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9 06:5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制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增加,会计事项趋于复杂,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系统化、整体化、细致化、高效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范畴中的一项实务性、方法性较强的工作。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就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系统规划,据以组织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为此,必须剖析现实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原则或办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日常会计工作的依据。
一、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没有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运用上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其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制度有待健全。学校本身对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建设不重视,致使大多数高校没有系统、完整的以供实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集中于一线的会计出纳综合岗位制,监督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实施对象是会计出纳人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对事后监督(会计管理行为),在制度中的控制要求较少。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多数高校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简单地将有关部门颁布的收费管理文件和本单位制订差旅报销规定、经费报销审批规定等一些有关财务管理方面规定进行汇编,以此作为会计制度,失去了系统性和严肃性。同时,大多数高校高校预算管理不完善,各高校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标准,计划和核算脱节,财务部门凭经验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安排的公正和透明度,预算执行随意性很大,缺乏监督、分析和考核等措施。有的项目,先施工后立项,再追加预算,有些项目甚至任意增添新内容而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从而使财务状况难以做到收支平衡,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由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并不着力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应有发挥。有的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使其成为摆设。
(三)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多校区的高校财务管理更加错综复杂,会计业务量急增,部分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的设计不合理,如有些学校财务处下设会计核算科和资金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负责处理涉及现金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资金管理科负责处理涉及银行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经常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分支机构职能范围及岗位职责范围缺乏明确规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高校会计人员岗位财务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多岗”,容易造成岗位设置混乱,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从而降低学校财务运作效率,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原则要求设计的会计制度能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学校经济活动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是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的的前提条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作为高校投资者的政府和为学校办理贷款业务的金融部门,他们必须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为其考核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科技信息,或者通过分析高校资信水平以作出信贷决策。同时,高校设计会计制度,要根据信息反馈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保证及时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二)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规定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会计制度中去。会计制度必须符合《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等会计法规的要求。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准则;具体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具体会计信息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会计准则一般不涉及会计机构的设计、会计科目的设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的设计,因此,需要通过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成本效益原则
高校的会计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制度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以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会计制度效应,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组合。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规范会计工作,但不能因规范会计工作影响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而应该在满足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会计制度设计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
(四)控制性原则
内部控制是特定主体为加强岗位责任,保护财产安全,确保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保证授权职责履行,在内部组织分工、业务处理、凭证手续和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高校会计制度设计中,必须对会计机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报告等关键环节设置必要的具有预防和自动纠错功能的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产安全控制等。会计制度设计,应将上述各种内部控制方式恰当地设置在会计机构、会计工作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会计制度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制度设计中的控制措施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分工。会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等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证。
会计制度设计后的执行情况追踪。高校设计会计制度后,还必须通过对机构设置、业务处理过程的检查,测试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分工是否明确,财务管理体制的严密性,财务核算体制的合规性,业务核算的及时性。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再监督作用。高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能及时发现高校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的有效性,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内部控制必须在各个部门及整个学校范围内都建立。所有人都对内部控制有作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高校内部各项业务的执行过程之中,这一控制运行良好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各类违纪、错、弊事端就会人人减少,就能促进办学效率和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有很多教职工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实际上,内部控制的建立和维护,是大学管理的重要责任,每个人可能提供内
控需要的信息,或者内控需要的行动。高校内所有人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都必须遵守内部控制,任何人不得超越制度,违反制度将会受到处罚,遵守制度受到奖励。
参考文献:
[1]骆良彬.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会计制度设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7(3).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9-0172-02
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发展及内容
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在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为了实现上述的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2 内部控制的发展
一般认为。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它是企业规模化经营和资本化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性的产物,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人们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和可靠性}后者则主要关注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然而,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进行研究时,逐步发现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的内部,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等三个方面。
1.3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现金及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及权益、对外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税收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
2 内部控制的层次及法规
在我国,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法》是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该法在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为新《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之一,财政部于2001年6月22日,在全国广泛实施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试行)》,这是第一部适用于各类型单位的有关内部控制的专门法规。同时实施了具体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其它具体规范还将陆续出台。
综观我国会计制度的发,我国未来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会计法构成第一层次,这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最高层次的规范;会计基本准则包括具体准则构成第二层次,它是根据会计法的要求所制定的具体规范,对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的会计管理工作均有约束力;第三层次即由各企业自行制定或委托社会会计机构制定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这是在前两个层次会计规范的指导下所作出的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细则。
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控制手段不成熟
在我国,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以查错防弊为主,即在一定的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下,防止、发现、纠正会计系统的差错与舞弊;而在美国,它已将风险评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这一考虑是针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设置的。越弱的控制意味着越大的潜在损失和越多的风险,而越强的控制则意味着较少的潜在损失和同一资金水平下的较少风险,当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内部的控制环节,可以事前将经营管理风险(含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即认为在企业内部哪个环节控制风险最大,哪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的关键控制点,不论其是否会对企业的会计系统产生影响。
3.2 内部控制制度层次较低
在我国,仍停留在内部牵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并没有明确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而是直接列出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将内部控制的设置限定在业务项目层次上进行;而美国的内部控制已采用内部控制要素的观念,内部控制的设立是按照业务循环及每个业务循环的五项构成要素来进行的。按照业务项目来设置内部控制制度,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须制订各个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会出现大量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复,并且不易被企业及企业各部门所理解。按照业务循环设置内部控制可以避免按业务项目设置内部控制的繁杂程序,强调具体控制的构成要素对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4 设计符合会计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
4.1 严格的经济业分工制度
职务分工的目的是为预防和及时发现处理经济业务时所产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由一个人完成处理,将会失去牵制监督作用,容易给不法人员利用进行舞弊,同时不经复核的事项又容易形成差错。如果进行合理分工,就能使每个人的工作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因此对不相容的责任必须予以责任划分,如:货币资金业务实行钱帐分管,现金收付业务最好由两人分别承担,编制符合规范要求的凭证要事先经过审批,空白发票、收据及其他收付款凭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帐,银行存款调节表应由出纳或记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人员以外的第三者编制,支票签发至少要有会计负责人签章,应收帐款的总帐和顾客明细帐应由不同的人员来记录等等。
4.2 设计授权和核准制度
制定授权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各项经济业务都能有序地得到处理。企业任何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有明确的授权与核准。对于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作为一般授权。例如对赊销客户的信用限额,可以事先授权给销售部门,对于确实无法返回的应收帐款则应经专门批准方可作为坏帐处理。对于重大的资本支出和筹措资金要经过特定批准,例如,对外投资只有经过董事会批准方可生效,而发行股票或债券则必须经董事会批准或股东大会通过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4.3 实行内部审计,实施再监督
内部审计可以为管理层监督会计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也是实施会计再监督的一种手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直接受董事会领导。企业除常规的内部审计外,应对如下项目给予重点审计,形成制度。
(1)承包部门的效益审计。对承包部门的效益审计,不能仅以其帐面利润(财务会计核算利润)作为唯一的依据,在财务会计核算其盈亏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承包经营资产的保全。只有在资产保全的基础上的利润才是实在的利润。
(2)对特殊交易如资产置换等的认定。特殊交易各有其不同的性质,因而对其溢缺应作为损益或资本公积处理,应分别予以明确,防止主观随意性。
(3)短期股票债券交易业务应重点审查每项经济业务是否授权,防止类似国外巴林银行事件的出现。
篇3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制度;环境会计制度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环境会计
所谓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用会计的方法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在基本属性上,环境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环境会计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境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或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许多国家陆续制定实施自己的环境会计制度,但作为新生事物,各国的环境会计制度缺乏系统完整性,而且内容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为此,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于1998年制定《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为各国建立和完善本国的环境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份完整系统的国际指南。报告指出,环境会计制度是一种把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由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作定量性的测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的制度。企业环境会计制度应立足于企业,服务于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绩效评价功能,即环境会计制度除了反映财务方面的绩效外,也应该反映非财务方面的环境绩效,通过二者结合,使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对环境活动的结果有更完整和详细的了解。2.信息服务功能,即环境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除可被公司内部人员及部门使用外,也应为社会各利害关系人所利用。
二、实施环境会计与进行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会计只把关注点放在了那些企业对其拥有所有权的物品上,而忽视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关键意义却无所有权的事物,如空气、海洋等,不能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而环境会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要求企业将与其相关联的自然资源赋以价值和价格,并对环境、资源所造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按照有关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努力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环境会计的有效实施,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必须设计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环境会计制度,使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的性质,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我国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设计落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对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环境费用的核算反映很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内部也未建立起与其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全面。多数企业都将企业环境责任列为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方面披露出来,而且所披露的信息比较概括、笼统,偏重于文字性的对企业自身有利方面的信息披露,且信息披露过程中大多数企I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难以进行企业问、行业间的比较。
(三)忽视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在运用环境会计的过程中,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核算、怎样计量以及它所产生的环境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目前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表现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业务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方面。
四、关于环境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
(一)扩展环境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强调并突出企业在环境问题上的社会责任
第一,作为现代企业,应该在坚持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之上,把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体、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使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第二,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权威机构应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要求企业除了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应提供诸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措施等价值和非价值信息,使会计信息变得多元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第三,企业在进行环境制度设计时,也要在社会责任方面给予高度的关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或具体人员,注重企业形象与声誉等软实力的提高。
(二)不断对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
第一,设置专用环境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模板,增加可比性。通过财政部协同环保局制定主要行业的一级会计科目,统一其大方向;将设置明细科目的权利与责任给予企业自身,由企业根据传统会计的一般概念并结合自身的情况、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明细科目。
第二,建立环境会计指数体系以对企业环境经营业绩进行客观评价。使用货币计量项目计算各项指标,用于企业环境经营水平的业绩考核,将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有效结合,更好地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环境绩效考核,便于进行综合评价。
(三)增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全面性
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建立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保护所引起的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财务影响方面的信息以及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产生影响的非财务信息两部分进行披露。
从政府等权威机构角度来看,可以对进行了环保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进行减税优惠。政府财税机关有必要制定相关的业务规则,规定对于“绿色税收”等的鼓励政策,评定的数据来源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果,让环境会计涉及到的环境收益有迹可循,直接对应。
(四)注重环境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应用
篇4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设计
一、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发达国家陆续出现诸如“公害”事件这样的生态灾难。面对资源耗费和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人类不得不逐步放弃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中,目前在学术界又称为“绿色经济”。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理念,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会计报表编制以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所作的一整套方法、程序和手段的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循环经济思想提出,需要我们对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任务需要明晰,职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展。就我国而言,目前,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相比循环经济要求而言,会计目标模糊、核算办法滞后、信息披露不完整、控制制度滞后。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进一步加以完善,建立起一套崭新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
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的不足
(一)会计目标设计不明确
目前,现行会计目标设计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不明确;二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体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具体表现在,1.一些企业仅仅只把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作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主体,而忽略了与企业有直接和间接环境利益关系的社会公众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2.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过于片面,认为会计信息仅仅是指能够可靠计量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而没有提供关于企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以及相关环保措施等环保信息。3.一些企业向政府环保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提供诸如环境治理、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等虚假的环境信息。
(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落后
要对循环经济的效益进行评价,其前提条件是要准确可靠地对循环经济中的各项会计业务按照既定的规范进行核算。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相关的准则以规范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比如日本环境省编写出版的《环境会计指南手册(2002)》中专门对环境会计的三个结构要素(即环境保护成本、环境保护效益和与环境保护活动相关的经济收益)的定义、分类及其核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对循环经济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对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和环境费用的核算反映很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在内部也未建立起与循环经济相匹配的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
(三)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全面
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披露是为了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为了让外界全面系统地了解这一情况,企业就必须完整全面地披露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们在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在他们所披露的信息偏重于传统的财务信息,对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非财务信息披露不充分,尤其是对关于循环经济所产生的环境资源价值信息的披露还十分缺乏。另外,对于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研究与开发等非货币性的指标披露不全面。同时,信息披露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披露标准,信息披露的格式也过于呆板。
(四)忽视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
制度设计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控制制度的设计。循环经济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企业往往更多地关注如何核算、怎么计量以及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但忽视了对于循环经济的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其实,循环经济中财务监管机制、惩罚机制、预警机制管理会计制度的空缺使得循环经济在实际运用和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的行为,进而导致循环经济中的舞弊现象。因此,目前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主要应集中在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会计机构的设置不合理,业务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方面。
三、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措施的几点考虑
循环经济下会计制度的设计显然是不同于我们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制度设计,然而我们要进行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又离不开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以传统的会计制度设计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对传统的方法加以改进,使之符合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要求。基于前文观点,可以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报告、会计控制制度几个方面进行循环经济的会计制度设计工作。
(一)把握循环经济的特点,完善会计目标设计
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设计是其他制度设计的基础,主导着其他会计制度设计。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要在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的基础上,凸显出循环经济的环境效益和社会价值。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遵循传统的“决策有用论”原则,把决策需要作为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设计的核心内容。2.扩展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把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扩展到广大的社会群体、政府部门、环保组织等。3.拓宽会计信息的来源渠道,企业除了要提供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外,还应提供诸如污染物排放指标、节能减排措施等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价值和非价值信息,使循环经济的会计信息变得多元化,从而使其具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二)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规范
首先,应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准则并形成体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循环经济会计基本准则,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目标、对象、一般内容,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以及应选择的会计估计和政策。其次,应明确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循环经济的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在既重视经济利益又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基础上,并视之为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制度的灵魂,围绕资源消耗成本、污染防治费用、资源循环再利用、环境或有负债以及环境收益核算等方面确定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再次,正确选择会计计量方法。循环经济在核算时大多涉及到自然资源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公共性决定了在循环经济会计计量时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特点,采取包括市场价值、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进行核算,并且计量方法运用上还应特别突出信息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允性。
(三)设计公允表达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公允表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注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应该既披露那些关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显性的货币性会计信息,同时更应该把诸如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隐性的非货币性会计信息作为披露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制度建设等信息。第二,统一会计信息披露标准,改革信息披露的形式。在统一披露标准方面,国家财政部门可以会同环保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征求企业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出台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等相应的制度准则。在信息披露形式方面,企业应该突破传统的报表形式,可以更多地采用环境状况报告书、企业公民书等形式进行披露。同时,企业还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环保、资源利用等非会计信息转化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披露形式的多元化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加充实。
(四)创建循环经济设计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
循环经济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分为外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两个部分。外部控制制度主要针对企业外部的约束,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应该对企业的资源循环利用状况进行定期检验,对企业的污染排放物指标进行测定,对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的能力进行测试。内部控制是企业的自我约束,重点完善会计机构设置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以及人员分工。例如,在会计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可以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相应职能科室,单独对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考核。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成本也可以成立专门成本机构进行核算。对于业务操作流程方面,企业应该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开采(采购)入库生产销售”的一整套控制制度,如销售环节可以就绿色包装、废物弃置、售后服务方面等制定相应控制办法。人员分工方面,对循环经济会计规范执行效果安排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在信息方面,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责任制,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企业负责人责任紧密结合,以防止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报告中出现的认为错报、漏报、隐瞒等现象。
四、结语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循环经济会计制度设计将有助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生产方式转换,有利于在增加综合竞争实力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方面,尽快使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寻找到一条稳妥且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会计发展[J].循环经济,2009(5).
[2] 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
[3] 王辉,周琳.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4).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设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20-01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它应该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等。在上述会计制度的内容中,会计机构设置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下面就这两个问题作重点阐述:
一、会计机构的设置
根据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组织形式设置会计机构,配置有关会计人员,是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就中小企业来讲,原则上应简化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财力和人力都十分有限,应允许一些单位不设立单独的会计机构,其会计工作由社会中介机构。对于经济业务数量少且交易简单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有关部门设会计组织,并配备有关人员。
(一)微型企业(职员1-5人):这样的企业经营规模很小,业务量少,且不可能有大额信用交易。会计的任务只是记录营业额、控制费用、计算盈亏及纳税所得。因此,可不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直接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
(二)小型企业(职员6-50人):这样的企业经营业务数量少,交易简单而且交易类型有限,可能进行贷款融资,存在一定数量的信用交易。会计系统需要向贷款人提供财务报告,并要提供管理所需要的简单信息,一般只需要简单的数据,不必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管理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太多,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要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如将会计人员放在总务部门或办公室等,并且要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可不设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人员代管。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一般2-4人为宜),为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岗位可设置以下4个岗位:
1.会计主管兼稽核岗位。职责是在经理的领导下,组织、管理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工作,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调度,进行账目的定期核对,协助有关人员进行财产清查。
2.总账报表岗位。负责成本核算,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保管和管理会计档案。
3.出纳岗位。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按规定保管和使用签发支票所用印章。
4.明细账会计岗位。负责明细账的登记工作,申报、缴纳税金,进行工资核算等。
(三)中型企业(职员51-250人):这类企业可能有大量的信用交易,还可能有进出口业务,业务量比前两类企业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会提高,如要求会计系统提供稍微复杂的管理信息。在此情况下原则上就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会计人员。会计机构可设置为科、室或部。同时,中小企业应配备必要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经济业务简单的中型企业,会计和财务机构以合并为宜。
中型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应采用集中核算形式,对于经济业务较多的中型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非集中核算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企业对外的现金往来、物资购销、债务债权的结算都应由企业会计机构集中办理。会计机构一般应设置如下会计工作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总账报表岗位、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材料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销售和利润核算岗位、资金岗位、稽核岗位、会计档案保管岗位。在上述岗位中,一般来说,总账报表、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资金、销售和利润等岗位应当集中设置在会计部门,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往来结算等岗位可根据企业核算体制的具体情况或者集中在会计部门,或者分别设置在其他有关部门,如材料核算岗位可设在供应部门,工资核算岗位可设在人事部门,结算岗位中的购料结算岗位设在供应部门,而销售结算岗位则设在销售部门。至于出纳岗位,则应统一设在会计部门。会计工作岗位可一人多岗,具体设置几名会计人员,视单位情况而定,一般以4-5人为宜。此外,在上述岗位设定以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
篇6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会计制度是否健全,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主要以大型企业为对象的会计制度不适合其实行,故而企业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符合自身需要的会计制度,简化和规范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切实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1、会计主体:大多数小企业是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通常是所有权与经营两权结合。这与大企业的两权分离不同。很多小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地位,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与所有者个人及家庭的其他事项常混在一起,造成权益混淆。
2、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小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比较简单,层次少,分工不太明确,兼职较多;有的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也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其他人员监管,或由企业主管人一手包办。小企业会计人员少,分工不细,不固定,专业水平一般较低,无证上岗现象严重。
3、会计控制:小企业很少自己设计规章制度,一般照搬现成的会计制度,还删繁就简;会计人员常常需要按领导意图办事,无法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办事,因为如果不按领导意图办事,就会被调动工作甚至被开除。
4、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会计科目在资产,负债方面相似但较为简单,在所有者权益方面则有一定的特殊性。小企业的会计报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编制报表种类不全, 报表项目不完整,有时根据领导与有关部门的需要临时编凑数据,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
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贯彻执行《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的统一规定。
2、贯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小企业会计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不可能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符合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3、贯彻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尽量兼容的原则。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小企业会计记录最好能尽量与税收法规相协调,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尽量与税法规定相符。
4、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国家的规定,另一方面要考虑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 尽量使小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会计核算系统设计,会计控制系统设计。
1、会计组织系统设计
针对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的上述特点,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小型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又由于小型企业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不会太多,从内部控制要求看,一般以2—3人为宜,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管理部门设会计组织,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由于会计人员较少,为了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在会计岗位设置和责权划分上,可设置三个岗位:
(1) 会计主管兼总账会计。职责是在厂长(经理)直接领导下,负责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财务会计工作处理方面不由管理部领导),并负责编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和成本核算工作。
(2) 出纳岗位。负责与货币资金收付有关的具体业务,如记录日记账,处理日常货币资金收支、申报、缴纳税金,备用金核算等。
(3) 明细账会计岗位兼稽核。负责各种明细账的登记工作,账目的定期核对工作,财产清查的安排与实施工作等。
2、会计核算系统设计
(1) 会计科目是企业正确建账,合理核算并编制报表的重要依据。和大中型企业相比,由于经济业务数量较少,科目设置应适当简化。根据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小企业应设置如下五大类32个一级科目:
① 资产类: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② 负债类: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预提费用,长期借款;
③ 所有者权益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本年利润;
④ 成本类:主营业务成本;
⑤ 损益类: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投资收益,主营业务支出,其他支出,所得税。
(2)会计报表选择与设计:
目前,由于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同时由于小企业所有全与经营权密切相关,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相对较少,主要是税务部门及债权人。因此,小企业会计报表的选择与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设计一套只提供最基本会计信息的简略会计报表, 应允许小企业按简略的形式编制与提供资产负债和损益表;
② 允许小企业不必编制和提供现金流量表;
③小企业由于业务规模比较小,社会影响范围也较小,其报表附注内容应较为简略不必单独编制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利润分配表,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等,有关这些方面的重要信息可以用附表或附注的形式说明。
3、会计控制系统设计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控制系统设计方面包括: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实物资产控制,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以下就是对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1) 货币资金控制是中小企业会计控制的要点。中小企业应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的方法,对货币资金收入,保管,支出等全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作出严格的规范。一个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系统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一般现金收入应采用连续编号的“现金收据”进行控制,收据由收款员,出纳员,负责人共同签章,存根妥善保管。每天收入的款项,应全部存入银行,“送款单”要及时交会计人员审核,并据以记账。
② 支出款项除零星小额外,一般都应用银行支票支付。严禁签发无记名,空白支票,签发支票的图章必须由相关责任人分别保管,不得由出纳员一人包办。一切支付款项,应采取“付款单”控制。
③ 支付工资须编制工资表,经负责人审核后才能发放,发放时应由领款人签章。
④ 出纳员的工作要与登记分类账的工作分开,尤其是出纳员不得接近客户明细账,以防挪用,侵占公款。
(2)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
由于企业采购过程中经常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企业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对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具体的控制内容包括:
① 业务应由采购部门专门负责,通过各需要部门填制“申购单”进行控制。会计部门依据“申购单”核对库存和预算,核对无误后筹资付款,以避免盲目采购现象的发生。
② 货物送到时,应由保管部门验收并填制“入库单”由验收人员及负责人签章,一份留备登账,一份交采购部门。③ 领用物品凭审签的“出库单”发领。
(3) 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
中小企业在销售与收款会计控制中,应关注定价原则,收款方式等销售政策的制订,明确销售机构和销售人员的职责权限,加强合同订立,货物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具体包括:
① 企业应专设销售机构负责销售业务,主要通过“供货合同”进行销售控制。所有的销售货物,均应开具统一的发票,发票由会计部门统一管理,并采用定期复核制度。
②销售人员不得参与销售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的登记工作,以防私收账款,挪用现金或捏造客户,虚增资产。
③赊销业务,销售折让和折扣以及坏账处理,须经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书面核准后方能办理。
(4) 实物资产会计控制
尽管中小企业的实物资产并不庞大,但是对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保管,维护和记录,还是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资产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5) 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中校企业对外举债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债务,可以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益。当企业经营好,利润高时,高负债会带来企业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举债经营会对企业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由于负债经营要承担相当的利息费用,并且债权人对企业的资产有优先偿付的权利。
(6)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向企业内部管理层,各级部门主管,其他相关人员, 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提供信息的系统。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小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明细分类账;成本计算
1.大瑞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背景信息
大瑞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坐落于道教圣地――北岳恒山脚下。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注册资本500万元,目前有员工近200人,是我县成立最早的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目前,公司专业从事食品加工,目前有两大品牌系列的产品。具体包括:“向前”牌浑源莲花豆、浑源油辣椒、浑源恒山特产、小杂粮和四季鲜苦菜,“恒宗”牌浑源凉粉。
2.具体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
2.1会计岗位的设计
大瑞食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型工业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岗位设置。大瑞食品加工企业分别设置了财务总监、出纳、往来结算、固定资产核算、明细账、成本核算、税务以及总分类帐这八个会计岗位。
2.1.1财务总监。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大瑞食品加工企业专门设立财务科组织会计工作,该科室设财务总监是企业会计、财务工作的管理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龙头。本企业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会计人员的培训;凭证的审核;报表的审核;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按授权批准制度规定审批财务收支;提出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的方案;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制止无效时,提请企业负责人处理。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2出纳。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该岗位负责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大瑞食品加工企业的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的逐笔登记;保管库存现金,保证现金账户余额与库存现金相符;保管印章、借条、收据、支票和汇票;办理现金收付和银行结算业务。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3往来结算岗位。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2人。由于本食品加工企业处于扩张阶段,业务量近几年发展的比较好,往来业务猛增,为更好的管理设置了该岗位。其中一名往来结算会计主要负责计提坏账准备,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查明原因,并按规定报批处理;定期为财务总监提供债权信息;积极掌握债务人的资信情况,配合相关部门保证收入款及时回笼;与对方债务人核对往来账目,保证无误。另一名往来结算会计负责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应查明原因,定期为财务总监提供债务信息;负责与对方债权人核对往来账目,保证无弄虚作假。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4固定资产核算会计。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其职责主要有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划定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界限,编制固定资产目录;按制度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促进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办理固定资产购置、调入调出、价值重估、折旧、调整、内部转移、租赁、封存、出售及报废等会计手续,定期进清查核对,做到账物相符。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5明细账会计。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大瑞食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了较多的明细分类账。明细账会计主要负责登记填制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生产成本、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交税费和其他账户的明细账;经营的各科目明细账每月终结时,做出科目余额表;填制凭证。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6成本核算会计。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2人。由于本企业为食品加工业,加工成本核算成为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一名成本会计主要负责建立原始记录和定额资料;对各生产部门的成本进行监督和管理,督导成本控制及清点存货,审核每一张领料单、销售等原始单据,并根据这些单据填写各费用分配表;进行成本核算,登记产品成本汇总表。另一名成本会计则主要负责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向财务总监提出相关建议;严格控制采购成本,对高于报价或不符合规定的物资及时上报财务总监,建议相关处理意见;有权随时抽查工厂各供货商的供应情况,对工厂常用物品要进行抽样市场调查,以确保供货商价格的合理。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7税务会计。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同别的工业企业相同,本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设置了该岗位。大瑞食品加工企业涉及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该税务会计主要负责为按时到税务机关登报本企业账务,及时报税,准确填写纳税报表。负责为企业提供合理准确的相关税务建议方案,使企业在税务这块能更好的节约成本。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该岗位。
2.1.8总分类账会计。本企业该岗位应设置1人。主要负责组织会计岗位及传递会计凭证;登记总账,编辑总账科目余额试算平衡表;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进行财务预测,提供财务决策资料;对经营活动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编制现金预算;编制财务报表。综上,本食品加工企业设置了该岗位。
3.具体运行中的建议
以上对大瑞食品加工企业会计制度在岗位设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目前本企业运行状态良好,经济业务往来较多,生产经营状况总体趋势向前发展,企业利润逐年稳定上涨,但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具体的一些建议:
3.1往来业务方面。大瑞企业往来业务量的增加,导致企业原有采购系统和销售系统不能更好的与业务量相结合,采购部门与仓库管理部门联系不密切,导致销售旺季采购货物和产成品过多货物积压,库存空间紧张,对库存的管理也存在问题。另外,往来业务在会计处理方面,出现收不回来的账款即坏账的情况越来越多,该企业会计人员没有单独对坏账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年末资金出现“亏空”账目。
3.2资金管理方面。大瑞企业由于业务量猛增,部分会计人员存在失职,出纳有随时支取现金的现象,先支取后审批,不能及时登记账簿,很容易出现错误,损害企业利益;存在白条抵押现象,相关人员用不符合规定的凭证抵充现金,导致企业现金收支不平衡,资金账户账实不符,财务出现空缺;该企业主要费用的开支都需要经过总经理的签字同意,由于业务量较大,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资金流通速度较慢,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3.3废品损失处理方面。大瑞企业为食品加工企业,由于季节等各种原因,库存中会有过期产品和不合格的半成品,为了减少损失,可以将这些产品以合理价格销售给饲料厂等,更大限度的使废品得以再利用。
3.4工作人员素质方面。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销售量的增加,企业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及管理;对产品质量要加强监测,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要求;积极引入高素质管理人才。(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瑞玲.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窦涌鑫.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框架研究[M].东北大学,2009
[3]潘金玉.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与内容[J].现代商业,2010年第18期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建设
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事业单位也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加之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遗留下的弊端和不足在我国仍然广泛的存在,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会计制度等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完善。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建设的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会计工作,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建设,可以通过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防止出现差错和舞弊,防范管理失控,对于规范日常会计行为、维护会计工作秩序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效建设,可以有效的防范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的关注力度有待加强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的关注力度较低,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预算流于形式,对预算的操作性较差,所以导致执事行效果较低。此外有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以致组织中的各类信息只能集中在年度预算中统一完成,资金管理与控制效率极低,严重的影响了预算管理效用的发挥。
2.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缺少“累计折旧”科目。在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大多不按固定资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而是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作为净资产的一部分。但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能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导致了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高,资产不真实。
3.财务报告体系不健全
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方面一般会有政府财会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与之配套,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财务报告体系。此外现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资产结余、来源和运用等情况。
4.事业单位财会制度和会计处理存在着矛盾
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一些特殊物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入账,比如一些储备物资在国家财务会计制度中找不到入账的理由。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规定的收入项目没有和会计制度中的收入科目相对应,例如一些事业单位获得不用偿还的资金:政府财政补入、上级部门补入和附属部门上缴,而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之间的矛盾使行政事业单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效建设的措施
1.优化预算管理体系
要以国家相关规定为基础,制定自身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规划与决算,同时还要上报上级财政部门对规划与决算进行审批。此外,还要对政府收费、基金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对现行的收费内容进行全面整顿,以便使公共管理方面的收费更加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2.建全会计科目,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3]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固定资产损耗也在不断的加快,为了准确反映经济业务,计提折旧对事业单位也是非常必要的。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不仅可以客观的反映资产净值,还可以均衡支出,累积基金,将资产购置支出在若干会计中平均分摊,减轻大型资产购置压力。
3.完善财务报表制度
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报表使用者可以从表中获得直观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预测单位现金流量。此外,事业单位同样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去掉,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依据,这样可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
4.调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之间的矛盾
制定财务会计制度的时候要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现实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将现实会计处理过程中的优点普遍实行起来,写入财务会计规定中去,同时还要发现并及时修正会计处理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够发挥国家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效率,加强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严格执行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规定,担当起国家会计人员的责任来。
四、结语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项改革不仅是针对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也是为事业单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广泛吸纳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式的优点,提高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何晓芳: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9(10):110-112.
篇9
【关键词】 制度 有序 经济社会
1. 信任与制度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任?这是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一开始就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人类的相互交往基于信任。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信任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就如合作。书中说“囚徒困境”告诉了我们合作的优势,只有合作才能够获取最好的选择。但是合作必须给予一定的基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来源于合作双方间的信任。那么信任与制度有什么关系呢?我总结了一个推导过程:信任+秩序+规则=制度。信任需要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而这种秩序的维持就需要规则,通过这种规则禁止不可预见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从而使社会成员能够产生信任。而这样的规则就是“制度”。人的认知产生于他对事物信息的获取,在一个有“制度”维持的秩序当中,我们可以公平、公正、公开地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会对自己所处的秩序产生信任,从而决定行为。由于在制度之下的社会拥有系统性、非随机性的特点,一切的行为就会变得可预期,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就会感觉到信任。
其实,在人们认知中常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制度限制了人类的行为。我并不这么认为,制度是一种导向,明确我们的行为。倘若我们需要在社会当中获得自由,只有依靠制度维护人的自由权利,才能提供一个“人人自由”外在环境。当然,这样的制度也会警示我们,哪些是我们的自由,在我们获取自由的同时不可以侵犯他人的自由,以实现制度中“各人平等”的优势。而最为明显的误解就存在于“法治”。人们在提及法治与德治的时候,总会把“制约性太强”归为法治的缺陷。然而理性的公民应该清楚,没有法治的维护,社会不可能井然有序。
2. 制度经济学的特点
制度经济学首先从分析人类的行为入手,基于人类追求的价值角度告诉我们制度的重要性。然后再分析这些制度对系统和社会秩序影响,尤其是经济社会。看了本书对“制度经济学”的界定,我尝试地归纳了这一概念的优势,总结了在制度运行下经济社会特点的三个关键词:有序、双向、黏合。
“有序”上述在说明“信任与制度”的时候已经有所提及,而下面我想说说这个“有序”带来的好处。这本书强调的是新的制度经济学,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本书第七章提到:“交易费用是由信息搜索和成本构成,其中包括谈判、缔约、监督履约情况、处理违约行为等活动所费的成本。” 我们说过信息的获取会决定人的行为,交易也是如此。我们在进行一次交易的时候,双方拥有的信息会决定这一次交易费用的多少,因为这些信息会影响交易中的各项行为。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而在制度经营下的经济社会,降低了这种市场的不确定性,在“有序”的情况下会更好地促进交易,减少交易费用的支出。
“双向”是另外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学与制度的关系不是单向的,它既关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也关心制度在经验影响下的发展。 很多的理论在研究的时候只会侧重一个方向的发展,或者说只侧重这一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而事实上,事物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一的。要全面理解或者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探讨出双方的相互作用。我们在分析制度对经济影响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也会影响制度的设置,因而存在着制度的变迁。
“黏合”亦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制度构成了造就和界定一个社会的“社会黏结剂”。 一个共同体基于相似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拥有凝聚的能力,并使我们在制度的框架下行动。我们时常会问自己:“我们需要什么?这些东西会带来什么?”制度经济学给予的答案是:我们需要自由、公正和平等,而它们会带来安全、和平和繁荣,但这需要制度的维持。由于我们拥有相似的需求与期望,倘若制度会带来我们所需要的,成员就会黏结在一起。同时,由于价值观的交叉,个人可以跨越多个共同体,制度亦会跨越多个共同体,这样就会带来共同体的开放与流动。
3. 制度经济学的启示
在现今社会,贸易摩擦和纷争是主要的国家间矛盾之一,在全球化影响如此深远的今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就WTO的设置及其规定的原则与制度而言,我觉得是制度经济学践行的典范。抛开这些制度的具体执行而言,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及参考依据。WTO的六大原则是:互惠、透明度、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经济发展、非歧视原则,这很好地体现了制度经济学所要求的规范。在WTO的模式下运作,商品、资本、劳务等因素能够在一个既定的公平框架下自由流动,各行为体的投资、输入输出行为都是可预期的,不存在倾销,不存在贸易保护,有具体的制度禁止此类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果我们可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下,经营国际经济秩序,必定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国家间的信任,造就我们期望的安全、和平和繁荣。但倘若存在干预主义的行为体,这样的制度权威性就会不足,而且执行力度也会不够强硬,即不能体现这种制度的优势。而现今的WTO框架中,就是存在着这样的行为倾向,此外其框架涉及范围不够广,所以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因此,制度经济学的启示告诉我们不是要有制度,而是要有完善的制度维持市场机制的运作,而且要有足够的执行力度确保制度的运行。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依靠制度的保障,而经济社会亦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备现有的制度。因此制度经济学的启示其实很重要,书中经常提及“硬件”与“软件”,人们时常忽视“软件”的建设,但我认为这两者同样的重要。
总结
在本书当中,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基础,在经济社会当中更是良好运行的最理想保证。降低交易费用、明确产权、公共政策制定等各种行为,无不体现制度的价值。在这种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契约下,必定会对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裨益。、在经济社会当中,机会主义的行为罔顾制度,僭越制度的框架。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行为者需要制度的维持,那么自身就必须遵守这一制度。在经济社会当中,存在很多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把每一次交易都当作一场博弈,那么必定会消耗更多的交易成本。如果双方都可以在透明、公正的制度下进行交易,所得到的必定比相互猜忌的要多。就是说制度的遵守不只是一方的努力,而是各方的参与,才能实现制度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制度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3.
篇10
一、保险制度变迁带来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正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入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初期提出的“打破铁饭碗”,提倡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的要求已经基本达到,带来的是新的问题,即打破“铁饭碗”后吃饭问题靠什么保障?择业未成时谁给生活费?企业不景气甚至破产时谁给报销医疗费,谁发退休金?诸如此类问题,使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被摆到改革的前列,当前,保险制度的变革就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究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首先,保险制度由企业自理、部门自理,走向社会化保障制度,产生了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很多老企业背负着巨大的退休职工经济包袱,削弱了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次,经济改革涉及到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也涉及到风险和负担的再分配。企业改革客观要求社会管理制度建设跟得上,特别是职工本人无法解决的生老病死的问题,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来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是总的方面,它包括经常性的退休金、医疗费、住房购租等的保障;另一方面也包括突发性的大宗的偶然支出,如急病、重病、生育、房屋大修等,都需要保险制度来集千万人的资金,资助少数人的危急之需。没有保险制度不但不利于个人也可能拖垮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承担了政府安定社会、解急救难的功能,因此,社会保险需要企业、单位、个人的长期、有力的支持,更需要政府予以特殊的政策,让其早日增强实力,应付不测。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要逐步成熟和完善,正如经济改革一样,要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社会积累还不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高,在这种现实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也只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有关方面的潜力。社会保障制度既然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那么就应该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以及海外的积极性,大力支持社会保障事业,比如说,筹办各种募捐、义卖等形式的慈善活动,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种基金必须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有所收益也必须如数用于社会保障事业,即使是其中的社会保险也必须坚持这一条,与商业保险划分得越清楚,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就越有力。社会保险发展壮大的关键恐怕离不开“来自社会,全心全意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自身发展宗旨。社会保险承担了稳定社会、救危解困、为企业和单位松绑的职能,它分担了政府有关方面的职责,因此社会保险工作要充分考虑遵从商品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做长期亏损的生意,但作为政府应管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分担者,它以政府代表的名义出现更为有利。
二、社会保险实践的启迪
通过几年努力,广州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起框架,进入营运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社会保险为主力创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历史创举,也是一次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的改革“”。社会保险既要解决参与者的有关项目保险问题又要解决缺乏政府资金注入的问题。从广州情况看,诸多大宗或突发性的支付项目都要依靠社会保险,其发展前途当然可观,但在开始阶段社会保险实力则令人担忧。因为社会保险本身也需要一个资金和经验的积累过程,难免有起伏兴衰的曲折过程。
根据资料分析:1996年广州市失业保险基金缺口400多万元,应缴未缴的企业较多,1992年~1996年全市有300多家困难企业办了养老金缓缴手续,缓缴金额达2亿多元,靠全市调剂的单位占总数的40%。企业发展不平衡形成苦乐不均,而有了社会保险,矛盾就可以集中社会力量来解决。解决的办法既要靠社会力量和政府投入,同时又要靠企业的改革求得生存与发展。对那些处在变革之中的困难企业更需要社会保险扶持渡过难关,这些困难企业多是纺织、电子、航运、供销、交通、区街集体企业等,社会保险既然担当了政府部分职能,也应得到政府财政、税费政策的优惠和支持。对困难企业职工的救济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去发放、管理和运作。通过社会保险机构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监督、测算和及时有效地运作。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两方面,在实现社会稳定前提下加快改革的步伐,国家、企业和职工分别合理负担,尽快妥善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开创一个新局面。
三、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开拓更广的领域
社会保险靠全社会的普遍参与,以千万人的资金来资助偶然的个别支出,以长期的投入支付退休后经常的支出,以上一代人的积累支付后代的保险等,才能使社会保险的根基越扎越深,树冠越长越大,所荫庇的社会成员日益增加,所资助的项目更加有力。从经济学分析,社会保险体制有几种类型:
其一,供款基准制,即保险措施对具体受益人的提供取决于(或主要取决于)该受益人过去在保险体系中的资金贡献量(供款量),其基本特征之一在于,它是运用预筹积累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其原则是,先积累,后受益,而且资金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要在若干年的时间里,按照一定的缴纳比例规定,逐年逐月地交费累积而成的。其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保证社会保险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不会发生寅吃卯粮的问题,受益的多少取决于积累数量的多少。其具体方法是采取个人账户,在社会保障体制中引入激励机制,由于个人账户产权界定清晰,因而可以调动人们进行积累和劳动的积极性,避免吃“大锅饭”的旧病复发。
其二,受益基准制,即保障措施对具体受益人的提供取决于(或主要取决于)规定中的受益与否的标准(或公式),按照受益人当前的状况(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失业期等)是否符合特定的标准而决定。此方式注重受益条件的公平性,而不注重受益人已经在资金上贡献的多少,从资金筹集方式看是采用现收现付制来筹集资金并满足当期的支出,这种强调同等条件面前人人平等的分配方式有社会公证性的一面,但又可能有吃“大锅饭”的问题,缺乏激励机制,但管理相对简便,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税收,不涉及投资及投资回收问题,因此管理成本较低。
其三,混合制,即上述的供款基准制与受益基准制两种基本类型择优而成。利用受益基准制来提供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而使用供款基准制对具体个人提供附加的个人保障。也就是用较低的所得(薪给)税税率征收一部分公共财政收入,由财政支出按某种受益公式对退休、医疗、失业、伤残、意外等提供水准较低的但普遍适用的基本保障,这一部分保障强调公开性和社会安全网的作用,但大多数人不会满足于低水准的退休金和其他保障,因此仍要安排供款基准制的附加保障。附加保障是个人账户,自存自用、预筹积累式的,它提供了明确的激励特征。
社会保险中着重在养老、医疗和伤残、失业等几项中具有供款基准制特征,不同于商业保险,但也带有商业保险的某些特征,就是参与者才能享受。并且供款基准制鉴于人们对未来风险的非理性预期,必须实行强制性的储蓄积累方式。因此,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就更加明显,而且不同时期可能要求不同缴款比例的储蓄额。对于已参加公有制企业工作多年的职工,他们过去对社会积累的贡献大都形成国有资产,因此在实施社会保险个人缴费时则应考虑到原有的贡献,当公有制企业老职工面临不能支付社会保险缴款的困难时,有必要从财政上予以资助。再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社会援助、募捐筹资。在新旧体制交叉的过渡时期必须通过一套渐进、协调的灵活方法来完成机制的转换。
就广州的现状来说,采取分门别类的混合制更为适合,即以供款基准制为主,从每月工薪和企业中相应支付同项的筹款项目形成养老保障的部分,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个体户也应纳入其中,有余力的个人可以额外加入商业保险取得退休后比别人多些的退休保险金。对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生育保障等可以更多采用受益基准制,即以收纳所得税来建立,以多补少,以社会力量来救一时一人之危困。
加快社会保险体制的建成速度,必须做到教育市民认识社会保险的重要性及自觉参与社会保险的必要性。这是必须经常、深入去做的重要工作。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险事业,必须有国家、企业、政府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成功。政府既要通过有效的机构去运作社会保障体系,又必须投入相当的财力、人力、物力才得以奏效;既要用强制性的手段(规定凡领工薪者必须参加相应的住房公积金、退休金、养老、医疗等保险),也要运用商业性的自主参预的手段(如商业人寿保险等),提高国民抵御风险、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建立社会安全网络不能只用一根绳,必须有多条绳有机交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