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文化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文化问题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适应;语言;过程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个民族、国家、提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美国沃尔玛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制造商品又在法国家乐福堆积如山;非洲随处可见麦当劳大叔和好莱坞电影,欧洲大陆的中餐馆比比皆是。这种文化的碰撞几乎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印记。然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21世纪第一份《世界文化报告》(2000)的主题所阐释的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在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和冲突,如何实现跨文化交际,如何适应多元文化发展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从巴赫金的对话论到哈贝马斯的交流论,从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到洪堡特的不可翻译论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涉及到“解决文化差异”与“文化适应”相结合研究的问题上来。本文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从“解决文化差异”到“文化适应”是一个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循序渐进的。

历来人们都习惯把“解决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分开或是并列来说。二者都是人们在遇到跨文化交际障碍后提出的要求或进一步的措施,但并不能因此把二者等同起来。首先应该解决什么是“解决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的问题,在弄清二者的概念后,通过异同的比较才能进一步探究二者的关系。

一、解决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出现的前提首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后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是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当一个群体与另一群体发生关系式,无论是战争还是联姻都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化的接触,在接触之初是沿着语言的轨迹寻找共性的过程――即我们通常称之为的翻译。语言是思维的产物,是思想表达的载体。只有语言相互通晓明了才能发生进一步的思想文化的交流。这里的语言是广义上的,既包括人们说的话、写的字,也包括各种肢体语言和体态语言。文化的交流是伴随着整个交流沟通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语言,而且还关乎人类的心理经验和思维模式。因此,具有不同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群体之间在寻求共同对话的同时,也必须面对各方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相互参照比较就是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的存在时客观必然的,就连成为寻求共同对话途径的语言也只是暂时的停留在表层的保持一致。翻译作为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方式在深入到文化思想层面后就会被轻易地打破平衡。18世纪德国理论家洪堡特曾说过:“在我看来,所有翻译都不过只是试图完成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任何译者都注定会被两块绊脚石中的任何一块所绊倒。他不是贴原作贴得太紧而牺牲本民族的风格和语音,就是贴本民族的特点贴的太紧而牺牲原作。”他所认为的“不可完成性”实际上就是针对文化差异而论的。语言并非只是符号系统这么简单,它同时还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内容,所以不同文化语体之间是不能画上绝对的等号的。

解决文化差异就是探究文化差异并解决。差异只在经过自体与他体充分认知并相互比较后才可能显现出来。政治评论家W・Lippmann在《大众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定型”的概念,即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其基本假设是:“术语一个群体(民族、宗教、性别等)的成员行为和态度类似。定型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前者某群体关于自己的定型,后者则是关于其他群体的定型。”文化定型属于文化认知当中意见比较集中稳固的部分,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行为活动的方向,甚至后续认知。这种文化定型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具有可变性和普遍性,并在文化认知和交流中具有不可避免性。为了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就要概括文化差异,必然要建立某种文化定型。然而正像萨丕尔说的,语词是钥匙也是枷锁。文化的定型在打开一扇门的同时,也带来了障碍。比如:定型会使我们相信所有美国人都是高大魁梧的,所有日本人都是短小猥琐的,所有黑人都是狡诈不忠的,所有中国人都是贫穷落后的……但是当我们打开互联网,看到老虎伍兹在和老布什打高尔夫,姚明在NBA赛场上打球时,我们会感叹思维定势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应该看到文化的差异造就文化多样性和多元发展的事实,但是当这种差异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时往往就会导致误解甚至文化冲突。2001年的电影《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过外有雨文化的冲突而陷入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冲破的感人的故事。这是发生在移民者身上的典型的故事。上升到历史中,从希腊波斯战争到,包括当代无休止的中东战争,文化差异历来是冲突的重要因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不仅限制在领土、资源上,还有宗教和民族方面;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迫害实质上是一个民族文化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冲突;美国南北战争是两种不同肤色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文化冲突不时出现在现有的文化交往过程中,但是文化差异并非必然导致文化冲突,文化差异是可以被弱化,被解决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但是冲突时可以避免的。那么如何解决文化差异就成了当今学术的一个热门话题,从语言、宗教、艺术、饮食生活、经济等不同的方面都有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丰硕的成果是建立在互信了解的基础上的,“对社会事物和事件看法方米哪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和理解了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他文化成员交流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种看法差异制造的交流障碍。”解决文化差异的过程是一个从了解双方文化,发现差异,了解差异到解决差异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彼此尊重、相互了解、公平对待、深入理解、合理解决。“彼此尊重和公平对待”是一个基本态度和立场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差异的概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视角和偏见的影响,所以首先要端正态度,不可崇洋,也不可持偏见态度;其次要有正确的立场,理智看待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问题,由浅入深,从历史、民族、心理等方面深刻理解差异文化。

二、从解决文化差异到文化适应

文化交流不仅表现为语言符号系统的对话,还关乎人类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如果把“解决文化差异”看作是物理反应,那么“文化适应”则可以看作化学反应。文化适应不光是要解决文化差异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的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一种文化认同和一种文化融入。“解决文化差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相

互交流时不可避免遇到的客观问题,“文化适应”是在这种客观问题解决之上更高层次的交流的需求。人类在文化交往中首先必须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以此保证文化交流的正常进行,若想使这种交流继续深入发展就要考虑文化适应的问题了!

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移民文化成为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民父母所面对的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价值的巨大冲击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就移民而言”施纳伯尔,“参与经济生活伴随着一种私人生活,边缘要素懂得从文化上与全球社会的规范相融合,同时让文化核心保持不变……文化系统的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区分不是永远不变的,它的改变取决于民族集团意识到其自身以及因此而意识到其局限性的原生文化和历史环境。”。移民父母就是在秉持着一个文化核心(母国文化价值核心)试图接触移民国的边缘文化。他们为更方便的生活,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开始一种全新的尝试,但是由于他们本身对异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排斥,所以始终处于移民国的边缘文化之中。而对于移民子女来说,情况又有了很大的改善:“一种文化代码转向另一种文化代码既不是直接的亦不是即刻的。移民地子女要经历一个短暂的活跃阶段,其间他们试图去解决冲突,拒斥其父母的文化而接收社会文化,同时无意识地将主导文化在同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移民文化在重新解释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模式融合在一起。”显然移民子女已经把解决文化差异上升到了文化认同的高度,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接受移民国的文化和价值,更好的融合父母的文化和社会文化。对异文化的认同是迈向文化适应关键一步。

“文化认同性基本上是指民族性。”对某一文化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持有这种文化的群体(民族)的认同。认同不等于同化,不等于全盘接收,它是一个由认识到理解再到融合的过程。“自1982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文化认同性的三重维度――历史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强调文化认同性的动态性和关联性,强调文化认同性的流动性和变形。”正是因为文化认同是动态的过程,所以文化适应也应当具有动态性:二战后,许多中国人移民美国,几代华裔在中美交流与文化传播方面做出过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们很好的融入到了美国的文化中去;21世纪在中国逐渐走向富强是,一大批美国移民来到了中国,并开始了他们漫长而又艰辛的文化适应之路。

在文化适应之中,并不是只有单方面的输入过程,文化的输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文化认同往往带有民族性,但绝不是说文化认同等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性与文化认同性知识在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才可能形成一致。”文化认同是文化交流中所追求的文化适应理想状态的阶梯,远远超出民族认同的范畴。“民族认同发具有极化和扩大经济或政治秩序冲突的性质。”法西斯对犹太民族的压迫正是源于民族歧视和不认同,中东穆斯林所面临的战火也无不与过分夸大民族认同有关。民族是特定一群人的范畴,而文化则没有边界,是可以跨条约一切障碍的。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适应,究竟要走多远?其实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它的理想状态就如同老子的大同社会的高度。曾经就有学者将文化认同划分为五个时期:1.前认同期(即本文所说的解决文化差异的过程);2.文化人形成期;3.认同融合期;4.文化认同趋同时期;5.人类文化认同大同时期。

其中第五个时期就是文化适应理想的时期。说的抽象一点这种状态即是一种超验的“道”。高一虹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也提到过“道”与“器”的概念。“道”与“器”在传统中国哲学范畴中是相对的概念。《说文解字》中有:“器,皿也。象皿之口。犬所以守之。”“道,所行道也。”《周易・系辞》中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的心学派认为,道本于心。王守仁:“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道明,更无二。”(《传习录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一)因此高一虹认为“交际者之内在的人格状态,整体素养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待交际的基本态度,便是‘道’。其他外在的信息,技巧,行为和结果,均为载‘道’的‘器’。”同时他还提出了“道上器下”“道同器异”“道不可言,器可言”的观点,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篇2

一、乡村旅游及其特点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近30年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己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关于乡村旅游,宄其本质有三点:一是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特征被商品化和整体营销;二是旅游活动内容及景观从广义上强调自然和人文的“天人并蓄”;三是乡村旅游虽是以大农业为依托而萌发出的一种旅游项目,但它在主导资源、主题、资金技术的依赖及主导者等方面与普通农业观光、现代农业观光有差异。其特点是:

1.旅游客源市场明确。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城市病”相伴而生,从而导致以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群,向往乡村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返朴归真因此,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来自城市的旅游者愿到农村观光、度假和体验生活。同时,从地理区位上看,目前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者主要为城郊型旅游者和景郊型旅游者,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批向往连接城市与景区之间乡村的乡村旅游者正在出现,并且队伍日益壮大。

2.旅游者注重参与。乡村旅游不仅是观光旅游,它还包括在乡村进行的运动休闲旅游、保健旅游、科学旅游、传统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旅游等专项旅游和复合型旅游。在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瓜果、蛋奶等农产品或直接参与种麦子、插稻子等农业生产以及养猪、养鸭、挤奶等农民家务,在体验民风民俗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愉悦、满足猎奇心、丰富个性、增进与农民的友情、促进沟通和学习知识。

3.旅游产品开发注重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从旅游客体看,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以乡村的各种相关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活动等为重要内容,突出乡村意象;从旅游主题看,乡村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是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追求,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4.低成本、低风险且高效益乡村旅游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可获得多重效益由于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旅游类型,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不需把注意力放在旅游景观吸引力的开发上,只需提供并保持一种传统的、完全的乡村性,故开发难度小、成本低、投入少、产出多、建设周期短、设施服务面宽、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估算的投入产出比为1:10。

二、西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一个逐渐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里,以生态热、休闲热、绿色热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己成为人们的渴求,并将日益升温。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观念转变,政策扶持,条件改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人欣然接受了旅游致富的思路,与发展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一方面,西部各省区均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并把旅游业的发展植根于民众之中,也得到了 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以作为旅游业赖以成长和发展前提的交通为例,近年来,国家在加快西部地区国道主干道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西部大通道工程,将重点规划建设8条公路大通道;“十五”期间,规划西部铁路基建投资1000亿元左右,到2005年末西部铁路预计将达1.8万公里,特别是青藏铁路的贯通,将使西部乡村旅游特别是青藏高原的乡村旅游如虎添翼;一批改建扩建和新建的机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一部分己投入使用。

2.庞大的国内旅游需求市场。从客源市场看,由于受距离、交通、信息以及知名度等因素影响,乡村旅游主要以国内旅游需求为主,而国内市场随着旅游需求主客观因素的改善而曰益壮大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500~800美元时,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展的时候,目前我国人均GNI按汇率折算己进入这一特殊区间;自1995年10月起实行5天工作制,1999年10月起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等3个长假期,我国城市居民己拥有可自由支配的110多天法定假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己被大众所接受。

3.西部自然景观丰富且品位高良好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构筑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平台。西部12省区市占据了第一级阶梯的全部和第二级阶梯的绝大部分,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形成了富积的“基础资本”;山脉纵横、山川秀丽、森林草原、物产丰富、河流众多、戈壁沙漠、自然风光旖旎且品位高。有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列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3个,联合国《生物圏保护网》项目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4个和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此外,还有许多省、地和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4.西部人文景观多样且有不可替代性。良好的人文资源,将直接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璀燦,古文化遗存积淀丰厚,这些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仅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就有8个、国家历史名城34个。在西部拥有儒、道、释与外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宗教及各民族自己的原始崇拜,还有与宗教信仰长期和谐共生的多样的宗教文化此外,由于西部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形成现存为数不多的多样社会文化。

5.西部民族风情浓郁且绚丽多姿。民族风情是最能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满足猎奇心理并从中获得悦美享受的旅游资源。西部有5个民族自治区,27个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2/3,55个少数民族中有49个分布于西部,民族风情浓郁。由此,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田园景观、民族聚落景观、民族建筑景观、民族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景观等。

三、发展西部乡村旅游是解决西部“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通过对乡村旅游自身特点及西部发展乡村旅游优势的分析,不难看出,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克服西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的限制因素,并产生藕合效应,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解决西部“三农”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1.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使农村劳动力这一“蓄水池”自动出清,农民受益。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阶段,这将使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的趋势加速,农民的非农化面临新的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可就地扩大农业人口就业容量,解决非农化难题这是因为,旅游业属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服务性产业,就业比为1:5;其次,旅游业就业门槛低,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再次,劳动就业培训成本较低,据测算,旅游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因此,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剩余劳动力“内部消化”和非农转移。不仅实现了“蓄水池”的自动出清,而且本着一切为“农”的理念,可以大作“农”和“土”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长农产品增值链,改善西部传统农业结构。随着恩格尔系数和食品的收入价格弹性系数的下降,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由过去追求数量上的满足转为质量上的提升,这一客观事实强化了西部农业生产的需求约束,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化解这一问题一方面,旅游者对以食、宿、行、游、购、娱等直接相关的六大要素为核心的农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农民通过对这些农产品和劳务的提供而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民和农村把传统的耕地、除草、收割庄稼等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劳务和旅游产品,传统的喝茶、喝酒、唱歌跳舞己转变为具有民俗民风的文化旅游产品,传统的初级农产品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土特产或旅游商品。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扩大农业生产的经营范围,拉长农产品增值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新型产业。

3.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西部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i设广大西部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多,人均耕地面积或牧场减少,另一方面在小规模经营和务农比较利益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缺乏增加农业投资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很难建立有效的农业积累机制。无论在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等经济区域,还是在经济落后的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经济区域,传统农业改造缓慢,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匈牙利和波兰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相对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旅游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克服和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这一症结。一是乡村旅游以传统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风景、物产及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物,不过多依赖资本,较少使用专门接待服务设施,提供的旅游产品是传统、原生的乡村生活和环境,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林业和自然占地为主,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农村资金供给不足;二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市场的导向下,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以游促贸、以游结友、以游招商和就地创汇;三是随着乡村旅游环境的改善和优化,将有效促进城乡旅游一体化,使之成为资源、环境和市场共享,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可见,发展乡村旅游,使西部农业由“散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并在此过程中,使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永久性转移,使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元结构转化,加速西部地区的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解决西部“三农”问题,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四、开发西部乡村旅游的思路

西部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在突出“乡村性”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西部的优势及“三农”问题等因素综合考虑,强调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商品和劳务开发的主体多元化,突出乡村意象和构筑旅游大品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三大效益

1.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规划、多元开发。乡村旅游景区规划要具有宏观和微观思考,即宏观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性乡村旅游业,维护和美化农业性乡村自然景观风貌;微观上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项目,增强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广大西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如解决“交通”瓶颈,增强通达性。由于乡村旅游的接待主体是以村组为单位的集体或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政府、集体(企业)和农户应三位一体,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大农业和旅游业为依托,沟通农业、农民和农村与旅游市场的有机联系,多元开发,共同将乡村旅游这快蛋糕做“大”、做“强”。

篇3

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节2021话题作文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教师节话题作文1教师节的清晨,秋风习习,有些凉意。我独自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正在冥思苦想:今天是教师节,要送给教师什么惊喜呢?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山坡上那一片片色彩斑斓的野。心中便有了主意。我走到山坡上,精心挑选了几朵野,准备把它送给张教师。啊!那晶莹的露珠躺在花瓣上,真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

我一边走向学校,一边望着这美丽的野,仿佛看到了慈祥、和蔼可亲的张教师……

张教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她不仅课上得出色,而且对我们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和蔼可亲,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辛勤地教育我们,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一位同学因为紧张而没有答出问题,觉得自己太笨了。可是张教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用深情的话语鼓励他不要紧张,认真想一想。结果,这位同学在教师的鼓励下,很快地答出了这道题。同学们都说,教师的话语是深情的鼓励。

一天,有两位同学因为之间的矛盾而争吵了起来。教师知道后,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用亲切的话语告诉他们要互相尊重,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后来,这两位同学的友谊更加深厚了。同学们都说,教师的话语是亲切的提醒。

这时,一阵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疾步向办公室走去,把头从窗口探进去。可是办公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心想:张教师一定又是去检查学生的作业了,张教师多么敬业呀!

办公室的窗口旁边就是张教师的办公桌,办公桌的左上角放着台历,正好翻到9月10日。右上角放着地球仪、墨水和插满各种文具的笔筒。办公桌上还放着语文书和一副陪伴张教师多年的老花镜。

我悄悄地把一束野了笔筒,另一束放在了办公桌上。愿这一束绚丽的花能给张教师一份教师节的惊喜……

教师节话题作文2一个万里无云的早晨,同学们在路上嬉笑的说着,他们在讨论给老师送的礼物。唯独有小红在一旁默默的走着,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

到了学校,大家轰隆一声的拥进教室,等待着老师的到来,好把自己心爱的礼物送给老师,小丽则在一旁默默的等着

老师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师,老师的表情是那么高兴,因为今天是她们的日子,这时大家对老师说:“老师,节日快乐。”说完五彩缤纷的礼物向老师涌来。有许许多多的千纸鹤、笔记本、节日贺卡等。这时,小红走近老师身边,对老师说:“对不起,我没有给钱您准备礼物。”老师拍拍她的肩膀说:“没关系,只要你这份心就好。”说完老师欣慰的笑了。

放学后,小红垂头丧气的往回家的路上走。走着走着,小红的眼一亮看见了对面野地的小野花,便飞快地跑到了野地里,为老师挑选漂亮的花儿。由于野花太多,好半天都挑不好。一颗泪珠大的汗水从额头上顺滑下来。经过30分钟,花儿终于挑好了。

小红又飞快的跑到了学校,来到老师办公室的窗户前手里捧着三束花,把花插在老师的笔筒里,心想:老师也累了一年了每天都是早一来起晚睡,这花儿也许会让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缓解一下疲劳吧。

可能刚才挑了半会花,又跑了一来回,头发有些杂乱,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弄湿了,但她还是那么高兴。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礼物,有时你注意到生活的一个细节,就可以完成。

教师节话题作文3如果有人问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在我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身影:三十多岁、高挑的身材、乌黑的卷发,有些清秀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那么文质彬彬,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赵老师。

赵老师是我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大约35、6岁,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每当我们有同学获奖时,赵老师眼睛里总会闪烁着喜悦的光芒,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时儿戴时儿不戴,戴上时像一位博士,不戴时像一位母亲。

她上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妙语连珠,把我们这些不安份的“小猴子”都吸引住了。记得有一次讲《普罗米修斯盗火》,赵老师不知从那里找来了一个类似“火把”的道具,还让班上的同学充当“普罗米修斯”把“火把”带到“人间”,而且还让我们询问那位“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把“火把”带到“人间”?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课文,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有趣。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玩耍时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赵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非常认真地帮我清洗了伤口,仔细地涂上了药,望着赵老师那充满爱和焦急的眼神,我的膝盖仿佛是上了止疼药一样,疼痛缓解了许多。还有一次,因为我发烧掉了一堂课,赵老师就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帮我补习功课,让我及时“赶”上了同学们的步伐。

赵老师的胸怀十分宽大,大的能包容下我们班上每个“淘气包”。不过可是,别看赵老师平时对我们亲热有加,一旦但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赵老师就会变得非常严厉,先是皱起那双细细的地柳眉,先开始一番“为什么?怎么样?”的“狂轰滥炸”,然后弯起细眉,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赵老师,她象母亲一样用爱呵护着我们,用严厉的目光监督着我们,用循循善诱的道理说服我们;她对我们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使我们不能不对她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爱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亲爱的赵老师,您是我们大家的好朋友,更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教师节话题作文4“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会想起我的老师——王宁。

王老师30岁左右,中等偏上身材,一张白皙的脸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显得格外漂亮,又显得那麽慈爱、善良。

王老师十分喜爱我们,把六一班看作是家,把我们看作是她的孩子,她注意因材施教,善于捕捉我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很少批评我们。

作业本上那一句句叮嘱,一个个提醒,一声声激励的话语,无不凝聚着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热爱。

去年秋天,王老师选我朗诵诗歌,《中华颂》,我既兴奋,又有些忧虑,不由得问老师:“老师,我……我行吗?”王老师和蔼地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只要拥有自信,你就可以成功。”望着老师的亲切又期待的目光,我想起了当初的,一定要为班级争光。我便下定决心,要努力练习。老师让我欣赏徐涛、李慧敏的《中华颂》,又一句一句的教我读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抑扬顿挫。诗词的缓急,都做了标注,在她的指导下,我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其他原因《中华颂》没能朗诵成,尽管这样,我也要感谢我的老师,是她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三四年级时,我的字十分潦草,犹如一个圆圈,甚至还写成了连笔字。老师的课不仅上的好,而且书法也很棒,曾担任我们的写字老师,她在黑板上示范,一笔一笔的叫我们来练字,我就这样字就有了进步,最后,在衡水市儿童书法比赛上我获得了一个优秀奖,为班级争了光。我这成绩的取得,是和老师的耐心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要感谢我的老师。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因为老师传授给我知识,让我健康成长。

教师节话题作文5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期而至,我还真不知道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可我们的语文老师一Ⅱ艮就看穿了我们的心思,一进教室,就幽默而又风趣地告诉我们:“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短信息!”于是,老师就教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怎样编写祝福的短信息?

现场编写短信,三分钟、五分钟过去了,同学们都把编写好的短信息读给老师听。其中,丁瑶创作的是一首诗歌:“踮起脚尖儿,走进老师办公室,我们把一朵朵鲜花,奉献在老师桌前。老师,老师,就让那芬芳的花香,帮您驱除一天的疲劳。”这首小诗获得“美的短信”奖。

平时沉默寡言的欧阳俊杰,今天像变了个人似的,也大声地朗读起短信来。“老师,是您帮我打开了知识的宝库,是您教我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是您像妈妈般关爱呵护着我们。祝福您节日快乐!”他的信息被评为“最感人的短信”奖。

我也鼓起勇气,把自己编写的短信读给老师听,结果我的短信获得“最精彩的短信”奖。真是太高兴了!“老师,是您鼓励并教育着我们,您像春蚕一样吐尽最后一根丝,如同蜡烛燃烧着自己,却照亮了我们。您的言传身教鼓励和教育着我们,今天,我们用真挚的情感来表达自己感恩的心路。祝您永远年轻!

接下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来朗读自己的短信。这是一次多么温馨的教师节啊!

篇4

【关键词】中华文化 英语文化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行战略,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路径就是利用各种媒体宣扬中华文化,这就必须直面并善于应对英语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

英语是当今世界在全球范围之内通用度最高、受众量极大的强势语言,其所释放的语言文化聚合力也广泛影响了以语言文字为表现载体的诸多文化领域,其中对于媒体产业的影响尤为明显。伴随着全球化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汉语媒体在完成商业化重组之后,也开始探索向国际媒体市场进行拓展。而英语文化的强势特性则给予正处于上升期的汉语媒体不可忽视的冲击。

一方面,由于英语文化的全面进入,国内汉语各种媒体都在语义、语境以及表达上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原本纯粹的汉语语法展现形式逐渐演变为中英混杂的呈现形式,诸多具体的传媒运转流程也明显开始效仿英语文化及其传媒运作的套路规则,可谓良莠参半;另一方面,汉语媒体在产品服务设计、生产、输出方面也遭受了英语文化及其媒体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运作形式、传播价值以及经济收益上都因为理念、手段的滞后与单一而被同类竞争对手所打压。

对此,应重新审视汉语文化及其媒体运营的现状与瓶颈,科学认知英语文化及其媒体对于汉语文化及其媒体的影响、冲击,采取一系列途径、措施进行调整改良,借以使承载中华文化主干的汉语文化及其媒体,能够突破英语文化的强势地位,进而扩大汉语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确立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协作共赢的发展战略

英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渗入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族群文化交流频繁、创意理念碰撞多样的媒体行业,既有的族群语言文化体系都处在更新整体运作思路、调整自身经营结构的重大节点,这其中以受众群体居多。而过度粉饰英语文化的全球通用性、高阶性,抑或一味地排斥英语文化的外来渗入性都不是科学的应对态度,立足既有现状、谋求协作共赢才是正中肯綮的可行之策。鉴于此,汉语媒体应当及时确立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协作共赢的发展战略,汲取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媒体的诸多长处,合理规避汉语媒体运作理念滞后、经营方式单一的短板。

一方面,汉语媒体的领导决策层应当通过组建考察团赴外学习探究、召开领导层会议调整部署以及制定汉语媒体与英语媒体合作的方针与制度等途径来牢固确立全新的运作模式,举办宣讲会、交流会以及培训班来强化对于英语文化及其相关媒体的认知观摩,促使汉语媒体行业内部上下都能意识到应变求新、合作双赢的长期益处,继而激发行业人员积极全面地配合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广;另一方面,汉语媒体的管理执行层需要严格而规范地贯彻领导层会议的相关决议,以具体的机制规则来系统考核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对于英汉文化及其媒体协作发展战略的认知程度、落实效果以及运用质量,要督促鼓励行业员工踏实细致地比较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各自优势,紧跟行业潮流、把握市场趋势对于汉语媒体经营运作的重要性,激发其在工作中充分践行英汉文化及其媒体协作发展战略的方针、规则,从而为汉语文化及其媒体远期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设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交互式的动态机制

取长补短、创新自强是汉语文化及其媒体的优秀运营传统,无论是在信息资讯的采集渠道、处理手法以及传播价值上,都一贯保持着开放兼容、并蓄共赢的积极态度。而面对来势汹汹的英语媒体的冲击,汉语媒体渐感手足无措、疲于应对,仓促选择了拿来主义理念进行运营,常常陷于生硬模仿,忽略了汉语文化交互开放的宏观统筹上的既有优势,最终导致了适得其反的被动处境。针对这一窘况,需要通过创设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交互式的动态机制来充分发挥汉语文化传媒的既有优势,合理借鉴英语文化传媒运作的成功案例,努力实现交互共赢的理想效果。

首先,要系统建立交互互补的管理制度,要程序严密、步骤明确地逐次开展对于英语文化及其媒体运作的产品服务设计、消费市场拓展以及周边产业延伸的剖析研究,择取其中适宜添加汉语文化及其媒体运营的有益成分,并结合汉语媒体的产业实际进行灵活改进,继而形成一系列高效的引入、改良运营体系;其次,要细化汉语文化传媒理念、技术以及人才运营的基本流程,要以开放乐观的整体态度去接触新理念、引进新技术、接纳新人才,通过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去全面释放汉语媒体的自有潜力,真正实现推陈出新、自主拓展;再次,要制定长期规范的交互监测反馈的经营制度,持续派遣相关专职人员深入国内外的媒体行业进行学习调研,准确把握英语文化传媒运作的最新发展动态趋势、消费人群的多样需求,及时将获取的信息数据反馈给相关管理机构,并通过集体研讨进行产业经营的对策调整,做到紧跟时代潮流、保持领先优势。

完善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吸纳化的经营流程

汉语文化及其媒体之所以在英语文化及其媒体运作的冲击之下遭遇困境,除了汉语难学难用及汉语文化有较强的人群和地域限制外,不可忽视目前汉语媒体固定陈旧的经营流程。对于国外同行先进的语言媒体经营流程的轻视与排斥,导致了汉语媒体行业在当前中国国力明显增强时显得盲目自大、固步自封,而在意识到危机之后,又采取了照搬照抄与闭门造车的不当之策,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以及市场把握上都处于全面落后的不利境地,最终不敌竞争同行也不足为奇。所以,着力完善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吸纳化的经营流程不可拖延。这就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制定一整套借鉴汲取、针对创新的有序机制。

其一,要全面创设英汉语言文化及媒体彼此吸纳、相互推进的有机制度,适时通过媒体产品服务的取材制作、处理加工以及经营输出等步骤环节的深层细化去牢固强化这一机制的适配效果,要让学习掌握吸纳共进的全新理念激荡开来、深入人心;其二,要着力优化汉语文化传媒在工作操作、业务开展以及效益创收上的具体应用,集中采取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外聘人才入驻指导培训等途径力求稳扎稳打、避免急于求成;其三,要加强对于汉语媒体运营流程的监督考核,相关负责人员应当切实把握从业人员领悟和运用该机制、模式的整体程度、实际质量,并对出现的偏差、失误,进行及时纠正、解决,确保吸纳共进、协调推进。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①武欣博:《移动互联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比较》,《学术探索》,2012年第6期。

②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现代传播》,2002年第6期。

③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探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④高庆丽:《基于语言学谈英语强势语的表现形式》,《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 第12期。

篇5

1.1《龙山韵》季刊不断发展

《龙山韵》季刊在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龙山韵》编辑人员认真辛勤的编撰下、在全矿职工家属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历程。我矿《龙山韵》编辑部自创立以来,不断创造新的成绩。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第二期文化期刊评选活动中,获得集团“最佳文化期刊”、第五届全国煤炭文艺期刊优秀奖。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撰写属于自己的刊物,点缀我们煤矿工人的文艺生活,充实、愉悦广大职工的心灵。

1.2十大协会充实职工文化生活

我矿十大协会,定期交流、学习,组织会员利用业余时间活动,扩展了会员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先后举办书画讲座、组织推荐会员参加全国性大赛、邀请名家来矿采风、送书法到基层、坚持重大节日举办书画展等一系列活动。党委书记宋书记参加交流会时指出,应该把镜头对准身边的人和事,为矿区的文体活动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矿书法分会的书法爱好者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李正禹、宋协一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在全国煤矿书法展第五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中入展;李玲、宋协一以及老领导宋徳桢分别在全国性书法、刻字大赛中多次获奖。

1.3豫剧二团不懈努力成绩显著

日子很苦,许多工作都做了。豫剧二团不懈努力,经常学习、排练,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工作做到更好。待遇不高,很多奖项获得了。虽然待遇不高,但是我们以煤矿工人为素材,编撰自己身边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的戏曲、小品,在各种比赛中斩获荣誉“。打鹿”在全国票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爱心”在中国煤炭第四届艺术节大赛中取得银奖、“风雨故园”在中国煤炭首届专业组戏剧大赛中获一等奖;“卖苗郎”在全市专业组中荣获金奖;“安全五笔帐”、“安全生产大如天”,在局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路很难走,还要继续前行。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我们要以建设和谐矿区、打造艺术精品为目标,大力发掘煤矿工人的艺术内涵,传承煤矿工人的艺术情怀,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4节日文体活动深入人心

我矿小型活动不断线,大型活动季季有:民间文艺“,孝贤之星”颁奖暨晚会,春节系列活动“,三八”女职工趣味运动会,文化广场消夏晚会,“安全杯”篮球赛等活动,营造出了热烈、祥和、催人奋进的气氛,极大的丰富了全矿职工家属节日期间的文化生活,为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矿区,促进矿区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大力度逐步完善

2.1如何协调好工作时间与活动时间的冲突

工会开展文体活动必然要从企业职工中选取部分人员,占用工作时间,势必会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如何有效的处理好生产与活动之间的关系?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采取由单位主要领导点将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在活动中不盲目追求规模、档次,重视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参加者的广泛性和竞赛项目的协作性。参与活动人员保证奖金、工资待遇与岗位员工保持一致,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前,向员工讲明活动的意义,进一步做好思想工作,让职工认识到参加活动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职工荣誉感和企业凝聚力,把比赛中那种不服输的精神转移到安全生产中去。

2.2活动的场地修缮。

在硬件设施上提供支持,大力完善活动场所设施、场地的改建,该投入的钱绝不少出,能省的绝不多花一分。我矿投入280余万对俱乐部文化广场进行了改造,购置了LED大型显示屏,用来播放电影、科教、养生频道,进行宣传工作。2012年7月1日,我矿俱乐部广场全面改造完工。俱乐部广场全面改造4300平方米,新建塑胶球场两块,铺设水磨石羽毛球场三块,购置健身器材四十余件,分别安装在文化广场、职工住宅小区,以便于职工更好的进行文体娱乐活动。

2.3工会活动室规范化管理

工会活动室规范化、制度化进行中。完善读书室、扑克室、象棋室、军旗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等文体活动场所的建制、规划。从外部环境上,对整个工会楼进行了装饰,给大家一个明亮、舒适的环境;从内部环境上,加大企业文化的宣讲力度,特别是走廊文化、室内、外文化宣传,从传统的古典文化、名人名言等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诠释,让大家进一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三、未来文体活动目标

3.1职工是企业活力之源、竞争之本

在平等、和谐、融洽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让广大职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人生的价值,真正感受到劳动者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这种高级的精神建设是金钱所达不到的。文体活动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主要载体,是工会组织助企业发展、助员工成长的重要举措。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树形象,一定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活动的宣传引导力度,最广泛地把职工组织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我矿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2为了更好的发挥工会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篇6

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作为独立板块。集中按“类”编排。教师有“例”可举,学生有“模”可仿。新教材改变了这一传统方式的设置,不再单独设置“应用题”单元,精心选择了现实的、有意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与计算意义一致的题材,将解决问题融于计算教学中。教材在每一节计算课始均创设了问题情景。通过设置大量的情景图,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具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把情景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意义结合起来,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计算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予以前置,使计算学习和活动本身成为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

[现实问题]

1 理解“一课一景”需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解读情景图的叙事内容。正确地辨析和寻找情景图中的有用信息,根据信息的结构关系和问题需求,正确地列出算式,这是需要有时间保证的。

2 学习计算方法也需要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计算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计算教学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养成良好的计算品质和习惯,同样需要时间。

对于一节课来讲,既要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让学生学会四则计算,并通过计算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成了课堂教学的两难。在反复地研究和实践中,我们设法对教材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合理重组,努力化解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在课堂操作中的时限矛盾。

[解决策略]

1 适度组织情景图解读的专项训练。教材中的情景图从解决问题需要的角度看。供给的信息材料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必备的,有多余的。学生从这些现实的由复合信息材料构成的生活问题中,辨别、选择所必需的信息材料,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需要组织情景图解读的专项训练。如二下“加法”单元中,教学三位数加法的几个例题情景图。都是同一内容的有关一至六年级借书情况统计专栏,意在让学生从6个年级借书的数量中按问题指向选择两个年级借书的数量进行相加,然后引导学习三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教学第一课时,就安排对情景图的专项解读训练,从学生提出各种关于两量相加问题人手。让学生懂得“要求哪两个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就必须选择这两个年级分别借书的数量”,训练学生根据问题要求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安排这样的解读专项训练。对解决后几节课学生读图写算式问题,起到了难点提前突破与分散的作用,为学生重点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赢得了充分的时间。有效地化解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时间冲突,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顾此失彼。

篇7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更新;人口问题

目前,北京旧城内有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总占地面积16.1平方千米,居住人口约30余万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保护区内危房多,设施差,老百姓居住的条件仍停留在50年前的水平.在保护区更新的难题最突出的是人口问题.保护区内多数房屋面积狭小,基础设施陈旧,私搭乱建严重,存在着大量的结构隐患和消防问题,此外,保护区内产权方式复杂,有公产、私产、军产、集体、宗教等多种产权形式,这种现象阻碍了单位个人购房、修房的积极性.这些都与保护区内人口密度过大、人口构成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因此,解决人口问题是保护区更新的关键.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疏散、人口结构调整等方面,以及应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妥善解决保护区人口问题关系到加快保护区更新的进程,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同时对于调整城市功能、实现总体规划目标、建构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相关经验

1.1关于吸引资金的经济优惠政策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采用了多种经济优惠政策.在美国,利用开发权转移的方式进行更新,即开发商在历史街区所建项目的亏损,可由城市其它土地上的项目予以补偿.在德国,旧城更新项目依据《特别城市更新法》获得政府资助,更新中无盈利开支费用60%由州政府负担,40%由地方政府负担.在日本,1968年设立了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基金经审批后可用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1.2关于居民自助参与1日城更新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被称为“社区建筑”的自下而上的由居民参与对居住区进行改造的做法.公共参与是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环节.法国地方议会确立保护区后要进行三项重要工作:发表公告、公众调查、公众投票表决.日本民间成立了,通过调查向行政当局反映民意。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美国社区保护遍及各州,基层社区和居民积极参与保护活动以达到改善居住状况,争取环境公平与提高社区品质的目的.

1.3关于人口外迁

日本东京周边地价较低,人们为了更经济,纷纷迁居到城市外围,形成了城里人的外流,减轻了市区拆迁的压力,这是东京旧城风貌得以保留的最根本原因.西安调整城市结构,在外围建设11个组团疏散市中心过于密集的人口;苏州古城区1986年开始在古城的西面和东面开辟新区,经过近l0年努力。苏州古城人口已减少了10万人.这些方法都要依赖便利快捷的交通.

2北京旧城四城区保护区更新实践

近年来北京旧城四城区在探索保护区更新方式和疏散人口的对策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典型个例简述如下:

2.1东城区

东城区以交道口“微循环”改造为试点,该地区占地1.47平方千米,共1940个院落,其中平房院1600多个.自2003年起,采用“引入社会投资人,群众自愿,街道组织,产权人实施”的方式,对50多个院落进行了改造.在危改过程中,社会稳定,“微循环”渐进的更新方式得到了各方的好评.

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引入社会投资人,包括开发商、私有企业等.区政府搭建平台。提供相关服务,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吸引社会资金.在决定哪个院落可以改方面,采取“群众自愿”的原则.居民的安置以货币补偿为主,也有定向提供经济适用房、购买二手平房或租房等措施.“街道组织”主要体现在街道办事处入户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不愿搬迁的居民的诉求,进行协商,争取做到全院同意.在产权方面,微循环改造的起步阶段的对象主要是居住在院落中的直管公房承租户,但私房院落、单位自管房经产权人(单位)同意,也可以提出改造申请.可以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对产权进行公开拍卖,完成产权转换,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2.2西城区

西城区保护区更新以什刹海烟袋斜街为试点,该地区现有居住院落140个,950户,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私房197户,建筑面积0.48万平方米;公房753户,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10平方米居多.对于保护区人口的去留,一是政府采用降低人口密度、鼓励外迁的政策。用货币补偿、异地安置的方法.外迁居民货币补偿参照文市政府87号文执行,外迁居民需要异地安置的,安排购买经济适用房。

对困难户采取廉租房政策.二是落实保护和修缮责任,愿意留住的现住房人,必须接受保护和修缮规划的要求。按保护和修缮原则进行保护修缮,独院落私房产权人应根据保护规划要求,拆除院内违法建设,按规定进行房屋修缮或更新,非独立院落私房产权人应当服从整体院落的保护更新要求参与保护与更新,私房产权人如修缮资金不足,可申请协助办理银行贷款.

烟袋斜街地区保护更新的成功经验是以深入调研为基础,更新速度快、风貌保护得好.

2.3崇文区

崇文区前门地区危改试点已实施三年,目前仍处在外迁人口阶段.该地区占地105公顷,现有居民20417户,人口61600人,人口密度4.38万人/平方千米.前门地区人口稠密,房屋危旧,文保单位多.针对这些问题,该地区在危改过程中提出了“人房分离”的模式,即采用货币补偿的方法,将保护区的人口全部外迁.人口全部迁出后,以便对建筑进行认定和维修.房屋拆迁补偿标准和办法为:房屋拆迁补偿款=(5400k+1000)元乘以房屋建筑面积+重置成新价,k=1。3(容积率修正系数);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乘1.33;居民在奖励期内搬迁可奖励5.5万元;签订协议后在三环至四环购买住房的给予一万元奖励,在四环至五环购买住房的给予二万元奖励,在五环以外购买住房的给予3万元奖励;对于外迁居民,全市7个经济适用房项目可提供定向供应.

崇文区“人户分离”成功的方面在于调整了城市用地性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4宣武区

目前宣武区正重点进行大栅栏地区的改造,大栅栏改造建设项目是2008年奥运人文项目和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该地区占地79公顷,居民约4万人,2003年12月8日,大栅栏改造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现已完成了一期月亮湾地区环境整治工程,该项目占地2.2公顷,需拆迁居民107户、单位40家,预计总投资约3亿元,其中拆迁费用约2.2亿元(居民拆迁费0.3亿元,单位拆迁费1.9亿元),目前,区政府已投入8500万元,居民拆迁率完成了75%,政府投入巨资,是危改工作顺利完成的关键.

3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区的情况,保护区外迁人口面临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速度慢.保护区绝大多数居民赞成改造。但难以做到人口疏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能够把握的房源较少,现在有房源大多房价过高居民即使得到拆迁补偿也买不起;二是即使部分居民想外迁,但又怕外迁居住生活条件不完善,存在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问题,因此对外迁产生抗拒心理.

2)整院实施难.东城、西城均采取“居民自愿的方式更新,一个院落内70%居民同意外迁少数居民不愿外迁而延缓整个院子改造的情况非常普遍,即使院内有一户居民不愿外迁,整院的更新也难以实施.

3)资金紧.对保护区居民实行搬迁,重新安置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而且,由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改造模式改变为政府组织动作,势必要求政府先期加大投入,用于居民拆迁补偿、外迁专项住房建设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如前门、大栅栏地区居民外迁的资金缺口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4)无“法”依.由于保护区外迁人口无法律依据,对于“钉子户”办法不多.另外,对保护区的土地转让政策、拆迁补偿政策、居民安置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还没有完整统一和可操作的明确规定.

5)市场乱.相关政策的发展和市场发展不配套.比如在货币补助环节上,一些开发商出高价外迁院落居民,开发商自行决定每一户的补偿安置情况,政府部门不清楚,居民相互之间也不清楚.如此既不向居民公开,也得不到社会监督,容易出现补偿安置标准不一的情况,导致了市场价格的混乱.

6)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问题,即原有居民的保留问题.尽管北京市也专门出台了,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四合院,但基于原有居民的经济条件有限,很难承担改造修缮后四合院的购买费用,所以回迁率很低,这在保持旧城传统文化的无形资产方面很不利.

4措施与建议

4.1统筹兼顾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所谓“点”上的工程指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代表的奥运人文项目,其范围大,任务急,政府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外迁保护区的居民,推动保护区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其他保护区多属于“面”上的项目,可采用交道口“微循环”的模式,渐进更新.在具体的措施上,应灵活对待,对于院内少数不愿外迁的居民,可集中在一个区域,建普通四合院,在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前提下,就地安置;或可考虑将原有院落重新划分,其改造的资金缺口主要由投资人补偿,此项工作需政府、开发商、居民共同协商解决.见图1、图2.

4.2加快平房产权私有化的进程,活跃“二级市场”交易

“政府引导,社会改造”是保护区更新的长久之计,为此应理顺现有平房的产权关系,推动平房产权私有化的进程,鼓励平房上市交易,使平房、四合院出售,购买,转让,租赁等行为规范化、合法化,让社会资金通畅流入.鼓励有条件的业主修缮房屋,对于公益性、非盈利性的项目政府予以补贴.同时研究军产、单位产权房屋的私有化政策.

4.3划定专项用地,建设经济适用房

建议政府在四环周围划定专项用地,为保护区外迁居民提供生活方便、交通便利的经济适用房,用补偿政策和较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保护区居民外迁.经济适用房宜选择小面积户型以适应保护区人口外迁需要。保护区居民享受经济适用房优先购置权,政府可对低收入家庭予以一定的补偿,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引导保护区居民的外迁.

4.4配套相关法规,规范市场环节

建议政府制定保护区人口外迁的相关法规,对于影响城市重点工程的“钉子户”,应采取有效的办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标准,以便拆迁工作有法律支持,对于人口外迁过程中住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应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同时,政府应规范保护区外迁人口的补偿标准,避免补偿差距过大的现象,使保护区人口外迁工作顺利实旌.

4.5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

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保护区,缓解保护区人口外迁和房屋更新的奖金压力.对于保护区保护与更新中非盈利项目,政府可采取优惠措施,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政府补贴、开发权转移、区外项目优惠、保护区外土地容积率补偿等措施,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区的保护与更新.

篇8

拆迁问题像个社会顽疾。利益错综复杂。也常常潜藏着各种违规做法。拆迁中既容易出现强制拆迁、补偿不到位等损害民众利益之举,也经常受困于“钉子户”,影响城市改造和公共项目的实施。无论哪一个极端。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公共建设的用地需求。我们需要利益冲突的调和机制,对拆迁中多个当事方的行为作出规范,才可能减少社会矛盾。使拆迁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浙江省出台的这项规定。就为拆迁棘手问题的解决搭建了公平的平台,其核心策略就是市场化运作。避免权力对民众利益的剥夺、蚕食,避免部分被拆迁户漫天要价的补偿要求,采用市场化的评估方法,这如同引入一个中立的协调人,不偏不倚,公平裁断,该补偿多少就是多少,一目了然。这种市场化运作的拆迁规定。才是真正对拆迁棘手问题的终结。

时下,在我们视野之内的拆迁乱象,大多都是以民众利益受损作为最终结局。前不久引起国人普遍关注的所谓“全国最牛钉子户”事件,虽然在媒体的关注下争取到了正当的利益,但结果并无多少可喜之处。因为通观全程可发现。问题的解决并非源于利益协调机制的出现,而是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在增加着讨价还价的砝码,个案的成功自然不代表此类问题的圆满化解。

篇9

诗的本质是“本真”,追求的是“唯美”与“超然”。“简单、和谐、完善、统一”的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其中体现了宇宙间自然和谐的美。同时,物理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具有丰富的、构思巧妙的实验手段和多元细致的思维方法。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把物理学之美分为三类: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物理学科的美,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之美,要指导学生具有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能力。二是应用之美,要指导学生具有改造世界、适应自然的能力。发现学科之美,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开始;体验学科的应用性,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

对于“诗性教育背景下的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解,一方面是强调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科学与人文并举。另一方面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的艺术与境界。在开展诗性教育下背景的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时,我们开展了“回归物理文化,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小组合作主动建构,体验诗意的物理世界”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即营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氛围。例如,笔者在上高三《摩擦力》复习课时,通过沙子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链,逐层深入思考。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一起再认识摩擦力。研究问题一般从观察开始,各种规律都蕴藏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界之中。对一些现象,不同的人、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的观察角度是不同的,请同学谈谈看到沙漠风景的体会。(出示图片)

学生有的说感觉很震撼,有的说是风力使然,有的说沙漠风景真美,也有同学说感觉这些沙堆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等等。

师:不同的人感悟是不一样的。面对沙的世界,摄影家用照片从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它;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文学家用优美的文字来描述它。这些表现和描述都有一定的情感和观点在里面。如《佛典》中有这样的描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极乐。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里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

我们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沙堆中的秘密。刚才有同学已经提到了他观察到这些沙堆的倾斜程度好像是一样的,那么是否是沙漠中的风力使然呢?我们就从堆沙实验开始研究。

【教师准备好满满一杯的沙子,请学生仔细观察倒沙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用视频方式进行),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描述比较片面,没有完整地表达清楚。】

师:如果要清晰地描述这一过程,我们可以记录下这一过程的一些瞬间,然后建立模型,用图解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想法。

教师示范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堆沙的过程。提问:“沙子之所以能堆起来,靠的是什么?”“小沙堆变为大沙堆的过程有什么特点?请解释这一现象。”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答案是因为摩擦力。

第二个问题因为有了形象的铺垫,学生发现一开始堆沙时,表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不断变大,堆到一定程度后,沙堆表面的倾角不再发生变化,始终保持一定的角度。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有学生提出取沙堆表面的一粒沙来研究。于是学生取表面的一粒沙,研究发现:它处于一个倾角从0开始增大的斜面上。

教师问:“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粗糙的长木板上放置一个物体m,当用力缓慢抬起长木板一端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将怎样变化?”

甲同学认为:当木板缓慢抬起时,θ增加,根据f=mgsinθ可知,f增大。

乙同学认为:当木板缓慢抬起时,θ增加,据f=μN=μmgcosθ知,f减小.

教师请学生做出判断:“这两位同学说的对吗?你的观点是什么?”

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通过建立模型并展开分析这一方法来处理问题,同时将一粒沙的动力学情况具体化,使其成为小组讨论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再小组间观点交流的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用身边的器材如直尺与橡皮来模拟这一动态的过程,以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理解。

学生在分享观点时,有很多有意义的争论与补充,这些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很有帮助。

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学生看到:小小的一粒沙,不仅充满着诗意,其中还潜伏着摩擦力这个大奥秘。之后,教师又设计了很多与摩擦力相关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作深入的理解。

拓展:

摩擦力是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对摩擦力从认识、理解到熟练应用,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为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体会,还可以用诗来表达对摩擦力的学习感悟。以下是题为“致摩擦力”的一首小诗,增强了学生对摩擦力的学习兴趣。

曾长久地视你为阻力/不管动静/总是阻拦我前进的脚步/消耗了我多少能量/面对误解/你沉默不语/顺从于自然的规律/知道你/理解却不容易/殊不知你只是客观的存在/原来你只是与我相对/他人眼中/或许/你还助我前行/从此感悟/你的用心良苦/身负的压力/不一定与你有关/只是阻碍你我相对的运动/观动静/辨方向/求大小/明了动静做功的特点/热情/释放于你我之间

诗性课堂是智慧与情感和谐交流的场所。“情不通则理不得”,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让学生如沐春风、积极向上。当然,不当的一句话也会让学生垂头丧气、信心受到打击。和谐的师生关系带给师生的是幸福的体验。

篇10

很多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动手做过实验,所以在做本次实验时,常常手忙脚乱,很容易损坏仪器,特别易打破温度计,造成环境污染,且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于是,我们先让学生自制蒸馏水,不用温度计测量沸点,把酒精灯改成电炉,也不用水浴,直接用平底烧瓶加热。待蒸馏水制备成功,学生也掌握基本操作了,而且消除了紧张心理,再用有机试剂或中草药来练习常压蒸馏的操作,这样基本上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

苯酚与碳酸钠的反应,按照教材提供的操作步骤,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理论上分析,苯酚是有一定酸性的,碳酸钠有一定碱性,所以苯酚和碳酸钠能发生反应,但是因为碳酸氢钠比苯酚的酸性要强,因此苯酚不能与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所以苯酚与碳酸钠的反应生成物是苯酚钠和碳酸氢钠,反应式如下:C6H5OH+Na2CO3=C6H5ONa+NaHCO3实验改进:在两支苯酚乳浊液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晶体碳酸钠和晶体碳酸氢钠,振荡片刻,观察到碳酸钠溶解,苯酚乳浊液变清的现象,放置使之冷却,再观察,反应混合物仍然是澄清的,而另一支不溶解,没反应现象。结论:苯酚能与晶体碳酸钠或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苯酚盐,放置冷却是为了排除由于碳酸钠溶解使溶液温度升高而造成苯酚溶解度增大的可能(晶体碳酸钠溶解时,放热现象并不明显)。此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乙醇即熟知的酒精,我们喝的白酒、红酒的包装瓶上都有酒精度的标示。酒精挥发性强,可以帮助降温,还可以消毒。喝醉了,可以多吃水果解酒。酒精还是可再生能源,性能比汽油好,排放的二氧化碳少,对环境污染小。可以利用植物的果实或秸秆通过发酵来制取酒精。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

配制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时应注意,要先配成100ml40%的亚硫酸氢钠溶液,然后在此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25ml,这样才能得到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醛和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教材中写明要水浴,而在实际操作中即使不用水浴,反应现象也非常明显。乙醛的银镜反应。由于乙醛容易聚合,故乙醛试剂出厂时都加入了稀酸,以防乙醛的聚合,但聚合现象仍不能完全消除,只是减弱而已。聚合后的三聚体不溶于水,比重较小,使整个乙醛溶液分为两层,可用分液漏斗将两液层分开,取下层溶液来做银镜反应实验。由于乙醛试剂显酸性,所以在做银镜反应实验前要先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使乙醛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才能保证银镜反应成功。改进方法:由于银镜反应的成功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试管非常干净,而学校平行班级多,教师或实验员虽然每次要求学生及时处理好试管,可是效果仍不理想,而且用于银镜反应的试管要用硝酸才能洗净。所以,如果只是为了验证醛基有银镜反应,可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只需要微热马上就可看到很漂亮的银镜。此反应不需要太讲究实验条件,很方便,而且这也是工业制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下更好。

羧酸的化学性质与乙酸乙酯的制备

在脱羧反应中,要用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由于石灰水不饱和容易导致倒吸,且熟石灰的溶解度很小,所以通常饱和石灰水的浓度质量分数会小于0.17%(20℃时的溶解度)。可以在配制石灰水时,加入少量食盐(食盐对熟石灰有增溶效应),大大提高熟石灰在水中的溶解度,配制出高浓度的饱和石灰水。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学生有时看不到现象,或是很快看到产物,而该产物只是提前蒸发出来的副产物。按以下步骤实验可做得比较完美。配制反应物:在大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轻轻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当混合物温度下降到室温后,再加入2ml冰醋酸。注意浓硫酸不宜最后滴加,否则在滴加浓硫酸的过程中乙醇和乙酸会大量挥发或过早发生反应,使最后观察不到现象。为了防止挥发,开始不要加热到沸腾,先用酒精灯小火控制在液体不沸腾的情况下加热5分钟,使乙醇和乙酸充分反应,再加热使之微微沸腾,持续一段时间后,将乙酸乙酯蒸出,当反应物剩下1/3时停止加热。为了方便观察产物的生成,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显红色后,在红色溶液的上层会清晰看到无色透明的液体。

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