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4-02 23:4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化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物联网;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一、企业管理现状

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企业资产和财务的管理,据了解很多企业监控信息还停留在监控为主模式,出现监控信息需人工观察、不能实现信息化等缺点,企业正常生产过程缺乏产品溯源、自动检验等缺点。随着经济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资产管理建设的信息化;企业智能监控建设的信息化;企业生产建设的信息化等问题是当今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研究,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研究,为企业信息智能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一般分为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感知层是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等,采集任何物体的基本信息;传输层是通过各种网络把感知层采集的信息组成网络,即信息能够传输;应用层是接受传输层的信息,通过数据库、界面处理等对信息进行处理,即智能应用及控制。物联网应用的核心技术有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如通过一维码、二维码记录相关信息,然后通过一维码、二维码扫描枪把其信息采集出来并进行传输、应用,广泛的应用在超市物品标识、物流跟踪应用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通过短距离通信技术、GP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组建网络,把网络内的数据发送到指定的目标区域;计算机技术是利用大中型数据库、各种网络界面开发工具、云计算等,对送来的底层数据进行处理,反馈给用户想要的数据,实现智能化控制。

三、物联网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1.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企业资产管理对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起着重要的作用,固定资产的管理好坏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时间。一个企业应该能够实时查询到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如:资产名称、数量、价值、管理人员、利用率、正常率等信息。资产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让企业设备的利用率大幅提高,降低设备的空闲率,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情况发生,方便管理人员的管理等优点。同时能够实时的查询到企业固定资产的信息,将会更高效的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设备采购、订单承接、企业生产水平判断等数据支撑。

RFID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在企业资产管理中,论文提出利用RFID技术提高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思路及实际应用模型。RFID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在企业购买设备时,可在每台设备上面贴上一个标签。标签内可以存储信息,通过RFID标签读写器(如RFID手持设备)扫描标签可以填写相关信息,填写内容如表1所示。标签填写的内容通过手持设备扫描标签,直接在手持设备上填写或在管理系统中填写。

当企业购买的设备到货后,在其设备外壳上固定一个电子标签,通过手持设备填写标签的内容,然后把标签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企业服务器中。设备信息保存流程如图1所示。可以根据企业服务器的信息制作管理网站,网站的内容可包含有:设备采购时间、设备进车间时间、设备出厂时间、设备变更信息、设备维修情况、设备折旧价值、设备报废时间等详细信息查询。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站信息的查询能够详实掌握企业资产真实状况,降低了企业资产的流失,资产管理透明度大大提高。

2.企业智能监控信息化。企业智能监控应包含有视屏监控、安防监控、环保监控等方面。对于每个方面市场上都可购买到对应的软硬件设备,经过进一步开发可实现视屏监控、安防监控、环保监控一体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智能监控信息化。视屏监控应在企业内重要场所安装探头,采集的图像信息通过有线网络传送到监控电脑网页中,且该网页可远程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登陆随时观看监控画面,实现监控信息化,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安防监控、环保监控可开发在同一个应用系统中。为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防偷盗、环境达标等要求,可在企业内部安装安防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污染检测传感器、噪音检测传感器、报警装置等,采集信号传输至监控电脑,实现智能控制。如在入口和窗户放置红外传感器检测是否有人进入,有非法人员进入启动报警装置;温湿度传感器检测企业内部温湿度,根据温湿度自动开关空调;空气污染检测传感器采集空气是否对员工有害,污染严重启动报警装置;噪音检测传感器检测噪音是否达到对人体有害程度,达到则启动报警装置等。所有检测的信息需通过网络传送至监控电脑中,并在对应页面显示出相关信息,且工商局、环保局可登陆企业安防监控、环保监控网址实时查看相关信息,确保符合国家相关制度要求。安防监控、环保监控信息化示意如图3所示。

四、总结

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提高了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企业智能监控信息化、企业生产信息化。同时提升了企业财务软件原始数据的真实性,降低了人为输入重要原始数据的随意性,使得企业信息数据更加透明。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研究,未来各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快速发展,进一步迈向“智慧地球”。

参考文献:

[1]毕克新,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工艺创新互动关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0).

篇2

从2004年起,IT不断经历各种技术变革,如Web2.0、Open API、SaaS、搜索、SOA、云计算,但是我们的企业信息化这次却没有追随,大多技术都是雷声大雨点小,IT厂商很热闹,企业客户无动于衷。所以,国内企业信息化目前来说,处于虚热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三。

原因一,企业信启、化的最初出发点是为了更快处理业务,更流畅地进行岗位间、部门间、企业间的业务协作。过去是人无我有,所以早上信息化的比没有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就要强,那时候的信息化确实明显表现出了技术对企业成长的好处。

但是,现在经历了几波信息化热潮,大家几乎都普及了信息化,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化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局面。大家差不多又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了。这时候比什么?只能比人有我精。精要精在哪里?关键点就是信息化如何与企业业务发展动态匹配,互相推动。这就是IT咨询的范畴了。纯粹的新技术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原因二,在国内企业信息化多波热潮中,这波未夯实,那波即兴起。引起企业信息化在匆匆忙忙中不断前进。因此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如IT企业没有足够的具备深厚行业经验和IT经验的实施顾问、项目经理,甚至没有测试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大量的企业信息化需求导致人才缺口。没有资深人才,项目多,只能招聘新人匆匆培训几天就派到客户现场,这样的企业信息化项目怎么能保证实施应用质量呢?而很多IT企业,也对企业信息化和领域的专业性认识不多,简单的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增删改,简单的很,所以纷纷杀人企业信息化领域,导致这个领域龙蛇混杂,各种误导宣传层出不穷,企业客户也不知道谁真谁假。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恶意压价甚至白送还倒贴服务器硬件的项目也出现过。没有利润的项目,IT企业怎么能安心做呢?于是各种偷梁换柱偷工减料,让不少企业客户纷纷大骂上当,对企业信息化的热情开始减退。

原因三,大多提供管理软件的IT厂商,是由技术角色杀人到这个企业信息化领域的。管理软件作为软件业的一个分支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管理软件不像其他软件,如杀毒软件、Office软件、浏览器软件等拿来就用。管理软件,是管理和软件并重的。这是一个天平,偏向了任何一方都会使效果大打折扣。

篇3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IER)是国家重点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是国内大、重型锻压设备和金切机床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JIER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是中国机床行业销售收入、数控产值、出口创汇、创品牌活动“十佳”企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巩固国内技术、市场主导地位,大、重型锻压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产品批量进入美、欧等国际市场。1997年以来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英国、泰国和中国上海的企业,合作提供了多条高水平重型冲压生产线,开创了国产大、重型锻压设备成线出口之先河。

“JIER的产品基本是按订单生产,产品品种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单台产出涉及零件达一万种左右,设计和制造过程难度大、周期长。针对企业生产特点,企业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及核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JIER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渠岱峰说。

抓集成

渠岱峰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JIER已建立起了一套技术先进,实用可靠,功能强大的以ERP系统为核心、以PDM系统为纽带的集成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通过供应商管理、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使原来的各个应用孤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对集团公司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JIER的网络终端覆盖各制造厂、管理部门及各类库房。人工管理状态下所需的各种书面技术文档、管理部门及仓库使用的各种台账已全部取消,实现了设计、工艺、销售、计划、库存、制造、采购、成本等数据的实时采集,达到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目前我们是国内离散型行业真正成功运行ERP的企业。”渠岱峰自豪地说。

JIER建立了以工作站、微机为主体的CAD应用网络系统,实现了与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了JIER PDM系统,建立起涵盖各类产品的完整的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级的数据共享、协同工作平台,提高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项目组织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产品技术文件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大大减轻了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管理技术文件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CAD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度,进一步缩短产品制造所需的技术准备时间,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自2003年始,渠岱峰和他的团队自主开发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系统能够合理地处理日常办公业务,协调办公环节,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操作灵活,杜绝了传统办公方式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实现办公业务的高速、高效、科学和智能化。系统集成性好,能够与其他各种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各部门领导决策支持需要的业务功能。目前已实现集团公司公文流转、签收、审批、归档; 文档资料管理、网上电子培训、个人办公助理等方面的办公自动化。

之后,又开发实施了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供应链系统,对物资采购提供从物料请购、比质比价、领导审批、采购订单、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到货接收、直至验收入库全过程的跟踪管理,监督和控制采购合同及订单的执行, 控制物料储备趋于合理。对供应商实行供应商档案、供货历史等信息管理, 为确定物资采购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要效益

实施ERP后,JIER生产计划管理的柔性显著提高,功能不断完善,企业敏捷制造和快速反映市场的能力大大增强。过去人工下达计划,在年度生产计划大纲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月下达一次需8个计划员连续工作10天左右才能完成。如今尽管产品品种繁多,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工作量是以前的20多倍(而且大纲随市场订单的变化经常进行调整),产值由原来的3亿多元人民币到现在的13亿,每周下达3次计划,每次计划计算机系统自动运行30分钟即可完成,不需人工干预即可生成准确、科学的自制及采购计划,接到用户订单的第二天便可投入生产,而且能有效满足设计更改和计划变更,生产应变能力及反应速度大大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4~1/3; 产品制造周期比过去缩短1/5~1/4; 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 产值提高20%以上; 管理人员减少10%~20%。

篇4

有些煤矿企业虽然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然而,虽然有了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却未能进行合理的建设工作,导致了信息化建设中找不到工作的重点,这些计算机设备成为了摆设和娱乐工具,不仅未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好处,反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度。另外,由于煤矿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使用不当,影响了工作,而信息化建设人员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由于企业自身的限制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无法彻底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进行该项工作。然而,由于煤矿企业长久以来未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对于信息专业人才的聘用和培训都缺乏经验,既难以招聘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又难以为信息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另外,由于企业为信息化专业人才所提供的薪资福利有限,难以吸收、留住更多的人才,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三、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策略

(一)领导增强对于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做好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就离不开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因此,必须增强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煤矿企业领导应当从其他企业那里吸收先进的信息化建设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本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紧密的结合。同时,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员工之间的宣传,对全体员工进行信息化建设知识的教育,使员工也能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益处。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增强煤矿企业中上至最高领导者,下至基层员工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为信息化建设在煤矿企业中全面开展做好铺垫。

(二)建立煤矿企业信息化机构,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并且能够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时从其他部门那里获得更多企业发展的信息,了解煤矿企业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煤矿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以信息技术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建设信息化建设机构,就要聘用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手段吸纳、留住更多的人才。现如今社会中,具有强大的专业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较为稀少,煤矿企业应当以更为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另外,还应当定期地对人才进行培训,使其得到更多深造的机会,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行合理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当制定合理的企业建设战略方案,以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为标准,以企业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为起点,将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步骤。而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仅是针对煤矿企业的公司,同时也要针对企业所拥有的煤矿,通过对煤矿开采环境、开采技术、开采人员的充分考察,结合信息技术,制定更为合理、安全的煤矿开采策略,减少煤矿开采中的危险事故,降低煤矿开采的成本,提高煤矿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应用合适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和软件

煤矿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加大信息设备的资金投入,建设起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网络,但信息化建设应当避免盲目投入,而是应当首先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投入建设资金,建设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并且通过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不断优化信息化系统,使信息系统能够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将信息系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五)加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

篇5

1.1整合资源,优化方案

通过信息化管理,电力企业可将生产、营销、人力、物资、财务等资源优化整合,消除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使资源信息更加清晰透明,从而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与精确的计算结果,为方案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1.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信息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工程审批、资金划拨等繁琐冗长的业务流程。经办人利用相应办公系统申报业务,系统会自动提示涉及业务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审批,且通过信息化系统,可随时了解业务的最新状态,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1.3远程协助,数据共享

电力企业通过内部局域网实现数据共享与远程协助。云技术的研发为资源共享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它拥有海量的数据承载能力,强大的可扩展性,能充分满足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而远程协助消除时间与空间的阻碍,为应对突发事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劣势

2.1使用环境要求高

企业信息化管理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媒介,对使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源质量、室内温度等因素都会对集成电路造成影响,从而决定存储数据的完整性与可用性。黑客技术、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威胁时刻觊觎企业内部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可靠的防御机制,以防止重要资料丢失,核心技术外泄。

2.2前期工作量大

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数据库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库是企业科学分析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条件。电力企业体系庞大,机构繁多,涉及领域广泛,各专业相互联系,导致相应数据库建设难度也会增大。正确的数据统计、精准的信息归类要求更多的工作时间,而这必然会影响正常工作,使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半途而废。

2.3维护成本较高

随着电力企业高速发展,集团规模扩展和管理级别提升,要求信息化管理同步跟进。可实际情况往往不能满足客观要求,企业信息化管理大多以当下工作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系统上线后适用于之前的工作需要,而实际工作需要仍不断地增长。因此,就会出现频繁的软件更新、系统升级、数据库扩展等问题,导致人员培训、设备替换的成本支出增加。

3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高质量的数据库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一些单位和部门,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信息化管理,仍然固守原有的管理模式,缺少原始数据积累,不顾质量、误写瞒报,以求尽快完成工作任务,给企业数据库建设带来极大隐患,长此以往,没有牢固的基础数据做支撑,公司信息化管理将很难进行下去。

3.2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对信息化认识有限,应用能力和水平不足,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为徘徊观望,不能积极配合。这是由于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培训,而软件供应服务商一般很少提供培训服务,或提供的培训仅限于自己产品的应用,不能提供全面提升员工信息化素质的培训服务。

3.3刻意追求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经,但不能因为要“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涉及技术、管理、战略决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制定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一个系统上线,应充分论证其实用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地域差异及实际需求,不应只关注短期效益。刻意追求信息化,缺乏总体规划,是企业当前信息化系统应用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其导致应用集成度低、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系统互不相容等不良后果。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提高意识,转变观念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电力企业各级人员都是信息化管理的直接参与者,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势在必行。各部门应清醒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助燃剂。通过强化意识教育、多渠道宣传等手段,纠正员工的错误认识,使其明白数据、资源信息化不是无用功。信息化是手段,管理是最终目的。突出信息化管理优势,让各级员工从根本上接受信息化管理,从而全身心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来。

4.2以人为本,加强建设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培训,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控制。信息化培训要以增强员工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经常组织各种应用培训,从初级的日常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意义和内容,再到行业性、专业性很强的软件应用培训。真正做到人人都懂“信息化”,随手能用“信息化”。

4.3突出重点,整体规划

篇6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此外,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因此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一、动机风险

所谓动机风险,即企业引入信息化的动机,也是企业进行信息的目的,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正确的动机不一定能带来正确的结果,但是错误的动机肯定不能带来正确的结果。

目前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用信息化提升管理、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是:

1、为了所谓的“领导工程/面子工程”,迫于行政或舆论压力;

2、为了炒作,以期在资本市场获利;

3、为了向老总或者高层提供“信息简报”。

很显然,这些实施信息化的动机本身就是对“信息化”的曲解,必然不能达到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战略目标实现的理想结果,根据这样的动机来实施信息化的结果的风险性是非常大的,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一定要摆正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动机,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审视是否偏离了原始的初衷.

二、管理变革风险

信息化文首先是一个管理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变革,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的变革如同“工业革命”一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我们的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手段不是从理顺自身的管理本身入手,而是寄希望于信息化带动以往的手工操作,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将“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干的,很好啊?没有不方便啊?等等”,如果用这样的思路去引导信息化的实施,其结果仅仅是计算机的手工实现,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本质的变革,而且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实施的结果是局部的效率提高了,但是整体的效率没有任何改变。

因此信息化建设要从我们的管理变革开始,而管理变革必然伤及企业的核心,其风险性是必然的,但是有哪一场变革不流血?哪一场变革不牺牲?

    三、组织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涉及范围广

2、知识综合性强

3、涉及的部门广,是一个全员参与的项目

企业信息化化建设项目除了涵盖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甚至将供应商、客户、运输商、分销中心纳入到系统中,是一个内、外互动的系统,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系统,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项目管理、系统工程论、管理理论、相关软件知识(CAD/CAPP/CAM/CAE/PDM、NC、ERP、CRM、SCM等)、行业经验和实施方法论。同时,成功的信息化项目还表现在全员的参与,从现场的操作工人、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部门经理直至高级经理,因此其项目组织的难度之大,细节之多是一般项目很难比拟的,因此企业信息化项目的组织风险是显然的。

四、技术风险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风险在相关的文章中反映得非常的多,本文不想过多的展开,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有信息的安全性、唯一性、集成性和共享性是所有关键技术中最难点,它涉及设计数据、生产控制数据、营销数据、财务数据及管理数据等等,如何去整合这些数据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去关心的。

五、服务商选择的风险

企业建设信息化的技术方案确定后,即将面临的风险就是服务提供商的选择,目前从事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咨询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为数很多,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因此总体的实施效果很难保障,(关于如何选择信息服务商及有关软件的选择在本系列的选型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企业在选择信息化服务商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服务商选择不当,给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六、合同风险

企业在选定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后,在签订相关合同时企业往往只注意到价格等因素,而忽视了其它的如服务等细节问题,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将会直接影响整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企业在签订信息化合同是应注意:

1、要分开签订软件、实施、培训及服务合同;

2、合同细则越细越好,尤其是双方在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3、付款方式最好按照阶段性验收结果来实现;

4、项目最终验收标准。

    七、实施风险

实施过程中,服务方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忽视或者不深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导致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实用程度都不够理想;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不够,使信息化实施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实施结束,没有相应的验收,或是验收的标准出现分歧(因此在签订合同时必须确定),使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成为“难楼工程”。

八、时间风险

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长期不断的过程,往往要连续一年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的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有些企业因为看不到暂时的成果,对信息化的实施产生了疑问,更有的领导急于求成,擅自修改实施进度规划或终止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九、人员风险

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人来完成的,建设信息化项目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建设梯队,而信息化人才又是即懂业务、又懂管理、还要懂计算机的复合性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培养人,而且更要留住人才。

十、使用和维护风险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企业花了大量的投入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但是没有多少人会用,更没有多少人喜欢用、愿意用,最终成了闲置的摆设。

企业信息化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需要务实而不是务虚,更需要企业里的每一个员工和实际操作者切实掌握新的业务流程、养成使用习惯。而要做得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要有非常的魄力,制定相应的制度,强制推行,因为变革是非要流血的,联想在进行自身的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有一批骨干,甚至是高层先后离开了联想。

十一、发展中的风险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思路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和相关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也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虽然信息化建设风险很大,但是历史的潮流又让企业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知难而上,规避风险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对现有管理的突破:

1、用变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思想来指导整个信息化的建设;

2、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变革;

3、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整个信息化项目的管理;

4、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来进行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工作;

5、提出的项目指标应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好有一个对内和对外的双重指标体系;

6、对信息化服务商的选择尽量合理;

7、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确保信息化的实施;

篇7

一、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现状

(一)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面对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的加剧,我们必须加快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现状

据估计,我国开展信息化20年来,大约有70%与信息化有关的项目超出预定的开发周期,功能和性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大型项目平均超出计划交付时间20%~50%,90%以上的软件项目开发费用超出预算,erp的实施成功率不到10%,并且信息化项目越大,超出项目计划的程度越高。我国以往的信息化建设总是在投资高峰之后,旋即进入低谷,留给各个单位和企业的是大量瘫痪的系统,损失少的也有几十亿元。“80个亿,打水漂”的说法,就是所有与信息化有关的工程项目陷入“it黑洞”的生动写照[1]。

造成企业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有许多,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许多的分析,如没有把握好各类风险、实施过程的主导者不明确、信息资源没有合理应用、信息不透明等等,但笔者认为主要的还是因为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以至于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各相关方的责权利没有明确,没有一个很好的治理机制对项目的各相关方进行监控,有的方面大家都负责,有的方面大家都不负责,以至于出现了很多漏洞,致使信息化的中间过程脱节,而致前功尽弃。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人提到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监理制引入信息化项目管理中[2][3],但是还是没有把这一问题提高到治理结构的高度,单靠引入监理,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控制还是不够的,监理也不能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或是领导者,他仅只能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实时的控制,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建议,以尽最大的努力使信息化项目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但信息化之后,是否真的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能否真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仍是监理无法做到的。所以单纯的在信息化项目中引入监理制也不能保证信息化项目的全面成功。笔者认为,引入监理制是必要的,但在这个前提下,还必须完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治理结构,使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各相关方明确各自的责权利,也使他们的联系更加紧密,才能保证项目的全面成功。

二、项目的治理结构

与公司治理结构一样,项目的治理结构也是权衡项目中相关方的责权利,即指由参与项目的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关系框架,以及关系框架中各方责权利的分配,以保证项目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润,促使项目全方位的成功。投资信息化项目的企业是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咨询公司或者软件供应商则是信息化项目治理结构中的经营者,即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管理者,为股东服务,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近年来引入的信息化项目监理则是项目治理结构中的监控者,即公司治理结构的监事会,监控管理者,为股东服务。

与公司治理结构一样,项目治理结构中也会出现委托——人的问题、道德腐败等问题,但是我国从实施信息化以来,很少有企业采用完善的项目治理结构,以使得我国信息化项目失败率居高不下。本文提出了我国信息化项目实施中普遍使用的项目治理结构,并基于监理制的理念构建了一种完善的企业信息化项目治理结构,并初步定义了治理结构中各相关方的权责利。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治理结总结

根据过去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过程和与项目的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可以将过去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治理结构模式总结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由企业寻找软硬件合作伙伴,(其中软件商也作为管理咨询公司的身份)由软件商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类是由企业委托咨询公司,再由咨询公司寻求软硬件为合作伙伴,由咨询公司为主导的模式。这两类模式的治理结构可以用下图来描述: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时,在市场上寻找一家提供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软件商,由该公司提供软件,(或者由软件商将自身的软件成品或半成品向企业推销),当软件供应商提供的软件能满足企业目前或已察觉的需求时,企业便会委托该公司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因为一个信息化软件是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它不但能解决企业目前已察觉的问题,同时,它还能为企业带来一系列的集成化的思想和一些新的管理模式与理念,这样,企业便不由自主的把企业信息化的主动权交给了软件商,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由软件供应商寻找硬件与网络供应商,针对企业片面的需求或隐约的需求而实施整个企业信息化项目。这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软件商为了销售自己的软件而不顾该软件是否适合要信息化的企业本身模式,也不管自己的软件是否真的能达到企业的要求,无形之中就会夸大软件的功能而弱化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而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一般没有软件方面的专业人员,也无从分辨软件的好坏,更不能解决信息化后的技术问题;同时软件商一般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运作方式也没有透彻的理解,从而使软件与企业的管理实际无法结合。对于以上的问题,现行一般经常提到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使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能适合信息化软件。这样就主次不分了,本来信息化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原有的基础上加快办事效率,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当要对业务流程完全重组时,那样给企业带来的附加工作量是无法计量,而且,对于不同的行业,它会有不同的特性,它有自己某些固定的模式,而不能完全为了符合信息化软件的要求而变更,这时就会出现混乱,也就是说信息化不但没有带来实际的效率还使原本大家都熟练的工作方式变得陌生。这时不但钱浪费了,时间浪费了,更给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企业信息化望而却步,这样也就不利于我党提出的全社会、全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图b是以咨询公司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企业做出信息化的决策之后,寻找一家合适的咨询公司,将企业信息化项目委托咨询公司实施,咨询公司负责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重组,并寻求软件、硬件、网络供应商,将技术方面的问题交给这几方,并协助各方实施信息化项目。这种模式相对于上一种模式来说成功的机会也许会大一点,但是它同样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因为作为咨询方,它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其它方的利益,虽说成功的实施一个企业对它的信誉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信息化不成功的因素太多,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而且,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会把矛头指向信息化软件本身而忽略真正的原因。咨询方一般是既懂管理又对软件技术与软件本身有一定了解的人组成的团体,它一般负责指导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应该说企业有了它的帮助可以成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使得企业把一切的主动权与责任全都交给了咨询公司,只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或是一个一般的参与者与数据提供者,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与企业本身的特性表达出来。这就会使得再好的软件也不一定会适合特殊的企业的要求。其次,既然咨询方也是为了商业目的,所以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咨询方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选择软硬件商的时候,不一定会从企业的利益出发,而选择利润更高的机会。这时都会损坏到企业与政府的利益,从而也会导致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失败。

不管是模式a还是模式b,项目实施最后的评估方都是咨询方或是软件方,它们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信息化项目中隐含的而企业又无法识别的风险。从表面看来也许可以说是信息化项目成功了,因为它没有超出预算、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得企业能顺利的使用信息化的软件,可是这却只是片面的项目成功,shenhar曾经说过,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指项目能在预算的成本、预计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它还是整个项目各相关方的成功。而且,信息化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也是一个长期的间接的过程,所以这些不完善的项目治理结构的信息化摆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故提出完善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治理结构也迫在眉捷。

四、完善的企业信息化项目治理结构

针对以上各种信息化项目治理结构的不足,近来有许多学者提出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监理机制引入信息化项目中[2],并介绍了监理在信息化项目中工作的内容与范围,但都没有将它系统化地融入到项目的治理结构中,没有将信息化项目的监理方与其它参与方协调起来,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一种以企业为导向,以监理方控制为保证的信息化项目治理结构。其结构图如下图c:

图c中表达出信息化项目实施时的基于程序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决定是否需要导入信息化系统,当思想成熟时,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选取一家监理公司,该公司要求具有一个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团队,并代表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参与企业信息化项目。监理方要求从企业有信息化的意向阶段开始进入项目,参与企业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并承担最后的项目验收与项目评估。

上图c的治理结构中,各方有明确的职责与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最小的资源却保信息化项目的全方位的成功。

企业是信息化项目的主导者,也是项目的发起人,整个项目的思想必须符合企业的决策要求,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由决策层最高领导者与下属各功能部门主要成员组成一个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内部项目小组,负责项目的需求分析与数据归纳总结。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节省企业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为目的,将以往企业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和配合咨询公司、软件商与其它系统供应商的工作,在项目结尾阶段主动作好测试与验收工作,以经验为指导,测试信息系统的效率,并客观的评价项目。

监理方代表企业的利益,同时信息化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它也代表国家的利益,保证国家的投资能落到实处,能真正的用于信息化的建设中。监理方在整个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负责对咨询方、软件、硬件、网络供应商的各项目工作进行验收和控制。监理方在企业有信息化意向开始进入项目中,有权利与责任协助企业起草信息化项目的建议书,辅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在咨询公司与其它系统开发商的招标过程中,负责审核各方的资历与背景,为企业寻求一些有实力并与企业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各项工作的验收工作,并为各方提供可行的建议,协调项目相关方的关系。在项目结尾阶段,和企业内部项目小组一起对项目进行验收与评估。

咨询公司可以有两种身份,作为管理咨询者,负责帮助企业挖掘企业管理中潜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在监理方的监督下,结合企业的决策思想,为企业信息化项目作可行性分析和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帮助企业理顺业务流程与运作方式,尽量使企业的管理方式现代化,从管理的角度提高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作为技术咨询者,它负责帮助企业招软件、硬件与网络供应商,从技术的角度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负责将技术问题转化为管理的理念告知企业及各项目相关方。同时因为它的双重身份,咨询公司有责任选择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相适应信息化系统,并相互协调,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要求软件或硬件供应商更改系统,使信息化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软件、硬件及网络供应商,作为系统的供应者,负责提供优质且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系统配置。

在上述的治理结构下,结构中的各方各负其责,将会得到期望的利润,并达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好的效益。

篇8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施《北仑区数码港规划》,推进北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摸清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有关问题,根据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决定对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做一次全面调研,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区企业信息化工作。

二、指导原则

1、政府引导、效益驱动、市场运作

2、政府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三、调研目标

1、了解企业信息化现状,找出亮点

(1)企业上网工程(企业宽带接入、信息、企业建站、电子商务、网络邮箱、网络传真等)

(2)企业内部管理(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仓库管理、ERP/CRM/SCM、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等)

(3)企业设计制造(CAD/CAM/PDM等)

(4)企业信息化取得成绩

2、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研究对策

(1)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关心的主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计划

(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设想、今后的重点及目标

(4)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

(5)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3、筛选项目,推进企业信息化

在统计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评价剖析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导向,在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支撑平台体系建设、普及和培训、宣传、技术推介等方面提出方案和规划,为政府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企业提供多层次、行业针对性强、面向效益提升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调研的组织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北仑区企业信息化调研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成员单位:区政府信息办(信息中心)、发展改革局、科技局、统计局、外经贸局(经发局)、工商分局

其它成员单位:建设局、贸粮局、旅游局、科技创业园和新唇值赖?个街道、镇乡。

五、调研方式

由上述19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镇乡抽调人员,邀请宁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信息化企业,成立企业信息化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

调研课题组和推进工作专家顾问组将根据北仑区产业特色,由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的、不同学科的专家队伍组成。充分利用专业信息技术公司、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渠道的力量。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一)行业调研

行业调研以各行主管、分管口为主,街道、镇乡属地为辅,负责各行业《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行业调研报告的编制工作。要力争抽取2000家以上企业填报《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基本覆盖,规模以下企业至少1500家,并在详细分析回收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行业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二)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分成10个调研小组,选择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每组原则上跑200家),主要召开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赴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和企业信息化需求。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年12月5日—20**年12月31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分解调研任务,全面动员,由经发局、发改局和街道、镇乡等各职能部门发起,分行业、区域发放《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到相关企业,同时采用纸面问卷和网上填报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展开一次全方位的普查;

(二)实施阶段:20**年1月4日—2006年2月28日(法定节假日除外),分10个调研小组开展实地调研;

(三)汇总阶段: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30日,其中小组汇总:3月1日—3月30日,回收《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录入数据库,详细分析调研情况,编制并提交行业、区域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大汇总:4月1日—4月30日,4月1日前各调研组将收回的《企业信息化调查问卷》汇总表及小组调研报告报送区信息办;5月底编制完成全区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

七、责任分解

1.调研责任分解表:

组别行业负责单位

第一组外资企业200家(规模以上100)经发局(魏朝晖)、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二组外资企业197家(规模以上171)经发局(郑麒麟)、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三组制造业(塑机)273家(规模以上57)科技局(郑辉)、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四组1.制造业(文具)96家(规模以上21)2.制造业(汽配)80家(规模以上28)科技创业园(虞雁)、发改局(张楠)、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五组制造业(服装、针织)128家(规模以上34)发改局(刘磊)、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六组制造业(模具)428家(规模以上75)科技局(周瑾)、科技局(储晓峰)、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七组1.交通运输物流业80家

2.邮电、通信业38家

3.宾馆、餐饮业38家(规模以上12)信息办(王宁山)、旅游局(徐文辉)、街道镇乡

第八组批发和零售贸易520家(规模以上59)

工商分局(俞全红)、贸粮局(陈华)、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九组建筑业220家,其中建筑101(规模以上47)、房产77家(48)、监理设计42家建设局(曹育人)、街道镇乡(联络员)

第十组其它753家(规模以上146)工商分局(章页)、发改局(殷光亮)、街道镇乡(联络员)

篇9

本文论述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探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途径:需要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规范;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实际出发。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一、引言

我国的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而逐渐诞生的,其诞生既有历史的必然性,又是国家发展方向、方针政策的必然结果。我国的企业主要通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品或服务换取收入。是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同时,企业又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各种企业并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相关企业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数字化。然后,通过各种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将应该提供的数据分别提供给投资人、客户、员工及社会公众,以方便各个角色的人们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各类业务中的信息,以利于各阶层人员能够开展各类管理活动,及时进行决策。最终能够达到企业的各类资源有效、合理利用,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处于不败之地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产品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息息相关,都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和国家信息化方面:

1、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能够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办事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又可以进一步达到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还能够加速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信息化能够通过各种辅助软件及工具的运用,达到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的目的,进而帮助企业决策层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不断提高。可以通过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机。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产品的成品率,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和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其重要性的体现方式:信息化能够将各类数据达到海量存储,通过信息化能够及时准确的激励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数据;通过设定触发条件达到自动提醒,及时提醒相关部门完成一定任务;能够通过信息化轻松实现复杂的数据运算,帮助企业快速及时进行相关分析,达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信息化能够达到快速及时沟通,并且信息准确,使得通讯费用大幅下降;信息化可以说是大脑的延伸,能够帮助企业决策层准确判断,但不能帮助企业进行执行,难以替代人的手和脚。

2、对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又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企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才促成国家信息化的逐步完善。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促成国家信息化传输速度的提高,促进国家统计、宏观调控的有效决策,同时提高了国家信息化的速度及其准确性。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1、需要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信息化说到底还是需要靠企业的广大职工去完成的,实践证明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和复合型IT人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并且,随着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当前的很多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素质逐渐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当前企业内的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更加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因为当前的信息化使用最为密切和广泛的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因此,我们应该在企业内培养一支过硬计算机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并接受企业信息化管理理念,才能不断进行完善、改进和运行维护企业信息化,保证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要达到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原有员工的培训工作,让原有员工逐步接受和认同企业信息化的制度和理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另外还要让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技术,为信息化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另外一方面,注重新人才的引进工作,是确保信息化队伍是一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队伍。

2、建立制度化、标准化的企业管理规范

做好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企业管理规范,制度化、标准化。这样信息化实施成功会有保证,企业要建设好信息化,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制度的建设。这个制度建设就是要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业务的具体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结合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对相关信息化队伍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的传输以及利用等专门制定相应制度,并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守制度。同时,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比如说我们企业在统计销售业绩的时候,应规定以万元为单位;在采购建设工程中所用到的钢材时应以吨为单位等。这些标准应该与国家统计部门、相关行业及同企业的统计标准尽量保持一致,这样能够达到信息化数据的快速识别,有利于相关从业人员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

3、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

企业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依赖性很高,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作为企业的信息化来说,我们不能盲目求新、求高。应尽量应用现有成熟技术来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只有使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才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还能够达到见效快,维护更新有保障。许多技术国产化水平已很高,适合国情,价格又相对便宜,效果更好。

4、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实际出发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具体的企业行为,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阶段,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信息化内容和模式也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承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要干什么,先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哪些人去干,怎样去干等。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也不是投资越多越好,关键看它是否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专业化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是现实问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对信息资源尤其是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不可能完全依赖自己。寻求外部支持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企业间竞争压力的增加,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公效率开始进入信息化管理时代。但我国大部分进入信息化管理应用的时间较短,还是在实践的时候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从而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能够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应用实践

1.引言

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增加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现在许多企业对在向外扩展业务,而企业信息管理的普及将极大程度上方便企业内部的跨区域管理。但现在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率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应用过程中也遇到阻碍,导致信息化管理在实践时不便于实际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2.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过程中遇到主要困难

2.1企业对信息化管理优势认知不足

信息化管理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信息整合管理模式,其发展还处于成长期。有些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知并不充足,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业务相对集中在企业本部,所以对信息化管理需求性相对较小。而受到自身需求的局限,让中小企业忽视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经济机遇。这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本企业并没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从而拒绝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由于没有进行信息化管理的企业相对于应用企业在信息资源上相对落后的情况还未明朗化,中小企业对其预知感较弱,这导致企业对应用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应用困难。

2.2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现在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管理并没有实行统一的实施步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时多是企业凭负责该工作的非专业员工习性摸索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方式充满不可预测性,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时多以失败告终。而在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方案条件下,即便成功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利用率也不高。加上很多引进这种管理方式的企业大多只是进行了相关软件设备等设备的购买,但相关的工作人员并未进行过正规的培训,这就使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只是比较简单机械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出该管理系统的真正作用。而企业则因此就将高价买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束之高阁。没有完整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让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引进前犹疑、引进后不应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实践困难的原因之一。

2.3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种在网上进行的管理方式,其对人才的要求包括网络与计算机两方面。但企业的管理工作如果没有比较丰富经验基本无法胜任,这种高标准导致管理人才较少。根据笔者的经历来说,十分精通管理可以掌控一个企业各分公司管理总体方向的人才,最少要有十年左右相关工作经验。而信息化管理又是在网上进行管理的,这又要求其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这两种条件的叠加让相关的人才十分稀缺。专业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许多企业在没有人员会运营的情况下不敢实践企业信息化管理。

2.4投资较大,软件运营不人性化

目前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价格都相对较高,企业引进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比较多。这导致有些资金实力弱的企业根本无法引进,否则可能影响自身正常的经济运转。再加上软件在运营时并没有进行比较人性化的销售,基本都是一次销售所有设备或者随企业随意自选,更加导致信息化管理推行困难。企业引进信息化管理后,会发生购买软件有缺失无法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有些信息化管理上设备并不适合企业的运营管理等状况。这在无形之中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让企业对其评价不高。

3.针对企业信息化管理遇到问题的改善建议

3.1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推广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新生事物,在推广的力度上较小,这导致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不足。而许多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管理优势认知不足,导致其无法预估该管理系统为自身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减低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率。可以通过加大信息化管理的推广的方式来改进这一情况,加大推广的方式有举办推广会、播放广告、实行价格优惠等诸多方式。只有让中小企业先行了解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行业竞争优势,才能促进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3.2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模型

现在企业在引进信息化管理以后由于是自行摸索使用方法,导致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运行指数较低。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运营模型的方式改善这种应用无序的状况。让企业可以依据相关的模型范例实现信息化管理。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在引进信息化管理时的信心,并为企业对软件的购买顺序有所了解,防止信息化应用的失败。让信息化管理实际应用到企业运营过程中,从而促进企业内部各区域间的管理。

3.3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现在能够担任信息化管理的人才严重缺失,只有培养出大批的专业性人才才能缓解这一现状。为了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必须培养内部的专业型人才。社会上也应该与之配合成立相关的学习机构。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基本要求的都是专业从事管理或者计算机的资深从业人员,他们大部分是在企业任职的状态,所以专业人才的培养只能以内部培训为主。由要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选择企业内部的骨干对其进行培训,然后通过考核实现上岗。在培养出专业人才以后要在工作中实现定期的考察,以保证其专业能力的保持。企业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专属于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与此同时,因现在社会上并没有正规的培训机构,所以要在社会上成立相关的学习机构,让企业可以找到培训职员的场所。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对于信息化管理应用至关重要。

3.4软件进行人性化销售

信息化管理的所有相关软件如果全部购买,将造成企业资金投入过大,中小企业很难承受这种资金投入。而信息化管理相关软件的销售商基本进行所有软件的统一销售,即便企业只购买部分,销售商出于私利也不会进行指导。这又造成了管理设施不适合企业运营的情况。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将软件进行人性化销售的方式解决,所谓的人性化销售就是在销售时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信息化管理销售。这样有利于节约企业购买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中小企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的销售市场。这种销售方式可以实现企业与销售商之间的供应。让软件进行人性化销售来加大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普及率。

4.结束语

企业必须要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虽然现在由于各类综合原因企业还没有普及信息化管理,但通过市场需求的逐渐推进这些问题必将得以解决。希望本文能够促进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的解决。

作者:张辉东 单位:厦门常春藤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一军,钱刚,王瑟澜.“数字供排水”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实践[J].自动化仪表,2008,06:68-71.

[2]祝连波,任宏.论信息化与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42-47.

[3]董翊锋,毕婧.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实践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5,05:114.

[4]刘永卫,石倩,卢波.企业信息化架构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5,1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