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篇1

初中数学学科素养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这门学科后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学过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学科知识,能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不断掌握学习本学科的特殊方法,能在学习中作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够树立正确的学科素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素养可分为四个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科学素养是指过程和方法等。信息素养,主要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听、读、累、辨等过程搜集生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就能够得以提高。

在我从事初中思想数学工作的十九个年头里,我发现学生能学会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基础知识去答题时学生就不会运用了。这个问题引起我很大很大的困惑,那么如何让学生运用学科素养去答题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呢?我做了以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重视学生数学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基础素养的形成

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运用专业的数学知识答题来表达,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能准确地、全面地把握基础知识和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老师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比如我在讲《三角形全等》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看书,先对书本上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习本上书写过程,最后同组的同学交流书写步骤是否完整,小组派代表到板前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挑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又强化了数学学科的基础素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就扎实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本身,还要让学生弄清楚知识是怎么形成的。我在讲解的过程中,也做到了深入浅出,坚持三个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容易懂、容易掌握和运用。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方法和情感是知识的提高和升华。为了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我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要养成看书的习惯,重视看书,这样学生有了过滤基础知识的时间,把基础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能学会潜移默化地迁移。

二、立足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素养

三维目标中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人文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是可变的、暂时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旦产生,是持久的、稳定的,它一经形成,就伴随着学生的一生。比如:我在讲《一次函数的应用》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假如父母给学生留200元钱买本子,在本子够用的前提下,你如何买本子,且剩钱最多。这个函数是个减函数在课堂上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言、回答问题,用知识作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去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数学这门学科虽然是自然科学,但它很贴近生活,经常需要学生去联系身边的事例。作为数学老师,我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等问题关注。例如我们如何节约电源、生产原料。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人类的未来的生活。定期我让学生搜集书籍去找有关气候的变化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制作统计图,找出其中的规律,让数学知识为人们服务,让孩子们体会数学价值,数学并不是公式和很难的习题,它也是有温度和感情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联系了教材知识,又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三、延伸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老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研究一个专题,运用已拥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组合,让他们重新构建知识,继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为了解决问题,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

我在讲《条形统计图》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状况和理财方式,以及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份合理的消费计划。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和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他们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理消费观念,节俭的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是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它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四、注重课堂练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科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我们要培养符合信息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培养其信息素质的同时,提高其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情感以及社会责任。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全面掌握和透彻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做好课堂设计,并善于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计算机病毒”的内容时,教师不能单纯地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应搜集一些图像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病毒发作时的主要表现及危害,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善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备课,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电脑媒体由展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现代应用软件系统都很庞大,不可能处处由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面对开放式软件环境,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互动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构造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使更多的人获得意义建构的机会,不应该死守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

三、以学科整合为渗透点,启迪学生信息思维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及相互渗透,使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中。各学科教学中信息化思想的合理渗透,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进行高效率学习,使学生的信息思维受到启迪。这将为学生自主提高信息素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计算机可以打字、玩游戏、看影碟,可以辅助学习……然后教师接着问:“那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对于这个问题较难回答。这时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主要应用,如向学生指出天气预报是用计算机算出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这些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合教学,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篇3

一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情绪,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教师可从信息技术课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1.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使用守则》的良好习惯

开学的第一节课就要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使用守则》,教育学生爱护各项设备和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各项设备的良好习惯。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学生切实做到“五要五不要”。教育学生网上与人交流也要遵循人际交往准则,讲文明懂礼貌等。

3.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

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竞争与合作同在,要学会善于与人协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综合活动》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也可以在教学内容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定难度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同时,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促进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包罗万象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很容易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便于浏览,有利于发展个性化教学。

世界三大新闻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转用俄罗斯电台影片,刊登了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插国旗的照片。住在芬兰北方小镇13岁的中学生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有不对劲的地方,他通过查阅资料确认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面的一个片段。于是路透社被迫道歉。这也是芬兰教育能让世人羡慕的原因之一:孩子们能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从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作业,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发挥个人潜能。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参与训练与接受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另外,针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差异,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从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个人的知识网络。

三 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经验作基础。必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熟练掌握经过消化的融会贯通的丰富知识和经验。

1.以“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任务设计得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布置“我希望……”的小作文,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以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技能,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又如,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技术比较难掌握,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生动有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教师还可以在快下课时,将较好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上,让学生们说说这些作品的“闪光点”,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4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信息素养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1974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经过信息时代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公认信息素养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提出了“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1 要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创设终身学习的平坦”的概念,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关教师时刻关心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并且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光是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还有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这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增强学生再学习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为了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应用信息的掌握和领会,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来进行设计。

2 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媒体等电子信息也得到了高速、持续地发展,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内容,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和娱乐的新通道。但不可否认,网络上也传播着很多不良信息和落后的文化。由于高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发展完全,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好奇心非常强,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很容易被不良事物影响,甚至一些学生对网络上侵害别人的黑客盲目崇拜。所以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就很容易沉迷其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恶劣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教学活动,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思想品德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贯穿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是用计算机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作业也是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对于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一些恶作剧或者偷偷地进行其他事情,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告诫学生,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载体,但并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壮大,计算机的使用都会自动备份,如果有人在网络中传播不良信息,或者做出危害别人的恶劣行为,网络警察就会通过网络定位找到相关人员。

3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1 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师手把手地教导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在设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自行学习知识。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需要注意,应根据基础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丰富教学活动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应该注意要将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作为基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激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和设置的问题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2 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以及家庭等因素会存在不同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这种差异出发,进行分层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化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对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此类学生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对于在美学方面有一定基础和爱好或者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或者设计。这样的分层教学方式可以为高校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培养不同的优秀人才。

3.3 重视反馈

与其他学科不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取反馈信息,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以便及时作出调整。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要及时提交。另外,教师要认真批阅,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和指导。

总之,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实践让学生在掌握基础信息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内蒙古赤峰市林东第一中学,内蒙古赤峰 025450)

参考文献:

[1]赵虞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盛海云.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3).

[3]叶建红.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育在各国备受重视,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优秀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入门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效果,也对他们对以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信息的素养,最终让计算机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在一线执教数年,现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敬请各位同行不吝指教。

计算机素质培养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试想一个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员势必会对计算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危害;而一个只是拥有基本素质,而没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人对于我们社会来说又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信息技术素质的培养应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具备必要的素质基础下着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素质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章对操作技术的要求比较低,主要是一些理论知识,它的重点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像这一章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比较乏味的感觉。那么怎样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多媒体工具的演示、当时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们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教学实例:在讲计算机发展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准备计算机从出现到现在在外观和操作系统方面一步一步“进化”的典型图片。如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电子计算机——ENIAC它在体积、重量、运算速度和现在的计算机的区别。在讲到未来计算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时候,我们可以找一些机器人、微型计算机、或一些科幻电影片段中的计算机作为代表来讲授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这样图形并茂随着讲课的进行逐步展示图片,要求学生们结合历史课的知识讨论不同图片中物体出现的大概时间,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由于本节课基本属于纯理论知识,其中的内容学生有的不了解,通过这种展示、讨论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避免那种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最后结合媒体的报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学的反感。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让计算机为我们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会亲自动手去操作计算机。

首先,打字技能的培养。打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是一个比较乏味的学习过程,但我习惯让学生在玩的同时提高打字速度。比如,我会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指法对打字速度的影响,告诉他们正确的指法对他们盲打有非常大的帮助,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打字的时候必须用正确的指法。其次,结合打字教程的一些打字游戏让学生们在玩的同时提高打字速度。再次,我会不定期地进行一些打字比赛,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有所提高。

另外,一些使用性很强办公软件的学习,如:World,Excel,Ppt等。像这样的学习,我会以完成一项任务为线索,通常情况下我会把一个任务分解成几个分支任务,把教学融入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自主地去研究和求助于教师,从而把问题解决,掌握这项任务的操作技能。

教学实例1:任务,让学生利用World统计我班其中考试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并计算出各科的平均成绩,班级的平均成绩以及学生的排名。任务分解:1.信息的录入。这部分都可以很好的完成。2.表格的设计。首先我会教学生如何去合并单元格,如何去设置行高和列宽,如何去个标准设置颜色。3.数据的计算。我会让学生手动计算一下,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计算机从而比较出计算机的性能。4.自己总结从新头在做一次。

教学实例2: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种电子贺卡。上课时我会演示制作好的电子贺卡让学生去看。然后我会把任务分解。1.自己在纸上设计一张贺卡,比如中秋快贺卡。2.电子贺卡素材的搜集。在这里我会教会学生如何去互联网上去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素材。3.Powerpoint中电子贺卡的实现。我会先给学生演示如何去实现简单的动画效果的制作,给学生演示各种动画效果是如何实现的。4.完成并展示自己的电子贺卡。

篇6

一、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的定位

信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信息素养是图书馆系统提出来的,简单讲就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懂得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认为,信息素养就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职业素养是从事职业的劳动者应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信息技术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直接从事信息技术、信息服务等相关职业或其他职业时所需信息素养的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正如其他学科一样,学科教学并不一定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将来从事相关职业。但是,蕴含其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科素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牵引力、推动力从来就不可或缺,更不能削弱。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全面发展,而且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没有中考、高考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实践素质教育理念。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上述定位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信息与技术割裂。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有信息但缺乏技术;在当前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技术但缺乏信息。由于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从计算机与网络课程发展而来,还没有完全构建起包括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等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基本范畴,以及基于此范畴的信息技术课程逻辑体系,可以说当前中学教育阶段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适合学生全科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当前人生职业规划教育逐渐向中小学教育介入的趋势下,要防止将学科教学与人生职业规划教育割裂开来的做法,不能单搞一门所谓的人生职业规划课程,因为对于人生职业的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将来偏重于以什么信息和技术谋取幸福的选择和规划,因此应该将其融入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中来。

二是技术色彩太浓。狭义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当然是基础,学生通过这种学习,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电子文档、网页、动画、编程,上网、发邮件、搜信息等,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信息与技术割裂”,将大量课时、资源和人力耗费在“技术活”上,致使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本身被湮没。而且,所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也仅仅是将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一种手段、工具来使用,对学生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该类研究课题的重点。另一方面,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强调技术而缺乏信息,是造成学生厌学,而热衷于游戏厅的原因之一。

三是窄化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当前,还没有形成以计算机教师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科教学为阵地,整合学校图书馆,其他学科教师全员承担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机制。学校校长应该主动思考如何在本校进行全员信息技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从而推动信息社会的全员信息教育进程。其中,最可行的变革应该是打通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教室等信息节点,成立学校信息中心,统筹实施信息技术及其职业素养教育,并使其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智囊机构。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引导和支持。

三、建设新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打破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技术活”的尴尬局面,需要我们敢于杀出重围,敢于走出新路,建设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及其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是课程的基础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将整合散布在各个学科学习中的信息技术需求、学生职业理想所需的共性信息素养需求,按照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科学、信息哲学的范畴,着眼于奠定学生信息基础,进行编排,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二是课程的信息技术性。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学习安排,毫无疑问,这是新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信息的本质在于交流,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交流和创造为核心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是课程的应用性。学生将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营造出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掌握技术、发展技能,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及其职业素养。这就决定了要在新体系中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信息与技术的关系、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

四是课程的统筹性。新的体系和机制最大特色在于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信息节点参与,统筹实施。一方面,它立足于为全科学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体现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和综合运用。

五是课程的阶段性。打破现行按年级划分的旧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按四个阶段实施新体系,即小学中低年级段、小学高年级段、初中段、高中段。与年级段相应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自身的阶段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全科学习阶段性发展理论。

篇7

【关键词】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入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和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

一、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其理由是:①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②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③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④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主要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在实际学习中可能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显形的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和隐形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注意显形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我们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几何中线段的中点这部分知识后,继续学习角的平分线,在课堂上将时间充分留给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类比得到角平分线的性质,这正是用到了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而学生能力也得到锻炼,并有获取新知识的愉悦感,同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很多。而在球的体积教学中,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为一体,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数学知识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知识点之间是有关联的,知识点也只有在与其他知识点关联的过程中,才能被理解、被录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就需要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对本质和规律有深刻认识。例如,在初一数学不等式一章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利用消元法将不等式组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这就渗透了“化归、转化”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发展智力并陶冶个性品质,数学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思维是根本的,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只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才能优化思维结构,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一、正确定位初中数学学科

在讨论本文构建数学教学模式之前,对初中数学学科作正确的定位是必须的。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理念。”从初中数学的学科地位来分析,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善于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必须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第二,在初中课程中,数学是一门主要课程。它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其他课程也为初中数学课程提供应用的问题和实验的条件。初中数学课程的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和进一步学习中能够长远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实验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构建以学生为数学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回归人本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应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

三、构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堂上多进行讨论、合作与交流,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构建注重个体差异,促使生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要求每个人都要根据能力的大小学习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新理念下建立新型的评价机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已想学的知识。

五、实现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学数学 意义

【分类号】G633.6

数学文化其实是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现实,构造数学模型,学习数学的语言,图标,符号表示,进行数学交流,通过理性思维,培养严谨素质,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数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让人聪明的学科,在数学的世界中,我们可以探索以前不知道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睿智,聪明。

数学文化作用其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所谓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的头脑、数学的素养,准确地说是指推理意识、抽象意识、整体意识和化归意识。它体现了演绎逻辑的可靠性、严谨性和思维方式的广泛性、深刻性,这有助于学生不盲从、有条理、善思辩,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能够透过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作为学科,需要探究,造就学生聪明的头脑。数学作为文化,需要欣赏,提升学生的品位。[1]

1.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充斥大脑的是数学公式和几何符号,毫无有趣可言。中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适当地渗透与当堂数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文化,如数学家的发展史,儿时的奇闻逸事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枯燥的学习增添趣味,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看法。[2]

1.2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数学新课标的提出,数学教学作为基本科目的一种,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要从以往的老师灌输式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对于学生而言,中学数学内容无法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真正的利用到,但是中学数学所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在很多数学历史当中都描述了数学家们的生活,他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表现的非常严谨且逻辑性较强,不仅是数学家,很多数学比较好的人也表现除了类似的特点,对此学生们可以打破以往学习中学数学没有意义的误解,重新认识和学习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3]

1.3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每一个学科均是富有创造性一部历史,数学学科也是如此。由实数到复数,由有理数到无理数,由“欧氏几何第五公设”到“非欧几何”,这些都是数学思维的创新,都是数学思想的升华。因此,数学被称之为“创造性的艺术”。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数学文化中所蕴藏的创新价值充分的挖掘出来,积极的鼓励学生切身地置入到勇于创新以及敢于质疑中去,以此将各类问题有创造性的解决。[4]

2.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途径

2.1在问题情境中渗透数学文化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设置一个好的情境,往往会给一节课的教学增添不少亮色,同时也会容易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听课欲望。数学史是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历史,其本身就给人一种质朴真实感,同时又具有的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一旦把数学史的内容O置为教学情境,即把数学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往往会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以数学史为问题情境的案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总能带动学生认真地去思考,随着问题的一个个深入,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借鉴数学史的内容,在课上引入问题情境,整个课堂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5]

2.2在知识生成中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不仅有方法,有步骤,还聚集着很多的数学文化。

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还原、再现知识的发现或发明的过程,从数学家的探索痕迹中生成数学知识。比如,在进行“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数学史的介绍,让历史上数学家的思想成为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对数的认知发展过程,从中感悟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矛盾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在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数系扩充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组织过程中去,在知识的发生探索中设法给学生充实的感知材料,并启发引导学生。在形成正面的概念、法则、方法、原理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逻辑组织中去。在知识巩固应用中,通过进行变式训练、提供反例、知识延伸、新旧知识沟通等各种手段进行思维训练,以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知识生成过程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很好地领会知识里面所蕴涵着的数学思想方法、证明技巧,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6]

2.3在解题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历史上许多数学名题不但沉淀了历史背景,而且蕴藏着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绽放着数学的魅力。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解题教学过程,它是策略创造、逻辑材料、技巧和程式化的融会贯通,与数学的特征吻合,其中同样蕴含着数学家的探索足迹和思维方式,从而使解题超越了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文化的范围。这就是数学文化的特征,它常常被简洁的数学结论覆盖着,但还是可以让学生模拟、示范,从中体验感悟数学文化。

2.4在数学应用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教材上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实际应用,体现出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数学建模等活动。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应用中,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实际作用,体会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把数学文化渗透、融入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感染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包含,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把数学知识活生生地展现在课堂上供学生探索,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内涵。

参考文献:

[1]吴杰 浅谈数学文化的力量[J] 艺术文化交流 2012

[2]王颖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1

[3]王小明 浅论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与构建 [J] 中学数学研究 2013

[4]张荣顺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J] 金色年华:下 2012

篇10

1高考新动向

试卷形式保持稳定,试卷结构、题型和题目数量、课标理念等几个方面与近两年基本一致,保证了年度间试题的连续稳定.2016年的高考试题,知识点分配大致如下:函数、导数约33分,立体几何17分,解析几何19分,三角函数约17分,数列约12分,概率统计约22分,线性规划、集合运算、简易逻辑、复数、不等式、程序框图、向量约30分.

一是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卷中有的试题源自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通过适度的改编、整合,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如第4、7、16题,充分体现出“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对中学数学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样既保证了高考试题的创新性,又让考生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试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保证了考生的“基础得分”,从而保证了考试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是更加注重基础,重点突出数学的核心素养.试题和考试说明的吻合度较高,整份试卷中大部分是基础题目,突出考查中学数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并达到了必要的深度,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统计、数列、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等主干知识在整份试卷中得到充分考查.如函数与导数的内容有文理第9、10、15、20题等.

三是凸显数学学科思维,注重考查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文理第10题坚持了对考生的高标准要求,通过给出“函数的图象在这两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称y=f(x)具有T性质”这一新概念,并以此为载体考查了几个基本初等函数,考生需要对该定义准确把握,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转化为常规内容来对问题加以解决.试题精巧别致,涵盖丰富,体现了考查知识组合的能力,从思维的层次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2考点新变化

试题的综合性保持稳定,选择题的每一个小题基本上是小型的综合试题,很少有考查一个知识的题目,大都是对知识的组合命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题、填空题着重考查了集合、复数、统计初步、函数的周期、图象、单调性、三角函数、线性规划、程序框图、立体几何、概率、圆锥曲线等常规知识点,解答题还是一直延续了常规题型和知识点,出题顺序与去年相比,理科将函数和圆锥曲线进行了对调.

一是突出对知识组合的命题,注重考查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在知识的组合上采用网络式的布题模式,知识交汇、方法交织、能力交叉,题目设计以重点知识组合为核心,将知识和能力结合,注重综合和创新,以知识的组合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查蕴含在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如文理4,10题、理13文14题、理科14题,分别以线性规划、函数图象与性质、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以及几何概型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问题为载体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文理15题、文19理18题,在函数和数列问题的求解中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文8理7题、文17理16题、文6理6题、文18理17题,充分运用了三角公式变换、正余弦定理的边角转化,以及空间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转化关系,考查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文16理19题的概率应用题主要考查了或然与必然的数学思想;文理20题,利用函数导数讨论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把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挖掘得淋漓尽致;文理21题,更是通过椭圆方程的求解、定值定直线的讨论以及最值问题的探究渗透转化与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二是核心知识重点考查.理2题以集合并集的运算为载体考查了二次不等式及指数函数的值域问题.文理第3题和文7题分别轮换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特别是文理第4题考查了非线性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此题虽是常见题目但将数形结合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理12题考查了二项式定理.理17题以圆台为载体进行考查,使人耳目一新.文18题以不规则的几何体为载体进行考查,深入浅出,其实难度并不大,着实测试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妙笔.同时也回避了一些热点题目:函数图像的题目、绝对值不等式的题目、几何体的外接球的题目近几年连续考查,做出了适当回避.最值的考查明显减少.分段函数、函数的性质的考查进一步加强,文理9、10、15、20题都有体现.3试题新亮点

一是题目有较好的梯度和区分度.表现在整个试卷的题目先易后难,前面的很基础,最后两个大题较难.试题的编排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既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关注不同考生的选择需求.如文理3、4、5、6、9、15题,以及文14理13题、文19理18题,所考查的统计、线性规划、三视图、线面位置关系与简易逻辑、函数的性质、双曲线的离心率,函数与方程、数列等问题均是所有考生的共同基础.

二是试题注重探究,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能力.如文理5、6、9题、文科12、13、14题、理科13、14、15题,分别通过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达、运算推理、演绎证明等诸方面,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做出思考和判断;文18理17、文21第二问、理科16题第一问、20题第二问、21题第二问则着重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三是深化能力立意,更加注重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查.每道试题都有机组合了中学数学中的多个知识点,中学数学的核心素养蕴含在其中,这些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着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在高考试卷中对其进行重点考查.如文3理3题、文11理11题通过程序框图的基本结构、语句及功能等知识,考查考生对程序框图基本逻辑结构的理解、掌握和必要的数据处理能力.文18理17题则要求考生能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正确地分析图形中的基本元素进行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灵活转化,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或应用空间向量将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数量化的计算求解能力.

四是试题体现人文关怀,文理差异的处理更加成熟和谐.试题的表述简洁、准确,情境交融,知能并重,符合数学规律,思维量和运算量比例恰当.文18理19题都是考查空间立体几何问题,虽然线面平行证明的条件相同,但载体并不相同,并且理科第一问证明线面平行作为文科第二问;文理21题考查主体都是椭圆,文科第一问可以由a,c的值直接得到椭圆的方程,理科则需要考虑抛物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得到椭圆方程,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思维的不同特点,符合文、理科考生各自的认知要求.文科试题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概率题调到第一大题,难度较小,使学生倍感亲切,心情放松,从而易于发挥正常水平.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4

复习备考建议

(1)以课标为标,以考纲为纲,以教材为本.

回归教材,注重基础,注重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复习中应牢牢抓住以下几点:①概念的实质性理解;②公式、定理的正逆推导及运用,抓好相互的联系、变形和巧用;③掌握概念的各种等价形式;④能理解或独立完成课本的定理证明,能熟练解答课本的例题、习题;⑤能简要说出各单元题目类型及主要解法;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解法套路.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重点培养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定位准确,分层要求,共同提高.

同一学校的文科与理科应体现差别;理科之间(文科之间)也要体现差别;同一个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体现差别.

(4)注意在命题过程中知识点的轮换,在掌握好考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对在今年考题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要加强练习、巩固.

(5)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往往“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是一个能力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突破薄弱环节,养成良好的规范答题习惯.我们在组织复习教学时,要始终注意抓住解题的细节、表述的规范、过程的流畅、结果的准确,努力摒弃“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