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实践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实践

篇1

近几年,在学习和借鉴“集群式模块”教学理论基础上,我院试行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出一些较好的做法。

一、根据市场需求,专业设置模块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必须经过市场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职业教育本身必须随着经济新格局的需求转变自己的职能,使之贴近市场,把握职业学校在市场中的位置。现根据市场需求和职校学生的特点,将微机专业设置为三个模块。

1.辅助设计专业模块

随着广告效力日益增长,不少产品生产商利用广告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打出非常生动形象的广告,而这些广告的制作大多数是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来开发的,从效果上看,是其他设备无法比拟的。例如:家电、家具、服装、汽车等产品,要不断推新款式和品种,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传统的手工设计和制造必须加以改造,不断缩短设计和制造周期,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利用和改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制造能力。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了转变,把目光放在装饰和修饰上,利用计算机进行灯箱的制作、居室的设计。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市场上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2.办公自动化专业模块

当前,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为许多行业提供高科技、高智能的辅助设施,大大解放生产力。现在,许多合资、独资、公有及私营企事业单位,非常重视办公自动化的程度,提高办事效率。它要求专业人员利用高速汉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处理工作。这种专业适合中专职业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3.计算机维护专业模块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甚至进入每个家庭。计算机数量逐年增加。数量的增加也就是要求增加专业维修人员,要求维护人员保证电脑正常工作,减少损失和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熟悉计算机硬件构成、性能、系统配置。对于DOS、网络要精通,并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掌握尤为重视,这种专业供给适应市场需求。

二、“模块式”课程模式的构想

我院“模块式”教学模式学制安排为三年,按1:1比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年,用一年时间完成各专业所需要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阶段为第二年,进行专业音标的学习。第三阶段为第三年,对学生进行分流,其分流流向:

1.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前期教学;

2.上岗前的实习阶段。

三、模块式课程的实施

1.第一阶段

在第一年,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作为计算机入门和第一模块,其主要内容是认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打字、排版技术常用软件。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该模块为微机操作及应用的基础模块。

2.第二阶段

在第二年将进入专业模块阶段,因为这时候已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能力。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专业相应的知识,体现出计算机辅助专业的作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一年是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一年,必须加强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中专培养目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做好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为了提高实验课质量,必须在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及掌握科技发展新信息的基础上,对拟开设的实验课进行科学的整体设计。

(1)确定实验教学总目标,即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研究与分析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进而达到巩固、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的能力逐步协调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本门课实验教学、课时数和内容。把计算机实验课作为一门课进行单独考核,增加上机学时数应至少占计算机学时数一半。增加实验内容,尤其是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压缩软件,硬盘修理结合在实验教学中。

(3)按实验目的和内容要求把实验分为四种类型即分析型、验证型、强化训练型、综合型。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验节数,有利于总结各类型实验的科学规律。

(4)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学生每一次实验,都要按其完成的项目、质量、态度,给该生实验报告评出平时成绩。基本考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几项内容。把平时实验成绩和期末实验成绩加起来得出总成绩。

其次,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进行思维的感知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比较系统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是中等技术人才应具有的最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分析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在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要包揽代替,而要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根据每次实验内容和目的,教师要安排几个题目,让他们有充分思考时间,要向学生提供资料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最后由学生单独或结合成小组来完成。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进行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具体步骤进行指导。当学生掌握了怎样进行实验之后,应改教师指导为学生自己探索,使其发现问题之所在,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指导。

3.第三阶段

第三年进入分流阶段。一部分是想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针对他们可根据所报考的专业,针对考试大纲,让他们选修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另一部分进行岗前培训,即进入实习阶段,让学生进行强化技能训练,尽早适应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双向选择中有较强的适应性,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

在上述三个阶段实施过程中,应边实践边总结。即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老师也应跟踪调查,看看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反馈信息加以及时总结,使模块教学更加完善,形成新的知识技能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模块式课程的考核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确定标准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才能使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有效地改变目前计算机教学的随意性,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考核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建立基础计算机水平测试办法。实行考教分离,水平测试不同于学校惯用的期末考试,会考之类。也不同于毕业或结业性考试,而是针对每一个模块进行的合格考试。于第一年一个固定时间开考,职业演出机关报在校生,不论专业、年级,只要学某一模块,就可参加,水平测试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以确定考教分离。

第二,建立职业学校基础计算机试题库,主要采取主观试题形式,加强应用能力测试,减少应试教育影响。今后,有关部门应设计与基础计算机教材配合使用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通过职业学校现有计算机的升级,实现计算机教学和考核的人机交流,运用现代化手段来改革原有考核方式。

第三,推进计算机考核的社会化,在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考核中,争取逐步实现考核的社会化,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参加国家的等级考试。

篇2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汇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学习兴趣的问题,另外一当面则是教学方式的问题,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改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会产生一种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职高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职高计算机的学习方式

对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学校计算机资源还需进一步完善,职高的学生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在计算机课上。计算机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学习上,教师应多让职高生进行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另外,学校也应多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活动,比如知识竞答、软件设计、打字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职高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希望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道理上,朝着家用化、便捷化的方向迈进,在计算机人员的不断研究下,设计出更多方便人们生活的软件,比如利用互联网能够实现学校图书馆的座位预订、实现医院住院部的床位预订等,使计算机技术更好的为人们生活服务。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哪一门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提高方法就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关知识的运用途径,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找到成就高,从而激发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就职高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策略而言,首先要找出学生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事物,比如在对学生进行word表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张班级课程表和班级的座位表进行展示,问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制作表格的方法,学生们就会对表格的制作方法产生困惑,然后教师再进行方法的传授,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表格的制作,当学生制作出表格之后,发现在即学有所成,并且可以学以致用,自然而然的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就会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学习,最后提高其教学的质量。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愉悦学生的身心。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音影、动漫烘托讲课主题,引入新课,或设置悬念,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直接切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职高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三、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生拥有学习自

在长期以来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听老师讲课,他们的思想得到了限制,思维也难以发展。由此可见,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去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且要时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彼此间共同发展。

当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学生在课堂上发挥着主体地位,老师则起到了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所以说,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善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进而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会了去主动参与,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也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四、采取“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时代应用广泛,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更宽的知识面,让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多项思维能力。因此,职高的计算机老师要注重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老师设置任务要懂得循序渐进,注意分清任务的难度和层次,不要盲目的设置过多又繁重的任务,而导致学生完成不了,从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注重设置一些灵活性强的任务,并且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让他们学会去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对学生的评价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秉持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时给予他们正确、合理的评价,激励他们去学习计算机。

五、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能力

俗话说:“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说,老师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职高计算机是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学习每一部份知识时,老师都应该要求学生去进行实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巩固已学知识。现在大多学生的都有眼高手低的特点,他们觉得学习的内容很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但是到进行操作的时候却会出现各种错误,他们不能很好的将实践与课本理论知识紧密起来,所以就很难真正的吸收所学知识。

总结

对于职高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其教学的内容就整个计算机技术而言比^肤浅,但是恰恰也是比较重要的,基础的教学就像敲门砖一样,只有学会了基础才有更高层次的进步,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普遍,所以对于其教学的方式也要不断的改革,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08-02

1 围绕信息化教学做好课前准备

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之初,教师要尤其注意课程开展的具体而微的准备。

首先,计算机课程教授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情况,并一起将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下来。新课标下已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所做的课前准备务必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关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1]。

其次,教师要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分析并透彻地认识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当然对于重点难点的准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合理的编排,使学生能够既不反感,又可以一目了然。

最后,教师要围绕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实践,将教学的方法确定下来。其实信息化教学只是一个大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模式指的就是现代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方法这三者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本节所教授的具体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确定,最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师所做的完美的课前准备。

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学观念产生很大的转变。在计算机课程授课之前,教师如若要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需要其教学观、科研观表现出具体的转变,需要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二者配合,教师能够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起重视,对提高自己教育科研能力等相关素质更加注重,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总之,师生之间需要相辅相成、默契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模式更高效地投入实践。

2 立足信息化教学完善教学过程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实际的实践时,其中涉及的所有教学过程都要具体而微。首先,教学要创设一个情境,目的是引入所要讲授的项目;其次进行项目分析,使学生明白到本节计算机课程所要实现的内容是什么,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怎样;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巩固一遍,使学生加深印象,更透彻地理解本节计算机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课题,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引入教学项目时所提到的引入情境,其实就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程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被抓住了,自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再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节课所研究的项目时,可以充分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变为具体的实践,类似微博或是资源库等具体的信息化内容,在这时就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场,辅助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环节的调整的。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够在两方面体现出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是可通过信息化模式使学生接收到通过演示讲解呈现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的演示使得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成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二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教师能更为便捷地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现代化的特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思维僵化,使学生提高计算机课程相关素质的同时,更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得计算机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突破更为动态化,本身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实践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为动态、不定,易于指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3 发散信息化教学落实课后反思

当下社会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等不同领域,及时做出反思都尤为重要。当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实践后进行课后反思也同等重要,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而言,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检测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

基于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计算机课程进行具体的课后反思时,首先反思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是否真正起到实效,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属于理论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因此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课后反思要考虑到这一层面;其次,反思课前的备课内容是否充分,所备课内容是否会对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作用,是否很有效地借助了信息化的教学平台等,最终目的即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提升其计算机课程的综合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基于这一教学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因此,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水平,教师应当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考虑将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折中性的、或者少量掺入传统型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最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认知和操作水平。

4 实践信息化教学教师能力探讨

第一,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反复实践应用中找到突破口,不断地变换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掌握其中的融会贯通,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做出详细贴切的评价、建议和鼓励,使他们在树立信心的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二,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要学会虚心学习,能够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将自己尚未掌握的教学要领取来,更好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将其视为能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第三,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难点,教师因此要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学生要能学习新的知识,那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尤其不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等兼备型人才。

第四,教师要学会控制调理自己的情绪。中职学生本身就不太好管,那么教师就必须学会掌控自己情绪,坚守快乐教学的模式,尽量少生气。中职学生底子差、纪律不好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将其纠正好也并非一日之功。因此,教师要在控制好情绪的基础上,向学生耐心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计算机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 结语

从实践看来,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着实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当然也在激励师生共同进步,其中还存在并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差异进行教学的弊端。总之,在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环境中,相信只要大家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终究能够使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在更高层面上为教学的改革进行服务,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并最终培养出大批技能型、应用型等兼备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经济管理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2

Higher Economic Management 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Wei Lishuang

(Guangxi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Liuzhou545004,China)

Abstract:The vocational computer course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reform practice,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respectively,from the curriculum,course features,curriculum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the vocational computer course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reform of the exploration.Achieved some succes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Keywords:Higher;Economic management;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计算机课程已成为我国各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课程。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及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教育与产业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十分重视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实现经济腾飞,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计算机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角色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高技能型人才都要求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院校中的所有专业教育都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必要与可能。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使学生能够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计算机课程作为当今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提高意义重大。

一、课程理念

我校经济管理专业学制三年,文理兼招。本专业培养的目标是:

培养掌握经济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信息调查、加工和分析以及市场营销、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具有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维护、网站开发与维护的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及其他系统从事经济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年不间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课程的理念是:

(一)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突出专业特色

(三)倡导创新实践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六)使用成熟流行的技术

二、课程特点

招生时文理兼招,文、理科学生的思维不一样,考虑到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分析课程特点。

文科学生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在思想上往往不重视计算机类的课程的学习,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些计算机类的课程。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的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感觉计算机类的课程比较抽象难懂,难掌握。

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充分照顾到文科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又要符合专业特点。使学生形成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主动地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习惯,深刻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内涵,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计算机深化所在专业研究的能力。即有共同基础性的学习,也有满足专业性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与实施

(一)课程设置

计算机是工具,是为其所在的专业服务的,不能照搬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群需要,侧重于服务专业教学的技术课程。

其中的公共基础部分,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因特网)基本应用、数据库系统基础等模块组成。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联考的主要内容,所有专科学生应知应会的。

后续课的开设要密切联系学生、社会、专业实际。计算机技术应用性较强,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而且需要技术技能训练。在专业技术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中,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证书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双证”:专科学历证书、职业证书,将证书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使证书的取得与教学整合,使学生既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取得岗位证书,为寻求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办公软件的深度应用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应用问题,可以提高办公效率。重在应用,在应用中不断熟练和不断提高。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的后续课程中有一门课程《Office办公自动化》,与获取劳动部的高级操作员的内容对接。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可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维护、网站开发与维护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对数据管理与应用课程要求较高,但我们不能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照搬过来,而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如下课程:

基础课:C#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

方向课一:静态网页制作、动态网站设计、企业网站制作

方向课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

在《数据库基础》课程中,避免过多地学习数据库的理论术语,目前以学习SQL SERVER为主。从应用出发,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反映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而不是去学那些已经过时、甚至已不再使用的东西。

方向课一中,《静态网页制作》课程学习基本的HTML语言、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页面,了解网站制作的基本流程。《动态网站设计》主要介绍目前主流技术,利用及C#语言进行网站新闻后台的开发。《企业网站制作》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方向二中,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建设所需主流技术技术,使用该技术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存储、管理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训,掌握信息系统的构建、编程技和信息技术。

课程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内容以市场主流、实用和成熟技术为主,且兼顾先进前沿性。

(二)教材的选用

教材从内容到结构要能反映项目案例教学的特点,能适应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目标为:培养能力和训练技能,使学生牢牢掌握本专业的专门技术与职业能力,通过岗前强化培训,顺利进入职业市场。

项目驱动,以项目带动学生专门技术与职业能力的提高,开始是一些小的简单的项目,随着教学的进展,难度逐步加大。在毕业前的综合实训中,学生将能够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项目。

通过课堂学习实训,操作技能、作品设计比赛,实际动手开发维护系统几个环节,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质量第一”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则。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一线生产建设人才,提供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强化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职业鉴定的费用有些学生不愿承担,没达到100%参加职业鉴定;部分学生对三年不间断开设计算机课程仍不能理解;教材的难选择;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3

[2]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M].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7,7

篇5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建设;实践技能;“三贴近”;医学职业院校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医疗服务行业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应综合分析学生和专业特点,了解行业需求,从课程定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着手,以实践技能为导向,从侧重理论的传授向面向应用能力的培养转变,使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

一、当前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教材内容陈旧

计算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更新速度很快,而教材的编制需要时间的积累,客观上导致教材内容陈旧;另一方面,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更为多元和快捷,主观上认为教材内容陈旧。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

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使用的医学类教材,但内容基本都属于计算机知识的“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很少,不能很好地体现计算机在医学职业应用中的专业性。

(三)知识遗忘

计算机课程一般在一年级阶段开设,此后再无其他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而学生运用到工作实际至少需要等两年,时间跨度大,而计算机技术又需要基于操作来掌握和熟悉,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缺乏有效的强化,学生习得的操作技能在两年后已经所剩无几了,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存在差距。

(四)教学方法单一、呆板

很多学校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时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少,其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教师队伍年轻,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大学扩招导致教师资源不足,学校在教师的引进上重视数量的补充,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把控。很多教师甚至为接受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堪忧。

(六)学生素质较差

受国家选拔体制约束,医学职业院校无法录取到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差”主要体现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二、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医学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医疗卫生单位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的一种教育形式,重视对教育对象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又必须建立在对培养定位、用人单位需求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医学职业院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这个“三贴近”原则,否则,学生的培养将是闭门造车。

(一)贴近基层,找准定位和方向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侧重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主要为县及县以下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贴近基层”的原则,就是要求医学职业院校对自身地位应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学校教育的培养定位和方向,解决学校需要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

对计算机课程建设进行改革,需要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以及基层对医疗信息化的需求。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实施计算机课程建设,使计算机课程建设源于基层,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不仅可以适应基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还可促进基层信息化进程。

医学职业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有大量临床实习、实践合作单位的优势,开展基础调研工作,以形成对本校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针对性更强,与基层联系更为紧密。

(二)贴近临床,把握核心和重点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学生所学和所用的问题,只有将临床实践中需要用到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授给学生,才能彻底解决学生学与用的问题,以实现学校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

1.及时更新教材,调整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

计算机技术时代性非常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尽量选择新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选择性讲授,同时补充部分新的知识和实用技术;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临床需要开发专业操作技能课程,编写校本教材。

2.与专业特点结合,合理安排课程

就目前而言,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专业脱节比较严重,既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与临床实践操作的差距也较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医学计算机应用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包含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图像计算机专业课程在内的医学计算机教育体系,并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设计算机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可以应用到实践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职业教育由于其专业适用范围的特殊性,特别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计算机课程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通过上机操作,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强化技能。要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为不同组别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练习的安排上,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安排难度各异的练习,并按照难易程度给予不同的教学效果评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级别的练习,获取相应的效果评价,如分数等,利用“共生效应”激励学生为获得更高的评价努力,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同一章节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2)任务驱动,以练促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又可避免学生因无法完成任务丧失信心,还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分析操作的过程,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还应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帮助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

(3)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教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帮助学生知识迁移和积累,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贴近资质考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资质、资格证书不仅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就业质量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资质认证机构进行对接,方便学生考证;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认证考试的内容纳入教学环节,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资质考试培训项目,帮助学生考取证书。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基层和临床的需求,开设新的培训项目。

医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牢牢把握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实践技能为导向,贴近基层需求、贴近临床需要开设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从学校走向医疗服务的工作岗位后,能够更熟练运用信息化技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玉峰.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管理教育,2008(08):92-93.

[2]毛丽娟.论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08(01).

篇6

关键词:高校教学;计算及教学;探究式教学;应用实践

前言:高校计算机教学从性质和目的上来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这样一种性质的高校计算机教学与国家强调的创新性、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拍即合。这样一来也给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等具体环节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最终的科学理论的新型教学方式。接下来本文就从具体方面分析高雄教学改革以后探究式教学如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作用。

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都了解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而具体说来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对教学相关内容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个更过程中要涉及到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和他们所处的教学环境。而从具体的探究式教学内涵来看这几个关系就体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依据自身的能力水平及学习条件对计算机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研究的过程。这种类型的探究型教学倚重的是学生的自主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关系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而我们在这篇文章所要研究的重点则是探究式教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老师的探究性教学。它从具体方面来说就是指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在教材和生活中发现有关计算及教学的研究点和学习切入点,从而给学生以独立研究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前一种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研究,后一种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老师的引导。

2.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从探究式教学的定义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探究式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的方面来看探究式教学的特别之处:

一是十分强调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再前面的定义中了解到,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老师的引导,而老师进行引导的具体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方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时间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在生活中、学校里发现研究课题,也就是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找到问题、提出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先让学生找到问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才有依托,才得以进行下去。

二是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重要作用的教学模式,而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模式十分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三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上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个合理的平衡点我们通俗的说法来说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的开放性。这个开放性具体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开放上。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我们的课本或者老师的补充资料里,而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体会我们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息息相关,与学生的具体兴趣爱好息息相关。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教室意外的地方发展成为学习场所。学习内容的开放性要求学习场地的多样性和生活化,这样一来也使得学习时间相对来说也比较灵活多样。我们可以再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时间上也就自然放松了。

四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的体验。我们在前面说探究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想要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中进行学习就必须保证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己动手,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如果不能通过自己在生活中 发现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学生也不可能找到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向,那么整个探究式教学也就不饿可能进行下去了。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都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去体会和了解。

3.探究式教学在具体的计算机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我们在前面已经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我们就从具体的方面来说明在实践中是如何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到计算及教学中的。从具体方面来说,本文将探究式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划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探究式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明确。我们在这里说明的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探究型的教学来实现学生对于专业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吸收,在此基础上还要子啊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研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探究式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是在教学中采取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尽可能开放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的选题范围尽可能的广,选题的自也要交付到学生手中。二是对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情境进行设计和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老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情景的设计上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摆脱教材中对于先关内容方面的设定。从教学情景的设计上还需要注意的是老师的问题的提出不能是强加式的而是引导式的。

4.结语

在高校教学大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都在找寻新的教学模式。高校计算机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主动退出在以往教学模式中的主导地位,积极激发学生的能力,转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学的改革能够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 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篇7

关键词:职业岗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促使中职更加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全面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成为必备的项目。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1]。第一,未及时更新教学版本,进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而导致中职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第二,教学内容与计算机专业间的关系不够紧密。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选择重点的教学内容模块,虽然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但是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较低,使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内容与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矛盾。第三,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为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曾接触过计算机,并懂得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还有部分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相关内容,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中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之间存在这种差距,使得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第四,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技术的培养。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本途径

1.研究基础性内容。第一,学情的研究。通过对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主动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当前学生学习计算机内容的主动性较差,同时也很少会通过查阅资料或去图书馆自主研究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特别在理论方面,学生很少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但在实践操作时,具有较高的热情,特别是针对实践性和团队活动类型的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第二,职业岗位需求。通过对社会和企业的调查了解到,当前很多企业都缺乏专业性较高的计算机人才,而且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的岗位更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首先应该全面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社会和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计算机人才的计划与方案,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确定下来,进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职业岗位需要的实际操作型人才。第三,工作任务。中职开设计算机专业的目标,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3]。在计算机课程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模拟真正的岗位环境,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工作中对计算机职业岗位的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地为学生普及计算机职业岗位中使用计算机的规范,并合理地明确教学的目标和标准。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教学方法,是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的关键,更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传授给学生相关技术和知识理论,同时也能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应促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转换成计算机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3]。例如教师为学生传授了关于计算机岗位知识后,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拟环境,对这些相关知识进行运用,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也应不断探究多种教学方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而极大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性课程教学需求。3.强化资源建设,实行数字化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通过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数字化计算机平台的建设中,并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学习知识、下载资源、互动交流,以及展示的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库。4.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校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在校期间,中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能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有效地进行解决,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在从业后减少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筛选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快速上岗。5.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应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教学前应合理地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职业岗位的课件和教案。可通过设计实验班级的方式,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应不断推广试点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知道和了解,进而能够不断扩大受益面,保障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题结题阶段,充分总结本阶段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细化和评价本阶段实施的方案,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6.采用小组协助的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并将课堂形成自动化办公环境。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由学生自己确定小组成员,每个小组6人,让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可由掌握计算机知识多的学生担任组长,采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并在合作中不断平衡学生之间的层次差距。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应包含六个环节:下达任务、小组讨论、辅导差异、执行项目、考核项目、总结和解析项目。

三、小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知识,并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计算机职业岗位中。此外,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计算机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初中计算机教学 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

一、实施计算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要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只有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才会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与之配套的就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方案要求:中小学实行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教育转变,将创造力培养正式定为中小学教改的核心,这就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动力之源。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具有这种新理念,必然会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实例,使他们体会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他学科有巨大的帮助。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

二、新课程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要目的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由封闭式办教育向开放式办教育转变,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学观转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强调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因材施教。计算机模式从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有利于营造特定教学的环境,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课程更具有选择性和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需要彻底改革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树立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提高学生能力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主要归属于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发展很快的课程,知识能力的更新很快,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地学习、研究新知识、新问题;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内容上有很大调整。首先要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融合,积极探索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问题,培养善于进行程序设计、数据管理的高精技术人才。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忽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新教材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保障教学资源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需要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保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尤其是教学中所有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的实时更新。教师机配有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室内有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机,教师电子备课室及校园网络中心,这些软、硬件系统环境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为搞好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必须培养一批爱岗敬业、专业知识精湛的高素质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的知识的更新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补充新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之能满足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代要求,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学校对参加各种培训应该是大力支持的。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为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新课改包含了很多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所以,它对计算机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将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运用于实践教学中,改善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新课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对信息技术教师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管理、教师等多方面着手,努力实践与探索。教师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长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篇9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大多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教学效果差、教学效率低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教材更新“慢”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这里的“慢”,其实只是一种相对概念。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已经尽量采用了较新版本的教材,但教材内容的修订、补充与完善是需要一定的周期的。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信息时代中最为先进的科技成果,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更是远远占在时展的前沿,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从WindowsXP、WindowsVista、Windows2007不断升级;文字处理软件也甚至已经开发出Office2013;CPU发展也同样如此,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自然显得落后。

1.2教学模式“僵”

教学模式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组织形式。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少、内容杂、任务重,本身就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增加了难度。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多采用任务驱动式和项目教学两种模式。从理论上来讲,此类教学模式应能够较好地满足增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要求,但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高职学生的基础又相对薄弱,使得教师的项目和任务讲解、技能示范仍占去了整个教学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演练的时间所剩不多,也就难以进行有效实践训练,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学生兴趣“低”

学生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主体。一是,学生学习自制力差。高职学生有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两类,尤其是初中起点的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学习自制力也较差,对于偏重于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性的知识讲解更是不感兴趣,甚至将计算机机房当做是睡觉、玩游戏和手机的场所。二是,学生学习基础弱。这与高职招生的现实情况有关,参加高职教育的大多数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的底子薄、学习习惯差,计算机理论学习对于他们存在一定难度,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

1.4考核方式“单”

考核方式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评价环节。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机考两部分。对于重视实际操作的高职计算机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片面且偏重于结论,难以全面考察出学生对于各项计算机基础技能掌握的实际情况,对后续的实践教学改革也缺乏指导性。

二、增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的有效策略

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为了增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尝试采取几点策略:

2.1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一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当做到尽量“精讲”“、实讲”。其中“,精讲”就是要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某种概念“,实讲”就是要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及实际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某项技能;二是,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应当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联系。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讲解Excel软件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这一软件设计某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对于某机械专业的学生,在讲解PPT时可以要求学生用PPT制作介绍机械运行原理的课件,等等。

2.2强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

一是,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比例。通过创设有效的实践情境,促使学生一直身处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中,学生在多实践、多操作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二是,开设国考过级培训班。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二级MSOffice考试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考试通过率,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三是,增加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开设计算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与计算机机房的维护工作,鼓励学生动手组装个人电脑等等,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

2.3强化教学评价的“实践性”

篇10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实训

1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开发能力,解决计算机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化过程进行很好的互补融合。现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仍然存在一系列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不能与市场化有效结合的问题。

1.1教学模式过于应试化

虽然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教育的单一化,但是教师在传授理论课程时的模式仍然是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记录笔记、提问学生、布置作业的单一过程,学生学习理论课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师的提问,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性有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理论课程与学生实训不能有效的结合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上完理论课程后一般都是相隔几天再去实训室进行上机操作,此时有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学生上机遇到很大问题,实训中不同学生掌握的计算机技能不同,上机操作造成有的学生掌握快有的慢,时间长了学生之间的技能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上机效果[1]。

1.2专业课程设置范围广,针对性不强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维护、安装调试等技术岗位,学校应该展开针对性培养,以实际的应用为主。但是,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用专业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比较相似,没有突出性的特点。高职3年中,第1年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训课程较少,第2年偏重理论课程与实训同时进行,第3年主要是实训课。高职学生在第3年中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企业定岗实习和找工作,任务分配比较多,学生实训时不会全身心投入,最后导致动手能力差,实践性不强,就业也会相应出现问题,因此课程分配出现比较大的问题[2]。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不光要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还要学习一些大学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比如毛概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课程学生兴趣一般,以应付考试为主,在整个大一都要学习,抽走学生大量时间。

1.3实训体系不健全,与课程设置不能同步

加强实训是高职计算机培养的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标准的实训体系,将理论授课和实训同时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目前的关键。学生应该能够快速地组装一台软硬件兼备的计算机,对系统网络和软件出现的问题进行快速甄别和维修、对网站开发和维护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这些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需要必备的,也是学校实训需要重视的。高职中教师授课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训服务的,理论知识不能脱离实训,当前,高职理论授课与实训操作还是分开进行的,学生学完理论后不能立即转为为实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与用没有融合在一起,学生刚刚掌握的知识没有在实训中快速体现出来,造成实训效果一般。实训过程比较笼统,实训教师与理论课程教师往往不是同一个教师,实训中各个教师观点和方法不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实训中内容与理论课程出入较大,理论不能转变成实践,学生无法有效进行动手操作,这些都是实训体系不健全、与课程设置有突出的矛盾造成的,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2.1立足就业原则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大批高职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该立足学生就业,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计算机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课程结构、课程难易、与实践联系紧密度以及就业方向上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在课程设置上,要与学生将来直接就业岗位进行匹配设置,能胜任这个岗位的课程要进行系统教学,比如以后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组装维护的学生,课程中要突出计算机结构、硬件软件类型特点、如何进行硬件软件匹配使计算机性能达到最高要求,这些是课程需要突出的。

2.2针对性原则

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课程设置知识点和能力要与实训同步进行,应用专业要突破常规,朝着专业化、行业化的方向发展,按照社会实际需求和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方向进行专业的细分,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固守不变,要适当的创新和创编,比如学习操作系统专业课程时,现在的操作系统几乎每年都在变化,教师应该将操作系统的核心内容交给学生,还要将微软操作系统与别的操作系统在创新点、操作界面、操作方法上的不同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以致用[3]。

2.3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课程突出实用

高职学生第3年一般都是在外实习,因此专业课程需要在前两年进行有效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课和毛概等应该以教育为主,力争在半年内学完。数学课程学习应该安插在计算机学习中,对于计算机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现场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兴趣提高,数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与实训练习进行同步,对于课程中讲到的上机操作内容,学生现场学习理解比较容易一些,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牢固度,对于大三这一年学校应该让学生尽可能的在企业进行定岗锻炼,将课程理论在企业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3实训体系的有效构建方法

高职实训要与课程同步进行,针对不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训应该分步骤进行,不能笼统地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实训可以按照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专业课程能力、专业实践综合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开展,基本动手能力安排在大一的前半年进行,主要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中的基本操作进行上机练习,教师按照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打分;基本专业能力可以安排在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上半年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让他们将某一阶段的课程知识点进行串联,培养学生的以后处理问题的实践基础能力[4];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在大二结束或者大三全年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以后工作后的实践能力,将岗位相关技术和管理能力在实训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计算机应用问题的专业综合能力,适应岗位要求,更好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