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观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1.2文化性。城市设计应寻找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差异与特征,研究其特点。以形象特征、空间层次、结构关系结合具体城市土地使用功能,探求区位与地段的差异;对文化层次的探求,也是对社会人际生态的一种文化表现的探求。文脉的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保护相辅相成,城市空间设计是要恰当把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如社会风俗、风土人情、街市面貌、民族气氛等,这些都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同时也是反映城市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
当前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盲目照搬国外建筑创造的现象较普遍,这显然与 “和谐社会”的思路相悖。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只的关系的协调,不仅要积极主动吸收国外建筑的优良部分;更重要的是吸收国外城市发展中优秀思想----例如注重建筑单体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将建筑创作问题放在宏观城市社会背景下考虑。所以,在建筑创作中强调人、建筑与环境协调的观念是很必要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保护设计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而且能反映当地的地方特色与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反映时代的连续性。
1.3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二、城市规划中的多层面立体化设计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城市固有的面貌和水平式横向发展的模式。建筑的高层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及多层面道路交通系统等。即 “竖向”或 “立体化”发展模式。为解决由于人口和功能的高度集聚而产生的交通问题及对建筑的大量需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环境设计是结合地形地貌、尊重和利用城市自然形态并使之方便于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年来,多层面立体化环境设计的构思和理论还逐步影响到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临水空间及住宅区公共空间等的规划设计。多层面空间立体化设计理念。反映在城市开发建设具体形态上。主要有多层面公交系统、高架步道系统等。
2.1道路系统。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
篇2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可读性
1概念解析与比较
1.1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
1.1.1纪念性景观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纪念性景观的定义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根据以上的文字解释当中可以看出,纪念性建筑或者景观是以明确的“纪念”的目的而存在的。刘滨谊先生认为,纪念性景观是用于标志某一事物或为了使后人记住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和抽象性景观,以及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
1.1.2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基于区位空间审视下,对场所空间特质性的表达,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重在建构城市形象特色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的时空表达[2]。纪念性景观承载着城市的重要地域信息与历史文化信息,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基督山,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玛尼堆,不管是万人瞩目的英雄纪念碑还是静躺于后山的家族宗祠,都向世人传达着当地人民内心深处的精神信仰。因此,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纪念性景观是一个城市在社会意识与精神信仰上的一个皈依,甚至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精神名片。
1.2可读性
可读性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书面语言阅读和理解的容易程度[3]。既然纪念性景观是为了纪念重大事件或者人物,引发人类的联想和对于历史的回忆,那么,毋庸置疑,纪念性景观的设计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有效的对纪念对象进行表达,如何通过空间的营造传对纪念对象所表达的情感,使景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而有效建立纪念者对纪念对象本身的认识和纪念者在心灵上与纪念对象之间产生跨越时空的沟通。城市设计本身也强调城市的可读性,城市设计诸多理论中场所文脉理论是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4]。
2纪念性景观城市设计的可读表达
2.1逻辑上的叙事性
“叙事”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或多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续的事件系列。比起单纯零散的展示空间,运用叙事这一手法很容易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理念而被大众接受,因此它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类型景观的创作当中。最常用的两种叙事方式就是顺叙和并叙。
2.1.1顺叙
顺叙是叙事的最基本类型,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强调的是事件的逻辑关系,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直线型叙事。设计者需要将参与主体的行动路线通过某些设计手法进行限定,从而使“故事”得以正确的表达。罗斯福纪念园便是这类叙事手法的优秀作品。一反传统的纪念碑式的纪念方式,哈普林经过巧妙的构思,将罗斯福总统四个任期内的贡献以开敞空间的形式巧妙串联,通过围合等手段对体验者的活动进行导向和指引,相比纪念碑这种仅象征“伟大”的纪念方式,这种叙事性的手法让人更加深刻的体验到罗斯福“伟大”二字背后的故事。
2.1.2并叙
指不同的事件,或同一事件的不同场景并置都可称为并叙。此类手法在景观设计中较为常用,纪念对象通常为一特定时间的事件或人物,并不一定具备逻辑上的顺序,而并叙则可以用不同方面去表达事件的发生。英国海德公园内的7月7日永久纪念园采用了典型的景观并叙。永久纪念园(图2)由52根不锈钢柱组成的,代表着在2005年7月7日的爆炸案中遇难的52名受害者,其所围合出的四个空间,各表达了一个时间点的事件,整个空间同时叙述着两起并列事件。
2.2具象化的表现形式
理论证明,知觉经验作为完形或克分子构形而出现,不是简单的感觉集聚,而是有组织结构的有意义的整体,知觉结构与意义的决定因素又同完形的某些基本法则有关系,其中最要的就是心物同型[5]。通俗的理解,就是被我们大脑所感知的事物往往需要一些知觉经验来加以描述,如果一个事物与我们脑中现存的形象都不匹配,那么这些事物是很难被大脑所理解的。多数游客并非专业人士,文化体验的有效性远比那些所谓的空间本体来得重要。因此,文化层面的可读性以及相应的显性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纪念性景观应更好的通过具象意象来表达设计的思维。
2.2.1具象符号的使用
具象符号能够有力表现其所承载的历史事件信息,比如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造型设计就是一个大三角,从广场看去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武士刀然后自然而然的联想到屠杀。具象符号中的雕塑,尤其是场景雕塑,如果得当的运用,则更加能够有效的还原历史场景,使得纪念性景观更加具有解说性。前广场就采用了一组“逃难”的雕塑,几欲倾倒的身躯,仓皇恐惧的表情,和入场流线完全反方向的逃难线路,让准备入园的纪念者不由自主的产生这样的联想———前面是怎样一个炼狱……(图3)。
2.2.2文字的使用
就像语言之于手势一般,语言的表达比手势的表达更加容易令人理解表述者的意思。同样的,有时候直白的文字表达比起晦涩的意象符号来说在思想传达上更加直接和强烈。纪念馆中如何表达遇难者数目之大?不是用某个意象实体的个数,仅仅使用了“300000”这个数字,“300000”4次重复出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世人这段历史是人类的一场浩劫(图4~5)。
2.3线性的空间模式
空间也是一种符号,设计师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使空间环境具有不同的品质和功能,成为特定的文化效应场[6]。纪念性空间中通过空间序列表达概念是普遍性的,这使得游览空间呈现有导向的线性。历史人物或事件都是历史的一个片断,从这个意义上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即使是发生于某个点的事件也有缘起和后续影响的陈述可能,因此通过表述这个时间长度来表达纪念是顺理成章的;并且,线性空间给人的逻辑性最强,更容易按照预设的路径去表达设定的情感,从而使得参观者对景观理解性也最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线性空间是如此适合纪念性景观类型。至于线性空间本身是成笔直的或是曲折的并不是根本问题,那关乎更多的是所谓风格问题。纪念性景观的线性空间大致可分为传统的中轴模式和以哈普林为代表的非中轴模式两种。中轴模式的参观路线一般沿主轴呈单一直线明确展开,次空间基本沿主轴呈对称或均衡布局,参观者始终受到点的强烈牵引和控制,设计风格稳重庄严,给人以崇高伟岸之感受。所以无论是在长沙烈士公园,还是南京的中山陵,或者是芜湖烈士陵园等纪念空间中,这种传统甚至有些俗套的模式仍旧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而罗斯福纪念园叙事路线由单侧墙体界定成横向性很明显的游览空间,空间动态的自由感和均衡感明显,设计风格更显朴实和诗意,一个个故事场景向游客娓娓道来。朱育帆先生在他的原子城纪念园中也采用了这种之字形的线性游览路径,不仅很好的结合了场地中保留下来的那些不屈的青杨来阐述那个年代不屈的精神,以此来串联其中的故事场景,而且还形成游览路径与主体纪念碑若即若离的体验效果,有力引导了纪念者的情感起伏。
3结语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个特殊职能空间承担着延续社会历史精神的作用,景观可读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纪念性景观的表达方式上应该以普适性的语言为主,避免曲高和寡而落入大众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多种多样的景观表现手法要能起到传递良好的感情信息的效果,使景观拥有较高的可读性,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用“心”去做设计,阅读史料、踏勘场地,去收集每一处令人感动的细节,只有规划设计师自己首先读懂,才可能让作品可读,只有感动了自己,才有可能用作品去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挪)诺伯舒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3]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
[4]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查普林,克拉威克普,林方,译.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篇3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生态理念
滨水区指特定空间范围内陆域与水域相连的陆地空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对滨水景观文化的最好描写,我国大部分城市依水而建,滨水区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综合的区域,生态系统较为复杂。
1.滨水景观概述
1.1滨水景观内涵
城市滨水区是临水而建成的,为市民提供体闲娱乐、观赏游憩、文化交流的公共性开放空间。对滨水地区合理组织、规划、布局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滨水景观从序曲、、尾声,高低起伏变化的节奏与韵律的景观视觉生态走廊给人留下独特地域性滨水景观,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提升城市的内涵与品位。
1.2滨水景观特征
滨水景观作为展示城市的中心区域,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创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空间,使自然开放空间较好的调节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气候。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场所性、视觉连续性、艺术性等功能特点。
2.滨水景观生态设计
2.1生态植物的配置与选择
合理配置与选择植物是改善生态系统与环境的良性发展,植物选择应以本土植物为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层次。选择树叶浓密、叶大的植物并配置景观设施小品,为市民提供安全舒适区域,利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形成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景观,增强景观绿色廊道视觉的连续性。
2.2交通网的设计
滨水地区交通网是滨水景观的框架,联系水域与陆域的交通,连接滨水环境内各个功能区依据人的心理需求考虑交通的通达性、多样性与回环性。扩大沿河绿地面积增加绿化量丰富滨水环境的多样性,营造舒适方便的交通系统。
2.3驳岸的处理
驳岸是陆地与水域的交界线,好的驳岸设计能够创造良好的亲水空间,使滨水区景观充满活力与吸引力。驳岸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自然原始型驳岸、自然型驳岸、自然人工型驳岸,根据不同滨水区环境选择适宜的驳岸处理方式,同时也作为景观观赏要素成为吸引人的景观。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原则
滨水区的景观除了满足市民体闲娱乐等功能外,此外还必须满足防洪功能。滨水区景观处于复杂、交错的区域在满足美观的基础上,必备的基本功能不容忽视。在防洪的坡段可利用石材或水生植物进行设计根据石材的纹理变化与植物交错形成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
3.2生态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是丰富城市较珍贵的资源,应合理保护规划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增加生态绿化量与绿视量,采用乡土植物塑造并尊重当地的历史文物古迹,Ρ跛区域资源做到最大化的利用。
3.3植物多样性原则
选择植物以本土植物为基础,同时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移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外来植物丰富景观层次,营造异质化景观效果成为滨水区的亮点吸引人观光,形成连续丰富的绿化带。
3.4美观与实用性
在满足滨水区各个功能前提下,还要创造美观的视觉效果,才能吸引人。有市民游客的参与,滨水区的景观才有活力与生命力,否则再好的景观规划没有人参与互动,只会单调乏味没有朝气,将美观与实用功能巧妙地融合在同一环境之中,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
4.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成功案例
西班牙海滨蛇形步道景观设计,其色彩与造型的独特增加了滨水区识别系统,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光娱乐。周边的高层建筑、酒吧、长椅的设计元素构成了滨水区独特的地域性景观,不同交通网设计方便了游人营造便捷舒适的感觉,丰富的植物群落为游人提供了遮阴休息、游憩的场所也使它成为最吸引人的滨水景观。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场地是工业废弃用地,紧邻黄浦江,通过规划与设计被改造成了滨水区景观,重新激活了景观的活力,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弃用地与受污染发臭的河流,如今已变成美丽、清澈怡人的滨水景观。
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生态坏境;规划
现阶段我国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导致一些负面问题发生,譬如遇到暴雨天气,城市路面出现的严重积水问题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对此,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充分融入当下新型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便有效的缓解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海绵理论的提出,使得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有了新的方向,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发展的生态平衡,其中最为显著的作用是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人口休闲放松的集中区域,在建设中巧妙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人工湖,不仅可以愉悦游览者的心情,还可以起到储存雨水的作用,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作出贡献。
1海绵城市理念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雨水的储存方面既可以吸收也可以释放,而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城市的排水系统。现在许多城市每逢雨季就会使得城市排水工程瘫痪,这不仅会给城市的正常交通带来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有效的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助于缓解这类问题。此外,这一理论不单是对排水工作起到作用,还可以在储水、净水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现。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发展建设工作中,充分的结合人工措施,合理应用各项设备,以此来推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并为实现收集雨水以及充分利用雨水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以此来缓解城市积水以及水资源短缺的问题[1]。如图1所示。图1海绵城市示意图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1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理念
现阶段各城市在规划与建设工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仅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限制。因此在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工作上,相关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地域性的特点,充分结合城市的地质条件以及水文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适当调整相关思想,制定可行性强的方案,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
2.2合理规划有序的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
海绵城市的建设表面意义是对城市排水工程的改造,但实际上是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便利因素。这一理念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多重部门进行分工协作,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开展城市理念建设的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规划工作从细节着手,无论是对施工前还是施工期间这一理念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困扰问题,都应当要求相关部门提前做好安排。此外,在开展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方面,设计人员要综合考量当地地域以及水文化的特点,做好施工前的规划工作,预测可能发生的各项阻碍,以便提前做好相对应的应急预案,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3保障生态发展的原则
现阶段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应当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也是这一原则的有效验证,因此在海面城市理念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本着对现有生态保护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对于城市排水工作的改善最为明显,因此在进行雨水排泄工作方面,应当将雨水等排放到城市公园以及绿地等对水量有充分需求的区域,这种做法可以有效的缓解道路积水对城市交通以及人民生命安全带来的威胁。另外,将雨水排放到公园等地有助于减少绿化植被的灌溉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这对于保障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
对于任何事情的开展都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如此,即使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也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不能为了提高建设效率而简化必要的设计流程,忽略排水系统的稳定性,这会为日后的使用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相关人员应当以保障安全为前提,只有充分保障实际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转,才能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受各类水灾所影响,进而才能保障人们日常生活不被影响。
3园林建设中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
3.1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绿化方面的应用
园林景观的设计以及规划工作对于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十分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开展园林景区工作设计时要事先进行勘测工作,包括对景区土壤、水域等问题的勘察,以保障在设计过程中各项参数能够更加准确。另外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植物的选择工作上,也应当结合当地的气候变化进行选取,尽量做到不同品种的树木能够搭配种植,以保障景区内大众的视觉美感,最为重要的是不同植物搭配种植还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2]。
3.2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雨水净化系统的建立。该项系统的建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中的园林作为雨水净化工作的天然加工厂,在实际的设计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该区域的绿色植物以及岩层土壤对天然雨水的自然净化处理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分利用岩石土壤对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草坪下的土壤建立水资源回收系统,这样不仅完成了雨水的收集工作,也为雨水循环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而且绿植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净化功能,可以有效的去除掉雨水中的一部分有害物,对此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净化工作对于推进城市绿化以及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2所示。图2雨水净化系统
3.3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和径流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的许多城市在排水工作上做的不是十分尽如人意,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在强降雨环境下会出现道路积水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规划工作上,一定要提前考虑到降雨过后雨水的流向,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将雨水直接或间接引入到绿化带,这样既缓解了降雨对道路交通带来的不便,也可以在绿化带灌溉方面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此外对于一些低洼路段的建设可以在道路的尽头凹陷处建设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储水系统。对于此种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区域处于污染严重或者污染物较多的环境,则应当先建立过滤系统,再将雨水排入绿化带。
3.4建立城市雨水储存系统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结合雨水储存系统,可以使二者得到同时发展,譬如在园林设计时,可以通过建设人工湖的方式来增加园林设计的美感和意趣,并起到收集城市雨水的作用,实现储存雨水的目的。同时,人工湖中的自然植物在净水工作上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仅能够保持湖面的清洁,还有效的避免了雨水冲刷泥沙所带来的污染。对于降雨量较多的城市来说,可以在园林内设置对应的水渠位置,一方面用于城市雨水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将雨水进行二次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这种全新理念的提出,为城市雨水净化,应对城市雨水自然灾害以及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对雨水的净化处理,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为城市中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正,胡楠,李雄,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07):39-45.
篇5
一、城市公共雕塑的内涵
一般来说,城市公共雕塑是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中的,是一种户外雕塑,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艺术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标志性大楼、博物馆、科技馆、纪念碑等架上雕塑来说。城市雕塑既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视觉传播。传统的只是单纯的表达艺术家思想的作品在当前的时代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了,现在需要的是可以启迪大众和陶冶情操的需求,需要展示出城市风貌和城市特征,这才是当前和未来城市雕塑设计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二、城市公共雕塑在环境中的作用
环境景观设计的手法非常的多,而公共雕塑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很多有名的景观设计工作者采取雕塑设计手法。每一个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雕塑实际上就是公共雕塑,同时以公共雕塑来定义这个环境。因此,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公共雕塑的作用非常大,许多城市的象征都是由公共雕塑来体现的。
城市公共雕塑在精神文明方面来说,是会对人产生教育作用的。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比较有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的雕塑像,会让人们的心理满怀感激,珍惜生活。在一个城市当中,公共雕塑在许多方面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特殊作用,是相关的文化艺术方式无法取代的。一个雕塑大师曾说,城市雕塑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也可以装饰环境,更可以纪念先人,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还能陶冶市民的情操。优秀的城市公共雕塑代表着一个国家,象征着一个民族,标志着一个城市,既服务了今天,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一些高品质的雕塑传递出来的信息,通常是非常直接的,也十分的感性,容易让人产生感悟和接受。
三、当前国内城市公共雕塑的现状
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快速进行,城市雕塑也在许多城市非常火爆,这种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艺术作品,用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味似乎是很多执政者的选择,但是,大家都这样做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出现了太多雷同的东西,一个城市到处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公共雕塑,而且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在模仿,而没有真正的去进行创新,许多完全是照搬过去一些经典的雕塑,制作一个较大规模而缺少特点的雕塑安置在城市当中,以为这样就是在为城市提升品质、就是对城市的改造升级,实际上却带来了一种极不好的怀疑印象。比如:一个原本比较有创意的作品,可以是到大家都在无穷的模式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当下,国内的城市雕塑现状十分严峻,大多数雕塑的没有创意,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特别是现代意义的雕塑,很多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和体量都十分欠缺,整个布局也还有待完善,艺术风格和题材也还需要继续丰富,有的城市雕塑甚至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城市雕塑的现状非常不令人乐观,应该进一步整治和完善。
四、现代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构建
在设计城市雕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传统文化,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不管是那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产物,都和别的城市存在着不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而每一座城市背后都沉淀着复杂的典故和人文历史。作为新建的城市艺术品和城市代表作,要求必须融入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这个城市原来的特征,公共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对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的要求是不能忘记的。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代表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积淀着过去,更照耀着当下。如果雕塑是为了表达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引进现代手段和理念来丰富雕塑。
篇6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道路景观对环境的改变相当重要,想要建设成为海绵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需要遵循客观的规律,有益于整个城市的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和城市道路景观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就能够猜出,作为一个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对于水的吸收能力强,也可以过滤雨水,面对自然环境时,能够应对自如。新闻报道中,屡次出现,夏季因为暴雨的原因,很多下水道来不及排泄雨水,造成大水漫灌,整个城市处在水中,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目前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大家还很关注。海绵城市可以调节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防范突发暴雨洪水。因此,城市的排涝思维需要转变。对此,城市道路景观是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调节,城市道路景观其实就是城市环境的部分,具备的高效率和安全等特点,让人觉得有舒服的感觉。
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的处理
在过去,因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考虑不周到,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在传统的道路设计中,简单的机动车道和人行车道,绿化带位置偏高,下雨时,很难留存住雨水,基本全部排进下水道,这种方式只求快速排水,为了防止灾害,但是,近年来的大暴雨之后,国内的某些城市还是出现了内涝现象,但是在内涝完之后,水资源还是紧缺,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适合现在的需求。原因:首先城市的快速发展,地面越来越多的是柏油马路,地表面积越来越少,绿化和树林也很少。在下暴雨的时候,很难积蓄住水。而且地面的水很难下渗,导致排水管道压力变大,城市的绿化也没有很好地起到作为蓄水池的作用。
3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城市绿色景观组成模块
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道路景观的设计应该要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和最小限度的干预,对于建筑材料的低使用,所以在设计上需要几种方式。透水人行道是设计在马路表面的一种方式,雨水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土壤。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让其具有渗透和排水的功能,能够补充地下水,快速排水也不会造成内涝,不影响交通。同样的还有吸水的功能,可以减轻排水道的压力。树池的设计,在道路景观的建设中,树池可以让树木的根张开的更大更深,也是道路景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为,行道树需要成长,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很严格,可以选择有很好吸水和排水功能的砂石土壤。种植可以选肥沃和过滤性比较好的土层。路缘石扩展带一般是软质土壤的景观区,在街道路边扩展形成,一般的形状都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决定。
3.2社区道路景观建设
道路景观设计不能仅仅注意马路边,还有社区内部的马路和街道,虽然不是那么吸引人注意,但还是需要建设和注意。减少小区街道的宽度,不是缩小道路的宽度,而是加大绿化的面积,缩小水泥或者柏油覆盖的宽度,让原本的土路出现,既能够防止暴雨出现的水涝,又加强吸水能力,街道附近的小气候环境都会变好,道路宽度缩小也会大大减少车祸的产生。利用多余的空间,可以使得雨水渗透更加快速。
3.3生态林荫道景观建设
生态林荫道设计的目的是建立起有中央绿化带的形式,可以提高雨水的处理功能。但是目前的城市为了扩大交通的便捷性,主干道的设计很宽,大面积的不渗透地面,导致雨水难以下渗,也导致了城市的内涝。中央绿化带的设计宽度不能太小,最低不小于1.5m,同样,高度也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就破坏了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对司机可能造成影响,太低也会起不到防止晕眩的功能,高度控制在1~1.5m左右最佳。设计上,也要设置多重的绿化分隔带,在发挥雨水处理方面的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协调城市快速路与生活型街道之间关系,起到很好的分隔作用。
篇7
(河北森柏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 邯郸 056003)
【摘要】如何提高城市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质量和效果成为许多景观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一件事情。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艺术表现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 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艺术表现
1.绪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城市居民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原则、理念均发生了变化,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2.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1)在进行设计时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将环境设计与小区环境的各个元素进行融合,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将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从单纯的对空间功能的规划,转变为对整个小区的生态环境的系统的设计规划,将小区环境转变为天然的绿色环境。这就要求在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不仅要提高绿化率,还要对各类植物进行合理的分配,并考虑到小区内部的水环境等等。?
(2)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根据我国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定,在我们进行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时必须保证小区的绿化率在35%以上。并且特别规定在绿地要占到总的绿化面积的70以上,也就是说,绿地中的道路、建筑小品以及喷水池等等硬质景观就要控制在30%之内。因此作为城市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者们必须考虑将绿化的面积尽可能的最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超高度的建筑越来越普遍,设计师们必须要统筹全局,居住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居住在低楼层的居民,还要考虑居住在中高楼层的居民视觉景观感受。?
(3)在小区规划时需要注意生活设施与公共绿地的协调处理,如不能在公共绿地中添加泵房、变配电所或调压站等,小但会增加安全风险,而且会破坏环境的美感。虽然些设计者对于绿化的环境意识很强,但是在应用时却出现了树种单调,缺乏植物配置层次等。小区能够看到大面积的草坪,但是在草坪上种植的树木却很少,小能发挥很好生态效益。小区环境中的人工植物和群落植物类型在绿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植物类型的多样化,季节变化植物。植物层次分明的搭配叫以是灌木花草对应宅间绿地,乔、灌、草对应小区游园,乔木的种植对应小区道路。?
(4)适地适树,突出植物造景。园林植物不仅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而且在空间艺术表现上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我国园林品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原产中国的乔灌木多达8000种,但环境景观设计时依然提倡选择本土植物丰富园林景观,引进未经驯化的新品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低,浪费资金,而且易破坏现有生态平衡,对既有的生物群落存有不可预知的隐患。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原则适地适树,即保持生物多样性,又体现地方特色,还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品种经济、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而且也容易创造出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植物种植设计中,利用地形起伏变化,乔灌木配置高低错落,花卉宿根地被植物点缀其中,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点面线有机结合,鲜明立面构图,突出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以小区居民为第一考虑因素,移步异景,放松心情、减轻疲劳、陶冶情操。
3.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景观环境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和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需要科学合理的部署,而这些部署应该注重公共空间的使用。首先要考虑较强的参与性和功能性,尤其是感觉效果的应用,布景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增加新鲜感,而生态化能够起到节能、节省材料的作用。设计者对于生态住宅区的追求们是在维护小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景观环境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现阶段能源使用逐渐向新能源方向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给小区未来生态环境布景和节能设施带来了发挥空间,生态学原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园林设计和小区规划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4.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小区环境景观中的应用?
(1)环境景观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坚持文化原则由于各个小区所处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和地域文化不尽相同,所以城市居民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必须要因地制宜,充分的融入地方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在现实情况中存在这样的情况:在居住区建设开始之前,景观设计师只是对居住区进行初步的考察,就简单的进行绿化建设,这样使得居住区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因此景观设计师必须要在居住区建设之前就对居民区的整体情况进行整体考察。特别是一些能够体现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些东西,我们在进行居住区设计时要尽可能的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且还要将其充分利用融入小区环境景观。比如在对待一些古树名木时,设计的景观不紧能够反映出居住区的文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增强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重视户外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是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要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和设计方法来实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绿化质量,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在居住区景观的健身措施、雕塑以及景观道路等等的设计时,必须将建筑、景观小品以及树木的相关尺度进行充分合理的量化和考虑。每位居民都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户外空间,在满足更多绿化面积的同时,还要考虑居民参与的因素。因为没有感知的、没人参与的绿地是缺少品味的、没有意义的。居住区的景观需要有参与性、开放性、公众性,这样居民在景观绿地中的聚集成为了这个为题的关键,所以健身措施和景观道路等户外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区环境景观密切相关,居住区环境景观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渗透手法和分割手法是居住区园林景观空间的组织的主要方式。?
(3)注重整体性。
完善小区景观设计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两大原则,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居民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居民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摸索、总结经验,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启胜.浅议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品质[J].工程与建设,2007,(06).
[2]周天阳.刍议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J].才智,2011,(32).
[3]郑小兰.浅谈住宅小区园林规划与设计[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
[4]黄惠明.浅析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J].科学之友,2010,(22).
篇8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上海苏州河、成都府南河、太原汾河等河道的改造工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南淝河河道空间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设计理念出发,结合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提出景观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促进南淝河健康稳定运行,还原南淝河“水清,岸绿”的景观面貌。
一、南淝河河道空间现状特征
(一)南淝河水系现状
贯穿合肥市区的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全长42.1km,河面宽22~170m,是合肥市的母亲河。由于受长期的水质污染,南淝河河面散发出阵阵腥臭味,严重影响了两岸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控制和治理南淝河的污染,改造河道两岸的滨水环境,成为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中之重。
(二)南淝河河道空间特征分析
由于河道所处位置和两岸用地特征的不同,沿南淝河自西向东,河道两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形成四段空间分区。(见表1)
二、南淝河现存弊端与发展机遇
(一)南淝河现存弊端
1、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近年来,大量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入河道,使南淝河的排污量远远超出河水的自净能力,造成河道蓝藻年年暴发。虽然政府实施了河道清淤、生态补水、截流排污等工程措施,对水质改善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河道整体环境的改善程度却不容乐观。
2、城区内河道大量采用传统护岸形式,忽视了河岸的生态效应
传统硬质护岸隔离了水和陆地的联系,使水中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减弱。如何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成为河道综合整治和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3、岸线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城市与水的关系不够密切
流经市区的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河道空间可以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通过堤岸景观设计,保护河道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既契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又能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然而目前,南淝河的岸线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其河道空间尚未与城市生活产生密切联系。
4、河道沿岸缺少景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
市民对于南淝河环境治理呼声很高,既表达了对于和谐人居环境的向往,也反映出不断高涨的亲水要求。但是由于水质污染、环境恶化、传统型护岸对生态功能的损害、堤岸空间的单一狭窄、生态绿化用地的缺失等原因,南淝河未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休闲游憩场所。
(二)南淝河的发展机遇
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合肥提出了迈向巢湖的设想。南部滨湖新区的快速建设,勾勒出城市“通江达海”的战略意图和向“滨湖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在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南淝河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与城市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滨水环境的恶化和景观设计的缺失,南淝河并未发挥其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主导作用。如何顺应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满足人们对“水清,岸绿”的人居环境及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日益高涨的需求,成为南淝河环境整治和景观设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南淝河景观设计理念
南淝河景观总的设计理念:结合南淝河污染治理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积极梳理河道空间,创造一条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融入生活、体验丰富的城市河道,为市民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具体分为:一是景观设计与河道自身环境融合,为市民提供观赏自然和休闲运动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融合,使河道呼应城市的发展,展现城市的特色魅力。三是景观设计与驳岸形式配合,结合河道不同区段的水力特性和环境特征,优先选择自然型和生态型岸线。对于不同的驳岸形式,采用不同的河岸构筑物组合和设计方式,设计多样性的休憩空间。四是景观设计与城市文化结合,打造“城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的绿色廊道,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自身特色。
四、南淝河景观设计策略
在以上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南淝河分区差异和线型变化特征,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并各有偏重:“面”层面主要控制河道风貌和功能定位;“线”层面主要控制河道线型和规范驳岸设计;“点”层面主要控制节点的选点及其景观设计,营造宜人的亲水环境。
(一)“面”控策略
1、因地制宜,分区定位
根据“生态、景观、环境”三要素综合考虑的原则,在符合河道生态效应要求、城市发展趋势以及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等要求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对南淝河现有四个区段进行分区定位和景观设计控制,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水空间(见图1)。
(1)区段A:绿色港湾。围绕“绿色港湾”,重点保护和恢复河岸制备,并结合森林公园建设设置沿河步道和节点,营造亲水空间,形成展示合肥山野林趣的自然岸线。
(2)区段B:城市舞台。定位“集中创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营造市民旅游休闲的温馨港湾”。利用环城公园北段现有景观、空间条件,重点设计环城游憩带,使此区段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城市生活的绿色岸线。
(3)区段C:码头水岸。围绕“码头水岸”,通过对滨河工业及老码头的改造,打造现代的工业码头水岸,形成亮化城市水岸形象的工作岸线。
(4)区段D:河滨田园。突出“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的绿色纽带”概念。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沿河滨湖田园景观,使此处水岸成为集中展示合肥阡陌纵横的田园岸线。
2、文化提升,注重特色
通过景观设计,融合自然资源与城市人文资源,形成城市文化的“面”状空间载体。既密切城市与水的关系,又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四种岸线区段的划分,分别突出山野林趣的自然文化,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文化,水岸码头的工业文化和阡陌纵横的田园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差异性放大,形成特色鲜明的空间体验感受,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合肥素有“三国旧地、包拯故里”之称,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尚存有历史文化遗存。要在南淝河沿河及周边地区,恢复古旧建筑,建设民间博物馆集群,集成和连接合肥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南淝河历史文化长廊”,即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合肥和南淝河的历史文化风采。
(二)“线”控策略
1、保持河道生态化
(1)河道线型生态化。河道岸线景观不但向人们展示河流的自然美感,同时,也应确保生物群落的栖息空间。景观设计中要避免传统驳岸工程“截弯取直”的做法,保持河道生态线型,“易弯则弯”,特别要注重保留河道自然河湾。
(2)岸线设计生态化。在岸线设计中应用生态护岸的材料和构造设计方法,模仿自然岸线具有的“可渗透”的特性,兼具驳岸工程要求的稳定性和强度。同时,结合景观设计,形成丰富的组合形式和具有韵律的纹理特征,既利于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又利于淤泥附着,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河网群落生态化。植物群落是河道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和培育的基础。河岸植被由堤顶到河床形成多个植物群落序列,从由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组成的陆生植物群落,过渡到岸边湿生挺水植物群落,再变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的漂浮植物群落。在河岸植物群落的重建修复中,要考虑河岸的水文水力特征、土壤特性和不同的航运、景观休憩等功能,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式。在区段A、D的自然岸线内,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序列;在区段A、C的城市水系和园林水系不具备培育完整植物群落序列的岸线中,则要根据不同的滨水环境,选择适应的植物种类和相应的群落结构形式;在河道水体污染的岸线内,优先选择抗污染和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植物群落。
2、河道驳岸分区分类设计
根据空间尺度和所处区段的不同,对于河道驳岸进行分类设计:(1)对于河岸腹地较大、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可采用自然原型护岸,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2)对于河岸腹地较大、坡岸较陡的易造成冲蚀的河段,可采用自然型驳岸以巩固河道,种植密度较高的耐湿性灌木和水生植物,构建立体层次的植物群落,恢复河岸的自然状态;(3)对于河岸腹地较小的,要对人工驳岸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同样在驳岸上配置植物,形成自然人工型驳岸;(4)结合河段的功能分区,对于亲水活动多的岸线,要开发成人工景观型护岸,在营造良好景观环境的同时,兼顾河道的生态效应,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融合。(见表2)
驳岸设计中还涉及对已有传统硬质驳岸的改造。传统驳岸重防洪固岸,将断面渠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功能,且绿化较为单一,景观效果不佳。对于已经渠化的驳岸,改造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河岸带绿化层次,改善景观环境。二是对护岸自身结构进行改造,通过植被培育和景观设施设置,形成良好的滨水环境。如在坡面处进行堆土处理,种植耐水植物,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在驳岸处设置亲水平台或在坡脚处堆石,形成良好的亲水空间等。
(三)“点”控策略
1、结合景观视线控制设置节点
两岸的景观要素设置要彼此呼应,形成通畅感。设计时要考虑河岸现有条件,确定主要视点,通过视线分析,确定其他节点的布设。节点设置分为桥头节点、景观节点和码头节点三个层次。(1)桥是河道的跨越结构,具有纵向分隔和横向连通的作用,通过设计形成节点空间,满足通行和交往的需要。(2)景观节点即一定范围内景观的核心,设计时既考虑河道的整体空间形态,同时也要与城市的道路和绿化轴线结合,形成视觉通廊。(3)码头为满足游人观景休息和工业生产之用,按照使用功能,选择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景观设施。
2、结合生态技术设计节点
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的影响,南淝河水质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情况较为严重,这使得河道景观设计不仅要具有美化环境的美学功能,同时要具有维护和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的作用。在对南淝河节点设计中,积极运用生态技术方法,改善滨水人居环境,主要策略包括:(1)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在河岸空间内,建设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美化环境;(2)在河道内铺设人工浮岛,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同时通过对浮岛的景观设计,形成多样的河道空间,丰富景观效果。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2008ZX07316-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625);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
参考文献:
[1] 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河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2] 东长红.川道型城市河道堤岸空间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ITIL;事件管理;服务管理;IT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93
1 概述和定义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议的发展,为了满足株洲所高速的业务发展和扩张业务需求,配合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公司在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议方面做了系统和深入的工作;
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是英国政府部门在1987年制定的有关IT服务管理的方法论,现已成为事件上的IT管理标准;
服务台(Service Desk):用户和IT部门的唯一接口;根本目的是提供初始支持、并通过变通方法、解决方案或升级一线、二线、三线等手段帮助用户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事件(Incident):是指会造成或可能造成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的下降,不属于IT服务标准操作的活动;
事件管理流程:ITIL流程之一,负责解决所有的IT事件、问题和用户请求。它的目的在于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尽可能快速的恢复服务,从而保证最佳的效率和服务的可持续性。规范IT事件管理的相关策略及活动,确保IT事件管理流程的执行质量和执行有效性。事件管理流程的建立包括将事件分类,确定事件的优先级和建立事件的升级机制。
2 IT服务台运营模式概要描述
株洲所IT服务管理团队采用集中式的IT服务台模式。IT服务台作为IT服务管理团队和IT用户的单一联系点,统一接收来自IT用户上报的IT事件(其中包括故障、服务请求、咨询(非强制要求)、新业务需求等)。IT服务台工程师提供IT事件初步支持,现场工程师提供现场支持,二线IT支持人员按支持组提供专业支持。IT事件的三线支持由外部服务支持团队提供。
3 IT事件管理流程概要设计描述
3.1 流程基本原则
(1)所有IT用户通过IT服务热线或请求者控制台提交的IT服务请求,都须被完整准确的记录下来,记录的信息须足够详细,包括IT事件处理交互过程,详细的解决方案和相关的附件等。
(2)株洲所IT服务管理团队服务支持体系是由IT服务台/现场工程师/二线IT支持人员/三线支持共同组成的,IT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相互沟通,沟通的方式优先使用工具(株洲所ITSM系统),在需要的时候可辅助电话、短信、邮件等手段。具体角色构成,参见《株洲所IT服务管理角色与职责说明》。
(3)IT事件处理过程中,由供应商作为三线支持参与IT事件的解决时,该IT事件的当前处理责任人仍为相关的IT支持人员。
(4)所有IT支持人员优先处理优先级较高的IT事件。优先级最高(P1)的IT事件也称为重大IT事件。重大IT事件按IT事件管理流程处理完毕后,由IT支持组负责人提交《株洲所重大IT事件处理报告单》,经IT事件流程经理审核后,上报IT服务组织负责人及IT服务管理体系负责人。
(5)定期产生IT事件管理报表,分析服务质量,IT事件流程经理在流程月报中,须对没有成功解决的IT事件、重复发生的IT事件或者利用变通方法解决的IT事件,根据需要提交给IT问题管理流程进行IT问题定义分析和解决。
3.2 流程概要设计描述
(1)IT事件识别和记录:本环节是IT事件管理流程的起点。所有IT支持人员发现和IT用户报告的IT事件必须由此步骤开始。此步骤的目的是在IT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地发现与记录,以协助IT事件的诊断和解决并通知相关人员。在此步骤中将会收集创建IT事件记录所需的信息。该环节的关键是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调查和诊断:若IT支持人员无法利用现有方案解决IT事件,可运用自身技能、诊断工具等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找到恢复的临时措施,必要时可调用多名IT支持人员以寻求解决措施。
(3)解决和恢复:IT支持人员实施IT事件的解决方案,并将解决完毕的IT事件转回IT服务台。由IT服务台通知IT用户解决的结果,并由IT用户填写IT事件满意度调查。
(4)IT事件关闭:当IT用户反馈满意度调查信息,确认IT事件解决后,由IT服务台关闭该IT事件。
(5)IT事件已关闭:事件单关闭后,事件单状态更改为已关闭状态,事件单信息不能再做修改。
4 IT事件管理流程详细设计描述
4.1 服务台
(1)服务台定位及职能。株洲所IT服务台目前定位为技能型服务台,主要职能如下:1)统一受理IT事件。IT服务台作为信息部门与IT用户之间的唯一接口,对IT用户上报的IT事件进行统一受理。服务台以服务目录作为基本参考,对不属于服务范围的IT事件进行过滤;对属于服务范围的IT事件,须收集相关信息并记录;2)尝试快速解决IT事件。服务台须参考知识库等相关工具,对IT事件进行尝试快速处理,对需现场/二线支持的IT事件进行分派;3)监控、协调IT事件处理过程。服务台工程师须对其受理的IT事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4)确认IT事件处理结果。服务台在确保IT用户业务完全恢复且对解决结果认可后,对IT事件进行关闭。
(2)服务台工作模式。服务台向外提供以下电话和Web方式供IT用户上报故障和服务请求。
篇10
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课程项目是开放性的、操作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的。因此,基地教师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校外教育基地对教师角色的要求
一是课程的开发者。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师没有可依据的教学大纲,必须根据不同学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当地的乡风民俗及基地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开发课程。
二是教材的编写者。虽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允许普通学校在规定的几种教材中挑选,也可以进行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撰作为补充,但普通学校基本是一个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和教材阐述者,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必须根据自身开发的课程编写教材,根据活动发展情况修改教材。
三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与普通学校教师有相同之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面对的空间更广阔、人员更复杂、活动更灵活,所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导协调能力要求更高。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成果带有个性化色彩,因此,教师在评价中要保证公正性、客观性、激励性甚至多元性。
四是自身必须是一个技能学习者。普通学校的教师是师范院校合格毕业且经过实习考核的,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在经过短暂的培训之后就必须上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必须边干边学,不断完善。
二、校外教育基地教师的培训及考核
岗位培训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培训从时段上可分为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岗后培训。岗前培训的主要任务一是形成教师全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知识,三是初步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岗中培训即同步培训,指教师在组织管理、协调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针对自己所担任的活动任务,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岗后培训指教师每次活动结束后必须针对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撰写心得,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组织管理能力。
培训结束,必须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要制订客观的、多元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成果考核标准,要考核教师理念的先进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实践管理能力的提高性、手工操作技术运用的熟练性、个人手工作品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及技能技术的可学性和可传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