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境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环境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经验总结,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系统研究了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界定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在1994年使用,从资源再生的角度提出废弃物资的资源化,其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1]。作者对文献中关于循环经济定义的总结,主要基于内涵,并有重点按类别地介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定义。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的概念来自于环境保护。然而,真正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界定循环经济的并不多见。有文章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①强调环境保护本质上与经济活动是一个协调统一体;②指出人类经济活动应遵从自然生态规律;③阐述了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深刻内涵;④揭示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一表述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性质而言的。

2. 从大物流角度界定

在迄今的研究文章中,从大物流角度界定循环经济,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循环流动,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从这个角度定义循环经济强调了物质闭环流动、经济形态、生态经济等内涵,要求按照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将现行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式经济系统,转化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环式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使用。

3. 从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界定

经济界中各地区、各产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物流,我们都把它叫做经济界物流,简称经济物流。经济界物流的特点:物是经济商品的物;流的动力来自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赢利目的的经济行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3]。其含义是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1. 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一种融合环境保护的现代管理模式, 通过绿色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手段,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环境负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和供应链系统整体效益最优的目标。

2.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体系结构

绿色供应链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研究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包括产品的原材料获取、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销售与运输、产品的使用以及产品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其运作体系结构图如1 所示。

⑴ 绿色设计。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 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理念,要求产品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采用绿色产品设计。

⑵ 绿色材料。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 这些副产品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⑶ 绿色供应。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⑷ 绿色制造。绿色制造也被称为绿色生产或清洁生产。它要求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的标准生产,这意味着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期推行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⑸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绿色包装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 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 又浪费包装材料。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

⑹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3 .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

实施绿色供应链,面临着一系列决策问题,它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很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就是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手段建立绿色供应链的功能系统模型、信息系统模型、物流系统模型、资源系统模型、组织系统模型、过程系统模型,以及制造系统绿色供应链总体模型,形成完整的决策体系结构和系统模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图2所示。

⑴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尤其强调的是,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要求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高。

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对象涉及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和物流商等。因为,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一些关键节点企业制定并严格实施环境管理标准,而且其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环境管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

⑶ 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技术

在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过程中,要涉及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控制和管理等使能技术和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绿色材料选择、绿色采购、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生产计划、绿色分销、多地点库存协调和逆向后勤(回收和处理)等。借助于上述绿色供应链的体系结构、模型和评价体系等,尽可能选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材料,尽可能使材料的采购、材料和产品的仓储、运输、产品的分销过程占用的空间、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损害最小。

三、结论

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在我国,供应链管理还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模式的构建,并且对绿色供应链闭环的每一个环节给予精心的制定和计划,才能达到社会、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系统优化,推进全球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对于大多数电子产品生产厂商而言,新的政策规定和要求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危机。但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能否成功应对政策面的负面因素,必将成为各类厂商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基于此,许多行业知名厂商都纷纷加大在绿色环保领域的投入,以期能把握住新的商机,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UPS(不间断电源)行业为例,行业第一条绿色环保生产线近日在山特投产,此举表明,作为行业知名厂商,山特在新的牌局中又抢得了先机;同时业内人士还认为,山特的这一举动必将推动UPS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改善产品生产工艺,从而以绿色价值为核心动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为用户营造安全、健康的使用环境。

“绿色革命”:后服务时代的增长点

任何产业领域的发展基本上都历经了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再到服务为王的发展模式,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电器产品的营销中,这种发展阶段表现得更为轮廓分明。然而,进入到当前的消费时代,服务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必须,如果再打服务牌只能是被认为厂家不高明的商业噱头,不但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也无益于企业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以新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契机,提出“绿色革命”的战略举措,看似是对新法规的应对之举,其实也是任何产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电子信息产品在微利时代所能找到的最有增值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在后服务时代的又一利润增长点。总之,能否顺利达到绿色环保的产业水平,是厂商生存发展的分水岭,一场可以导致产业升级的“绿色革命”即将打响。

当然,虽然“绿色革命”是今后电子产业发展的方向,但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也还有相当的现实困难。专业人士就指出,无铅化是制约电子产品绿色环保的关键因素,而且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在UPS行业,很多企业由于技术及生产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对于含铅废气的处理上,不少企业直接向空气中排放,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破坏,而且对于使用者也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专家指出,电子制造企业的绿色环保,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绿色革命”战略在企业层面能否成功得以实施,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贯彻于日常的工作当中。据了解,山特公司已于去年率先获得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2004版认证,这就保证了公司从战略层到操作层都具备了这种环保意识和健康关切的文化,从而能在生产全过程中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范,将整个行业的绿色环保水平带入规范化的轨道。

环境管理彰显“绿色价值”

UPS产业发展的“绿色革命”势在必行,但如何彰显出企业或产品的“绿色价值”却是一个相当宏伟的系统工程。企业的绿色环保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切实有效、积极可行的管理体系也是先决条件之一。在这方面,山特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据悉,山特公司针对行业特点,制定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在生产中,山特始终将创建资源友好型企业放在首位,树立“绿色厂商”的形象,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和谐发展;山特还将环境绩效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持续不间断的精神关注环境保护,倡导“节能减废,创造且持续维护绿色环境”的环保理念,并将这种理念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思维中。此外,山特公司对于废弃物实行“分类回收、集中保管、统一处理”的原则,可回收及不可回收废弃物由指定部门派专人送到公司建立的废弃物集中站;危险废弃物由各部门分类收集,送危险品仓库保存,送国家认可危险品处理站处理。

篇3

上海烟印(原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始建于1929年,是国内最早专业生产卷烟商标纸的印刷厂。现为烟草行业全额投资子公司。经过83年的发展,企业已由单一的烟标印刷企业建设成为集卷烟、食品、医药、化妆品、文体、日用化工等产品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包装印刷联合企业。近来,上海烟印更是积极响应国家绿色环保政策,紧紧围绕节能减排主题,不断挖掘内部节能潜力,分析研究能源消耗重点,积极开展工艺创新、使用环保材料,积极推动印刷界的绿色环保大业健康持续发展。

绿色认证先行者

作为首个印刷业国家环保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 平版印刷》的参编单位之一,上海烟印早在2010年12月就成为新标准认证的试点单位,并在审核中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3月,绿色印刷认证工作随新标准的颁布正式展开,企业当即组织行动,由技术中心牵头各相关部门,重点对标准颁布稿中的各项新增和修改款项进行仔细解读,并积极联系供应商,着重对原辅材料证明材料进行详细收集。

清洁生产排头兵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烟印就开始探索清洁生产。“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增溴化锂中央空调项目,利用峰谷电价差减轻电网高峰时供电紧张矛盾。2009年,上海烟印在企业内全面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将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到更高的一个层次。推荐客户使用获得森林认证的纸、再生纸和本色纸。上海烟印每年胶印生产量多达4亿印张,紧紧围绕生产管理展开节能减排工作,采取合理调度生产,尽量组织大批量生产,加强生产前的研究,掌握批量产品特性,根据产品特性调度最适合的机台和人员进行生产等方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更高层面的绿色环保。

篇4

关键词 :环境经营 概念 管理模型

一、 企业环境经营理念的提出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克服当今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环境为指导思想的法律规章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此外,各国消费者的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正在日益增强,各种绿色环保组织也在积极地展开活动,这一切都表明了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已经与往日大不相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经营模式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效益,所以需要提出新的经营理念来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1]。

目前,许多跨国集团公司已经开始转变经营模式,逐渐采纳环境经营理念。跨国集团公司转变经营模式的原因既有基于自身的因素,也有处于不断施加的外部压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肆意损害,会引起媒体舆论的关注,对企业的形象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消费者的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对所消费产品的环境属性非常关注,因而产品的环境属性已经成为构成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加紧环境立法的节奏,将要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条款;这些外部压力都推动了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样,内部因素也不可小觑。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今跨国集团公司所招募的新员工以及新晋升决策层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都较高,他们本身就重视环境问题,将环境伦理纳入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融入了实际的执行活动当中。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大中型公司开始转变经营模式,但是从总体进程来看,依旧是十分缓慢的。环境经营理念的引入面临许许多多的制约,从根本上来讲,这些制约是超前的理念与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的矛盾所引起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因素:初期引入环境经营理念会增加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环境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由专业人士制订具体的保护措施,而企业的人才储备中往往缺少相关的人员;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效应,这些都会削弱企业改进经营模式的积极性;某些地方政府、部分股东以及企业部分管理者只具备短期的效益眼光,对长期的效益投资保持悲观的态度;

二、环境经营的概念与原则

1.环境经营概念

环境经营指的是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通过将环保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战略思维当中,对企业的经营和具体业务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环保理念成为一切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环境经营不仅仅只是增加了环境效益,它同时也会激发企业的发展思路,开辟新的业务,建立新的赢利点,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时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环境经营概念是围绕着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而提出的,综合来看它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口径的定义。从狭义的口径上来看,环境经营指的是为了改善环境或者减轻污染而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代表人物沃特斯(Wolters)和克里斯丁(Christi)认为环境经营指的是事前绿色生产与事后污染处理所运用的一切技术手段。从广义的口径上来看,环境经营指的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流程中去,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理解这个概念。代表人物格雷(Gray)和诺斯(North)认为环境经营指的是企业制定了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并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善经营达到环境优化以及利润增长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环境保护会与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得其生态福利最优化。

2 环境经营理念发展

1992年6月,世界各国首脑齐聚里巴西的重要城市里约热内卢,并在此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发展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文件都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环境经营理念获得了迅猛发展。环境经营的两条准则逐渐获得了各方的认同:资源的消耗水平应该控制到低于资源的再生水平以下;工业污染水平应该控制到低于环境的承载水平和自净水平以下[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环境经营理念大大超出了其最初的概念范畴。它通过不断的拓展,逐渐形成了全面的环境质量管控体系。环境经营不仅仅只是企业为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降低其运营成本的行为,更是全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的活动,它已经和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借鉴贾建锋(2012)提出的划分方法,环境经营理念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视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第二个阶段是环境经营理念与业务链相结合,形成环境经营绿色管理体系。第三个阶段是提出环境会计理论,将企业环境经营的成果与企业财务相结合。

3 环境经营的原则

环境经营的基础是环境保护,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在企业环境经营的过程当中,企业要按照科学的管理体系标准,对产品进行全流程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应该遵循生命周期原则和环境效率原则[3]。

(1) 生命周期原则

在以往的传统经营活动中,企业的管理者都只重视对产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消除。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以后,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趋势加快,传统经营模式也逐渐向新型经营模式转变。新型经营模式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从设计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的监管,任何一个环节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用了ISO14000这个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中的生命周期评判方法对本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生命周期评判方法指的是对产品的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燃料以及向自然界的排放物进行计量评价,方便企业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优化。

(2) 环境效率原则

追求更高的环境效率,是许多将要采用环境经营模式的企业和已经采用环境经营模式的企业非常重视的目标。环境效率是一种用来刻画投入与产出比例的指标。环境效率中的产出以前指的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但是,进入本世纪以后,这个概念被进一步扩宽,将利益关联者的评价也纳入了统计口径。利益关联者既包括消费者、员工以及当地的居民等等。这种产出量的新型统计方法可以很好的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效率中的投入量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量和能源量。在二十一世纪以前,统计的范围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本世纪后统计的范围则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流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环境效率指的是企业所生产产品对利益关联者的影响与企业所生产产品在整个流程中所消耗的资源量之间的比例。

三、 模型构成及其作用

1. 企业环境经营管理模型的构成

随着环境经营实践的开展,环境经营体系理论不断的完善。环境经营体系的划分存在不同的方法,如本田汽车集团就将环境经营体系划分为生产、办公等七个领域。基于常杪等(2009)提出的环境经营体系模型和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的案例分析,将整个环境经营体系分为生产流程管理层面和管理体系层面,一共包含十个基本要素[4]。

生产流程管理层面的设定是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采购、产品生产、产品物流、产品营销以及废物回收等六个要素。管理体系层面则是用于保障生产流程管理层面可以顺利开展的手段,它是构成环境经营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制订、对外交流、会计核算以及管理机构等四个要素。

管理体系层面的四大要素的具体阐述如下:

(1) 企业战略制订。它指的是企业的决策层确定本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方针,这可以指明企业未来环境经营的方向,体现企业的环境经营理念,突显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外界消费者和媒体更好的了解这个企业;

(2) 环境交流。它指的是企业每年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撰写本年度的环境经营成果报告,通过积极地与外界的互动,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公司在本年度为环境优化作出的贡献;

(3)会计核算。它指的是运用环境会计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科学地、准确地核算。通过对环境效益、环境成本以及环境资产等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环境决策、获得环境评价,不断改进环境经营的方式,改善环境经营的状况;(4)管理机构。它指的是企业在内部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组织,保证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管理体系层面与生产流程管理层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机制,有利于推动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良性地发展。生产流程管理层为管理体系层面提供了运行的平台,而管理体系层面为生产流程管理层提供了保障。

2 环境经营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企业的外部经营条件已经开始悄悄地发生改变。消费者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开始关心他们作为一个地球人对大自然的责任。这个改变体现在消费者比以往更为偏好绿色环保产品。推行环境经营不仅仅只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时它也有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以往的人们只重视质量、成本和效率等要素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在消费者日益关注环境状况的现今,企业实施环境经营同样也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效果[5]。

企业的环境经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为企业筹措了资金。许多的国家为了引导企业重视环境状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订一系列的支持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许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关于企业维护环境的信托投资基金项目。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社会责任投资(SRI)非常地发达,发展地十分顺利,为企业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对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地贡献;

(2) 提升了企业形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了完整地环境管理体系,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控制,还利用环境会计进一步加强核算,以便生产出对环境更加有益的产品。企业通过对外环境报告,向外界传递信息,让更多的消费者知道企业的环境经营成果。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促进了销售量的增长。目前,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即使绿色产品的价格比同类的产品更高一些,消费者也会更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

(3) 利于企业出口。现今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挡,开辟外国市场抢占先机是必然的举动。然而,由于各国的反全球化势力也在不断阻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抬头的趋势,并逐渐转变为更为隐蔽的形式。许多国家正在抛弃运用关税壁垒手段来保护本国贸易,而采用“绿色”壁垒手段来达到保护本国企业的目的。企业通过环境经营模式可以获得ISO14000的认证,获得国际范围内的认可,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避开了“绿色”壁垒。这种方式不仅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绿色”通行证,还可以博得各国消费者的好感,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

(4)开创新的业务。企业在环境经营中所运用的新技术可能会在环保领域开辟出新的业务,成为一个新的盈利点。如日本的钢铁公司就运用废塑料循环技术开辟了新的业务,创造了巨大收益。

四、启示

我国人均资源量较少,生态环境多样而脆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激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政府已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意义,推出了一系列法律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环保公益活动也在不断增多,企业开展环境经营的条件也逐渐开始成熟。如今,解决生态问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此外,环境经营因素在企业竞争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企业应该重视这种变化,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变,从战略层面从新构建新的经营体系,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孙明华. 略论环境经营[J]. 经济问题,2004,10:28-30.

[2] 常杪,杨亮,周艺莹,王世汶. 企业环境经营概念与框架体系[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02:9-11.

[3] 余晓泓. 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J]. 中国人口资源与境,2003,05:107-111.

[4] 贾建锋,柳森,杨洁,赵宇恒. 透视环境经营――对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的案例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04:306-314.

[5] 曾荣平,王树奇. 应借鉴日本企业的环境经营[J]. 经济纵横,2007,23:60-62.

篇5

论文摘要:欧盟(EU)是极具吸引力的发达经济市场,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地。EU近年来出于产业市场保护等多方面的考虑,了“绿色”系列指令,构筑起“合法”的“绿色屏障”,即绿色贸易壁垒(GBT,GreenBarrierstoTrade)以限制进口。我国出口因之损失巨大,对EU的出口在成本、技术方面,遭遇到严峻的挑战与考验。要保持我国对EU的出口优势,需要多方联合行动、多方面入手,积极应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国际趋势,WTO下的多边贸易谈判,使关税的贸易保护作用变得极其有限,传统的非关税政策也仅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于是,因技术体制、经济技术水平差异等产生的技术性措施以其“合法性”、隐蔽和灵活性演变成贸易壁垒,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TechnicalBarrierstoTrade)将成为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维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目标使得以环保标准支撑的GBT成为了TBT的核心。

近年来,欧盟了一系列与环保相关的“绿色指令”,包括:PPW指令,《包装及包装废弃物指令》(DirectiveonPackagingandPackagingWaste);WEEE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DirectiveonWaste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RoHS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DirectiveontheRestrictionoftheUseofCertainHazardousSubstancesin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ELV指令,《关于报废汽车的技术指令》(End-ofLifeVehicle);REACH法规,《化学品登记,评估及授权法规》(RegulationCoveringtheRegistration,EvaluationandAuthorizationofChemicals);EuP指令,《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DirectiveonEnergy-usingProductDesign),这些指令构成了EU整合性产品政策的基础,对外形成了GBT。

一、欧盟系列绿色指令的动机

1、利用WTO协议绿色规则缺口构筑贸易壁垒

WTO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一系列的相关协定中,虽然这些协定规定“不得妨碍正常国际贸易”,但另一方面却肯定各国的“环保例外权”,而在行使此种权力时,WTO有关环境贸易规范一般都比较概括和抽象,含混其词、模棱两可,缺乏有效和明确的约束性,导致了GBT在世界范围内盛行。

EU正是利用这点,制定出一系列严格、繁多、苛刻的绿色环保标准,构筑起“绿色贸易壁垒”,名正言顺地达到既有利于EU商品出口,又有利于限制别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2、出于产业保护,培养竞争力的考虑

EU现有25个成员国,人口超过4.5亿,是极具吸引力而有价值的市场。EU担心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力量出口迅速增长,连年对其巨额贸易顺差,2006年高达916.6亿美元,会挤占了其市场并对当地经济产生冲击。而EU东扩后,新进成员竞争力还很弱,加之近年EU经济增长乏力,为保护对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就业综合影响大的相关产业,培养和提升竞争力,需要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TBT。如REACH法规的立论之一就是为了提高EU化学工业的竞争力,化学工业是eU的三大产业之一,直接雇工超170万人,年产值约5000亿欧元(高全德,2003),显然EU要极力保护这个重点产业和市场,保持自己在该行业的优势地位。

3、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

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EU等发达国家的环保组织、消费者尤其关注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人身安全、环境保护、动植物健康等相关的产品质量与性能。

二、欧盟最新系列绿色指令解析及影响

1.EU最新绿色系列指令内容概要

EU是最先意识到国际贸易中的TBT问题,早在1985年就批准实施了《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到技术领域,强化了对其他国家产品进入EU市场的限制,进入EU市场的产品必须:(1)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2)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EU安全认证标志CE;(3)进入EU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O9000合格证书。同时,EU还明确要求进入EU市场的产品凡涉及EU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EU市场流通。EU对产品的环境标准尤其严格,近年了一系列环保指令,并将今后的立法重点放在强化监管上,特别是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绿色生态等方面的监管。要应对这些绿色壁垒,就必须对这些“绿色指令”有所了解,下表对系列指令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以这些指令形成的环保壁垒正在或将对我国机电、石化、纺织、制药等众多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我国对欧盟贸易所受的影响

TBT对贸易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对进口产品形成数量和价格控制。

(1)数量控制作用

进口国通过对进口商品是否达到其规定的“绿色”技术法规、指令、标准进行合格评定,符合要求的产品允许进口,不符合的禁止进口,从而对进口产品产生数量上的控制。

据商务部2006年12月25日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指出:2005年我国出口因TBT而导致的直接损失达691亿美元和贸易机会损失达1470亿美元,分别约占2005年全年出口额的9%和19.29%。

自2004年以来,EU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地,对EU出口稳定在占总贸易额的15%左右,EU东扩后我对EU贸易急增,2004年贸易顺差达370.4亿美元,同比增长48.5%,2005年分别为701.1亿美元和42.7%,2006年虽然顺差总量有增加为916.6亿美元,但是环比从47.2%下降到23.5%,显示出EU新壁垒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

(2)对我国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当进口商品达不到技术要求而受到市场准入限制时,为维持出口机会、获得利润,出口方必然努力设法跨越EBT/GBT以进入进口国市场。而跨越EBT/GBT,就要按进口国的技术要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这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导致成本与价格提高,出口竞争力降低,于是通过价格限制起到了限制进口的壁垒作用。

据欧洲家电协会测算,EU的WEEE系统的整个WEEE管理费中,WEEE的运输和处理费占75%,注册费占5%,行政管理费20%,废弃成本每公斤0.41欧元。而RollS指令虽然是自愿性的,只需提供符合性自我声明,但企业也需支出一些费用:如部件组份材料定性、定量分析的经费;替代品的开发及技术引进的经费、试用和检测费;生产设备改进的经费;合格评定与认证的经费;环保培训、环保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调查分析及广告宣传的经费等。REACH则将EU市场上3万多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轻纺、制药等500多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三个管理监控系统。涉及的成本费用甚为昂贵。完成注册所需的评估测试,一项既有化学品的基础配套测试就需8.5万欧元。EU市场现有的3万多种化学品仅完成注册的直接费用就达约26亿欧元。

EuP指令则比WEEE和RollS的要求更多。要求企业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都要依照规定参数评估相关环境因素,使得产品在前期获取信息阶段、设计阶段、制作阶段、后期认证阶段都要承担不少的额外费用,大大增加了产品输往EU的成本。

本来我国打开EU市场靠的就是价格优势,而这些指令使我国出口到EU的产品成本普遍上涨6%~20%,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使我国出口EU的产品竞争力大大降低,如不采取相应对策,我国许多相关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退出EU市场。三、积极应对欧盟GBT

应对EU的GBT需要充分熟悉EU市场的规则、加大绿色系列指令的宣传,同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行动,从标准国际化、信息交换、市场通行等多方面入手。

1.制定中国的标准化战略,推行中国标准国际化

美、欧、日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的共同特点:强化各自标准化的作用,争取对国际标准化产生更大的影响,财力上大力支持IS活动,更多地参与承担ISO、IEC等的技术秘书处工作,从而争取国际贸易的主动权。

例如,按承担ISO技术秘书处工作数量和资助额计算,各国在ISO中的贡献率:德国为(DIN)19%,英国(SBI)为17%,美国(ANSI)为15%,法国(AFNOR)为12%,EU总计50%以上(占正军,2005:P225)。而我国仅承担一个技术秘书处和五个分技术委员工作,截至2005年1月,仅国际标准5项,且都是非关键标准,显然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国际参与交流。

中国要有自己的标准化战略,并积极推行中国标准国际化,这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国家要为改革现有标准创造体制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

首先,人才是关键。要培养熟练掌握外语、又熟知ISO/IEC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专业知识和国际标准化的专家。

其次,企业要和研究机构形成合力,积极以生态设计理念研发技术、开发产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产业化,注意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容,在创造标准的过程中塑造品牌。例如,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出售知识产权的公司,他们将自己1400多项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一套解决方案申请为国际标准,通过标准许可费用、产品专利费用、芯片等多种形式获得巨额利润。

再次,开展GLP实验室认证,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检测检验体系,形成权威性的检验机构。

目前,我国建立的10个国家级检测实验室,尚未取得GLP标准认证,所出具的检测结果EU不予承认,往往被要求重新提供通过GLP认证的实验室报告,这大大增加了我国产品在EU登记注册的费用。我国应当尽快组建符合GLP标准的实验室,并做好与其他国家实验数据的互认工作。

2.互动信息交换机制

很多企业感到应对EU系列指令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信息滞后不灵通。应该建立产品生产使用物料中心数据库,形成企业(厂)集团产业协会专门的国家信息中心一条龙符合性物料的数据中心,让上下游产品公司分享使用,并及时环保符合物料,为企业节省重复检测认证成本;及时相关环保法规的动态进展、企业通报出口中所遇到的壁垒困境,通过互动沟通与创新突破GBT。

3.主动获得市场通行证——“绿色护照”

绿色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出口EU的企业应自始至终本着生态、环保的观念,在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前提下,主动获得相应的“绿色认证”,即获得通行EU市场的绿色护照,以表明产品符合EU规定的环保标准,是EU认可和鼓励消费者购买的“绿色产品”。获得EU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获得ISO14001或EMAS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质量认证或EU生态管理及审计体系认证,要求组织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的目的,并可通过取得和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形式,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环境管理水平。

例如,上海ABB跃进电机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使其各类电机噪声指标降低到34分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获得ISO14001认证后,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外销产品的比重由35%,猛增到60%。

(2)获得ELAS(Eco-labelAwardScheme)欧盟生态标签体系认证

EU通过EEC880/92、1980/2000条例出台了生态标签体系,对除食品、药品外的所有消费品进行该体系认证,并于2005年9月进一步完善。获得生态标签的产品可贴上一朵绿色小花,常被称为“贴花产品”,EU的消费者能够识别官方认可的“绿花产品”,如今“贴花产品”在EU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3)获得IECQQC080000—HSPM,有害物质过程管理体系认证

篇6

[关键词]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清洁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餐饮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9年全社会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17998亿元,同比增长16c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目前,全国餐饮业营业网点接近500万个,主要包括酒楼、酒家、餐厅、餐馆、大小排档以及企事业单位所属的职工餐厅。餐饮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消除它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压力和该行业特有的保障餐饮食品安全的压力。餐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并产生油烟、废水、地沟油、噪声和大量一次性消耗品和厨余垃圾。当前在低碳经济的国家大方向下,生态、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等概念,已成为餐饮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主流和重点。餐饮企业在经营中实施绿色管理和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餐饮业产业转型,增强餐饮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餐饮企业生产流程与排污特点

(一)餐饮企业厨房、餐厅生产服务流程

餐饮企业按照经营面积或就餐座位数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大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或就餐座位数在500座以上;中型餐饮业经营面积为300-1000平方米或就餐座位数为150-500座;小型餐饮业经营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或就餐座位数在150座以下。餐饮企业一般综合性的厨房和餐厅生产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二)餐饮企业排污种类

1 废气排放。餐饮企业的废气排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燃煤、燃气锅炉等所产生的煤烟废气,这些煤烟废气中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对环境危害极大;二是厨房烹饪产生的油烟废气,此类废气含苯并芘浓度高,刺激性强,有异味,易引发人类呼吸道疾病;三是餐厅内顾客吸烟产生的烟雾,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等焦油物质。由于餐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废气排放量大,餐饮废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2 废水排放。餐饮企业废水排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清洗各类食物、餐具、毛巾、餐巾等织物所排放的废水,这类废水含有洗涤剂;第二类是日常洗漱、冲厕、拖地等产生的生活废水,这类废水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各种合成洗涤剂等成分,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其COD平均浓度一般在600 mg/L~800mg/L之间,这些废水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易使江河产生富营养化现象,污染水体,使水体变质发臭。

3 固体垃圾排放。餐饮企业产生的固体垃圾主要有餐饮垃圾、一次性餐具垃圾、清扫垃圾等。餐饮垃圾主要是餐饮企业在采购、储藏、预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产生的各种残余废弃物,这些垃圾分解腐烂快、常有腐蚀性并能产生恶臭;一次性餐具垃圾主要是使用过的一次性台布、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巾、一次性餐盒等,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如不按要求收集、处理,将严重污染环境。

4 噪声污染。餐饮企业产生的噪声主要有3种:一是厨房烹饪所用炉具、抽油烟机、排气扇等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室内制冷设备和室外空调机所产生的噪声,对人的危害较大;三是顾客使用餐厅娱乐设备、喧哗产生的噪声。

二、餐饮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与清洁生产策略

(一)强化绿色管理理念

餐饮企业绿色管理是指餐饮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其经营管理中,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绿化,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环保、增效等目标,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的新型管理方式。

1 全过程实施绿色管理。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餐饮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从企业建设的规划开始,需经历设计、施工、营运、停止经营或拆除等阶段。目前我国餐饮企业能源费用成本约占总成本的20%-30%,许多餐饮企业单位能耗过高,运行消耗大,就是由于当初设计不良造成的。因此餐饮企业从建设所用材料及经营所用设备等的采购开始,就应考虑绿色节能、减耗。不少餐饮企业能耗高、能源成本高,与企业建筑、相对位置、设备选用等有很大的关系。如:建筑外墙面积太大、外墙材料隔热、保温性能差;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距离远;空调系统设计不合理;灯具过多、节能性差;水龙头出水量大等。餐饮企业在经营全过程中,要把绿色管理的理念、措施贯彻到整个生产循环中去,针对原料选购、原料储藏、预处理、食物加工、菜品消费等环节,做好节能、减耗、减排等工作。开展绿色营销,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提升企业绿色生产力。

2 全方位实施绿色管理。餐饮企业应建立绿色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企业绿色管理工作。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为理论基础,建立适应本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从企业绿色文化(法律法规、计划控制、员工参与、对客宣传)、绿色餐饮(设备设施、餐厅环境、采购储存、餐饮生产、餐饮服务)、绿色管理(节水管理、能源管理、环境保护、垃圾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全方位确定绿色管理体系的评价指标和内容。餐饮企业应妥善处理经营、安全、环保三者的关系,加强对顾客的绿色环保宣传,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全方位应急预案。

3 全员参与绿色管理。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绿色管理需企业员工全员参与,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企业员工应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应形成绿色环保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地对员工进行绿色技术、技能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制定餐饮企业道德规范,以制度约束员工的行为,充分调动员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以实现绿色经营战略和清洁生产目标。

转贴于

(二)实施清洁生产

1 清洁生产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给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

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

2 清洁生产审核。餐饮企业的清洁生产应从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始。通过审核,确定生产过程中不符合清洁生产技术要求之处,分析高耗能、污染物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清洁生产方案,使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国家清洁生产中心开发了我国的清洁生产审核程序,包括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七个环节。针对餐饮企业经营中,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等问题,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应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作为重点。

(三)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1 生产设备要求。生产设备要求主要指供配电系统、制冷设备、消防设备、照明系统、炉灶设备等五方面的要求。参照我国《绿色饭店等级评定规定》(sB/T10356---2002)的要求,供配电系统要求变压器负载率要大于30%,功率大于0.9;制冷设备应采用环保型设备,如环保型冰箱、空调,大型餐饮企业使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消防器材必须使用清洁灭火剂,禁止使用哈龙灭火剂;照明系统要求使用绿色照明系统,采用高效节能灯,照明标准值和照明功率密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灶炉燃烧器节能、环保,重点控制干烟气氮氧化物浓度、干烟气一氧化碳浓度、热效率、噪声等。

2 能源与资源要求。主要是能源使用类别、原辅材料的选用、一次性餐具使用率、单位餐次能耗、单位餐次水耗等五方面。餐饮企业清洁生产必须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原辅材料主要使用检疫合格的肉类、绿色、有机或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不用野生保护动物做原料;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使用无磷洗涤剂、使用无毒无害的烟道清洗剂;不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木制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台布、一次性餐巾;单位餐次的能耗量和单位餐次水耗量可根据菜系经营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化作业程序,以宣传教育向员工灌输环保、资源节约意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予以落实。

3 环境管理要求。包括生产过程环境管理、污染控制、相关方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五方面。制定原辅料采购、储存、烹调和餐饮服务阶段有关节能、环保和降耗的规章制度并有效实施;控制油烟排放是餐饮业废气处理的重点,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是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净化,有效去除油雾和VOCs,最大限度地减少油烟向空气中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污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餐饮企业应力求从源头上减少餐饮垃圾的产生量,按相关环境标准对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建立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监控体系,有针对相关方的污染控制程序并有效实施;按规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清洁生产,并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效果;针对餐饮业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绿色餐饮经营的探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7(2):136-139

篇7

禹王集团成立之初,就全套引进西班牙、意大利生产设备和技术,是国内第一家改性沥青生产厂,开了我国生产改性沥青防水材料的先河。中国第一卷OMP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第一卷SBS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第一卷JCuB金属铜胎耐根穿刺防水卷材均由禹王集团研制生产。

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禹王集团已成为国内外建筑防水行业的知名企业,国内新型化工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副理事长单位。集团1994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2004年荣获国家免检产品,2005年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禹王”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通过ISO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2012年获得中国建筑防水行业质量金奖,2013年获批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得国家专利4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行业科技成果26项,并参与编写了防水材料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9项。

禹王集团拥有盘锦禹王、南京禹王、武汉禹王3个全资控股的防水材料生产制造企业,56个经销、施工企业和12个防水产品附属企业。产品共分7大系列200余个品种,主要应用于建筑、市政、水利、环保、道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工程的防水、防漏、防潮、防渗、防腐、保温、装饰等,产销量始终位于全国建筑防水企业的前列。

篇8

【关键词】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一、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背景环境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不同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治理对于公司环境责任的要求以及消费者逐渐变化的消费习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的推动因素有以下两点:

(一)环保理念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

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跨国公司都将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并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各行业中领先的跨国公司在考虑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解决与环境的关系的同时,更注重如何使环保理念与企业整体目标相融合从而成为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许多跨国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将环保理念

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决心。

(二)明确的绿色供应链规划系统

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短期的战术实施。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环境保护实施系统规划,短期的战术包括对废弃物的处置和排放的管理,随着战略等级的升高,依次为技术发展,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直到企业从长期战略层面考虑的污染预防。

二、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未来跨国公司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势在必行。虽然人们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和实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目前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还是极少数,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看也极不平衡。(1)时代要求企业必需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保证企业近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统一;(2)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社会十分注重绿色工程,许多国家要求进口产品进行绿色性认定,要有“绿色标志”,甚至一些严格的“绿色标准”被视为“绿色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是供应链管理“绿色化”依赖两大主体的“绿色化”。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是实施企业“绿色化”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按“绿色化”要求进行新的职能确定划分和重组,适当调整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三、国外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及中国的跨国企业大量的“走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挑战之一。因此引入和普及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中国企业主动挑战环境危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目前来说,我国汽车行业,电子行业比较重视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和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目前中国跨国公司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比较落后,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这方面的意识还相当薄弱;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限于比较浅的层次。即使有些企业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些方面,但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而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其它环节关注比较少,如绿色采购、生态设计、绿色企业形象以及投资回收等。

四、中国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信息系统

客户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信息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生产的前提和保证。要成功地实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其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是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二)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最大的改变是绿色供应链将绿色环保的思想融入到供应链的每个环节之中,因此,如要要建立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绿色度应该作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由于绿色供应链环节较多,各方面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如果使用单一指标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评价标准,很难能客观准确的做出绩效评价结果,所以必须对绿色供应链实施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评价。基于此处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从如经营角度、运营角度、绿色度、财务指标等多层次多角度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评价。

(三)实施风险管理

对跨国公司风险分析纳入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供应链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紧急状况从而使供应链中断。同时由于风险会随着时间、生产线的变化,材料的变化等生产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应建立长效风险评估体系,每半年对整个供应链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制定相关对应措施。

(四)完善供应商评价体系

实现每月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除了对供应商的交付、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外,还应对供应商的环保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审核,并要求关键供应商必须获取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对考核不合格的供应商取消其供应资格;对达到要求但仍有不符合项的供应商,则向该供应商发出纠正预防措施改善表并规定其限期整改。

五、总结

本文主要站在跨国公司的角度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跨国公司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影响因素如何推动跨国公司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指出了对于跨国公司如何克服这些阻碍从而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达到企业和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隐蔽性 竞争力 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在国际贸易中被发达国家作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巨大障碍。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积极探索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方法和措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指以保护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或生命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为名,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通常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和生命健康而采取的一种环境保护措施和法规标准等,可以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和形式上的合理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以及隐蔽性等特性,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常采用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许多发达国家以绿色条款为由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引发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自入世以来,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税门槛越来越低,但是绿色贸易壁垒却日益突出,对我国的外贸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对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我国的产品基于价格优势具有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是世界上主要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的主要国家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实行绿色贸易保护最为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经常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的经济制裁,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因为农药残留量超标被退回,出口到加拿大的花生因为黄曲霉素含量超标而遭到销毁。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频繁增加,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阻碍很大,一些出口到欧美等传统优势市场的产品都相继转移到东南亚等地区,导致我国的市场份额减少,消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的频繁发生,国内的出口企业面临的局面更加艰难。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严格环境标准和要求,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过去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现在想要出口就必须严格按照WTO的规则,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体系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测、认证等环节,增加了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特别是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原材料价格的提升、市场竞争的激烈等,促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价格优势减弱,影响了企业的出口效益以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产品、纺织业、家具、纸业等领域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欧洲市场受挫,在亚洲市场和欧美市场同样也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进而影响到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对出口市场准入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的增加,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由于技术、环保等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出口市场萎缩。而我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环保技术先进,环保意识很强,其严格的环境标准形成壁垒,造成市场准入的困难。我国产品为符合进口国的环保标准,必须得需要增加额外的资金、技术等,而这些投入在短期内也无法生效,况且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制定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标准过高,有时甚至实行“双重”标准,我国出口产品必须到达所规定的标准才能进入其市场,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对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造成很大的障碍。我国的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农林渔产品、医药等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引起贸易摩擦。

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绿色产业是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产业形式,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高科技的绿色环保产业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措施。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与可持续的共赢。①政府要把发展绿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支持重大节能环保、绿色高性能等产业的发展,在贸易、投资等政策上加大对创新驱动型、绿色低碳型等产业的扶持。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冶金、建材、建筑等行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调整,加速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有条件的绿色环保企业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发展高端、智能化的绿色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绿色贸易壁垒实质是绿色高科技壁垒,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技术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尽的今天,着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②首先企业要及时转变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产品的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的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很容易遭受到国外的贸易壁垒,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高科技水平和环保水平。其次要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我国产品深加工深度不高,产品的产业链低,导致市场准入受限,为此要提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督促企业向产品的深加工层次延伸,发展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最后要注重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可以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开发、引进和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可以有效节能、减污、增效,提高产品和技术的竞争力。

积极推行环境认证标准.我国的环境认证标准与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距,有必要提高我国的环境认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标准、生产过程环境标准和产品环境标准,鼓励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认证,使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积极发展无污染的高科技产品,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这样才能保证从原材料的入口到成品的出口都具有完善的管理流程,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安全标准等,获得国际认证可以获得国际市场准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有成功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可能。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互认,政府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争取签订多边或双边互认协议,建立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互认机制,保障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我国外贸企业多为中小型的集体私营企业,面对频繁发生的绿色贸易壁垒案件,单凭出口企业自身还缺乏及时了解和应对的能力,政府有必要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和研究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信息,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料库,特别是科研机构要认真做好绿色贸易壁垒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提出有效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减少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了解和掌握相关进口国的各种环境标准和绿色标准,特别是要及时掌握进口国的相关标准的修改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做好防范工作以及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企业出口抗风险的能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绿色增长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谁也不能阻挡的。③发达国家将绿色贸易壁垒视为贸易保护的武器,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的而发展。企业“走出去”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和经营,是当前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鼓励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特别是到一些绿色贸易壁垒频繁发生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或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相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多元化市场使企业得以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可以享受到投资国的相关政策和优惠待遇,在该地区投资办厂或建立生产基地,采用当地的技术标准或避开双重标准,就能够有效的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绿色贸易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必须理性对待绿色贸易壁垒,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WTO研究所;本文系辽宁社会科学院2012年一般课题研究成果)

注释

①“谈可持续发展:要绿色经济,不要绿色壁垒”,《中新社》,2012年4月25日。

篇10

随着前进的脚步跨入21世纪和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电子产品消费国,同时也迎来电子产品报废的高峰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电子信息产品实现“绿色制造”和污染控制问题也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并上升到相应的高度,以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企业,应对研制、生产产品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开展GB/T24000和GB/T28001管理体系认证,努力提升环境保护及健康安全理念和法制观念,倡导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开展污染控制,逐步实现“绿色制造”,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中国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电子信息产品是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的电子雷达产品、电子通信产品、广播电视产品、计算机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测量仪器产品、电子专用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应用产品、电子材料产品等产品及其配件。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安全和环保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产品立法的大势所趋。“产品安全”和“绿色环保”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也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中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条例》、《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管理办法》等,并于2007年3月1日实施了由原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商业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随之,相关标准和要求也相继。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是指对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物质或元素。对于电子信息产品,若其中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不包括十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超出SJ/T11363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则将该电子信息产品定为不合格;若含量未超出SJ/T11363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则将该电子信息产品定为合格,但需对该电子信息产品实施污染控制和标识。SJ/T11363《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标准明确规定了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应满足以下要求[1]:铅≤0.1%;汞≤0.1%;镉≤0.01%;六价铬≤0.1%;多溴联苯(PBB)≤0.1%;多溴二苯醚(PBDE)≤0.1%。《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2],中国对电子信息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控制采取“两步走”的方式,一是自办法生效之日起,仅要求进入市场的电子信息产品以自我声明的方式披露相关的污染物和环保信息;二是对进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重点目录的产品实施严格监管,需要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替代或达到限量标准的要求,经过CCC认证才可以进入市场。中国在污染控制管理中将采取以标准为核心,“立法+制定标准+行政干预”三位一体的工作框架,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污染控制模式。《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指出了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环境保护理念和资源节约,引导“绿色制造”发展的方向。

3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应开展的工作

大家知道,对投放市场的产品而言,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原材料、元器件和零部件中含有;另一个是生产过程中添加所致。这就对供应链管理和设计、生产及服务过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按原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子信息产品分类注释》的规定,诸如用于电子、航空、航天、兵器等行业器件生产的电子专用生产设备中的以下设备均属于需实施污染控制的产品类别:(1)曝光、刻蚀和均胶显影设备;(2)化学、物理气象淀积和镀铜设备;(3)后序组装和封装生产设备;(4)在线工艺检测设备;(5)液晶显示器件生产设备;(6)自动贴片机;(7)波峰焊接、再流焊机设备;(8)真空获得设备;(9)超声波设备;(10)精密电子丝网印刷设备;(11)干燥设备;(12)精密焊接设备;(13)清洗设备;(14)扩散、离子注入和快速热处理设备;(15)其他相关设备。

3.1对电子信息产品进行污染控制的措施

对以上电子专用生产设备产品的供应单位均应将产品列入污染控制的范畴。若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未超出SJ/T11363标准规定的限量要求或产品本身对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有要求时,对这类产品应从合同签订、设计开发、采购、生产、服务等方面实施控制。以电子专用生产设备为例,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1)在合同评审和合同签订时,应看合同中顾客是否提出产品本身对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的要求,如是则应在设计、采购、生产、服务等方面对其按规定进行污染控制和标识。(2)在进行产品质量策划和确定设计输入时,首先应看其研制的设备是否为以上十四类产品之一,如是则应在设计、采购、生产、服务等方面对其按规定进行污染控制和标识。(3)在设计过程中,制定设计方案时应考虑设备结构中设计的零部件所采用原材料、所选用的电器元件、零件表面处理等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其含量是否可能超过SJ/T11363标准的限量要求,以及需采取的控制措施,必要时需根据控制措施修改设计方案、调整工艺流程、更换使用材料和外购器件等,减少或杜绝污染物。若需进行设计更改时,需评审其更改是否会对设备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产生变化、更改后设备仍能满足有关规定和顾客的要求,必要时还需将更改结果通报顾客。在编制设计文件时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①在编制进货产品、过程检验及最终检验的检验规范或作业文件时,应规定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限量要求及其检验或验证的方法、合格判定准则等。②在编制采购清单时,应对需采购的原材料、外购器材、外协加工件等,明确其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限量要求及供应商。③在编制用于生产的设计文件时,如设计图纸、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等技术文件,应注明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要求及可能导致的含量变化、可能导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泄漏的预防措施、环保使用年限等。④在编制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时,应注明设备的正确和安全使用方法、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环保使用年限、设备超期的处理方法等,以确保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避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污染和伤害。(4)在采购原材料、外购器材、进行外协加工时,首先应在本单位的合格供方名录中选取合格供应商,其次应在采购合同中明确对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要求,避免接受不符合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标准要求的产品。(5)在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制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备加工、装配和调试,不应自行修改工艺流程、更换材料和外购器件、零件表面处理方法等,避免导致污染物的产生或超标。(6)在设备交付以及服务过程中,对顾客进行设备操作、维护和故障处理等方面的培训时,以及设备在使用中出现故障对其进行现场维修时,应向顾客方说明有关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并提供相应的书面文件,禁止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投入使用和流通。

3.2对电子信息产品进行污染控制的标识

企业可根据SJ/T11364《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识要求》的规定,对本单位研制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进行相应的污染控制标识管理。也可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提出一些适应于本企业产品特点的具体要求和规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对电子信息产品进行污染控制标识可以采用图形标志和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列表等方式进行。若电子信息产品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应按图1进行标识;若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应按图2进行标识,并应在产品说明书中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量列表方式提供所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名称及含量。

3.2.1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的标志

电子信息产品的污染控制标志是企业用于申明其产品符合《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有关标识要求的唯一有效标志。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可在产品名牌或产品的醒目位置采用图1、图2示例[3]进行标识。需要时也可在产品说明书中标识。

3.2.2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的标志说明和要求

[3](1)图1所示标志使用绿色,含义是该电子信息产品不含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是绿色环保的产品,其废弃后可以回收利用,不应随意丢弃。(2)图2所示标志使用橙色,突出其警示属性,即产品中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含义是该电子信息产品含有某些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在环保使用期限内可以放心使用,超过环保使用期限之后则应该进入回收循环系统。(3)如果电子信息产品的颜色与图示标志的颜色相近使其显得不够清晰、或图示标志的颜色影响产品的整体美观,也可以使用其他适当的醒目颜色,其中采用模塑制成的标志可以与产品的颜色相同。(4)上述图形规格要求:字母数字高度与圆环内外直径之比为5∶8∶12,图形整体尺寸可根据电子信息产品的大小确定。(5)采用图1进行标识的电子信息产品,其污染控制标志可以选择以模塑、喷涂、粘贴、印刷的方法直接标识在产品上,并应在产品技术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中的“概述”予以说明。也可仅在产品技术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中予以注明“本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含量在标准规定范围内”。(6)采用图2进行标识的电子信息产品,其污染控制标志应以模塑、喷涂、粘贴、印刷的方法直接标识在电子信息产品上,并在产品技术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的相应章节中予以说明。(7)若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标志标识在产品上,则一般标识在电子信息产品明显处,如产品的正面、设有功能键的侧面及背面。当受功能、外观设计等影响无法在产品明显处标识的,应标识在使用时的其他可见部位。

3.2.3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标识

电子信息产品中各部件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名称及含量可按表1格式[3]进行标识。应在产品说明书中按表1的要求说明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名称及含量。

3.2.4环保使用期限的标识

环保使用期限是指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外泄或突变,电子信息产品用户使用该电子信息产品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或对其人身、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期限。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的电子信息产品应按图2标识产品的环保使用期限,并在产品说明书中对保证产品在环保使用期限内的使用条件、配套件特别标识等给予详细说明。图2标志中间的数字应标注为被标识产品的实际环保使用期限,单位为年。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日期即为产品环保使用期限的起始日期。电子信息产品的环保使用期限由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制、生产企业自行规定。

3.2.5回收利用的标识

回收利用是指对废弃产品进行处理,使之能够满足其原来的使用要求或用于其他用途的过程,包括对能量的回收和利用。如电子信息产品标有图1、图2污染控制标志则表示其可以回收利用,不应随意丢弃。

4开拓创新,实行“绿色制造”

电子信息产业是具有全球化特征的一个产业。据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需要,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力度,尽快实现由中低档产品向高档、环保产品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有毒有害产品的替代品的研制、生产和推广工作,研制新型环保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制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重用性准则、处理性准则、能耗性准则、污染性准则、成本性准则和易加工性准则。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应考虑:(1)减少拆卸工作量,易于分离;(2)产品结构可预测性;(3)减少零件的多样性。电子信息产品供应商应承诺从产品的设计开发、采购、加工、装调、检测、包装、运输、销售、服务、回收等各个环节尽可能从绿色环保和健康安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认真开展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认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维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企业发展,推动产业进步,为建设环保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在加速实施和贯彻有关环境管理标准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标准对产品污染防治的作用,使企业树立环保、安全意识和绿色经营理念,促进广大员工的响应、支持和积极参与,实现生产过程的污染防治,逐步实现“绿色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