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险和企业险的区别

篇1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以及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高效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

1、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经济往来业务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及文化职能。具体来说有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等等。每一项职能的发挥都涉及到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经济业务的往来。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和其资产的安全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2、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是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防止腐败的关键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单位内部控制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进行预算约束和财务风险控制,从根本上减少腐败发生的可行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防范财务风险、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会造成资产的流失、制约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另一方面助长官员腐败习气,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内控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岗位分工制度,能够有效防止会计信息错误、遗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4、保护资产的安全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是其从事基建、科研、执法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内控制度可以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审批授权等控制措施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和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事项进行控制,以防止、盗窃、损毁等行为的发生,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联系与区别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联系

首先,内部控制要素相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要素。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应当从控制要素入手,完善内控体系内容。

其次,内部控制基本结构相同。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都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对于每一项事务,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都应该坚持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使内控制度贯彻落实到每一事项的每个流程当中,做到事事有控制、时时有控制,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区别

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目标是公共服务最大化,职能的不同造成了内控目标的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目标是,在保障资产安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和控制财务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保证管理和服务活动合法合规,并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在保证企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保证财务和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资产的安全,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战略目标。

其次,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范围相对于企业来说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基建、科研、后勤、采购、等经济业务,也包括执法监督和监管等大量非经济业务的内控。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不仅仅是涉及自身,还包括众多权属复杂的附属单位和企业。直接运用企业的内控体系,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济事务进行控制,形成制度上的漏洞。

再次,会计核算体系不同。会计内控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系统。会计核算体系不同,内控体系也就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不仅仅包括盈利性组织核算也包括非盈利组织核算。而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往往存在科研、基建、执法等性质完全不同的部门,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导致内控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内控体系的不同。

最后,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同。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企业内控不到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而行政事业单位损失的只是财政资金,由国家承担;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更多的财务风险,也更早的开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体系。相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既缺乏动力,又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因此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薄弱。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内部控制要素

篇2

关键词:企业 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比较

从2013年1月1日起,我国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旅程的起点,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虽然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是根据《会计法》制定的,二者在会计基础理论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事业单位主要使用财政资金,并以非盈利为目的,其会计准则与企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将对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作一比较分析。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行业事业单位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有规定。因为以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和支出,虽然可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资金的“收”与“支”,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但不能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也不利于构建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激励机制。所以为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会计体系改革,一部分事业单位逐步走向了市场,成本核算显得非常必要,如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新准则允许事业单位在部分业务和行业中运用权责发生制,对于提高这些单位的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势在必行。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同

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都规定了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文字表述和排列顺序略有差异的六条要求,分别是:可靠性、完整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其差别主要在于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谨慎性(即稳健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没有提及这二个要求。

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赚钱,同时也要强调对风险的控制,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以谨慎性要求来作出职业判断,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谨慎性要求成为企业会计核算别重要的一条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需强调谨慎性要求,这是由于因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对市场依赖性不大,同时事业单位的经营风险较小,因此没必要突出强调谨慎性要求。但是,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入,部分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将在市场竞争意识、成本效益观念等方面与企业逐渐趋同。这种情况下,这些事业单位将和企业一样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也需要用谨慎性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以控制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保证财务安全。

三、会计要素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基本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经营业务较多,其会计要素则应以“费用”替代“支出”,所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费用)五大要素。

(一)资产要素

企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二个定义中的几字之差有何区别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资产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形成的,单位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处置权也受到很大限制,因而事业单位的资产定义为“占有或使用”而不是“拥有或控制”。同时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资产的分类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会计准则按照流动性把资产区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六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类。按国家相关规定,事业单位也可以将自有暂时闲置的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在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并一律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符合了简化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要复杂许多,对外投资分别属于金融资产、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二种后续核算方法。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绝大多数采用收付实现制,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因此事业单位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均在发生时直接列入当期支出,也不用设“递延资产”类科目核算。

(二)负债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事业单位的负债也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来源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不存在资产权益的归属问题,出资者通常不要求取得回报,因而不适宜用“所有者权益”这一与企业会计相同的提法,所以采用了“净资产”这个名称。但事业单位会计中的“净资产”与企业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都等于资产减去负债,两者并没有实质性上的差别,因而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这一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四)收入要素

由于各自单位性质的不同,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收入的定义上虽有所类似,但还是有着较大的不同。企业会计中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而事业会计中的收入则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

(五)费用和支出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设置了“费用”要素,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设置了“支出(费用)”要素,在定义上,有所类似也有所不同。企业会计对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而事业单位会计对支出(费用)的定义则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事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等。

(六)利润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专门设置了“利润”要素,并有专门的章节用于规范企业利润的核算。而事业单位虽然收入-支出=结余,反映了一定期间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结果,与利润的实质差别并不大。但由于事业单位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因而没有单独设置“结余”这一会计要素。未来随着一些事业单位的逐渐“企业化”,也需要反映其自身的盈利状况,事业单位可通过结余及结余分配科目对其进行相应的反映和核算。

四、会计计量属性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一般采用历史成本,如果能保证会计要素的金额能够取得并且可靠计量,也可以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进行计量。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会计实务中的大量应用。而事业单位,基本上沿用了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实质上只规定了历史成本一种计量属性。从这一点规定上看,事业单位要比企业的会计计量属性单一,更加遵循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

五、财务会计报告不同

(一)会计报表的组成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增)。总体来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与企业的主要区别是不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但要编制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类似于企业利润表的收入支出表。

(二)会计报表的结构不同

以资产负债表为例:企业会计准则中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设置的,资产项目列示在报表的左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列示在报表的右方,最终使资产负债表左右两方平衡。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列示,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最终“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除此之外,两个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的编列方式、编制会计报表的各项要求等方面总体一致,只不过在某些具体内容上还略有差别。

由于事业单位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会计环境差异较大,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区别是必然的。对现有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促进事业单位与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合作模式;公共项目

1.PPP模式的概念

PPP概念的本质在于:①明确了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是PPP区别于其他项目融资模式的关键点。②定义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关系性的契约形式,契约实现的是公共需求目的,而非单纯的商业利益关系。③提出了PPP项目公私合作的实现,需要有长期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或制度的规范。④明晰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基础是基于共有产权关系以及合作期间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实现公共项目理想的政策结果。

2.PPP模式的构成要素

PPP模式由以下几点要素构成:①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就基础设施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的长期合作,社会资本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②PPP模式是以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购买服务或股权合作为基础;③PPP模式下的分工一般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④PPP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⑤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可以通过贷款、企业债等市场化方式举借债务,政府不承担偿债责任。

2.1参与方关系

PPP模式参与方共同合作,完成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功能,合作方一是我国“公共部门”发起主体或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及政府管理部门、公用事业部门、事业单位等;合作方二是我国“私人部门”投融资合作主体,界定为企业集团、公司或个人等;合作方三是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公众、专业咨询组织和政府监管人。

2.2参与方合作模式

PPP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合作模式”,公私合作将通过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文件实现,通过专业的、系统的合约制度安排确认伙伴关系,提高公共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或生产力,实现公共项目的基本功能。

2.3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

PPP模式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为特征,社会资本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同时,共同分担风险是PPP模式与传统方式的重要区别所在,PPP模式中公私部门按照各自承担风险能力的大小来分担风险,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各自所承受的风险,还能加强对整个项目的风险控制。

依照国际惯例,投资者多是以成立项目公司(即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SVP)的形式来做PPP。以项目公司的名义去贷款,实现有限追索,同时便于管理,如责权利明确、追求全寿命期绩效、利于股东进出等。同时,对于国计民生的较重要的项目,政府在项目公司中占股份,可以采用商业而非行政的方法,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2.4项目产权

PPP项目的产权包括项目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当公共项目由政府单独投资时,项目的产权主体只有政府一个,这时拥有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等其他权利;当项目的投资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时,为了保证项目的公益性,一般政府拥有项目的产权,但是作为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回报,在一定时期内项目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可以属于私人部门,因而私人部门具备了经营的必要条件,从而可以对项目进行经营管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实现项目的资本和资产增值,提高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益。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就从产权中分离出来。这样不仅解决了政府缺钱建设基础设施的燃眉之急。而且,企业不仅参与建造,而且参与运营,增强公共工程项目全寿命期效率的提高。

3.PPP模式的选择

投资企业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通过自身运营,收回投资并赚取利润。对政府而言,应用PPP模式可以提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即项目产品价格降低、服务水平提高。

3.1适用于技术复杂,规模较大的项目

影响选择PPP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复杂性、收费的难易程度、生产或消费的规模、设施的规模等。PPP项目技术复杂、谈判耗时、前期费用高,就会对项目规模有一定要求,除非其PPP模式已比较成熟,各方很容易谈判签约,否则会造成前期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过大,造成建设项目不经济。

3.2项目性质不同适用模式不同

一般而言,技术比较复杂,对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集成要求高的项目,通过PPP,让企业全过程集成交付产品,比较容易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另外,从项目性质来看,新建项目对应模式常是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经营-移交)或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建造-拥有-经营-移交);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对应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还有各种演变形式,如服务外包、运营外包等。

4.PPP项目风险的特点

一方面,PPP项目投资规模大,时间跨度长,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PPP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件各不相同,常常是无先例可循,更增加了项目的风险。一般来讲,PPP项目的风险大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4.1PPP项目风险的周期长

由于PPP项目的资金需要量大,合同期长,一般10~30年,面临风险众多,主要与利率/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影响、政策的变动等相关。

4.2 PPP项目风险具有阶段性

对于一个PPP项目,其寿命周期包括准备、招标、融资以及实施等阶段,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项目的风险是不同的,并且在各阶段是互不相同的。例如项目准备阶段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决策阶段的风险、设计阶段的风险等,在PPP项目的建设阶段,项目所包含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进度风险、成本超支风险和施工安全风险等,由于实施阶段的特殊性,项目在该阶段面临最复杂紧迫的风险因素,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的风险和货币风险等。因此可以得出PPP项目的主要风险集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同时整体风险和某些共同风险在不同阶段也有着阶段性的不同。

5.PPP模式未来研究的方向

未来的PPP项目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PPP项目合同管理理论与实践合同体系形式的研究。第二,需要进一步协调和梳理PPP项目中政府、私人部门与公众利益三者间的互相合作关系。第三,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政府各层级公私合作机制如何建立。

因此,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不仅是我国实现PPP项目制度化的有效途径,更是为社会和广大公众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哲,王守清.非营利性医院PPP项目融资的框架结构设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07):557-559.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完善。最早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上。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相关法规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控制各种风险、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有效运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和安全、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其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的情况下保证获得预期绩效的管理过程。

一、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运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产安全、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都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正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因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是构建与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动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隐藏的风险会导致各种舞弊,情况严重则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证明,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有效机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有区别的: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比内部控制宽泛。风险管理细化和延伸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仍能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发挥它的作用。二是两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风险的组合概念是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即除了分别考虑主体目标过程中关注个别风险外,还必须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组合风险。三是构成要素存在显著差别。风险管理框架拓展深化了内部控制框架下的风险评估要素,在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和风险评估、监控等内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事项识别、目标设定和风险应对三个构成要素。四是风险管理的目标比内部控制目标更多。与内部控制目标的相比,风险管理同时关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且引入战略目标的概念,其他目标都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并为之服务。

因此,不能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割裂开来,内部控制应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内部控制为主要着力点展开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所以,应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建设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把风险管理要求建设成内部控制的核心架构。

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往往会受到编制等事项的限制,使得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的情形。另外,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年龄较大,而会计知识更新频繁,也是导致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到位,部门协调性差

在一些单位或一些岗位上,“官本位”的管理意识很严重,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失去了意义。组织机构没有针对各单位对风险控制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岗位职责模糊不清,导致了各部门之间不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与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体系的构建合理性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考核、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交换信息,导致内部控制执行的混乱;第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过于形式化,监督工作的规划和执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检查与稽核经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局部代表整体,没能将监督管理工作细致深入的做下去;第三,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考核和评价制度,但没有科学依据,缺乏实用性,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内部控制对财务体系控制风险暴露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相对片面

目前我国的大多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但这一制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影响了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时所考查的项目不够完整和具体,导致其识别与计量财务体系中隐含风险的能力下降,有些事业单位不够重视风险管理,在投资的决策和执行环节没有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如果事业单位在此种情形下盲目投资,很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健经营;第二,财务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对象没有涵盖所有部门,而是主要是集中在与财务处理相关的人员上,使得内部控制的对象相对片面。

三、 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体系

预算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由预算造成的财务风险占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的很大一部分。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是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严格的财务预算对强化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单位办事效益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实施以下两个具体步骤:一是要制定预算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二是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使之能够科学合理的指导预算。不少单位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比较粗糙,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三是加强预算刚性控制。资金使用应具有预见性,避免频繁调整预算,增强预算的计划性以及对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完善的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维护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管理层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使之成为单位内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制度。首先,应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使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衡。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设立为相互隔离、相互平行的部门。再者,明确单位领导的个人职责和责任,形成领导权力之间的制衡机制。最后,建立奖惩分明且合理的考核制度。对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核应加入对其主要领导的考核。

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要求职能部门的设置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同岗位的相互制衡原则,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与内部控制机制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的落实,这样既能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能起到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弊端的效果,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会计审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是从企业内部出发,从内控意识到日常工作都必须协调配合。内部会计审计既是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合理进行专职人员配备与部门机构设置,确保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客观地监督各项工作。外部监督力量的合理运用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有帮助。

由专职人员负责现金保管,做到钱账相符。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尽管有所分工,但工作业务经常相互交叉,不仅使职务实际上处于混乱状态而且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资金管理制度不仅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而且能有效杜绝会计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等财务问题的出现。

(四)建立评价与监督制度

建立和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强有力保障。通过对执行结果的评价,可以观察反馈内部控制的成效,对以后的改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监督应以内部控制制度、财经纪律等为依据,对财务账簿和留存证明材料进行核对和审查。要着重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手续是否合规。对会计账簿的审查要与日常审查相结合,注意检查预算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资金的流向。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应定期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相关机构的审计和监督,如加强与专业审计机构的交流,借用财政、税务等政府监督部门的权威,适度引导内部控制外部化,使内部控制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 融资 信贷政策近年来,受次贷危机影响,加之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因素,我国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国外订单减少,出口急剧下降,以外销为主的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同时,信贷紧缩政策,使众多小企业被银行拒之门外,无法获得外部资金支持。银行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为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贷款的条件苛刻,长期信贷提供少。小企业融资无门,缺乏做大做强的资金支持,小企业融资难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难题。

一、中国小企业信贷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国务院以及银行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推进各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文化,适应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二、我国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一)中国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小企业是金融机构重要的客户群体,也是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重点和利润来源之一。小企业在自身以及融资方面存在两个显著特点:

1、自身管理欠缺

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企业普遍存在决策效率高和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部分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不真实,有的为避税而虚增成本和现金交易,有的为融资或企业形象虚增利润等。

2、融资渠道狭窄

在融资需求上,小企业对市场反映灵敏,经营项目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抢占市场快等特点,体现在融资上,对资金需求急、金额小、次数频繁的特点。

小企业长期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比重较高,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比较困难。由于我国金融业以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小企业获得权益资金的来源相当有限,获取债务支持也相当困难。因此,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1、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边缘化情况

上世纪末以来,中国金融改革逐步推进,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建立起产权清晰,风险严控,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引下,部分商业银行收缩机构,裁减人员,各家银行纷纷从农村以及县域领域撤离,信贷资源迅速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

由于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银行亦更注重对大企业、大客户的营销,忽略了城市里不断涌现的优质小企业客户,对小企业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与大型客户业务流程基本没有区别,由于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授权较为谨慎,小企业审批权限一般在二级分行(市分行)以上,导致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长,环节多,审批效率低,不适应小企业快速用款的特点。

小企业在融资中重要的风险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此,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

另外,由于小企业信贷业务基本由经营行组织调查,上级行审批,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客户经理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经营行客户经理普遍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阻碍了业务的开展。

3、目前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总行管理,对各分行下任务,进行考核;第二种是由各分行设立小企业的专业支行,该类模式一般为地方性银行或股份制银行采用;第三种是总行层面设立小企业事业部,从事中小企业业务,该模式现在被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采用,是国内银行小企业业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改革借鉴

我国金融改革以来,中国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的综合排名由第四位提升到第二位,中国民生银行素以行业的创新尖兵著称,在中国的银行业产品创新改革和试点方面走在前列。在国务院大力倡导金融业向小企业服务的大环境下,两家银行纷纷创新业务经营模式,建立全新的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以下为两家银行的小企业部的结构及经营模式。

(一)中国建设银行

1、建设银行小企业部的建构与职能

中国建设银行在全行建立专门的小企业金融业务经营管理组织体系,将小企业的经营重心下移至二级分行及经总行批准的县级市支行。在机构设置上,省、市分行均单设小企业业务部,省分行小企业业务部与公司业务部平行,单独考核。

以建设银行江苏镇江分行为例,镇江分行中小企业中心下设市场客户部、信贷管理部、品质管理部三个团队,市场客户部根据业务区域建立六支以资深客户经理为首的销售团队,通过主动的名单式销售,开展小企业客户座谈会、产品推荐会等。信贷管理部设置受理、评级、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信用恢复、硬回收等岗位。品质管理部设立营销规划、产品设计、合规防骗等岗位,负责市场分析、行业和目标客户筛选、产品研发等。

小企业业务部的职能主要是业务管理、制度建设、流程管理以及新产品推广等。

2、建设银行小企业业务制度

建设银行管理小企业金融业务实行分账核算、独立考核,在业务流程、审批决策、拨备计提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在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报酬分配和人员考核等方面独立运作,实现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对授信额度实行分级审批,差别化授权,在授权范围内由经营中心主管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授信额度项下的额度支用在授权范围内由小企业经营中心主管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同意后即可办理。该业务中的抵(质)押物必须由一级分行审查批准的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二)中国民生银行

1、民生银行小企业部的历史与架构

2004年,中国民生银行将中小企业从原公司银行管理部独立出来,设立中小企业金融部,为总行一级部门。2008年年初,该行的“中小企业金融部”更名为“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总部设在上海,成为了国内首家以事业部体制专业经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制度制定、市场规化、组织推动、风险管理、业绩考核和资源配置,分行层面设立小企业授信审查中心、小企业金融管理部、资产监控部以及资产管理部,负责发展规划、产品研发、营销管理、团队建设、业务推动、风险管理、预警服务、品质控管。

2、民生银行小企业选择与定位

中国民生银行将小企业定位为销售收入介于500万元至3亿元之间,或总资产500万元至4亿元之间的企业。在信贷审批上,民生银行主张不同于大企业的审批方式,从总部到分部,设立不同层面的风险总监和财务总监。

3、民生银行小企业信贷制度建设

在中小企业部的运作上,民生要求中小企业业务不能与其他部门交叉,业务品种不能仅有贷款,还应当有包括财务、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的非金融服务,服务的方面要比大企业还要全面。在风险预警方面,民生银行建立了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税务、海关、工商系统的联系,并正在建立内部的风险预警系统。

四、小企业信贷业务改革路径探讨

目前建议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审批机制、贷款价格、产品创新、激励约束、区域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一)信贷审批方面

1、改变小企业授信评级模式

对小企业信贷业务,银行应当摒弃原有大中小企业同等流程的审批制度,改变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尤其要重视非财务信息评价指标,把其作为评估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如中国建设银行在小企业客户评级中,经营者信用记录、纳税情况、家庭收支和资产等非财务指标的权重达50%左右。

2、改进小企业信贷审批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创新和运用信贷打分技术,通过采取专业化、标准化的量化评分,实现对小企业信用的快速高效分级,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效率。

(二)产品创新与价格方面

1、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小企业风险大,因此,在定价方面应该区别于大企业考虑。银行应当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授信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探索对不同小企业或不同授信进行精细化定价。

2、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

为适应各地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可以在对传统信贷产品略加改进,并在当地进行推广。如深圳发展银行海口分行根据海南省缺乏大型工业企业、而贸易型小企业遍布广泛的特点,新推出了“贸易融资”信贷品种,以企业的仓单、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票据为抵押品,对所有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现了电子化,大大突破了企业的融资领域。

(三)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与激励机制

1、对小企业信贷业务推行不同的区域政策

在对待小企业的发展上,银行应保持因地制宜的政策,要有保有压。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工商银行在发达地区如广东南海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信用、保证以及抵(质)押方式,凭借金融票据、应收帐款、商品货权、商用物业等抵(质)押品,获得期限最长为3年、额度最高为3000万元的便捷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2、建立差别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应当根据小企业金融业务特点,初步建立了与普通公司业务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郭卫文.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问题与建议[J].银行家,2009,4

篇6

“不在客户那里,就是在去和客户见面的路上。”――一辆摩托车、两人一组,在县城方圆五公里的园区、楼盘、街道、社区活跃着一支生力军,这是江西省弋阳县联社全面进军小微市场的缩影。

2012年初,走马上任的弋阳县联社理事长程建平在一次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农信社竟然得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款难贷”的差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转型、转向何处,让他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人口不到40万的弋阳县,有近千户小微企业、1万多户个体工商户,巨大的“小市场”蕴含着“大商机”。程建平敏锐地捕捉市场先机,作出向小微市场进军的决定,认定“小生意”也能做出“大市场”。随即,专注小微金融服务的号角在全县农信社吹响。

搭建平台:成立小微事业部

2013年4月,弋阳县联社成立小微事业部。程建平告诉记者:人是决定因素,弋阳县联社把人才的选拔和队伍的组建放在第一位。在公开竞聘客户经理中,大胆起用年轻人。在程建平看来,年轻人是一张白纸,可以描绘美好的蓝图。他坚持将风险识别能力、综合素质作为小微客户经理甄选的首要条件,同时培育优良的信贷文化,强化客户经理廉洁自律,严格遵守“不喝客户一杯水、不抽客户一支烟、不吃客户一顿饭”的原则,对道德风险实行“零容忍”。

围绕“让贷款像存取款一样方便”的目标,弋阳县联社采取“区别授权,逐层分权”的授权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下放审批权,目前小微事业部的放贷权限从100万元扩大到150万元。通过业务流程的改进,实现了90%以上的业务审批在一线完成。弋阳县联社小微事业部总经理熊金盛对记者说,小微事业部实行贷款时效管理制度,平时前台客户经理白天营销调查、晚上在家做资料,小微事业部贷审会根据客户需要随时召开,抵押贷款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放款,保证贷款控制在3个工作日内放款。

“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弋阳县联社制定了风险防范与正向激励并重的业绩考核评价办法,使客户经理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业绩挂钩,并积极推动小微事业部在事业部制基础上完善考核办法,确定资金转移定价的合理值,加大微贷客户的考核,保持小微团队的战斗力。”程建平补充说。

创新管理:实行差异化经营

弋阳县联社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差异化的市场经营。弋阳县联社主任徐永胜对记者说,小微信贷在“共性中找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五个方面下足工夫:

一是目标客户差异化。始终关注那些因为没有抵押物而求贷无门的小微客户群,如个体工商户、弱势群体。

二是服务区域差异化。本着贴近客户、错位竞争、县郊优先的原则,坚持将服务覆盖到小微客户金融需求旺盛的城乡结合部,对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栋楼堂里弄、每片园区实行地毯式营销,掌握小微客户的准确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并且实行客户经理片区化管理。

三是产品差异化。充分考虑小微客户无抵押物,贷款短、频、急的特点,推出“百福微贷”系列产品,实行“多人担保”“辅助担保”“信用担保”等多种保证担保方式。

四是利率定价差异化。制定灵活的利率定价办法,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对不同行业、不同担保方式、不同贡献度实行弹性的风险定价机制,为不同资质的客户提供不同的利率。

五是服务方式差异化。在服务中做到“三贴近”:贴近市场,客户经理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从市场中搜集信息,发现信贷机会;贴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服务,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信息;贴近实际,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为客户量身打造微贷产品。

防控风险:注重技术运用

小微客户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如何有效地把控风险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道坎。在风险防控中,小微事业部注重分析和技术运用。引入德国IPC公司先进小微企业贷款技术,并请有关专家对客户经理进行培训和实战演练。在执行中,客户经理严格遵守“实地眼见”的审慎原则,无法核实的各类资产均列入表外,通过实地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财务报表重构,反复交叉检验,预测客户未来风险。在此基础上推行“看三品、查四单”风险防控法,要求客户经理看人品、产品、抵押品,查水费单、电费单、工资单、银行现金流量单,评估贷款的安全性,并通过历史事件和经营事件综合分析客户营运水平、偿债能力以及诚信意识,从而规避风险。

弋阳县联社通过社区化的营销、差异化的市场经营、有效的风险控制、优良的信贷文化,把一向不被重视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截至2014年12月,弋阳县联社小微事业部累计发放贷款2.4047亿元,支持小微客户702户,实现利润420万元,到期贷款收回率和正常利息收回率保持“双百”,不良率为零。

篇7

分类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国外兼营自营性业务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对政策性和自营性业务的分类管理主要采取分账户管理和建立母子公司两种模式。(一)分账户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普遍,是在同一法人下通过设立特别账户或信托基金,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对政策性业务设立指令性账户,实行项目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其风险补偿按“谁交办、谁补偿”的原则进行,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管;自营性业务设立指导性账户,在政府指导下,由政策性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风险补偿执行商业银行标准。如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和德国土地银行等。泰国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对政府指定专项政策性业务建立公共服务义务账户,独立于一般贷款账户,便于单独进行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是政府全资的皇家公司,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分别设立加拿大账户和公司账户进行分类管理,政策性业务中5000万加元或敏感交易需要由政府内阁进行决策,资金来源均由财政部拨付,贷款风险由政府承担,并设立专项准备金;自营性业务由董事会决策,资金来源通过发债解决,发行债券享有国家信用评级,风险由银行承担。(二)建立母子公司模式。该模式是政策性银行通过母子公司组织架构来实现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隔离。母子公司可以具有不同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实现财务上的隔离,即在组织、管理和财务等方面分离两类业务。这些子公司,有的被政策性银行全资拥有,有的与战略伙伴合资成立,专门从事商业性盈利业务。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巴西社会经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等,都拥有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财务管理权限的子公司。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主要是为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优惠的长期信贷,下设全资商业性子公司,如中小企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开发银行、国际合作银行等,各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享受不同的政策和监管制度。

农发行信贷业务分类管理的建议

实行信贷业务分类管理,必须明确界定分类标准,并根据不同性质业务,建立相应的扶持和保障机制。(一)业务划分标准和范围。根据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可将农发行业务划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形式变化,动态地调整业务分类和范围,做到有进有退。1.政策性业务。是指国家强力倡导,体现国家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意图,由各级政府主导,并给予全部或部分风险补偿的业务。现行政策性业务范围应包括:(1)粮棉油收购、储备、调销贷款、政策性财务挂账等;(2)猪肉、羊毛、食糖及其他主要农产品收购、储备贷款;(3)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贷款;(4)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5)农业科技贷款等。2.自营性业务。是指符合国家农业和农村政策导向,与政策性业务紧密相关并由农发行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业务。现行自营性业务范围应包括:(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2)农业小企业贷款;(3)县域城镇建设贷款等。(二)实行分账核算管理模式。分账核算是分类管理的基础,只有通过分账核算,制定合理的成本及费用分摊规则,才能确定两类业务的经营绩效及成本收益。从制度变迁的成本角度看,选择分账管理模式仅需要调整内部管理体制,而母子公司模式涉及到机构变动、人力资源增加,资金成本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农发行可选择分账模式。建议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信贷业务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分摊,有外部认定依据能直接认定的,可直接归属到相应的业务。无法直接归类的,可依据各类业务量比例进行合理分摊,各类业务的资产与该类业务的费用之间原则上要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精确分类和分账核算,找出每类业务盈亏平衡点,为经营决策和合理补偿提供依据。(三)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两类业务应建立有区别的风险补偿机制。对现行由中央财政兜底的政策性粮棉油和主要农产品收购和储备贷款业务保持现行的补偿政策不变。对其他政策性业务建立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农发行三家共担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中央财政对于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对于储备和调控以外粮棉油收购贷款,可通过免征农发行营业税建立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基金方式,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运用上述两种方式仍不能弥补风险损失的部分由农发行风险拨备予以承担。对于自营性业务由农发行根据风险和收益情况决策是否承办,风险完全由农发行自行承担。(四)建立有区别的资本和风险拨备约束机制。为了从机制上确保两类业务分类管理,以及政策性业务为主体要求,建议按照“区别对待、分类计提”的原则建立资本和风险拨备约束机制。一是对国家负责兜底的政策性贷款按“谁交办、谁补偿”的原则,风险由政府兜底,农发行不对应资本约束、不计提拨备。对国家不负责兜底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贷款,农发行要对应资本约束,并计提风险拨备。二是对自营性贷款由农发行承担经营风险,按风险程度及监管标准,对应资本约束,足额提取风险拨备。三是允许农发行长期执行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全额税前扣除政策或将贷款损失准备税前扣除比例提高至3%,减免营业税或比照农信社和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做法,按3%的优惠税率计缴营业税。(五)建立不同的考核评价和监管机制。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应建立有别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考核评价和监管制度。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对政策性业务以尽职考核为主,主要考虑政策性目标实现情况、资金到位情况、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等,并建立健全政策性业务差别监管体系。自营性业务考核和监管可参考商业银行的标准及办法。

本文作者:丁振京工作单位:农发行总行研究室

篇8

关键词:办学条件;财政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本文通过对高校建设中建设经费出现的财务风险的介绍及对于高校财政风险的成因分析,阐述了对于高校财务风险问题提出的防范措施。由此不仅解决了高校中建设经费的财务风险问题,还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控制措施。而高校财政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实施,更是为高校办学条件的建设提供了最大限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办学条件的优越性。

一、关于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政风险广义上是指在进行商业投资是在经济上产生的一种风险现象,在经济学术界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具有不同的概念,传统意义上来说,财务风险一般都会被定义为因个人或企业投资造成的债务产生的不确定风险,尤其指在企业由于投资项目造成负债,但是此时企业的投资项目的成果因为效益的稳定性又不能够及时为企业偿还所负债务,由此便产生因负债造成的经济风险,无论是任何投资项目都会产生此种模式的经济风险。而广泛意义上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却是指个人或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其内部的各项财政经费的客观存在,但由于商业活动的进行受外界环境及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隐形的经济因素或者一旦出现就无法控制的行为因素,都会造成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或企业投资回报不能得到预期的经济效益或者与最初的预算形成一定的差距,当结果与预算差距过大时就会造成个人或企业难以承受的经济压力,由此形成个人或企业投资的财政风险。

针对本文所说的高校财政风险指的是在高校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时,关于运营过程中由于建设经费的流动产生的经济风险。

二、关于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高校建设过程中关于教育事业财政收入存在的季节性与经费支出的矛盾体的形成

对于高校建设过程中关于教育事业财政收入的季节性与经费支出产生的矛盾体,是作为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关键性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任何高校的办学条件的完善均来自于国家教育财政部门的拨款和关于教育事业进行的教育经费的收取。按时间计算的话,国家教育部门拨款均按照周期性及每月一拨,而教育事业经费收入更是集中在高校开学之际,这样就在收费的体质上形成了固定模式的季节性收入,但是在高校建设设备完善办学条件的过程支出的经费却是均衡的,更不存在季节性特征,且其受到高校所在地经济特征、经济环境及当地的财政政策影响,这样就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2.高校教育经费的收取方式按照现金收付实现体制

对于在高校教育的费用收取方式的传统性,即是按照传统形式上的现金收付更是作为高校财政风险成因的制度性的根本。在高校中,关于经费资金的流动性的会计体制与现实的社会企业所运营的会计体制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即是对于经费花销或收入的记账基础不同。在企业中,只要是关于定期费用的收益费用都会进行根本性的相关记录,这样便使得企业对于负债情况较为明显;但在高校会计体制中,关于“现金制”的实行,就容易造成高校管理层人员对于高校负债情况了解并不透彻,且布恩呢个进行详细实况的记录,成为典型的“形式过场忠于事实”的原则。

3.高校中关于教育经费和建设费用的投资进行分类核算

在高校中将教育经费和教育建设和办学条件完善所需费用的投资更是高校财政风险制度上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将高校的会计经济体制与社会上的企业内的会计经济体制进行详细对比,不难发现其二者之间存在的另一重要不同特征,即是高校中的经费会计体制含有两个不同的体系,其分别是教育经费的核算体系和教育建设及办学条件完善的核算体系。在这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中,关于搞笑的建设体系多数来自银行的抵押贷款,而国家给予的拨款对于支付抵押贷款的利息支付都不够,因此形成的高校财政风险就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被掩藏起来,由此形成高校财政中存在的潜在威胁性的财务风险。

三、关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1.对高校经费做出合理的安排

根据高校建设和办学条件完善需要的经费支出和高校筹集资金的收入之间产生的矛盾体的特征,对于高校在资金经费和内部条件的制约情况下,对现有的可运行资金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使用,坚持经费使用的量入为出,做到经费使用的收支平衡,保证经费的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工程的建设。

2.在高校内建立明确的职责期内的经济责任制度

高校在社会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在其内部必须建立健全的高校法人任期内关于经济的责任制度,做到关于校内经济损失的奖罚分明,同时加强高校内关于财务中任何项目收支的管理建设,即是建立规范、明确的职责内期内的经济责任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并减少因财务风险造成的问题。

3.控制高校抵押贷款的规模

因高校的主题建设资金多数来自与对于银行的抵押贷款,由此便形成对于贷款的依赖性,但由于银行贷款存在这最为广泛的风险性,因此只有加强政府对于贷款方式的监督管理和在一定范围内强力控制贷款规模,完善关于贷款的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由于贷款为高校带来的相关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建设中对于办学条件的不断优化完善、高校教育资源的硬件设施的优化整合的加强多需要的大批经费造成的高校财政风险都阻碍着国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通过在高校中进行的有效的高校财政风险预防措施不仅能够建立其健全完善的教育体制,还可以有效的保证高校教育的稳定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最终保证了社会的安定性。

参考文献:

[1]孙磊,郭华馥.论高校新校区融资贷款的管理[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03).

篇9

关键词:内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

内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在企业家精神中一个增长很快的研究领域。企业家精神通过探索和发展企业家精神的解释和测量扩展了其研究边界。内企业家精神即在已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企业家精神。最开始的内企业家精神研究着重于新事业冒险即在已有组织或企业中的新风险集合和公司内部的企业家个人。过去的三十年间内企业家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内企业家,主要关注的是内企业家的个人特征。辨别和支持组织中的企业家是整个领域的一部分。

2.新企业的创建,主要是辨别新企业的类型以及与组织的适应和使用的内部组织环境。

3.创业组织,主要关注创业组织的特征。

Lumpkin and Dess(1996)给出了一个基于创业导向的经典的定义。他们指出公司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自治、创新、风险承担、主动性和进攻性竞争。他们在定义的时候尽量不采用绝对化的词语以此来保证定义的包容性。他们对于创业导向的阐述,都尽量包括个人和组织层面的企业家精神的特征。这都反映在他们对自治和一些自治的活动的探讨上,这些活动没有强调新事业冒险和公司战略层面的考虑比如自我更新,这些后来在Zahra的著作中提了出来。

企业家精神是个人或组织的行为,是一个形成的过程,过程中出现相关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组织的形成和革新。这种企业家精神是区别于无企业家精神的,无企业家精神指的是对现有的和传统的活动的管理。这个企业家精神的定义给出了一个观点,使企业家精神和无企业家精神的历史定义的区别是吻合的。这又与熊皮特基于产出的定义是一致的,企业家精神就是通过进行新的组合,导致间断的价值创造。在这个观点中,企业家精神只能存在于当新的组合真正产生的时候,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才会结束。事实上,企业家精神是由很多非传统的事件构成的。

与组织一样,对于个人来说,企业家精神也可以理解成是基于产出的行为或行为意图,而这种行为和行为意图可以在一系列的小事件或一个大事件中发现,比如新公司的创建或突破、创新。企业家精神可以被看成为绝对量(比如有新公司对没有新公司)或相对量(大量的企业家精神对没有企业家精神)。新公司的创建是企业家精神很明显的特征,所以这是在个人层面上一个检验企业家精神的最重要的指标。

在组织层面上,新公司的创建同样可以被看成是相对量。这是因为有些公司的部门或子公司比有些公司的要多。这个时候,组织的内企业家精神可以看作是程度量,不同组织的内企业家精神的层级的是不同的。组织的内企业家精神可以被看成是连续的量,范围从少到多的企业家精神。绝对性的描述,比如完全的企业家精神或没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是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抽象概念,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在以前的研究中,内企业家精神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定义的:

1.组织内的个人寻找新机会的过程,并不运用自己控制的资源。

2.在公司内部创建新业务,放弃传统而追求新的机会。

3.在现有组织内部的企业家精神。

4.在已有组织中建立新的组织,或在组织内部培育自我更新和革新。

5.用狭隘的定义排除小型组织而只关注大企业。

篇10

【关键词】审计对策;沸腾壶审计模型

(一)加强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审法规和条例,从法律层面上增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独立性、权威性。再者,推动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各级层次的内部审计师协会,由协会制定统一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使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准则可循。

(二)正确定位内部审计职能和性质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处于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以监督为主。国际内审协会C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它主要提供两种服务即保证与咨询服务,保证服务指为了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构成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的审查证据的行为;咨询服务指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目的是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

(三)采用杜邦沸腾壶风险审计模型

杜邦沸腾壶风险审计模型是美国杜邦公司创建使用的风险审计模型。这种模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审计对象是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公司在审计前将风险因素分为类,每一类定有不同的风险级别,分为高风险、敏感风险、适中风险、低风险。审计主体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因素进行不同程度的审计,一般来说风险级别越高所配置的审计资源越多。这种方法用图形描述时呈壶状,所以人们称为沸腾壶法。

沸腾壶审计模型扩展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原有职能,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沸腾壶中有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是我国所没有的,因此这种方法对我国的内审工作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得借鉴意义鉴。传统内审得对象从时间上看是过去的事情,忽视了企业作为一个战略组织所面对的未来情况的评价。沸腾壶法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在原来内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风险的审计。杜邦沸腾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风险作为内审的对象,打破了原来的内审只关心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局面,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四)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

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设置适合企业管理特征的内部审计机构,如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确立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不受企业经营管理部门的约束,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层次高,独立性强,权威性高,工作容易开展。例如:鞍山钢铁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审计委员会领导体制,效果非常好。西方企业通常根据管理体制和业务内容,确定其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及其与领导层的隶属关系。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体制,确保内部审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所在。

(五)应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企业在设置内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两条原则。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无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离开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因此,在企业建制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权威性原则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的高低,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就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

(六)内审人员应具备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