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8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醋酸、乙醇、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消毒,还应该告诉学生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对象,提醒学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深层次细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合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对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推动教学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年以来习惯使得化学教学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改进与反思,但是,许多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导致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违背初衷,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化学作为初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系统接触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课程带来的陌生感,还要面对中考带来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中考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衷。学习化学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化学知识,而是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变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将课堂交还学生,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不再刻板记忆化学知识点,这都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开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记忆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认为化学知识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与生活化相结合,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急于验证,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境创设生活化、化学实验生活化、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习题练习包含生活化知识,不仅能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弱的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依旧是为了中考,每天重复的习题也是学生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考试在不断地学习,为了分数在不断地做题,“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而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日常教学中,少有时间做科研,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彻底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改的落实也不到位,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对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现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出发,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例如:摇可乐冒出的大量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初中化学知识点的编写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包含着大量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没有将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师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创设几个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不到教、学、做合一,也同样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三)有限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通过化学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化学实验必不可少,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说,化学实验室只储备了一些常见试剂,并没有达到可以做实验的要求,想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有点儿牵强。生活化的实验需要教师对一些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达到实验目的,以便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逐渐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说,依然更偏重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外界接触,学校也应该安排校间的交流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地水质现状、分析造成原因,在课前进行分享,课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简易的净水装置。这些小改动于教师而言不难,但却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通常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这些素材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贴近生活,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理论、化学公式变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肺炎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肺炎为背景知识,设置化学习题,比如:酒精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纯酒精消毒对吗,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等等。其次,书本中虽然已经将一些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是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氯化钠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亚硝酸钠的知识,同样是盐一种,可以食用,一种用于工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谈“化”色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识,改变呈现方式,比如在讲到“燃料的开发利用”时呈现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学生直观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开发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有这些危害”的疑问,但是换一种方式呢,展现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绩,提问学生使用新能源的好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原因,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4],在其推动下,各种线上教学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按下暂停键,国家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随之一系列学习软件走进了莘莘学子的生活中,这些软件的研发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通过仿真模拟设备,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操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不够的困境。如今的学校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开发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资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阅览已有的资料进行实践扩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可以改进实验设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仪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史实、化学前沿信息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形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中学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改进、优化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梅.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庞红梅.以“素养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过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39.

[3]杨晓玲.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9):5.

篇2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文化意识外语教学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在以全球化、国际化、多元化和信息化为时代特征的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冲突更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费南姆与伯克纳对在英语留学的外国学生关于社会交往方面所遭遇的困难做了一项实验,实验数据说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与英国差异大,他们在社交往来方面遭受的困难也大,留学生在英国遭遇的最大困难在交友方面。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外国留学生由于和英国人接触少,不易获得在英国从事社交活动的技巧,文化方面的适应能力很难提高,因此产生文化休克现象。他们建议组织针对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文化训练。本文主要探讨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真正做到在真实有效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一、 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和思想的工具,每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但据张伊娜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主要是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这种将中西文化的学习完全割裂的做法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对英语学习越感兴趣的学生越容易忽略母语文化的学习;二是能力很强的学生不能就母语文化的相关话题进行顺畅的英语表达。

笔者认为学习外语的重点是为了提高语言交际效能,而提高语言交际效能的前提是掌握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者通过比较目的语与母语以及目的语文化和本族文化的区别,不仅增强了对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识,而且也认识了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了解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交际困难。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对人类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承认文化差异的价值,尊重差异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只有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才能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跨文化教育是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它是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理念。课标五级标准中有关文化意识培养的12条细则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板块:道德与价值观,文化与内涵,社交礼仪与非语言交际。

(一) 道德与价值观

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善于表达自己,从不掩饰成功的喜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不主张炫耀,尤其避免锋芒太露,招人嫉妒。在西方很多国家,在出席常规会议和讲座时都有提前到达会场的习惯,只是,西方人提前到_的目的是为了占据前排比较显眼的位置,并在纸牌上书写自己的姓名,折叠后作为桌签方便被提问。而在中国,很多时候,提前到的目的是为了抢个不显眼的位置,避开他人视线,方便开小差而已。

在西方国家,强调自己为自己负责,而不习惯过分关心他人,尤其是不能过问和干涉他人的私事。而在中国,判断一个人道德是否高尚常常通过他的奉献精神来衡量的。在中国,主动关心他人、热心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国家,一般人都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的帮助,即使是善意的关心也会让人感到不自然。所以,在西方,你时不时地看到在公交车上有些老太太宁可站在座位旁,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让座,因为他们不愿意因为接受这种“照顾”而让自己显得老态龙钟,一无是处。

在中国,社会对女性的照顾和礼节要少很多,而且一些汉学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带有“女”字旁的汉字含有贬低女性的含义,如“妖,妓,奸,奴,妒,嫉,姘,,”等。虽然一直强调男女平等,而事实上,在中国,无论上学还是就业,男女很难真正平等,近日广州4位女学生在文塔下一起剃光头以抗议“性别分数线”。而在西方国家,女性却能享受很多尊重和保护妇女的传统习俗,如男女同行时,男士有义务保护同行的女士,马路上,男士通常走在外侧,而让女士走在相对安全的内侧;进出公共场所,男士会主动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餐桌前,主动为女士移开椅子,等女士站好位置后,在将椅子送回女士身后,请女士就座。

(二) 文化与内涵

中国受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节日都是按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如春节(正月初一)、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等等。再比如我们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西方,由于受宗教和商业经济的影响,衍生出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的万圣节(Halloween)、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在节日的庆祝方式上中国人喜欢用大团圆的方式营造和表达欢乐之情,比如除夕的团圆饭,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感怀,无不营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对于节日庆祝的同乐氛围。比如我们常说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普天同庆”“四海欢腾”等等,都强调在中国注重分享快乐、传递幸福这样一种庆祝理念。而在西方,人们则常常用一种个性张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的西红柿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人们约用100多吨西红柿捏烂后作武器展开激战,使整个市中心变成了“西红柿的海洋”。一个小时以后,斗士们个个“弹尽粮绝”,“番茄大战”宣告结束。接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把所有能够利用的自来水龙头全部打开,一个小时后,整个广场和街道被打扫得干净如初。文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学习外语时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这样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使交际顺利开展下去。

(三) 社交礼仪

在中西方宴请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别,在中国,人们常常会准备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很谦虚地说:“没什么好菜,随便吃点,千万不要客气。”用餐前,经常要主人三番五次邀请之后客人才能动筷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常常会主动将一些特色菜强塞给客人,经常是客人看着一碗堆积如山的菜肴,不知所措。英美国家通常的家宴是一张长桌子上摆着一大盘沙拉、一大盘烤鸡或烤肉、各种凉菜、一盘炒饭、一盘面包片以及甜食、水果、冷饮、酒类等。宾主围桌而坐,主人说一声“请”,每个人端起一个盘子,取食自己所喜欢的菜饭,吃完后随意添加,边吃边谈,无拘无束。主人通常用“Help yourself!”(请自便)邀请客人开始宴席。在英美国家,客人在用餐时一定会不停地夸赞主人的厨艺好,烹饪水平高,如Everything is so delicious等赞美的话,而主人也会欣然接受赞美。但在中国人们似乎还没有这个习惯,经常女主人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男主人在席间陪的不亦乐乎,只有等客人差不多吃完的时候,女主人才有片刻闲暇。在宴会结束时,西方人经常用“Bye-bye!”“See you later!”等简单与客人告别,而中国人则要一边说着客套话,一边将客人送出大门。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职务甚至收入等私人信息,而西方人则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们经常用“吃了吗?”来开始与他人的谈话,而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让西方人吃不消,他们常常会很疑惑对方是不是在邀请他们就餐,两种不同的文化会导致理解的误区。再比如中国人收到礼物后,由于担心他人说他贪心,所以都是将礼物放在一边,而西方人则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礼物打开并当面表扬一番。

(四) 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包括哪些内容似乎仍未最后划定,但胡文仲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姿势、体态、服饰、眼神、表情、体矩等。

肢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有效补充,如果能正确理解他人的体态语对于我们顺利开展交际是很有帮助的。布罗斯纳安在研究了中西方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异同后注意到:“英语国家的男子借火抽烟时坐着不动,也许只是用手遮挡一下,以防火被风吹灭,中国人要站起来,就是难以站起来也绝不偷懒,还要用另一只手帮助对方帮自己点烟。”再如请求搭便车,在美国与英国是举起一只拇指,在某些南美国家是手背向车,伸出食指手势。而在中国,此类手势只表示“棒”的意思。伸出右手,竖起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把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表示“行吗?”“行。”一般用于征求对方意见,相当于“OK?”“OK!”

牛津英语9A Unit 2 Colours中详细介绍有关颜色和心情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人婚礼上穿着红色服装象征喜庆,而西方人则选择白色婚纱以示纯洁。“黄”与“紫”两种普通的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黄色代表皇亲国戚,象征着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如清代皇帝赐与有军功的臣子一件黄马褂,以示皇恩浩荡。而在西方,紫色则象征尊贵和王权,如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等。

三、 结论

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在跨文化交际中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巧妙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意识,逐步提升社会文化交际能力。课标对我国教学改革起着导航作用,是所有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笔者就如何利用现行教材有效培养我国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能关注这个问题,使我国初中生的英语Z言水平出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彭华清.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 2016(28).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培养

化学课程作为初中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自身特有的特点,对于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同时还能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对于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学习初中化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线教师,要努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一、化学基本观念概述

简单的说,化学基本观念是广义上的化学,并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化学基本观念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职业化学家或化学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初中化学教育作为化学教学的启蒙课程,要向学生们展示化学课程的学习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对学生整体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行培养。想要做到以上的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进行培养,这也是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目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1.进行以观念为本的教学教育

首先,初中教师想要促进学生全面的进行化学学习,就要搞好教学设计问题,并以基本观念为教学的基本核心,运用相应的知识对学生的理解问题进行加强。其次,要注意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即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解和驱动性编写问题。其中,基本理解的编写问题要求教师能够对教材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设计。对于驱动性问题,则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散学生思维。再次,教师对于基本问题的选择要有相应的素材,并做好设计活动,围绕教学中的基本问题选择典型的核心概念。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建立设计观念的建构标准,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对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判定。

2.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想要将教师的化学观念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就要求教师根据相应的课程进度,对化学观念的含义进行分解,从中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以问答的形势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对观念的理解,同时还能学习过程更具随意性,增强学生对化学观念的理解程度。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还要注意的问题是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启发作用,并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

3.创造情景,活动构建

化学基本观念的学习中,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情景的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运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景对基本观念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以此来代替枯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化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进而有助于促进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4.巧用类比,促进观念构建

类比就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基本观念进行重新建构,这也是促进基本观念建构的有效工具。在具体的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特殊的现象无法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描述,这时就需要把学习的新观念和学生以前的观念进行类比,从类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再认识。

5.加强实验教学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占据着及其重要的教学地位,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的基本观念有直接的观察和认识,并对化学课程中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概念、原理、问题等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对化学的概念和原理进行情景再现,从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了解其概念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本质有更加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6.加强形象思维

对于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需要相应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方面。形象思维对于基本观念的建构是逻辑思维所不能达到的,尤其是在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探索方面,更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活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对全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科学素养落实到目前的化学新课程中,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化学科学观念也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化学科学观念的教育。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对增加学生学习化学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琴.中学化学中的情绪智力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08(08):66—69

[2]宁靖姝.专家型—新手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个案比较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2):94—98

[3]黄家群.初中化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探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3—25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1-01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1.106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化学教学得到了新的机遇。初中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初中生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还要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初中化学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初中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化学教师忽视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用口述代替实际操作;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化学教学缺乏必备的器材和教学工具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学进度,必须要引起初中化学教师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化学教学经验,结合教学案例,阐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给化学教学同仁提供参考。

一、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直观地反映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能够有效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现在很多初中化学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往往将化学实验课改成在教室进行,让初中生死记硬背实验结果,确保初中生在化学考试时能够正确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化学实验处于从属地位,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我在教学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授课,积极组织初中生进行化学实验,锻炼初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学习制取氧气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解了制作氧气的步骤、原理、注意事项以及催化剂的作用等,让初中生对制作氧气有感性的认识;其次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制取实验,并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和解决。我还会设计一些小问题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实验,如为什么装药品时要先装固体后装液体?为什么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初中生形成科学的化学素养,为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实力做出铺垫。传统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方式,使初中生被动学习,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新时期,化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比如讲《水的组成》时,教学的难点是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我首先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mL气体的停止实验,然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初中生分组作答: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与正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和与负极连接的玻璃管中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多样性的课堂练习

新课程明确规定,初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初中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化学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主人地位还给学生,确保初中生在化学课堂既学到知识,又收获快乐。同时,还要根据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堂练习内容,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促进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比如学习《燃烧与灭火》时,当初中生明白了通常意义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水里白磷、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如下的练习:红磷与白磷都具有什么性,说明了什么?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铜片上白磷与水中白磷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水中白磷通入氧气之后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化学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练习,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普及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为学生制作电子课件,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下载学习资源,可以利用视听技术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等等,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时化学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不能夸大其作用,而对课堂教学造成困扰。比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录像: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的试管中。提出问题:“会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化学现象,思考问题并回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该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酸性。”然后我告诉学生:“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质,有些显酸性,有些显碱性。”然后在电子课件中展示了一些图片:食醋,柠檬、柑橘,铅蓄电池、石灰水等,接下来教学生如何辨别酸和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篇5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一、分析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异

初高中教学大纲中化学部分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属于基础教育,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试验基础技能,会运用化学计算解决生活生产方面的基本问题,对学生认识化学这一门类起到启蒙作用。初中化学课程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通过掌握实验方法进一步达到价值观的提升,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育相对于初中教育来说,实施层次较高,教学更倾向于对知识体系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还应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通过高中化学课程教育,使学生不再拘泥于初中教育的基础理解上,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自主研究能力增强,通过生活实践掌握发展所需的化学技能和方法,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价值观上,不但使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增强,而且对于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物质文明发展方面的影响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的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随着课程的学习实践能力也不断增长。

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剖析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异同,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做好教学评价等工作做好初高中教育过渡的应对工作,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

1 详细了解知识内容的衔接

初中化学课程主要是对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各章节之间联系较少,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高中化学系统性较强,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不同物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离子反应,对物质的形成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将单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对化学知识的整体应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要针对教学过程中不够深入的知识点,联系高中课程内容,对当前所学内容进行强化梳理,巩固提高。

2 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育虽然提倡探究性教学,但因其作为入门学科,而且初中生认知水平较低,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灌输式教学到处可见。初中主要是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而进入高中以后,学生逐渐转变为探索理解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转型时期,提倡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个体化创造,鼓励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探究知识的原理和本质,掌握化学知识的研究方法。

(1)通览初高中教材及大纲

首先教师要通过研究初高中教学大纲,挑选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把握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章节得到巩固,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做好铺垫。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根据初中生平时考试成绩选择与高中化学课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有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查漏补缺。

(3)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联系社会热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课堂演示实验等直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之间的重要联系,从日常生活人手,养成脚踏实地、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课程较浅,基础性、识记性内容较多,学生主要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衔接教学阶段,初中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初高中化学课程的区别,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学法指导,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四、能力培养的衔接

在化学课程新标准中确定了五个一级主题内容,其中科学探究主题既符合科学的产生规律,又符合学习认知的过程,因而也是最具核心的内容。科学探究包含的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讨论;评估及交流与合作。

对初中生来说,能否掌握并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初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将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切实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初高中化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刘彦华。从中学化学的整体教学来把握初中化学教学[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来也是发展得风生水起,只有不断地变革与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顺应我国发展的总潮流。随着我国这几年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国家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标准,新形势下只有不断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好化学的基础就是要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是学问,教师在寻找教学资源时,就完全可以以日常生活当中的琐事为备课资源,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授课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当中的事情。初中化学教学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这一时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为将来学生学好化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根本上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1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因

1.1素质教育的推行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国家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教材嚼烂喂给学生,都是一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逐渐的被淘汰下来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促使新教育模式的出现,新的教育模式就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将教材嚼烂,而不再是全部依靠教师。素质教育的出现,是促使初中化学实现高效性的必然。

1.2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另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通过以往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发展需要更多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新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能够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所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人才的输出,只有不断的完善教育体制,才能加大学校对社会的人才输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与精英。

2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并不只是存在于书本上的,化学更多的是存在于生活当中的。只有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上呈现百舸争流的局面。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优化教学设计

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优化教学设计就是指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自身出发,设计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生活为背景,列举的实力一定要贴近生活,而不能天马行空,真正的让学生理解每一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优化课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给学生做一些化学实验,比如白纸显字试验,教师在上课前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字,将白纸晾干即成白色,将稀氨水放在小型的喷雾容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刻显现所写的字。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加强课堂的互动环节也能够一改传统的教学气氛,活跃气氛的同时,也能够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学生的喜好,以学生喜欢的事物为载体,来进行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2.2提高备课水平

提高备课水平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教师的备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备课水平的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进行备课基本都是以书本为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都是以书本为主要的讲题。然而,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师要想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备课,新观念下的教学模式,应该以生活为基础,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严格按照生活当中发生的具体的事情。在备课资源的选择上,也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不能够天马行空,准备一些学生根本都不懂的东西。学好化学本来就是应该从生活开始。其次,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该多准备一些实验教学的环节,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比如在进行备课时可以简单的准备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蜡烛燃烧实验,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火柴的碳化程度告诉学生蜡烛燃烧的时候哪个部位的温度最高。教师备课的核心就是要多元化,在进行备课时,可以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实验环节、游戏环节以及抢答环节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3善于适时表扬

适时表扬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的催化剂。如果说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适时表扬就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质量的催化剂。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表扬与惩处,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表扬,同时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一定要予以鼓励,不能放任自流,对于初中生来说,事实的表扬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这句话说明了赞美的重要性。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是教师一定要合理的看待这个现象,对每一个学生做到认真负责,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时的对该学生进行赞美,但是一定要适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自负的心理。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不断的鼓励与赞美他们,是加强这些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的方法。比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在课堂上完成比较简单的实验和习题,来在课堂上赞美这些学生。赞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赞美在学生的一生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适时地赞美学生,才能永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才能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不管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理念下的教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螺旋式的上升。

参考文献:

[1]韩冰.从化学竞赛透视初中生化学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化学教学. 2011(04)

[2]夏立先.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研究的几点认识和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4)

[3]包朝龙.课堂中教师应关注什么?――2010年浙江省第十批特级教师评比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Z1)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程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12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高中的化学课程学习以及今后在化学方向的研究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启蒙作用。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现有化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反思,开阔教学视野,丰富教学手段,寻找初中化学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途径。

初中化学教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扩充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化学能力和化学思维等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思考意识,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初中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完善,教师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和带领之下,对自身的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和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积重难返的教学问题的存在和影响,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仍然较低,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便成为初中化学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对于化学课程教学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自身的化学课程教学技能,提升个人教学魅力,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感染和影响之下,更好更快的进入化学课程的学习状态,提升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性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是否具有一定的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对于课程原理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认为只要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规律等,就算是完成了化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而完全没有意识到教师个人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性作用,很少甚至从不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提升。

例如很多教师习惯沿用陈旧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水平,还是自身滋生了一定的教学惯性和教学惰性,不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榜样性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扩展自身的化学知识储备,秉承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使自己跟上时代和化学学科发展的步伐,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和教学不足,对于自身的教学优势应该不断发扬,以此带动学生的课程学习情绪,提升教学质量,对于自身的教学不足,教师则应该加以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魅力,使学生能够被教师的课程教学语言、肢体动作等所感染和吸引,由喜爱老师延伸到喜爱化学学习,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化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积极性,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其次,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地位,适当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角色,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所学过的或者正在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挖掘,从而在提升学生的化学课程学习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意识。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之下,引导学生对化学课程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是化学课程的教学核心,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即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点的分析和灌输,学生则站在和教师相对立的位置上,对教师所讲解的课程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和消化。这种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化学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因此教师在实行初中化学有效教学时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对立型学习关系,而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学习关系,使教师由之前的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独立的探索和挖掘,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提升,这样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课程自学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时,还应该注重为学生营造和创设良好的课程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营造和创设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之中,迅速的找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找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在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引导之下,对教师所讲解的化学问题进行逐步的分析和挖掘,消除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枯燥性和盲目性,有效的改善化学课程的教学问题。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基本观念;科学本质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科技日益发达、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新事物、新情况、新信息不断涌现,传统的只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事实性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做法已难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只有以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为依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科学方法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并对科学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过于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降低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和意义。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化学教学,重视学生对典型事实和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突出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基本观念,增进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培养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基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归宿。因此,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关键在于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二、初中化学基本观念的内容构成

(一)元素观。元素观是人们对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所持有的看法,反映了人们从物质的化学组成方面来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思维倾向。化学组成是反映物质内化学元素的质与量的范畴,是人们认识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出发点。科学元素观的建立,有助于人们理解庞大的物质世界和有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从物质的元素组成上来认识物质的类别和性质,这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础。

(二)微粒观。微粒观就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在初中阶段学生建立的微粒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并且存在着质量、体积大小不同的差异;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间隔;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三)物质变化观。物质变化观就是指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及其变化现象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从原子、分子层次上认识日常生活中包括生命现象在内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四)物质分类观。物质分类观就是指人们在学习、研究形形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转化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思维倾向。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物质和反应逐一研究。

(五)化学价值观。化学价值观就是指人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和应用所形成的对化学科学的价值与局限性的根本看法。通过中学化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化学价值与局限性的终身意识,对化学正确的信念和态度,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化学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及早培养

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教学任务,应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化学基本观念并非一定要等到学生的心智完全成熟以后再专门进行培养,因为“任何观念都能够用学龄儿童的思想方式正确地和有效地阐述出来;而且这些初次阐述过的观念,由于这种早期学习,在日后学起来会比较容易,也比较有效和精确。”

(二)设置问题,驱动思维

在观念为本的教学实践中,一种关键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问题设计课程与教学。为了尽快地将教材和教师视野中的化学观念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将化学观念的基本含义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深层思维活动。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超越那种时刻存在的随意性,问题不仅仅起着促进理解的作用,它们在课程学习中还起到倡导化学观念的作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受到思维的锻炼和情感的陶冶。

(三)创设情景,活动建构

情景活动是把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以及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中介与桥梁,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通过经历特定的活动去认识客观事物,个体借助于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感受,把内心的经验世界与外在的事实结论联系起来,用自己深刻的内省体验去洞察、领悟与解释世界。

(四)巧用类比,促进观念建构

类比是促进学生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建构新观念或更高层次观念的有效工具。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有限的化学元素与庞大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往往用英语字母之于英语单词、积木块之于积木造型进行类比,以便于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大多数类比是由教师提供的,其实应该培养学生自发运用类比的能力。有学者研究指出,让学生自发运用类比并对所使用的类比作出精致化的要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观念的深层理解。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微课设计;调查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4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16

一、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面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化学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快捷、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微学习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必将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为了了解我市初中化学教师和学生对微课的认识情况,笔者对我市初中部分化学教师和我校的初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为初中化学教师对微课的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微课的能力,从而制作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 调查对象

参加调查活动的学生共有225名,为本校初三学生,本次调查发出问卷225张,回收有效问卷222张,有效率98.67%。参加调查活动的化学教师共53人,为本市初中部分化学教师,发出问卷53张,回收有效问卷53张。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为问卷式调查,学生问卷共设计了18道单项选择题,分三个维度,分别是预习及课堂学习情况(1~4),自主学习能力(5、6),对微课的认识及期待(7~18)。教师问卷共设计了10道单项选择题,分两个维度,分别是已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2~4),对微课的了解情况(1,5~10)。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问卷

维度一的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有疑问的情况。不少学生没有对新授课内容进行预习的习惯,即使是进行预习,也是简单的浏览课本,这种预习方式不能引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深层思考,所起到的预习效果有限。

维度二的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自主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大多数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或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会通过回忆课堂上内容或上网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这表明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从维度三的调查结果(见表3)中可以看出,在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大部分学生愿意尝试使用“微课”进行化学学习,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课前预习、新课学习及课后复习,且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长。

从“你最希望将哪一部分的化学知识拍摄成微课视频”这一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各单元都会遇到学习的难点,而将这些难点制作成微课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中的瓶颈。在“你认为微课形式的化学多媒体课件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这题中,学生选择四个选项的百分比相差不多,体现了“微课”的短小精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特点。

从整个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微课”在形式、时间、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可以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时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

2. 教师问卷

维度一的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绝大部分化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用最多的软件是PPT,只有少数教师经常使用交互性更好的电子白板软件,说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由于初中化学教学只有一年的时间,课时紧任务重,几乎所有教师都出现过有些知识点无法在课堂上细讲的情况。这就迫使我们教师要想办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从维度二的调查结果(见表5)中可以看出,有半数左右的初中化学教师对微课还不甚了解,部分教师对参与“微课”的制作缺乏积极性。但大部分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认同“微课”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67.9%)更为有效。与学生问卷中本题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学生不但希望利用“微课”进行课后复习(24.3%),也希望在课前预习(23.0%)和新课学习(34.7%)中使用相应的“微课”,这也说明了部分教师低估了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放心。

调查显示,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分别是技术问题(64.2%)和微课的设计问题(24.5%),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微课程的设计能力,才能制作出适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微课。

四、分析和思考

从本次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初三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由于课程及在校时间的关系,学生无法掌握的内容只能寻求网络的帮助。虽然现在的网络上有大量各级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录制的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设计等,但仅仅对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而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短小情悍的特点,指向突出、资源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完善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初中化学微课的应用。

1.普及微课概念,转变教师观念

微课是基于“微学习”而建设的“微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界定的“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微课的主要特点为:(1)时间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内容更加精简。(3)资源多样,“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

教师只有了解了微课的概念及其本质特点,认真学习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认识“微课”在提高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才能切实开展微课设计和制作的研究。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微课设计能力

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的设计是在对学生、教材重难点、易错点分析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知识点的选取、课件资源的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思维展示方式选择以及课后的反馈练习等。微课在设计时同样需要教师精心的备课,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微教案,根据教案制作课件,或将化学实验拍摄成视频。使制作出的微课程灵活、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微课的制作是利用一些专业软件来录制微视频,例如:使用录像机或手机拍摄在黑板或白纸上展开的教学过程;使用电子白板软件的录屏功能可以拍摄化学计算题、实验综合题的解题和分析过程;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io)+ PPT录制,录制完教学视频后进行后期的剪辑和文字的加工和美化。录制完成的微视频可以作为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如翻转课堂式教学);作为混合式课程的组成部分,开展混合式课程教学实践;作为公开教育资源,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开展移动学习实践。因此,微课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对初中化学微课的应用程度,学生可以用自己适合的节奏来观看视频,可以按下暂停键先进行计算的练习再看视频中教师的分析,也可以针对自己不会的知识点重复观看。

3.制作微课专题,形成化学微课体系

初三化学教学周期为一年,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最终在化学中考取得好成绩,是一个摆在所有初三化学教师面前的问题。因此,在微课的制作中根据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将课程内容进行重塑,建立多个初中化学专题系列,初步形成初中化学微课体系。例如,以空气为主线的氧气、二氧化碳核心知识专题,微观知识专题,酸碱盐知识专题、水及其溶液知识专题以及化学计算专题等。

五、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将成为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虽然很多一线化学教师在微课设计、制作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都将成为我们开发、制作微课的巨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1)