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类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类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10-04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计算机类人才需求也呈现出结构性的供不应求趋势,不仅缺乏高端研发型专业人才,而且也缺乏大量从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以及各类基层信息化的基础性开发、应用与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市场契合度的重要措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对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一 国内外校企合作基本概况

在职业教育领域内,“校企合作”大部分时候与“工学结合”共同作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国内外很多文献对校企合作进行了阐述,从合作主体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企业为主导和以学校为主导的两种合作形式。前者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半工半读、日本的产学结合等,其共同特点是企业成为校企合作实施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校企合作教育的对象为企业的学徒工,企业内的培训比重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并且都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后者则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以及我国现行的大部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它是课堂学习与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辛辛纳提大学的“专业实践计划”。在我国,这种模式则主要是学校本位模式,其具体合作形式是“企业配合”模式。

二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障碍分析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它不同于财会类、文秘类、经管类等文科性专业,这些专业在企业中往往缺乏批量的对口岗位,难以开展大规模对应合作,而理论上讲IT类企业一般可以提供的批量的一线岗位;另一方面,也不同于机电、船舶等传统工科类专业来讲,无需价格昂贵的大型设备,只需一人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减轻了校企双方的合作投入。尽管如此,校企合作的开展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如专业发展不切合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政策配套不到位、学生管理纠纷等。具体来讲,由于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校方、企方不同的利益驱动,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合作障碍,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利益资源不对称导致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首先,由于学校、企业的社会定位和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存在先天的合作阻力。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合作,形成合作的良性互动。从学校方面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之所以校企合作正是因为资源稀缺,缺乏师资、缺乏设施、缺乏市场信息、缺乏文化环境等,中小城市或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尤为明显,而这些资源又是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未来就业的关键因素,故急需校企合作来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就业水平。从企业方来讲,近年来,我国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日益显著,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抛开社会责任不讲,在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的“进出口”合作,技术资源、高端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为数极少,企业(特别是IT类企业)在影响自身发展的关键资源中,高职院校的所能提供的十分有限。就人力资源合作来说,无论是学生顶岗实习还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企业或多或少地向师生提供配套的工作设施、生活设施以及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资源挤占现象也因此产生,生产工具的磨损、办公器材的消耗、培训指导的人力与时间资源的消耗,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效益增长。这种资源的不对称导致利益诉求的不对称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动力。

2 企业技术较多导致合作缺乏深度

计算机类专业决定了其学生必然要从事信息技术相关的岗位。无论是IT类企业还是其他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层面的工作如一些信息系统管理、图片处理、网站维护、动画制作等,往往涉及企业内部的一些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管理制度秘,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合作往往缺乏纵深发展,企业对于一些合作内容因为问题而有所保留,影响实习实训效果。同时,现在大多企业的生产也好,研发也好,都是流水作业,学生往往只能从事某一阶段的任务。以IT企业软件开发为例,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和就业,希望学生(包括教师)在实习中能够深入到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的全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上,一些阶段的任务涉及软件的关键技术或企业项目中的一些商业秘密,很难完全介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另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管理相对自由宽松,使其对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缺乏深刻认识,知识产权和商业保密意识淡薄,企业因此可能产生一定的防范意识,抑制了合作的深度。

3 专业对口传统思想导致合作缺乏广度

学生实习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最主要的内容。专业对口的传统合作思想使得计算机类院系往往将校企合作对象定位于IT类企业,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很难全面铺开。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类主体职业、应用职业和相关职业相继诞生,对应的计算机类专业也从当初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发展三个学科到如今不仅包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传统学科专业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测试、广告媒体开发、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等近20个新兴专业。专业分工的细化,导致岗位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即便IT类企业人才需求强劲,但除了少数大公司、外包性企业,一般的中小企业的岗位较少,想要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岗位,以“整班制”到一家企业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往往不太现实。而因专业不对口,最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实习热情和态度,从而影响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实习安排和质量。另,大量非IT类企事业单位存在少量的计算机类岗位紧缺,而学校又很难有精力、有时间去科学地配置这些合作资源,浪费了很多合作机会,制约了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

4 技术革新迅速导致合作缺乏可持续性

我国企业普遍追求短期利益,只对那些即来即用的学生感兴趣,而学校又正是达不到这个目标才寻求与企业合作。这种需求矛盾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别明显。从技术创新到应用再到整合为教学内容,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革新频率快,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不仅存在普通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还存在过时技术与时下技术的时滞矛盾,因此学校的教学很难跟上市场的步伐,学生不可能到岗即用,企业需花费比常规的职工培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并且,这些培训往往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下一批学生也许面对的是企业新的技术和应用,从前的培训技术无法重用。学校亦如此,根据企业工作任务调整教学内容后,也许实施不了两年,又必须进行新一轮的调整,并且由于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往往还存在选择的问题。这使得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很难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合作机制。

三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策略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的关键力量。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不可获取的宝贵资源。因此,必须站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高度,从契合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地方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构建可持续的优质校企合作项目,从而提升校企合作效益,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政府主导,改进校企合作主体利益关系

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如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各种激励措施,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环境。这一点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政府作为政策的提供者和环境的创造者,必须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可从三个层面开展针对性工作,一是管理指导层面:指导学校进行专业优化以专业对接区域产业,防止专业同构化,使得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接近于市场需求;二是平台搭建层面:制定相关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如江西省在全省职业院校开展“立足产业抓对接,十万学生进园区’’活动,江西省教育厅和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出面,建立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九个”对接的立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中小企业局党组还联合下发《关于做好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职业学校与工业园区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校企双方的相互认识和了解,消除了一些意识障碍,也为校企合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激励补偿层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激励补偿机制,既可以对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等进行减税或专项经费补偿,以弥补企业因合作产生的额外支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2 分层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计算机类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从事的信息技术类相关岗位,信息技术类岗位或多或少会涉及一些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而这些秘密实际上往往影响关键技术学习和运用的主要因素。为此,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分层合作模式来规范信任与责任。以我院07级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班为例,全班45位学生到上海某多媒体公司进行实习,分为三个层次开展,一是岗位情景感受(约3天时间),二是岗位强化培训(约10天时间),三是顶岗实践(半年以上)。在岗位情景感受阶段,学生的任务是通过参观、体验等形式了解岗位内容、所需能力等岗位要素;在岗位培训阶段,则通过企业指导教师针对岗位的专业培训,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并进行培训后的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则可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进入实习期,即顶岗实践阶段,最终该班有25名同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同步完成顶岗实践和就业。这种分层模式中,对于企业来说,实际上市一种职工培训、招聘的责任活动,对于学校来说,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锻炼、竞争和就业的机会,即便是没有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前面的岗位情景感受和企业专业的岗位培训,相对于在校上课来讲,实际上也增长了见识和专业岗位实践能力。校企双方也因此可以深化合作关系,实现双赢。

3 更新观念,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口径

摒弃传统的专业对口观念,将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象从专业的IT类企业拓展到各类需要信息技术类岗位的所有企事业单位,不仅符合当前就业形势,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由于IT产业起步较晚,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较少,小企业往往一方面容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成本原因也不会轻易接纳学生实习。如果以专业对口的思路去寻找IT类企业合作,则往往需要去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这样必然会增加校企合作成本和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正处于信息化快速跟进的时期,各行各业都急需各类信息基础开发和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将统的校企合作“运动战”转变为“游击战”,为其他各类行业企业输送急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未来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一种可行性选择。当然,这会产生企业“点多面广”,需求“量多岗散”的新问题,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专项统筹,建立校企双方沟通渠道,一旦机制建立起来,会很快形成区域内的良性互动机制。

4 对接需求,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计算机类专业对接企业需求,是谋求校企平等互利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谓的对接,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专业对接产业的宏观对接,二是校企资源层面上微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即围绕产业布局来设置专业,来创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企业急需、想用、能用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使得企业将学生实习看成获得优秀人才的难得机会。资源对接,是互有所“求”的对接,则是教学资源的对接、人力资源的对接。教学资源与企业项目资源(包括仿真项目资源)进行对接,这需要企业的介入,比较常见的形式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等,无论是教材还是课程,实际上都是校方的利益诉求,而企业却没有实际的利益驱动。企业管理者也希望学校能积极、主动地对此给予补偿,如为企业培训员工,让企业员工共享学校的教育资源,给员工发“学习卡”,免费到学校上课,享受学校的精品课程等,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培训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员工的学习和培训;人力资源对接,即指学生对接企业员工、教师对接企业技术骨干(师傅、项目经理),即学校能够为员工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岗位能力锻炼,即校企双方通过人力资源共享实现相应的技术项目合作,在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中,这是非常可行的,如我院信息工程系网站改版,就和广州某IT公司共同合作开发,这样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可以共同参与,强化了合作关系,提升了合作效益。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205-01

职业中学作为为国家培养各类实用性人才的基地,所受关注度越来越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职业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贡献。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也不例外,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从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和效果的有效对策,以更好地发挥职业中学培养计算机实用性人才的作用。

一、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曾一度受到广大怀揣“金领职业”梦想的学生的推崇,因而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自从2006年,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开始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出现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密不可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差。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涵盖面越来越广、种类也日益繁多。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微型计算机系统、并行分布/处理与智能计算机系统、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形学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应用、计算机设计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理论等。但是很多职业中学未紧跟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步伐而准确定位专业方向,而是依旧按着最初设置的计算机专业在泛泛地培养人才。专业定位不够明确势必造成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教师按照这种专业设置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就业时被拷问“你具体是学习哪个方向的?你所学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与我们人才需求不对称……”此外,这些职业中学在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时,未从本校的生源特点、师资力量、硬件资源实际出发,也未对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人才的具体需求方向进行调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时未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照抄一些高等专科院校、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本达不到相应水平,教学成果势必受到影响。这便是由于专业定位不够细、不够明确造成的问题。

(二)职业中学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为教育重视不足以及权力寻租情况严重的原因,间接导致很多有能力的专业人员无法进入教师队伍中,很多能力欠缺者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进入教师队伍。[1]这就在源头上造成职业中学师资力量的的薄弱。此外,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的教师缺乏较好的实践机会,他们的知识水平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由于缺乏实践机会,教师难以发现用人单位真正的需求方向,故而在授课时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进行完美的对接。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也往往会忽视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同时,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十分古板单一,缺乏新颖的变化和吸引力,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没有将多媒体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而是让老师省了书写板书的力气。这种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三)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教材与实践脱钩。目前,很多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其中的一些科目确实与市场需要脱节,如《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数据库foxbase》等。[2]这些教材早已落伍,与实践脱钩,教材未根据实践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站在就业的前沿,势必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二、提高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面对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分析,这不仅有助于改变这种现状,对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细化专业分类,明确课程设置方向。职业中学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计算机专业发展和计算机专业所涵盖的范围,细化对计算机专业的分类。在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目前以及未来几年人才需求量及专业要求,有针对性的筛选热门的、好就业的研究方向,据此来设置课程。同时,还要确保所设置的课程与时俱进。要始终站在就业市场的前沿,准确洞悉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根据这种变化适时调整所设置的课程。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职业中学应根据时展的需要和知识更新的速度适时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如在为计算机专业招聘教师时,对学历、专业性要求必须严格,通过考核方式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此外,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使教师现有的知识库不断得到更新。另外,学校还应主动与企业沟通,为教师提供实践基地,使得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找出薄弱的知识环节,让教师有意识地在为学生授课时着重讲授这些内容,并尽可能多地辅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及时更新教材,始终与就业市场需求接轨。教材作为供教学用的资料,对学生学习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日新月异的变化,教材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更新,并确保教材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吻合,做到密切接轨。

三、结语

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必须改变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现状,需要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改革、还需要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指导和政策扶持。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创新,才能打造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计算机;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赵凯(1982-),男,河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中国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培育出更加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就显得尤其重要。每年有大批量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的人才走向社会,同时,社会也对这些人才做出了合理的评判,但结果却不尽人意。由此,我们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有很多问题,这催促高职院校必须在计算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改革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人才。本文详细的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策略。

1简要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特质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对象是该专业的学生,因此首先需要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的文化基础上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导致他们的文化基础不牢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出来来自与高中职业职业技术学校,还有一部分来自与高考录取而来,高中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本身在文化基础方面就比较薄弱,高考录取而来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对文化基础课产生厌倦的情绪,当一到大学,就完全放松自我了。其次,从学习态度上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还是有很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们缺乏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不得学习之法,容易导致放弃学习。最后,从学习心理学上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由于高中时期产生的心理自卑,导致他们对于学习不抱有自信心,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习。

2简要描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2.1教师专业素养不够

熟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里就体现出要较好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非常高。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实施的扩招政策,导致很多缺乏大量的教师,这时,教师的招聘就降低了要求,新招教师基本都来源于更高层次院校毕业的学生,此类教师大部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实际的例子,只有空泛的理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2.2专业建设不明确

计算机专业是实际操作非常强的专业,但是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操作的机会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在高职院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锻炼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用处,所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不明确亦是其中一个问题。

2.3教学设备缺乏

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其中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提高就业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不能够吗满足社会的要求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教学设备缺乏,高职院校缺乏与时俱进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和实训软件等。

2.4教学内容陈旧

计算机行业无疑是高速发展的行业,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更新速度,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这个问题基本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到工作中使用不到,最终导致学生失业。

2.5对考试监管力度不够

现在的考试越来越容易,不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考题变的越来越简单,而是监考老师越来越不重视考试了。考试之间学生们互相抄袭,甚至还有不少老师帮忙作弊,监考人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都是为了考试通过率。所以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学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

2.6职业规划混乱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所有教师都忽略了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很多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未来的职业很混乱,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不清楚自己应该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对待工作总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从而导致该类型人才失去了工作的稳定性,失业率和换行业率非常高。

3详明提出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3.1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为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了促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实实在在的应用于工作中,这要求高职院校有一直高素养的教师团队。对于快速更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学校应该定时定期的组织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去培训、参加计算机行业讲座,同时,高职院校一年应该挑选两到三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这一方面,学校应多和知名计算机企业接触,让教师去企业学习,在企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既能够促使教师了解社会上需要哪类知识的人才,又可以使教师累计更多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可以用于以后的教学上,以吸引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习的兴趣。

3.2完善专业建设,成立因材施教政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定期的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市场需要,明确最受欢迎、最稀缺的是哪些型人才,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创立并完善学校独特的专业建设,教给学生能使用到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毕业之前提供其去社会锻炼一个月的机会,促使学生熟练运用学校学习到的计算机技术。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上,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要强制的教授给学习教师认为对的东西,也不能够没有区别的笼统的教学。比如,有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可能擅于记各类代码,那么教师应该重点培养该学生的编程能力;又如有,有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擅于解决计算机的软件问题,那么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其软件专业的能力;再如,有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喜欢计算机的硬件方面,那么教师就应该重点培养该学生的硬件知识。

3.3更新和引进教学设备

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他们至少应该具备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第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本实践技能。因此,要求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和设施。例如,实训软件、实训基地、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师。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安排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课程,提供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的机会,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且把理论完美的运用于实践中。

3.4定期更新教学内容

学校应该时刻关注世界上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新学校知识体系。以确保教导给学生的内容是最新、最有用,同时,高职院校做到教给学生的知识,学生都能够运用到。

3.5完善高职院校规章制度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各项政策,那么一个高职院校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应该制定一份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比如,上课期间有上课期间的要求,严禁学生上课玩手机、聊天、吃零食,再如,对待考试,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不许舞弊和抄袭,教师监考时应该尽其责任,发现学生有违纪情况,予以警告,屡教不改者,就上报学院或者学校,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同时,考试时,设置巡考老师,若发现有教师帮助学生舞弊,必须严惩该教师。

3.6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在大学生准确定位、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等方面提供帮助。该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只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才能在其目标下奋力前行、披荆斩棘,同时学生也可以培养职业竞争能力、认识社会能力、战胜困难毅力等优秀品质。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该及时有效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提醒所有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完成规划职业。

4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门课程在我国高职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大力发展,改革将会越来越深入,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需求将会影响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类型人才,进一步,也会促进未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所以,怎样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改革创新变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高职学校必须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坚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做到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完善专业介绍、更新教学设备和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张国栋,王卫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电子制作,2013(15):98,104.

[2]阿依古丽·艾克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科技风,2012(09):207,218.

[3]王菲.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24):137-138.

[4]何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浅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2):203.

篇4

【关键字】计算机网络技术 就业

目前计算机类岗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课程教学适合岗位需求,为了计算机专业的长远发展,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网络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网络人才。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是我国已经确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如何通过广泛应用互联网,并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现代化改造,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已经接入互联网,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企业网上的应用重点却处于较低的层面,主要是集中企业新闻和产品服务信息的、客户信息的收集等方面。网络应用人才的普遍缺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其中有占八成的企业,其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网络技术人才的大量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潜在的就业方向及从事岗位

经统计表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的计算机网络的测试、维护、应用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小型局域网的规划设计、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与维护等

面向的岗位群有:计算机网络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安装与维修,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与图形图像处理等岗位。

计算机网络岗位能力所应具备的技术:

1、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

2、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

3、网站规划设计与开发能力

4、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三、某高职院校2009级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9级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共98人,其中60%的毕业生就职于IT业,从事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岗位,40%从事其它行业,岗位内容与计算机网络无关。

在就职于IT业的毕业生中,从事网络组建与维护的占25%,从事网站规划设计与开发的占28%,从事网络安全的占7%,从事网络应用软件的占5%,其它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

四、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高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

(3)缺乏系统知识结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

(4)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

(5)各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差异太大,难以确定毕业生的能力特点。

(6)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较差;

(7)市场适用能力较差,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缺乏对计算机最新技术的了解。

五、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反应出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实用技能的训练的相对不足。一方面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未得到全面的实施。导致专业的部分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强调具有较中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因此需要有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要增强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访谈调研中人们发现,这批学生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很感兴趣,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对于工具类的课程,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

六、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专业培养计划是根据对网络技术体系和对企业网络技术岗位所需技术知识与实际技能的深入研究设计开发的。通过以上行业和岗位分析,计算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编程、网络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其专业特色既区别于研究生、本科教育培养的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师、网络系统集成师,更不同于中技类学校培养的网络操作员、网络维护员,而是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公司、学校、行政事业单位的网络管理员、网站开发设计员、网络安全与维护员,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网络软件的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锻炼将成为面向应用领域的网络工程师。

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计算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通过岗位的分析,计算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以及往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网络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从事网络及其相关产品的安装、调试工作;计算机局域网的系统维护、综合布线、施工、技术指导和管理,互联网应用等工作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设置行业的针对性

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领域是:计算机网络公司、通讯企业、大型网站、银行和证券公司、大型企业、电子商务类公司、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以网络管理与维护类、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类、网络工程类为主,以网络编程类、网络产品开发与营销类等为辅。

(三)专业设置岗位的针对性

网络工程重在网络技术原理、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产品与技术的销售、培训、网络管理与安全以及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的应用;网站建设重在网页制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站管理与安全、信息等知识的应用;网络编程重在程序的阅读、程序调试与简单程序开发等知识的运用。

(四)专业设置的适应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适用于以IT行业领域的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为主的职业岗位群,增强了学生择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适应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岗位:

(1)主要工作岗位: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网络工程公司从事网络系统方案的设计、网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从事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

(2)次要就业岗位:在企事业单位和专业软件公司网络协议层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小型电子商务项目的开发和维护和信息工程监理。

(3)其他就业岗位:网络设备销售与技术支持、网络应用软件的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持等。从事计算机的培训、服务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维修维护等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教育,所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的标准,应该是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我们应重视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缺乏研究,对岗位实际技能的把握,对就业信息充分掌握,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结语

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得各行业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开发、会管理、能维护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量几年来一直位居各类人才需求排行榜前列。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从业人员的变动,即使原来已经不缺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单位,也会产生新的人才需求。只要我们继续围绕网络策划、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的应用与开发、网络产品的营销、网络安全等实用技术,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多规格的网络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就一定能够更为社会所接受,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现状分析;设置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8-02

一、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职业高中也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潮流。职业院校都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并投入资金加强实验基地建设,目前一些专业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职业高中专业课程改革还是相对滞后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计算机专业上。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对计算机专业没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没有对本专业的课程进行准确定位,这就导致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难以充分发挥该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计算机专业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没有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改变,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内容。

其次,素质教育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活动的结合较为重视。但是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在安排课程内容的时候,都是将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课程分开设立的。一般都是先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再安排计算机实践课程,这种课程安排方式就导致理论与实践活动没有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计算机实践课程中去。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上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没有紧密结合起来。除此以外,一些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这就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难以提升。

最后,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由于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当,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没有根据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知识,对于自己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学习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每个课时、每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又或者设置的学习目标太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还有的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计算机实践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偏离,这就导致计算机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很难调动起来,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去。

二、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职业高中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职业高中就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才能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相接轨,才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到职业高中上学,学习目标就会改变。学生在小学、初中上学时会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义为升学。一旦学生进入职业高中后,学习目标就会从升学转变为就业。虽然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学校里不会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但是会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职业高中的教师要能够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从而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大都采取大学式的教学模式,这与职业高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不相符合。职业高中在设置课程改革时,要能够先进行社会调查,找到合适的社会岗位,从专业模块的角度来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职业高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社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划分计算机专业,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网络组装、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等。这样能够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岗位相适应。

其次,职业高中在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候,要能够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指导思想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重新整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能力。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枯燥乏味,再加上学生缺乏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重新整合计算机课程内容时,需要将书本的知识点与要点融合进去,要能够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举例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网络组建的方式,就是以局域网为教学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以方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职业高中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要能够在课程设置时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要能够转变教学模式,要能够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使其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教师要能够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要能够确保实践课程的安排具有科学性。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能够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不是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模式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岗位相符合,有利于职业高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合艳.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 合作要素分析 计算机类专业 软件技术

[作者简介]孙勇(1974-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媒体技术、信息技术、高等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课题“基于合作要素分析的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ZW5901121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24-02

近几年,国内相关专家和学者做了很多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通常包括:教学工厂、顶岗实习、厂中校、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服务外包等。以上所述校企合作的模式,是从校企合作的教学时间安排、合作场地、学生就业、教学内容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也有人按校企双方的合作深入程度将校企合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类型。这些分类方式抓住校企合作的某一特点进行分类,并被各方广泛使用,但是这些基于不同维度的分类方法却存在以下问题:(1)在说明校企合作模式时只注重了校企合作的单一特点,缺乏对内在合作要素的整体分析,造成即使是所谓同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但在实施中差距很大的情况。(2)校企合作模式未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某专业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别的专业,造成盲目在不同专业中推行某一成功校企合作模式的情况。(3)评价校企合作效果时关注内容太多,未从内在合作要素入手,评价难以深入。

计算机类专业众多,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项目以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三个有代表性的专业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软件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网络集成与工程监理、Web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的高级网络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熟练掌握数字媒体的制作基础,技术与艺术并重的高级人才。这三个专业面向的岗位,实施的课程和校企合作的项目包括了主要的计算机类专业的情况,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

一、合作要素分析

根据专业对IT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入手,提取校企合作育人办学的合作要素,主要可以分为硬件要素、软件要素、文化理念要素三个方面。

1.硬件要素主要由场地要素和设备要素组成。场地要素主要包括生产场地(流水线)和教学场地。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为主,流水线似的生产不一定指生产车间里的机械手工操作,在IT类的专业中更明显地表现为对专业技能的一些具有固定模式的基本操作,如根据图片建立三维模型、根据已搭建的网站模型制作类似网站等。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除了请企业资深员工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包括对企业员工培训等各种社会服务。基于场地要素的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发挥对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等作用。

设备要素的合作主要包括生产研发设备和办公设备。IT类专业的生产与研发对设备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就涉及图形图像处理专业设备、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影视器材、音控设备等。办公设备的合作通常见于小型工作室中,提供对工作室日常运营的保障。

2.软件要素主要由人员要素和技术要素组成。在人员合作要素的研究上,可以进一步将其分解。根据受益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人员合作要素进一步划分为学校的学生、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员工。学生以顶岗实习、参与项目开发、接受企业教师的培训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以顶岗实践、参与项目研发等实践活动以及为企业员工培训、指导项目研发等社会服务为平台进行合作。而企业员工主要参与的合作方式为指导学生、共同研发项目以及技术指导等。

创意和技术的合作是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内容。IT专业在选择合作形式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合作主体受益的情况,更要综合考虑技术方面的合作深度。而根据能力层次的水平进一步划分之后,我们可以将技术要素分解为技能、技术、工程与研发四个层次。技能水平通常停留在制作与操作层面,与技术水平相比,设计与策划等综合职业能力所占的比重较少。技术一般是理论知识较强,适用面较广,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而工程,则需要组建一个团队,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项目统筹、实施、验收等一系列协作活动的过程。除了具备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对项目管理、生产实施、决策分析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当然,高职院校也一向支持在产学研中求进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通过共同研发项目、攻克关键技术等方式进行合作。这个能力水平层次的划分需建立在培养目标、企业状况等因素之上。

3.文化理念要素主要由校园文化要素和企业文化要素组成。校企实现文化融通,推进了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显而易见,学生会较深程度地受到校园文化多方面的辐射与熏陶。作为学生来说,当接受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时,接触到企业文化,确立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明确职业规划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体会管理模式。学生接受校企合作育人,体会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奠定基础,提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精神、组织纪律、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其二,提高职业兴趣。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与开发,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育如不注意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兴趣,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从事低层次实践工作后产生职业倦怠,丧失了对职业前景的期望,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其三,规划职业发展。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其中之一就是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进程和职业发展路径出发,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学业作一个详细的分析与计划,更能用长远的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结合合作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将以典型的IT类专业(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为例,分析计算类不同专业对校企合作要素的不同要求。

网络专业需要网络设备、服务器等设备进行教学,但企业生产主要在各个具体的施工现场,校企合作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一般都在不同客户的现场网络设备进行调试、管理、维护。由此可以发现,在网络组建、维护、信息安全等专业培养中,场地和设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类似“订单班”的校企合作,培养从事“华三”网络的维护、管理人才。在这些校企合作中,网络专业中设备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这些校企合作都围绕某种品牌网络设备来开展。事实上,市场上的网络设备的主要品牌不多。各个品牌之间的技术原理相同,对教师来说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人员要素并不突出,但是不同设备具体的操作命令和使用界面还是有较大的差别。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实际动手能力是培养的关键,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是关键。因此,虽然表面看来有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但从校企合作要素分析,硬件要素中的设备要素就成为校企合作的关键。

在明确网络专业校企合作的要素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网络设备的供应商进行校企合作。这类成功的案例非常多,很多品牌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培养潜在的客户,推出了包括设备、教材、实训项目在内的完整的教学包,这对专业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十分有利。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对软件专业来说,从硬件要素进行校企合作、开设“校中厂”企业在获取场地设备等硬件要素的利益后,并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往往出现只利用水平较高的学生生产,让水平不够的学生打杂的情况。因此,教师和技术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在这类校企合作中应注意让教师深度参与。如江苏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信息系软件专业开展了“对日软件外包”的校企合作,主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和初级编程、测试能力。这是软件专业较为典型的校企合作形式,从中可以发现场地设备的硬件要素并不重要,关键的要素是人员、技术的软件要素,以及将学校的校园文化与日本软件公司企业文化进行融合的文化要素。教师是人员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带领学生完成初级的程序编写和测试是关键的技术要素。

在明确软件要素是校企合作关键要素的前提下,则应该把教师放在校企合作的主体地位,利用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让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学生完成真实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软件企业和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情况,并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用于实践教学中。

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不少学校采用了“工作室”或“项目训练营”“指导工作室”等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校企合作模式有很多共同点,其中设备和技术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对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影视编辑等方面都涉及安装有专业处理软件的计算机设备,摄影摄像等还包含较多的摄录设备、摄影棚等专业的硬件设施和场地设备。与网络专业不同的是,不同品牌的设备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比如,不同的摄影摄像设备不但成像原理相同,操作方法也大同小异,在社会的岗位需求上也没有对掌握某种特定品牌设备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时对硬件要素的需求介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之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时又有与软件专业类似的情况,对教师和技术要求比较高。

在明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要求的前提下,应该注意在校企合作中突出设备、教师、技术要素,培养具有把握和驾驭专业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未来具有较强前瞻性的师资力量。同时配备必需的设备器材。

从校企合作要素的角度出发,分析和把握不同专业的合作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把握校企合作的基础,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曹根基,裴智民.基于“工作站”的高职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1(13).

[2]刘夏,陈谊楠,徐万胥.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1(6).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化;教学改革

引言

美术类院校一般面向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要开设有服装设计与工艺、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处理、制作、和加工,所以在美术类院校中《计算机应用》都广泛地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开设。然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实际效果有待加强,主要原因如下:

1)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没有做到学以致用,没有体现出美术类院校对计算机应用的特色的要求,换句话说,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办得一般化。

2)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足,一方面现在社会生活水平高了,很多学生具有计算机,一些操作也掌握了,造成这部分学生对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体现专业的内在需求。

3)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一般由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主要以讲解软件和系统操作为主,往往缺乏相关的美术类的功底。因此需要教师综合培养,与学校各专业教师深度合作,共同克服计算机应用师资过专而不广博的弊端。综上,迫切需要进行职业化教育改革,提升美术类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职业化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原理和组成、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三大模块,而美术类的职业化认证主要包括:数字艺术设计师,动漫影视设计工程师。采取以职业化认证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计算机原理与组成职业化教学改革。

本部分内容理论较多,职业化教学改革的措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程讲解时,引入案例,分别讲解计算机的各类配件和参数,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的需要组装计算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课程调查,市场调查等形式,形成自己的配置单,然后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等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自己职业的工具—计算机如何进行购置,同时对其工作原理具备深入而具体的理解。

2.办公软件职业化教学改革。

办公软件是学生将来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由于界面和操作的类似性,可以衍生到其他美术类专业软件如corelDraw,Photoshop等的学习。因此该部分的职业化教学显得尤为关键。办公软件主要讲解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个软件。对于Word可以设置让学生制作求职简历,里面涉及到图片,表格,艺术字等元素,也体现出美化的需求,适合学生带着任务,即综合求职和综合的美术素养来完成。对于Excel改革时,突出数据处理和图形化表示,可以设置如制作优美的Excel图表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带着美术的感受来学好它。对于PowerPoint美术类专业学生需要用它来做报告,演示,甚至为客户制作精美的PPT文档。既然有这些需求,就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做出PPT进行展示,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可以就一件服装制作PPT进行介绍,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讲解并实践装潢的介绍和效果等等。这样学生就将好的本专业的作品与PowerPoint的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了各自的特色,激发了职业兴趣和体验,自然学习效果就得到了提升了。

3.网络知识职业化教学改革。

对于网络的职业化教学改革是利用网络,让学生动手掌握网络的使用。具体做法是首先采取教师建立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教学空间,共享建设空间的经验、方法和技巧,并提供教学相关资源、为学生提问、交作业、交作品提供平台服务。然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作为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还应该是针对其他所有大学开设的课程。它是一个大学阶段从计算机基础开始到整个大学结束甚至更长期的一个学习的记录。学生的学习空间需要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能方便地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也进行情感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把美术类的特色发挥出来,即需要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现自己的所学、作品、甚至生活。由于学习空间的美化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美术作品修饰,也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如网页代码等。这项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能融合美术专业知识和网络知识,而且使得学习它们也变得生动有趣。

二、职业化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在本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中实施职业化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体现出了美术类院校对计算机应用的特色的要求。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参与计算机配置,办公软件项目化教学以及网络应用,不仅摆脱了传统基础性的计算机操作教学,更重要的是融合了专业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习起来有目标、有对比、也有竞争。第三,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教师通过职业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能与其他美术类专业融合,提高了教学的实践能力。结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摆在高等教学改革面前的一大命题。针对美术类院校的特色进行职业化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做到教学内容与其他美术专业融合,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措施能够推广到其他美术类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去。

参考文献:

[1]毛志伟,叶舫,杨勇等.面向职业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探索与构建[J].高教学刊,2016(4):108-109.

篇8

关键词:自动评判 练习与测试自动化 组件对象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4-0161-02

职业院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培养学生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形成“理论教学综合化,专业教学技能化,实训教学课堂化,强化训练职业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配套教材、辅助教学软件等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E和Outlook Express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等内容。采用练习与测试自动化辅助教学系统,出题、练习、测试和评判由计算机自动化完成,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本文介绍一个利用VB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与测试自动化辅助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实现的关键技术。

1 系统需求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辅助练习与测试软件,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的产品,但太多数是针对等级考试的(如:一级B模拟练习、等级考试模拟考场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针对性太强,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有些题目过于理论化,有些跟不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显得过于陈旧,达不到对学生专业技术、职业能力及岗位技能的训练,不能满足计算机基础技能训练与发展的需要;

(3)开放性差,题目不能更改替换,提供练习的题量太少,有的只二三套,不便于学生主动学习练习及全面测试。而因为受版权、软件本身等因素的限制,课任教师又不能酌情添加或更换习题;

(4)练习或测试都采用统一标准,没有梯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的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场所设备,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具有职教特色的计算机基础练习与测试自动化系统。系统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1)软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平台,集练习与测试于一体。要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容易上手,题库独立,便于维护和更新。

(2)独立题库,采用全开放式设计,库中所有题目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更换和添加。各课任教师可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训练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练习题库,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精选各个操作实践练习题目,根据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等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制订相应的操作任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测试,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能力训练的需求。

(4)充分借鉴国内外软件优点,结合实际开发,能应用于实际教学、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计算机辅助)练习与测试,减轻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学效果。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结构

本系统由练习和测试二个模块组成,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E和Outlook Express。

2.2 界面设计

采用VB软件开发平台,整个软件操作界面设计,以传统的Windows操作风格为基础,结合国家等级考试操作界面,力求操作简单实用。

2.3 代码设计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系统采用基于OLE自动化技术和VBA的OFFICE操作题自动评判技术。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Office操作题的评判,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学生打开初始操作文档,按题目要求进行作答并保存结果。操作结果最终会形成一个文件,如Word文档和Excel工作簿等。Office操作题自动评判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些文件上,对这些文件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1)直接分析文件格式来获取所需的数据,其优点是可以脱离具体的系统环境进行自动阅卷,缺点是实现比较复杂;(2)通过OLE自动化技术来获取所需的数据,优点是容易实现,缺点是自动阅卷时需要具体的系统环境的支持。考虑到自动评判是在学生机上进行,而学生机都安装有Office应用程序,本系统采用第二种方式进行数据的获取。下面以Word为例说明Office操作题的评判算法。

在Word中,Application对象包含了Word菜单栏、工具栏、Word命令,文档对象等等。菜单栏对象中包含了所有的菜单及菜单命令,工具栏对象包含了所有的工具按钮.文档对象则包含了文字、表格、图像等文档组成部分的相应对象。其中,文档对象是Microsoft Word Visual Basic中的主要对象。

进行操作题阅卷时,直接将对象的属性与设定的结果进行对比匹配,分析是否正确。例如:在页面设置操作题中,页面设置信息由Pagesetup对象获得。通过Pagesetup对象可以获得诸如页面边距、页眉间距等信息。将这些实际的操作值与指定值进行对比,即可实现Word操作题的评分结果。

4 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因此,特别注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计算机基础练习与测试软件开发,根据计算机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练习与测试内容;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项目化为主线,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计算机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有梯度的试题库。练习部分有提示,可对每个部分和每个知识点进行分析,便于学生发现和找到问题,规范操作,测试部分可供学生自检和测试。为教师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规范化的,能应用于实际教学、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基础辅助练习及测试软件。

5 结语

计算机基础练习与测试软件的推广与应用,能促进技工院校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创新,能同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日常教学需要,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纸化(计算机辅助)测试。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发挥了很大作用,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助于促进技工院校提高办学质量。

本系统实现了题库维护,自动出题,练习、测试和评判等流程的自动化,系统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本系统与同类系统相比,具有性能稳定、功能齐全、使用方便、对硬件配置要求较低、评判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1]杨秀平,付细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交互式练习和综合测试系统.[J]长沙大学学报,2008(2).

[2]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2006.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校企合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批量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当前我国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不仅人才数量匮乏,人才质量也欠缺。因此,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中职学校情况堪忧,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3~2017年各类学校招生情况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职学校招生人数由674.8万人次逐年降低至582.4万人次。生源困境严重限制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少的人选择中职学校、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导致中职学校越办越少[1]。研究影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因素,加强其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从“谋生存”走向“内涵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职业技能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并提出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政策措施”。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研究职业技能内涵的发展,行为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职业行为,即更加关心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可测量的、操作性的、明确的职业行为;认知主义将职业技能内涵界定为职业认知,应理解并掌握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人本主义将职业技能界定为行为表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就应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对职业技能的理解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综合的心理表征,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2]职业技能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结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将职业技能界定为与计算机专业相关职位或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能力的综合。[2]

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意义

职业技能是学生未来就业必备的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必须严格贯彻职业教育方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实践技能、社会技能、个性技能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因此,中职学校要宏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重视职业技能教学的开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知识和能力并重,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基于职业基础知识,需要通过职业实践课程的反复锻炼来不断积累。

三、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技能内容在课程设置中未能凸显技能课程是职业技能最主要的载体。不少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虽然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但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都显示出“轻技能、重文化”的问题。如有的学校设置的技能课程只要求学生按规定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完成技能操作内容,并不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习得和熟练程度,学生并没有从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甚至,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没有确定职业技能指导用书,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能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有利于学生顺利走上计算机专业相关行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得很多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

(二)职业技能培养在校企合作中融合不够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为了使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在岗位上学习、在企业中锻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技能培养上融合不够:第一,由于对产业情况缺乏了解,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专业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学了很多抽象的知识和技术,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第二,学校实践、实训设施陈旧,跟不上企业中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发展的需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第三,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会面对一些实际困难,但企业师傅教学指导能力不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效率较低。

(三)职业技能教学在教师发展中不受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部分教师比较欠缺企业实践经验,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有的中职学校不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师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都与当前产业和企业的要求相去甚远。首先,由于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实践技能较欠缺,教师的职业技能和企业相关岗位要求脱节;其次,中职学校学生活动多、课程杂,教师一学期往往需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研一门课程,致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最后,职业教育教研体系还不完善,各专业教指委及教研员队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少地区缺乏有效的计算机专业教研活动,教师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

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分析

(一)制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应充分结合计算机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群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其职业技能课程进行科学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各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不同,计算机专业应当从有利于服务企业发展的角度选择职业技能的侧重点。结合德国的职业技能分类法,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可由专业能力课程、方法能力课程和社会能力课程三个层面组成:专业能力课程最具职业特殊性,与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密切相关,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能力课程直接对应计算机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的需求,是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重要能力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能力课程是根据计算机行业相关领域及学生就业方向的需求而设计的拓展型课程,是职业技能课程的深化,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3]

篇10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计算机机房管理 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内蒙古教育厅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工学结合紧密的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随着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方式逐步成熟,目标定位逐渐清晰,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原则的课程体系改革成为必然。

我院开设的《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任课教师们不断积累经验和探讨并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实践、完善了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教学模式和社会需求的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的实践经历相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总是滞后,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妨碍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这一基本特征,实现“工学结合”,适应社会需求,课题组综合分析前期大量调研结果,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经过审慎考虑,并报请学院同意,决定对《计算机机房管理》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并更名为《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课题组积极向相关企业学习、讨论此类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内蒙古地区高校学生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调研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是计算机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计算机专业硬件知识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基础,为各类高校所重视,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建设,无论从规模、师资队伍,还是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和进步。但不可忽视的是,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建设,与整体教育改革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本课题力求促进我院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建设,以切实提高我院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质量。课题组对内蒙地区的一部分高校进行了计算机硬件维护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情况做了调查比对(见表1),并吸取了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经验。

2.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内容改革研讨

针对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岗位需求、遵循行业技术标准、软硬件对接、项目案例拓展、突出教材特色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一是特色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二是特色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对课程实践教学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3.高职院校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实践环节,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对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出真正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方法。

经过前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我院招生情况及各专业性质,针对计算机硬件维护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项目驱动型任务教学”方案。教师现场教学,学生当场实践,教师教、学生动,此教学方案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不同步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能更好地满足我们学院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硬件维护类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方方面面的,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只是其冰山一角。课题组一致认为课题研究成果虽然对高职高专类院校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该研究领域内还应该在下列理论与实际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理论问题

高职教育理论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