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范文

时间:2023-03-28 16: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

篇1

在经过了“心游万物”“线条之舞”“意义追寻”2009,“大匠之门2010”“守望西泠2011”,横跨三年各次展览实践之后,我也遇到了一个难以突破自身的瓶颈。如何进一步超越自己已有的业绩,如何实践“日新、日日新”“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艺术创新理念,在我而言已经是一个困扰日常起居、百思而求其解的“心结”。晨昏朝夕,挥之不去;彷徨踌躇,四顾茫然。

书法在今天存身于书斋与展厅。书斋是个私化的,展厅却是公共空间。书法一旦构成一种社会活动形态,则必然是从私化的文人书斋走向社会公共的美术馆展览厅,对我们而言,这已经是当代书法史或近百年书法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革命了。十数年前,我们刚刚开始提“展厅文化”时,还有许多同道表示不理解甚至误解。但经过这些年来的反复实践,认定当今书法是进入了“展厅时代”,已经是一个常识而毋须再费心费力去争执不休了。这是书法界的进步,也是书法界认清现实、实事求是的一种思想观念上的现实应对。没有这样立足于现实的务实姿态,仅凭空洞的教条与理念,书法的与时俱进将会遇到更大的观念困惑与自扰。

走向“展厅文化”,走向社会公共展览空间,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转换。但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基础的转换,必然会作用于作为“上层建筑”的书法创作行为与观念还有结果。比如,作为书斋斗室优雅的斗方、条幅、对联等形式,在一个空旷的大展厅里,显然难以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于是在一些成规模的大型书法展中,动辄丈二、丈六的榜书巨幅、整堵整壁的大作品应运而生,并在今天的展览形式中越来越吸引眼球,引起巨大的社会关注与热烈讨论。

“形式”的变迁是如此,“内容”的变迁似乎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在书斋中彰显优雅的古诗文联语,是一种较私人化的赏玩立场,它在具有浓郁社会公共空间意识的美术馆展览厅中,作为一般的存身样式,当然也能起到愉悦人心、品味人生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以此为主流而不涉其他,显然是不够的。但限于书法自身作为文字书写的独特艺术表现限制,我们又不可能去写白话文口语,点标点符号或左起横写。许多书法家为了使书法创作作品在展览厅里拥有吸引力,从抄唐诗宋词到扩大为广泛吸收古诗赋与元曲明清小品,尽量使作品在可赏之外还能可读,以配合“展厅文化”而引出的观众多样化的需求。这种努力当然应值得高度肯定,但它所带来的困扰也显而易见:无论是古诗或散文词赋,它都还是古人的,缺少当下的时代气息与内容、信息传递价值。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写内容,了解中华民族文明思想与历史传统的精华所在,但却很难从中感受到今天这个突飞猛进的大时代的步伐与气息。我们去参观一个书法展,很多情况下是仅限于通过这些被书写的古诗文发思古之幽情,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却无法获取作为一个今天人所应期望的当下的社会发展信息与态势。

其实,许多书法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当代书法的“症状”,并试图去弥补之,比如呼吁书法家书写“自作诗”,并连续20多年举办“自作诗书法展”,即是一例。书法作为艺术,在艺术表现与形式技巧上强调时代感与当下性,是题中应有之义,是遵循所有艺术门类形式的共同规律,但一涉及到艺术中的文字内容,与文字、绘画、雕塑、戏剧、舞蹈、音乐等相比,书法相对于时代,却明显“不在场”:只会以古诗文为书写文字平台,却没有直面社会、直击现实的内容表达。换言之,书法艺术创作虽然是直接书写文字,文字就有清晰的语义指向,因此书法本来应该是最容易具有社会性的,但在目前,由于文言文被白话文替换的关系,由于书法自元明清以来抄录古诗文的传统惯性,由于长久以来书法很难脱离“书斋文化”的习惯认知,由于“展厅文化”社会公共空间对书法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书法在今天的表现,却反而是最不具有社会性、即时性、当下性,而只是缅怀古圣贤品味古经典的方式与渠道而已。它在艺术上可能有丰富多彩的时代审美表现,但它在文化上、在社会性上、在艺术传递当下信息的能力与意识方面,却是迟钝的、乏善可陈的、令人觉得隔膜或陌生的、无关痛痒的、可有可无的。

问题的症结既已被提示出来,应该如何去寻找解决之道?书法的艺术表现正健康地“与时俱进”,自无太大问题,但书法的承载内容却因其缺乏时代性与社会性,而游移于时代社会之外,因此应该首先受到关注。针对它的研究、实践、思考与突破,正应该成为当代书法界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阅读书法”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下应运而生。阅读的提倡,首先即是希望所书写的言辞内容有“涵义”,不是一般的可读 李白、杜甫诗也可读,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具有“阅读价值”即意义所指。对一个在展厅中观赏书法的观众,“阅读价值”具体应表现为可把握的即时内容 发生在身边、发生在这个时期、发生在一个区域的鲜活的内容记忆: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文章记事,但应该不是重复多次的人人皆知的缺乏新鲜感的。既然我们要求书法的艺术形式创造要有个性有时代特征,那么我们当然也认为书法的文字内容表达也应该是独特的有个性与时代性的,不如此,就无法构成一个完美的高品质的创作过程,当然也就创作不出一流的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自古以来的《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内容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都是一个关键的支撑要素,而非唯是形式卓绝而已。

“阅读书法”的第一次尝试,即从此入手。在2009“心游万物”“线条之舞”“意义追寻”三大展中,已经有一批关注个人经历与遭际,以及对历史文献进行独特解读的题跋作品出现。它们在文辞内容解读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但与整个展览比起来,规模不大,只能算是小试牛刀,点到为止。

2010年10月教师节,为纪念曾经指点过我的前辈大师,我选取了50位已故名家大师与我的接触亲历,写了一套《大匠之门 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册页,并举办了同名的展览。由于50件作品的文辞内容均出于我的亲历亲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许多已经熟悉我的书法风格与技巧的同道,其实来观展不仅仅是来欣赏书法,更多的倒是来阅读我所写的文辞内容 书上没有的、这些艺术大师的传记里也没有的、我的独特体验与经历记忆。这些个人特征强烈的、生动诙谐、幽默轻松、栩栩如生的记忆文字,再配上50位名家大师的大幅照片,互为映照,勾画出了“阅读书法”第一次尝试的成功氛围与特色彰显:以文辞内容引人入胜与形式风格予人美感双向传导的审美经验愉悦,肯定会远胜于过去抄录古诗文所带来的形式风格可赏可品而文辞内容无关宏旨的单线、单向与单调 由于这50件册页都是我在不同时空关系中顺手写下的记录,互相之间并无严格的关连,而只是基于同一出发点,它更像是一种文人遣兴随性所至。我把它称之为是“文人随笔”型的“阅读书法”。

2011年9月,正逢西泠印社108周年社庆,作为在西泠印社工作的我,深感有责任为推广、宏扬西泠印社历史做一些基础工作。于是尽半年之力,以过去在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中的积累为出发点,取学术研究的视角,以阅读西泠印社社史中各项关键的人、事、物、地为主干,完成了一组西泠印社主题的书法作品108件。从创社伊始到108年社庆,其中牵涉到的社史考证、文献提示、人物考订、事实辨析、资料评论等,均以自撰的文辞出之,以表明我作为研究者的当下的立场所在。108件作品即构成一部有重点的完整的西泠印社史述,每件作品所叙述的人与事均是这部史中的一个前后相关的“链”,都是互相呼应、缺一不可的。换言之:整个“守望西泠”展览,就像是一部大著作,其中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前后对应的、有主有次的。与前述的“大匠之门”展览模式相比,我更愿意指“守望西泠”展览是一种“学者研究”。它不同于“文人随笔”,它应该有严格的内容序列与学术研究指标。

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两次尝试,其实它具有可阅读的品质,因此也有社会性;但一则是立足于艺术家自身的感受,一则是立足于严格的学术研究规则;前者关乎个人,后者则只有关心这一课题的学术同道感兴趣,因此它还不是一种纯粹的社会性很强的定位。至多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涵义而已。加之当时我的关注焦点,是“阅读书法”。站在“阅读书法”的立场上看,“大匠之门”的文人随笔札记式阅读,与“守望西泠”的学者研究著述式阅读,都是“阅读”,故尔都已经符合我当时的目标追求。

但正是在这阶段性满足之余,我忽然有一种“四顾茫然”的感慨:“阅读书法”提倡三年来,我们通过展览已经找到了它的两种表现方式,但仅仅只有这两种吗?在已经取得“文人随笔札记”与“学者研究著述”这两种阅读式书法展览的成功之后,是否就陷入了山穷水尽之地,再也无法自出新意推陈出新了?

2012年从元旦到春节,我一直在为这一命题所纠结,所缠绕。但正是在这段自我思想折磨煎熬的日子里,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肯定应该还有第三种“阅读”,而它的成立,应该更可以超越个人经验与学术研究这两大领域,走向更广阔的时代与社会主脉。于是,一个新的意念忽然从脑子里跳出来:“社会记事”。

与重个人经验的“大匠之门”、重学术研究的“守望西泠”相比,社会是一个大无数倍的广袤空间。它可以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民生、城乡、医疗等各个领域,如果以书法的文字(它背后是思想)优势,来反映社会民生,是把书法推向一个无限大的内容表现空间,不但对书法的内容表达是一种“革命性开拓”,即使对于书法的艺术表现,也必然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双赢结果 观众在一个书法展览厅中观赏作品,一旦发现这些书写内容其实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身边,他们对书法应该是更有了解与关注兴趣了,还是不感兴趣掉头而去?

其实,本来中国古代书法就是记录时事民生的。不但一张药方、一封信札、一张便签,直至《兰亭序》《祭侄稿》,本来都是记录书法家当下的时事的,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因此,在几千年实用阶段的书法发展史,本来就应该是一部书法文字书写当时社会内容史,只不过在元明清以后,抄录古诗文的逐渐增多,又以清末民初西风东渐、书法渐渐退出实用舞台,不再成为记录社会当下的主要手段,故尔我们慢慢忘记了它古来就有的这种基本品质与功能,而以抄录前人诗文作为今天书法的唯一习惯方式了。既如此,今天我们重新捡起这一传统,其实是复古,并无离经叛道的含义在。

当然,今天以书法来记录社会记录人生,也不能完全混同于古代。因为古代书法的记录时事,并非是选择的结果,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被动的实用传达,舍此之外别无他途。但今天我们重新倡导书法的记录时事,却是在一个实用钢笔字乃至电脑打字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艺术主张。如果在艺术观念思想上不认同书法应有这个功能与传统,完全不必去作这样自讨苦吃自寻烦恼的选择,现成抄录古诗文足矣。而正是因为认识到书法创作应该有的反映时事、记录人生的种种社会责任与社会意识,所以我们才会主动选择这样做。因此,它必定是一种明确的立足于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使然。

于是,就有了这次以“社会责任”为主题的新的书法大展的模式。在本次综合大展中,有追求艺术高度的大批过去已经公开和部分尚未公开的艺术探索作品;也有特别关注时事、民生的注重文辞表述的人文型书法作品。这部分作品分成几类:一是以时事为主脉,计划以一年时间构成一部写实记事的书法作品实录,名曰“壬辰记史”;二是以民生为主题,采集原生的民生诉求样本,构成一份鲜活的、草根的“民生叙事”。前者指向历史的浩瀚博大,后者落脚于民生的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强调社会责任的书法家如我,两者都是我的亲自经历,两者同样重要。

过500年后的人回过头来看今天,书法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样本。但我主观上认定:只有记录当下的书法,才是能为后人所重视的书法。书法艺术的时代性越强,它就越容易进入历史之“链”。此无它,书法所书写的文字,本来就具有这种记事功能,如果我们有意忽视它、疏远它,那是我们白白浪费了这些绝好的资源与功能,实在是可惜之至。当然,对书法艺术的“时代性”,各有各的理解。点画笔墨形式,当然也是时代性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它是抽象的、不具体的,不结合一定的时代历史立场与知识,很难判定哪种书法风格一定是魏晋的、唐代的、明清的。尤其到后世,上追晋唐的时空自由度大增,以后仿前以后追前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但凭技法风格,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依据。但如果是针对书写文字内容,让书法进入文史,则一定的文辞内容必然出自特定的时代,前后并无法混淆。它的时代印记最直接最明显,即使是今天的书法家写文史随笔个人札记,也必定留下今天人的印记,倘若书法家再有意表现时代社会历史内容,再配合个人当下的笔墨技巧形式风格,则书法作品之“当下性”,是一个想抹也无法抹去的事实存在。它必然是时代的、历史的。

“阅读书法”理念的提出,其实是一个科研与思想探索的结果,它是我对书法创新“与时俱进”的一种心得与想象。围绕着“阅读书法”这一基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逐渐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表现方法:

“文人随笔札记式” 以“大匠之门”展为代表;

“学者研究著述式” 以“守望西泠”展为代表;

现在,通过反复思考与斟酌,又找到第三种表现方式:“社会新闻记事式” 以本次“社会责任”展为代表。

记得20年以前的1993—1999年,为了研究探索书法的时代性与内容承载时代历史功能的开拓,我们曾经尝试过“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并提出“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三原则。当时外界对学院派误解最多的,是“形式至上”,并将之误读为玩形式主义,却并没看透“学院派”的最关键,是在于它的“主题”思想引领这一新的本质,“形式至上”与“技术本位”,是跟着“主题先行”走的——主题内容,是要“先行”的。而当时我们之所以要用“主题先行”来作为“学院派”的核心,也正是基于只有它才能起到反映时代、记录当下、传递即时的社会信息的巨大作用。习惯上的以抄录唐诗宋词为书法内容的做法,作为一般的书法生存之道,本来并无问题。但如果仅限于这样的习惯,今天的书法是缺少时代性与当下的社会性的。而“主题先行”,恰恰可以反映艺术家眼中的社会、时代、历史,能拉近书法艺术创作与时代、社会的关系。

以同一视角看今天的书法,非唯“学院派”的“主题性创作”,“书写性创作”其实也可以同步反映时事与历史、反映我们身边的这个社会。但在过去,我们一直找不到这种反映的渠道。通过近几年来对“阅读书法”的反复研讨与多方探求,逐渐找到了这种以书写来反映社会百态的方法与渠道。在此中,“文人随笔札记”与“学者研究著述”是它的,是一种笼统的大概念中的社会,它比较趋向于个人生活从艺圈与学术圈,是一部分社会中人感兴趣但不是全社会的共同话题。而“社会新闻记事”则逐渐接近了它的核心,是直面今天社会民生百态,因此它必然是我们今天立足于当下对书法艺术发展的一种推进,一种有理性支撑的创新探索努力。

“社会责任 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的策划构思以及它的内在学理依据,它的思想出发点,大率不出乎此。

篇2

(1)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早就出现,但是通常认为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奥利费?谢尔登(Oliver Sheldon)(谢佩洪、周祖城,2009),1924年他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①1953年,波文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被认为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兴起与思辨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思辨阶段,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狭义企业社会责任。

②拓展与发散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响应、社会绩效和公共责任,因此被称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工具化与操作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细化与推广阶段。21世纪,企业接管了部分公民权,使企业公民概念引起学者的注意。除此之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如阿吉莱拉(2007)建立了多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对员工、其他内外相关者、政府合作等多层次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⑤引入与本土化阶段。从国内研究看,2000年-2005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期,除了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整理外,主要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本土化并进行创新。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波文(1953)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时,同时遵守做那些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期望的政策、决策和活动方针的义务。麦圭尔(1963)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延伸到经济和法律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②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去,该定义开始聚焦于企业活动所能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群体上,即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巴拉巴尼斯等(1998)进一步指出企业应该对其任一行为所能影响的人群、社区和环境,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群或社区生活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迫于社会的压力采取的被动反应,而应该是企业应该具备的额内在品质。

(3)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与道德、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标准等因素融合。它包括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2.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优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负担”,是从企业的盈利中分离出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这种观点使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看成对立的两面。事实上,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可以作为帮助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成为我国的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1)加强品牌建设,赢得顾客信任

一项针对全球26个国家25000人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企业的好感度不仅仅来自企业的品牌和信誉,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注重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上,还注重企业是否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以英国的化妆品品牌美体小铺来说,该企业一直坚决反对用动物进行试验,产品的原料都是纯天然提取,品牌强调简单环保。正是企业的环保理念,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公众的好感度,最终征服了消费者。

(2)提高企业利润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成为一种趋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投资论坛在2012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至2012年,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从1995年的6390亿美金增长至3744万亿美金的规模,增长率高达376%。全球领先的消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高乐氏公司,他们投入两千多万美元研发非合成清洁产品系列,虽然该产品的研发费用较高,产品定价比传统的清洁产品高15%,但是相比之下,该公司研发的绿工坊产品在美国天然清洁剂的市场中占有40%的份额,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利润。③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11年,索尼公司荣获“201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社会责任”的称号,正是因为索尼公司把创新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才推动了它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使企业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这种角度的转换和不断更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3.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影响分析

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今天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最终该企业将会发展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1)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指明了方向

管理学注重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管理。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公众利益等相关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以获得持久竞争力。

(2)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为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不是纯粹的价值投资,而是价值提升,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关注利益,还要关注环境、生态效益,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能获得社会的信任和相对健康的经济环境,进而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两者结合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体现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企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进行社会责任投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① 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3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涵

公司自中世纪在欧洲意大利沿海都市产生以来,从最早的康孟达组织到今天的股份有限公司已历时几百年,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亦日益完善,同时也成为当今商品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以其特有的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财产组织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在近现代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对于公司已不再陌生。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是在1924年由美国人谢尔顿提出来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此概念也从萌芽阶段进入到理论研究视野,迄今为止已被普遍承认为公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美国学者将其定义为“公司董事作为公司各类利害关系人的信托人,而积极实施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履行公司在社会中的应有角色”。而我国学者对这个概念一般表述为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关怀和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二、公司责任结构与社会责任

公司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并进一步将外部责任划分为:

(1)公司的公法责任。公司承担公法上的义务,包括交纳税收、接受行政机关的管理等。

(2)公司的外部经济责任。公司对非本公司成员而有直接经济往来的单位与个人负有的责任,即商法上的一般经济责任。

(3)公司的社会责任。指公司对外部的没有直接经济往来的任意第三人和整个社会经济所负有的相关利益保障责任。

公司对股东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所负的“社会责任”,有些可以划入公司的内部责任,比如公司员工;有些划入外部经济责任,比如债权人、顾客;有些则为道德责任,不属于法律责任的范畴,比如对当地社区民众的就业影响。学者王红一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还包括产品质量、价格、环境影响等,笔者对此深为认同。综上,公司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应当限定在公司对整个社会所负有的保障经济秩序,以合法手段谋取合法、适当利益的责任。除此之外,公司不应承担过多,比如说教育、铺桥修路等是政府应当承担的义务。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公司利害关系人理论是美国许多学者近年来用以支持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依据,即不仅股东,而且公司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是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利益。而且公司作为法律上承认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这样的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为了公司自身的利益和公司出资者的利益,它必须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公司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它占有和处置了社会上大部分的资源,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环境保护、社会经济稳定等方面责任。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只是公司价值的一部分,管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会存在,公司也不例外。公司不仅是股东争取利润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为其他社会利益者服务的工具,因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才是现代企业的经营目的,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等于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最大化。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体,它要求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益的一致,始终把社会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在我国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具有以下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预防公司滥用经济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以聚集结合的最佳,也是最大场所,是对全社会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为重要的市场主体,绝非合伙、自然人独资企业所能比拟的。从整个世界的发展来看,公司的经济力量只会越来越强,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统计单世界500强的财富就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一些跨国公司的实力就可以和一些小国的实力相提并论。因此公司对社会的影响也只会日益增大,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就可以预防公司的经济力量被人为地滥用来损害社会利益。

(2)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会不会导致公司经营的低效益呢?这是学者们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学者把公司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认为一个公司的持久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协调工作的结果,它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提供者的贡献。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还必须认同和适当保护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并且鼓励公司和利害相关者之间就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保护企业财务健全进行积极合作。当代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表明,物质资本对公司的发展作用日益减弱,人力资本,尤其是掌握各种复杂的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本更能决定公司的兴旺发达,公司职员所拥有的高素质的劳动比物质资本更为稀缺。因此不应简单地把公司看成是“股东们的联合体”而应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连日本学者大隅健一朗也认为,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现实上,股份公司都是股东利益、公司债权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各种利益的错综物。同时公司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其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其他利益者的制约。1984年著名管理学者Freeman在他的著作《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里,第一次把利益相关者分析引进管理学中,并把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个人或团体。而且进一步指出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另外,他还认为处理好公司、股东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社会声望,提高公司的调案和反应能力和增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像世界上一些发展较好的公司,如通用公司,海尔公司,它们就十分重视在公司与员工、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它们提供优秀的个性化服务,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因此,适当地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负担,导致公司的低效益,还会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在市场经济中,公司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市场经济下公司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利益相关者单凭自身微薄分散的力量无法与公司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抗衡,因此公司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去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而且在中国消费者买假货、债权人拿不回自己的债款的事情经常会见之于报端。所以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完善公司立法,规制公司行为便显得特别重要。

篇4

Twitter和Square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3月4日接受专访时提到,他从小对城市和地图着迷,最梦寐以求的工作是成为纽约市市长,而他现在的工作是探索城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网络。事实上,在互联网条件下,做市长与做企业,很可能没有传统社会那么大差别,因为他们都要面对同样的任务:如何进行社会化管理,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化责任。

企业的社会化责任,可以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2.0版。企业的社会责任,讲的是企业自己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而企业的社会化责任,讲的是随着企业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企业如何做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要负责将与之关系网络共生的各种商业主体组织起来,维持好整个商业的生态环境和秩序。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自己讲诚信,这是企业社会责任;他还要在网商之间进行组织,维护社会诚信秩序,这就是企业社会化责任,而不久前被媒体披露阿里巴巴“欺诈门”事件,是其没有履行好企业社会化责任的体现。

一、社会责任VS社会化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它的局限在于,只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原则,它没有组织他人,组织社会化的意思,没有把建立社会化秩序纳入企业责任范围。作为它的2.0版,社会化责任要求企业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它强调的是企业对其所构建的社会化商业秩序,肩负一分责任。这个秩序,可能存在于上下游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价值链中间,也可能存在于社会价值网络中,它不脱离企业的生意范围,但又不限于生意上的事情。比如自己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之间打起来了,劝架就是一种社会化责任。伙伴之间关系和谐了,最终企业本身的经营环境就更和谐,有利于所有人包括自己和气生财。

企业社会化责任的形成由来已久。1914年,美国人亨利・福特提出,“汽车不应该只属于少数富人,而应该让每个人都买得起”。为此福特不断压低售价,同时给工人提高一倍的工资。他朴素的初衷是:如果连生产汽车的人都买不起汽车,还指望谁来买?如果没有人买得起,他造的汽车卖给谁?

再来看看互联网。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那它已经成为拥有6亿人口的“世界上第三大国”。其创始人扎克伯格的目标是有朝一日让Facebook像电话一样方便好用,甚至比电话更具交互性、手段更丰富、更加无处不在。事实已经证明,Facebook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的方式,更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等、开放的平台,这个平台的上亿用户和丰富的应用程序已经形成了高度依赖的共生关系。然而,由于它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人们对于隐私、信息披露、自我展示的基础之上,更需要为用户打造一个安全并保护隐私的社区,近年来其用户隐私方面的问题屡屡爆出,颇有点儿走钢丝的意思。

毕竟,不管是福特还是Facebook,它们都不再是孤零零的企业自身,它们都需要通过工业化生产/信息化的手段,在自身营造的商业系统中尽到社会化的责任。

现在,企业社会化责任成为了互联网条件下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新阐释。平天下,就是指社会化管理。它分别落在两个主体,一是政府(相对于“治国”),一是企业(相对于“齐家”。春秋战国时因为没有设工商局,企业没有地方去注册,主要以家庭为经营场所。齐家就相对于现在的企业治理)。

过去一说社会化,都是政府的事,企业袖手旁观。其实,天下大乱,企业首先受害。天下兴亡,连匹夫都知道有责,企业反而没事人一样,这不正常。一不符合古训,二是不符合高科技未来趋势(SNS化),三是不符合自己利益(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所以,企业要关心平天下――让社会太平和谐,尽到社会化管理责任,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二、企业社会化责任的真正基石

1、自组织

政府进行社会化管理,与企业进行社会化管理,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在他律,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后者重在自律,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前者是外因决定,后者是内因决定。企业社会化责任一旦被广泛接受,社会和谐发生的最大变化,将是从被动和谐(简称“被和谐”),变成主动和谐。从政府“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变成由社会自组织、自协调和自律机制,在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中间,先起一道调节器、减压器缓冲作用。

按这个标准,社会化媒体Twitter有不合格的地方。它在美国本土确实是社会自组织模式。但一出美国,Twitter就成了“政府强干预+部分自组织”模式,成了美国政府的外交工具,对当地秩序造成混乱。这与企业社会化责任强调从内因中形成社会秩序的原则非常不合。在中国,当微博以新兴的自媒体形态为大众提供信息传递的渠道时,一旦有真实性难以保证的消息未经把关便裂变式传播,将给大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寄望于微博自我净化,可以实现但太过遥远,而相关的微博企业更应把好关,否则由假消息传播所引发的“诚信度”问题,将使企业的产品形象大打折扣。

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与阿里巴巴并肩战斗的网商,规模已突破6000万人,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如此庞大规模的商业群体与之共生,其肩负的社会化责任更重。最近轰轰烈烈的欺诈门事件,正是这个生态系统出现矛盾。自身内部人员先去破坏游戏规则,网商因不满而乱时,如何组织网商去讨论游戏规则,让网商这个小社会,自己去“社会化”――规则自己制订,自己遵守,阿里巴巴如何扮演好维护“排队秩序”的角色,这才是本色的企业社会化责任。

2、社会化

从Google、Twitter,再到阿里巴巴、腾讯,我们看到,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开始了一种从企业到社会化的扩展和演变:企业的生存和壮大更依赖于产业链环境和社会资源,企业的资本也不只用来提供企业自身的生产和销售,而是广布于产业链及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只有环境好了,才能自己好――比之企业发展的任何时代,社会网络都显得更为重要。

网络社会化是自组织得以低成本运作的核心保障。换句话说,企业通过什么进行社会化管理,自己得到什么好处,秘密全在社会资本。概括起来就是与自己的利益相关人开放地分享资源,在分享中形成秩序,在分享中实现共赢,在分享中促进和谐。传统社会中的宝贝不能与人分享,社会化的摩擦力非常高,高到企业不能、不愿去做社会化管理,认为那是政府的事。互联网全变了,“关系+信任”既是社会化管理的新资源,也是生意的新资源。因此,企业社会化责任得以从空想变成现实。

网络社会化对于企业社会化责任的意义在于,它使社会化这件事,从单纯提供公共产品(意味着企业无利可图),变成了提供关系加信任的网络效应(不仅有利社会,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经营)。企业不是政府,它没有地方去收税,它要进行社会化管理,靠觉悟、靠慈善,当义务警察,是不可持续的。它只有从维护“交通秩序”中,自己得到回报(至少不亏本),才能持续进行下去。

篇5

关键词:会计;社会责任;披露

一、会计社会责任披露产生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

(一)会计社会责任披露产生的理论背景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1819年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成本”的观点,他评价了社会以济贫院和医院的形式承担失业成本的情况,提出雇主应保证工人安全、避免就业间断、负担废物流失及其它“不当节约”所造成的个人或社会的成本。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古提出了“外部效应”理论,即某一生产者(消费者)的行动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消费者)的成本(效用)。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林诺维斯在“社会经济会计”文中首先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会计的社会责任披露,西方一个较为统一的解释是指站在社会的角度,利用会计核算的形式来计量和披露企业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目的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由此看出,社会会计披露产生有着源远流长的理论背景。

(二)社会责任披露产生的现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重心放在其盈利能力的大小和财务状况的好坏,漠视企业在社会责任(如维护雇员利益、提供就业范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保护资源等)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在这种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的思想指导下,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这些行为十分不满,人们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时也不能不考虑到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问题。然而,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的服务对象局限于企业,内容多涉及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生的成本费用,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人们认识到,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消耗的社会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应在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的企业经营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和个人权利造成的影响等各项非财务信息是社会责任披露的重点。

二、社会责任披露的现状

(一)国际组织所做出的努力

许多国家组织在确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主要是针对跨国公司而言。1982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所属的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在《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中,对社会责任披露提出了最广泛的建议,该草案提议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应披露跨国公司组织机构、各主体的经营活动、就业信息、转让价格的政策等非财务信息。另外,还要求披露上述信息时,应充分考虑各公司经营对有关国家、地区的影响。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也建议跨国公司对每一地理区域的职工平均人数进行披露。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该公告成为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

(二)西方国家的做法

法国在社会责任披露最为突出和完整。1977年7月,法国颁布了社会责任披露的一项正式法规,要求企业必须以货币金额反映职工福利措施的实施情况,其中包括职工福利费、专业技术培训费、改善劳动条件支出等项目,拥有3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均须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并送交公司劳资协议会、工会代表以及法国劳工部的工作检查员。从1984年起,该报表须展示近3年的数据。其报表有7项内容有: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保护、其它工作条件、职工培训、行业联系、住房和交通等生活条件。这7项内容又进一步划分为更具体的指标。

1975年,美国会计学会就提出了社会责任披露的建议和应包含的四项内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业绩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社会费用信息、企业活动对社会影响的信息。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已建议企业增加披露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职业安全、就业管理等部门均要求企业提供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数据。

198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绿色经济计划,要求企业必须每年披露所耗费的能源数额,以及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额。日本通过“环境报告书”披露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和经济效果。德国、意大利等国政府亦要求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数据,主要反映企业消除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措施。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和方式

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各国的政府、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提供的信息范围和质量方面大相径庭。绝大部分企业披露的最多和最具体的还是职工方面的情况。

(一)社会责任披露内容

从目前各国报告的实务看,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平等就业情况。(2)环境问题。企业改善生态环境所做出的贡献是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3)人动情况。包括职工的招聘、培训、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改善职工的劳动保护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职工职务的稳定性,积极实施提升政策等。(4)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反映企业公益事业活动的参与。(5)反映产品的性能和安全信息。(6)企业经营准则。(7)企业经营道德。企业大多数选择性的披露某些内容,详细重点都不一样。(二)社会责任披露方式

和社会责任披露内容一样,社会责任披露方式存在着不同的做法。有的企业非常重视,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有的使用增值表、人力资源流动报告表来披露。有的企业则放到传统的年度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披露的地方也不一致,有的放在财务报表中,有的放在报表注释部分,有的放在文字说明部分。

常见的社会责任披露有一些三种方式:(1)以文字定性的方式表述难以用货币计量和会计方法加以反映的社会责任,如:人员状况、产品性能和质量、防治环境污染所取得的效益等,(2)以定量、货币计量的方式。即用会计的术语、程序和形式,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来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3)采取折中的方式,即有的以文字定性的方式表述,有的以定量、货币计量的方式。一般而言,大部分企业采用这种折中形式。

四、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措施

(一)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和国外的企业所曾经经历过的过程一样,在环保、职工健康安全、客户的利益等社会责任方面暴露出很多问题。如污染、矿难、毒粉丝、毒奶粉、特氟龙、苏丹红、石蜡油等事件屡屡曝光。企业应避免一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应该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履行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起担当起来。

篇6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会计社会责任 实现

一、引言

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许多观点,其中古典观点主张管理当局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而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很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企业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在乎公众期望、道德义务、资源使用和法律遵守等因素不能够实现长远发展。同样,我国理论界学者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公司在创造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处理好与公司相关的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司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会计社会责任形成的基础

会计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认为会计社会责任形成的基础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契约理论下委托关系的形成、角色理论和法规制度要求。

1.契约理论下委托关系的形成。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产生了分离,形成了委托关系。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之一,有义务定期向股东等投资者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这样会计除了作为一种经营管理人员之外还负责向股东和投资者报告财务信息的责任,会计责任向外延伸。

2.角色理论发展,会计人员地位提高。在会计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会计意识流派,在每个流派中,会计的角色都有所不同。最初的会计意识流派是会计技术流派,此时的会计角色主要是“管家”,会计职能仅仅是管家所有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是会计艺术流派,此时的会计角色是“账簿先生”,会计职能此时单独分离出来;然后发展到现代的主流会计意识流派,即会计信息流派,认为会计的主要角色是信息提供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流派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会计作为管理人的角色理论渐渐受到各方的认同。从会计意识流派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会计社会责任越来越广泛,因此角色理论的发展也是会计社会责任行成的基础。

3.职业团体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在二战以后,世界各国主要目标转向战后经济恢复,这时出现了许多新的会计职业团体,如会计师事务所,各国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了相关的商法、公司法和税法等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及完善,通过法律途径明确了会计责任。由于职业团体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建立,使得会计从企业内部职能逐步发展为一种社会性职业,这样会计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又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三、会计社会责任的分类

社会责任的分类有许多标准,本人所讲的社会责任是根据责任的性质进行划分的,将会计的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文化责任。

1.经济责任。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经济和会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促进会计的进步,会计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会计具有真实反应经济实质的责任,保障经济的良性发展。经济责任是会计工作中最重要的责任。

2.法律责任。会计法律责任是由会计法律关系主体对其不当会计行为所应承担的后果。会计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基础,要求会计人员真实核算、及时充分的披露信息、客观的评价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法律责任是会计人员需要负有的最基本的责任,是最低层面上的责任。

3.文化责任。企业文化与会计是不可分开而论的,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会计,会计中体会着文化。同时,会计本身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会计文化是指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会计有关的仪式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措施和规则。良好的会计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协调会计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关键,促进整个企业文化的落实和完善。在文化责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道德责任,诚信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准绳。

四、会计社会责任的实现

如何能让会计的社会责任很好的实现是值得政府、企业和每个会计人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以下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社会、国家层面。社会和国家层面主要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外部环境,具体表现在相关的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具体条例、准则存在漏洞三个方面。本人认为在改善外部环境的过程中,政府起到最关键的作用,相关立法单位应该在《会计法》及其他法规中,增加会计社会责任的内容,对会计履行社会责任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履行的义务进行明文规定,对违法者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应该对相关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弥补现存的漏洞。

2.企业、个人层面。企业和个人层面主要是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企业治理结构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治理结构虽然在不断完善,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此处的会计人员是广义的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会计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等。会计工作的核心是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碧峰.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讨论与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

[2]张忠民.会计责任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

篇7

社会责任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人们对社会福利有不同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许多问题对与错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著名的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把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问题定义为:组织的任务是确定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比竞争这个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

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整体对社会应负的责任,而企业营销中的社会责任既是企业对外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又包含营销部门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应负的责任。所以笔者认为,企业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应定义为:营销人员一定要使自己所做的决策和所采取的措施,不仅有利于组织的福利和利益,还要有利于社会的福利和利益。

二、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主要类型

(一)对顾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对顾客诚信

保护顾客的权利和利益则是诚信基础上对顾客负责的最基本体现。企业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花色品种多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为此,要求企业要树立起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了保护社会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自发地掀起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我国则是在全国各级消费者协会的领导下,有组织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

2、善待不盈利客户

企业营销者对待暂时不盈利的客户,不能一刀切,而是关注与其合作的潜在价值。主要关注顾客的四个指标:最近交易、交易频率、交易金额和人口统计。与交易金额小但交易频率高的客户合作,可以降低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那些认可外购价值,拥有进取精神并乐意分担风险的客户,可以带动供应商的产品同步进步;有市场影响力的客户,可以提升供应商的美誉度。总之,对待一个客户,要进行综合方面的评价,而不应总从利润出发,善待客户。

(二)企业营销对公众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1、绿色营销

科学家们让我们意识到了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棘手而又紧迫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变酸、地球臭氧层遭到破坏、温室气体数量增加、耕地沙漠化、对重要自然资源的过快掠夺、雨林的消失以及物种灭绝等,营销应该在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通过绿色营销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所谓绿色消费,指消费者要求企业生产和销售对环境冲击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伤害环境的消费。绿色营销是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保证消费者身心健康,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亦是企业营销的主要社会责任。

(2)通过绿色营销实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将营销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使企业营销活动有利于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使企业从微观方面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维护公众利益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营销少不了进行社会责任的决策。保护社会利益及社会发展是企业营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企业营销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为社会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企业营销为国家及各级政府提供一定的税收。此外,企业营销还应当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支持和捐赠,帮助教育、娱乐、社会贫困地区的发展,这是近年来企业营销社会责任的延伸。

另一方面,企业营销履行社会责任会面临诸多困难。诸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团体,各个团体具有不同的利益。例如企业营销在环保及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需要支出大量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及价格提高,并将成本的提高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消费者则要求低价高质产品。因此,企业营销需要权衡各种利益,作出最佳的社会责任决策。

(三)企业营销对企业整体应负的社会责任

营销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营销部门是整个企业在外界的形象代表,而对企业,营销部门人员却是信息反馈员,能带回市场、竞争者、经销商、供应商的信息。所以,营销部门作为企业和顾客的桥梁,应该承担以下一些社会责任:如向企业提供真实的市场信息,以便管理层对市场反馈做出战略性决策或战术性决策,防止营销人员行为与企业管理脱节。

(四)营销内部的社会责任

1、营销经理对销售人员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中,只有销售人员深入市场基层进行市场开拓、市场调研、业务处理等,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一线人员,堪称企业的散兵游勇。然而,大部分销售人员得不到总部的重视,甚至得不到销售经理的重视。他们往往没有保障,没有保险,底薪很低,完全靠业绩获收入,压力大而缺乏激励机制。因此,营销经理应该注重:

(1)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许多公司的销售人员刚雇佣便被派到实地工作。公司向他们提供样品、订货单、区域情况介绍。然而这类业务员的工作大都做得不够理想,所以销售经理有责任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

(2)对销售人员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销售经理对销售人员的考评是对计划的有效性及执行质量进行评价。使管理更富有效率,以便企业销售目标的完成,考评也是给予销售人员报酬和晋升的依据。

2、销售人员对销售经理的责任。

由于销售人员长期在外面跑业务,工作要求的弹性比较大,工作进程完全靠自己来把握,所以,销售人员要从公司的利益出发,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销售人员需把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销售预算,销售人员的预算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尽量降低销售费用,尤其是不必要的费用。另一个方面是要替公司保守商业秘密,这也是诚信的一个最基本要求。

三、企业营销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

(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原则

企业按照法律的要求保护消费者及其利益,不能欺骗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产品信息,对待每一顾客都一视同仁,并使他们享受应有的权利。

(二)保护环境原则

近年来,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产品成为一种趋势,环境营销导向是一些企业对于目前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迅速变化做出的反应。也是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承担份内责任原则

一个机构在自己特殊目的和特殊使命以外的影响,尤其是不利的影响,无论对机构内部的影响,还是对社会环境或物质环境的影响,都是愈少愈好,愈少愈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公民、好邻居和贡献者。不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应保持在最低限度,最好予以消除。倘若企业营销已经造成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造成的,营销人员无疑要对他们的组织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这是营销的份内责任。

(四)化问题为机会原则

社会问题是社会的机能失调引起的。社会问题是一些弊病,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因为,企业的职能就在于通过把一项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的一种机会来满足一项社会需要。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劳工处于极不稳定的年代,工人生活困苦但离职率很高。技术工人每小时工资可能低至15美分。福特公司正是在这种社会问题的背景中,于1913年末宣布保证付给其每一个职工5美元一天的工资,这是当时标准的2到3倍。在实行新工资以后,离职率几乎趋于零。因离职率低所节约下来的金额是如此之大,以致在以后几年中,虽然所有的材料成本都急剧上升,福特公司还是能以较低的价格销售T型汽车并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占据了市场统治地位。

(六)力所能及原则

营销人员必须仔细考虑他所在的企业承受能力,以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限度。尤其重要的是,营销人员必须知道企业为了弥补风险和承担起未来的责任而需要的最低限度利润率。如果忽略经济上的实力,承担了无力支持的社会责任,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营销人员仔细考虑,哪些部分适合自己营销机构的能力,哪些部分可以用具体的目标和成绩来予以规定。否则,如果勉强承担了,只会对社会和本企业造成损害,而不会取得成就,因而也就不是真正负责任。

四、企业营销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职工拥有共同性的价值观念。它是在企业经营哲学指导下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它决定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管理风格及企业的行为规范。因而它是决定营销决策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关键。例如,当企业价值观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时,企业营销决策往往会忽略,甚至无视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反之,如果企业价值观是“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时,企业营销策略就会以消费者利益为立足点。

(二)提高公众对企业营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

以前,当公众还没有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时,企业的营销部门大都是为了利润使劲地卖产品,似乎产品是消费者唯一需要的东西,生产出来就卖得掉,后来,随着一些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关注企业的道德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得到公众心里认可的企业才会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于是,企业开始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承担起社会责任,以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由此可见,企业营销的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消费者的这种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提高公众对企业营销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就会有更多的企业作出这一举动。

(三)企业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

对员工的培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的新发展,销售人员的销售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通过培训,提升营销人员的自信心和能力,同时,还要使营销人员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众所周知,企业的营销人员一般在市场一线作战,在某种程度上与企业整体运作存在脱节的可能性,其行动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如果营销人员不具有社会营销的观念,就会在营销活动中做出有违社会责任的活动,所以,对企业的营销人员进行有关社会性责任观念的培训也是企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营销人员上岗的资格认证、劳动鉴定

篇8

关键词:会计 责任 会计社会责任

1、会计社会责任的形成基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社会责任随着会计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在我们面前。本人认为会计社会责任的形成基础有如下三个方面:会计的性质;会计外部性;社会要求。

1.1、会计的性质

对于会计性质,本人主要从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来说明。会计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相关人员作为公司“信息人”,收集加工相关的信息,将相关信息加以量化,生成会计账簿,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企业管理层及外部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系统的传输过程主要包括输出者和接受者两个方面。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会计相关人员应该承担会计社会责任。

1.2、会计的外部性

由于股份公司的出现,企业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关系普遍存在,企业本身就是若干契约的组合。本人主要从以下契约关系的组合中说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是委托人,利益相关者是对债权人、劳动者、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等与公司利益相关的集团的泛称,其利益与公司直接相关,而企业的管理当局即是受托者;企业的管理者委托相关会计人员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量化管理,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则委托会计人员公司出具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处理公司财务事项。因此,会计外部性就体现在利益相关者与会计相关人员的委托与关系方面。这就要求相关会计会计人员不但要向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还要向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报告的责任。会计责任的外延随之扩展,因此会计相关人员应该承担会计社会责任。

1.3、社会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会计信息作为管理者、所有者及利益相关者了解和评价企业的重要渠道,会计信息质量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会计社会责任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直接关系,自然也受到重视。社会要求会计信息不单单要对会计主体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会计相关人员作为传递公司状况的“代言人”,有必要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不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一定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节奏,这是当今社会对会计社会责任的要求。

2、会计社会责任的结构

根据契约理论下的委托关系,会计是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中介人,会计所传达出的信息与各方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传达虚假的会计信息势必会受到各项法规的制裁。根据不同标准,我们可以对会计社会责任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经济责任会计具有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责任,经济责任处于会计社会责任的最高层次。从会计的职能来看,对内,会计社会责任是指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信息失真状况加以监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量化的记录与分析,对偏离计划的活动进行控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轨道。对外,会计作为利益分配的中心,应该做到为外部利益利益最大化服务。

2.1、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指承担责任的主体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应该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相关会计人员违反现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就是说,对内,会计相关人员要根据《公司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处理内部利害关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客观公正的核算和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承担起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义务。对外,会计相关人员要根据《税法》,履行向国家纳税的义务;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合理合法的拟定公司员工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员工利益。

2.2、道德责任

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沉淀了许许多多的传统美德,道德责任以其事前劝导贯穿与企业社会责任当中。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影响会计社会责任的实现。

2.3、文化责任

文化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环。公司文化的核心在于诚信,相应的会计文化的核心与诚信息息相关,文化责任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公司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会计社会责任的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如何更好的履行会计社会责任,督促相关会计人员提供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值得各方面的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会计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迅速,会计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需合理的界定企业会计社会责任的范围,并运用严厉的处罚手段加大对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的惩处。

3.2、不断提升相关会计人员以及公司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会计社会责任的履行依赖相关会计人员来实现。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职能培训工作;其次要自觉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与行为规范。

3.3、建立健全对会计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作保证,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会计社会责任的执行,保证职能分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会计社会责任监督机制要从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来考虑:

参考文献:

[1]刘倩.浅谈当今会计的社会责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0).

[2]傅丹,杜燕.会计社会责任及其履行[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篇9

Safety。牢记安全责任,提升安全水平。

2014年完成运输飞行202.62万小时,累计安全飞行1352.16万小时,连续保证了182个月的飞行安全和246个月的空防安全,安全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继续保持着中国航空公司最好的安全飞行记录。

Service。倾听顾客需求,提升服务品质。

例如针对无陪儿童出行,推出“木棉童飞”服务产品;针对广州72小时过境免签,推出中转免费旅游项目等。2014年南航的机队规模突破600架,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97.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2%;运输旅客在中国民航率先突破1亿人次大关,同比增长10%,其中国际航线承运旅客同比增长20.67%。

Energy -saving。厉行节能减排,持续绿色发展。

2014年南航完成23架B737NG飞机翼尖小翼安装工作。改装后每架飞机每年节油约1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50吨。

Staff。尊重人才,扩宽发展渠道。

2014年,南航新招聘各类员工4000余名,员工总数超过8万,为促进社会就业做出了贡献。去年一年累计开展各类专业专项培训7500多项。

Society。回馈社会,积极履行职责。

完成新疆、云南地震、越南撤侨、马尔代夫运水等应急保障任务;上交税金70.80亿元;南航“十分”关爱基金捐赠640万元。

南航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肯定。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面对机遇挑战并存的2015年,南航将在Safety、Service、Energy-saving、Staff、Society五个方面继续努力。(作者单位: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南航社会责任报告新特点:

一是有机融入了香港联合交易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要求。该指引特别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工作环境和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行为。为此,南航重点加大了在环保、员工和社会层面的披露力度。

篇10

徐二明:这期杂志的主题是社会责任,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毒饺子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中,实际上不仅仅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而是犯罪的问题了。中国进行了几十年的质量管理,走到今天,我们质量依然是有问题的。究竟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怎么回事,还是想听你从环保角度来讲讲。

贾峰:从西方主流的发展过程来看,企业的环境责任,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属于无责任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属于漂绿阶段,第三个阶段是深度绿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环保责任的改变,实际上伴随着社会在科学、意识、法律、监管几个方面的进步。

第一,无责任阶段。

从科学认知进步的角度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系统的环境科学还未诞生,生态系统、食物链这样的概念还未出现。现在我们认为是致癌的、剧毒的物质,以及禁止使用、生产的东西,那时还被奉为至宝。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向DDT的过量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出版之后受到很多批评、谩骂甚至攻击,企业发起集体诉讼,媒体也跟着群起而攻之。公众缺乏环境保护的知识,也就没有民意的基础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追究责任,立法者就不会制定这样的法律,相应地,就没有执法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根本谈不上环境责任,企业基本上是不经过任何处理,向环境中直接排放污染物。

所以,应该说这就是一个无责任阶段。很多的污染事故都发生在这个时候,比如以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日本水俣病为代表的公害事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是实施工业化的阶段,污染比较严重,处于呈倒U型的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左侧。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表明,在倒U型曲线拐点到达以前,污染和经济增长是同步的。过了人均GDP一万美金的拐点以后,基础建设、城镇化、大规模建设完成了,整个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这个时候开始治理污染,经济还在进步,但是整个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这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

中国在努力改变这种现象。2005年,中国颁布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选了两种主要的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要求到2010年这两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均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0%。经过全社会努力,这一目标均超额完成。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对两种新污染物,即氨氮和氮氧化物。总量的减排要求。虽然“十一五”节能减排初见成效,但是全国的排放总量依然大幅超过环境容量,要想实现环境质量的好转,还需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

第二,漂绿阶段。

漂绿阶段伴随着几大事件,比如美国的地球日运动。1962年,号称美国地球日之父的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 Nelson)设法给肯尼迪传信:在总统竞选巡回飞梭演讲时,宣传宣传环保,这对老百姓很重要。肯尼迪照做了,结果没有反应。因为那时,美国人认为环境不是大事,而且美国人很清楚,这会增加公共事务,增加税收,增加公务员和联邦机构,大家干吗要增加税收?所以环保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工业化过程中的反思也更深入和系统全面了。于是,以地球日为代表的公众环境运动开始兴起。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战后一代为主的年轻人发起,十分之一的美国人走上街头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美国因此而成立环保局,也叫美国联邦环境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缩写:EPA)。

公众环境运动的兴起,为立法者制订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奠定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当然,执法者也应运而生。美国是怎么做的?美国把分散在十几个部委的,跟环保有关的事集中放到一个雨伞下去,这个雨伞就是美国联邦EPA。EPA的一部分权力来自于十几个部委,包括卫生部、国防部、能源部等等。

这时候大多数企业对法律限制是畏于处罚,被迫遵守的态度。遵守法律的成本很高,企业在真的守法与假的守法之间徘徊。迫于社会的压力,有时,企业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环保绿色的企业,所以这时候叫漂绿,它心不是绿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染一染。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期。

第三,深度绿化阶段。

到1992里约环保大会时,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其实还是源于那几大因素,科学、意识、法律、监管。一方面,这时的法律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更多的是管制,现在管制基础上增加了选项,以前只有大棒子,现在加了胡萝卜。政府开始使用经济杠杆,给企业提供一些正向刺激,让企业尝到一些甜头。另一方面,随着七十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的蔓延,以石油为代表的原材料的价格在飞涨,很多企业开始考虑要寻找一些可替代能源、可持续能源,开始转型。

2005年联合国了六个报告,全称叫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这六个报告大概花了四年多时间,九十多国家,1300多人参加。其中一个报告讲工商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一个是资源有限性,一个是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越来越严峻。企业得考虑如何避免风险,同时寻找商机,比如节能产品、可再生能源,机遇在这时也开始出现了。

日益严峻的这两个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法律和税收,进而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又造成影响。这时,一个企业想有更好的竞争力,就会从环境和资源两个领域下手。这样,企业开始把绿色创想、绿色研发,环境与可持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战略、营销、生产、消费、市场等等全过程,例如GE。所以,这个时候真正地开始了一个深度绿化,把环境资源概念植入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基因。

以上这三个阶段也可称作也可以说是:肆意排污阶段(18世纪工业革命-1969),遵纪守法阶段(1970-1991),全面绿化阶段(1992开始)三个阶段。

徐二明:中国目前还是形象工程,环保实际上在企业里不受重视。

贾峰:对,中国企业的环境责任跟西方比不太同步,现在中国企业还处在一个被迫的遵纪守法的阶段,或者说是漂绿的过程。大多数企业家并没有真正把环境作为修身立命、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方面。这有很多原因,如资源价格体系不科学、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在西方国家,或者比较成熟的经济发展区域里,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比较科学的方法,首先让企业“违法成本高,守法成本相对低”。但在中国企业守法成本特别高,违法成本相对低,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徐二明: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贾峰:美国在环境法中,有一些非常严格的规定,比如惩罚性赔偿。如果你违反法律了,要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如果你明知故犯,符合几个条件,可以数倍罚款。例如,美国曾有一个石油公司,租了海边农民的一块地,做石油勘探,其中用的一些材料具有放射性。干完活以后,石油公司就离开了。这块地的主人认为,石油公司污染了他们的土地,要负责污染治理。石油公司和农民打起了官司。本来一共几十万的处理费用,最后法律判定惩罚性赔偿,赔了十个亿。这个案例说明,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迫使企业不得不遵纪守法。违法一旦被抓住了,成本是相当高的,甚至可能会罚得企业没有第二次犯错的机会。

另外,美国有个有意思的法律叫“超级基金法”,这个法律的出台、实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经典的案例研究。

美国历史上在没有颁布环境法以前,有些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到现在还在土壤、地下水里,而且有的污染很严重。例如,从1941到1952年,美国胡克化学公司在纽约州拉夫运河中弃置了2.18万吨化学废物,运河被填埋后,这一带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胡克化学公司后来将这一地块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尼亚加拉瀑布学校董事会,并在卖地在合同中有一个免责条款,称此地有有毒物质,以后由此引发的任何事情和工厂没关系。很快,董事会在这里建造学校,周围也随之发展成为居民社区。到了1975年前后,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了。地下室里有怪味,有人得怪病,有怀孕的人流产,生出来小孩畸形,而且不是个案,是一个普遍现象。民众质疑和媒体报道,让“拉夫运河事件”轰动全美,给立法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其实,在1980年以前,美国国会里很多法律草案,都和历史遗留有关。国会里利益集团很复杂,而来自于这个公开事件的巨大压力,使得国会在1980年12月份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

这个法律授权美国环保署对全国污染场地进行管理,把美国全国的历史遗留的六十多万个地点,根据毒性压缩到三万多块。责令责任者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场地进行修复;如果找不到责任者或责任者没有实施修复的能力,“超级基金”将拨款支付相关费用;对不愿支付修复费用或当时尚未找到责任者的地块,可由“超级基金”先支付修复费用,再由环保署向责任者追讨。他们还对这些土地进行相关认定,根据可能给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损害的程度来打分,并收录到“国家优先名录”上,到现在为止一共有1636个进到这个名单里。

“超级基金”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国会每年拨一笔钱,等找到责任人,再把钱要回来;二是美国国内生产石油和进口石油产品税、化学品原料税、环境税、罚款等。它所规定的责任人包括四类,危险物品的生产者、对危险废物的处置、处理和运输做出安排的人,以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者、运营者。

这一法案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就是针对责任方建立“严格、连带和具有追溯力”的法律责任。这意味着,不论你是潜在责任方,还是实际参与或造成了场地污染,也不论你的污染行为发生时是否合法,都必须为场地污染负责。

像这样可以溯及既往的法律制度,全世界只此一例。一般的法律都不追究该法律生效以前的事,而这个“超级基金”法可以追溯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正是如此,它产生了巨大的威慑力,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通用电气到中国做买卖,它收购了中国的工厂什么的,其中有一个专门事项,是请相应的单位,对被收购者历史上的污染物排放经过做深度调查。可以说,这个法律的社会效果远远超过直接的环境效应。

以“超级基金”法为核心,美国的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大量的企业可以实施清洁生产、全过程治理,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只是进行末端治理。美国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加之信息披露,社会监督,使得整个社会往第三步深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