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课程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体育课程规划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精神、顽强意志、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素养等的培养效果,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好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对于高职体育课程发展与人才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的思路。首先,要明确融入目标,以科学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确定着力点。第二,要深度多元地挖掘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规范化的专项素材数据库,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实施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力度。第三,要把握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践环节,加强学情分析,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规范、有趣、有效的教学实践渗透给学生[1]。

2实践方案

2.1礼仪道德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1.1教学目标通过武术礼仪、道德的引入,明确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突出礼仪德行的重要性,体现武术的思想内涵。在对武术礼仪、道德的实践演练中,加深学生认识,使之内化到学生思想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有礼青年。2.1.2教学方案(1)兴趣导入。在武术课程教学开始前,播放相关武术表演及比赛的视频,重点展示武术运动的精彩片段,以及赛前、赛中、赛后的各种礼仪动作,如我国传统武术表演及比赛中常见的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以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抛出问题——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先行礼而不是直接开始,你知道他们行礼动作有什么含义吗?籍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入相关的武术礼仪知识,导入课堂教学。(2)课程教学。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先整体对几种武术礼仪背后的传统文化、美德内涵进行讲解。如抱拳礼以左掌四指盖住右拳,简单一个动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感受武术礼仪背后的文化魅力。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演礼,加深认识。之后开始武术动作、技巧的教学。(3)实践渗透。通过长期实践,使武术礼仪道德由外而内渗透。教学实践中,应始终对礼仪道德进行要求,体育课开始前要进行演礼,武术展示时,要注意礼仪动作,学生自由练习时,也要强调礼仪,在教师以身垂范,持续要求,以及学生的长期坚持下,让学生养成注重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4)考核评价。在体育考核评价中,要加强对武术礼仪、道德等要素的考察,避免仅关注武术动作、技巧,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日常学生在武术礼仪、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中,与考试中学生在礼仪动作、规则意识、武术道德上的表现,共同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学生思政评价的依据。(5)反思优化。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分析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研讨,明确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以促进未来教学效果的改善[2]。

2.2高职体育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2.1总体目标通过打造高职体育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第二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体能素质、运动兴趣、良好习惯、积极思想精神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2.2.2第二课堂设计(1)测试评估,精准设计。在每学期开学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能素质测试评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情况,为学生建立体测档案,找出学生体能素质薄弱点,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能水平,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向,精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2)多彩活动,多元渗透。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应通过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校园健康跑活动。可利用学生使用的校园手机小程序,设置校园健康跑打卡活动,学生利用小程序或APP功能每天打卡,记录运动时长和跑步步数,获得相应的积分,连续打卡到达一定天数后,可获得相应虚拟荣誉徽章,并在小程序、APP上动态健康跑运动打卡排行榜,还可在讨论版块交流运动心得。打卡活动界面每日以小贴士形式推送优秀运动员拼搏故事、励志名言、训练照片、所获荣誉,及体现体育精神的经典句子,潜移默化地将积极的思想意识渗透给学生[3]。(3)与学分挂钩,强化重视。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学生表现与学分挂钩,如健康跑打卡积分、勋章可以积累兑换学分,体育节参与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加分,在校期间累计的第二课堂学分是否达标与能否毕业直接关联,调动学生自觉性,也让思政教育更好发挥价值。

3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05-0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刚入学的新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入学教育课程中有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仅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更有可能影响今后求职甚至职业生涯的成败。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和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新生尽快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转变观念,确定今后的职业目标,并且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学习规划、生活规划、爱情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准备期,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的阶段,是大学生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也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新生刚入学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所选专业还不太了解,容易产生心理偏差,认为大学生活比较自由,管理比较松,从而放松对自己的管理和要求,处于较迷茫状态。若此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及时进行,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所处的家庭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且考虑到实际条件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生涯规划也需具备适当的变通性。即,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体要随时根据自身实际来评估并调整。

通俗讲,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即:你未来打算选择何种行业,何种职业,何种组织,想达到何种成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等。

二、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1.就业形势对大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逐渐无法满足就业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因此,要突破高校以往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加入创新就业教学内容,从对学生单纯的就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的全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涯可持续所需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激发和扩展自己的潜能,主动创造机会与社会联系。培养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促进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主导方式,在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2.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目前,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知不清、对职业不了解、对社会恐惧等。这些学生难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缺乏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的规划与准备。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其接收并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这一全新概念,使大学生准确察觉自己所偏好的生活形态和工作价值观,并认识自己的个人特质,个人期望和抱负,建立完善适切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涯抉择技巧,根据自我规划,选择最适合的、与自己生涯目标匹配的生涯路径。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引发大学生对自我理想、自身发展、职业选择等的思考,也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做到自立自强,让新生从一进大学开始就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加强学生实践,使其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开展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关系到高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因此该课程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教育和引导新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以及今后的职业目标。

2.通过该课程,可引导新生学会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差距,以平常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迎接各种挑战,把握好大学的黄金时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业,奠定未来职业竞争的优势基础。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使新生尽快融入校风和学风建设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形成适合其个体的生涯规划方案,分解目标,落实步骤,最终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需要。

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学原则:1.生涯理念和规划意识的传递为第一要务,在所有教学环节中贯穿始终。生涯规划的教育,一定要谈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涯,并以此激励其安排好学习生活。2.明确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并联系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把生涯规划意识转化为学习和成长动力。

教学方法: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互动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教学方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引发学生思考,有助于其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程定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一门素质教育类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课程重点应放在“不仅让学生了解,更要让学生会做”。根据笔者经验,在课程过程中加入“破冰活动”、“兴趣岛”等类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堂“体验”,自己去感悟大学时间的宝贵,真正主动地为自己制定计划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目标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小学 民俗体育 课程资源 开发 对策

一、前言

2010年10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新《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点。因此,民俗体育就成为课程资源研究的重点之一并凸显出来。笔者对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开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分析四川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体育的概念,学术界已有相关的研究,它是指一定的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所创造的,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使用,并融入和依附民众日常生活习惯如节日、礼仪等之中的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化、类型性、继承性、传带性和非方言性、非正式性特征的体育活动事物。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风俗或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综上,民俗体育含义应包括三个方面:民俗体育与民俗密不可分;民俗体育是由民众所创造和发展的;民俗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中的实验中学、通安中学、沙坝中学、黎溪中学等7所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况为研究对象,针对老师和学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250份,回收总计205份,回收率为82%,其中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回收率为74.4%。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体育教师对民俗体育的了解情况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对民俗体育很了解的体育教师只占5%,了解的占12.5%,而不了解的占62.5%。调查结果说明,四川省少数民族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大多数不了解民俗体育。

2.体育教师对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态度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赞同开设民俗体育课程的体育教师比例高达62.5%,说明大多数体育教师非常支持开展民俗体育课程。

3.影响学生参与民俗体育的因素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缺乏师资是导致学生无法参与民俗体育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缺少场地等硬件设施,说明四川省少数民族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入不足。

4.原因分析

调查结果说明,四川省少数民族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多问题,但民俗体育课程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应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四川省少数民族中小学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民俗体育课程了解很少。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体育教师认知的缺位,是目前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第二,大多数体育教师非常支持开展民俗体育课程,他们认为民俗体育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认为民俗体育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并且也乐意向校方提出意见。这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第三,学生参与民俗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入不足的限制,如师资的缺乏、场地等硬件的缺少,这反映了政府相关部门及学校对民俗体育的投入与学生的期望有着较大的差距。第四,民俗体育进入教改可行,意义重大。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点。少数民族学校体育中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符合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是落实新《标准》的重要途径。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四川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强重视,加大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将民俗体育课程作为教改重点予以推进。第一,要充分利用应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将民俗体育纳入到体育课程当中,使其能与田径、篮球等运动结合在一起发展。第二,各类师范院校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要加入民俗体育课程,对未来体育教师进行民俗体育的灌输,培养善于发现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对于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以利于对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第三,体育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让学生能在体育课程中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民俗体育的开发与人才培养,完善民俗体育开发的基础设施,并且组织专门的机构进行维护管理。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注重体力及脑力两方面的培养,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教学改革的实行,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许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其德育教育,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有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体育课堂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具有规律性、约束性的特点,尤其是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同时也注重团队精神。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体育教师一向受小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心理波动,体育教师可以进行疏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比如,在体育课堂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学生互动,面对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对其进行开导,使其融入集体中,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优势,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途径

(一)以体育教材为基础,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材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的不同,其他学科重点在教授理论,而体育学科重点在于实践。体育教材理论部分也有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但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锻炼体质,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很快地融入集体环境中,同时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体育教学最重要的还有实践性,体育教师要将思想教育有目的地规划到教学计划中。比如,球类运动项目,足球、排球及篮球,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是进行球类项目教学的主要目的。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遵守项目规则,团结合作,取得比赛的胜利,同时对于输的队伍要给予鼓励,使其再接再厉,并提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勇于挑战的品质。对于田径项目来说,尤其是长跑,不但有利于体质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力及顽强的思想品质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内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常规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学期开始,体育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就要为德育教育奠定好基础,教师最好选择在室内教学,将整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规划向学生说明,明确体育教学要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同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虽然体育课堂比较自由,但是它也有其纪律,而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因为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身体接触比较多,而且运动性较强,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课堂中产生的矛盾,要理性解决,自己解决不了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又如,提出学生对于体育器材的使用要求,要爱护体育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质等等。

(三)采取多种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渗透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比如,应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对于努力完成课程的学生给予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应用实践体验方式,由于体育教学实践性,其实现方式为身体锻炼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磨炼学生的意志;环境锻炼方式,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要进行体育课程,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困难锻炼方式,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一些困难的环节,让学生去突破,磨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困难的勇气与魄力等等。

三、结语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特点,将德育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邵调.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三个有效基点[J].体育师友,2010,33(2).

[2]张立健.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1).

篇5

在整个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对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划,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价值是不可忽略的,教学目标所具有正确的方向引导性能让小学体育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越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趋近于价值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从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思考,结合多种教学价值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综合体育健康教学的大纲合理制定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体育学习,可以从本质上减少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2.1课程的开头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引入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情节来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情景引入的内容和模式,比如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跑、跳、爬”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情景,可以利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来带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为是“在花果山水帘洞陪美猴王一起玩耍”,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直接提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行课程开头之后的内容。

2.2课程中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添加游戏教学,游戏可以带动学生的运动,让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形式的体育运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灵活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活跃体育课程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设计好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前达到热身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有跳远和投掷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打靶的教学游戏让学生争取做好投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再设置优秀奖励可以让学生争做神射手。在跳远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青蛙过河的教学游戏,在这些小游戏中把教学内容完成,不仅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还提高了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

2.3班级体育课程内容竞赛

经常性的组织有效的体育内容竞赛,可以让班集体的气氛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在竞赛的同时就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更多的有利条件,体育从其本身来说就有很高的竞争价值,所以适当组织班级的体育课程内容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4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研究

教师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完成体育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心情愉悦之后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可以对体育学习更有信心。这种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素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正确的表扬,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之后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有更良好的表现。

3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

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模式,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价值的正确性,能让学生通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作为标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发展自身身心健康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树立起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身体要求,在教学的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教学价值,选取适合当前教学背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从各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安全,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

4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研究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方法并不抱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是运用局限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这样的情况是不适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的同时吸收到更多有利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趋近于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只有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从实际教学中提高小学体育的有效性。

5结语

篇6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和好胜心强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测验、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竞技形式,既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动作技术,陶冶情操。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需要。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在体育课堂中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中举行小型的竞赛活动,通过跳绳、广播操、50米短跑比赛、“跨越比赛”、“躲闪比赛”、平衡比赛”、“攀爬比赛”、“负重比赛”、迎面接力赛跑、拔河比赛、校园足球联赛、篮球比赛、校运会、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比赛等,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通过趣味性、互动性以及实效性强的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进行体育比赛和技能学习,让学生释放自我个性,以丰富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2以场地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当前,由于学校和社会对于体育教学忽视,造成体育教学长期处于一个尴尬处境,很多学校都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地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上课条件,体育经费缺乏,器材老化落后,体育场地匮乏,这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严重困扰着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大胆创新,充分挖掘和扩大运动场地的利用深度,注重场地资源的纵深开发。如在相隔20米远的场地上画上醒目而平行的两条标志线,在20米远的区域中,体育教师既可带领小学生进行10×2米的迎面往返接力跑,又可用来进行踩人影、拍后背、救护伤员、火车赛跑、摸脚尖、两人三足等游戏练习以及身体素质练习,还可用来进行小垒球击空中气球、彩旗等标靶练习,使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体育爱好得到实质性的培植和提高,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而健康的促进,学校还应对于校内的体育活动设施进行必要的建设,夯实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小学四-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针对小学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实状况,小学体育教师可积极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超前跑、追逐跑、8字形跑、蛇形跑、结伴跑、甩人跑等,也可以采用在100米处报时跑、400米全程花样跑、40米×10和80米×5往返跑等进行耐久跑的替代性练习。此外,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应严格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实际状况,通过合理选择与严密规划,充分利用学校花园四周、教室前后空地、升旗台等地方进行接力跑跑、追逐跑、滚铁环跑和跳绳跑等多种耐久跑的替代性练习,使小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的同时,有效摆脱无场地、场地小的束缚,全力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3以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推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仅注重向学生传授技术动作,严重忽略了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理念滞后、传统单一、枯燥乏味的技术传授,使原本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小学生们逐渐丧失了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便成为了空洞的纸上谈兵。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呈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获得知识,认识某种事物,参加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作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意义、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和实现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新课标的核心任务就是全力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桎梏了学生的心理诉求与运动渴望,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体育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广大的小学体育老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积极创新,凸显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积极营造和谐欢乐、情绪饱满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对上体育课充满期待。体育游戏是一种催生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教学手段,游戏化教学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欲望,因此,在平时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段,开展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渴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推进体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够对小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体育活动能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游戏胜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理念,以游戏任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磨练小学生的意识,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使小学生通过游戏感受体育课魅力,体会锻炼的乐趣。和其他学科不同,体育课每节课都会有新鲜的内容,在体育课中引入生动活泼、催人奋进的体育游戏可以发挥体育课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质。例如,教师可以以“贴膏药”、“点鞭炮”、“穿过封锁线”以及“救助伤员”等游戏活动作为课堂导入,使学生进行热身活动,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使小学生快速进入体育课堂的学习状态,但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不够成熟,在进行设计体育游戏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包括游戏的难度、形式、安全性、趣味性等多个方面,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游戏所需的时间、空间和教具。游戏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调动小学生多个感官,提高参与度。在练习短跑练习中,设置一定的道具,进行“小邮差”、“支援前线”等游戏练习,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拓展小学生的活动兴趣,如在耐久跑的途中,间隔30米插上彩旗,设置攀爬或者跨越的障碍等,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设计,为小学生创设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将枯燥乏味的长跑练习转变为生动快乐学习参与,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进行练习,催生小学生积极快乐参与到长跑锻炼中去,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推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富有民族特色、校本特色、新颖独特的体育游戏,并积极融入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为开发学生智力、消除运动疲劳提供支持,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学生文化生活,充分张扬小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努力推进体育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

4以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学校应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培植良好锻炼习惯为宗旨,改革传统体育课程设置,有效进行校本化、特色化体育课程开发,合理安排契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不同年级应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轮滑、滚铁环、跳皮筋、跳长绳、武术、爬树、爬坡、健身操、秧歌舞、棍棒操、抖空竹、竹杆舞、现代舞、趣味游戏等非常契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将其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可以激发学生锻炼热情,并养成良好锻炼习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并不断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木兰拳、咏春拳、踢毽子、舞龙、舞狮、爬山、毽球、板球、门球、瑜珈、攀岩、藤球、手球、轮滑、街舞、滑板、滑水、滑冰、滑雪、壁球、拉丁舞、踢踏舞、啦啦操、健美操、搏击操、气排球、柔力球、自行车、斯诺克、棒垒球、芭蕾形体、沙滩排球、冰上滑船、定向越野、温泉游泳、无线电测向、太极功夫扇、沙滩橄榄球等体育活动项目,饱含民族性、现代性、健身性、新颖性和娱乐性元素,能够满足小学生课余时间的不同自主兴趣选择,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各地要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移植、开发、整合,并融合到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中来,为小学生提供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的“课程超市”和多种“自助式”体育锻炼“套餐”,让所有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天赋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更多的小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凸显体育课程对以富有特色的校本化课程开发,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5结语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得到了众多人的关注。它是学生体能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使他们的兴趣得到激发。但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方法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系统性不强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以当前的实践重点为具体方向,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充分的激发学生兴趣。因此,从小学体育现状出发,对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如何能够打好学习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方向。而体育课程作为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力量与稳定性,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持之以恒,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实践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在小学体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是其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在许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够高、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使得他们无法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之中,并用自身的活动方式去感染他们。通常情况下,一节体育课的模式都是基本固定的,除了及时列队行外,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做一些短跑运动。当学生熟悉后,就完全没有新鲜感可言。他们甚至能够猜测到教师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学生对体育的投入性并不高。

2.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更加看重数语外等“主科”,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不浓厚。甚至少数学生为了能够逃避体育课程,会选择在室内上自习。当然,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比较好动的,大部分人对体育课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但根据调查表明,低年级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女生都害怕会在体育训练中受伤,从而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是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产生了厌烦的心理。

3.体育场地和器材问题。一些小学校园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为学生去购买运动器材,使教学实践只能够限制在长跑、短跑、篮球等活动中。教师在上课时没有齐全的辅助工具,无法发挥课程的有效性。另外,在场地方面。少数的学校仍然采用的是水泥地板,如果学生在跑步中发生了磕碰现象,很可能会使伤势加重。一般情况下,学校应该打造完善化的体育锻炼场地,用塑料绿地来取代水泥地。这样就算学生摔倒也不会感到太过疼痛。

二、小学体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1.教材与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兴趣。首先,若想使小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就要将教材与实践内容充分的结合起来,促进课程的完善。由于小学生十分好动,对一些集体游戏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配的方式将“教”与“玩”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以男女搭配的形式进行运动比拼,开展短跑竞猜。教师令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以列队的方式将他们分成两排。组内成员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定好前后顺序,将冲刺性较强的人员放在首位和末尾的位置。其次,教师发号示令,并为两组学生分别计时,用时最短的一方为获胜者。这样能够在紧张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比赛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并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捕鱼”游戏,令学生围成一个圈,教师作为捕捉者开展体能锻炼活动。每位学生都是一条小鱼,牵手连成一张渔网。如果渔网被冲开了,教师捉到了某位同学,这名学生就要为其他人表演一个节目,可以唱歌、跳舞,也可以进行诗朗诵,在体育课程中锻炼综合能力,塑造舞台效果。开展游戏活动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乐趣,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同时,也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令课堂的融入性更高,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培养学生特长,使学生热爱体育。体育课也是特长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观察每位学生的运动特点,挖掘活动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参与性和融合性。例如:教师可以增加象棋活动,看哪位学生的沉着性更强、稳定性更加;可以组织足球运动,令跑步速度较快的学生充当先锋,集中力高、思维敏捷的学生充当后卫,使他们的长处能够得到扩展。第二,教师也可以在每节课中组织不同的体育活动或者游戏,使课程受到更多人的热爱。例如:以场地转换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新鲜感,锻炼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野外活动”,带领学生们登山、外部聚餐、搭建帐篷等等,并将每五个人分为一组,选出一名组长进行活动组织和任务安排,以此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也令其懂得生活之不易。另外,教师在每次活动完成后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课堂的参与性、游戏组织能力、特征特长等方面进行一一点评,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使每个人都更愿意加入进来。

3.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设定以及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对教学场景进行规划,将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当中,给予他们不一样的课程感受。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与队形队列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跳跃练习来使身心得到放松。具体措施如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并队和列队。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组同学负责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每通过一个音符,一位同学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站好。两组以互换的方式进行比拼。而教师可以在一旁计时,看哪一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列出最整齐的队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激发起学生的奋进心。第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首先,以“蛙跳”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同学们准备好青蛙的服装和相关道具,给学生们一个惊喜。其次,规划好起点和终点,以交接棒传递的形式来完成一段距离内的比拼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有的放矢的作用

1.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通过体育实践活动的优化,教师的教学目的能够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令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模式更具有灵活性。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使得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完全消化,而不再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同时,教师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从每位学生的特点出发,使活动方式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紧密。

2.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活动中,更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而不是传统的“指令发挥、学生执行”的方法。同时,游戏的增添也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将其当做是自己的朋友。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活动的开展,体现课程的完善化与多样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三方面入手,主要分析了小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从而得出:为了能够造就综合性人才,学校应该增添体育课程中的器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教师则要改进教学方式,将实践与理论融合在一起,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兴趣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秦雷宝.上海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褚敏明.上海郊区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明瑞祥.探究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5.

[4]魏帼贤.平板电脑在小学体育教学应用中的学生参与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篇8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三、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篇9

摘 要 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进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创造性 措施

通过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状来看,当前的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普遍较低,所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多数体育教师致力于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便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但是在实行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实施,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展。为了确保小学生能够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体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根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增强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例如,“跳远”这一体育项目,教师在进行讲解时,首先对跳远这项体育项目的理论和方法给学生讲述一遍,在亲身示范,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会使小学生造成厌烦的情绪。所以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在体育课程中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利用做游戏和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1]。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展现各种肢体的形式,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由于学生每个人的自身特点不同,对体育项目喜爱的程度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仰卧起坐”这一体育项目,有些不爱运动的学生对这项体育项目不敢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肢体动态,来对该项目进行有趣的示范,通过对肢体动作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肢体动作所带来的效果,教师通过直观的示范和描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进行思考。对于喜欢体育的学生,应该让同学按照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动作的设置,增强小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2]。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也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而学生作为课堂的听众,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也只是根据教师讲的内容进行知识的学习,无法展现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要求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体育课程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送,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感受到学习的整个过程,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在“短跑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更多的时间浪费在理论知识的讲述中,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练习的时间。这样的形式促进了学生参与率的提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形式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大脑中的信息进行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为了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在体育课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创造性的动作,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给学生提供更充足的学习时间。由于学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所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能够将体育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到一起,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体育课堂的后半节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例如:踢毽子、踢足球和打羽毛球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体育项目的选择,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娱乐,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五、结论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是培养过程是艰巨而又漫长的,需要教师做好长期的规划工作,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体育课堂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业飞.对小学体育游戏的创编及多元效应的相关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239.

篇10

关键词:身心活动 拓展训练 教学分析

前言

身心活动的探析针对于身体和内心,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研究,而在此基础上的开展拓展训练教学活动,则是一种大胆的探究。从二手资料文献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国外和国内已经有少数的专家进行研究分析,但真正引入课堂的,则是本世纪的初期,即十一五规划的末期,显得较为繁多。

1 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主要是以体育竞技化,体能训练单一化等多方面的不利。针对中小学生的体质下降,做出体育与健康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这是大胆的尝试,也是对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教学作为铺垫。在专家不断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是可行的。

对于当前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究,得出不同方面的研究,首先是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教学是可行的,主要是针对以前的应试教育所形成的学生思维单一,灵活性缺乏,针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欠缺,学生个性的发展抑制程度较大,团队协作能力,社会沟通能力,学生传统学习的学习压力较大,焦虑、烦躁等心理方面的负面情绪,会形成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其结构模式单一,难以适应学生快速发展的身心,开展拓展训练是对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极大促进,能够较为顺利的引导学生对体育传统认知,这些都是拓展训练引入教学后所带来积极的影响;第三,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教学后,形成多方面协同配合,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积极的深入开展拓展训练体育课堂教学,这是较为有积极意义的,也是遵循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宗旨。

2 拓展训练与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统一

2.1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

在引入拓展训练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都是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生理、心理都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在生理上,随着进行拓展训练的课堂教学,不同的器官、组织都是生长极为迅速的阶段;在心理方面,学生的心理变化较为明显,从原先的自我封闭状态,逐步的走出,这是塑造学生的心理,完善个人人格方面的重要阶段,也是有活力和充满好奇的时期。因此,对于拓展训练,必须是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主,进行身体和心理方面的调整,全部都是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2 符合地域特色体现有机融合

在内蒙古这个大草原的广袤的地区,属于亚高原气候,开展拓展训练融入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着实有效的利用这一地域特色。依据地域上的山地和河流的不同地形,进行多种方式的拓展训练,野外拉练都是极好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进行思维模式的启发,能够促进学生野外生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配合,沟通能力。在此体育课堂的引领下,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锻炼身体,更新自我知识,增加自己的审美,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最终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完成拓展训练与体育课堂的结合。

2.3 遵循体育与健康的新课程标准

小学学校在进行引入拓展训练时,就会结合国家提出新课程标准,做到拓展训练与其有机融合,对教学目标做到符合学情,符合地域,符合学校实际状况,来调整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以期考察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机能的学习了解。在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都要考虑到。体育教学做到心理方面的评价,不断改善团队协作,集体主义意识,身体锻炼意识逐渐加强,拓展训练的目的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原则与标准。在利用内蒙古大草原广阔的山地和草原特色,会令人有开阔的胸襟,并不断的开拓人生,融入集体,有积极的生活方式,充满活力的面对挫折,达到新课程的社会和谐目的,完满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

2.4 拓展训练教学中的安全

学校在开展拓展训练时,除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基本情况,地域情景特色,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教学安全,这是任何训练教学中的首要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学校遵循“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安全问题则是首要问题,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拓展训练中的保障,安全才能有效的进行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中必须做到几点要求:首先,在开展拓展训练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其次,进行拓展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模拟演练,达到基本的熟练后,进行实际拓展训练教学;最后,在开展拓展训练教学中,要做到仪器和设施的安全保障,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受到伤害。

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都是要求时刻遵循教学活动贴近真实,这样对于学生的身心教育性强,人格塑造可塑性极强,都是极好的,这些都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逐步实施的。

3 小结

拓展训练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就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体系,将安全放在首位,结合内蒙古当地的地域特色,创造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学校的实际校情,有的放矢进行拓展训练的课堂教学,满足于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的做到新颖独特的拓展训练,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新课程标准的践行中,做到有机统一的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为基础教育的学生身心教育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