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就业状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就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就业状况

篇1

质量成本会计核算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企业开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QC)。三十多年来,获得了一些成就,但发展不是很和谐。通过实践证明,在质量成本核算并没有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下,只要企业管理层对质量成本管理有足够的重视,质量工作就可以得到顺利实行,从而可以得到显著的成效。毫无疑问,在我国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质量成本核算是按照质量成本消耗情况,运用专业的手段,对发生的质量费用进行核算、归集,并整合出质量成本信息,同时监督质量成本计划实施情况的所有工作。质量成本核算是企业质量成本活动的基石和关键步骤。质量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以其提供真实资料为参考,质量成本分析和考核以其为依据,而且和质量成本控制相联系,起到了关键的承接作用。具体方法有:一个是统计核算法,综合运用实物尺度、货币尺度、劳动尺度等多种计量标准。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缺陷、费用等具体问题都是根据一整套的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来列示的。它的目的是了解质量成本实施的概况与质量活动的基本规律,而不是着眼于核算资料的本身;并通过使用各种统计手段(如:普通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分组调查等)获得对企业有用的信息。二个是会计核算法,是在会计核算体系结合质量成本,并把生产经营活动中每个环节产生的质量成本在会计核算程序中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三个是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核算法,是指把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相对比较容易用会计方法反映的质量成本直接按照会计方法来核算,把不容易计算或者不容易准确计算的质量成本按照统计核算方法来核算。

质量成本核算

1、设置质量成本科目

因为企业所在行业、管理模式以及本身规模都存在差异,所以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质量成本科目。但要综合衡量以下6项原则:1)与企业内部相协调,以适应其各方要求;2)要以国际或国内的有关标准为依据;3)企业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要准确实用;4)有助于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5)联系企业的实际情况;6)与当前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有冲突的地方。质量成本通常含有三个级别的科目。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将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等设置为二级科目,像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这样的科目可以根据企业具体需要增设,像隐含成本还可以增设一个质量成本调整科目来解决问题;将具体的费用类科目设为三级科目,可以采用GB/T13339-91《质量成本管理导则》中所列举的科目。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质量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商量后进行增加或者删除,同时应做到:概念明确,定义清楚以及费用范围使用准确,不重复和遗漏,有助于核算,以及有助于质量成本分析。

2、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

按照公司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公司建立质量成本总分类账和对应的质量成本科目明细分类账。在实施的公司质量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同时进行质量成本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这样就可以运用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企业一级会计科目,从而保证公司原有财务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设置一套质量成本核算账簿,按照公司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表,进行质量成本一级科目的设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四个二级科目的设置和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的质量成本三级科目的设置。根据需要通过更改一些明细科目,方便公司财务人员找到与质量成本明细科目相对应的科目。企业在会计核算期间,新设置的质量成本核算账簿不同时使用。到期末时,登记会计明细分类账,并可以开始登记新设置的账簿。因为科目名称的不同而内容一致这样的特点不会产生影响,所以方便账簿的登记。

3、建立质量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质量成本核算就是根据产品产生的全过程,对出现的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质量成本用货币的形态展开核算。质量成本核算基本上是先由各个核算网点实施,然后再由企业财会部门统一核算。实施质量成本核算不但可以如实反映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可以帮助实施全面质量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核算还是质量成本分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因为专门核算质量成本的会计科目在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找不到,所以就只能在账务处理上灵活运用。目前,通常可以有两种方案选择:1)双轨制,就是将一般的跨级核算与质量成本的核算分开,独立在账外设置质量成本的记录,然后由各个质量成本控制网点展开核算。其中大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原先的资料,并在原有的“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制造费用”账户内设置专栏,然后按照相关会计凭证把质量成本数据填列在上述专栏内。接着,再由各个质量成本控制网点,按照结果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告”,同时作为该网点业绩的考核依据。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方便容易实施;坏处就是缺乏对质量成本的实际发生数实施精准与有效地控制。2)单轨制,就是将“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增设在原先的会计科目表中,接着设置其二级科目“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并且在每个二级科目下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明细科目,进而实现质量成本的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相联系。单轨制最大的弊端是和现行会计制度相悖,会计期末,不能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中进行列示。但是如果在会计期末,将质量成本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进行分配,则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唯一难点就是分配标准不容易制定。单轨制的坏处就是账务处理比较复杂,好处就是能顺利展开精准而有效地对质量成本的实际数的控制。

篇2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计算机各专业的就业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在就业竞争中争取主动,各高校计算机类大学生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高职层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高职教育的自身优势,努力寻找合适岗位,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毕业生们把握好就业工作中的细微细节,摆正心态、提早下手、不怕艰辛、勇于面对失败,每个高职计算机学生都会在广阔的社会空间找到自己的理想位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应聘求职;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据统计,2009年我国将有应届大学毕业生611万,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近400万,总共将有1000万大学生应聘求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本世纪初,世界IT业泡沫经济的出现,已经使计算机各专业的就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2008年10月,美国经济危机的不期而至,更使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如何摆正心态,迎难而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使计算机专业立于不败之地,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工作者和大学生们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笔者从事多年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工作,现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该类专业近几年来的就业状况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1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

计算机本身是专业吗?计算机专业是否已经过时?计算机专业人员已经接近饱和?近几年来,此类的问题充斥于市间,讨论不断。其实,据笔者近十年对就业状况的观察以及自己的切身体会,计算机专业非但没有饱和而且需求量依然较大。通过深入分析目前的就业状况和评价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几个指标,即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稳定性、就业满意度等,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1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

《天津日报》2009年3月24日报道,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均超过本科,究其原因是因为高职生就业心态好,自身又有着丰富的实践能力,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比本科生更有竞争力。笔者对比了计算机类本、专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甚至超过90%,而部分二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仅仅达到70%,其中的原由令人深思。

1.2就业虽然遇到暂时困难,但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依旧很大

不可否认,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的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该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应该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定位没有调整好,在选择就业地域、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方面就业期望值较高,一部分大学生仍然认为计算机专业是高科技行业,只有大企业、大公司才需要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基层一线去工作,如果单从市场提供的需求来说,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仍然是供不应求的。

1.3重点城市的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接受能力逐渐下降,需求标准逐渐提高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用人单位经过几年的连续招募,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相对饱和,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逐渐减少。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增多,这些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也“水涨船高”,大多数单位只钟情硕士、博士,对本科生、专科生要求条件非常苛刻,致使本、专科毕业生去这些城市的人数逐渐减少。

1.4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方面思想日渐成熟,去三资企业的比率逐渐下降

随着一些三资企业用人制度的透明化,劳动价值比的不合理、淘汰率高等现象日渐浮出水面,使得一些毕业生对三资企业持谨慎的态度。笔者做了如下统计:2005年,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毕业生进入三资企业的比例达到43.38%,2008年,比例下降到13.95%。目前,当年那些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到三资企业的学生的发展前途令人堪忧,甚至有些学生已经频繁跳“槽”,除了增加了一些资本和经验以外,真正做事业的基础却没有打牢,目前的经济危机对三资企业的影响可能会更大。相比之下,那些去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学生却发展得顺风顺水。

1.5社会满意度持续下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应及时调整

大学生在就业期望值方面还存在偏差,找工作时还没有完全放下自己“天之骄子”的心理,总和自己的师姐师兄当年就业的单位攀比,看待遇、比地域、挑职位等,没有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已今非昔比。当然,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寻求好单位的心理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整个就业环境来合理设置期望值。

2高职计算机学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面对严峻形势,高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国家和社会也应有更多的实际行动,比如努力增加就业实践岗位、减少就业歧视等。但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们自身的努力最重要。

2.1要熟练掌握好专业知识,哪怕只是“一招鲜”

对于高职生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熟练应用一两门实践技术才是当务之急,“千招会不如一招绝”,比如熟练掌握网页制作、网络维护、硬件维护、局域网管理等等“独门暗器”,有特长、有特色,定会在就业市场独占熬头。在校期间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与教师的课题与项目,充分体验的团队开发和实战检验,既积累了经验,又锻炼了合作精神。

2.2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

从企业的角度看,高职生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这就是高职生的就业竞争优势。所以,高职生应该树立起自信心,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就业坚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尽管这个岗位不是你所满意的,但我们可以从工作中获得锻炼,获取经验,把这个岗位看作是自己实现理想的一个台级,珍惜每一个岗位!

2.3要坚持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切忌盲目从众

留在大城市、加盟大公司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对于其他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优秀民营企业,尽管单位效益和条件很好,学生也不屑一顾。当前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上应该说比较接近,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者公司就业,将无法避免的面对工作后的剧烈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因此,高职计算机学生千万不能盲目从众,人云亦云,应理性地分析和对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作,那里才更有利于施展才华、脱颖而出。

2.4找准企业需要的目标,这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笔者看过两份调查,一份调查是企业希望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及能力是:爱岗敬业排第一,合作精神占第二,沟通能力第三,个人修养第四,专业知识第五,这是企业的需要。另一份调查是学生认为企业看重的员工能力是:创新力第一,执行力第二,动手能力第三,团队合作第四,学习能力第五。从这两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并不知道企业真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社会和学校的帮助下,充分地了解企业需求,把自己打造成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两年制;毕业生;就业

调查目的与方式

自教育部2004年批准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两年制试点以来,两年制高职教育改革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为了深入开展两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笔者对本院二百多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最真实地掌握我院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后,培养出的人才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岗位的工作能力以及社会与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为两年制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1)04级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2)部分04级高职三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届毕业生。(3)部分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企业。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的“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对上述三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交谈、了解的调查方式。

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通过对调查相关数据的整理统计,笔者发现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是签约率较低。这说明在预就业过程中,毕业生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与能力,与就业单位相互沟通不够。

2.有53.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预就业是成功的,有36.7%的毕业生表示将在预就业后立即改换工作,并且有部分毕业生在预就业期间已经“跳槽”。70%毕业生的月收入期望值在1500~2000元之间,与实际平均月收入相差较大。

3.有48.6%的毕业生从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工作,35.6%的毕业生从事与机电、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真正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新技术、技能型岗位工作的比例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在被调查时表示愿意从事模具设计相关工作。

4.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集中在广州、深圳等沿海一带,选择在江西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非常低,以上原因导致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的困难。

5.通过与高职三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比较,笔者发现,高职两年制毕业生在预就业期间对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对收入的要求比三年制毕业生略低,而两年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比三年制毕业生差。

6.被访的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在的企业一致认为,学制长短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他们主要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与发展潜能,用人单位对我校两年制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较强,所学知识与岗位适应性一般,基本能胜任本职工作。

对高职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调查表明,人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需要有新知识、高技能与良好品质的人才。高职院校要使两年制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突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结合高职两年制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进行就业心理、实践技能、就业技巧与求职经验的指导。应从一年级开始,结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与就业指导的不同任务与要求安排活动,提高两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调整高职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在高职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尝试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努力建立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加强教学改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两年制毕业生培养过程中,虽然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本上尚未打破传统的高职三年制教育模式。

1.虽然课程体系改革力度较大,课程整合幅度也较大,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要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开发适合两年制特点、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势在必行。

2.两年制的人才培养周期短,如何在较短的学习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知识,是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

3.各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有的流于形式。两年制高职教育由于实训、实习时间短,仅满足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达不到真正掌握高新技术与技能的目的。笔者认为,先进的装备是条件,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而开设第二课堂培训,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施讲练结合则是弥补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手段。

4.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这要求学校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有工作,有能力上岗。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讨模具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模具工业正在由传统的模具设计向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转变,同时,以人的技巧为主的机械加工正在向以数控机床与电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为主的机械加工发展,因此,模具技术实用人才十分缺乏。高职教育实行两年学制,符合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更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两年制教学模式应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使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较扎实的模具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熟练使用三维CAD/CAM设计、数控设备与电加工设备操作以及模具钳工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在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后才开始试点,尚缺乏经验,但是,两年制高职教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笔者结合对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探讨高职两年制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给同行提供一点启示,旨在将高职教育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R].2004-02-10.

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和教学方向更加关注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中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专业性的计算机技术人才,让中职学生更能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在走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更好地实现就业。但是,当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社会相脱节。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的院校都会设置计算机专业。而相对于其他院校,中职院校更加注重计算机专业的就业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但是,当前中职教学的内容不符合就业的要求,缺乏有效的教学目标。

2.计算教学和实际应用不符合。

计算机专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但是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明显缺乏对于实际操作的效果。但是中职院校对于计算机教学还只是老师课堂讲解为主,对于计算机实际操作教学则十分缺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改善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就业状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作用体现的越来越重要,社会上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也越来越多。而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有很大的突破,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能够更好地面向社会需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像计算机的各类应用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2.充分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但是,如果中职计算机教育毕业后,学生进入市场仍然难以获得市场认可而找不到工作,这样就会大大打击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职学生的就业,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素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促进了中职计算机教学资源的合理和科学的配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中的有效应用措施和建议

1.建立计算机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队伍。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计算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中职计算机教学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中职计算机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研究,学习掌握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便于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水平。其次,中职院校应该为教师队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组织老师去用人企业和企业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了解第一手的计算机市场需求,有利于增加计算机教学的行业经验,为教学搭建组织合作平台,进行更加专业划的计算机技能培训。

2.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校的教育教学十分关键,学生的大部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于专业课程,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重要。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计算机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该对计算机专业的各项评判标准进行深入地调查了解和分析,并进行有效划分,这样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组合的时候,能够明确何种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优势,在市场中能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从而进行计算机专业设置。像对于计算机动漫设计、办公自动化操控、电脑广告设计等热门专业要给予重点关注和设计。同时,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优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在课程设计上要从易到简,从简便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接收计算机知识。

3.强化计算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由于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还是存在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实践训练操作的环境,无论是建立计算机教学实践基地或者适合企业单位合作,鼓励中职学生积极进行计算机学习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的进行结合,让学生明白自身在哪一方面存在着不足,哪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地学习,提前感受就业市场环境,从而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提供一个“预热”的条件。而且,由于计算机软件发展更新的速度很快,各项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能迅速,因此,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要及时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及时更新,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

结语

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和深度地应用,培养更为高端的计算机人才对于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来说十分有必要。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作为为社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一个重要舞台,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所学到和所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和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效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忠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分析[J].职业,2015,30:81.

篇5

关键词:就业率;考核;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17-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1

作者简介:谢薇薇(1969-),女,浙江慈溪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就业率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需求状况的晴雨表。国外,更是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和绩效的衡量标准,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在我国,开展对高校的就业率考核并公布就业率,最早是从1999年开始的。特别是从2002年起,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均公布其直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就业率是反映高等学校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办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求这一指标与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和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对连续3年本专科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据此,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考核,把就业率高低作为激励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重要手段,其用意是应予肯定的。但是,目前就业率考核的社会环境、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等尚待健全和完备,需要认识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利与弊,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率的考核机制。

就业率是某一时段一定社会范围或特定高校就业状况的客观反映。政府要据此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计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考虑,高校则要根据就业率状况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理想的就业率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高校就业率也是公众、尤其是考生和考生家长最关注的信息之一。

首先,有利于高校转变重“进口”轻“出口”的风气。有的高校虽说录取分数线高高在上,但毕业生就业渠道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只侧重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才的输出,由此造成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伴随就业率的公开、透明,将给一些学校增加紧迫感,使其不再对毕业生的出路“等闲视之”,而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毕业生就业服务,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其次,公开就业率可以进一步规范办学秩序,有利于高校与高校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每逢招生季节,为争夺生源,各高校施展浑身解数、你争我抢的情形并不鲜见,民办高校之间的交锋尤其激烈。有的高校为吸引生源,大打毕业生就业率广告牌。以此作为竞争生源的手段并非不可,问题是高校自己宣传的就业率数字大都未经权威部门的检测,是真是假难以确定。由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就业率,体现了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可以有效遏制虚假就业率的出笼,也为考生择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数。

第三,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有研究者指出,我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与急速深刻的现实变革相比,高校体制离社会需求显然有较大差距。教育部力促各高校更加面向市场,把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做为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在高校整体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就业率考核的社会环境、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等尚待健全和完备,对就业率考核,公布就业率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可能会导致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造成短期行为,从而使学生利益受损。据报道,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为了档案户口等问题,学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甚至大四一年的主要精力不是学业,也不是毕业设计,而是考虑就业。高校尽可能地高报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虽然上报材料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高校几乎都有这样的情况,老师告诉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回校时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就不要回来。于是学生千方百计想法子能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上红印,至于是否真正落实了就业岗位不去管它。就业率统计中的这种情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真假难辩,另一方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业率上的作弊与考试作弊无异,不仅使提供评判的依据有误,会让推导的结论出现歪曲和错误,而且会产生很坏的误导作用,助长弄虚作假的歪风盛行,并且对就业率真正高的学校也不公道。

就业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期用就业率一个尺度去衡量分布于各个行业的不同院校专业的就业状况,无异于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或要求东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有失公允的。有些领域是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操作的,比如公安、检察、司法、安全等国家机器的运转,就决定了为这些行业培养人才的院校的就业实际上仍然是分配的。而有些行业由于受到社会的青睐,有较大的人才选择空间,因此在人才使用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走得远些。例如传媒行业,想挤进来的人趋之若鹜,自然可以采用人事或聘用制度。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却没有被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所认同,就业率统计中这样的就业率不算是正式就业。两种体制机制带来的两重就业模式大相径庭,却用一种考核标准去衡量,这样的就业率考核怎么会产生正确的导向呢?至于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就业模式,更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加以区别对待。

当然,就业率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声誉紧密结合,但也不能轻易以就业率高低评判高校的得失。正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所指出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唯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唯一指标,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我们期待高校就业率能步入持续提升的健康轨道。

国外,并不是不讲究就业率的,而是相反,只是运用社会机制而不是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因为就业率首先决定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崛起,著名的硅谷就在斯坦福,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吸引了大批IT产业的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为前些年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目前美国的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印度的崛起依托软件科学的发展,这些年软件学科的人才也供不应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就经历了从短缺型、应用型到综合型的演变过程。因为短缺,所以拉来驴子就是马,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后社会上财会人才十分短缺,于是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中专生都颇为“热销”,一时间许多高校纷纷开办起财会专业。随着社会向商品和市场方向演进,建筑、金融、贸易、电力等应用专业也都曾盛极一时。90年代以后,社会从物质需求逐渐转向精神文化的需求,传媒的一些专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于是,全国开设传媒类专业的高校短短几年从寥寥数所发展到今天的几百所,而一些冷门专业却逐渐萎缩;经济全球化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IT人才走俏,计算机继而信息网络专业变得热门起来。社会的多方面人才需求,触动着高校拓展和扩张的神经。

就业率也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越走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资源的优化配置率就越高,人才资源配置也不例外。高校学业就业开始了双向选择。近些年来接近年底时,整个社会争夺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大战愈演愈烈。有社会中介机构召开的就业招聘会,有高校或校际联合召开的招聘会,也有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招聘会等等。为了不使就业冲击毕业生学业的完成,教育部规定了一个11月 20日的期限,即11月20日之前供求双方不得组织就业招聘活动,但每当日期临近用人单位都已迫不及待而跃跃欲试了。人才招聘的火爆充分表明了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功效日益得以显示。在市场这个平台上,优秀人才往往成为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抢手货,有的下家甚至不惜出大成本延揽人才。当然,素质不高的毕业生也会无人问津。由此可见,学校只要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就会提高你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有行业或产业兴起或衰落,相应的是高校的学科或专业需要进行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早几年供不应求,近年来情况就有了变化,用人单位已经不必饥不择食,而可以挑剔地选择需要的人才了。这并不是因为信息产业不行了,而是人才培养规模过大了。根据社会需求的规律,应该缩小培养规模,让一些培养质量不高的学校撤销这个专业。我国的高校就业率考核机制就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就不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由社会的人力资源市场去自动调节。政府不管了,反而高校却重视自己的就业率了。政府职能也发生着转变。首先,政府不是去考核高校的就业率,而是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预测,为社会和高校提供导向。人才的培养有一定周期,预测更加需要;其次,政府不应为高校“埋单”,让高校自己去承担社会的压力。现在,对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比“产品”生产部门的高校还着急,政府行为加强了,反正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政府会管的,市场行为自然就萎缩了;第三,政府应通过市场机制来加大高校的调控,要大力推进社会的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评估,调节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的设置,限制不合理的扩张。政府要允许学校像企业一样可以破产。最后,政府应逐步增强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平衡,因为只有优化配置,才能引起竞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持社会的良性循环。社会保持适度的待业率(或失业率)能使社会增加张力,社会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是正常现象。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道玉.当代高等学校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专业;就业率;薪酬;就业满意度

一、引言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1]。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推进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迅速地迈入大众教育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2012年普通工科高校在校生达到825.4万人,2013年达到870万人,同时,中国2013年加入了《华盛顿协议》,将工程类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3,4],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力争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当前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进入一个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部分企业减少投资,缩小生产规模,减少就业机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型向创新型转变,新行业、新产业层出不穷。这些变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8]。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新观念,自我意识强烈,就业时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倾向于工资待遇高、环境条件好的工作岗位,而对就业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往往估计不足。为了详细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推动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求职水平,各个国家政府机构和研究部门一直在致力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工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及在校生提供详细的就业市场信息,为政府及高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9-11]。

为了对新形势下普通工科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一些数据分析,进一步掌握包括专业情况、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希望对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以及以后的职业规划给予参考和指导。经过多次努力和争取,获得了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高等学校的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其中包含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毕业生流向及就业分布、就业质量等等。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了一些具有大学生就业的规律和特性。

二、数据资料

数据来源于河南省一所普通工科大学,内容包括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地域信息、就业单位分类信息。同时,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薪酬水平、就业时的专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也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2015年该校毕业生5043人,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采用电子邮件向2015年毕业生发送就业调查问卷,并通过手机、QQ等方式提醒和通知,邀请毕业生填写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问卷回收率达到32.78%,基本符合统计要求。

三、 毕业生就业状况

3.1 毕业生总体概况

1.专业分布

该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5043人,分布于17个学院,10大类专业方向。在10大类专业方向中,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类专业分别为建筑工程类专业24.69%,管理类专业17.65%,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10.43%,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2.性别分布

2015年毕业生性别分布为男生69.32%,女生30.68%,详见表2.

3.2 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就业状况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53份,调查项目情况如下:

1.综合就业率调查情况

2015年调查总人数1653人,已就业1498人,待就业155人。如图1所示。

2.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情况

在对各专业就业率调查时,就业率还是有一些差别,就业率最高的3类专业分别为能源工程类97.59%,生物化工类96.32%,电气工程类94.87%。详见表3。

3.毕业生去向分布情况

对于2015年毕业生去向情况进行了数据总结和分析,占比最大的是签订三方协议进行就业,40.84%,其次为考取研究生26.01%,第三为灵活就业21.29%,如表4和图2。

4.获取就业信息途径

在毕业生求职期间,学校与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通力合作,采取各种形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信息和帮助,经统计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途径如表5和图3。

5.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在本省,占比48.93%,省外占比51.07%,其中上海、北京、江苏毕业生就业较高,占比分别为9.68%、8.41%和6.01%,如表6。

6.毕业生行业职业分布

2015年毕业生就业最多的行业为建筑工程领域、软件工程信息技术和能源动力,分别占比为40.39%、9.81%和9.55%,详见表7和图4。

7.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015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进行了简单分类,如表8和图5。其中,民营企业占比最大,为47.80%,其次为其他性质企业,占比28.55%,第三为国有企业,占比为19.60%。

3.3 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1.薪酬水平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薪酬情况调查,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如表9。

2.专业相关度

201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与在校学习专业对口率可以达到60.64%,不对口的为19.5%。如图6所示。

3.就业满意度

对2015年毕业生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达到89.90%,其中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94.56%,对薪酬的满意度较低,为83.12%。如表10所示。

四、结果与分析

从这10大类专业就业情况来看,总体的就业情况还比较好,就业率能够达到90.62%,但是各个专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就业率最高的能源工程类、生物化工类和电气工程类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而法律类专业就业率只有73.53%,说明在目前这个时期,社会对传统的工科类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差别比较大,这个也表示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包括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经济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

该本科院校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河南省,而在本届学生入学时,本省生源有70%左右,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来看,本省就业人数占比不到50%,可以说相对于入学生源地域而言,学生有了较大的区域流动性,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占比最高,也就是说国内超大城市和江浙沿海一带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时还发现,学习成绩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学生比较容易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对于省内就业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生源地的原因,在省会城市就业最多,说明就业地与原籍有较大关系,许多学生反映,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对学生就业提出建议时,既希望学生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又希望学生不要离家太远的就业趋向比较明显。

薪酬情况调查显示平均薪酬为3555.17元,薪酬最高的专业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薪酬达到5654.68元,其次为建筑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38.85元,第三为电气工程类专业,薪酬为3725.37元,最低的为外语类专业,薪酬只有2870.54元。薪酬最高和最低专业相差一半,说明专业之间的收入情况具有明显的差距。

总体来说,大学生就业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平均薪酬达到3555.17元,基本属于中等水平,对于参加工作的新人而言,这个薪酬待遇基本满意。在行业职业分布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方面,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占比较大,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较高的岗位声誉。在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方面,对工作发展前景的满意程度最高,为94.56%,说明毕业生在现有单位通过努力可以更好发挥自身努力以及获得提升的希望较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要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合理职业规划,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把理想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勇于就业,走好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一步。

参考文献:

[1] 李付俊,孟续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 人口与经济,2014,6,92

[2] ,岳昌君.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10(1):32

[3] 周凌凌,黄梦,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3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4,3,23

[4] 郭娇,罗,王伯庆. 中国工程类大学毕业生2014年度就业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2015,3,7

[5] 苏红. 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858(1):61

[6] 袁晓夏. 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管理,2016,860(2):34

[7] 庞飞.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9):19

[8] 云绍辉. 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2106,3,43

[9] 岳昌君.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84

篇7

关键词:社会体育 ;人才培养 就业;社会需求

20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消费结构优化,参与健身逐国内一些体育院校注意到这一变化渐成为一种人们较为普遍的行为,人们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开始关注并提出要求。为满足社会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路子。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迅速发展。天津体育学院于1993 年成立社会体育专业并招收该专业专科生,1994 年升为本科学制。继天津体育学院之后,国内其他一些体育学院和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相继筹办社会体育专业。

一.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速度过快,超过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在体育产业部门。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吸收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此外,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在地区间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没有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

(二)社会体育专业点多,规模小,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北京大学闵维方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内部系和专业的扩大,有助于带来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节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在校生规模、平均招生规模都较小,难以形成上述规模效应。只是一些体育院校招生规模较大,数量较多。

(三)专业地区结构分布不合理 调查结果还显示,东部和中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布点数比较接近,分别为44 个、40 个,但是中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社会体育专业的平均数(414 个)已经明显超过了东部地区的这一值(317 个)。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 % ,GDP 占全国的57 %;中部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37 % ,GDP 占全国的29 % ,东部和中部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总数、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毕业生就业环境差距都较大,这样的专业布局,显然不合理。此外,一些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类院校、农业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并没有体育的母学科,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在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矛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原因是院校对学生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以“管理型”和“经营型”来培养学生能力造成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偏重学科忽视术科,按照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论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与综合性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更存在较大差距;论术科,技术能力又比不上运动训练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而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本文旨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培养模式以及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解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办法

(一)打破单一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限的过死,灵活性、适应性较差。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量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二)提高各种技能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已成为谋生的重要工具。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多种才能的人才。因此,在大学阶段,体育院、系要十分重视和狠抓外语和计算机学习考级工作,下硬性指标,采取多种手段,监督学生达标,只有通过一系列耐心细致的工作,才能把体育院、系大学生外语、计算机差的局面扭转,使学生真正掌握该项技术、技能,为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就必需十分重视就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社会体育的教育体制,课程结构应与时展同步,打破单一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只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用人单位聘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国,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11(2).

[2]于善旭,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21 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 (3).

篇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今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普及,并且不断向农村进军已经成为家庭中的必备品。事实上,计算机在我们的工作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学校工厂还是企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基本都达到了自动化、信息化。计算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日渐增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都有着较高的水平。这就要求我国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通过不断学习、改革和创新,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渐增多。在当今世界,出现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产业人才严重紧缺的状况,这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教学古板缺乏个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也同样有着惊人的更新速度,但是在教学中使用的书籍和知识却很古板没有新世界的“新鲜血液”,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没有相应更新与改革,导致了目前计算机职业教育与知识更新速度的严重脱节。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参差不齐的状况,基础较差同学往往跟不上进度、对部分内容不理解,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内容落后、课程安排的盲目性、教师的行业经验缺乏是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都存在的问题。

2.2 理论教学枯燥乏味,缺乏深度

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原始的课程设计,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常用工具软件只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而缺乏深入性。教材通过大量的文字、图例、实例来讲解工具软件的用法,即使通过任务教学法来讲授,也难以使学生对工具软件有个系统级的认识。导致学生知识技能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严重状况。

2.3 只注重教学而忽略实践

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最基本的是是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软件的使用方法,更关键的是能够将这些软件熟练掌握,一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个人学习上的兴趣与装也长项来进行刻苦钻研与尝试,是自己能够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再者,由于计算机的专业知识非常的抽象,尤其是在更深层次的知识阶段上,如果不进行多次的实践操作来进行试验与研究,就会很难理解和掌握。而这些正是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所严重缺乏的。

3 如何有效加强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

所谓教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之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我们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教育改革制度和相应标准,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利用有效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将中职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贯彻,促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走向进一步稳定与持续的发展。

3.1 要善于结合实例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由于计算机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所以要在教学中注重实例的讲解,将理论知识浅显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要注重添加实例教学,计算机是的实用性非常强,一些软件必须经过实践训练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比如目前常用一些流行软件压缩软件winzi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下载工具、网络播放软件、豪杰超级解霸的使用及如何剪切、压缩、转换音频和视频文件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直观的教学和亲身体验才能掌握并应用。还要根据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等这些因素,为学生准备各种习题,在做习题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并且掌握你各种理论知识,以有助于各种事件活动。也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具有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实践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因材施教。

3.2 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在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由发挥深度讨论,以有趣又意义的问题、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指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因为在课堂上老师单纯的、死板的教学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是学生自己来探索讨论不仅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还会全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教案,亲自上台讲课,并对这些学生给予硬顶程度的鼓励。教学还要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学材料,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还可以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准备各种习题等学习资料以及一些有趣直观的教学材料,以加强网络协作学习。

3.3 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计算机知识极其抽象化、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在中职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一些专业课程章节进行了增删,同时调整部分课程章节的教学次序,加强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要避免一些杂乱而且比必要的大量程序编程的编写,多对章节页面进行一下美工修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慎重选择课程教材,如今市面上的教材五花八门,杂乱无章,一个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对的教材。

3.4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考核制度

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的就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就业,合理分析就业岗位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得需求作为学校得培养目标,作为考核学生得一种机制,是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4 结束语

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我国的信息化速度更加迅速,社会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同时,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开展了计算机课程,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好坏,关乎到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乎到他们就业状况的好坏,更加关乎到我国科技乃至综合国力的好坏,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总之,我们一定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实施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就一定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我们的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绍华.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数的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2012(1).

[2]赵建萍,唐培和.过程性评价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篇9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 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 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 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 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 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银行分行部门比较多,但招收的毕业生专业不外乎以下几种:金融经济、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财会等。目前招收的本科生比例是40%,研究生60%,但今后研究生比例肯定会变大。分行中负债业务、网上银行、法律、稽核合规等等20多个部门的工作间会有很多交叉,所以同时具有金融、法律、计算机等背景的毕业生会很受欢迎,与证券一样,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趋势。银行福利相对证券、保险、基金来说会好很多,一般职员工作2年后薪水加上福利扣除保险等费用后,年收入一般会在10万左右,处长级别的会在20万左右等等。由于工作交叉比较多,就要求职员对法律、金融、计算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另外,金融行业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学期间有一些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是会有很大优势。相对其它金融行业来说,分行工作会要轻松些,但仍然会有一定压力,也有一定的竞争压力,关键看自己是否往上努力的动机。

2、 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 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金融业正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指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因此金融行业的人才要求仍然是与日俱增,但这更是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金融行业基层,由于金融毕业生同样是与日俱增,因此广大的金融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优秀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实践学习能力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 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 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篇10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几乎每个学校都在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各校均在开设的普通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专业的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逐渐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每年中职院校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现实情况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仍然短缺。这一现象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合社会需要。传统的课堂体系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能力、技巧和操作方法上的训练,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进行―定的优化与整合,笔者本文就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程设置应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我国的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当时职业人才紧缺,于是一些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的专业兴起很快,但办过一两届之后就出现了供过于求、无法就业的现象。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会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另外,实践显示与人的品格与素养相关,缺乏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和互相组合。

二、课程设置应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现实就业状况紧密联系

统计数据(表1)表明,职业教育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在局域网维护与管理、多媒体制作、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件编程等岗位上工作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较少,而实际上这些岗位非常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这些岗位上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

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首先抓住大的,然后兼顾小的,并尽量多地向就业面大的方面靠拢;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要眼高手低,觉得是基本的能力,就不在乎。要切记,事情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虽然是大众的工作,但如果在能力上比人更胜一筹,就业机会肯定就会增加一分。要让学生平时多练,能做到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三、以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中出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

当前,任务引领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由简单的封闭性学习任务引领的学习就达不到综合的开放性学习任务的效果。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智力与身心的综合发展的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

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能呈现出该职业的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形式;在整个企业的工作(或经营)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的设置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讲授内容既要深度也要广度,并要有强的实际应用性;要从理解掌握以及本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出发,在上机实践中通过上机操作消化前一课程单元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如何编写程序、阅读程序、程序编写的规范、程序的调试与修改程序等环节要深入细致的研究。经过多语言的学习与实践,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