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的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工程的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工程的就业方向

篇1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把计算机?n程作为公共教学内容,所有大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这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果继续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跟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在就业方面受到来自其他专业学生的挑战。因此,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该根据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热点,对计算机教学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使教师教得新颖,使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1]。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模式代表了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它将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是一整套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2]。CDIO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提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通过对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新方案,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热点内容加入到基础理论教学当中,并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使学生把基础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并且在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下计算机改革的目的是从就业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将CDIO理念与具体教学实际相结合,把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过程应用其中,如图1所示。

该方案中教师应当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突出以就业为视角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前瞻性和必要性,考虑以何种方法和步骤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将计算机工程实际与课程教学建立联系,为接下来的设计步骤做好准备,然后设计并构建出真实的计算机工程实践平台,还需安排相应的综合课程,为学生创建合适的工程实践场所,做好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前期准备。在实现部分,“填鸭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可再套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亟待改变,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在运作部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验证CDIO理念的实效,应当衡量每个学生对规定学习效果所完成的进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因而,CDIO理念下的大学计算机改革方式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构思(Conceive)改革目标及方向。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工程能力,这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面对当下计算机行业的巨大就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淘汰率,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更应当以此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前深刻构思改革目标和方向方法,思考何为改革、为何改革。显然,新时期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进行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是转型成为兼具计算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双重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设计(Design)综合课程和工程环境。教师是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设计者。由于现在的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计算机教学中应安排丰富的工程实践项目,尽量让学生以亲自动手的方式进行[3]。教师要基于CDIO理念的预期目标,以实现良好就业为着力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出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工程水平提高和积极情态建设的一体化课程,计算机类学生就业能力集中体现在实践项目的方方面面,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和设计上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设计出以项目为主导的启发性知识链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是工程实践场所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实践场所,工程实践场所的构建应以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标。

3.实现(Implement)师生角色的双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的特征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CDIO模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应在CDIO环境下促进其工程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有学者指出,CDIO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创新,他们的教学风格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要不遗余力的传授大纲中规定的软硬件开发以及系统构建的能力[4]。基于这一要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进行“一体化学习”,即学生在工程实践环境中学习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软硬件开发和系统构建能力。一体化学习是CDIO框架的重要特点之一,学生将完成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的转变,教师应当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团队项目开发中,使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CDIO理念下的实现过程,即在具体的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从教师管理学生转型为教师引导学生,教学模式从“填鸭式”知识传授转型为互动式探究讨论。

4.运作(Operate)良性循环的教学关系。对学生采用考核或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计算机课程评估方法往往采用的是正确率越高越优秀的试卷考核,且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学术沟通和实践交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都存在理论分数高、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毕业后在计算机行业也难以立足。与此相反,CDIO教学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证据”,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态的转变。这种评估聚焦在学生学习上,其作用是通过考核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学习场所的设计和使用。显然,新型模式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由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统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模式转变,其中能力是指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学习效果应反映在计算机工程技术上而非分数上。

篇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常设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属于计算机类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080901,可以直接报考。但早在2010年以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领域四大一级学科之一,俗话说就是一个学科大类,是不可以直接填报的,当时的代码是0812,该一级学科覆盖面广、积淀深厚、发展迅速、热门度高、开设广泛,是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之一。尽管现在教育部将其调整为二级学科,但不难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的知识广泛,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众多,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院校的培养方向也略有差别。最常见的培养方向有软件工程、嵌入式、网络工程、信息技术。

这四个培养方向其实都是跟软件、编程有关,只不过软件的运用领域、行业差异大,用到的编程平台、编程代码、硬件接口等不同,所以很多高校根据自己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在培养方向上就有所区别。

(1)软件工程方向:简单地说,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设计一定的功能,通过软件语言的编写、调试并最后实现,加上软件的后期维护,核心的三要素是“语言、算法、数据库”。推荐院校:山东大学、广西大学。

(2)嵌入式方向,即嵌入式系统,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通常作为控制程序存储在控制板里,用于控制、监视或者辅助操作机器。事实上,所有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如手表、微波炉、录像机、汽车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无疑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但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技术更新快,所以待遇自然就高。推荐院校: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3)网络工程方向,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开发、安装配置,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开发管理,常见的有DNS服务器、FTP服务器、WWW服务器等。推荐院校:重庆交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4)信息技术方向,往大了说,是根据需求,运用计算机技术,创建并优化一个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推荐院校:天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就业方向

从开设的课程来看,软件工程基本跟软件打交道,很少涉及硬件,软件工程方向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程序员做起,然后努力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而涉及硬件最多的是嵌入式方向,对应的是嵌入式开发工程师。网络工程方向跟信息技术方向更偏向管理,都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去管理不同的对象。但是网络工程方向,毕业之后主要担任网络工程师,要求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通讯等知识,运用先进的网络工程方法进行基于网络的应用开发。而信息技术方向,毕业之后则是朝信息化服务工程师努力,即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人机交互、计算机系统的信息保障和管理、集成程序的设计。

当然,除了上文推荐的院校,国内还有很多一流的学府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般来说,这样的学府会更注重理论科学的深入,在数理方面学得更深,普通的二本类院校则更注重技术的培养。另外,再给大家介绍两所在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上比较有特色的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两种培养方式,一种是常规的,一种是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联合办学,学生可自由选择。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是在加拿大教育部注册的国立大学,目前在校生约10万人,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天津理工大学按照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制定的培养方案教学,培养计算机科学专业知识和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擅长信息系统管理的计算机人才。该专业下设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软件两个专业方向,根据人才需求并考虑学生本人的志愿,在高年级按专业方向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每个学期有外教的专业课),学费是普通本科的三倍左右。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的“211”高校(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从1999年开始联合办学,简称“七校联合办学”。这七所高校都云集武汉市武昌区,使得各校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优势互补,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所以如果你学力有余,还可以跨校拿辅修证、双学位。七校中,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除了华中科技大学,还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在计算机方面比华中科技大学实力稍差,但是如果您刚好就读武汉大学,根据七校联办协议,就可以自由选择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进行学习。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方向)非常接近,开设的基础课程基本类似,包括电路硬件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等。但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开设晚,开设的院校也极少,高校的培养方式也很单一,属于计算机类中比较冷门的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之一,开设早,曾经随IT业的迅猛发展非常火爆,开设的院校众多,属于非常热门的专业。

就业方向

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对经验、知识要求很高。

推荐院校: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上海交大的联合学院对该专业常年招生,但招生人数少,学费贵,报考分数比其他非联合学院专业的分数要低,基本达到上海交大的提档线就可以了。上海交大的联合学院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该校在全美高校中研究经费排名第一,其工学院超过半数的专业位列全美前五)合作办学,于2006年创立,是上海交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的一次探索,在管理模式、体制上有全新突破。该专业采用全英文教学,有50%以上的外籍教授。

篇3

关键词:就业 工程项目 计算机专业 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4

关键词:就业工程项目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新晨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25-03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服务社会和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为中心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的期望差距很明显。现在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IT学生与企业需要的IT人才二者“不对口”。一方面,企业需要招聘理论与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学习的技术和市场脱轨,动手能力通常较差。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的大学生,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很浪费时间和金钱。但另一方面,近几年IT行业依然是官方最热门十大专业之一。在中国,IT产业在过去5年经历了2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国家GDP增长速度的3倍。IT行业还有很大的人才缺口。为改变软件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发展的状况,加快培养、选拔和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推出并组织实施“蓝桥计划”。该平台旨在搭建软件企业和高校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之间的桥梁,对初选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荆楚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院整体实力不是很强,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其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通过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构建了以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有近2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数量大大提高,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一、确立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目录,当前很多高校都按照一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名称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尽管各个高校在不断创建自身的专业特色,但是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往往难以同重点研究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从自身特点出发,走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实施“蓝桥计划”,确立了订单式实训、顶岗式实习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整个实践教学模式分为校内实践教学、校内企业订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4个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内进行,主要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历时2.5年。校内企业订单实训虽在校内进行,但由企业委派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行培训指导,历时近半年。企业顶岗实习则是在各个企业进行,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历时近9个月。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二、校内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实践教学,效果不很理想。主要是学生不重视实践学习。在中学阶段,受到高考模式、学习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关注的主要是知识的积累和答题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不高。很多同学上大学后,还是以为会答题,分考得高,是大学学得好的唯一标准。殊不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系统等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如果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和看书,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理解。再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如果不实际编写、分析一定量的程序,也很难有效提高程序设计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有的同学还认为,自己准备考研究生,只需把分考高就行了,编程的实践能力就不重要了。实践表明,没有很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你将寸步难行,因为你的算法的思想,最终还是要靠编程实现的。每一个计算机的高级人才,都是从编程的实践中走出来的,编程实践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

2.改革课程实验。传统教学的计算机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以应付考试为主,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加大课程设计的力度。实际教学中,可将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交叉进行,解决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之初,布置课程设计题目,以整个学期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这样使得实验教学组织形成了两条线——以验证性为基础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和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实验。但这两条线并不矛盾,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知识理论体系是循序渐进的,同时内容正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理论支持;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设计性实验的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好这两条线的协调和配合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一些专业课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的课堂教学开课之初,就让学生选择好期末要完成的课程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克服期末课程设计时间紧而导致质量下降的问题,为后面企业订单式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学生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面向大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如程序设计大赛、数建模竞赛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和创业大赛”和“全国高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获得了湖北赛区的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5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决赛,获得国家级的5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的良好成绩。

三、校内企业订单式实训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要营造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从设备、技术、管理水准方面模拟职业环境建设实训基地。为达到此目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引企入校”。根据“蓝桥计划”,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利用课余和暑假,由企业委派有项目开发经验的讲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企业订单式实训。实训期间实行项目化管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具备管理素质的学生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每个阶段重新轮换,由本组学员推举产生,新产生的项目经理负责本组学生在下个阶段的培训管理。按企业规范要求学生,将学生培养为IT企业规范人才。如2012年进行的JAVA EE开发方向订单式实训,整体实训课程分17个阶段展开,每个阶段的授课课时按照30%授课+70%实践分配。总课时:488课时。这几乎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课时的8倍。由此可见工程实践是多么重要。整体课程包含7次项目实训。7次实训均以项目组的形式展开,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

四、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项目开发训练结束后,实训基地会把学生分派到相关的软件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整个实习时间为9个月,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了解企业的文化,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增强项目开发能力,这为他们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课。毕业设计,以顶岗实习时的实际项目为题,实习期间由企业工程师指导设计,返校撰写论文期间,由学校专业教师指导完成。有企业实际项目的背景,学生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质量得到大大提高,避免了毕业设计不切实际、走过场等现象。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近2年的毕业论文中,近三分之二的优秀论文都来自“蓝桥计划”班的学生,他们的论文有企业实际项目背景,使用技术先进,内容充实,文本规范,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素质、自身实力以及传统教学模式惯性延续等因素,使得这个目标的落实存在一定的障碍。荆楚理工学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实施的“蓝桥计划”,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采用订单式的实训和顶岗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的质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文件.

[2]王爱民,李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没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12):24-28.

[3]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

篇6

[关键词]协同创新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吴玉峰(1977- ),男,江苏扬中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叶飞跃(1960- ),男,浙江东阳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胡洁琼(1986- ),女,湖南娄底人,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江苏 常州 213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1-02

现如今协同创新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新理念、新思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政产学研合作”的校企联合模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新课题。因此,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0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试行高校“产学研合作”,旨在推动高校与地方联合,实施资源共享,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又逐步演变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解决了高校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培养过程中脱离社会现实的困惑。但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校计算机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生的学习模块和能力模块需要怎样优化调整?2011年教育部结合新时期高校内涵发展提出“2011 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整合高校自身、高校与企业等不同主体单位的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就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政府、学校、企事业、研究所等)之间基于共同利益进行合作联盟,在合作运行过程中以及各个合作运行环节的相关机制、结构原理及有序制度的方式。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载体应具有结构性,即协同创新各主体单位互相联系的目标性和统一性;各合作要素的结构性互相制约和互相联动,产生积极要素推动事物发展;同时,其合作表征具有一定功能导向作用,即在特定结构中诸要素相互促进、资源共享过程中而形成的特定结果。因此,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具有能动性、规则性和程序性的特性,是一项综合性运行机制,包含子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案机制、选择机制、评价评估机制、风险衡量机制、利益权衡及分配机制等。

基于高校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主要是指以高校为核心,协同政府、企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优势关联要素(如人才储备、科研内容、就业市场、市场项目、横向经费等)的内在关联,互相之间产生的动力、方向、秩序、功能及运行原理等,包括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预案机制、选择机制、评价评估机制、风险衡量机制、利益权衡及分配机制等。在以高校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核心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资源调控的优化、责任冲突的缓解、责任与风险的规避、成果转化等主要责任。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难点问题、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科技成果孵化以及技术再生等方面能做出积极贡献。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以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2011年全国麦克斯报告里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状况不好,教育部甚至给这个专业亮了黄牌,同时计算机类企业却在大量进行人才招聘。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矛盾现象,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1.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而高校为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一旦制订,就必须以四年为一周期进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校的人才培养要跟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要有适应新技术发展教学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是指实践场所和设施(包括不断涌现和升级的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最近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迅速,使得很多高校的硬件水平跟不上,设备比较陈旧,实验环境差和人机比达不到要求。软件条件是指掌握新技术的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反映一些教师水平有限且陈旧,脱离实际的应用背景,知识水平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一般的地方高校现有条件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

2.人才需求变化与传统教学的大众性矛盾。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流动速度快,为了保证企业竞争力,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工作(项目)经验的计算机类毕业生,而是倾向于招聘已经有一些项目工作经验、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直接从事项目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能否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具有项目实践经验,对我们而言是个严峻的挑战。一些高校虽然有教师愿意带领部分优秀的本科生进行项目研究,但毕竟只是小范围内进行,无法惠及所有学生,不能列入常规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高校如果要做到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系统地进行某一岗位的实际项目训练,就必须有专门的项目训练场地、项目指导教师。就目前而言,高校现有的师资和硬件设施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要求,高校必须另谋出路,紧跟时代步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3.大众化教育与地方高校转型的阶段性矛盾。传统的精英教育不仅主张进入高等教育是精英子弟的特权,而且主张高等教育就是为培养精英而设的,是培养文化巨匠、科学家和国家官员等人才的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从神坛上走了下来,开始了它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旅程,走上了大众化的过程。大众教育要求高校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要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在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其所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这说明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不够,而是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使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社会上更出现了“读书无用论”,人力资源培养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多维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霍斯曼系统研究法理论,组织系统应该包含内在、外在的环境系统,两者互相依存并交互影响。作为培养计算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必须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围绕“2011计划”的核心思想,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等核心要素,实现内外联合深度合作,创新培育载体,坚定走出校门,实施协同创新,拓展实践教育基地之路,培养出真正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质IT人才。江苏理工学院近两年实施的“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此理念下的一种合理尝试。

1.构建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我校“应用型技术人才”定位,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标准,确立为“3+1”:前三年是校内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最后一年是校外的企业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年为公共基础课程,以人文素养、职业规划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大二、大三则以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校内实训课程为主,学生初步掌握C,JAVA等语言的编程能力,体现学科的深度与广度。大四学年通过学校、政府牵头,落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例如东软、达内、NIIT公司),学生参与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和跟班,进行工程训练,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实际的企业项目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项目协作和开发能力。这种基于“工程任务课程化”的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认知和偏差,落地地解决了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落实。

2.整合优质师资结构。优质的师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保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相对缺乏较为前沿的实践技能和项目经验。为此,学校为了优化师资队伍,整合优质师资实力,采取 “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根据不同单位的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组建了专业教学团队。一方面,通过项目委派博士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高校进修学校,安排多名教师到企业跟班作业或与其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进行项目学习,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与东软集团、中软集团、IBM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再从每家企业中遴选出2~4名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负责学生的具体工程训练项目实施。

3.实施就业导向的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围绕学生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开展的,这也是围绕人才培养的创新质量和贡献值的评价机制。根据“3+1”实训项目每年开设的不同培训方向,参照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麦可思报告,其基于数据库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中的“平均就业率、薪资中位值、大学专业课程评价、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就业流向、离职率”等关键字段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各个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就业动向,进而适度调整下一年度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既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有效地将学校、企业、培训单位等共同利益和目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这种综合评价机制的建立,有考核、有竞争、有激励、有退出,动态呈现。

[参考文献]

[1]顾爱萍.论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工科大学生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

[2]李祖超.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教学体系;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72-02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iques Reform and Practice

XIAO Hai-h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about reform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ts emphasis includes: curriculum structur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anners,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

Key words:computer multi-media technique; subject construction; teaching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应用层次较高的计算机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出现了多媒体技术人才需求两旺的现象,我院于2001年在江苏省率先综合多媒体艺术、新兴数码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创办了计算机多媒体设计专业,成为省内较早开展多媒体设计综合性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一。但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双师”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尤其是专业建设中的实践教学,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密切结合计算机行业背景,规范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教育是为社会各行业服务的,特别是高职教育直接面向行业的第一线,更应体现其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应建立在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了解专业人才在本行业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专业成立几年来,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表明: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人才规格要求与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观点是:从事多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是少数,从事多媒体技术制作的人才需求是多数。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应坚持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技术与艺术并重,培养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技术型多媒体技术人才来进行专业定位。

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组织以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学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形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基本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工程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

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要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3.1 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 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内容如图。

3.2 实践教学要面向实际工程应用

实践教学要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设计实践。在开设的专业课程――平面设计软件中,我们积极与企业联系,制作企业VI视觉识别系统,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3.3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某一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特征明显。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得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近两年,我们积极联系信息产业部、劳动部,开设多媒体综合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考证工作,同学们报名踊跃,截止目前报名535多人,通过482人,通过率达到90%。

4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需要的教学资源与一般计算机应用专业有较大的不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如软件专业,只需普通教室加计算机实验室即可组织教学,完成实验、实习、实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则由于要使用大量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专业制作软件和多媒体信息采集与输出设备,需要有多媒体投影教室和高档多媒体技术实验室才能完成教学,另外还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与大量的多媒体设计制作素材用于教学指导和实验实训,技能型教学体系的要求与现有一般办学条件有较大的差距,存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办学成本之间的矛盾。

针对以上矛盾,我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构建相应的资源体系:一是充分整合学院现有教学资源,利用动画艺术系和常州科教城动漫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构建基本专业教师队伍和教学实验设备资源;二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告等媒体的资源优势,构建校外教学实训资源体系;三是利用校园网络,收集整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实验、实训、设计、制作素材,构建网上现代教学资源库体系。

5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实训教学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技能训练不断线、产教结合的原则,在实训教学中应将技能训练作为学生学习的突破口,通过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达到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为此,我们还将努力探索专业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的途径,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常州加减广告设计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同时协调现有的两个校外实训基地(常州电脑城“世纪方园”学生实训基地、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为实现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完全意义上高层次的应用型一线人才。

为了更好地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我们在与常州加减广告设计公司互设教育实训、产学研基地。基地提供各种规范的职业实训项目,考证项目,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双方共同以“产学基地”为平台,面向社会,学校,企业,将职业技能实训推向产业化发展,为社会做贡献。每周安排到学校开设讲座,使经验丰富的多媒体设计、制作、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弥补了学校教学师资与实践差距的不足,带来了设计、制作一线的技术信息,活跃学术氛围,开拓视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了职业技术教学的针对性、学校教学的全职业化,工程化的效果,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就业教育和就业适应训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计算机专业设计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多媒体实践操作技能,懂得计算机工程设计的运作,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坚持“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或工程实践合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采取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相关工程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派送专业教师定期到实训教学基地企业(常州电脑城“世纪方园”学生实训基地、常州加减广告设计公司)参加生产实践,提高了教师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为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学院制定了较好的教师引进政策和培养方案,近三年,分别从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省内外高等院等引进了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等多人。我们通过以老带新、随堂听课、教研教改、参加企业培训、参与科研开发等形式,培养和提升了一批青年教师队伍,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向本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每年做到“六个一”的要求, 即要求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准一个专业方向、精讲一门课程、参编一本书、搞好一项科研、带好一个班、提高一个层次。通过一系列的步骤,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先后在《Journal of Harbin of Technology》、《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等杂志、期刊上发表了10篇论文,参与开发了教育部、省级和学院的共计9项科研课题,获得了各类奖项16项。

7 结束语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体系,通过产学结合探索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不断提升,我们对该专业改革还需不断探索,我们将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得到积极稳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建求. 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2001,(2).

[2] 杨文安. 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2,(2).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挑战・探索・实践(第三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 刘广聪.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

[5] 杨金土. 关于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 职教通讯,2000,(1).

篇8

针对计算机工程系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对2011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最终分析结果如下: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二维机械绘图、二维平面图像处理、三维效果图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知识,掌握二维平面绘图、三维效果图绘制、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能力,能从事建筑效果表现、模具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调查情况

(一)就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适应性,毕业生薪酬水平分析

1、就业对口率分析

2011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系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家装设计、广告设计、印刷设计、模具设计及网站设计等方面,对口率较高。

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公司,这也符合本专业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

从就业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所在地潍坊、及济南、青岛、淄博等经济较发达地区。

2、薪酬待遇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分析,月薪在1000-2000元的占68%,月薪在2000-3000元的占27%,3000元以上的占5%。根据我们对毕业生的访问,对于刚毕业1-2年的学生来讲,目前的薪酬水平基本符合学生的期望值。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增加及职称的上升,学生普遍看好未来的升职加薪。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特点总结

根据对近几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就业具有如下特点:

1、就业率高、专业对口

统计显示,本专业的就业率为100%。本专业毕业生专业水平高、能吃苦耐劳、相对本科生薪资水平低,受到广大中小型企业的欢迎。本专业的专业设置符合当前企业要求,所以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对口就业。

2、薪资起点低、上升空间大

根据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的调查显示,大部分集中在月薪1000—2000元的水平,与高职其他专业基本持平,但比本科毕业生低。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大部分毕业生能很快熟悉行业特点,积累经验,上升空间比较大。

3、稳定性较低

薪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等特点,使得一部分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稳定性较差。

三、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一)完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学习的软件比较多,更新换代较快,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同时加大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单位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要多列举与实际密切相关的案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时下最流行的技术,有方向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培养适应本企业的学生,减少双方的磨合时间,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析当下的宏观就业形势,介绍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与要求,面试技巧与注意事项,择业的要素和优先次序等,通过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人事干部、中介机构经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就业、从业、创业的艰苦经历和成功经验等;利用中介机构和媒体推荐,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毕业生的特点特长等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实习就业和定单培养提高就业率,根据与企业达成的协议,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实习实训时,实现预就业,通过与有意向性的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期满,达到毕业标准,到原定企业参加工作。

参考文献:

[1]梅泉海.大学生就业形势探析.发展,2009,(6).

篇9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移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45-02

1 建设目标

韩山师范学院地处广东省粤东地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师范院校,2013年韩山师范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获得广东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立项,该项目依托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引入全新的KAP-CDIO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把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广东省省内有影响力并且在地方院校同类专业建设中具有行业特色、起引领作用的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与应用的软件工程师。为广东省尤其是粤东地区移动互联网[1][2][3]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培育移动开发软件应用的市场环境,推动移动开发软件产业的发展。

2 措施与进展

2.1 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名师: 从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潮州电信等企业邀请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专题讲座、暑期项目实训、课程培训,强化专业的应用特色。

培养骨干:一是选取、选拔骨干教师到重点院校的移动互联网相关专业和方向进行学习深造,攻读学位;二是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进行项目训练,丰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地培训,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现有教师实施分类循环培养机制,做到教师培训五年一个循环,按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提倡教师专岗化。教学团队中2位老师获得网络综合布线高级讲师认证,1位老师获得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颁发的创业指导教师资格,2位老师获得物联网技术骨干教师认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充实了力量。

2.2 平台建设

2.2.1 课程与教学资源平台

培养方案制定:依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成了2014版软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培养方案更加突显课程结构模块化、块内课程群组化,分模块、分群的特色。

建设开放、立体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题网站的建设。 围绕移动互联网方向构建课程群,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UML等网络课程, 安卓手机应用开发网络课程正在建设中。进一步完善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

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教材,如《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安卓手机软件应用开发》、《WEB程序设计》等教材 。

2.2.2 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在广东省计算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天盈创新基金及各类课题为牵引,建设学生课外创新型实验平台,在系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专门设立了移动互联网开发小组,并在课外科研项目和经费上重点扶持,实现本专业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社会。

2.2.3 实习基地建设

与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校企融合,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积极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2014年与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2.3 多项目融合,协同建设

为整合资源,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 “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广东省计算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项目进行融合,协同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共招收了2012和2013级两届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共30名学生,并采取小班授课形式,专门邀请了达内科技的资深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进行软件项目培训,邀请广东天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安卓软件应用开发讲座”,并每学期举行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班作品汇报会。通过这种资源整合、项目融合、协同建设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完整性和质量提升。

2.4 以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内外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大赛、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大赛、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以竞赛为抓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和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专业综合改革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2.5 项目引领,积极创业

在学生科研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确保项目具有好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并具有孵化和转化为产品的可能性。在项目的研发商,通过引入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研发流程,培养学生项目研发能力。项目研发实行双导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制,依照企业开发流程,采取严格质量监控过程,科学评判机制,争取进入创新中心的项目转化为产品,并将产品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将项目与产品,产品与创业紧密结合。项目实施以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在广东省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实际创业中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3 下阶段工作

1)按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评价指标,认真进行项目的完善和后续工作的开展。

2)以“大师”+“团队”建设思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专业带头人,努力打造以教学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软件工程教学团队,使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成为在省内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团队。

3)围绕移动互联网课程群进一步进行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

4)进一步加强与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力度、长期和实质性的开展校企融合工作, 拓展校内外实训平台。

5)争取配套经费,建立模拟企业实训环境、项目开发流程的软件工程实训平台。

6)以项目-竞赛-创业为引领,通过专业改革和建设,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工程师的同时,通过创业服务移动互联网市场。

7)争取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2+2”联合办学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篇10

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9],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工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