特的地貌和自然特征为我盟带来的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已无须多言。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和认识到的是,旅游产业虽然是我盟的新兴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底子薄、人才少、基础条件差、企业规模小,缺少真正能引领整个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因此造成我盟整个旅游产业起步层次低、整体形象难树立和竞争力差的劣势。而在地区整体经济的差异竞争力打造过程中,旅游行业的重要性不可小窥。虽然在起步阶段,种种不足和差距要正确认识,但如果要据此打造出可持续发展和能全面带动的产业和形成较强的地区竞争力,就应该在产业的起步阶段、雏形时期补足“营养”和打造其良好的成长环境,提高其起步层次。在这方面政府作为引导,应该针对旅游业的长远优势和现实情况,积极展开满足其系统性的市场调研;以旅游资源为专项,抓住目前发达和沿海地区资本外溢的有利局面对外招商引资,吸引其他地区实力强、经营经验足的企业入住或整合盟内现有的旅游资源,争取真正做大做强一个或若干个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从而提高我盟旅游业整体的竞争力。政府首先应该对旅游业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相关项目的立项;在吸引资金方面,可以动员我盟的地矿资源大户,进行引导鼓励使地矿财富资金进入到旅游业。其次是要在盟内真正做热盈利系列的旅游业。我盟的旅游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而旅游业又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在其涵盖的六大行业中尽早找到健康的赢利模式,及早使旅游业相关产业产生良性的产业赢利互动,避免出现旅游热了,游客多了,却赚不到钱的尴尬境地。第三,以差异做起旅游业,再尽早找到旅游业良好的产业互动促进的赢利模式,也能便于资金具有较强方向感的注入,从而真正做热旅游业。

二、突显

文化影响力,为差异竞争力输入活力

没有深入脑海的印象和显现文化内涵的魅力,就很难使一个地区产生真正持久的消费竞争的能力。现在文化产业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渐兴起,而文化差异的吸引就孕育了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消费市场。文化很容易揉和到一个地区相关产业中间:把文化注入到旅游业中,通过旅游业展现地区文化的厚重,通过文化带动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把地区特色文化注入到地区形象的建设中,使地区形象更生动更为大家所乐道,厚重的地区民族文化也更能显示地区竞争的潜力。在狭长的地形中,我盟地处自治区的最西部,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但地区文化内容和内涵却一点也不单薄,这偏远、恶劣的环境中更能凸现我盟地区文化的神秘和民风的淳朴。东归英雄的壮志史诗,阿拉善亲王的民族大义,神圣宗教色彩的六世达赖喇嘛的坐化,远古时代的岩画……即使仅仅是蒙古族特色,我盟在内蒙古也是最有特点的。乌海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巴盟是典型的农业传统地区,包头、呼和浩特城市气味很,虽然我盟市政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日渐城市化,但由于地处大漠中,蒙古族豪迈的气息在这里却依然浓厚。说我盟是文化大盟一点也不逊色,打造文化差异竞争力同样是具有资源优势。如今在全球一体化和推进城市化的大发展中,把地区文化的、历史的精髓保存和发展起来,正是一个地区(求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存异:保持地区民族文化特色、传统历史建筑)打造差异竞争力的基础资源。把软(文化特色)硬(旅游资源)两种资源打造为成型的产业,发展成为我盟的支柱产业,使我盟变成一种消费型地区,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地矿资源的输出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增强我盟经济实力和消费吸引力,使我盟经济实力真正的变大变强。

三、清除人为障碍,为差异竞争力畅通发展渠道

如果讲我盟竞争力的缺失在GDP的快速增长中还让大家看不清,摸不着,感觉不到的话,那么剖析一下银巴路上双收费站存在的原因就应该足以引起我盟决策层的重视。即使抛开两省交界路的问题不讲,如果从居民消费习惯和市场开发原则出发,双收费站中宁夏方面的收费站的存在一点都没有道理。因为对于银川来讲,阿盟就是一个消费者基地;而对阿盟居民来讲,银川则是一个消费的目标市场。年平均至少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以及至少5000人的就业解决,阿盟居民对银川的消费贡献不小。对于受银川这个省会城市辐射影响范围内的省外“近邻”,宁夏方面应该是想办法创造更方便的条件做好吸引和迎接阿盟居民的准备,而不是人为的在不足规定收费标准的路上设立专门针对阿盟的收费站。这就好像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在面对如何扩大市场消费能力,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时候,不合适宜的出现了要收费才能进门消费的非正常现象。这种人为障碍的设置,对银川决策层来讲,双收费站的存在所形成的单方面的辐射影响,在短期来看似乎是其地区竞争消费优势的显现,但那仅仅是面对同样在国家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小市场。由于一个小小收费站的存在而影响了不同貌的小区域间的通道,单凭银川似乎也难以支撑起全国日见庞大的消费市场中一个西部区域的地区形象,由此也错失毗邻地区联合起来互动畅通的区域互补的文化和地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银川、阿盟还是其他毗邻地区,从整个国家来讲都属于是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招商引资是长期的发展重任,短短一百多公里的双收费站的存在实在会影响两地的投资软环境的展示。所以说,清除这种人为的有形或者无形的障碍,也是打造差异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篇3

由于德国的财政及政府预算体系的分离,德国各个地方政府拥有独自的财政预算及投资体系,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各个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不同的投资项目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这样,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形成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不同城市经济圈之间也能很好的实现产业互补和良性互动,这就形成了一个国家,多个产业中心的分散型城市圈经济体系,这样的发展模式很自然地实现了人口的良性流动和地区产业的良性发展,也同时避免了城市化后期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或城市病等问题所必要实行的逆城市化过程,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东京地区作为日本的首都,较早的实现了重工业化,从而成为日本城市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城市,在重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东京较为迅速的完成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也较早的实现了将第二产业逐步调整到周边地区这一过程,因此,东京地区自始至终的发展程度都领先于日本其他地区,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东京地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将资源配置与周边地区均衡化,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就业结构和土地使用结构趋于合理化,具体表现为,周边地区与中心地区的就业机会几乎没有差异,因此也较快的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力求在对以上发达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寻求对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发达国家 借鉴经验 工业化

一、美国纽约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纽约作为城市化率先进入后期的城市之一,纽约地区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非首要功能的疏解,其表现为纽约地区的人口仍然维持增长,但增速放缓,随着产业的向外迁移,也逐步的提高了周边地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能力来促进纽约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纽约周边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因而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大都会区,因此在上世纪末,美国形成了几个较大典型的大城市都会区,其构成都是以中心城市的发展为基础,在中心城市发展进入后期时,将中端产业向外迁移从而促进周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相似的形成过程,这就形成了城市间的产业共享与合作的共同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也同时促进了城市间人口和产业的合理流动与转移,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当地的就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纽约地区的城市化过程是符合经典的城市发展理论的,而且城市化进程的提升是以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为前提的,也就是说,纽约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和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进入后期之后,通过产业的合理分散和疏解,结合周边地区的发展现状来进行合理的产业配置,在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也缓解了中心地区的城市压力,形成了周边地区与中心地区良好的产业合作和互动机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从结果上来看,以纽约为中心的大都会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状况,包括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与纽约呈现了趋同的趋势即周边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了纽约城区,发展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二、德国柏林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德国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柏林地区的工厂分布就逐渐向扩散,此时柏林的城市化程度已经接近城市化过程的后期阶段,从而很早的形成了柏林-勃兰登堡城市经济圈,在工业化的末端很自然的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城市经济圈内的城市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同样形成了以行政、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柏林-勃兰登堡城市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也同样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也在趋于同步,城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我们可以看出,与美国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由于地方财政体系的独立,德国很自然的在科技革命进行的同时,很自然的实现了各个地区的平稳发展及产业过渡,形成了以不同主导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圈,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良性互动,也平衡了各个地区的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自然而然的缩小了城市间发展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也同步实现了各个地区的城市化,可以说,德国柏林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比较成功的典型。

三、日本东京地区城市化发展进程

篇4

注:1。文中红色学校表示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达到市重点级别的中学;2。文中蓝色学校表示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达到西城区重点级别中学;3。文中绿色学校表示在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排名西城区所有中学前10名左右的中学。

分析与解读: 第一片区,中学的排名是实验中学、161中和8中分校、35中、44中和31中、二龙路中学、鲁迅中学。该片区中学均衡度较好,在中考录取分数线中本片区垫底的鲁迅中学也可以达到465分左右。该片区在2010年增加了实验中学,其他中学没有任何变动!属于西城区大派位最好的片区之一。这个片区集中了西城区最好的小学实验二小、育民小学和蒸蒸日上的奋斗小学,他们都是规模校、关系校、优质校,因此这三所学校参加大派位人数都较少,特别是实验二小和育民小学就更少了,这给其他小规模的小学留下了较大空间。 第二片区,增加了北京8中,其他学校没有变化。学校排名是:8中、35中、铁二中、44中、214和154中。该片区小学数量最少,但三所小学都属于规模校,从以往大派位看前四所学校是学生主流方向,增加北京8中后,由于这三所小学每年参加大派位学生的比例都不高,对这一片区而言是相当利好的。 第三片区,该片区除了展览路一校外都是小规模

学校,增加了北京4中和西城外国语学校两所牛校,大派位时学生进入4中、35中、西城外国语、铁二中将是绝对的主流。154中、56中居本片区末端。该片区由于有北京四中,会成为绝大多数大派位生的首选,如果操作得当,进入35中、西城外国语和铁二中可能不会面临较大竞争。 第四片区,令人相当期待!一下子从原来西城区大派位最差的片区迅速攀升到最好的片区之一。这里除了自忠小学、宏庙小学有一定规模外,其他都是小规模小学,而且宏庙、自忠每年参加大派位学生比例也不高,因此大派位任何一所小学的学生学生进入靠前的重点中学的概率会很大。排名如下:实验中学和8中、159中学、41中和二龙路中学。这个片区基本没有弱势中学。垫底的二龙路中学中考录取分数达到了475分左右。 第五片区,如果把垫底的市教院附中(西城区最差的中学)排除在外,这个片区堪称完美,均衡度相当好,而且4中和13分结合在了一起,这两所学校关系相当密切,在中考的时候进入4中高中部可能会带来很大便利。该片区只有黄城根小学是较大规模学校,其他都属于中小规模,主要以小规模为主,如果不是手气不佳而进入市教院附中外,任何一所其他中学都还是很不错的。 第六片区,在这个片区三帆和13分又分到了一起,这两所学校的初中部(13分只有初中)的办学成绩在西城区互为第一或第二,目前在西城区前三名内,初中实力相当强劲!其他排名是:13中初中部、西城实验学校(该校初中部还是很出色的特别是它的实验班远强于高中部)、7中和裕中(它只有初中部,已列入发展规划,很值得期待)。 单列片区,表面看这个片区的西师附小没有摊到任何一所好中学,但从以往看西师附小最终参加

大派位的学生人数也比较少,在大派位前主要流向了13分和三帆中学以及本校的实验班(这个班的学生近90%可在中考进入市、区重点中学),在这个片区从目前看尽可能通过推优、特长、共建等避免参加大派位,实验学校大派位学生表现一般。就整体看,西城教委在区域划片上动了一番脑筋,总体搭配比较平衡,中学的设置分配上煞费苦心,没有优势较明显的也没有较弱势的,这对均衡教育资源、引导幼升小、平衡生源状况及中考时各片区各类学生的合理分布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闻风2010年4月28日

第六片区,在这个片区三帆和13分又分到了一起,这两所学校的初中部(13分只有初中)的办学成绩在西城区互为第一或第二,目前在西城区前三名内,初中实力相当强劲!其他排名是:13中初中部、西城实验学校(该校初中部还是很出色的特别是它的实验班远强于高中部)、7中和裕中(它只有初中部,已列入发展规划,很值得期待)

篇5

阿尔文•托夫勒在出版《第三次浪潮》的时候,我还小,没读过,也看不懂,十多年后首次阅读,观念的冲击仍然巨大。他当时所预言的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运动的兴起,在今天无一例外地变成现实。我认为,这便是阿尔文•托夫勒的厉害之处――他能在三十多年前洞悉未来、描绘现在,而且很大一部分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作为未来学家,托夫勒当之无愧!

除了托夫勒,不得不提约翰•奈斯比特,他也是一位“未来学大师”。1982年,也就是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出版后的2年,奈斯比特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大趋势》。该书一经问世,便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两年之久,全球销量达1400万册。

和阿尔文•托夫勒一样,奈斯比特并非浪得虚名。据《金融时报》证实,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例如:在工业社会里,战略资源是资本;在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我们现在大量生产信息,正如过去我们大量生产汽车一样。而这种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信息不仅可以再生,而且可以自生;将来,读者不会接受编辑让他们看的东西,而是告诉编辑,他们想看什么……此外,奈斯比特对亚洲始终抱持乐观的态度,正如他在《亚洲大趋势》中所预测的那样,亚洲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关于这一点,随着中国、印度、日韩等国家的全面崛起、迎头赶上,没有人会否认。事实上,这不是“能不能够”,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了(最近,奈斯比特携其爱妻多丽丝•奈斯比特联手写出了《中国大趋势》,在书中他们不仅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支柱”理论,而且更是大胆预测“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新的中心”)。

当然,对于那些尚未得到证实的预言其可靠度究竟如何,谁都无从得知,但只要是奈斯比特说的,这就已经足够让世人竖起耳朵倾听了。

在奈斯比特众多著作中,我更喜欢读他的《世界大趋势》(曾译为《定见:重启思维,定见未来》,是新的修订版)。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未来学著作,它不仅仅有常规的趋势描述,如“在21世纪初的几年中,世界已经从非连续性变化时期,进入一个长期的连续变化阶段”,“大型的实体,只有分散成小的、更有效的部门,才能保证有效运行”,以及“今后世界经济的划分将不再以国家为界限,而是根据经济行业来划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关于“未来学方法论”的行动指南。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认为奈斯比特要比托夫勒更坦诚、更直率,他能把自己赖以维持生计的方法公之于众。在他笔下,所谓预言、未来学,可不是什么算命,它其实还是现在正发生的事,只不过将它们串联起来、找到线索、审视趋势而已。

篇6

欧盟经济可持续增长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完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也有重要意义

从现在到2020年的未来5年,对中欧深化合作意味着什么?概括来讲,就是适应大趋势,建立大市场,形成大格局。

2020:中国经济转型大趋势

未来5年,中国经济转型有三大趋势:

1、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1)服务型消费将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大头。当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需求比重大约为40%左右,估计到2020年这个比重有望超过50%。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8亿多城镇居民消费的大头是服务型消费。

(2)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服务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估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50.5%达到2020年的58%-60%左右。

(3)服务型消费新供给将推动中国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预计中国的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2014年的32.8万亿人民币提高到2020年的50万亿人民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在65%-70%左右。

中国服务型消费全面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对中欧深化合作将带来多方面重大利好。

2、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的大趋势。

服务业市场不仅对国内社会资本开放,而且对外来资本也将有序开放。估计到2020年,社会资本投资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额比重有可能从2015年的52.7%提高到60%以上;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度将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2020年的80%左右,并由此使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

3、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2015年和2016年前3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增速都在14-15个百分点。按这个速度,估计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将由2014年的12.3%提高到2020年的20%以上。

未来5年建立中欧深化合作的大市场

到2020年建立中欧合作的大市场,不仅对中国经济转型,而且对欧盟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中国与欧盟互补性明显增强。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加快发展,中欧互补性明显增强。

2、中欧服务贸易比重将明显提升。估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有望从现在的7000亿美元左右提高到1.2万亿美元以上,其中进口额将由4200亿美元以上扩大到6000-7000亿美元。在这个大趋势下,中欧服务贸易合作将迎来巨大商机。中欧双方应该共同关注这个大市场,这是我们讨论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判断或基本前提。

3、中欧服务贸易突破的重点领域。未来5-10年,在服务贸易全面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欧服务贸易突破的重点在哪?个人看来,这个重点源于需求的提升。因此主张加快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例如:

(1)健康产业。未来5-1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增长速度在全球最快。据麦肯锡估计,到2020年中国潜在的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有机构预测,如果把健康设备等算上,估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2)教育。当前,出国留学有两个变化:一是过去以大学为主,现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二是增长速度较快。比如,过去3年赴美留学人数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

(3)旅游。未来5年,每年将有1-1.2亿人出国旅游。估计到2020年,中国仅旅游业服务进口就将高达5000亿美元。未来5-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贸易大国。

(4)金融。估计未来2-3年,中国的金融服务开放程度将明显加快。

4、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市场潜力巨大。欧盟在旅游贸易、运输服务、专利使用权和特许权、保险服务等领域,对中国出口服务的空间很大。

未来5年形成中欧深化合作的大格局

到2020年建立中欧自贸区,不仅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欧盟经济可持续增长有重大作用,而且对完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也有重要意义。

1、以建立中欧自贸区为重点形成中欧合作的大格局。不可否认,中欧深化合作的确面临着不少技术性的问题。但应当看到,如果局限于这些问题的纠结,就会使双方错失历史机遇。相反,如果能够从大处着眼,尽快确立2020年建立中欧自贸区的战略目标,就能使得某些技术层面的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2、以建立中欧自贸区为动力形成中欧结构性改革的大格局。当前,中欧都面临着深化结构性改革、增强市场活力的重大任务。对中欧双方来说,都需要通过开放倒逼结构性改革。个人看法是,中欧双方都应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把某些问题归咎于自由贸易。例如,产能过剩问题。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一定要放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来讨论。20年前,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消化了欧洲大量的过剩产能。今天中国正处在转型过程中,毫无疑问,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是个突出问题与挑战。比如钢材,中国实际生产能力是8亿吨,但市场大概在5-6亿吨。目前,中国决心把解决钢材等过剩产能问题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这对企业会带来巨大压力。就是说,第一,中国产能过剩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现象。第二,中国在消化产能过剩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既要有效发挥政府在解决产能过剩中的重要作用,又主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第三,解决这个问题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主要是几百万人的失业问题。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深化中欧经济合作的共同任务。对中欧双方来说,贸易保护都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要说服相关的行业及部门主动开放市场,要向他们说明服务贸易开放是一个大势。在这个背景下,中欧双方都应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深化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而不要把问题简单归咎于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深化中欧合作的共同任务。

从中欧深化合作的大趋势、大格局出发,增强主动性,有可能在2020年建立中欧自贸区。

(1)2020年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窗口期,也是欧盟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期。

(2)要把2020年作为深化中欧合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从现在到2020年的这5年,双方应抓住机遇推动合作上一个新台阶至关重要,中欧有望形成深化合作的大市场。

(3)深化中欧经贸合作要顺应大趋势,把握新机遇,形成大格局。全球已进入到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新进程,中欧投资谈判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服务贸易。有没有可能把投资谈判与服务贸易谈判结合起来一起谈?这样,可以为中欧FTA打开一个重要突破口。

篇7

关键词:约翰·奈斯比特 亚洲大趋势 崛起观 意识观 模式观 影响观

亚洲(东亚)崛起是当今学术界的热门问题。而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撰写的《亚洲大趋势》(Megatrends Asia)则是一本较早全面阐述这一问题著作。奈斯比特认为亚洲的现代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最重要的发展动向:亚洲在崛起,未来世界的中心将在亚洲。战后亚洲发展表现为趋势: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从出口导向走向消费导向;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从乡村走向大都市;从劳动力密集走向高科技密集;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从西方走向东方。作者“着重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因为他们是亚洲谋求发展与更新的龙头所在。”[1]p4所以,亚洲大趋势主要是指战后东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趋势。作者提出了研究东亚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意识:亚洲崛起观、亚洲意识观、亚洲模式观、亚洲影响观等论断。

亚洲崛起观

亚洲正在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足,现代化发展非常显著。从1945年到1995年,这期间其人口总数增加了4亿,而贫困人口却由4亿减少到了1.8亿。“从人均GDP的增长、福利的增加、贫困的减少等指标看,东亚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2]p23世界银行已宣布,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区域,都从未像当今的亚洲这样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经济增长,并得出结论:东亚的发展经历是一个经济奇迹。“在过去10年中,亚洲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10%,未来10年,亚洲的中产阶级将会增加1-2倍。除去日本,亚洲其他国家的中产阶级到2010年将达8-10亿,其消费水平也十分惊人,预计为8-1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大约是现今美国经济的150%;而英国中产阶级用了将近一个世纪才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以今天亚洲的发展速度计算,不用10年,这一进程便会完成。”[1]p81为了满足这么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导向型模式已经成为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取向。与此同时,亚洲产业结构由于后发优势正在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制造业向以计算机和通信为主的制造、服务业的高科技密集型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大的变革。约翰·奈斯比特认为全球经济正在从单一国家经济走向网络集团经济。亚洲的经济发展特点更为明显,例如华人率先建造了一个全球性的种族网络——海外华人:新的经济势力网。“在当今这样一个资本与天赋不分国界的时代,华人正可以担当一个桥梁的角色,去连通整个亚洲资金、观念、市场与谋略,并进行广泛交流,共创新世纪。” [1]p16-17这种网络集团经济成为亚洲崛起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跨国的海外华人经济圈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势力。如果把海外华人看作一个整体,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海外华人控制了除日、韩两国之外的所有东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香港、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新加坡的华人在亚洲的已超过日本。华人亦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最大外次资来源。中国80%的外资也来自海外华人。” [1]p12世界发展需要亚洲的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起。

战后亚洲崛起主要表现在为亚洲进入现代化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都市化趋势改变着亚洲的面貌。应该注意的是,亚洲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大都市的膨胀。

亚洲意识观

经济发展引发了亚洲人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文化革命,改变着亚洲的自我形象、文化与传统,“随着亚洲经济日益繁荣,政治逐渐开放,无论个人、公司商号或各种机关体制,都拥有愈来愈开阔的选择空间。两性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劳资之间,渐渐呈现出新模式、新结构,以及新的人际关系。”[1]p42亚洲社会从传统模式走向多种模式。而亚洲意识则是亚洲人由传统社会迈向多元社会的过程中重塑的自我价值观:做自己的主人,决定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担任的角色,改变过去不平等的世界地位。民族的亚洲、觉悟的亚洲、革命的亚洲与忧患的亚洲正在被自信的亚洲、集体的亚洲、道德的亚洲、文化的亚洲与共识的亚洲所取代。

自信的亚洲:亚洲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亚洲的心灵终于从困境中解脱了。东方可以对西方说:“别指手画脚了”。亚洲人开始以亚洲人为荣,对亚洲充满信心,发现自身的优势。这种自信将会发展成为具有亚洲特色的模式与风格。

集体的亚洲:从民族的亚洲、忧患的亚洲开始向共同体的亚洲发展。过去共同体亚洲观念缺乏,而集体亚洲观念已建立起来特别是东亚危机以后,亚洲共同体意识明显增强。

道德的亚洲:家庭的信赖与个人的责任感,自给自足的精神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亚洲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例如从男权统治走向女性崛起,亚洲女性作为社会的主体之一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化的亚洲:古老的传统文化的优点的继承与发扬,责任的观念、秩序的观念、集体的观念、纪律的观念等等道德文化为亚洲和世界的文化建设服务。

共识的亚洲:从“一个国家,一种文化”,转为“一个国家,一种共识”——多元文化和平共存以及成功地调和移民和当地人民地“共识”。亚洲人由于合和精神接受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多元文化塑造“共识的亚洲”。

亚洲模式观

奈斯比特明确指出:亚洲的现代化绝非等同于“西化”,它呈现出的是特有的“亚洲模式”。亚洲崛起的自信使亚洲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发展出自己特色道路。奈斯比特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他认为亚洲正在从政府调控走向市场驱动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多数学者认为亚洲政治经济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如果从纯经济角度讲,市场经济的作用确实比以往更大,或者说亚洲的市场经济更加健全与完善。

约翰·奈斯比特肯定亚洲模式主要在于对文化与发展关系的肯定,亚洲模式的基础就是亚洲独特的文化,文化与制度的互动产生出二战后亚洲的崛起与模式发展。亚洲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平等、和谐、公正、稳定是亚洲现代化模式的追求目标。亚洲正以一种独特的亚洲式的思维方式创造着自己的发展模式。亚洲的发展模式已经证明:亚洲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换转换中呈现出多样性和新的个性,亚洲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亚洲影响观

亚洲的崛起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亚洲也是世界新秩序建设的强大力量和重要参与者,“东亚的经济崛起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经济圈,或经济-文化圈” [3]p27东亚已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力量:“亚洲崛起首先是经济实力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将是政治势力的扩张和文化影响力的渗透。”[1]p246欧洲、北美、东亚正在形成当今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局面。

亚洲的崛起意味着告别过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史。亚洲与西方的关系开始走向平等关系,自东向西的重新定位。“东方社会日益趋向功利化和高科技型,面临精神危机的西方人越来越东方化。东、西方两者文化、经济交融之时,世界将会更加生机勃勃。”[1]p56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时代。

“东亚现代化初步成功的理论价值在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理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 [4]p7东亚发展模式是一个新型的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也是亚洲崛起的重要意义,“近150年间,当西方人享有他们创造的进步和富奢时,大多数亚洲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在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1]p275

评价

约翰·奈斯比特的著作《亚洲大趋势》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崛起和东亚模式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与肯定。特别是在关于亚洲模式的争论中,奈斯比特给以了积极的回应。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克服西方中心论来表达西方学者的亚洲社会历史发展观。虽然可以看到西方中心论的影子。

奈斯比特是一个社会经济研究者,他认为企业就是财富、成效、经济活力的真正创造者,认同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所以难免会产生经济决定论的观点,但可以看得出奈斯比特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一倾向,尽量给予客观评价。

《亚洲大趋势》于1996年出版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广泛关注,并在数月内被译成多种文字。这本书内容丰富、分析独到、文笔新颖、引人入胜,对于我们分析、认识和预测亚洲及整个世界的形势,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参考材料。因此这本书成为东亚学研究的名著。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蔚文译,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年版。

[2](美)斯蒂格利茨等编:《东亚奇迹的反思》,王玉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银行发展丛书·研究报告系列)

篇8

经济全球化实现的速度与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而对经济全球化动力的探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机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由于全球系统的庞大性,多层次性,互动性,现在尚无一个成熟的理论能对全球化的动力机制进行详尽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动力是交通和通讯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和科研创新的国际化,也推动和加深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力;与此相应国际舞台上新的行为主体的形成和传统型为主体被赋予了新角色,则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问题的日益严重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凡此种种,提出了多种理论进行了论证和探索。笔者认为对全球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应该从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资本的逐利性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

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逐利性是资本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最原始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才导致了国际分工的萌芽,贸易藩篱的打破,世界市场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也是这种冲动的副产品。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是流动行最强的,资本的全球流动是全球化最活跃的层面。因此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全球化就没有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从经济整体看,科技革命产生了一大批新产业,而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使新兴产业在发达国家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对外转移成为必然,结果一批发展战略比较成功的国家加入到工业领域的产品分工,世界作为整体走向工业化,工业在各国的比重提高使各自逐步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国际分工。从产业层次看,先进国家普遍从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得到好处,许多新产业处于相近的竞争水平上,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于是更多的产业内部分工得到发展,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分工合作。从产品层次看,科技革命使现代化产品的生产过程日益复杂,许多产品难以由一个国家单独开发、研制和生产,于是要求产品在零部件生产乃至工艺上进行合作,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表现为同一生产过程的相互联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商品可分解成多个零部件,不同的部件可以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组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宠蒂亚克菜曼牌汽车由美国福特公司牵头,德国负责设计,零部件来自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七个国家,最后在韩国组成车运销世界各地,成为国际化产品。零部件的分散制造导致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国家之间的大规模的流动,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全世界传播,相应地,资金在国际间流动的规模增大,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

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微电子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信息互联网络遍及全球,使得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从而使经济的全球化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例,其IT产业已占美国GDP的14.7%,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4来源于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些行业如研究开发、金融、产品设计、商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

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而经济的全球化正是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跨国公司形成后,为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全球不同地区设立生产点,这种国际性的生产方式,加速了国际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了国际分工。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进入国际交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而生产社会化超越国界就必然提出消除市场障碍和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客观上要求各国打破疆界,彼此间进行经济协调和联系。因此,经济生活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二战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迅速扩张,跨国公司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跨国公司无论在规模、财力还是在经营范围等各方面都迅速扩张。进入7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力量更是急剧膨胀,其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远在其他经济组织之上。这一时期全世界拥有跨国公司的总数为9000家,控制着30000多家子公司。发展至今,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其贸易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50%,其技术开发费用占全世界的90%,跨国公司还掌握了目前世界上80%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的75%。

国际性的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定,国际经济法规,以及它们所从事的国际经济协调都在共同起着促进作用。这些组织通过各国共同协商,制定出一些国际市场运行规则来协调各国政府的政策,规范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飞速增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国际经济活动的障碍逐步减少,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世界市场的力量正冲击着各国的经济疆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被世界抛弃的话,就应当使本国经济融合于世界经济之中。对属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更为重要。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战略

建立在两种意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即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既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世界发展行列的后排。因为其发展是建立在产业的国际转移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基础上的,这是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基本特征。这种发展战略,即使是历史证明有效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可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的绝对落后状态,但不能改变其相对落后状态。有没有一种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呢?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全球化战略。据研究,当今世界上那些经营最好的公司无一不是跨国经营的公司,那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拥有跨国公司较多的国家。

全球化战略是把本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的战略,即是从世界经济范围中规划生产与经营的战略,而不是只从本国经济出发的生产出口战略;是更好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一般利用外部市场与要素的战略。发展中国家要想成功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并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较多利益,改变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相对落后的地位,就必须努力成为全球化的动力,而不是被动的应付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 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没有市场经济,资本就没有流动的空间,没有资本的流动经济就无法发展,更别说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无论是激进的“休克疗法”,还是渐进的经济转型,实践表明,建立一个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为此付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

2 科教兴国,走技术创新之路。一国经济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以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和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和开发。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可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 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产业的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的分工。尤其是当经历过发展的起步阶段后,已经可能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后进国家应当广泛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而不是简单继续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分工。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完全可能进入传统产业的一些细分市场的分工,即利用产品差异性多样性进入高级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加入WTO以后,要利用海外市场扩大和稳定的机会,以市场细分的战略进入现代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篇9

[关键词] 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 对策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利益相近的国家更是具有加强联合的要求。从长期来看,世界经济的总趋势是一体化,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一体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呈现多样性。从现实来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下,大量存在的国际经济现象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它们日益取代国家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体的状态及其过程,是对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概括。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技术与信息作为生产要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输入和转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统一分工的基础上,构成一个过程的不同环节,使得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发展联系和彼此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迅速,而且进一步突破了民族的国家的界限,形成了生产力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把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世界经济趋于集团化。国际贸易远远超过过去,资本国际化急剧发展,私人投资、商业贷款迅速增长,国际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贸易、资本和技术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际的不断发展加深了人们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加快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步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萌芽或准备阶段。19世纪中叶,即在1834年由北德、中德与南德等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它可以说是经济史上最早开始的集团化的雏形。第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形成的阶段。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进入其形成阶段,还在1944年9月,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就签订了建立关税联盟的协定,1946年三国又将关税联盟扩大为经济联盟。1949年1月前苏联、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实现生产协作与专业化。1952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建立西欧共同市场。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展中国家也建立了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第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蓬勃兴起阶段。1960年以后的20多年间,国家、地区间的大多数经济联合发展较慢。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原先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有的进行了调整或改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席卷世界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国家。目前影响比较大、成果比较突出的三大区域经济组织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有可能形成鼎足对峙之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区域经济集团;在广度与深度、外延与内涵方面有了新发展,突破了洲的限制,开始跨洲发展;自由贸易区成为建立经济区域集团比较流行的主要模式;区域经济集团相互之间、其内部各参加国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其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有着广阔前景,它是全球一体化大趋势在当今的表现形态之一,是通向全球一体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国际资本的扩张与渗透,推动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促进区内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跨国兼并引进了新的竞争机制,将给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建立区域集团不妨碍各国对外开放与世界市场的扩大,可以促进市场容量扩大,总体上是有利于促经济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增长。

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乃至各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第一、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为各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第二、有利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集团将促进内部贸易增加,生产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促进科技发展,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率。区域性集团经济贸易的增长将使世界经济贸易总量增长,这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将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的影响。集团化将促进生产要素在集团内部流动,并促进产业结构在地区内部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化也促进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加强联合科研,与此相适应,科技人才的流动在加快。第四、今后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将以发达国家为主,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混合组成,发达国家将作为资本、技术的主要提供者和产品的主要吸纳者,促进经济集团的发展。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如政策得当,将可通过区域合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的经济发展。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第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益减少。第二,由于各个区域经济集团内各国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取得的利益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化可能使南北经济差距从总体上拉大。区域经济集团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地区上的分割,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原来的统一和合作关系,将使全球南南合作,难以取得进展。第三,任何一国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组织,都是以民族的部分让渡为代价的,在这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风险。

区域集团化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和回避。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一面,又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应顺势而动,抓住机遇,制定相应对策。第一、积极倡导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次区域经济集团。我国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在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地区,寻找同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地区组成区域性、次区域性经济集团,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国际环境。第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应在更广泛的空间进行分工与合作,我国海外企业也应注重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以求得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第三、积极参加APEC,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中有一多半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更多地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我国应利用同APEC中发展中国家的良好关系,充分发挥适用技术优势,在这些地区进行投资及输出技术。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大容量的市场,中间技术领域有许多空隙,我们可以利用适当的中间技术和传统技术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第四、发展跨国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架起了联系的纽带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跨国公司不仅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走向经济强国之列的必然。我国大企业的成长必须要有国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有序有效的市场竞争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曰痒等: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篇10

1.GDP增长幅度有多大?

解放生产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9.6%~7.4%。

2.全社会投资有多少?

投资需求快速增长 民间投资有望启动

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3.外贸进出口形势如何?

出口环境有所改善 外贸需求保持强劲

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进口增长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对外贸易顺差略有扩大。

4.居民消费会不会增长?

城镇消费结构升级 农村市场难以启动

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率可达到10.3%左右,增速快于2002年1.5个百分点。

5.物价总水平能否回升?

物价水平继续走低 涨幅有望由负转正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微涨0.5%;商品零售价格水平基本与上年持平。

6.工业增长能不能保持强劲?

工业保持强势增长 粗放倾向必须警惕

经济增长需求仍然保持对工业的强劲拉动,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接近33000亿元,实际增长9.7%。

7.第三产业增长率有多高?

增速同比有所回升 就业压力仍然严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8.国债投资方向会不会调整?

财政政策积极稳定 支出方向有所调整

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行不超过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在国债投资方向上将作适当的调整。

9.货币供应量增加多少?

货币政策促进经济 积极影响继续扩大

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同比增长11%。

10.经济运行状况能否平稳?

宏观调控扎实有效 经济运行更加平稳

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增长率将在8%上下波动,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

世界经济九大特点

1.世界经济、贸易复苏时间延迟、力度减缓,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调低预测。

2.世界贸易将随着经济复苏恢复增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中国在世界贸易份额中的排名继续上升。

3.经济复苏程度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经济增长的格局出现一些局部性变化。

4.投资复苏仍不确定,私人消费增长难以乐观。

5.全球性金融调整与动荡仍然在继续。

6.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资本市场影响弱化。

7.美国持续"双高"赤字: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高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